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习范文

2022-06-05

第一篇:中医内科学习范文

中医学习感想

11151990148盛雨琴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缘分,在高考结束后,原本一心想要做个程序猿的我,居然会改变主意报考中医专业。

中医,这个传承了千年的古老医术,一直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神秘。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强调辨证实施,重视病人个体差异。虽然同是慢性肝炎,病程长短不同,通过辩证进行不同的治疗,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化验去治‘大三阳’。气滞血瘀者,当以祛邪为主;气虚血滞者,当以扶正为先。‛这些理论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看中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根据病人的体质、体征,结合天时、地理、病史等诸多社会因素确定症结和治疗方案,这就是著名的三因理论‚因人、因时、因地用药‛。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相、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医几千年的发展史,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代表和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创造了世界科学史上的两个奇迹,一个是历史的奇迹,中医为中国人民繁衍生息的医疗保驾护航;另一个是现实的奇迹,为那些患有疑难怪病的病人解除痛苦。也许有人要问,中医是什么?我们说中医是朴素的辩证法,是劳动人民经过两千多年以来积累的与各种疾病做斗争经验的总结,中医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同时也是具有最完整理论体系的科学,它的理论对其它学科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里面还有一家,那就是医家。医家不仅是一种医疗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哲学。中医是崇尚阴还是崇尚阳呢?其实中医是讲阴阳平和、阴阳不偏的。可以说中医是阴阳哲学的最佳体现。中医说一个人有病了,那是阴阳不和。怎么治病?就是调和阴阳。病治好了就是阴阳调和了!有人攻击中医就说一个阴阳太简单了!其实越简单的东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中医是一种阴阳中和的文化!应该在我们中华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

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现在,西医院远远多于中医院,在大多数人认识中,有了病就是去医院检查,然后吃点药,中医从来不是第一选择,也是只有在经过多方折腾病也没有痊愈后,才想起来去看看中医。

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了一个中医的自述,看得我目瞪口呆。感到生孩子绝不是一个自然过程,而是一种有如‚神六‛发射的高科技程序。 (她先叙述产前检查,我说:‚完了,非给你剖腹不可。‛我知道这种情况也完全可以自然分娩,不是非剖腹不可。她说:‚是啊,人家说了,这是必需的。‛人家西方医生还很以人为本哪,刀口在下腹部,还是弧线形,考虑到让你还能穿比基尼。她说,手术室为抑制病菌温度很低,做完手术又用凉水给她进行了全身清洗,我说:‚完了,你非发烧不可。‛她说:‚人家说了,这也是必经阶段。‛我听了真是叫苦不叠,谁说生孩子就非得发烧呀?医院赶在她发烧之前先给她挂上吊瓶,这样她就不至于烧死。一听用药方法和饮食,我说:‚更完了,你非没奶不可。‛她说,医生说了,这也是正常的。好在西方服务设施完善,什么都想得很周到,哺育孩子不成问题。我告诉她,她的确‚享受‛了一番西方的一流科技服务,但除了挨了一顿大可不必的‚收拾‛外,没得到任何好处。 )我推崇科学,但还没有推崇到为了享受高科技而心甘情愿地把自己交给医生去整治。 现代人对医学产生了被治的依赖性。对科学的信奉使人们不能‚我的身体,我做主‛。每年,单位体检,都能掀起一场治病浪潮。因为没有人是没有‚毛病‛的。按照医生的建议把子宫‚挖‛出去了。阑尾‚切‛下去了,把胆‚摘‛除了,还事。有扁桃体,蛀牙……医生说身上的痣全应该挖光,以防癌变。

看一条美国科技报道说,发现早产儿在保温箱中的成活率很低,而要是帖着人的皮肤保温,成活率却很高。这让我说不出的晕。在中国,七个月的早产儿的成活率一直很高。过去的人,穿很宽松肥大的棉裤,母亲让把早产儿放在贴肚皮的位置,再用棉裤兜住,也都兜活了。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它们统一有序由相互联系。世间百草皆有属性:寒热温凉,辛酸甘苦咸。四气五味,各有所司。人也是自然之子,有五脏六腑、七情六欲。以自然之物、自然之法,医自然之身。古朴的哲学思想滋润了神奇的中国医学。于是,五千年来,一根针,一把草,护佑了千千万万炎黄子孙。

