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热空气与冷空气》教案

2024-05-24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热空气与冷空气》教案(共7篇)

篇1: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热空气与冷空气》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教案

2、冷空气和热空气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用实验并借助想象、联想,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2.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的认识方法。科学知识

1.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上升的原理。2.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匀是形成自然风风的主要原因。3.了解人类对热空气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体会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教学材料:

蜡烛、火柴、纸蛇、细木棍、大小相同的小纸袋两个、细线、蚊香、胶泥、水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在平常的情况下,空气会向四面八方流动。可是当空气受热或受冷时又会怎样流动呢?

3、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空气是流动的,我们就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4、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探索和调查空气的流动(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②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③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④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②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 ③冷空气是下沉的

(3)研究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①为什么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

②演示纸袋不平衡的实验,学生观察在加热的空气的过程中,塑料袋有什么变化,手握住袋顶有什么感觉?

③试着解释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学生讨论、自我总结冷热空气的性质。

3、热空气的用途

(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2)请学生介绍孔明灯和热气球的升空原理 “有谁知道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和知识吗?”(3)利用光盘介绍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的知识。

4、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2)演示P8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认识热空气上升,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观察空气的流动。认识冷空气下沉

认识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二、回顾和解释

1、通过对冷空气和热空气的研究,你有什么样的发现?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2、那么,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冷热空气流动的情况是怎样呢? 通过对实验的回顾,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并对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板书设计:

2、冷空气和热空气

体积小体积大 重轻 下沉上升

篇2: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热空气与冷空气》教案

一、教材

本课教学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一些对空气的认识,知道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也知道了空杯子、空瓶子并不真正是空的,它们里面有空气等等的认知背景为基础,指导他们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对“空气的存在、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2、知识与技能: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2)、知道空气的性质。

(3)、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2)、愿意与同学交流,拥有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认识空气的性质。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了解空气能被压缩。

四、教学准备:

教学组织形式: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材料准备:黑袋子、玻璃杯、纸团、矿泉水瓶、水、水槽、排球、皮球、注射器、橡皮,多媒体课件、圆珠笔笔芯、小木棍、注射器、土豆、湿纸团,水火箭、气筒等。

五、教学过程 为了真正达成课时目标,体现新课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核心的理念,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1、情景导入。

在课前准备好充满空气的黑色塑料袋放在礼品盒中。

我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你们想知道黑色袋子里装了什么吗?接着让学生来摸。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猜测。

之后我给出肯定的答案:黑色袋子里装的是空气。我提出问题:既然空气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那么你们凭什么说袋子里装了空气呢?那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呢?

我出示注射器提问学生:你们能用这只注射器或者塑料袋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学生演示实验方法并说明。

小结: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借助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觉察到它的存在。(板书:空气是存在的)

【意图解析】情景导入的小活动增加了空气这一主题的神秘感,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空气探究的兴趣。我提供了明确的研究任务给学生,既规范了学生的课堂行为,又为学生开放型的思维打开了一扇大门,学生会为了目标的实现,费尽心思,挖空脑袋去证明空气的存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下是本课的重点,我将会花25分钟左右进行讲解)

2、引入本课的主题(耗时2min)

空气虽然无处不在,但同学们对空气的了解究竟有多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空气的性质。(板书:空气的性质)

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的确存在的,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空气:当解开充满气的气球并将口对着自己时有什么样的感觉,这说明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说说对空气的印象。并用一句话告诉大家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吗?我会适当提示学生结合水的性质与空气作比较,水是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且易流动的物体。然后请学生作答。

得出结论:和水相似,空气也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易流动的物质。(板书)

3、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耗时4min)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看到气泡从水中往上冒,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学生会提出自己的假设,A空气不溶于水,B空气比水轻C空气自己会动等。刚刚有同学说空气比水轻,那么空气有没有质量呢?学生提出假设,可能有的说没有,理由是我们没有感觉到周围的空气压在身上;可能有的提出反对意见,说有质量,是因为空气比较轻我们感觉不到。我会拿出两只排球(一只充满气,另一只不充气)然后请学生感受一下两只排球的轻重。学生明显可以发现充了气的排球比不充气的重。得出结论:空气有一定的质量。

