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地球阅读答案

2024-04-13

不幸的地球阅读答案(通用15篇)

篇1:不幸的地球阅读答案

①这颗绝对美丽、闪烁着蔚蓝色光泽的球体,就是人类的家。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这个家,却变得越来越肮脏,空气、海洋、森林,整个地球环境全面恶化,人们已称我们的地球为“不幸的地球”,人类“不幸的家”。

②地球的不幸在于它原有的占陆地三分之二的` 76 亿公顷森林,到 20 世纪 80 年代已不足 28 亿公顷,并且还在以每年 1800 万公顷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森林大面积被毁,自然就大大地降低了地球对空气的净化作用 __A 。目前全世界约有 9 亿以上的人生活在 __B 对健康十分有害 __E 的环境中。

③地球的不幸还在于全世界每年要产生 3 . 3 亿吨有害废物,排放 200 万吨铅、 7800 吨砷、 11000 吨汞、 5500 吨镉到大气层中,这些均超出其自然背景值的 20 - 300 倍,严重污染了空气,以至于现在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越来越大,温室效应也日益。

④地球的不幸更在于人们不仅污染了陆地。天空,还污染了海洋。

每年人们要从船舶倾倒 600 万吨废物到大海 . 从船上扔下 500 万个塑料集装箱,漏油 40 万吨;目前地球上已有 10 %的监测河流受污染 ,70% 的人使用不到安全的食用水,水源污染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大敌。

⑤ __A 从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到水资源被污染,这一切人类都被追究为罪魁祸首 !__B 这就是地球的最大不幸一人满为患! __C 生态学家、科学家们指出:地球最多只能养活抓亿人口,而到对世纪末,世界人口将达到 102 亿,到 2500 年,地球上每一平方米土地上就有一个人!

_D 偏偏地球又只是茫茫宇宙中人类惟一适合生存的孤岛!

(6)无须再说地球的不幸!让我们用欧文的话结束全文。 60 年代末,美国宇航员欧文登上月球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 我们的地球是那样的伟大而美丽,又是那样的微小和脆弱……请告诉他球上所有的人们,只有我们的地球是温暧的、有生命的,请好好地照料地球,珍惜地球!(原 文有改动)

1 .“二氧化碳浓度严重超标”一句是从第二段抽出来的,请将它还原到第二段 a 、 b 、 c 三处中最合适的一处,。( l 分)

2.选择一个恰当的词填在文中的话号里(直接在正确答案上打 / )。( l 分)

①明显 ②加剧 ③强烈

3.结合语境,解释“孤岛”的含义。( l 分)

4.文中②③④段与第⑤段从结构关系上看,它们是________与_________的关系 ,(2) ③④段分别从森林_________与__________三个方面说明地球不幸的状况,第⑤段则是指出造成地球不幸的原因。 (2 分)

5.在“只有我们的地球是温暖的、有生命的”一句里,“只有”一词在句中起_______作用,这句话与第⑤段 a 、 b 、 c 、 d 四句中的________句形成呼应。( 2 分)

6.要减轻地球的负担,解决地球上人满为患的矛盾,人类应采取什么对策?( 2 分)

7.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____ 、 ____ 、 _____ 、__。( 2 分)

8.欧文说我们的地球是“伟大而美丽”的,指的是在宇宙中只有我们的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同时又说它是“微小和脆弱”的,是强调地球___十分有限。 (1 分)

9.这篇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分)答:_

篇2:不幸的地球阅读答案

2.加剧

3.宇宙中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4.分说总说空气海洋

5.强调 d

6.实行计划生育(或控制人口增长)。

7.列数字、打比方、引用、分类别

8.承载能力,容纳能力,养活人口的能力

篇3:不幸的地球阅读答案

那么, 怎样凭借课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的建议是:在语言文字里找到能让学生撬动“地球”的支点。请看下面的课例。

一个“平淡无奇”的标点

在教学《数星星的孩子》一课写张衡数星星时, 教师先让学生运用比较朗读的方法感受逗号与顿号的不同,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从逗号中能体会到什么。

一颗, 两颗, 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一颗、两颗, 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学生在比较朗读后, 体会出了“逗号”的多重内涵。有的说“能看出张衡数得很认真, 很仔细”;有的说“星星一闪一闪的, 不好数, 所以他数得很慢”;有的说“张衡一边数, 一边在欣赏星星”……一个逗号平淡无奇, 但是当把它作为一个思考的“支点”时, 却一下子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和想象的翅膀, “个性化、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通过这个“支点”得以体现。

一个“貌不惊人”的字词

《老人与海鸥》一课中写道:“朋友告诉我, 十多年了, 一到冬天, 老人每天必来, 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在这句话中, 作者写的是“和海鸥”, 而不是“对海鸥”。细细品味, “和”与“对”其内涵是不一样的。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比较其不同。通过比较, 学生领悟到“和海鸥”是双方的, “对海鸥”则是单方的。然后, 教师借题发挥, 提出:课文的哪一部分是写“老人对海鸥像亲人一样”?哪一部分是写“海鸥对老人也像亲人一样”?从而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和叙述顺序, 同时也使学生体味到作者遣词的用心。

一个“司空见惯”的句子

《赵州桥》一课中的“这座桥不但坚固, 而且美观”是个过渡句。如果教学中抓住它作为一个思维的支点, 也能撬动“地球”。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先让学生画出课文中的过渡句, 然后让学生借助过渡句的特点概括段意, 进而划分课文的段落。还可以借助过渡句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当学生充分认识到过渡句的特点和作用后, 再遇到过渡句的时候, 就会自觉地运用过渡句去划分段落, 概括段意, 把握主要内容等。这种知识、能力的迁移, 不正是“支点”潜在的作用和我们追求的“自能读书”的境界吗?

