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教案校本

2024-04-24

第26课教案校本(精选6篇)

篇1:第26课教案校本

七年级上教案(第26课)

26  口技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本文以时间为序的叙事方法。 3、  感受中国古代民间口技的精深奇妙,领略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说明: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所以学生自己落实积累文言词语就是教学目标。学习此文时可以采用诵读法进行教学,建议初读时,暂时搁置不懂的文言词语,而注意故事的主要情节,在了解故事情节并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利用注解作深入的研读。基于以上认识,采用以“读―议―品”为活动主线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构建自己的文言知识框架,接受民间艺术的熏陶感染。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学会积累文言字词和学习本文以时间为序的叙事方法。 2、  难点:理解多个人物对话表现口技艺人高超技艺的写法。   说明: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多,所以文言词汇的积累仍然是一个重点,就本文而言,可让学生自主进行归纳总结,积累词汇,做到知识落实。另外,通过找出表时间的文言词语理清文章脉络,感受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读――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准备: ①教师提供网址,供学生查阅了解蒲松龄; ②教师准备示范性朗读录音与学生准备自制的朗读录音带。 ③给学生2―3分钟时间,让其大声自由诵读课文,注意断清语句,读出节奏; ④请全体同学轻声齐读(或让学生自荐作示范性朗读),思考文章所写主要内容。 ①根据网址查阅蒲松龄的信息并在课堂交流; ②播放学生自制的朗读录音带,听完先由学生自由评说,后教师点评;播放示范性朗读录音,让学生轻声跟读。 ③学生大声自由读课文并对照注释看能否自己解决心中的疑难。 ④同学复述课文内容或概说课文大意。 听学生自制的朗读录音,更易调动其积极性。反复的听读,让学生熟知文本内容。 议――对话交流,答疑解难。 1、你问我答――学生与学生对话交流 ①引领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提示重要词语:俟、旋、溢、顷、然、既而、讶、特、窥等词语的含义与用法。 2、点拨启发――教师与学生对话交流 ②在文中找出表时间的词语,理清第一段的.层次关系及其内容。 ③文中的口技表演者摹仿表演了几个人的声音,这些人依次是? ④口技表演者借“口技”来干什么? 口技者授给病者的药方见效吗? ①学生将心中未解决的疑难转化成具体问题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自己解答(也可由其指定同学作答)。 ②学生找出表时间的词语:暮夜、至夜、俄、旋、既而、食顷、移时、顷之等,理清本文的主要内容; ③师生讨论回答问题。 解决学生阅读中的字词疑难,进一步熟悉课文,理清文段的层次关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品――表演对话,赏析比较。 再品读第一段,感悟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将本文与林嗣环的《口技》比较异同。 先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后叫一个学生表演文中所有人物的话。 角色扮演,体会感受,锻炼能力。 布置作业 听一段名家说书 用现代汉语把它写下来   思路点拨 口技艺人带我们进入了奇妙的声音世界,他们一般不依靠外物,全凭高超的口中技巧,把多种多样的声音组合起来,构成一个个情景和故事呈现给听众,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学习此文可以把它作为林嗣环的《口技》的扩展材料,也可以与林嗣环的《口技》进行比较阅读,还可按照字词句、思想内容、写法等角度让学生自主学习。 练习举隅 1、  了解蒲松龄及其作品《聊斋志异》,并写读书心得。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携一药囊( )  (2)俟暮夜问诸神( ) (3)晚洁斗室 ( ) (4)内外动息俱冥( ) (5)旋闻女子殷勤声( )  (6)听之了了可辨( ) (7)群讶以为真神( )  (8)特借之以售其术耳( ) 3、文中的口技表演者摹仿表演了哪些人的声音?作者以什么为序去写的? 4、作者写最后一段的目的是什么?

 

篇2:第26课教案校本

八年级上教案(第26课)

