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未来展望

2024-05-14

信息技术的未来展望(精选6篇)

篇1:信息技术的未来展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未来展望

专业发展预测课程已经结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我已经对电子信息工程的未来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未来不可预知,但管中窥豹还是可以一些未来的发展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是学习基本电路知识,并掌握用计算机等处理信息的方法。首先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对物理学的要求也很高,并且主要是电学方面;要学习许多电路知识、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基本课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注重培养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能力;具有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及设计的基本能力,具有一般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应用能力;具有对办公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和维护管理能力;具有对通信设备、家用电子产品电路图的阅读分析及安装、调试、维护能力;具有对机电设备进行智能控制的设计和组织能力;具有阅读英语资料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就业方向有三大类:计算机方面、通信方面、电子技术方面。课堂上我们了解了嵌入式系统、移动通信发展、物联网发展、集成技术和视频解码技术。

嵌入式系统方面我们了解了嵌入式系统特点及其广泛应用。嵌入式系统目前正处于大发展时期,我们日常用的电子产品大多运用了嵌入式技术。其中嵌入式软件是嵌入式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它在中国软件产业中有特殊地位,占整个软件业收入的21%,占软件出口的68%,占软件百强收入的36.8%,在前10家最大的软件企业中,5家是嵌入式软件企业。同时嵌入式硬件成本急剧下降,带动嵌入式软件市场快速成长。目前国际形成了由美国、欧洲掌握核心技术,台湾、日本进行硬件制造,印度、中国做软件外包的格局,中国市场已全球化,中国嵌入式软硬件市场发展迅速。这里有几个例子:

1、高端MP4播放器:如采用跨国公司ADI BF533芯片方案的MP4终端售价大于700元,而采用国产君正Jz4740芯片方案的昂达VX989+售价499元,它们具有同样配置和功能,且后者播放时

间更长。

2、中科院与飞跃公司合作研制成功“家用多功能缝纫机专用芯片”,基于这种芯片的新型家用缝纫机售价1000多美元,而原来普通的家用电脑绣花机售价只有100多美元,一项技术改进就使绣花机身价大涨。因此我们需要掌握核心技术,需要更多的人才投入其中。

移动通信方面我们目前3G技术比较热门,目前已经发展到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它有几种主流标准:

WCDMA(欧洲、日本)FDD

CDMA2000(北美)FDD

TD-SCDMA(中国)TDD

目前通信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成为通信产业中增长迅速发展潜力旺盛的部分。它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我国的3G技术:频谱位于1880-1920MHz,2010-2025MHz,2300-2400MHz,采用时分双工系统,由大唐电信提出,是我国百年通信史上第一次制定的国际标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该系统应用多项先进技术,众多国际厂商均表示支持TD-SCDMA。

移动通信发展趋势是高效率 – 立足于现有的理论和系统,主要是提高信息传输效率和提高信源信息效率。

新材料 – 突破现有材料的约束。用于终端(比如折叠式,变形式等),用于改善传播条件(比如解决建筑物穿透损耗等)。

新的理论 – 基本理论的本质突破。突破现有理论的能力极限,拓展新的应用领域。

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趋势不是简单的修改技术指标和更换技术手段向4G发展,而是更加理性地兼顾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共同利益,更有效地利用已有的资源和其他通信方式协调配合。我们投入其中能够借助产业优势获得更大的发展。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又名传感网,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

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一份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物联网产业链可以细分为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分别为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运营商的无线传输网络。物联网的信息传感设备:包括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装置。与互联网相结合,可以实现所有物品的远程感知和控制,由此生成一个更加智慧的生产生活体系。广泛用于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智能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

我国的物联网现状:2004年初,全球产品电子代码管理中心授权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为国内代表机构,负责在中国推广EPC与物联网技术。4月,北京建立了第一个EPC与物联网概念演示中心。2005年,国家烟草专卖局的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实现用RFID出库扫描,商业企业到货扫描。许多制造业也开始在自动化物流系统中尝试应用RFID技术。今年8月7日,温总理在无锡调研时,对微纳传感器研发中心予以高度关注,提出了把“感知中国”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

物联网将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但目前国内对究竟什么是物联网?谁来主导产业链的发展? 没有统一的答案。目前运营商涉足物联网主要可分为:智能传输通道和行业集成解决方案两种模式。智能通道是指运营商在终端M2M以及应用平台上提供可靠的协议或者是模组和二次开发的环境,通过对移动网络专业性的理解和规模化运营的经验,来跟产业链各方合作,以达到共赢的局面。我国2009年11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全国装备工业“两化”融合典型经验座谈会上首次明确了物联网应用示范方向。他表示,传感网、物联网的发展将优先选择重点工业领域、基础设施、环保监测、公共安全、工业控制、医疗卫生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同时,要加强TD-SCDMA与传感网的密切结合,推进传感网与通信网融合发展。联想到当年“三金工程”对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推动,示范工程的启动意味着尚处于产业初创阶段的物联网将进入发展快车道。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组织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中,传感网就已作为主要支持内容之一,加大了资金投入,启动了从总体战略到关键技术与设备等多项课题研究。有

