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人指定权

2024-05-06

受益人指定权(共7篇)

篇1:受益人指定权

保险受益人指定权

案例

黄先生正值壮年,在一家著名电子企业中担任销售经理。三年前儿子出生后,富有家庭责任心的黄先生萌发了购买保险的念头。在朋友的推荐下,黄先生购买了总保额为50万元的寿险与意外险,可就在填写受益人的时候,黄先生有些犹豫是指定儿子还是太太,保险代理人就建议黄先生可先填写法定,待将来想清楚后再做更改。

可是2006年底,黄先生在去外地出差的时候遭遇车祸身亡。当黄太太拿着保单来到保险公司进行索赔的时候,被告知由于保险受益人为法定,黄太太不能领取保险金,因为根据中国保险法第六十四条规定:被保险人没有指定受益人的,被保险人死亡后,保险金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

由于黄先生生前还向银行申请了房贷,因此,银行也向法院提出将保险金作为还贷资金的请求。至今,旷日持久的保险金归属案还在审理之中,黄先生的家人在丧失亲人的悲痛之下,还要面对官司。

由此而得

事实上,由于未指定保险受益人而引发的继承人间的矛盾与官司相当常见。因为在法定继承中,第一顺序继承人是指被保人的父母、配偶及子女,故保险公司通常都会规定:在提交理赔申请时必须提供上述继承人与被保险人的关系证明(对于户口不在一起的受益人则需由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提供关系证明)及身份证,对于先于被保险人身故的第一顺序继承人,则必须提供该继承人身故的证明。因此,继承人之间因保险金而产生的纠纷屡见不鲜,即使继承人之间能够和平处理继承份额的问题,继承人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供各项相关证明文件。

由此可见,被保险人未指定受益人而产生的问题有悖于被保险人投保时的初衷。那究竟应该如何指定受益人呢?黄先生当年在购买保险时,他可以同时指定儿子与太太为受益人,甚至可以明确地指定他们各自受益的份额,这样的话,既可在家庭失去栋梁时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又可避免了由保险金引发的家庭纠纷。

如果像黄先生那样在投保时没有指定受益人,在保单有效期内可以随时去保险公司要求指定受益人;即使投保时指定了受益人,也可以在保单有效期内随时更改受益人。所以,为了落实对家人的爱心和责任心,千万不要放弃受益人的指定权!

注:指定权>债权>继承权

篇2:受益人指定权

导学目标 1阅读教材,准确说出教育含义及义务教育的含义、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教育的的重要性,从而明确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3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4、树立终身学习观,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自觉学习的态度;

学习重点

1、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2、如何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学习难点

1、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2、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课型

课时 新授课 2课时 主 备 人 审 核 人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

第一课时

导入 播放一段视频 学生思考说明什么问题? 通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过此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走进今天的学习主题。

预习

预习知识助我成长 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

我们享有教育的权利 巡视指导:让学生结合自己及社会生活实际,认真阅读教材,整体把握教材,系统掌握知识,并完成学案中第一部分内容。

标记、探究解决问题。并达成共识。做学生一般很容易理解教育对个人成长的作用,而忽视对国家的作用,教学中可列举关于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材料,让学生体会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样从个人国家两方面使学生明确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珍惜学习机会

维护受教育权利

履行受教育义务指导学生按照学案的引导有的放矢阅读教材,阅读时要关注我们的现实生活。并完成学案中第二部分内容。

做标记,探究解决问题,并提出有疑惑的问题。教材还就具体的学法提出了建议,并且倡导终身学习观。这一点在教学中不能忽略。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这一观点。

第二课时

展示交流

1、按组分配任务

2、指导学生分组展示

3、发现问题,精讲点拨;拓展延伸。

1、组内合作准备。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预习成果,其他组学生点评、质疑。展示中为了避免泛泛而谈,要引导学生多对照自己及社会生活中的正反两方面的实际,反思自己是否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针对不足提出解决办法。

反馈练习

题,查漏补缺。

1、引导学生归纳、梳理知识。

2、检查目标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

1、归纳所学知识,组内交流。

2、完成反馈习题,组内结对互批,发现问题,组内纠正。学生往往只愿意就题论题,片面追求正确答案。教师一定要根据做题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诱思质疑,启发点拔,挖掘题目的深层功能。

教学反思

篇3:受益人指定权

我国新《保险法》第十八条规定, 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险合同中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 投保人、被保险人可以为受益人。即指定了受益人的保险合同。当发生保险事故并造成被保险人死亡时, 其受益人可依保险合同的约定, 向保险人请求给付并独自享有身故保险金。该条款包括二层含义:

一是受益人的受益权是为满足被保险人利益而设, 是被保险人按其自己意思处分合同利益的结果, 受益人依据被保险人的指定享有受益权, 实际上是被保险人利益的延伸。所以, 受益权来源于被保险人对自己生命利益的让渡, 保险事故发生后, 指定受益人可以根据被保险人的意愿领取保险金, 独自享有、使用和支配, 无需偿还被保险人债务, 或缴纳税款, 真正保障了受益人的生活质量, 完全符合被保险人意志。

二是依受益权领取的保险金具有独立性。受益权是基于保险合同而产生的权利,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第4条第5款规定, 受益人依照受益权在被保险人死亡后领取的保险金不得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 不得用以抵偿被保险人的债务, 缴纳税款。所以, 最好的办法就是被保险人指定受益人, 可以指定一个或多个, 指定多个时需说明每个受益人的受益比例是多少, 这样就能避免一些纠纷的产生。

但实务中, 不是每一份保险合同都指定有受益人。因此, 我国新《保险法》第四十二条又规定, 被保险人死亡后,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保险金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 由保险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履行给付保险金的义务: (1) 没有指定受益人, 或者受益人指定不明无法确定的; (2) 受益人先于被保险人死亡, 没有其他受益人的; (3) 受益人依法丧失受益权或者放弃受益权, 没有其他受益人的。受益人与被保险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 且不能确定死亡先后顺序的, 指定受益人死亡在先。该条款包括二层含义:

一是未指定受益人时, 被保险人的死亡保险金将进人他的遗产, 由其法定继承人享有, 保险人必须向被保险人的继承人履行给付保险金义务。根据《继承法》第33条第1款规定, 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保险人依法应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因此, 保险公司赔付的保险金如果作为遗产处理, 就必须用来偿还被保险人生前债务和应缴纳的税款。

二是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同时死亡时, 保险金作为被保险人遗产, 由其法定继承人享有。如果受益人先于被保险人死亡, 则保险金的请求权又归于被保险人, 被保险人可另行指定新的受益人, 受益权不能继承。

二、帮助客户指定受益人的理论基础

(1) 最大诚实原则的体现

保险是经营风险的行业, 也是经营信用的行业, 最大诚信原则就充分体现了合同双方的最大善意, 它要求双方不得隐瞒、欺诈, 以最大的善意、公平地履行自己的义务, 在交易时彼此坦诚相待, 如同爱己一般爱人, 彼此要“亮出自己的底牌”, 充分展示自己私底下所掌握的信息, 以公平、合理的态度相互对待。最大诚信原则贯穿于保险交易的整个过程, 在投保前、保险合同缔结之时、保险合同履行过程, 甚至在保险人理赔之后, 双方当事人都必须受最大诚信原则的制约。

保险人因从事保险活动, 熟悉保险业务, 精通保险条款, 且大多数保险条款由保险人制订, 而投保人由于缺乏专业知识, 对条款不甚了解, 甚至在理解上发生偏差和误解, 而一旦出现错误, 往往难以弥补, 或留下终身遗憾。因此, 保险人的专业指引和善意提醒显得尤为重要, 它可以纠正某些客户只顾买保险, 侥幸自己短时间内不会死亡或忘记思考死亡后保险金如何分配的事情。所以, 保险人在恰当的时候应给予诚恳的提示和说明, 解释指定或变更受益人的好处, 建议慎选受益人,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等, 引起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注意, 最后由客户自愿决定, 是否需要指定受益人以及如何确定受益人。

(2) 展行《保险法》条款说明义务的需要

新《保险法》围绕加强对投保人和被保险人权益的保护做了许多修订, 其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完善保险人的说明义务, 即订立合同时, 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的, 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条款的内容。对保险合同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 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在投保单、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 并对该条款的内容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作明确说明。这不仅包括“对免险责任条款的明确说明”, 也包括“对普通条款的一般说明”。目前, 对免责条款的明确说明已引起了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的高度重视, 尤其是寿险公司, 在订立合同时, 不仅既提示又说明, 还为日后举证“已明确说明”做足了准备, 可谓是天衣无缝。而普通条款却被疏忽或冷落, 人们认为普通条款不会导致解除合同、合同终止或不承担保险责任的严重后果, 随便说说就行。

