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成本的构成与分配

2024-05-02

猪场成本的构成与分配(共6篇)

篇1:猪场成本的构成与分配

猪场成本的构成与分配

一、猪场成本构成:

1、仔猪耗料:核算猪苗当期耗用的饲料成本,包括312料、810乳猪料、552料等小猪料。

2、仔猪耗药:核算猪苗当期耗用的药物成本,包括猪场分娩舍、保育舍耗药。

3、种猪耗料:核算经产种猪消耗的饲料成本,包括332 怀孕料、333哺乳料、333A哺乳料(注:后备种猪消耗的饲料成本记入“种猪存栏”—包括331后备种猪料、后备313猪料)。另外:有公猪站的猪场,宅梧猪场和更楼猪场公猪消耗的饲料335公猪料记入了精液成本。

4、种猪耗药:核算种猪消耗的药物成本指配种舍耗用的药物(注:猪场公用的药物计入制造费用,公猪站所耗用的药物计入了精液成本)。

5、种猪转移值:核算种猪因分娩而发生的价值转移。种猪转移值按种猪分娩的窝数为基数计提。计提的标准:商品猪场:185元/窝,扩繁场:352元/窝。(苍城猪场)

6、制造费用转入:

⑴、工资:指员工的劳动报酬。(包括合同工工资、非合同工工资、临时工工资、计件工工资、奖金、节日礼金)。

⑵、餐费:核算员工的伙食开支,包括合同工、临时工的伙食费、伙食补贴及夜班补贴。

⑶、动力费:核算为生产而耗用的动力费用及水费,包括外购的电力费、水费;发电机用的柴油,锅炉用的柴油、重油、煤等。

⑷、折旧费:核算固定资产的折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械设备、电子办公设备、运输设备、动力传导设备(供水供电设施)、其他设备。

⑸、差旅费:核算为生产服务出差而发生的有关费用,如车船费、飞机票、路桥费、车辆保管费、车用汽油、柴油等。

⑹、运杂费:核算为生产而支付的运输、装卸搬运等费用。(饲料运费、种猪运费、药物运费)。

⑺、接待费:核算与有关单位业务往来而支付的接待费用,如:接待的餐费、烟、糖果、饭堂客餐以及其他与业务有关的支出等。

⑻、租赁费:核算租用厂房、场地等支付的租金。(宅梧猪场和更楼猪场由于房屋及建筑物是未报建的,会计师事务所对未报建的房屋及建筑物不 1

认可,因此宅梧猪场和更楼猪场的房屋及建筑物属集团公司的财产,两个猪场每月应计提租赁费分别为10.07万和11.09万,到年底一次性上缴给集团总部)。

⑼、通迅费(电话费):为了联系业务支付的电话费,包括手机费、电话费补贴,磁卡等。但不包括电话的初装费、手机入户费、电池等。

⑽、办公费:核算初装的电话及办公用品等费用支出。

⑾、车辆费用:核算为生产服务的车辆费用支出,包括车辆的修理费、保险、路费、年审费用等。

⑿、福利费:核算按员工的工资总额的14%提取的福利费。

⒀、维修费:核算机械设备及厂房维修费用。

⒁、费用摊销:核算低值易耗品以及其他应摊销的费用,比如:摊销土地的租金等。(低值易耗品是指可以单独和多次使用,不能作为固定资产的各种用具物品,单位价值100元以上,如工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猪笼等)。

⒂、劳保费:核算各种劳保支出,包括工作服、工作鞋、口罩和手套等。

⒃、其他费用:核算不属于上述费用项目的而与生产有关的其他费用支出。如员工的加班费等。

归集以上六大项费用后在库存的猪苗和当月上市的猪苗之间进行成本分配。

二、商品猪场在产品与产成品成本费用分配的计算(参见成本分配表一):

计算的依据是:

根据猪场提供的“猪群变动报告表”所列的上市仔猪数量(包括外卖次品)以及全月存栏仔猪数量为计算依据。

说明:

A、仔猪在产品与产成品的区分:未销售的仔猪(指库存的仔猪)为在产品,已销售的仔猪作为产成品。

B、仔猪的耗料、仔猪耗药、制造费用其完工程度按未出栏猪苗的50%计算。C、种猪转移值,种猪耗料、种猪耗药等随着种猪分娩,其价值转入了仔猪成本,其未出栏猪苗的完工程度按100%计算。

D、在产品与产成品之间的分配采用约当量法(这是会计核算的一种方法)。

E、分配表中的期初费用为上月库存猪苗的费用。

计算公式:

费用总额=期初费用余额+本期费用

未转出猪苗成本(期末余额)=本月费用总额—结转完工成本(即商品猪苗转

出成本)

商品猪苗转出成本=约当分配率*猪苗出栏数量 约当分配率=本月费用总额/(出栏数量+存栏约当量)

出栏数量:猪场当期调出的猪苗的总数,包括残次苗,但不包括死猪苗。存栏约当量:期末猪场库存的猪苗数量和完工程度的乘积。

三、公猪场站的精液成本构成与分配(宅梧猪场和更楼猪场)

1、精液成本构成:当月耗用的335公猪料、公猪站耗用的药物及按经产公猪占全场种猪存栏比例分配的制造费用。

2、精液成本的计算步骤:

①、每份精液成本=当月归集的精液成本/当月产出精液总份数

②、当月全场自耗精液成本(计入种猪存栏值)=每份精液成本*当月全场自耗精液份数

③、当月公猪站损益=当月外调精液收入—(当月归集的精液成本—自耗精液成本),该损益在利润表中的“其他业务利润”反映。

四、苍城扩繁场(成本分配参见附表二)

