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老师 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2024-05-26

人类的老师 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通用10篇)

篇1:人类的老师 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来,齐读课题。

生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答。

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里呢,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34页,大声地,自由地朗读一遍课文,课文读正确了,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好,开始读吧。

生自由读。

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答

说的真好!第一个问题我么轻松的解决了,谁来攻克第二个问题?

生答

找的真准!那本文写了哪几种呀?

生答

很准确,那你能不能按照老师给的句式说一说呀?

(出示句式)。

生说第一句。

谁再来说第二句?

生说。

大家看,相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表达方法。那同学们,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十种吗?

生答:不是

文中只举了这十种生物做例子,这种说明方法就叫做举例子。第二个问题我们也解决了。那这些老师教会了我们什么呢?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了解这些生物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就是他们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他们特点的句子,用横线标划下来,文中没有写的,可以结合课下搜集的资料来了解,好,开始默读吧。

生默读。

大家读的很认真,现在请大家小组交流,完成你手中的表格。

生交流。出示表格。

大家讨论的很激烈,哪个小组先来展示你们的交流成果?其他小组认真倾听。

生说鱼儿,鸟儿,师相机出示。

生接着说蜻蜓,师出示这句话。

你能不能抓住这句话中的关键词语来概括出蜻蜓的特点?

生答(多找几个说一说)。一起说。

这个厚斑点还有个学名呢,你知道吗?

生答不知道

老师告诉大家,它叫翅痣,大家看,这是蜻蜓的图片(出示蜻蜓的图片),下面找一个坐的最端正的同学来给大家指出来哪是翅痣?

生指,师相机提问,加深印象。

那这个翅痣有什么作用呢?

生答。连起来说,蜻蜓翅膀末端有……….。

如果你是科学家,你怎样学习蜻蜓改进你的飞机呢?

生答

再和上面的连起来说一说。(多找几个)。

我们接着交流

生说苍蝇,蚊子,蜜蜂,师出示。

鲸鱼

知道什么是流线体吗?

出示,生读。

接着交流,生答鸡蛋壳,师出示薄壳结构。

指名读,齐读。

大家看,壳是个多音字,你还在哪些词语中见过这个字也读qiao的?

生答

在地壳,薄壳结构,金蝉脱壳这些特殊词语中读qiao,其他一般情况下都读ke,例如本文中出现的贝壳,外壳,鸡蛋壳等,我们一起读。

生读。

那薄壳结构的特点是什么呀?

生答,出示。

这句话有点难读,老师帮你使用了停顿符号,谁再来读?

生读。

我们也像学习蜻蜓那样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出薄壳结构的特点。

生答。(多找几个)。

我们接着交流。

袋鼠,贝壳。

这些老师各有各的特点,那我们根据这些特点发明了什么或解决了什么问题呢?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用波浪线标划出来。好,开始吧,

同学们,结果我们也找到了,那你能不能介绍一下这些老师呢?我们可以这样介绍,人们以谁为师,根据他的什么特点,发明了什么或解决了什么问题,比如,以鱼儿为例,谁来读?

生读。

下面大家就按照这种方法介绍其他的吧。先自己练一练。

打断,老师发现大家遇到了一个难题,第三段有点难说,我们先放一放,先说其他几个简单的。

生练(出示)。

指明介绍。

现在放松一下,伸伸懒腰,我们来啃刚才那个最难啃的骨头。

出示第三段。

请大家快速浏览一遍这一段,思考一个问题,这一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生答:时间顺序。

这一段中有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找出来。

生答:19。30年以后,现在

同学们,其实这一段就是飞机的家族发展史,让学生化身飞机介绍。

那同学们,哪一部分用的笔墨最多?

是的,这一部分写的详细,其他两个部分写的简单,这就叫详略得当。

聚焦写的最详细的部分,按照遇到问题,以谁为师,找到问题的写作方法写写其他的人类的老师。

[人类的老师 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2:人类的老师 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齐读:7.人类的“老师”)。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这篇课文中所说的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呢?

二、精读指导

1.大家的回答都不够完整,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好这个问题吗?打开书本,从课文中找一找,看谁先找到?

(1)学生速读课文后,指名回答。(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板书:种种生物。

(2)齐读第七自然段

(3)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交流:(从“种种生物”知道了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

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吗?

(4)齐读。

过渡:是啊,自然界中的很多生物都是人类的“老师”,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一自然段感受到这一点?

(5)第二自然段:“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

a.男生齐读。

b.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

2.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1)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原因。

(1)学生自由读、划。

(2)指名交流。(请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3)齐读第一自然段。

3.课文还介绍了哪些“老师”?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3-6自然段,找一找,用笔圈出来。

(1)交流:(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

(2)再读3-5自然段,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读一读,注意要边读边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3)谁先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例子?

第三自然段

A.%???苏庖欢?你知禒?B什么?(飞机设计)

B.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发明了飞机。)

C.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学进步做出了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

D.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样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呢?

E.出示蜻蜓图片。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读课题)。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指导读)

F.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做出了哪些贡献? 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G.总结。

H.齐读。

第四自然段

A.对这一段感兴趣的站起来,思考:是什么促使人类要向鲸学习呢?科学家从鲸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B.可见鲸是人类的--“老师”。

C.喜欢这个例子的同学齐读。

第五自然段

A.说说为什么对第五自然段感兴趣?(鸡蛋捏不碎)

B.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

(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单壳的各个部分。)

C.指导朗读书上的原句。(用“之所以……是因为……”造句)

D.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

E.下面拿好书,一起把第5自然段读一读,记住人类从蛋壳中获得的启发,进行建筑设计的例子。

4.课文3-5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几种人类的“老师”,为什么还要加上第6自然段呢?第6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指名读。

5.除了书上介绍的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交流资料)

6.是啊,自然界的生物让我们受到了启发,并有了很多发明创造,真不愧是人类的好“老师”!再读第7自然段。

三、总结

1.学了课文,大家有什么感想?

