13岁的际遇-作文

2024-04-17

13岁的际遇-作文(精选11篇)

篇1:13岁的际遇-作文

13岁的际遇-作文

13岁的际遇

童年是什么?童年如一朵朵浪花,最耀眼的是那朵最纯洁的;童年似一弯明月,无穷地变换着姿态;童年如一摊沙粒,更璀璨的深藏其中。

・ 我现在已经上初一了,已经从小学生变成了中学生,离开了童年时期的小学,我还是忘不了那在童年的事情。

我的母校很美,春天百鸟争鸣,书声琅琅;夏天树木茂盛,争分夺秒;秋天秋色宜人,落叶遍地;冬天白雪一片,依旧美丽。我爱我的母校,也爱我的班级,但最忘不了我的同学。同窗六年,给我留下了太多的回忆,最让我忘不了的是同学在路上对我的陪伴。

我家离学校比较远,有一次放学比较迟,天色已黑,我收拾书包正准备回家,突然班上有个同学主动提出要和我一起走,我当时很奇怪,心想,他不是和我相反的方向吗?怎么会和我一起走呢?他看出了我的疑惑便连忙解释道“那个,我今天去我奶奶家,正好顺路。”“哦”我听了很开心,心想终于不用自己走那条荒无人烟的道路了。一路上,我们说说笑笑,下了车,他很奇怪的问我“你是不是每天都走这条路啊?”“恩”我点点头。他皱皱眉,“怎么了?”我对他的行为很不解,他却说“没什么”“哦”我信了他的话,这条路很是“干净”路上一个人都没有,只能听见我们的笑声。不知不觉我已经到家了,他和我说,他还要往前走,于是我们彼此说了“再见”。就这样我们连续好几天这样走,让我不觉得害怕,直到有一天我揭穿了他善意的.谎言,那天我去小区外买东西,路过车站,突然发现一个熟悉的背影和声音有个老奶奶问他:“刚刚见你下车,这下怎么又上这辆车了?”“其实我家不住这,我是看同学一个人回家,挺危险的,所以我每天都陪她走。”他细细说道。“那那个同学知道吗?”那个奶奶问。他又答道“不,她不知道,她平安就好。”我听了之后觉得我的视线模糊了,脸颊湿润了,我回到家,在网上看到他QQ在线,于是问他:“你到家啦?”他回答“恩,早到了”我知道,其实他还在骗我,但是我并没有揭穿他。第二天来到学校,我对他说:“感谢你为我所做的事,我都知道了,你不用陪我回家,我能战胜我自己,你也得让我自己锻炼一下吧!”他一惊,继而笑了笑说“哦,没事,大家都是同学嘛。既然你都知道了,那我也不瞒你了,只要你平安就好。”

我感谢我的这位同学,感谢他为我所做的一切,真的真的让我的心狠狠地抽了一下,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友谊,什么是同学,为了这个善意的谎言我真的是难以忘记,他让我深深的,深深地刻在心中,让我埋藏在内心深处。我,感谢他

篇2:13岁的际遇-作文

这一年,我升入了初中,走上了人生的新轨道;这一年,我得新师,交新友,学新知;这一年,我改变了很多,收获了很多。这一年,我十三岁。

如果说小学的老师是我们的启蒙老师的话,中学的老师则是我们人生的路标,中学的老师不但传授给我们许许多多的知识,更多的是教会我们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和老师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也能体会到为人处世之道。

如果说老师是新的,那么学生更是新的。和一些同在一城为异友的朋友组成了新的集体。在这一年,我交了许多新朋友,明白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和同学要和睦相处。

老师是新的,同学是新的,学习生活也是新的。没有了简单的作业,有的只是铺天盖地的各种习题、试题;没有了轻松的学习生活,有的只是紧张异常的学习生活,考试便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没有了放松的休闲时刻,有的只是兢兢业业的学习;没有了嘻嘻哈哈的笑脸,有的只是一张张严峻的脸庞。

在新的环境下,我有了新的学习规律,有了新的学习习惯——不再马马虎虎,不再粗心大意,只有兢兢业业,严谨和专注。

这一年,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竞争,什么是压力。在无数的.大考小考中,我明白了想要有出路,就要好好学习,努力学习,认真学习。通过若干的考试,也让我明白了许多的道理——学习绝对不能粗心、绝对不能马虎;做题要仔细审题,认真答题;做题要掌握方法……

