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

2024-05-14

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共8篇)

篇1: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

关于我校设立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

和调整教师课时津贴标准的工作纲要

一、工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994年以来,我校通过贯彻“面向市场、校企结合、内引外联、以学养学”的办学思想,实施两级财务两级管理的财务管理制度改革,采取调整专业设置、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招生规模、减人增效、增收节支等措施,使学校的财力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基本做到了每年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在以往的5年中,学校的节余财力主要用于改善办学的基础设施条件。经过5 年的努力,使校容校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今后5年,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学校的财力将进一步增强,因此,学校有可能拿出一部分节余财力投入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和调整教师课时津贴。

在两级财务两级管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下,学校的创收收入主要归各教学部门使用,与此同时也要求教学部门承担部分教师课时津贴、干部岗位津贴、教学管理费用和教学设备投资的责任。实行这一办法的好处是调动了教学部门创收的积极性,使各教学部门的可支配财力大大增加,并且各教学部门结合本部门的特点,依靠自身财力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对促进学校的发展和保持师资队伍的稳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这一办法也有明显的弊病,主要表现为:各教学部门创收压力过大,冲击了计划内的教学,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部门间争夺有限的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成本,影响了教育秩序的稳定;部门各自为战,重复布点、重复投资,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学校有必要加大对各教学部门经费的投入力度,逐步减轻各办学部门的创收压力,为把我校的工作重点向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层次转移创造条件。

二、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根据把我校办成一所科研强项突出、本科教学基础扎实、以培养涉外经贸人才为主、以硕士研究生为最高学历层次的教学型大学的办学模式定位,我校设立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和调整教师课时津贴标准的基本思路为:

1.按“奖励成果,不奖励动机”的原则,通过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的投入,引导教师从事各类能体现我校办学特色的学术研究、教学科研、课程建设活动,鼓励有学术和教学科研能力的教师脱颖而出,以达到突出我校科研强项的目的。

2.按“质、量并举、强化考核”的原则,通过调整教师课时津贴,引导各教学部门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改革教师工作量管理制度和课时津贴分配制度,废除沿袭多年的极不合理的教学工作量考核制度,鼓励有较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教师尽量多在校内上课,对那些课堂教学水平低下或不愿承担校内教学工作任务的教师实行淘汰,以达到强化我校本科教学基础的目的。

3.从1999~2000学年下半学年起,我校将另设本专科外聘教师课时津贴。设立本专科外聘教师课时津贴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推动本科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和引进竞争机制,而不是为了增加任课教师的数量。

三、工作的实施方案和方式

本次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和课时津贴投入采取以校级财务学费收入为参数,实行总量控制。按基本保持两级财务两级管理格局基本不变的原则,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由学校统一制定办法集中管理和使用,教师课时津贴由学校下拨各教学部门,由各教学部门按学校确定的原则分别制定办法自主管理和使用。

1.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投入方式

(1)以1998~1999校级财务学费总收入为基数,1999~2000至2003~2004,我校由校级财务负担的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总量控制在占1998~1999校级财务学费总收入7.0%的水平。

(2)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每年列入学校正式预算,按实际需要分解成教师在职业务培训专项经费、课程建设专项经费、教材建设专项经费、教学和科研成果奖励专项经费和教师学术活动津贴专项经费,由学校各分管领导管理。

(3)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各类专项经费由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联合教育发展基金等学校行政管理职能部门按学校制定的相关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负责发放。

2.教师课时津贴投入方式

(1)以1998~1999各类课时津贴占校级财务学费总收入的比例为基数(15%),1999~2000至2003~2004,我校各年由校级财务负担的课时津贴总量控制在占当年校级财务学费总收入(按1998~1999学费标准计算)15%的范围内,随学费的增加同步提高。

(2)由校级财务负担课时津贴的范围包括:本专科专职及外聘教师课时津贴、研究生专职及外聘教师课时津贴、研究生专职导师津贴。不包括按原管理办法执行的各自收自支的办学项目或部门,如贸德申金融管理学院、加州外语学院、华东国际法培训中心、国际商务培训中心、澳曼特学院、道格拉斯学院、同等学历研究生项目等。

(3)各类课时津贴标准及发放办法如下:

专职教师课时津贴标准及发放办法:

本专科专职教师课时津贴以1997~1998学年总课时为基数,从1999~2000学年下半学年起,由校级财务负担的课时津贴,基数内按原规定每课时8元发放,超基数部分按每课时30元发放。每学期按学校教学计划核定并分解后一次划入各教学部门台帐,由各教学部门按本部门制定的办法发放。

研究生专职教师课时津贴,从1999~2000学年下半学年起,津贴标准从原每课时20元提高到每课时40元。每学期按学校教学计划核定并分解后一次划入各教学部门台帐,由各教学部门按本部门制定的办法发放。

外聘教师课时津贴标准及发放办法:

从1999~2000学年下半学年起,学校对由外聘教师任课的本专科课程,另行发放每课时30元的附加课时津贴。由外聘教师任课的本专科课程的课时数不得超过当年本专科新增总课时数的5%。每年按学校教学计划核定后列入主管副院长的预算项目,由主管副院长制定办法,根据外聘教师的实际聘用情况发放。

从1999~2000学年下半学年起,学校对由外聘教师任课的研究生课程,另行发放每课时40元的附加课时津贴。由外聘教师任课的研究生课程的课时数不得超过当年研究生总课时数的5%。每年按学校教学计划核定后列入主管副院长的预算项目,由主管副院长制定办法,根据外聘教师的实际聘用情况发放。