2.我想,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以自然界的生物为师,相信在走近自然的同时,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启示,产生更多的发明创造。

篇3:人类的老师 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一、道德层次的体现

(一) 道德层次

一般来说, 道德可以分为理想、原则和规则三个层次。其中, 道德理想是学校倡导的, 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境界, 树立的是行为的“高标”。[1]道德原则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 规定行为的“基准”, 既涉及行为的方式, 更涉及行为的一般倾向。道德规则是学校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 包括“不准式”的行为禁令和“必须式”的行为指令两种表达方式, 均直指学生的行为方式, 触及行为的“底线”。我们根据这种层次划分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想想他们的难处》为例, 勾勒一下该文试图传递的规范, 以及道德规范的层次呈现情况。

(二) 规范内容的层次分析

《想想他们的难处》此篇课文以“尊重残疾人”为主题, 具体包括“假如双目失明……”;“身残志不残”;“请尊重他们”;“能为他们做什么”四个板块。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作为该课文“尊重”主题的导入, 不论是通过名画欣赏、角色扮演、图片展示还是一系列真实人物身残志不残故事的呈现, 可以说都更为侧重一种情感上的移情体验, 为最终引出“尊重残疾人”这一道德倡议而埋下伏笔。

到了第三板块, 课文开始直接切入主题, 此时德育内容的各个层次也逐渐突显出来。具体来说, 在第三板块中, 道德规则层次的内容有: (1) 一为嘲弄、歧视残疾人, 一为友爱、关心残疾人对比式的图片呈现; (2) 在“资料拓展”部分以“小辞典”形式所呈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第三条条例, 即“禁止歧视、侮辱、残害残疾人”。两者均采用“不准式”祈使句表达的行为禁令, 直指学生的行为方式, 触及行为的“底线”。道德原则层次的内容包括: (1) 同样是“资料拓展”部分以“小辞典”形式所呈现的《残疾人保障法》的第七条条例“全社会应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 (2) 直接文字呈现“残疾人有自己的人格尊严, 他们需要的不是可怜, 不是施舍, 而是充满爱心的尊重和支持”。这些道德原则层次的内容都是规定了行为的“基准”侧重于行为的一般倾向和方式, 以“应该式”祈使句的表达方式, 对学生进行一种道德原则层次的道德倡议。

在第四板块“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的整体设计中, 以“我想做?”思考题的方式, 不论是让学生思考“助残日你为残疾人做过什么事情?”还是让学生思考“社会上还有不少有特殊困难的弱势群体, 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都体现出对学生行为, 即“能做什么”的一种关注, 但都是属于激励学生引发其高尚行为的道德原则层面的“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的道德倡议。 (层次分析概略见表1)

二、道德层次设置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课文的脉络梳理, 可以看到在德育内容上, 残疾人作为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 该文以“尊重残疾人”为主题, 力图生活化, 使德育贴近学生生活, 为学生所理解, 所接受。从德育方法, 侧重于移情体验, 有助于教师改变以往传统一贯的灌输教育法, 转而考虑学生的道德需要、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 便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但从道德层次的视角, 也可较为清晰地辨别出其在规范内容的层次设置上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 层次呈现重原则轻规则的比例失调。不论是第一、二板块总体铺垫性内容的导入, 还是在第三、四板块的内容设计上, 更多的内容设置都是基于一种行为倡议, 注重于在道德原则层面对学生进行行为上“能做什么”以及“应该做什么”的倡议式指导, 而相对欠缺对学生在道德规则层面的以“不准式”或“必须式”所进行的指令式指导。

第二, 规则呈现布局欠妥且形式单一。该文仅在第三板块主体部分以图片对比和非主体部分的资料拓展中设计了规则的呈现, 且形式单一。可以根据原有的图片对比的内容在文本的主体部分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设计, 如引导学生思考公共场所中残疾人便利设施的问题, 告诫学生不破坏这些公共设施;也可编排相关的寓言故事或者童话故事, 强化学生形成不歧视、不伤害残疾人的行为意识, 并最终落实到基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养成具有一定道德判断力的“不做什么”、“务必要做什么”的行为习惯。

第三, 缺乏“遵循个体意愿”的前提性考虑。正如课文所指出的“残疾人有自己的人格尊严, 他们需要的不是可怜, 不是施舍, 而是充满爱心的关心和帮助”。这里还涉及到一个意愿性的前提, 即如果在残疾人看来是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会将别人的帮助看作是对他的一种同情和施舍, 他也许不会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对于理性发展不足的小学生而言, 采取原则层次的道德倡议让学生思考当残疾人有困难的时候应该去做什么, 是有相当的难度的。反之也就意味着, 可以通过强调否定形式的行为禁令, 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以更为有效实现小学阶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

第四, 理想层次的缺失。规则性要求虽然比理想性、原则性要求更加明确, 更加具体, 更具可操作性, 但由于特定的道德规则限于调节特定类型的学生行为, 一套道德规范中的规则无论多么细致入微, 都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学生行为。在道德规则未加调控的学生行为领域, 仍然需要诉诸于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加以处置。[2]因此, “尊重”这一主题的道德理想层次即“人是目的”, 由于本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性, 可以在原则倡议的基础上采用格言、名人名言等方式简单加以呈现。

鉴于对上述问题的剖析,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 应注重以禁令式的规则守住学生的行为底线, 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去理解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和理想, 启发学生去思考“能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的行为倡议, 并最终促使学生形成在具体道德情境中敏锐的道德判断力。

三、体现道德层次的德育课程开发

以上对课文内容的道德层次的分析, 不仅对我们教师的教学具有指导作用, 与此同时, 对于德育课程的具体设置, 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将从道德层次的逻辑性和学生道德认知的心理特性两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 道德层次的逻辑性