这一年,我开始接触大量的知识,广义的知识,实用的知识。也使我真正爱上了学习,在学习中,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来自各个学科,来自各个方面。

在这一年,我快速成长了,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逐渐成为一名知书达礼的中学生,成为一个明白道理的人,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篇3:13岁的际遇-作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中的《十三岁的际遇》是一篇文采飞扬的抒情散文, 既有踌躇满志的豪情大气, 也有小桥流水的清新柔美。在教学此课时, 我采用了深情漫步法, 和学生一起阅读北大, 感悟人生。

二、教学片段选录

(一) 导语

“成功与失败并存, 欢笑与泪水齐飞。”在生活的历程中, 你是否也在积极准备, 乘“不系之舟”撷取生活中最灿烂的珍珠?今天, 让我们放飞自己的感情, 和当时与我们同龄的田晓菲一起, 共同进行北大之旅。

(二) 阅读文章

初读美文, 说出你自己认为优美的、好的句子, 说出你的理由。

下面采撷学生的几朵美丽的浪花。

刘力侨:“作者对图书馆倾注深情, 用‘她’而不是用‘它’, 给知识以生命, 像儿时妈妈在床边讲的故事一样, 深深打动了作者的心……”“北大的人都别有一番风格, 北大的老师形象越发高大, 我们对老师的理解也更多了一层。那是北大的活力和魅力。”

张洁榕:“什么是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一个人的生命虽说是有限的, 但为国为校作出贡献的愿望却是永恒不变的, 一个小女孩要在有限的生命里, 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这难道不令人感动吗?”

这样的欣赏, 哪怕是简单的评析, 也激发了学生的向往和奋发之情。

(三) 阅读人生

如果说那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 那壮阔巍峨的图书馆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么, 让我们再去读一读北大的人, 读出北大的人生况味。

北大的学生“伏案读书专注而入迷”, “北大人特有的敏感, 学生特有的纯洁, 言谈的犀利与机智, 精神状态的生机勃勃”……再读, 我们仿佛看到那北大学子们拼搏奋斗的身影, 为了明天, 为了未来, 他们学习、进取、储备……

读他们, 豪情壮志也充溢了我们的心田, 谁说明天我们不是北大的一员?

看北大老师们的肖像:“有的绅士风度, 有的和蔼可亲, 这个怪僻, 那个潇洒, 或于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 或于古朴凝重之中形成另一番风格……”虽风格各异, 但严谨治学, 诚恳做人……

读他们, 读出了北大自由平和的氛围, 读出了师生间、人与人间的真挚而美好。

正如作者所说的:“北大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 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尽管两岸风景变幻, 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 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读景, 读人, 读人生, 读出其中的况味, 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壮志, 使学生勇敢拼搏、积极进取, 也要去高等学府深造, 到达理想的彼岸。

(四) 课外拓展

本文自由开阔, 引用了许多经典诗词名句。教学中, 我在点拨时也有意识地让学生去体会别样的风范。

如蓦然回首, 出自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人们在上下求索之后, 体会到成功喜悦的追求境界。

又如, 曲径通幽, 出自常建的“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无论前进中的小径如何曲折幽深, 当我们从容走过之后, 就会看到更绮丽、更深邃的美景, 不要放弃, 心头要点燃一盏希望之灯, 去探寻更美的人生风景。

再如, “樯橹灰飞烟灭”, 出自苏轼的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教学中, 我补充了这首词, 让学生自己读, 去体味东坡居士“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一句中感叹人生, 笑看风云的豪放之风。

(五) 情感延伸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这篇文章中奔涌着一股情感的细流:初识北大的那种神往之情, 徜徉书海激发的奋斗豪情, 沉浸其中饱受熏陶的那种幸福之情, 对哺育自己成长的老师的感激之情, 对美好时光的无比珍惜之情……这些美丽的情感在默默流淌……那么, 请你用手中的笔, 抒发自己对母校的一片深情。

唐歆妍在《我爱的幼儿园》写道:在我心中, 她确是一个充满欢乐与智慧的地方, 我们去热爱一样东西, 不一定只注重它的外表, 更重要的是它的内涵值得我们去付出。我爱我的幼儿园。