(3) 建立服务品牌, 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寿险市场竞争的加剧, 寿险行为已处在一个由价格竞争向保单内涵服务竞争的转型期, 做好保单基础服务, 尤其客户根本利益的服务, 往往更能打动客户、站稳脚跟、决胜于千里。目前, 很多寿险公司都致力于为打造国际顶级金融保险集团的目标而努力, 他们往往建立了很高的战略品牌, 树立了优质的服务理念, 组织结构高度集中、成本管理统领领先、客户资源充分共享等“大事”完成得非常出色, 但他们往往疏忽做好解释条款、帮助客户指定受益人、解除客户受领保险金的困扰、分析被保险人对指定受益人的心里状况等系列“小事”, 认为“小事”不影响合同的成立, 不影响公司履行保险金给付。

三、案例分析

未指定受益人给被保险人家属带来的麻烦。

案例:广东云浮市某伍先生, 男, 35岁, 2008年11月29日投保我司人身意外伤害综合保险, 身故保险金12万无, 没有指定受益人。2009年9月6日, 被保险人因驾车不慎当场死亡, 几小时后, 随坐的伍母在抢救无效后也死亡。伍母的继承人为此进行了受益权公证, 内容如下:伍母因交通事故医治无效死亡, 死后遗下保险金一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二十七条、第五条和第十条的规定, 被继承人的遗产应由其父母、配偶、子女共同继承。现有效的被继承人有丈夫、子女伍兄l、伍兄2、伍兄3、伍某, 又因伍某先于伍母死亡, 其遗下伍子和伍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一条的规定, 伍某应继承被继承人的遗产权利由其子女代位继承。据此, 被继承人遗下的上述遗产应由其丈夫、子女伍兄1、伍兄2、伍兄3、伍子、伍女共同继承。2010年1月20日, 被保险人的7位继承人向广东国寿提出了身故保险金申请, 公司在核实事实的基础上, 分别向各位法定继承支付保险金如下:

12万元该案中, 被保险人有一双未成年的儿女, 他们最需要经济支助, 他们的成长、生活和教育均需一大笔资金, 他们又是伍某最亲近、最牵挂、最不放心的家人, 伍某的死亡对他们影响最大, 因为被保险人的父亲有其他兄弟照顾, 三个兄弟也都成家立业, 经济宽裕, 可惜伍某投保时, 根本没有考虑身故保险金的事。若寿险公司的营销员或其他人员能在投保时给予他适当指引, 也许今天他未成年的儿女能多获得一些生活成长金。

四、如何帮助客户指定受益人

上面案例仅是未指定受益人保单发生理赔后的一些缩影, 一定层面反映出未指定受益人保单在理赔时, 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如遭受亲情受损、官司纠缠, 支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和费用成本。为了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作为专业机构的寿险公司有义务、也有能力去帮助客户实现指定受益人。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1) 寿险公司将“帮助客户指定受益人”纳入服务品牌与管理中。

如置于“国寿1+N服务”、“你的平安我的承诺”、“一张保单一辈子的幸福”等服务宣传中, 自觉或不自觉地宣传指定受益人的好处、没有指定受益人潜在的风险, 培训、教育广大客户, 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 帮助其认真、慎重地对待指定或变更受益人。

(2) 订立保险合同时, 营销人员应主动、善意地向投保人、被保险人宣传或详细说明受益人的重要法律地位, 提醒客户最好指定受益人和受益份额, 并慎重选择受益人, 以防不测。

l.最好明确指定受益人。因为没有受益人时, 保险金作为遗产处理, 可能会引起遗产纠纷, 不利于保全自己的财产。

2. 指定要明确。切不可模糊概念, 譬如“我妻子”、“我孩子”这类词语, 而是应该明确指出姓名, 避免日后纠纷。

3. 受益人应由被保险人或投保人指定。投保人指定受益人时需经被保险人同意。

4. 受益人可以变更。如果您认为现在的受益人不够理想, 中途可变更。但需征得被保险人书面同意且在发生保险事故之前。

5. 受益人可以指定一人或多人, 可约定各自受益的顺序和份额, 若指定多个受益人还应说明每个受益人的受益比例是多少, 避免产生另类纠纷。

6. 指定受益人时要考虑谁是您最想给予保障的人, 父母、配偶还是小孩?对未成家的青年来说, 受益人可以是父母, 以在万一不幸时, 借此尽孝心、报答养育之恩;对于已成家的人来说, 则父母、配偶、孩子均可以考虑。

7. 被保险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 可以由其监护人指定受益人。

8. 如果受益人先于被保险人死亡而无其它受益人, 则保险金的给付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处理。

(3) 寿险公司核保、保全、理赔等环节通过《体检通知书》、《加费通知书》、《缴费通知书》、《失效通知书》、《生存金领取通知书》、《医疗险理弃核定通知书》等再次提示未指定受益人的客户补充指定受益人;或专业制作“指定受益人善意提醒”短信向客户发送。