好的政策又有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必然乐观。

集成技术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有巨大需要。但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又遇到巨大障碍。我国目前在这一领域相当重视,从事这一方面工作有较好前景。

视频解码技术是网络电视发展的最初条件,当前高清技术运用愈来愈广泛,而且正面临专利费这一问题,对我国发展很不利,因此我国提出了AVS视频编码技术,它和其它视频解码技术相比并不差,正逐步完善,正需要电子信息人才,从业前景较好。

电子信息工程是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我们要对本专业充满信心,学习好专业知识,相信我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篇2:信息技术的未来展望

师、未来教育

日期:2011年10月31日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 杨宗凯

【编辑:yangguangtop】

一、机遇与挑战

1.国际发展背景

地平线报告是美国新媒体联盟组织每年发布的关于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中应用情况的一个报告,其内容主要通过网络工作的方式由相关教育学家、信息技术学家等提炼出来,从2002年开始,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每年都会对可能在教育领域得到应用的信息技术进行预测、分析,特别是2009年至2011年,地平线报告每年都对短期(1年)、中期(2~3年)、长期(4~5年)得到应用的技术设备及相关技术应用深度进行了科学定位。在2011年的地平线报告中提到,在1年内将采用的技术有电子书和移动终端;在未来2到3年内,增强现实技术并且开展游戏化学习;在未来4到5年内,基于手势的计算和学习分析技术将得到应用。可见,技术对改变教育、促进教育发展显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美国2010年正式发布《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ETP),内容涉及学习方式变革、评估方式变革、教学方式变革、基础设施升级和应用系统重构,标志着在发达国家信息化对教育的作用已经从应用阶段进入变革阶段,意味着信息技术不只是工具,且信息化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建设阶段。例如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课程平台,免费共享33个学科门类的超过2000门课程(其中超过900门已汉化)。美国总统奥巴马早在2009 年就说:“到2020年,美国将重新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毕业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又如MIT的TEAL(Technology Enabled Active Learning)计划的目标就是实现彼此合作、高度互动,随之产生环境的大变革:教室就是实验室,网络教学系统、3D立体视觉仿真图形、实验动态仿真、桌上型实验设施、个人实时回馈系统等融合于教学之中。在终端设备方面,2009年美国加州开始普及中小学电子课本,2010年iPad的成功推广引发美国电子课本普及狂潮。

2007年英国98%的中学和100%的小学拥有互动电子白板,英国开放大学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网上大学,累计培养学生超过300万人。英国高校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2010-2012年发展战略的相关规划主要包含E-learning文化、研究环境、人员素质、共享服务、云计算和改变评估等内容。印度早在2004年就发射世界首枚专用教育卫星,为偏远地区提供远程教育服务。日本文部省于2010年颁布的《教育信息化指南》中规定未来5到10年实现以下内容:信息化的进展和学校教育的信息化,信息化教育的学习与指导,使用ICT的思考方法,信息教育体系的推进与构建,德育与学校、家庭的区域合作,推进学校行政信息化,提高教师使用ICT 的指导能力,整治学校ICT环境,特殊教育信息化,教育委员会、学校的信息化体制。韩国教育信息化系列规划包括:教育网络工程、高校网络学习支持中心建设工程、学术研究数字化工程和国家教育信息系统。韩国政府近日还宣布将于2015年在全国中小学淘汰纸质课本,全部用电子课本替换;以平板电脑为主要形式的电子课本阅读器和个人学习终端将成为未来韩国中小学生的制式装备。

IT企业也在积极参与信息化的变革。在我国,教育部—微软(中国)创新学校的确定的终极目标是“教”与“学”能获得改变,提供有效率的教学模式,搭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支持1000间创新教室。英特尔

未来教育的目标则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在职和职前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支持,将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截至2010年底已累计培训中小学教师174万多名。

2.我国教育信息化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比,我们各级各类教育在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很大困难,面临很大挑战。

(1)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是基础设施薄弱,资源共建共享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的关键在于均衡、公平;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是实践教学资源缺乏,产业对接水平较低,校校通尚未实现,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训、对接;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是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初具规模,但质量、应用水平不高,发展的关键在于优质、融合;继续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是初步实践了网络办学,资源积累基础薄弱,开放大学尚未形成,发展的关键在于个性、灵活。

(2)基础设施的现状是天地网络初步成形,互联互通尚未实现,宽带尚未普及,发展的关键词是“解决有无、普及覆盖、性能提升”;资源与应用的现状是初具规模,质量、数量均显不足,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发展的关键词是“有无、能用、好用”;管理信息化的现状是单个业务系统较多,业务环节尚未全部覆盖,信息孤岛问题突出,发展的关键词是“单个应用、数据互通、流程再造”;保障体系的现状是组织体系未理顺,资金投入机制未形成,标准规范执行不到位,发展的关键词是“理顺机制、确保投入、规范发展”。

