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调研文章范文

2022-05-29

第一篇:领导调研文章范文

文章标题: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

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准确地说是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有利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提高干部队伍

素质。

在市委组织部的领导下,由——区委组织部牵头,——、——、——、——区县委组织部共同对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各区、县分别成立了调研小组,通过调查形成调研报告,并进行研讨交流。参加研讨的同志一致认为,各区、县党委组织部门在推进党政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尤其是在建立相关的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近年来部分区县陆续试行了领导干部的任期制、聘任制、试用期制、辞职辞退制和诫勉制等多种形式,各区县分别就这几个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情况综述如下:

一、建立和完善任期制,推进干部的能上能下

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根本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解决在领导干部队伍中长期存在的能上不能下的痼疾。根据有关规定,各区、县政府组成人员已全部实行任期制,即随本届政府到届,区、县政府及委、办、局主要负责人同时结束任期。新一届政府组成人员由新的区人大常委会任命产生。从调研情况看,各区、县机关特别是政府组成部门在实行任期制中做得是比较好的,基本做到依法换届、依法提名、依法任命。

但是,现行的领导干部任期制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事实上是“领导职务常任制”,一般不会因为不胜其职而退位。第二,仍然存在“在少数人中选人”、“由少数人选人”的旧格局,干部管理缺乏活力。第三,任期制部门副职仍按传统的方法管理,主要负责人对其管理无法硬化。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应该从“源头”抓起,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上”的环节,保证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真正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崇文区结合竞争上岗推行任期制,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具体做法是:针对区级机关党政一把手在任期届满后,希望留任原职务者,应提交述职报告。区委组织部对其任职期间的德、能、勤、绩等情况进行综合考察,并在本单位干部群众中进行较大范围的民主测评。根据考察结果,向区委常会提出任职意见。为了保证任期制的顺利进行,他们还准备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宣传,正确引导干部群众认识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的必要性。

二、积极试点,稳步推进。在区级机关的重要职能部门如计委、经委、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进行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

三、引入竞争机制,对于在任期届中出现的正职职务空缺,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公开竞争上岗。

四、实行必要的年龄限制,凡在任期结束时男满58周岁,女满53周岁的同志,一般不再进入新一届任期担任领导职务,以保证工作的连续性。

五、对区级党政机关的部门副职,逐步实行聘任制。

六、通过提前退休、改任虚职或次一级职务的办法妥善安排退下来的同志。

七、把任期制同干部管理工作中的其它制度很好地结合起来,如培训、交流、轮岗、诫勉、辞职辞退等,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探索建立干部聘任制,寻找干部制度改革的突破点

聘任制是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职务,对拟聘人员进行德、能、勤、绩等全面考核以后,确定是否聘任,并确定聘期。聘任制是对传统干部终身制的彻底否定。其最大的特点是强调考核,增加压力。聘任期满经考核后决定是否再行聘任。落聘后职务自然解除。而且对任职期中犯有严重错误的聘任人员,经组织研究决定以后,可随时解聘。

各区、县在党政机关部分领导干部职务实行聘任制这项工作中,由于上级没有明确的指示精神,且考虑影响大,故此都比较谨慎,原则上没有开展。所实行的聘任制,主要是针对企业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的。

西城区结合改革传统的干部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取消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行政级别,主要对国有企业原党政领导干部实行聘任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近十年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聘任制的实践,已初步营造了企业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环境,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增强了活力;

二、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取消行政级别奠定了基础;

三、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得到了新的解放,选人用人的途径开始多样化,市场化。

这几年的聘任工作有以下特点:一是队伍逐渐年轻化、专业化。这些新聘任的企业行政干部大都年轻有为,有思路,闯劲足,有业绩,群众公认。二是在聘任的同时,加强“出口”的管理。在聘任工作中,对不称职、不合格的行政副职进行免职,西城区先后有7人被免职或不再续聘。三是党政岗位相互兼职。西城区企业党委书记、副书记兼任经理、副经理职位的有15人。四是企业的中层管理者业已全面推行了聘任制。能者上,庸者下,企业的人才脱颖而出

的机制已基本建立起来,能上能下问题初步得以解决。

在聘任制实行过程中,各区、县逐渐形成了一些宝贵经验:

一、聘任过程要充分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选拔行政副职工作,严格按照“党管干部”的原则和党的干部政策及有关规定,坚持德才兼备标准,公开、平等、民主、择优。全部企业的管理人员的聘任都由各级党组织听取群众意见,部分职位是由群众推

