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逃命为题材的散文

2024-04-09

以逃命为题材的散文(通用9篇)

篇1:以逃命为题材的散文

以逃命为题材的散文

烈日下,山岗上,七八个十岁左右小孩,身后一大人如风随影紧追不舍……儿时常发生的一幕幕故事至今依然清析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小时候,砍柴是我们山里孩子周末和寒暑假主要的农活。在那苦难落后的岁月里,木柴是乡下农家做饭烧水烧菜的必需品!

儿时的山林是属于生产队的,要队里统一安排某天某日,才能去山上砍的。那时的山可不像如今的山――树木茂密,灌木丛生,今天的我们走入山中,真的是异常艰难!可想而知,单单依靠队里安排的一个月一二天砍得的柴火,是根本供应不了日常需要的。咋办?为了生活,原本善良纯朴的人们不得不去偷邻村人的柴火,为了生存,迫不得已去做损人利已的事。

生长在那个年月的我,也无一例外地参加过多次偷柴。

砍柴本就是个累活,手指常被灌木刺破,满手伤痕累累是常有的事,有时,一不小心,刀砍上了手背手指,刹时血如泉涌!那时我们的生命可没有今天小孩生命娇贵,若发生了这种误伤,我们自我救护,迅速找到山上一种止血的树叶(低矮的一种灌木叶,也不知是谁第一个发现的),放在嘴里爵烂敷在伤口,血就能很快堵住了!

一般来说做亏心事是心虚的,也是高度紧张的!因为别村的山林也是常有看守山林的人。一般在行动之前,我们会预先在山头进行侦探,若感觉安全,即刻潜入灌木茂密之处,火光电石,柴刀挥舞,几分钟光景,一个个就背着一捆或一畚箕柴火往山顶冲刺。待爬到山顶时,一个个早已汗流夹背,背酸脚软了。可即便如此,也没有一个人敢停下来歇歇,此刻的我们如一只只警兔,一心就想迅捷逃往安全地带!

常在河边走,那有不湿脚的?我们被看林人追赶是常有的事。

记得有一次,我和伙伴们背着柴火离山顶大约有五六十米左右,突然一声大喝:“兔崽子!你们也有今天啊!一个都别想跑!”妈呀!看林人守株待兔,我们顿时魂魄飞散!但也就是眨眼功夫,柴滚刀落,我们如惊弓之鸟,四处逃窜,一场惊心动魄的你追我逃的戏幕拉开了!有的钻进了树林,有的躲进了灌木里,也有的似兔子般往山脚直冲……大人毕竟是大人,他很快就盯紧了K目标不放,可惜的`是,他盯错了对手,K可是我们同伴中跑步能力超强且最灵敏的,见崖跳崖,逢田过田,遇陡坡时,如足球般直滚下去,不一会儿就没了踪影,追赶的大人反到是累得气喘虚虚!等到他喘过气来时,一个个“偷窃者”已逃得无影无踪了!

当然,好运可不会总是眷顾我们这帮逃命者,偶尔也有一些不幸被“捕”的,悲惨的恶运毫不客气地将降临到他家,邻村的一帮人马气势凶凶,如恶神般赶来,结局要不就是数目不菲的罚款或直接把猪栏的猪拖走!

一时,被拖人家哭得呼天喊地,胜利者扬长而去!

如今老家的山头,一座座丰腴起来了,一幢幢气派宽敞的楼房顶上,炊烟不再袅袅。屋里的小孩们端着大人盛来的饭菜,一边吃饭一边看着电视,嘴里却常常会冒出嫌这厌那的埋厌声……

篇2:以逃命为题材的散文

(一)清明,晕开的绚烂。

清明!我是爱的,清明节令一到,老天爷就像那么听话似的,雨水多了起来,路边的柳枝绿的更醒目了,更喜人的是气温暖和了,不管你的家是在彩云之南的山岚怀抱里还是水墨江南的烟雨里,或是冬雪未融化的北方,沉寂着很久很久的故都,你都感觉到春的温柔,不寒碜而是真真实实的春。所以,我是爱的,就像老人钟爱阳光一样的感情,或许喜欢温暖的你也会如我一样的感情丰沛。

清明,我是爱的,是那种含在口中一样的疼爱。风景怡人处,是诗人眼瞳看见梦的季节,或许因为它是缱绻在四月里,嵌入诗人那带着娇羞和调皮的字句里,湖面的水暖了,嬉水的素手也不至于逃避似的触碰,或许是像极了你青春一样的光景,是明亮的情愫,冲动的有时候尽然会掉泪,懵动的青春总是幻想着一个个美丽的梦!记忆里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那样让你痴痴的等待在楼下,然后牵着春天的手,在原野肆意的洒脱,仰望着天与地,绚烂在天与地的边缘,你的笔者本里烙下的湿痕静静的淌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

雷声在天边闪了一下,忽然的雨潜行又敲响,不打搅的躲闪,又不经意间的提醒,这就是清明时节的雨啊!下雨的日子多了起来,天也暖和了些,不是很热,比起夏天的炎热,四月里的天是最可爱的。

窗外的雨水一阵子声音很响,一会儿又是慢慢的渗入、侵湿着屋外的树木、田野,还有那装饰着的油菜花。清明一到,天空热闹了起来,最不安分的要数蒙蒙烟雨了,戴着神秘的面纱朦胧着城市的街道,冲淡着人们疲惫的心情,我想这个时候心情是愉快的。

蜗居在城市里的人是很难发现春天的到来,虽然家乡的梨花早早的开了,院子里的梅花也是开过很灿烂的花朵,在早晨的露水里晶莹剔透得像是梦幻般的神奇,可是城市里的人发现春天方式似乎最直接的是春雨绵绵潜入夜,天暖的刚刚好,一件外套足以过日子。清明一到,矫情的人也不再挑剔了,承认了春天原来是暖暖的。

清明时节,柳枝纷纷扬扬的垂着绿枝,松枝翠绿的颜色渐渐明了、亮了,花是一丛丛的,不似花蕾的娇小、若隐若现,不似开败了的花瓣洒落、意气杂然,而是正好的花枝在最美的山岚,原野,园圃,还有你的花盆里,入你视野入你心房,闭上眼睛的凝神,那颜色刚刚好,不似初春的淡,不易发现;不似夏的浓,来得太沉。看着喜人,不至让人因太过浓烈而逃避或是窒息的感觉。雷声荒郊,东风微微,将雨丝吹皱着,斜成了四月天里温暖的亮响,原来春的响声也是那么的美丽、幽雅,像叩响信笺思念的文字一样的缱绻。

秋贵重阳冬最美是腊月,没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窗外枝头惹人爱。趁着春风还飘得不是很远,童子五六人,师者四五人,行至山光斑斓处,席地而坐,吻吻天地的清朗之气,谈天说地,将爱将被爱,寻春,踏青,洗涤掉晦涩,还一个清明。

(二)清明,是忧愁的怀念。

清明雨上,折菊寄相思,抚琴吟唱。雨是人的离愁别绪丝丝缕缕,声音沙哑,柳条摇曳着,送故人与灞上,这也是四月里的天。清明,清清明明的记忆,不肯抹灭或是减持的。绿叶兴岚处,拳拳相思意,墓志铭哀哀声色尽是愁绪。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柳绿花红,春光明媚,这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烟雨纷纷的雨丛里,人影浮动的尽是愁容倦意,或是故人不再,去年今日此境中,少了伊人,多了离愁,这天与地的分隔,或是天涯久远的远隔,即使是美丽的风景也总是有点孤芳自赏的孤独与寂寥,风景依旧,只是看着风儿微微频点头的空落,此时是最难言说的滋味吧!

