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小均衡发展总结

2024-04-09

楠小均衡发展总结(共6篇)

篇1:楠小均衡发展总结

公民镇楠木寺小学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总结

我校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以实施 “四项工程”、完善“两个机制” 为抓手,全力打造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配置均衡化和教育质量一体化,取得了 显著成效。现就我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7 个教学班,学生336人,教职工20人,其中学校占地面积 5575余平方米 ,建筑面积 1545平方米,绿化面积300平方米,运动场面积3140平方米,图书6215册,计算机43台。科任教师岗位合格率和学历达标率均为 100%,其中本科学历 11 人,大专学历以上 4 人,占比 80%,有高级教师1 人,一级教师7人。服务半径 10 公里,服务人口 4800 余人。近年来,学校的各项工作在县教育局、镇 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以“依法治校,质量立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为办学理念,在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亲切关怀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学设施不断更新,校园环境逐年改变,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管理日趋科学,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的各项工作蒸蒸日上,取得了 显著成绩。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加强德育,注重智育,强化美育,科研兴校,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明确了以“ 合格+特长”

为培养学生目标,不断优化教育资源,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实施新课程 改革,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和综合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主要做法:

1、坚定正确的办学思想和严格管理使用教育经费。我们学校遵循科学的办学思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正确处理基础学科与学校特色、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继承与发展创新的关系。按照“资中县义务教育学校发展性综合督导评估方案” 要求,对照督导评估标准逐一排查摸底,想方设法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实现学校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整体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目标,推进学校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学校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中,严格按照规定要求使用,严格收费管理,无“三乱” 现象。同时,我们还想方设法为贫困学生在学习、生活上争取必要的补助。使这些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2、多方求援,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创建好的教学环境、改变办学条件是我们学校前一阶段的工作目标。我们在县教育局、中心校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多方筹助资金,进行了校舍墙壁、门窗刷新,更新教学资源配置。教学用房宽敞、明亮,功能用房和各种教学设备设施配套基本齐全,校园布局合理,优美整洁。精心打造的校园文化,处处孕育着师生的 智慧与理想,使校园的每一角落都是一个美的所在,都是一个“教育的潜在课堂”。3.积极稳妥地推进依法治教工作。贯彻落实 《义务教育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更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我们把依法办学、科学管理同推进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乡域经济发展的后备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法》 的要求,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按时接受义务教育,目前: 学区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按时入学,无学生辍学。保证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达到 100%,辍学率为 0。在学校里,要求各班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切实加强领导和管理。少先队组织开展“关爱留守生” 工作,帮助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学生巩固率达到 100%.4、把教学质量视为第一责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校与教师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近年来我校坚持深化新课程改革,狠抓教学管理,开展了一系列颇有实效的工作:

第一、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1)、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以师德师风教育和“践行十爱,德耀甜城”学习活动为中心,继续抓好全体教师政治理论学习,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先进教师事迹为动力,努力创建“师德高尚,爱岗敬业” 的教师队伍。利用教师培训时间,组织教师学习了新《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等有关内容。除集体学习之外教师个人能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学习,并且人人做到学有笔记、学有体会、学以致用。通过系列学习活动,教师们提高了思想认识,明白了肩负的重担,在教学工作中投入了更大的热情。

(2)、紧密围绕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新课程理论学习。为了 使全体教师更深入的理解和贯彻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的同时继续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全教会议精神和《课程标准》,加强业务学习,学习别人的好经验,新教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质量观,丰富了教学知识,提高了教学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继续深化课程改革。

(3)、重视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技能。经常开展“听课、评课” 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 的方式,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先进的教育方法。多次选派教师到市、县、中心校参加业务培训,同时我们还注重同兄弟学校的业务学习和交流,学校要求参会和培训教师回来后都要及时传达、汇报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真正体现一人学习、全校受益。

(4)、严格考勤管理,按规定执行教师请假制度,上班实行签到和下班实行签离,详实记载教师的考勤情况。教师出勤情况与绩效量化考核挂钩。

第二、加强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牢固树立“教学是中心,质量是核心” 的理念。严格执行《教学常规》,认真落实 全小学教学质量目标,建立健全奖罚制度,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在备、教、改、辅、考等各个教学环节上,狠抓规范,落到实处。教务处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抓实了教学流程管理,加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督查指导。

(3)、做好教学质量检测。实行月考制度,定期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并对检测的结果进行总结,及时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提出今后改进的措施。

(4)坚持以活动促教研,以活动提质量。教务处主抓,教研组主办,全体教师参与,定期研讨交流并小结,开展了一系列颇有实效的教研活动。领导能深入到课堂听课,指导教师教学工作。

第三、在工作实践中,坚持“两全” 方针,坚持“办特色学校,育合格人才”的培养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 “合格+特长” 的学生,真正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要求。在教育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全面主动地发展。首先是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抓好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将有关制度规范悬挂于校园最醒目的位置,定期展示学校素质教育新成果、和学生的优秀作品,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空间都能育人。让校园洋溢着人文气息,充满着生机与和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少先大队部、政教处每学期都定期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并借每周一 升旗契机,开展国旗下演讲活动,同时开好每日的晨会,发挥其教育引导作用;二是架设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教育的桥梁。形成了先教育家长,再教育学生的良性氛围,促使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有效形成,继而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有效形成。三是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依据课时计划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做好计划,定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抓班风竞赛、促学风优化,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变学习中的被动为主动和自觉的行动,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5、把安全稳定当做第一要务,办让家长、社会放心的教育。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成立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安全工作校长亲自抓部署,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学校学年初对一年级和学前班新入校儿童进行了防疫接种证查验。

第二、层层落实安全责任。每学年都要修订完善《学校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进一步明确安全工作的责任和工作的具体要求。学校坚持安全工作责任到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 的原则,学校把教师奖惩同安全工作进行了有机结合。学校同教师签订了《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班主任同学生、家长签订了《学生安全工作协议书》。学校安全工作真正做到了学校、班级、学生、家长 职责明确,齐抓共管。

第三、强化安全教育。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安 全教育做到了时时讲,天天讲,常抓不懈。利用教师例会、升国旗、学校集会等时间及时将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安全工作文件精神传达到全体师生心中,学校按规定开设了健康安全教育课。充分利用专题讲座、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专栏、图片等媒体资源,给师生重温了防震、防火、防汛、防病、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安全常识和逃生技能。我们还多次聘请中心卫生院同志进行卫生健康知识讲座;疾控中心也定期进行检查。

第四、重视安全防范,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是每月对学校的围墙、校舍、电路、食堂等部位进行一次拉网式安全排查,及时整改安全隐患;

