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克和千克)

2024-05-22

教学反思(克和千克)(通用8篇)

篇1:教学反思(克和千克)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在教学《克和千克》,我觉得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

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

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学设计中我的教学目标的定位为: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

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执教后,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

反思之一——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像、推理、猜测、判断等心智的运动,挑战自己的思维。如上课开始的情境中,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轻很轻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说一说吗,不仅引发学生进一步对轻重的关注,更调动已有的有关重量单位的知识经验,尽管学生没有说出吨等知识,但为教师的下一步教

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几克到几十克再几百克这个重量的序列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加以建立。从教学实施中看,我出示了一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让学生猜测,进行有依据的合理性的猜测。学生在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让学生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与实际不符合实际标准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了想知道这一物品实际重量的强烈需要,从而带出物体重量单位的一个简单序列,而序列的意图在教学中主要就是让学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实地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同时为建构“1千克”这一概念埋下伏笔。

反思之二——本节课,为了引起学生对重量的关注,所创设的情境比较开放,因此对组织实施的教师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与调控要求高。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叫一学生上台称物体的重量时,有的学生并没有仔细听,说我没有叫他上台,非常不高兴,这是我没有想到。课堂上,学生第一次看到天平称,感到非常新鲜,在称重量时,他只顾“研究”天平称,最后是在我的“千呼万唤”的引导下,将问题的焦点锁定在物体的轻重上。

反思之三——鼓励性的语言学生的学习提供情境场。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激励会让学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学习。课堂上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逐步接近标准答案,好胜心理的激发,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情绪

这节课中,教师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积极的评价,这种动态地生成性的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和积极的情感。如,当教师想让学生猜一大包味精重多少时,有学生情不自禁叫起说已经知道答案了,教师连忙接话,问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兴奋地说是上课前偷看的,教师灵机一动让他俩兴致勃勃地写到黑板上去,非常自然非常和谐地生成了下一环节的内容,学生也得到了鼓励。在教师的鼓励下,不时学生提出了有质量的问题,如学生问:为什么一包味精用克作单位,另一包用千克作单位呢?

篇2:教学反思(克和千克)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这两个单位却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没有实物的衬托是很难进行感知的。这节课就是要让学生把那些抽象的概念进行具体地感知,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1克和1千克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选择学习材料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对于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上,采用的是“供料学习”,并且在材料准备上精心设计:有2分的硬币和其它1克的物品,目的是让学生感知1克的质量;有200克、500克和1千克的物品,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学习材料里有的在外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有的没有质量标识,使学生学会用看或者是掂等多种方法来找,体会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2)本节课,除了在相应环节中出示了各种秤的图片外,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称量活动,只把一个天平和一个盘秤请进了教室,分别是用于1克和1千克的物品的演示和验证上。这样做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而对物品的估量应该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后完成的,因此并没有让秤出现满教室,还原一个真实的常规课堂。

2.体验方法指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曾经“热闹”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思考,反思过后我们高呼:“还数学课堂一丝宁静。” 不论是掂一掂,还是找一找,我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活动方法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数学小精灵的“活动提示”、“静静感受”等的语言指导、对有序活动的针对性表扬„„把这种体验的方法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渗透给学生,从而提高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相信长此以往,学生活动的有效不再是一句空话。

3、亲历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认识1千克时我让学生先估一包面条(500克)的质量,再计算出两包面条的质量:500克+500克=1000克,再用以千克为单位的盘秤来称一称,得出结果是1千克,让学生说发现了什么?得出这个重要的结论:1千克=1000克。整个教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亲手实践、亲自感受,这样的教学,学生最后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些干巴巴的数学知识,而是我为学生提供的一片天地,能让孩子的心灵在指尖舞动,让他们尽显思维,对这些数学知识有最深刻的了解,孩子们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的学具比较多,学生对于这些东西都觉得很新鲜,很好奇,总想动一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多思考和总结一些有效的课堂调控方法是必要的。另外,从“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发现有个别学生估的质量和实际质量差距比较大,可以看出有个别学生的估测能力在一节课内还没得到很好的培养,需要在日后的生活实践和练习中不断修正,形成正确的估测策略。

篇3:“克和千克”教学建议

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概述。教学时, 教师可用动画形式有层次地播放主题图, 让学生边观察边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物体的轻重, 懂得我们在生活中需要知道物品的轻重。主题图中的水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教师可以提出:“怎样知道水果的轻重?”这一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和爸爸、妈妈去超市或菜市场购物称重的情境, 进而引出质量单位, 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明确“表示物品有多重, 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单位”。此外, 为给教学提供合适而丰富的素材, 教师还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收集与质量有关的素材, 如硬币、袋装食盐、袋糖、袋泡茶、袋药 (颗粒冲剂) 等。为了方便在教学时呈现和使用, 也可以由教师通过实物或者图像的方式收集。