或许最解愁意的就剩下那杯杯盏盏里的三俩淡酒,暖风熏得人憔悴,迷离的眼神像是恍然错失了半个世纪的陡然相遇的茫然失措,温一壶清酒,解解料峭中的春寒,暖暖身上的湿衣,更甚解解心上的愁绪,远在他乡的游子,春意浓浓心易闹!

四月的天呢!你是美人的眼眉的那颗朱砂,你是温暖着凡尘的锦袍。这美!美得那么让人窒息,烦忧着了魔,扰得人儿魂都掉到九霄云外去了。清明!我是不敢触碰的,易碎的心扉,总是在这个季节里演绎着,凄凄婉婉,往事淡了,回忆却浓了,挥之不去的人影总是在西窗烛光闪亮着,孱弱的抵御凉风的时候慢慢的升腾,沁入心间,一地的花瓣是那凋落的心呐!荒冢,青柳,蒿莱炽幕,朦胧着的氤氲,无语的沉思,缅怀,泪如雨下,点香引言,敬茶酌酒,长跪泣涕,悲恸声颤,眉间已了无春色。

天街小雨盈盈绕,扰人相思故人情。好栽柳,栽在坟墓畔,环着庭院绕,无心栽在水中央。一重重、一簇簇,芽抽成一季的春色,水倒影落,道是离人西去,泪垂三尺倚栏看破天。

逝去的不仅是相依相伴的低低私语,而是举案齐眉的丝丝温存,是那用一天天日子熬成的特殊味道,“月影憧憧,烟火几重,烛花红,红尘旧梦,梦断都成空雨打湿了眼眶,年年倚井盼归堂”,厅堂还在,红尘中的微笑依然过往,梦断罢!魂飞魄散。

篇3:以逃命为题材的散文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项羽的英雄形象在民间传说与戏曲舞台上被广为流传,在戏曲舞台上项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舞台形象。在中国戏曲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唐代出现的歌曲戏将项羽形象首次编排在《樊汇排君难》中,以配角的人物形象出现。此后, 宋杂剧中所出现的《诸宫调霸王》、《霸王中和乐》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呈现在舞台之上,但却无从考证。直至元代,当我国戏曲处在一个发展高峰期时,出现的《霸王垓下别虞姬》等剧目才将项羽的舞台形象较为清晰的展现出来。到明代, 《千金记》一出戏奠定了项羽在戏曲舞台上的艺术形象。该剧以 “起兵江东”、“鸿门会宴”、“别姬自刎”三段故事作为题材,将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淋漓极致的呈现在舞台之上。清代长篇巨制《楚汉春秋》中进一步丰富了项羽的戏曲舞台形象,将项羽与虞姬之间的万种柔情融入其中,进一步彰显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色彩。在戏曲舞台上,项羽形象被不断更新与演绎,无论是何种剧种均是以《千金记》与《楚汉春秋》为蓝本进行改编,在此基础上项羽形象被注入新的元素。

在近代京剧舞台上,项羽题材的作品经久不衰。京剧版本的初演在1918年的京剧连台本《楚汉争》,全戏共四本,由杨小楼先生与尚小云先生合演,两位大师的合作一时间风靡了整个上海滩。该作品侧重于武打,擅长运用宏大的背景来衬托项羽的拔山举鼎之势。 随后,一代京剧宗师梅兰芳先生在改编的《霸王别姬》中将虞姬由配角发展为主角,意以虞姬的绝美与凄凉来衬托项羽的不羁。当代戏曲舞台上,项羽形象一直被呈现在各地方剧种中。

古筝曲《西楚霸王》由著名作曲家何占豪所作,作品取材于项羽与刘邦“垓下之战”的历史故事。在该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项羽霸气的形象,在战乱之际仍不失英雄气魄。在《项羽本纪》中将垓下之争描绘的极为丰富,将项羽这一气盖一世的英雄豪杰描写的有血有肉。项羽被围困在垓下,退至乌江,直到再也无法与命运相抗争,最终自刎。作曲家在将项羽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进行刻画时, 同样描绘了项羽与虞姬之间刻苦铭心的爱情,以此来衬托出项羽具有丰富的情感,极为细腻的内心,作曲家运用抒情且优美的慢板将项羽与虞姬即将分别时的无奈进行刻画,并用进行曲节奏的快板呈现出一幅四面楚歌,最终乌江自刎的画卷。该作品运用古筝与钢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演绎,钢琴深沉厚重的音色运用古筝精湛的演奏技法展现出来,将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人物形象在面对无情命运时的悲哀与无奈展现出来,在生死间对于虞姬的爱恋与不舍进行了细腻的表达,呈现给我们一种荡气回肠的画面。

琵琶曲《霸王卸甲》是琵琶曲中最为著名的大套武曲,同样取材于楚汉垓下之战,将项羽与刘邦在垓下殊死搏斗的场面进行描述。该作品着重描写了西楚霸王项羽在战争中的心理活动,细腻的刻画出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人物。该曲从同情与赞颂楚军的角度出发,表现出项羽的盖世英雄气魄及楚军的英勇悲壮。作品中不仅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场面,更是将项羽进行了更多悲剧性的描述。琵琶演奏技法使得音乐的旋律得以更好的表达,使得音乐情绪格外丰满。在将乐曲人物进行细腻的感情表达过程中,将项羽的不幸遭遇进行刻画,在歌颂其具备坚强的力量与坚毅的性格时,呈现给观众的是无比震撼之感,使观众对英雄肃然起敬之时,不禁为英雄扼腕叹息。

在《别姬》一段中,在给观众呈现一种生离死别的场面时,向观众揭示了项羽的侠骨柔情。在该作品中人物的形象随着悲剧性的发展而越发饱满,在聆听该作品时,可以听到项羽雄壮豪迈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会感受到催人泪下的情感所在。琵琶曲《霸王卸甲》 虽然没有过多的渲染残酷的战争场面,但是乐曲对于项羽内心世界的刻画与描写却感人至深,强化了乐曲的悲情色彩,运用多种变奏的演奏手法将人物的情绪进行描写,体现出“以悲为美”的特征, 在悲情化的描述中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做到了细致化的处理。