刘力侨:时光如箭, 我竟还没有来得及与母校说再见, 竟已告别了她, 五年的时间原来这么短暂, 而无法再次重温, 可是, 我坚信我还是会回来的, 只不过是用全新的面目再去迎接, 我会用它给我的羽翼, 飞向蓝天。

王玉涵在自己的文中写道:那里到处是幸福的笑脸, 到处充溢着灿烂的声音, 我对她的感情就像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充满了感激与热恋。她像一颗平凡的晶莹的露珠, 在阳光照射下, 射出璀璨的光芒;她如同钻石, 在我心中留下了一条长长的光束……

我的下水文:当深情的视线拂过齐整的教学楼, 心海的激情浪花随时空定格。实验中学, 你为什么这样令人心驰神往?时空的变化阻挡不住我们对校园的魂牵梦绕,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凌云壮志是我们不变的信念和力量……

(六) 际遇启迪

生活的际遇无处不在, 只要是有心人、有情人, 那么就能抓住机遇, 就能乘风破浪, 直挂云帆。前面虽海洋宽阔, 路途漫漫, 但只要我们播撒今天的汗水, 就能收获明天的辉煌。我们要让梦五彩缤纷, 让青春绽放美丽, 让成长的足迹流光溢彩。

三、后记

篇4:《十三岁的际遇》的备课

读完本文,我陷入了沉思,不是为其优美的文笔,也不是为其荡漾的激情,而是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7岁时不知天高地厚,稚气十足的自信预示了一段奇妙的尘缘,13岁的她进人了北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让人艳羡。在捧读她的这篇散文时,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一位有志青年的心路历程,我们在为之震撼的同时,也许从此不会再惊讶于她“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用她的心向我们讲述了她儿时的梦、她的理想;用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叙写了她心中的感激、赞美和眷恋。似乎没有什么独具匠心的章法,也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传奇故事,她普通得就像邻家的小妹。她渴望进入北大,她“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她始终怀着一种膜拜的心理仰视北大。北大给了她知识,给了她智慧,北大也给了她更高的追求,北大成了她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一个心怀理想,并为之孜孜以求的人,他的生命注定会精彩。只有一个对生活充满爱的人、一个渴望获取知识的人、一个拥有崇高理想的人才能写成这样让人读来酣畅淋漓、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文章。我们只要细细品读它的语言,用心体悟作者的心,收获一定会远远超出阅读文章本身,因为13岁的田晓菲就在我们身边,16岁的田晓菲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我们同样需要有梦想或者我们已经拥有了梦想,我们同样渴望知识的富有或者说我们这样的愿望更强烈。

二、亮点探究

1.作者与北大的“尘缘”与“际遇”是久远而独特的,可写的材料十分丰富。作者似乎忽略了具体的生活,而极力抒写自己的情绪流动和情感变化,看似无章可循,其实层次井然,你能勾画出作者的行文脉络吗?在材料的处理上,是否有详略之别?课文前后有无内在的联系?

探究学习:

剥开抒情的外壳,筛选出作者的生活细节:7岁时,那张泛黄的照片给“我”“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10岁时,路经北大校门的那份“固执”;图书馆前“近乎绝望的感觉”以及北大的老师和同学……作者更多地着墨于两年大学生活的感受:在读书与读人中变得“沉静,愉悦,安详”,因此,“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飞翔,“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也渴望“再次像个16岁的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2.本文作者叙述自己同北大的“际遇”,是为了抒发对北大的感情,而对北大既依偎又决心自由飞翔的复杂感情正出于对知识、对创造的渴望。作者是怎样把叙述、议论、抒情结合在一起的?

探究学习:

全文盛满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赞美、感激和眷恋之情,作者以抒情为经贯穿全篇,以叙述为纬,以议论为点,文章浑然一体。读者不仅沉醉于娓娓道来的叙述中,而且进入了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和精神世界,画龙点睛的议论更让我们读到了作者的远大抱负以及她对生命的诠释。

3.叶圣陶先生一直强调作文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来。作者有感而发,把自己对北大的深情表达得深刻含蓄、淋漓尽致,感人至深、催人奋进。晶读课文,说说本文的抒情有哪些特色?作者又是如何来实现这一表达需要的?

