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4-04-24

浅谈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及对策(共8篇)

篇1:浅谈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全国各地随着市、县、乡镇三级安全监察执法网络逐步建立,行政执法工作迫切地摆在各级安监组织面前。各地虽然对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有益的尝试,加大了对各类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各类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在工作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影响了行政执法规范运行。

这些问题主要有:

一、发展与安全的矛盾使行政执法难以到位。近年来,有些地方政府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刀阔斧上项目,一心一意谋发展,采取各种措施,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在一部分领导同志头脑中“重发展、轻安全”思想明显存在,主要表现为:一是担心安全检查多了、要求严了,影响软环境,怕留不住客商,影响投资热情,所以人为限制各种安全执法检查;二是一味追求速度,不按程序办事,怂恿投资商“先上车、后买票”,甚至“只上车、不买票”,造成“先天性”安全隐患;三是为违法违规者说情,有的甚至直接干预对违法企业的查处、处罚;四是给执法部门领导加压,要求采取各种变通手段,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等等,致使执法人员在履行安全检查、调查处理、行政处罚等职责时很难到位。

二、法制建设滞后,给行政执法带来困难。一是目前的安全生产的立法和细则滞后于实际工作。二是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法律法规得不到及时修改。随着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如何监管缺乏具体法规。三是法律、法规实施中存在法律条款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有法难依”现象时有发生,比如“三同时”如何具体实施没有配套规定。四是法律、法规规定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许多法规、规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刀切”的问题,造成了有的地方执行起来容易,而有的地方执行起来困难。

三、安全监管力量不足制约了执法工作的开展。一是随着烟花爆竹和职业危害监管职能列入安监部门,各级安监机构的监管范围越来越大,而各级安监执法机构力量非常薄弱。执法装备落后,不仅人员数量不能满足面广量大的执法工作需要,而且新招录的执法人员由于刚进入安监队伍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又未经过专业培训,在进行执法、处理案件时必然会遇到困难,加上基层安监部门有的没有设立专门的法制管理机构或懂法律的专职人员,没有对日常行政执法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与监督,使基层行政执法工作难免出现疏漏。

四、综合监管无抓手、影响了安监部门的权威。安监部门负责对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但如何实施综合监管、没有具体的规定,监管缺乏必要措施和手段,导致与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之间存在职能交叉或脱节现象,造成某些领域的安全管理不协调、不到位,影响了安监部门执法的权威性。

根据以上的问题,如何做好安全行政执法工作,提出几点对策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全民的安全法制观念。保障法律的贯彻实施,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要靠宣传教育。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和宣传形式,加大《安全生产法》、《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和企业法人代表中确立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营造一种从学习安全知识、人人关心安全生产、人人遵守安全法规、人人爱护生命健康的社会氛围。

二、加强法制建设,尽快出台地方性配套法规。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特别是地方性法规、规定急需加以补充完善。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的条款多数适用于生产企业,对批发和零售经营单位的处罚条款规定的不够全面。在我们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没有烟花爆竹生产企业,但是有烟花爆竹批发和大量的零售经营单位,条例对经营单位在民宅内超量储存烟花爆竹、批发企业在烟花爆竹批发过程中违规操作扰乱市场等条款并没有详尽的规定。使我们在日常的监督检查中,查处或有群众举报相应的违法违规行为,且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罚,从而无法从根源上清除事故的隐患,更无法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因此,建议抓紧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同时,抓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办法。

三、明确监管重点,正确履行综合监管职能。作为安全生产综合管理部门,在综合监管方面,主要精力应放在事故隐患的排查整改上,放在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上,放在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履职情况的督查考核上,放在重点行业的专项整治上,放在地方性法规、政策的调查研究上,积极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执法力量,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四、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一是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保证行政执法的人员编制、经费、办公场所和必要的设备及时到位。二正确处理好执法监察支队(大队)与安监局内设机构之间的工作关系,形成监管合力,提高安监部门的整体监察效能。三是加大执法监察力度。通过严格执法检查,促使企业自觉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四是加强培训教育。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作风清廉、纪律严明、行动快捷”的安全执法专业队伍。五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执法监察制度和规程,严格依法行政,规范执法程序,规范自由裁量,不断提高执法质量,防止执法主体错位、执法程序违规和乱作为的现象,真正做到程序、实体合法,努力实现公开、公正、公平执法,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等多个部门和环节,涉及面广,需要在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宁波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篇2:浅谈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及对策

序论…………………………………………………………………(3)

一、食品安全行政执法阐述………………………………………(3-4)

(一)食品安全的内涵………………………………………(3)

(二)行政执法………………………………………………(3-4)

(三)食品安全行政执法……………………………………(4)

二、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4-6)

(一)食品安全明显改善……………………………………(4)

(二)食品安全现状令人忧虑………………………………(4-5)

(三)我国食品安全行政执法概况…………………………(5-6)

三、我国食品安全行政执法现有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6-10)

(一)执法部门众多,职能交叉,权责不清………………(6-7)

(二)执法部门滥用权力导致执法公正欠缺………………(7)

(三)执法不力现象突出……………………………………(7-8)

(四)现行食品安全执法存在的原因………………………(8-9)

四、规范和改进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9-10)结 论………………………………………………………………(11)浅谈食品安全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祁勃坤

【摘要】食品安全是保护公众健康、提高公众生活质量的基础。从食品安全监管领域考察,监管冲突和监管不力等现象的存在是目前我国食品安全诸多问题凸显的原因之一。其根源在于食品监管法律体系、监管体制和监管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比较发达国家监管模式、总结其先进经验,从统一认识、完善法律体系、强化监管体制、健全保障体系、依法监管等方面着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实现我国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 行政执法 问题 对策

在食品安全领域,近年来,江苏泰州特大制售假盐、广西南宁僵尸肉、龙口有毒粉丝、四川敌百虫泡菜等一批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被媒体曝光;件件触目惊心。老百姓用“工业盐冒充食用盐、陈米着靓装、面粉兑尿素、海鲜泡甲醛、硫磺熏银耳、激素喂甲鱼、火锅添罂粟、”描述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实现我国食品安全,是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行政执法能力的严峻考验。

