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工作问责制度

2024-04-11

70工作问责制度(共8篇)

篇1:70工作问责制度

安全工作问责制度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等相关规定,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安全责任意识,规范安全管理行为,强化安全管理实绩考核,建立层层落实、分级管理、有责必问、有错必究的安全管理工作秩序,促进公司安全管理工作更加严格科学规范,实现安全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本制度所称安全工作问责制,是指公司按照本制度规定,对安全生产工作存在过失、过错及责任不落实的责任部门、车间发出预警或提起问责,要求作出解释,并按相关规定追究责任部门(车间)和人员安全生产责任的制度。

第二条

XX公司成立安全工作问责组,负责安全生产问责工作。组

长:XXX 常务副组长: XXX 副

长: XXX 成员

单位: XXX 安全工作问责组职责:

建立和完善安全工作问责机制,组织制定安全生产问责工作的政策措施,建立科学的各级管理人员安全工作评价考核标准及办法,严格落实责权一致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定期听取有关安全生产问责工作的汇报,安排、指导、督促、协调安全生产问责工作的开展,并对各部门、车间安全生产问责工作进行考核。

安全工作问责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行政部,办公室主任由行政部部长XXX兼任。

办公室职责:

在安全工作问责组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问责工作配套的各项规章制度,具体开展工作,负责安全生产问责工作的日常协调、组织、管理,定期向安全工作问责组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并对各级安全生产问责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各部门、车间要成立相应的安全生产问责小组,负责其安全生产问责工作。

第三条

领导责任

各部门、车间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工作全面负责,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具体的安全工作。

第四条

问责范围

公司对各级管理人员,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工作职责、工作不力,以致影响安全管理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责任追究。

第五条

问责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有责必问、有错必究,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第六条

安全生产工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司向责任部门(车间)发出警告:

(一)对上级下发的有关安全指示、文件、规定落实不及时、不迅速的;

(二)没有按照工作要求及时处理安全工作事项,造成工作延误,未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三)工作作风不扎实,现场没有认真履行安全管理职责,存在弄虚作假现象的;

(四)安全工作落实不到位、执行不力的;

(五)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与治理长效机制落实不到位,执行不力的。

第七条

安全生产工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司向责任部门、车间提起问责:

(一)对上级下发的有关安全指示、文件、规定没有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

(二)不认真履行职责,工作中相互推诿扯皮;

(三)对上级下达的安全工作、基层和基础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等规划目标及要求没有按期实现的;

(四)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责任落实不到位,致使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

(五)出现重大安全隐患,未能及时制定具体安全技术措施或措施落实不到位,隐患久提不除,整改不力,造成损失和不良影响的;

(六)发生重大未遂非伤亡事故的;

(七)虚报、瞒报、迟报安全事故,造成不良影响或损失的;

(八)其他需要进行问责的。

第八条

安全工作问责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对需要问责的事项予以立项;

(二)制定问责方案并组织实施,问责方案包括问责小组人员组成、问责内容等;

(三)根据问责调查结果向公司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第九条

接受问责的责任部门和主要负责人、被问责人员要在规定时间内向公司写出汇报、说明情况,同时就问责事项的发生原因和整改措施等回答问责组的询问。

第十条

公司根据问责小组提出的处理意见和建议,作出问责处理决定。

第十一条

安全工作问责处理决定分为:

(一)责令写出书面检查;

(二)通报批评;

(三)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四)诫勉谈话;

(五)行政处分;

以上处理决定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第十二条

公司在作出问责处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问责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问责处理应当制作书面决定送达当事人;处理决定应当说明处理理由和依据,并告知当事人应享有的权利。

第十三条

问责当事人对问责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公司行政部、安全环保部申请复核。在复核期间,问责处理决定不停止执行;复核中发现处理错误,应当及时纠正。

第十四条

行政问责的结果,可视具体情况向社会及职工群众公开。

第十五条

安全工作问责调查处理实行回避制度。安全工作问责小组成员与问责当事人有利害关系或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问责公正的,应当回避。

第十六条

各级管理人员在生产经营工作中,因未落实安全职责而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依据《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严肃追究其责任。

第十七条

本制度中安全生产事故是指人身伤亡及重大非人身伤害安全事故,安全生产事故的责任追究参照本制度和相关制度执行。

第十八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属各部门、车间。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篇2:70工作问责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强化工作责任制,减少和杜绝各类职务失职行为,建立“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创新务实、奖罚分明、和谐高效”的管理机制,有效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工作责任问责制度根据“有职就有责、任职要负责、失职要问责”的原则,对责任问责对象在其管辖的部门、单位在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职责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以致造成经济合同纠纷、质量事故、安全事故、媒体曝光、企业合法权益受损或者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进行责任追究。

第三条 责任问责制度坚持下列原则

1、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2、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3、坚持追究过错与责任相结合,责任问责与改进工作相结合,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责任原因未查明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

第二章 责任问责对象

第四条 责任问责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各部门、单位负责人、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的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参照执行。第五条 在对问责对象追究责任时,必须对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造成事故或损失的,都要严肃追究相应责任。

第三章 责任问责的内容

第六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应进行责任追究:

(一)违反《合同法》等法规,在合同(协议、合约等)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因玩忽职守、内外勾结、泄漏或窃取公司(商业、技术)机密等,造成经济合同纠纷,造成公司经济损失或者不良影响的;

(二)违反《安全生产法》、《消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安全操作规程》等法规及公司安全管理制度,造成安全事故、交通事故或者火灾或盗窃事故的;

(三)违反《技术规范、标准》等法规及《公司质量手册》,造成质量事故或投诉的;

(四)因失职造成质量事故、安全消防盗窃事故、经济纠纷或者其它不良后果的;

(五)未完成经营目标或工作目标的。

(六)未严格按月度工作计划、公司领导安排等预定计划准时开展(完成)运输计划或工程设计、施工、工程验收或技术(商务)谈判等方面的工作,直接或间接影响运输计划或工程进度的;

(七)工作推诿扯皮或遇工作职责交叉的事情推卸责任,对出现的问题不处理也不上报而放任自流,导致贻误时机或造成经济或名誉损失或造成不良后果的。

(八)人力资源管理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员工手册》规定,未依法维护员工及公司权益,引发法律纠纷,造成公司名誉或经济受损。