根据初步测算,2000年预算,我校由校级财务负担的学科、师资队伍教师专项经费和教师课时津贴总额达到188万元,占当年总预算额的6.6%。今后随招生规模的扩大还将逐步增加。我们必须避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一定要使学科、师资队伍教师专项经费和教师课时津贴的投入能明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今后5年是我校发展的十分关键的5年。为保证学校的发展,在2004年以前我校必须解决古北路校区的改造和扩大办学空间的问题,这需要大量的基建资金投入。同时,即将出台的教职工住房货币化分配改革也需学校自筹资金的支撑。因此,全校教职工必须共同努力,坚持减人增效、增收节支的方针,在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同时,不断开辟新的学费收入来源,方能做到在学校发展的同时,教职工的收入水平同步提高,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007年9月19日

篇2: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

一、周工作量定值及系数:

语文、数学、英语为10课时(1),物理、化学、政治为12课时(0.833),历史、地理、生物,信息技术为14课时(0.714),体育、音乐、美术、劳技、地方课程为16课时(0.625),白天自习0.5课时,早自习1课时,晚自习0.7课时。

二、课时增加(凡增加课时均为标准课时):

班主任加3课时(含班会课),教研组长加1课时,毕业班科任教师加1课时,跨级授课及跨学科授课教师加1课时),职代会主席及团支部书记加1课时,英杰、志宏加3课时,校长、副校长加5课时、科室主任加3课时,科室辅助人员(副主任)加3课时,科室聘任专职人员按6标准课时计算,每周周清语、数、外、加1.5课时。

三、代课工作量:

篇3: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

工作量统计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采用课表形式的统计方法采用这种统计方法, 需要在培养初期每个培养方向的指导教师提交一份类似于课程安排表, 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出每位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这种统计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方便, 但由于特长生的培养不同于普通学生的培养, 在培养之初很难有确切的安排, 因此, 这种统计方法的缺点也显而易见。

以培养工作记录本为依据统计特长生“培养工作记录表”是指导教师对特长生培养活动的记录 (如表1所示) 。在记录表中有详细的指导情况以及指导时间。依据培养工作指导记录表统计出来每个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 然后再折合成课时, 这样算出来的工作量是最精确的。这种统计方法的优点是能比较准确、客观地反映出指导教师在培养过程中的工作付出, 但这种计算方法较复杂, 且对记录内容的真实性考证存在一定难度。

年月日

基于“双课时”的工作量计算方法研究

在寻找计算特长生指导教师工作量方法时, 我们始终坚持这样两个原则:一是要如实地反映指导教师的工作付出, 二是要保证统计工作的可操作性。本着这两个原则, 我们探索出了一种比较实用的衡量工作量的方法———基于“双课时”的特长生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方法。

特长生指导教师的工作不仅体现在培养结果上, 更体现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因此, 在衡量特长生指导教师工作量时, 我们按照其培养人数和培养质量进行计算。培养人数即每个特长生指导教师培养的特长生数量, 培养质量主要以特长生竞赛获奖情况或社会服务情况来衡量。

基于此, 我们制定了《信息工程学院特长生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在该办法中, 我们明确规定特长生指导教师的工作量由两部分构成:基础课时与绩效课时。基础课时由该指导教师所带特长生数量来决定, 绩效课时由特长生培养质量来决定。一个特长生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计算公式为:

W=αB+βS, 其中W表示特长生指导教师工作量, B表示基础课时, S表示绩效课时, α、β表示权重因子。

(一) 基础课时计算

在《信息工程学院特长生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中规定, 指导教师每指导一名特长生且该特长生最终考核合格, 可获得20个课时, 若指导的特长生中途退出, 或最终考核不合格, 则只能获得4课时。

(二) 绩效课时计算

特长生指导教师的绩效课时包括竞赛型绩效和社会服务型绩效, 两种不同的绩效计算方法也有所不同。

1. 竞赛型绩效。

技能竞赛是检验特长生掌握技能水平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也是衡量特长生指导教师工作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 根据竞赛级别与获奖情况, 折合成不同的课时, 折合课时如表2所示。

学校把竞赛划分成两类, 在表2中是一类竞赛的课时折合情况, 对于二类竞赛, 下调一个级别执行, 即在二类的省级竞赛获得一等奖, 按市级竞赛一等奖来折合课时。

在表2中课时折合的单位是一个奖项, 若一个作品有多名指导教师, 则多名指导教师平分应折合的课时。每位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为其指导所有竞赛获奖折合课时之和, 计算公式为:

, n为i指导教师指导竞赛的个数, Sij为i指导教师指导的第j个竞赛折合的课时数。

例如, 一名指导教师独立指导学生参加学校的一类省级竞赛并获一等奖, 同时与另一位教师合作指导学生参加学校的二类国家级竞赛获得二等奖, 则其获得的课时应为:80+30=110。

2. 社会服务型绩效。

在特长生培养的过程中, 通过社会服务也能很好地达到锻炼学生技能的目的。特长生社会服务的质量也是衡量特长生指导教师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特长生培养的过程中, 特长生可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 参与学校、社区的IT技能服务。根据指导教师开发的企业项目的质量与参加学校或社区等服务的时间以及社会反映, 折合成课时。折合课时情况如表3、表4所示。

在表3中, 课时折合的单位是一个项目, 若存在多个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参与一个项目开发的情况, 则课时计算方法与“竞赛性绩效”中的所述方法相同。