本文从食品安全行政执法现存的突出问题为例,通过分析、比较并提出相应对策,为解决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典型标本。

一、食品安全行政执法阐述

(一)食品安全的内涵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根据我国《食品卫生法》的规定,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食品安全是保护公众健康、提高公众生活质量的基础。目前,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消费者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较高速度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行政执法

“行政执法”一词是我国行政法学的常用术语。在改革开放以前,以及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行政法学理论中没有“行政执法”的提法,“行政执法”是 80 年代中后期我国行政法建设取得初步成就以后出现的新提法和新概念,对于这一概念,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提法,有的学者认为“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行为”,即行政执法行为既包括抽象行政行为,也包括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执法实际上是与行政行为相当的概念。还有的学者认为,所谓行政执法,就是指在实现国家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法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得到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定的程序实施、适用行政法律规范,以达到维护公共利益和服务社会的目的的行政行为。

(三)食品安全行政执法

食品安全行政执法属于行政执法的范畴,在我国的食品安全领域,虽然行政执法已经逐步走出政策代法,以命令代法,以言代法这类行政管理层次的执法,但由于历史的沿革,业内惯例,在学界中一直以“食品安全监管”代替“食品安全行政执法”的说法。本文认为,食品安全行政执法是指法定的国家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定程序,执行相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规章,以达到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安全为目的的行政行为。

二、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一)食品安全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安全有了明显改善。农业部的监测表明,我国对蔬菜高残留和高毒农药控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对畜产品中“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的控制成效十分明显,出口食品质量不断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二)食品安全现状令人忧虑

长期以来,中国的食品供应体系主要是围绕增加食品供给数量问题而建立起来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中国在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仍然存在安全隐患,假冒伪劣食品屡禁不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屡有发生。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二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源头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三是食品生产经营中严重使用不合格原料生产加 工食品的问题。四是食品工业应用新原料、新工艺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五是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构成的严重威胁。

2、质量安全方面。据国家质监总局的报告,从种养殖等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看,农户生产规模狭小,经营分散,农产品分级和包装技术水平低,溯源管理困难;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上,我国食品加工企业绝大多数规模比较小,全国现有的700多万家小型食品加工作坊、摊点中80%以上为10人以下的手工作坊,工艺落后,20%-30%没有达到行业标准,五分之一无标生产,三分之二不具备食品检验能力,近一半食品出厂不检验,四分之一对进厂原料不进行任何把关,60%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在流通过程,由于包装、储藏、运输等设施落后和管理不善,造成食品的二次污染,难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3、营养安全方面。据中国营养学会的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居民营养状况虽有明显改善,但营养不良问题仍相当突出,表现为营养缺乏和营养失衡并存,营养缺乏同样是造成食品不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我国食品安全行政执法概况

1、在中央,依照法律行使食品安全行政执法职能的行政机关有多个部门,包括卫生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工商管理总局、农业部、商务部、公安部、科技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按照2004年中编办《关于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有关问题的通知》,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将现由卫生部门承担的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卫生监管职责划归质检部门;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职责分工的原则是“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

2、在地方,现行食品安全实行由各省级政府相应主管部门对口管理,在本辖区形势相应的监管权限。2004年以来,为加强食品监管,各省(市)成立了由地方卫生、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监管部门组成的食品安全委员会,由分管副省长担任主任,办公室设在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并将这一做法向各市、县延伸。在强化整治的基础上,各地进一步加强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监管。

3、从总体上看,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多部门、多层次分工协作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政府各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以行政许可、行政处理、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执行等方式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行着监督管理。

三、我国食品安全行政执法现存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规定,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实行“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方针,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结合上述对我国食品安全的行政执法现状的概述可以发现,我国食品安全的行政执法体系尚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来说:

(一)执法主体众多,职能交叉,权责不清

在我国,长期以来食品安全的管理职能散布在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农业、卫生、质检、工商、科技、环保等多个部门,而且各个部门下面还设有若干分支机构、若干代理机构,再加上地方各级食品管理部门,可以说,管理部门极其庞杂,形成了多部门管理格局,不同部门各负责食品链的不同环节,实行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体制,导致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执法领域执法主体众多,职能交叉,权责不清。

以鸭蛋为例,鸭子在喂养过程中饲料归农林部门管,咸鸭蛋生产加工过程属质监部门管,而走上市场后又归工商和商业部门管,鸭蛋端上餐桌后又归卫生部门把关。由于各部门只对不同阶段的食品安全进行监管,难免出现条块分割、沟通不畅,造成监管上的漏洞甚至真空。一些地区的工商、卫生、质检等职能部门,在监管食品安全的具体工作中存在“无事抢着管、有事躲着跑”现象。特别是对存在问题的小作坊、小企业疏于管理。还有一些监管部门重宣传轻监管,对于监管难度很大的事情往往推诿、拖拉。同时,“分段监管”也为各部门的监管失责提供了庇护。当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时,责任追究往往陷入了“法不责众”的怪圈。而且,分段监管还常导致各部门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沟通的缺乏就导致执法重叠交叉,多头处罚或重复处罚。如在广东就曾发生10家执法部门对生产月饼的企业进行重复检查,被《羊城晚报》以“检查单位前赴后继吃月饼”为题进行报道,类似这种情况在许多地方也都存在。由于这种重叠交叉、多头处罚或重复处罚,极其容易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同时,也造成执法效率低下,执法部门易把执法权当作牟取部门利益的手段,各部门之间争权夺利、推诿扯皮,导致“有利争着罚,无利都不管”的现象,而有时则出现多个环节一个部门监管,导致出现“八个大盖帽管不好一条猪”的现象。