从道德层次的逻辑性来说, 规则、原则、理想为道德层次的三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是规范层次整体性的统合。这种整体性可通过对三者之间关系的考察, 而得到清晰的呈现。道德规则是对学生行为的具体要求, 道德原则是各种规则的一般概括, 而道德理想又是对各项原则的高度概括。道德理想通过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得以体现, 道德原则通过各种道德规则得以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 当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道德原则发生矛盾时, 教师需要诉诸更高层次的道德理想, 解决或消除矛盾;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道德规则发生冲突时, 教师需要诉诸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才能解决冲突。在德育课程的设置上, 则体现为同一规范在三个层次都应有所呈现。这也与我国教育部制订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规则层次, 在能力上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的精神主旨相契合。

(二) 道德认知的心理特性

既然三个层次是规范内容整体性的统合, 那么理想、原则、规则是否在小学阶段德育课程的设置上具有同等的地位呢?从学生道德认知的心理特性上来看, 在小学阶段, 德育课程的设置在内容上应突显道德规则层次。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 作为理性发展不足的个体, 道德要求应直接针对学生的行为, 让学生在规则的恪守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此, 美国道德哲学家科尔伯格也认为在道德发展过程中, 儿童对规则的养成具有一个恒定的发展阶段, 他们是在被强制服从规则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规则的正义性, 从而形成了自身的公平观念, 进而达到自律。[3]随着小学生心智的发展, 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阶段, 德育重心则可逐渐移向道德原则教育, 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道德规则背后的道德原则;到了高中阶段乃至大学, 德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讨各种普遍的道德原则所包含的人类道德理想。具体体现在德育课程中, 则表现为在小学低年级, 以行为禁令守住行为底线, 以行为指令指导学生的行为, 让学生明确地意识到“不准做什么”和“必须做什么”。当学生在遵守起码规则的前提下, 也就享有充分自由, 既可以选择做道德高尚的人, 也可以选择做道德平庸的人。同时, 在以规则为主体的前提下, 随着年龄段的逐渐上升, 有意识地增加原则和理想层次的规范内容。在强调规则的同时, 开始诉诸更高层次的原则和理想来倡导学生的良好行为。一方面, 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 道德规则间的冲突, 需要诉诸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的化解;道德原则间的矛盾, 需要更高层次的道德理想的调节。另一方面, 伴随着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强制性的规则要求将会引起学生反感, 而应该在“晓之以理”的倡议中让学生形成自发的良好行为品质。另外, 在规范的表现形式上, 尽可能采用生动形象和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表达规则层次的内容, 如使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寓言故事等, 赋予规则以形象的内容。以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在知识上了解社会规则, 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的课程目标。在原则和理想的呈现方式上, 则可设计开放式讨论或者两难故事的方式, 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规范内容的深层内涵, 让学生逐渐学习在道德问题前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由此, 否定式的行为禁令———肯定式的行为指令———行为倡议, 道德规则———道德原则———道德理想, 充分显示了符合小学阶段德育重心特性的道德教育的统合性。道德行为是德育过程的最后环节, 也是德育的最终目的。道德行为习惯不仅需要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 更需要训练和引导。[4]这也要求教师, 在德育课程设置上通过道德教育的层次区分, 注重实效, 从基础道德教育做起, 加强小学阶段课程设置中道德规则层次的训练和引导, 确保学生在理解并践行为人的起码规则的基础上, 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的层次与重心[J].思想理论教育, 2008, (8) .

[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02.

[3][英]彼得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 (邬冬星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89.

篇4:浅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

关键词:习作意识;生活化;体察思考;大胆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69-2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内容是“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植物研究”、“话题讨论”、“一次体验活动”。从习作训练的内容来看,所要写的以“感受”为主。要让学生写出感受,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需要做足课前准备的。没有感受有什么好写的,如何做到有感而发呢?无感受可写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使得学生对生活的体察能力、思考能力不够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习作教学当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来引导学生体察感悟,并把这份感悟能真切地透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只有当学生置身于生活中,在有了体察力、思考力后才能写出有感受的文字来。

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就要利用好习作内容的训练点来让学生体察生活,思考生活。笔者发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内容在安排上欠妥当,从难易程度上来讲:“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这两个内容是学生最熟悉的,因为一二三年级学生就有着春游和争章的经历。“一次体验活动”显然也容易让学生从生活尝试中获得思考与感悟。只要教师把体验任务布置下去,孩子认真地去尝试体验就能很轻松地完成了。所以“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一次体验活动”可以安排在前期进行教学。最难的要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了,如果没有长期的对生活的关注度,敏感度是不会对生活中的事有所想法的,故可以把这两内容安排在后期进行教学。至于“生活中的新发现”、“植物研究”难度上要弱于“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但要有“新发现”和“研究”是需要学生花时间去体察和思考的。可将这两内容放在中期来进行教学。从上述难易描述中,笔者感受到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教学内容是对教师习作教学的一次真正的考量。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根植于生活,热爱生活,从生活的体察和思考中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地展开习作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明确习作生活化的意识

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在习作教学中总会关注的是写作的大主题、大方向是什么?是写人、写事、还是写物写景等来着手引导学生该如何写作,而忽略了人、事、物等和作者的联系,故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就是太程式化了,要么是假话连篇,要么是干瘪苍白毫无感情的。学生对于所书写的文字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其实是无知和被动的。可以说习作中就是缺了那么点生活化的气息和情感。

