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教学论文

2022-04-20

[摘要]近年来,为了提升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力受到了普遍关注。然而,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大学教学设计,是目前广大大学教师所困惑的实践问题。该研究的目标是从大学教学过程出发,为大学教师提供具有可操作的教学设计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学教师编制教学指导书、设计教学方案和了解大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从而提高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信息技术的教学论文 篇1:

信息化背景下美术教学策略的分析

在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过程中,课程资源在高职院校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推进,在高职院校中美术教育逐渐形成信息化的教学模式。

由于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过程中逐渐引入了信息化的教育模式。这种信息化的教育可以实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想象空间,提高学生们对美的欣赏能力,在激发想象力的同时陶冶情操,从而为大专学生在美术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因此,通过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信息化背景下美术教学的发展趋势

在现阶段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中,网络化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美术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学生们通过信息化的学习模式可以浏览各种各样的图片资料,在形象化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从而实现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这种基本模式是高职院校中美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技巧,教师通过对学生们全面的了解制定不同特色的教学计划,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最终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实现人机对话的网络模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在信息化的教学背景下使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从而实现优势互补的最终目的,全面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为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网络教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一定要对选择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不利于学生的内容要完全剔除,从而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手段。

信息化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实践的主要意义

1.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高职学生们的学习动力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通过网络化美术教学的实施,可以激发高职院校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实现自主学习的基本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从而实现高职美术教学中的最终目的。在信息化背景之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将美术的表达形象化的展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的视、听能力。因此,在信息化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自己艺术行为的表达能力,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此同时,通过信息化教学使学生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才能,提高学生们的创造能力,从而使高职院校中的美术教学在真正意义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美术教学的改革

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过程中,通过美术的教学可以提升学生们的视觉艺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在传统观的美术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会强调刺激教育,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外部环境的刺激传达相关的艺术信息,从而提高学生们美术的学习能力。但是,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发展需求。因此,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中,通过网络化的教育模式可以改变传统的教育现状,使学生在信息化的学习氛围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近年来,通过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中的实施,学生们可以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作品,提高学生们的阅历,从而实现信息化的发展模式,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美术设计的能力,为未来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信息环境下高职院校美术教学的应用

1.信息背景下美术教学的内容及方式

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存在着很多著名的作品,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将作品全面的融情于景,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欣赏能力,还可以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们对美术艺术的欣赏能力,弥补了教师在理解方面存在的不足。运用网络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减少课程内容的枯燥性,在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品味,激发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因此,在现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在课程中起引导性的地位,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享受平等化的教学模式,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学生会及时的与相关教师进行沟通,从而实现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与此同时,学生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可以紧密的联系实际,充分显示时代的背景,丰富学生的知识,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使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因此,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的课程标准,通过制定课程选题的指导、研究方法的指导以及信息来源指导等内容来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高职院校美术教学中古代山水的艺术欣赏过程中,相关的美术教师可以制定多种研究课程,在山水画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分析现阶段的环境问题,将古典艺术与美术欣赏相连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可以通过自主选题的形式进行美术课程的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差异性教学的最终目的,从而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与此同时,通过信息化教学的模式,可以建立师生共同学习的模式,教师通过网络模式的引导学生可以及时的反馈学习的信息,从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大量背景资料进行课程的引导,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例如,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中对艺术名家进行全面的了解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应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保障,从而为学生美术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电脑制图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发展

由于在现阶段高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网络化美术教学逐渐被广泛应用,所以,电脑美术形式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形式。因此,在高职美术教学过程中逐渐出现了电脑制图、电脑图形处理以及立体形式的三维设计等新型的课程模式。通过这种教学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但是,在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传统的绘画模式是不能被改变的。通过信息化的学习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学生们的情操,通过信息技术的引进可以改变学生们的基本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使学生在电脑设计的过程中得到规范化的学习。而通过教师的实践,提高学生们美术知识学习的印象,从而使学生在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得到全面的训练。由于在信息化的教学背景下,通过电脑设计理念的深入,使学生在绘图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而在通过电脑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传统的绘图模式,从而为美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美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使高职院校中的美术设计专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过程中,美术绘画的形式主要是以点、线、面等基本元素构成,从而通过不同种类艺术形式的表现形成了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而这些表现形式都可以通过电脑的设计理念充分的表现出来,其中的绘图工具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制图工具,例如,直线工具、圆形工具等基本的模式,而且其中的粘贴、复制功能也能为美术制度提供全面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为重复的人工绘图减少了工作量,与此同时,也使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工作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电脑美术设计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们的基本能力,也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全面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通过电脑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使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模式激发自己的潜力,从而实现技术的创新,学生在设计作品完成之后会建立相应的自信心,使学生通过正确的方向去学习相关的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3.信息背景下改变了学生们的学习方式