二是及时消除学生中的安全隐患,及时收缴学生玩具手枪、刀片等危险玩具,对于其他诸如危险游戏等行为实行首遇责任制和值周教师巡查制,确保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三是为学生办理了校园责任险,进一步加大了学校安全工作保险系数;

四是多次组织了应急逃生演练、防止梯间踩踏事故演练和消防演练活动;

五是有校领导在下课和课余时间定时巡查,及时处理校园范围内的突发事件,确保不发生任何安全责任事故。第五、坚持家长联系制度,向家长宣传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每年组织家长会,每学期放假前,在《学生成绩单》 中提醒家长注意学生的安全,确保学生度过安全、有意义的假期。由于我校安全责任落实,安全制度健全,安全教育频繁开展,预防措施比较妥当,全体师生安全意识明显增强,所以近年来没出现过任何重大不安全事故。

6、五育并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认真开展实验教学,科学演示实验开出率达到 80%,学生分组开出率达到 98%。坚持认真组织了两操两活动,号召全校师生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大力开展阳光体育全民健身活动。

(2)、强化教书育人,紧抓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一是上好“四课”,即思想品德、安全健康教育、校本课、班会。二是学科渗透,要求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适时渗透德育思想。

(3)、重视法制教育,积极落实法律进校园活动,坚持在校园内张贴普法知识宣传挂图、办板报,多次邀请法制公安干警来校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等专题讲座,使广大师生知法、学法、懂法、用法,自觉守法。

(4)、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书法、制作、绘画等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5)、重视环境建设,狠抓卫生工作。全体动员,广泛参与,以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为契机,我校卫生工作做到了 责任区划分明确、宣传教育频繁开展、清洁区天天打扫、卫生情况周周评比、卫生设施基本齐全、绿化美化有序进行。

总之,我们学校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通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使学校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群体的政治、业务素质不 断提高、事业心责任感不断增强;骨干教师群体日趋形成,素质教育得以全面实施;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得以落实;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提高,素质教育硕果累累。

三、存在问题:

(1)、办学经费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师资队伍老化、教职工不足。

(2)、是体育、音乐、美术等专业课教师缺乏。

四、努力方向:

(1)、是进一步搞好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和延伸工作。(2)、是继续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不动摇,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建成一支热爱集体、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对学生负责的教师队伍,做到教风严、学风浓、校风正。

(3)、是推行学校精细化管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创建特色精致学校为突破口,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培养精干的教师队伍,形成科学化、民主化、人文化、精细化的校园文化,实 现一流的教育质量和良好的办学形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7 年 9 月 25 日

篇2:楠小均衡发展总结

结合港区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的总体部署,我校及时并以主动的态势参与了这一创建活动,并将其做为提高学校师资水平、服务质量的学校战略来抓,主要作了以下工作:

一、认真发动,层层落实,让创建活动深入人心

1、学校及时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传达了市区会议精神,结合学校实际谈抓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意义,帮助教师提高创建认识,增强教育的服务意识。

2、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学校细致推敲创建的工作程序,研究确定并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创建文明单位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办公室,做到了工作人员落实,责任落实,为顺利开展创建工作奠定了组织保证。

3、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为了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学校利用各种会议向师生宣传意义,通过悬挂标语,办专栏,更换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创建意义,让创建活动深入人心。从而形成一个人人了解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人人关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人人服务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4、学校创建文明单位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门会议讨论、研究并制定了我校创建活动的具体方案,并及时下发至全体教职工。方案中对各阶段所要抓的主要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5、在动员阶段,还充分调动了广大家长的积极性,让广大家长参与学校的创建活动中,对学校创建工作和学校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6、少先队大队部在全校班级中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的主题教育,落实了创建活动方案,为在全校顺利推进文明创建工程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学校师生的知晓率达到100%,支持率达到100%。

二、精心实施方案,促学校各项工作的规范

1、认真抓教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师德修养。学校利用每工作会议、教研组会、党员会及全体教职工会议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法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及教师职业道德条例的学习,让大家充分认识到当今教育要增强依法执教的意识,增强服务意识,要以尊重、理解学生为出发点文明执教,依法管理,克服封建式和自由式的管理,以规范有序的管理促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学校还利用党员学习和政治学习时间,组织素质教育理论学习,请有关专家来校讲学,促进教职工工人先进的理论指导教育教学。

2、认真抓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并以此为载体促文明学校的创建。学校在各教师办公室开展创建文明办公室活动,从卫生、办公室成员的协作、教研气氛的营造、人际关系的和谐、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效率、学生的评议等方面开展创建,一年来,通过创建,各办公室的面貌有了明显改善,办公室里大家气氛融洽,教研氛围浓厚,办公室卫生能经常保持清洁,师生在办公室的交流和谐、教师爱岗敬业,无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一带三”活动(即开展学校致学生家长一封信活动,要求学生向家中的三个以上亲属进行创建宣传),真正达到“全民动手、全体参与”目的,提高全民创建市级全国文明城市意识。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优秀的校园文化引导和激励师生。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为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使校园环境更加美化,办学条件更加优化,文明创建的硬件更硬,学校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在各班重新张贴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全校十二个班级精心组织了大讨论,对照《中小学生守则》进行了自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上存在问题,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在做好动员工作的同时,还充分利用黑板报、校园广播等进行宣传,学校的宣传窗也更新张贴了“创建文明城市”宣传标语,张贴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标语,而且创建文明城市及禁烟宣传标语进了各个班级。

4、活动搭台,奏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新乐章”。

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能力建设,以活动搭台,奏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乐章”。学校各类活动丰富多彩,各种兴趣小组(共近十种)为学生发展特长优化个性创造了条件,并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与团区委联合举办了建队节活动,“五好小公民”演讲比赛,工会活动、田径运动会、科技节、唱红歌诵经典讲故事展演活动等,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舞台。通过活动搭台,寓教于乐,达到文明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湖北省教育厅公布的《十大美语、十条禁语》,楠竹林小学首先组织老师们自主学习。杨良校长在教师大会上,结合自身感受谈了对“美语禁语”的认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为切实规范教师言行,净化教师语言,引导全校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楠小在办公室、台阶等处张贴宣传标语,并开展相关反思活动。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家长,从家长角度交流“我最希望(感谢)老师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在全校教师中,开展 “我感觉对学生最有分量的一句话”、“我最后悔的一句话”征集活动。多个层面的讨论与交流、征集与宣讲。此次活动的开展及时发现、大力推出最美用语背后的感人事迹,认真总结、深刻反思禁忌用语产生的不良后果,勉励全校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在全校教师中掀起了自觉规范职业行为,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努力更新教育理念,争做“四有”教师,潜心立德树人楷模的热潮。