五、结语

篇4:投保时最好指定受益人

6月10日下午,在中国人寿绵竹支公司搭建的简易活动板房办公大厅内,一位投保人亲属携一位老人和两个孩子前来报案,理赔工作人员就这起赔案的被保险人的法定继承人一事展开了分析和讨论。

受理这一起赔案的中国人寿“5·12”地震理赔援助团工作人员介绍说,按照继承法与合同法的规定,在这起赔案中,6万元保险金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其法定继承人出现了三位,一位是被保险人60多岁的母亲,第二位是被保险人与前妻所生的13岁儿子,第三位是被保险人妻子与前夫所生的10岁女儿,三人都应该是该笔赔款的法定继承人。

“但由于被保险人和妻子两人都在地震中遇难,被保险人的前妻在地震发生后,即承担起一直由被保险人抚养的13岁儿子、被保险人10岁继女的抚养权,因此,保险金法定继承人目前就限定在被保险人的前妻和母亲之间。”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还需要被保险人的前妻办理两道手续,第一道手续是办理抚养两个孩子的相关证明,其次,建议被保险人的前妻和母亲之间达成书面协议。

这只是地震发生后出现复杂赔案中的一例,随着灾后理赔工作的不断深入,工作人员发现,此次地震理赔,最核心、最焦点的难题在于,确定与核实保险受益人和被保险人的继承人。

地震理赔难在确定受益人

由于大地震造成大面积的人员伤亡,而且很多家庭中都出现多名成员同时遇难的惨剧,因此,保险公司首先要确定保险金应当由谁领取。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如果受益人先于被保险人死亡,保险金应当由被保险人的法定继承人继承,如果受益人后于被保险人死亡,保险金应当由受益人的法定继承人继承,如果无法确定受益人和被保险人的死亡先后,原则上推定由被保险人的法定继承人继承保险金。

而在此次地震灾害中,很多情况下,的确就是无法确定被保险人与受益人或继承人的死亡顺序。此时,只能根据继承法的司法解释规定:“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推定没有继承人的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的,如几个死亡人辈份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几个死亡人辈份相同的,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

投保时应指定受益人

在此次大地震面前,由于灾害发生得太突然,同时导致的后果也太特殊,比如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中的一位或多位同时身故,因此给保险理赔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而这样的一个尴尬局面,从另一个方面提醒我们普通人,在日常投保过程中,还是要特别注意“受益人”这个项目。如果能事先书面指定,则最好,可以避免日后各个受益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事实上,我们在日常购买寿险和意外险这两类包含“身故保障责任”的产品时,往往很容易忽视“受益人”这一项。因此,继承人之间因保险金而产生的纠纷屡见不鲜。

按照保险法规定,受益人是人身保险合同中事关保险金归属的一项,是由被保险人或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当被保险人死亡时,由受益人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保险公司确认后直接把保险金给付给受益人。

在购买保险时,如果没有采用书面明确指定受益人的办法,而是在受益人一栏默认为“法定”,那么身故后的保险金将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进行分割,按《继承法》的继承顺序来做分割。将来如果家人意见一致,能够和平处分这笔保险金,问题不大;如果到时候家属对这笔资金分配意见不统一,不仅在理赔上耗时耗力,而且很可能就闹上法庭。在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后,家庭成员还要为保险金互相伤了感情,就得不偿失了。

指定受益人的一些方式技巧

如果我们在投保时打算自己明确指定受益人,那么可以进行书面填写,一般可以指定被保险人的丈夫、妻子、子女、父母或兄弟姐妹,或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有保险利益的第三人。

指定受益人时,应写上实名,最好能注明受益人的身份证号,以及与被保险人的关系等,而不要模糊地写成“妻子”、“孩子”这样的称谓。以往在保险公司的理赔过程中,就曾发生过某先生的前妻和第二任妻子抢夺保险金的案例,因为该先生保单的受益人一栏就只写了“妻子”两个字,而两位妻子都认为自己才是合法受益人。

同时要了解,指定的受益人可以是一人,也可是多人;多人中受益顺序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有优先顺序的,受益份额可以是等份的,也可以是不等份的。这些都可以在投保之际书面指定、确定下来。

如胡女士婚后给自己投保了一份保额为20万元的人寿保险和30万元的意外险,在填写受益人时,面对自己深爱的丈夫和未成年的女儿,还有年近70岁生活在农村的父母,胡女士不知该填谁为受益人。那么,胡女士可以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情感需求,指定丈夫为第一受益人,受益份额为30%;女儿为第二受益人,受益份额为30%;父母是第三受益人,分别受益20%,共40%。也就是说,万一将来自己意外身故,在保险理赔金的划分上,丈夫15万元,女儿15万元,父母共20万元。

