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岗处罚制度

2024-05-03

串岗处罚制度(精选9篇)

篇1:串岗处罚制度

圣瓦伦丁庄园

----关于串岗、容留等问题管理规范

1.在正常工作时间内无故到其他部门以岗位聊天、玩耍、聚堆则按串岗处理,对串岗者第一次罚款50元二次100元倍数递增,以此类推。

2.各部门在正常上班时间内容留不相关人员在此逗留者视为容留。该部门主管以及部门工作人员劝说及制止无效则与本部门无关,但必须上报部门领导不予上报者则视为容留。

相应处罚:容留一人次100元俩人次200元3人次以上500元。以此类推。

3.在工作时间内玩手机及其他与本岗位无关事宜者,一次处以罚款50元,2次100元3次200元以此类推。

4.各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后,应及时与本部门主管及时汇报工作进度。具体事宜有各部门主管做相应安排。5.对于以上问题给予举报者奖励一次50元。望相互监督共同发展。

此规范条例自2014年11月1日起实施。

圣瓦伦丁庄园

篇2:串岗处罚制度

各车间员工在工作期间必须坚守班长及公司领导安排的岗位,不允许串岗,各车间班长为监督员,如发现与本车间无关的人员,有责任和义务请其人离开自己所管辖的车间,不许与自己所管辖车间无关的人员在本车间聊天和逗留,如公司领导发现某车间有非本车间的闲杂人员在其逗留,将追究本车间班长的责任,并对当班班长严惩,以示警告。

规定即日起执行!

篇3:论行政处罚证据制度的价值取向

证据,就其反映的案件事实和证明手段而言,是一个中性的含义,其价值在于证明案件的事实情况,不含有主观的价值取向,但证据法律制度作为人所设计的证明案件事实的行为规则体系,本身却承载了一定时期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是制度化了的价值目标。用现在的目光来看,奴隶社会的神示证据制度和封建时代的法定证据制度是落后的、愚昧的、反科学的,现代民主文明要求我们建立一种有利于实现公正、社会效率、保障人权的理性证据制度。

1 行政程序的价值取向一:效率

效率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术语,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其追求的目标是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取得较大的经济效果。将效率一词运用到行政法领域,行政效率即是指行政机关在从事行政管理活动中所取得行政效果与所耗费的人财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对行政机关来说,就是要用较短的时间、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行政管理效果,对相对人来说,就是要用较少的纳税满足自己最大的合法权益要求。行政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社会资源的节约,使广大纳税人的税收得到更有效的应用,花较少的钱办更多的事。同时,讲求效率,还有助于克服政府部门办事拖拉、吃拿卡要等官僚作风,使整个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生产力得到更快的发展。

2 行政程序的价值取向二:程序正义

程序正义是法治文明的重要标志。程序正义是相对于实体正义而言的,它是指实现实体公正的方式、方法的正义性。但它具有独立的价值,不纯粹是实现实体的手段,相对于实体公正甚至具有优先性。美国著名学者罗尔斯曾将程序正义分为三种形态:纯粹的程序正义、完善的程序正义和不完善的程序正义。纯粹的程序正义指只涉及而不问结果的程序的正义性,如赌博或者游戏规则,只有规则本身的正义和合理问题,其结果谁赢谁负是无所谓正义不正义的;完善的程序正义指包括着衡量结果是否公平并能保障结果公平的程序,如切蛋糕者取最后一块蛋糕的规则;不完善的程序正义是指包含着衡量结果是否公平的标准,但没有保障结果公平的完善的程序,如诉讼程序。[1]罗尔斯的分析,突出了程序相对于结果的独立性问题。

3 行政处罚证据制度的价值取向三:以公正为基础,兼顾效率

3.1 理想的模式:

程序公正和效率兼顾程序公正和效率是一对矛盾,但人们往往注意了他们的对立,忽视了他们的统一,二者在运动发展的过程中还有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一面。一方面,效率决定了公正。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效率提高的基础之上,一个有效率的社会才能满足人们对各种美好价值的需要。公平自由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在一个效率很低、生活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公平却不大可能为大多数人所乐意接受。有意义的公平只能是共同富裕而不是共同贫穷,公平程度的提高必须着眼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以至于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人能前后一贯的否认效率的价值作用。另一方面,程序公正能有效的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公正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追求的美好目标,程序公正所体现出的对公民权利的重视,能有效的促进人们对整个社会的认同感,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积累更多的财富。程序公正限制了政府权力的滥用,从而避免了因行政违法造成的资源浪费和人力消耗。正像英国学者威廉·韦德所言:“行政官员往往把法律工作者发明的程序限制看成效率的障碍,这是自然而然的。确实,自然正义规则限制了行政活动的自由,遵循这些规则会花费一定的时间与金钱。但如果减少了政府机器的摩擦,时间与金钱似乎用的其所。正因为他们主要是维护公正的原则,可减少苦怨,所以可以说自然正义原则促进效率而不是阻碍效率。…不怀偏见并适当的考虑了受影响的那些人们的意见而做出的决定,将不仅更可接受而且质量也会更高。公正与效率并行不悖,只要法律不过分苛求。”[2]

3.2 现实的选择:

以公正为基础,兼顾效率公正和效率价值是行政处罚证据制度构建的追求,但由于人的能力的局限,使这两者达到一种理想的平衡状态难度很大;再者,价值冲突是法律实践中的一种常态,此时必须有一个选择或取舍。笔者认为,在制度设计和法律实务中,应坚持以程序公正为基础,兼顾效率。因为:(1)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需要公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的同时,贫富差距在中国表现的最为突出,因为社会不公造成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动力呈现出疲软现象,维护社会公正已经是一个十分现实迫切的话题。党和政府在新世纪建立的和谐小康社会,主要的一个特征即是公平正义,社会这个大的环境需要公正。(2)行政处罚的特点决定的。行政处罚是通过惩罚行政相对人的行为,来达到行政管理的目的。这种侵益性行政行为,潜藏着侵害相对人合法权利的危险,但为现代社会管理所必需。法律对此必然采取审慎的态度,根据违法的程度,规定了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等。简易程序针对案情简单、危害不大、对当事人处罚较轻的案件,体现了效率的要求。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则主要针对案情较大的案件,注重对当事人权利的保护,追求程序的正义性,对证据运作的各个过程都做出了严格规定,有效的平衡了公民权和行政权。(3)以公正为基础、兼顾效率是对法律价值比较的结果。某一证据资料,只要具有关联性,就具有证明案件事实的能力,不论这个证据材料是怎样得来的,但立法者意识到,如果允许人们不择手段的收集证据,其对社会秩序和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的破坏将大大超过查明案件真实的价值,所以立法者赋予证据的合法性特征,当案件的实质真实和程序合法发生冲突时,宁肯舍弃实质真实而维护程序正义进而维护公民的自由权利和尊严。但由于效率在行政程序中的重要地位,行政处罚证据制度必须兼顾效率,在许多法律和政府规章中,都规定了案件查处的时限、证据保全的期限、案件内部审查的期限等;要求行政机关收集或者当事人提供的证据须与案件事实具有相关性,也是出于效率的考虑,因为,允许当事人不受任何限制的出示任何证据,必然会造成案件被拖延的情况。

摘要:行政处罚证据是在行政程序中形成的,它的价值取向应该与整个行政程序的价值取向一致,在此基础上,行政处罚不同于其他行政行为的特点,决定了行政处罚证据制度在价值取向上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行政处罚,程序,证据,价值

参考文献

[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80-83.

篇4:行政处罚制度之完善

关键词: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现状与问题;完善

一、行政处罚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处罚听证制度适用范围过于狭窄。目前我国行政听证程序在行政处罚领域适用范围过于狭窄,有违行政公正原则的要求。我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部单独的行政听证法,而在《行政处罚法》中也仅仅用了三个条文来阐述行政听证制度的适用范围、适用程序以及其他注意事项。此种列举式的规定,虽然在最后用了“等”字看似作了补充,但是在理论界仍有较大的争议。胡锦光、刘飞宇学者认为此处的‘等并不是在列举不尽情况下所作的概括规定,而只能理解为是一种立法上的技巧,即在将来条件成熟需要进一步扩大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时,无需修改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只需要在单行法律中增加听证程序适用范围,就能够达到扩大听证程序适用范围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在立法方面不进行更加具体详实的规定,这一程序性制度无法得到更好更加具体的实施。

(二)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启动主体过于单一。目前我国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启动主体过于单一,无法体现行政公正原则的要求。根据目前我国《行证处罚法》中的相关规定,能够作为听证程序启动主体的仅为受行政处罚行为影响的行政相对人,也即依法被行政机关给予具体行政处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除此之外还明确规定了当事人可以要求行政机关进行听证的,行政机关就应当举行听证,不得拒绝。而这也只限于某些处罚,其余的行政机关就可以选择举行或者不举行。这就意味着立法者在规定听证程序的启动方式时更倾向于行政机关掌握主动权。

(三)行政处罚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较低。听证笔录是指听证主持人在听证过程中对调查取证人员、案件当事人陈述的意见和提供的证据所作的一种书而记载,是对整个听证过程的客观记录。听证笔录在听证程序乃至整个行政程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听证制度的价值能否实现,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对听证笔录的效力认定。对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未作规定,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对此存有较大的分歧。实践中各地各部门的做法也并不一致,这大大降低了笔录的法律效力。

二、完善我国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的对策

(一)扩大行政处罚听证适用范围。笔者认为应把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如行政拘留等纳入听证的范围。无论何种原因,都不应该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排除于听证程序之外。因为,就剥夺相对人的权利性质而言,限制、剥夺人身自由的行为罚其严厉程度超过财产罚。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序列中,人身自由权是优于财产权的,而对公民最重要的人身自由权利的保护程度却不及其他权利,不能不说是现有听证制度的一个缺陷。所以,笔者建议若在《行政处罚法》中修改听证的适用范围,把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为罚纳入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建立人身罚相应的听证制度,既是健全听证制度的重大措施,也是完善我国基本人权法律保护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修改启动程序规定。建议增加处罚机关主动举行听证的规定。可以参考《行政许可法》第46条将《行政处罚法》第42条有关规定修改为: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处罚应当听证的事项,或者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处罚事项,行政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即行政机关可以依申请也可依职权组织听证,同时将申请听证的主体范围扩展到利害关系人。

(三)确立听证笔录在最终决定中的现实效力。确立听证笔录在行政听证程序最终决定中的现实效力,更有利于实现行政听证和行政公开。为此笔者建议《行政处罚法》须明确规定真实、全面、合法有效的听证笔录作为听证程序终结后行政机关做出处罚决定的唯一根据的法律地位,据此可以参考《行政许可法》听证制度中的“案卷排他原则”。明确听证笔录在行政机关作出的最终决定中的现实效力符合现代行政听证制度的本质要求,同时也能更好的体现行政公正原则中有关案卷排他原则的要求和行政公开原则当中对听证程序结果公开的要求,在完善行政听证制度的过程中将行政公正和行政公开原则落到实处。

结语:纵观行政听证制度在我国行政处罚领域的发展情况,我们必须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在贯彻执行这一程序性制度的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先进经验,尽快完善我国行政听证制度。

参考文献:

篇5: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制度解析

关键词: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制度,合理性分析,刑罚,刑法

法律学术界认为,老年人犯罪可以被概括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注重主体研究,狭义则侧重于行为特征。在我国,结合《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老年人犯罪是指已满60周岁的人群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其应当接受相应的刑罚处罚。