荐,党组织考核并加以确认的。党政班子也相互沟通,在用人问题上达成共识,意见一致才进行聘任。

二、招聘工作要严格按既定的程序办,避免了在招聘工作中出现不正之风。

三、要注重思想工作。从现职岗位上退下来,不少同志有想法,怕丢人,需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年轻同志走上领导岗位,群众威信不高,党委、行政班子要在工作上传帮带,并且广泛深入地做群众思想工作,在工作上给予支持,使新走上领导岗位的年轻同志开展工作顺利,逐渐取得了群众的信任。

但也存在着问题,影响着聘任制的健康发展。第

一、正职聘任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形式主义,聘任基本上和原来的任命没有什么差别。政企不分的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第

二、聘任制度还不完善。没有明确的标的,也不可能有硬的外部约束机制。一些企业年薪是上去了,但责任却没有人来承担。企业审计监督仍是一个难题。第

三、眼界不宽,选人渠道狭窄。主要是在自己的圈子里选人,并没有有效地解决企业急需的人才问题。这是困扰企业迟迟不能上台阶的重要原因之一。第

四、开始出现效忠于个人的不正之风。由于副职主要是行政正职提名并聘任,所以一些党性不强的副职就唯正职之命是从,加强了人生依附关系。

三、加强干部管理,对新提拔的干部实行试用期制

各区、县委组织部门在选准人的基础上,对新提拔的干部包括通过公开选拔和委任制的干部实行试用期制,用以激励、约束干部。海淀区委组织部从1995年始实行试用期制。三年来有338人经试用合格,取消了试用期;有3人被中止了聘用。他们实行试用期制的主要作法是:1.凡是新提拔的副处以上干部,都要经过一年试用期,满一年时经过区委组织部考核考察后,决定是否取消、延长试用期或终止聘用。2.在试用期间,区委组织部进行跟踪考察。主要方法是,参加班子民主生活会听取反映,参加基层民主评议领导干部活动了解情况,与干部本人谈话等,通过这些方法全面掌握干部的情况。3.干部试用期满时,由本人对自己一年来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做出全面的书面总结,由所在单位党委组织考核考评,形成意见上报区委组织部。4.区委组织部根据基层党委的意见和平时掌握的情况,再次考核后,形成最后决定,发文作出通知。

实践证明,试用期制这种新的管理办法,作用比较明显。一是有利于干部的成长。同实行试用期之前相比,新提拔的干部出现了明显的“三多”:要求自己严格的多了,谦虚谨慎的多了,注重实绩的多了。二是有利于干部素质的提高。试用期的过程,既是对干部的思想、能力、水平的检验,也促进干部为适应岗位的需要,刻苦钻研,勤奋学习。三是有利于民主监督的落实。试用期制度是落实民主监督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新提拔的干部置于党组织和群众监督之下,一方面提高了干部本人自觉接受民主监督的意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党组织和群众对干部的思想表现、工作作风、廉政勤政等情况的了解与把握。

从各区、县执行试用期制度的效果上看,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须加以改进。主要表现在:(一)对干部的跟踪考察力度还不够大。由于多种原因,不能做到对每个新提拔的干部都进行细致的考察,过度依赖基层组织。(二)考察、研究、批复等环节及时性不强,造成拖延,既影响干部的积极性也影响工作。(三)在一些干部制度的衔接上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比如与任期制、公开选拔、聘任制等制度的某些细节连接上还存在不一致的地方,需要今后认真加以研究和实践,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四、探索建立领导干部辞职辞退制度,深化干部制度改革

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辞职辞退制是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必将随着整个国家的干部制度改革的深化而逐渐发挥其功能和作用。从目前各区、县党政领导干部辞职辞退制度的执行情况看,这一制度本身对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机制的形成作用并不明显。因为按法律、章程有关规定,凡因职务变动的党政领导干部,均需及时办理辞职手续。因公辞职是辞职行为的主体,只是在领导干部职务变动过程中例行的程序性行为,对领导干部的“上”或“下”没有实质性影响。辞退和其它类型的辞职尽管在理论上能够造成领导干部的“下”,但在现实中实际发生很少,因而影响也不大。如石景山区从1994年以来因各种原因“下”的处级领导干部中,没有一人是实行辞职辞退制度而产生的。