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写他们的生活,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表达真情实感。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需要对习作内容进行重组,要依据学生的生活感来指导,故一开始我就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的内容罗列出来并组织学生探讨,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本学期的习作训练是贴近自己的生活,是需要通过亲身尝试和体验的,只有经过切身的体察才能在体察中有所思考,有所感受,才会有话想说。在交流探讨中我先让学生选择想写的习作内容,班中38位学生三分之二的选择是写“春游的建议”,问起原因大伙都说我们就爱玩,对于春游想要说的话太多了。看来“爱玩”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爱玩”的意识十分强烈,自然就愿意去把自己在玩乐中的那份感受写出来了。剩下的三分之一有选择“一次体验活动”、“植物研究”、“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问其选择的原因,有的说我做过体验活动,有的说我有过对植物的观察,还有的说雏鹰争章我们就在争。显然学生的回答依然是建立在生活的体验上。至于为何没有人选择要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学生说我们不知道写什么,不会写。由此可见学生没有关注过生活中的事,可能平时也知道些生活中的事,如最近的重大新闻什么的,但我们的学生不会进一步地去了解相关的事件,也不会想去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当然不是人人都会有关注周围事件的敏感度、观察力、思考力的。对于我们的中年段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既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中需要写这一内容,就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有对周围事件敏感度、体察力、思考力的生活化意识。

我们老师可以利用晨会的时间,班队的时间组织并探讨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使学生有关注周围事件的生活化意识。

二、在生活中体察思考,丰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有时学生往往有感受却不会表达,表达能力弱,表达能力弱了也就缺乏语言的创造能力了。从中年级的学生习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体察力、思考力是有的,可体察、思考的角度比较单一,所以牵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

1.大视角体察思考

我们都知道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带来思考。但视角的狭隘会阻碍体察和思考。为了有效地教学好“生活中的新发现”和“植物研究”两堂习作课,我故意以自己为学生观察的对象。上课前我把一个红笔套夹在了头发上就这么走进了教室,当然好多学生都发现了,但能质疑我为什么要夹“红笔套”在头发上的人就寥寥无几了。他们也就发现不了其中的原因。以此为例我告诉学生有了发现还要思考,要从大视角体察思考才能有所新发现。我先让学生去研究植物,因为从大视角来说,“植物研究”的体察和思考更有针对性,而“生活中的新发现”范围太广了。但哪怕有针对性的植物研究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如从植物本身的形、色、味等去体察思考;从植物生长的时间节气上去体察思考;从植物与人、动物环境的关系上去体察思考等等。要让学生明白观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才能有新发现。我除了提前布置任务给予学生充分观察和发现的时间外,还结合相关的课文学习来体察思考。我们都知道有时新发现是直接性的,直接性的好处是目标明确会主动地留心观察。但大多数的新发现都存在着间接性是偶然的,正如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那样,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新发现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时,就鼓励学生可以学学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里所要传达的意思,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可以写真的事物被你发现了,某个人的性情发生了变化也可以写,还可以写写事物中有着科学的道理被你发现了,也可以写写透过发生的事件被你发现的道理等等,只要是你的发现,就可以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感受。透过我这么一讲,学生体察的视角、思考的方向就开阔了。学生在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就会显得没那么难了。当然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也就不会千篇一律了。

2.规律性体察思考

规律无处不在,如何引导学生规律性体察思考呢?其实在引导学生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中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如在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中,班中大部分人都想谈一档热播的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定有原因,这个原因也必定有它的规律存在,因此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热播的原因,告诉学生带着规律性体察思考更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找到热播的原因。基于学生已经有从大视角体察思考的意识方法后学生借助网络,向家长咨询等途径去展开研究和探寻。经过学生自己的体察和思考,他们找到了热播的许多原因。如:人气明星参与效应、节目拍摄场地的生活化、游戏节目的悬念和刺激性、笑料多解压了观赏者的生活压力等。看来这些热播的规律性原因被学生体察和思考出来了,那么学生在书写的时候就有底了。另外在引导写“话题讨论”之关于“打不打野猪?武松是不是英雄?”中让学生体察思考出“话题讨论”要么发表赞同的看法,要么发表反对的看法。这也是规律。在从这一“规律”中去找出其他的连带关系,发现其他的规律。这有这样学生才会去体察思考的更深入,深入的体察思考才会发现规律,这样所写的文章就不会内容简单,不够具体了。

三、大胆表达,热爱生活

《语文课程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记得2012年一篇名为《我和爸爸的便当盒》的日本小学生作文在微博上被累计转发了3万余次,连姚晨、任志强等都忍不住转发挥泪推荐。那是因为日本小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的真情打动了无数人。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情感。小学生爱幻想,有时想法往往会有一些不切实际,但学生愿把这些话说出来时,无论学生的想法多么可笑、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而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喜好、阅历、习惯等去批评指责。实际上,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并批评指责他们的作文。因为,学生作文中的表达都是出自真情的流露、发自内心的感受。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运用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是写作的第一手珍贵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表现出来,能展现出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爱。

篇5:人类的老师 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人类的老师》PPT课件之一(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课件)

本文由lwc462208461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组

机毁人亡 轻而易举 薄bó壳结构 潜水艇tíng 机翼 惨祸 模仿 潜水艇 坚固 颤抖 教训 蜻蜓

人类的 老师是谁? 老师是谁?

人类的“老师” 人类的“老师”

鱼儿——潜水艇 潜水艇 鱼儿

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中 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可以说,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可以说,鱼 类是人类的老师。

感悟句子,感悟句子,体会作用

其实,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 人类“老师” 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 类一种。类一种。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 人类的好“老师” 人类的好“老师”啊!前后呼应

学习3——6自然段 学习3 学习6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 学课文,学课文,找出课文中人 类的“老师” 类的“老师”,并用笔 划出来。划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来。?这些实例中,哪些是 这些实例中,这些实例中 详细介绍,详细介绍,哪些是简单 例举? 例举?

