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2024-05-24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通用14篇)

篇1: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2016年春会仪小学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总结

任课教师:万勇小学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学生探究对象是认识事物的性质和相互关系,共安排了5个教学单元:《骨骼与肌肉》、《养蚕》、《物体的运动》、《无处不在的力》、《调查与预测》。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教材设计了触摸、模拟、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作用,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懂得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

第二单元《养蚕》让学生亲身经历一次完整的养蚕过程,观察到一个生命的完整周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伟大,体验到为养蚕所付出的辛苦劳动和养蚕成功的快乐。

第三单元《物质的运动》选取了力学中可直接感受的“运动”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运动是物质的基本规律之一,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要用参照物作为判断标准。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就力在哪里,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方向,力有大小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通过对重力、摩擦力和阻力的探究,使抽象的力的概念得到理解和深化,能综合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自主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调查和预测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要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应采用调查,调查的常用方法有哪些;预测是对事物的未来作出科学猜测,预测要有依据。

篇2: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1、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直观 情境,教学内容以多样、新颖等形式出现,避免千篇 一律。

2、注重上课前的充分准备,教师和学生课前查找大量资料,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3、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让科学走进生活。

4、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品质,尊重事实,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作业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创新和探究能力。

5、采用多元智能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6、实验小组互助协作,优生带后进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教研专题

小学大班如何有效组织科学课堂

三、研究措施

1、老师多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地搜集信息,并整理和使用信息,训练学生接受式探究技能。

2、注意师生关系的和谐,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相对自主的环境下探究和创新。

3、以活动为载体,教师和学生都做好充分准备,保证活动效果,同时,以多元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对科学探究的热忱。

四、业务学习安排

1、研究教材,收集教学资源,增加科研部储备,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2、阅读教育 杂志:《小学科学教学》、《湖南教育》、《湖南小学教师》、《全球教育展望》等。

3、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各种业务学习和教研活动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

五、学科实践活动安排

学科实践活动分散在各个教学内容中。有的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有的是学生合作自主实践,有的还需要家长的带领和参与。

1、种一株植物;

2、扦插一种植物;

3、制作简易测力计;

4、自制平动,滚动玩具。

六、教学评价措施

1、教学评价多元化。学生可以以小组参与或个人参与的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观察,分析、实验等活动经历,同时也可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对个人或小组作出评价;除此以外,还有教师的评价和家长的评价。

2、注意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使评价更有效。

篇3: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读中求悟

学生的感悟不是仅仅对文字的感知和对知识的掌握,它包括对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法及其渗透的情感、韵味的领悟。学生的感悟必然会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指导和激励孩子去领悟语言文字中的隐性知识。

1.初读的感知。在这个阶段,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充分地读,在充分朗读的过程中明白语言文字大概所要表达的意思。

在执教《番茄太阳》第二课时刚开始,我就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1—1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明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去读课文,从语言文字的信息中找到答案。通过交流,反馈他们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程度。在初读阶段,不管是对词语的掌握,对重点部分的理解,还是对全文的把握,都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此时,教师应寻找到感悟语言文字的最佳切入口(可以是一个引导性的大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2.细读的体会。学生经过初读的过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其思、动其情,使之明理、得法。在细读体会的阶段中,教师可以通过“你读懂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等问题来了解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程度,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去体验。这个时候我们要耐心等待,把话语权交给孩子,巧妙点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

这节课我是这样处理的:故事读完了,谁来说一说,明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文中找到了哪些相关的语言信息?

学生交流:

(1)我从“如果不是盲童,明明挺漂亮的:乌黑的头发,象牙色的皮肤,精致的眉和下巴,笑起来像个天使。看着她,让人隐隐心疼。”看出明明很漂亮。(2)我从“有一次,明明突然问我:‘阿姨,你是用双拐走路的吗?’我一愣,这聪明的孩子,她一定听出了我拐杖的声音。”看出明明很聪明。(3)我从“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看出明明很爱笑。(4)我从“我弯下腰,她附在我的耳边轻声说:‘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看出她很有爱心。

……

3.精读的领悟。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调动积累去思考,去感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要以自己的思维强力束缚学生的思维,将学生拉到我们的教案流程上来,应该允许不同的认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明晰目标,巧妙理答,在允许孩子自由发展的过程中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二、读写结合

1.读写结合点的恰当把握。现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正不断地得到重视与强化,越来越多的教师注意到这个问题,适时地安排了读写结合的训练。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操作中,不少教师对读写结合的理解还是有失偏颇,空有形式。过于追求课堂教学中的可操作性,教学的具体方法已经完全简单化,把握不住读和写的隐性结合,是单纯的两个部分,为写而写,到最后,教师和学生都不知道写是为了什么,学生得到了什么,教师实现了怎样的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结合我们所用教辅用书后的题目“请回家对着爸爸、妈妈笑一笑,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对方的表情、语言、动作写下来,一定很有趣哦。”让孩子运用这节课强化学习的“运用语言、动作和表情去表现人物的性和特点”这样的方法去写。这一环节不仅突破了我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孩子自己通过文中的语言信息去了解明明的性格特点,而且强化了孩子“怎样生动具体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技巧,在学习的同时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还解决了练习,可谓“一举三得”。

2.重视写字指导。“读写结合”顾名思义,要学生去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笔即时练字时”,写之前,就要提出相关要求,规范好“双姿”的同时,提出“笔画规范,有轻有重,四方留白,整齐匀称”四个要求,不放松写字良好习惯的培养。

3.注重评价。丁有宽老师说: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指点自改。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可以从指导学生互评互改开始。评价的时候可让学生四人为一组,根据写作要求展开互评。在学生有了互评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可着力于引导学生自评自改,修改后在班上或小组里交流。

读和写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抓住它们之间的隐性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这不仅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篇4:浅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

关键词:习作意识;生活化;体察思考;大胆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69-2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内容是“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植物研究”、“话题讨论”、“一次体验活动”。从习作训练的内容来看,所要写的以“感受”为主。要让学生写出感受,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需要做足课前准备的。没有感受有什么好写的,如何做到有感而发呢?无感受可写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使得学生对生活的体察能力、思考能力不够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习作教学当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来引导学生体察感悟,并把这份感悟能真切地透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只有当学生置身于生活中,在有了体察力、思考力后才能写出有感受的文字来。