【意图解析】在中低年级的实验过程中,假设占了很重要的位置,有意识地训练他们有根据的进行假设,对他们推理能力提高大有好处。

4、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6min)

我会引入《乌鸦喝水》的故事,并且用实验仪器进行操作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请学生回答。

最后我作出解释:石子和水占据了瓶子的空间,也就是说一个空间被物体占据后,其它的物体就不能进入了。

我向学生提出质疑:石子和水会占据一定的空间,那么,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空气也会占据空间吗?(板书:空气占据空间吗?)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一团纸巾的秘密”。

我叙述实验方法后让学生带着“纸巾会湿吗”的疑问分组进行实验,各组汇报实验现象。交流、讨论并解释实验现象。

最后得出结论:通过以上研究,我们会发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会占据空间。(板书:空气占据空间[将“吗?”擦掉])

【意图解析】学生对现象的解释,表明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通过不同的现象归纳出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核心概念。同时培养学生交流、表达、归纳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提升,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5、运用“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解释现象。(耗时10min)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吹气球的游戏好不好?比一比,谁的气球吹得大? 游戏结束后,我出示一个装有气球的塑料瓶,提问:瓶子里的气球能吹大吗? 然后让学生实验。讨论并解释:瓶子里的气球能吹大吗?为什么?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吹大瓶子里的气球呢?

【意图解析】在这部分,我安排了一个 “吹瓶子里的气球”的活动,因为空气占据空间,所以瓶子里的气球基本上吹不大,然后我会让学生想各种办法让瓶子里的气球吹大些,学生也许会想到把瓶子里的空气排挤出来,比如在瓶子上钻个洞,等方法,从而从反面论证了空气占据空间。然后我提出疑问:既然瓶子里充满空气,为什么气球也能吹大一点点呢,从而为了解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做了铺垫。

6、小组探究,发现空气能被压缩。(耗时10min)(这一部分是本科的难点。)我会提供充气很足和充气不足的篮球通过对比试验,让学生在过程中发现空气能被压缩,压缩后的空气有弹性这两种性质。之后我提供注射器和橡皮让他们设计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板书:空气可以被压缩)

【意图解析】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但获取了知识,满足了情感的需求,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对无限科学知识的向往。、利用空气能被压缩以及压缩后的空气有弹性完成空气枪的小制作

1、教师演示空气枪。

2、介绍空气枪制作方法。

3、学生制作,教师指导。

4、学生玩空气枪,体验成功的乐趣。(不成功的学生需教师个别指导,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检验到成功。)

5、让学生说说空气枪的原理和如何才能射得更远。

我将问题引伸:同学们说说看,在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气的这种性质?让学生交流并展示ppt图片。

8、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空气的性质,教师加以补充。

9、课后作业

由于时间的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完成空气枪的小制作,并思考如何才能让“子弹”射得更远。下节课我们会继续探讨空气的最后两个性质。

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1、设计与核心概念直接关联的实验。PPT 我们知道观察可以是人的眼睛和其他感觉器官进行的直接观察,也可以是借助于仪器的间接观察——实验。由于实验是为了对假说进行检验,比直接观察更具有结构性,所以实验活动是最能反映科学方法的活动,也是认知上较高层次的探究活动。活动设计的宗旨是通过对非观测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对观测变量进行有效的观测。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考虑了学具结构的严密性问题。学生面对有结构的学具,可以产生自主活动的冲动,产生科学问题,不需要教师的“开场白”;活动中使用的实验材料,就充分体现了学具的结构性。而且所有活动紧密围绕一个主题“一团纸巾的秘密”而展开,在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逐步感知“空气要占据空间”这一核心概念。