一个“颇具匠心”的段落

《翠鸟》一课写翠鸟捉鱼的段落: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 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 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 像箭一样飞过去, 叼起小鱼, 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

这一段落的思考“支点”在哪里?有的教师让学生画出文中描写翠鸟捉鱼动作的词语“蹬、飞、叼、贴”, 然后让学生思考:从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中可以看出什么?学生几乎不用动脑筋就能理解到“可以看出翠鸟捉鱼的动作很快”。这样的教学, 学生只需动眼不需动脑, 没有多少思维的价值。

就这段话来看, 思考的支点有两个:一是开始为什么写小鱼的机灵?二是最后为什么写“苇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这是作者特别用心之处, 也是学生意识不到的地方。教学中, 学生通过这两个“支点”的点拨, 可打开思路, 领悟到写小鱼的机灵, 其目的是在对比中突出翠鸟捉鱼动作的快, 写“苇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是通过景物描写 (侧面描写) 进一步衬托出翠鸟捉鱼动作的快。进而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段话是从三个方面来写翠鸟捉鱼动作的快:一是通过写小鱼的机灵;二是直接写翠鸟的动作;三是借助景物描写。这样写, 既具体地描述了翠鸟捉鱼动作之快, 又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其的惊叹和赞赏之情。至此, 思维的“支点”让学生豁然开朗。

一个“引发想象”的空白

文章的字里行间留有许多空白, 等待着读者借助于想象去“填充”。这些需要想象和填充的“空白”, 也是我们教学的一个个支点。

如, 《她是我的朋友》一课中写道:“一阵沉默之后, 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 然后又举起来。”

在这“举寅放寅举”的三个动作中, 就留有三个需要填充的空白和想象的支点。教学时, 教师提出:当阮恒第一次举起小手时是怎样想的?他忽然又放下去是怎样想的?当他再次举起小手时又是怎样想的?学生通过阮恒的动作揣摩、想象他的内心活动。这样, 学生便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阮恒思想感情的变化和舍己为人的纯真、高尚的品质。

一个“与众不同”的写法

不少课文会有其独到之处, 有的表现在内容上, 有的表现在情感上, 有的表现在写法上。对教学而言, 这一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就是教学的重点、关键, 就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支点。

如, 《卖木雕的少年》其与众不同的写法是:当“我”因为象墩太重, 放弃购买之后, 一个个“没有想到的情景”发生了。教学时, 教师以“没有想到非洲少年能看出我是中国人”为例, 让学生认真默读, 看看还有哪些让作者“没有想到”的地方。结果让教师没有想到的是学生能文本细读, 思维火花竞相绽放。分别找到了“没有想到非洲少年会说中国话;没有想到非洲少年能找到我住的宾馆;没有想到非洲少年专门到我住的宾馆等候;没有想到非洲少年专门来送小象墩;没有想到小象墩与白天见的一模一样;没有想到卖象墩的非洲少年不要钱”等10多处。这样的“支点”既为进一步体会非洲少年对中国人的情谊、中非友谊做了很好的铺垫, 也使学生领会到作者是通过写一个个“没有想到”来表达情意的写作特点。

再如, 《少年闰土》一课, 作者两次写“看瓜刺猹”, 一次是作者的想象, 一次是闰土的讲述。作者为什么两次描写“看瓜刺猹”呢?这也是一个引发学生思维的支点。教学时, 教师提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了思考、解答:一是凸显了闰土见识多、勇敢机灵等特点;二是说明了闰土的特点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脑海里;三是与作者封闭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四是表达了作者对闰土丰富、自由的生活经历的羡慕和向往等。

篇4:地球的外衣的阅读答案

有一次,地球对人们说:“给我做件外衣,让我不再被砸得这么疼,好吗?”

玻璃工人忙碌起来,为地球做了一件透明的外衣。可是不行,“乒哩乓啷”,玻璃外衣被石头砸得七孔八洞。大家发愁了,没主意了。

“我来试试看。”卖气球的营业员说。他一个接一个,把气球里的气朝空中放。要买气球的顾客排起了长队,他也不管,只顾忙着放气,直到地球全身被裹上一件透明的.空气外衣。

大家都觉得空气外衣好:透过它,依然可以看得见太阳;宇宙中的石头——那些陨石呢,撞到空气外衣,就像火柴似的,自己燃烧完了。

卖气球的营业员还给地球的空气外衣取了个名字,叫“大气层”。

1.给下面的词语各找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忙碌——( )主意——( )

2.给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

(1)地球也常被石头砸疼。

(2)玻璃外衣被石头砸得七孔八洞。

3.这篇短文主要讲的是

4.选择填空。

文章在介绍地球的外衣——大气层时,主要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

1.繁忙 办法(意思对即可)