经过近一年的创建,我们认为学校的组织是得力的,创建活动促进了学校领导班子及广大教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了广大教职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观念的形成。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注重学生的“自理、自强、自立、”能力培养并通过创新教学实践课的开设,促进了教职工教学方法的更新,促进了教师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理念的形成,面向全体、不放弃一个后进生;班级工作齐抓共管是学校领导及班级任课教师共同的实践,及时与家长、社会取得联系,经常召开不同类型层次学生的家长会,有效发挥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教育网络的作用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切身体会,半年来,学校上下齐心协力,努力开创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校学得生动活泼,应该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黄石市楠竹林小学

篇3:楠小均衡发展总结

关键词:均衡发展,非均衡惯性,形成机制,惯性突破

为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存在的较大差距, 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 最大限度实现教育公平, 21世纪初我国就提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思想。近十年来, 在政策法规的指导下, 各级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积极采取措施, 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然而, 理想固然美好, 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 当前我国区域间和校际间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仍存在明显差距, 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局面未能根本改变。究其缘由, 区域间与校际间资源配置和发展能力差异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但非均衡发展惯性也是阻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隐性因素。因此, 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又好又快实现均衡发展目标, 我们就必须充分认识和全面分析非均衡发展的本质属性及其形成机制, 突破非均衡发展惯性的束缚。

一、非均衡发展惯性的科学意蕴

惯性原为物理学概念, 意指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所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一种性质, 它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后来一些学者在探讨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时, 也将惯性纳入其研究范畴, 认为经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惯性现象。教育活动是否同样存在惯性呢?已有研究对此做出了肯定回答。郑丽娜等认为, 由于组织惯性压力的存在, 大学改革中的组织结构和运行规则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和对改革的抵抗力;[1]孙亚蜀认为应试教育之所以不能向素质教育有效转变, 其根源在于“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2]由此可见, 教育领域广泛存在着惯性现象。

20世纪70年代末期, 我国开始实施重点学校制度, 在之后构建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的经费投入和管理体制, 并最终确立了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模式。随着外在因素的持续作用和内在动能的不断增强, 地区间、城乡间和校际间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差距不断拉大。当前, 尽管我国积极采取各项措施, 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但地区间、城乡间和校际间办学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格局未能根本改变, 择校现象仍较普遍, 义务教育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发展惯性特征。

所谓非均衡发展惯性, 是指人们在非均衡发展环境下所形成的对非均衡发展理念和行为方式的偏好, 以及事物自身维持原有非均衡发展样态的内在力量。由于非均衡发展惯性描述的是一种沿袭以往行为模式和发展样态的运动方式, 呈现的是一种不易随着时间推移和环境改变而做出及时调整的教育现象, 因而常常表现出主体对政策反应迟缓和积极性不高、原有实践方式和利益格局自我保护等行为, 甚至出现抗拒变革、抵制均衡发展的现象。

非均衡发展惯性具有延承性、持久性和可变性等特点。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惯性作为描述义务教育发展样态和运动方式的一种属性, 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其思维结构和实践方式必然会持续作用于义务教育发展。特别是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初期, 非均衡发展惯性的作用尤为明显。即使外在社会环境已经发生改变, 即使新的制度体系已经建立, 即使作用对象的内在属性已经发生变化, 但非均衡发展惯性并不会瞬间消逝, 它将在较长时期内左右着人们的发展理念和实施策略。当然, 非均衡发展惯性并非不可突破, 只要政府和社会强烈期望改变非均衡发展样态, 只要我们对其给予强有力的干预, 非均衡发展惯性力量将会逐渐减弱直至最终消失。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其提出的力学惯性定律中所说的那样:“每个物体将继续保持其静止或沿一直线做匀速运动状态, 除非有力加于其上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3]

非均衡发展惯性力量的大小主要通过非均衡发展的外在特征及非均衡发展样态所持续的时间来加以衡量, 外在特征越明显, 持续的时间越长, 非均衡发展惯性就越强。非均衡发展惯性力量是一个由弱到强、逐渐积累的过程。我国最初的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样态主要是制度安排的结果, 其影响因素较为单一, 内在动能较为弱小, 外在特征也不十分明显, 惯性强度较低。但随着非均衡发展政策的不断强化, 加之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和主体间自我发展能力差异的逐步扩大, 非均衡发展的马太效应开始显现并日趋明显, 非均衡发展的内在动能越来越强劲, 外在特征也越来越鲜明, 形成了较高的惯性强度, 极大地影响了当前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惯性的形成机理

1. 思维定式

由于“先入为主”效应, 人们在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时, 往往会遵循既有的思维方式, 形成思维定式。思维定式虽然能使主体凭着直觉, 很自然地将以往经验移植于当前决策和社会实践中, 但其消极作用更是显而易见。思维定式常常导致主体不自觉地依赖于过去经验而忽略了对当前客观环境的理性分析, 造成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时产生较多盲点, 缺乏理论创新和实践方式改变。

20世纪70年代末期, 我国实施了重点学校制度, 并在之后确立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 使我国义务教育走上了非均衡发展的道路。几十年来, 由于人们长时间在这种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选择的非均衡发展制度的安排下从事着教育活动, 对既有的制度框架已深刻认同, 人们心中已形成了既定的发展观念和思维定势, 对以后的义务教育发展路径选择产生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无论是政府人员还是学校领导抑或教师, 他们往往都习惯于过去的义务教育发展思维模式, 潜意识地将学校分为三六九等, 优先发展城市教育, 着力办好城市学校和示范学校, 重点培养善于应试教育的“优秀”人才。

2. 制度惯性

制度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 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制度一旦产生就具有其存在的合法性和实践的有效性, 它不仅得到制度制定者的偏好和认可, 而且会得到广大制度执行者的认同和遵守, 并在长期的作用中形成牢固的生存根基, 在全力维护原有路径选择的同时, 也会极力阻碍新的制度设计。正如英国制度经济学家哈奇森所说:“制度维护共同的观念和预期, 且被共同的观念和预期维护;即使它们既不是永恒的也不是道德的, 制度相对具有耐久性、自我强制性和永续性。”[4]

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作为一种制度安排, 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不仅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与遵守, 且具有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 在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不断自我强化而发挥作用, 表现出强大的社会适应性和生命力。当前, 尽管原有非均衡发展制度所适用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 尽管国家已出台了均衡发展战略, 但非均衡发展制度并不会马上解构与消亡, 在均衡发展制度中仍将保留其影子, 潜在地影响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历史表明, 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其现在可能的选择。”[5]