(二)执法部门滥用权力,导致执法公正欠缺

我国颁布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部门众多,对食品进行安全监管的部门也众多。以对猪肉含瘦肉精的监管为例,根据目前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监管共分为七个环节,由六个部委局进行分段管理。第一环节是生产瘦肉精的药品生产企业,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工商局负责管理;第二、三、四环节围绕饲料生产、饲料添加剂和生猪养殖,由农业部负责管理;第五、六环节就是猪肉的销售,由质检局、卫生局和工商总局共同负责。可见,这些主管的行政部门既是法律的制定者又是法律的执行者,制定者不可避免的为本部门设立了较多的管制权力,而对于被监管对象,则规定了太多的义务,与此同时,对执法者的约束机制却很欠缺。除人大立法之外,大量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更是由行政部门起草制定的,且它们也具有类似于法律的约束力。因此,由于立法主体的多元化,立法角度的不同,还有不可避免的部门之间的利益分割问题,就导致了各法律之间的冲突,法律、法规之间扯皮、打架现象比较严重。而执法部门又是法律法规的执行者,于是出现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执法的公正性难以保证。

(三)执法不力现象突出

1、从执法环境看,近几年由于各地政府为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但没有正确树立以公众生命与健康利益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安全监管和发展地方经济对立起来,对招商引资企业,重保护,轻监管,甚至人为地设置食品安全的执法障碍,有的甚至不管其产品及质量,只要能上税,就发给当地党委、政府的保护“绿卡”或牌匾。在实行领导负责制后,有的地方给各监管部门施加压力,出现问题不得向外界上报、公布,间接导致部分违法犯罪分子逃脱惩罚。

2、从执法条件看,部分部门和地区食品安全执法专业人员少、检验设备落后、执法费用没有保证,无法对违法行为实施必要的监控,难以追究违法责任。据调查,截止2003年底,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具有食品类专业学历的人员仅有83名。据卫生部有关资料,基层的食品卫生监督条件基本不能适应工作的开展,有的地区不仅缺乏执法所需的交通、通讯、取证和检测设备,就连销毁 不合格食品的费用都难以支付。而在部分地区的工商部门连简单的检测手段也没有,只能查“三无”、商标侵权和过期食品。

3、从执法力度看,对食品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等都缺乏应有的力度,没有彻底剥夺违法犯罪分子再次违法犯罪的条件和能力,没有对相关责任人追究连带责任,法律的威慑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四)现行食品安全行政执法存在的原因

根据本国现阶段情况合理设定监管体制是政府实施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的保证。监管冲突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未能适应当前食品安全形势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

1、部门间职能职责划分不清,权力交叉、模糊,缺乏协调配合。如上所述,分段管理下的管理格局,既可以形成“多头分散、齐抓共管”的局面,也不可避免地造成类似鲜肉市场的“多头有责、无人负责”的现象。

2、同一部门上下级之间职责不清。由于大多数法律、法规和规章对执法的级别管辖无明确规定,造成执法部门的职权上下一般粗,上级能管的,下级在本区域内也可以管,下级能管的,上级也可以管。这种职能、职责不清的状况,直接导致监管工作低效运作,甚至有利争着做、无利没人管、发生问题互相推责任的混乱局面。

3、部门内部工作制度不健全。一些地方的监管部门没有制定有效的监管制度,监管工作未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具体化。对一些食品安全执法中出现的问题往往靠搞突击检查“紧急救火”。这样,日常的执法工作不能正常开展,日常的违法行为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追究与遏制。

4、从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上看。多个监管部门各自执法、检测手段落后也造成了执法冲突、执法不力现象。

(1)我国有四个执法部门拥有食品安全检验检测队伍:卫生部门在全国拥有一支20万人的卫生技术支撑队伍,目前已在全国部分地区设置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农业部建立了13个国家级质检中心和179个省级质检中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全国设置的食品质量检测机构更是超过3000个;目前,工商部门也考虑建立自己的检测队伍。多部门分工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在缺乏强有力的协调时,就常常发生互不认帐的执法冲突。(2)各部门检验检测部门虽然都拥有一定数量的检验检测设备,但在实施监测时,常常由于缺乏先进的检验方法和手段,无法快速对食品进行有效检测,造成执法人员无法取证、难以追究违法者责任。

四、规范和改进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通过分析监管冲突、监管不力等问题出现的原因,我们可以从统一认识、完善法律体系,强化监管体制、健全保障体系、依法监管等方面着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以此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实现我国食品安全。

1、制定统一的基本法。

立法部门应该参考日本等国的经验,及早制定统一的《食品安全基本法》。基本法要明确食品安全的定义,能涵盖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要对食品安全监管作出原则性的规定,明确各监管机构的权力和责任,明确协调办法和协调机制。这样,我们就能确保立法空白、立法冲突等现象的产生,并在根本上防范监管冲突与监管不力的现象产生。

2、制定相应的部门法。

在行政部门积累一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立法部门应以宪法和食品安全基本法为依据,制定专门的法律保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委员会等部门履行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开展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查处等职责。

3、整合修改现有法律,提高立法质量。立法部门应以基本法为基础,结合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对现有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认真清理、补充和完善。对于不利于实际操作的概要性规定作出进一步的阐释,增强其可操作性;解决法律规范的冲突,保持规则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因立法冲突造成的执法上的相互冲突。

4、加大惩处力度。提高惩处力度至少是三个方面:第一、加大违法经营者的刑事责任,第二、加大违法经营者的行政责任,第三、加大违法经营者的民事责任。通过加大惩处力度,监管威慑力将大大增强,有效减少监管不力现象。

5、加强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合理布局、布点,充分利用利用全国有关的实验室、检测中心、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设备、情报、技术、人力资源,积极开展食品检验检测标准实验室认证工作,整合、完善监控监测网络,在投入较少的情况下达成提高现有检验检测水平和检测效率的目的,确保检验检测结果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6、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培养监管人员依法办事、依法监管的能力。在食品安全执法过程中,应尽量排除外来压力和不必要的干涉,不以小失大,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和要求,保证执法的独立性、公正性和严肃性。

7、食品安全监管既有很强的法规政策性,又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在现有监管队伍技术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要积极培养、引进人才,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以适应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关注重点已从数量安全过渡到卫生安全、质量安全和营养安全上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公众的生命和健康,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近几年来发生了多起重大的食品污染中毒事故,对中国民众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危害。食品安全问题中国民众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政府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减少食品污染事故的发生,杜绝重大恶性的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注释:

参考文献:

1、胡建淼:行政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2、胡锦光,罗杰: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3、叶富春:利益机构、行政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4、姚卫蓉,钱和:食品安全指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5、陈锡文,邓楠: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6、张守文:当前我国围绕食品安全内涵及相关立法的研究热点,食品科技,2005年第9期

7、徐景波,李勇:论我国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8、李卫明:我国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东方论坛,2005年第3期

9、陈伟红:我国食品卫生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对策,卫生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10、徐建功:食品安全监管期待高素质人才,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7月30日

11、陈松,边建华:食品安全立法监管两面谈,中外食品,2005年第6期

12、任波:从海城豆奶中毒事件看我国食品问题,广州日报,2003年6月9日

13、肖学文: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成效、问题及对策,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5年第1期

篇3:浅谈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及对策

这些年, 尤其是《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相关配套法规、条例颁布以来, 各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认真履行法律赋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 切实加强依法治档工作, 通过大力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活动, 依法治档的观念不断加强, 有力地促进了法律、法规的实施, 保证了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但在不少地方, 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或仅仅落实了部分, 贯彻流于形式;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 存在执法不严, 违法不究, 导致许多单位档案意识淡薄, 不能有效开展档案工作, 甚至导致档案损毁丢失;档案行政执法的手段还比较单调;执法监督的效果整体并不令人满意;查处的具体违法行为及成功的案例与实际发生档案违法行为的数量相比还太少, 以上种种, 都对档案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和行政执法的权威提出了挑战。

一、档案行政执法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 法律法规方面的原因

1.法律法规制定方面的原因。档案执法存在的部分盲点和难于操作的地方, 如具体档案行政行为上, 《档案法》第24条规定:“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产生的违法行为才可以直接进行查处, 事实上很多档案损毁遗失的案例都不是利用时发生, 或在档案馆内发生。2.法律法规出台时间的原因。《档案法》虽出台多年, 但很长时间内各类执法配套制度、程序未出台, 导致执法人员心中无主, 执法时顾虑重重, 唯恐一不留神, 造成违法行政, 这使得执法行为的规范尚需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培训及实践。3.档案部门采证方面的原因。与其他一些专业执法部门相比, 档案部门存在特殊性和复杂性, 档案违法行为往往比较隐蔽, 或者因滞后性很难被发现, 即使被发现, 也往往由于专业上取证困难而无功而返, 如涂改档案行为, 即使被发现, 若当事人不承认, 也很难通过鉴定做出结论, 并且这同时也牵涉到一个执法成本问题。

(二) 行政主体方面的原因

档案行政执法主体具有合法性, 但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行政主体的原因而影响档案行政执法的现象仍然存在。1.行政主体执法意识。目前, 虽然《档案法》的宣传已有多年, 但档案部门的不少工作人员还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执法意识还不强, 在工作中还不习惯用法来办事, 或者顾虑重重, 认为档案行政执法没有力度, 人家不一定听, 与不少单位或部门平时都有业务及其它联系, 甚至有利益关系, 执法 (尤其是对具体行为的执法) 容易伤了感情,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即使执法有时也是“板子重重举起, 轻轻打下”, 导致执法力度减弱, 甚至流于形式。2.执法人员的素质。相对于其他部门执法人员, 档案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还有差距, 一些档案行政执法人员对于档案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还不够深入, 对于一些法律条款、概念还比较模糊, 对执法程序及处罚量化心里没底;有的档案执法人员甚至把执法理解为仅仅是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从而影响了执法行为的操作及执法效果。3.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相对于档案执法来说, 档案内部执法监督机制就显得更为缺乏, 无论是常规行政行为, 或具体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审查还是行政执法行为的考评和责任追究, 都缺乏一套正常的机制, 由此导致部分档案行政执法机构和人员责任心缺失, 行政执法缺位或越位。

二、档案行政执法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 加强宣传, 不断提高全民档案意识

应针对重点有的放矢的展开宣传, 对于地方政府、国家机关包括档案部门内部都要加强宣传, 争取地方政府和各机关单位对档案部门的重视、支持, 对于档案行政管理人员来说, 自身更要时刻保持档案法律意识, “正己才能正人”, 自己档案法律意识不强, 执法时又怎能做到理直气壮?只有这样才能为行政执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加强考核培训, 不断提高档案执法人员素质

1.强化考核, 提高认识。要使档案执法人员真正认识行政执法工作, 就要不断加大考核测评力度, 强化依法治档意识, 通过法律手段, 提高档案科学管理水平。克服畏难情绪, 要理直气壮地去执法, 同时, 正确认识执法与监督、执法与指导之间的关系, 在做到既要将两者分离, 又要相互促进。2.加强学习, 提高素质。要加强培训力度,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档案执法队伍。档案执法人员不仅要学习各种档案法律法规, 还要学习与执法有关的如《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 同时还应不断向公安、工商、质监、环保等比较成熟的执法队伍进行学习, 多分析一些具体案例, 增强统筹规划和处理应变事务的能力, 才能更好的依法行政。3.依法行政, 严格执法。档案行政执法人员应认识到行政执法的严肃性, 在执法过程中, 严格依法办事, 务必使自己的行政行为符合法律规范, 严禁以情代法, 违法不究, 或敷衍了事, 更不能越权执法, 要在《行政法》和《档案法》所规定的范围内强化法制管理, 真正做到执法必严, 执法必究。

(三) 不断丰富执法手段

1.突破观念,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执法。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努力改进工作方式, 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执法, 以增强执法力度和效果:实行独立执法与联合执法相结合, 与人大、法制部门或相关业务部门联合起来对档案工作进行检查、监督、执法;实行档案执法与业务指导相结合, 通过业务指导发现问题, 通过执法促进业务指导的工作;实行常规监督管理, 与突击执法相结合, 重在平时。通过这一些手段, 使执法工作落到实处, 真正达到目的, 同时还可以节约行政成本。2.拓宽思路, 不断延伸执法范围。档案执法人员应视野开阔, 处处留意, 对于社会上一些相关案例、案件应有自己的思考, 加强执法的敏感性, 乃至积极地参与, 这同时也是宣传了自己, 增强了档案执法的影响。