人类的“老师” 人类的“老师”

鸟儿——飞机 飞机 鸟儿

人类自古就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人类自古就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 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年发明了飞机。于在 年发明了飞机

人类的“老师” 人类的“老师”

蜻蜓——防震飞机 防震飞机 蜻蜓

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 年以后,年以后 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 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过了好久好久,过了好久好久,人类才从蜻蜓那里 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原来,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 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 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

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 年以后,年以后 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 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过了好久好久,过了好久好久,人类才从蜻蜓那里 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原来,这类事故的方法 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每只蜻蜓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 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 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

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 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返

人类的“老师” 人类的“老师”

苍蝇、蚊子、蜜蜂等——新式飞机 苍蝇、蚊子、蜜蜂等 新式飞机

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注 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 机。

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注 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这一教训 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 机。

人类的“老师” 人类的“老师”

鲸——航行速度快的轮船 航行速度快的轮船

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 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 的大头的鲸,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 海轮。这是什么原因呢? 海轮。这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们仔 细研究了鲸,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 为理想的“流线体” 流线体” 为理想的“流线体”,而“流线体” 放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后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来,放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后来,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 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 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 的大头的鲸,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 海轮。这是什么原因呢? 海轮。这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们仔 细研究了鲸,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 为理想的“流线体” 流线体” 为理想的“流线体”,而“流线体” 放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后来,放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后来,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 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 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 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 轻而易举地超过 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 海轮。这是什么原因呢? 海轮。这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们仔 细研究了鲸,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 为理想的“流线体” 流线体” 为理想的“流线体”,而“流线体” 放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后来,放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后来,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 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 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 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 轻而易举地超过 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 海轮。这是什么原因呢? 海轮。这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们仔 细研究了鲸,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 为理想的“流线体” 流线体” 为理想的“流线体”,而“流线体” 放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后来,放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后来,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 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 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人类的“老师” 人类的“老师”

鸡蛋——“薄壳结构”建筑 薄壳结构” 鸡蛋 薄壳结构

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无 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它捏碎。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它捏碎。薄薄 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 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 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 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特点,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特点,设 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 很多著名建筑,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采用了这种 薄壳结构” “薄壳结构”。

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无 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不能把它捏碎。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它捏碎 论怎样用力也不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能把它捏碎。薄薄 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 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 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 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特点,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特点,设 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 很多著名建筑,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采用了这种 薄壳结构” “薄壳结构”。

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无 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不能把它捏碎。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它捏碎 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它捏碎。薄薄 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 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 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 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特点,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特点,设 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 很多著名建筑,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采用了这种 薄壳结构” “薄壳结构”。

1.填空。填空。填空

人类的老师 1.2.3.4.继续 怎样学习学习结果

袋鼠——越野汽车 越野汽车 袋鼠

贝壳——坦克 坦克 贝壳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蜻蜓——防震飞机 防震飞机 蜻蜓

你知道吗?

1.科学家研究蝙蝠夜间飞行的 原理,1.科学家研究蝙蝠夜间飞行的 原理,科学家研究蝙蝠 制成了雷达 雷达。制成了雷达。2.人类研究了萤火虫,发明了高效的冷 2.人类研究了萤火虫,发明了高效的冷 人类研究了萤火虫 光源。光源。

3.蝴蝶翅不仅使我们懂得了迷彩服的价值,3.蝴蝶翅不仅使我们懂得了迷彩服的价值,蝴蝶翅不仅使我们懂得了迷彩服的价值 还为装潢材料谱写了新篇。装潢材料谱写了新篇 还为装潢材料谱写了新篇。4.人们在苍蝇蝇眼的启示下,4.人们在苍蝇蝇眼的启示下,制成了一次 人们在苍蝇蝇眼的启示下 可拍1329张高清晰照片的蝇眼照相机 1329张高清晰照片的蝇眼照相机。可拍1329张高清晰照片的蝇眼照相机。5.航空专家从跳蚤身上得到启示,5.航空专家从跳蚤身上得到启示,成功制 航空专家从跳蚤身上得到启示 造出几乎能垂直起跳的鹞式飞机 鹞式飞机。造出几乎能垂直起跳的鹞式飞机。

你们能用“因为…所以…”来 你们能用“因为…所以…”来 …” 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 大的压力,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 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2.你能选用下面的句式把收集到的资料补 2.你能选用下面的句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式把收集到的资料补 你能选用下面的句式把 充完整吗? 充完整吗?(1)“因为……所以……是人类的老 因为……所以……是人类的老 ……所以…… 师。”(2)“科学家从得到启示,发明了 科学家从得到启示,得到启示 ”,人们模仿 造出了 ”,或者 “ 人们模仿造出了。”

奇思妙想

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动物,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动物,从它 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 请在小组里 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 ? 交流一下,写出来和大家分享好吗? 交流一下,写出来和大家分享好吗?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篇6:人类的老师 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词,弄清课文的内容。

3、初步了解课文,感受黄河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为什么称艄公为“黄河的主人”。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国有两条大河。是哪两条大河?今天我们主要来说说“黄河”。(板书:黄河)你对黄河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交流。

师:在古代,有许多诗人都曾赞叹过黄河。(出示)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有一位著名的作家袁鹰,也来到了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他写了一篇文章《黄河的主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题)

读题目,能不能读得气势更大一些?

二、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1、大声地自由读课文,如果有些段落或语句读得不够熟练,就多读几遍,直到读流利为止。并把自己没读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把自己读得很好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3、指名让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作者赞颂的黄河的主人是谁?课文说了艄公的什么事?

1、齐读课文。

2、检查交流。

(1)课文中谁是黄河的主人?(板书:艄公)

教学生字:艄公的“艄”是什么偏旁?“艄”是什么意思?(船尾掌舵的人,所以“艄”用舟字旁)

(2)课文中的艄公驾驶、掌舵的是什么交通工具?(黄河里的羊皮筏子)

(相机介绍羊皮筏子:黄河里的羊皮筏子,进行简要介绍。羊皮筏子:黄河上游的一种交通工具,用羊皮制成,吹了气,便能浮在水面上。)

(3)课文说了艄公的什么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作者看到的黄河里的情景是怎么样的?