(九)、财务管理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或公司财务制度或私设小金库、挪用资金、公款私存私分、私收票款、使用非法票据收取资金等情况,造成公司经济损失或受到政府及主管部门处罚的;

(十)工程项目建设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被政府管理部门处罚,造成公司经济损失或名誉损失;

(十一)违反公司招标采购办法,不按规定的程序实施招标和投标,项目招标存在商业贿赂和舞弊行为或造成公司经济损失的;

(十二)、泄露公司经营秘密或标的,造成公司经济损失的;

(十三)、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公司的相关规定,造成媒体批评的。

(十四)、其他需要追责的情况。

第四章 责任问责的方式

第七条 责任问责采取下列方式

(一)责令书面检查;

(二)通报批评;

(三)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薪、诫勉、撤职等行政处分;

(四)给予罚款、一次性赔偿、全额赔偿等经济处罚;

(五)留用察看、解除劳动合同;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七)以上责任问责追究方式,可单款或多款合并执行。

第五章 责任问责程度的界定

第八条 经济损失责任程度界定为特大级、重大级、严重级、一般级四种。

(一)下列情况视为特大级

1、受到政府或主管部门行政或经济处罚或通报批评或直接与间接损失在5万元以上的;

2、发生生产、消防、盗窃等治安事故或发生同等及以上责任,造成死亡1人或者直接与间接损失在5万元以上的,或对事故处臵不力,导致后果扩大或造成次生事故的;

3、受到国家级主流媒体批评或跟帖数量在1000人次及以上或客户投诉3次以上且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受国家其它行政部门处罚或者造成经济损失在5万元以上的;

4、对各项规章制度及规定贯彻不力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玩忽职守、失职、渎职、办事拖拉、相互推诿、扯皮,延误工作目标15天,影响公司形象或造成损失而被投诉的;

5、人力资源管理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员工手册》规定,未依法维护员工及公司权益,引发群体性(10人及以上)法律纠纷或造成公司经济损失在5万元以上的;

6、财务管理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或公司财务制度或私设小金库、挪用资金、公款私存私分、私收票款、使用非法票据收取资金等情况,造成公司经济损失在10000元以上的;

7、违反公司招标采购办法,不按规定的程序实施招标和投标,项目招标存在商业贿赂和舞弊行为或造成公司经济损失的;

8、泄露公司经营秘密或标的,造成公司经济损失的;

(二)下列情况视为重大级

1、受到政府或主管部门行政或经济处罚或通报批评或直接与间接损失在3万元以上至5万元以内的;

2、发生生产、消防、盗窃等治安事故或发生同等及以上责任,致残1人或者直接与间接损失在3万元以上至5万元以内的;

3、受到省级主流媒体批评或跟帖数量在500人次及以上客或户投诉3次(口头、电话、书面)或者造成经济损失在3万元以上至5万元以内的;

4、对各项规章制度及规定贯彻不力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玩忽职守、失职、渎职、办事拖拉、相互推诿、扯皮,延误工作目标10天,影响公司形象或造成损失而被投诉的;

5、人力资源管理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员工手册》规定,未依法维护员工及公司权益,引发群体性(5人及以上10人以下)法律纠纷或造成公司经济损失在3万元以上至5万元以内的;

6、财务管理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或公司财务制度或私设小金库、挪用资金、公款私存私分、私收票款、使用非法票据收取资金等情况,造成公司经济损失在5000元以上10000以下的;

(三)下列情况视为严重级

1、受到政府或主管部门行政或经济处罚或通报批评或直接与间接损失在1万以上至3万元以内的;

2、发生生产、消防、盗窃等治安或发生同等及以上责任,受伤1人(休假30天以内正常上班)或者直接与间接损失在1万元以上至3万元以内的,3、受到市级主流媒体批评或跟帖数量在300人次及以上客户投诉1次(口头、电话)以及造成经济损失在1万元以上至3万元以内的;

4、对各项规章制度及规定贯彻不力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玩忽职守、失职、渎职、办事拖拉、相互推诿、扯皮,延误工作目标7天,影响公司形象或造成损失而被投诉的;

5、人力资源管理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员工手册》规定,未依法维护员工及公司权益,引发群体性(3人及以上5人以下)法律纠纷或造成公司经济损失在1万元以上3万元以内的;

6、财务管理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或公司财务制度或私设小金库、挪用资金、公款私存私分、私收票款、使用非法票据收取资金等情况,造成公司经济损失在3000元以上5000以下的;

(四)下列情况视为一般级

1、发生生产、消防、盗窃等治安事故或发生同等及以上责任,受伤1人(休假7天以内正常上班)或者直接与间接损失在1万元以内的;

2、受到非主流媒体批评或跟帖数量在100人次及以上或经济损失在1万元以内的;

3、对各项规章制度及规定贯彻不力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玩忽职守、失职、渎职、办事拖拉、相互推诿、扯皮,延误工作目标3天,影响公司形象或造成损失而被投诉的;

4、人力资源管理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员工手册》规定,未依法维护员工及公司权益,引发(1人以上3人以下)法律纠纷或造成公司经济损失的;

第六章 问责责任标准

第九条 发生特大级事故的,责令事故单位第一责任人书面检查、给予行政记过直至解除劳动合同。对事故主要责任人给予行政记大过直至解除劳动合同的处分。并分别给予一次性赔偿甚至全额赔偿的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第十条 发生重大级事故的,责令事故单位第一责任人书面检查、给予行政记过直至撤职处分。对事故主要责任人给予行政记过直至解除劳动合同的处分。并分别给予一次性赔偿甚至全额赔偿的经济处罚。

第十一条 发生严重级事故的,责令事故单位第一责任人书面检查,给予行政警告直至记大过处分。对事故主要责任人给予行政记过直至解除合同。并分别处以部分赔偿甚至全额赔偿的经济处罚。

第十二条 发生一般级事故的,责令事故单位第一责任人书面检查,给予行政警告直至记过处分。对事故主要责任人给予行政警告直至记大过的处分。并分别处以一次赔偿的经济处罚。

第十三条 对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拖延不报,阻碍、干涉事故调查处理,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真实情况和资料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参照第九条规定从快从重从严查处。

第十四条 对设备、材料、辅料等管理不严,发生失窃偷盗现象的。责令单位第一责任人书面检查,给予行政警告直至记大过处分。对当事人处立即解除劳动合同。并全额赔偿经济损失。