2.(1)石头常把地球砸疼。

(2)石头把玻璃外衣砸得七孔八洞

3.卖气球的营业员为地球裹上了一层透明的空气外衣——“大气层”(意思对即可)

篇5:地球的外衣大气的阅读题答案

大气层非常厚,在靠近海面的地方十分稠密,越往高越稀薄,在海拔6到7公里的地方,空气的密度就减少了一半;在500公里的高度,大气已经十分稀薄。

大气层可以分成好几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特点。

紧贴地面的一层叫对流层,大约11公里,这一层的空气最稠密,总重量占全部大气重量的四分之三还要多。在这一层里,离地面越高空气温度越低,每升高一公里,温度差产多下降摄氏六点五度,低处热,热空气就往上升;高处冷,冷空气就往下降,这就形成了对流,所以这层空气叫对流层。

空气对流就形成了风。再说,对流层里有大量的小蒸气和灰尘之类的微粒,因而会形成云、雾、雨、雪。刮风下雨是对流层经常发生的现象。

对流层以上是平流层。这一层的顶部离地面大约80公里。在平流层里,高层和低层的大气温度几乎没有变化,差不多都是摄氏零下五十六度,因而空气没有上下方向的对流,所以叫平流层。由于平流层里的水蒸气非常少,没有云雨等现象,所以适宜飞机飞行。

从平流层往上,直到800至1000公里的高处,是电离层。这里的空气受到宇宙射线和阳光紫外线的强烈照射,分子被电离成带电荷的离子,所以叫电离层。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波,给无线电通讯带来好处。电波沿地面只能传播100公里远,通过电离层反射回来,可以传送20xx公里外,晚上,我们能听到远方的电台广播就是这个原因。

电离层还会产生一种美丽的自然现象,就是极光。极光是太阳射来的电子流跟电离层中稀薄的气体分子猛烈冲击引起的发光现象。电子流受地球磁场的影响,总是偏向地球南北两极,所以极光都发生在两极地带。

在电离层以上是扩展层,因为这里离地球很远,地球的引力非常小,空气分子就经常逃离散到星际空间去,所以叫扩展层。扩展层并没有明显的边缘,几乎延伸到了3000公里以外,从这里逐渐过渡到宇宙空间。

大气层实在是地球得天独厚的一件理想的外衣。大气层里的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

篇6:《数字地球》阅读答案

A、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

B、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认识。

C、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技术手段。

D、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

2、不属于“数字地球”体系的一项是

A、多分辨率的动态数据体系。

B、数据处理与存储体系。

C、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

D、网络体系。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数字地球将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

B、人们借助数字地球可以按地理坐标随时随地获取来自全球各地全方位的信息。

C、数字地球主要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

D、数字地球可以包容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人类中尚有20%的人还不能利用信息资源。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形成数字地球的设想已变成现实。

B、数字地球是新千年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

C、信息高速公路的主体核心是数字地球。

篇7:普希金成功背后的不幸

关键词:自由思想,现实主义,俄国文学,诗歌

别林斯基指出:“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因为在他的诗歌里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脉搏。”屠格涅夫曾说过,“毫无疑问,他创立了……我们的文学语言。”丘特切夫在纪念普希金的一首诗中写到“就像铭记自己的初恋一样,俄罗斯心中不会把你遗忘。”每每提及普希金,就会将世界知名文人的句句真言联系起来。普希金一生创作了800多首抒情诗,其中,爱情诗多达200多首,代表作有《致大海》《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普希金诸体皆擅,叙事诗代表作有《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茨冈》《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历史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三十年代创作了《别尔金小说集》,包括《射击》《暴风雪》《棺材匠》《村姑小姐》和《驿站长》等作品。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历尽普希金的短暂一生,他创立了俄罗斯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本文通过了解普希金不同时期的生平事迹,进而分不同时期了解他的思想性格及对创作的影响,特别是三十年代普希金被誉为“波尔金诺的秋天”的丰收时期,将俄国文学引上了真正的民族化道路。

一、普希金思想的初步形成

“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一切开端的开端”……众多的形象描述都归功于一个俄罗斯历史上的旷世奇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由于普希金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充满着诗歌和文学的氛围中渡过的。加之,普希金的奶妈阿琳娜·罗季昂诺芙娜,她是一位农奴出身的善良妇女,不但哺育了普希金,而且用民间文学和人民语言养料培育了普希金。因此,从小普希金就对民间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当普希金刚8岁时,就将兴趣转化为行动,开始使用法语创作诗歌。当年仅12岁时,便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学时期他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还结交了日后的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官,潜移默化地形成了普希金反对沙皇专治、追求自由的思想。普希金早年创作的长诗《修士》(1813年)、《鲍瓦》(1814年)以及他在皇村中学创作的《致尤金的信》(1815年)和《梦境》(1816年)等诗作都为其日后的创作及不幸埋下隐患。

普希金从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毕业后,积极地参加一些进步文学社团,如“阿尔扎马斯社”和“绿灯社”的活动。同时,他又与“救国同盟”和“幸福同盟”的成员保持联系,深深地被他们的民主自由的思想所感染。为此,他创作了一系列以自由为主题的诗作,如著名的《自由颂》(1817年)、《致察尔达耶夫》(1818)年、《乡村》(1819年)。在此期间,他一直在创作一部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古典主义诗歌,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挑战。这部长诗讲述了骑士鲁斯兰历尽千辛万苦,救回了新娘柳德米拉的故事。后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根据普希金的这部长诗写成一部出色的交响作品。时至今日,音乐会还时常演奏,并且被改编为各种形式的轻音乐。