计算的依据是:

根据猪场提供的“猪群变动报告表”所列的上市仔猪数量(包括外卖次品),上市种苗数量(包括外卖次品)以及全月存栏仔猪、种苗数量为计算依据。

(一)、饲料计算

①、0-50天仔猪耗料(仔猪生产成本):312料,312C料,810料、311乳猪料。

②、50天后小种苗耗料(种苗生产成本):312料,312C料,后备313料。

③、经产种猪耗料(计入仔猪成本):332怀孕料,333哺乳料,法系333料,后备313料,331后备料。

④、后备种猪耗料(计入存栏值):331后备料,后备313料。

说明:

A、0-50天仔猪和50天后仔猪同时耗用312料,312C料,B、50天后种苗与经产及后备种猪同时耗用后备313料,C、经产种猪与后备种猪同时耗用331后备料。

因此,要把仔猪和小种猪耗用的312料、312C料,小种猪和经产及后备种猪耗用的后备313料,经产种猪与后备种猪耗用的331后备料分离出来,然后相应计入各项成本当中。

(二)、药物计算

50天前仔猪耗药(计入仔猪成本)=分娩舍+保育舍 50天后种苗耗药(计入种苗成本)=育成舍 种猪耗药(计入仔猪成本)=配种舍+隔离舍+公猪站

扩繁场的费用归集与商品场相同,只是扩繁场因生产有种苗,分配成本时多一个步骤,即0-50仔猪的成本和50天后种苗的成本。

制造费用归集后按0-50天库存猪苗和50天后库存猪苗的比例进行分配。

50天前、后猪苗制造费用的分配:

50天前应分配制造费用=本月制造费用总额÷(50天前猪苗期初期末存栏平均数+50天后种苗期初期末存栏平均数)*50天前调出猪苗数量(不含转入小种猪数)

50天后应分配制造费用=总制造费用—50天前应分配制造费用

服务部成本构成

1猪苗成本。

2、饲料成本。

3、药物成本。

4、专业户利润。

5、专业户补扣款(包括结算时的特殊补贴、欠料扣款以及当期实际发生的各种补扣款)肉猪养户的成本核算:

1、当月上市的每头肉猪都参与成本核算

2、对当月上市但没有结算的养户,将上市前所发生的成本,按上市数与领苗数的比例摊销分到当月。

3、对当月结算的养户,将本批的全部成本减去过去已摊分的成本作为结算当月的成本。

服务部费用的归集同猪场类似,只是其费用的发生是在管理费用中反映。

篇2:猪场成本的构成与分配

成本核算是猪场进行生猪产品成本管理和计划管理的重要内容,学会对核算的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并适时做出正确决策是未来猪场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猪场的成本核算就是对猪场生产仔猪、商品猪、种猪等产品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进行计算,得到每个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资金总额,即产品成本。定期的财务分析可使经营者明确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有针对性地加强成本管理。成本管理则是在细致而严格地进行成本核算基础上,考察构成成本的各项消耗数量及其猪场盈利或亏损的原因,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措施,做到事半功倍,获得最佳效益。现在以张富平养殖场2013年的年终决算为例,来进行中小型养猪场的成本核算与盈亏分析。

一、猪场的生产情况

张富平养猪场常年存栏基础母猪25头,猪只常年存栏量为280-300头,每年可向市场提供育肥猪500头左右。

2012年11月15日,猪场存栏量为288头,其中能繁母猪25头,后备母猪5头,种公猪1头,育肥猪103头,保育猪76头,哺乳仔猪78头。

2013年11月15日,猪场存栏量为292头,其中能繁母猪26头,后备母猪4头,种公猪1头,育肥猪108头,保育猪74头,哺乳仔猪79头。2013年全年出售育肥猪450头,出售仔猪47头,淘汰种猪1头,销售收入分别为74.25万元、2.82万元和0.2万元,合计销售收入为77.27万元。

2、仔猪和育肥猪成本核算

猪的生产成本为直接生产成本和间接生产成本,所谓直接生产成本就是直接用于猪生产的费用,主要包括饲料费、防疫费、医药费、饲养员工资等;间接生产成本是指间接用于猪生产的费用,主要包括管理员工资、固定资产折旧费、贷款利息、供热费、电费、设备维修费、工具费、差旅费、招待费等。计算猪生产成本时,只计算其直接生产成本,间接生产成本年终一次性进入总的生产成本。

1.仔猪的成本核算及其毛收入的计算

(1)饲料成本。该猪场2013年用于种公猪、繁殖母猪、后备母猪、仔猪的饲料数量及金额总计分别为40.00吨和22.80万元。

(2)医药防疫费。猪场全年用于种公猪、繁殖母猪、后备母猪、仔猪的防疫费为0.10万元,医药费为0.60万元。

(3)饲养员工资。饲养员工资实行分环节承包,共有饲养员1人,按转出仔猪的头数计算工资,全年支出工资总额0.90万元。

2013年仔猪的直接生产成本合计24.40万元,全年出售仔猪47头,转入育肥舍仔猪450头,合计497头,则平均每头仔猪的直接生产成本为490.95元。

(4)仔猪毛利的计算。2013年销售仔猪47头,收入2.82万元,全年转入育肥舍仔猪450头,每头按540元转入,共24.30万元。则仔猪的毛利为2.82+24.30-24.40=2.72万元,平均每头仔猪的毛利为54.73元。