2、引导学生交流与核心概念直接关联的内容。PPT 一个人的观察往往有限,通过交流可以分享彼此的观察,弄清问题所在,互相弥补经验上的不足,达到重复观察的效果,从而引发儿童思维的发展。

3、培养学生学会假设:PPT 本学期的培养重点是学会假设,并通过搜集证据去验证自己的假设,找出问题的答案。因此,我们要把训练的重点放在这一点上,要在每一个实验前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做出自己的假设,潜移默化地熏陶,不知不觉地养成先假设后实验验证的思维习惯。

4、材料准备很关键:PPT 科学老师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准备教学材料了,准备哪些材料,在什么时候提供材料,用什么方式把材料分配给学生,这些环节都直接影响到探究活动的好坏。关系到探究活动能否充分的展开。因此,我们在准备教学具时也应该具有创新意识,考虑实验材料是否可以用更简单、容易获取的其它东西代替,也就是应该具有典型性、简易性,更应考虑材料的有结构性,即是否可以一物多用,是否能提供给学生帮助等等。

篇3: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热空气与冷空气》教案

“e课堂”核心的作用在于转变教学方式, 不仅拓展课堂的广度和课堂的参与度, 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更重要的是拓展课堂的深度。2012年的基础教育地平线报告中提到“富有挑战性的主动学习将成为课堂教学新的重点”、“教育范式正包括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和写作学习的模式转型”等一系列未来教育的趋势。在近期 (12个月) 移动设备及其应用程序、平板电脑是新技术。然而电子书包、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这些都是属于硬件技术工具, 他们可以把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 真正让学生对知识达到深度理解, 同时, 能力得到发展。信息提供并不是硬件学具进入课堂的最核心价值, 转变学生课堂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才是核心追求。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 笔者所在学校也开展了“e学习”的探索实验研究, “e学习”创设了人手一台Ipad的“一对一”的e课堂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试验, 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笔者结合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食物的消化》为例作详细的论述。

《食物的消化》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 (上) 第四单元《吃的学问》中的第三课。在前面单元中学生了解了食物中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科学合理地搭配食物的基础上, 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 初步了解消化过程,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重视对消化器官的保护, 同时, 为后继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笔者将这节课的内容放在了e课堂环境中进行设计, 学生利用Ipad平板电脑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自主构建科学概念,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资源包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可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一、利用good notes软件, 了解学生的先验知识

课上由一首《饮食健康歌》引入到关于饮食的内容上来, 然后根据科学研究提出问题并作出猜测, 启发学生思考并猜测:我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物去了哪里?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是怎样旅行的?会经过人体的哪些地方?经过这些地方的时候食物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这个环节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的先验知识, 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流程。学生思考以后利用good notes软件 , 在空白的 人体图上 边思考边 画出自己 的想法。good notes软件里面可以导入教师预先准备的人体空白图, 然后可以选择各种画笔和各种颜色进行画图, 如果画错了还可以选择橡皮擦进行擦除。画完以后, 利用无线网络、苹果电脑、Air service软件搭建的无线投影平台, 让学生把自己画的食物的旅行图投影到大屏幕上,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食物旅行图。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自由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师鼓励学生的同时暂不去做知识层面上的评价, 避免教师直接讲解的枯燥, 而是在后面留给学生自学纠正的机会, 由于知识不是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的, 而是他们自己通过自学方式主动获得建构的, 这样做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印象 (如图1) 。

二、巧用学习资源包, 自主学习构建科学概念

1.利用学习资料包进行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认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概念的过程,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和组织引导者, 因此, 课堂的教学结构应该是“教师为主导地位, 学生为主体地位”。在第一个模块中教师了解了学生掌握的先前知识经验后, 也就是让学生汇报完自己认为的食物旅行图以后, 教师随机抛出问题:哪一张旅行图才是正确的呢? 这时候就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吸引学生继续往下学, 此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让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除了问老师还有很多, 尤其是可以靠自己上网查找资料、阅读文献资料、做科学实验等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资料包 (放在360云盘中) , 里面含有一段高清版食物在人体旅行中的视频, 让学生自主点击观看学习, 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暂停、播放、回看等操作来自定步调, 自己去学习关于食物在人体中消化过程的相关知识。