在现阶段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育模式的逐渐改革,学生们越来越适应信息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自由化的学习模式,学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全面的提升。因此,在信息化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通过网络模式的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其中,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过程中,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可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信息化的教学模式,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实现多种教学模式相融合的发展现状,可以形成一种合作式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为其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信息化的美术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兴趣,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拓展学生们的知识,也为学生们提供了相对较为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且,通过网络教学模式的发展,可以为高职院校中的美术教育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实施评价教学

1.网络化教学模式评价的主要内容

由于在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仍然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而通过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其教育的特殊性,使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互相的探讨实现评价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教学评价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实现一种动态化的教学模式,从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最终的教学模式。通过网络化教学模式的发展,可以使信息化的教学成为一种特色化教学模式,丰富高职院校中美术教学的环境,同时也可以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由于网络化的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优势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形成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最终目的。但是,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性,例如,网络游戏等模式的出现会对学生的美术学习造成影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发挥教学评价的优势,教师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评价,从而优化教学的评价模式。

2.教师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

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网络教学的模式也存在着不同的发展趋势。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教师的评价系统就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相关的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实现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不断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教师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一种信息交流的模式,而在教师评价时,要注意评价的方式,不能打击学生们的自信心,要在评价的过程中使学生建立起自信心,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们形成一种合作化的学习模式,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的最终目的。因此,通过科学化的教师评价,可以为高职院校中美术教学课程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美术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引进,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因材施教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通过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引进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实现动态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建立了一个多元化的网络平台,从而实现了反馈教学的最终目的,也为学生们美术专业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中,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模式的实践,可以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葛明芳

信息技术的教学论文 篇2:

论大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力

[摘要]近年来,为了提升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力受到了普遍关注。然而,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大学教学设计,是目前广大大学教师所困惑的实践问题。该研究的目标是从大学教学过程出发,为大学教师提供具有可操作的教学设计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学教师编制教学指导书、设计教学方案和了解大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从而提高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大学教师;教学设计力;教学指导书;教学方案

目前,教育研究者普遍认为:“以教学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是大学当前必须而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大学教师专业发展(Faculty Development,FD)一般是指学校为教师提高教学能力而提供的实践性方法,是大学教学改革的一种组织形式,重在“D”,即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能力一般是以认识能力为基础,在具体学科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专业教学能力。而教学设计力作为大学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力,能力的高低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

教学作为学习者与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传递知识的“光缆”,是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然而,以往重“研”轻“教”的大学发展取向严重地忽视了教学作为知识传递的重要性。这种做法使得大学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较为落后,导致一些曾有过多年教龄的大学教师依然找寻不到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设计方法。

教学是大学教师的“职业”属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所以大学教师必须对学生学什么、如何学承担主要的责任。然而,如何才能有效地设计大学教学,是目前广大大学教师所困惑的实践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是从教学的过程出发,而教学过程的核心是设计教学指导书。教学指导书是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师教学过程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达成学与教的“契约”。通过编制教学指导书、设计教学方案和了解大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从而提高大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力。

一 大学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美国教育学研究者费尔德曼教授在一项关于影响高校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因素调查中,提出在所有可能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因素中教学设计这一因素最为重要。也就是说,如果大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肯下功夫,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力,并且与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优化组合,一定会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

大学教学的重要性决定了大学教师必须事先设计好在专业学术领域教什么以及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是最重要的。并且还要根据教学内容详细的设计教学顺序和方法。总之,现今大学教师必须认清这一点:“教学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对教师的要求也不仅仅是拥有这种知识”。