探究学习:

本文把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1)在对生活片段的叙述中渗透深沉的情感;(2)借用比喻修辞抒情,耐人寻味;(3)人称的变换增强了抒情效果。

4.本文语言丰富而新鲜,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可见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之强。圈画、摘录你认为比较好的词句,利用工具书查找其意义,最好能仿造句子。

探究学习:

积累的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必备条件之一。学会做摘录、写读书笔记是常用的方法。

5.本文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深情厚谊,品读课文,除此而外,作者还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

探究学习:

本文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无限深情,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对知识的“自觉”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她身上的那股勃发的进取精神。这两种思想贯穿全文,感召着每一位读者,激励着每一位当代青年。

三、选题设计

1.北大是中国最为知名的大学之一,她一直是莘莘学子追求的目标。你了解北大吗?你从文章中读到了北大的哪些诱人之处呢?做一个调查访问,当代中学生心中的北大是怎样的?结合实际,写一篇调查报告。

研究方法:

(1)调查访问。

(2)查阅资料。

参读书目:

《北大百年》。

2.在20世纪80年代初,田晓菲因其文学天赋和成就,被北大破格录取,曾引起极大反响。少年出书到20世纪末新千年初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韩寒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田晓菲的现在可以说与过去一样辉煌,她实现了“要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的誓言,结合目前的“少年出书”现象谈谈你的看法。我们新世纪的中国究竟需要怎样的青年一代?

研究方法:

上网查找。

四、备课卡片

卡片①关于作者

田晓菲,女,1971年10月生于哈尔滨,原籍山东临清,1985年年仅13岁时被北大英语系破格录取,后到美国攻读硕士学位,1991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获英国文学硕士,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柯盖德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任助理教授,2000年受聘于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做讲师。田晓菲先后出版过5本诗集。后有中篇小说《哈得逊河上的落日》受到文学界广泛关注。她13岁被北大破格录取,引起轰动。现在又被誉为在欧美国家大学讲授文学课程或从事文学创作的年轻美貌的“八才女”之一。有评论说:她为数不多的小说散文,有一种淡雅的幽默,而她的灵感,却常常得自明清散文,从容清朗。

卡片②刘立柱:《抓纲举目,循迹以求——{十三岁的际遇)求“迹”》(节选)

首先抓住13岁。快速阅读后,不难发现,课文第二部分(6~12段)集中写了13岁的际遇。因为13岁正是作者跨进北大校园成为一名北大学生的第一年。也许有人会说,第二部分没有一处提到13岁,怎么断定第二部分就是写13岁的际遇?这需抓住几个时间来领会。一是“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二是“眼看87级新生穿着军训时领来的绿军衣满校走,我才恍悟到自己已是三年级的‘老生’了”。把这两个时间与“不是已经长成亭亭少女,就要度过自己的十六岁生日了吗”一句相照应,正好求出作者进入北大校园的时间——13岁。

其次,抓住“际遇”二字来理解。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按由事物到人物的顺序写了她13岁时进北大的际遇。一是图书馆。“才进校门,高年级同学就带我们参观了图书馆。”作者写了在参观图书馆时被那400万册藏书所震撼,从而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与无知,于是就有了在知识的海洋中探寻的行动,并进而产生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思想。二是北大人。在这里,北大的学生读书专注入迷,探讨问题敏感、纯洁,言谈犀利而机智,精神状态生机勃勃。而北大的老师们,虽然多种多样,但他们共有的特点是严谨治学,诚恳做人,与学生的关系平易而自然。如果说图书馆是北大的象征,是知识海洋的象征,那么,北大学生则是“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老师就是那“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所有这一切,都使作者产生了一种“喜欢”的心理,“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可以说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把13岁的际遇写得层次清楚而重点突出,何来“无迹可求”?

摘自《中学语文》

篇5:十三岁的际遇优秀作文700字

多少次了,顶着天空已有些许暗淡的繁星出门;多少次了,冒着阵阵寒意前行;又有多少次了,有些不耐烦地等着你。

十三岁的隆冬,还是在老地方,一手扶着车把,让车子做一个平衡的舞者。另一只手缩在袖子里,想要多留一点指尖的温度。静静地等着,一边注视着寂静中的一切。嘴里哼着歌,想用自己喜欢的旋律留住最后的一点耐心。

最终,我放弃了“继续”,环视了一下暗夜中的景物,开始有些烦躁地向你家走去。一边不解气地低声数落你的不是,一边暗暗下定决心,一会从你家揪出你后,非拿几个“好词”说说,叫你几天后才明白原来我在骂你。可这些遐想,却让我更加生气,想到你的不守时和动作缓慢,竟有些气冲冲地走向你家。像曾经无数次那样,用十三岁的怒火开场,再用十三岁的宽容收场。