2.育肥猪成本核算及其毛利的计算

篇3:浅析教育成本的构成与核算

一、教育成本的含义及进行教育成本核算与现行会计制度的差距

(一) 教育成本的含义

教育成本主要是人才培养成本, 即为培养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生发生、耗用的全部货币价值量。教育成本的核算就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教育运行过程中各种费用的发生和成本的形成进行核算, 计算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耗费在一定人才培养对象的劳动价值总和。

(二) 现行会计制度与正确核算教育成本的差距

为了能够正确的核算教育成本, 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规范的核算体系。目前我国各高校采用的会计制度与教育成本核算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即都是按照教育事业会计制度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制度, 即以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作为确定本期实际收到款项的收入和付出款项的费用, 不论其是否归属于本期, 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采用现行会计核算制度核算教育成本会有如下几方面差距:

1发生的收付业务与会计期间不一致的情况下, 会产生款项的收付与实际业务的发生不一致, 收入同费用不能配比, 因此不能正确的反映各期成本和财务成果。

2各高等院校对购置的固定资产都不计提折旧, 因此在教学经费的使用观念上, 重视社会效益, 忽视经济效益, 重视教学、科研等计划任务的完成, 忽视对已购置资产的管理和充分利用。

综上所述, 目前高等院校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制度不仅不能正确的反映教育经费的真实情况, 又使各个受益期的教育成本缺乏可比性, 不利于正确核算教育成本。因此, 采用哪一种会计制度、怎样正确核算教育成本、教育成本的构成内容怎样才合理, 我们都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于各级政府如何对高等学校合理的投入教育经费、高等院校怎样合理使用经费及学校自身的教学管理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应遵循的会计前提和会计原则

(一) 会计前提

教育成本的核算应是学校会计核算的一部分, 受学校所处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 应遵循会计核算的共同要求。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试行) 》规定, 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是我国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主体规范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会计分期规范会计核算的时间界限, 持续经营和货币计量规范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手段。教育成本核算应同样受上述会计基本前提的制约。

(二) 会计原则

学校在遵循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主要会计原则的基础上, 还必须遵循以下会计原则:

1为了正确核算教育成本, 学校要调整或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原则较为合理。权责发生制原则是对会计主体收入和费用成本的确认, 均以权利已经形成和义务已经发生为标准, 凡是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 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收到和付出, 均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处理。这种方法强调收入的实现和为了获得收入而发生的费用相配合, 能真实的、正确的反映教育成本在此期间的归集和分配, 实现实际收入和费用的适当配比关系, 体现学校净资产的状况。

2由于高等院校分文科、理科、医学、艺术、经济、管理等不同学科, 每个学科又有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 高校对不同学科类别、不同层次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也是不同的。

3因为目前各高等院校的教学组织、学费的收取等都是按学年进行的, 跨会计年度的预收学费在年终结算报表中以结余体现, 往往给人以资金富裕的假象, 所以从核算成本的要求看, 核算周期同教学周期相吻合比较恰当或建立相应的预收科目将收入与其费用期间配比。

三、教育成本的构成内容与核算

(一) 教育成本的构成内容

教育成本构成是指构成教育成本的费用类别, 按经济用途对成本费用进行的分类, 说明费用支出的用途。根据我国高等院校教育资源耗费的特点, 并有利于加强对教育成本的管理和核算, 可基于教育成本费用划分, 在现有事业支出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成本费用”账户, 设置“基本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等成本费用项目。

(二) 教育成本的核算

基于高等院校目前的发展状况, 各个投资主体对教育成本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有核算的要求, 但怎样进行核算、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核算有很多种意见。结合现行高等院校会计制度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 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把总账及明细账双轨制设计。这一思路的好处是考虑了教育成本核算与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衔接。保证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连续性和教育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对稳定性。但存在的问题是:1、由于只核算教育成本而不核算损益, 导致“教育成本”的期末余额无法结转。2、教育成本的记账是只记借方金额不记贷方金额, 与常规的记账方法不一致。这一思路是在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过渡性方案, 它所提供的教育成本的会计信息还不够充分和准确, 自身的核算过程还不够科学和规范。另一种思路是:参照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 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设计会计科目, 制定合理的费用分配率, 通过设置账户进行核算, 以计算出教育总成本和生均培养成本。

进行教育成本核算, 要把握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为使教育成本核算具有统一性和可比性, 要使用实际学生数。

2教职员工人数要按行政人员比例、定编人数和师生比三项指标核定的标准核算, 缺编或小于标准比例的按实际核算, 超编或超标准比例的按标准核算。

3需要计提的成本项目要按国家规定的比例提取并计入成本, 不符合规定的工资和福利费支出、超过标准的业务招待费等不能计入教育成本。

建立教育成本核算的体系, 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职能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对教育成本核算的可行性研究和实施引起高度重视。因此, 构建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真实、及时、完整地提供教育成本信息, 是高校创新教育管理制度, 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 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勇平:《规范高效财务管理的若干思考》.浙江万理学院学报.2005年10月[1]王勇平:《规范高效财务管理的若干思考》.浙江万理学院学报.2005年10月

[2]梁燕、吴锡尧:《高校知识产权经营障碍问题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2]梁燕、吴锡尧:《高校知识产权经营障碍问题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陈泓瑛:《网络经济环境下高校财务会计的新特点》.2006年第1期[3]陈泓瑛:《网络经济环境下高校财务会计的新特点》.2006年第1期

