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发领导文章管理办法

2024-04-28

刊发领导文章管理办法(精选3篇)

篇1:刊发领导文章管理办法

《求是》刊发张茅文章:深化医改 人才为先

今后10年是我国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显现。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分析新形势,明确新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新时期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强卫生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的健康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在,是重要的国计民生问题,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卫生人才是我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16%,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居第三位,仅次于教学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因此,卫生系统是实现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领域,加强卫生人才工作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实现医改目标、加快推进卫生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群众对健康的期待、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量大幅增加,服务能力也需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关键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出来。因此,在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中,必须把人才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大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二、卫生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卫生人才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培养周期长、实践性强、风险高等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人才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卫生人

才队伍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还不相适应:一是总量仍然不足。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目前美国为2.7人,而我国仅为1.79人;全球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平均为2.8人,一些发达国家为8.1人,我国仅为1.52人。二是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基层卫生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偏低。三是分布尚不合理。卫生人才存在城乡、地区分布不合理的现象。2010年,城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60人,农村为3.04人;东部地区为5.23人,西部地区为3.76人。四是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如何吸引和稳定基层卫生人才还需要认真探索研究。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对卫生人才工作提出新要求:一是健康成为群众最重要、最迫切的需求,卫生工作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这就要求卫生人才队伍要数量足、结构优、素质高。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我国正面临疾病谱的重大转变,传统传染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因素,环境污染、职业危害、食品与药品安全等公共卫生问题进一步凸显。这就要求卫生人才队伍既要做好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又要攻坚克难、有效应对各种复杂问题。三是卫生领域的科技支撑作用日益明显,生命医学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一批实用型人才,也要培养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

面对问题和挑战,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紧紧抓住机遇,大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三、坚持新时期卫生人才工作优先发展

卫生系统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要把人才强卫作为卫生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出发,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突出重点,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是“强基层”的核心内容,是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惠及广大群众的重要途径。一要合理扩大基层卫生人才队伍规模。从当前急需来看,要着力实施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等各类面向基层的卫生人才培养项目。从长远发展来看,要加快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向个人和家庭提供集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于一体的服务,改善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控制卫生费用过快上涨。到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要达到462万人,其中全科医师达到30万人以上。二要着力提高基层卫生人才服务能力。要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作用,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良好的服务质量是关键。2009年医改启动以来,我们在对农村卫生人员投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是,提高基层卫生人才服务能力和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培训统筹,注重培训效果,着力提高基层卫生人才的业务素质。同时,要认真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推动建立良好的业务协作和运行机制。三要切实加强对基层卫生人才的政策保障。要通过完善编制、加强管理、形成合理机制等政策措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更好地服务基层。目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标准文件已颁布并实施,多数地区已经制定了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标准。这为稳定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合理配置人员提供了政策依据。要全面建立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绩效考核、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完善激励措施,全面落实绩效工资,保障基层医务人员的合理收入水平,并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重点倾斜。

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各类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要根据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实行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一要大力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科学核定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编制,完善岗位管理制度。在医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配备专门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加强对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尤其要加强对基层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加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探索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卫生应急骨干人才培养,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形成一支平急结合、反应迅速的卫生应急队伍。积极探索建立等级卫生监督员制度,推进卫生监督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上述措施,力争到2020年,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达到118万人。二要大力加强医药卫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护理队伍建设。目前,我国医护比为1:0.85,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要逐步改变医护比倒置的现状,加强专科护士和社区护士培养,保障护士权益和待遇。加强药师规范化培训,完善药师岗位培训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推进药师队伍建设。大力加强精神卫生、儿科医师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培养和培训,合理扩大医学教育规模,加强在岗人员的专业培训。三要大力加强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要结合科技重大专项和卫生行业科研专项等项目的实施,建设好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培训基地,培养一批国际化、高水平医药卫生人才。继续认真组织实施“千人计划”,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创业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完善“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国医大师”等选拔机制,选拔一批高层次卫生人才。

改革创新,建立健全卫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人才发展,环境是根本,制度是核心。要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卫生人才工作的根本着力点,遵循卫生人才规律,科学培养人才,合理评价人才,用好用活人才。一要建立健全符合规律、适应需求的培养开发机制。卫生人才的培养开发,要遵循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从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综合设计。在院校医学教育阶段,要建立和完善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根据需求动态调控医药卫生人才培养规模;在毕业后医学教育阶段,要加快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优化全科医师知识结构、夯实专科医师基础,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在继续医学教育阶段,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加强各类卫生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力争到2020年,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到80%。二要建立健全突出能力、注重实践的评价发现机制。评价机制既要发现人才,又要引导人才钻研技术、提高技能、改善服务。目前医药卫生领域,尤其是临床专业的人才评价办法存在过分倚重论文的倾向。要健全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符合卫生人才特点的科学化、社会化评价机制。根据不同工作特性和能力要求,建立健全卫生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对从事科研工作的,要强化创新能力,鼓励潜心研究;对从事临床工作的,要淡化论文要求,注重实践能力。同时,要拓宽评价渠道,改进评价方式,建立更加注重实际贡献的基