二、十年发展规划介绍

制约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意识问题、机制问题、经费问题和队伍问题。鉴于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体现了技术的作用,以技术驱动改革,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规划纲要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独立一章,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10个重大项目之一。

《规划纲要》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包含三方面内容: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编制的思路就是教育要改变。信息化能够助力教育改变现状,这是一个出发点。①社会改变了,教育要能够应对信息化、全球化、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国际挑战;②教育要满足人民对优质、公平、终身、个性化等方面的期盼;③教学发生了改变,要求教育者、社会等相应改变以引领潮流;④教育在改革的同时,要考虑国情实际。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描述的“起步、应用、融合、创新”技术与教育融合路线图以及我国现实情况,我国教育与技术应用的融合发展主要分三个阶段:现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正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到2015年达到应用整合阶段;力争到2020年进入全面融合、部分创新阶段,即融合、创新阶段。

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分为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保障措施四个部分。所制订的教育信息化宏观发展指标最终将弥补现阶段发展的短腿,达到基本均衡,即基础设施上实现宽带全接入、终端全覆盖,资源上总量极大丰富、质量明显提升,管理信息化方面业务全覆盖、部分流程再造,应用上信息化能力显著提升,保障措施方面保障体系与机制发展成熟。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整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信息化教学应用重点突破,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数字化优质资源广泛共享,网络化基础设施全面覆盖。发展任务着力解决两大类问题:一是助力教育解决什么问题;二是信息化自身存在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从2011年到2015年具体做5件事情:一是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平台层(基础云服务平台)、网络层(IPv6/ IPv4)、传输层;二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教育资源云;三是管理信息化,建立教育管理云;四是推进学校信息化应用,在各级各类学校试点、示范、应用;五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包括能力培训、标准研发、研究支持、运维服务。在具体实现上要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包括政策、组织、技术和经费等方面。

三、未来发展展望

未来的教室一定是云端教室,包括电子课本、电子课桌、电子书包、电子白板……在资源方面,由模拟媒体到数字媒体,再到网络媒体,资源最终都在教育云上,内容达到极大丰富,从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学生必须具备创意与创新、沟通与协作、研究与获取信息、批判性思维、决策与解决问题、信息化公民素养、科技理论与应用六大能力。21世纪的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则包括引发学生学习与创意、设计开发信息时代的学习经验和评估准则、塑造信息时代的工作与学习模式、提升和塑造信息化公民责任感、从事专业发展与领导力培养几个方面。未来的教育管理者要具备富有远见的领导力、信息时代的学习文化、卓越的专业实践、系统性的改善信息化公民素养。在信息化环境下最终形成未来的教育生态,信息化教育教学不再是试点,不再是示范。针对此,2005年9月,哈佛大学发布的“开放ICT生态系统路线图”(Roadmap for Open ICT Ecosystem)报告给我们提供了参考蓝图——数字环境随时随地可以普适接入,网络资源像水、电、空气一样方便地广泛共享。教育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协作者,而不是简单的“传道者”;学生可以向周围的社区、网络资源等学习;管理者自主管理;学习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成为常态,最终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终身学习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

篇3:信息技术的未来展望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陈左宁在致辞中指出,网络强国战略已被纳入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宏观战略布局,国家对网络强国建设给予的前所未有的力度,社会对网络强国建设给予的前所未有的期待。网络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迫切需要加快创新,立足引领。湖北武汉是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是拥有良好科教文化资源的创新大省,也是中国光通信的发源地,应该在网络强国建设中发挥更重要作用,她希望本次论坛能够推动专家学者和产业界前瞻思考,精心谋划,把握方向,共促发展!

副省长郭生练指出,“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为承担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责任和使命,湖北创新强省之路中,前沿信息技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信息企业将核心内涵。“中国光谷”正在成为我国在光电和信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志性品牌和产业聚集区,以烽火科技集团为代表的“武汉·中国光谷”的一批核心企业,为“光谷”的成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到来之际,希望院士专家在各自的领域继续加强与湖北和中国光谷的合作,为湖北实现创新强省出谋划策,帮助“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在湖北扎实推进!集团董事长、总裁鲁国庆在会议致辞中指出,世界发展正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方向转变,迫切需要信息产业界紧密围绕“三个面向”,着力攻破网络信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希望以举办本次高端论坛为契机,以各位院士的智慧为指引,以湖北省“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建设为依托,聚焦网络与信息领域深度创新,积极践行本次论坛所形成的共识和成果,不断厚植技术发展优势,助力湖北为网络强国建设做出新贡献。

与会院士分别从光通信、空间技术、未来网络、无人机、机器人、微电子、大数据和集成电路等各自的研究领域,分享了全球前沿技术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了网络与信息技术将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改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产业界、学术界共计3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篇4:信息技术的未来展望