在计算特长生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时, 基础课时与绩效课时所占的比重是不相同的, α通常要小于β, 也就是说在衡量一位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时, 主要看他所取得的绩效。在《信息工程学院特长生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中规定:权重因子α为1, β为1.2。这个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根据实际情况, 我们也会适当地进行调整。下面举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例如:张老师指导了3名学生, 独立指导一位学生参加学校一类省级竞赛并获一等奖, 独立指导学生参加学校二类省级竞赛获得二等奖, 与另一位指导教师合作指导学生参加学校一类国家级竞赛获得二等奖, 有一位学生中途退出, 在培养期内, 张老师和他指导的特长生共开发了1万以下的小项目2个, 1~5万的项目1个, 则张老师特长生培养的工作量计算如下:

基础课时:20×2+4=44;

绩效课时:150 (竞赛绩效:80+30+80/2=60) +40 (项目开发绩效:2×10+20×1) =190;

工作量:1×基础课时+1.2×绩效课时=1×44+1.2×190=228。

采用这种计算方法, 对统计者来说, 操作较方便, 对指导教师来说, 统计结果相对客观, 既反映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 也反映了指导教师的业绩。最终工作量统计表如表5所示。

注:备注栏括号中的数字表示获得的奖项有几位合作者

目前, 基于“双课时”的特长生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方法已在我院施行,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这种工作量计算方法大大调动了特长生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对其工作业绩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提高了工作热情。由于基于“双课时”的特长生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方法还在摸索阶段, 在折合课时数量的合理性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摘要:特长生培养是提升高职学生技能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在特长生培养过程中, 特长生导师的劳动付出如何衡量与计算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基础课时与绩效课时的“双课时”特长生导师工作量计算方法, 采用该方法来衡量指导教师的工作量, 既能正确地反映教师的工作付出, 又能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关键词:特长生指导教师,工作量,基础课时,绩效课时,双课时

参考文献

[1]杨进发.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特长生培养新模式[J].教育与职业, 2008, (9) .

[2]汪立军.实施特长生导师制提升高职生就业力[J].职教论坛, 2007, (3) .

篇4:浅谈课时教案的标准

一、高质量的课时教案在形式上表现为规范、完整

1.教案的整体設计要美观大方,书写工整、清楚

目前教案有活页和薄本两种基本形式。无论哪种形式,在整体设计上,都应美观大方,眉目清晰,字迹清楚,给人以一目了然的感觉和美的感受。

2.项目要齐全

一个完整的课时教案,一般应具有以下项目:(1)课型。是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讲评课、自学课,还是实验课、社会调查课,教案中应注明。(2)教学目标。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拟订教学目标时,往往知识方面考虑得多,能力、技能、觉悟等方面考虑得少。一个好的教案,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能力、技能、觉悟等方面的要求,(3)教学重点、难点。没有注明教学重点、难点的教案,就像一幅人物肖像没有眼睛一样。因此,教学的重点、难点是课时教案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4)教学方法。目前中小学常用的教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激情法、榜样促进法等。具体到某一课时采用哪种教法,在教案中要注明。(5)教具。教具具有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能采用教具的,要尽量采用教具,采用什么样的教具在教案中要注明。(6)板书设计。“富有艺术性的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集成块’,是展示课文内容的‘屏幕’,是教师教学的‘导游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它集教材编写的‘编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于一体,是当代微型技术的妙用。”因此,板书设计在教案中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最好在备课本上单列出来,以便增强课堂上的操作性。(7)教学过程。一般地说,教学过程包括组织教学、复习导入、教授、巩固练习、小结、布置作业等环节,一个好的教案,这几个环节一般要明确地体现出来。(8)教后记。教后记一般放在教案的最后,是专门用于教后进行教学反思的记录,它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延伸,认真书写教后记,是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它也是教案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教学进度要适中

教学进度既不能太快,也不熊太慢。太快,学生学过的东西如同囫囵吞枣,消化不了,掌握不住,达不到教学目的;太慢,完不成教学内容,即使勉强完成了教学内容,没有综合复习时间,也达不到教学目的,完不成教学任务。

4.要有适当的超前备课

一般说,备课应超前一周,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机动,便于修改和熟悉教案,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5.要有单元备课和集体备课

平时的课时备课,教师往往倾向于知识点的纵向挖掘,忽视了从单元和教材整体的角度对教材知识的横向疏理。单元备课,沟通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疏理;使知识联成网,结成片。集体备课,可以发挥集体的优势,群策群力,优势互补,变个体优势为群体优势,变少数人的优势为多数人的优势,变局部优势为整体优势。教案中要有单元备课和集体备课的记录,并将其成果落实到具体的课对教案中。

6.数量要适中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教案的个数要足量,即无“漏备”现象;二是每个教案的字数应适当。

7.要有教师和学生活动情况的设计

教学活动是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因此,一个完整规范的教案必须有教师和学生活动情况的设计。

二、高质量的课时教案,应科学、严谨

1.要科学、实用

教案内容应有严格的科学性,绝对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板书提纲就有严密的逻辑性。整个教案要可操性强、实用价值大,不是搞形式,走过场,应付检查。

2.要体现“六备”

即备教材和大纲,备学生,备教法和学法指导,备习题,备实验,备教学资料及有关新信息。

(1)备教材和大纲。作为一个高质量的课时教案要具备以下几点:第一,要从教材的整体危度,准备每个课时教案:第二,教学的重点、难点要找得准确无误;第三,教学目标的表述要简洁、明确、恰当;目标的确立要有层次性、结构性、积累性、可测性,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及教育评价学的有关理论,符合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及学情实际。第四,要正确地处理知识的挖掘、传授与展智能的关系;第五,要充分地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并注重非智力的因素培养;第六,教材挖掘的深广度要适中;第七,时间的分配要合理。