影响领导干部辞职辞退制充分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有关的规章制度、法规条例不够健全,可操作性不强。在三种辞职类型中,应该说责令辞职应当成为领导干部辞职辞退的重点环节。因公辞职属工作正常调动,个人申请辞职并不一定符合工作需要。现实中可能是有工作能力的人主动要求辞职,而工作平庸、表现不佳的人却未必能自觉提出辞职。因此,由上级组织部门掌握主动权的责令辞职就成为鞭策领导干部尽心尽责做好工作的有力工具。但是由于责令辞职的规定过于笼统,执行中很难把握统一的标准,在实际工作中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中责令辞职的条件只有一条:“党委(党组)及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党政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的表现,认定其已不再适合担任现职的,通过一定程序责令其辞去现任领导职务。”但《条例》没有对认定标准作出规定。《条例》中还规定要“建立党政领导干部降职制度”,降职的理由是“因工作能力较弱或者其他原因,不适合担任现职”。降职和责令辞职之间又如何区分?这些规定不做细化,很难避免工作标准的随意性。

第二,部分同志存在模糊认识,对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辞职辞退制度的意义认识不够,也影响了党政领导干部辞职辞退制度的实行。现实中出现领导干部不适合担任现职时,经常是调整岗位,易地为官,很少公开其职务变动的原因,很难打破情面责令辞职。干部管理部门为了避免麻烦,减少争议,也尽量不主动使用辞职辞退制度来约束干部。而个人主动辞职,也将承担来自社会、家庭的巨大压力,自己面子上也过不去。这就使辞职辞退制度形同虚设。

尽快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辞职辞退制度,是各区、县委组织部门的共识。石景山区委组织部建议:要针对党政领导干部履行职务的特点和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特殊要求,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专门适用于党政领导干部的辞职辞退办法。比如实行领导干部的引咎辞职制度,对于非主观原因或非本人直接原因造成的工作失误,应追究领导干部个人的责任,以增强领导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明确规定对党政领导干部责令辞职的条件,理顺责令辞职同降职、免职、撤职等干部处理方式的关系。还要完善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辞职辞退的善后办法,保护党政领导干部辞职辞退后合理的个人利益,减少领导干部“下”的阻力,改善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实施环境,保证准确、公正地贯彻执行干部能上能下制度。

五、实施和完善领导干部诫勉制,加强领导干部的自律性

诫勉制是对存在一定问题但不够降免职条件的领导干部进行告诫、劝勉,向其郑重指出存在的问题,促使他在规定的期限内改正错误的一种监督管理制度。各区、县委组织部门十分重视对领导干部实行诫勉制这项工作,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反复酝酿,推出了一些相关的制度。平谷县委组织部在1992年初就制定了《关于对有问题的领导干部实行诫勉制度的意见》,对实行诫勉的标准、程序、期限以及诫勉期满干部的处理等都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平谷县实施诫勉制几年来,对1名正处级、4名副处级干部实行诫勉。经过诫勉,这些干部都注意加强学习,努力工作,诫勉期满后被解除诫勉。

诫勉制在干部管理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上级党委对一些犯错误或存在问题的领导干部及时给予诫勉,把干部的错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实际上起到了挽救干部的作用。二是诫勉促使干部深刻反思自己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中的偏差,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绝大多数被诫勉者在诫勉期间,注重学习,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改进工作作风,讲究工作方法,密切联系群众;加强组织纪律观念,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克服懒散现象,维护班子团结;积极主动做好本职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

诫勉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认识不到位。一些同志对诫勉制还存在模糊认识,有的认为诫勉制会影响干部在经济工作中的积极性,束缚了手脚;有的认为干部犯错误,轻的有纪律处分,重的有免职乃至刑事处分,何必多此一举?再有的认为诫勉制是对干部犯错误的姑息迁就。第二,具体操作过程中难以把握尺度。虽然有了诫勉的几种“情形”,但由于内容多,原则性强,不便操作。再有就是确定对象方法单一,往往掺杂一些主要领导的主观意识,被诫勉者心里不服,弄不好会产生负面影响。第三,相关制度不配套。由于被诫勉者在领导干部队伍中是极少数,一些人表示“同情”,不严格要求诫勉干部,没有能很好地把诫勉制与谈心谈话、定期汇报工作等制度结合起来,并不能使某些诫勉干部的陋习得到彻底改正。