二、以项羽为题材音乐作品的地域性特征

地域性特征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对于人物性格的影响。主人公的出身地对于人物性格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项羽出身在楚国,自幼受到楚地与楚国文化的熏陶而形成了刚烈、排外的性格。刘邦出生在沛县,较宽松自由的生活环境培养了他宽容且谦虚的性格。《霸王别姬》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主题,以该故事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作品有很多。霸王别姬的故事是史官们在历史烟云中留下的温情部分,成为文人墨客们不断进行重新书写与改编的永恒话题。从史传到诗词,到戏剧,再到小说与电影,这一故事被反复多次的演绎, 并且完成了跨文体的改变。虞姬为爱殉情,其中的微小细节跟随不断变幻的情节而变得扑朔迷离。

都市新淮剧《西楚霸王》在文本演绎上呈现了一种崭新的方式,将众所周知的项刘之争改编为项韩之争,将楚霸王的另类英雄性格展现其中。通常在对项羽这一人物进行演绎的版本中会运用三种较为常用的文本语言来进行描述。项羽与虞姬之间的爱情文本,项羽与范增之间的矛盾冲突,项羽与韩信之间的复杂关联。在描述项羽与虞姬之间的爱情时,通常运用“英雄爱美人”的惯用语言, 讲述了项羽为虞姬报亡国之恨,即是当项羽被困垓下,依然想让虞姬突围逃生,这样的文本描述既能彰显项羽的真性情,又能够赞扬项羽冲破世俗的羁绊,直率的性情最终注定失败。

在新淮剧《西楚霸王》中将项羽与范增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没有简单的处理成君王与忠臣之间的忠信问题,而是将忠信背后二者所存在的性格差异呈现出来。范增的直言相谏屡不奏效,不被性格直率的项羽所采纳,最终原因在于项羽不愿受到范增的指挥,在项羽击败秦军之后,更不愿被范增所管束,以致最终在乌江边仍然没有采用范增的建议,宁可自刎于乌江边,也不愿渡舟江东。范增善于运用谋略权数,做到一切为我所用,而项羽直率粗粝的性格却又宁折不弯,因此体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剧情怀。

在新淮剧《西楚霸王》中将项羽与韩信之间的人格文本同样运用特殊的方式进行演绎。当韩信还在项羽的帐下为其效力时,韩信多次想要得到重用,最终弃项投刘,当范增想要杀害韩信时,项羽却大度的放过他,展现了楚霸王的大气。在该剧中将项羽与韩信之间的刚柔对比进行刻画,将人物性格上的差异进行对比,突破了以往描写楚霸王的常规模式,从人物性情上来突显楚霸王的英雄气势。无论是何种文本形式,对于项羽的定位均是个性张扬,不计一时得失的性情中人,该剧崭新的文本演绎方式使人们重温了古典主义的英雄情怀。

三、以项羽为题材音乐作品的文化特征

话剧《霸王歌行》是著名导演王晓鹰的作品。该作品同样取材于项羽与虞姬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在该作品的舞台艺术表现中除可以看到唯美的舞台设计外,可以感受项羽与虞姬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该作品的舞台表现中能够感受到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舞台上运用九条宣纸条屏,台面运用宣纸裱糊,整个舞台呈现出白色色调。背景运用的则是透明玻璃纸塑造而成的银灰色底幕。舞台前方摆放的是玻璃展柜,展柜中摆放的是各种古代器物, 如:剑、马头等。宣纸是我们的原始材料,笔墨在宣纸上能够产生各种各样微妙的变化,在这些气象万千中承载着中国文化特有的神韵,该作品的舞台设计中正是巧妙运用了宣纸的特色,将宣纸的凝聚力赋予作品中的人物。在演出中,当人物形象的内心情绪达到顶峰,需要进行强烈宣泄时,便会有红色或黑色的液体在白色的宣纸上缓缓流淌出,创造出诗意的舞台意象,给予观众强烈的心灵冲击。

此外,在话剧《霸王歌行》的舞台表演中运用了具有诸多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元素,如古琴、古代器具等,将传统的文化元素运用现代的理念进行重新展现,使我们对于一些似曾相识的物品产生一种新鲜感,最重要的是赋予传统以时代感,展现出传统的力量。 随着剧情的不断向前推进,舞台之上的白色条屏不断更换着颜色, 在表现项羽悔恨之情时,条屏中的红色液体缓缓注入到玻璃容器中,容器中的水变得越来越红,并逐渐加浓,此时的项羽将沾满红色液体的双手按到白色宣纸裱糊的地面上,像鲜血般洒满舞台。

在描述虞姬的部分同样运用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元素, 将京剧元素融入其中。虞姬在京剧“夜深沉”的旋律中舞剑,项羽同样跟随虞姬翩翩起舞,美轮美奂中舞出了一曲爱情的长歌。当虞姬自刎时,舞台两侧的条屏瞬间变成红色,并伴有红色的花瓣纷纷落下,项羽怀抱虞姬立于花丛之中,此时舞台之上的条屏有的被颜色浸染,有的则脱落,有的则残缺不全的在舞台半空中摇曳。当全剧结束时,舞台上的条屏全部消失,只剩底幕上出现的几行字幕, 留下一地的苍凉。整个舞台设计给予观众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同时给予演员充分展现的空间,在这一充满诗意的空间中,无不充斥着传统文化的韵味。

以项羽形象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中文化特征的体现还体现于项羽形象在戏曲舞台上的更迭。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上,京剧 《重瞳项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该剧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一个铁血柔情的项羽形象,采用一种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的创作方式将项羽形象进行创新。该剧摒弃了传统京剧标记哦拖沓冗长的结构,将项羽辉煌的一生做简短紧凑的描述,同时该剧舍弃了传统的武打部分,着重以唱功来展现项羽的内心世界,在“叹乌江”等段落中项羽运用反二黄的曲调进行演唱,在低吟与回忆中,将项羽穷途末路的气氛进行渲染,如泣如诉中给观众带来一种悲情的气氛。 以往,反二黄不会出现在净角行当,此处的创新使观众更加了解项羽的人物特点。剧中的念白与唱词大多运用含有中国文化底蕴的元素进行设计,如虞姬的唱腔会采用古老的昆曲曲牌,过场音乐会运用经典的琵琶曲《十面埋伏》等等。《重瞳项羽》的舞美设计大量运用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暗红色的基调烘托了项羽与虞姬之间的凄美爱情,将项羽的悲剧性进一步渲染,在符合现代审美观的基础上拓宽了表演的空间。

四、结语

以项羽为题材的音乐作品运用各自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将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呈现在舞台之上。无论是何种艺术形式均从不同的角度将项羽这一英雄人物呈现。项羽的一生在与刘邦的较量中以失败告终,然而胜者刘邦却未能留下千古英名,反而是乌江自刎的项羽在后世人心中得以复活,获得了无数人的同情与爱戴。项羽之所以能够在后人心中一寸寸的复活,不仅仅是源于司马迁在《史记》 中将项羽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更重要的是项羽频频出现在诗词歌赋中,被后人所传颂,最为重要的则是项羽形象在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戏剧艺术中的传播,在多种集形象性、艺术性与通俗性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中,使得项羽得以延续生命,使得项羽的形象变得更为立体与丰富。

参考文献

[1]车万里.琵琶曲<霸王卸甲>文献综述[J].大众文艺,2014,24.