二六 短章一束 【教学目标】 1、 感受诗歌形象的画面美、情感美和哲理美。 2、 能够模仿诗歌作品,创作新诗,表达自我真情。 说明: 《短章一束》共收录5首现代诗歌,都是语言简洁、明白、晓畅又含义丰富的代表作品。诗歌贵品。诗人艾青说:“《雨》全诗七句:以‘熟透了的葡萄’来形容‘五月的雨滴’,这是多么精彩的比喻!把雨滴写得多么可爱!这就传达了雨的重量。”只有引导学生品出诗歌形象美,才能使学生懂得诗歌、喜欢诗歌,进而顺利引导学生模仿创作诗歌。中华民族是诗歌的国度。我们培养学生从小就热爱诗歌、创作诗歌,才不愧这个光辉的称号――不负我们传承的职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在朗读中,还原、再现、感悟诗歌形象。 2、 难点:咀嚼关键词句,明确作者意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快速成诵 1、有人说,诗歌是文学的最初表现形式,也是文学最有魅力的最永恒的表现形式。今天,我们学习“短章一束”――5首短诗。 2、教师背诵5首短诗。 3、组织学生背诵五首短诗。 1、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背诵五首诗歌。 2、交流背诵5首短诗。 5首短诗30行文字,5分钟能够背诵。采用首先背诵――先入为主的形式,不仅会给学生一种新鲜感,而且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后面品味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配乐朗诵 初步感知 3、 教师配乐朗诵 4、 组织学生朗读 1、 倾听教师范读 2、 配乐朗诵(声音洪亮、有节奏、有感情)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是诗歌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环。朗读能够使学生自然进入诗歌意境,接近诗歌的`形象。 还原再现 咀嚼品味 1、以《红叶》为例,还原再现诗歌形象,咀嚼品味诗歌景、情、理之美。 示范过程: ① 还原景物:绿叶-经霜-红叶-风-红叶-(我) ② 再现形象:有热血的绿色生命 ③ 相似联想: 经霜-经过艰难 绿色生命-普通人 热血-激情、梦想、辉煌 ④ 体悟真情: 赞美了普通的生命同样能够创造人生的辉煌。 2、组织学生咀嚼品味《雨》、《故乡》 1、倾听教师示范、笔记品味方法 2、学生仿照教师品味诗歌的方法,品味《雨》和《故乡》。 《雨》 ①雨滴-落地 ②酿造的季节 ③雨滴-葡萄 蜜-甜美 酒-醉人 ⑤ 赞美了甜美、醉人的生活。 《故乡》 ①霜-小路-故乡-床 ②以我为故乡的母亲 ③霜-月光或乡愁 小路-思念 故乡-情感归宿或者精神家园 ④赞美了母爱的深切和永恒 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教”的作用。教师的示范,尤其是方法的示范,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法可依,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了,这样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渐入佳境,习得“举一反三”的能力。 模仿创作 抒发自我 1、 仿照《我》创作一首新诗 2、 组织学生仿写新诗 教师仿写示例: 我 杨伯红 我, 一座山, 扎根大地, 也将擎起蓝天。 1、 欣赏教师仿写的新诗 2、 自己仿写新诗 诗歌是属于青年的。教会学生写诗是语文教师的职责。写诗从仿写开始,走的是一条捷径。 课后作业 延伸学习1、仿照其它诗歌,写一首新诗。2、《断章》新解 (先查阅资料,再仔细阅读品味,选好一个角度,写出新意) 1、选作一个或两个 2、完成作业 1为巩固作业,2为探究作业,作业分层,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篇3:第26课教案校本

(一)考纲要求

1.现代生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原因(Ⅱ)

(二)考纲分析

本单元内容和其他章节的联系非常的密切。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考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几年各地高考,在该单元的内容上下了一定的功夫。一轮复习时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1)生物的变异,应该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入手,也可和基因工程结合在一起考虑。(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对生物的选择。(3)免疫与病原微生物的进化,例如感冒病毒疫苗的使用。(4)DNA分子杂交在亲缘关系的鉴定方面。

【考点提要】

(一)考点一:达尔文的自然选择

1.两种进化理论的比较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二)考点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進化

2.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及应用

3.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教学目的要求】

(一)知识方面

1.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概述生物进化理论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2.探讨进化论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三)能力方面

1.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2.运用进化论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考点突破】

考点:基因库的概念、基因型频率及基因频率

思考: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的关联及基因频率的计算。

基因频率的计算(哈代—温伯格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学生回答:哈代—温伯格平衡公式条件是群体足够大,随机交配(进行有性生殖)并能产生后代,基因没有发生突变、没有自然选择和迁移的条件下,二倍体生物核基因遗传。

PA——显性基因频率 qa——隐性基因频率

PA+qa=1→(PA+qa)2=1→P2A+2PAqa+qa2=1

PA2——AA基因型频率

2PA×qa——Aa基因型频率

qa2——aa基因型频率

PA=AA基因型频率(P2A)+■×Aa基因型频率(2PAqa)

qa=aa基因型频率(qa2)+■×Aa基因型频率(2PAqa)