完善诫勉制,保证其顺畅执行还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提高认识。要通过宣传增强犯错误的领导干部接受诫勉的自觉性,达到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目的。二是要在诫勉标准中明确地定性和定量。三是要严格程序。在严格的组织考察的基础上,通过来信来访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及时发现诫勉对象。对诫勉期无悔改之意的干部要坚决撤免,决不姑息迁就。四是诫勉干部所在单位要健全相关制度。把干部诫勉与谈心谈话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离任审计制度、廉洁自律制度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对诫勉干部进行思想、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综合教育。

《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来源于,欢迎阅读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

第二篇:社工调研文章

不断强化完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调研

——临平、东湖街道庙东社区 钱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管理重心的不断下移,社区已经成为开展各项社会工作的主要阵地,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主战场,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更成为重要课题,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业务精通、服务到位的专业化、职业化社区工作队伍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区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大力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近日,就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报告如下: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社区工作者在建设和谐社区、星级社区,社区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党和政府为民服务的形象。因此,社区工作者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是社区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社区工作的本质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强调尊重人的权利和人格、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用平等、友爱、热情的服务给千家万户带来温暖。因此,社区工作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文化水平、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具有处理日常琐碎事务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其次,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区的内在要求。随着城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必然要反映和渗透到社区生活中来,从而使社区工作面临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社区作用发挥好了,有助于推动社会和谐文化、关爱文化的建设和道德秩序的构建,营造诚信友爱的良好社会氛围,社区在调处社会矛盾和纠纷中,能够起到减震器作用,也可以避免政府与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直接对立,把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最初的萌芽阶段。通过社区开展各类服务帮扶困难群体、边缘群体,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社区工作者队伍将成为党和政府解决社会问题、钝化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依靠力量。

第三,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健全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的积极因素。

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现状

自公开招录社区工作者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街道工委办事处的领导、支持下,立足实际,积极创新,在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队伍年纪轻,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 为了提高社区建设和管理水平,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与稳定,通过区政府公开选拔招聘,年龄层次较轻,文化水平大专及以上。这支复合型的社区干部队伍为建设和谐社区配备较强了的组织和干部保障。

(二)进入角色快,创新意识强,取得成绩大。 几年来,街道工委、办事处充分把握社区规范化建设的有利契机,从干部队伍的基础环节、组织机构入手,推动了社区建设的整体迈进。依法民主选举产生的社区居委会干部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积极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促进了居民文明素质的提高。

三、社区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几年来,在推动社区和谐发展的过程中,社区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建设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是与城市快速发展的形势和构建和谐社区工作的需要相比,社区工作者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职社区工作者待遇偏低,工作任务过重。目前,社区居委会为自治组织,专职社区工作者的收入还只能以补贴的形式出现,其收入水平虽然较过去有所提高,但横向相比收入仍然偏低。他们所承担的工作任务除了本职工作之外,来自各个层面、各个部门,经常性的、临时性的工作难以计算。大家形象地比喻:“下面一根针,上面千条线。”这种状况既影响了社区服务站功能的发挥,对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良性发展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四、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做好社区工作涉及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人文环境、组织领导、干部素质等诸多方面,但关键在人,关键在社区干部队伍的素质。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全面优化环境,大力发展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 建设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首先要稳定队伍、稳定人心。要认真思考,积极实践,采取不同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要求,营造有利于社区工作者发挥作用的环境,使他们安心本职,乐于奉献。

1、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以事业留人。大力宣传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弘扬社区工作者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及其代表人物的先进事迹,营造全社会关心、尊重和爱护社区工作者的良好氛围。并注重及时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社区工作者提拔到更重要的岗位,为其发挥作用搭建舞台。

2、以人为本,社区工作者得到关爱。试行以“五必访”为主要内容的关爱制度,即社区工作者生病、丧事、家庭出现重大变故、重大节日、重大政策出台前后“五必访”,充分调动了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社区工作者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社区年休假制度尚未得到完善。

3、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补贴收入,以待遇留人。尝试建立工资收入自然增长机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职工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可每隔三至四年自然晋升一个档次。建立多渠道增长机制,在继续依靠市、区财政承担社区工作者工资收入主渠道的同时,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对属于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外的社会事务,其主管部门要求社区工作者协助完成的,必须相应下拨经费。同时,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增强,街道要进一步加大对社区的投入。此外,鼓励法人、社会团体、中介组织通过不同途径和渠道支持社区工作,对社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给予物质上的奖励,从而构成“以财政支付为主体、街道投入为追加、社会捐助为补充”的社区工作者薪酬结构,切实保障社区工作者的切身利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加强绩效考核。

