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常见疾病预防措施

2024-04-17

学生常见疾病预防措施(精选8篇)

篇1:学生常见疾病预防措施

小学生常见疾病预防

一、非典型肝炎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是在中国广东省首先发现的一种新的传染病。目前公认非典的病原体是一种变异的冠状病毒(又称SARS病毒)。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的资料,最早的病例发病于2002年11月16日。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报告发现了非典型肺炎病例。报告病例数较多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加拿大、越南和美国等。

(一)传染源

非典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隐性感染者、病毒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病毒存在于病人、隐性感染者、病毒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中。

(二)传播途径

非典属于呼吸道传染病,是非典病毒通过空气飞沫、污水和间接接触传播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使人感染的传染病。

(三)症状与危害

从接触到发病,非典的潜伏期平均为4~5天。表现为发病快,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在38℃~40℃之间波动,畏寒或寒战。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关节酸痛、全身乏力。干咳,少痰或偶有血丝痰。胸部牵拉感或胸痛、腹泻。进而出现胸闷,呼吸次数增多至气促、呼吸困难,严重者发展成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四)染病后采取的措施

1.主动隔离:患上非典,应在第一时间去医院。疑似病人要进行医学观察。

2.及时治疗: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

3.重症要通气:人工通气对于重症非典病人具有关键作用。

(五)预防措施

1.注意住处通风换气:通风换气是最好的空气消毒方法;

2.注意远离病原体,正确使用预防药物。

3.合理消毒:可用0.5%碘伏溶液、75%酒精、0.2%过氧乙酸溶液消毒;

4.正确洗手:反复搓揉,时间不少于30秒,重复两三遍。

5.正确使用口罩:在家中、睡觉、体育运动时,均没有必要带口罩。

6.讲究个人卫生,锻炼身体。

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个我们似乎熟悉.又实际陌生的疾病,来去匆匆,神秘莫测。正如难忘的历史所述,由于极强的传染性,流感一旦发生大流行,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横扫全球,最早记载流感流行的是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1580年的流行使马德里几成空城。1918年,一场号称瘟疫的流感大流行袭击了人类,超过25%的美国人受到感染,据称海军有40%的人员,陆军有36%的人员患病,全球因此死亡人数估计在2000万到1亿之间。病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杀死的人数,超过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疾病,该流感的危险性是普通流感的25倍,感染者的死亡率是2.5%,而一般流感患者中仅有1‰死亡。全世界有1/5的人口感染,其中28%为美国人,死亡人数之多导致1918年美国人平均寿命减低了12岁。

(一)传染源

流感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隐性感染者、猪、禽类,流感病毒存在于病人、隐性感染者、猪、禽类的口鼻的分泌物中。

(二)传播途径

流感属于呼吸道传染病,是由流感病毒通过呼吸道,经空气飞沫传播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三)症状与危害

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咽痛、鼻塞和咳嗽;头痛,肌肉酸痛或关节疼痛,严重者卧床不起,上述症状可持续7~10天,在发热等症状消失后一周内,往往感到很疲乏。全身其它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轻,这是流感与普通感冒很不相同的地方。

(四)染病后采取的措施 1.隔离治疗,并加强患者室内通风和空气消毒。

2.休息、多饮水、注意营养,饮食要易于消化。3.抗生证据提示继发细菌感染时应用。

(五)预防措施

1.坚持适当锻炼,提高抗病能力。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2.起床后,开窗透气、淡盐水漱口;避免室内吸烟,通风是最好的消毒。

3.冬天外出时穿好衣服、若室内外温差较大,宜在门口适当停留片刻。

4.坚持多饮水,每天进餐时,适量吃点醋和大蒜。

5.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不随地吐痰以减少流感传播的机会。

6.注射流感疫苗。

三、狂犬病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100%。

世界上除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美国的夏威夷等国家和地区没有狂犬病外,世界其他国家都有狂犬病发生。尤其是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狂犬病仍然是值得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亚洲,印度、中国和泰国都是该病的高发病地区,如泰国,尽管每年有十几万人接种了狂犬疫,但还有300多人死于狂犬病。

(一)传染源

狂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狗、猫及一些野生动物,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动物的唾液中。

(二)传播途径

狂犬病属于体表传染病,通过受感染的患者、狗、猫、野生动物咬伤、抓伤或接触污染物来传播。

(三)症状与危害

初期表现为低热、倦怠、头痛、烦躁、恐惧、恶心、周身不舒服等表现,对痛、声、风、光等刺激开始敏感。已愈合的伤口部位及其附近有麻木、发痒、刺痛或虫爬、蚁走感。进而引起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等,甚至全身疼痛性抽搐。体温可达40℃以上,心率快,血压升高,瞳孔扩大,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精神失常、定向力障碍、幻觉等。病程进展很快,多在发作中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