[4]黄力:《高等财务管理应对发展新趋势研究》.教育财会研究.2004年第5期[4]黄力:《高等财务管理应对发展新趋势研究》.教育财会研究.2004年第5期

[5]史蒂文-A-芬格乐:《财务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5]史蒂文-A-芬格乐:《财务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篇4:猪场成本的构成与分配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改革成本;利益相关者;农民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中图分类号:F244.22;F2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6)05-0020-0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逐渐成为我国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向城市“正式迁移”的最坚固壁垒,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必然要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但是,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差异,基于统筹户籍改革“统筹户籍改革”一词是笔者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政策的一种理解,涉及两层含义:一是户籍制度本身的改革,解决同一区域稳定居住人群的身份统一问题;二是户籍身份上黏附的利益分配制度改革,解决身份统一人群的基本公共服务及社会福利平等问题。 成本与收益等方面的权衡,不同地方之间以及地方与国家之间在户籍制度改革进度上呈现出“差异加速”的趋势。一些省市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政府职能转型程度以及对人口红利区域再配置的灵敏嗅觉,其“户改”深度已明显快于国家层面。如上海的“居住证制”和广东的“积分制”以户籍“有限选择”为目标取向,重庆的“城乡统筹制”和成都市的“全域自由迁移制”则以“适度普惠制”为目标取向。在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战略加速推进过程中,这些与人口城镇化相关的改革对破解户籍制度在现实中所导致的“两个分割”(城市与农村、本地与外地)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而如何认识和解决统筹户籍改革的成本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相关文献的研究,试图从统筹户籍改革的对象主体视角厘清此项改革的成本构成、成本测度与成本分担等关键问题。

一、统筹户籍改革成本的内涵及形成原因

“成本”,通常被界定为“为获得一定利益而付出的代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2005)。由于划分的依据或标准不同,对成本的认识可能存在差异。而对像统筹户籍改革这样一项制度变迁的成本,则是一个多维概念,可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视角进行解释。“两个分割”的事实存在,不同户口身份所粘附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等呈现一定的差异,试图以一种政策来改变(或平衡)这种差异必然会因利益关系调整而付出代价,而因执行这种政策所产生的由利益相关者所付出的代价则直接构成了统筹户籍改革的成本。在我国,由于对统筹户籍改革的对象主体的认识经历了从“农民城镇化(1984—2001年)”到“农民工市民化(2003—2013年)”再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14年以来)”的一个逐步深化过程“农民城镇化”以1984年10月1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为标志,2001年10月1日全面实施“在小城镇拥有固定住所和合法收入的外来人口均可办理小城镇户口”宣告统筹户籍改革的重心转移;“农民工市民化”则以2003年国家开始集中清理城市中对外来人员的各种限制为标志,至2011年2月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办发〔2011〕9号);“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起点,以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发〔2014〕25号)为标志。至此,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对象主体正式确定为“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农业转移人口”。 ,因而对统筹户籍改革成本的理解也呈现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

由于大多数西方国家实行相对自由的人口迁徙政策,因而国外学者研究的统筹户籍成本主要体现为其移民国民化过程中政府实施的保障和福利支出。Hansen & Lofstrom(2008)分析了1990—1996年进入瑞典的移民和本地人之间的福利差异。Ferber(2008)的研究发现,移民国家的福利投入存在移民代际差异。Ruth & Maharouf(2011)分析发现,政府的福利投入在不同的移民群体中产生了不同的作用效果。由于特殊的国情,中国学者关于统筹户籍改革成本内涵的研究要全面和深刻得多,研究视角涉及“两个分割”的形成、户籍管制后果、私人和公共产品提供、劳动力配置效率、城市公共设施及服务投资、基本公共服务与福利均等化等方面。其中,以下观点具有代表性: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企业所摆脱的社会责任,没能被政府以公共服务的方式完全接续,实际上已留下了社会保护不足的体制性缺口,当作为“表象”的户籍改革时,成本便作为弥合这种计划经济时期留下来的庞大债务缺口在“两个分割”中凸显出来(蔡昉,2010)。户籍制度通过粘附机制、控制机制和排斥机制对城乡居民从衣食住行到生儿育女、从升学就业到政治参与等方面产生了扭曲作用,这些扭曲导致的偏差的校正也需要各方面为之付出代价(陆益龙,2012)。这个成本付出,从狭义上讲为户籍变更者的私人成本(杜海峰 等,2015);从广义上则可理解为使现有农民工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力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转化并顺利融入城市社会所必须投入的最低资金量(张国胜 等,2008)。而这个最低资金量中所需的基本财政投入,则是与户籍直接挂钩、与人生产发展直接关联的基本公共服务与福利(屈小博 等,2013)。

由此看来,统筹户籍改革必然会让各利益相关者为之付出相应的代价,统筹户籍改革的成本实质上是为使“市民化群体”享受与“当地户籍居民”同样的就业、住房、子女教育、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各种公共服务所必须支付的代价的总和(胡桂兰 等,2013),核心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实现发展成果共享。endprint

二、统筹户籍改革成本的构成

由于对统筹户籍改革内涵理解的差异,尤其是改革对象主体的演化,出于研究视角及目的需要,各个时期对统筹户籍改革成本构成的认识也有所不同。

在农民城镇化阶段,统筹户籍改革成本主要包括购房成本、生活成本、智力成本及自我保障成本(陈广桂,2004)。从城镇发展投入支付主体视角,可将统筹户籍改革成本分为个人发展成本和公共发展成本,其中个人发展成本是农村劳动者转化为城市居民所需付出的基础成本、生存成本、生活成本、智力成本、社保成本和住房成本,而公共发展成本则是为保障城市健康协调发展所需的城市内、城市间的基础设施、社会协调、公共环境、生态建设等基本功能要素的投资成本(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5)。从公共财政支出角度看,统筹户籍改革成本应为户口限制放开后政府对迁移人口在子女就学、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廉租房等方面的财政补贴支出(陶然 等,2005)。从退出农村土地的社会负担视角看,统筹户籍改革成本还应包括落户城镇的农民通过市场化流转或国家赎买政策退出其农村的宅基地、承包地等而获得的收入(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课题组,2013)。