二、借助生活物品, 引导学生逐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例1时, 教师可以借助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如, 借助教材中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让学生认真观察这3样物品, 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一些比较轻的物品, 让他们猜一猜, 然后拿在手中掂一掂, 感受到底是重还是轻。当学生感觉到这些物品都非常轻时, 教师顺势引出:计量比较轻的物品, 常用“克”做单位, 用符号“g”表示。 (同时板书:克 (g) )

1.找一找。教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用“克”做单位。

2.掂一掂。感受1克究竟有多重。教师出示一枚2分硬币, 让学生在手中掂一掂, 再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 并把这种感觉牢记在心里。教师再告诉学生,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

3.估一估。为了突出“标准”的作用, 教师可以出示一些比较轻的物品, 让学生估一估有多少克, 如, 一根鸡毛、一张纸、一根毛线、一个乒乓球等。

4.称一称。教师拿出天平秤, 让学生从事先准备的袋子里取出重1克的玉米, 借助天平称出1克的重量, 再借助其数量, 掂重继续感知1克。同时再出示不同质量的天平砝码让学生分别感知1克、几克的轻重, 丰富学生的质量观念, 从而将难以感知的质量单位直观化、数量化, 为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奠定基础。

在使用天平秤时, 教师要先向学生介绍天平的各部分名称及其使用方法, 告诉学生:称物品时通常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天平左边, 砝码放在右边。

5.练一练。让学生自主完成第101页中的“做一做”, 然后指名学生判断, 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三、借助生活物品, 让学生直观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当学生有了1克的质量观念, 直观认识克的作用之后, 教师再结合本地实际、本班情况选取一些与千克相关的素材, 根据实际设计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如, 准备2袋食盐、1千克水果或其他1千克或几千克的物品。让学生先认真观察物品, 了解其中的数学信息, 再拿拿、拎拎所准备的实物, 说说自己的感觉, 是轻还是重等。当学生感受到这些物品都比较重时, 教师乘机引出:计量比较重的物品时, 常用“千克”做单位, 用符号 (kg) 表示。 (同时板书:“千克” (kg) )

设疑:

1. 如果每袋盐重500克, 几袋盐重1000克?

2. 比一比, 1千克和1000克哪个重, 为什么?

3. 1千克有多重?

4. 你知道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5. 怎样知道这些物品具体有几千克?

6. 你知道哪几种秤是用“千克”做单位的?

7. 什么是“净含量”?

让学生通过解决以上问题知道:1千克=1000克;要知道物品具体有多重, 要用秤称, 从而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和各种秤的使用方法及怎样读出物体的质量;净含量指物品的实际重量, 不含包装箱或盒。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实生活中进行实际体验, 以体现千克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了解各种秤的使用方法, 知道指针指着几, 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通过称量积累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 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认秤, 重点在于读出物体的质量, 培养刻度意识。教学时, 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各种秤的称量范围, 即知道秤的使用方法;知道怎样通过秤上的刻度读出物体的轻重, 体验称重的本质。教学时只要学生能读出整十、整百克、整千克就可以了, 对学生要求不能过高。

其实, 在现实生活中, 学生对各式各样用千克计量的秤并不陌生, 但在计量表述上各地不相同, 人们还习惯用“斤”“两”表示物体有多重, 有的地方也习惯用“公斤”和“公两”。如2斤苹果、3两茶叶。要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1斤=10两, 1斤=500克, 2斤=1千克, 1公斤=2斤, 1市两=50克, 1公两=100克之间的关系, 达到“学以致用”。

四、实践运用, 巩固拓展

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 并巩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练习:

1.在 ( )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小华体重是33 ( ) 。 一桶油重5 ( ) 。

一个鸡蛋约重50 ( ) 。一袋食盐重500 ( ) 。

一个面包重48 ( ) 。一袋饼干重255 ( ) 。

一只鸡约重3 ( ) 。一个苹果重120 ( ) 。

一袋大米重50 ( ) 。一把牙刷重20 ( ) 。

2.在 ( ) 里填上适当的数。

我的书包大约重 ( ) 千克。

数学课本大约重 ( ) 克。

一块橡皮重 ( ) 克。

一支铅笔大约重 ( ) 克。

我每顿大约吃饭 ( ) 克。

3.比较大小。 (在○里填上“>、<”或“=”)

3000克○3千克 4900克○5千克 1千克○1000克

20千克○200克 4千克○3800克 65千克○6000克

4.判断。

(1) 1000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

(2) 明明的体重是35克, 比我重。 ( )

(3) 小红用天平秤称她的体重。 ( )

(4) 妈妈今天买了2克苹果, 1克桃子。 ( )

篇4:教学反思(克和千克)

教材是从学生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再教学一些质量单位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对1克与1千克的认识,通过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克、1千克的重量,知道1千克=1000克。

学情分析:

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的知识。虽然在生活中他们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实际意义还缺乏了解,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在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重视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让他们亲自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与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通过实践,探索出质量单位“1千克=1000克”的进率。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

4.初步学会用秤称物体的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能力和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盘秤、5袋1千克物品、1袋3千克物品、1袋500克的物品、一些1克重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瞧,春天的景色多美呀!真是郊游的好季节,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去超市购买一些郊游时所需要的物品吧!