关键词 发展现状 数字化医院 管理系统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识码:A

1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2010年亚太地区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博览会上得出结论我国90%以上的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已建立挂号收费、药品器材等医院管理信息系统,1/3以上医疗机构建立了电子病历。据中国医院协会信息委员会调查显示,在三级医院中,应用化验收费系统、药物管理系统和挂号系统的比例分别达到93%、91%和84%;应用住院工作站系统和医院工作站系统的比例分别达到80%和63%;半数以上医疗机构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上年投入超过100万元。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调查的我国各医院信息化部门全职员工人数多为3~10人之间,调查样本表明,医院信息部门平均员工数为8.68人。表明了我国77%的医院IT人员编制在10人以下。这说明信息化人员在医院的相对数量比较少,还不能满足信息化的需要。

建设数字化医院,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卫生信息、卫生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已成为当前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需求和趋势。在城市公立医院建立和完善基于医院信息平台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并初步实现试点医院信息系统通过医院信息平台与试点城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区域协作,以及医院医疗行为的全过程、动态监管。建立和完善基于医院信息平台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初步构建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医疗信息共享与协作系统;基本建立医院医疗行为管理系统。

2医院管理系统进展研究

2.1医院管理系统发展动态

医院信息系统主要由临床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组成,每个大系统又各自包括若干个小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医疗信息化体系。

2007年,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对全国3765所医院进行信息化现状调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只有2%的医院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OA)只有15%的医院使用,住院医生工作站系统只有22%的医院使用,门诊、急诊医生工作站系统只有21%的医院使用,制剂管理系统只有21%的医院使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只有6%的医院使用,医院资源计划系统仅有2%的医院使用,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管理分系统也不过有51%的医院使用。信息人员总数占医务人员总数比重有1578家在0.5%以下,占医院总数的41.9%,有1237家在0.5%-1%,占医院总数的32.9%。目前,我国各大中型医院已经实现了部门的信息化管理,条件较好的医院正在向全院信息化管理过度。然而大部分小型医院在这方面还有待发展,相信未来几年内这个领域将是一块活跃的市场。

2.2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

目前,我国医院信息技术采用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高速以太网技术、数据安全技术、条码技术。各级各类医院(不同的级别、不同经济发达程度的区域、不同的累积信息化投入金额)对这三项技术的采用率均居前三位,说明各级各类医院对这三项主流技术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硬件生产的发展,硬件价格的不断减低,技术性能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大量应用于现代化的医疗、诊断、实验、分析的设备仪器上,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必然促进HIS的发展。

充分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重点推动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建立医院之间及医院与相关部门之间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区域医疗协同服务模式,一方面可以有效促进医院内部信息资源整合,促进信息共享与流程优化,最终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方便百姓就医,降低医疗费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实现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其他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疾病控制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联动与信息共享,构建医院间的联合、合作与双向转诊制度,使医疗资源得到更有效、合理的利用;构建医院与其他机构间的业务联动,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提高卫生服务效率和效果。同时,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使丰富、全面的临床信息资源的积累成为可能,有助于落实、规范临床路径,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监管,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提高医疗救治水平与应急指挥能力。这将是我国卫生医疗机构在近五年的发展趋势,也是实实在在的目标。

3医疗管理信息系统未来展望

全国医院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医院的级别上。医院所处地区经济越发达,医院的级别越高,信息化的投入越大,医院的信息化发展程度越高。

近几年,国内一些大医院和一些有实力的机构开始探索区域医疗信息化,以实现在一定区域内实现医疗机构之间医疗信息交换和共享。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建立跨越医院的信息交换平台,在此平台上,才能开发呼叫中心、远程医疗、双向转诊、分级医疗、人才培养、信息发布等应用系统。

医院信息化发展到这个阶段,医院使用的HIS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得到。(1)购买。目前在国内市场,有国内企业开发的HIS和国外企业开发的HIS产品。国内HIS企业开发的HIS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好的技术服务,价格比较低,设计思想与国内医院管理模式比较接近,目前90%以上的医院购买国内企业的HIS产品;国外企业的HIS产品,由于其设计思想和数据流程与我国医院管理模式有很大差异,价格比较高,到目前为止,购买的比较少。(2)自主开发。这类医院多为大型综合医院或大学的教学医院,有充足的人力与资金支持,科研开发环境较好;或是医院自主建立或购入一家IT企業,作为医院的一个分支机构,以解决本院信息化任务为主,对外技术服务为辅。(3)合作开发。医院与大学、研究机构或公司合作,实施医院信息化工程项目,为医院定制开发HIS,但不求商品化。而且根据卫生部于2007年对3765所医院信息化现状调查表明,有2176所医院是购买商品化软件,占被调查医院的58%,说明购买商品软件还是主流。

目前,全国绝大部分三级医院已经建立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它已经成为医院管理业务运行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设施。基层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也在快速发展,同时,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正在向深度发展,从侧重于经济运行管理,逐步向临床应用、管理决策应用延伸。

2007年,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对全国3765所医院(其中:三级以上663家;三级以下3102家)进行信息化现状调查,结果显示:门急诊划价收费系统、门急诊药方管理系统、住院病人费用管理系统、药库管理使用最为广泛,均超过80%,说明以收费为中心的HIS已在大部分医院应用;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系统、住院病人床位管理系统、住院药房管理系统使用的医院超过70%,说明住院病人管理系统也已在大部分医院应用。

此外,全国医疗卫生领域医疗软件生产供应商约有500家,其中:医院信息系统生产供应商300家,大型生产供应商占15%,中型占60%,小型占25%。从供应商的数量也可间接反应出我国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我国90%以上的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已建立挂号收费、药品器材等医院管理信息系统,1/3以上医疗机构建电子病历[N].健康报,2010-6-1(1).