二、普希金不幸的起端及最后的余晖

1820年初,普希金写的大量讽刺短诗,影射了沙皇政府。这些讽刺的短诗和政治抒情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沙皇政府非常恼火,便把普希金下放到克里米亚,从此注定了他悲惨不幸的后半生。被下放的时光对普希金而言仅仅是一个开始。在流放的4年间,他写下了四部著名的浪漫主义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21年)、《强盗兄弟》(1822年)、《巴赫奇萨拉伊的喷泉》(1823年)和《茨冈》(1824年)等作品。同时,他还写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如《太阳沉没了》(1820年)、《囚徒》(1821年)、《短剑》(1821年)。这些作品展示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并突出了普希金的自由思想。

1823年普希金开始写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1823年一1831年),他笔下《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可谓是“多余人”的“鼻祖”,是俄国第一个“多余人”。像奥涅金这样的徒有聪明才智、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爱情中也遭失败的贵族青年,先被别林斯基称为“聪明的废物”,后来被人们称为“多余人”。“多余人”这一典型形象是俄国处于西方文化与传统的俄罗斯文化相互冲突之下的必然产物,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独有的成就。

在镇压十二月党人起义后,新沙皇尼古拉一世作出了慈善姿态,接见了普希金并召回他到莫斯科居住。从此,他的作品受到了严格的监视。尽管如此,普希金仍然没有改变自由的思想。于是创作了抒情诗《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表达了追求自由民主的思想,普希金这种执着的思想热潮为其不幸的生活埋下了祸根。

“波尔金诺的秋天”是普希金一生创作的丰收时期。在短短的三个月的时间里,他不仅完成了重要作品1823年创作的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而且还创作了《别尔金小说集》和四部小悲剧《吝啬的骑士》《莫扎特与沙莱里》《瘟疫流行的宴会》《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诗。《别尔金小说集》共收入《射击》《暴风雪》《棺材匠》《驿站长》以及《村姑小姐》5个短篇,他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形象,如贵族、军官、城市手艺人等等。其中,名篇《驿站长》是俄罗斯短篇小说的典范,开启了第一个“小人物”形象的先河,使《别尔金小说集》在俄国小说发展史上起着方向舵的作用,更使《别尔金小说集》成为现实主义作家学习普希金现实主义风格的典范。

三、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

1831年,普希金与被誉为“圣比得堡的天鹅”娜塔莉亚·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结婚,并与夫人迁居彼得堡。婚后的普希金常常处在一种沉重和抑郁的生活之中。随后,农民在残酷政权的重压下忍无可忍,纷纷揭竿而起。普希金受到启示,创作了叙事长诗《青铜骑士》(1833)、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短篇小说《黑桃皇后》(1834)等。他还写了两部有关农民问题的小说《杜布洛夫斯基》(1832—1833)、《上尉的女儿》(1836)。1836年,普希金创办的杂志《现代人》出版。后来,这个刊物推动了19世纪俄罗斯社会解放运动和文学的发展。这段时期,虽然普希金的创作进入了高潮,但是黑暗的专制制度令自由奔放的普希金十分不悦。他被卑鄙的宫廷显贵们设下了罪恶的阴谋,以其夫人娜塔莉亚·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为源头,唆使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公开追求她,而后普希金又收到耻笑他的匿名信。经过多方刺激和挑拨,1837年初,普希金和丹特斯进行了决斗。决斗中普希金腹部受了重伤,两天后不治身亡,年仅38岁。后俄国进步文人曾感叹:“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沉落了”。

篇8:感知地球的千里眼阅读答案

①近日,第三十五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位遥感专家参加了会议,这也是该会议发起50年来首次在中国举办,这说明我国遥感技术的应用发展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

②遥感技术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是指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辐射或散射的可见光、红外、微波电磁波,从而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科学技术。人类目力有限,遥感技术的出现,让人类仿佛拥有了另一双可以无限感知地球的“千里眼”。

③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简称遥感地球所)提供的。遥感作业时间是4月20日11点,距离地震发生刚刚过去3个小时。那么科研人员怎么利用遥感技术评估判断地震灾情呢?

④遥感地球所航空遥感中心主任李震说:“遥感航拍得到的高分辨率影像,能请楚地辨识建筑物、道路、河流、车辆等地面信息。科研人员运用专业知识,与震前的遥感观测数据比对,就能够判断建筑物和道路的受损情况,道路上堆积的滑坡物大小、滑坡的土方量等等,发现潜在的山体垮塌、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并确定财产损失的基本情况,确定救援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等。”总之,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和评估灾情,具有定位准,速度快的特点,可以第一时间获取灾情数据,服务抗震救灾。

⑤今年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发生了数次极端强雾霾事件,主流观点认为,污染物排放量大,静稳天气、扩散条件不利,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贡献叠加等是导致强雾霾事件的主要原因。遥感地球所陈良富研究员基于遥感卫星观测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提出,除了人为排放引起的本地污染浓度上升这一内在原因外,水汽、浮尘是造成雾霾来袭、能见度急剧下降的重要外部原因。