师:(出示主题图。)孩子们,来到了超市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饼干110克。

生:苹果1千克。

生:豆油5千克。

师: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你们所说的“克”和“千克”就是世界各个国家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师:克和千克是它们的中文名字,它们还有英文名字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g是克的英文缩写,kg是千克的英文缩写。如果在包装袋上见到5只要读5克,那见到5kg呢?

生:5千克。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

二、联系生活,初步感知

师:5克和5千克都是用来表示重量的,那知道物品重量的方法有哪些呢?

生:看包装袋上的标志。

生:用秤称。

师:那么,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秤呢?

生:我在蛋糕城见过电子秤。

生:我在小卖店见过盘秤。

生:我在姥姥家见过磅秤。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认识这么多秤啊!请大家看大屏幕,看看这些秤中有没有你们见过的,然后和同学们说一说。(生交流。)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就是用盘秤来称量一些物品,谁会使用盘秤呢?

生:把要称量的物品放在盘上,指针指向几就是几千克。 师:你的生活经验可真丰富,这么小的年纪就会用秤了。

[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数学经验和数学思维。]

三、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克。

师:老师这有一枚2分硬币,它有多重呢?谁来猜一猜?

生:1克。

生:2克。

生:3克。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谁愿意来称一称呢?

(生称2分硬币。)

师:有什么发现?

生:指针没动,量不出来。

生:看来一枚2分硬币实在是太轻了。 师:那怎么办呢? 生:用天平称。 师:同学们,用天平称量物品和其他的秤可不一样呀!你们要认真观察。(课件演示。) 师:现在屏幕上是一架调好的天平,指针正好指向“0”刻度,我把这枚2分硬币放在左盘,有什么发现? 生:向左倾斜了。 师:现在老师把右盘放上1克的砝码,怎么样了?

生:指针又指向“0”了。

师: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一枚2分硬币正好重l克。

师:那这1克重的2分硬币放在手中是什么感觉呢?想不想亲自感受一下?

师:谁能说一说,1克放在手中是什么感觉?

生:1克实在是太轻了,就像没拿东西一样。

生:就像拿一片羽毛一样。

师:同学们,根据这1克的感觉,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1克重呢?

生:一小块海绵。

生:3粒黄豆。

生:2粒花生。

师:一枚2分硬币是,1克,那2枚、3枚……5枚呢?下面就请大家把你们小组的硬币放在一起,来感受一下1克与2克、3克……5克的不同吧!(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

生:我们组是拿1克和2克进行比较的,觉得2克比1克稍微重一点。

生:我们组是拿1克和5克进行比较的,觉得5克比1克重一些。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认识了1克和几克,并且亲自感受到了它们的实际重量。现在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认识克的。

生:我们是用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的方法来认识克的。

师: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认识千克。

2.认识千克。

师:现在老师这有3袋物品。(一袋1千克毛线、一袋1千克大苹果、一袋1千克小苹果。)哪一袋重一些呢?请来猜一猜。

生:毛线会重一些,因为毛线比较多。

生:大苹果重一些。

师:看到大家的意见还是不统一,那谁愿意来称一称。(生称3袋物品。)

师:有什么发现?

生:都是1千克。

生:数量多的物品不一定重。

师:你们可真丫不起。有这么多的发现,你们想亲自感受一下这1千克的实际重量吗?(生小组活动。)

师:1千克拎在手中有什么感觉?

生:比1克重多了。

生:拎在手中胳膊都酸了。

师:现在大家就拿出身边的物品和这1千克比较一下。看看谁重一些呢?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呢?

生:我们组是拿5本书和1千克进行比较的,我们认为5本书比1千克重。(生到秤前验证。)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这1千克拎在手中的感觉牢牢地记在心中,那我们就用这种感觉做一个游戏,每组选一名感觉最准的同学到台前来做游戏。

师:现在老师来宣布一下游戏规则,每名选手闭上眼睛,师会递给你两袋物品,其中一袋正好是1千克,另一袋不是1千克,请你闭上眼睛选出1千克的物品。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都是拿一些物品和1千克比较的。其实比一比也是学习数学的方法,以后我们会经常用到。

3.探索1000克=1千克。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不仅认识了克和千克,而且感受到了他们的实际重量,那么克和千克会不会有联系呢?

生:会有联系。克轻千克重,克多了就变成了千克。

师:那么多到什么程度是1千克呢?

生:1000个1克就是1千克了!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吧!现在老师手中拿的是一袋500克的盐,那两袋呢?