3. 合法性机制

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框架下, 学校特别是优势学校维护切身利益、保持自身“优势”地位的做法所带来的校际发展差距行为, 主要是通过合法性机制建立并驱动的。“所谓合法性机制是对某个实体所进行的行动, 在社会建构的规范、价值、信念和身份系统中是有价值的和适当的假定”。[6]

多元化、差异性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价值诉求的一部分, 不仅为政策法规所允许, 而且也为社会各界所认可和接受。既要使好的更好, 又要使差的变好。这些主张正是对这一价值诉求的回应。然而, 也正是这些不具有明确性的主张, 成为优势学校继续保持“优势”的合法托词。它们不仅通过政策的规制性权力维护着自身既得利益, 通过过去积累的社会资本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而且通过帮扶与支援获得了更高的合法性和地位上的崇高性, 为诸多弱势学校所仰望不及。学校标准化建设等政策术语也仅仅是改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美丽说词而已。

同时, 教育评价机制也为优势学校继续保持“优势”提供了合法的外衣。为了在极具等级评价标准和“学而优则仕”的社会环境中获得社会认可, 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发展出了一整套非常成熟的应试教育模式, 贯穿于招生、教学、学校管理等各个环节之中, 并在学校办学理念、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行为中不断给予强化。普通学校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和社会认可, 也不得不模仿那些处于中心位置学校的应试教育模式, 然而他们从一开始就已处于劣势。

4. 利益诱导

在过去几十年的实施过程中, 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制度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心理认同, 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利益分配格局。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 就必须对已经形成的心理认同和利益格局加以解构, 这就势必导致部分社会成员, 特别是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 他们就会想方设法阻碍或拖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一种体制形成以后, 会形成某种在现存体制中的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 阻碍进一步的改革, 哪怕新的体制较之现存的体制更有效率”。[7]如果继续强制性地、大规模地推行, 势必造成原有利益格局的剧烈震荡, 使得改革成本加大。同时, 变革总是有风险的, 既可能成功, 也可能失败, 即使成功, 其推行成本也较高。对原有制度的维系既不存在变革风险, 其推行的成本也较低。

另外, 就个体而言, 当人们在非均衡发展制度安排下习得了一套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后, 就会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不断被复制而得到固化, 并成为行为习惯。要使个体突破行为习惯, 就必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和行为模式, 而新的知识结构和行为模式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 它必须在多次学习和重复的博弈中才能实现, 这都需要一定的成本。于是, 个体头脑中的认知惰性就会发生效应, 他们往往会转向选择那些业已形成的低成本、低风险、便捷的行为方式。

5. 正反馈效应

过去几十年来, 在非均衡发展思想指导下, 我国确立了“先重点后普通、先城市后农村、先发达地区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思路, 实施了重点学校制度, 出台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使义务教育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这不仅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认同, 而且也被人们在一定意义上认为非均衡发展模式是成功的。由于这种肯定和认同强化了过去义务教育发展推进路径和实施模式的有效性, 从而对人们现有的观念和行为产生误导, 认为只要沿着原有的路径走下去, 就会取得良好的结果, 由此产生正反馈效应。

三、突破非均衡发展惯性束缚, 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尽管非均衡发展惯性有利于原有成功经验的移植, 但它增加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变迁的成本, 阻碍了均衡发展的有效推进, 延缓了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 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就必须突破非均衡发展惯性的束缚。

1. 创新发展理念, 充分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要突破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惯性束缚, 我们首先就必须扫除一切意识障碍和思维成见, 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中营造一种创新的文化氛围, 引导人们不断向过去义务教育发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进行质疑和挑战, 改变保守、过于求稳的想法, 注入求变精神、创新精神和挑战精神, 确立“无功就是过, 无绩就是错”的思想和正确导向。

在创新发展理念的同时, 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正如美国当代著名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所说:“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旧有组织再延持一年的可能性要比一个仅有一年历史的组织再延持一年的可能性———这当然是高度假设的———或许要高出一百倍。”[8]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惯性是在各种因素长期作用下的结果, 具有较强的内在动能和稳固的社会根基, 削弱乃至消除其影响并非易事。因此, 我们应引导各主体有意识地偏离非均衡发展路径, 做好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要引导各主体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实践程序、应用环境、评价机制等不断反思, 要在分析成绩及经验的基础上对认知结构进行修订, 构建起一个动态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维框架。

2. 强化政府和社会监管, 提高均衡发展政策的执行效度

要削弱非均衡发展惯性的作用, 就需要借助外界的强力干预, 而最有效的干预措施则是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事实上, 为消除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 我国实施了均衡发展战略, 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均衡发展政策措施, 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法规保障。但政策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实然过程, 需要一定主体的贯彻落实。如果政策执行不力, 就难以发挥政策对非均衡惯性的制约作用。从现实来看, 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和学校对均衡发展政策意义认识不清, 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过程中存在政策执行不力的行为, 他们在非均衡发展惯性的作用下仍然我行我素,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为此, 在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同时, 上级政府应强化对政策执行主体———基层政府及学校的监管, 提高政策的执行效度。一是完善监督机制, 加强权力机关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执行的外部监督, 积极发挥广大社会民众的监督作用;二是要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对地方政府和学校未按政策要求及实施办法而附加执行、替换执行、选择执行、敷衍执行等行为, 应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如问责制度、奖惩制度、引咎辞职制度等。

3. 加大社会引导, 提高均衡发展政策的社会认同感

从制度变迁的方式看,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制度并非教育自身演化的结果, 主要体现为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 它是为了应对社会发展和民众愿望对义务教育提出的要求所进行的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实施的一种制度选择。杨令平等对西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表明, 仅有38.6%的乡村校长对率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充满信心, 有69%的农村教师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不可能实现”。[9]这表明广大中小学校对均衡发展目标缺乏信心, 政策认同度偏低, 这也为非均衡发展惯性继续发挥作用提供了空间。

要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社会认同度, 首先必须加强政策宣传。通过人员培训、政策宣讲等多种途径和手段, 对均衡发展政策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及成功经验进行大力宣传, 对政策实施过程中社会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释疑解惑, 为有效实施政策营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要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在对地方政府绩效、学校办学水平、教师绩效和学生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时, 要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思想及主要内容贯穿于整个指标体系, 引导和激励人们积极参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三, 建立健全依法决策、公民有序参与的协商机制。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及具体措施出台前, 决策者应广泛听取来自各方的意见, 使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得到表达和实现。“单独的政府不能满足公众的社会政策提供和公共管理的需求, 市民社会正在复兴。传统的政府‘指令和控制模式’正在向‘社会———政治治理’转变, 政府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协作更能促进公共事务的发展”。[10]