一、老年人犯罪的基本特征

老年人犯罪属于特殊群体犯罪,他们虽然是成年人但是犯罪规律与特征方面却不同于普通成年人及未成年人犯罪。其主要特征表现如下:

(一)低犯罪率和高上升趋势

在世界范围内,老年人犯罪率是相对较低的。2015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超过60岁的老年犯罪者仅仅占到总比例的5.6%。但在我国,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老年人犯罪却呈现上升趋势。从2000年———2015年,我国老年人犯罪案件的比例已经从3.2%蹿升到8.9%,涉案人数也超过万人,这足以引起相关部门的警觉。可以说,一个国家的社会老龄犯罪率处于低水平状态属于正常情况,因受到生理限制,老年人的思维能力会逐渐减退,犯罪欲望也大幅度降低。所以对我国而言,老年人犯罪呈现上升比例状态是极为不正常的[1]。

(二)非暴力性的犯罪手段

诚如上文所述,老年犯罪者在身体机能方面已经大幅减退,所以他们实施高强度暴力性犯罪行为(抢劫、绑架)等的可能性并不大,其犯罪行为主要趋于隐蔽、间接和智能化手段。换言之,老年人犯罪是相当有条理和节奏的,并且对犯罪后果进行相应掩盖,这说明老年犯罪者中存在较多惯犯,作案经验相对丰富。

(三)相对集中的犯罪类型

按照我国各地各级人民检察院在2010———2015年的统计数据,老年人犯罪案件中犯罪类型是相对集中的,其中侵犯财产罪占到31.6%,伤害类犯罪占到42.2%,而强奸罪占到25.3%。一般来说,老年犯罪者迷惑性较强,基于传统习俗人们对他们的犯罪倾向也并没有相应防备,所以老年人犯罪行为就很容易得逞[2]。

(四)相对独立的犯罪形式

所谓“独立”就是指老年人在犯罪形式上愿意选择单独作案,从犯罪心理学角度讲,这种孤立行为中存在对人事的怀疑与不信任心态,所以这也是激发他们犯罪的主要心理动机之一。

(五)以男性为主

老年人犯罪的主体多为男性,而且在我国农村老年男性犯罪比例相对更大。这一方面在于农村老年男性的文化程度有限,一方面也在于老年男性参与犯罪行为的主动性更高。

二、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制度的合理性解析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国立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老年人犯罪进行了从宽处罚,实现了人性化治理。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是一个提倡尊老、爱老的国家,对老年人的犯罪从轻处罚也就成为必然。以下笔者将从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制度的刑事责任能力、刑罚目的以及刑法机能等等来进行合理性分析[3]。

(一)基于老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分析

所谓刑事责任能力就是指犯罪行为人在构成犯罪后所必须承担的刑事责任,可以将其视为是行为人犯罪能力与所承担刑事责任能力的相对统一。当刑事责任主体具备刑事责任能力时,才能判定其构成犯罪。老年人随着心理与生理的老化,他们的刑事责任能力是相对减弱的。但是他们的心理状态却容易与青年人一样情绪化,易形成孤独寂寞心态,诱使他们走上犯罪之路。所以从刑事责任能力角度来看,老年犯罪者应该被视为特殊群体看待,并相应进行适度的从宽处理。

(二)基于老年人犯罪的刑罚目的和刑法机能分析

在我国,刑罚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其中特殊预防就是要针对犯罪者的行为对其进行适度惩罚,并以改造为主实施教化,预防并杜绝他们重新犯罪的可能性,所以相比于特殊预防,一般预防对老年更有意义。因为他们正处于人生末期[4],过重的刑罚已经失去了教化改造的意义。而老年人的再犯能力也相较弱。所以针对老年人的刑罚不应该过重。

我国在刑法机能中,大陆法律不同于英、法、美等其他国家的表达,在大陆法律中,刑法的机能主要包括:法益保护机能与人权保障机能。其中,法益保护机能是指在刑法保障下,公民的个人人权不会受到国家刑罚的不正当侵犯,而且还需要通过刑法规范来实现。后者则是针对犯罪嫌疑人和犯罪人,在我国是按照罪刑法定原则来实现人权保障机能的。因此不能轻视刑法机能对老年犯罪者的人权保障作用,而是要基于刑法机能,对老年人犯罪行为实施从宽处罚手段,这也是法律人性化下的合理要求[5]。

(三)基于老年人犯罪刑罚的效益价值分析

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刑罚的代价都相对高昂,因为对刑罚的执行本身就是一种投入,将成本投入到改造罪犯的思想行为上也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老年犯罪者作为特殊的犯罪群体,对他们的改造是不符合刑罚效益价值原则的,因为老年犯罪者既不能进行高强度的劳动改造,也不能对其量刑过重,不仅如此,老年犯罪者对生活与医疗的条件要求也相对较高,这就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司法资源来满足老年犯罪者的医疗、卫生等来源于生活的刑罚额外要求。所以在面向这样一个特殊犯罪群体时,应该根据量刑适当缩短他们的监禁时间,尽早让他们出狱,实施从宽处理。这不但遵守了社会公平正义原则,也实现了对国家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法的效益价值得到有效利用。

三、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制度的完善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新出台的《刑法修正案(八)》就按照我国国情规定了对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制度的司法解释,可以被视为是面向该特殊群体犯罪者的完善对策。其主要从量刑和刑罚执行两方面进行对策解读。

(一)量刑层面

上文已经提到,老年人犯罪的量刑标准应该与未成年人一样,结合犯罪者的实际情况予以特殊照顾,进而修正我国目前在老年人犯罪量刑上所存在的不足。

第一,应该合理降低减刑年龄标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中就规定了老年人犯罪群体的特殊保护原则,同时也相应弥补了我国刑罚在犯罪主体刑事责任能力认定上的不公平缺憾,与国际惯例相顺应。但是以国际惯例的75周岁标准来看,其年龄标准对我国而言过高,这是因为中国男性女性的平均寿命仅为70和74岁,均没有超过国际规定的减刑年龄标准,所以这一设定不符合我国国情。