生:1 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500+500=1 000。

师:很聪明。那么我们这两袋盐放在秤上称一称是多少?

生:1千克。

师:说明什么?

生:说明1 000克:1千克。

师:孩子们又有了新的发现,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师:规在请大家打开书做第4题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等活动,充分感知1克和1千克的重量。]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得都不错,不知道淘气学的怎么样?我们赶快来看一下淘气的记录单吧。

(我是淘气,听说要郊游了,我们买了许多好吃的:一个200千克的大苹果、5克的水、120千克的面包、一个4克的大西瓜,我会分给你们吃的,同学们我记录的对吗?) 生:不对。200千克的大苹果应该是200克。

生:5克水还不够一口喝的呢!应该是500克。

生:应该是120克的面包。

生:没有4克的西瓜应该是4千克。

哪节设计主要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训练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反思:

审视这节课有3个优点:

1.教师智慧的引领,激发了课堂的生气。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学习,应当是学生在教师充满智慧的启迪引领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本课的教学,拓展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开放式空间,把枯燥的数学学习设计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探究的动态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教师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在体验与探究中构建知识,并能根据他们的情感需要进行智慧的引领,激发了课堂的灵气。一个又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像磁石般吸引着学生,再加上教师评价方式由个人到小组,充分调动了孩子们自主参与的积极性,课堂上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

2.学生经历了充分体验,体现了探究意味。

传统的教学知识的形成是由教师讲的,在本节课教师充分给学生提供了“做活数学”的机会,使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让学生通过估、称等方式亲自体验到的,使孩子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显然,只有让孩子在充分的体验和感悟中才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感受。

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了数学知识,感悟了数学方法,学生们通过充分的想象、推理、猜测、判断等一系列活动,挑战自己的思維,特别是一次又一次的发现,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浪高过一浪。

31思想方法的归纳,使教学溢光流彩。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我在教学的同时,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渗透,使学生能更好地形成数学知识结构,提高思维品质,尽管二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准确地归纳学习方法,但教师能经常渗透,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篇5: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及课前布置到超市调查物品的重量来揭示课题,学生感到很亲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归宿于生活,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虽然对克与千克还不熟悉,对1克与1千克有多重?缺乏感性认识,但他们已经知道物体有轻重,并能用手或其他部位去感受体验质量,分辨物体的轻重,所以学习这一课我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逐步感知认识质量单位,并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如通过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同学,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同时引导学生“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并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两袋食盐,一手掂1个2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集二》这一教学反思,来自网!

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交流、实验等能力。

三、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通过自主探究享受学习的乐趣。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用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更多实物材料,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如: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500克盐有多重,1个文具盒、1个擦子大约有几克,让学生借助对苹果、盐、文具盒、擦子的质量的感知,迁移到对1克、1千克重量的感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操作培养学生自己去解答问题、去验证答案。对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一定的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篇6: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属于《量的计量》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质量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是如何进行量化比较?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难点,因此,本节课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时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单位的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之间的关系,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成功的地方:首先将学生置于与学习新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将这种生活经验变成数学资源,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比如: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题图,或在课前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收集工作,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认识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课内、课外互补,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中,设计各种有效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如:我设计了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掂2分硬币、一根香烟、几粒黄豆等来感受1克有多重,这样不仅有身体的感受,还有对物品数量的感受,对1克的质量感受就更生动了,很好的落实了教学目标。不足的地方及对策:克和千克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时应时时把估算的教学贯穿始终,使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

篇7: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

《克和千克》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经历,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多方位体验。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要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过程,进而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围绕这一目标我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怎样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如何实现让学生了解“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的教学目标?显然,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和感知中才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感受。正如俗语所说“我听到过,过眼云烟;我看到过,历历在目;我做到过,铭记在心;我体验过,沦肌浃髓”。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亲身感受物体都有轻、重,使学生对看不出、听不见的质量能够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的感觉而感受到,体验并比较什么“重”,什么“轻”。

因此,最终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如让学生掂一掂硬币,估一估多重是一千克,通过称一称5本数学书是一千克,再掂一掂1千克的重量,通过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同学,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想方设法使学生亲身感受“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进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食盐、拿起1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这1千克与1克放在手上的感觉;再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如:1千克苹果、梨大约有几个,1个文具盒、1个擦子大约有几克,让学生借助对苹果、梨、文具盒、擦子的质量的感知,迁移到对1千克、1克重量的感受。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交流、实验等能力。

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根据经验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识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学生情绪高涨,掌握得也不错。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2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是第一学段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学生体会1克和1千克实际有多重,建立正确的质量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是通过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来达成这一目标的。总的来说,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方面新课程的理念。