在农民工市民化阶段,统筹户籍改革的公共成本应包括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成本、医疗保障成本、养老保险成本、民政部门的其他社会保障支出、社会管理费用、保障性住房支出六个方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1);也是将原本只覆盖本地户籍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政府为城镇户籍居民提供的教育、公共卫生、就业扶持、社会保障和保障性住房等)扩展到农民工并保障其特殊权益所需要的额外投入(申兵2012)。也有学者从私人发展成本与公共发展成本来理解农民工市民化下统筹户籍改革的社会成本,包括身份转换时所必须付出的私人生活成本、智力成本、住房成本与社会保障成本,以及为保障城镇健康协调发展所必需的城市内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与公共管理等基本功能要素的投资成本(张国胜 等,2008)。当然,也有观点把城镇化发展所需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管理等投入排除在统筹户籍改革成本之外,认为只需核算与户籍直接关联的公共服务与福利(屈小博 等,2013)。

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阶段,统筹户籍改革成本可分为私人成本和公共成本(康涌泉,2014);其总成本由城市基础设施成本、城市生活成本、住房成本、社会保障成本、成人教育培训成本、义务教育成本和机会成本构成(周春生 等,2015);从承担主体来看,也可分为个人成本、政府成本和社会成本(杨柳,2015);此外,还需要从家庭功能角度看待转移人口的机会成本和心理成本(谌新民 等,2013)。

总体上看,无论是农民城镇化,还是农民工市民化,或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户籍改革的成本构成大体可分为私人成本和公共成本两大类。私人成本主要是转移人口因追求个体或家庭福利改善而付出的生活、居住、工作等增量支出,公共成本则是社会公平考量下的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及福利保障的增量支出。

三、统筹户籍改革成本的测度

由于在人口城镇化不同阶段对统筹户籍改革的成本构成存在不同的理解,加上各自使用的测算依据、方法及基础数据的不同,学者们对此项改革成本的测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别。农民城镇化阶段的成本度量侧重于城镇户口“出售价格”或投资及购房“入户门槛费”(殷志静 等,1996)、城市“增容费”(李若建,2001)、新增一个城市人口的“最低投入”(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5)等,资金额度大约在0.2万~5万元/人不等。对当前学者们更关注的农民工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测算,归纳如表1(见下页)。

从财政支出视角看,因改革的目的不同,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层级城市在统筹户籍改革时的年人均公共成本存在巨大差异,这也许是不少地方政府对户籍制度改革持谨慎态度的主要原因;从户籍变更的直接主体视角看,在统筹户籍改革中农民(或农民工、或农业转移人口)所负担的人均私人成本支出大体在0.2万~10万元不等,按照当前的工资收入水平,这个成本水平对较大一部分农民(工)而言应该是可以承受的。但从城市层级上看,农民(工)的落户意愿往往与实际存在匹配错位。

四、统筹户籍改革成本的分担

大多数关注统筹户籍改革的学者对其成本分担主体及成本分担机制都进行过研究,在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个人和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归为成本分担主体上也有相对一致的认识,但在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上尚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政府为主体合理分担统筹户籍改革成本是一种普遍认同的观点。总体上应构建以政府为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尽其责以及个人、企业和社会参与分摊(即“一主二层三辅”)的成本分担机制(高拓 等,2013);在公共服务成本方面,中央应对跨省户籍迁移加大支持,省级政府则对省内跨区域户籍迁移加大投入,东部地区以地方为主、中央为辅,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则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形成“按类型、分区域”“以市为主,中央、省、市分担”的格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课题组,2013);而对那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就业、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可根据统筹层次由中央财政承担更高比例,甚至由中央政府全部负责,地方政府则可根据自身情况重点应对一些准公共服务和投资性福利项目(如住房保障、社区服务等)并逐步平稳推进(屈小博 等,2013);特别应关注和重视该项改革成本的增量支出责任在各级政府之间的重新分配,对该项改革中因义务教育及类似领域所带来的增量成本理应由中央政府承担(蔡昉,2014)。

对于不同范畴的成本及其分担比例,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还应该有所侧重。农民工劳动权益维护与准公共服务领域(如社会保障和住房补助等)的成本应由地方政府和企业分担,企业主要承担工伤、失业、生育、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缴费责任;公共品属性突出领域(如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教育、就业扶持及社会救助等)的成本主要由政府承担,以地方为主,中央重点加大对跨省和跨市农民工集中流入地区的成本负担力度;住房条件改善的成本则由地方、中央和省政府及企业各方共同承担(申兵,2012)。广东省统筹户籍改革成本在政府、企业和市民化个人之间可按46∶22∶32的比例分担,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可按48∶52的比例分担(周春山 等,2015)。成都市统筹户籍改革的人均总成本在政府、企业和市民化个人之间大约可按1/2∶1/4∶1/4的比例分担(眭海霞 等,2015)。福建省统筹户籍改革的公共成本,在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和城市政府之间可按25∶20∶55的比例分担(李为 等,2015)。endprint

尽管统筹户籍改革成本既难以精确测算,又存在总规模巨大的预期,但是各类成本的分担主体是基本明确的:政府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增量成本的主要承担者,企业也是必须主动履职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城市政府应按“分类型、分区域”原则担负更多的责任,个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承担相应的成本。