[2]杜晓杰.霸王别姬叙事演变研究[D].暨南大学,2011.

篇4:以花卉为题材的荷兰绘画

荷兰绘画黄金时代的画家阿姆布罗萨·博斯哈尔特就是一位以花卉画为专长的画家。在他的作品《壁龛中的花束》蕴含一种复杂情感,花瓶里似乎已经放不下更多的花枝了,这幅画也不像是直接描述自然生长的花卉,因为他组合了生长在不同季节的花,而且他的绘制技巧很精湛。在荷兰花卉画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注意到,那种野生的鲜花是从不登场的。而荷兰的花卉画中描绘的花卉都是需要高度的园艺经验才能得以生存的花卉。因此荷兰的花卉画是毫无田园牧歌色彩可言的,甚至是反牧歌色彩的。画家是依赖于长期在大植物园里观察及写生的经验,那时荷兰的植物来自殖民地,例如荷兰花园中的新宠——郁金香,就是16世纪从土耳其进口的。虽然人们依然可以看到中世纪的花朵,如鸢尾花、百合花、玫瑰花,但是,这些花当时却要让位给奇花异草——如墨西哥的大丽花、波斯的贝母等。在这里,我们窥视到了某种对自然的空间性与季节性的拒绝,这种拒绝使绘画与内在的自然抒情性全然断绝了。这恰恰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里所探究的是技艺,首先是园艺,尔后是绘画,是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艺术。

与不用野花同样令人注目的是那种鲜花尽量保持不重复的惯例,吸引眼睛的是花与花之间、体现在结构与色彩层面上的差别;所寻求的不是事物的量,而是透过科学的写实所看到的花卉的样本。在这儿,花与花的重复是多余的,反映不出任何有意义的信息的递增。那些可以通过栽培而在同一植物家族中产生的变异是特别令人感兴趣的,而花卉画更钟情那些可能产生无法预料之变化的特殊品种。

17世纪的荷兰花卉画也是处在当时的经济空间里的。其中的第一种经济空间是植物园,即绘画的直接源头。早期建造诸如此类的植物园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只有王子和国家才能有如此庞大资金的来源,而这种赞助带来了一种园艺与政治权力之间的象征性联系;这一联系赋予荷兰花卉画以一种很高的社会声誉,而最早的花卉画的支持者也显然是宫廷而不是资产阶级。第二种是投机领域——这是花与现金的一种关系,是它们作为“象征性的资本”的价值的另一面。17世纪20年代曾掀起过一场席卷了荷兰的郁金香热,花卉画的趣味是与市场对稀有品种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市场所看重的东西便是画家所追求的,例如艳丽复杂的色彩、不规则的斑点以及变化多样的花儿如郁金香、风信子、玫瑰和康乃馨等。荷兰的花卉画有意要在描绘的对象上体现出画本身所依凭的价值之源,由此,此价值就转入了彼价值;第三种是绘画本身的领域。花费在花卉画上的劳动强度高于其他的静物画。在这种类型的花卉画创作中技巧上的捷径是走不通的。所以,花卉画只有在人们对它的需求高扬到了一种足以让画家的艰辛劳动获得相当的报酬时才能繁荣起来。

篇5:以过年为题材的抒情散文

小时侯,一跌入农历腊月份,我们就开始扳起小手指算起来了。先是腊月初五吃五豆,接着便是喝腊八粥,再接着呢,就如家乡的童谣里唱的: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砍柏枝;二十八,去挖沙;二十九,装香炉;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走一走。那时,我们年年都是奶声奶气地唱着这首童谣,把新年给盼来的。

过年,在那时孩子的眼里是多么美好,因为我们平常的小小心愿,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得到满足。然而随着年关临近,年味越来越浓,大人们却分明感到了太多的压力。不是说:日子好过年难熬嘛。那时还是集体经济,生活本来就困难,平时的日子好赖都能对付,可过年就得有个过年的样儿,大人可以无所谓,却不能委屈了孩子们。吃的暂且不说,吃白面馒头,再割几斤肉,那都是必须的,可穿的呢?孩子们天天盼的,不就是过年可以穿新衣,戴新帽,要不新年也就不“新”了。再说,大人过年本来就是为孩子们过的,孩子们不高兴,那他们心里自然也不好受!所以每个孩子的新衣服总是要买的,尤其对于孩子们多的家庭,就如我们家,那可是一项不小的负担呢!父亲虽然心里没少为此发愁过,却还是想方设法满足我们的心愿。

年依旧是要过,为了我们,父亲总是笑着,和我们一样地欢快着,甚至让人感觉,他过年的兴致好像比我们还高呢!记得那时,每到大年初一的早上,总是父亲第一个起床做饭。在我们老家一大早都是喝凉粉汤,然后八九点钟再吃一顿饺子。有些起床晚的人家,就两顿并一顿,把饺子煮到凉粉汤里。父亲做的凉粉汤我们都爱喝,他做好后就叫醒我们:“孩子们,快起床了,过新年咯!”接着,挨个儿把我们从被窝里拉出来,给我们穿上新衣,戴上新帽。等我们吃过饭,他就给我们分鞭炮。一百响的鞭炮,我们兄弟四个分,每人二十五个。每到这时,父亲的脸上总有一丝不安的神色,他说:“孩子们,将就着放啊,等爸将来有钱了,给你们每人买一挂。”我们也不说什么,懂事地接过鞭炮,跟父亲到院子里去烧柏枝,熬年夜。父亲总是一边拨弄着火,一边笑着看我们放鞭炮、追逐嬉闹,他已经习惯了从我们的快乐里,分享到一份喜悦。

哥哥们的鞭炮,总是天不亮就放完了,而我的鞭炮总是舍不得放,像宝贝似的珍惜着,有时,春节过完好几天了,我还能从口袋里找出三五个来。我把它们掏出来码好,细细地数着,仿佛在数着那为数不多的快乐时光,心情也完全沉浸在那种意犹未尽的喜悦中。真的,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年过得虽很艰难,可是留在我们记忆里的,永远是那种温馨甜美的味道。