当然,指定受益人并非“一锤子买卖”,由于生活的变故,当初投保时,指定的受益人可能因离异、死亡等而变化。因此,只要是在保险事故发生前,被保险人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随时用书面形式通知保险公司更改受益人。如不及时更改,万一被保险人身故,保险金的给付可能与投保人的初衷相违。比如,在前述胡女士的案例中,如果在她这份保险的保障期间内,胡女士的父母百年了,那么胡女士还可以向保险公司申请更改受益人和受益人份额,比如将本想留给父母的那40%,重新分配到自己的丈夫和女儿身上。

篇5:投保莫忘指定受益人

正值壮年的黄先生在一家著名电子企业中担任销售经理。三年前,富有家庭责任心的黄先生萌发了购买保险的念头。在朋友的推荐下,黄先生购买了总保额为50万元的寿险与意外险,可就在填写受益人的时候,黄先生有些犹豫是指定父母还是太太,保险代理人就建议黄先生可先填写“法定”,待将来想清楚后再做更改。

没有指定保险金成遗产

可是2006年底,黄先生在去外地出差的时候遭遇车祸身亡。当黄太太拿着保单来到保险公司进行索赔的时候,被告知由于保险受益人为“法定”,黄太太不能单独一人领取保险金。因为根据中国保险法第六十四条规定:被保险人没有指定受益人的,被保险人死亡后,保险金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要进行遗产继承和分配。

而在法定继承中,第一顺序继承人是指被保险人的父母、配偶及子女,这三类人群都可以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来继承黄先生的这笔保险金。由于还没有子女,黄先生的父母和妻子都有权等分这笔保险金。为了互相之间如何分割这份保险金的问题,黄先生的父母和妻子闹起了别扭。

认定复杂保险失去本意

事实上,由于未指定保险受益人而引发的继承人间的矛盾相当常见,不少家属还因此对簿公堂。

的确,人们在日常购买寿险和意外险这两类包含“身故保障责任”的产品时,往往很容易忽视“受益人”这一项。因此,继承人之间因保险金而产生的纠纷屡见不鲜。

按照保险法规定,受益人是人身保险合同中事关保险金归属的一项,是由被保险人或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当被保险人死亡时,由受益人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保险公司确认后直接把保险金给付给受益人。

在购买保险时,如果没有采用书面明确指定受益人的办法,而是在受益人一栏默认为“法定”,那么身故后的保险金将作为被保险人遗产进行分割,按《继承法》的继承顺序来做分割。将来如果家人意见一致,能够和平处分这笔保险金,问题不大;如果到时候家属对这笔资金分配意见不统一,很可能就闹上法庭。在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后,还要为此保险金互相扯皮,就得不偿失了。

指定明确保险发挥作用

由此可见,被保险人未指定受益人而产生的问题,有悖于被保险人投保时的初衷。那究竟应该如何指定受益人呢?

比如,黄先生当年在购买保险时,他可以同时指定父母与太太为受益人,也可以直接指定其中某一人或某几人为受益人。如果是指定多人的,甚至可以明确地指定他们各自受益的份额,多人中受益顺序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有优先顺序的,受益份额可以是等份的,也可以是不等份的。这样的话,既可在家庭失去栋梁时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又可避免了由保险金引发的家庭纠纷。

同时,人寿保险指定受益人并非“一锤子买卖”,由于生活的变故,当初投保时,指定的受益人可能因离异、死亡等而变化。因此,只要是在保险事故发生前,被保险人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随时用书面形式通知保险公司更改受益人。如不及时更改,万一被保险人身故,保险金的给付可能与投保人的初衷相违。

比如像黄先生那样在投保时没有指定受益人,在保单有效期内可以随时去保险公司要求指定受益人;即使投保时指定了受益人,也可以在保单有效期内随时更改受益人。

还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被保险人和投保人不是同一人,且投保人提出要更改受益人的,必须经过被保险人的同意,以防止道德风险。比如太太给先生买了一份寿险,太太提出要变更受益人,那么必须征得先生的书面同意。

另一方面,指定受益人时,专家提醒应写上实名,最好能注明受益人的身份证号,以及与被保险人的关系等,而不要模糊地写成“妻子”、“孩子”这样的称谓。以前就曾发生过某先生的前妻和第二任妻子抢夺保险金的案例,因为该先生保单的受益人一栏就只写了“妻子”两个字,两位妻子都认为自己才是合法受益人。