1、加强培训,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普遍提高。建立了长效的培训机制,完善了社区工作者学习制度。采取专家辅导、专题讲座、现场观摩、外出参观等方式,定期对社区干部实施规模化、正规化、经常化的教育培训。组织志愿者培训,通报社区居民在各个方面的需求情况,使社区志愿者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同时,在处理热点难点问题上,要求社区工作者在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在第一时间畅通社区保障援助体系。实践表明,加强培训和工作指导,对于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有更好的效果。

2、加强制度建设,社区工作者队伍逐步规范。建立和完善选聘结合的任用制度、社区工作目标责任制度、民主监督制度,使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协调一致,规范有序。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相信在市、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社区工作者的努力下,形成相互沟通、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成果将日益凸显出来,从而大大推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为推动朝阳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调研文章

林业工作调研报告

我县的林业工作始终坚持为打造“人居适宜生态环境” 的指导思想,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不断努力改善城区及全县林业生态环境质量,以达标创建“绿色瓮安”、“文明瓮安”为切入点,积极实施森林资源补植补造、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城区绿化工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低产林改造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加大造林绿化和资源保护工作力度,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林业产业发展步伐,使全县的林业工作步入持续、高效、良性发展轨道。

一、林业现状

1、造林绿化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 我县森林覆盖率达47.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5%以上,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覆盖率达90%以上,通过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和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全县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逐年增长。森林植被总量得到快速恢复增长,森林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目前,全县生态环境、人居条件、工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林权抵押贷款工作

根据《瓮安县林权抵押贷款实施办法》和《贵州省森林林木林地流转条例(节录)》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目前流转了5户林权证,流转面积162.8亩,流转金额19.5万元。有近100宗正在办理之中。

3、我县作为全省九个林改工作试点县之一,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严格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和“明晰产权,放活经营,减轻税费,规范流转”的林改目标要求,紧紧围绕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核心、重点、目标、内容、范围、原则,在省、州林业主管部门的关心、帮助、指导下,我县人口47万人。林地面积为155.27万亩,计划纳入林改的林地面积为129.95万亩,实际完成了128.55万亩,93755宗林地的确权发证工作,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82.8%,为计划林改总面积的98.92%;共发放林权证62770户42373本。截止目前,共办理了采伐许可证1993份,采伐面积3034.9048公顷,采伐蓄积31018.604立方米,出材量21819.142立方米,采伐收入1309.15万元,涉及23个乡镇247个行政村2547个村民组,9.96万户,县、乡(镇)、村(组)开会宣传林改工作;县的领导及时发表电视讲话;印发《致全县林农朋友的公开信》8万余份、林改公告1200余份、其它宣传资料8千余份,悬挂宣传横幅50余幅,张贴标语600余条,出动宣传车58车次;通过精心组织,严格规范实施,推动了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配套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盘活我县森林资源,同时正在积极争取将我县纳入到中央政策性森林保险补贴试点县,以巩固林改成果,提升改革实效。。

4、林业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在稳步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齐头并进,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要求,以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为依托,坚持以核桃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为全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依法治林得到加强,森林动植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我县的天然林资源得到全面有效保护。林政资源管理工作步入了正规化、制度化、标准化的管理轨道,森林公安、林业综合执法大队、森林防火办重拳出击,严厉打击了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近年来,全县林区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和恶性林政案件,大量的动植物得以生存和繁衍,林区治安秩序良好。

6、林木建设保障有力,科技兴林富有成效在科技兴林方面,为确保各项工程顺利实施,我县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坚持适地适树,采用科学合理的造林模式,不断提高造林成效,促进了林业效益的有效发挥。

7、工程管理形成了科学规范、合法有序的模式体系在各项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我县积极加大林业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进程,确保了各项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顺利实施,确保了全县林业事业持续、健康、高效、稳步发展。近年来,我县各项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均顺利地通过了上级各部门的检查验收。通过检查,各级检查组一致认为我县在实施各项林业工程项目方面,各级领导重视、实施情况良好,资金管理有序,政策兑现落实,工程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满意。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全县林业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结构不合理,特色林业经营没有做到集约化,加工只是初加工,林业经济效益还较低、生产力水平低。特别是我县山区较多,农民靠山吃山,山不致富,希望在林,林无产业的现象还存在,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