[2] 任海鸥.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特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9).

[3] 王徐冬,杨希武.我国HIS的发展及未来趋势[J].医疗卫生装备,2008(2).

[4] 吴飚.中小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医疗设备,2010(06).

[5] 易利华,赵阳.医院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展望[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8-149.

[6] 姚偉华,朱旭阳,端妮.医疗信息整合研究概述[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3,23(12):1334-1337.

[7] 杨悦,赵亚伟,底涛.医院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展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6(7).

[8] 刘华.中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摘录一)[R].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埃森哲咨询公司,2007.

篇5:信息技术的未来展望

摘要:雷达是用无线电的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它们的空间位置的装置。雷达的发展与使用过程,正是电子技术在军事中应用的缩影,而雷达的未来,更与电子技术息息相关。本文介绍了雷达的发展与应用的历史,重点介绍了相控阵雷达与激光孔径雷达两类雷达的原理与特点,并指出雷达的弱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雷达;发展;实战应用;种类;弱点;未来

雷达主要用于对远距离物体的方位、距离、高度做精确检测,可以说是现代军事电子技术的代表。随着不断的发展,雷达在战区的警戒、各种新式武器威力的发挥、协同作战的指挥中的地位愈发重要。1雷达的发展与应用

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靠发射探测脉冲和接受被照射目标的回波发现目标。百年的时间里,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雷达也在不断发展。1.1雷达的发展史

下面是雷达出现前夜相关理论的一系列突破:

1842年多普勒(Christian Andreas Doppler)率先提出利用多普勒效应的多普勒式雷达。1864年马克斯威尔(James Clerk Maxwell)推导出可计算电磁波特性的公式。1886年赫兹(Heinerich Hertz)展开研究无线电波的一系列实验。1888年赫兹成功利用仪器产生无线电波。

1897年汤普森(JJ Thompson)展开对真空管内阴极射线的研究。

这些与电磁波相关的科技是雷达的最基本理论。1904年克里斯蒂安•豪斯梅耶(Christian Hulsmeyer)宣称他的“电动镜”可以传输音频,并能够接受到运动物体的回应。可以说,就是这位德国人奠定了这项技术。然而,在一战期间,德国军官们所注意的是无线电通讯。接下来雷达的出现就显得顺理成章了。1933年,鲁道夫•昆德(Rudolf Kunhold)提出毫米波长可能可以探测出水面船只及飞船的位置。两年后,威廉•龙格(Wilhelm Runge)已经能够根据飞机自身所发出的信号计算出50公里以外的飞机位置所在,即使是在夜晚或者有雾的时候。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不列颠战役成为雷达正式登场的舞台。法国的迅速陷落,使希特勒有理由相信只需通过空袭便能征服英国。在这一大规模的空战中,纳粹德国空军拥有的飞机数量远远超过了英国皇家空军——2670架对1475架。而英国在雷达方面有优势。1936年1月英国W.瓦特在索夫克海岸架起了英国第一个雷达站。1938年,为保卫英格兰,用七部雷达组成“Chain Home”雷达网,雷达频率30兆赫。雷达网使德国轰炸机还没到达英吉利海峡即被发现,英国也因此取得了英伦空战的胜利。这场胜利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较大的转折点之一。

之后四十年人们更加意识到雷达的重要作用,雷达也因此得到了不断发展,也分出了不同种类。本节余下部分将有选择地概括各个年代的重大进展。1.1.1四十年代

四十年代初期(在二次大战期间),由于英国发明了谐振腔式磁控管,从而在先驱的VHF雷达发展的同时,产生了微波雷达发展的可能性。它开拓了发展L波段(23q厘米波长)和S波段(10厘米波长)大型地面对空搜索雷达和X波段(3厘米波长)小型机载雷达的美好前景。1941年苏联最早在飞机上装备预警雷达。两年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机载雷达平面位置指示器,预警雷达。时至今日,雷达已成为各式飞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精确打击和自身防护的必要手段。1.1.2五十年代

五十年代标志着雷达进入第二代。它在前两个十年发展的基础上扩展了工艺技术。雷达理论在此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雷达理论的引入是雷达设计具有比以往更扎实的基础,使工程经验更具有信赖性。这个时期所发明的雷达理论概念如匹配滤波器、模糊函数、动目标显示理论已经被广大雷达工程师应用。1.1.3六十年代