运用TPACK原理可以评价和衡量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即一个教师应该同时具备内容知识(CK),技术知识(TK)和教学知识(PK)。新任教师或者教学经验少的教师,即使具有专业领域知识,如果没有教学技能,也很难把学科知识出色的教给学生。大学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与中小学教师、医生、律师等有显著的不同,这些职业在“入门”之前都应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也就是说成为大学教师没有规定必须有教职的训练和实习的经历。这导致了大部分大学教师,特别是新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感到紧张与不安。为此,如果想成为一名大学教师,首先应该掌握教学的知识和技能,即提高教学设计力,这是传递学术领域知识与技能的“工具”,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

二 对大学教学设计的认识

教学设计专家罗德兰教授在深刻反思教学设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设计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地位。设计作为大学教学设计的起点,是大学教师的一种有目的地创造性行为,是把教师“思想”通过视觉的形式表示出来,是一种创造某种具有实际效用的新事物而进行的探究的活动。教学的第一步应该就是对教学进行整体设计,把教学中诸多因素按照一定规则有机组合在一起,其中要体现教师的思想,更要注重整个教学之“魂”,如果没有“魂”,只能是漫无目的地教。

设计的好坏决定教学的成败。对于刚开始担任教学的教师来说,提前很长时间进行教学准备,似乎会感到有些不可理解。但如果在确定教学之后,进行推敲教学构想时,就会发现以前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在设计课程教学时会遇到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需要长时间的反复推敲与打磨。

担任教学的教师,必须对教学进行基本的设计,设计完成的教学方案是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行动指南。很多情况下,教学指导书在上一学期就应该制作完成。教学指导书应包含教学目标、履修条件、教学内容、成绩评价方法、教料书、参考书、每次的教学内容等基本内容。这些内容都应该在与学生面对面上课前的几个月做好充分的准备。

大学教学设计是指系统的对某个学期担任的科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评价方法等进行的整体设计,也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教学设计规划图。之前的大学教学缺乏对教学设计的重视,是漫无计划的进行教学。大学教学设计中有三个重要的问题:“通过教学,学生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学生是如何达到目标的”、“怎样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简短地概括就是“目标、方法和评价”,对这三个要素相互整合是非常重要的。目标表示的是方向,如果评价结果是和目标不同的话,就可以说教学设计在设计环节出现了问题。按照教学目标组合教学内容,评价也应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关,这对评价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应该把你设计的教学过程整整齐齐地传递给听课的学生。教学指导书可以说是完成这个的主要手段,实际上教学中是以教学设计指导书为中心进行的教学。

三 教学设计指导书与教学设计力

1对教学设计指导书的认识

教学指导书是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师教学过程的指导性文件。在日本,在有关大学的相关文件中,明确增加了“大学应预先清楚提供给学生和教务部门一年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我国与之相类似的叫作“教案”,但我国大学教师制作的教案往往是为了学校教务部门的审查,也可以说是以学校要求为主,教师的这种被动性导致不可能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学生基本上也见不到教师制作的“教案”。

为了能更加明确地表示“教案”的重要性,在这里我们使用“教学指导书”这个词语。教学指导书是整理有关教师上课时全部内容的小册子,是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分发给学生的参考资料。其主要作用是支持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建立学与教的“契约”。但这种形式往往与大学里面规定制作的计划书略有些不同,教学指导书由教师自由描述的情况所占比重比较大,代表着教师本身的一种独特的教学理念或对于一个领域的独特理解。

2 教学设计指导书到底是什么

教学指导书“既要考虑评价作为学生选择教学时的资料,又要深入把支持学生学习的各种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教学指导书简单地说就是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或是“各个教学科目的详细计划。通常是关于大学教师教授课程的名称、担任教师的名字、讲义目的、每次的教学内容、成果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准备学习等具体的指示以及教科书的参考文献、履修条件等等,这些基本要素都要一一标记出来。这是学生进入各学科准备学习的基本。随着学生决定讲义履修的资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并且把这个作为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但应注意的是大学教师制作教学指导书最重要的不是支持教师的教学而是制作支持学生的学习。