不知从何时起,儿时过年的那种喜悦慢慢淡化了,我们甚至开始讨厌过年了,不知是由于我们大了,各有各的心事呢,还是生活好了,以前过年吃不到的,如今平时都能吃到了。新年对我们已没有太大的诱惑力,它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总能带给我们太多的惊喜。即使这样,大年初一的早上,父亲依旧早起,大概也觉得没有叫醒我们的必要了,他知道,即使叫我们,我们也不会起床的,他也不可能像我们小时候那样,把我们从被窝里拉出来。父亲总是一个人默默地烧起柏枝,点上一支香烟,蹲在火边幽幽地抽起来。他一边听着柏树枝燃起时毕毕剥剥的声音,一边熬着那漫漫无尽的长夜。偶尔,他用火棍儿拨弄一下火堆,更长的时间,是两眼专注地盯着那一窜一窜,跳动的火苗,仿佛已经陷入了沉思。他是在追忆我们儿时的欢乐吗?有没有感到一点点失落呢?当年的承诺,虽然现在可以实现了,可是那几个可爱而又听话的孩子哪里去了?

后来,父亲明显地苍老了,而我们也长大成人了,一个个离家在外,四处漂泊。平时我们很少有机会回家,即使回去了,也至多待一两天,至于春节,也已经有好几年没在家过了。有时打电话回去,母亲总说:你父亲变了,变得不爱说话了,过年也不再起早了,还说过年没意思,还不如平常呢!过年了,人家都团团圆圆,惟独咱家冷冷清清,还说你们这帮孩子还不如不长大呢!小的时候总围在我们身边,长大了,反而见不着面了。是的,我们也突然觉得冷落了父亲,他不在乎我们平时给他寄什么东西,他只是想见见我们,想跟我们说说心里的话。

记得那一年春节,我们姐弟五人相约回家,一起陪伴父母过个团圆年。姐姐、哥哥都带着孩子们回来了,离家两年的小弟,刚跨进家门,就兴奋地一把从后边抱起父亲的腰转了一大圈,嘴里还喊着,“老爸,你好吗?”父亲也仿佛一下子年轻了许多,一边用手拍打着腰间弟弟的手,一边笑骂道:“快放我下来,这混小子,咋就老长不大呢!”站在一旁的母亲,看着笑着,满眼泪花花儿。

那个大年初一的早上,父亲破例又起了个大早,他好像一下子又找到了过年的感觉,那种兴奋劲儿就甭提了。他张罗着做好饭,叫起几个小外孙、小孙儿陪他一起烧柏枝儿熬年夜。他耐心地教孩子们放鞭炮,一如当年带我们那样。孩子们嘻嘻哈哈地闹着,父亲也一边呵呵地笑着,许久没有见他那么开心过,仿佛孙子们带给他的欢乐,远远超出了当年我们所带给他的。恍惚间,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往日的美好时光里。

记得后来在团圆的晚宴上,一向很少喝酒的父亲,竟破例多喝了几杯。饭后,他早早地上床睡了,醉梦中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黑娃娃,白娃娃,都来俺家过年了。”我们听着,不禁笑了,眼泪却不知何时,淌到了脸上。时光悠悠啊,太多过年的记忆在脑海里层层叠叠地呈现。

篇6:以逃命为题材的散文

精读课堂上的free talk 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口语练习模块, 这种口语活动既可以锻炼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同时也加强小组合作精神。进入大二, 专业英语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 综合能力也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Free talk口语活动环节不应停留在简单的语言表面练习, 而应该又新的创新和质量的提高。Free talk作为每次课的引导, 需要授课教师精心准备, 既要有一定的自由, 也要有相应的要求和具体的步骤。

二、Free talk的实施方法和要求

大二每学期的授课实践为16周, 精读课程为每周四节。所教班级为07级应用英语1班和2班, 每班实有人数为40人, free talk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 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每次3个人, 每周6人。第一轮的free talk应在1~7周内进行, 从第八周开始进行第二轮的free talk, 最后两周测试, 所得成绩与先前的两轮成绩共同计入平时成绩。第二学期授课时间仍为16周, 规则和要求与第一学期相同, 只是每轮的内容不同, 难度更大。这四轮的free talk主题是由易到难, 由浅及深, 由语言的外在表现到语言的内容, 逐渐深入, 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也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每学期的第一轮均是individual speech, 由学生个人准备话题, 陈述内容;第二轮为team work, 由小组集体准备, 共同表演, 在陈述过程中, 由整个团队合作来完成。

三、Free talk的内容和步骤

在free talk的准备时, 教师应提前一周将要求和内容告诉学生, 并同时告诉他们必须以故事的形式出现, 必要时教师可以做示范, 说话的内容是story题材,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要求学生要展开想象, 自由发挥, 不能是诗歌、散文、杂文、小品文等。

1.词汇故事

第一轮是词汇故事, 老师必须提前布置词汇给学生, 比如说, flower, sun…要将这些词为主题, 编成一个个小故事。第一轮共有10个常见词汇, 每四个人一个相同的词汇, 编成不同的四个故事, 主题词汇相同, 但故事情节不可雷同和相似, 不可抄袭和下载。每一组的主题词只可以提前一周告知, 有一周的准备时间。在free talk的时间内, 学生必须站在讲台前, 不可以带稿子和资料, 不可以完全背诵, 要像讲故事那样, 将所准备的内容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

三个学生讲故事结束后, 从听众中任意挑出3~5名进行点评, 从语言质量到故事内容, 再到演讲风格和演讲技巧上进行点评, 指出优点和缺点, 给出评定的分数。当模拟评委在评价时, 演讲者必须认真聆听, 虚心接受。点评阶段既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 使他们注意力集中, 同时又锻炼了他们说的能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更好地从别人的错误中改正自己的错误, 能够做到取长补短的作用。教师做最后的点评, 并同时给出建议和鼓励, 也告诫其他学生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

2.词语接龙故事

该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 每小组四人, 接受共同的任务, 一起准备, 一起表演共同完成任务, 每个小组分配两个单词, 以这两个单词为主线或主题, 集体编写一个较长的故事。第一个人讲故事的开始和背景, 第二个人讲故事的过程, 第三个人讲故事的高潮, 第四个人讲故事的结尾或寓意。值得一提的事要求学生在编故事是都要由一个快乐的结尾“happy ending”。希望能够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在该轮的准备过程中, 小组成员目标相同, 而任务却不完全相同, 既有合作, 又有分工, 相得益彰。比如, 有一组学生分到的单词为sun 和desk, 他们在故事创作中必须渗透sun 和desk的主题, 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 最后必须是“happy ending”。学生在准备时,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积极思考, 不断改进, 以集体的力量创作出一个较为满意的故事。该环节既培养了他们创新思维能力, 由锻炼了他们的自信。每个小组在free talk之后, 以小组为单位呈交给老师一份书面作业。该轮的评分标准有所变化, 先评判故事是否新颖、离奇、曲折、动听, 是否具有故事的基本元素, 然后再评判语言质量, 综合小组中各成员的水平, 给出客观的分数。第二轮口语训练重在内容和思想,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看图讲故事