(2)备学生。一个高质量的课时教案要具备以下几点:第一,教学的各个环节,既能面向全体,又照顾个性差异;第二,所联系的实际要符合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

(3)备教法和学法指导。各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各有其特点和用途,同时又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教法和学法要精心地筛选,巧妙地配搭,要在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的总目标,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的最优结合。具体地说,一个好的课时教案,要具备以下几点:第一,坚持启发式与多样性统一,有效地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第二,要符合教材、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三,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方法要适当。如:新授前的复习提问,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作好准备,通过“温故”面“知新”,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导入新课,要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问题间的过渡及教学环节的转换要衔接自然,要突出体现精讲、精练,讲练有机结合;课堂小结,要起到知识升华、延伸和画龙点睛的作用。第四,要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教给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

(4)备习题作为一个高质量的课时教案要具备以下几点:第一,教师选编的习题要具有科学性、典型性、启发牲、趣味性、针对性、多样性、系统性。第二,习题既要照顾尖子学生,二是要照顾到中差生。第三,习题既要突出教学重点,又要照顾到知识的覆盖面。

(5)备实验作为一个高质量的课时教案要具备以下几点:第一,填好实验申请;第二,实验仪器、药品等准备要齐全;第三,对仪器、药品的操作、使用要规范;第四,课前要试做;第五,写好实验报告。

(6)备资料和有关新信息。作为一个高质量的课时教案要具备以下几点:第一,要做到选用的资料和信息要丰富、准确、新颖、实用。第二,选用的资料和新信息要符合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知识,发展智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技能和觉悟。

3.教后记的书写,要及时准确,求实全面,升华迁移,简明扼要

“及时准确”,就是要把课上的教学感受,有选择地及时地用准确的文字记录下来。“求实全面”,就是从自己教学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找出精彩的闪光点,又找出不足;既找出原因,又找出对策。“升华迁移”,就是要把对一个事情的分析,推广到对一类事情的分析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使分析具有范例性。“简明扼要”,就是语言要精练,言简意赅。

篇5:教师工作标准

xxxx中学

教师工作标准

为了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突出高职教育特色,保证教学质量,加强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使每位教师明确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消除教师懈怠情绪和学生的厌学情绪,形成严谨的教风,特制订我校的《教师工作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教师应热爱教学工作,坚持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发扬“敬业、创新、务实、奉献、协作”精神,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自觉地遵纪守法,举止文明,养成良好的师德师风。

第二条我校教师应服从工作安排,积极承担教学的各项工作,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努力探索适合义务教育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第三条教师应通过各种形式经常地、深入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注意因材施教,并以严谨的教风、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待每一堂课。

第二章课程标准、教材与学期授课计划表

第四条教师承担各类课程的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均应有相应的课程标准。各课程应采用部颁和省颁的课程标准。无统一课程标准的课程,各教研组应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培养目标、业务范围、教学时数,组织教研室制订课程标准,经教务处审核,分管教学校长审批后执行。对于某些内容更新较快的或新开设的课程,任课教师应在开课前提出修改意见或制订出课程标准,经系主任批准后执行。

课程标准由系按专业汇编成册。

第五条任课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学时来组织教学、选用教材和安排教学进度。教材的选用由教研室提出教材使用方案,教研组长审定、教务处审核后经分管教学校长审批后确定。

第六条教师对所承担教学的课程,应在开课前两周内根据课程表的安排,填好课程授课计划表,经教研室主任审查、系部主任批准后由教务处、教研室和本人各执一份。

第三章备课与课前准备

第七条任课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并按学校的要求,撰写好教案。

初次上课或上新课的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试讲合格,教研室主任、系部主任批准之后,才能正式授课,听课及试讲记录存放在各系部备查。

教师讲授以前上过的课程时,要认真总结过去上课的经验和不足,必须重新备课,并完善教案的内容。

教师开学前应提前写好两周教案,学期中应提前写好一周教案。理论课程教案根据课程授课计划按课次编写。实习课程一般编写日教案。不准沿用旧教案,禁止无教案上课。教研室每周检查一次,教务处每月检查一次,学校每学期至少进行两次教案抽查。学期结束时,教师将一学期的教案交各教研室保管备查。

第八条教师备课应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重点和难点。

第九条教师备课应广泛收集有关的现场资料,了解生产、管理、服务实际中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积极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补充,反映最新经济动态和广泛采用了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并附有现场实例或案例,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十条所有教研室都应每周组织教师进行一次教研活动,教研活动要有计划,有记录,并存放在教研室备查。同一门课程有两名或两名以上教师讲授时,专业或教研室应组织集体备课和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以统一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

第十一条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对教学环境、多媒体设备、教具模型、教学挂图、教学仪器、工具材料等硬件在授课前要逐一检查和落实,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所学专业的特点,处理好本课程与选修课和后续课的衔接关系。

第十二条对于技能课和实践课、以及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在课前进行试做,并做好材料、仪器设备的准备工作。

第四章授课

第十三条教师要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强化技能和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训导。第十四条教师授课应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按照高职教育的要求,结合本课程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积极使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活动。提倡“教、学、做”结合起来的教学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十五条教师授课或承担其它教学任务时,必须携带教材、教案及课程授课计划表。

第十六条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时要概念准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富有启发性。教师传授专业技能时应严格遵守有关标准和规范,对于各类安全事故有预防措施,确保人身安全。在传授技能过程中,要进行集中示范,巡回指导,不断探索和总结先进的技能教学法。