第七章 问责管理

第十五条 集团公司法务部依照公司有关规定,对事故责任追究实施监督检察,并做好日常事故责任追究的情况收集、归档工作。

第十六条 集团公司有专项责任追究制度的,按专项制度执行。第十七条 本制度未尽事宜,参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相关规章制度执行。

第十八条 本制度由法务部负责解释。

篇3:论我国的问责法律制度

关于责任制的概念, 在理论界存在不同的定义。笔者认为所谓问责制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 对于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不法的行为, 根据有关的法律规定追究其责任的制度。这样做可以减小该不法行为造成的损失, 也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威慑作用, 防止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不法行为的发生。对于这个定义, 笔者认为它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含义:首先, 问责制是关于问责的法律规范体系;其次, 问责制是民主政治和责任政府的必然要求;问责制的主体是具有追究权的国家机关, 一般包括国家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特设的其他国家机关。问责的对象应当是各级各类国家机关和全体公务人员。具体来讲, 问责制的对象既包括各级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 也包括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 也包括一般的公务人员。问责的范围, 也就是说在什么情形下, 问责主体可以对问责对象的哪些行为进行问责活动。

笔者认为问责的范围应该是一下内容:第一, 利用自己工作的便利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其利益;第二, 滥用自己的职权;第三, 在工作中存在明显的失误;第四, 进行贪污受贿等行为;第五, 对于自己的工作懈怠消极;第六, 执法过程中违反公正等原则, 枉法裁判;第七, 其他的情形。

问责标准就是进行问责行为的时候所依据的原则, 根据我国和世界各国的法律制度, 问责的标准大体上有过错责任原则、违法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原则。各国在实际的应用中有各自的侧重有所不同。

二.我国问责制的成效和缺陷

近些年发生在我国的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违法及不正当行为的现象时有发生, 而且进行犯罪的方法和手段日趋隐蔽和多样, 为此, 我国各级政府都在随着实践的发展进行着对问责制的研究和制定, 综合来看, 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的。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制定了一些问责的规范性文件。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及国务院等行政部门为了减少和防止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 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颁布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让有关问责主体对问责对象进行问责行为的时候做到有法可依,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进步。二是在现实生活中处理了一大批具有违法行为的国家公务人员, 无数的市级甚至省级等高管受到了应有的处罚, 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三是强化了公务人员的责任意识。让他们知道进行违法行为的后果, 使他们不敢再步前者的后尘, 进行犯罪行为。

但是, 问责制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 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 在立法上具有滞后性, 表现在法律位阶低, 缺乏权威性;法律规定不一, 缺乏统一性;法律规范过于笼统, 缺乏可操作性。第二, 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问责缺乏必要的前提条件, 不仅职责权限模糊不清, 而且政务活动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异体问责比较薄弱, 同体问责刚性不足, 前者指的是来自系统内部的问责, 后者指的是来之系统之外的问责;问责的对象的范围太小, 对于一些国家机关和公务人员的违法行为不能起到真正意义上的处罚;问责的结果也浮动太大, 对于同一种违法行为, 有的规定处罚过于严重, 有的规定处罚则太轻。这毫无疑义地侵犯了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对国家机关和公务人员的违法行为的发生起到了放纵作用。当问责行为启动的时候, 没有有效的司法救济途径。

三.问责制的构建

针对上文提到的问责制度的不足之处, 笔者认为,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的问责制度进行完善:

第一, 明确有权进行问责行为的主体和权限界线

问责行为的实施由一定的主体进行, 对实施了犯罪违法行为的国家机关和公务人员的进行责任的追究。对于问责主体, 我们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1.根据我国及世界上其他法治国家的实践经验, 笔者认为在对问责主体进行有关的立法活动的时候, 可以对问责主体进行相应的分类, 主要是两种, 即一是来自系统内部的同体问责的主体, 一种是来自系统外部的异体问责的主体。2.划清各个问责主体的各自权限。不同的问责主体, 必定会在问责的方式和惩罚的力度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明确它们之间的界限, 有利于问责工作的展开。当然, 这里所说的权限界限的分开并不是说让他们之间的联系断绝, 而仍需要在权限划分清楚的基础上进行相互的配合, 共同促进问责工作的开展。3.要正确处理公民在问责活动中的作用。作为主要的社会监督群体, 公民可以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控告申诉等方式向国家机关反映, 也可以通过媒体进行曝光。

第二, 拓宽问责的适用范围。

在我国和大多数的国家中, 关于对国家机关和公务人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的追究处罚的范围不尽相同。但是对违法行为进行应有的处罚是现代法治的必然要求, 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 即使是国家机关和公务人员也不例外。但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 问责的范围过于狭小, 有些国家机关和公务人员的违法或者不当行为不在问责的范围之列, 是他们逃脱了应有的处罚。所以, 有必要对我国问责的范围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扩大, 涵盖更多, 更全的犯罪形式。

第三, 统一问责的标准和责任体系。

由于在我国的问责实践中, 进行问责和处罚的依据不尽相同, 这必然导致对于国家机关或者国家公务人员的相同的行为做出不同的处罚决定。这是违背法律的公平等原则的,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放纵一些犯罪的发生。所以, 要在立法的时候, 对于问责的标准和应当承担的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 并且同意他们的标准和应当承受的处罚。

参考文献

篇4:听证制度引入行政问责

关键词听证制度行政问责异体问责第三方参与

行政问责作为我国责任追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随着政治文明的发展正日益完善,但至今还没有形成一部完整的法律对其进行法律性规范,以致于在社会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其中以同体问责和法律规范缺失为主。同体问责是指行政系统内部同一级行政机关对行政干部进行问责,其实质是执行与监督合为一体,缺失第三方参与。法律法规的硬件缺陷无疑给了部分行政人员有空可钻的机会,进一步助长了同体问责之风弥漫,扭曲了问责本质意义上所追求的公平和公正。然而有行政相对人参与决策的听证制度则保障了听证参与人以利益相关的第三方身份参与行政问责的权力和机会,有利于协调行政问责主客体的合理权重,降低内部暗箱操作的可能性,提高行政问责的效率和价值,保证最终决策的高质、高效。

一、行政问责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规范机制

就我国目前而言,至今还没有形成一部全国统一的行政问责法律。最早能追溯到的是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政府于2002年7月1日实行高官问责制。相继从2003年起中央及地方也制定了行政问责制的相关规章,比如2005年4月27日通过并于2006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7年4月4日通过并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这些规章及规范性文件都为行政问责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奠定了法律基础,但尚未提升到法律的权威领域,因此对实际行政执法活动没有产生强制性的约束力。