第二,废除了针对老年人的适用死刑规定。同样是在《刑法修正案(八)》的第三条中规定“如果被审判老年犯罪者年龄已满75周岁,则不适用于死刑基本原则,特别残忍致人死亡者除外。”在普遍的老年犯罪者看来,废除适用死刑规定是有其原因的。

第三,合理限制有期徒刑的最高期限。在《刑法修正案(八)》修正以后,有期徒刑的总和刑期已经达到25年。但针对于老年犯罪群体而言,刑期不宜过长,因为老年犯罪者是很难适应监狱生活节奏的,而长时间的有期徒刑也容易令犯罪者在没有服完刑期就已经死亡,从刑罚改造的原则来看,它是不符合刑罚改造目的的。所以我国对老年人犯罪者的有期徒刑刑罚进行了基于最高上限的划分,主要分为3个层次:60-70周岁、70-80周岁、80周岁以上。其中60-70周岁老年犯罪者其最高有期徒刑年限不得超过15年;70-80周岁不得超过10年;而80周岁以上则不得超过5年。如果犯罪人符合缓刑条件,应当酌情给予缓刑处理。

(二)刑罚执行层面

刑罚执行可以理解为对犯罪人刑事责任的实现。在我国,刑罚执行强调坚持教育性、人道主义和区别对待原则。特别是对老年人犯罪应当采取相应的从宽处罚机制,主要要做到以下两方面。

首先要做到放宽减刑条件。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第78条中明确规定“被判处管制监禁、拘役、有期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必须认真遵守监规,并主动接受改造教育。如果确实有悔改表现,则当立功表现处理,适当实施减刑。”回到老年人犯罪的减刑标准来看,应该相对于普通犯罪者进行适当放宽。

其次,也要加大老年人犯罪减刑的相应幅度,并同时缩短老年人犯罪减刑的中的间隔时间。老年人犯罪存在被迫性,而且再犯几率相对偏小,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可知,对正在服有期徒刑的老年犯罪者予以相应的减刑规定。若犯罪者悔改甚至有立功表现的,可以一次性减刑不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有重大立功表现者可以一次减刑一般不超过两年有期徒刑。一般情况每次减刑的幅度都在2-12个月区间。而这一规定也适用于被判无期徒刑的老年犯罪者,其减刑幅度在10-18年之间。

四、总结

对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我国而言,老年人犯罪成为学界热议话题也是不足为奇的。我们不但要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的频繁出现,也应该对老年人犯罪的从宽处罚进行深度研究,提出符合于我国国情并有利于老年犯罪者改造的合理方案。在体现刑法人道精神的同时,也实现对社会稳定秩序的长期维护。

参考文献

[1]梁雪.浅议我国刑法中老年人犯罪的刑罚宽免规定与完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为背景[J].法商论坛,2012(4):3-4.

[2]孙光宁,李莉.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理制度研究——以<刑法修正案(八)>为背景[J].湖北社会科学,2012(5):162-165.

[3]黄吉龙.老年人犯罪及预防研究[D].重庆大学,2014:20-22.

[4]范金萍.浅议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制度[D].山东大学,2013:10-28.

篇6:串岗处罚制度

【关键词】消防行政处罚;证明责任;证据排除

相对于刑事、司法制裁中证据制度的逐步完善和明确,行政制裁中的证据制度建设显得稍微滞后,在消防法律法规层面上的关于处罚证据制度规定更难言完备。消防行政处罚程序,离不开对证据的综合运用,而事实的判定要以认证过的证据做基础,处罚决定的做出更离不开证据的支持。但是,证据制度自身就像法律程序一样有其独立的价值和规则,在目前这样轻证据、甚至无合法证据就能进行消防行政处罚的环境下,提升证据制度的重要性,强调证据规则的严格性,对规范消防行政处罚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消防行政处罚中证明责任和证明对象

行政处罚是通过制裁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来达到行政管理的目的。这种侵益性行政行为,潜藏着侵害相对人合法权利的危险。为防止行政权力的过度膨胀和滥用,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必须要求行政机关承担证明相对人具有違法行为的责任,而不得要求相对人自证其无违法行为,以此来约束和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对消防违法行为的证明责任应当由消防机构承担,消防机构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明违法嫌疑人违法行为的相关证据。但同时要求,违反嫌疑人在接受消防执法人员询问时,应当如实回答相关问题,作伪证要负法律责任。这是基于管理效能的要求对相对人权利一定程度的约束,但不能理解为对消防机构承担证明责任的否定。

消防机构在行政处罚过程中承担的法定证明责任,如何才能充分、全面的履行这种责任,或者说,消防机构在每次进行行政处罚时哪些事实是必须要调查认定的?这就涉及到证明对象的确定。如果说证据是“矢”,证明对象就是“的”,只有确立了证明对象,才能有的放矢。证明对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要有证据证明消防安全违法行为确实存在,违法行为确为该违法嫌疑人实施;其次,该违法嫌疑人的基本情况;再次,必须证明实施消防违法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以及其他情节,第四,要掌握违法嫌疑人是否有法定从重、从轻、减轻以及不予处罚的情形,最后,调查与案件有关的其他事实。上述内容是每件消防行政处罚案件必须证明的案件事实,每一项都不可或缺,在没有充分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情况下,做出的处罚决定都难以达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要求。