教师考点延伸:复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的计算。

如ABO血型(启发学生完成)。

p(IA)——IA基因频率 q(IB)——IB基因频率

r(i)——i基因频率

p(IA)+q(IB)+r(i)=1→〔p(IA)+q(IB)+r(i)〕2=1

p2(IA)+q2(IB)+r2(i)+2p(IA)×q(IB)+2p(IA)×r(i)+2q(IB)×r(i)=1

p2(IA)——IAIA基因型频率

q2(IB)——IBIB基因型频率

r2(i)——ii基因型频率(O型血的基因型频率)

2p(IA)×q(IB)——IAIB基因型频率

2p(IA)×r(i)——IAi基因型频率

2q(IB)×r(i)——IBi基因型频率

也可以寻找出类似的由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型频率的方法:

p(IA)=IAIA基因型频率+■IAIB基因型频率+■IAi基因型频率

q(IB)=IBIB基因型频率+■IAIB基因型频率+■IBi基因型频率

r(i)=ii基因型频率+■IAi基因型频率+■IBi基因型频率

诸如此类都可以进行推理,比如多倍体生物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教学体会】

在高三第一轮考点式复习中,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在复习中还要注意知识点的细化,既具有侧重点,也不能忽视一些知识死角,可创造性地设计一些问题的延伸和难度的拔高。通过近几年各地市的高考题分析及考纲要求,有针对性地复习,提高复习方向的准确性和高效性。还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精神,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应试能力。在本节复习中,要加强高频题的训练,比如,基因型频率的计算、隔离对新物种形成必要条件等,既有理论知识的复习,也有基础知识的考查训练,要让学生找到复习理论知识、解答典型题、总结解题方法体会考题的规律。

篇4:第26课教案校本

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周庄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备课组

执笔人

唐洪杰

【从容说课】

本节的中心问题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及表现。

重点是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理解:①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就当今世界实际情况来看,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之间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但是多极化趋势与美国单极霸权企图之间的斗争远未结束,反而愈演愈烈;②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所以对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侧面去理解;③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并走向联合。

教学中可以通过现在的政治格局进行引导。【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识点:欧洲一体化的具体进程:舒曼计划、《罗马条约》、欧洲共同体;美国对日政策由占领转向扶植、《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不结盟运动兴起、形成的标志及其行动纲领、中国的改革开放。

2、技能:

理解:因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各国(区域集团)之间实力对比此消彼涨,因此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

运用:以史为鉴:从其他国家(如日本)发展经验探寻中国发展的措施。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问题探究、实践体验、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可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使日本迅速崛起

3、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由此加深对当前我国“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政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教学难点】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及其过程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争霸为主的两极格局。但是在六、七十年代,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变化,多个区域或国家的综合国力加强,冲击了两极格局,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那么这些多极具体指哪些?又是怎么形成的?这是本节所要了解的主要内容。

【推进新课】【合作探究】两极格局之下出现了哪些重要力量?

主要有欧洲走向联合,日本迅速崛起,中国力量的壮大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走向联合的原因:

【合作探究】欧洲为什么要走向联合?

第一,二战后欧洲丧失世界政治经济重心体系。第二,各国战后经济凋敝,出现政治危机,社会**。第三,美苏争霸的影响。

第四,在经济发展中,需要联合。第五,远源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

2、进程:

【合作探究】欧洲是怎么一步一步的形成欧共体的?

(1)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舒曼计划”,建议西欧国家在经济领域内实现联合。(2)1951年,法、德、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3)1957年,签订《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4)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3、内容:

⑴.关税和贸易政策。⑵.农业和渔业政策。⑶.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⑷.政治一体化。⑸.共同的外交政策。

4、影响

【合作探究】结合课本知识思考欧共体的形成有哪些影响? ⑴.促进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

⑵.在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⑶.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变化。

二、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 1.原因:

【合作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是如何摆脱战败国地位而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大国的? ⑴.政府进行大力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⑵.重视教育,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⑶.美国大力扶植。

⑷.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⑸.制定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合作探究】日本经济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有何启示?

⑴.大力推行改革开放,消除生产关系中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⑵.重视教育,引进先进科学技术。⑶.合理吸引外资,充分利用外资。⑷.强抓机遇,促进经济发展。

⑸.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2、影响:

【合作探究】日本经济的崛起有什么影响?