层医疗卫生人才评价机制。三要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灵活高效的流动配置机制。加强政策引导,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使卫生人才向基层、向艰苦边远地区流动。积极探索医师多点执业,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探索建立县乡人才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县级医院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加强县域人才统筹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完善医药卫生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和社会化服务,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的医药卫生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四要建立健全体现业绩、激发活力的激励保障机制。完善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使医务人员收入与工作质量、数量和群众满意度挂钩。保障医务人员待遇,充分体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精神。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建立多层次医药卫生人才激励制度。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维护正常的医疗服务秩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大力弘扬高尚医德,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宣传卫生人才典型,营造人才强卫的浓厚氛围。

以点带面,充分发挥重大人才工程的引领带动作用。国家人才规划纲要提出了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卫生人才规划有5个重大人才工程,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支持计划、医学杰出骨干人才推进计划、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工程、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医师规范化培训工程。要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为载体,推进卫生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形成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卫生人才资源开发新格局。(《求是》杂志2011年第12期)

篇2:刊发领导文章管理办法

不仅是国际学术界开始对案例研究法抱有极大的热情和期望, 国内学术界对案例研究的关注也越来越广泛。仅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CAJD) 为例, 把“案例研究”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结果发现:从2000年52篇迅速扩展到2011年773篇, 总数量翻了将近15倍。并且, 从学科分类角度看, 涉及工商管理领域的文章遥遥领先, 管理学界对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尤其是以推进本土化管理案例研究为宗旨的学术期刊《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的公开出版, 既助推着国内学者应用案例研究法开展工商管理相关研究的热情, 同时, 促进了国内学者关注案例研究方法自身的研究。

本文以《中国工业经济》、《科研管理》在2000-2011年所刊发的案例研究论文为研究样本, 运用文献计量的统计方法, 系统分析了案例研究类文章的研究领域、关注焦点、规范性评价等各个方面特征, 进一步揭示案例研究法在国内工商管理学界的应用态势, 探究本世纪以来案例研究法的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之所以选取《中国工业经济》和《科研管理》两本期刊中案例研究类论文作为研究对象, 其理由是:

第一, 刊物的学术知名度。自《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出版以来, 以上两本期刊均连续入选中文核心期刊, 其中《中国工业经济》创刊于1983年, 复合影响因子为4.073, 综合影响因子为2.534。《科研管理》创刊于1980年, 复合影响因子为2.277, 综合影响因子为1.200。两刊均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制定的A类重要学术期刊名录。另外, 《中国工业经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 《科研管理》则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主办, 两种刊物的主管单位分别是国内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最具实力的研究机构, 素有严谨治学和孜孜追求真理的学术态度。

第二, 刊发案例研究类论文的偏好。据统计, 两种刊物在2000-2011年期间共发表案例研究类论文达159篇 (如表1) , 其中, 《科研管理》刊发的论文75篇, 《中国工业经济》刊发的论文84篇。不但数量较多, 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代表国内工商管理领域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状态和发展趋势。仅从单纯的年度发表论文数量看, 本世纪以来案例研究类论文并没有显著的上升趋势, 但是, 案例研究的质量显著提升, 从前期单纯的描述企业现状的案例研究类论文, 到后期把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案例研究过程, 到深入探索案例背后的原理, 揭示其内在的本质规律性。

研究对象遴选是在本文第一作者总体负责下进行的, 由第二、第三位作者先分别采用“背靠背”方式, 对以上两种期刊自2000年以来所刊发的案例研究类论文进行筛选。具体地说, 除了按照题目、关键词、摘要中是否含有“案例”、“案例研究”等关键词进行初步筛选以外, 还对全部论文进行审阅, 补充在按上述方法筛选步骤后仍未选中的案例论文。接着, 由第二位、第三位作者仍旧采用“背靠背”的方式, 逐篇逐项录入专门数据库, 包括:案例研究论文的基本信息 (如作者数量、作者单位、研究对象的性质等) , 以及在逐篇检阅入选的样本论文基础上录入反映论文规范性的数据信息。然后, 三位作者共同就两个独立创建的数据库, 进行面对面核对, 重点对数据录入中存在争议的数据进行集体讨论。对于极个别仍存在较大分歧的数据, 则利用创业与企业成长研究所内部研讨活动时, 由广大老师与研究生共同确定。

2 描述性统计分析

2.1 合作者情况及其所属单位

根据论文署名作者数量进行的统计 (如表2) , 结果表明, 综合两种刊物的署名情况, 案例研究类论文由两位作者以上合作的数量达126篇, 占79.25%, 要远远多于独撰的论文 (33篇, 占20.75%) 。虽然不排除个别科研人员在署名上存在“搭便车”的现象, 但是, 我们仍然认为, 相比较于其他研究方法 (包括纯思辨法、量化研究法等) 而言, 由多位作者撰写案例研究类论文应当是大势所趋。其原因在于:高质量的案例研究类论文往往涉及到对企业的深度访谈、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思维活动, 独自一人完成案例企业的调研活动和撰写案例研究论文, 显然很难做到调查全面而深入, 然而, 如果由多位合作者, 则可以通过前期明确的分工, 以及后续整合提炼思想观点时的商议和讨论, 更加容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不断发现特殊现象中的深刻道理, 从而取得相较于独撰作者更有深度的研究成果。所以, 国内有学者[3]认为, 案例研究的文章的优点之一在于可能发现传统统计方法所不能发现的特殊现象。