2.消防行政处罚中证据的排除和效力瑕疵

并非所有的证据都可以作为判定案件的依据,非法证据应当予以排除,而其他瑕疵证据在证据适用上也要受到限制,不能单独作为定案的依据。消防行政处罚中应当认定为非法证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材料。消防执法人员在收集证据是必须依法定程序进行,如果存在一人调查取证或者应当回避而未回避人员调查取证等违反程序规定收集的证据均未非法证据。一般性违法程序要求获取的证据如果能够进行补强,可以作为证据使用。二是以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材料。消防执法人员在采用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调查取证时应当告知当事人,采用偷拍、偷录等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为非法证据。三是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消防执法人员在收集证据过程中特别是在询问证人、当事人时,不得采用胁迫、暴力、诱骗等方法获取证据,由此获得的言辞证据不是被询问人真实意思的表示,不是对案件事实的客观反映,因此,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应予排除。四是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证人提供的证言。证人证言的提供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辨别和表达能力,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为证人。此外,根据非法获得的言词证据获得的其他证据,被称作是“毒树之果”,这些证据是否应当被排除?行政法律法规的规定还不明确,亟待在证据制度的完善过程中加以明确。

不能单独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主要包括:一是未成年人所作的与其年龄和智力状况不相适应的证言;二是与一方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所作的对该当事人有利的证言,或者与一方当事人有不利关系的证人所作的对该当事人不利的证言;三是应当作证而无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四是难以识别是否经过修改的视听资料;五是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六是经一方当事人或者他人改动,对方当事人不予认可的证据材料;七是其他不能单独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材料。这些证据因为证据本身特点,不能全面、清楚的证明案情的主要事实,因此必须在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的基础上,作为定案的依据之一。

3.消防行政处罚中证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消防行政处罚调查取证方式和程序规定欠缺。尽管可以依据《规定》,但内容并不完全适用消防行政处罚,如对检测报告等证据没有明确规定。还有些规定与消防取证并无直接关系,依照执行意义并不突出,如该规定第50条规定,首次询问违法嫌疑人时,应当问明……是否受过刑事处罚、劳动教养、收容教育、强制戒毒、收容教养等情况……。这些内容不属于消防行政处罚应当查明的事实和情节,询问了解这些情况完全与案件无关,可以不予调查。此外,对于违法嫌疑人一律进行传唤,采用“一刀切”,并非实际工作需要,可以规定的更加实用一些。

3.2消防执法人员收集证据不全面、不及时,办理案件证据单一,对重要的事实往往仅凭“孤证”证明,缺乏证据的相互印证。一旦证据存在瑕疵,没有其他的证据能够弥补,造成事实的无法认定,这些不足放到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中会被放大,成为导致案件被撤销或者认定为违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涉及裁量的情节,认定依据或许仅仅是当事人的陈述或者检查记录,没有其他的证据佐证,证据的客观性不足,极易出现纰漏。

3.3缺乏对证据制度和规则的系统掌握和运用。非法证据不予排除,不能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成为定案依据。不懂得证据与证据之间效力的差异,甚至部分执法人员为了考核等目的,擅自对部分有瑕疵的证据进行修改或者改动。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制定消防执法的程序规定,特别要建立适合消防执法特点和实际需要的证据制度和适用规则;二是要确立消防行政处罚中证据的重要地位,突出证据制度作为执法程序的重要内容;三是加强执法质量监督,对违法证据规则进行的消防处罚要坚决纠正,并强化对执法人员执法质量考核的责任追查。

行政处罚除了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外,还是违法者承担的制裁性法律责任形式。[1]消防行政处罚鲜明地体现出执法者与违法行为人的“对立”地位,为保障违法行为人的合法权益,也为了能够真正让其接受和认可处罚,必须用证据“说话”,用事实“说话”,不可进行不讲证据的“软暴力”执法,否则,极易导致双方的对立和冲突的发生。依法收集、正确适用证据不仅是正确做出消防行政处罚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维护执法秩序和警民关系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马怀德著.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213.

篇7:串岗处罚制度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护理安全,护理管理,非处罚

近年来,随着医院管理理念的更新和病人自主意识的增强,病人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众多国家医务界的高度关注。为了确保病人安全,预防不良事件发生。我院自2009年开始结合医院实际制定了非处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通过鼓励护理人员主动上报不良事件,及时对事件进行干预,将事件的损伤降到最低,并对其他护理人员起到警示作用,使其从中吸取教训,有效地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1,2]。通过2年的实践,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建立非处罚性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3]。在原有护理差错事故报告制度及重大过失行登记报告制度的基础上,制定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设置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表。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界定,规定凡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压疮以及其他与病人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时,均属于护理不良事件。一般不良事件要求24 h~48 h内报告,事件重大、情况紧急者应在处理的同时口头上报相关部门。

2 鼓励上报不良事件

在未实施非处罚性不良事件上报前,每年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很少,每年不超过5例,且均未造成较大影响,隐瞒不住的情况下才不得不报。实施非处罚性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后,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明显增加,2009年—2010年上报护理不良事件情况如下。

3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3.1 查对制度执行不到

查对制度执行不到位所致的护理不良事件占总数的40.0%,在这些事件中当事人多为工作1年~2年内的年轻护士,主要与专业知识欠缺,工作经验不足,工作流程不熟练,科室督导不到位有关。另外,还有个别为工作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凭借自己的经验工作,查对不严格出现错误。

3.2 违反操作规程,血标本采集错误

占护理不良事件总数的12.5%,主要为年轻护士基础理论知识缺乏所致,如在输液肢体采集血标本;将几例病人配血标本采集同时进行,造成标准号与病人交叉错误。

3.3 分级护理执行不到位

占护理不良事件总数的17.5%,护士值班不能按分级护理要求巡视病人或虽巡视但流于形式,不能发现问题,不能及时发现输液局部肿胀、烫伤、压疮的先兆,导致出现不良后果。

3.4 意外情况及其他事件

占30.0%,在护患交流沟通方面存在缺陷,不能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相关注意事项,不能掌握病人心理状态等,相关科室配合不力等等,导致意外情况发生。

4 护理不良事件处理

对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的科室及个人采取不公开、非处罚的处理原则。但对不主动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一旦发现按医院相关处罚措施给予科室及个人严肃处理。科室及个人发现不良事件后立即按不良事件上报程序上报到护理部,同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护理部接到上报表立即对事件进行讨论分析,提出处理措施,力争将事件的损害降到最低。