虽然我还没有开始学习关于中医方面的知识,但是自己也会在图书馆找一些关于中医方面的书,我喜欢在安静而温暖的图书馆的角落里,恭敬而虔诚的接触这个神秘的国度,偶尔我也会迷茫,自己能不能做一个好医生,然而我知道,救人性命第一要有一颗慈悲之心,普济天下也许太过遥远,但是怀着一颗救世济民的心去学习中医,我相信自己会学好,会成为一个好医生,一个能够给别人带来健康和幸福的好医生。

第二篇:杂感中医-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学习心得

杂 感 中 医

——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学习心得

专业:

姓名:

学号:

03110801

杂感中医

——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学习心得

前言:

华夏大地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中国文化,如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是“二维构形”,而英文仅仅是一些字母的一维排列;茶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茶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品茶间感受自然,亲近自然,更能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中医学直接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思想的关系尤为密切,是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医是我国的国粹,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即使不是中医专业的学生,作为华夏儿女,认识中医、了解中医也是我们必须去做的,所以,藉此选修课的机会,我从各个方面对中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收获很多。

一、中药店为何称为“堂”

很多中药店都称作“堂”,比如北京的同仁堂、长沙的九芝堂等。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典故源于名医张仲景。汉献帝建安中期,张仲景被调任长沙太守,当时这里瘟疫流行,“出门无所见,白骨蔽于野。”为了拯救黎民百姓,张仲景打破官府的规矩,在办公大堂上行医,为

2

03110801 病人诊脉开方,签名之前常写上“坐堂医生”四个字,以表示不为功名、为民治病之决心。

后人敬仰这位“医圣”,便效仿其坐堂行医方法,在中药店行医时沿用“坐堂医生”之称呼,一些行医者也把自己的中药店成为“某某堂”,意为像张仲景那样不计名利救死扶伤。从此也可以看出,中医不仅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医德,救死扶伤,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中医医德从久远的古代孕生,如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指出:“天复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中医医德正是经过历代像张仲景、孙思邈一样的名医“言传身行”而不断传承演进,经久不衰。

二、中医的现状

先来看一组来自《沈阳华商晨报》的数据“清末,我国有中医八十万人;而目前,各中医院,仅有约百分之十的中医按传统中医思路看病开药而且不到三万。一九四九年西医仅为八点七万;现在西医一百五十七万,增长十七倍。全国医务工作者有五百二十万人,中医药工作人员约有五十万人,不足西医的十分之一”。

单从人数上来看,中医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在西方医学的冲击下,中医正逐渐失去其统治地位。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说“中医的基本理论气、阴阳、五行不科学”,其实气、阴阳、五行是中医的哲学基础而非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是脏象和经络学说。又有

3

03110801 人说了,近现代文化名人鲁迅曾说“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梁启超即使在割错了肾的情况下依然说“不能想中国旧医那些阴阳五行的瞎猜”,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更多的是源于那个时代复杂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原因。新文化运动掀起了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潮,西方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让国人看到了和西方的差距,给国人以强烈的刺激:中国要想摆脱落后挨打的处境,必须改弦易辙,全盘接受西方的文化与科学技术。这也就有了许多现在看来过激的言行。

中医之所以没能够走向繁荣,究其本源还是中医的基础理论知识没能够普及,造成了大众对中医的一些误解。此外,一些所谓的“神医”的泛滥也影响了中医在人们心中的可信度。中医注重整体,激发人体本身的机能去抵抗疾病,而不只是集中在患病的部位;西医则大多认为疾病一定与各种细菌侵入、局部病变等有关。中医是基于直觉,概括而成的归纳思维;西医是基于假设,证明而形成的推理思维。中医看病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确定病因,全面了解病人;而现在的一些西医诊所,仅仅是根据表象看病,而不去深究起病因,这也就是所谓的“中医治本,西医治标”。

中医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同样遇到了不小的困难。例如欧盟颁布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将于3个多月后正式生效,中药必须按照上述这一严格规定以及其他约束性条件申请注册,才能合法销售和使用,这也意味着至今尚无一例在欧注册成功的中药将面临一次生死劫难。而在欧盟的中医很有可能陷入无药可用的尴尬境地。这无疑对

4

03110801 中医是一个挑战,中医学一直讲究一针、二拿、三用药,而如今在中医治病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中药无法使用,这岂不是将中医陷入只能“看”病,而不能“治”病的境地。中药没能制定统一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药的国际化,同样属于中医学范围的针灸在国外就受到热捧,这不仅仅是因为其见效快,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其比较容易进行标准化,与针灸相比,中医药的复杂程度要大得多,不仅在配方、药物、用量等方面不好掌握,而且中药的种类特别多,难于标准化。