(四) 应对新情况, 采取积极对策

随着形势的发展, 档案工作也出现了不少新的情况和问题, 而有些是《档案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所未能及时作出详细规定的, 如外资、合资企业档案的管理, 新门类、新载体档案的指导, 网络环境下档案法制的建设等都有待于档案部门展开调查研究, 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建立相关的档案法律法规或体系来规范, 不断作出新的规范和标准, 使档案行政执法人员有法可依, 有据可查, 有的放矢地展开工作, 从容应对。

江泽民同志指出“档案工作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 这个基础不牢固, 将来我们是要负历史责任的”。“这个基础”有赖于我们不断努力, 有赖于档案法制建设部门、各级党委政府、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积极宣传《档案法》, 不断强化档案意识, 依法治档, 从而不断提高档案工作法制化水平。

摘要:江泽民同志指出“档案工作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 这个基础不牢固, 将来我们是要负历史责任的”。各级党委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都要积极宣传《档案法》, 不断强化档案意识, 依法治档, 从而不断提高档案工作法制化水平。

篇4:浅谈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 要: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是法律赋予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是农业部门履行职能的重要方式,是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农的重要手段。为了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农业行政执法还需加强,执法队伍素质还需提高。

关键词: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存在问题;应对对策

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是法律赋予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是农业行政部门履行职能的重要方式,是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农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受到各方的关注和重视,农业执法体系不断完善,执法水平也逐渐提高,为了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农业行政执法还需加强,执法队伍素质还需提高。

1 农业行政执法中存在问题

1.1农业行政执法机构人员编制

农业行政执法机构中人员编制的数量多,但在岗出勤的人员数量较少,人员大多分散在各个股站室,不集中,不利于调遣。

1.2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

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大都不是法律专业人员,都是经过后期培训的,对农业法律法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执法知识不够完善,没有熟练的执法技能,业务不精通,所以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经常执法速度慢,用时较长,办案效率低。

1.3专项整治不到位

1.3.1农资打假执法工作方面。对农资检查力度还不够,由于执法人员出动力量不够,致使检查的农资经营单位不够全方位,只是重点对一些门店检查督促,其余单位不能真正地整顿规范。

1.3.2较大种植户的监管方面。近几年虽然对高毒农药在蔬菜、水果上的禁止使用工作付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核心生產区管理上,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记录上,还存在欠缺,不够完善,或者是有记录但保存不完整。

1.3.3对农资经营户的素质提高不够。对农资经营户的培训力度小,使人们在农业法律法规知识,肥料、农药、种子等农业投入品常识,进货渠道及进货质量上不能自己进行检查,自己不能很好地把好质量关,进销货台账记录不全,给执法带来更大的工作量。

2 执法工作应对对策

2.1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开展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增强执法人员的培训,使执法人员更多了解农业法律,熟知法规知识,定期不定期组织执法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等法律、法规条律,来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建立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过硬,高效廉洁的专职执法队伍。

2.2进行农资打假执法,开展各项专项整治工作

2.2.1农资打假执法,根据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主抓农业投入品的销售旺季,根据地方具体情况,主要制定春、夏、秋三季的农资打假方案,出动执法人员,进行拉网排查农资经营单位,发现不合格产品及时立案查处,进行调查,追溯源头,有效的规范农资市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2.2.2查处“三品一标”产品。临各大节假日,出动执法人员对各大超市农产品的“三品一标”进行全面检查,检查该农产品进货时索要的认证证书,进货票据,记录,没有认证证书的“三品一标”产品杜绝上架销售,规范认证农产品市场。

2.2.3监管种植业大户。深化水果、蔬菜整治工作,加大监管力度,强化投入品的科学使用,全面了解水果、蔬菜种植基地农业投入品的生产使用情况,告知种植基地、核心生产区禁用、限用农药的名称、范围,监督种植业生产基地、合作社建立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记录,并妥善保管。

2.2.4提高农资经营户的业务素质。定期召集农资经营户进行农业法律、法规知识,肥料、农药、种子等农业投入品的常识,进、销货注意事项,高毒农药的禁、限用等知识培训,把好农业投入品的销售关,消除隐患。

作者简介:

篇5:浅谈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及对策

来源: 法制办主站 发布时间: 2010-06-12 09:25 阅读次数:

浅谈当前工商行政执法办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兆宏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主管市场监督管理的行政执法机关,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负有重要职责。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由于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的领域越来越宽,执法任务越来越重。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日趋增强,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特别是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人员依法办案的能力,克服或减少办案中的差错和失误,提高办案水平,适应新形势下办案要求,结合近年来笔者在案件评查和案件指导工作中的实践,现就当前执法办案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当前执法办案中存在的问题

(一)办案激情不高。随着“两费”的取消,工商系统人员工资待遇得以保障,昔日困扰着每个人的沉重经济目标任务一下子如释重负。因而在职能转型期,办案人员在感受“吃皇粮”的美好时普遍抱着“喘口气”的心态,导致办案激情锐减。同时,由于部门预算未定,奖励机制不明,影响了办案人员工作积极性。

(二)办案领域不宽。突出表现案件类型比较单一。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在全县系统办结的437起案件中无照经营类案件就有389起,且有90%为无照经营农资案件,不正当竞争案件仅有11件,商标案件5件,产品质量案件24件,广告案件4件,登记类案件3件,其它类型案件结1件。商业贿赂、走私贩私、网络交易等案件为零。

(三)办案证据不全。一是证据不充分,取证不完整。突出表现在把当事人的陈述或询问笔录作为唯一的处罚证据,没有其它相关证据予以支持。二是涉案证据不能相互映证,没有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突出表现在现场检查笔录、询问笔录与收集的证据材料有一定的差异或不符。三是案件讨论形式化或无案件讨论记录。突出表现在对案件的集体讨论记录笼统记录成为“经全体讨论同意……”等主要结果,而不详细记录讨论的整个过程和各案件研究人员的具体意见,甚至根本就无案件的集体讨论记录。