六十年代的标志是大型电控相控阵的出现以及六十年代后期开始的数字处理技术。相控阵雷达将在1.2.1中具体介绍。六十年代后期,数字技术的日益成熟引起了雷达信号处理的革命。在以模拟技术为主的时代,雷达理论只能有限地应用,只有数字处理技术才使雷达理论付之于实践。为了对付敌人施放的有害干扰,雷达抗干扰技术也在六十年代有新的发展。1.1.4七十年代

六十年代后期所兴起的数字处理技术,在七十年代得到了加速发展。这十年中.高分辨力脉冲压缩技术的实用性又前进了一大步,机载的飞机监视雷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步。1.1.4八十年代

雷达数字波束形成技术(DBF)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了提高雷达天线性能中最有希望的技术之一。DBF天线技术具有波束形成精度高、波束控制算法灵活、自适应能力强等显著特点。另一突破在于相控阵列雷达。普遍认为:千万量级阵元发射天线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研究的相控阵列雷达,利用相控阵列雷达的优势与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相结合,作为雷达收/发机与外部空间的接口,实现空间滤波的设计概念取得的重大突破,才满足了九十年代以后三座标雷达,超视距雷达,各种战略战术雷达的作战要求。1.2雷达的种类

雷达的分类方法复杂,种类繁多。这里将选择在现代和未来战争中有重要意义的几类雷达加以介绍。

1.2.1相控阵雷达

按照天线扫描方式分类,分为机械扫描雷达、相控阵雷达等。

相控阵雷达(PAR)是一种以改变雷达波相位来改变波束方向的雷达,因为天线为相控阵形式而得名。相控阵天线是由许多辐射单元排阵所构成的定向天线,各单元的幅度激励和相位关系可控。这就使相控阵雷达具有波束扫描快、波形变化灵活、功率孔径积大、易于全固态化和轻小型化、可靠性高,容易实现天线共形设计、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世界上第一部相控阵雷达是德国在“爱神”雷达的基础上研制的。其天线用移相器馈电的2X6个极子阵组成,产生的波束在垂直面可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相控阵雷达的发展更加迅猛,20世纪60年代,相控阵雷达(PAR)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对外空目标的监视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各种战术相控阵雷达纷纷出现,并且从无源相控阵雷达(PESA)发展到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特别是80年代后,砷化稼等半导体器件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相控阵雷达的发展。在今天,相控阵雷达正在大量取代传统的机械雷达,广泛地应用于陆基、海基、机载雷达等几乎所有领域。1.2.2脉冲多普勒雷达与合成孔径雷达

按照雷达采用的技术和信号处理的方式有相参积累和非相参积累、动目标显示、动目标检测、脉冲多普勒雷达、合成孔径雷达、边扫描边跟踪雷达。这里简述合成孔径雷达。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高分辨力成像雷达,主要利用信号处理技术(合成孔径和脉冲压缩)以小的真实孔径天线来达到高分辨力成像的目的。合成孔径是成像雷达中发展较早并已广泛应用的一种工作方式,其发展历史可追溯到本世纪50年代。40年代末,雷达的距离分辨力己达15m.但对100km处目标的方位分辨力则大于1500m,因此,如何大幅度地改善方位分辨力成为50年代雷达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1951年6月,美国古德伊尔飞机公司的卡尔·威利(Carl Willy)观察到雷达波束斜交的物体反射的回波中有多普勒频移,并指出这一频移与天线波束的宽度有关,将这一信息经滤波提取出来,可以改善雷达的方位分辨力。后来,经威利等人的悉心研究,合成孔径雷达终于问世。由于合成孔径雷达采用了许多先进技术,因而具有许多常规雷达不具有的能力。如:远距离全天候成像能力、高分辨能力、自动目标识别能力、穿透丛林能力以及机上处理能力。合成孔径雷达在军事上的应用有: 1)探测敌方纵深军情;2)侦察敌方炮兵阵地、坦克和部队结集区;3)侦察敌方较前沿机场和场内飞机类型;4)侦察敌方交通枢纽,例如火车站及军港;5)经过导弹或飞机轰炸敌方军事设施后评估敌方损失;6)从地杂波中发现敌方运动目标。2雷达的弱点

实战是检验武器装备的标准。雷达在实战应用中,展现了它的优势,也体现了它的弱点。当然,所谓弱点很大程度上由于时代所限,是可以改善的。雷达的发展同样也是一个不断克服这些弱点的过程。2.1雷达干扰 雷达干扰,是利用雷达干扰设备发射雷达波,或者利用能反射或能衰减无线电波的器材反射或衰减雷达波,从而扰乱敌雷达的正常工作。雷达干扰可分为有意和无意的干扰。其中有意的干扰又可分为无源干扰和有源干扰,是雷达对抗研究的重点。2.1.1无源干扰