另外, 从论文第一作者的所属单位看, 《科研管理》上发表的案例研究文章作者所属单位处在前三位的是:浙江大学 (27篇) , 西安交通大学 (8篇) 以及大连理工大学 (6篇) 。而对《中国工业经济》的案例研究类论文统计分析表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14篇论文位居榜首, 遥遥领先于其他学校和机构, 其次是署名浙江大学的论文6篇, 清华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紧随其后, 均为4篇。另外, 这两本期刊刊发的案例研究类数量处在前十位的单位, 大多是211和985高校, 也反映出这些学校在案例研究中的强大科研能力。

2.2 论文获得基金资助

大量的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一手数据的收集均离不开基金的资助, 案例研究类文章所受基金支持对该类文章的质量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2000年的共计受到2项资助到2011年的19项资助, 总体受资助的项目数大大提高, 而受到的单项课题资助的论文数量虽略有波动, 但是总体呈现增长态势 (如图1) 。

对比样本刊物的基金资助情况 (如表3) , 在各项基金资助中, 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比例最高, 《科研管理》共有36篇, 占48.00%, 而《中国工业经济》仅有18篇, 占21.43%;获得教育部课题项目资助而发表的论文, 无论数量上还是比例上, 《中国工业经济》都要高于《科研管理》。另外, 获得其他各类省部级项目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 《科研管理》要略高于《中国工业经济》。

从同一篇论文获得的重复资助来看, 《科研管理》上得到两类基金支持的论文占到总案例研究类文章数量的24.00%, 相较于《中国工业经济》10.71%, 稍胜一筹。同时受到三类以上基金的共同资助的论文则分别达2.67%和2.38%, 与此同时, 同一篇论文获得多项基金支持的比例在不断攀升。由此看来, 借助各类科研基金的资助, 对推动案例研究类论文的产出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也是提高案例研究质量的重要途径。

2.3 单案例与多案例

根据案例涉及企业的数量, 案例研究可以区分为单一案例研究和多案例研究。两者各有优势:单一案例可以有助于研究者深入到一个企业内部, 深度探究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某种现象或者管理困境, 既可以运用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来“对症下药”, 达到发现管理对策的效果, 也可以基于企业管理创新实践的经验总结, 借助“解剖麻雀”的途径, 达到发现本土化管理理论的效果, 但是, 它的缺陷在于:由于是个案研究, 所获得的研究结论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推广价值, 值得理论工作者和管理者共同探讨。多案例研究往往是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其研究对象的选择也不是随意的, 研究者往往会选择具有相似的、相反的或者是互补的案例企业, 通过广泛深入的案例调研和理论比较, 从而证实或者证伪某个命题, 达到发现一种新观点、补充某种理论体系或者驳斥某种流行主张的效果。但是, 它的缺陷在于:多案例比较研究的成本较高, 案例企业的可比性容易引起质疑。两刊在2000-2011年期间共刊发单案例研究类论文110篇, 占69.18%, 多案例论文49篇, 占30.82%;比较后发现, 《中国工业经济》同期共刊发单案例研究类论文共57篇, 占67.86%, 多案例论文27篇, 占32.14%;《科研管理》单案例研究类论文共53篇, 占70.67%, 多案例论文22篇, 占29.33%, 单案例论文比例均高于多案例论文, 两刊总体比例基本一致。

3 案例研究的重点领域以及关注焦点

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主要适用于回答“HOW (怎样) ”和“WHY (为什么) ”的研究课题。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是:案例研究法更适合于工商管理的哪个子领域研究呢?它对不同领域问题的研究, 又有何特点和优势呢?

从总体上看, 呈现两个特点:第一, 案例研究法在工商管理领域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 涉及到工商管理学的绝大部分前沿问题 (如表4) , 近年来大大突破了企业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生产运作管理等传统管理学领域的案例研究偏好, 逐渐开始延伸至电子商务与物流、社会伦理与责任等管理学的多个前沿领域;第二, 案例研究法特别适合于企业管理中那些难以开展量化研究的课题, 如: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力等战略管理领域的新问题, 容易体现出案例研究在方法论上的独特优势。

3.1 企业战略管理领域

战略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保证, 对企业有序稳定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该领域的案例研究类文章数量占到总体样本的39.71%, 遥遥领先于其他领域。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案例研究类论文主要集中在从4个方面来讨论战略实践性课题, 包括:学习与创新管理、知识管理、核心能力, 企业可持续成长。两本期刊对该领域论文刊发各有侧重, 其中, 《中国工业经济》较多选用关于企业成长类论文, 而《科研管理》则较偏向采用学习与创新管理、知识管理、企业联盟等选题的论文。不过, 从企业核心能力角度研究企业战略, 则是两本期刊共同关注的重点。