一、走进生活,体现生活数学。

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克和千克”这个内容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打破课堂40分钟的局限,把学习延伸到课前,拓展到课后。课前,我让学生走进生活,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从课堂上学生的汇报,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感受到了它对生活的意义。这是展开新课教学的基础。课堂上,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超市作为新课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生活中哪里用上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秤,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重1克,哪些东西大约重1千克。可见,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数学概念是有效的。课后,我引导学生写一篇有关克和千克的数学日记,唤醒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关注过程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本课教学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感悟质量观念,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了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课堂上有多次的体验活动,如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从学生能比较准确的估测物体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的理解是比较清晰的。这些数学知识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质量观念,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在数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本课中,建立了1克的观念后,让学生想一想10个这样的2分硬币该有多重呢?10袋这样10克的米又该有多重呢?从学具中找出大约100克的东西等等。这些都不是瞎猜的,而是一个数学推理和想象的过程,有着浓浓的数学味。猜测和验证又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多次的估一估,称一称中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另外,判断数学日记中有哪些错误是比较高层次的数学思维活动。只有在深刻理解质量单位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以上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推理、猜测、验证、判断等心智活动,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发展。

上完这节课,从学生能准确的举例说出生活中大约1克或1千克的东西,以及大部分学生能比较准确地估测物体的质量,正确地使用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率是比较高的。但这节课的学具比较多,学生对于这些东西都觉得很新鲜,很好奇,总想动一动。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多思考和总结一些有效的课堂调控方法是必要的。另外,从“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发现有个别学生估的质量和实际质量差距比较大,可以看出有个别学生的估测能力在一节课内还没得到很好的培养,需要在日后的生活实践和练习中不断修正,形成正确的估测策略。

今后,我的教学将继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3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根据学生经验,活用教材。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尽管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没有实物的衬托是很难进行感知的。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我就通过生活中物品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又请了一大一小两位同学,引出两位同学有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米和重约1千克的水果(4个苹果),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最后再出示某些物品,让学生进行估计重量,当学生的估计相差甚远时,另外的学生会用类化了的思想加以反驳,如:一生说1个鸡蛋重约50千克,则有学生会反驳说鸡蛋比1个苹果都小,哪来50千克?事实胜于雄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让其快乐体验。

让每一位学生带上一些小物品,例如:小豆子、小石头及一些零食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用手掂量物体的质量、用心感悟,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让人睹物思索,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之中。达到了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学生在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机会,通过学生的掂、猜、称、辩、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简单明了的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真实有效的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动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知识,逐步让自己获取克与千克的概念经验更加清晰。运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觉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了比1千克轻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验证,水到渠成,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能力。

四、教师要注意提高提自身素质。

一节课下来,时间较紧,归根到底,教师语言不够精炼,要不断学习、提高。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4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导入的设计,1克和1千克的感性认识,还是练习的设计、课后的调查,都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动手操作,应用知识的能力。

1、教学时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了知识的探究、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与发展,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

2、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3、指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习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本节课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实践,还算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质量单位的概念,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的密切结合。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

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一个蜗牛(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2分硬币、弹簧秤、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小天平、2分硬币、大米、石子、弹簧秤、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

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

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

(学生活动)

师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要选“XX”,不选“XXX”呢?

师:“XX”多重?“XXX”呢?

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2.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

(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3.认识“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小客人──“蜗牛”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只蜗牛的体重?

(学生兴趣高涨)

师: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秤来称呢?

师:那我们一起来称一称这只蜗牛的体重。

(示范操作)

师:我们来看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师:以蜗牛为标准,你能猜一猜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吗?

师:我们分小组来称一称看谁估量的最准。

(小组活动)

师: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师:同学们的桌面上有一些物品,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称一称,好不好?

听清要求:(1)先掂一掂,估计一下物品的质量,然后再用天平称出物品的质量。

(2)称好的物品的质量用近似数表示就可以。

师:刚才有的学生想知道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重,用标尺上的刻度不够,我们还有个办法用法码来称。

说明:游标拨回刻度0,在右盘放入砝码,直至天平平衡。

将砝码和标尺上的质量加起来就是数学书的质量。

师(拿出一袋盐):谁来估量一下一袋盐的质量?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质量标注,一袋盐500克,那两袋呢?

(板书1000克)

5.认识“千克“

师:如果再重一点的物品用天平来称还合适吗?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家里常用的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称的用法?

我们分小组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的物品。

在1000克右边(板书:1千克)

师:我们称出了分别1千克的大米和石子,你有什么发现吗?

师:虽然体积不一样,但质量是相同的。

师:同组同学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师:你能估计一下你的凳子、书包有多重吗?

称一称试一试吧!

小组活动并汇报。

6.认识1000克=1千克

师:1千克大米和刚才称的1000克的盐比较,请小朋友来猜一猜,谁重?

(学生猜)

师:我们用弹簧秤来称一下这两袋盐的质量。

师:也就是说

1000克=1千克(补充“=”注意读法)

也可以说1000个1克是1千克。

三、应用拓展

1.认识常用的台秤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弹簧秤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台秤,你能读出台秤上的数据吗?