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就要利用好习作内容的训练点来让学生体察生活,思考生活。笔者发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内容在安排上欠妥当,从难易程度上来讲:“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这两个内容是学生最熟悉的,因为一二三年级学生就有着春游和争章的经历。“一次体验活动”显然也容易让学生从生活尝试中获得思考与感悟。只要教师把体验任务布置下去,孩子认真地去尝试体验就能很轻松地完成了。所以“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一次体验活动”可以安排在前期进行教学。最难的要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了,如果没有长期的对生活的关注度,敏感度是不会对生活中的事有所想法的,故可以把这两内容安排在后期进行教学。至于“生活中的新发现”、“植物研究”难度上要弱于“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但要有“新发现”和“研究”是需要学生花时间去体察和思考的。可将这两内容放在中期来进行教学。从上述难易描述中,笔者感受到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教学内容是对教师习作教学的一次真正的考量。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根植于生活,热爱生活,从生活的体察和思考中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地展开习作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明确习作生活化的意识

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在习作教学中总会关注的是写作的大主题、大方向是什么?是写人、写事、还是写物写景等来着手引导学生该如何写作,而忽略了人、事、物等和作者的联系,故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就是太程式化了,要么是假话连篇,要么是干瘪苍白毫无感情的。学生对于所书写的文字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其实是无知和被动的。可以说习作中就是缺了那么点生活化的气息和情感。

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写他们的生活,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表达真情实感。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需要对习作内容进行重组,要依据学生的生活感来指导,故一开始我就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的内容罗列出来并组织学生探讨,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本学期的习作训练是贴近自己的生活,是需要通过亲身尝试和体验的,只有经过切身的体察才能在体察中有所思考,有所感受,才会有话想说。在交流探讨中我先让学生选择想写的习作内容,班中38位学生三分之二的选择是写“春游的建议”,问起原因大伙都说我们就爱玩,对于春游想要说的话太多了。看来“爱玩”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爱玩”的意识十分强烈,自然就愿意去把自己在玩乐中的那份感受写出来了。剩下的三分之一有选择“一次体验活动”、“植物研究”、“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问其选择的原因,有的说我做过体验活动,有的说我有过对植物的观察,还有的说雏鹰争章我们就在争。显然学生的回答依然是建立在生活的体验上。至于为何没有人选择要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学生说我们不知道写什么,不会写。由此可见学生没有关注过生活中的事,可能平时也知道些生活中的事,如最近的重大新闻什么的,但我们的学生不会进一步地去了解相关的事件,也不会想去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当然不是人人都会有关注周围事件的敏感度、观察力、思考力的。对于我们的中年段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既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中需要写这一内容,就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有对周围事件敏感度、体察力、思考力的生活化意识。

我们老师可以利用晨会的时间,班队的时间组织并探讨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使学生有关注周围事件的生活化意识。

二、在生活中体察思考,丰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有时学生往往有感受却不会表达,表达能力弱,表达能力弱了也就缺乏语言的创造能力了。从中年级的学生习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体察力、思考力是有的,可体察、思考的角度比较单一,所以牵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

1.大视角体察思考

我们都知道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带来思考。但视角的狭隘会阻碍体察和思考。为了有效地教学好“生活中的新发现”和“植物研究”两堂习作课,我故意以自己为学生观察的对象。上课前我把一个红笔套夹在了头发上就这么走进了教室,当然好多学生都发现了,但能质疑我为什么要夹“红笔套”在头发上的人就寥寥无几了。他们也就发现不了其中的原因。以此为例我告诉学生有了发现还要思考,要从大视角体察思考才能有所新发现。我先让学生去研究植物,因为从大视角来说,“植物研究”的体察和思考更有针对性,而“生活中的新发现”范围太广了。但哪怕有针对性的植物研究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如从植物本身的形、色、味等去体察思考;从植物生长的时间节气上去体察思考;从植物与人、动物环境的关系上去体察思考等等。要让学生明白观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才能有新发现。我除了提前布置任务给予学生充分观察和发现的时间外,还结合相关的课文学习来体察思考。我们都知道有时新发现是直接性的,直接性的好处是目标明确会主动地留心观察。但大多数的新发现都存在着间接性是偶然的,正如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那样,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新发现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时,就鼓励学生可以学学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里所要传达的意思,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可以写真的事物被你发现了,某个人的性情发生了变化也可以写,还可以写写事物中有着科学的道理被你发现了,也可以写写透过发生的事件被你发现的道理等等,只要是你的发现,就可以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感受。透过我这么一讲,学生体察的视角、思考的方向就开阔了。学生在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就会显得没那么难了。当然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也就不会千篇一律了。

2.规律性体察思考

规律无处不在,如何引导学生规律性体察思考呢?其实在引导学生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中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如在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中,班中大部分人都想谈一档热播的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定有原因,这个原因也必定有它的规律存在,因此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热播的原因,告诉学生带着规律性体察思考更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找到热播的原因。基于学生已经有从大视角体察思考的意识方法后学生借助网络,向家长咨询等途径去展开研究和探寻。经过学生自己的体察和思考,他们找到了热播的许多原因。如:人气明星参与效应、节目拍摄场地的生活化、游戏节目的悬念和刺激性、笑料多解压了观赏者的生活压力等。看来这些热播的规律性原因被学生体察和思考出来了,那么学生在书写的时候就有底了。另外在引导写“话题讨论”之关于“打不打野猪?武松是不是英雄?”中让学生体察思考出“话题讨论”要么发表赞同的看法,要么发表反对的看法。这也是规律。在从这一“规律”中去找出其他的连带关系,发现其他的规律。这有这样学生才会去体察思考的更深入,深入的体察思考才会发现规律,这样所写的文章就不会内容简单,不够具体了。

三、大胆表达,热爱生活

《语文课程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记得2012年一篇名为《我和爸爸的便当盒》的日本小学生作文在微博上被累计转发了3万余次,连姚晨、任志强等都忍不住转发挥泪推荐。那是因为日本小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的真情打动了无数人。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情感。小学生爱幻想,有时想法往往会有一些不切实际,但学生愿把这些话说出来时,无论学生的想法多么可笑、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而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喜好、阅历、习惯等去批评指责。实际上,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并批评指责他们的作文。因为,学生作文中的表达都是出自真情的流露、发自内心的感受。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运用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是写作的第一手珍贵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表现出来,能展现出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爱。