围绕企业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的案例研究, 主要集中在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创新管理与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这方面的论文刊发在《科研管理》上较多, 《中国工业经济》则较多地刊用关于创新模式的论文。《科研管理》早期在这方面的案例研究多集中在关于技术创新方面, 如:毛义华等[4]探讨了合作创新对于企业技术能力培养的作用, 李尚昆等[5]介绍了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的技术创新体系, 王建安[6]则分析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匹配问题。另外, 《科研管理》近些年在此类研究领域则主要偏向于学习能力的培养、管理创新以及全面创新管理方面, 如:谢伟等[7]剖析了联想的学习能力建设案例, 肖利[8]通过比较日本丰田与佳能公司的管理创新经验, 得出对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在此领域, 较为具有典型意义的深度成果是:《中国工业经济》在2008年刊发了蔡宁等[9]对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与网络关系强度耦合性问题的案例论文, 以及《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刊发的黄速建等[10]撰写的关于开放式系统创新模式的研究成果。

围绕企业战略实施与战略变革的案例研究, 比较多地集中在知识管理议题上。如知识资本管理模式[11]、知识转移[12]、知识整合的实现途径[13]。另外, 通过培养企业核心能力来推动企业成长的选题也是案例研究法应用较多的领域。如:康荣平等[14]剖析了海尔与长虹的核心能力, 管益忻[15]分析了三联集团的核心能力机制, 许庆瑞等[16]则研究了新加坡航空公司依靠核心能力实现战略制胜的案例。虽然众多学者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通过具体案例来分析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 在具体案例的基础之上总结如何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途径, 但由于研究角度不同, 获得的研究结论也不完全一致。

如何通过组织变革实现战略创新, 进而促进企业成长的问题一直是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焦点。众多国内学者基于国内企业成长的特定制度背景和文化背景, 以案例研究形式, 重点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的成长问题。如:肖海林等[17]基于国内案例研究, 创建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四面体结构模型;黄速建等[18]则以尖峰集团为例, 从战略演进、能力提升和文化协同角度提出了促进集团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曹建海等[19]研究了浙江华峰集团如何在制度转型期利用管理提升来促进企业成长的现实课题;汪海粟等[20]也以深圳创业板的上市公司为例, 重点研究了民企快速成长的经验。

3.2 企业生产运作管理领域

尽管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具有十分旺盛的生命力, 但是, 时过境迁, 信息化、动态化、无边界、业务外包等内外部压力共同逼迫企业必须对生产运作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这种生产运营模式的及时创新甚至被视为提高企业绩效的重要途径, 但是, 由于企业间的性质差异较大, 生产工艺、技术设备、业务流程又互不相同, 该类研究通常很难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 而选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则比较多。

据统计, 在2000-2011年期间, 《科研管理》共刊发此领域的案例论文16篇, 《中国工业经济》共刊发此领域论文8篇, 两刊合计发表的此领域案例总量占所有案例论文的15.09%, 处在案例研究热点的第二位。该类案例研究论文主要关注生产运作过程中的细节管理, 主要包括:界面管理、产品平台与技术标准、项目管理。相对比还发现, 《科研管理》在论文选用上较多地刊发界面管理、产品平台与技术标准类案例论文, 而《中国工业经济》则较多的选择相关项目决策类案例论文。从时间发展上看, 早期较多的偏重于技术相关类选题, 近些年相关论文较多的偏重项目决策类选题。这种发展趋势也反映了该类研究从具体的技术层面问题向决策层面的演进。

关于界面管理的案例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华锦阳等[21]在案例研究了企业界面管理发展的阶段性课题之后, 华锦阳等[22]又研究了企业创业过程中界面管理的问题及成因, 而刘新梅等[23]则研究了创新界面有效性的评价问题。关于产品平台与技术标准的案例类论文数量较多, 主要集中在产品平台[24,25]、技术平台[26]以及技术标准、技术链、技术能力的演化[27]。值得一提的是, 张米尔等[28]对技术标准的新形态“私有协议”及其生成机制, 以及徐雨森[29]对技术追赶背景下的装配品类企业技术链发育问题具有高度的现实针对性, 与构建自主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相吻合。

关于项目管理的论文数量也比较多, 主要包括:一是业务外包。重点集中在资源外包网络[30]、外包决策[31]等方向;二是项目管理决策。重点集中在合作研发项目管理[32]、创新项目管理[33]和开发过程管理[34]等方向。

3.3 企业组织变革领域

企业通过组织变革能够缓解组织内部的冲突, 有利于激发企业的活力与创造力, 是企业保持活力的关键因素和推动企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组织变革类案例研究论文主要集中在国企改革、组织变革与组织模式创新上。据统计, 在2000-2011年期间, 《科研管理》共刊发此领域的案例论文1篇, 《中国工业经济》共刊发此领域论文12篇, 两刊合计发表的此领域案例总量占所有案例论文的8.18%。早期的组织变革类论文较多的关注国企改革与制度建设方面的主题, 而近些年的论文则较多地关注起组织模式, 组织民营化、家族化等主题。