护理部不记科室、不记姓名将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及防范措施发布到医院内网上,让护理人员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防范类似事件在自己身上再次发生。

5 讨论

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很多护理差错都是采取强制性报告,传统的处理原则是以分析个人原因,查找当事人和科室的责任,通过批评、通报和惩罚等手段来解决问题, 这就使得个人和科室发生不良事件后担心受罚、 受责而采取隐瞒或包庇态度, 这不仅无法避免差错的再次发生, 而且还可能会为更严重的安全事故埋下隐患[4]。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提高了护理人员对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护理人员在一个非惩罚性的环境中工作, 医院的各级护理人员能公开地对待缺陷和问题[5],同时对待问题的态度也着眼于改进系统改善流程,而不是惩罚个人, 减轻了护士心理压力, 个人主观能动性就更能充分发挥。

6 小结

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能有效地防止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对提高护理质量, 保障护理安全十分重要。因此,护理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让护理人员从他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防范不良事件发生,保障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叶志弘,舒妍,Karen Haller.美国约翰.霍普斯金医院患者安全管理的策略及其启迪[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9(1):1-2.

[2]Karen H Timmons.国际病人安全解决方案的前景及WHO患者安全解决方案合作中心的行动[J].中国医院,2007,11(11):6-8.

[3]陈月清,潘继红,李金柳,等.182例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16):2028-2031.

[4]章快芳,傅佩芳.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8):596-597.

篇8:串岗处罚制度

大唐电信到了该反省的时候了,为了眼前利益,不惜践踏诚信,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正将其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通过该事件,也反映了我国证券法规的不完善,对违规企业处罚程度太轻,更多的时候听到的是“谴责”、“警告”之类的字眼,根本无法起到约束作用。中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经验,加大对违规企业的惩治力度,并追究主要领导人的刑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防微杜渐,以儆效尤。

ST大唐虚增利润的消息一出,立刻遭致媒体的口诛笔伐。

8月21日,ST大唐表示,公司于2007年8月20日收到证监会下达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下简称《告知书》),该《告知书》指称ST大唐存在“所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和“重大遗漏”的行为,2004年虚增利润总额共计3719万元。证监会由此拟决定对ST大唐处以30万元罚款。

ST大唐究竟怎么啦?近来一直负面新闻不断。今年5月,ST大唐出尔反尔的“阴阳公告”,投资者依然记忆犹新。在2006年前3季度盈利2761万元的情况下,ST大唐竟然全年巨亏7.19亿元,并且被戴上ST帽子。巨大的反差,让投资者一头雾水。

其实,过去几年,它曾经多次遭到主管部门的公开谴责和警告,不诚信行为早被记录在案。因此,这次被罚,可谓大快人心。

不过,这一处罚过轻,虚增利润3719万元,被罚却只有区区30万元,违规的代价也太低了,不仅无法震慑ST大唐,对其他上市公司也难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我国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经验,加大对上市公司违规的惩治力度。

诚信缺失遭处罚

ST大唐继今年5月出现诚信问题被谴责后,最近又暴出虚增利润等问题,再次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8月21日,ST大唐发布公告称,已收到证监会8月20日下达的《告知书》,公司因虚增利润等问题被罚款30万元。

《告知书》中指出,ST大唐在2004年度报告公开披露的利润总额为62385759.04元,但公司2004年通过费用资本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不当确认投资收益等方式,虚增该年度利润总额共计37186597.53元。

此外,ST大唐2004年年报中存在重大遗漏,其在年度财务报告的会计报表附注中没有披露2004年末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依据。《告知书》认为,公司“所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和“重大遗漏”,拟决定对公司处以30万元的罚款,同时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并对相关责任人分别予以罚款和警告。

其实,对ST大唐来说,这早已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此前已有多处不光彩记录。今年5月1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认为ST大唐的做法严重违反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06年修订)》的规定,涉嫌虚报利润,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对ST大唐进行公开谴责。

时间追溯到2006年10月28日,大唐电信披露了关于2006年度业绩预增公告,预计公司2006年度将实现盈利。而到了2007年4月5日,该公司却公告称,2006年度业绩将再度出现大幅亏损,并出现退市风险警示。4月18日,大唐电信公告表示,2006年净利润亏损额达7.19亿元。

ST大唐的做法让人琢磨不透,一边是预计扭亏,一边是巨额亏损,反差之大,让人瞠目。而且从常识来看,出现如此大的“误差”让人无法理解。

接着,5月份,为了平息人们对其即将重组的猜测,ST大唐又发布公告,声明在未来6个月内,研究院没有实施重组的计划。然而,仅仅4天之后,ST大唐又公告称,电信研究院计划将股权无条件划给大唐电信,这被看作重组启动的信号。

ST大唐究竟怎么啦?为何频频出尔反尔?作为上市公司,最重要的就是讲诚信。

实际上,ST大唐7月3日公布的《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治理自查报告和整改计划》披露,在过去4年里,公司曾经3次因信息披露不规范而被上海证券交易所批评、谴责和惩戒。

此外,2003年8月27日,大唐电信被上海证券交易所内部批评,因为其“在关联交易及决策方面存在问题”。2006年6月24日,又被内部通报“从2001年12月到2003年4月,年报披露方面存在违规行为”。其间,还有4次接收到监管部门的调查通知书,有“资金占用与担保”以及“虚假信息披露”等多个不同原因。2003年、2004年还两次被证监会要求对年报责令整改。

荒诞的是,ST大唐却一直以诚信自诩,而其官方网站赫然挂着获奖记录:2005年1月21日,北京市工商局对2004年度3000多家符合标准的守信企业进行了公示,大唐电信获北京市守信企业称号。

此外,ST大唐官方网站还标榜,公司向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技术和优质产品,更是注重信誉、服务至上的精神。