然而现实总像一位优秀的导演,总让主人公在最戏剧性的时刻使情况扭转。暗夜中的我像在什么的提示下,无可奈何地调转车头方向。没有急刹车,也没有忽然的情感爆发,只是哀伤像漫天的大雾弥住了我的心头。

那雾,太浓了,太厚了。像用刀子都割不开,像用尽全身力量也无法将它们挥散。当一个已经根深的习惯被告知从此不再伴随自己,就只好点点泪光泛在了眼框。从迈入校门的那天起算起,同你一起上下学,变为了每日的必修课。等你的身影出现,望见你的.身影,还有一路的欢笑装点了每日的早出晚归。争吵,互不理睬,小心眼,也都一一出现,提醒着我们重压下,生活的丰富。

那是第一次,十三岁的我对飞车失去了兴趣,我推着车子缓缓而行,想把情绪控制得像没有波澜的湖面。可是,原本的克制也最终让位给了不停闪现的昔日的一幕幕。它们不停地变换着,我看到了我们的样子:捧腹大笑的,沉默不语的,欣然爽朗的,淡淡忧伤的,乃至暴跳如雷的,气急败坏的,我们的友谊也许不那么完美、不那么梦幻、不那么尽如人意,可那是一段我们都珍爱与重视的友谊。

现在,我们将不再一起上下学,可我们饱含激情一同学习,一起度过寒窗三年。

现在,我们将不再一起上下学,可我们大唱青春的赞歌,一起经历花样三年。

篇6: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2、能从作者的经历中得到一定的启示。

3、能积累一定的词汇。

课前学习:搜集有关北大的资料,熟读课文做好批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北大,中国的著名学府,也是每一个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同学们了解北大吗?(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北大风景的相关图片。) 交流“我眼中的北大”

2 进入新课:为什么北大有着常人难以抗拒的魅力?究竟北大能给人什么样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名北大学生田晓菲在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而写的一篇纪念文章《十三岁的际遇》。

3 作者7岁第一次从湖光塔影的照片中认识了北大,从此作者与北大有了一段奇妙的尘缘,浏览课文,用书上相关语句来形容作者与北大的这段“奇妙的尘缘”。 浏览课文、划出相关语句、思考、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仔细阅读文章,画出能体现北大“精神的魅力”的语句。这种“精神的魅力”对这种有着怎样的影响? 思考、讨论、交流

2 作者田晓菲13岁进入北大,16岁写作本文,26岁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任教。你从作者的经历中得到哪些启示? 思考、交流

第三块:品味语言

1 本文语言优美淡雅充满诗意,找出自己认为写的好的语句,制作成读书卡片。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篇7: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1.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2.继续学习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分段和归纳段意。

2.难点:学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初备 统复备

一、预习指导

1.自读课文,熟悉内容。

2.查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并抄录在本子上。

际遇:遭遇(多指好的)。

尘缘(yuan2):尘世的缘分。佛教徒或道教徒揩现车份界人与人才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机会。

穹窿(qi6ngl6ng):指中间高、四周低拱形。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足(She4):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徜徉(chang3yang3):安闲自在地步行。

絮语(xu4):絮絮叨叨地说。

犀利(xi1):(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凝重(ning2):凝固而又沉重。

安恬(tian2)安详恬静。

撷取(xie2):摘下,取下。

惆怅(Chou2 Chang4):伤感,失意。

沉淀(dian4):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

呜咽(ye4):低声哭泣。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它。

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白驹过隙(Xi4):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文作者田晓非写作此文时,是北大学生。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三、理解课文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要求几个同学回答后比较)

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

这样分段,显得自然、合理。

2.提问: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意?