2.反思中主动构建知识概念

学习完视频以后, 学生再返回good notes继续修改自己的人体图, 这个过程学生经历了自学——反思——纠错的过程, 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 其实就是完成了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脑海里原有的知识结构大厦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学习发生改变, 学生修改人体图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重构修改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科学知识的获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 而是学生利用Ipad和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包自主学习、自主建构, 不断完善重构修改脑海里原有的知识概念,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自学完毕, 修改完自己先前画的食物消化过程图, 教师继续组织学生利用无线投影汇报, 并且这个时候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再完整清晰地梳理总结一下刚才学生自学所得的知识。

三、妙用小游戏进行知识的巩固

传统环境下巩固新知的环节往往都是以纸上作业的方式或者口头检测的方式来进行的, 这种方式一来比较枯燥、学生兴趣不高, 二来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被教师点到。然而在e课堂环境下, 笔者用PPT设计制作了一个类似于选择题的“互动小游戏”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如果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就会给学生奖励性的反馈, 如果选择错误也会给学生一个反馈。学生自己利用WPS软件自由玩游戏, 游戏会及时给学生做出恰当的反馈和评价,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及时检测自己是否都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而且游戏的形式用来巩固知识比传统环境下用作业的形式更为有趣生动, 学生更喜欢这样的形式, 他们可以边玩边学。

四、丰富的拓展材料, 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 求

教育的本质应回归到“以人为本”,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应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 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转变传统课堂上线性的知识传递过程到自己能自定学习步调去学习, 笔者安排了一个拓展阅读的小环节, 准备了4-5篇关于肝脏、胃、小肠等消化器官的阅读小材料, 材料是PDF格式的, 里面还有大量的丰富可读性的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 教师组织学生自由选择2-3篇在good notes中打开并阅读, 边读可以边用各种笔进行圈点勾画, 读完以后再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通过阅读学习到的消化器官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中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 (默读、朗读等) , 然后边阅读边用笔圈点勾画, 最后小组之间进行分享交流。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我们彼此交换, 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我们彼此交换, 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由于每个学生阅读的文章内容都有所不同, 所以,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也能够获得新的知识。最后教师点选几个学生进行反馈, 因为最后的拓展材料并不是课标规定必须掌握的内容, 但是, 所选择的内容是和本节课内容有关的、拓展开来的, 笔者想要让学生通过自学交流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迁移。

正是由于前面读了很多关于消化器官的资料, 最后笔者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消化器官的重要性和保护消化器官的方法, 学生们都积极举手发言, 学生所说大部分都是刚刚从拓展小阅读里面学到的知识, 正是因为有了前面的大输入, 所以, 在后面需要输出的时候学生就有话可说了。笔者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其实是为了能够促进学生对所自学的内容进行内化。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所学的科学小知识, 这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总结

本节课是笔者在“e课堂”环境下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深度融合实践层面上的尝试和探索。当然, 反思整节课还有可改进的地方, 比如:课堂上还可以融入一些教学平台进行后台数据的搜集, 这样就能让教师第一时间通过数据分析课堂的教学情况, 从而更为科学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 笔者认为要想进一步地推动“e学习”的研究, 还需要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课堂模式, 除了一线教师可以做实践层面上的探索之外, 还需要高校研究专家给予理论层面的深入指导, 教育局等有关教育部门给予各个层面的支持, 要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角度来确定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实验班级, 进行小规模长期深入的跟踪研究。只有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结合, 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才能真正地指导实践的开展, 才可能真正地去变革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方式。

摘要:《2012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培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是在e学习的环境下探索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深度融合, 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食物的消化》这课进行实践层面的探索, 旨在培养小学科学“e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e课堂,自主学习,小学科学

参考文献

[1]徐靖程.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是教育变革的核心内容——专访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11) :26.