无源干扰是利用干扰器材反射或衰减无线电波对雷达造成的干扰。无源安排干扰具有多种优点: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具有同时干扰多部雷达的能力。1943年7月25日,在空袭德国汉堡时,美苏联军首次使用干扰箔条250盒,使德军雷达操纵员把790架轰炸机看成几千架。1968年苏军侵捷时,使用电离气悬体对北约监视布拉格方向的雷达网进行干扰,使北约未能发现苏空降兵的任何行动。2.1.2有源干扰

有意的有源干扰又称积极干扰,它是由专门的发射机发射一定的电磁波辐射源产生的干扰。有源干扰分为压制性干扰和欺骗性干扰。欺骗性干扰不容易识破,可使导弹制导雷达、炮瞄雷达产生错误的跟踪。

1944年6月5日—6日夜间,盟军开始了诺曼底登陆。盟军出动12架飞机每隔1分钟撒下一大束铝箔薄片误导敌人的同时,在盟军真正登陆的地区,也在进行大规模干扰雷达的活动。24架盟军飞机载着干扰器,沿着敌人盘踞的长达50英里的海岸线,在距地面1.8万英尺的高空盘旋飞行,不停地干扰敌人设在瑟堡半岛的雷达站。最终成功实施了登陆计划。2.2易受打击

雷达辐射的电磁波是可以侦查到的,因此只要研制出辐射源定位系统,就可以研制出专门的反雷达武器。随着制导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从1965年“百舌鸟”反辐射导弹在越南战场上的首次亮相,反辐射导弹成为雷达的克星。美国的“百舌鸟”空地导弹、“标准反辐射导弹”,英、法的“马特尔”,法国的“战槌”导弹,都属反雷达武器。

对雷达的硬打击方式不只有反辐射导弹,时至今日,已与电磁能、定向能、动能、化学能以及人的体能等多种领域结合。1999年,北约在对南联盟的空袭中首次使用了电磁脉冲弹,致使南联盟数公里内以雷达为主的各种电子设备遭到严重的物理破坏,电磁脉冲弹的使用也标志着雷达对抗从此真正进入多能选择战术时代。3 雷达的未来发展

没人知道未来的雷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但是我们可以就雷达现今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3.1加强抗干扰能力

雷达的各种抗干扰的方法,已日趋完备,具有多种抗干扰能力的雷达已开始应用。但干扰与抗干扰的斗争仍是当前雷达发展的一个突出的问题。由于干扰技术日益向综合干扰发展,研究新的综合抗干扰体制成为雷达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即联合使用匹配滤波与多波段频率分集雷达,综合统计分析目标特性,进而联合应用各种抗干扰体制。3.2体积和重量

用在机载和星载的雷达,都不允许有大体积和大重量。采用高新工艺技术,能促使体积与重量降下来。中国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的ST-312战场监视雷达,总重量只有87kg,一个士兵就可以背着走,是当今地面战场上全天候探测地面目标的重要装备。3.3扩大范围

自雷达产生开始,我们就希望雷达的覆盖面积越大越好。由此,在未来几年,相控阵雷达将完全取代机械扫描雷达并得到重点发展,如共形相控阵、光控相控阵等。当然,在尽力扩大覆盖面积的同时,也要保持雷达的精度与可靠性,由此可以看出合成孔径雷达也有着广阔的前景。

3.4走向太空

太空,是人类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雷达搭上星船,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星载激光雷达是把激光雷达系统放在地球轨道平台上进行大气和地面目标探测的一种装置,同时不受地面条件的限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且具有比一般卫星高得多的分辨率和测量精度,具有极高的侦查能力。1994年9月,美国航天飞机“发现号”承载激光雷达上天,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激光雷达空间技术实验(简称LITE)。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则是7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其载体是宇宙飞船。1972年,美国的“阿波罗-17”登月宇宙飞船首次在外层空间使用了合成孔径雷达。各种星载雷达普遍具有覆盖面积大,受限制小的优势,必将在全球和空天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

总而言之,未来的雷达它会更加可靠,未来雷达它将提供比现在更全面的目标信息,未来雷达它能更成功地在特殊自然环境和人为干扰环境下工作,也希望未来的雷达能用来守卫人类的和平。参考文献:

篇6:交换技术演进趋势及未来展望

我们离NGN还有多远?

近年来,基于软交换的NGN技术迅速发展。在今年,已经有更多设备厂商宣布推出NGN解决方案,并宣布了一些应用项目。NGN也被专家一致看好是未来电信网络的发展方向。作为一种趋势,人们认为,NGN的软交换设备会逐步取代传统交换机,成为网络建设的主体设备。然而,趋势虽然明显,但NGN或者说软交换产品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进入市场呢?