关于国企改革的案例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国企效率、国企的退出与重组、政企关系。如:刘纪鹏[35]分析国电公司的改革效率问题, 聂长海[36]则分析了沪天化集团的自主性改革效率问题。任真[37]对郑百文重组案进行了深入剖析;于立等[38]系统梳理了国有企业的退出障碍, 并分析了退出路径选择的问题;薄传华[39]则分析了如何处理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关系的棘手难题。

关于组织变革与组织模式创新问题的主要焦点是:组织的网络化变革、信息化变革, 以及组织的民营化和家族化。张钢等[40]讨论了组织网络化发展中的学习机制与创新效率问题;孙国强等[41]则以案例讨论了模块化网络组织的风险及评价;林泉等[42]剖析了沃尔玛的信息化之路;王志刚[43]通过多案例探讨了企业信息化进程的组织推动作用。组织民营化的案例研究较为突出的是郭跃进[44]对家族企业家族化水平的衡量问题, 而朱红军等[45]则对国光瓷业民营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案例研究。

4 案例研究类论文的质量评价

评价一篇案例研究论文的质量高低, 必须重视三个核心环节:一是数据信息的收集方法。重点考查案例企业的调查深度和宽度, 包括研究者花了多长时间、采取何种途径展开调研、接触和访谈了多少员工和管理者 (有些领域可能还涉及到与企业有业务往来的利益相关者) , 最终是以多少真实、可靠、可信的信息和数据做研究的支撑材料;二是案例研究论文的规范化程度。重点考查从问题的提出到案例研究结论获得的全过程是否已经做到清晰明了, 研究的具体方法是否具有可复制性;三是案例研究效果。重点考查通过案例研究法的应用, 在多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的规范研究以及实证研究的不足, 是否创建起一种有创新性的管理理论。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分别对国内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的水平做出客观的评价。

4.1 数据信息的收集方法

恰当的数据收集方法是案例研究成功的关键, 采用合适的方法可以降低数据收集和分析的难度。结合我们对案例研究法的学习经验, 以及从事案例企业调研的体会, 本文将以上六种数据收集方法细分为正式访谈、非正式访谈、公开化文档、非公开化文档等8种案例研究论文的数据收集方法。本文对《中国工业经济》与《科研管理》刊发的案例研究论文, 对其数据收集方法进行了整理 (如表5) , 值得说明的是:部分论文同时采用了多种资料收集方法, 我们相应地采用了重复统计的方法。

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对于案例研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而数据信息准确性的基础在于我们究竟是从何种渠道获得较为丰富的数据。若是从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能够相互印证, 这无疑将增加数据的准确性, 并使得利用该数据所生成的结论更可靠。但是本文的统计结果表明, 《科研管理》在所选样本期间刊发的论文中, 只有10篇 (占样本数13.16%) 论文采用了两种以上的数据收集方法;而《中国工业经济》所刊发的论文中, 也仅有11篇 (占样本数13.10%) 。这样的结果可能反映出国内学者忽略了数据收集方法对整体研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数据收集渠道单一, 许多数据来源于二手数据, 却并不指明具体来源。而反观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案例研究类论文, 其不仅明确指出数据来源, 还会详细阐述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而所做的细致工作。

在具体采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上, 这两本期刊刊用的论文有48.24%都是采用公司的公开化文档这种数据收集方法, 而采用电话访谈法、非正式访谈和非公开化文档的收集方法仅占5.03%。这一点也体现了案例研究法在中国运用的不成熟, 虽然案例研究法已经允许学者们采用多种途径获取数据, 但其仍然无法有效收集公司的内部数据, 只能采用一些公开的数据。包括在《中国工业经济》采用案例研究法被引用次数最高是康荣平、柯银斌[14]通过公开化文档收集数据, 最终形成的对海尔和长虹进行企业核心能力对比研究的论文。

有29.15%的案例研究论文甚至根本就没有公开研究者数据收集方法, 很难以判断相关案例研究论文的品质, 也导致了其引用次数较低。而反观被其他CSSCI期刊和国内硕博士学位论文引用次数排名前十的论文 (如表6、表7) , 其基本上都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数据收集方法, 不论其是否经过多方验证, 或者只是通过公开化文档获取这种简单的方法, 至少做到了有数据来源说明, 保证了论文的品质。

注:以CSSCI来源期刊转引和国内硕博士学位论文引用的总次数为排序依据;CSSCI来源期刊采用2011-2012年度的标准, 统计截至日期为2013年1月12日。

注:以CSSCI来源期刊转引和国内硕博士学位论文引用的总次数为排序依据;CSSCI来源期刊采用2011-2012年度的标准, 统计截至日期为2013年1月12日。

4.2 案例研究的规范性程度

根据毛基业, 张霞[46]的观点, 一般案例研究法论文的写作包括以下六个基本要素:问题背景的介绍, 相关文献的陈述, 样本的选择理由, 数据收集方法的说明, 结论与实践启示的阐述, 研究不足之处或未来方向的分析。本部分将通过对所选样本进行静态统计分析和动态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当前国内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的规范性现状和变化趋势分别做出评价。