2.认识健康秤

师:谁能说出他们的体重?

3.连线

西瓜

100克

方便面

5千克

4.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课后小结: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本节课重点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6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

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超市调查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1角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一块月饼50克,一袋盐350克、两袋白糖、1000克。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水果、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7

关于教学目标:

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

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

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的方法和意识。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

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意识。

反思一:

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反思二: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说说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个很轻的单位,人们是几乎感觉不到的。之后,我让学生找一找桌上约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估计能力,再揭示学生找到的物品都约重1克,为丰富克的感知,让学生感知10克要几个硬币,20、50克呢?并让小组6、8个同学合起来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再让学生估量苹果与盐的重量,在估量过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优化。可惜在估量确定出苹果重量之后,忘却了让学生感知200克的重量。在教学1千克的时候,我请学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废纸哪个重,哪个轻,由于两者体积相差比较大,学生很好的认识了千克,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要看质量而不是体积。最后我请学生比较了1克与1千克的不同,他们明显感受到1克比1千克轻得多,这为他们今后在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克与千克。

反思三:

在教学完千克后,因为时间关系,遗憾地没让学生感受几十千克有多重。另一个值得反思之处就是在回归课本的整理知识的环节中,该思考适当的引导学生整理、回顾知识。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8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9

在教学《克和千克》,我觉得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

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

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学设计中我的教学目标的定位为: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

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执教后,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

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像、推理、猜测、判断等心智的运动,挑战自己的思维。如上课开始的情境中,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轻很轻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说一说吗,不仅引发学生进一步对轻重的关注,更调动已有的有关重量单位的知识经验,尽管学生没有说出吨等知识,但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几克到几十克再几百克这个重量的序列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加以建立。从教学实施中看,我出示了一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让学生猜测,进行有依据的合理性的猜测。学生在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让学生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与实际不符合实际标准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了想知道这一物品实际重量的强烈需要,从而带出物体重量单位的一个简单序列,而序列的意图在教学中主要就是让学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实地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同时为建构“1千克”这一概念埋下伏笔。

本节课,为了引起学生对重量的关注,所创设的情境比较开放,因此对组织实施的教师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与调控要求高。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叫一学生上台称物体的重量时,有的学生并没有仔细听,说我没有叫他上台,非常不高兴,这是我没有想到。课堂上,学生第一次看到天平称,感到非常新鲜,在称重量时,他只顾“研究”天平称,最后是在我的“千呼万唤”的引导下,将问题的焦点锁定在物体的轻重上。

鼓励性的语言学生的学习提供情境场。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激励会让学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学习。课堂上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逐步接近标准答案,好胜心理的激发,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情绪都离不开教师语言的激励。这节课中,教师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积极的评价,这种动态地生成性的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和积极的情感。如,当教师想让学生猜一大包味精重多少时,有学生情不自禁叫起说已经知道答案了,教师连忙接话,问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兴奋地说是上课前偷看的,教师灵机一动让他俩兴致勃勃地写到黑板上去,非常自然非常和谐地生成了下一环节的内容,学生也得到了鼓励。在教师的鼓励下,不时学生提出了有质量的问题,如学生问:为什么一包味精用克作单位,另一包用千克作单位呢?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0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所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质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所以,在前一天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带来一些包装袋上写着重量的物品,如:食盐,方便面,果冻等。没想到,竟然有个学生告我,“老师,潘×说明天是不是过六一呢?”哈,差点没把我晕死。我顺势对学生说:“这些东西是我们明天学习克和千克用的,你拿袋子装好了带来,可别半路上偷吃哦!”瞧把他们给乐的,呵呵。

第二天,我发现几乎每个同学都带来一些东西,比以往任何一次作业的效果都要好,充分说明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作业才能让他们完成得心甘情愿,自然不会有忘带忘写的借口了。课堂上,利用这些东西,我让孩子们掂一掂,估一估,说一说,比一比,从而基本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并水到渠成的推算出1千克=1000克,而且还能正确清晰地读出这个公式,知道哪里停顿就能让听的人听明白了。

但是,由于活动多了一些,所以练习的相对就少了,如果能够再合理安排一下时间就好了。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同组的张老师,给了我几个2分的硬币,别看东西不值钱,用处大着呢,1枚2分硬币大约就是重1克,对于学生建立1克的概念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现在要找这硬币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再次感谢!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1

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及课前布置到超市调查物品的重量来揭示课题,学生感到很亲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归宿于生活,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虽然对克与千克还不熟悉,对1克与1千克有多重?缺乏感性认识,但他们已经知道物体有轻重,并能用手或其他部位去感受体验质量,分辨物体的轻重,所以学习这一课我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逐步感知认识质量单位,并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如通过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同学,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同时引导学生“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并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两袋食盐,一手掂1个2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集二》这一教学反思,来自网!http://