行政问责的法律缺失主要表现在:(1)行政问责制多是以中央政策性文件的形式出现,它并非转化为形式化、具体化的法律条文且问责对象没有覆盖到全体公务员。(2)行政问责规范只是地方性的政府规章,适用范围具有局限性,而且部分地方政府关于行政问责的规定存在某些缺陷,各地之间行政问责标准不统一,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的倾向明显,不利于行政问责在全国范围内的严密、协调和统一,行政问责也失去相应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二)行政人员问责意识薄弱

习近平主席曾提出,“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行政人员作为人民权利的代理人行使管理国家的行政权利,应该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意识的前提下严格遵循权责一致原则,提高公职人员的责任意识,而不是如今“在其位不谋其职”的现象泛滥。

2006年起故宫博物馆就发生多起文物损坏事件引起社会热议。包括一级品明代法器、佛堂旧址上二级品佛像,其中以2011年故宫馆藏一级文物、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被毁而起的批评声浪最为激烈。该事件的舆论重点并非在于文物为何会损坏,而是损坏之后博物馆负责人为什么没有及时上报上级并公示于众,甚至故意隐瞒事实。在社会公众和媒体的舆论压力之下,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文物损坏事故调查组组长陈丽华对该事件做出了正面回应,称此前从未发生过人为损毁一级文物的说法,这无疑是对公众的不负责任。在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极力追究之下,最后的结果也只是陈丽华的一面之词,称上级已经对该文物主管的副院长、主管部门的处长、副处长以及当事人进行了不同层级处分,但具体处分尚不明确,这种敷衍了事的态度足见其责任意识的薄弱。

(三)问责主体主次混乱

由于规范行政问责领域的法律空白及部分公职人员的责任意识薄弱,因此我国现阶段的行政问责以同体问责为主,異体问责为辅。

同体问责是指上级行政或党务部门对处于同一行政系统的下级进行问责,即系统内部的监督;异体问责则是来自于外部机构对行政过程和行政结果的监督,也就是社会第三方对行政问责客体的问责。二者是一种权力与责任的对应关系,具体说来就是行政机关有被问责的义务,而第三方则具备问责的权力,其中第三方包括人大、各民主党派、司法机关、新闻媒体和公众等。我国目前的行政问责大部分都是行政系统的内部问责,即由直接领导的上级对隶属的下级进行问责,第三方较少参与。这种垂直隶属关系下的内部问责给中间权力交易和包庇隐瞒行为提供了生存空间,使得行政问责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原本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原则上的问责程序只是虚设。

二、听证制度引入行政问责

(一)听证制度引入行政问责的必要性

听证制度属于行政程序中的基本制度,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由非本案调查人为主持人,采用准司法的方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申辩的制度。该制度是在《行政村处罚法》、《价格法》和《立法法》等法律法规背景下形成的,是政府提高公信力的一个良好的制度平台。中央和地方的很多政府部门制定了专门的听证程序、规则及办法,听证涉及领域包括价格决策、地方立法、行政处罚、国家赔偿等。

1、第三方权利要求。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真正的主人,政府是人民委托代理行使管理国家职能的行政机关,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群众监督是职能使然,这就要求政府在行使行政权利时要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为前提。如果行政问责只是单纯在行政系统内部进行,由存在垂直领导关系的上级对直系下级进行问责,把由公民组成的第三方排除在外,这种做法是对公民合法权利的非法剥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政府应该按照社会主义原则,充分尊重公民意见并自觉维护其合法参政议政权益,这样才能达到“政通人和”的和谐局面,政府公信力也会随着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提高。

听证制度的内容包括告知和通知、公开听证、委托代理、对抗辩论和制作笔录,此处所提到的听证制度引入行政问责是特指公开听证。公开听证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某项与某些公众切身利益有关的行政决策时提前通知并邀请相关利益团体和专家人士、公证人出席参与行政机关做行政决定的全过程,为决策献计献策并有效监督行政机关是否依法行政。当该行政机关邀请第三方行政相对人参与决策制定时,第三方的法定权利就得到了相应实现,这正是公民基本的政治诉求。

2、平衡问责主客体权重。

目前我国的行政问责以同体问责为主,这种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内部消化行为实质上颠倒了问责的主客体权重。治国不可一方独大,西方国家之所以设置“三权独立”就是为了避免国家立法、行政与司法合为一体的情况,从而达到相互制衡的有效平衡。就我国的同体问责来说,虽然没有完全达到三权合一的程度,但是行政系统内部的权利执行与监督职能已经出现交叉甚至重合,这种行政问责的“内部倾向化”是产生权力寻租的利益突破口,无论是对行政机关的执行能力还是工作绩效的监督评价都是极为不利的。

听证制度通过调动公民组成的专家、利益相关者、新闻媒体、人大代表等团体参与行政机关制定行政决策的全过程,改变了由行政机关内部人员自主问责的尴尬局面。引入听证制度的行政问责不仅实现了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力,也通过第三方参与及监督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行政决策机制,有利于提高问责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加强决策信息的公开透明。

3、推动规范机制成型。

听证制度引入行政问责是从制度维度对行政问责的完善。听证制度本身是具有约束力和强制性的成文规范,引入行政问责有利于加强问责过程的程序化和合法化。在一个一切以法律为准绳的法治国家,从制度化层面强制性要求第三方公众参与行政问责可以有效避免行政系统内部人员的权利抵制,减少权权交易和包庇行为,提高问责结果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同时来自第三方的外来监督压力可以帮助行政人员提高对于滥用私权和不作为受罚的警觉性,提高自省意识和接受问责的主动性,转变消极的不作为和故意逃避过失的工作态度,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并且随着政府行政权利的增加和职能转型要逐渐把听证制度纳入行政问责形成权威性的明文规定,从而加快行政问责规范机制的形成。