⑥目前,对雾霾主要靠地面监测,但地面监测站只能监测地上几米高范围内的PM2.5数值。而灰霾随高度变化,分布不一样。利用激光遥感手段能获得霾的垂直分布情况,反映整个区域霾的二维甚至三维情况。如果不科学地认识极端强雾霾的发生机理,就容易判断错误,认为都是由排放的污染物引起的,在治理上进入误区。要得出科学判断,仅凭地面一种观测手段是不够的,还需要卫星遥感观测手段来补充,更全面容观地掌握大气污染状况。

⑦另外,遥感技术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应用遥感技术,美国考古学家发现了沉没海底数千年的古埃及名城亚历山大;希腊考古学家用红外像片在科林斯湾发现了公元前373年毁于地震的古城“Hekike”;遥感地球所郭华东课题组利用雷达遥感技术发现了阿拉善高原干沙覆盖下的古河湖串联系统和明、隋古长城……遥感技术也十分适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它的优势在于能获得物体的三维图像。若能及早对文化遗产进行三维扫描,将来就可按照计算机模型对其进行复原。更重要的是,科学家还能依据这些数据分析破坏发生的原因,如温度、风力、湿度等,从而指导文物部门进行更加精细的修复。

⑧总之,近些年,我国遥感技术发展迅速,在 等方面广泛应用。

(选自《人民日报》5月13日 有删减)

1.请联系全文内容,将第⑧段空白部分补充完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准答案】地震(自然灾害)监测和评估,雾霾(大气污染)状况观测,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

2.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4分)

(1)人类目力有限,遥感技术的出现,让人类仿佛拥有了另一双可以无限感知地球的“千里眼”。(为什么说遥感技术是“千里眼”?)

(2)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点词为什么不能删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准答案】2.(1)因为“千里”符合遥感技术可以远距离感知的特点,而“眼”能突出遥感技术探测和识别目标的特点。(2)“至关重要的”突出了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了利用遥感技术检测判断和评估灾情的重要性。

3.第⑦段中列举美国、希腊、中国等国专家应用遥感技术的事例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标准答案】生动而具体地说明遥感技术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作用也不容小觑。

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分)

材料: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历经东西魏至宋,雕凿断断续续达4之久,至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它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但其风化侵蚀严重,如何加以保护一直是个难题。

问题:请谈谈如何利用遥感技术解决这个难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9:《只有一个地球》阅读答案

3、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

4、(1)但是;转折;(2)、随意毁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

(3)准确的点明可再生资源已经遭受破坏,以及这些资源的以前可再生和现在的不可再生,给人们以警示

5、泥石流 沙尘暴 山体滑坡 土地沙漠化 干旱 水涝灾害

篇10:致地球爷爷的一封信阅读答案

您好!我是生活在您怀抱的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您也许会感到奇怪:一个已有50亿高龄的大星球怎么会收到一个小学生寄给您的信呢?但我却写了,因为我热爱您,同情您,并决心保护您。

地球爷爷,我热爱您!黝黑土壤是您的皮肤,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食物;江河湖 海是您的血液,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水源;埋藏在您身体里的石油、煤和各种矿石,是人类工业的动力和原料。您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也安在了我们中国,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瞧,世界之巅就在我们中国!”

地球爷爷,我同情您!由于人类的无知和目光短浅,对您曾进行过长期的无情的伤害:乱砍滥伐,破坏森林,使您的皮肤受到破坏;乱挖滥采,破坏和浪费矿产资源;乱捕滥 杀,造成物种灭绝;工厂大量排放废气,破坏了您的臭氧层……

唉,人们无情地伤害您,必然会受到教训和惩罚:臭氧层受到破坏,已经渐渐稀薄,使 猛烈的阳光直射到人体上,造成伤害;工厂排放的废气,变成酸雨,使农作物枯萎,建筑物 外表受到腐蚀;干旱使植物不能生长,洪水使房屋倒塌、水土流失,狂风使树木倒下。

地球爷爷,您不要伤心,人类正从教训和惩罚中觉醒,“保护环境,救救地球”正成为全世界共同的心声。人类正在采取措施,控制工业废气排出,严禁使用破坏臭氧层的物品;大量种植树木,医治您的创伤;大街上,到处可见保护环境,救救地球”的大标语……告诉您地球爷爷,人类已经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每年的这一天,我都打扮得干干净净,与小伙伴一起参加保护您的活动。

地球爷爷,您放心吧!我虽然人很小,但志向不小,我一定会保护您的。

1.本文书信的格式有两处明显的错误,请你指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文中用“____”画出总领全文的一句话。

3.文中有两处用了省略号,请你体会一下它们的用法,选择正确的答案。

第一处 第二处()

A.引文的省略;

B.列举的省略;

C.说话断断续续。

参考答案:

1. 称呼没有顶格写;落款和时间没有另起一行,靠右写。

2. 但我却写了,因为我热爱您,同情您,并决心保护您。

篇11:不幸的地球阅读答案

一、构建和谐环境, 摆脱压抑

和谐的环境是给学生第一个心理暗示, 在初中阶段, 每个学生都渴望在一种阳光的、积极的课堂环境中去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 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教师也没有必要让他们在一种压抑的、理论性特别强的课堂环境中去强加给学生一些他们接受不了的心理学知识, 而应该以课堂为依托, 使学生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去敞开自己的心扉。