[2]陈新健.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11) :59-60.

[3]刑丽.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有效整合.[DB/OL].http://kg.ftedu.gov.cn/show.aspx?id=8585&cid=47

篇4: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热空气与冷空气》教案

教学目标

一、过程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感知的空气。2.能根据压“气垫”的感觉和观察,做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3.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二、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细心观察,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具准备:

1、空气占据空间:

演示——塑料瓶、气球。

分组——粉笔头、砖块、气球、烧杯、纸团、塑料瓶、水、水槽。

2、空气有质量:

演示——细木棍、细绳、大气球两个、大头针、酒精灯、胶带、剪刀等。

3、压缩空气:

演示——排球。

分组——排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猜谜: 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多媒体出示)2.学生回答。

3.谈话: 不错,谜底是空气。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4.谈话: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借助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觉察到它的存在。既然空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那它具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1.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这是一只气球,你们能把它吹大吗?(出示气球在瓶里的实验装置)2.学生假设。

3.每小组推选几位同学来试一试。4.讨论: 气球为什么吹不大?

5.小结: 在这一过程中相机给出“空间”这一概念,引导学生用“空间”描述实验现象。由“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引出“有空间就有空气占据吗?”这一问题,并对这个问题作出假设。

三、学生利用实验来证明空气是不是占据空间

1.谈话: 我们得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呢?这就要看它是否能经得起实验的检验了。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倒立放入水中,杯

子不能歪,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如果把杯子倾斜着放,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可结合动画演示)

【注意】实验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要塞紧纸,不能掉下来,二要把杯子垂直往水里按,不能倾斜,往外拿杯子的时候也要垂直。

2.同组的同学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思考:根据刚才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准备哪些材料来做这一实验呢?实验可以分成几步去做?

3.同组的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开始设计实验。4.学生实验。

5.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6.提问: 为什么在第一次实验中纸团没湿?而在第二次实验中纸团却湿了呢?

启发学生发现: 第一次把杯子往水中压时,纸团没有湿,是因为杯子里面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空气跑不出来,水就进不去,因此纸团不会湿。第二次把杯子压入水底后,将杯子慢慢倾斜,会看到从杯口冒出气泡,那是空气跑出来了,杯子里空气占据的空间一让出来,水就进入杯子,纸团就变湿了。7.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动画演示结果,教师指导学生用“占据”、“空间”两词来描述实验。学生通过分析纸团湿与不湿的原因,进一步认识空气要占据空间的性质。

8、那么现在请你再来把气球吹大,你会怎么做?学生实验。

9、有空间就有空气占据,那么粉笔、砖块里面也有空气吗?怎样证明粉笔、砖头里是否有空气?

10.师生共同总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空气的又一个性质——空气占据空间。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的空间,都有空气占据着。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四、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1.教师出示两个雪碧瓶(一个装水,一个空的),提问:这两个瓶子里面有什么?哪个重?

2.提问: 这个瓶子里有空气,空气有重量吗? 3.学生讨论。

4.教师介绍器材,谈话:你们可以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有没有重量。5.学生讨论。

6.学生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法。

7.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

① 两只气球要吹得一样大;

② 一只气球表面贴一小块胶带;

③ 把两只气球分别系在长棍的两端;

④ 在长棍中间系上绳子,调节其位置,并用适量的胶泥配重,使长棍保持平衡;

⑤ 用大头针从贴胶带处刺破气球,观察发生的现象。8. 教师演示实验。

9. 学生分析观察到的实验现象。10. 师生小结。

五、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

1.教师出示一个充足了气的排球,提问:排球里面有什么?用手压排球有什么感觉?松开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是怎么回事?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情况。解释活动中的感觉与看到的现象。

4.教师小结: 生产和生活中用到空气的这种性质的地方很多,只要我们勤动手、多动脑就一定能发现空气的这种性质能在更多的场合发挥它的作用。

六、课堂总结

小结: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在原来基础上,对空气又有了哪些认识呢?我们知道了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可以被压缩,而且压缩空气有弹性。正是因为空气具有这些性质,人们利用空气的性质为人们来做事,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下课!