4. 加强县级以上政府统筹, 实行倾斜性发展政策

由于非均衡发展惯性在于维持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路径和发展的样态, 因此, 要突破非均衡发展惯性的束缚, 我们就必须采取反制措施, 实行倾斜性发展政策, 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著名学者查有梁先生曾指出, 要改变“恶性循环”的状况, 就不能平均用力, 而应采用“大涨落”的办法。[11]世界各国经验也表明, 要改变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局面, 就必须采用倾斜性公共政策。为此, 我们不仅需要结合地域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环境、区域教育及学校发展现状科学规划, 制定出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区域教育及学校发展对策,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平衡和协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导者———政府需要逆非均衡发展惯性而行。在遵循异质平等原则的基础上, 借鉴经济学的梯度推进和反梯度推进理论, 结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目标指向, 加强县级以上政府统筹, 实行“扶贫扶弱”政策, 形成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专项性转移支付为辅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要求教育资源向弱势地区、弱势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 以教育资源的补偿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入推进, 使有限的公共资源做到“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5. 加强自我发展能力培育, 促进学校自主发展

在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和政策干预特别是对落后地区和薄弱学校支持和援助的同时, 政府应更多地授之以“渔”, 着力培育地方和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因为只有增强落后地区和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 才能真正缩小区域间和校际间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差距, 也才能更大地消解非均衡发展惯性的影响。

教育管理部门要引导学校在自我评价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找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制定出科学的改造计划, 并分步骤、分阶段加以实施, 提高独立解决问题以及应对外界挑战的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的重点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 主要涉及领导能力的培养和师资水平的提高。在加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交流、选派优秀师范院校毕业生和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的同时, 我们更应注重本土培养, 提高薄弱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专业素质及业务能力, 因为他们才是学校的真正主人, 他们更熟悉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人文环境, 更有亲如自家的感情。我们可以通过在岗培训、经验交流和外出进修, 改良薄弱学校领导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式,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通过课题研究、团队合作和自我反思, 促进学校领导和教师专业成长。

总之, “历史的发展是有惯性的, 支持教育非均衡发展的马太效应是普遍存在的”。[12]只有我们以发展的眼光、多维的视角正确认识和积极应对, 只有我们因势利导, 积极采取各项措施, 非均衡发展惯性才会最终被突破。

参考文献

[1]郑丽娜.大学变革中的组织惯性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 :101-103.

[2]孙亚蜀.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惯性影响及应对[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4) :24-25.

[3]梁昌洪, 陈曦.论电磁惯性[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1 (2) :1-7.

[4]秦海.制度范式与制度主义[J].社会学研究, 1999 (5) :36-65.

[5]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 1991:1.

[6]李旭.学校声誉制度:学校同质化的制度根源[J].中国教育学刊, 2012 (4) :27-30.

[7]吴敬琏.路径依赖与中国改革[J].改革, 1995 (3) :57-59.

[8]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 1989:13.

[9]杨令平, 司晓宏.西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 2012 (4) :35-42.

[10]Kooiman J.Modern Governance: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M].London:SAGE.Cooper, 1995:206-207.

[11]查有梁.建立教育的“良性循环”[J].新华文摘, 1987 (4) :188-189.

篇4:均衡发展战略能否实现均衡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采取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但之后则开始实施均衡发展战略,如在1999年提出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在2003年开始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2006年又提出了“中部崛起”的计划,这些促进区域发展举措事实上已经涵盖了除东部沿海地区之外的所有地区。局部性的区域鼓励扶持政策几乎变成了“普惠制”,仅08年以来国务院就批准了20个以上区域振兴规划。

均衡发展是包括决策者在内的大部分人的共同愿望,但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逐年上升并没有带来相应的经济繁荣。如从2001年到2010年,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全国的占比已经从16.37%提高到了19.58%,中部从14.86%提高到17.14%,东部地区从54.9%降至51.9%。但从GDP占比看,1993-2010年,东部地区的GDP占比从49.53%上升至53.1%,而中西部地区却不升反降。而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投资高增长也没能带来居民收入的大幅度提升,而且从绝对额看,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仍在扩大。拿居民储蓄这个比较真实的数据变化为例,从2005年底到2010年底,东北的居民储蓄余额只增加了0.77倍,而西部和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不多,均增长了1倍左右,但绝对差距却从原先的三地区储蓄余额合计低于东部1.6万亿,扩大到了2.8万亿元。

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可以用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来解释的。如从全球来看,世界一半的GDP是由占世界土地面积1.5%的地方创造出来的,而这么小的经济板块却居住着全球1/6的人口。同样,中国东部也只有国土面积的1/5,却创造了一半以上的GDP。规模经济的特性就是集聚。根据世行的研究,经济密度增加一倍,生产率提高6%,而与中心城市的距离增加一倍,利润就降低6%。但中国当今的问题是城市建设面积的扩大规模超过人口集聚规模,如过去10年城市人口增长0.5倍,而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接近1倍。其实,大城市的积聚效应是最明显的,如纽约的地方生产总值超过美国所有的州,人均GDP也名列世界第二,大巴黎区创造的GDP占法国的30%,东京和首尔集聚效应则更大了。我国小小的深圳,其某年的出口额也曾超过整个印度。从历史上看,世界经济的增长就是靠局部来推动的,不均衡发展才是经济发展的常态。

以上这些数据和事例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发展中西部地区是容易导致规模不经济。事实上,中国中西部地区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城市存在规模过小的问题,规模过小导致产出率的下降。虽然目前中西部的交通已经很发达,但经济学上的距离却不等同于地理学上的距离,或仅以传送速度来衡量的距离,它应该是衡量商品、服务、劳动力、资本、信息和观念穿越空间的难易程度。故中西部地区仅仅通过修建高速公路来吸引产业资本是远远不够的。

均衡发展战略带来的另一结果,是投资效率低下造成地方政府债务缠身,如中西部地区的70%机场是亏损的,这些投资失败已经体现在中西部地方政府的负债率和当地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均出现上升等方面,降低了它们在未来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据官方数据,中西部地区的地方债余额要超过东部地区,但合计财政收入却远低于东部地区,这意味着中西部地区的偿债能力不足。

能否形成规模经济的评判:

投入产出比

2000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实际上是让西部地区的投入产出比进一步下降,从1个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创造的GDP2.99下降至2010年的1.57,而东北地区2010年降为1.22。而2010年GDP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投入产出比超过2的分别是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无一例外的都是东部沿海省市,其中上海以3.36的高产出遥遥领先。如果单纯从各个省份GDP的增长率的排序看,发现内蒙、宁夏、青海、新疆等地是比较领先的,但内蒙主要靠矿产资源的开发来拉动经济增长,难以带动周边经济发展。而且,从投入产出比来看,这些省份几乎都排在末位,如内蒙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与GDP之比几乎只有1:1.31。鄂尔多斯曾多次被评为中国城市竞争力最强的城市之一,如今却成为经济重灾区,可见靠资源涨价和土地财政推动的城市化,根基非常脆弱。