日本名古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夏目达也教授认为教学指导书有三个作用。第一,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契约。例如,如果学生说“今天提出的问题不清楚”,教师就可以告知“请参考第一次上课时发的教学指导书”。当然,教师也有按照教学指导书进行教学的责任,教学指导书是学生和教师双方为教学成立而定下的契约。第二,学生学习入门的参考资料。每次的教学内容、参考文献、课题等都在教学指导书中清楚的标记,这也代表了教学过程的整体性。这样,学生也能通过教学指导书进行教学以外的自主学习。第三,面向学生事务的联络文件。把教师的联络方法、个别指导、提交报告(作业)的方法和期限、教室内遵守的规则等告诉给学生。

3制作教学指导书的意义

制作教学指导书不仅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成长,而且能与学生之间建立起非常坚固的“纽带”,是学与教的基本保障。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1)高效支持学生学习

根据教学指导书学生会清楚教学的整体是从哪出发、到哪里去,使自己获得一定的安心感。另外,如果列出课外的学习活动或参考文献等,也能促进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教学指导书在学生课内与课外的学习过程中都能起到“支架”的作用,对学生的预习、复习和自主探究都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2)教师进行有序教学的保障

不仅是学生,教师也会根据教学指导书确认教学整体从哪开始,会到哪里去,不至于在教学过程中有紧张感。忘记上一次课“讲了什么”和“讲到哪里”等这样“滑稽”的问题。另外,事先知道课题提出的日期和教学中应遵守的规则,也省去了很多事情。如果是每次都认真对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以后再担任同一科目教学时,教学准备就格外有效率了。

(3)连接教学改善

通过制作教学指导书,教师会更加具体的了解教学整体,对教学过程时时刻刻都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之前讲了什么,之后应该讲什么都非常清楚。并且,也能比较出色地完成说话方式和板书书写方式,设计教学的技能也会自然得到提高,对教学效果的改善也会很明显。另外,教学指导书还可以作为教师与教师之间信息交流的手段。

(4)对应教学的期待

大多数学生要求教学指导书的内容要充实。通过教学指导书回应学生对课程的期待,更加能体现教师对教学的精心准备。另外,在国外教学指导书已成为代表教学质量的贵重资料,并且在日本还可以利用教学指导书对大学进行评价。当然,教学指导书也可以促进不同大学之间的教学交流。

4教学指导书包含的基本内容

教学指导书需要记载的信息如表1所示。除此以外,也可以加入通过教学产生的重大疑问、自己的教育观、教学需要的工具、过去考试问题的内容、报告的书写方式、需要特别学习支持的学生的辅导方法、读书导引和希望参加的比赛项目等。教学指导书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也可以加入和教学内容有关的绘画、照片、教师的自我介绍、对学生的寒暄等。

第一次上课时,分发教学指导书没有形式和份数限制,所以可以自由的添加教学内容。一般把教学指导书打印在普通A4纸上。大部分学生均认为教学指导书中的信息多一点比较好。

四 大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大学教学设计有其自身的基本特征,所以,在设计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设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设计教学时,首先考虑的是设定学习目标。以学习目标为出发点,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指导书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应参考以下四点。

(1)从课程的视角

理解课程设置的价值与意义。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会获得哪些知识与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对学习者的未来发展具有哪些影响,也要与专业所培养人才的目标一致。并且,要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期待获得什么,以及选修这门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联。既不能单独按照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进行学习目标的设定,更不能按照教师喜欢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这一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沟通,使课程“活”起来。

(2)从学术领域的视角

这是大学教学的一个独特视角。教师一定要清楚自己教学的学术领域的本质,并清楚告知学生课程的目标是重视对本领域学术成果的认识还是对本学术领域特有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教师在课堂中不能仅仅只作为传递学术领域成果的“麦克风”,而应站在自己的学术立场对学术研究成果的解读,理论是“死”的,但不同的教师对同一理论的解释是不同的,这就是“活”的。并且,教师本身的这种思考方式也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而往往这部分更为重要。

(3)从学生的视角

学习目标与学习者不可分离,但往往在制定学习目标过程中,教师占主导作用。教师总是“装”成很了解学生的样子去设定学习目标,但不可否认只有学生自己知道想学什么以及要学到何种程度,这种忽视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诉求是导致学习者学习偏离的主要原因。在设计教学时,不仅要考虑学习者在接受课程学习时已经具备了那些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也要考虑学习者关心什么,最想在课程中学到什么以及已经养成了怎样的学习习惯,甚至以后打算选择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等等,这些都需要考虑。