篇5: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科学课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任务的学科,也是以后初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础,加之里面蕴含了相关的法制教育开发点,对学生形成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学好该学科和培育学生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这个学年我主要担任四年级的科学教学及其实验教学任务。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入了解学生科学学情

对于本学期而言,四年级学生对科学课已经有一年半时间的学习前提了,特别是我接手的上学期来,通过不断的引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和亲手实验,学生对科学课已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尽管存在以下因素的影响,但在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还是取得了较圆满的成绩,相信在期末统考中一定会有好的成绩。

针对以上问题,我觉得要学好这门课,特别是在上有分组实验的课时,我往往采取让学生自己先来谈谈对实验结果有什么预测,自己是怎样的认识。这样上起课来,就更有针对性,这样上起课时来心里更有数。知道了哪些地方要重点讲,哪些地方要作为难点突破。再精心设计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和小结,克服了以上不足。

二、坚持课前精心备好课,设计好实验教学方案

自承担学校的科学实验教学工作以来,我始终坚持先备课后上课的原则,精心设计备写好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案。在备课中要做到:

1、对于实验课,我课前总要认真研读教学参考用书,上网查看教学实验方案设计和相关的教学视频资源,吸取他人的长处,融合本班学生实际,思考每个教学环节老师、学生要进行什么教学活动,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重点是解决什么问题,难点要解决什么问题。

2、重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合作探究的最好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因此教学实验课前,对实验材料的选取、实验时的步骤及组织安排,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到位。

三、适时适度适当渗透法制教育

根据教材内容,我先后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法》等相关的法律条文及知识。

四、对教学中的小单元知识,我采取每节课都要反复复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

1、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

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3、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科学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4、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5、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五、存在的不足

通过努力,本学期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惑,以待于以后在教育教学过程

中解决:

1、是知识与实际矛盾问题,特别是一些实验内容与生活实际不相符合,应如何去引导学生理解,有待进一步去学习探究;

2、是如何更好地把信息技术与新课程进行整合的问题,怎样去解决;

3、是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外界条件的支持,但是学校的条件往往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如何去合理的解决好这一问题。

4、是在渗透法律条文时,学生根本无法记清什么法的几款几条,好在只要讲过,他们就会记清怎么做是违法的。

总之,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工作,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争取更大的进步。

篇6: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汇总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

一、填空

1、人体中共有(206)块骨头,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2、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腿脚)。

3、人一只手的手骨有(27)块。

4、骨(又硬又结实),它们可以(生长),不但能(长长),还能(长粗)。

5、骨头里有(骨髓)和(血管),骨髓能制造(血细胞)。

6、骨骼具有(运动)、(支撑)、(保护)的作用。

7、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相连地方叫做(关节)。

8、关节常见的类型有:(铰链关节)、(旋转关节)、(球状关节)。

9、关节常见的运动方式有:(屈伸)、(旋转)、(既能屈伸又能旋转)。

10、关节的运动方式与相应的关节名称:(1)屈伸:肘关节、指关节、膝关节(2)旋转:桡尺关节(3)既能屈伸又能旋转:肩关节、颌关节、髋关节。

11、人体关节有(运动)和(缓冲)的作用。

12、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仅靠(骨骼)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肌肉)的参与。

13、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收缩)带动(骨骼运动)而实现的。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

14、人体肌肉共有(600)多块。肌肉占到了人身体重量的(40%)。

15、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放松)。

16、人体静止不动时,负责(心跳)、(呼吸)的一些肌肉仍在运动。

17、体育运动可以强健我们的(骨骼)和(肌肉)。

18、经常运动的好处有:(肌肉发达)、(体力充沛)、(改善柔韧性)、(更有耐力)„

19、各种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韧性和耐力的效果不完全一样:

增强体力的运动项目:举重、游泳。

增强柔韧性的运动项目:体操、伸展肢体、游泳。增强耐力的运动项目:羽毛球、自行车、慢跑、游泳。

20、为了使肌肉和骨骼保持正常工作,平常需要多吃些(蛋白质)和(钙)含量高的食品。

21、预防运动受伤的方法有:(做好准备活动)、(穿戴保护器具)、(使用软垫)等。

22、运动前做一下准备活动,我们的身体就(不易受伤)。

二、简答

1、你能说出人体的构造及特点吗?

答:和其他动物的骨骼一样,人的骨骼也是又硬又结实,他们可以生长,不但能长长,还能长粗。骨头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

2、说说骨骼有哪些作用。

答:人体的骨骼有支撑作用,骨骼有保护作用,骨骼还有支持运动的作用。

3、关节有哪些作用?

答:关节的作用是把相邻的骨连接在一起,使这些骨能够活动。不同关节能使人做多种方式的运动。除此外,关节还具有缓冲作用。

4、说说关节的几种主要活动方式。

答:(1)铰链关节,只能做屈伸运动,如:肘关节、指关节、膝关节。(2)旋转关节,只能做旋转运动,如:桡尺关节。(3)球状关节,既能屈伸又能旋转,如:肩关节、颌关节、髋关节。

5、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答: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放松。收缩的肌肉又紧又硬,还会变短。如果肌肉连接着两块骨头,那么当肌肉收缩时,两块骨头就会相互靠近。

6、经常运动有哪些好处?

答:(1)经常运动可以改善人体的柔韧性。(2)经常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并增大发肺活量,使人更有耐力。(3)经常运动的人肌肉发达且收缩力强,体力充沛。(4)经常运动可以延缓衰老,是人身体匀称。

7、运动中应采取那些安全措施?

答:(1)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2)运动前做一下准备活动(3)遵守合理的运动规则(4)选择安全的运动场所等。

8、怎样预防运动受伤?