要求学生充分发言,讨论并归纳: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各部分再细读一遍,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然后再感受这些句子的情意,最后再做归纳整理。

第一部分:“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第二段中“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

第二部分: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第二部分的许多重要语句,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感激之情。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人;北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北大让作者的心灵更加充实、更加丰富。

第三部分:这个部分用更多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心情。如“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由以上的细读、感受、理解,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归纳: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一情意。

3.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教师给予足够提示,还可以互相交流)

提问后归纳: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四、小结

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放事中吸取一点什么,这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A类

2.完成下列练习

(1)抄写出课文中运用下列词语的例句,并用这些词语自己各造一个句子(不能跟课文的例句一样)。 B类

1.倘祥 例句______ 造句____ 2.似曾相识 例句____ 造句____ 3.茫然若失 例句____ 造句、2 4通幽曲径___ 例句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

篇8:如何上好《十三岁的际遇》阅读课

一.理清文本的结构层次

《十三岁的际遇》的课文编排自然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记述了“我”与北大的“缘”;第二部分“我”回忆了北大学习生活的两年时光;第三部分写“我”是不系之舟。

第一部分的阅读中, 紧扣“缘”字入手。让学生能从“我”在七岁、十岁、十三岁、十六岁不同的时间, 都与北大有过因缘的特殊经历中体会“缘”字的真正内涵。

第二部分的阅读中, 抓住过渡句“喜欢读北大的书, 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一句来进行, 很自然把第二部分内容分成三个层次。两年的北大学习生活值得回忆的往事很多, 可写的内容不少。而作者紧抓能够体现北大特色的内容来写。写入北大时光两年生活的情况, 从写北大图书馆, 写北大的人两方面来写。写北大的人, 写入对知识和人生的探索, 蓬勃朝气, 敏锐的思想, 横溢的才华的北大的学子, 写入北大的老师治学、为人、育才。借助过渡句, 学生能对文章的层次有比较清楚的认识。第三层, 作者则用“汗水, 泪水, 欢笑, 格外充实的时光”总结了北大的两年时光。

第三部分, 作者借助两首诗表达了对北大的复杂情感。

阅读课文的教学, 对文本结构层次的整体把握是十分必要的, 。当我们对文章的结构层次有了整体感知, 较清晰的把握之后, 我们也就扫清了理解的障碍。《十三岁的际遇》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的结构层次的理解阅读中, 大大帮助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对结构层次在写作方法上的指导。

二.体会作者的情感脉搏

阅读教学中, 深入领悟作品内容蕴含的情感, 是理解作品把握文题的关键。《十三岁的际遇》教学中, 我紧紧抓住这条作者的感情的钮带, 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把握, 我主要引导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抓住不同年龄阶段“我”对北大的情感。

从七岁时对北大的向往, 到十岁时的幼稚而表现出的自信与执著, 十三岁时对北大充满的兴趣与好奇, 以及十六岁时逐渐走向成熟后对北大细腻而复杂的情感。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情感。学生可以按照时间的线去探寻。

(二)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作者的情感

作为一名北大学生的“我”, 仍然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不系之舟”志向, 表达出作者依偎北大, 热爱北大, 又必然要离开北大, 去发现新大陆, 去海洋深处撷取最灿烂的珍珠这样复杂而深邃的情感。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作者用了一连串相关的比喻, “玫瑰”“绿阴”喻指两岸诱人的景色, “宁静的港湾”是前进的避风港, 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知识, 对理想的追求和矢志不渝的精神。

(三) 深入领会字里行间体现出的作者复杂情感。

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中, 既有扎实的叙事基础, 又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这篇散文将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叙述自己同北大的渊源与际遇是为了抒发对北大的情感, 而对北大既依恋、感激, 又决心自由飞翔复杂的情感, 正出于对创造的渴望。全文以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依恋”为感情线索, 这条线贯穿全篇。文章的第三部分则是这种复杂情感的融合。对于这种情感的品读, 要静下心来, 走近作者, 走进文本, 感悟作者那种复杂却真挚的情感。学生在自由阅读第三部分内容, 能够品味出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那种细腻的情感。

作为一名仅13岁就上大学, 16岁就写饱含情感、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的学生, 我们与她相比, 虽然有距离, 但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的故事中汲取一点什么, 这就是自信、执著, 大量的阅读思索, 渴望创造的精神。“理清结构层次, 抓住情感脉搏”的教学思路, 使我们能拨开云雾, 看到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那颗火热的心, 感悟到作者那份细腻的情。

摘要:《十三岁际遇》, 是十三岁就进入北大英语系的田晓菲, 为了纪念北大建校90周年而写的一篇文章。特殊的经历, 不一般的情感, 加之全文以抒情为径, 以叙述为纬, 以议论为点组成浑然一体的文章。让我们“旁外人”去阅读理解内容, 品读感悟情感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对于我们七年级同学来讲难度可想而知。“理清结构层次, 抓住情感脉搏”的教学思路, 使我们能拨开云雾, 看到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那颗火热的心, 感悟到作者那份细腻的情感。