(4)从物理制约条件的视角

这一视角往往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容易忽略的,因为这是作为一种外在条件存在于教学设计中。但如若没有外在条件的支持也是很难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例如,教师应该考虑在什么样的教室上课、利用什么样的设备进行传递信息、需不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听课的人数是多少等等,这些物理条件均应考虑进去。在大学,很多时候教师设计好的教学因物理条件的制约而无法进行的现象是常有的,所以物理制约条件必须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

2 明确学习目标

对学习目标有清晰明确的认识非常重要。例如“关于进化论的考察”或“概观劳动市场”这样的学习目标的说明就是不恰当的。这种模糊不清的学习目标,学生不清楚最后会学到什么知识和技能。所以,在明确学习目标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把学生作为主体

如果把学习目标写成“教什么”、“介绍什么”,那就成了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不应把教师作为主体进行教学目标设定,应把学生作为设定学习目标的主体。把学生作为主体描述学习目标的方式能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通过学习会达到什么水平。在学习目标之外,还应该写上“这门课结束时,全部学生会学到哪些知识、技能和态度”等。

(2)通过学生的行动表示目标

“观察”或“概括”这样的学习目标,教师很难确认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为了更容易确定学习目标,可以由学生的行动来确定学习目标。像“能说明什么”、“能分析什么”、“能根据什么阐述自己的意见”等这样的行动进行学习目标的描述,也对评价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3)设定条件或程度

为了明确学习目标,设定条件和程度是很有效的。例如“以自由泳的姿态60秒内能游50米”这样的学习目标,就把“以自由泳的姿态”设定为条件和“60秒以内游50米”设定为程度,对学习者来说,这样的学习目标就非常清晰,并且对学习目标的评价也具有可操作性。

为了确定学习目标设定的适当性,可以通过SMART表进行核对。把设定的学习目标从以下5个要点中进行验证。如表2。

3 从学习结果的逆向推导

为了完成学习目标,需要把整个教学目标分成小的具体的学习目标,还要考虑,在教学过程中以什么样的顺序进行排序能起到好的效果。加涅和梅瑞尔认为:“从学习结果倒推的思考,在进行设计教学方面很重要。这种做法主要是对教学设计过程中教与学分离后而没有综合的一个补充,由目标倒推至所要求的教学事件的工作程序,是最有效和最广泛使用的技巧之一,根据每一个单一类别的学习产出,设计者能够分析和规定有效学习的必要教学条件。教学结束后,学生掌握了怎样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为此以后应该怎样进行思考教学。学生到达最终目的,需要进行怎样的学习,教师应该按照这样选择制作教学内容。

4 充实教学时间之外的学习

学习时间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学生的学习不应该完全依赖于课堂。一定要包含大学课程之外的学习时间。按照大学课程的标准,一节课的教学需要完成50分钟的教学内容。大学教学很多情况都是2节课(100分钟),16次左右的教学,每次100分钟的学习量。也就是说除了教学时间以外的大部分学习都要靠课余时间。并且,近年有数据指出,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课余时间,所以教师必须保证促进学生教学时间外的学习。在设计教学指导书时,可以把每次教学内容的预习和复习、学生进行课题的信息、教学时间之外与学生进行交谈讨论等写上,这种方法对促进学生课外学习是有效的。

5 参考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

对于第一次担任课程教学的大学教师来说,高效率的设计教学的方法,可能就是参考其他人的教学设计。例如,在网上找到教学指导书的资源库,以你担任的“某某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教学指导书都是公开的。或者用英语检索,参考全世界范围的教学指导书。并且,还可能通过网络与你所尊敬的教学名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另外,也有网站可以下载教学指导书的模板。现在,不仅对教学指导书,甚至对笔记、课题、考试等内容公开的大学也在不断地增加。

五 提高教学设计力

教学设计力对大学教师来说是最基本的教学技术。如果能制作好的教学指导书,站在讲台上就不会感到紧张。如今,制作教学指导书的能力在大学逐渐得到重视,可能未来大学聘任教师时不仅要考查聘任者的学术水平,还要把聘任者能否制作有自己教学特色的教学指导书作为衡量的一个标准,从源头上重视大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力。