答:预防运动受伤的方法有:做好准备活动、穿戴保护器具、使用软垫等。

第二单元《养蚕》

一、填空

1、蚕卵是(椭圆形)的,呈(淡灰色),中间有些凹下去。

2、刚孵出的小蚕叫(蚁蚕),颜色黑黑的,像蚂蚁,只有(两三毫米)长。刚出壳的蚁蚕很弱小,不能(用手去捏)。如果想让它挪地方,可以用洗净的(干毛笔)或(羽毛)轻轻帮助它。

3、蚕吃的食物主要是(桑叶)。蚕是靠(气门)来呼吸的。

4、蚕宝宝是从(头部)开始蜕皮的,蚕蜕皮的原因是(旧皮阻碍身体长大)。

5、蚕蜕皮时有约一天时间不吃也不动,这叫(眠)。

6、在蚕成长的过程中,要经过(4)次蜕皮。

7、蚕从吐丝到结茧完成大约需要(两)天时间。

8、蚕茧的形状是(椭圆形)的,大约(5)厘米长,(3)厘米宽,一只茧的重量约(1.5—2.5)克。

9、剪开茧子后的蛹还能(正常发育)。

10、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

(三)部分,胸部有

(三)对足,头上的一对触角是(羽毛)形状的。

11、世界上最先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是(中国)。

12、(2000多)年前,我国西汉的(张骞)用(丝绸)打开了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贸易通道。

13、一个蚕茧的蚕丝约为(1500)米长,最长的可达(3000米)。

14、蚕的一生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蚕卵)、(蚕)、(蛹)、(蚕蛾)。

15、象蚕这样,一生经过几次变化,各个阶段的外形、生活方式都不一样的现象叫(“变态”)。

二、简答

1、抽丝要经过这样几道程序?

答:(1)摘掉蚕茧表面乱丝(2)把蚕茧在开水中浸泡(3)用竹丝刷搅动,把蚕丝的头儿找到(4)抽丝,量一量一根丝的长度。

2、比较蚕蛾和蝴蝶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蚕蛾和蝴蝶的相同点:(1)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2)头部都有一对触角,(3)胸部都有三对足(4)有两对翅膀(5)一生都要经过几次变化。

蚕蛾和蝴蝶的不同点:(1)蝴蝶能飞,蚕蛾不能(2)蝴蝶采吃花粉,蚕蛾不吃东西(3)蝴蝶有彩色花纹,蚕蛾没有。

3、请你写出蚕的一生。

答:卵→蚁蚕→蜕皮→吐丝结茧化蛹→蚕蛾→交配→卵

4、说说蚕茧的特点。

答:轻轻摇一摇,有声音;对着光照一照,它是透亮的;蚕茧时椭圆形的;蚕茧大约5厘米长,3厘米宽;蚕茧是白色或者黄色的。

5、说说蚕蛾有什么特点。

答:蚕蛾有两对翅膀、六只脚,身子胖,翅膀小,飞不起来;蚕蛾的触角像羽毛;蚕蛾的肚子有的比较大,有的比较小,肚子大的是雌蛾,肚子小的是雄蛾。

6、蚕的一生是短暂的,它最使你敬佩的是什么?能用一句诗来形容吗?

答:最使我敬佩的是蚕到死的时候也要把丝吐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7、写出你对“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句话的理解。

答:养蚕的女子非常贫穷,处于社会最底层。抨击社会的不公。

8、说说你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话的体会。

答:蚕到死的时候也要把丝吐干。说的是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

一、填空

1、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这另外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2、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例如:汽车的行驶,是以路旁的房屋、树木作为参照物的。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例如:在开行着的火车中,如果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就是运动的。

4、(参照物)不仅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是必要的,对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也是不可缺少的。例如:以地面为参照物,子弹的速度很快;但是以飞行员为参照物,子弹就几乎是静止不动的,顺手就可抓住。

5、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6、刘翔参加的是(110米栏),他的最好成绩是(12秒88)。

7、(运动的快慢)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来测量。

8、气象台在发布台风预报时,除了有时间、风速、风级以外,还强调(风向)。

9、有些看似不动的物体,实际上也在缓慢(生长)或(运动),如指甲的生长等。

10、有一些物体的运动包含了(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11、按运动的轨迹可将运动方式分为两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2、锯木头的动作属于(直线运动)。

13、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大小)有关。拉力(越大),走得越快。

14、在一个摆中,重物来回往返一次,我们算它(摆动一次)。

15、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系,(摆线越短),摆得越快。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摆角大小)没有关系。

16、同一个摆,每摆动一次需要的时间是(相同)的。

二、问答

1、解释“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答: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前进,如果以小竹排为参照物,人是不动的,就会感觉巍巍青山在后退。

2、解释“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答:以地面为参照物,“坐地”的人是静止的;以地心为参照物,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相对于地心行的路程是八万里;地球在天空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巡天”,“一千河”泛指宇宙中很多的星河。

3、气象台在发布台风预报时,除了有时间、风速、风级以外,还强调什么?为什么呢?

答:还强调台风的风向。因为知道了他的方向,才能准确知道对我们有没有影响,才能防备台风的到来,减少灾害对我们的袭击。

4、有些事物看上去似乎不动,其实它们一直都在生长或运动。你用什么方法判断出它们是在生长或运动的呢?

答:指甲的生长和小苗的生长我们可以用一个星期或一个月长了多少毫米(厘米)来计算它们的运动;月亮的移动我们可以借助周围固定的物体,如树木、房屋等来判断它在运动;水位可以借助水位表来发现它是缓慢上升还是下降。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

一、填空

1、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方向),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有(大小)和(方向)。

3、力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体验和观察到力(作用在物体时)所产生的效果。

4、我们可以利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力的单位是(牛顿)。

5、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这种能使物体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

6、物体的弹性是有(一定限度)的。

7、在弹性范围内,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

8、(地球引力)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

9、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0、物体穿过(液体)或(空气)时,也会产生摩擦力,这种摩擦力叫(阻力)。

11、鲸或海豚的身体形状都是两头尖,中间大,这种(流线型)的体形有利于克服阻力。

12、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主要与(伞面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伞面(越大),下降速度越慢;物体的重量(越轻),下降速度越慢。

二、问答

1、简述弹簧秤的使用方法。

答:(1)使用前先检查指针是否在 “0” 处。(2)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平齐。(3)被测的力不可超过弹簧秤标定的最大数值。

2、举例说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是如何利用物体的弹性的?

答:生产生活中利用弹性的例子很多,如射箭、拍球、撑杆跳高、玩跳跳球等。

3、力是无形的,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感受力的存在?

答: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力对物体运动及形状的影响和人体肌肉的感受来体验到力的存在。

4、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地球引力引起的?(说明重力普遍存在的例子)

答:树叶总是落到地面、人能安稳地居住在地球上、球扔得再高总要落回地面„„

5、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力?

答:生活中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地方:汽车轮胎上的条纹、车轮上的防滑链条、鞋底的花纹、用毛巾包着瓶盖拧盖。

生活中需要减小摩擦力的地方:自行车链条中加润滑油、轴承中的小钢珠、流线型的潜艇和船。

6、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

答: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1)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2)使接触面变光滑(3)把运动物体的外形做成流线型(4)减轻物体的重量

7、怎样测试降落伞?