不难看出,解决中医药国际化的关键是解决其标准化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医药的标准化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可以从中成药的标准化做起,因为中成药已经有了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其进行整合,虽然中成药灵活性较差,但其有服用方便等优点,当国际上看到中成药的疗效并对中医药有一定的认可后,便可以进一步推出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同时,散落在民间的中医药偏方和中医治病方法也比较多、较杂,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医理论发扬光大,造福国人。要想让世界认可你,首先得让本国的民众认可。只要中医自身达到一定的高度,就不怕国际社会的不接受。

三、中医与我的日常生活

通过传统文化与中医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也掌握了一些日常小病的判断以及治疗的方法,比如一般的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风寒时鼻流清涕、身体收紧,这时喝点姜糖水就可以了;风热时鼻涕黄粘干,常伴有腹泻,这时板蓝根有很好的效果。又如冬天手脚

5

03110801 凉,从中医的角度讲是阳气不达四末,属于肾阳虚,可以用附子理中丸。还有近视是现在学生的普遍现象,中医认为是眼部缺少气血,眼保健操可以增加眼部的供血供氧,改善近视,中医强调依靠自身的调节功能而不是外物的辅助。仔细想想中医药的构成,大部分是“纯天然”的药材,而不是西医那些纯化合物的人工合成,而且有时取材也可能简单到让人有些无法相信的地步,比如再平常不过的水,沸腾后5分钟,变凉后就是一味药——太和汤,对于易患的扁桃体发炎的有一定的效果,和汤喝的时候要小口、缓慢地咽下去,这样能使肠胃的阳气慢慢地升发上来,对咽喉部有良好的湿润作用。

去看过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看病时通过简单的“望、闻、问、切”,在和你交流的过程中了解病人,而不想西医那样通过各种冰冷的仪器去检查身体,和西医相比,中医更具有“人情味”。这也是我对中医情有独钟的一个原因。

结语: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的国粹。中医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几千年行医经验的总结。拥有中医是中国人幸运,同时也是中国人的责任。相信,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人定能将中医发扬光大,造福国人,造福人类。

6

03110801

参考文献

[1]杨金长,李艳,张会萍.中医哲学概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 [2]常宇,温长路,李红珠.文化中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5 [3]胡献国.中医原来这么有趣[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6.1

7

第三篇: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

精华版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

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认真研读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促进作用,在本次学经典活动中,我认真的温习了中医四部经典著作,在运用临床方面有了新的领悟与提高。

首先我学习了四大经典的内容概括如下: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四大名著。还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四大名著。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的内经,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黄帝内经》 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内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 “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 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 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

精华版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年。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该书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张仲景运用《素问•热论》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治疗等进行了精辟的阐发,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证,每经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既有“同病异治”,亦有“异病同治”,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着,书中按伤寒传变规律,以条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简间赅,辨证严谨,治法灵活多变,制方药少而精,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该书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是指导其他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其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被后世广泛应用;其所创制的113个基本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五苓散、泻心汤、乌梅丸等,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效方剂。可见。《伤寒论》对祖国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例如书中归纳温病清络、清营、育阴等治法,实是叶天士散存于医案中之清热养阴诸法的总结提高。而分银翘散作辛凉平剂、桑菊钦作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气分病变遣方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

精华版

用药层次清晰、条理井然。叶天士之验方,在吴瑭手中一经化裁,便成桑菊饮、清宫汤、连梅汤等诸名方。足知吴瑭此书,不是仅仅为纂集而撰,实是经心用意,为学术理论升华之作。

其次,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把握理论联系实际,有目的的学习:

在发展中医学事业中,把握中医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因为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源头,医家的阐述发明均离不开经典著作。要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从研究文言文开始,再参阅各家注解,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熟读与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体验,甚至精研一生,最终达到得其精要,为临床工作奠定了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诚如周凤梧教授指出:“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使学者有阶可升,至出乎规矩之外,而仍不离规矩之中。”,“规矩”就是经典著作中基础理论,从而明确指出,只有掌握好经典著作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离开实践就失去了活力。中医理论的发展正是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而中医理论的掌握亦在于临床实践中的总结和提高。着名医家无不是在临证中成长,并在临证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结累经验,更好地提高了疗效。通过临证来验证理论,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理论,也得到了患者和社会的支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中医学的发展正是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实现继承与创新的过程。随着时代的不一,疾病谱的更换,中医临床水平的提升,需要不断的继承与创新。医家在临床中多能融会古今,学贯中西等等。岳美中根据《类聚方广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疥癣内陷的一身搔痒、发热、咳喘、肿满的记载,运用该方治疗肾炎合并皮肤湿疹的患者,并将此方合甘麦大枣汤加生地、紫草等治疗过敏紫癜性肾炎,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些都体现了着名医家在临床中善于融会古今,不断创新的特点。