篇6:日本作者从复印权中受益

日本复印权中心简介 社团法人日本复印权中心成立于平成3年(1991年)。这个中心成立的宗旨,是为了保护与图书、杂志、报纸等作品(著作、刊行物、出版物)有关的复印权利,促进图书、杂志、报纸等作品的公正合法、互惠双赢的复印使用。从另一个角度看,日本复印权中心通过把复印权作为事业来管理,其实也承担起了振兴创作、振兴出版、振兴学术、振兴文化的部分责任。复印权事业的主要内容,是在“日本著作权管理事业法”等法律限定的框架内,接受来自属于权利人的会员团体关于复印权的委托;对根据与使用者签订的复印使用许可合同规定的复印使用费进行征收和分配;对社会各阶层提出的著作权、著作复印权会给予回应,并经常开展有关著作权、著作复印权的启蒙与宣传活动。

日本复印权中心由日本的“著作权团体联合”“学术著作权协会”“出版者著作权管理机构”“新闻著作权协议会”等4个团体组成。

日本复印使用许可合同签约的现状 截至2009年底,包括作为团体签订合同者和作为个体签订合同者在内,实际签订复印使用许可合同者的数量为5728个。2009年,作者(即作品、著作、刊行物、出版物的权利所有人)从日本复印权中心实际领取复印使用费总额为1.83亿日元。不少作者在出书或发表文章时,既拿不到稿酬,更拿不到版税;而在书出来或文章刊登以后,通过日本复印权中心,每年却可以拿到数量不等的复印使用费。

截至2009年底,在签订合同者当中,一般企业占90%。对于包括民间团体和政府机关在内的公共机构,和以往一样,日本复印权中心继续呼吁其与著作权所有者签订复印使用许可合同。特别是政府机关,应当起带头作用。

关于受到复印权管理的作品 截至2009年底,日本复印权中心已接受来自“学术著作权协会”包括学会、大学、研究所、企业在内的864个单位的1783种定期刊物和1470种单行本图书的复印权管理委托;接受来自“出版者著作权管理机构”273个出版者的1212种定期刊物和76510种单行本图书的复印权管理委托;接受来自“新闻著作权协议会”69家报纸——与各类学会杂志加在一起合计3087种定期刊物和77980种单行本图书的复印权管理委托。

此外,日本复印权中心接受了来自“著作者团体联合”的作品复印权管理委托也很多,总数达到12881件。其中,“日本文艺家协会”为2999件,“日本脚本家联盟”为1875件,“日本美术著作权联合”为2310件,“日本写真著作权协会”为5170件,“日本电影剧本作家协会”为527件。

通过官方网站提供各种信息 2009年,日本复印权中心在其官方网站上提供的信息有:

<委托管理的作品的检索> 不仅可以检索作品的名称、著作权人、作品的发行所名称,还可以检索作品的种类以及部分还没有委托管理的作品。

<委托管理的作品一览表> 这是所有会员团体的作者、出版者和出版物的指南。

<相关者的卡片> 通过浏览这些“卡片”,就可以了解在作者、权利者团体与作品复印使用者之间,日本复印权中心是如何在进行复印权的集体管理。

<彩色小册子> 各种“小册子”言简意赅地解释了在作品复印使用时处理权利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英语网页> 这是日本复印权中心的事业概要、使用费收取规程、相关者卡片的英语版。

关于复印状况的调查与使用费的分配 由于与日本复印权中心签订合同的使用者大多选择“包括许可简易方式”,所以,在这些组织内部进行的实际复印情况不能把握。然而,为了计算分配给各权利人的使用费额度,除了掌握被复印的作品名称、作品种类、作者名称以及作品的发行所名称等情况之外,还需要掌握复印量的数据。为此,从平成6年(1994年)以来,在签订合同的企业的协助下,日本复印权中心每两年开展一次复印实际状况的调查。

日本复印权中心与国外的关系 从成立之初,日本复印权中心就注重与国际接轨。截至目前,日本复印权中心既是“复印权管理机构国际联合会”(IFRRO)的正式成员,又是“复印权管理机构国际联合会亚洲太平洋委员会”的正式成员。凭借这两个身份,日本复印权中心与许多国家的复印权管理机构签订了复印权管理的双边协定,围绕应对数字化、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完善等诸多问题,开展信息的收集与交流等活动。

篇7:受益人指定权

梵高,荷兰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在他穷困潦倒的37年生命里,共创作了800多幅油画和700多幅素描,但却只卖出一幅作品,价格仅合80美元,最后在贫困窘迫中死去。1989年,他的两幅作品《向日葵》和《蓝色鸢尾花》分别以3200万美元和5390万美元卖出。1990年5月,梵高的一幅油画《加歇医生》售价高达8250万美元,从而创下了有史以来独幅油画的最高价。前后差距之大,令人惊叹。而这其中的差价全到了画商的手中,其中经济利益与梵高本人及其后人并无关系。