(四)染病后采取的措施

1.被狗、猫咬伤或抓伤,立即用20%肥皂水和清水反复彻底清洗伤口处20分钟,再用75%酒精、2%碘酒或1%新洁尔灭液涂擦。

2.伤口消毒完毕后,一般不要缝合伤口,如伤口很大或出血多,不缝合就不能止血等。尽快接种疫苗。

(五)预防措施

1.不要和无主犬近距离接触;被病犬咬伤后如未进行预防免疫,发病率达15%~30%,一般男性多于女性。狂犬病潜伏期的长短不一,短的10日,长的达10余年,多数1~3个月。目前的医学科学对狂犬病依然无能为力,发病的患者基本都会在数日内死亡。因此,现阶段对狂犬病主要在于预防。

2.病兽应立即击毙焚毁或深埋,严禁剥皮吃肉;

3.如果决定养狗或猫,应定期接种狂犬疫苗。

四、红眼病

人们所称的“红眼病”,医学上称为急性结膜炎,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眼炎,以夏季多见。可分为细菌性结膜炎和病毒性结膜炎两类,其临床症状相似,但流行程度和危害性以病毒性结膜炎为较重。

2002年7月初,福建、广东、海南等地相继出现的“红眼病”,在8月中旬突然爆发,形成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发病“红潮”。各大医院眼科门前排起了长龙,而“红眼病”专用药水在近期也纷纷告急。据媒体报道,由于许多药店的滴眼液供不应求,一些商家趁机提高了这类药品的价格。

(一)传染源

红眼病患者是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眼的分泌物中。

(二)传播途径

红眼病属于体表传染病,经生活接触传播。

(三)传播途径

红眼病一般在感染病菌1~2天内开始发病,多是双眼先后发病。眼睛发红,感到眼睛发烫、烧灼、畏光,且有磨痛,像进了沙子一般。紧接着眼皮红肿,眼睛怕光、流泪,早晨起床时,眼皮常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睁开。有的人结膜上出现小出血点或出血斑,分泌物呈粘液脓性,有时在结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假膜,角膜边缘可有灰白色浸润点,严重的可伴有头痛、发热、疲劳。

(四)染病后采取的措施

1.保持眼部清洁,少用眼,减少刺激。

2.宜冷敷,不要热敷。

3.正确使用眼药。(1)慎用激素类眼药。(2)一般情况下,几种眼药勿同时滴用。(3)1~2小时滴一次

(五)预防措施

1.尽可能避免与病人及其使用过的物品接触,如洗脸毛巾、脸盆等;

2.尽量不到公共场所去,如游泳池、影剧院、商店等;

3.对毛巾等个人用品,或公用物品要注意消毒(煮沸消毒)、隔离;

4.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揉擦眼睛。

五、肝炎

通常所说的“肝炎”一般是指有传染性的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疾病。目前已经确定的引起传染性肝炎的病毒有5种,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甲型肝炎(甲肝)、乙型肝炎(乙肝)、丙型肝炎(丙肝)、丁型肝炎(丁肝)和戊型肝炎(戊肝)。近年发现有新的肝炎病毒如庚型肝炎病毒等,但其致病性尚未十分明确。

我国是肝炎高发区,在各种传染性肝炎中,乙肝是对人健康威胁最大的。我国人群中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9.75%,约1.2亿,占世界乙肝病毒感染人数的1/3。其中慢性乙肝病人约3千万,而且病毒可通过母婴传播方式传给婴儿和儿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我国每年新发的各种病毒性肝炎病人约为230万,死于肝炎或肝炎相关并发症者数以万计,每年我国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费用相当可观。

(一)传染源

患者、病菌携带是主要的传染源,甲肝和戊肝病毒存在于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的粪便中。乙肝、丙肝的病毒

(二)传播途径

1.甲肝和戊肝是经过消化道传染的。

2.乙肝传播,途径多样。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或体液经过破损的皮肤和粘膜而获得感染。具体的传播途径包括:

(1)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传播的最主要模式。婴儿可在出生前(宫内)、出生时及出生后从母体感染乙肝病毒。

(2)血液、体液传播。血液中乙肝病毒含量很高,微量的污染血进入人体即可造成感染,如输血及血制品、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针刺、剃刀、共用牙刷等均可传播。

现已证实唾液、汗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可含有乙肝病毒,因此,通过生活密切接触、性接触导致的体液传播也是获得乙肝病毒的可能途径。但一般来说,同一办公室工作上的接触及进餐传播的可能性不大。

3.丙肝。静脉吸毒、不洁输血是丙肝祸首。在西方发达国家,90%的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者为既往静脉毒瘾者或现症静脉毒瘾者,10%左右是由于多性伴活动所致。其他少见的传播途径有母婴传播、家庭内接触传播、器官移植传播等。

4.丁肝。与乙肝相伴。丁肝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依赖乙肝病毒才能复制,所以,只有感染了乙肝病毒的人才可能感染丁肝病毒。在我国不同地区的慢性乙肝感染者中丁肝病毒感染率有较大差异。

(三)传播途径

1.急性肝炎: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腻食物、乏力、肝区不适、尿黄如红茶。

2.慢性肝炎:乏力、食欲差、腹胀、尿黄、便溏、肝病面容。

3.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极度乏力、严重恶心呕吐、黄疸迅速加深、肝脏缩小。

(四)染病后采取的措施

1.保持良好的心态、足够的休息;

2.适当的营养为主,合理的药物治疗为辅,避免饮酒、过度疲劳。

3.做好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五)预防措施

1.甲肝、戊肝的预防,防止“病从口人”是关键;2.家中有乙肝患者,其他家庭成员应到医院检测乙肝两对半和肝功能。不要共用漱口用具、剃须刀等。

3.丙肝的预防目前无疫苗可用,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1)选择性手术时应用自身血液输注。

(2)吸毒者应尽量避免和别人共用注射器,一人一次一针,使用过的注射器放到指定地点。

(3)避免有多个性伴侣或采取保护性措施。

有传染性乙肝的女性,怎样避免传给子女呢?