中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有关社会人文的科学,其内容博大精深,富涵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时、物候等人文知识,仅本专业现存书目就有19000余卷宝籍,欲成为大医,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内经》中就要求习医者“上穷天纪,下及地理”。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更明确指出学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所有医家大都有渊博的学识,而知识的积累绝非朝夕之功,往往倾注了一生的精力。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

精华版

第四篇:神经内科学习心得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轮科完毕。在短短的三个月中,在护士长悉心安排下。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耐心教导中,我学到了平时工作中从未遇到的宝贵经验和临床操作,病房整洁、护士勤快、团结协作、护理服务到位,使我受益匪浅。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是医院的一个特殊场所,在这里体现了“三个集中”——危重病人集中,有救治经验的医护人员集中和现代化监测的治疗仪器集中„„作为拯救危重病人的“中转站”。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把危重病人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最佳保障,以期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设有中心监护站,直接观察所有监护的病床。

来到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我学习了如何使用中心监护仪、心电图机、除颤仪、起搏器、输液泵、微量注射器等仪器。每床配备完善的功能设备,提供电、氧气、压缩空气和负压吸引等医疗器械。每张监护病床装配电源插座。每床配备床旁监护系统,进行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基本生命体征监护。我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护理诸如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脑梗塞,癫痫,脑干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重症患者。面对这些重症患者,医生护士在紧急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的抢救患者的生命。其实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工作是需要具备很多条件.护士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

熟练掌握重症护理基本理论和技能,经过专科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上岗。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的护士从早上接班开始,就要针对患者逐个进行翻身、口护、尿护等护理。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患者,九成以上都无法自主活动。每两个小时翻身一次,每次都要将患者抬到舒适的位置,摆好体位。遇到发烧,皮肤不好的患者还要加翻,即每一个小时翻一次身。重症监护室的病人随时面临生命危险,护士更是像上紧发条的钟一样不停的忙碌。每天要给病人做雾化、口腔护理、尿道口护理防止病人感染。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是半开放的。每天下午有半个小时探视时间,可是我们理解病人家属的感受。但家属无法理解我们的规章制度。每次探视病人,我们要苦口婆心的解释不允许多人进入,并且不要大声喧哗的原因。其实我们是为了让患者尽早的康复。患者的缺乏抵抗力。要是出现感染、发烧等,会致使病情加重。护理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输液打针发药等单纯的护理工作,而是越来越注重为病人提供360度优质护理服务。

邹曦老师教我如何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护理,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用心关心和体贴他们。同时加以心理辅导,使患者情绪稳定,缓解压力,使病情尽快得到控制。做好日常生活护理,更要护理临床工作细致入微。护士每班次交接班时,都要对手术、卧床无法翻身病危患者、需特殊护理的

患者进行床头交接班,床床交接并且翻身检查有无压疮发生。查看瞳孔的变化。

三个月以来,我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得到了护士长、各位老师的言传身教。同时学到的护理知识和经验是我获益匪浅,感谢每个帮助我的老师和同事。也感谢护理部给予我这个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

第五篇:中医经典学习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

“中医经典选读”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中国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的了解。同时,学习中医基本的辩证方剂。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例》作为四大名著,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学习本门课程我认识到了这四大名著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内容和成就。《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疾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辩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伤寒论》还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对方剂学有着重要的贡献。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论治的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之一,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为方书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奠定了中医杂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为历代中医学者推崇和必读之书。此书具有多病合篇和病症结合﹑突显脉学运用的特点,运用了严谨的防治学理念,对后世诊治疾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温热论》由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大家叶天士所著。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叶天士创立的卫气管血辨证方法和辨舌辨齿辨癍疹的诊断方法,对后世的温病学说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为常用的临证辨治方法。它主要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理论,奠定了温病学辩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并按卫气营血

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原则;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对于充实中医诊断辩证学的内容有很大的值。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块瑰宝,它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甚至现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学习中医四大名著能较好地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发展﹑成就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基本方剂﹑成效。也可以说,学习中医四大名著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学习“中医经典解读”这门课程确实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医提供了一个平台。

学生:胡美锋

上一篇:赵一曼观后感范文下一篇:专业学位申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