⑴.不再受制于美国,在国际中与美国既有联盟亦有摩擦。⑵.在资本主义世界,与美、西欧三足鼎立。⑶.提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三、不结盟运动:

1、不结盟运动原因

⑴二战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发展。⑵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己的独立。

2、形成

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统理尼赫鲁提出不结盟的主张,不结盟运动兴起。1961年,不结盟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3、影响

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第三世界的崛起,作为一支新的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⑵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 ⑶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⑷影响世界格局的变化。

四、中国中国——改革开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后,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中国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但受“左”倾思想影响二十年,我国经济停滞不前。直到1978年,重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课堂小结】二战后美苏争霸造成了彼此实力的下降,与此同时,战后的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西欧、日本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另外,随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的发展,世界日益显示出多极化趋势,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日益强大,这些因素促使世界走向多极化发展。【板书设计】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走向联合的原因:

2、进程:

3、内容:

4、影响

二、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 1.原因:

2、影响:

三、不结盟运动:

1、不结盟运动原因

2、形成

3、影响

四、中国中国——改革开放 【巩固练习】

1、欧共体形成的根本因素是

A、联合抗衡美苏

B、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联系的加强 C、摆脱美国的控制

D、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

2、二战后日本政府的首要工作是

A、发展教育

B、力保天皇

C、发展经济

D、重建政府威信

3.70年代,在经济上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冲击的是

A、西欧、日本的崛起 B、第三世界的崛起

C、中国的崛起

D、亚太经合组织 4.不结盟运动诞生于

A、1960年

B、1961年

C、1971年

D、1973年 5.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事件是

A、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D、中国加入联合国

6.举例说明第三世界在世界政治经济事务中的作用?

1971年,在第三世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到了恢复。【习题解答】

本课测评

1.你认为西欧建立欧洲共同体的原因有哪些?

①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的回应。欧洲联合和建立统一的欧洲的思想早在中世纪末甚至更早些时候就已经形成,是欧洲的一种理想主义思潮。这种思潮根植于对中世纪基督教帝国的眷恋,希望欧洲停止分裂,实现欧洲的持久和平。不少欧洲的大师如但丁、卢梭、伏尔泰、康德、雨果,包括政治家邱吉尔都主张欧洲统一的理念。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丧失了几个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所占的主导地位。支持欧洲统一的舆论重新兴起,为欧洲一体化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条件。

②冷战时期国际政治形势的推动。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和美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个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

③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只有加强联合,才能增强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迅速扭转在与日本、美国竞争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2.世界多极化趋势是怎样出现的?

①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大,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展开竞争。在外交上逐渐做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②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经济上形成了美、日、西欧鼎立的局面。日本以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展开“经援外交”,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③以1955年亚非会议为标志兴起的不结盟运动,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通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开始振兴。同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渐重要。

⑤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走向相对衰落。

总之,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经受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正向多极化方向前进。

学习延伸

1.查找有关资料,分组讨论日本是如何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大国的?

思路引领:可以通过Internet查询,可登陆http://;http://等网址。还可阅读《日出东方》《复兴三雄》《世界政治多极化与地缘政治》《美欧日与第三世界》等专著。

2.你如何理解尼克松的这段话?

尼克松的这段话比较准确地反映了美国和世界局势的变化。

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是世界第一强国,尤其是在核武器的垄断时期,这种地位牢不可破。但是因为在越南战争的泥潭越陷越深以及与苏联的军备竞赛,再加上60年代美国经济增势趋缓,美国的综合实力相对衰落了。

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这两个以前美国的盟友因自身利益的需要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另外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不结盟运动关系紧密,在国际上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两极之一的苏联当然还是传统强国。

篇5:第26课教案校本

一、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实虚词。并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课文

2、体会课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刻画人物入手,体会揭示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引导)1、重点:①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②理解本文揭示的道理。2、难点: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3、理解课文揭示的道理,组织学生讨论。

六、教学步骤

课前积累(关于谦虚的或者勤学的故事、名言或优美句子)

1、导入新课:

(出示一枚铜钱)我国有句俗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古代就有这样两位:一位可以将箭射中铜钱的方孔,一位可以透过方孔将油注入葫芦。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这样两位性格各异,却身怀绝技的人。这篇文章为我们揭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2、确定目标:(师生共同确定并简单板书)

A、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实虚词。并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课文 B、体会课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文章揭示的道理。

3、了解作者:(学生介绍并出示投影以作补充)

用心

爱心

专心

欧阳修,北宋(朝代)文学 家,史学家 古文 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 之一。字 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 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 》等。