板书设计:

占据一定空间

空 气 的 性 质 有质量

篇5: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

实验器材:气球、塑料瓶、线、小木棒等

实验过程:把气球套在瓶子内,吹气球;把两个气球挂在小木棒两头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个;用少许力按气球。

实验现象:气球吹不大;刺破的那头上升;按气球能按扁,放手由恢复原状 实验结论:空气占据空间、具有质量、能被压缩

3、实验名称:研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性 实验器材:热水、冷水、透明玻璃瓶、玻璃片、香、实验过程:把两个玻璃瓶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然后把香点燃放入其中一个,在把他们对接一起,中间隔着玻璃片,抽调玻璃片,观察现象。冷热玻璃瓶上下调换位置观察,实验现象:热的空气总是上升,冷的总是下降 实验结论: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4、实验名称:调查我们周围空气污染情况 实验器材:镜子、凡士林

实验过程:把凡士林涂在三面镜子上,放在不同地方 实验现象:几天后,观察镜子灰尘多少 实验结论:确定空气污染是否严重

5、实验名称:正确使用酒精灯 实验器材:酒精灯 实验过程:酒精灯的使用 实验现象:无 实验结论:无

6、实验名称:正确使用温度计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过程:温度计使用过程 实验现象:无 实验结论:无

7、实验名称: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器材:三种不同温度的水、温度计 实验过程: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 实验现象:无 实验结论:五

8、实验名称:热在固体液体中传递

实验器材:蜡烛、酒精灯、汤勺、试管夹、三角支架、石棉网、木屑、烧杯 实验过程:a、给汤勺不同位置滴蜡烛,给其中一个位置蜡烛加热b、把木屑放入烧杯、并加热

实验现象:a、其他位置的蜡烛也会融化b、烧杯中的木屑不断上升下降。实验结论:热能在固体中传递,从高温向低温传递;液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是冷热液体相互混合。

9、实验名称:研究同一物质深色和浅色的吸热性 实验器材:温度计、深色和浅色液体

实验过程:把深色和浅色液体放在阳光下,测量温度 实验现象:温度计上册的度数不同 实验结论:同物质深色比浅色吸热性能好

10、实验名称: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实验器材:水、酒精灯、玻璃瓶、玻璃片 实验过程:给玻璃瓶的水加热,并盖上玻璃片 实验现象:水变成气体,遇到玻璃片又边液体 实验结论: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气,遇冷后凝结成液体

11、实验名称: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器材:尺子、小鼓、豆子

实验过程:弹拨尺子、把豆子放在鼓面上,敲击鼓面

实验现象:发现尺子振动;发现鼓面振动,小豆子也跟着上下跳动,同时听到声音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12、实验名称:探究声音的传播 实验器材:沙子袋、水袋、空气袋

实验过程:把他们放在桌面上,分别把耳朵贴在三个物体上。并敲击桌子 实验现象:听到的声音大小不同

实验结论:固体传播声音效果好,其次是液体,最差是空气

13、实验名称:认识声音的强弱和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音叉、玻璃杯

实验过程:分别用力大小不同敲击音叉、玻璃杯 实验现象:发现声音强弱不同

实验结论:声音的强弱跟力度大小、振动幅度有关

14、实验名称: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大小不同的碗、粗细不同的玻璃管、长短不同的金属 实验过程:分别用同样的力度敲击他们 实验现象:声音的高低不同

实验结论: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的大小、粗细、长短有关。

15、实验名称:检测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实验器材:碘酒、土豆、花生

实验过程:把碘酒滴到切开的土豆上、花生剥开涂抹在片面上 实验现象:土豆变蓝、发现片面上有油迹 实验结论:土豆有淀粉、花生具有油脂

16、实验名称:认识耳的结构 实验器材:耳朵模型 实验过程:观察 实验现象:无

实验结论:耳朵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组成

17、实验名称:认识人的消耗器官 实验器材:消化器官模型 实验过程:观察 实验现象:无

实验结论:消化器官由:口腔、食道、肝、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18、实验名称:根据物体的同一特征排序 实验器材:给类铅笔、不同的塑料膜