答:(1)、将做好的降落伞抛向空中,观察下落现象。(2)、用秒表记录降落伞从打开到下落至地面的时间。

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

一、填空

1、某个地方有哪些东西存在,某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是两个事件之间是否存在关系。这时,我们应该采用(调查)的方法。

2、调查的常用形式有:(现场调查)、(访问调查)、(问卷调查)、(资料调查)。

3、当你解释地上鸡蛋破碎的原因是,你就是在作(推理),当你在猜测手中鸡蛋的命运时,你就在作(预测)。在科学探究中,(推理)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和正在发生的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而(预测)是根据(现有证据)和(已有的经验),对事物或现象的(未来变化)作出推测。

4、历时40年的研究,能够预测黑猩猩行为的科学家是(珍妮)。珍妮通过深入观察了解到,当黑猩猩感到(恐惧或愤怒)时,它的毛发就会竖起,并且会有一系列的(攻击行为)。所以,一旦黑猩猩毛发竖起来时,就可能会有(危险),周围人应该(及时离开)。

5、科学的(预测)不是随意的猜想,而是(有根据)的(推论)。如果根据只是个人经验,(未经科学证实),往往是要出错的。

二、简答

1、调查方案有几步?各是什么?

答:调查方案有五步。分别是第一步:确定想要调查的问题;第二步:划分小组,分派调查区域;第三步:着手准备调查用的器材;第四步:开展现场调查;第五步:完成调查报告。

2、写出你在生活中成功预测的事例,并写出相应的依据。

篇7: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复习题资料

3、力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体验和观察到力(作用在物体时)所产生的效果。

4、我们可以利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力的单位是(牛顿)。

5、弹簧秤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先检查指针是否在(“0” 处)。(2)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平齐。(3)被测的力不可超过弹簧秤标定的(最大数值)。

6、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7、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8、这种能使物体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弹力的方向与受力的方向(相反)。9、物体的弹性是有(一定限度)的。 10、在弹性范围内,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11、生活中利用物体弹性的例子:(玩跳跳球)、(撑杆跳高)、(拍球)、(弓箭)等。12、(地球引力)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

13、说明重力普遍存在的例子:树叶总是落到地面、人能安稳地居住在地球上、球扔得再高总要落回地面„„

14、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5、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

16、物体穿过(液体)或(空气)时,也会产生摩擦力,这种摩擦力叫(阻力)。

17、鲸或海豚的身体形状都是两头尖,中间大,这种(流线型)的体形有利于克服阻力。

18、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1)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2)使接触面变光滑(3)把运动物体的外形做成流线型(4)减轻物体的重量

19、生活中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地方:汽车轮胎上的条纹、车轮上的防滑链条、鞋底的花纹、用毛巾包着瓶盖拧盖。

20、生活中需要减小摩擦力的地方:自行车链条中加润滑油、轴承中的小钢珠、流线型的潜艇和船。

21、降落伞下降的过程中主要受到(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空气阻力)的作用。

篇8: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某教师在上《摆》一课时,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计划, 进行“摆线长短与摆的快慢”的对比实验,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摆线长短, 测试摆的快慢, 摆线长短分别是10 cm, 20 cm, 30 cm。其中有一个小组在完成前面两次实验后, 由于时间关系, 并没有实际测量而是根据猜测把最后一组实验数据记了上去, 并得出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 长则慢, 短则快。

【案例二】

同是上《摆》一课的教学中, 某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实验, 要求只改变摆线长短, 计算出10 s摆摆动的次数, 教师在引导学生汇报、整理实验数据时有一组数据与其他组是完全相反的, 但是教师却有意忽视这组数据, 顺利得出实验结论。

从以上案例及平时对比实验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学生由于教师设计的实验记录单不合适、小组实验操作不规范导致数据不准确;有的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 有意无意忽略一些“异常数据”, 甚至刻意掩盖;有的学生缺少处理异常数据的能力……这些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及运用数据进行解释预测的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要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在我们对事物及现象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时, 数据会使我们思路更清晰, 结果更精确。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运用数据来解释相关的问题、现象, 这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提高科学探究效率。现具体结合《摆》的课例分析, 谈谈小学科学对比实验教学中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

一、实验数据收集的前期准备工作

对比实验中学生需要收集更多的实验数据, 对实验要求高, 实验前, 教师要创设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 了解每一组收集数据的情况, 特别是数据有异常的小组。除此之外, 教师更要关注提供给学生进行数据收集的“有结构材料”。“有结构材料”是指根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精心选择、设计为学生探究活动所提供教学材料的有机组合。例如《摆》一课中, 要研究“摆长、摆重、摆角”对摆摆动快慢的影响, 一节课的时间学生不可能全部做完这些对比实验, 只能有目的选择材料完成其中一组条件对摆摆动快慢的影响, 然后听取其他组的汇报, 使得该课的对比实验探究有一定局限性。因此, 教师对实验器材进行改良, 在原有方座支架上固定一根铁棍, 在铁棍一端安装好刻度盘, 在合适位置钻孔, 穿线固定, 在线上绑上磁石, 制成便于且有效调节重量的摆重, 这样方便操作的“摆的研究实验器材”轻松地把“摆绳、摆重、摆角”三要素都考虑在内,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条件控制更精确, 实验数据将更准确、有效。

在准备有结构材料过程中, 教师要熟悉教材, 只有吃透教材, 才能更好地优化材料结构。例如《摆》一课中, 教师理清了教材中横向和纵向联系, 选择出具有结构性的材料。教师还可以对每个单元的材料清单进行删减, 剔除一些不便操作的材料, 增加一些容易准备且有典型性的材料。例如本课中我们利用增减磁石控制摆重, 便于操作 ( 如图1 所示) 。

二、实验数据的获取要真实有效

正确规范的操作, 实验中细节的考量, 将保证对比实验中数据收集的真实有效, 在课堂上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及时记录数据的习惯, 使学生逐渐学会记录实验数据, 例如, 可以引导学生用实验记录单记录实验过程中观测结果、实验数据等, 把每次测得的数据填在相应的表格或图表中, 使原本无序、杂乱的数据变得有序。由于对比实验只改变某个特定条件, 从收集到的数据中找出某种事物或某个量在这个特定条件发生改变时的变化规律, 因此优化实验记录单显得尤为重要, 它将便于学生通过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 更养成学生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如《摆》一课中, 书本上的实验记录单如下:

这张记录单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对比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不变的条件及各组实验数据等内容, 但是对于刚接触对比实验的四年级学生而言, 这样的表格要求填写的内容太多, 不够简洁, 不易于学生的书写及数据的记录。基于学情分析, 教师对教材中的实验记录单进行优化, 设计了更符合孩子探究水平、便于整理实验数据的记录单 ( 见表1 ~ 3) 。

在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并明确本课对比实验要点的基础上, 3 份实验记录单清楚展现了学生进行3 个对比实验的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 较之原来的实验记录单更方便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这3 份研究摆摆动快慢实验记录表先是研究摆重、摆长相同, 摆角不同时, 在相同的时间内摆摆动次数是否相同;然后研究当摆长、摆角相同, 摆重不同时, 在相同的时间内摆摆动次数是否相同;最后只改变摆线长短, 研究摆摆动快慢是否相同。从整个实验过程来看, 实验安排的顺序也有难易之分。优化实验记录单时可以考虑对比实验中各个需要改变条件的变化顺序, 有利于学生展开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思维活动, 也更便于学生实验操作及数据的收集整理。

三、实验数据的分析要客观有效

1. 用直观化的形式处理数据

对比实验中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整理、分析, 才能发现其中的联系及规律。《摆》一课以往是用表格收集各组数据, 学生借助数据发现单一变化规律, 但没有对别组的数据进行比较观察, 缺乏大数据的意识。某位教师执教时借助展板展示各组实验数据 ( 如图2 所示) , 通过“观察这些数据, 你有什么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组数据, 学生对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很快发现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重无关, 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当摆重相同时, 观察这些数据, 你又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发现了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2. 用质疑的态度处理“可疑”数据

探究改变摆长影响摆摆快慢实验后, 学生继续进行改变摆重重量对摆快慢影响的实验操作, 得到以下实验数据 ( 见表4) 。

教师让学生观察哪些数据可以作为进一步分析时使用, 哪些数据“可疑”。为了便于发现, 教师让学生算出两列数据的差。学生很快发现第七组数据有问题, 因为其他组的两组数据差别在0.3 s之内, 而第七组相差1.14 s, 第七小组把测量的3 次数据拿出来, 发现挂一个钩码3 次测量时间分别是11.22 s, 13.54 s, 12.95 s, 在同一条件下测量的数据差别较大, 所以一致认为第七组数据不可信, 要剔除。学生对第八组数据也产生了疑问, 因为其余七组数据都是在11 秒和12秒之间, 但第八组数据是13 s和14 s之间。通过第八组和其他组实验装置的对比, 发现第八组的摆长比其他组的摆长长, 所以摆动时间也比其他组要多一些, 这组数据是可以考虑的。

当“可疑数据”出现时, 能正确对待的教师比较少, 往往教师更关注“正常”数据, 从“正常”数据中总结出本课结论, 但如果数据本身有问题, 那依靠数据得出的结论也不正确。因此当数据出现错误或偏差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数据, 排除可疑数据, 指导和纠正错误的实验方法, 甚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找到影响实验数据准确性的因素。

四、结束语

篇9: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关键词]画图策略 解决问题 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62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教学难点】借助画直观图示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师:学校将对教学楼前的一个长方形花圃进行改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激发需要,感受策略

1. 出示例题,自主审题

师:有一块长为8米长方形花圃。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产生需要,尝试画图

师:能直接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吗?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尝试画图(师指定学生在黑板上画图);集体交流(师重点指导学生把“长增加3米”画出来,如图1;指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有关数据和所求问题,如图2;其他学生完善自己所画的示意图。)

3.汇报交流,理清关系

师(幻灯片同时出现题目和示意图):你是愿意看着原来的文字思考,还是愿意看着图形思考?为什么?

师: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两条长边都增加了,面积也增加了,宽没有改变)

4. 自主解答,回顾反思

师: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写在作业纸上。

师:刚才我们为什么要画图?(画图不仅能反映出文字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能更直观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三、灵活运用,体验策略

1.新庄小学的操场原来是一个正方形。扩建校园时,操场的一组对边各增加了18米,这样操场的面积就增加了900平方米。现在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理解“一组对边各增加18米”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学生完成后,组织反馈。

2.王大叔家有一个长方形苗圃

(1)如果苗圃的长增加5米,面积就增加75平方米。苗圃的宽是多少米?

(2)如果苗圃的宽减少5米,面积就减少125平方米。苗圃的长是多少米?

师:你能通过想象把这两个问题的示意图在你的头脑中画出来吗?请闭上眼睛,在脑子里画出第一幅示意图,并解决问题。

学生列式解答第(1)个问题后再解决第(2)个问题。

教师组织反馈时,幻灯片出示对应的图片。

3. 梅岭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和宽各增加了15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师出示:

(1)长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想象示意图与课件对照图5,列式解答)

(2)宽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想象示意图与课件对照图6,列式解答)

(3)长和宽同时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列式解答,画图验证图7)

四、总结评价,提升策略

师:通过这些练习,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同学们交流?

教师总结全课,适当介绍并呈现数学、生活和其他领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

【总评】教材把画图作为一种策略来教给学生,画图的形式也不只限于线段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画出不同的图来帮助分析、理解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单纯文字形式呈现的问题相对比较抽象,仅凭文字叙述有时很难直接看出图中的数量关系。这样的问题也为学生学习通过画图整理信息,体验示意图在分析数量关系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教学分成了六个步骤。①审题:要求学生熟读题目,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体会到“光看文字,一下子想不出办法”,引发画图的需要;②画图:启发学生根据条件和问题,画出相应的图形;③看图:直观显示问题的信息,便于学生分析和思考,(在图中标出条件和问题)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说说题意,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看图形思考比较方便”;④分析:在画图后,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形进行分析,思考先要求什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⑤解答:确定解题过程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自己解决问题,完成解答。⑥反思:引导学生思考“画图”这一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价值,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借助图形直观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画图策略的学习价值。

这样的教学过程,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画图”和“用图”展开,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画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积累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并获得对画图策略的深刻体验。在解决问题时,通过不同方法的解答,让学生联系示意图充分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示意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形成策略意识。通过比较不同解题方法的异同,再一次明确了画示意图的方法,凸显了示意图对分析数量关系的作用。