梵高逝世已逾百年,他以及他的后人已不在现行著作权保护法的范围内。当商人在艺术创作转手过程中获得经济上的好处时,作为关系最密切的艺术创作者反而分毫未得。为了保护艺术创造,使类似这样的情况得到改善,进一步保护在世艺术家及其继承人的权利,欧洲许多国家早在19世纪就制定了“转售权”的规定。法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转售权制度的国家,而德国和意大利现行立法中均有关于转售权的明确规定。

艺术品转售权的由来

19世纪,法国涌现出许多大文学家、大艺术家,他们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作品流传到世界各地;法国及一些欧洲国家开始重视版权的国际保护。1878年,巴黎召开了一次重要的文学大会,经过雨果主持,建立了一个国际文学艺术协会。1883年该协会将一份经过多次讨论的国际公约草案交给瑞士政府。瑞士政府于1886年9月9日在伯尔尼举行的第三次大会上予以通过,定名为《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Berne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简称《伯尔尼公约》)。原始签署国有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比利时、西班牙、利比里亚、海地和突尼斯10国。1887年9月5日签字国互换批准书(只有利比里亚没有批准),公约3个月后生效(1887年12月),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版权公约,所有参加这一公约的国家组成一个联盟,称伯尔尼联盟。并选出了联盟的国际局,规定了以后参加国应履行的手续,公约的修订程序。1948年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伯尔尼公约》第三次修订会议根据1926年罗马会议的一项意愿承认了转售权,并载入了布鲁塞尔文本。

《伯尔尼公约》的产生,标志着国际版权保护体系的初步形成。美国也派代表参加了1886年大会,但因当时美国的出版业远不如英法等欧洲国家发达,参加公约对美国不利。所以,美国代表以该条约的许多条款与美国版权法有矛盾,得不到美国国会的批准为借口,拒绝在公约上签字,直到1989年3月1日才参加伯尔尼联盟,成为第80个成员国。

《伯尔尼公约》保护的作品范围是缔约国国民创作的或在缔约国内首次发表的一切文学艺术作品。“文学艺术作品”包括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内的一切作品,如图书、演讲、戏剧、舞蹈、乐曲、电影作品、图画、建筑、雕塑、摄影作品等。其次还包括“演绎作品”,即翻译、改编、乐曲整理以及对某一文学或艺术作品的其他改造,只要不损害原作的著作权,这种改造就得到与原作同等的保护。

艺术品转售权在欧洲各国的执行情况

中国艺术界对艺术品转售权问题了解并不深入,台湾国泰世华艺术中心主任林文珊曾经摘译过西方艺术品转售权的争议问题,并写有《欧美“艺术家转售权利金法案”之争议》一文,此文可以作为窥视艺术品转售权执行情况的窗口。

英国:反对者众为维护艺术市场地位将转售权拖延到2012年执行

艺术品交易之所以一直在伦敦异常活跃,很大程度是因为:同样价格的交易,商家在英国交易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在英国,一旦艺术家卖掉他的作品之后,即使这件作品将来转卖了许多次、价格水涨船高,艺术家完全无福分享作品飙涨的利润。但是在法国与许多欧盟国家,只要作品在著作权的保护之下——即在艺术家过世后的70年之内,艺术家可以通过转售权的行使享有固定比例的转售权利金。

欧盟批准通过的“艺术家转售权”标准遭到英国政府及相关组织机构的强烈反对。经过反复商讨后,欧盟最终决定,在2012年前,允许英国等目前不实施转售权的国家仅对在世艺术家的作品支付转售版税,之后再过渡至过世艺术家的后人。由于后者比例高达80%,因而能给英国市场,尤其是拍卖行更长的调整期。

近年来,英国已经在阵痛中调整政策。英国政府于2006年1月1日开始执行《艺术家转售权法》(Artist Resale Law)法案,这项法案源于2001年,欧盟国家在经过冗长的谈判之后签署了一道命令,要求各国进行同步化。这项命令规定在2006年元旦于欧盟全境内生效。由于这会改变欧洲艺术家既有的收入结构,一般预料该命令将会对英国、澳洲与爱尔兰等过去不适用此权利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冲击。英国政府因此特别关注,希望将这项法案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以防英国活跃的艺术市场受到太大的打击。