首先, 我们对样本案例论文的规范性进行静态评价 (如表8) 。从总体上看, 所选案例研究的样本中, 64.15%的论文都能够包括案例研究论文的六个基本要素中的四个基本要素。在这其中, 以“结论与实践启示的阐述”部分遵循的最好, 100%的论文都会有明确的结论。其次是“问题背景的介绍”部分, 这部分内容在96.86%的论文中都会有所涉及。而在2000-2011年的所有论文中, “数据收集方法的说明”和“研究不足之处或未来方向”的分析, 分别只有28.93%和18.24%的论文涉及, 可能是由于一手数据过少, 所以并没有给出很详细的数据收集方法说明。

对比两种期刊刊发案例研究类论文的规范性, 还发现以下三个特征:其一, 《中国工业经济》刊发的案例研究论文较为重视“数据收集方法的说明” (占总样本数45.24%) 以及“研究不足之处或未来方向”的分析 (占总样本数21.43%) , 而《科研管理》在这两方面占总样本数的比值只有10.67%, 14.67%。其二, 《科研管理》所刊发的论文较为重视“相关文献的陈述” (占总样本数94.67%) 以及“样本的选择理由” (占总样本72.00%) , 而《中国工业经济》在这两个方面的占比只有76.19%和57.14%。其三, 两本刊物都较为重视“问题背景的介绍”以及“结论与实践启示”的阐述这两个部分, 两个部分占各自总样本的比都达到95%以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两本期刊在论文的选用上是各有侧重, 《中国工业经济》更强调“数据收集方法的说明”, 而《科研管理》则强调了“相关文献的陈述”在案例研究法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 我们可以按照时间序列, 比较案例研究论文规范性的动态变化规律 (如表9) 。总体上看, 自2005年以来, 《中国工业经济》和《科研管理》所采用的案例研究论文规范性程度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显著体现在对“相关文献的陈述”、“样本的选择理由”这两方面的规范性因素的重视有了大幅提高。以“相关文献的陈述”为例, 在2005-2011期间, 《中国工业经济》所刊用的案例研究类论文中, 除2007年仅有9篇 (占样本81.82%) 包含“相关文献的陈述”这一规范性特征, 其他年份中均全部包含。同一期间, 《科研管理》所刊案例研究论文中全部包含这一主要规范性特征。而在2005年以前, 《中国工业经济》每年所刊用的案例研究类论文中包括“相关文献的陈述”这一规范性特征的论文占当年所刊用该类论文的比率为28.57%, 33.33%, 66.67%, 50%, 55.56%;而《科研管理》的这一比率为83.33%, 100%, 66.67%, 100%, 80%。

另外, 《中国工业经济》和《科研管理》整体上对论文写作的规范性要件重视程度还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对“数据收集方法的说明”以及“研究不足之处或未来方向的分析”普遍缺乏规范, 并且, 不同年份之间规范性要素的波动性较大。“数据收集方法的说明”这一规范性特征已经在本文3.1节做详细的论述。在2000-2011间, 就“研究不足之处或未来方向的分析”的规范性而言波动较大, 这可能是由于不同作者文章写作的偏重点不同, 而造成对这一要素的忽略。

4.3 案例研究所达到的效果分析

Eisenhardt[47]认为, 案例研究法能够达到创建新理论以及通过证伪来检验理论的效果。尤其是对于那些问题暴露并不十分明显, 学术界的研究又处在初始阶段的课题, 案例研究的价值更大。除了像前面那样统计分析被CSSCI来源期刊转引和被国内硕博士论文引用的频数, 可以间接判断出该案例研究论文所达到的研究绩效外, 我们在此有意识地选取六个相关的指标, 并据此统计分析《科研管理》和《中国工业经济》两种刊物 (如表10) , 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达到的整体效果。

统计分析表明, 两期刊所刊发的论文在“对某一个新议题提出了初步的看法”和“描述了事件发生的过程或者内在机理”这两个方面达到的效果都比较理想。如:徐金发等[48]的《企业知识转移的情境分析模型》一文曾利用情境分析模型, 研究企业知识转移这一新的议题, 并提出了自己的初步看法, 即提出企业知识转移的情境模型和相应的二种情境模式, 然后, 又通过A、B两企业在相应情境下的知识转移过程的内在机理做了深入的剖析。十分遗憾的是, 能够在“在比较不同理论解释的基础上形成了更合理的分析思路”、“导入新理论来解释某种管理实践”两个方面达到比较满意的研究效果。我们认为, 这也是国内工商管理案例研究落后于国外学者研究水平的最主要表现。其中的原因可能是, 一是由于国内部分专家教授、众多年轻的博士研究生对实证研究方法盲目崇拜, 从而忽视了借助案例研究法实现一种理论发现、理论创建的可能性;二是个别研究者发表论文纯粹是为了追求职称晋升、申报课题和获得学位等的需要, 学术功利思想导致片面追求论文数量而不是质量, 从而不愿意真正地坚持深入企业调研, 借助案例研究来完善和丰富既有理论, 更谈不上为创建新理论而付出努力。