中国经济发展在地区间的不均衡性将会维持下去,世界经济发展史也证明,崛起的区域总是集中在极小的地理范围内,只有这样,生产要素才能获得最佳配置。以劳动力要素为例,据官方数据,在中国外出农民工来源构成中,中部和西部地区外出农民工比重超过70%;按输入地分,东部地区吸纳外出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66.7%,中部地区占14.7%,西部地区占18.2%。可见人力资本是在市场力量主导下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而投资却是在行政干预主导下,由东部流向中西部。过去10年来,广东已经成为人口第一大省,这就是移民流入的结果。假如中西部的一些落后地区人口大量减少,则这些地区人均资源拥有量就大大增加、收入水平可以相应上升。如德国汉堡的人均和每平方公里GDP分别超出东北部落后地区的2倍和100倍,但两个地区的福利却没有差异,人均收入水平也相差无几。

建议:

规划区域发展战略要“去行政化”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05年中国百万城市人口的占比和大城市化率是非常低的,城市人口47%居住在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全球平均为73%;大城市化率不仅低于印度、印尼等人口大国,更是远低于日本、韩国等与中国文化相近的东亚国家。如今,中国大城市化率虽有提升,但依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对于人多耕地少的国家,大城市化或发展城市集群是最佳选择。但中国的区域规划大部分都是地方行政区划管理下的结果,这就导致了过去10年城市面积扩大几乎是城市人口增加的一倍,造成区域间产业同构化,资源极大浪费。因此,今后应该要更多地依赖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去行政化,实现人口流向与投资流向的一致性。

如对于哪一个区域是否要让它崛起,政府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不容忽视,但也需要做客观评估,真正决定区域经济发展、壮大和最终鹤立鸡群的,还是由市场选择的。比如温州并没有享受到政府太多的扶持政策,而它却成为全国的民间金融中心,决定着民间市场利率,温州的每天飞机进出航班次甚至超过某些省会城市,这些都说明市场需求、私人资本牟利的本能,都要比政府的战略规划更有力量。

篇5:23-2015均衡发展总结

自2012年我县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以来,我校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和上级部门的领导下,按照我县制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的相关文件精神,按照各阶段目标任务,以坚持标准,重点突破、整体提高的原则,大力缩小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差距,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推进我县创建教育强县的工作目标添砖加瓦,为推进国家义务教育事业而服务。下面我就本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和静县第三小学始建于1979年,位于和静县克再东路六号院,原为东方红维语学校;2005年8月组成民汉合校;2008年9月我校被定为外来务工子女定点就读学校。

学校总占地面积为243607平方米,生均 237.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929平方米,生均8.7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3845平方米,生均3.8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面积6383平方米;绿化面积为8012平方米,绿化率47.61%。

现在编教职工133名(包括维106名,汉19名、其他8名);其中专任教师99名,均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学历合格率为100%。

在校生数1025名,教学班级25个,其中双语教学班19个,汉语教学班6个,平均每个班41名学生,生师比例为10.4:1。

学校图书馆图书总书记册30287册,生均29册。我校有学生机120台计算机,生机比例为8.5:1。

每年9月,我校联合派出所、社区对学区内适龄儿童进行统计,招收学区内适龄儿童到我校就读,无条件招收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到我 1 校就读,入学率达100%(2014-2015学年学区内无残疾儿童)。通过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希望工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资助,保证了学区内贫困的适龄儿童接受教育,巩固率为96.2%。

我校始终秉承“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的校训,坚持“以学校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教研兴校、活动热校、特色强校”的校风、坚持“身教、言教、乐教、善教”的教风、坚持“乐学、勤学、活学、博学”的学风。通过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注重教育教学管理和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我校先后荣获了“自治区级卫生红旗单位”、“自治州级文明单位”、“自治州级花园式学校”、“自治州级依法治校、德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开展情况

(一)领导重视,认真部署安排阶段性工作

根据自治区关于创建教育强县的相关要求,按照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目标,围绕上级部门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重点,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工作目标。

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开展以来,我校建立健全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机制,由分管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具体负责,各项指标具体到个人,明确分工,层层签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目标责任书,确保工作有人抓、有人干,目标任务全面落实的工作格局。

2015年3月,在原塔衣尔·哈斯木校长的领导下,我校完成了自治区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过程性督导督查。2015年9月,因人事变动,我校进一步调整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 2 赛买提江·沙木沙克校长为首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为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迎接国家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检查工作,我校领导进一步调整、明确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分工任务,并对照自治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指标要求进行了自查,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取得实效,实现教育公平、平等,真正做到服务于民。

(二)积极推进州级“德育示范校、依法治校示范校”的创建工作

一直以来,学校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爱育爱、共同成长”的德育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育人的根本任务。自2006年创建“县级德育示范校”以来,在各届领导的带领下,我校以德育教育工作制度化为抓手,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管理水平,进一步建立了职责明确,管理到位,上下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近两年来,我校不断探索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和思路,坚持特色育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化”德育教育模式,成为了我校一大办学特色。一是养成教育常规化。二是主题教育系列化。以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和“牢记习主席寄语,做堂堂正正的人,实现伟大中国梦”主题教育为平台,积极开展了系列德育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三是节日专题教育制度化。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通过广播、班队会课、橱窗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四是教育形式多样化。五是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建立经常性联系机制,同家长一起,让学生处处讲规范,时时抓养成。2014年12月,我校被评为州级“德育示范校”荣誉称号。

为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州级“依法治校示范 3 校”工作,我校进一步调整和充实了学校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将依法治校工作责任到人,管理到位,各司其职,形成依法治校网络。同时,我校坚持将依法治校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议程,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建立完善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通过强化常规管理,落实“常规”量化评比制度,促进优良校风的进一步形成。

同时,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主,多种形式并举的“五结合”法制教育模式。一是法制教育与课堂文化相结合;二是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三是法制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四是法制教育向课外延伸,向外聘请县司法局基层股股长担任法制副校长,有针对性的开展法律法规讲座,做到早预防;五是法制教育结合学生特点,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学习教育与心理疏导,避免学生因无知而造成无谓的伤害。2014年12月,我校被评为州级“依法治校示范校”荣誉称号。