1.再妊娠的后3个月,母体每月注射HBIG一次。

2.降低母体中乙肝病毒含量,即采用合理的抗病毒治疗,这个方法最好在怀孕前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使用抗病毒治疗以尽量降低母体内病毒含量,降低其传染性,减少对婴儿的威胁。

3.最重要的是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疫苗及HBIG,按时完成3次常规(出生时、出生后1个月、出生后6个月)乙肝疫苗接种,并在1岁时检测“乙肝两对半”。

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拥有数千年的疾病斗争的经验,以及各种针对不同疾病的特效治疗方法、手段及药物,只要依靠科学,能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治结合,任何疾病都是可以治疗的,人类终将战胜疾病。

篇2:学生常见疾病预防措施

阳西县沙扒中学

根据《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考评方案》,和《中小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十六条的有关规定,为了积极做好常见病防治工作,学校制定如下措施:

一、预防近视眼措施

(一)注意用眼卫生,坚持“二要”“二不要”。“二要”:读书写字姿势要端正,眼睛与书本距离保持一市尺左右;连续看书写字1小时后要休息片刻,或向远处眺望一会。“二不要”:不要在光线暗弱或直射阳光下看书写字;不要躺在床上或在走路及动荡的车厢里看书。

(二)注意阅读卫生:

1、坐姿端正:使身体重心落在座骨和靠背的支撑点。

2、书本与眼的距离保持30-35厘米之间。

3、书本平面与眼的角度保持直角。

4、阅读时桌面光线应保持150勒克斯。

5、连续阅读时间中学生不超过45-50分钟。

(三)认真做好眼保健操,要做到闭目,两手清洁穴位、动作准确,持之以恒,每天至少两次,同时还经常做晶体操和远眺。

(四)努力改善学习环境,第一排课桌前缘距离黑板二米以上,尽量按国家规定的编号配置课桌椅,并定期调换学生座位。

(五)定期举办近视眼防治专栏,定期检查学生视力,及时掌握学生视力变化情况,做好矫治工作。

(六)开学第一个月定为“防近”宣传月。

(七)督促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注意营养,注意与家长密切配合,看电视时间不要太长,眼与电视机保持2-3米的距离;督促学生睡眠时间不少于九小时。和任课老师经常保持联系,使学生学业负担不要过重。

(八)多摄入含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的食物,注意合理平衡膳食,不挑食,不偏食。

(九)经充分散瞳验光确诊为真性近视者,应配戴合适的眼镜矫正视力。配镜的原则是:不应进行“充分矫正”,以配戴获得较好视力的弱度凹透镜为宜。

二、学生龋齿防治措施

(一)健康教育为主要手段。采取宣传栏、发放宣传单张等形式,向学生传授龋齿防治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采取干预措施,改变学生不良的卫生行为。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坚持饭后漱 口,早晚刷牙,推广使用含氟牙膏,定期更换牙刷,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三)对体检发现龋齿的学生,督促进行及时治疗。

三、贫血的防治措施

(一)以健康教育为主要手段,向学生传授贫血防治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卫生行为和习惯。

(二)定期培训学校饭堂从业人员的膳食营养知识,讲究平衡搭配,营养配餐。

(三)建议开展肠道寄生虫驱虫治疗,消除患营养性贫血的可能病因。

(四)积极开展贫血检测,认真查找贫血原因,积极对因治疗。对轻度贫血的学生以调整饮食结构为主,药物为辅的治疗进行纠正。对中度以上的贫血则以治疗为主,及时学生营养不良防治施

四、营养不良防治措施:

(一)以健康教育为主要手段,培养学生良饮食卫生习惯。同时采取干预措施,改变学生不良的卫生行为。

(二)对学生、家长和进行宣教,让他们懂得合理的膳食结构有利于学生的生长发育和预防疾病。

(三)积极开展一年一度的学生健康普查和营养评价。对营养不良的学生,及时反馈信息给家长。

(四)对重度营养不良学生进行个体膳食指导调整学生的饮食结构。并鼓励学生多参加适当的体育动。

五、肥胖的防治措施

(一)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懂得防治肥胖的科普知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

(二)定期培训学校饭堂从业人员的膳食营养知识,讲究平衡搭配,营养配餐。

(三)与体育老师积极配合,督促学生加强锻炼。(四)开展对家长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干预,让家长尽量科学地搭配好每一餐食物。

(五)做好肥胖的监测和评价工作。

六、肠道寄生虫病防治措施

(一)以健康教育为主要手段。采取宣传栏、发放宣传单张等形式,向学生传授肠道寄生虫病防治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采取干预措施,改变学生的不良卫生行为。