五、几点启示

总的来看,在农民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递进认识过程中,因城市倾向政策的制定及实施而让统筹户籍改革成本在内涵及构成上不断丰富、规模上不断累计、分担机制上不断清晰,但这些成本的消减或消灭也许最终还需要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从文献梳理的结果来看,对这些成本的认识视角既有全国层面,也有省级层面,还有城市政府及相关企业和个人等层面,但要积极、有序地推进以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为主体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户籍改革工作还需要进一步聚焦此项改革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及其核心利益诉求。

首先,“户口”只是推动农民工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一个表象,户口问题本质上还是其背后承载的城市公共服务、福利保障、就业待遇及农村权益等问题,而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会触及不同群体的利益。因此,需要聚焦利益相关者的主要诉求,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对与户籍关联制度进行联动改革的顶层设计,而不是若干单项改革的分割实施。

其次,各地方政府对统筹户籍改革成本负担的考量虽有客观理由,但过于忧虑有些多余。统筹户籍改革的最大成本压力既来自各级政府(特别是推进改革的城市政府)如何公平地提供最基本公共服务,也源于改变户籍的直接主体如何认识并取舍农村权益与市民化净收益。可行的做法应该是根据相关政府财政负担能力及企业市场竞争力状况兼顾实施“居住证制度”和“积分入户制度”,并根据乡城户籍迁移人口的利益诉求逐步推进实施“地票交易制度”等,以此促进各利益相关者能够基本实现成本负担能力与负担水平的动态平衡。

最后,由于对统筹户籍改革的成本构成,特别是成本大小测算还没能达成共识,这直接影响到各利益相关者可能负担成本的相对水平,也间接影响了城市政府和农业转移人口对此项改革的行为决策。因此,可由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用统一标准定期评估并发布不同城市统筹户籍改革的各项成本大小,以便于主要利益相关者能据此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这或许是破解地方及城市政府户籍制度改革进度迟缓和农业转移人口对向城市迁移户籍要么观望、要么不彻底等难题最现实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蔡昉.2010.刘易斯转折点与公共政策方向的转变——关于中国社会保护的若干特征性事实[J].中国社会科学(11):125-138.

蔡昉.2014.农民工市民化:立竿见影的改革红利[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6):51-53.

陈广桂.2004.房价、农民市民化成本与我国城市化[J].中国农村经济(3):45.

丁萌萌,徐滇庆.2014.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测算[J].经济学动态(2):36-43.

杜海峰,顾东东,杜巍.2015.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核算模型的改进及应用[J].当代经济科学(3):1-10.

高拓,王玲杰.2013.构建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思考[J].中州学刊(5):45-48.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课题组.2013.加快城镇化、市民化方面的改革[J].宏观经济管理(9):16-1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1.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政策设计[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胡桂兰,邓朝晖,蒋雪清.2013.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收益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5):83-87.

康涌泉.2013.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及收益解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116-120.

李为,伍世代.2015.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成本测算及分担——以福建为例[J].东南学术(3):154-160.

刘洪银.2013.新生代农民工内生性市民化与公共成本估算[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4):136-141.

陆益龙. 2012.户籍:一种对中国城市化制度性的扭曲[J].探索与争鸣(12):60-64.

眭海霞,陈俊江.2015.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成都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119-123.

屈小博,程杰. 2013.地区差异、城镇化推进与户籍改革成本的关联度[J].改革(3):37-44.

申兵. 2012. “十二五”时期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测算及其分担机制构建——以跨省农民工集中流入地区宁波市为案例[J].城市发展研究,19(1):86-92.

陶然,徐志刚.2005.城市化、农地制度与迁移人口社会保障——一个转轨中发展的大国视角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12):45-56.

魏澄荣,陈宇海.2013.福建省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及其分担机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1):113-118

吴伟东.2011.户籍制度改革的成本与收益估算:基于广东的数据[J].南方人口(5):11-16.

谢建社,张华初.2015.农民工市民化公共服务成本测算及其分担机制——基于广东省G市的经验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8):66-84.

徐红芬.2013.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测算及金融支持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11):69-72.

杨柳.2015.宁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评估研究[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4):90-94.

谌新民,周文良.2013.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及政策涵义[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134-141.

张广裕.2015.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估算与分担机制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6):145-152.

张国胜.2009.基于社会成本考虑的农民工市民化:一个转轨中发展大国的视角与政策选择[J].中国软科学(4):56-69.

张国胜,谭鑫.2008.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总体思路与政策组合[J].改革(9):98-104.

张占斌,冯俏彬,黄锟.2013.我国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支出测算与时空分布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0):1-7.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59.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2005.现代经济词典[M].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90.

周春生,杨高.2015.广东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收益预测及分担机制研究[J].南方人口(5):20-31.

篇5:猪场成本的构成与分配

企业物流成本是管理会计意义上的“大成本”,既包括会计核算中实际发生的计入企业实际成本费用的各项支出,也包括会计核算中没有发生,但在物流管理决策中应该考虑的成本支出。因此,企业物流成本按其在会计核算中是否得到反映可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两个部分。

1 我国企业隐性物流成本的构成

隐性物流成本是财务会计核算中没有反映,需要企业在会计核算体系之外单独计算的成本,它属于管理会计领域的成本。广义上讲,凡是企业在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中使用自有资源产生的机会成本,都可称为企业的隐性物流成本。

1.1 库存占压资金利息成本

库存占压资金分为外借资金与自有资金两部分。首先要确定企业库存占压资金的时间,并根据负债占总资产的平均比例对该时期内库存占压资金的平均值进行分配,将其分为来源于外借资金的库存和来源于自有资金的库存;然后计算出该时期内的平均银行贷款利率。其计算公式:

库存占压资金利息成本=平均库存金额×来源于外借资金的库存占总库存金额的比例×企业库存占压资金时间×平均银行贷款利率 (1-1)

1.2 缺货损失成本

由于采购计划不合理、库存管理不当,或其他物流管理问题造成存货供不应求而引发的原材料涨价损失、误工损失等,统称为缺货损失成本。缺货损失成本是一个企业确定库存规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其计算公式:

缺货损失成本=缺货再采购期原料涨价造成的损失+因缺货误工造成的合同违约赔付+因缺货误工造成的客户撤销订单损失+因缺货造成的其他损失 (1-2)

1.3 退换货损失成本

由于采购计划失误、执行失误或其他物流管理失误造成企业向供应商退换货所引发的原料涨价损失、误工损失等,统称为退换货损失成本。企业一般不对退换货损失成本做专门计量,但在某些情况下该项成本的金额非常惊人。其计算公式:

退换货损失成本=退换货期原料涨价造成的损失+因退换货误工造成的合同违约赔付+因退换货误工造成的客户撤销订单损失+因退换货造成的其他损失 (1-3)

1.4 物流设施设备占压资金利息成本

其计算可参照库存占压资金利息成本的计算方法,根据企业物流设施设备占压资金时间内负债占总资产的平均比例,计算出来源于外借资金的物流设施设备占总物流设施设备金额的比例,据此计算物流设施设备占压资金利息成本。其计算公式:

物流设施设备占压资金利息成本=平均物流设施设备金额×来源于外借资金的物流设施设备占总物流设施设备金额的比例×企业物流设施设备占压资金时间 (1-4)

将上述4项物流成本的计算结果相加,即可得出企业隐性物流成本的总额。当然,随着对企业物流成本挖掘的深入,隐性物流成本包含的内容会被更多地揭示出来,隐性物流成本的计算也将更加完整、准确。

2 我国企业隐性物流成本的核算

事实上,隐性物流成本包括库存积压降价处理、库存呆滞产品、空程回载、产品损耗、退货、缺货损失等造成的各项成本,范围较广。前述4项隐性物流成本的核算也仅仅较适用于制造企业。为了简化企业隐性物流成本的核算,我们根据各类企业物流成本的产生情况,模糊企业类型的界限,重点将隐性物流成本的核心部分(上图中流动资金占用成本中使用自有资金产生的机会成本)纳入隐性物流成本的计算范畴,并根据期末有关存货统计资料展开计算。

存货占用自有资金产生的机会成本(隐性成本)=存货账面余额(存货占用自有资金)×行业基准收益率(或企业内部收益率) (2-1)

其中,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存货按采购在途、在库和销售在途三种形态分别统计出账面余额。无论按在途、在库统计,均以存货正在占用自有资金为统计标准;对于已购在途或在库,企业尚未支付货款或企业已收到销售货款但存货仍在库或在途的,不计入统计范围。

企业若无法取得有关行业基准收益率的数值,也可使用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或企业内部收益率来计算,尤其当企业计算物流成本仅为内部管理所用时,使用内部收益率计算得出的隐性物流成本,对于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管理决策更有意义。

在计算过程中,有时也会用到流动资金占用成本的数值,它包括存货占用银行贷款所支付的利息和存货占用自有资金所发生的机会成本,前者是会计核算中有反映的显性成本,而后者是会计核算中没有反映的隐性成本。因此,上述计算公式也可变化为:

存货占用自有流动资金发生的机会成本(隐性成本) =流动资金占用成本-存货占用银行贷款所支付的利息(显性成本) (2-2)

其中,流动资金占用成本=存货账面余额×行业基准收益率(或企业内部收益率)

在先行获得自有资金占用成本的情况下,该计算公式还可变化为:

存货占用自有资金发生的机会成本(隐性成本)=存货占用自有资金×行业基准收益率(或企业内部收益率) (2-3)

其中,存货占用自有资金=存货账面余额-存货占用贷款数额

存货账面余额=(期初存货净值+期末存货净值)÷2

存货净值=存货-存货变现损失

对于生产制造和流通企业来说,若企业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则存货账面余额为扣除存货跌价准备后的余额;对于物流企业来说,由于不发生存货购销业务,只是在接受物流业务委托时需要垫付一定的备用金和押金,这部分资金可理解为存货占用自有资金,应计算其产生的机会成本。

3 结 论

企业的隐性物流成本作为降低成本的关键因素,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并开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除了上述的企业隐性物流成本外,企业的一部分管理成本、逆向物流成本,以及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各种通信费用及订单成本等,也有一部分属于企业隐性物流成本的范畴,但其所占份额较小。

摘要:流动资金占用成本在物流成本中的比重不断增大,构成了企业隐性物流成本的主要部分。本文基于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GB/T20523—006)及隐性物流成本构成的把握,给出了企业隐性物流成本的具体算法,为现阶段我国企业准确计算物流成本提供了可行方案。

关键词:隐性物流成本,流动资金占用成本,存货,自有资金

参考文献

[1]冯耕中,李雪艳,汪应洛,等.企业物流成本计算与评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25.

[2]权小宏.制造企业显性与隐性物流成本计算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73-182.