附: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吉州永丰人。他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是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成就卓著的作家。他团结和培养了许多著名作者,领导了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唐宋八大家”是:唐的韩愈、柳宗元,宋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和苏辙。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一生写了大量散文作品。他的文章简洁明畅,说理透辟,状物抒情挥洒自如,语言精练而不奇顺,文辞婉转曲折,具有潇洒的风格和浓厚的抒情气息。今后我们还要学习他的名篇《醉翁亭记》,更可领略其妙处。

本文仅135字,可算散文中的小品,选自《归田录》。该书是一部记载朝廷轶事和士大夫诙谐之言的书。

4、朗读课文(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①第一次读: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及节奏。

②第二次读:有感情朗读

③评价朗读情况(学生自由发言评价,师指导,从普通话、语气、情感、神态等方面评价)。

5、解读课文(学生已经预习时完成,只需讨论定下答案并且提出疑问并投影检测重点字词)

①质疑,学生提问,师生共同探讨。

矜()解释为 __; 圃()解释为 __; 睨()解释为 __;

颔()解释为 __; 忿()解释为 __; 杓(); 矢()

酌()解释为 __ 沥()解释为 __; 遣()解释为 __;

用心

爱心

专心

A、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B、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C、尔安敢轻吾射!

D、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7、解读人物:

作者运用哪几种方法去刻画人物形象的?从文中找出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并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两个人物的。(图表由学生讨论定下答案,质疑,提问,然后出示投影,性格则采用提问的方式)

人物描写方法

陈尧咨(善射)

卖油翁(善酌)

神态

例句:忿然 笑而遣之

例句:睨之

语言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尔安敢轻吾射

无他,但手熟尔

用心

爱心

专心

9、拓展延伸

问题<1>、结合自身学习或身边事例谈谈怎样才能达到卖油翁的境界(巧和超然物外)?

勤学苦练、不耻下问、学而不厌、精益求精

问题<2>、这个故事让你想起哪些相关的名言警句或名人事例?(由学生回答)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自满人十事九空,虚心人万事可成。

谦受益,满招损。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老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屈原

(以上内容要求学生预习时完成,因此课堂上以学生展示为主,老师适当补充,订正)

10、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可从文言文知识,写作技法,揭示的道理等等各方面去谈)

用心

爱心

专心

熟能生巧

精益求精

附:《卖油翁》翻译: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微微地点点头赞许。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秘,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技艺!”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老人说:“我也没有别的奥秘,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见此,只好笑着将老翁打发走了。

附:陈尧咨,蜀地人,宋真宗时的状元。陈尧咨善射,以铜钱作靶标,一箭就能射入方孔中。陈尧咨还特别擅长隶书。可以说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

课堂练习

课文主要写了 射箭 和 酌油两个场面。陈尧咨看待自己射技的句子是公亦以此自矜、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 这些句子表现了陈尧咨自矜(或骄傲)的态度。从神态描写写卖油翁看待陈尧咨射技的句子是睨之,但微颔之,表现了他对陈尧咨的射技的 轻视,不以为奇 的态度;从语言上描写卖油翁看待陈尧咨的射技的句子是 无他,但手熟尔。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是 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用心

爱心

篇6:第26课教案校本

六年级下教案(第25西墙、26巨伞下的城市、27课)