2、投入依然不足,目前,虽然我县逐年加大对林业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生态建设投资,但是工程造林扶持资金仍然难以满足基础设施、自然灾害、科技推广等生态建设需要,生态建设的投资渠道仍然比较单一,全县林业投入机制尚在起步阶段,林业投入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3、科技水平有待提高现代林业注重林业科技含量,尽管我县在林业科技培训、新品种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受基础设施、资金投入、造林条件等多方因素制约,林业科技科技含量不高,林业科技水平与现代林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4、林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由于我县多年来森林保护的方式单一,加之群众思想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尽管我们在封山禁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林业生态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之间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同时又存在管理不到位、基层队伍薄弱等问题,解决林牧矛盾的任务十分艰巨。

5、林政执法机构还不健全。

随着全县林业建设的发展,林政案件、林地纠纷增多,林业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我县林政执法主要依靠县森林公安派出所和林业综合执法大队协助,导致重大林政案件无法全面深入调查,不同程度影响林政资源依法管理。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坚持好字优先,抓好林业产业化及配套措施的实施,我县的林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水平还较低。因此,要加快林业产业化建设,调整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培育和扶持林业产业企业,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1、加快推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要适应生态建设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2、加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调控。县委、政府和林业部门要根据市场需要、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充分用好用活产业发展政策,争取项目,增加投入,并制定配套的扶持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3、优先发展好重点产业,突出重点、强势推进、创新机制。

四、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的统一随着林业建设指导思想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势在必行。要坚持科学发展,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以保护生态为主、同时兼顾林业产业的效益,保护林农的利益,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以公益林、自然景区及保护区为重点,实施生态林管护。紧紧围绕全县生态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的原则,进一步落实生态林管护制度,加快生态项目实施进度,加大生态治理力度,使全县的生态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抓好现有国家、省、州、县级公益林的重点生态管护。认真做好林地普查和病虫害测报工作,有效防止各类病虫害的发生,把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进一步加大植物检疫检查力度。

2、以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为关键,提高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全县退耕还林工程项目是保障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补充。一要进一步加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提高林农对退耕还林项目的认识和参与的积极性。二要加强退耕还林项目的技术指导,引导林农自觉加强对退耕还林地的管理,指导农户采取合理的管护措施,确保退耕还林建设成果。三要针对部分地块自身条件不够、苗木不适宜生长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换树种,避免退耕还林面积的减少。

3、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积极对上争取,增强林业发展后劲。要抓住项目建设不放松。一是切实抓好现有项目的实施。对已经实施的退耕还林、公益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项目,及时总结和宣传,并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反馈,争取更大的支持;正在实施的项目,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实施并产生效益。二是积极争取新项目。紧密结合我县的林业实际,及时编报项目对上争资;及时了解和掌握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项目安排,争取更多份额,广泛拓展生态环境建设融资渠道,争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4、以林权的依法有序流转为切入点,激活林业发展机制。在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的基础上,规范林权的依法、有序流转,完善林业发展激励机制,促进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加大力度,搞好政策宣传。把林权流转的意义宣传到千家万户,“让栽树人受益”的好处深入人心,充分调动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植树造林、发展林业产业的热情,把政策推动与依法治理紧密结合。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规范林权市场,依法变更林权转让手续,依法保护投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努力培育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5、以依法治林为保障,加强限额采伐管理,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逐年科学合理适度安排人工林的抚育间伐,提高林木的年生长量和亩效益,减轻生态建设的压力,增加林农收入。规范行政许可及审批程序和操

作规程,确保有序采伐。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建设和扰乱林业产业发展的违法犯罪活动。

6、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围绕生态文明区建设的工作目标,认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把我县建设成为经济与生态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文明区。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和发展生态旅游提供有力保障。