(二)听证制度引入对行政问责发展的启示

1、听证制度的公开透明性带动行政问责的公平公正性

行政听证制度是行政机关在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决定之前,有行政机关告知决定理由和听证权利,行政相对人陈述意见,提供证据以及行政机关听取意见,接纳证据并作出相应决定等程序所构成的一种法律制度。其本质便是公民运用法定权利抵抗行政机关可能的不当行政行为,缩小公民这类“弱势群体”与行政机关之间地位不平等所造成的巨大反差。该制度保证了决策过程中有非直接利益相关人和直接利益相关人的同时参与,并且听证过程向公众开放,听证程序严格按照法定要求进行,听证代表根据听证事件按资格要求选定,这就为公众监督行政機关是否依法行政提供了公共平台,而且公众及媒体的知情参与也极大降低了行政问责暗箱操作的可能。所以说听证制度本身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是行政问责的执行具备公平性和公正性的前提,

2、多方参与

听证制度的关键在于有多方的公开平等参与,这对于行政问责的进一步完善非常重要。行政问责要脱离同体问责的局限必然要引入行政相对人之外的第三方,人大代表、司法机关、新闻媒体、各民主党派和公众都是第三方团体。行政问责可以借鉴听证制度的听证模式,在问责过程中邀请第三方现场参与。事前听证涉及到行政问责的决策阶段,参与人员必须对问责对象和被问责对象的身份、职位、职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事中听证涉及到行政问责的执行阶段,参与人员要对问责的整个事件来龙去脉有所了解,并能在问责中对被问责对象提出有针对性的关键问题;事后听证涉及到行政问责结果的反馈阶段,参与人员是否对问责的结果进行及时的跟踪反馈,问责事件是否有新进发展等。总之,多方参与不能局限于现场一个阶段,要贯穿行政问责的整个过程,把听证制度的回应机制也运用到行政问责领域。

3、决策、执行与监督相分离

借鉴听证制度的参与模式,由第三方参与的异体问责有效地解决了行政机关内部决策、执行与监督相重合的问题。行政机关是依法成立的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的行政组织,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承担的是执行职能而非监督职能。行政问责实质上是对行政机关权责履行情况的监督,在同体问责中行政机关实行的是自我监督,这种内部监督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滋生腐败,给行政人员之间的权利寻租养殖了生存空间。而引入公众参与的异体问责严格区分了执行与监督是两个不同的客体,非直接利益相关的监督者才能保证立场的中立性和客观性,从而实现监督的反馈作用。当然,此结论的前提是非利益相关者的第三方能在参与行政问责中坚持公平正义的立场,同时听证程序和监督环节规范化、程序化。

参考文献:

[1]关保英.行政问责程序研究[J].东方法学,2013(6).

[2]李维.行政问责制度问题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6).

[3]唐祖琴,朱静.行政问责制浅析[J].学理论·政治研究,2011(6).

[4]许婷婷.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完善——中外行政问责制比较研究[J].企业导报,2013(5).

[5]张昊.完善行政问责制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6]陈玲.我国听证制度的完善研究[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4(02).

[7]唐璨.完善我国行政管理中的听证制度[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1(1).

[8]陆斌.公共政策视角浅析我国听证制度[J].知识经济,2010(2).

[9]孙小燕.浅论我国行政听证制度[J].金卡工程,2010(1).

[10]宋卫琴.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与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完善[J].甘肃社会科学,2013(1).

篇5:行政问责制度完善工作措施

省行政问责办法等四项制度发布实施以来,我市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贯彻实施中,仍有部分部门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学习宣传不扎实,工作找不到头绪等问题。为扎实推进四项制度工作的落实,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增强机关服务意识,提高机关工作质量和效率,现将进一步抓好四项制度贯彻落实有关事项安排如下:

一、提高认识,落实责任

推行四项制度是省、州、市人民政府向各族群众和全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是贯彻落实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发展环境,自觉接受监督,建设法制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的重要举措。我市作为州人民政府推行四项制度的重点联系和指导市,各乡镇政府、各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提高对推行四项制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省、州、市人民政府的重大决策上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周密部署,迅速行动,对推行四项制度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检查,确保执行有力、落实到位、抓出成效。

各乡镇政府,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检查,健全完善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的工作机制,切实落实组织机构、专职人员和必要的工作经费,确保四项制度的开展。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三、强化培训,提高水平

各乡镇政府、各部门要建立四项制度学习培训的长效机制,将四项制度的学习培训纳入干部培训教育规划,列为考核的重要指标,使学习四项制度与个人考评结合起来,提高学习培训效果的运用。

各乡镇政府、各部门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机关的要求,将四项制度列入日常学习重要内容,并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不断创新工作,打开工作新局面。

四、明确范围,全面推进

为确保四项制度工作的全面落实,市人民政府确定了我市推行四项制度的实施步骤和重点。

(一)工作步骤。我市推行四项制度的步骤为: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宣传动员、学习培训、制定承诺、上报审核、公开承诺、征求意见、改进完善、督促检查、总结评估等12个步骤。各乡镇政府、各部门要按照工作步骤,结合实际,查缺补漏,增强贯彻落实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围绕市委、市人民政府重大事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6月1日至7月31日,市人民政府督查室将制定专项督查计划并实施专项督查;8月1日至8月31日,各乡镇政府、各部门要对实施四项制度情况进行“回头看”查找存在问题,完善规章制度。

(二)重点推进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教育局、市建设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局、市交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民政局、市旅游局、市林业局等10个行政许可较集中、行政执法较普遍、与群众联系较密切的“窗口”机关为市人民政府重点联系和指导单位,同时,确定嘎洒镇的重点联系和指导的乡镇。

五、制定方案,公开承诺

各乡镇政府、各部门要按照《市行政机关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向社会进行公开承诺实施方案》(景人劳发〔〕46号)的要求,制定并公布本机关服务承诺事项,并以此为突破口,从加强内部管理、完善自我约束机制、提高工作透明度入手,从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入手,从关键环节抓起,着力抓制度建设和落实,创新管理体制,不断转变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努力搞好服务。

六、加强督查,确保质量

各乡镇政府、各部门四项制度领导小组要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及时通报开展四项制度情况,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建议及措施。

市人民政府督查室将按工作要求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四项制度各个步骤工作落到实处。我市将根据省、州行政机关四项制度考评实施办法制定市行政机关四项制度考评实施办法,建立完善检查考评机制。

七、健全机制,确保落实

各乡镇、各部门要对照《州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州机关工作人员效能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和《州投诉监督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参照《省人民政府部门及州市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的十种问责情形和十种问责方式,建立健全问责机制,量化、细化问责情形、方式、程序,以实际行动和成效取信于民,树立诚信政府形象。