例如, 教师应特别地注意家庭不幸的学生, 他们在课上表现得很不积极, 总是觉得自己是教师讲课的范本, 甚至有的与教师产生敌对的情绪, 而如果教师在营造课堂氛围的时候, 多多考虑他们的感受, 就会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如, 在一节课中, 我先与学生们一起分享了我在上学时参加各种考试的情形, 而且毫不避讳地讲述了我曾经打小抄的错误行为, 学生们听我讲完这个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他们的心中顿时就有了一种与教师亲密接触的感受, 而后我让大家一起来分享自己的考试经历, 他们就开始不隐晦地讲述了自己各种对于考试的情绪, 其中包括那些家庭特殊的孩子也都毫不介意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 我再开展以后的教学活动, 学生们都积极地参与其中, 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了发展, 而且我又提出一个问题, 怎样正确地对待考试?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有的学生会对其他同学的想法产生异议, 也会反驳其的观点, 整节课都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讨论着面对压力的措施,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那些家庭特殊的孩子也在这节课中表现得非常阳光, 非常的积极。

良好的课堂环境, 可以使家庭特殊的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 并且在这样的课堂中也可以忘记家庭的烦恼, 投身于课堂学习中, 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建教学情境, 丰富体验

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可以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丰富自己的情感, 还可以改变自己不正确的心理状态。家庭特殊的学生一般都有孤独、自卑和缺乏自信心的心理特征, 而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恰恰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还可以使他们产生自我价值的认同感。

例如,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并讲述贝多芬一生的遭遇, 他的不幸没有使其放弃自己的理想, 而他的成功给了我们莫大的启示, 那就是只要我们不放弃心中的梦想, 就会取得最终的成功。不管生活赐予了我们什么, 但是强大的内心世界才是我们成功的法宝, 那么我们的人生都有什么理想和追求呢?之后我让学生各抒己见, 它们将自己的理想写到了一个小纸条上, 然后互相交换, 在大家交流探讨后得到一个新的认识, 重新定位自己的追求, 而且还要为了自己的这个理想而努力奋斗, 这样, 每个学生都有了表述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机会, 也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只有在信念的支撑下, 才能以使学生的人生更加精彩。

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只是一味地说教, 这样的说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而且那些家庭特殊的学生就更不敢去参与课堂教学中来, 更不能对教师敞开心扉,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 可以使其获得快乐的情绪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积极与家长沟通, 风雨同舟

家校沟通是针对特殊家庭的孩子采取的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只有了解了学生在家庭中和学校中的各种表现, 才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很多特殊家庭的学生在学校当中并不能展露自己的个性, 而对其开展教育就需要及时地与家长进行沟通。

例如, 一个学生总有孤独和冷漠的处世态度, 没有任何的朋友, 交往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失, 而且无论我怎么开导他, 就是不理我, 我意识到这种心理的严重性, 可能会使这个孩子陷入到一种自闭的心理状态, 于是我赶紧联系到他的家长了解情况, 原来这个学生一直以来都非常胆小, 他爸爸妈妈都没有了, 跟随他的奶奶生活, 他们在家里做了很多的工作, 也不能改变这样的状况, 我呼吁其他的同学主动地和他交谈, 让她感到温暖, 家长也主动地去与之沟通, 循序渐进地开启他的内心防线, 慢慢地在大家的帮助下, 他变得开朗起来。

篇12:《登上地球之巅》阅读答案

2.坚决的,毫不犹豫的。 抓住时机,立刻决断。

3.(1)天气寒冷,如“近零度的水中已浸泡了十几分钟”

(2)水流非常急,如“借着助跑的力量扑向激流,挣扎着向对岸游去,激流将我向下冲了十几米”

(3)不了解水情。如“可是仅当李旗离岸边只有几步之遥时,她一脚踏入了水沟中,整个人被冲倒在水里。”

(4)队员缺乏经验。如“一看情况不录,一边挥手向渡河点奔跑,企图阻止这一自杀的举动。”

4.参考:(1)李旗、邓辉、兮兮、胡禅、刘馨、杨华六人拉着手一字型地向河中走去;(2)大家急忙转身,试图将李旗拉出来。(3)胡禅早有防备,紧紧将她拉住。(4)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岸上的李诚跳入水中,和杨体裁、胡禅一道才将兮兮救上了岸。

篇13:跳出地球看地震阅读答案

②地球的板块、断层移动引发地震,同时也会在地震前后带来包括地球电磁场变化等很多信息。“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实时监测空间电磁环境状态变化,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他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效应,初步探测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信息特征及其机理,从而有效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

③“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兼副总设计师、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介绍,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的极寒地区,现有的地震台网并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也观测不到。目前我国对以青藏高原为主的近200万平方公里陆地缺乏地震前兆监测能力,在国境线和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地震监测能力也几乎为零。而跳出地球“看”地震,就能突破一些地震研究的限制,对我国及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

④“张衡一号”不仅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新视角,成为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同时它也集合了多项航天技术创新成果,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卫星电磁洁净度的控制技术。