(三)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1、规范办学行为

每年9月,我校联合派出所、社区对学区内适龄儿童进行统计,招收学区内适龄儿童到我校就读,无条件招收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到我校就读,保障学区内适龄儿童全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在学生学杂费、书本费方面,我校严格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无统一购买教辅材料、乱收费、强迫捐资等违规行为发生。

按照自治区《办学基本标准》要求,我校开足开齐各学科课程,结合实际,突出对双语、体育、艺术2+1项目的课程教学安排。所有课程均按规定开设,并配备有舞蹈室、音乐室、微机室、美术室、实验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室、医务室及相关教学设施,严格控制学生 4 的学习时间和活动总量,保证学生每天在校不超过6小时的学习时间。

目前,学校有教学班级25个,每个班级都是按平行编制,无重点班,生师比为10.4:1。

2、规范教学管理。

一是严格落实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严格落实预算管理,严格执行财务管理、财务审计制度,严格执行“四不直接分管”制度,确保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全面贯彻绩效考核制度,严格实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将绩效工资与教师日常工作挂钩,采取民主、公平、公正的原则,按时发放特岗教师工资、社保以及父母在外地的探亲费等待遇,确保了与本地公办教师同城同待遇。

二是保证课堂实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强化常规教学管理,深入推进高效课堂,抓好备、辅、效、改、考、评六个环节的管理,要求备课要深入,保证课堂实效;个别辅导要细;作业练习要精;考试考核要严;评价评定要全面。严格按照《办学基本标准》的要求,各学科老师之间相互协调,合理布置作业,保证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学生课业负担重”的现象得到有效减轻,充分保障了学生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

三是重视留守儿童、特困生、残疾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做到课堂关注、课余辅导相结合,深入到学生家中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动员学校老师和社会人士的爱心支持,积极开展为留守儿童、特困生、残疾生献爱心、帮扶活动,利用家访、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学校的联系、互动,形成学校合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均衡发展,在学习生活上不掉队,学校每年都有一批成绩优秀生考入内初。近年来,我校小学教学质量合格率达到95%。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1、人员结构合理,教师队伍素质优良 目前,我校在编教职工133人,其中专任教师99名,行政人员5名,配备有专职教辅人员28名,工勤人员1名。按照《办学基本标准》的要求配备教辅人员,配备有:专职实验人员1名、图书管理人员2名、远程教育技术人员2名、卫生保健人员2名、后勤人员21名。所有教辅人员均取得相应资格以及上岗(合格)证书,满足了日常教育教学的需要。

我校现有99名专任教师,其中中专学历4人,大专及以上学历95人,学历合格率为100%,教师资格证书合格率100%。其中,中级以上职称达标率:60÷99×100%=60.6%(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60名)。获得三级以上职称人数为94名,占专任教师94.9%。

2、加强教师培训学习,提高专业水平

我校本着“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按照有关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要求,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学习力度,提高教师专业水平。2015年,我校按照县教科局规划,安排28名教师参加了继续教育培训,完成率25.5%,继续教育培训费为8960元。继续教育经费已纳入财政预算并予以保障。

(五)加大新课程改革力度,探索“双语”教学新模式 按照自治区《双语教育规划》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和静县第三小学双语教学五年规划》。我校结合新课程改革,以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为重点,注重学生双语素养的提升,注重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教为辅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导学案的实施,加强班级小组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人,探索出了一条双语教学基础教育培养人才的培养模式。目前,我校有双语教学班19个,其中双语模式一教学班3个,双语教学模式二教学班15个,民语班1个。

为打造专业过硬的双语教师队伍,我校建立了民汉教师共同研讨、备课的的双语教育教研机制,形成了集体研讨、互助提高的双语教育教学工作机制、民汉教师结对帮扶长效机制。校领导经常深入课堂中,与师生一同探讨、交流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疑虑和难点。每学期定期举办双语母语文观摩课,双语教师与汉语教师交流课,深入推进双语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升双语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在双语教学中,学校加强培优扶差工作,体现教育公平。鼓励引导各段老师在课余时间帮助那些学习后进生;在布置家庭作业上,根据学生学习特点,注重弹性作业,使优生更优,待优生变优。近年来,我校小升初人数逐年上升,学生成绩合格率达到标准,双语教育教学质量抽测合格率已达到80%。

自2015年5月,我县小学教学维语文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在我校挂牌成立。工作室成立以来,我校工作室所有成员认真秉持着工作室的职责和培养目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按照教学能手工作室的计划,围绕学期工作安排认真开展教学活动,抓好维语文常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先后组织开展了校级维语文教学能手活动,县级维语文研讨课活动,共同研讨维语文教育教学,为全县维语文教学起到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共同为维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添砖加瓦,为全县输送优秀的维语文教师。

(六)注重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直以来,我校坚持以育人根本、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生命,以常规管理为突破口,以素质教育为着眼点,强化管理、优化管理,使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注重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加强教研活动

我校将教研工作纳入学校五年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了教研工作机制,将教研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统筹安排,保证日常教研活动的开展。依据自治区《关于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意见》(新政办发[2011]189 号),我校教研员配备达到规定标准,教研队伍人数12名,教研机构公用经费列入预算,并逐年增加。我校定期参加全县双语班母语文观摩课,每学期都会举办一次大型的教学研讨活动,并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确保教研活动扎实开展,取得实效。

2、积级推动新课程改革

按照国家关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不断传承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积极推进“一师一优课”教学,推进高效课堂、生本教育,加强班级小组建设,提倡先学后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到县兄弟学校听课、交流学习,开展观摩课、研课、听课、评课,反思课堂教学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同时我校定期安排业务学习,坚持领导深入班级听课制,坚持“以老带新”教师结对帮扶活动,努力创设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氛围。

3、重视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为切实推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我校组织召开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专题会议。以坚持不懈主抓常规教学管理工作为重点,组织教职工加强对教学常规的学习,深入推进高效课堂,抓好教学“六认真”工作,严格执行超周备课制度,坚持领导推门听课制度,组织开展教师互相听课、网上晒课、“一师一优课”活动,以加强制度管理为抓手,确保各项常规教学工作扎实开展,以活动促提升为手段,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打造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8 推行新课程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发展特色教育,全面培养人才

按照自治区《办学基本标准》的要求,我校开足开齐课程,重视语文、数学的同时,突出体育、艺术2+1项目的学习课程。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目标,形成了具有足球特色阳光体育教学模式。同时在美术、音乐等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体育方面:我校设有200米的环形塑胶跑道,有200米环形跑道田径场1个,有一组50米(6道)直跑道,有1个草坪足球场,1个排球场,2个篮球场,有40张乒乓球台案,以及体育健康测试仪和其它运动器材。