从今年的市场情况看,尽管基于软交换技术的NGN有了长足的发展,有些产品也在局部市场开始部署,但不可否认的是,总体上,NGN在技术和市场上还在继续完善发展中。

第一,NGN的技术标准还在不断发展,许多问题,诸如软交换与传统交换网的信令互通等许多问题都还没有彻底解决。第二,不同厂家对标准以及相关协议的理解还有很大的不同。不同厂家设备的互操作等许多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时间。实际上,这些问题不解决,网络的大规模采用是比较困难的。也就是说,只有几家厂商的设备成熟并不足以推动市场的整体发展。而网络的互通和互操作性的解决实际上又是非常困难的。这一点与以面向话音业务为主的传统交换网络有着巨大的差别,就是在传统交换网络上的一些业务系统,不同厂家设备间的联通也并非易事,何况是需要更多开放接口的NGN产品。第三,NGN网络业务标准的制订也是比较困难的问题。业务标准的不成熟,运营商推出的业务就难以大范围推广,网络的效益也就难以真正发挥。目前NGN的应用形式更像是一些“孤岛”。第四,软交换网络虽然在业务提供方面比传统网络有优势,但这种优势目前看并没有达到令传统交换网络无法企及的程度,也就是说,人们并没有找到一种NGN的“杀手”级应用。第五,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于,现有传统电信交换网络所提供的话音业务目前仍然是运营商主要的收入来源,并且以往巨大的投资仍然在发挥作用。对于固定网运营商来说,这种收入结构不改变,他们就不会抛弃原有的网络。因此,有专家认为,只有电路交换的收益对于运营商没有价值时,软交换才有可能被使用,而专家预计这个时间可能在前后。

总之,尽管推出NGN的厂家越来越多,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已经比较丰富,但人们认为,大规模启动NGN网络建设的时机还没有到来。

传统交换机市场潜力有多大?

在NGN尚不可能大规模进入市场的背景下,人们实际上还要依靠传统交换网络的发展潜力来促进业务发展。那么,基于电路交换技术的交换机市场究竟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呢?

从我国电信网近几年的发展状况分析,不仅提供基础业务的本地交换设备容量呈持续增长态势,而且一度缓慢增长的长途交换设备市场也因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分别在北方和南方补网而有一定幅度的增加,

从的统计情况看,全国新增局用本地交换设备3091万门,新增长途交换设备69.4万路端。虽然今年的市场状况目前尚没有可靠的统计数据公布,但市场专家一般认为,虽然今年固定网运营商的建设重点有所转移,但是,基于电路交换的相关交换设备市场仍将保持一定的市场规模。

第一,虽然传统交换机在新业务开发方面有许多弱点,但是,近年来,许多电信设备供应商在交换机产品的升级改造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应当说,现在的交换机产品与以前相比在很多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造从20就已经开始,通过升级,原有的固定交换设备都能支持N-ISDN,本地网主要交换机及长途交换机已经都具备智能网SSP的功能,而从年开始,新增交换设备则都增加了部分分组交换功能,等等。这些变化加上通过智能网、增值业务平台等多种方式,实际上,目前我国交换网络对新业务的支持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从目前固定网运营商的增值业务发展方式上看,主要还是依靠通过传统交换网络的改造来进行的。也就是说,充分发挥现有网络的潜力,通过技术的改进仍然可以为运营商创造出新的价值。

第二,受市场竞争的影响,我国固定网运营商近两年特别注重发展无线市话网络,希望利用原有的交换网络能力,实现网络的增值,这样将带动交换网络相关配套产品市场的增长,包括增值业务平台等产品市场的发展。人们注意到在这方面,运营商采用的仍然是最成熟的传统交换技术。随着无线市话产品的增长,特别是基于我国SCDMA技术的无线市话产品市场的逐步启动,一定会带动包括交换网络产品在内的相关产品市场的逐步增长。考虑到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在固定网领域通过无线市话技术进行渗透的条件逐步成熟,可以预见,传统交换技术相关产品在今后两年还会有一定的增长潜力。

第三,由于我国电信业务以话音业务为主的状况在很长的历史阶段都不会有大的改变,因此,运营商一定会充分发挥现有成熟的传统交换网络的潜力,而设备提供商也不会免费为运营商将网络换成NGN。因此,在原有基础上的扩容改造以及网络优化,就成为运营商和制造商的共同选择,因此,传统交换产品无论在市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第四,从设备厂商的角度看,虽然我国市场的高速增长期已过,但我国企业正开始在国际市场,特别是第三世界市场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我国的产品在价格和品质上已经日益显示出优势,同时,我国企业在业务开发和提供方面的优势也有力地增强了我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以上分析表明,无论从投资的角度还是从业务发展的角度看,基于软交换技术的NGN网络代替传统的电话交换网络将会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因此,深入挖掘现有网络的潜力、充分保护用户的投资将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至于如何挖掘传统网络的潜力,则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有专家认为,关键是要以业务为中心,克服传统网络在业务提供方面的弱点,如业务生成速度慢、缺乏灵活性等问题,除了利用智能网来提供增值业务以外,也可以通过建立增值业务平台的办法,更为灵活地向用户提供多种多样的业务。同时,也应当重视对传统交换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使其在未来更容易向NGN网络进行过渡。此外,加强在终端领域的技术创新也是让传统交换网络发挥出更大优势的关键。

上一篇:九年级语文古诗默写下一篇:出租车计费系统总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