实验过程:观察铅笔、给塑料膜做褶皱实验、抻拉实验、透明度实验 实验现象:发现铅笔的软硬度不同、塑料膜的褶皱、抻拉性、透明度不同 实验结论:根据同一特征不同性排序

19、实验名称:把事物相同或不同分类 实验器材:果实挂图、动物挂图、指纹挂图 实验过程:观察相同和不同 实验现象:无

篇6: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热空气与冷空气》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空气的性质。

2、通过实验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具准备:烧杯、钩码、粉笔、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产生问题

1、课前先进行吹气球擂台赛。

2、邀请两位同学进行吹套在可乐瓶里的气球比赛。

3、看到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

4、然后引出问题,为什么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

二、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一)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1、学生讨论:为什么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可乐瓶里充满着空气。)

2、设计可乐瓶内有空气的实验设计。

3、小组交流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瓶子里的空间。

4、学生观察用漏斗倒酱油的实验,进一步说明空气能占据空间。

(二)探究空气能够流动

1、教师问:现在老师要改变这三种现状,使气球在可乐瓶内吹大,纸在杯底内放入水中会湿,酱油也能顺利倒入另一只可乐瓶中你们说应该怎么做?应用什么办法,才能使这种现状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提供相关材料。

3、小组汇报交流多种方法。

4、学生动手实验验证,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评:生通过分组实验,充分自主的展开科学的探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观察方法。学生不仅自主的掌握了观察技能,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有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观察与实践的能力。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又了解空气的什么性质?(出示课题)

生:空气占据空间。(板书)

篇7: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热空气与冷空气》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摩擦力,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就是摩擦力。

2.明白物体在液体或空气中运动时,也会产生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一种阻力。

3.学会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并且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4.通过实验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

5.懂得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存在摩擦力,了解生活中增加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现象。

【教学重点】

1.了解什么是摩擦力,学会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弹簧测力计、木块、有关实验的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摩擦力

1.出示工人推箱子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这些工人推箱子吃力吗?为什么非常吃力?

工人推箱子非常吃力,一方面是箱子的重量,另一方面是箱子和地面有摩擦力。

2.除了箱子与地面之间存在摩擦之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摩擦现象呢?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存在的摩擦现象,并说一说是什么和什么之间产生了摩擦。

3.出示课本29页上面的几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这些图中什么和什么物体之间存在摩擦现象?

预设:

图1,小女孩的身体和滑梯之间存在摩擦。

图2,箱子和地面存在摩擦。

图3,运动员的身体和水之间存在摩擦。

图4,气球和空气之间存在摩擦。

4.出示课本29页下面的一段文字。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摩擦力。物体在液体或空气中运动时,也会产生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一种阻力。

5.学生仔细读一读这段文字,了解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二:测量摩擦力

1.摩擦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那么我们怎样去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呢?这就需要用到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我们可以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2.出示课本30页上面的一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测量摩擦力的方法。

将弹簧测力计的指针调到0刻度处,使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拖动物体,使物体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对物体的拉力大小,它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意思,懂得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学生试着利用弹簧测力计正确测量1到2个物体与课桌之间的摩擦力。

活动三: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摩擦力有大有小,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摩擦力的大小呢?请同学们来做一个预测。

预测1: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预测2: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接触面面积越大,摩擦力越大,接触面面积越小,摩擦力越小。

预测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重量有关,物体本身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2.出示课本30页的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本次实验的方法和要求分别是什么?