从案例研究论文所要达到的效果角度, 我们也可以比较两份刊物在刊发案例研究类论文时的偏好。《中国工业经济》更倾向于刊发能够反映研究对象全貌的案例论文, 而《科研管理》则更倾向于形成或发展某一理论框架。如:于立等[38]学者在《中国工业经济》上发表的论文《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障碍与退出途径分析》, 较好地结合阜新矿业集团的现实状况, 全面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的四大障碍,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种退出途径。这种对于国有企业的退出问题的案例研究, 分析深入, 并能系统地反映该问题的全貌, 政策建议也很具现实意义。许庆瑞等[16]在《科研管理》上发表的论文《全面创新管理 (TIM) :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趋势》, 通过总结海尔集团的案例和相关理论分析之后, 指出了创新管理的新趋势, 创建性地提出了全面创新管理 (TIM) 的概念框架, 这是将创新理论与全面质量管理思想融合基础上的理论发展和理论创新, 值得未来学者借鉴。另外, 两份期刊都比较看重案例研究能够达到“对某一个新议题提出了初步的看法”和“描述了事件发生的过程或者内在机理”的研究绩效。我们认为, 通过发挥案例研究在深入剖析反映事情的发生过程和内在机理等方面的优势基础上, 可以为未来实证研究提供一种新方向和新思路, 最终, 通过广大研究者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范式相结合[49], 也必将有利于促进“中国式管理理论”的形成, 而不只是停留在“西方管理理论在中国”的阶段。

5 结论与展望

本世纪初以来, 案例研究法在国内工商管理学界倍受推崇, 尤其是国内部分权威杂志 (如《管理世界》杂志) 设置专栏、联合高校举办案例研究的专题学术研讨会等形式, 使得国内案例研究法在进入21世纪以后迅速形成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通过本文的研究, 我们可知, 案例研究法在国内工商管理学术界正在逐渐成为主流研究分析方法之一, 并且, 无论从规范性还是实质性的研究绩效上看, 都取得较大进展。但是, 案例研究类文章数量在增多, 速度却不快;案例研究类论文质量在提高, 幅度却不尽如人意;案例研究的规范性程度越来越看重, 不同刊物对待规范性要素却态度迥异;针对国内企业的案例研究成果较多, 进行中外企业案例比较研究的成果却不多;单纯的描述性案例研究逐步转向解释型案例研究和探索型案例研究, 取得新理论的潜力却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是样本来源有限。仅仅只是以2000-2011年期间发表在《科研管理》和《中国工业经济》上的159篇案例研究类论文, 难免将刊发在其他刊物上高质量的案例研究类论文有所遗漏,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结论的严谨性;二是缺乏与国外经典期刊相比较, 从而无法判断我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法的应用与国外的差距;三是案例研究法在特定应用状况还可以进一步细化研究。如:可以专门针对案例研究法在创业与企业成长、网络营销、社会责任等工商管理前沿领域的应用情况, 评判特定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可以通过比较研究中外企业案例, 寻找缩小特定领域 (如新技术应用、金融工具创新等) 管理水平差距的策略。

摘要:以2000-2011年期间刊发在《中国工业经济》和《科研管理》上的159篇案例研究论文为样本, 运用文献计量法, 对国内案例研究型论文的载文数量、基金资助情况、涉及企业数量等方面予以统计分析, 从数据收集方法、规范性程度、所达到的研究效果3个角度, 对国内案例研究类论文的质量变化规律做出综合评价。

篇3:《求是》如何刊发领导人文章

相对于《人民日报》,《求是》杂志较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但它的特殊性不言而喻——自创刊以来,它一直是中共中央的重要思想理论阵地;作者队伍中,领导干部云集,刊发的文章若以篇目论,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文章要占到总量的40%以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章约占总量的5%。

就在5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杂志上发表题为《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的署名文章,全文万余字,这是他就任总理后首次在《求是》发表文章。

《求是》如何发表领导人的文章?中间要经过哪些程序?刊发领导人的文章如何审稿?领导人发表文章后,稿费怎么开?

领导人稿件一半是约来的

作为一本杂志,《求是》从封面起就显得与众不同。它每期封面都是同一个面孔,白色铜版纸上印着邓小平题写的红色“求是”二字,没有文章目录,各期封面的唯一区别就是出版日期。在求是杂志社领导看来,白底红字可以被解读为,象征着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求是杂志社位于北京北河沿大街83号,西临沙滩北街,大院被称为“沙滩大院”,常年有武警驻守。

《求是》遵循的办刊宗旨是,“高举旗帜”和“坚持党性原则”。每年年初,《求是》会确定当年的年度选题指导,主要依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确定的当年工作要点,以及中宣部的当年宣传思想工作要点。年度选题指导确定后,还要报请中央相关部门批准。

作者的“高端”优势在《求是》刊登的文章中始终有体现。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履职5年间,胡锦涛在《求是》上发表了16篇文章,温家宝发表了11篇,习近平发表了9篇文章。

现任中央政治局7名常委中,已有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在《求是》发稿,张德江、俞正声就任常委后还没有在杂志发稿,但在担任政治局委员期间多次发表文章。

记者了解到,《求是》杂志发表的包括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内的领导人文章,一半左右是主动约来的。