学校有体育老师8名,1-2年级,体育课时量为每周4课时;3-6年级,体育课时量为每周3课时。我校把“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计划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每学年制定“每天锻炼一小时”阳光体育工作计划,以足球体育教学为中心,严格落实“阳光体育1小时”教学,成立了男子、女子足球队,积极开展校际之间的足球比赛,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足球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同时学校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运动会,运动会中增添了一些趣味性强、易普及的群体项目,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体会乐趣,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和身体素质,牢固树立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体育精神。2015年4月在参加县第十三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中获得了“丙组团体第四名”的荣誉称号;在参加县2015年民族团结去极端化五一“劳动杯”篮球赛男子组比赛中获得第四名的荣誉称号;2015年7月,我校在参加县首届“民族团结杯”校园足球联赛小学组比赛中荣获冠军;在参加县第22届“丰收杯”职工篮球赛中获得了“优秀组织奖”的荣誉称号。音乐方面:我校有音乐老师3名,每个班音乐课时量为每周2课时。配有3间音乐专用教室,并配置了多媒体、钢琴、电子琴、五线谱黑板、VCD、录音机以及小型的打击乐器等教学设施,为我们的音乐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学校通过举办各种节日活动,联盟校活动,参加我县举办的文化活动等平台,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欣赏水平。2015年2月,在县迎新春少儿舞台剧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美术方面:我校有美术老师3名,每个班美术课时量为每周1课时。学校重视美术的教育工作,每年都有专门的美术资金安排,能有效的保障美术活动的开展和美术器材的购买。学校每年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出相应科学的美术教育计划。围绕日常美术教学,定期举办美术活动,利用橱窗、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水平;同时积极参加各级举办的美术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绘画的能力和欣赏水平。2014年,我校在美术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参加国家级的“中国飞天杯”少儿艺术摄影书画大赛中,荣获三个金奖,六个银奖,四个铜奖,优秀辅导教师奖一名。

(七)加强校际联盟建设,促进经验交流 一是健全与联盟校联系机制,实现校际交流

我校隶属县第二联盟校,与7个同盟校之间建立了教师轮岗交流机制。按照县教科局轮岗交流率达10%的要求,今年我校派出10名教师到联盟校轮岗交流,并邀请联盟校老师进行相互听课,评课,探讨教育教学经验,组织我校教师到同盟校参加英语观摩课,与联盟校之间实现了教师轮岗交流、教学交流、文化交流的联系机制,促进了同盟校之间双语老师、汉族老师、各学科老师之间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二是结合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校际文化交流

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多次开展联盟校联谊活动,并邀请同盟校参加我校举办足球联谊活动,加强与联盟校之间文化交流,实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提高。

(八)坚持安全工作不松懈

学校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实行了安全工作校长负责制。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预案齐全。制定了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工作责任制,食堂物资定点采购和索证、登记制度和饭菜留验和记录制度。实行门卫制度、校外人员入校的登记或验证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教师值班值宿制度,强化值班值宿管理,能够做到学校24小时不离人。严格用火、用电管理,履行责任人职责,杜绝火灾事故发生。严格设备、仪器、图书管理制度。

学校做到教职工和学生安全教育培训有计划、小结。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形式多样。每学期都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防震减灾、“119”消防周应急演练等突发事件演练活动,开展“安全伴我在校园,我把安全带回家”有奖征文活动等。建立“警校共建”机制,经常聘请法制宣传员、学生家长到校为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在各类校园安全督导、排查、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整顿,切实保障在校师生安全,成效显著。

七、以后努力方向

1、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和贯彻力度,依法确保家长送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严防适龄儿童少年辍学。关注残疾儿童、贫困儿童、留守儿童上学问题,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完善学区适龄儿童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2、学校要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坚持素质教育,狠抓教学常 11 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的积极性、主动性,建成一支思想稳定、专业技能高、对学生负责的教师队伍。

3、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后勤保障工作,把学校真正办成孩子求知的乐园、幸福的家园。

总之,学校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投入更加饱满的热情,开拓创新、奋发进取,以把我校办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学校而努力。

和静县第三小学

篇6:学校均衡发展工作总结

一是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让硬件先均衡。近年来,该区累计投入2亿元,实施了校舍改造、标校建设、集中供热、环境改善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五大工程”。先后完成了10所学校的校舍改造、6所学校的标准化学校改造、16所学校的集中供热改造,对全区学校,特别是边远薄弱学校的校园环境进行了美化、绿化、亮化,对内部设施进行了升级,铺设塑胶跑道(塑胶操场)13条,更新桌凳1.3万余套、购置电子白板130套,多媒体85套、新配电脑800余台。目前,全区27所学校全部实现了集中供热(5所学校为空调取暖),全部建成了校园网,校校实现了光纤上网和多媒体进课堂,实现了区域办学条件的均衡配置。

二是加强两支队伍建设,让校校出名师。为全面提升校长素质,该区专门制定了校长培训计划,先后开展了26期“校长论坛”,组织27名校长,赴北京师范大学“全国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进修,并到北京史家小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等名校挂职锻炼,到山东向阳小学、江苏洋思中学、义乌实验小学、上海市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尚德实验学校等全国知名学校进行参观学习。同时聘请师大教授、学院教授、一中校长为学校校长讲课。要求学校校长不仅要会管理学校,还要有明确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思想;不仅是一名管理者,还要成为一名教育专家;不仅要亲自任课,还要成为教育科研的带头人。近年来,先后有4名校长被评为“省骨干校长”,5名校长被评为省特级教师,6名校长被市评为优秀科研型校长。在抓好校长队伍建设的同时,该区在全区中小学教师中实施了“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名师”的梯队式名师培养体系,通过加强教育联盟体建设,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开展校际间的师资交流和教研团队建设等措施,构建了区域教师团队均衡发展的新体系。近年来,先后从师范类毕业生中择优录用400多名教师,培养出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230余人,400余名教师在全国、省、市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

三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让课堂更高效。该区把减轻学生负担、保护学习兴趣、实现主动学习作为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三个创新、一项改革”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个创新”,即创新备课(实行同头备课、集体备课、教案学案兼备、教案统领、个案创新)、创新教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新反思(将课后反思变为课前充分准备、课中积极应变、课后总结反思)。“一项改革”,即作业改革(体现两化一精:生活化、个性化、少而精)。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采取“发现典型、总结经验、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如赵都小学探索出的“5+X”模式、实行“作业纸”,小学总结出的高效课堂六大模块,联纺学校探索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变式提高”的教学模式,回车巷小学的“预习纸”、“当堂测试卡”、“每课必会”,优化了作业内容,优化了作业目标,优化了个性作业,都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总结出了成型经验。

上一篇:高三教研工作总结下一篇:演讲稿即兴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