各乡镇、各部门要在实施四项制度过程中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四项制度,推动四项制度实施工作向纵深发展。

篇6:基本公共卫生工作问责制度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二

健康教育 三

预防接种

0~6岁儿童健康管理 五

孕产妇健康管理

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 七

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九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十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十一 卫生监督协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工作问责制度

为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职责分工,特建立实施问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1.各卫生室明确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数,明确卫生室的包片、包村指导医生。

2.确定卫生室所长为此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各包村人员按照基本农村公共卫生项目工作督导表负责指导协助各所包卫生室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3.公共卫生督导小组按照督导标准定期对各卫生室进行督导检查,针对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所包所人员及卫生所第一责任人追究其责任,酌情进行处罚,并予以改正。

4.卫生院每月组织1次检查,每季度组织 1次考核,检查考核记录完备,依据该记录制定工作整改计划。

高官寨卫生院

公共卫生科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数据收集上报制度

为每月按照上报我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数据,特制定此制度:

1.各卫生所所长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月报表第一责任人,负责收集上报本月卫生所服务数据。

2.各卫生所所长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月报表项目要求逐一认真填写,盖卫生所公章后于每月20日上报卫生院公共卫生科。

3.公共卫生科资料员收集各卫生所服务数据,负责整理核对无误后,将汇总表于月底前报卫生局农卫科。4.为保证每月上报数据及时、准确,对于不按时上报以及上报数据不准确的卫生所,酌情作出处罚。

高官寨卫生院

公共卫生科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督导工作制度

1.成立公共卫生服务督导检查小组,负责每月到各卫生所督导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2.检查小组人员于每月月底到各卫生所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情况进行抽查;根据各卫生所报表逐一核对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重点人群的建档率及服务情况,保证工作开展的真实性。

3.检查人员根据每月督导检查情况认真做好记录,对于建档率不达标以及服务不到位弄虚作假的卫生所进行处罚。

4.检查记录作为每季度对各卫生所公共卫生服务的考核依据。

高官寨卫生院

公共卫生科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季度检查考核工作制度

1.成立公共卫生季度考核小组,每一季度针对各卫生所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考核。

2.考核小组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要求结合每月督导检查记录对各卫生所进行考核。按照要求对十一项公共卫生服务内容逐一进行核对,保证工作的真实性。

3.考核小组针对考核情况做好记录,对于工作开展不达标的卫生所进行督导,并作出相应处罚。

4.考核检查记录将作为各卫生所发放项目补贴经费的依据。

高官寨卫生院

公共卫生科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工作奖罚制度

为提高公共卫生工作的工作效率,保证公共卫生工作的长久性开展,特制定此项制度。

1.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督导小组以半年考核、年终考核的形式对各卫生所公共卫生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相应奖罚。2.各卫生所每新建一份健康并入户服务一人次,经检查服务详实酌情给予奖励,对辖区高血压、糖尿病、65岁以上老人、重性精神病人每季度入户服务一次酌情给予奖励。3.对于入户服务不及时、新建健康档案不属实以及服务记录不真实,每发现一份处以罚款。

4.此工作奖罚制度结合月督导记录、季度考核记录为依据。年终考核时对全年完成工作任务较出色的卫生所,按照制度兑现其应得经费补贴外,再额外给予其奖励;对完成不好的卫生所,酌情扣发公共卫生经费。

高官寨卫生院

公共卫生科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培训调度工作制度

针对工作开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沟通、整改,以备下一步更好的开展工作做好基础,特制定本制度。1.每月召开各卫生所所长会,逐一汇报本月的工作开展情况,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思路,对存在问题制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整改。

2.每季度召开一次公共卫生培训调度会,对在督导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整改提高。按照各卫生所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导,年底前建档率达到辖区人口的95%以上。

高官寨卫生院

公共卫生科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工作资金使用管理制度

1.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要求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专门账户,保证项目经费全部用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支出,真正做到专款、专户、专用。

2.督导小组对各卫生所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核实,确认无误后按照工作奖罚制度进行费用支出,账目清晰。

3.每月督导小组对各卫生所督导后,根据督导记录,对应该给予奖励的卫生所,及时下发补贴和经费,账目清晰,做到有据可依。

高官寨卫生院

公共卫生科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工作例会制度

为实现工作信息及时沟通交流、工作相互衔接,更好落实项目工作要求,特制定此制度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侧面工作例会(防疫例会、妇幼保健例会)按期参加,不得无故缺勤,对上级公共信息及时掌握,做到上传下达,保证此项工作扎实顺利开展。2.各社区卫生服务站所长按期参加卫生院每月召开的工作例会。学习上级新的文件政策,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工作开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互相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及时解决问题,更有效开展公共卫生工作。

高官寨卫生院

篇7:70工作问责制度

67号(3月30日)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严格执行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根据银监会《加强农村信用社稽核工作指导意见》(银监办发[2005]65号)和省联社《省农村信用社稽核工作问责制度(试行)》(苏信联发[2006]25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办法》、《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员工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行实际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内部审计工作坚持谁分管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的原则;实施一级对一级负责,上级对下级层层追究责任的问责机制。

第三条 内部审计工作问责对象:主管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审计部门负责人、审计人员。

第四条 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问责,坚持实事求是、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视其性质、情节、后果、影响程度追究相应的责任。

第二章 审计工作职责

第五条

审计工作职责分为分管领导的领导责任、审计部门负责人管理责任和审计人员检查责任。

第六条

分管审计工作领导的岗位责任。

(一)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按照《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办法》的要求健全内部审计工作管理体制,配齐、配强审计人员;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

(二)强化审计工作领导,为审计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环境,授予审计部门必要的处理、处罚权;严格要求审计人员廉洁自律;为审计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协调与各职能部门的关系,督促做好内部同级部门的审计工作。

(三)制定和完善审计工作的基本办法,监督审计工作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检查阶段性审计工作的实施情况,对审计部门工作业绩和制度执行作出评价。

(四)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准确地作出处理。

(五)及时通报审计处理决定。

(六)督促被审计单位按审计意见及时进行整改。第七条

审计部门负责人岗位责任

(一)组织审计人员学习。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业务管理制度、办法。

(二)制定审计工作计划。根据上级和本行领导的意见,结合全辖业务发展情况,科学合理制定、季度和月度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定期总结本部门工作,按季编发审计工作简报,及时向领导和上级审计部门报告工作。