(四)办案程序不遵守。办案中有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往往比较注重案件的定性处理及罚没款的收取,而对法定程序不够重视,对一些法定程序不加以严格遵守,在立案、调查取证、采取强制措施、告知、听证、结案等方面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规范的问题。譬如,立案倒置,先调查、后立案;超越管辖权,越位执法;违法使用行政强制措施等。

(五)办案文书不规范。一是行政处罚告知书的内容不完整,主要表现在告知当事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不全,五何要素(何人、何时、何地、何种违法行为、何种危害后果)表述不清;二是处罚决定书和案件调查终结报告过于简单。表现在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违法事实表述不完整,对违法所得交待不清,处罚决定书中未载明认定违法事实的证据。案件调查终结报告与处罚决定书简单雷同,相互成为一种翻版;三是各类审批表不规范,不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文书使用手册》中各审批表的填写要求规范的填写,处罚依据不准确;四是行政强制措施使用不规范,手续不完备。表现在只给当事人出具“暂扣财物凭单”,而不送达行政强制措施的相关通知书。

(六)办案风险防范不严。一是碍于涉案当事人是亲戚朋友熟人或说情者的情面,不依法办案,导致的徇私枉法的风险;二是执法不廉、以案谋利,导致的廉政风险;三是应当移送不移送,以罚代刑,导致的渎职风险;四是随意减免应当执行的行政处罚决定,导致的后续问责风险;五是办案重利、处罚不合理导致的政治风险。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执法办案中之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一是办案人员对提高办案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只要把钱罚到手就是真本领,办案程序、内容无所谓,过得去就行,即使有什么差错,有各级领导签字把关,与自己关系也不大。所以在办案过程中,对违法的证据、案件的审批、处罚的依据、种类及处罚幅度,没有认真核对,草率结案。导致案卷不完整,证据不充分,逻辑性不强等问题。二是机关各审批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够,没有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对先调查取证后立案、先处罚后审批的现象没有即时指出,予以纠正,导致办案程序不规范,甚至出现“做案子”的现象。三是执法人员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执法人员素质不过硬,职业道德修养不高,法律、行政基础理论知识贫乏,业务知识不精通,对法律法规理解不透、掌握不够全面,知识结构不合理,对相邻法律和相关知识了解甚少。不懂得执法程序、执法技巧及查账、取证等专业知识,并且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不高,满足于对法条的机械运用,不注重法理知识的掌握,致使办案机械、模式化,难以适应行政执法发展的需要。

三、解决上述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办案质量是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政、公正执法、依法办案的具体体现。新形势下克服办案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办案质量,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认清当前形势,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提高办案质量。首先,认清形势,提高对办案质量的认识,是提高办案水平的基础。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我们不重视办案质量,不注重基础工程,就会冒行政败诉的风险。其次,认清形势,提高对办案质量的认识,是贯彻落实依法行政、公正执法、依法办案的迫切需要。其三,认清形势,提高对办案质量的认识,是解决当前执法办案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办案程序,打造依法办案平台。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办案程序,要求机关各审批审核机构,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认真履行职责,对每一起案件要严格把关,对不按法定程序办理的案件,能退回的要退回,不宜退回的,要对办案单位和办案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和曝光直至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过错责任,以引起各单位和办案人员的高度重视,促使办案人员自觉养成按程序办案的良好习惯。

篇6:浅谈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卢氏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全县农村公路得到快速发展,最大程度满足了人民群众安全、快捷、出行的愿望,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农村公路路政执法管理、依法保护路产路权、安全畅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公路路政执法管理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诸多问题需要亟待解决。

一、存在主要问题

路政执法力量严重不足。目前,卢氏县交通路政管理所定岗63人,承担着全县1036公里县乡公路路政管理工作任务。可想而知,路政管理资源(人力、物力)投入与管辖公路里程不成比例。面对这种现状,只能确保县道公路路政管理,兼顾乡村公路管理原则,最终造成路政执法管理职能得不到充分体现。

路政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乡村公路沿线群众对《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路政管理规定》及《陕西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缺乏了解、认识,绝大部分群众不了解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规定,也认识不到占用公路路产造成的后果,更谈不上办理路政许可手续,个别村组干部连村镇公路建筑控制区概念都不清。路政管理法律法规宣传尚未深入人心,宣传力度、广度均不到位,乡村公路永久性公路宣传标语、宣传牌极少。

乡村公路违章事案屡禁不止。一是占道堆放、占道经营、马路市场;二是私设开平交道口、挖掘公路、公路护坡、河道非法取砂危机桥梁安全等;三是公路建筑控制区内违法修建建筑物、构筑物;四是车

辆装载不规范抛洒污染路面,给车辆、行人安全造成隐患;五是未经许可在公路两边私设加水点,污染损坏公路路面;六是非公路标志牌严重影响公路美观靓丽;七是乡镇规划、土管部门审批把关不严,工程建设施工拆迁造成不必要麻烦,同时给国家、人民造成财产损失。要彻底遏制解决现实问题,必须创新农村公路路政执法管理新机制。公路路产损坏得不到及时处理、恢复。农村公路通过几年运营,突出问题路政执法管理跟不上,国家政府投资巨额资金修建农村公路,人为挖掘、损坏公路及破坏公路设施现象极为严重;损坏公路路产行为不能及时处理,公路设施不能恢复,车辆、行人安全造成隐患。

二、对策与措施

公路既是交通无形资产,更是社会生产力;良好的农村公路环境是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核心内容,也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首要条件,更是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有效动力。解决农村公路路政执法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及安全畅通,应从以下及个方面:

法制宣传必须引向深入。依法治路,最根本问题就是如何提高民众法制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路政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农村公路面广、路长,地处偏远,居住分散,文化层次参差不齐,路政执法一定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找准切入点,通过各种方式宣传路政执法,利用宣传车、电视广播、深入乡村面对面、发放传单、制作宣传牌等,使路政执法法律法规“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民群众真正养成学法、知法、守法习惯,社会上形成人人爱路、护路良好氛围。

合理增加路政管理人员配置。事在人为,人是第一要素。如今,在人员编制严重不足情况下,要使农村公路管理步入正常化管理轨道,就要不断地创新管理工作新方法新机制,乡镇设立交通专干,建立健全农村公路路政协管员体系。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细化路政执法管理职责,确定每个乡镇设2—4名路政协管员。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效果,确保农村公路完好、安全、畅通。

社会形成齐抓共管共识。《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开展公路保护的相关工作。”公路路政执法管理涉及方方面面,既有共性管理责任,也有行业管理职责。如公路两侧建控区管理,涉及部门规划、国土资源、建设、公路交通四个部门,某个部门没有按法规程序严格把关,均可能出现行政不作为。各职能部门必须以大局为重,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严格执行《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维护公路路产路权,确保公路完好、安全和畅通。

保障交通专干、协管员经费落实。任何管理都离不开人、财、物三要素。确定乡镇交通专干、协管员工资、办公、装备(巡查车辆、电脑、数码相机)、服装等经费落实,一切经费均由乡镇财政解决,年终县财政一次性拨付解决。资金能否保障,取决政府领导对路政执法管理工作重视程度,关系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是否落实重要标志,确保农村公路公路完好、安全、畅通重要举措。

规范执法行为,加强管理,完善养护体制。实行农村公路路政养管联勤联动机制,建立路政、运政、超限、交警联合执法体系;完善公路安保设施,设立公路标线、标牌、警示桩、警示牌等标志,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行“谁受益,谁养护”原则,倡导全民养路、爱路、护路意识,把农村公路管理工作从行业行为转变政府行为、社会行为、群众行为;公路路政要经常加强与道班联系,对于公路非法占道、损坏抛洒污染路面、违法建筑、路政事案等行为,应及时制止并向路政报告,路政要为道班工作人员保驾护航,以便维护正常的公路养管秩序;

加强交通行业监督指导作用。首先,加强路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思想道德教育;二是明确交通专干、协管员工作职责任务;三是建立责任体系和考核制度;四是落实路政执法监督责任。只有管理责任落实到位,有效保障路政巡查,及时查处路政事案,才能有效保护公路路产,迅速恢复公路设施。

篇7:浅谈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及对策

由于受计划经济思维惯性的影响,在目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机关作风”、“机关习气”较重的企业行政管理干部,他们完全不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和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全盘照搬党政机关行政管理模式,搞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繁文缛节、按部就班;清规戒律、条条框框;文牍主义、官样文章;公文旅行、笔墨官司;纸上谈兵、咬文嚼字;高高在上、颐指气使;脱离实际、不讲实效。这样一种行政管理,既浪费精力,又浪费时间;既浪费人力,又浪费钱物;哗众取宠,华而不实;僵化死板,不近人情。这同样造成极大浪费,降低工作效率和员工士气,影响企业效益。

2权力集中缺乏制约;

权力过分地高度集中而又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导致“官本位”现象普遍,一些企业往往都是行政首长(经理或厂长)说了算,其它人员只有“唯命是从”的份,家长制的影响依然存在,严重影响着决策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的进程,使企业整个系统严重缺乏活力和效率。

3行政组织机构设置比例失调:

现有的企业行政组织机构在设置比例上指挥、执行机构过于庞大,而监督、反馈、信息等机构力量普遍薄弱。往往反馈不全不畅,信息失真;监督软弱无力,讲功不讲过,行政指挥机构难以搜集到及时准确的信息,以致执行不得力,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4企业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

首先,企业缺乏严密的行政管理体系。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当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以行政事务为重要方向,存在严重的计划经济色彩,很少有企业建立适合自己企业实际情况的企业行政管理体系,导致各个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缺少创新点,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其次,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模式严重滞后。在当前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这种行政管理模式根本不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帮助,企业行政管理流于形式,造成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企业发展速度减慢。

二怎对出现的问题解决对策:

1选择合适的企业行政管理模式

为了解决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现存的一些问题,有必要在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和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企业行政管理模式。企业行政管理必须时刻着眼于为企业的经济利益服务,这要求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甘当幕后英雄。企业行政管理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像一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机器,这头原料(任务)进去,那头成品(结果)出来;其中的许许多多曲曲折折,都消化在行政体系之内,切忌为自己评功摆好,四处张扬,特别是不能把自身变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府衙门。

2实行和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

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以其为首的管理系统是科学行政管理的基础。这就要求,首先必须明确行政首长的职责和权限,其次必须保证其管理措施有畅通的行政实施渠道,再次还要建立现代企业的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企业职代会、工会的民主监督职能,保证其管理措施不致因考虑欠周或个人判断失误而产生负面影响,并且防止其滥用职权牟取私利。

3合理选择和设计行政组织机构:

企业行政管理是依赖行政组织机构和行政渠道进行的,所以,选择和设计符合企业特点的组织机构是实现行政命令、指示等畅通并迅速贯彻的重要保证。行政管理最忌机构庞杂、人浮于事、渠道间沟通不畅等,从而造成信息滞后和效率低下等弊端。因此,合理设计与选择行政组织机构与行政管理科学化是密不可分的。

4健全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机制。

首先,完善企业行政管理机制和保障体系。企业应建立行政领导负责制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并由相关的部门进行行政监督。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完善保障体系,强调企业行政管理措施的执行力,逐步提高企业的行政管理效率;其次,健全企业行政管理的领导体制。企业行政管理的科学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主,咨询机构为补充,建立有相应的行政监督部门。不断实现三者的有效结合,能够不断健全行政管理领导体制,保证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不断有效企业行政管理模式。随着当前企业竞争的激烈,企业的行政管理模式必须不断优化,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强化企业行政管理职能,确保企业行政管理措施能够落实。

三结束语:

篇8:浅谈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及对策

经济领域的一般违法与犯罪常常交织在一起, 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是打击违法犯罪、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两个基本手段, 单靠行政管理的手段, 不可能达到目的。

(一) 现有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还有其局限性。

从上文不难看出, 规定衔接机制的法规分别出自国务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 还没有一部法律对此作出系统的规定。从规定的内容上来看, 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进行法律监督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 原则规定多, 实务规定少。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安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工作联系的意见》, 虽然对移送案件的条件、基本程序及工作时限、违规责任都作了规定, 已经比较周全, 但操作性不强, 对行政执法机关案件移送的监督尤其是该移送而没有移送的监督尚未涉及。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规定虽然具有司法属性, 但其规定对行政执法机关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法律约束力, 作用尚有局限性。

(二) 部门利益驱动使得一些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缺乏协作配合。

有的行政执法单位往往以罚款为行政处罚的目的。由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类犯罪案件往往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移送公安机关后, 如果没有行政执法机关的配合, 公安机关此时再侦查已有相当的难度, 特别是时过境迁有些证据还有毁灭的风险。这种情况往往导致案件证据不到位, 司法机关最终可能因证据不足做出不立案等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决定。

(三) 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的监督不力。

“要防止滥用权力, 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对行政执法机关的监督也是法律监督的应有之意。但在实践中, 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还有一定的困难。一是检察机关虽然处于“一府两院”的地位, 对行政权力的影响力和约束力极为有限, 影响了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二是虽然宪法明确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机关的地位, 但对行政执法机关的监督尚缺乏有关法律的详细规定, 缺乏可操作性, 建立的衔接机制、制定的有关联合文件, 提出衔接的各项措施还难以真正落实到位。三是现行的衔接机制没有赋予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机关执法情况充分的知情权, 也没有对有关行政执法机关不履行衔接机制的规定科以责任。

三、关于行政执法监督理论的分析

(一) 行政执法与“权力”的关系。

权力具有双重性。权力在使用的过程中, 必然产生两种效果:正效应和负效应。权利的正效应指权力发挥其正常的应有的职能。权力的负效应, 指权力的拥有者假公济私、滥用权力, 对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造成危害。行政执法的各种具体行政行为, 具有自由裁量性、单方意志性、直接效力性和直接强制性, 该强制性是由国家强制力来实现的, 因而行政执法便具有了权力的负面效应。行政主体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就时刻有滥用权力的可能, 行政执法活动中乱立章法、以言代行、以权压法、干扰执法、越权执法、滥施处罚、以罚代法、以罚代刑、徇私枉法等执法违法的现象仍然存在, 有些现象表现得相当突出。

(二) 自由裁量权的界定

行政执法过程中最难监督之点即行政执法中自由裁量权的运用, 最能侵犯个人、组织、正当权益的也是行政执法中自由裁量权的存在。现代法治原则不仅要求行政执法依法办事, 而且行政执法根据公认的合理性原则行使自由裁量权, 应当看到行政机关本身对行政效率的追求, 行政管理采取首长负责制, 行政活动中自由裁量的必要性都给依法行政带来了困难。各种监督主体对行政执法监督的困难之处也在于此。国家应对行政执法监督机制进行研究, 从而防止行政主体在执法过程中对权力的滥用, 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不受行政主体滥用权力的侵害。

四、衔接机制的完善设想

建立、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机制, 既是行政执法职能的延伸, 又是检察监督职能的提前, 是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保障严格执法、公正执法、规范执法的重要举措, 对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意义。鉴于实践中衔接机制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 “衔接机制”工作的主要问题在于可操作性的实际问题。

(一) 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到目前为止, 国务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曾先后出台过有关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规定, 规定不统一, 而且相互之间不具有强制效力, 虽然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安部也曾经联合出台过相关意见, 这些意见并不具体, 操作性不强, 对行政执法机关案件移送的监督尤其是该移送而没有移送的监督尚未涉及, 缺乏可操作性。对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问题, 应由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相关的法律, 明确各自的责任, 完善相关的程序, 使之制度化、法治化, 以消除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现象, 使实践操作有法可依, 减少随意性。

(二) 规范信息传送、沟通渠道。

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 检察机关就应当充分发挥法律监督作用, 使涉嫌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决不行政处罚了事。所以笔者认为, 要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作用, 确保涉罪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必须赋予检察机关充分的知情权, 让检察机关了解行政执法机关对哪些案件作了行政处罚, [下转第58页]

这些案件是否属涉罪案件, 是否应当移送司法机关。2007年, 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了“网上衔接, 信息共享”, 此举对衔接工作管理实现电子化、科学化、常态化将发挥出更大作用。

(三) 规范协作配合制度。

许多行政违法案件专业性很强, 有的还是跨行业作案的, 有的行政执法部门查获的往往只是违法信息的表面现象, 并没有查清深层次的违法犯罪事实。规范行政执法机关和刑事司法机关的协作配合, 加强两者的协调和沟通, 还有利于推动涉嫌犯罪的行政案件及时转入司法审查程序, 为证据的收集、固定、保全赢得时机, 避免时过境迁使证据毁灭或难以取得。协作配合可以通过通报备案制度、案件咨询以及司法机关的提前介入制度来进行。

(四) 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负有监督国家法律实施的职责, 加强对行政执法机关的法律监督, 既是促进依法行政, 规范行政执法, 约束行政权力自我膨胀、防止行政执法腐败的需要, 也是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的应有之意。检察机关要在现行法律规定的基础上, 将检察机关的刑事立案监督权向前拓展, 增加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犯罪案件线索的监督。督促其按规定及时向司法机关移交有关案件, 并跟踪公安机关的立案情况, 依法引导侦查取证。

总之, 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机制的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很大的课题, 它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深刻分析才会有所增益, 才能强化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力度, 才能不确保刑事执法的顺利进行, 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以更好的适应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出暴露出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脱节等问题。检察机关以法律监督为基点, 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 (以下简称“衔接机制”) , 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的“对接”。

上一篇:(体育)武术心得下一篇:六年级期末家长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