篇3:高校学生的疾病预防与管理

1 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的场所, 也是学生获得健康体魄的场所。学校健康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4岁, 是青少年向成人过度时期, 也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定型期。大学期间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把健康教育引人学生课堂, 使之掌握健康知识, 树立健康意识, 培养健康行为, 主动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达到提高素质、降低发病的目的。通过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和卫生行为的培养, 大大增强学生对疾病预防的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1993年国家教委制定下发了《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 (试行) 》, 对高校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做出了规定, 提出了开设健康教育课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

1.1 高校学生健康教育课的构建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后期, 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 对健康知识的需求面很广。健康教育课内容应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大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涉及心理卫生、性生理、常见病、传染病防治、饮食营养、不良行为对健康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甚至于扩展为包含预防肥胖, 拒绝毒品, 心理健康在内的多个方面。

1.2 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知识

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是思想活跃、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积极向上、奋发成才, 志向高远, 能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宏图伟业之中。但目前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是非标准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对于正处于青春期及社会阅历较浅的大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 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信息量迅速增大, 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 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 因心理问题而走上极端的大学生呈上升趋势。有研究表明, 考试焦虑、就业焦虑、不善人际交往、社交恐惧、网络成瘾、个人情感问题和强迫症成为困扰当代大学生的普遍问题[1], 这迫切需要正确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正确对待恋爱和婚姻, 消除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

1.3 常见病、传染病防治知识

学校是人群较为集中的场所, 也是常见病、传染病防治的重点单位。大学生迫切需要常见病、传染病防治知识。传染病的发生在20世纪得到有效控制, 甚至有的传染病被消灭或基本消灭。但是由于病原体的变异、环境改变、新的群体状态的产生, 使人群对于新的病原体的免疫力下降, 有效治疗手段缺乏, 可能造成新的传染病流行或旧的传染病重新扩散蔓延, 人类面临新旧两类传染病的双重威胁[2]。通过健康教育使学生认识、了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在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 常备不懈, 防患未然;在突发传染病时, 积极配合, 消除恐惧, 稳定情绪。健康教育课应该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病、传染病防治措施, 注重介绍上呼吸道感染、腹泻、食物中毒、运动外伤等大学生常见疾病和艾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风疹、水痘等重点传染病的预防。介绍电击、溺水、中暑、煤气中毒、心脏骤停等意外事件的急救与自救, 帮助大学生认识疾病, 自觉的预防疾病。掌握简单的急救和自救知识。

1.4 不良健康行为与慢性病防治知识

现代大学生活“绚丽多彩”, 一些学生抽烟、喝酒、打扑克、通宵上网等等, 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生理健康, 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 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有的学生长期沉溺于上网、打游戏, 在网上的冲浪体验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对网络的心理依赖, 有的甚至染上网瘾, 沉溺于虚拟世界, 自我封闭, 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 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它使整个人都变得很颓废、惰性, 慢慢地成绩也开始下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生活方式、不良健康行为是导致慢性病发病持续上升的重要原因。健康教育课应该注重介绍不良健康行为的危害:肥胖、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致病因素及预防办法。介绍生活中哪些行为促进健康、哪些行为危害健康及健康生活方式等, 帮助大学生改变不良健康行为,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预防疾病的发生。

2 加强学生体能锻炼, 增强体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学生的身高、体重有了明显增长。但是身体功能却明显下降[3], 这主要与缺乏体育运动有关。健康教育课应该注重介绍人体生长发育、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体育锻炼应该遵循的原则、常用的体育健身法等内容, 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提高身体素质。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 促进健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学校除了体育课, 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 从而达到改善素质, 增强体质, 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3 坚持入学体检制度, 建立卫生制度

坚持新生入学全面体检制度, 全面了解和掌握新生的健康状况, 以利于校医和老师提供健康咨询和医疗服务。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对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动态跟踪和记录, 并及时将体检反映的健康问题反馈给学生及家长, 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治疗。对不符合入学条件的学生, 要提出休、退学建议。同时为保障学生在学校公共场所的卫生安全, 加强学校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 学校应狠抓校园环境卫生, 加强校园文明建设, 配备必要的卫生设施, 建立一系列的卫生制度。同时应配备业务知识过硬、专职的卫生管理人员, 制定相应管理办法, 明确其职责, 赋予其检查监督的权利, 并负责健康教育、健康监测、饮食饮水卫生、环境卫生、传染病防治、学校膳食营养等工作, 以利于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下学习与生活。

4 建立危机管理机制, 不断提升高校危机处理能力

近年来, 学校食物中毒、火灾、意外伤害事故频频见诸报端, 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各种危机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对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也会对公共和私有财产以及师生员工的生命与健康都会带来极其严重的损失, 因此高校师生员工必须对危机具有一定的认识,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及时发现潜在的危机加以处理, 不断提升危机管理工作的品质。抗击非典的实践使人们充分地认识到, 预测、预报和预防是消除或减轻各种重大突发事件最有效手段。坚持“预防为主”, 建立预警预报机制, 及时将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或做好充分准备从容应对将要发生的危机, 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一旦发生学生传染病暴发流行, 要立即启动学校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切实保障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 大力促进学校教学、科研、校园治理等各项工作健康发展。

5 结语

高校通过采取各种形式对大学生疾病预防与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以提高他们的健康知识水平,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自觉的预防疾病, 提高身体素质, 改变不良健康行为,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预防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疾病的发生。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管理工作, 加强疫情管理制度,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学生的疾病预防与管理的思路和具体做法。大学生是青少年向成人过度时期, 也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定型期, 大学期间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建立危机管理机制, 加强疫情管理制度, 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也是疾病预防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高校,疾病预防,管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桂珍.现代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39-53.