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交流、实验等能力。

三、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通过自主探究享受学习的乐趣。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用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更多实物材料,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如: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500克盐有多重,1个文具盒、1个擦子大约有几克,让学生借助对苹果、盐、文具盒、擦子的质量的感知,迁移到对1克、1千克重量的感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操作培养学生自己去解答问题、去验证答案。对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一定的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认识到本节课存在的不足: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估测误差,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成效。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会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后面的学习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许多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为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在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后,我又引导他们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在本节课中,由于大量的活动,课堂秩序不够井然。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兴趣很高,常常在老师还没有说完活动规则时就急不可待地行动起来,影响了活动的效果。让学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训练中应该更扎实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多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孩子细心倾听的良好习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完成得更好。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3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这两个单位却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没有实物的衬托是很难进行感知的。这节课就是要让学生把那些抽象的概念进行具体地感知,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1克和1千克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选择学习材料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对于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上,采用的是“供料学习”,并且在材料准备上精心设计:有2分的硬币和其它1克的物品,目的是让学生感知1克的质量;有200克、500克和1千克的物品,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学习材料里有的在外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有的没有质量标识,使学生学会用看或者是掂等多种方法来找,体会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

(2)本节课,除了在相应环节中出示了各种秤的图片外,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称量活动,只把一个天平和一个盘秤请进了教室,分别是用于1克和1千克的物品的演示和验证上。这样做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而对物品的估量应该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后完成的,因此并没有让秤出现满教室,还原一个真实的常规课堂。

2.体验方法指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曾经“热闹”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思考,反思过后我们高呼:“还数学课堂一丝宁静。”不论是掂一掂,还是找一找,我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活动方法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数学小精灵的“活动提示”、“静静感受”等的语言指导、对有序活动的针对性表扬把这种体验的方法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渗透给学生,从而提高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相信长此以往,学生活动的有效不再是一句空话。

3、亲历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认识1千克时我让学生先估一包面条(500克)的质量,再计算出两包面条的质量:500克+500克=1000克,再用以千克为单位的盘秤来称一称,得出结果是1千克,让学生说发现了什么?得出这个重要的结论:1千克=1000克。整个教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亲手实践、亲自感受,这样的教学,学生最后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些干巴巴的数学知识,而是我为学生提供的一片天地,能让孩子的心灵在指尖舞动,让他们尽显思维,对这些数学知识有最深刻的了解,孩子们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的学具比较多,学生对于这些东西都觉得很新鲜,很好奇,总想动一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多思考和总结一些有效的课堂调控方法是必要的。另外,从“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发现有个别学生估的质量和实际质量差距比较大,可以看出有个别学生的估测能力在一节课内还没得到很好的培养,需要在日后的生活实践和练习中不断修正,形成正确的估测策略。

今后,我的教学将继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4

质量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概念却有比较抽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使学生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质量,千克用于计量比较重的质量。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形成直接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质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移等活动方式,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一些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并认识“秤”。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重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是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0克、100克、500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亲身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我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克、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克、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生活中熟悉的食品,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得是否准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的。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能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操作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再通过有奖竟猜活动让学生估得准确玩得高兴。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最后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篇8:《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1、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并能大致估计出物体的重量。

2、知道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

3、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 并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并能大致估计出物体的重量。

教具准备:教具:托盘天平、盘秤

学具:二分硬币、瓜子、苹果、精盐、盘秤每组一个、大瓶饮料、其他食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请同学们一手拿数学书, 一手拿铅笔, 放在手上掂一掂, 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书重, 铅笔轻。

2、如果把书和铅笔调换一下位置, 又有什么感觉?

生:还是书重, 铅笔轻。

看来, 每一个物体都是有轻有重的。那要知道物体有多重, 我们可以用一种工具来测量, 这种工具就是秤。那么谁能来说一说你都认识哪些秤呢?

生:我认识盘秤, 电子秤和弹簧秤。

生:我还认识杆秤和天平。

生:我认识体重秤。

3、同学们认识的秤还真不少, 那都有谁和家长去买过东西, 你们知道人们用什么来做重量单位吗?

生:我知道人们用斤和两来做重量单位。

生:我知道人们还用克和千克来做重量单位。

生:我知道人们还用公斤来做重量单位。

4、公斤、斤和两是我们中国人常用的重量单位, 在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是克和千克, 也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课题)

二、互动研讨。

1、请同学们看, 老师手里有一枚二分硬币。这枚硬币有多重呢?下面我们就来用天平量一下。

2、请同学们来, 老师这里有一架天平, 谁想来观察一下天平是什么样的?