篇9:13岁的际遇-作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十三岁的际遇教学处理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17

《十三岁的际遇》是北大素有“才女神童”之称的田晓菲十六岁时为北大九十年校庆写的一篇散文。被选入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很多一线教师都说这篇文章不好教、害怕教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散文比较长,语言很诗意,不是通俗易懂的生活化的语言,比较散、跳跃性比较大。难教、怕教也是要教的,要怎么教才好呢?我试着从以下几点来谈谈。

首先,作为教者,我们要分析教材(文章)、分析学情(学生的认知基础、特点等)、明确新课标的理念要求。

教材特点:此文是北大素有“才女神童”之称的田晓菲十六岁时为北大九十年校庆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比较长,语言很诗意,文中有些地方跳跃性比较大,但是抒情性很强,对北大的感激、留恋之情是文章的线索。此文被选编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此单元的主题是金色年华,由单元主题词可看出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感受少年时代的无穷童趣,体会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意义,了解少年立志成才的道路,激发学生对少年时代的珍惜,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树立远大的理想。

学情分析:学生是七年级的学生,阅读积累中更多的是情节性较强、语言通俗易懂的故事、童话、传记等,对于形散的散文阅读不多,对于抒情性强、思维跳跃比较大的抒情散文读得就更少了。七年级学生尽管知觉、记忆、注意、思维都有所发展了,但学习时精力能够集中的时间仍然不长,仍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很有兴趣,而对需要较长时间的静态的且需要认真思考的阅读感到厌烦。

新课标的理念及要求:新课标说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 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也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学习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语文素养能力形成一般是在初中阶段定型的,阅读速度高低就是最明显的体现。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

其次,依据教材特点、学情特点、新课标理念及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

在此,我不对本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展开详细的论述,我只是提出我的两点看法。一、基于此文的特点、学情的特点,我建议教者长文短教、难文易教。二、基于此文的特点、学情的特点、新课标的理念,我建议教者选点突破、一课一得。

如前所述,此文比较长、语言诗意、有些部分跳跃性比较大,学生对诗意的语言理解、领悟比较难,对语言诗意且比较长的文章比较难以坚持认真读完,对跳跃性比较大的文章比较难理解把握,所以此文的教学不宜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特色等。而应抓住此文抒情性很强的特点,把理解把握作者对北大的感激、眷恋的感情作为突破点。学生理解文章中作者对北大的感情不是难点。在理解把握作者对北大的感情之后,再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理解作者对北大感激、眷恋之情的由来(北大改变了作者,北大的书北大的人使作者进步、奋发),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理解作者的理想志向(将来离开北大开创更广阔的天地为北大争光),然后再回归文本,看看作者怎样描写北大的书、北大的人,怎样表达自己的志向。像这样选择作者对北大的感情为突破点,这个点突破了,接着作者的志向、作者的诗意的表达也可以让学生理解和意会了。这样处理,我认为既降低了学生阅读的难度,也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符合新课标提出的教学中应注意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教学中应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学生受到高雅情感的感染,被作者的立志激励,被作者诗意语言所熏陶,语文素养就得到了提高。

至于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的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等,我们可以在其他文章的教学中实现。要知道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一篇课文的教学是一个单元教学的一部分,一个单元的教学是一个学期教学的一部分,一个学期的教学是一个学段教学的一部分,我们能够每课有一得,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个学段就有很多得了。

篇10: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3、体会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能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的道理。

4、培养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学习重点:

目标1、3、4

学法指导

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认真体会作者迸发出的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与众不同的个性。

2、在朗读中,要想一想有些话若是平平实实地说该怎么说,再看看作者又是怎么说的。

3、体会文章诗意盎然,文辞优美,字里行间透着灵气的特点。

第一学时

学习过程:

亲爱的同学,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如今我们已十三岁,成为了一名初中生。十三岁,我们也许有时还想着向父母撒娇,而十三岁的田晓菲已是北京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了,她四岁就大量接触文学作品,初一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十三岁就被北大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相继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哈萨克佛大学博士学位,二十九岁时就走上了哈佛的讲台,这一连串闪光的足迹,令人惊叹,而当我们看了她在北大九十周年校庆时写的文章就能找到她辉煌经历的答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田晓菲,走进北大。