[2]王建华.流行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20.

篇4: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

世界卫生组织的《阿拉木图宣言》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生理、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多年来,我们对健康的理解存在片面认识,把体质与健康等同起来,在学校教育中,按照应试教育的模式,对受教育者的健康,也多是从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去要求和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与培养。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1.5亿青少年学生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就有3000万人。北京高等教育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秘书长蔺桂瑞坦言,我国青少年学生中因心理问题自杀已占死因第一位。在我国,有相当比例的青少年学生呈现出敏感、脆弱、孤僻、焦虑等不正常的心理特征。另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某学校两次对入学新生进行全面心理调查,结果表明,2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各种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学生人数已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50%左右,充分说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一、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学业问题

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低效、考试焦虑、厌学、学习成绩不理想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学生。另外,有的学生因专业选择不当。也会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2情绪问题

(1)抑郁、焦虑、自卑、郁闷、不稳定等

以个体心中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常伴有身体不适、失眠等问题,心情压抑、沮丧、无精打采,什么活动都懒于参加。

(2)情绪失衡

青少年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敛性,表现为情绪波动大,调控能力较弱。

3人际关系问题

(1)人际关系不适

学生学从校到学校,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部分学生对新的人际关系显得很不适应。

(2)社交不良

部分学生缺乏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和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怕失败,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的不多,久而久之,开始回避,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3)个体心灵闭锁

大部分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而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自信又不利于发挥自身的人际魅力,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正常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

4情感问题

(1)友情困扰

在处理个人情感问题上,分不清友情与爱情,不能很好地把握男女同学交往的尺度。有的同学希望珍惜友谊,但又不经意地与友谊失之交臂。

(2)爱情困扰

爱情在学校并非一门必修课,但学生仍然从各个方面开始了自己的情感之旅,被困惑、早恋、失恋、变态等问题困扰着,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二、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

1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资格和训练提出三项要求:一是具有教学文凭和教师资格证书;二是具有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三是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有计划地定期举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班,要培养高素质,具有心理健康水平和丰富的心理卫生知识和相关理论水平的教师从事这项工作。心理素质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视心理素质教育为己任。通过各学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学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专、兼职教师,以及学校工作人员共同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

2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心理和谐需要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学校、家庭、同学、环境、氛围、教师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生活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学风、班风、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把班级建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关系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温暖集体,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学校应重点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科普知识讲座,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4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选修课程,开展专题讲座、报刊、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创建心理健康咨询网站,发挥校园网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网络聊天咨询室,一是专职心理咨询,二是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做客进行知识讲座。也可开通网络咨询热线,实现师生心灵互动。网上心理咨询能够满足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保密性,这样很容易消除顾虑,敞开心扉,为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沟通。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助人与自助的活动,“助人”是手段,让学生“自助”才是目的,通过上述方法使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从而弥补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5建立起以预防教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定位在于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以预防教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校要把重点放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同时关注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的治疗和康复工作。面向全体、兼顾个体,充分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学习差异、思想差异和心理差异等等,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与帮助,使之战胜心理问题,恢复心理健康状态。

6建立学校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通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学校应加强家长的心理卫生知识和家教方法的培训,指导家长学会欣赏、激励、宽容、理解、尊重和信任孩子,切忌简单、粗暴、惩罚和体罚,主动关心孩子的需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为此,学校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搏击长空,自如翱翔,走向成熟,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雪英.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对策,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4(2)

[2]李世芬,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长春大学学报,2002,10(6)

[3]王贵林,陈洵主编,心理学教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5:学校学生常见病防治措施

根据《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加大学生常见病防治力度,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个别学生身体有异常反应要及时同家长联系,动员家长带学生去医院诊治,不可耽误。

1、视力低下:每天第二节和三节课间组织学生进行眼保健操,每学期开展“保护视力宣传”活动,对假性近视及边缘视力进行药物治疗,真性近视应合理配镜。力争近视眼年发病率稳中有降。

2、肠道蠕虫: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积极引导学生家长定期给学生服驱虫药。力争肠蠕虫感染率控制在标准之内。

3、沙眼:搞好个人及集体卫生,控制沙眼传播途径的各个环节,学校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治疗。要求沙眼矫治率为100%。

4、龋齿:注意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提高学生有效刷牙率及龋齿充填率,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5、贫血:向学生传授平衡膳食营养知识,纠正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督促学生及时进行治疗。

6、营养不良、肥胖:向学校应逐步推广营养午餐,广泛宣传营养知识,对肥胖学生应进行膳食指导,注意合理营养,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督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要求营养不良和肥胖率控制在标准内。