第四篇:调研文章

如何提高基层中队实战化训练水平

总书记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到:我军要把战斗力标准在全军牢固立起来,把战斗力标准作为军队建设唯一的根本的标准,聚焦能打仗、打胜仗。深入扎实的做好基层部队训练工作,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正规化的公安消防队伍的必经之路。当前消防工作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需坚持不断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标准,从实战和工作需要出发,提高部队官兵灭火救援实战能力,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业务素质,进一步把战斗力标准在全军牢固立起来。在此,结合消防部队实际,就提高基层中队训练水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基层中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一)参训人员不齐整,训练时间难保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部队职能拓展,灭火救援任务日益增加,基层消防部队训练工作也产生了一些新变化。一是人员到位率低。以东宝中队为例。正常情况下,除去执勤、公差、勤务人员,能按时参加中队训练的人数少之又少,多数时间不到中队实有人数的50%,导致一些综合性操法、攻坚技巧等因人员不齐无法开展,长此以往,官兵训练积极性受到严重挫败,训练效果大打折扣;二是训练时间不足,训练计划得不到有效落实。据统计,基层执勤中队,尤其是市区中队安保任务繁重,加之每年的必须参加的各类会议、授课,部队训练计划不得不随时调整,在很长时间内无法开展系统训练,部分士兵体能下滑明显;三是部队士兵年纪轻,人身观、价值观不成熟。与地方接触机会多,易受社会不良思想影响,产生怕训、厌训思想,无法取得训练实效。

(二)模拟训练设施不足,实战化水平较低。训练模拟设施相对缺乏,目前训练基本依靠营区操场和训练塔等简单设备开展,只能进行基本的水枪水带、梯类训练,缺乏针对性,组织指挥和技战术水平还只能是停留在纸上谈兵,我们的作战能力还没有在模拟训练中形成合力,班组合成、中队合成等项目无法有效开展。而对消防重点单位开展的熟悉和灭火作战演练,虽然一定程度上能达到贴近实战训练的目的,但由于社会人员对灭火演练认识上的不足,往往给中队开展实战演练带来较大阻力。无论是营区的业务训练还是营区外的灭火演练都与真实的灾害现场存在很大的差别,无法真正满足实战的需求。

(三)骨干队伍建设滞后,作用发挥不明显。中队骨干在训练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训练效果。当前,基层中队骨干队伍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理论素养不高,对训练工作研究不深,在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有所欠缺;二是对自身要求不严,工作主动性不强,往往是上级要求做什么才做什么,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养成较差;三是组训方法缺乏创新,教与练之间缺少互动,沿用长期以来填鸭式的训练方式,士兵容易厌倦,训练热情和积极性难以有效调动。

(四)奖惩制度执行不严,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在训练奖惩方面,部队训练奖惩执行不严格,训练成绩与官兵切身利益结合不紧密,训练结果运用不充分,在评优选先上存在“人情”大于训练水平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练与不练一个样,练好练坏一个样”的现象出现。此外,训练装备过于老旧,训练场地和设施配备不充分现象在各基层中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严重影响部队训练工作的开展。

二、提高基层中队训练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思想教育要先行,强化战斗精神培树。一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训练工作中的作用,克服消极保平安的思想,从培养官兵吃苦耐劳,不怕苦不怕累的思想观念入手,多途径、多手段、多机制大力培育官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英勇顽强、敢打敢拼的战斗精神。二是要注重科学引导,层层深入进行思想动员,让官兵意识到训练工作不仅是自己部队生活的常态,也是复杂的抢险救援处置工作的必然要求,使官兵自觉克服各种模糊认识和畏难情绪,始终保持高昂的训练积极性。

(二)骨干队伍要建强,发挥“传、帮、带”作用。“新兵看老兵、老兵看班长、班长看干部”是基层部队的共性,基层队伍有无凝聚力、训练有无积极性、队伍有无战斗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班长骨干队伍这支中队的核心力量,在训练工作中亦是如此。一方面,干部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的训练作风,为参训人员树立榜样,始终争当训练排头兵,处处起到带头模范作用,争取战士的信任、拥护和支持,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基层中队干部要克服种种困难,积极组建一支“懂训练、愿训练、能训练”的骨干队伍,并创造各种条件充分发挥班长骨干“传帮带”作用。要不断加强队伍能力素质建设,培养他们发展的眼光、创新的魄力及勇气,并定期组织骨干队伍研讨部队训练工作成效,适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深入探究,共同解决,创造性的开展部队训练工作。

(三)训练要注重科学与高效,创新练兵模式。当前部队内部普遍存在官兵对训练缺乏热情,严重存在“训练场上耗时间,训练起来走过场”现象。因此,日常训练要科学,必须做到效率先行,实施科学练兵是调动官兵训练积极性,提高训练效率的重要方法。首先,体能训练要科学化。科学化训练本着立足主业为目的,通过广泛征求意见、聘请教专业体育教练,创新中队体能组训方式等方法,着力解决训练效率不高、训练科目单