出示第一段:“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作者袁鹰眼前的黄河是怎样的?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学习胆战心惊、黄河滚滚、浊浪排空、万马奔腾)

想不想看看那气势磅礴的黄河。(课件演示:黄河奔流的情景)

此时你心里感到怎样?(我感到害怕、自豪、激动)

带着你看到的、听到的,自已读一读这一段。(指名读)

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胆在颤抖着,心在害怕着。作者对黄河那浊浪排空的气势感到害怕。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都胆战心惊,放声把课文朗读一遍。

(5)课文还有哪些词也能体现黄河的磅礴的气势?

①教学生字“骇”。“骇”是什么意思?“惊”呢?“涛”和“浪”都是指什么? “惊涛骇浪”是什么意思?(使人害怕的大风浪)。

②教学生字:“履”。你理解“如履lǚ平地”吗?“履”是什么意思?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6)这样气势磅礴的黄河在艄公眼里是什么样的?在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①相机出示句子(交流学习)

②齐读句子

四、再读课文,谈感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读了课文,你最想说得是什么?

五、作业。

1、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河的主人》。(齐读课题)

2、听写词语:“胆战心惊、提心吊胆、沉着、镇静、谈笑风生、从容。”

3、齐读六个词语。你有没有发现,这六个词语都是写人的心里、神情的?那么课文中胆战心惊、提心吊胆的是谁?沉着、镇静的是谁?谈笑风生、从容的又是谁?(我、艄公、乘客)

二、体验黄河的壮美。

1、那么是什么使作者胆战心惊,他又为什么提心吊胆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的1-5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解。

2、交流:

“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目睹一下母亲河的雄姿。(播放课件)

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母亲河,这就是九曲回肠、奔腾不息的黄河!此时此刻,我们伫立在黄河边上,听着黄河的咆哮,心潮起伏,感情激荡你想说些什么呢?

是啊,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每天都这样奔腾不息,掀起万丈狂澜,它那磅礴的气势令人震惊,令人折服。让我们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黄河那磅礴的气势。

三、体验羊皮筏子的惊险:

1、这样的黄河怎不让我胆战心惊呢?而我又在为什么提心吊胆?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画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多读几遍,好好体会一下。

2、读课文。谁先来读读你找出的语句,再谈谈你的体会。

(1)“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那么小,那么轻”,“小小的,整个儿”,这么一读,就让我们感觉到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羊皮筏子越发显得小而轻,还有谁想读?

(2)“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人!”

那么小的羊皮筏子上还坐六人,真危险哪!真担心他们会不会沉下去。你能读出这种危险来吗?

指名读,评价

老师听出了你的担忧,听出了你的害怕!让我们怀着这种心情来读一读第3段。

读到这儿,你见到了怎样的情景?

你从哪里体会到了羊皮筏子的危险?

(3)“也只有十只到二十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吧,……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那么小那么轻的羊皮筏子上有六个人已经很危险了居然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真让人提心吊胆。让我们用朗读再现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吧。(读1-5段)

四、领略艄公的风采。

1、读描写乘客的句子,想想乘客怎样谈笑风生。假如你是乘客,你会和你的同伴说些什么?

2、乘客们脚踏滔滔的黄水,面对滔天的巨浪,可以说是危机四伏,他们怎么还有心情说说笑笑呢?

A、艄公怎么做的,竟然让身处险境的乘客们如此放心?读6-8段画出描写艄公的句子,多读几次抓住印象深的句子谈感受。

B、艄公是凭什么克服困难的?

3、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

五、课外延伸。

在人外界的各种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的艄公以外,还有很多主人。如:同学们就是课堂的主人。

六、作业布置。

1、摘录描写黄河和艄公的词语。

2、继续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加深对黄河的了解。

篇7:人类的老师 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1、认识8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和句子。

2、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

3、通过的故事,感受公仪休的清正廉洁。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公仪休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公休仪的言行,学习其廉洁的精神。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放性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结识一位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他叫公仪休。

1、出示公仪休图片及简介。

2、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板书:齐读)公仪休拒收礼物。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仪休拒收礼物》,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与以前学过的课文完全不同,把书翻开。

二、互动生成展开

初读剧本,了解剧本知识

1、快速浏览,说说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交流。

3、小结:课文就是一个独幕剧的剧本(板书:独幕剧)。他在开头先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中人物。剧本的主要内容是人物的对话。剧本中方括号主要交代布景和人物活动等,圆括号主要交代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

4、认识剧中其他两位人物:鲁国某大夫的管家公仪休的学生子明。

说明:课伊始,就让学生浏览课文,比较和以往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方括号里交代布景及人物活动等。括号里交代说话时的语气、动作等。)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初步学会阅读剧本。

三、读通剧本,理解词语

剧本通过人物的对话告诉我们一个生动的故事,那这个剧本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1、轻声朗读剧本。

要求:

(1)读准字音,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2)想想这个独幕剧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交流。

重点理解:回味日夜操劳心满意足盛情恍然大悟无可奈何

说明: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立足点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再初读课文时,就让学生在组内运用各种方法理解剧本中的有关词语,并能在理解中加以积累

四、细读剧本,深入理解

1、公仪休喜欢吃鱼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有关句子。

出示句子:(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

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读一读,演一演

2、鲁国这个地方是很少有鲤鱼的,管家的主人为什么要把这么贵重的东西送给公仪休呢?