学校常见病、传染病防治知识

一、预防近视眼

凡裸眼视力低于5.0的,一般称为视力低下。近视是指眼睛辨认远方(5米以上)目标的视力低于正常,但视近正常,近视眼是由于眼对光的曲折力同眼轴长度不相适应造成的。包括:眼轴长度正常,晶状体的曲折力过强;晶状体的曲折力正常,而眼轴长度过长。用眼卫生习惯不良及遗传因素是造成近视的主要原因。

预防近视的措施

锻炼身体,增强体制;注意营养、不挑食;改善照明、端正坐姿;节制看电视、用电脑;经常望远,做眼保健操。

二、预防沙眼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是致盲眼病之一。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

怎样预防沙眼

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被褥、毛巾、手帕、枕巾等物品常常洗晒,保持干燥;

不能共用洗脸、洗澡的毛巾、脸盆;

积极锻炼身体,注意饮食营养,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三、预防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传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细菌性痢疾的预防

对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对餐饮人员及儿少机构的相关人员应定期体检,发现带菌者应调离岗位。

搞好饮食饮水卫生及个人和环境卫生,做好三管一灭,即管水、管粪、管饮食及消灭苍蝇。

四、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人的鼻腔、咽、喉部是肺呼吸前端通道,称做上呼吸道。发生在这些部位的急性炎症称之为感冒,多数是由于病毒引起,是最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感冒的一种,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

经常开窗透光,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根据季节变化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

均衡饮食,充分休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流行季节,避免到空气流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集会; 注意个人健康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和擤鼻子后要洗手; 每年于夏末秋初接种流感疫苗。

五、预防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如身体出现低热、盗汗、疲倦、体重下降、长期咳嗽和痰中带血(连续三周以上)应怀疑自己是否患上了肺结核。

肺结核主要是通过肺结核患者和带菌者传染。肺结核通常经空气中带菌的飞沫传播 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隔离; 切断传播途径; 接种卡介苗。

六、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是夏秋季的常见病、多发病。多由于细菌及病毒等感染所致。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病状及程度不等的腹泻和腹部不适。预防措施

食品和饮水卫生是预防急性胃肠炎的首要措施; 不吃病死的家禽肉;

不吃腐败和不新鲜的海产品,隔餐食物要充分加热; 隔离带菌者,切断传染源。

七、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俗称恐水症。人感染后病死率几乎100%。带狂犬病毒的狗、猫等家养或野生动物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如何预防狂犬病

以犬类管理为主。捕杀野犬,对家犬进行登记和疫苗接种,对病死动物要焚毁或深埋处理。

狂犬病目前尚无特殊疗法。当人被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反复冲洗伤口至少半小时,挤出污血,并及时到疾控中心注射狂犬疫苗。建议养狗者进行预防接种。

八、预防伤寒病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多发于夏末秋初。它主要是通过病人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传播。以持续高热、咽峡炎,全身小皮疹为主要症状;可引起肠出血、肠穿孔 预防伤寒病,我们应做到:

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净;不喝生水;不吃腐败不洁的食物;不随地大小便;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接种伤寒疫苗。

九、预防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分类:

细菌性食物中毒:指因摄人被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是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类。发病率较高而病死率较低,有明显的季节性。

有毒动植物中毒:指误食有毒动植物或摄入因加工、烹调方法不当未除去有毒成分的动植物食物引起的中毒。发病率较高,病死率因动植物种类而异。化学性食物中毒:指误食有毒化学物质或食入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比较高。

真菌毒素和霉变食物中毒:食用被产毒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疾病。发病率较高,病死率因菌种及其毒素种类而异 食物中毒的预防: 不吃变质、腐烂的食品;

不吃被有害化学物质或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品; 不生吃鲜、河鲜、肉类等; 生、熟食品应分开放置;

切过生食的菜刀、菜板不能用来切熟食; 不食用病死的禽畜肉;

篇6:小学生秋季疾病预防常识

一场秋雨一场凉,金秋季节,秋高气爽,天气转凉,昼夜温差较大,气候变化无规律,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可谓“多事之秋”。我们北方雨水稀少,天气干燥,易出现口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干咳少痰、皮肤干裂等现象,此即医学上所说的“秋燥症”。为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加强人体调节机能,适应多变的气候,提醒易感染人群,特别是小学生,在日常生活饮食上应采取相应措 施,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一、预防伤风感冒: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是秋季小儿最常见的疾病。预防的方法主要有:平时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少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要注意随气温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夜间要注意盖被子;多饮水,平衡饮食,避免疲劳,注意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时间。

二、注意扁桃腺炎:

小学生扁桃腺炎的发病率较高。有的学生平时吃药多,产生了抗药性,一旦感冒发烧,扁桃腺就肿大。预防扁桃腺炎的发生,应该尽量避免伤风感冒,不接触病人,增强营养,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

三、当心气管炎:

秋季小学生感冒伤风后,容易并发支气管炎。常常咳得喘不过气来,有的甚至持续两三个月,甚至演变为哮喘。由此可见,预防感冒是预防支气管炎的关键。应注意不吹风,不吃生冷的东西,少在外面乱跑,避免夜间受凉和与病人接触。

四、秋季腹泻:

在秋季,腹泻也是常见的疾病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乱吃东西兼受凉的缘故。因此,要注意学生日常饮食,不乱吃食物,不暴饮暴食,还要注意防止腹部着凉。

篇7:小学生疾病预防与治疗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疾病,以及疾病的种类。

2、让学生知道如何预防疾病。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什么是疾病,疾病种类。

2、难点:如何判定某种疾病。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1)引言导入:

小学生处于童年期,也是人生中最健康的阶段,其患病率和死亡率都极低,但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也难免会有些常见病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健康,因此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小学生常见疾病的防治”。

(2)什么是疾病?