在环节口语练习在大二下学期的精读课堂上进行。教师事先准备好十张图画, 有图片、照片、图表、卡通人物等。复印后分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根据所看到的内容, 发挥自己的想象, 编出一个合乎图片内容的故事, 故事必须在300~400字左右。故事可以提前准备。在free talk中, 学生将图片呈现于大家面前, 先讲解图片, 然后再讲述与这张图片有关的故事, 故事要与符合图片内容, 情节合理, 内容丰富。故事后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提出与故事有关的1~3 个问题, 讲故事者要给出合情合理的答案或解释。最后教师对故事进行点评, 提出建议和修改意见。修改后呈交口语作业, 必须讲口语化词汇转化成书面词汇。该轮结束时, 教师将收上来的所有口语作业分发给全班同学进行轮流阅读, 还可以修改和评论, 必要时转述所读到的图片故事的内容。该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联想能力, 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

4.“三级跳“故事

所谓“三级跳“就是英语口语的一种练习方式, 就是字母—单词—句子三个级别的即兴口语练习。该轮口语练习不再是“prepared talk” 而是“immediate response”练习, 锻炼学生即兴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与前三个环节不同, “三级跳”故事不需要事先的准备, 在课堂上随意组合团队, 发挥小组合作精神。如四人一组, 第一个人说:“s”, 第二个人说:“student”, 第三个人说:“Student should study hard…”第四个人以这个句子为开头或主题, 讲一个8~10句的小故事, 这就要求第四个人必须有灵活的头脑, 敏捷的思维, 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该环节练习在实施之初, 难度很大。几次练习之后, 学生的进步很大, 教学效果明显上升。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锻炼了口语, 又增加了同学们之间彼此合作的精神, 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是较好的培养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的一种方法。

四、结语

这四种口语训练方法在精读课堂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由易到难、由浅及深、相得益彰, 是极好的辅助精读教学的方法。以故事为主题的free talk改变了传统枯燥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变得乐学、好学、愿学, 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也得到了培养。实验进行了一学年, 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应进一步弥补这四个口语训练方法的不足, 争取更大的收获。

摘要:Free talk在精读教学中是一项重要的口语训练方法, 传统的free talk枯燥无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给free talk注入了新的元素。以故事为题材的free talk由四部分组成, 词汇故事、词语接龙故事、图片故事和“三级跳”故事。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篇7:如何执教以爱情为题材的课文

一.直面现实,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编者能把以爱情为主题的文章审编到课本中,足以说明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今人们的心理认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其追求不再仅满足于吃饱穿暖的物质生活而是高于之上的精神生活,而爱情生活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层面。爱情是人类在成长中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可是生活中人们对于爱情的认识、理解、表达却千差万别。

中国的孩子提到爱情两个字,往往很害羞,甚至还有学生认为说爱情两个字难以启齿。这不能怪孩子,这和我们的民族文化有关系,因为,中国是一个很内秀的国家,历来以儒雅来标榜自己。从现在的孩子来看,有这种心理其实是很不正常的,这会让孩子错误地理解爱情,影响到他们将来对爱情的表达。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爱情是人类社会中最美好的感情,它是至高无上的,崇尚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表达。如果人的一生中,只有亲情、友情而缺少爱情,那这样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在成长中,小时候需要亲情的呵护,长大了需要友情的相助,成年就需要爱情的相扶,没有爱情的人生就像一个人的马拉松,单调乏味。这样的回答会让学生明白:原来爱情在人类的生活是如此的不可缺少,也就解除了对于爱情的不正确认识,为下一步解读这一类的课文做好了准备。

二.解读文本,品析爱情的高尚

有了对学生进行课前引导,教师通过解说教材,深挖教材中的教育因素,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让学生体会平凡人生的美好情感,进而发出赞许的声音。

初中课本中,有一篇名为《麦琪的礼物》的课文。课前,我先给学生朗诵中国古代诗歌中表达爱情的诗句,让学生了解,对爱情的歌颂自古就有,不但中国有,外国也有,接下来,就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学生自读了课文之后,我找学生讲述课文的故事情节,接着让学生展开讨论,课文中贫穷的夫妇俩为什么会那么幸福?你认为他们的情感世界里,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学生们在生动的情节中,体会到了丈夫的心中一直有着妻子,妻子的心中也一直有着丈夫,面对贫苦的生活,他们却愿意为对方舍去自己心中最好的东西。这时,我趁机问学生他们彼此之间的这种表达是什么感情。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爱情。就在学生认同的时候,我又趁机讲述:一只金表,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地位的象征,也是财富的象征;一只美丽的发夹,对于女人来说,既是美丽的象征,也是气质的象征。可是生活极度贫困的他们为了爱情却愿意如此表达,难道说爱情不是高尚的感情吗?这段话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纯洁而又高尚的情感世界。

至此,我坚信,学生们已经从这篇课文中读出了感动,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情感共鸣。他们已经发现这类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同时学生也消除了原来心里的那些顾虑,及时地把自己引到正确的感情轨道上来。这节课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对于学生已经形成的某种心理偏向,作为老师不要觉得不可扭转,要有自信心,找到适时的机会,放手去做,只要时机成熟,方法得当,就能给学生以强烈地感染,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健康的情感世界。

三.适时引导,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利用所执教的课文,老师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爱情的引导,要清楚地认识到爱情观不是在成年的时候形成,其实孩童时期是爱情观形成的关键期。

借助课文情节,告诉学生,真正的爱情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爱情的构建靠的是两个人的相知、相爱。惊涛骇浪是最能考验两个人感情的,真正的爱情应该共同搏击风浪,即使受伤也要去做,哪怕到达终点时奄奄一息。而在生活中也确实有不少人为物质而活,经不起风浪的考验,半道上就把对方给抛弃了,这就是不懂爱情的人。最后再列举古今中外的名人忠于爱情的故事,让学生更生动地感受到爱情的伟大。不知不觉中,已经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积累了一些理论上的认识,对于爱情题材的文章,我们要敢于面对、放手解读、适时引导,就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篇8:以逃命为题材的散文