一、易造成训练伤病等问题。在训练项目的设定上,参照训练大纲、书籍、视频等资料,科学的编排分组、制定计划、统筹时间,为每名官兵编制训练档案,全面提高官兵训练热情和训练主动性。其次,业务技能训练高效化。要敢于压缩业务技能训练时间,将奖惩贯穿于整个训练,坚持“练好能休息,成绩提高有奖励”的原则,杜绝“训练场上混日子,训练期间打个盹”现象,切实激发训练热情,提高训练效率。

(四)普通中队要专业化,基础学习最重要。提高中队的训练水平及战斗能力,基础工作不能忽视。一是从零开始学习基础理论常识。在每周开展业务理论学习时,除学习日常灭火救援所需掌握的知识外,加入对危险化学品常识的学习,了解常见危险化学品的名称、理化性质、注意事项、处理方法。二是对全国有代表性的战例进行研讨。对典型战例进行研究和学习,认真研究每个作战环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学习战例当中值得借鉴的地方,总结经验与教训。三是将中队现有器材装备学懂学精,结合中队现有器材装备,认真开展实际操作,真正做到件件器材都能达到“讲、做、教”的水平。

(五)注重结果运用,严格落实奖惩。消防部队应根据队伍特点,摸索建立一套操作灵活的训练激励措施,充分运用奖惩在训练工作中的作用。奖惩措施要采取“以奖为主、以惩为辅”的原则,让每名官兵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秉承“队兴我荣、队衰我耻”的思想,通过集体荣誉感的树立,激发官兵们的内在动力。要大力表彰训练成绩突出的战士和单位,树立先进典型,针对训练先进个人,应在评优、休假、入党、考学、个人进步等问题上优先考虑,从而带动其他参训人员始终保持高昂的训练热情。

总之,加强官兵训练工作是提升部队灭火救援实战能力的根本途径,是适应实战的需要,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敢于开拓创新,突破训练中重点难点,为顺利完成灭火救援任务和维护辖区火灾形势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第五篇:调研文章

农村农户贷款问题

觉得有两点值得商榷:一是合理定价问题。在通常情况下,金融企业是没有确定贷款价格的权力的。贷款的价格定高了,银监会肯定会出面干涉,同代写时也会给贷款的营销带来困难。该材料说是这个自治州分行取消了原定的3%的贴息贷款,以5.58%的非贴息贷款取而代之。这与金融企业的合理定价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问题是银监会对各金融机构发放的农村小额信贷应该确定一个浮动幅度,使贷款银行在该幅度内灵活掌握小额信贷的价格。二是担保创新问题。农村小额贷款之所以“火”不起来,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个安全问题。该材料介绍了“五户联保”、产业化龙头企业代偿、农户整村担保、村民小组以及乡政府担保等形式。这些担保形式也并不是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但普遍地推行起来难度的确很大。要让没有贷款的五户人家给取得贷款的另一个农户提供信贷担保,做这个工作是十分艰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果自家兼有种植药材的农田,需要从银行取得贷款,也许他愿意担保,如果农田里的药材出现问题,不能归还贷款,他愿意代为偿还,如果是另一个不相干的农户家里出现了代写问题,他凭什么要为别人清偿贷款呢?再说,各级政府的担保,如果没有地方财政的存款作保障,这种担保也是毫无价值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贷款的担保方式上还要另辟蹊径。可以某一个乡镇或者某一个县为单位与城市里的担保公司挂钩,由该担保公司为该地某一阶段的某一连片投资项目担保;可以逐步推进保险公司业务下伸,逐步为水稻、棉花、药材等农业种植业提供基本保险;可以在订单农业中以购销双方的销售合同或者代写买方的农产品定购单作为质押贷款;还可以设立农村小额贷款专项基金。由中央财政从对农村的补贴中拿出一部分钱来,地方财政也拿一部分钱来,有盈利的金融企业自身也拿出一部分积累,建立起农村小额贷款专项基金。一旦出现小额贷款风险,则可以从该基金中予以核销。这样金融企业对农村的贷款就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小额贷款富万家也不再是个别地方的试点活动了,农村投入不足的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就可以加快了!

上一篇:垃圾分类科普范文下一篇:劳动纪律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