日本名古屋大学池田辉政教授认为,创作教学就是经营技术。教学的好坏和专业知识的多少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教学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的设计力,要重视课程目标和作为课程主体的学习者,还要把教学的轮廓和各个要素的组合表现在教学指导书中,这才是设计力的表现。出色的教学设计需要专家的学术观和教育观,即使是极为普通的教学设计,也不能忘记其中可能会包含很有意义的课题。教学中应该反映本学术领域的本质,并且应该考虑什么知识才是最需要学生传承下去的,这样的课题给你的挑战是自己必须有明确独特的思考方式。

我们不希望教学是一门精确决定知识应该如何被教给学生的科学。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学是有一定规律的,如果这些规律是客观的就会有一定的普适性,所以探寻教学设计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规律对提高大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董玉琦,刘益春等.协调发展共同成长——2011高校教师发展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12,(5):92—96

[2]申既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64-71.

作者:李芒 孙立会

信息技术的教学论文 篇3: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方法的发展特征

[摘要]新课程改革彰显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产生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当代教学方法在凸显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以交往理论和建构主义为基础,表现出在价值的个体化、重新式学法、手段现代化、管理政府化、心理认知情感交融化、成果国际化等特征。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发展特征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这是因为它解决了“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在解决了“教什么”和“学什么”之后,“怎样教”、“怎样学”就成为另一个重要问题,即教学方法论的问题。教学方法的改革受课程内容变化的制约,有什么样的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做到因内容施教,是获得高效率教学的重要保证。

1新课程改革凸显的教学新理念

第八次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新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教学目标观。传统教学重视对“经”的传授,只重视知识获得的多少,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目标上突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的观,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发展观,它不仅是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与发展,更是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学生有个性差异的发展。现代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

2)新的教学过程观。传统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注重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教师往往更加重视结果,重视结论,忽视过程,让学生记(背)“标准答案”。 事实上,学生的学习过程要经历一个感知(具体)-概括(抽象)-应用(实际)的认知过程,忽视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过程,直接得出结论和机械记忆现成的答案,是舍本求末的做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实践活动,是对教学本质的深化认识。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新课程改革还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给学生提出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正是如此,新课程改革强调过程,强调价值预设与主动生成,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逐步被师生互教互学所替代。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合作共同体,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3)新的师生观。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其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使教师角色发生变化,“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鼓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鼓励、了解、鼓舞”[1]。所以,当代教师由教育者、传授者转向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者。

传统教学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2]。现代教育“必须是不折不扣的‘完人教育’。所谓完人教育,是指塑造健全的人格,亦即塑造和谐的人格”[3]。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人的培养与动态生成过程,是学生生命潜能中各种素质和能力得以彰显、逐步发展的过程。

在师生关系上,传统教学理论认为师道尊严,教师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后现代主义者鼓励教师和学生发展为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将不复存在,一个新的名词即作为老师的学生或作为学生的老师产生了。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变化,时而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4]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对话、交往共同发展,教师充其量是一个“节目主持人”。威廉姆多尔则认为:“教师是一个领导者,但仅仅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的成员。并把教师角色界定为‘平等中的首席’(first among equals)。”[5]

2当代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向

我国这次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都发生巨大变化,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学方法也发生重大变化。从重视传统的讲授教学到倡导师生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深入探讨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向,对于理解和掌握教学方法理论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具有重要作用。新课程改革彰显新的教学理念,给当代教学行为带来全新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发展特征上。

1)启发式教学作为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更加凸显。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在中国最早来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西方最早产生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方式,其共同要义是:启发式教学是师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究和解决问题、摄取知识和提高认知能力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当今的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式变革就充分体现了启发式教学思想。无论是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还是独立自主学习、体验学习、对话学习,都是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好方法。这些新的教学方法,都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主动探索问题,主动获取新知、发展智能,并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建构主义、交往理论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础。交往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整体上是一个“人的世界”或伦理性的“我-你”世界。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交流、沟通和对话基础之上的“主体-主体”交往实践活动[6]。这是新的教学观、新的师生观的理论基础,当然也是改革和发展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7]。学习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对信息意义的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只能由本人主动地进行。可见,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实现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主动建构的统一是交往理论和建构主义思想在教学领域中的共同要求,这也是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论基础。