艺术家转售权利金乃是根据作品的售价乘以一定比例计算而来(如上图表所示),从50000欧元的4鬈开始,到500000欧元以上的0.25%。最高单笔转售权利金不超过12500欧元。此外,这项法案允许在2010年之前,暂且不适用于英国已故艺术家身上(已故艺术家的作品价值较高,对买方及卖方——不论是画廊、拍卖公司或私人收藏,都是一笔不小的成本付出),英国政府正在努力讨价还价,希望将这个缓冲期延长到2012年。

考虑到英国艺术市场年交易额中有近40%都是来自现代和当代艺术,这项税收将会给英国艺术市场带来巨大的损害。英国艺术市场联合会(British Art Market Federation)主席安东尼奥·布朗(Anthony Browne)表示,2010年1月《艺术家转售权法》新规定实施后,伦敦艺术市场将受到很大限制,届时瑞士、纽约、香港的经销商和拍卖行将会拍手称快。美国一直占据着世界艺术市场的霸主地位,但近年来最吸引英国经销商关注的是中国市场

的迅速崛起,一旦税收政策实施,英国市场流失的大部分业务可能将被中国市场吸收。今年世界艺术品拍卖纪录两度被刷新,两件作品都是现当代艺术家的杰作,属于“艺术家转售权”的标准范围之内。所有基于艺术家之利益而征收的版税将由专职的协会加以征收,以便降低商务上的负担。英国专利局局长罗恩·马尔尚(Ron Marchant)表示,英国艺术家转售权利金的引进将把英国与欧洲拉成齐头式的平等。尤其是1000欧元的权利金起征点与2012年之前不适用于已故艺术家等细节,将会冲击英国艺术家、业者与买方之间的供需平衡。

此法的执行,受影响最大是在市场上买卖的画廊与经纪商,他们开始考虑是否在适用此法的地区交易;一份由亚瑟·安德森(Arthur Andersen)所做的法国市场研究报告提出结论:从今以后,只要所有人手中的任何一件绘画价值超过22000欧元,便值得把这张画拿到瑞士去卖,任何作品价值超过33000欧元者,就值得送到纽约地区交易。

对伦敦来说,艺术品交易及其带来的经济总值十分可观,2002年英国投身艺术品交易各个链条中的从业人口为37000人,这些人创造的出口总值超过20亿英镑。许多在世的艺术家,包括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与霍华德·霍奇金(Howard Hodgkin)在内的英国艺术圈的当红炸子鸡艺术家都曾经激烈地反对转售权的实施。这样的一个法案,在每一位欧洲怀疑论者的心中都埋下嫌隙。欧盟的介入,明显地把市场向下拉平,而非向上提升,它所提供的好处,只有中介者与少数明星级艺术家的后裔享受得到。

法国:执行成本高昂律师及中介者成受益者

依照转售权已经开始实施的国家,如法国的经验显示,此法的执行成本非常高昂,而且主要的受惠者并非那些穷困潦倒的在世艺术家,而是逝世艺术家的继承人。1996年,法国总计有70%的艺术家转售权利金流向7位已逝的知名艺术家的遗族。在德国,也发生同样的情况,1998年,负责艺术家转售权的代理机构一共代理了7454位艺术家,但只有274位艺术家以及206位继承者受惠,而且艺术家继承人拿到的钱是在世艺术家得到的7倍!另外,由施行此法的地区可以证明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律师及中介者,这些人坐收这笔征款的25%-40%之多。

德国:执行成本高昂导致转售权行使方式灵活变通

台湾“国立彰化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吴介祥教授对德国的转售权问题也曾作过简单的分析,据他研究得知,转售权原本只适用于作家,因为作家和出版人之间的获利最常出现不平等现象。原来默默无闻的作家,以颇低的价钱签下一纸合约,但若一本书一夕成名,出版商大量发行,作家却没有分享再版、三版利润的机会。2001年德国将著作权法的转售权扩大到艺术家。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赞成这个法规,这些反对的艺术家认为价钱是可以商量的,由买方、卖方负担,或艺术家放弃这个权利,不必定成死板的法规,艺术家与代理经纪人之间的信赖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德国的转售权条例让艺术家自己决定要向谁要求再卖的权利金(若艺术家的作品没有卖断给经纪人,而是卖出去后才和经纪人分成,就不适用转售权)。

美国:因弊病多而未有定论

1990年美国《视觉艺术家权利法案》(Visual Art Right Act,简称VARA,1991年6月1日生效)最初法案提出时,内容也包含了转售权利金条款,但在国会台上引起众多争议,研究此条款的小组无法确定此法成立后,可能获得的经济利益是否会大于其所引发的相反效果,其中最大的弊病就是影响艺术品自由交易,因而最后美国国会将它从VARA法案中删除。

上一篇:辞职也要“讨巧”老板下一篇:历史教研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