(三)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坚持按程序开展审计工作,明确审计人员业务分工和岗位职责,审核审计方案和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处罚意见。

(四)对审计结论和处罚决定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必要的可实施后续审计。

(五)加强审计人员管理。提出审计人员调整的建议和意见,每对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八条

审计人员的岗位责任

(一)根据审计工作计划,保质保量完成审计工作任务。

(二)制定具体项目的审计方案,做好有关文件、报表资料和电子数据的收集、分析工作。

(三)严守审计工作程序,完整、全面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合法取证,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深入检查、延伸审计,发现重大问题及时汇报。

(四)规范审计工作行为,自觉做到廉洁自律。

(五)及时提交审计报告,实事求是地反映发现的问题,客观公正地作出审计结论,提出整改和处罚建议。

(六)加强审计档案管理,及时整理审计记录、审计报告等资料,做好审计档案和各类文件的归档工作。

第三章 审计人员的权力及约束

第九条

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的过程中具有下列权力:

(一)检查权。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如实提供有关审计资料;有权查阅被审计单位各类凭证、账簿、报表、文件及会议记录等资料;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库存现金、有价单证、抵(质)押物品、重要空白凭证、各种业务印章及联行密押等管理及使用情况;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有关工作人员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情况。

(二)制止权。有权制止、纠正、处理被审计单位违反财经纪律和管理制度的行为,制止无效时有权要求终止有关当事人的职权,必要时可采取临时的先封后查措施。

(三)建议权。审计人员就审计发现的问题,有权建议被审计单位按有关规定限期予以纠正。对不适合在原岗位工作的人员,有权建议进行调整。对违反金融法规、业务规章制度的被审计单位和有关责任人,有权按照规定提出经济处罚、行政处分和其他处理的建议。

(四)越级报告权。审计中发现重大问题时,在逐级报告的同时,有权越级报告。

(五)其他权力。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有权向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质询,并有权索取有关资料;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报送整改结果;稽核部门有权派员参加有关业务部门及被审计单位的会议。

第十条

审计人员行使上述权力时,任何单位、部门和人员不得设置障碍或故意刁难,阻挠、干扰正常的审计工作;对打击报复稽核人员的,严肃查处。

第十一条

严格执行廉洁审计“八不准”的规定即:

(一)不准接受被审计单位安排的高档标准的住宿;

(二)不准接受被审计单位安排的公费宴请;

(三)不准无偿使用被审计单位的交通工具;

(四)不准参加被审计单位安排的旅游、娱乐和联欢等活动;

(五)不准无偿占用被审计单位的通讯工具和办公用品;

(六)不准接受被审计单位任何纪念品、礼品和各种有价证券;

(七)不准向被审计单位提出与审计工作无关的要求;

(八)不准在被审计单位报销任何因公因私费用。

第四章

过错行为责任的划分

第十二条

未按法定要求收集证据,查处的违法违纪问题事实失真,作出错误的审计决定,由主审计人和参与审计的审计人员承担过错责任;

第十三条

复查、复核人员未复核出审计文件中存在的问题,由复核人员承担过错责任;

第十四条

业务部室负责人对本部室出现的审计过错行为承担直接领导责任;

第十五条

分管领导审核签发审计文件后,发生执法过错的,承担领导责任。

第五章

处理方式

第十六条 审计人员违规,依据《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员工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给予以下处理:

(一)批评教育:包括责令限期改正、责令书面检查、诫勉谈话、通报批评;

(二)经济处罚:包括罚款、扣发奖金或津贴、赔偿经济损失、没收非法所得;

(三)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

(四)其他处理:包括调离岗位、解聘专业技术职务、限期调离、解除劳动合同、辞退、除名。

以上处理方式可以并处。

第六章 违规处理

第十七条 审计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情节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或经济处罚;情节较重的,调离工作岗位,直至行政警告处分:

(一)执行审计工作不力,未按时完成审计任务的;

(二)严重违反审计工作程序的;

(三)违反保密规定,擅自透露有关审计内容的;

(四)丢失被审计单位提供的重要资料的;

(五)未按规定实施后续审计,影响整改效果的;

(六)未按廉洁审计“八不准”要求进行审计,未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

(七)考核不称职的。

第十八条 审计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情节较轻未造成后果的,调离审计工作岗位;情节较重造成后果的,给予警告至行政记大过处分:

(一)在审计方案规定范围内,重大问题应该发现而未发现的;

(二)审计报告严重失实的;

(三)未经主管领导同意擅自调整、修改、删除审计报告中反映的问题,致使上报的审计报告不真实、不完整的。第十九条 审计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情节较轻未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处处分或限期调离、辞退、解除合同等其他处理:

(一)审计检查中发现重大问题不及时上报,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帮助被审计单位徇私舞弊、隐瞒问题,弄虚作假的。第二十条 审计工作在全省考核评比中连续2年后5名的,对审计部门负责人给予免职处理,对主管领导给予批评教育。第二十一条 对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和建议,主管领导未及时处理,酿成案件或造成经济损失的,按《省农村信用社领导干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苏信联发〔2005〕88号)规定追究主管领导的领导责任。

第七章 附

第二十二条 对于本制度未规定的违规行为,可以比照本制度同类或相近条款进行处罚。

第二十三条 本制度由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解释和修订。

篇8:我国审计问责制度问题研究

审计问责制, 就是国家政府审计结论中, 对组织与个人关于财产使用的成果、效率、去向等问题进行责任追究而建立起的机制。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健全与政府功能的转型和升级, 我国提出要构建起全面责任制政府的总体目标和思路。“全责统一、依法治国、公开公正、自由民主”等话题在社会上获得热烈的反响, 这促进、激励我们要提高审计问责的力度, 对政府机关、公共权力进行科学、严格、有效的监督, 进而实现责任制政府的战略目标。

二、我国审计问责制度的概况

(一) 审计问责制度在我国有一定的法律基础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 审计机关由国务院组建, 监督并审计国家及地方各政府部门、企事业组织、财政金融机构的财务收支以及开展经济活动和履行经济责任的具体情况。审计机关具有监督审计权, 由国务院领导, 任何个人、社会团体、行政机关都无权对其正常审计监督工作予以干涉。