疾病可分为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心里感到不适如火,人就得病了。由自体内遗传系统存在疾病基因或环境刺激因素等的作用下引发或诱发生命机能发生有害改变。引发代谢、功能、结构、空间、大小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称之疾病。疾病也可通过药物或手术来减轻或消除。普通疾病的诊断治疗常见而容易。人类遗传病是由受精卵或母体受到环境或遗传等的影响,引起的下一代的基因组发生有害改变产生的疾病。称之遗传病。近亲或有血缘关系的夫妇也会生下遗传病患者。(3)分类

自然环境:碘缺乏病、地方氟中毒、地方砷中毒 自然疫源:鼠疫、布鲁氏菌病

(6)传播途径:触摸、呼吸道、消化道

(7)传播源:牲畜(猪、狗、猫、牛、马、羊、鹿、家兔、骆驼等)(8)症状:发热;多汗;骨痛、关节肿胀;全身乏力;食欲不振;(9)预防: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播源;

(10)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休息;营养。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布置课后作业:

篇8:学生常见疾病预防措施

本文从高校大学生的角度探讨了羽毛球运动损伤,进而根据相应的原因提出了预防措施,旨在为羽毛球运动者提供预防羽毛球运动损伤的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山西师范大学羽毛球协会会员以及体育学院羽毛球专修、选修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研究专著、文献期刊、学术论文,对高校羽毛球运动损伤情况进行了解。

1.2.2 问卷调查法

制作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其中体育学院40份,非体育教育专业学生60份;体育教育有效问卷率100%;非体育教育专业有效问卷率达到92.8%。

1.2.3 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并进行逻辑分析,以了解运动损伤情况和损伤原因。

2 大学生羽毛球运动损伤情况

2.1 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运动损伤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体育学院专、选修学生羽毛球运动损害有以下特征,肩关节损伤占31.6%、肘关节损伤高达55.3%、腕关节损伤占15.8%、膝关节占23.7%、踝关节15.8%、手脚起泡42.1%。由此可见,肘关节是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运动损伤的高发部位,主要是由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肌肉力量相对于其他非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大,但是由于不正确的击球动作导致损伤发生;踝关节损伤的发生率较小,主要由于体育学院学生基本都有较为专业的羽毛球鞋等等,能够对踝关节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2.2 本校非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运动损伤情况

数据显示,非体育教育专业(主要涉及部分羽毛球爱好者、我校羽毛球协会部分成员)学生损伤情况不容乐观,损伤主要集中在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以及由于摩擦导致手掌、脚底起泡。其中,手脚起泡的发生率高达79.5%,肘关节和膝关节的损伤率分别达到74.4%和69.2%,其损伤率远远高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通过调查分析得出:非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缺乏运动前必要的一些准备活动、运动器材(羽毛球拍、羽毛球鞋)不合适、羽毛球动作不规范。

3 羽毛球运动损伤的成因分析

3.1 羽毛球运动肩关节的损伤

肩关节是人体典型的球窝关节,稳点性较高,且高校大学生年龄一般都已经二十多岁,身体各个器官基本发育成熟,在羽毛球运动中一般不易造成脱臼。肩关节的运动损伤主要表现为肩关节肿胀感、肩关节韧带拉伤、肩袖损伤[1]。

在羽毛球运动中,肩关节肌肉、韧带拉伤发生主要是参与者运动前缺乏必要的热身准备活动、平时肩关节缺乏必要的柔韧练习导致肩关节活动范围较小、在羽毛球运动中正手击球突然发力、过多的反手击球动作以及动作的不正确,违反了肩关节正常的工作方式,都极其容易造成损伤;而对于肩袖损伤,更多的原因在与运动动作不正确,并且长期使用不正确的动作击球,经过一段时间后慢性积累,最终导致肩袖损伤。肩袖损伤后肩关节有强烈的不适感,并且伴随有活动障碍,在停止羽毛球运动一段时间后症状会有改善,并且会消失,但是当再次参加羽毛球运动后,又会复发。

3.2 羽毛球运动肘关节的损伤

肘关节结构比较复杂,羽毛球运动中常见的损伤主要是肱骨上踝炎,又俗称网球肘。主要是由于击球动作不正确造成的,在击球过程中,手掌过度向上翻、向后弯曲频繁,手腕处反复的错误动作导致肘关节处的肌肉和肌腱长时间违背生理学上的受力特点;上手发球时扭转手腕加一些旋转;反手击球动作击球时机过晚等,都是导致羽毛球肘的重要原因之一[2]。相对于其他损伤,羽毛球肘的危害还是不容小觑的。