投资应谨慎

大唐电信2004年年报显示,其全年主营业务收入26.29亿元,净利润为1982万元,利润总额为6239万元。相比

2003年,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因为2003财年大唐电信巨亏1.87亿元。

当然,如果扣除虚增2004年年度利润总额共计3719万元,ST大唐又将是另一种局面。

针对ST大唐虚增利润一事,业内人士分析,ST大唐当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避免PT(停止上市资格)。因为公司2003年已经严重亏损,若2004年继续亏损,早就被戴上ST的帽子了。

最近几年,ST大唐的业绩非常糟糕,2003年亏损1.87亿元,2005年亏损6.96亿元,2006年亏损金额更高,达7.19亿元。其实,也不难理解,大唐电信自诩有很先进的技术,但一直靠银行贷款维持生计。

近几年来,大唐一直深受资金短缺的困扰。作为一个技术研发机构,始终没有很好做到产业化和市场化。过去几年,投入多产出少的现状,令不少银行对其敬而远之,害怕借款有去无回。

但有一个怪现象,尽管大唐电信负面消息多如牛毛,并且被ST,但它的股票却超出预期,曾一度冲到29元,最近才有所回落。

出现公司业绩糟糕、负面消息不断而股票影响不大这种情况,分析师认为可能与中国股市高烧难退和不理性有关。倘若在西方国家,一个公司出现诚信问题,它的股票将不可避免地遭遇“灾难性”的下跌,安然公司就因为做假账,股票从高峰期的90多美元直落跌破1美元,上千亿美元资产瞬间化为乌有。

其实,过去几年,大唐电信是一个十足的垃圾股。证券分析师认为,ST大唐与现在的高价难以匹配,如果大盘行情不好,必然会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次虚增利润的消息传出后,ST大唐的股价下跌幅度并不大,收盘价为19.36元,跌幅仅为0.31%。广发证券分析师李太勇认为,ST大唐信息披露中屡次出现问题,投资者应保持警惕,不要过分依赖单方面消息来源。

实际上,自4月30日被ST后,到6月21日的不到两个月内,大唐电信共出现了12个涨停和11个跌停,波动太大。在中金公开对ST大唐的7份报告中,除了第一份报告没有提到估值过高以外,其余报告中均表示“实际基本面支撑力度已不高,投资者应注意风险”。

处罚过轻

虽然ST大唐遭到了证监会处罚,但罚金之低,不足以起到震慑作用,充其量不过隔靴搔痒罢了。证监会如此处罚,令公众和市场大失所望。

《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存在虚假陈述或重大遗漏行为,将会“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以上6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规犯法的代价太低了!”一律师告诉《IT时代周刊》记者,“几十万元处罚,相对于一家资产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公司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的法律无异于形同虚设。”

大成律师事务所陶雨生律师认为,30万至60万元的行政处罚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力度太小了,并不能真正起到惩戒的作用。

之所以股市一再出现类似的事件,就是因为处罚太轻。虚报3719万元,才罚款30万元,风险和成本太低,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警告而已。

相反,在法律制度健全的发达国家就不同,安然公司曾因为会计制度问题,轰然坍塌,高层主管入狱获刑。安然的破产,激怒了美国公众,引发了广泛的企业规章改革要求。最引人注目的是2002年《萨班斯法案》的出台,该法规要求企业要监控其金融活动,加大了对CEO的刑事追究。

上述法案要求,上市公司CEO和CFO对呈报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财务报告真实合法性负刑事责任。其中第404条款特别强调:上市公司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内控体系,对每个流程涉及的每个岗位都有详细的说明,并提交内控有效的证明。

而美国2002年通过的《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也规定,任何人通过信息欺诈或价格操纵、内幕交易在证券市场获取利益,最多可监禁25年或处以罚款;对违法的注册会计师可判处10年以下监禁或罚款。

专家指出,国内证券市场长期监管不足,每当出现违规,听到更多的是“警告、谴责”这类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那些违法企业、企业家的放纵。在这之前,ST大唐就曾多次被谴责和警告。据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介绍,从2000年到2005年,沪市有477人被公开谴责,其中仅2004年一年,沪市就有10位上市公司高管携款而逃。

篇9:串岗处罚制度

计划生育行政处罚,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或计划生育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对违反计划生育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实施制裁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计划生育就是对人口的出生增长实行计划调节和控制, 以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它是人类发展到一定文明程度后, 为适应客观条件和自身发展而在家庭和社会范围内采取的调节生育的行为。实行计划生育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再生产应该相适应的原理, 结合我国国情而制定的重大战略决策。70年代初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 1978年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宪法》第25条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 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宪法》第49条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婚姻法》也规定, 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实行了计划生育。

河北省是全国第六人口大省, 2009年3月31日, 河北省常住人口达到7000万。而且我省人口增长势头依然强劲。近几年, 全省每年出生人口将达100万左右。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无不与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密切相关, 在人口问题上的任何失误, 都将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

但是, 重男轻女、男尊女卑、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传统观念在河北省广大群众中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 所以就不断有违反生育政策的现象出现。为了维护国家生育政策的严肃性, 加强我省的计划生育管理, 促进我省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推动建设沿海社会发展强省战略的实现, 对违犯者追究法律责任, 实施计划生育行政处罚是合理和必要的。

二、我省计划生育行政处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省开展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在行政处罚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1、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虽然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不断修改完善, 计划生育法治建设取得巨大进步。但同时由于计生系列法律法规不健全、不配套问题, 各地难以按照法制统一原则对一些具体的行政行为制定完全一致的规章。另外, 由于计生法律法规与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之间仍有不协调、不衔接及法律责任不明的地方, 给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带来一定困难。