篇6:猪场成本的构成与分配

【关 键 词】工程机械、维修企业、技术构成、维修成本

【中图分类号】F4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245-01

工程机械维修企业的技术构成主要包括人力、设备以及信息三大重要因素。当中人力是决定性因素,企业技术人员专业素质直接决定了企业综合实力,因为设备使用与管理水平、维修技术与水平、信息收集整理以及利用程度都取决于企业人员素质,所以下文将从维修企业人力。

1、维修企业人员所需具备的综合素质

工程机械维修作为一项操作性较强的工作,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应该具备丰富的相关实践工作经验以及维修技巧。因为维修技术人员作为工程机械维修的操作者,其素质直接关系到工程机械维修质量与成本,所以,工程机械维修技术人员综合素质相当重要。

1.1、维修人员应该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维修人员应该熟知机械构造基本知识以及机械维修相关理论。如果缺乏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就没有办法对工程机械故障进行准确诊断、鉴别,维修缺乏方向性,不仅需要较长的维修时间,还可能破坏机械配合关系,严重的会损坏部分配件,造成重大维修失误,提高了维修成本等。所以,维修企业在选择维修人员时应该进行严格把关。

1.2、具备学习与应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随着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更新,工程机械不断更新,新结构、新工艺以及新技术不断涌现并应用。现代工程机械大部分都采用了机电液一体化,像是工程机械发动机都有使用信息传感技术、自动选择以及自动监控技术等。这些技术已经普遍运用到国外的工程机械中,在国内应用也日益增多。作为维修人员,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该做到与时俱进,擅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才能确保在不断发展的工程机械行业保持竞争力,才能顺应行业发展需求,高效完成现代化的工程机械维修工作。

1.3、能够熟悉运用仪器、设备以及工具

由于现代维修设备更新越来越快,相应的维修仪器、设备与工具也在不断更新。维修人员必须能够熟练使用所有设备,可以准确及时调整与检修,确保诊断准确、减少失误。因为如果仪器、设备以及维修工具使用不熟练,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了来检修,或者诊断出现错误,影响到维修质量,增高维修成本。新仪器、设备可以提高维修质量与效率,节省人力,所以维修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掌握使用,充分发挥其最大优越性,从而来提高维修企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1.4、具有较高的清洁意识

大量工程机械的零部件都需要较高的工作环境与介质清洁度,确保正常工作。像是液压元器件、喷油器、喷油泵、液力机械变速器以及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等都是有精密的偶件,如果出现脏污,会影响使用。再像是废气蜗轮增压、传动齿轮、轴瓦、轴承、离合器、电子元器件以及制动器摩擦片等,像是有泥砂、尘埃或是脏污的,就会导致表面出现刮伤、烧蚀现象,造成早期失效以及电子元器件工作的性能下降,增加故障率。如果清洁度不够,也会使检测诊断与维修出现失误,增加维修成本。很多维修企业现场不重视清洁问题,场地比较脏、乱,维修人员缺乏清洁意识,对此应该作出调整。提高清洁意识主要是保持维修人员着装、场地、工具以及机件等情节。

1.5、较强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1)面对复杂、繁重维修项目,要积极动脑,不得采取粗暴或是不规范的作业方式,不然可能会造成零部件损伤。

(2)需具备逻辑思维与推理判断能力。

(3)善于总结自身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与维修效率。

(4)针对新的工程机械,可以科学合理的制定维修方案、安排维修作业程序、改进修理技术。

2、质检员与技术人员所需综合素质

质检员与技术员应该具备相对较高的技术水平以及工作能力,不仅要有更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在工程机械行业内拥有更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与较精湛的专业技能水平。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系统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巩固学习,需要对设备的构造、性能以及原理相当精通,提高自身的故障判断能力。如果质检员、技术员,对工人所遇到的意外故障或一时较难解决或处理的技术问题,不能及时给予指导,迅速解决问题,就会延长维修时间,甚至会导致维修失误,返工率提高,使维修成本增加。还有,如果质检员和技术员不能根据生产现场多变的情况和工作经验,研究分析工序,编制合理的工艺规程,提供最佳维修工艺,就不能帮助工人提高维修技巧,加速维修过程,提高维修质量。

3、 先进的维修设备

设备作为生产的重要物质手段,对于工程机械的维修企业而言,维修手段先进性直接关系到维修质量与成本,也就是说维修设备先进性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国内大量的工程机械维修企业的维修设备相对比较陈旧、落后,已经逐渐无法顺应现代化的工程机械发展需要。这也是国内维修企业效率低、维修质量差的重要原因。只有配备先进的工程机械维修设备以及检测与计量仪器,采用大量的计算机技术与优越的传感器,才能确保发动机与液压系统在故障诊断、参数测量和调试时,才能确保不解体、准确、快速。维修人员能够快速掌握测试技术与提高诊断故障的能力,才可以提高工程机械的维修质量与效率,减少成本,获取最大经济收益。

4、 如何提升维修企业的技术构成

首先,应该认识到维修人员综合素质对于工程机械维修企业发展有着关键影响作用。因此,在招聘维修人员时,应该严格把关,维修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技能,具有长期相关实践工作经验。维修企业应该构建完善的技术人才培训系统,定期组织维修人员巩固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新技术以及新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与技巧,为企业打造精良的维修团队,提高企业人才竞争力、做到与时俱进。

其次,应该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提高企业领导层的综合素质,因为企业管理层决策往往会决定企业发展方向,所以维修企业不仅要注重技术人才培养,还应该加强经营管理,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与利益。

其三,应该加大仪器、设备相关投入,随着工程机械行业发展,传统的维修设备已经无法满足维修需求,或者影响到维修效率与质量。企业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为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提高经济收益。

最后,完成企业信息化发展,实现自动化转变。维修人员熟练掌握先进维修设备,减少人力投入,提高经营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文群.论工程机械维修业发展趋势[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4)

[2] 王小龙.从维修企业现状看工程机械市场端倪[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9(02)

[3] 赵金虎.工程机械维修业发展的动向[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3(10)

上一篇:《容斋随笔·卷十四·汉祖三诈》原文译文下一篇:运营监管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