25西墙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悟面对贫困,仍能保持积极乐观精神的生活态度。 2、 品味课文形象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 了解西墙的变化所蕴含的科学常识,体会生活处处有科学的道理。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体会西墙的象征意义及其中蕴含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 品味富有表现力、含义深刻的字句。 说明:要理解课文的丰富内涵,对预备年级的学生而言,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要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相当的难度。因此,教学过程须由浅入深。设计从题目切入:课文围绕“西墙”写了一件什么事?加固“西墙”。是怎样加固的?为什么这种方法可行?面对生活中这样一件大事,我们一家人的心态是怎样的?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层层剥笋,让学生沉浸到“我”的生活中去,和“我”一起走过这样一段生命历程,进而逐步体会西墙的象征意义和作品所表达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 1、阅读课文,本文写了什么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要求在文题前加上动词即可。“ 西墙”2、除了加固西墙外,还有哪一堵墙需要加固? 3、为什么要加固东、西墙?二、研读课文 1、“我们”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2、种草和爬山虎的方法为什么能够奏效?(小组讨论、交流。方法:东墙:帮助邻家造房子来挡住风雨;西墙:石灰-草帘子-种草-种爬山虎。介绍石灰、草和爬山虎的功用。)三、深入探究 1、照理贫苦的生活留给人的回忆是苦涩的,从文中你能读到作者的这种感情吗?2、你从文中读到了什么?为什么?用文中的字句加以说明。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理解“西墙”的深刻内涵。(圈画字句,讨论分析。例如:作品中对草、爬山虎的`描绘,充满诗情画意。把肆虐的风雨写得如一个恶作剧的孩子等。“西墙” 是“我” 贫困生活的记忆,更是一家人积极生活态度的见证。)四、布置作业草、爬山虎为西墙遮挡风雨的原理是什么?学习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写一段文字介绍爬山虎 26 巨伞下的城市教学目标: 1、在阅读的基础上,学习抓住文中关键的词、句、段理顺文章说明的层次。 2、咬文嚼字,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3、积累好词好句。说明:这篇科学报道短小而明快地介绍了生活中的新事物――庇护城市的“巨伞”。文章段与段的内容联系紧密,同时段落中的设问句、关联词很好地显示了作者的说明思路,根据课文的特点,同时结合学生的基础与阶段学习要求,以此作为教学目标有利于指导六年级的学生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本文另一个特点是语言准确又生动、形象,用词丰富,因此有利于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准确把握词义,体会其特点;文中一些词句值得积累,对提高表达能力很有好处。教学重点和难点:理顺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说明:要理顺段落之间的联系,对六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初中阶段说明文阅读的能力要求比小学阶段有明显的提高,六年级是一个过渡阶段,学生对段落的简练概括,在段与段之间起关键作用的词、句的准确把握,需要一段时间教师的引导点拨。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借助多媒体展示“巨伞”画面,请学生用准确的语言做说明介绍。之后,浏览课文,与文章对应说明的部分作对比。二、理清思路,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作者对巨伞的介绍,同时引导学生概括相关说明的内容。(读文章,概括内容;借助关键词句,概括相关段落。体会文章清晰的逻辑说明顺序:疑惑――事实――原因――构造――功能――利弊。三、咬文嚼字,分析语言以段落内容为抓手,分析词义,体会作用,引导体会文章语言特点。(学生分析“无稽之谈”、“付之一笑”等词义;体会“约”等词语的准确性;理解“擎天”、“埋”、“拉”等动词及比喻句的形象性。)四、积累词句,拓展延伸摘抄词句,课外阅读科技说明文,学习梳理文章脉络,列写提纲。 27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目标: 1、运用朗读、概括、圈划、评点等方法,在品词赏句中,明确议论性文字中事例的选择与作者观点的关系深刻认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2、体会善于发问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发问的热情,并逐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教学重点:明确议论性文字中事例的选择与作者观点的关系。教学难点:尝试根据一个观点来选择恰当的事例。说明:本文是“生活中的科学”这一单元中的第一篇文章,同时也是六年级学生首次接触的比较典型的议论性的文章。教师重在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此类文章的兴趣,通过“品词赏句”的教学环节,为有效突破教学重点“明确议论性文字中事例的选择与作者观点的关系。”设置有效的教学铺垫。至于“论点、论据”此类的术语教师根据教学班的实际情况可暂不出现。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引题教师演示:摩擦起电和鸡蛋在清水中和盐水中沉浮的小实验。(1、学生仔细观察。2、交流观察现象、解释实验现象。)二、沉浸文本,读一读要求学生散读后,思考:文章写到了哪几个有趣的生活现象?从这些生活现象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什么?2、师生小结(穿插关于18自然段表述不当的质疑“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做梦”) 1、 学生散读 2、 学生交流,明确:洗澡水的漩涡――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蚯蚓的分布――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睡者的眼球转动―― 睡者的眼球转动与做梦有关三、深入探究,议一议 1、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提出话题:“要发现真理说难也并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2、三个事例中哪些词句能具体说明科学家有敏锐的目光, 善于思考?3、再读三则事例,在三则事例中隐含了要“发现真理”还需要具备那些素养?4、齐读最后一节,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四、各抒己见,说一说 1、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同学们能否再介绍几则类似的事例? 2、 读完了课文,又了解了人类科学史上许多故事后,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呢?(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五、力求内化,背一背教师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词句选点积累。(学生选点积累,当堂背诵。选点参考:1、成语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成语用造句的形式积累)2、格言警句。3富有表现力的句子。4典型事例(概括成一两句话)六、布置作业 1、 缩写本文。 2、 搜集几则科学史上著名事例,并得出你对这几则事例的观点。(以上任选一题完成) 3、 观察日常生活中现象,记录有价值的现象及你的问题或思考。(两周后交流)

上一篇:奥巴马2012胜选演讲英文全文下一篇:论列宁的平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