⑤卫星本体磁性对磁场测量的“影响不确定性”需控制在0.5纳特以内,这大约相当于地球表面磁场强度的十万分之一。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卫星平台的各个单机、系统都进行了无磁化的更改。但在这一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如,去掉了有磁的红外地球敏感器,整个飞行程序都要改变;再比如,无磁化要求太阳能帆板不能转动,但为了保证卫星能源供应,又必须让帆板对日。如何找到平衡点?卫星研发团队想了很多办法,最终,科研人员打造出来的“张衡一号”整星,其磁洁净度达到了0.33纳特。

⑥“张衡一号”的主要载荷,是用于探测卫星轨道环境空间电场的电场探测仪。这也是目前国际上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功能配置最全的空间电场探测仪器。

⑦为了感知空间三维电场,探测仪通过伸杆向“张衡一号”本体外伸出4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如同灵敏的触角一般,每个传感器都能准确感知周围等离子体环境电势,灵敏度极高,可以探测到非常微小的等离子体电势变化,相当于在数千米高的巨浪浪尖,分辨一粒小水珠。

⑧在卫星内部,有着探测仪的“大脑”—— 信号处理单元。这台高灵敏电子学测量设备,能把传感器探测到的微小波动细分成十几个通道,通过进一步精细处理,变成数字量,分成频谱,再传输到地面,供科学家研究。

⑨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表示,“张衡一号”卫星的发射和投入使用,使我国首次具备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的技术能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在轨运行多载荷、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

1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

A.我国在卫星探测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重要标志是“张衡一号”的发射。

B.“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

C.帆板对日能保证太阳能帆板为“张衡一号”供应能源。

D.“张衡一号”传感器灵敏度极高,可以分辨巨浪浪尖的小水珠。

1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衡一号”集合的航天技术创新成果有电磁洁净度高;传感器灵敏度高;信号处理单元处理精细。

B.第⑥段与第⑦⑧段是总分关系,第⑦⑧分别介绍探测信号和处理信号,可以改变其顺序。

C.“张衡一号”能突破一些地震研究的限制,对我国及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

D.第⑧段画线句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信号处理单元比喻为“大脑”,生动形象的说明其在探测仪中的重要地位。

14.第②段中的“初步”能不能删去?为什么?(4分)

阅读答案:

12、C

13、B

篇14:《登上地球之巅》阅读答案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斩钉截铁”和“异口同声”各有什么表达作用?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分)

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

篇15:不幸的地球阅读答案

远没结束的技术复制

被列入法兰克福学派一员的本雅明, 在20世纪30年代写过一篇著名论文《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其中简要地勾勒了复制技术作用于艺术的历史过程。即先是古西腊人掌握了浇铸与制模工艺后, 能大量制作青铜器、陶器和硬币。随着木刻的产生, 版面的技术复制成为可能。印刷——文字的技术复制的出现, 带给文学以巨大的变化。在中世纪还产生了铜版刻和蚀刻。19世纪初复制技术达到一个新阶段, 即平版术出现。但在二三十年后, 石印的平版术很快被照相术超过。这时手第一次从最重要的艺术职责中解脱出来。人们不满于此, 又顺理成章地发明了电影艺术。

当然, 复制技术并没有到本雅明时代就画上句号, 相反, 复制技术以更加迅猛的态势发展着。电视的出现大大地缩短了人们与艺术的距离。现在网络传输、数字化等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广泛运用, 滋生出许多像网络电影、互动电视等新的艺术样式, 艺术的发展不断获得新活力。并且新技术正以全方位的态势注入到艺术当中来。这种情形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的效应必定是带来“美学感觉”的变化, 即技术形成了一种新的空间感和时间感。

在这里, 我们要明确的是, 本雅明在文中提到的“复制”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机器对艺术的批量生产, 二是机器在艺术中的创造性运用。而本文所指的“复制”, 是在此之外, 还有着商业利润诱导下的其他形式的艺术复制, 如对民俗仪式的反复表演。因此, 本文的“复制”具有更为宽泛的内涵, 即以商业利润为追求目的, 以先进技术介入为端倪, 以规模的生产或重复的演出为表征。这种对于艺术的复制, 正形成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景观。

复制带给艺术的机遇

就因为复制技术可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好处, 所以人类才对之苦苦追求。在促进艺术的发展上, 复制技术已经立下丰功伟绩, 并在以后, 复制技术将以更加强劲的势头作用于艺术。

复制技术作用于艺术,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使艺术走向大众。借助于复制技术, 艺术的创造和享受将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 不再为部分文化精英、文化贵族所垄断。艺术走向大众最熟悉的例子或许是卡拉OK在我们身边的普及。复制技术带来的便捷, 也明显地体现在接受者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方式的变化上。在以往, 一出京剧只能在一个剧场里演, 其观众是非常有限的。现在同是一出京剧, 可以电视转播、可以录音、可以录像, 然后以工业化的方式, 大量生产录音带、录像带、CD、VCD、DVD等, 观众不必亲临现场也能观其表演。现在随着互联网技术对艺术的介入, 又出现了网上电影、互动电视等新的观赏方式。接受者的自由天性由此得到了伸张的机会。由此, 我们对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是人的延伸”也会有新的理解。