第十七条教师授课应着装整洁、大方,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提前二分钟进入教学场所,中间不得随意离开教学场所,严禁教师在课堂上开通和使用手机等通讯工具。教师上课时不抽烟、不坐讲,不得随便离开课堂。教师应使用普通话讲课,语言表达要简明、准确、易懂。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不得体罚和侮辱学生。

第十八条教师因事、因病需要调、停课或请人代课,应提前向教研室主任提出申请,系主任签署意见,按照教务处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进行。教师因故不能提前办理手续时,原则上应提前12小时通知所在系领导,事后再登记备案。未经批准擅自调、停、代课者按教学事故论处。

第十九条教师上课应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不迟到、不拖课、不提前下课,上课无故迟到和提前下课者按教学事故论处。

第二十条教师上课应把学生课堂纪律的管理作为上课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重视检查学生的考勤情况。课堂纪律的好坏是教学效果和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

第二十一条教师授课应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和设备,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声像合一、图文并茂,把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形象化、实物化,增强教学效果。

第二十二条教师应及时按要求填写《教室日志》。学期结束时,教师应认真、及时、如实、完整地填写《教师工作手册》,报教务主任审核。

第五章辅导答疑和作业 第二十三条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负有辅导答疑责任。辅导答疑应坚持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热情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又要满足优秀学生的需要。在答疑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开拓思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并通过答疑反馈信息,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十四条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授课后要适当布置课外作业,并及时认真地批改。任课教师布置课外作业,必须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目的明确、难度适中、份量适当。教师布置课外作业在备课时就应认真筛选,作业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项基本功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布置的作业要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对所布置的作业要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的时间,并要求学生书面作业的形式要规范化。教师对作业的难点要加强指导,但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对学生的实践性作业,教师也要及时检查指导并进行评价,不能放任自流。

第二十五条任课教师必须及时批改作业。学生书面作业要全部批改并做登记,判分及评语要客观公正、具体明确。要教育学生在理解课程内容的前提下通过独立思考,有创造性地及时地完成课外作业。严禁学生互相抄袭作业。对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或敷衍应付、抄袭作业的学生要及时教育,追交或令其补做。

第六章技能教学

第二十六条技能教学包括实验、技能(实务)训练、实习、课程设计和综合训练等环节,是高等职业教育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指导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其内容和方法,认真备课,编写相应的指导书,并提前作好各项准备。

第二十七条在校内进行技能教学时,属于理论教学穿插进行的,可以2~4学时为一单元安排,按理论课程教学的作息时间执行;凡是整周安排的各项实训和实习的作息时间要参照8小时工作制执行,并严格遵守实训中心和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二十八条在校外进行技能教学时,参加的师生应严格遵守所在单位的作息时间和各项规章制度。

第二十九条教师指导实验期间,应做到以下几点: 教师在校内指导实验时,不得随意离开教学场所,并要及时规范学生的操作动作和解答有关问题。

第三十条在课程设计或综合训练教学时,教研室主任应提前两周组织指导教师认真做好选题、分题工作,并做好资料或仪器设备的准备工作。题目类型、范围及其深度、广度要符合课程设计或综合训练大纲的要求,课程设计(综合训练)为同一题目的学生人数要适宜,避免学生互相抄袭。

指导教师在每个工作日与学生面对面的指导时间不应少于3小时。

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课程设计和综合训练必须严格要求、严格检查、严格考核,要按考评标准评定成绩,写出评语,并写出本次课程设计或综合训练的书面总结向教研室主任汇报,留存在所在系资料库备查。

第三十一条确定技能教学环节的师生比时,应充分考虑教学环境(校内与校外)、安全条件、教学内容与要求、指导难度等因素,必须经教务处核准。

第七章课程的考核

第三十二条所有课程都必须考核,其形式可以是口试、笔试、操作、开卷、闭卷等,具体形式在课程教学大纲中确定。

第三十三条平时考查、单元性考试和期中考试由任课教师安排,但须在课程授课计划表中反映出来。

第三十四条任课教师在课程的结束或期末考试前应掌握本课程学生出勤情况的统计资料,按学籍管理、违纪处罚、学生考勤管理等有关规定确认学生的考试资格,对不具备考试资格的学生,应在考试前报学生所在班和教务处。

第三十五条教师命题应按学校《考试管理规定》执行。并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出发,探索以能力考核为目的的考核内容和形式,试题需经教研室主任审批。

第三十六条阅卷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来评分。成绩一经评定,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改。

第三十七条考试结束后,任课教师要在三天之内将试卷、教师工作手册交教研室主任,教研室主任初审后交系教学秘书处,由系主任审核签字后保留备查,并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录入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第三十八条考试监考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监考教师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监考规定》,认真履行监考职责。

第八章奖惩

第三十九条奖励:

(1)教师模范遵守本规范,并在课堂教学、教书育人、教学研究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者,系将按规定予以奖励。

(2)奖励的材料记入教师本人档案,供晋升教师职称参考。第四十条处罚:

(1)教师违反本规范的要求和规定,责任在个人者,按教学事故论处。(2)教学事故分一般、较大、重大三个等级。

(3)对教学事故的责任人,系将根据不同情况、情节轻重及对错误的认识态度给予批评教育或必要的行政处分,对不适合做教师者将建议学校调离教师岗位。

篇6:学校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与标准

为适应新背景下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科学合理计算教师工作量,结合学校实际,特制订此工作量计算标准,作为教师工作量计算与奖金分配的依据。

一、适应对象:

各学科任课教师、班主任、以及学校负责人员。

二、工作量制定的理念、方法

第1条:工作量制定的基本理念。

各岗位职能并重。即各学科教学工作以及各部门工作具有同等重要的岗位责能,并具有不可或缺性。

第2条:工作量量化的基本方法。

以任教一课时为标准工作量单位“1”,其它工作折算成标准课时工作量。

三、工作量计算标准

第3条:教学工作量。

凡进入课程表的课程且每节按规定时量(45分钟/节)进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每上一节课,计算1课时工作量。