出示管家说的

读一读,演一演

3、公仪休这么爱吃鲤鱼,为什么拒绝呢?他是怎么想的呢?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议一议、演一演。

运用文中的关联词,练习说话:他想:,于是他()。

五、排演剧本,加深体会

1、请三名上台试演:一人演公仪休,一人演子明,一人演管家。

2、师生共评,并随机指导。

3、各小组分角色表演

说明:以小组为单位,人人参与,走进角色,走进历史,都当一回剧中人。在排演过程中,学生将各自的感悟、体验融入剧中,进一步体会公仪休的清正廉洁。

六、登台亮相,欣赏评议

篇8:人类的老师 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一、读中求悟

学生的感悟不是仅仅对文字的感知和对知识的掌握,它包括对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法及其渗透的情感、韵味的领悟。学生的感悟必然会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指导和激励孩子去领悟语言文字中的隐性知识。

1.初读的感知。在这个阶段,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充分地读,在充分朗读的过程中明白语言文字大概所要表达的意思。

在执教《番茄太阳》第二课时刚开始,我就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1—1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明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去读课文,从语言文字的信息中找到答案。通过交流,反馈他们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程度。在初读阶段,不管是对词语的掌握,对重点部分的理解,还是对全文的把握,都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此时,教师应寻找到感悟语言文字的最佳切入口(可以是一个引导性的大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2.细读的体会。学生经过初读的过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其思、动其情,使之明理、得法。在细读体会的阶段中,教师可以通过“你读懂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等问题来了解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程度,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去体验。这个时候我们要耐心等待,把话语权交给孩子,巧妙点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

这节课我是这样处理的:故事读完了,谁来说一说,明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文中找到了哪些相关的语言信息?

学生交流:

(1)我从“如果不是盲童,明明挺漂亮的:乌黑的头发,象牙色的皮肤,精致的眉和下巴,笑起来像个天使。看着她,让人隐隐心疼。”看出明明很漂亮。(2)我从“有一次,明明突然问我:‘阿姨,你是用双拐走路的吗?’我一愣,这聪明的孩子,她一定听出了我拐杖的声音。”看出明明很聪明。(3)我从“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看出明明很爱笑。(4)我从“我弯下腰,她附在我的耳边轻声说:‘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看出她很有爱心。

……

3.精读的领悟。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调动积累去思考,去感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要以自己的思维强力束缚学生的思维,将学生拉到我们的教案流程上来,应该允许不同的认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明晰目标,巧妙理答,在允许孩子自由发展的过程中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二、读写结合

1.读写结合点的恰当把握。现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正不断地得到重视与强化,越来越多的教师注意到这个问题,适时地安排了读写结合的训练。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操作中,不少教师对读写结合的理解还是有失偏颇,空有形式。过于追求课堂教学中的可操作性,教学的具体方法已经完全简单化,把握不住读和写的隐性结合,是单纯的两个部分,为写而写,到最后,教师和学生都不知道写是为了什么,学生得到了什么,教师实现了怎样的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结合我们所用教辅用书后的题目“请回家对着爸爸、妈妈笑一笑,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对方的表情、语言、动作写下来,一定很有趣哦。”让孩子运用这节课强化学习的“运用语言、动作和表情去表现人物的性和特点”这样的方法去写。这一环节不仅突破了我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孩子自己通过文中的语言信息去了解明明的性格特点,而且强化了孩子“怎样生动具体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技巧,在学习的同时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还解决了练习,可谓“一举三得”。

2.重视写字指导。“读写结合”顾名思义,要学生去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笔即时练字时”,写之前,就要提出相关要求,规范好“双姿”的同时,提出“笔画规范,有轻有重,四方留白,整齐匀称”四个要求,不放松写字良好习惯的培养。

3.注重评价。丁有宽老师说: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指点自改。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可以从指导学生互评互改开始。评价的时候可让学生四人为一组,根据写作要求展开互评。在学生有了互评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可着力于引导学生自评自改,修改后在班上或小组里交流。

读和写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抓住它们之间的隐性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这不仅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篇9:人类的老师 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关键词]画图策略 解决问题 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62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教学难点】借助画直观图示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师:学校将对教学楼前的一个长方形花圃进行改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激发需要,感受策略

1. 出示例题,自主审题

师:有一块长为8米长方形花圃。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产生需要,尝试画图

师:能直接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吗?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尝试画图(师指定学生在黑板上画图);集体交流(师重点指导学生把“长增加3米”画出来,如图1;指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有关数据和所求问题,如图2;其他学生完善自己所画的示意图。)

3.汇报交流,理清关系

师(幻灯片同时出现题目和示意图):你是愿意看着原来的文字思考,还是愿意看着图形思考?为什么?

师: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两条长边都增加了,面积也增加了,宽没有改变)

4. 自主解答,回顾反思

师: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写在作业纸上。

师:刚才我们为什么要画图?(画图不仅能反映出文字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能更直观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三、灵活运用,体验策略

1.新庄小学的操场原来是一个正方形。扩建校园时,操场的一组对边各增加了18米,这样操场的面积就增加了900平方米。现在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理解“一组对边各增加18米”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学生完成后,组织反馈。

2.王大叔家有一个长方形苗圃

(1)如果苗圃的长增加5米,面积就增加75平方米。苗圃的宽是多少米?

(2)如果苗圃的宽减少5米,面积就减少125平方米。苗圃的长是多少米?

师:你能通过想象把这两个问题的示意图在你的头脑中画出来吗?请闭上眼睛,在脑子里画出第一幅示意图,并解决问题。

学生列式解答第(1)个问题后再解决第(2)个问题。

教师组织反馈时,幻灯片出示对应的图片。

3. 梅岭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和宽各增加了15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师出示:

(1)长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想象示意图与课件对照图5,列式解答)

(2)宽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想象示意图与课件对照图6,列式解答)

(3)长和宽同时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列式解答,画图验证图7)

四、总结评价,提升策略

师:通过这些练习,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同学们交流?