(一)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北大和田晓菲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冲关”练习。

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白驹( )过隙 迸( )溅 穹( )隆 积攒( ) 呜咽( )

摒( )弃 xī 利( ) 怪僻( ) 安恬( ) xié 取( ) 惆怅( )

沉淀( ) 骤然( ) xù( )语

2、解释下列词语

莫名——

白驹过隙——

涉足——

委于我心——

不系之舟——

安恬——

惆怅——

小立——

3、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订正,没有错别字的就在括号内画个“√”。

湖光塔影( ) 漠然回首( ) 盲然若失( ) 津津有味( )

一视同人( ) 谈笑风声( ) 和蔼可亲( ) 弹指一瞬( )

4、这篇文章诗意盎然,字里行间透着灵气,作者的心跃然纸上。你能体会到涌动在作者心中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吗?

一、导入

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学生交流)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文章以空行空开,自成三个部分。课文开头写了作者幼时与北大之间的哪些事情?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与北大“尘缘”的“奇妙”?

2、在4~5小节中,作者回顾了自己进入北大三年间的感受,作者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出相关的词语来说明)

3、进入北大学习后,北大的哪些东西对作者产生了影响?

4、初见北大的图书馆,作者的感受是什么?插叙那位小姑娘抽泣有什么作用?

5、“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你认为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作者又从北大的人中读到了些什么?

6、朗读最后一部分。作者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北大的什么感情?

才进校门,高年级的同学就带我们参观北大图书馆。当时,好像还看了一个介绍图书馆的纪录片。入学之初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400多万册图书!实在难以想像。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连这个数目的最小零头都不到吧!不知怎么,我回忆起了1983年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记得那时灯已熄了,我们在黑暗里躺在床上,随意聊着天儿。我和领队的那个女老师正说得津津有味,我上铺的女孩却忽然哭了起来。我们惊讶地问她怎么了,她呜咽着答道:“你们知道得那么多,可我什么都不懂……”如今,我和女老师的谈话早忘得一干二净了,可那女孩子的呜咽反倒长久而清晰地留存在心中。当我随着面孔尚未记熟的新同学一起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颇( ) 呜咽( )

2.结合文意解释词语。

清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前后的破折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一句后面的冒号的作用是什么?“近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原文说明“我”的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400万册图书!”中,感叹号改成逗号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从记叙顺序上来说采用的是什么顺序?作者写这件事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连这个数目的最小零头都不到吧!”中的“最小”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为什么说“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如果不读下文,你能通过这一段的叙述推想出作者接下来会怎么样做吗?请试着说出你的猜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学时

一、复习导入

北大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向往的殿堂,北大的什么给“我”的影响最大?什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二、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一)品味精美语句

1、“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几个句子,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谈谈你的感受。

2、“中文的、英文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的沉默的语言,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渐渐地,我的心情也变得和它们一样:沉静,愉悦,安详。”体会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3、“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其中“河流”、“风景”、“船客”、“舵手与船工”各比喻什么?

4、“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体会这些直抒胸臆的语句中,所流露出的作者对于母校的感情。

(二)回味领悟

1、你感受到课文中所流淌着作者对于母校的深情吗?归纳一下贯穿全文的那条感情线索。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从作者身上感受到什么?

三、归纳小结

1、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中心。

2、课文在详略安排、表达方式上各体现了什么特点?

作者说:“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有人认为作者这样说有些狂妄,有人认为这是作者自信的表现,还有人认为这反映了作者入学之初的幼稚无知,你怎么看?写出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按时间顺序来写,

感情线索:对北大的惊奇、喜悦与感动之情

七岁时的 梦想

十岁时的 信心

十三岁时的 际遇

十六岁时的 回顾

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北大的图书馆 : (因为是知识的象征)

篇11:8、十三岁的际遇

自从作者载上那枚白色的校徽时,北大就不再会是一张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会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假如一生可以划分成许多阶段,那么与北大的际遇,便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这一开始让这个作者写出了她宁愿静静的站在图书馆阅览室的门口,看那些伏案读书者专注而入迷的神情,也愿意一边走向第三教室一边听身旁经过的人高声争论着什么问题――吸引着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这就是作者爱北大的.地方。

上一篇:雪被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螃蟹足的功能》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