全班交流。

实验目的: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预测: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实验材料:长方体木块、弹簧测力计、桌面、塑料垫板、砂纸等。

实验方法:将小木块分别放在桌面、塑料垫板、砂纸上,用弹簧测力计拖动小木块,分别测量出小木块与桌面、塑料垫板、砂纸之间的摩擦力。

实验要领:本次实验中保持不变的量是物体本身与桌面、塑料垫板、砂纸之间接触面的大小,改变的量是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本次实验每一种情况,做三次实验,然后取平均值。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得出实验结论。

全班交流,出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并交流实验结论,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刚刚这个实验我们仅仅验证了预测一的说法,下面请同学们继续实验,验证预测二和预测三的说法是否准确。

学生分小组继续实验,验证预测二和预测三的说法。

4.全班交流,教师总结:通过刚刚的实验,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不仅仅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还与接触面的面积大小和物体本身的重量有关系。

5.小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接触面的面积大小,物体本身的重量都有关系。

活动四: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

1.物体在水中运动也有阻力,这个阻力来自于物体本身与水之间的摩擦力。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减小液体的阻力呢?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解决这个问题。

2.出示课本31页上面的第一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实验方法及要求。

实验目的:探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

实验预测: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阻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实验方法:在一个塑料瓶里装大半瓶洗洁精,用等重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的模型,将这些模型同时放入塑料瓶,仔细观察,比较它们下沉的速度。

实验要领:

塑料瓶里放的是洗洁精,这样做出来的效果会好一些。

这些不同形状的模型是用等重的橡皮泥做出来的。

3.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要求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现象,并说一说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4.教师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阻力大小与物体本身的形状有关系,水滴形的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因此,我们要减小液体的阻力,就尽量的把物体的形状设计成流线状。

5.出示有关流线体的知识。

流线体通常指的是前圆后尖,表面光滑,与水滴相似的形体。

具有流线体形状的物体在流体中流动时,所受到的阻力最小。所以,汽车、火车、飞机、潜水艇、轮船等外形常做成流线型。

6.流线型的运用。

出示大海中的鲸鱼和海豚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鲸鱼和海豚的外形,认识到它们的外形是流线体,这样的体型有利于减少海水的阻力。

7.交流讨论:如何减小飞机、火箭在空气中运动时所受的阻力呢?

飞机、火箭受到的阻力主要来自于空气,要想减小飞机、火箭在空气中运动时所受的阻力,可以把飞机火箭的外形设计成流线型,这样受到的阻力最小。

活动五:生活中的摩擦力

1.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不过在有些地方,人们想要增加摩擦力,而有些地方却需要减小摩擦力。

2.出示课本31页下面的5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些情境中,是要减小摩擦力,还是要增加摩擦力,为什么?

预设:

图1,给自行车车轴上润滑油是为了减小车轴与车轮之间的摩擦力,这样骑车更省力一些。

图2,加深轮胎花纹是为了增加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轮胎打滑,出现安全事故。

图3,运动员在手上涂抹镁粉,是为了增加手与杆子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手掌因为出汗而打滑。

图4,冰壶比赛中刷冰,是为了把地面刷得更光滑,减小冰壶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冰壶滑得更远。

图5,给轮胎套防滑链,是为了增加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轮胎因为地面结冰而打滑。

3.除了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是增加摩擦或者减小摩擦力的呢?

4.学生列举生活中减小摩擦力或者增加摩擦力的例子。

预设:

增加摩擦力有绳子上面有花纹;矿泉水瓶盖子上有竖直的花纹;在皮带传送中,拉紧皮带,并在皮带上上皮带蜡。

减小摩擦力有旱冰鞋底下装有圆轮,是在相同条件下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摩擦力;机械手表戴久了要给它上油;磁悬浮列车;拉杆箱下面装上轮子;儿童滑梯的表面非常光滑。

活动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学会了测量摩擦力的大小,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研究了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懂得了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我们经常会根据实际需要减小或者增加摩擦力。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力,进一步了解摩擦力。

【板书设计】

10.摩擦力

研究与测量摩擦力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减小液体阻力:

流线状的物体

阻力小

上一篇:“新两基”工作会议简报下一篇:使人感到快乐的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