第4条:备课工作量。

各学科备课为2课时工作量,任教平行班级不计算备课工作量。

第5条:作业批改工作量。

作业批改工作量包括课内、课外作业批改。(每班每周)

语文、数学、外语为3课时工作量,物理、化学、政治、历史为2.5

课时工作量,其余学科为2(以作业检查结果为准)。

第6条:班主任工作量。

班主任每周计5课时工作量;

第7条:部门负责人员工作量。

(1)学校负责人,每周各计16课时工作量。其它部门工作,按学校负责人工作(中层为40%,校级为80%)

(2)教研组长,每周计1课时工作量。(要有资料有活动记录)

(3)安全工作。各班学生健康安全,一周内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每周计1课时工作量。班主任每周上好一节主题班会课,有备课、安全资料,经查属实,每周计2课时工作量。

(4)所有老师,周会每周计1课时工作量、两操每周计2课时工作

(5)两操负责老师计2课时工作量。

第8条: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

公式

1:教师满工作量=学校总工作量÷学校教师总数

公式

2:学校总工作量=学校总课程教学工作量+学校总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量+

学校总业务学习工作量。

第9条:业余训练队教练员工作量。

业余训练队指由学校批准成立的体育运动队、文艺活动队、书画活动队、园艺小组、纸艺小组等,且每周定时开展训练活动的。其教练员、辅导员每周按活动次数与质量计工作量。按要求开展一次计

1--2课时工作量,有授课费用的训练小组不再计算工作量。

第10条:临时工作

全体在职教师每周按1课时计算临时工作量,未完成临时任务或临时安排工作找理由推托的,不计算工作量。

第11条:其他人员周工作量。

(1)图书管理员、实验室、文印室、教务外等部门,计12课时工作量;校园布置与宣传每周计0.5课时工作量;学生就餐管理:每天0.5课时工作量;报到缴费1--4课时工作量;早、中跟班每次1课时工作量;值楼一次1课时工作量;

(2)对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根据其承担研究任务的大小,每周按0.5~2课时工作量计算。

(3)代课

因为工作需要,学校安排代课按每节5元计算,期末在学校办公费中支付。

(4)教研课与公开课

教研课与公开课的课时量按是普通上课的5倍记课时工作量

第12条

各门课程的工作量系数

语文1.25

数学1.1

英语1.0

品德、体育等其它课程0.9

第13条:考核办法

校长对各部门工作进行考核,各部门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每月进行一次考核。

1、教学工作:由教导部门从教案、作业、课堂教学、听课、业务学习、上交资料、行政督查记载本七个方面进行考核。

2、部门工作:

办公室从参加会议、信息报送、证件收缴,荣誉奖励、行政督查记载等五个方面考核

政教处从班级学生个人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安全、违纪违规等本四个方面进行考核。

团委从组织参与活动、主题团队活动、上交资料、广播站的档案材料,竞赛评比等方面评比。

体卫艺等教室卫生、公共区卫生、办公室卫生、两操、班级学生个人卫生四个方面进行考核。

3、后勤部门:由总务主任从财产保管、器材使用、收费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

第十四条:教师目标管理排名与总计分及奖金发放的计算方法

篇7:教师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标准

一、德

1、师德表现

优 秀:自觉履行师德公约,无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现象,平等对待学生深得学生和家长好评。

良 好:自觉履行师德公约,无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现象,平等对待学生,学生和家长评价较好。

合 格:能履行师德公约,虽偶有变相体罚学生现象,但能及时改正,并得到学生和家长谅解。

不合格:有体罚学生现象或变相体罚学生造成一定影响;或违章违纪、有损学校声誉。

2、政治学习

优 秀:积极参加、无缺席现象,态度鲜明。

良 好:积极参加,态度鲜明,但因故有请假缺席情况。合 格:学期内因故请假缺席超过二分之一。不合格:学期内有无故缺席现象。

3、社会活动

优 秀:热心社会工作,认真负责,完成任务出色或参加社会活动为学校争得荣誉。

良 好:热心社会工作,能认真完成任务。合 格:经做工作能接受并认真完成任务。不合格:经做工作仍不乐意接受任务。

4、公益劳动

优 秀:积极、主动参加,并能以身作则,带头作用好。良 好:热心公益劳动,能认真完成任务。合 格:能接受和完成公益劳动任务。

不合格:不参加公益劳动或因故参加公益劳动次数少于全期劳动总次数二分之一以上。

二、能

1、继续教育 优 秀:积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每学期3000字以上。良 好: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每期读书笔记2500字左右。合 格:能参加教育理论学习,每期读书笔记2000字左右。不合格:经常不学习,或虽能参加学习但态度不够认真。

2、教育科研

优 秀: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有教研课题,且实施好,资料全。良 好: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虽有课题,未能认真实施,资料不齐全。合 格:能参加教研活动,在教学中进行教改实验。

不合格:教研活动经常不参加,或虽能参加活动但态度不认真。

3、课堂教学:

优 秀:课堂教学中,民主和谐的气氛很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良 好:课堂教学中,民主和谐的气氛较浓,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合 格:教学中能营造较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的兴趣。不合格:教学中不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4、教学论文:

优 秀:能积极撰写论文并获市级以上奖励。良 好:能积极撰写论文并获镇级奖励。合 格:能积极撰写论文,每期达一篇以上。不合格:全期未撰写过一篇论文。

5、学生管理

优 秀:班级管理中获优秀班称号或课堂教学管理有方,深得学生喜爱。良 好:班级管理中获文明班称号或课堂教学管理有方,受到大多数学生肯定和喜爱。

合 格:班级管理中获合格班称号或课堂教学中注重管理,能保证正常教学秩序。

不合格:班级管理未达到合格标准或课堂教学中管理不力造成秩序混乱,影响正常教学。

三、勤

1、出勤情况

优 秀:全期出满勤,无迟到、早退现象。良 好:遇事请假,无迟到、早退现象,全期出勤达95%以上。合 格:遇事请假,无迟到、早退现象,全期出勤在50%以上。不合格:有旷工现象(不请假而缺勤)或全期出勤率不到50%。

2、任课情况 优 秀:满工作量。

良 好:因人员因素造成任课时数比规定工作量少2节以内。合 格:因人员因素造成任课时数比规定工作量少6节以内。不合格:因客观原因造成任课时数比规定工作量少6节以上。

3、兼职情况

优 秀:兼任各部门工作,并能认真出色完成工作任务。良 好:兼任各部门工作,并能较好完成工作任务。合 格:虽未兼职,但能主动积极完成临时性工作任务。

不合格:虽兼任各部门工作但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或未参与任何临时性工作任务。

4、代课情况

优 秀:能主动帮助同事解难,认真完成代课任务。良 好:能接受学校分配的代课任务并认真完成。合 格:经做工作,能完成代课任务。不合格:拒不接受代课任务。

5、缺课情况 优 秀:全期无缺课情况。良 好:全期有因公缺课情况。合 格:全期有因病、因事缺课情况。不合格:全期有未经请假缺课情况。

四、绩

1、教学竞赛

优 秀:能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改革,各种教学竞赛(上课、教案、下水文、教学技能等)获市级以上奖励。

良 好:能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改革,各种教学竞赛获镇级以上奖励。合 格:能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改革,每期主动上公开课一节或其它教学竞 赛能积极参加一项以上。