篇10: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题

2、骨骼、关节受伤时,赶快热敷受伤部位。( )

3、没有参照物,我们就不能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在运动。( )

4、多吃脂肪和蛋白质可以强壮骨骼和肌肉。( )

5、汽车行驶的快慢与轮子的大小有关。( )

6、比较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就是看哪个物体移动的快。( )

7、一般情况下,物体间的接触面越光滑,它们之间的摩擦力就越小( )

8、物体的弹性是无限的。( )

9、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篇11: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课题:骨骼与肌肉

教学内容:第2页至第12页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关于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的要求,从锻炼身体、茁壮成长的角度出发,围绕骨运动,就人体的运动系统的骨骼、关节、肌肉这三个主要构成方面,强调运动系统的锻炼和卫生来进行构建的。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复习目标:

1.知道骨骼和肌肉的作用。

2.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3、想知道,爱提问。

4、愿意合作与交流。

5、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并不神秘。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1课时

一、提问引入,激发求知欲

第一单元我们主要学到了关于什么的知识?

二、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骨骼与肌肉:骨骼、关节、肌肉。逐步展开对人体运动系统的认识。

三、注重养成教育

谈谈如何强健自己的骨骼和肌肉,如何预防运动中的受伤。

四、启思诱想,讲练结合

教师采取小组竞赛的方法逐课复习。

(一)、我会填空

1.人体中共有_____块骨头

2.骨骼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相连的地方叫做 _____。

4.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__________带动______、______而实现的。

(二)、我会连线

把关节的运动方式与关节的名称用线连起来。

肩关节

屈伸

膝关节

桡(r á o)关节(前臂)

旋转

指关节

肘关节

既能屈伸又能旋转

颌关节(下巴)

(三)、我会判断

1.骨骼就是指某一块骨头。

()

2.骨骼又硬又结实,可以生长。

(3.肌肉占身体重量的40%.()

4.人体静止不动时,身体内的肌肉也停止运动。5.多吃脂肪和蛋白质可以强健骨骼和肌肉。(6.骨头里有骨髓和血管。()

7.我们感觉骨骼、关节、肌肉的主要办法是摸。8.不同的运动项目锻炼的效果也不一样。()

五、教学反思

篇12: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填空

1.人体的骨头共有______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_______。

2.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_______收缩带动骨骼运动而实现的。

3.蚕宝宝最爱吃的食物是_______。

4.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要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

变化,这另外一个物体我们称作为_________。

5.运动的快慢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来测量,这就是常说的_________。

6.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______;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越______。

7.摆的快慢只和_______有关。

8.力有大小,测量力的大小所用的仪器叫做_______。

9.力的单位是______,符号是______。

10.苹果会落地,是因为受到了______的作用。

二.简答题

11.关节有哪三种类型?

12.经常运动有什么好处?

13.运动的方式有哪三种?

篇13: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e课堂”核心的作用在于转变教学方式, 不仅拓展课堂的广度和课堂的参与度, 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更重要的是拓展课堂的深度。2012年的基础教育地平线报告中提到“富有挑战性的主动学习将成为课堂教学新的重点”、“教育范式正包括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和写作学习的模式转型”等一系列未来教育的趋势。在近期 (12个月) 移动设备及其应用程序、平板电脑是新技术。然而电子书包、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这些都是属于硬件技术工具, 他们可以把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 真正让学生对知识达到深度理解, 同时, 能力得到发展。信息提供并不是硬件学具进入课堂的最核心价值, 转变学生课堂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才是核心追求。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 笔者所在学校也开展了“e学习”的探索实验研究, “e学习”创设了人手一台Ipad的“一对一”的e课堂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试验, 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笔者结合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食物的消化》为例作详细的论述。

《食物的消化》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 (上) 第四单元《吃的学问》中的第三课。在前面单元中学生了解了食物中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科学合理地搭配食物的基础上, 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 初步了解消化过程,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重视对消化器官的保护, 同时, 为后继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笔者将这节课的内容放在了e课堂环境中进行设计, 学生利用Ipad平板电脑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自主构建科学概念,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资源包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可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一、利用good notes软件, 了解学生的先验知识

课上由一首《饮食健康歌》引入到关于饮食的内容上来, 然后根据科学研究提出问题并作出猜测, 启发学生思考并猜测:我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物去了哪里?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是怎样旅行的?会经过人体的哪些地方?经过这些地方的时候食物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这个环节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的先验知识, 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流程。学生思考以后利用good notes软件 , 在空白的 人体图上 边思考边 画出自己 的想法。good notes软件里面可以导入教师预先准备的人体空白图, 然后可以选择各种画笔和各种颜色进行画图, 如果画错了还可以选择橡皮擦进行擦除。画完以后, 利用无线网络、苹果电脑、Air service软件搭建的无线投影平台, 让学生把自己画的食物的旅行图投影到大屏幕上,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食物旅行图。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自由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师鼓励学生的同时暂不去做知识层面上的评价, 避免教师直接讲解的枯燥, 而是在后面留给学生自学纠正的机会, 由于知识不是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的, 而是他们自己通过自学方式主动获得建构的, 这样做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印象 (如图1) 。

二、巧用学习资源包, 自主学习构建科学概念

1.利用学习资料包进行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认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概念的过程,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和组织引导者, 因此, 课堂的教学结构应该是“教师为主导地位, 学生为主体地位”。在第一个模块中教师了解了学生掌握的先前知识经验后, 也就是让学生汇报完自己认为的食物旅行图以后, 教师随机抛出问题:哪一张旅行图才是正确的呢? 这时候就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吸引学生继续往下学, 此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让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除了问老师还有很多, 尤其是可以靠自己上网查找资料、阅读文献资料、做科学实验等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资料包 (放在360云盘中) , 里面含有一段高清版食物在人体旅行中的视频, 让学生自主点击观看学习, 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暂停、播放、回看等操作来自定步调, 自己去学习关于食物在人体中消化过程的相关知识。