一、词源考查与本真性的缺失

在大部分人的心中, 怀旧总被想象成一种感觉, 而这种感觉是不言而喻的。大多数人总是习惯于在日常经验的层面上描述怀旧, 一旦说到怀旧, 必然提到以前的人与事。从西方词源学的角度来看, 怀旧 (nostalgia) 一词源于两个希腊词根Nostos (返乡) 和Algia (怀想) , 是对于某个不再存在或者从来就没有过的家园的向往。有关怀旧的描述性定义有很多, 侧重点都有所不同, 在此不能给怀旧下一个标准的定义, 但是我们可以像赵静蓉老师那样, 在怀旧所涉领域的相互重叠以及相关概念的相互印证中对怀旧做进一步的界定。赵静蓉老师将怀旧的界定归纳为以下五点:第一, 怀旧必定是一种人的意识行为或心理现象, 也即体验活动;第二, 怀旧主体必定把过去当作向未来挺进的原料;第三, 怀旧不单单是一种历史感, 还是一种价值论;第四, 怀旧必定是在特定情境中发生的;第五, 怀旧带有审美体验的性质。虽然这五点不能作为怀旧的标准定义, 但在某些层面上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怀旧提供了一定的参照与借鉴。

就以上五点对怀旧的界定而言, 首先赵静蓉老师将怀旧定义为一种人的意识行为或心理现象, 也就是谁怀旧与触发怀旧行为的具体事物没有任何关系, 不是说, 出现过去的场景、过去的服饰、过去的事件、过去的歌曲就一定会出现怀旧, 这些过去的事物的确可以刺激怀旧这种情感的滋生, 但并不是必然。可以说, 有怀旧就一定有过去的元素, 但并非所有过去的元素都会触发怀旧。在电影《匆匆那年》中, 众多怀旧元素引发网友集体追忆, 有观众表示, “丑到爆的校服, 黑板报, 四轮溜冰, 《灌篮高手》, 花痴篮球队的学长, 毕业party一起唱《还珠格格》的《当》, 墙上贴着HOT、裴勇俊的海报!满满的都是当初相似的回忆, 这不就是属于我们的匆匆那年吗!”我们不得不承认, 在看到某些元素的时候会想起以前的人和事, 但并不是所有怀旧元素都会激起怀旧的情感, 换句话说, 那些00后甚至10后的观众, 对这些元素估计也只能冷眼旁观了吧。其次, 怀旧必定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发生的, 不是说有怀旧元素拼贴成的图像就一定可以创造出怀旧的情境, 这种图像的仿真行为的确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 但究其根源, 毕竟只是一种虚拟的图像, 而并非是一种心理的真实。正如鲁迅在《故乡》一文中所写的:“我冒了严寒, 回到相隔二千余里, 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 天气又阴晦了, 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的响, 从蓬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开头的一段描述正是鲁迅真实情感流露的特定情境, 这种情境不是物件或者事件简单堆砌就可以形成的。

二、叙事的窠臼与符号的堆砌

分析近几年上映的青春题材电影不难发现, 大多数电影有着相似的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 影片通篇以两段俗套的三角恋构成, 没有逃脱这种叙事的窠臼, 校园爱情占据整部电影的半壁江山。回忆几乎都是从婚礼开始的, 《匆匆那年》中引入赵烨的婚礼, 让陈寻不断回忆起自己与方茴的初恋;《那些年》中, 柯腾为了参加沈佳宜的婚礼而回想起他们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同桌的你》中林一接到周小栀的结婚请柬等。这样的叙事模式大同小异, 以至于演变为青春题材电影约定俗成的套路了。“编剧马庆云调侃, 这一类型的电影故事已经可以车床生产, 在哪里亲嘴、在哪里上床、在哪里堕胎、在哪里分手、在哪里感慨青春已逝, 都已标准化了。”从叙事学的角度讲, 情节被视为影片本文叙事策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是叙事主体为了表达某种叙事意图, 围绕某一个或某几个叙事主体, 试图达到某个叙事目的而建构的话语, 用这一情节来表示故事的戏剧性无可厚非, 但是几乎大部分的影片都采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成长的痛苦和残忍, 未免过于造作与呆板, 还充斥着大量的负能量。

除了单一的叙事模式之外, 一些怀旧元素也被视为消费的符号被大量的堆砌。有网友将老式物件、流行金曲、新闻事件戏称为“青春怀旧的三驾马车”, 如单车、明星海报、篮球场、宿舍等老式物件, 还有《当》《灌篮高手》《栀子花开》等怀旧歌曲以及“九一一事件”、北京申奥成功、张国荣去世等新闻事件。约翰·克拉克在对风格生成的过程进行描述时, 借用了列维·斯特劳斯的拼贴概念:在一整套完整的意义系统——这一系统已经包含了那些委派于这些被用物品的、现在的和沉积的意义之内, 我们对这些物品进行重组和再语境化, 并以此来传播新的意义, 当把这些带有时代印记的元素放入影片之中时, 就很容易创造出一种怀旧的情怀, 这么多的元素之中总有一个是观众所经历或是喜爱的。

三、思想的缺席

当下的国产青春片同样是在讲述青春成长的故事, 与第六代的残酷青春相比, 显得格外轻松浪漫。正是由于处在视觉图像盛行的后现代语境之中, 怀旧主体在消费过去符号的同时, 也忽略了对自身的思考, 是一种对自身视角的缺席。《人生》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青春片, 成为时代的界碑, 乡村文明受到现代化的冲击, 抵挡不了金钱与名利的炮弹, 当最后遍体鳞伤的时候才开始回想乡村的善良与朴实, 这是对乡村青春的怀旧。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姜文将一个普普通通的大院里的小伙子的青春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部电影关注更多的是人, 在对青春进行描绘的同时不忘反思, 而不是过度追求视觉的表现与故事情节的离奇演绎。当下的青春片脱离了乡土文明, 转而更加关注中产阶级的青春,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 从一个小人物的青春出发, 描述了关于一个小群体的成长, 他们在青春之中有欢笑有泪水、有相聚有别离, 这里的青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怀旧只是为了从现实的世界中逃离片刻, 更像是一种短暂的发牢骚, 发完牢骚散场之后, 关于青春、怀旧的东西究竟还剩多少?但赵薇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谈到:“青春题材的电影比较容易获得共鸣。《致青春》虽然是讲青春, 但它并不是单纯讲一个青春期的故事, 而是我们要如何面对青春的逝去。”成长是电影更重要的主题, 虽然赵薇在采访中强调了成长的重要性, 但是电影最后呈现给观众的却少之又少, 更多的是俗套的爱情叙事模式和浓厚的商业气息, 而接下来的青春题材电影争相效仿, 虽然在手法上有稍许不同, 但在思想上却没有任何的突破。这类影片单质化的、修复性的怀旧, 缺乏对青春的深层思考, 反而使中国的电影屏幕上争相上演着各种低水平的复制品, 将青春电影演变成一种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品, 将怀旧彻底架空。