2、部分基层计划生育干部执法欠缺规范。

(1) 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干部为了完成工作任务, 重政策、轻法律, 重目的、轻手段, 重实体、轻程序, 重义务、轻权利, 以权代法、以言代法, 有的甚至采取简单粗暴、强迫命令的手段侵犯群众的合法权益。 (2) 处罚的随意性较大。在基层计生系统, 执法不到位、带有随意性的个案十分普遍, 主要表现为不严格按照执法程序、不依据法律规定的处罚标准进行处理。一些计生执法干部执法水平低, 在具体执法过程中, 往往因为人情关系等, 私自降低处罚标准, 更有甚者, 徇私舞弊, 有法不依, 执法犯法, 使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受到亵渎。同时, 在办理计生案件过程中, 不重视收集证据, 不遵守法定程序, 文书制作不规范, 甚至定性不准, 适用法律错误。

3、行政执法关系尚未理顺。

一方面, 部分计生干部认识水平低, 认为法是管老百姓的, 计划生育依法管理是依法规范群众的生育行为, 自己的行政行为不受法律约束, 片面强调执法的强制性、单方面性、不平等性, 认识不到行政执法活动如果违法, 不仅无效, 而且要承担违法责任。另一方面, 多数群众不了解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的基本要求, 对计生干部的违法行政处罚行为习以为常, 或者能忍则忍, 不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育龄群众的法制观念有待提高。

部分育龄群众遵守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接受计生部门管理的观念不高, 尤其是流动人口, 很多人在外地打工几年都不回家, 回来办证的主要是一些在外自己做买卖需办工商许可证的, 其它一些人根本不知道外出打工还需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有些违法超生的群众选择了逃避, 夫妇俩长期在外打工, 居无定所, 哪地方计划生育抓的松就到哪, 根本找不着他的准确居住地, 想去追查他都相当困难, 落实行政处罚更是难上加难。还有就是接受处罚的意识欠缺。违法之后不接受到处罚, 影响计生行政处罚的执行。

三、法律视野下完善河北省计划生育行政处罚制度的思考

1、加强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法规建设。

我省计生部门除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 还应该在法律法规授权的范围内, 协调、清理、补充、完善我省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法规, 使我省计生部门的行政处罚工作有法可依。

2、提高计生行政执法干部队伍素质。

计划生育依法管理关键在干部, 抓住了提高队伍素质这个中心, 就能把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落到实处。具体做法有:一是要优化人员结构。在计划生育部门的人事机构改革中, 采取考试、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措施, 使计生执法队伍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不断得以优化。二是强化教育培训力度。加大力度, 利用县、乡党校和人口学校等阵地优势, 定期邀请公、检、法、司等部门的专业人员讲授法制课程。同时, 鼓励计生干部自修法律专业, 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三是加强对计生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经常性的监督考核。一方面, 县业务部门对计生干部下基层执法情况每周通报一次, 每月评比一次, 年终记入考核总成绩。另一方面, 闭卷考试一次, 主要测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通过优化队伍, 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 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经常性、持续性的考核, 可以从外部促进基层干部业务素质和法律素质逐步提高。

3、建立科学完善的工作机制。

各级计生行政部门作为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主体, 应当从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对计划生育依法管理工作的领导, 建立完善工作机制。一是要将计划生育行政管理的重要方面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并在计生部门内部, 将任务落实到各个执法机构, 确定工作目标, 形成集中领导、分工负责、综合运作的格局, 保证计生工作的各个领域都能实行依法管理。二是必须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采取党的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等多种形式, 对政府和计生行政机关所制定的计生法规、指示、意见、决定、规则等是否合法进行监督, 对计划生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是否遵守国家法律、职业道德等进行监督。三是要制定一套完善的依法管理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 严格职责, 实行错案追究。

4、强化部门联合执法。

人口与计生工作是一个全社会的事业, 需要各个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加大综合治理力度。计划生育行政处罚也需要综合协调, 动员全社会力量。纪检监察、组织、宣传和计划、教育、科技、民委、公安、民政、司法、财税、人事、劳动保障、建设、国土资源、农牧、文化、卫生、广电、统计、工商等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 制定具体措施。对故意殴打、围攻、谩骂、威胁计生干部执法的严重事件, 公安机关应加大打击力度, 保护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 维护正常的计生工作秩序。对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法申请强制执行的非诉讼案件, 人民法院应充分发挥法律赋予的执行权, 用足用好手中的权利, 保证每一个案件执行到位。计生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协助党委政府组织、协调、督促各部门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和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要在宣传服务、动员群众遵纪守法、违法时接受处罚等方面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5、强化宣传教育, 引导群众自觉守法。

宣传、卫生、教育、科技、文化、新闻出版、计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 采取多种形式, 面向基层、面向家庭、面向群众, 以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婚育新观念为重点, 积极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大力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科技知识, 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良好氛围。乡、村要充分利用人口学校, 或者借“婚育新风进万家”和“三下乡”活动的东风, 开展文艺演出、送法下乡、法入农户等各式各样的活动, 把计划生育法律知识作为授课的主要内容, 同时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覆盖面广的优势, 在广播、电视上开办“人口计生法制讲座”、“计生法制专题”节目, 使广大群众从多种渠道接受计划生育法制教育, 及时了解和掌握计生法律知识, 提高其守法自觉性。

6、加大行政处罚力度。

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在落实行政处罚工作中, 不仅要求计生干部依法处罚, 对违法干部依法制裁, 还要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比如对于伪造、变造、买卖计划生育证明等方式骗取生育证件的行为, 在立法上除了规定对出具证明有过错的单位及责任人即计生干部进行责任追究和处罚外, 还应该追究行政相对人的责任, 并对其作出相关行政处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001.12.29.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 5次会议审议通过, 自2002.9.1.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 (1994.5.12.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 于1995.1.1.起实施。2010.4.2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赔偿法.修改决定, 自2010.12.1起施行)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 (2006.12.17.中发[2006]22号)

上一篇:高职班主任工作计划及总结下一篇:4祝站镇中2013年上半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