教师总结全课,适当介绍并呈现数学、生活和其他领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

【总评】教材把画图作为一种策略来教给学生,画图的形式也不只限于线段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画出不同的图来帮助分析、理解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单纯文字形式呈现的问题相对比较抽象,仅凭文字叙述有时很难直接看出图中的数量关系。这样的问题也为学生学习通过画图整理信息,体验示意图在分析数量关系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教学分成了六个步骤。①审题:要求学生熟读题目,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体会到“光看文字,一下子想不出办法”,引发画图的需要;②画图:启发学生根据条件和问题,画出相应的图形;③看图:直观显示问题的信息,便于学生分析和思考,(在图中标出条件和问题)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说说题意,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看图形思考比较方便”;④分析:在画图后,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形进行分析,思考先要求什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⑤解答:确定解题过程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自己解决问题,完成解答。⑥反思:引导学生思考“画图”这一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价值,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借助图形直观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画图策略的学习价值。

这样的教学过程,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画图”和“用图”展开,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画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积累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并获得对画图策略的深刻体验。在解决问题时,通过不同方法的解答,让学生联系示意图充分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示意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形成策略意识。通过比较不同解题方法的异同,再一次明确了画示意图的方法,凸显了示意图对分析数量关系的作用。

篇10:人类的老师 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一,揭示课题,理解“壮”歌

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2,在这个题目中哪个字的分量最重 为什么

3,“壮”可以组成哪些词语 你觉得哪个词语最适合这篇课文的意义 (壮烈,悲壮,壮丽等)

4,齐读这些词语.(注意要求读出感情)

5,再来有感情地读读课题.

二,学习《“蚁国英雄”》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了解内容,完成填空:《“蚁国英雄”》中,作者首先写出事情的起因:( );接着写一群蚂蚁被火( ),情况危急;然后写蚂蚁扭成一团,拼命突围,外层的蚂蚁( );最后写蚁团冲进河流里.

3,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用一,两句话来说一说.

(二)精读课文,感悟精神

1,默读课文,课文中蚂蚁的生命有没有遇到危难 (1)用“--”划出这部分内容.

(2)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生命遇到了什么危难 (板书:火烧)

(3)这是一种怎样的危难 (绝境)课文中那些词语最能体现这个“绝”字 (包围圈焚烧)

(4)读出蚂蚁的身处绝境.

2,面对绝境,这区区弱者它们怎么做的

(1)用“~~”划出课文中的相关内容.

(2)指名读,板书:突围.

(3)读到这儿,你又有什么感受

3,再读课文中用“~~”划出的内容

(1)想想真正创造生命奇迹的,谱写生命壮歌的英雄是谁 (外层蚂蚁)

(2),你是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3)品读句子,出示句子: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爆裂的声响,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

①指名读句子.

②这段话中的“显然”是什么意思怎么会非常明显地看出 联系第一句,你觉得特别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烧焦爆裂 不见缩小)

③为什么称外层的蚂蚁为“蚁国英雄” 用上“因为……所以……”来说一说.

④它们在什么情况下不松动分毫 (至死)在什么情况下不放弃自己的岗位 (肝胆俱裂)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⑤它们为什么这样做 你感受到了什么 (团结合作,勇于献身)

⑥指名读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4)面对这些外层的蚁国英雄们你想由衷地说些什么 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只被救活的蚂蚁又想说些什么呢

(5)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句子.

(三)再读课文,总结学法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小结学法:了解故事大意,细读感人之处,朗读表达情感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自学生字.

2,重点指导“肆”.

3,学生描红

四,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预习《“生命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命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读《“蚁国英雄”》中令你感动的文字.

2,回忆学法:了解故事大意,细读感人之处,朗读表达情感.

二,读文感悟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3,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用一,两句话来说一说.

(二)精读课文,感悟精神

1,默读课文,课文中羚羊的生命遇到了什么危难 (1)用“--”划出这部分内容.

(2)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生命遇到了什么危难 (板书:活捉)

(3)这又是生命被逼向了绝境.课文中哪里能感受到 (悬崖边)

(4)读出羚羊的身处绝境.

2,面对绝境,羚羊们是怎么做的

(1)用“~~”划出课文中的相关内容.

(2)指名读,板书:跳跃.

(3)读到这儿,你又有什么感受

3,无论什么样的生命,在绝境中往往总能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1)想想这则故事中真正创造生命奇迹的,谱写生命壮歌的英雄是谁 (老羚羊) 齐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句子.

出示句子:紧接着,一对对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①自由读读这两句话,你眼前能够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 (出示挂图)

②这不是一般的桥,而是一座--生命桥.为什么说它是一座生命桥 用“因为……所以这是一座生命桥!”句式来回答.

③为什么说这座桥是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④指名读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3)望着一只只年轻的羚羊月到了悬崖的对面,而一只只老羚羊笔直地,默默无声地坠入了山涧,你的心情怎样 心里怎么想的

(4)这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神圣的情景啊!

一道道眼花了乱的弧线构成了一座座--生命桥

这是一座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为桥墩的--生命桥

这是一座座用自己的生命托起别人的生命的--生命桥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神圣的--生命桥

4,齐读这段话.

三,点题总结

1,读完两则故事,你有什么共同的感受

2,总结:神奇的大自然给万物赐予了生命的力量,几乎每一种生物他们都曾经顽强的活着.请我们牢牢记住----“关注生命,珍爱生命!”而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别人的生命,这是世界上最壮烈的歌!为别人活着的生命是最有价值的;为别人牺牲的生命是最为壮美的!这正如课题《生命的壮歌》中所蕴涵的,这既是一首悲壮苍凉的歌,更是一首激昂雄壮的歌!最后,我们再来齐读课题----《生命的壮歌》.

3,交流收集的珍爱生命的名言.

四,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一则自己自己喜欢的故事背下来.

2,写一则读后感.

3 ,推荐阅读:《沈石溪动物情感故事系列》

《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

板书设计: 生命的壮歌

团结协作 勇于献身

关注生命,珍爱生命!

上一篇:一句话精致早安朋友圈下一篇:古典诗歌表达技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