2012年3月1日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时任国家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在开学典礼上作了讲话,主题是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工作。讲话稿当时没有公开发表,《求是》编辑部看到后,希望将讲话稿在杂志发表。“首先我们自己得判断,觉得内容适宜公开发表才会去约。”杂志社相关人员说。

杂志社正式去函向习近平办公室请示约稿。两三天后,杂志社收到了习近平办公室同意刊发的回复。稿件很快刊发在3月15日出版的《求是》杂志上。

近些年来杂志社形成了一个惯例,新年第一期会发表一篇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文章。自2002年起,《求是》杂志每年都会在年底前向胡锦涛约稿,他每年也会亲自审定一篇稿件发表在新年第一期《求是》上。习近平当选总书记之后,2013年、2014年的第一期《求是》杂志也都刊登了他的署名文章。

《求是》编辑部一般都会和没有在杂志发稿的常委办公室保持沟通,一旦有适合公开发表的文章就争取刊发。“刊发好领导同志的文章是《求是》的重要责任。”一位杂志社人士说。

省部级官员发稿要“排队”

《求是》杂志向中央领导约稿一般都能得到支持,只有个别例外。据杂志原副总编辑苏双碧回忆,上世纪90年代时任副总理温家宝在另外一本杂志发了一篇文章,求是杂志社觉得文章有理论见地,便向温家宝约稿,希望在《求是》再发一次。

但温家宝没有同意,还专门打电话到苏双碧家里解释,认为只是一篇小文章,重复发两次不好。编辑部于是约温家宝再写篇文章,几个月之后温家宝如约交稿。

除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求是》也会向一些省部级官员约稿。当然,省部级及以下官员的稿件大多是主动投稿的。

主动投稿的也有国家领导人,例如2012年温家宝在《求是》发表的两篇文章,都是主动投稿的。

据介绍,李克强在成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之前,没有给《求是》写稿,成为常委后,后来也开始向《求是》投稿。2012年第四期《求是》杂志发表了李克强的文章,就是他的秘书跟求是杂志社联系投稿的。

现在,各级党政官员都愿意在《求是》发表文章,直接导致有些稿子要排很久才能发。省部级官员的稿件可能要拖两三期才能发,有些副省部级官员的稿件则可能要等上半年。“不少领导发现,在《求是》杂志发文对推动所分管的工作有好处。”求是相关人士说。

鉴于《求是》杂志的政治影响,有的中央领导人也会为《求是》推荐稿件。如果中央相关领导看到一些地方领导的内部讲话,觉得有价值,就会批示《求是》去约稿刊发。这种情况下,杂志社约稿都会非常顺畅。

唯一婉拒过的是陈良宇。事情发生在2005年,杂志社按照中央领导意思通过上海市委办公厅向陈良宇约稿时被谢绝。后来杂志社一位副总编辑致电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出约稿是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陈良宇这才答应。

领导的稿子也可以修改

就发稿流程而言,求是编辑部对领导人稿件与其他稿件一样,都实行四审制,首先是责任编辑,接下来是部主任、分管编委、值班编委、总编辑、社长逐次把关。

总编辑每篇稿件都要看,社长一般只看重点稿件。领导人的稿件,社长都必须要看,也会看得更仔细,最后清样还要再送给领导人本人审定后刊发。

领导人的文章也可以修改,一般改得不多,大部分都是文字上的修改,或者是一些明显疏漏。一般来说,领导人都很尊重杂志社编辑,将清样送给他们后,都会同意编辑的改动,有的领导还会表示感谢。

一位《求是》杂志的高层领导说,2012年第八期杂志刊登了温家宝的《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一文,标题就是《求是》主要领导亲自操刀修改的,温家宝看过后表示同意。

求是杂志社已退休的编审闫长贵,对修改李瑞环的文章还记忆犹新。1988年李瑞环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兼天津市委书记,有次在天津召开一个哲学会议,李瑞环到会讲话,会后这个讲话应约发在《求是》。

闫长贵编辑稿件时替李瑞环加了一句话:“你们都是哲学专家,我是土木工程出身的,在你们面前谈哲学问题有点班门弄斧了。”李瑞环看到改过的稿子后很高兴,向闫长贵表示感谢。

除了国家领导人的稿件,《求是》杂志发表省部级干部的稿子时,有时也会将清样传给作者本人看。

领导人在《求是》发表文章也有稿费,与普通作者的稿酬标准一样,目前求是杂志社的稿费分两个档次,普通稿件是每千字100元,重点稿件是每千字150元。杂志已经考虑要实行优稿优酬,不过在《求是》发稿的作者应该很少有人在意稿酬。

在《求是》发表的领导人文章特别是政治局常委的文章,肯定是排在杂志最前面“要闻要论”位置,如遇到同一期杂志发表两位常委的文章,则以常委的排序确定稿件的排序。

十八大前,如果哪期《求是》要发表常委文章,新华社就要作为常委活动提前一天发消息通稿。十八大后,2013年1月1日习近平在《求是》发表文章的前一天,新华社发了消息通稿。但之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求是》发表的文章,未见新华社有消息通稿。

上一篇:综治办公室心得体会下一篇:动画鉴赏课结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