2.反思中主动构建知识概念

学习完视频以后, 学生再返回good notes继续修改自己的人体图, 这个过程学生经历了自学——反思——纠错的过程, 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 其实就是完成了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脑海里原有的知识结构大厦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学习发生改变, 学生修改人体图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重构修改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科学知识的获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 而是学生利用Ipad和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包自主学习、自主建构, 不断完善重构修改脑海里原有的知识概念,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自学完毕, 修改完自己先前画的食物消化过程图, 教师继续组织学生利用无线投影汇报, 并且这个时候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再完整清晰地梳理总结一下刚才学生自学所得的知识。

三、妙用小游戏进行知识的巩固

传统环境下巩固新知的环节往往都是以纸上作业的方式或者口头检测的方式来进行的, 这种方式一来比较枯燥、学生兴趣不高, 二来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被教师点到。然而在e课堂环境下, 笔者用PPT设计制作了一个类似于选择题的“互动小游戏”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如果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就会给学生奖励性的反馈, 如果选择错误也会给学生一个反馈。学生自己利用WPS软件自由玩游戏, 游戏会及时给学生做出恰当的反馈和评价,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及时检测自己是否都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而且游戏的形式用来巩固知识比传统环境下用作业的形式更为有趣生动, 学生更喜欢这样的形式, 他们可以边玩边学。

四、丰富的拓展材料, 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 求

教育的本质应回归到“以人为本”,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应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 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转变传统课堂上线性的知识传递过程到自己能自定学习步调去学习, 笔者安排了一个拓展阅读的小环节, 准备了4-5篇关于肝脏、胃、小肠等消化器官的阅读小材料, 材料是PDF格式的, 里面还有大量的丰富可读性的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 教师组织学生自由选择2-3篇在good notes中打开并阅读, 边读可以边用各种笔进行圈点勾画, 读完以后再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通过阅读学习到的消化器官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中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 (默读、朗读等) , 然后边阅读边用笔圈点勾画, 最后小组之间进行分享交流。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我们彼此交换, 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我们彼此交换, 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由于每个学生阅读的文章内容都有所不同, 所以,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也能够获得新的知识。最后教师点选几个学生进行反馈, 因为最后的拓展材料并不是课标规定必须掌握的内容, 但是, 所选择的内容是和本节课内容有关的、拓展开来的, 笔者想要让学生通过自学交流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迁移。

正是由于前面读了很多关于消化器官的资料, 最后笔者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消化器官的重要性和保护消化器官的方法, 学生们都积极举手发言, 学生所说大部分都是刚刚从拓展小阅读里面学到的知识, 正是因为有了前面的大输入, 所以, 在后面需要输出的时候学生就有话可说了。笔者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其实是为了能够促进学生对所自学的内容进行内化。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所学的科学小知识, 这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总结

本节课是笔者在“e课堂”环境下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深度融合实践层面上的尝试和探索。当然, 反思整节课还有可改进的地方, 比如:课堂上还可以融入一些教学平台进行后台数据的搜集, 这样就能让教师第一时间通过数据分析课堂的教学情况, 从而更为科学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 笔者认为要想进一步地推动“e学习”的研究, 还需要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课堂模式, 除了一线教师可以做实践层面上的探索之外, 还需要高校研究专家给予理论层面的深入指导, 教育局等有关教育部门给予各个层面的支持, 要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角度来确定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实验班级, 进行小规模长期深入的跟踪研究。只有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结合, 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才能真正地指导实践的开展, 才可能真正地去变革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方式。

摘要:《2012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培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是在e学习的环境下探索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深度融合, 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食物的消化》这课进行实践层面的探索, 旨在培养小学科学“e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e课堂,自主学习,小学科学

参考文献

[1]徐靖程.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是教育变革的核心内容——专访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11) :26.

[2]陈新健.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11) :59-60.

[3]刑丽.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有效整合.[DB/OL].http://kg.ftedu.gov.cn/show.aspx?id=8585&cid=47

篇14: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关键词:提出问题 大胆假设 认真验证 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3、能对实验过程中测量搜集、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的结论。4、通过反复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经验可能是错的,正确的实验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科学知识: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3、继续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铁架台、量角器、秒表、米尺、摆绳若干、钩码。(2)教学课件:①幻灯片:各种各样的摆钟。②幻灯片:实验设计方案模板。③幻灯片:温馨提示:④幻灯片:《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⑤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1、幻灯片出示各种各样的摆钟。2、提问:摆钟靠什么来计时?3、板书:摆

二、探究新知: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引导提出问题

1、实物出示:一个单摆,拨动、介绍、并板书摆的各部分:摆线、摆锤、摆角:2、教师:要了解摆,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3、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4、实物出示,引导提问。一组单摆,(摆线长短不一,摆锤轻重不一,)同时让它们摆动起来(摆角大小不同)。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5、小结板书:摆的快慢不一

6、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把课题板书完整: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和假设

1、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摆.

2、小组内动一动摆,大胆猜测和假

设: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同学们小组里讨论讨论,你们觉得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这么想的根据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

(3)、生答,师板书:

(三)、小组内制定实验计划

1、师:刚才,同学们对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假设,这些猜测和假设是否都能影响摆的快慢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验证。

2、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建议各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猜测和假设进行研究。下面请各个组长带领组员根据老师提供的提纲讨论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3、幻灯片出示实验设计方案模板。3、学生小组汇报本组的设计方案,其余小组补充或提出修改意见。

4、小组完善实验方案。

(四)、小组认真实验,仔细验证

1、幻灯出示:

温馨提示: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老师还想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①实验过程中计时、计数、量长度、量角度,无论哪一次稍微有误差,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因此一定要学会认真、仔细地测量、记录。一丝不苟地做实验。② 注意每次实验测算时间都定为15秒,在实验中要精确测量,每个实验至少要重复做三次,最后求平均值。还要注意掌握好实验中的不变量。③实验结束后,各组要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2、小组各自选取桌上的实验器材,开始实验,并及时完成好实验记录单。

3、幻灯片出示《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你们研究的是哪一猜测就填写哪一项。

(五)汇报总结,得出结论

1、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1)你们的假设是什么?在实验中需要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2)通过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教师根据学生实验后汇报实验探究情况进行小结,

①摆线的长度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锤的重量。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②摆线的长度不变,

摆锤的重量不变,改变摆的角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的角度无关。

③摆锤的重量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线的长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3、汇总得出结论,并完成板书:

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三、实践活动: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出示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并分派任务:全班十组,每组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如下表:注意: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

(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

(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四、总结交流

1、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

2、学生交流。

上一篇:《山西省煤矿现代化矿井标准》下一篇:餐饮用心服务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