(二) 审计问责制度要追究重大决策失败的管理责任

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评价机制、创新预算编制制、建立完善公共权力体制等目标, 体现出在我国预算管理中审计的作用与地位。从2003年非典问责后, 出现重特大事件时, 相关责任人就会受到相应的责任追究, 这代表着审计问责制在我国的初步建立。“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出完善民主决策制度, 包括要健全追究决策失误责任、社会听政与公示、专家咨询、集体决策重大事项等制度;要规范新闻发布制度;要增强政府机关工作透明度, 进而提高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

(三) 运用审计公告的方式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

开展审计公告是构建“高效廉洁、公开透明、协调运转、行为规范”政府的基本条件与重要举措。它既是政府机关进行政务公开的关键内容, 也是监督制约权力的重要措施。目前要建立完善的审计问责制, 在工作中要妥善处理权和责、权和民、权和法间的关系, 障碍审计问责制的顺利、高效运行。对于提高审计执行力、完善经济秩序、推动社会遵纪守法、体现审计免疫功能, 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审计问责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法律规定不完善

目前审计问责制度缺少全国性、专门性的法律, 缺少规范、统一的操作标准。而地方性问责制度也存在操作性差、刚性弱等问题, 制度约束力低, 行政问责执行力差、法治程度低。我国尽管建立监察、审计等问责机构, 但缺少执行机构, 造成反复违规反复审, 反复审反复违规的现象。另外缺乏详细地问责程序和规范, 存在问责弹性较大的问题。体现在重大事故的责任追究时, 正职与副职间、直接与间接责任人等责任追究时缺乏规范性。同时缺少完善的问责程序, 其具体表现为缺少救济制度、听证制度、回避制度、问责监管、问责启动、被问责官员复出等相关制度。

(二) 审计结果难以全面落实

现在我国审计机关与审计人员只具备检查权, 而没有处罚处理权, 评价与调查问责人时, 其主要特征是“问”, 只有公安、司法、监察、纪检等部门介入后才能落实和处理相关问题。因为现在审计机关与问责人间缺乏完善的问责机制和协调配合机制, 导致问责效力较差, 让审计机关处于“审计难、处罚更难”的困境。另外审计问责调查出来的问题, 一般实施经济处罚, 如追缴违规资金、处理经办人等, 而对于部门或单位的负责人, 通常以“下不为例”等方式解决, 这是造成屡犯屡审、屡审屡犯情况的主要原因。

(三) 缺乏完善的审计公告制度

审计公告是审计问责制的一部分, 但目前仍缺乏完善性, 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体系不完整、不健全, 问责程序不明确, 没有对格式和形式进行统一;审计结果公布准则缺少关于救济、监督、制裁措施、法律责任、适用范围等条文;缺乏完善的法律机制和配套措施, 造成公众难以准确、全面的理解审计结果, 进而影响审计公告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降低审计公告具有的实效。

四、我国完善审计问责制度的策略

(一) 建立健全问责的法律制度

面对现在问责与审计的问题, 需要建立健全审计问责的法律和制度, 整合各种政纪党纪中相关的制度, 制定并实施统一、全面的问责法律法规, 规范与明确责任处罚依据、责任界定、问责主体、问责程序等内容, 在制度和法律层面上“固化”问责制度, 让审计问责机制有法可依。建立审计问责法律体系需要在三个方面有所转变。第一、问责对象从个人组织有别、上下有别转变成为一视同仁, 由组织问责转变成为个人问责, 将问责的范围予以扩大。第二、问责事项从普通题材转变成为重大题材, 从行为问责向后果问责转变, 增强问责质量与效率, 让问责既涉及违规运用资金、贪污受贿等问题, 也包涵监督不力、渎职、重大决策失误等问题, 增强受托责任的完成率。第三、问责手段由刚性问责代替弹性问责, 解决问责活动空间大、处罚力度不足等问题, 让政府工作人员慎重执行自己的责任。

(二) 增强外部协调配合与监督问责机制

第一、增强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组织的问责与监督。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人大, 具有监督政府部门和官员滥用职权的重要责任, 人大要运用监督方式发现并审计政府在管理财政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建立直属机构追究政府部门出现的违法行为, 对问责事宜进行协调;也可以启动对应机制处理审计部门遇到的问题。

第二、建立起协调配合财政、人事部门的相关机制。国家审计制度约束、监督权力, 不但要在执行审计职责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也要运用其他监督主体的监督行为落实审计意见, 并对其应负的责任予以追究。审计问责过程中需要做好不同问责人协调配合与共同参与的工作, 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能弥补审计机关缺乏处理权的问题。审计机关要提高和社会公众、舆论监督、司法机关的配合、还要积极发挥发财政、发改委、人事、组织等部门的作用, 将干部考核任免、财政拨付资金、项目审批与审计结果联系起来, 增强审计成效。

(三) 完善公告制度, 强化审计问责与监督

建立健全审计公告制度, 在信息披露环节要扩大范围、提升深度, 既能提高监督制约效果, 也能有效的问责政府部门。逐步健全公告审计结果的相关制度, 一方面要对公告内容、形式、程序、格式、发布载体等环节进行明确, 确保公告的及时发布和准确传达。另一方面要构建起全面、系统的追踪报告制度, 对公告的救济、监督、违规应承担责任以及追究责任的相关标准予以规范。另外审计部门要按照《宪法》的要求, 提高审计法律问责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增强落实力度, 追究问题官员的法律责任, 完善行政追究的问题和空隙, 让审计问责体现出自身的威慑力。

五、结束语

现在, 审计问责制度在我国还处于实践与发展的阶段, 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只有不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建议和意见, 才能建立完善的审计问责制度。本文认为可以运用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增强外部协调配合与监督机制;完善公告制度, 强化监督等策略, 解决问题并弥补问责制度的不足。审计问责制度只有发挥出监督政府行为的作用, 才能有效保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摘要:审计是全球公认的反腐方式之一, 要全面发挥其反腐作用则需要健全的问责制度作为基础和保障。我国审计运用行政模式, 在制度层面上体现出缺乏明确问责主体、缺乏统一问题标准、缺乏充分保障措施等问题, 造成不同机关处理同类案件而出现不同结果的现象。面对问题, 我们应该完善法律规范,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填补法律空白, 制定法律标准, 公开信息机制, 让审计问责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关键词:审计问责制度,内容,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李丽.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审计问责制度研究[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2 (03) .

[2]冯亢.审计问责制度的完善路径探析[J].人民论坛.2013 (11) .

上一篇:红石公园散文下一篇:背夹球比赛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