不合格:全期未上过一节公开课或各种教学竞赛也因故没能参加。

2、教学成绩 优 秀:合格率达90%。良 好:合格率达 75%以上。合 格:合格率达60%以上。不合格:合格率未达 60%。

3、转化后进生

优 秀:热情耐心做后进生工作,转化率达 80%以上(或转化人数在2人以上)。

良 好:热情耐心做后进生工作,转化率达 70%以上(或转化人数在1人以上)。

合 格:热情耐心做后进生工作,转化率达 60%以上(或转化人数为1人)。

不合格:对后进生缺乏耐心和关心,全期转化后进生无明显成效。

4、培优工作

优 秀:热心承担培优工作并获得市级以上奖励。良 好:热心承担培优工作并获得镇级以上奖励。合 格:能承担培优工作并获校级奖励。

不合格:未承担培优工作或虽承担培优工作但未获奖励。

篇8: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 仔细分析一线教师的教案, 我们就能发现, 教师们对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叙写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的教师认为叙写一个教案只要把教学过程写清楚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可有可无;有的教师叙写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设计毫无关联, 教学过程不为教学目标服务;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要求叙写三维教学目标, 则每课时必写三维目标, 面面俱全, 牵强附会, 等等。布卢姆说:“良好的教学始于明确的目标。”有效的教学准备, 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分析教材, 制定目标, 教师习以为常。那么, 在新课程背景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应该怎样制定和叙写呢?一、如何认识基于课程标准的课时教学目标顾泠沅教授认为,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或所要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是教的标准, 对学生来说是学的标准。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体系, 可以分成: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不同的层次。我们一般所说的教学目标是指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 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它规定了在具体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的达成度, 即在这一堂课中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新课程的教学观认为, 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学习的活动, 教学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应该指向学生的学, 课时教学目标应该是预期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 学得怎么样。所有的课堂教学设计都应该指向学生的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具体目标的第一条就规定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具体目标包括知识性目标、能力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 是立体的、三维的, 这是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要求, 应该在课时教学目标中体现出来。二、依据什么来制定课时教学目标 (一) 依据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总目标, 它规定了生物学科教学的课程目标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它同时规定了生物教学的具体目标及各个模块所要达成的目标。教师要深入学习和分析课程标准, 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和模块教学目标, 使我们制定的课时教学目标既符合课程教学的目的, 又符合课时内容的要求。课程标准要求“知识性目标”“能力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成功的体验, 最大限度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 (二) 依据教材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 但不同的教材对标准的理解不同,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可能不同, 具体的课时目标必定要与所学教材相适应。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 把握教材编写意图, 才能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以生物学科为例, 近年来浙江省的生物教材变化快, 教学指导意见也随之变化, 这样, 生物教师的学习也要赶上教材变化的速度。 (三) 依据学生实际教学是基于学生的, 教学目标的设定当然也要基于学生。学生是具有个性特点的人, 教学目标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制定, 教学活动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展开。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前备的知识、能力以及不同时间学生的情绪状态, 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确立有效的课时目标。三、如何来制定课时教学目标如何制定课时教学目标?对此, 我们结合一位教师在《细胞呼吸》一课的教学中所叙写的教学目标 (以下简称《细胞呼吸》案例) 进行分析。《细胞呼吸》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内容标准 (1) 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过程、区别和联系; (2)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和应用。2.知识与能力 (1) 通过呼吸作用的两种方式的比较,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2) 通过酵母菌有关问题的解决, 学生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及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3) 通过呼吸作用的复习, 培养学生前后知识的贯通和联系能力, 养成正确有效的知识整理和梳理的方法, 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3.过程和方法评价式过程, 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4.情感目标通过对细胞呼吸的进一步理解, 学生能够对一些生命现象有合理科学的解释, 能够形成珍爱生命的意识和信念。 (一) 课时教学目标叙写的一般格式课时教学目标叙写的一般格式可用图1表示。虽然并不是每一句话都要用这样的格式, 但基本的语句结构要正确。如《细胞呼吸》案例中描述过程与方法目标“评价式过程、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 显然不符基本格式要求。 (二) 教学目标中应涵盖知识性目标、能力性目标、情感性目标 (三维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应尽量体现三维目标的全面性, 但每一课时应有所侧重,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突出某方面的目标。不同的课时内容也不强求三维目标的大而全, 要从实际出发, 制定切合实际的情感目标, 避免“贴标签”现象。在《细胞呼吸》案例中, 三维目标定位与生物课程标准不一致, 这样的写法是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 这里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完全是为了求“三维”的大而全, 是牵强附会的。 (三) 斟酌目标分类, 控制条目数量三维目标可以分类叙写, 以明确本节课要求的三维目标分别是什么, 但要注意分类叙述时条目不能过多, 避免一个课时教案中教学目标就占去很大篇幅, 头重脚轻。条目过多也会造成目标没有重点, 面面俱到, 加重学习负担, 也难以检测目标的达成。所以, 三维目标的叙写尽量不分类为好, 可直接按流水号叙写, 但应在各条目标中体现三维目标。这样可避免条目过多的现象, 一般叙写3~5条比较合适。要注意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的结合, 过程与情感目标往往隐含或渗透在显性的知识技能目标中。如在《细胞呼吸》案例中目标分类就过于复杂, 条目过多, 让人看了抓不住重点, 也不利于设计目标的检测, 而且在整个教案中占去了很大一个篇幅, 造成了“头重脚轻”的感觉。 (四) 每个教学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可测量的课堂教学叙写的是目标, 而不是目的。要避免将课程教学目的写成课时教学目标。如“通过……养成全面的科学素养”“掌握科学学习的方法”, 等等, 基本上是“正确的废话”, 在一堂课中是无法实现的, 也无法测量与评价。课时目标中针对具体内容的知识技能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可测量的, 具体的要求可根据课程标准中提供的行为动词来描述, 这一维度的目标教师往往容易把握。而对于方法与情感目标, 就容易出现不明确的“套话”, 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叙述是不具体的, 也难测量, 如果能用“通过……学会……”等格式来叙述那就具体多了。在《细胞呼吸》案例中, 教师已经懂得运用“通过……培养……”等格式来叙述行为条件, 但目标中出现了很多“正确的废话”, 如“培养学生前后知识的贯通和联系能力, 养成正确有效的知识整理和梳理的方法, 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的目标是无法进行检测的。 (五) 教学目标叙写时应明确四个基本要素1.目标陈述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 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只有当学生的行为发生了与教学目标的规定相应的变化, 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在《细胞呼吸》案例中,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前后知识的贯通和联系能力”这样的写法都是不规范的, 因为在这里, 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 而不是学生, 即导致了所谓的主体错位现象。2.目标陈述的谓语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叙写要把握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明确学什么以及怎么学, 要尽量避免用含糊的、不切实际的、不确定的语言。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外显, 要尽量使用操作性强、意思明确的语句, 水平词的使用要准确, 以便于测控。如叙写知识目标行为动词时, “了解、理解、应用”可用来表述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 但不适宜表述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目标对应的行为动词有 (来自课程标准) :[了解水平]:描述、简述、识别、列出、列举、说出、举例说出、指出、辨别、写出、排列[理解水平]:说明、举例说明、概述、评述、区别、解释、选出、收集、处理、阐明、示范、比较、描绘、查找[应用水平]:分析、得出、设计、拟定、应用、评价、撰写、利用、总结、研究在《细胞呼吸》案例中, 该教师较多使用了培养、提高、养成等动词, 与课程标准提供的动词有差别, 这些动词的指向不是很明确, 也较难检测达成度 (指向不明) 。又如一教师这样叙述《细胞的增殖》一节的知识性教学目标:“1.概述细胞周期的概念;2.描述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特点及有关细胞结构的变化。”在课程标准中, “概述”属于理解水平, “描述”属于了解水平。在这一节中, 细胞周期的概念应该是了解水平的, 而有丝分裂过程的特点应该是理解水平的。可见, 这位老师对这两个动词的具体指向是不明确的 (层次不清) 。相比较而言, 以下关于《细胞分化》一节教学目标的叙写就比较到位:“举例说明细胞分化的概念、特点和意义;能判断不同细胞的分化程度和分化能力的大小;能分析、比较不同动物细胞全能性的大小;说出癌细胞的种类、特点和应用价值;构建细胞分化、全能性、干细胞和癌细胞的知识体系。”其中用到的“举例说明”“判断”“分析比较”“说出”“构建”等目标动词, 准确而具体地描述出了各个目标的行为要求, 也为目标的检测提供了明确的标准。3.目标陈述中必须明确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条件) 目标陈述中必须明确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条件) , 可以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如一教师这样叙写《分离规律》第一课时的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 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其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这一学习结果是建立在“学习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的条件基础上的。4.目标陈述中应明确学习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 而不是最高要求, 更不是无法实现的要求。如“概述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分析其过程与结果”这样的目标, 就对学习的范围和结果都作出了最低的要求, 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 它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的功效。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的程度, 教师对教学目标理解与把握得越好, 就越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课堂教学, 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班级口号三年级下一篇:全面从业治党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