生:天平上有两个托盘, 托盘中间有一个刻度盘, 刻度盘前有一个细细的指针。指针正指向中间的红线, 在托盘前面还有一个尺, 尺上有1到10个刻度, 10后面还有一个字线G。

3、这名同学观察的很仔细, 老师告诉你们, 当指针指向红线时, 表示天平是平衡的, 前面的这个尺叫游码, 当游码指向刻度几就是几克, 那么这个G就是克的英文缩写。 (板书:克, G) 。当天平上的物体重量超过10克时, 我们就要用砝码来秤重。观察砝码, 最大的是多少克?最小的是多少克?

生:最大的砝码是250克, 最小的砝码是10克。

4、好, 请同学们看, 老师把二分硬币轻轻的放在天平的左盘上, 移动游码。好, 现在天平处于平衡状态, 请一名同学上来观察一下这枚硬币有多重?

生:这枚硬币重1克。

5、哦。一枚二分硬币重1克, 那么请同学们把这枚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 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很轻。

想一想, 生活中哪能些物体大约重1克?

生:一根羽毛大约重1克。

生:一个曲别针大约重1克。

生:一个瓜子大约重1克。

同学们说了很多物体都很轻。那在另一只手上拿起你的橡皮, 掂一掂, 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硬币轻, 橡皮重。

那么橡皮有多重, 你能估计一下吗?

生:我认为橡皮重2克。

生:我认为橡皮重3克。

生:我认为橡皮重5克。

啊, 同学们有这么多意见, 那我们就来量一量吧?我把橡皮轻轻放在天平上, 移动游码到2, 嗯?没动。看来2克不对, 我再移动游码到3, 嗯?还是没动, 我再动游码到5。啊?还是没动。我再动, 好了, 正在天平平衡了, 谁来观察一下橡皮多重?

生:这块橡皮大约重6克。

6、同学们看, 老师手里变出了一袋瓜子。请同学们用两只手一手拿硬币, 一手拿瓜子, 掂一掂, 猜一猜瓜子有多重?

生:我觉得瓜子重15克。生:我觉得瓜子重100克。

生:我认为橡皮重5克。

我不用天平秤, 就可以知道瓜子多重, 相信吗?猜猜我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包装袋上写的。

对了, 在有包装的食品口袋上, 都标有食品的重量, 同学们在买这些食品的时候就可以通过看包装袋来知道食品的重量。

7、哎, 老师手里又拿了一个苹果, 把苹果放在手里掂一掂, 猜一猜苹果有多重?

生:我觉得苹果有150克。

生:我觉得苹果重200克。

生:我觉得苹果重250克。

老师把苹果放在天平上,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看一看这一个苹果有多重? (老师操作。) 谁来说一说苹果多重?

8、那请同学们看, 老师手里的这袋盐, 你能知道它有多重吗?怎么知道的?

生:这袋盐重500克, 因为包装袋上写着呢。

你可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把两袋盐都放在左手上, 右手拿起那枚硬币, 掂一掂, 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盐很重, 硬币很轻。

现在这两袋盐有多重你知道吗?

一袋盐得500克, 两袋盐就重1000克。那1000克还可以写成另一个重量单位千克。千克可以用字母KG来表示。想一想1千克等于多少克?

生:1千克等于1000克

那么得多少枚二分硬币的重量和两袋盐的重量相等呢?

生:大约得1000枚二分硬币的重量和两袋盐的重量相等。

同学们看, 这个苹果重200克, 我要买1千克的苹果大约可以买几个?比这个苹果大一点可以买几个, 比这个苹果小一点可以买几个?

生:200克的苹果大约可以买5个, 大一点的苹果可以买4个, 小一点的苹果可以买6个。

9、同学们再看, 老师手里有一大瓶饮料, 谁想来抱一抱, 说一说这一瓶水大约有多重?

生:这一瓶水大约重3千克。

如果我把这瓶水放在天平上还能称出它的重量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水太重了, 会把天平压坏的。

那我们就要用另一种秤, 盘秤。请同学们观察眼前的盘秤, 听老师说一说它的使用方法, 同学们看, 在盘秤的刻度盘上有很多数字。在刻度盘的中间有最大称重10KG, 也就是盘秤最多可以称10千克的物体, 最小称重50G, 分度值50G, 每一个小格就是50克, 当指针指向小1时, 物体就重100克, 当指针指向小2时, 物体就重200克。依此类推, 当指针指向大1时, 物体就重1千克。现在请同学们把这瓶水放在盘秤上, 量一量这瓶水到底有多重?

生: (操作后汇报) 这瓶水大约重2。5千克。

10、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手中的物体先掂一掂, 再称一称, 都有多重, 写到你手中的表格上。

学生动手操作并填写表格。

11、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 如果我想知道这名同学的体重, 把他放在盘秤上称一称行不行, 为什么?

看来, 不同的重量就要使用不同的秤才能量出准确的重量。

三、总结:

上一篇:学生会大会致辞下一篇:《大自然的文字》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