3)教学方法在价值取向上侧重个体化。所谓个体化是指现代教学方法更加趋向于个别适应,因材施教。任何教学方法的产生都有一定的背景,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领域,即教学方法本身都有个性化的东西,有优缺点,万能的方法是不存在的。对某些教师和学生来讲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其他人未必如此。因此,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一种个体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变得更为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个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和发展。”[8]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个体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性活动已成为许多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容,注重个性适应和学生的参与,二是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发展为教学方法的个性适应提供了新的条件和发展空间,并使教学方法的个性适应成为了可能。

4)教学方法在重心上由重教法转向重学法。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学方法始终是一个热点问题。因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育改革最外显、最根本的落脚点。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学方法的改革出现了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局面。传统的教育,主张教师中心,着重研究教师的教;进步主义主张儿童中心,强调研究学生的学,并自诩这个重心的转移,是哥白尼式的革命。当代教育改革强调人的主体性,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独立研究、掌握学习方法,研究学生学习的方法不断加强,象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施瓦布的探究式学习、齐莫曼的自主学习等,就是这一趋势的产物。

5)教学方法在技术手段上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任何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也就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被引入到教学领域,逐步实现了教学方法的技术化、现代化。新世纪的课程改革是建立在新的科技革命前提下的,新的科技成果不断运用于教学领域,使得教学方法的手段日益现代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是教学方法在技术手段上的发展特征。

6)教学方法的改革在领导层面上由个体行为转向政府行为。现代的教育改革较多地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政府干预强烈。许多教育改革的文件、法律、条例等,都是以政府的名义颁布的,往往以法律的形式作保障,具有强制性的特征。1983年4月美国政府颁布了《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以及《发挥美国高等教育潜力》两个文件,拉开了美国迎接21世纪教育改革的序幕。英国在1985年就公布了《把学校办的更好》的白皮书以及《20世纪90年代英国高教发展》的绿皮书。法国自1983~1985年就颁布了《21世纪前夕的高中及其教育》、《高等教育法》等五个教育改革的文件;1989年又公布了《法国教育指导法》。1985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01年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这里列举的是较有影响的大国,都是由最高决策层以立法的形式发布的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使得教学方法的改革更加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政府行为加强。许多新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被定为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得到政府科研经费的资助就是最好的见证。

7)教学方法在心理因素上重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现代教学方法的改革,十分重视吸收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把心理科学的知识应用于教学方法的改革。这是因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效果如何,直接依赖于师生之间的心理相融程度,师生之间是和谐一致,还是敌视对立,不仅关系教学过程是否顺利进行,而且还关系到教与学的效率。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过程是和情感过程相伴终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既没有纯粹的认识活动也没有纯粹的情感活动,任何学习活动的结果都是情感和认识的共同作用所致。认识起操作作用,承担着知识的吸收、贮存和转化的任务。而情感则起动力作用,承担着学习活动的定向、维持和调节任务。缺少认知,情感就无处依据,发挥不了情感的动力作用;缺少情感,认知活动就不能正常运转,发挥不出认知的操作作用。所以,当代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十分重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例如国内的情境教学法、和谐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国外的非指导性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暗示教学法、合作学习都是注重这一特点的教学方法。

8)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果在享用上体现出国际化。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大都是从不同的立场或者从不同观点进行改革的,从而得出截然相反的观点和主张,由于忽视了各派之间的相互沟通,往往各持一端。教育史上的形式教育派和实质教育派在教学任务上的争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地球日益变得越来越小,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日益频繁。现代教学方法的改革在重新估价原有教学方法遗产中,逐步纠正各派的片面性,出现了相互渗透、相互吸收乃至统一的趋向。例如暗示教学法,曾被介绍到美国、中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学习和借鉴;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法、德国的范例教学法都被介绍到世界许多国家进行学习和借鉴,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经验的交流日益国际化。同时各个方法之间也呈现出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的趋势。例如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接受学习法,经过一段的分歧和争论,最后也走向了并存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18-119.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0-122.

[3][日]小原国芳.完人教育论[C]//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02.

[4]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72.

[5]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173.

[6]杨小微,张天宝.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46.

[7]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84.

[8]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1.

作者:张忠华

上一篇:保卫处思想教育论文下一篇:青少年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