四、结语

从浪漫主义的返乡到斯宾格勒意义上的返乡, 怀旧的意义和形式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 特别是在现代化语境之下, 怀旧内涵的现实性因素越来越多, 怀旧对现实和未来的建设性功效也不断增强。怀旧除了具有审美的内核之外, 还需要承担各种社会文化功能, 正如周宪在《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一书的序言中提到的:“尽管怀旧的表层意义是指向过去, 但细细想来又不尽然。”记得有社会学家说过, 我们对现在的认知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有关过去的知识, 换言之, 我们是在一个与过去的事件和事物有因果联系的脉络中来体验现在世界的。这么看来, 怀旧绝不只是怀想过去, 而是具有立足现在并指向未来的导向参考功能的, 所以我们的青春题材电影在对怀旧进行审美创作的同时, 更应该尊重怀旧的本真性, 不断丰富怀旧的内涵, 不忘反思, 提升对现实和未来的建设性功效。

摘要:分析近年来的青春题材电影, 怀旧成了众多青春题材电影中的核心话语。在话语再生产的过程中, 青春题材电影运用大量的图像营造视觉盛宴, 利用观众的集体记忆、社会怀旧心理来建构怀旧神话, 但在对怀旧建构的同时也在消解怀旧的本真性, 电影中各种各样的叙事结构掩盖了关乎怀旧的思考, 电影呈现出单质化倾向, 这种思想的缺席更应该引起重视。

关键词:青春电影,怀旧,仪式,思想

参考文献

[1]丁建新, 沈文静:《边缘话语分析》, 南天大学出版社, 2013, 第40页

[2]赵静蓉:《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 商务印书馆, 2009, 第31-43页。

[3]李显杰:《电影叙事学 (理论和实例) 》,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0.3, 第49页。

[4][英]斯图亚特·霍尔, 托尼·杰斐逊著:《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 孟登迎, 胡疆锋, 王惠译,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5.2, 第304页。

[5]参见波德里亚:《消费社会》, 刘成福、全志钢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第225页。

[6]吕新雨.:《青春断代史:从, 〈人生〉到〈小时代〉》, 载《电影艺术》, 2015年第5期。

[7]张祎, 陈琦:《〈匆匆那年〉大卖情节被吐槽》, 人民网, 2014年12月11日。网址http://cq.people.com.cn/n/2014/1211/c365409-23187100.html

篇9:以逃命为题材的散文

该书的诞生过程,也正是一次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进行交流与碰撞、不断磨合,而后融为一体的过程。该书的作者伊安尼斯是一位曾经旅居中国的希腊视觉媒体艺术工作者,曾在广州等地担任设计学院的讲师。凭着职业的目光和敏锐的感觉,他发现“海浪符号”——一种在古希腊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图案,在今天的中国竟然随处可见,并被大量运用于各种装饰和建筑设计中。事实上,这种图案在我国通常被称作喜庆“回字纹”,在民间的使用由来已久。两个地域相距遥远,文化上看似毫无关联的国家,原来在千百年前就已分享着同一种文化符号,这实在叫人惊奇,也成为伊安尼斯创作该书的最初灵感。该书从敲定编写方案到付诸出版,历时半年。其间出版社和作者的工作团队(成员来自中国、希腊、孟加拉等国)曾就书的整体构思、具体选材、插图创意、装帧设计等进行过多次深入激烈的讨论。基于双方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力争把这本对于两国来说都具有特殊意义的书做得更好,所有的分歧和争论都转化为合作中不断前行的源源动力。

2007年9月该书出版之际,为期一年的中国“希腊文化年”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在第14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召开期间举办的“《穿越中国与希腊文化》新书发布会”上,在北京的希腊人几乎都放下了自己的活动,赶来参加这个盛会。希腊驻中国大使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高度评价了该书的出版意义及对传播中希文化所做出的贡献。广东省出版集团对这次发布会非常重视,并邀请了在京各大媒体参加。希腊驻华大使馆新闻办公室也在其官方网站上就该书的出版和新书发布会颁布了新闻公告。

在2007年10月的第59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该书作为广东省出版集团的重点推荐书目参展并吸引了众多海外出版商的目光。10月13日,在作者伊安尼斯的家乡——希腊著名历史文化古城亚哥斯又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图书宣传活动。活动由亚哥斯市政府和市文化协会主办,在具有百年历史的康斯坦托普洛斯会议厅举行。中国驻希腊使馆文化处负责人周美芬、希腊国会议员代表、希腊文化部文化促进处负责人、希腊文化艺术学院教育与研究基金会主席、希腊中国工商会主席等也出席活动并致辞。会后,热心的希腊读者排起了长队请作者和广东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杨世华在图书上题字签名。当地电视台和报社对活动进行了采访报道。到会的数家出版社都表达了出版该书希腊文版的意向。

2008年8月该书的希腊文版版权成功向希腊贺姆出版社输出,并在同年9月举行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行了签约仪式,而此次图博会的主宾国正是希腊。该书的希腊文版于2010年4月问世。中国为2010年第七届希腊萨洛尼卡国际书展的主宾国,广东省出版集团派团参加并利用这次书展的机会与希腊贺姆出版社联手举行了希腊文版的新书发布会。发布会上,希腊著名作家潘洛斯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书中关于中希两国文化对比的精彩内容,中国驻希腊大使馆及保加利亚驻希腊大使馆的文化官员也出席了此次发布会,他们对该书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予以了充分肯定。发布会引来书展上众多希腊出版界人士和读者的关注,现场反应热烈。会后,本书的作者希腊设计师伊安尼斯先生还进行了希腊文版的新书签售活动。

希腊贺姆出版社和作者伊安尼斯还在希腊本国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图书推广销售活动,如在希腊美术馆举行了新书推荐会,请来希腊著名的作家和画家为本书做宣传。希腊多家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和网络媒体等,对此进行了采访报道。贺姆出版社还计划于今年圣诞节前在雅典再组织两场图书推介活动,进一步促进该书在希腊的热销。

该书输出希腊文版权后,我们一直与希腊的合作方保持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共同策划了在希腊书展上的新书推荐活动,并为希腊出版社进行的后续宣传活动出谋划策、提供所需的资料和相关信息。基于双方一直以来的友好合作,彼此建立了互信互助关系,希腊方总是及时向我们反馈该书希腊文版在希腊的销售情况和有关销售活动的反响。双方均考虑继续加强彼此的合作,开发更多的图书合作项目,例如以中国希腊文化比较为内容的图书,能唤起两国读者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在《穿越中国与希腊文化》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可考虑共同开发更多该类主题的图书。同时,力求将合作延伸到更深更广的层次,拟采取合作出版、交换出版及定制供书多种合作形式,以一本书的输出合作为契机,创造出一系列的合作商机,共同谋划宽广的合作前景。

上一篇:李玉刚副市长在人事会议上讲话下一篇:《中彩那天》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