3.3 羽毛球运动腕关节的损伤

对于普通非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腕部力量不足,在击打羽毛球时由于羽毛球的冲击力致使羽毛球拍面发生较大变化,腕关节因突然受力容易导致韧带拉伤。腕关节损伤主要发生在羽毛球正手击球以及截击技术上。造成腕关节损伤的原因中,手腕力量不足是最大的因素之一;其次,部分学生还是由于动作的不规范造成的,在击打羽毛球时拍面无法固定或者不正,导致手腕关节承受较大的负荷和不必要的拉伸,致使腕关节损伤。

3.4 羽毛球运动膝关节的损伤

膝关节是人体最重要的关节之一,承受着人体自身重量,人体膝关节属于平面关节,其稳定性较弱,主要依靠韧带、半月板维持基本的稳定,由于需要跑位击球,爆发式的发力、转向以及没有充分的做准备活动来预热膝关节,导致膝关节韧带拉伤,羽毛球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主要为关节韧带拉伤。由于羽毛球运动动作的特点,在整个羽毛球动作技术中,很多动作膝关节处半蹲位,经常在130。-150°进行发力或移动。因为这个角度伸膝的力量最大,关节活动最有利,最灵活,但此时关节稳定性下降,膝内、外侧副韧带松弛,此时关节的活动及易使髌骨软骨面因“不和槽”的“捻错”和“挤压”,长期如此造成损伤[3],从而造成髌骨劳损症,影响膝关节的正常功能。

3.5 羽毛球运动踝关节的损伤

羽毛球运动中踝关节的损伤情况不多见,主要以轻微的扭伤为主。由于羽毛球运动中包含很多的侧向移动、急停和急走,所以踝关节承受较大的力量;因打不着专业的羽毛球鞋,踝关节无法得到保护,也是踝关节损伤的一个主要原因;羽毛球场地地面不平整或者地面打滑,也很容易造成踝关节的扭伤。

4 羽毛球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学生预防羽毛球运动损伤的措施的情况不容乐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明显的误区。

数据显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羽毛球运动损伤主要原因有:身体疲劳12人,占55.3%;运动时间过长28人,达到73.7%;负荷量过重15人,占39.5%;相对与非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来说,由于不做热身活动导致受伤的人数只有2人,仅仅占5.3%;非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运动损伤主要原因有:动作用力不正确31人,高达79.5%;没做热身27人,占69.2%;注意力不集中22人,占56.4%;肌肉力量不足14人,占35.9%。

通过对损伤后处理情况调查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羽毛球运动受伤后有92%的学生会在受伤后采取治疗措施,只有8%的学生不采取治疗。非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有62%的学生选择不采取治疗手段,只有38%的学生采取治疗来缓解病情。

4.1 肩关节损伤预防措施

运动前做好热身准备活动,充分活动好关节,做适当韧带拉伸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加强肩关节的力量训练,加强三角肌、胸肌、背部肌肉的力量,提高肩关节稳定性。

4.2 肘关节的损伤预防措施

要严格按照羽毛球教练或者老师的动作要求,避免出现击球时手掌向上、向后频繁弯曲及随挥动作不完整,以上错误动作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加重肘关节负荷,肘关节损伤的几率就会加大。加强对前臂肌群力量的训练,可以采用通过双手握力练习来加强前臂力量。

4.3 腕关节的损伤预防措施

选择重量合适自己的羽毛球拍,也可以在羽毛球拍上加减震条,适当的减少羽毛球拍的磅数来减缓击球时的冲击力,来保护腕关节。加强腕关节力量,可以做哑铃的转腕动作来加强腕关节力量;要严格规范自己的动作。

4.4 膝关节的损伤预防措施

可以做一些蹲跳起、深蹲、负重深蹲等来加强膝关节力量。掌握正确的羽毛球步法,羽毛球运动中常用的步法主要有侧并步、后撤步、小跳、小碎步等。穿着的羽毛球鞋鞋底弹性好、摩擦系数要高。

4.5 踝关节损伤预防措施

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活动脚踝关节,做好拉伸运动。穿着专业羽毛球鞋,随时注意场地情况。

5 结语

结合羽毛球运动动作及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特点,对大学生羽毛球运动损伤成因进行简要分析,并且根据分析提出一定具有操作性的预防措施,旨在减少羽毛球运动中损伤,使羽毛球运动者能够真正达到通过羽毛球运动增进学习生活乐趣、强健身体、享受大学美好时光的目的。

摘要:对山西师范大学参与羽毛球运动的学生进行调查,找出羽毛球运动损伤发生频率较高的部位,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羽毛球运动损伤发生率,旨在为羽毛球运动参与者提供预防运动损伤的建议。

关键词:羽毛球运动,损伤,损伤成因,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钟志玲,黄治官.羽毛球训练中肩袖损伤的处理与预防[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6(6):78-81.

[2]鲍勤.羽毛球运动常见50的运动损伤及防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2):56-61.

[3]蔡宁.羽毛球拍设计中的材料与工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4]许燕明.羽毛球运动中膝关节损伤的预防与治疗[J].哈尔滨体育院学报,2007,27(4):32-36.

上一篇:警民和谐颂下一篇: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