摄影、摄像等复制技术的出现, 对传统艺术产生巨大冲击的同时, 客观上又迫使艺术家进行艺术创新。因为在逼真性上, 艺术家无法与这些机器匹敌, 而要确立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及意义, 只能在其他方面寻求突破。于是他们就不靠反映事物的外在形态逼真取胜, 而是靠色彩、构图等变形夸张巧妙运用的方法, 表达事物的内在真实和作者特定情感来取胜。这一点在绘画艺术中的印象派乃至抽象派艺术的出现体现得很明显。另外,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 出现不少新的艺术样式, 不断突破传统的艺术概念。这也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新的一种形态。

复制技术的运用, 还有利于珍贵艺术品和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许多濒临消亡的民间艺术或手艺, 在复制技术的帮助下得到小心翼翼的保存。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系列文化专题节目《见证》, 或许就具有这方面的意义。现在, 许多传统民间艺术正是在复制技术的帮助下, 重新焕发艺术光彩, 锁定人们的目光。

复制技术的最过人之处, 恐怕就是能将艺术形态最全面最细微最逼真地表现出来。对于这一点, 英明的本雅明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注意到, 并在他的著名论文《可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写道:“在照相摄影中, 技术复制可以展现那些肉眼不能看见但镜头可以捕捉的原作部分, 而且镜头可以挑选其拍摄角度, 此外, 照相摄影还可以通过放大或慢镜头等方法摄下那些肉眼未能看见的形象。”他讲的就是俯、仰、快、慢、推、拉、摇、移等各种镜头带来的优越性。我们知道, 在以前, 特技演员的一个特技动作, 在我们还未看清楚之前便已结束, 留给我们许多遗憾。而现在通过慢镜头切割, 演员再短暂的细微动作也毫厘毕现。至于其他各种镜头语言的巧妙运用, 也十分有利于弥补我们的视觉缺憾。

在中国, 复制技术在艺术中的广泛运用, 还有促进艺术产业化的现实意义。在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时代, 艺术附庸于政治之下, 只作为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根本没有自主地位。到了经济主导型时代, 艺术由于被认为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而只能寄生于经济之上, 仅作为发展经济的一个点缀, 仍然没有自主地位。艺术如果要走向时代中心, 实现本体革命, 就必须进行艺术产业化。因此, 借助复制技术进行艺术产业化, 不仅有助于实现艺术经济自立, 而且有助于艺术的自身发展, 从根本上改变附庸于政治之下或者寄生于经济之上的命运。尽管实现这样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所幸的是, 我们已经上路了。

复制带给艺术的挑战

艺术复制必然是以艺术品为中介, 对艺术创造者和艺术接受者产生多重效应。本雅明在《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 提到复制品与原作品的最大区别, 就是“即使最完美的复制品也不具备艺术作品的此地此刻——它独一无二的诞生地。恰恰是它独一无二的生存, 而不是任何其他方面体现着历史, 而艺术作品的存在又受着历史的制约。”本雅明客观而深刻地看到了原艺术品与艺术复制品的原则区别。

艺术原作体现的“真实性”是任何复制品都无法比拟的。只有它才真正承载了那一历史阶段的真实特点 (如当时的社会思潮、审美风尚等) 和创作者的独具匠心。除了艺术风格之外, 它的材料、质地和装裱等总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口味。无论是西方的凡高、毕加索的经典油画, 还是中国的董其昌、倪云林的千古国画, 假如置于拍卖行上, 原作总比复制品价格高, 其原因就在于艺术原作具有独一无二反映历史真实性的特点, 而任何复制品在这一点上都不及它。

本雅明在该文中还深刻地指出了艺术原作与艺术复制品在功能特征上的区别。“复制过程所缺乏的, 可以用氛围这一概念来概括, 在艺术作品的可技术复制时代中, 枯萎的是艺术作品的氛围。”以至于“随着艺术作品的技术复制方法的多样化, 它的可展览性也大为增强, ……就像原始时代的艺术作品由于绝对推崇膜拜价值, 首先是一种巫术手段, 而后才渐渐被视为艺术作品, 今天的艺术作品由于绝对推崇可展览性, 成了具有全新功能的塑造物”。这种审视艺术复制的眼光, 对于我们现在观察艺术的演变仍具有启迪意义。并且, 这种推断正在变为我们眼前的现实。

就拿当前盛行的民俗表演艺术来讲, 氛围、巫术、膜拜价值本来是民俗仪式的基本品质。可现在氛围在枯萎, 巫术在消弥, 膜拜价值被驱散, 这一系列复制带来的后果, 正在当今一些民俗艺术的表演中显现出来。比如一些民族地区随着旅游业的兴起, 为了吸引游客, 纷纷推出一些民俗艺术项目, 其中有些是民俗仪式表演。只要游客有要求, 这种仪式表演有时一天就上演几场。无疑, 这是一种典型的艺术复制。我们或许知道, 在当初, 这种民俗活动是纯仪式性的, 仅在特定时空下进行, 有浓重的巫术或宗教意味。并且其仪式活动是为了所在群体的心理凝聚和精神震撼, 具有崇高的膜拜价值。而现今这种复制的民俗艺术———即兴表演、重复表演, 其仪式成分已全部抽空, 膜拜价值全面让位于展览价值。这对创造该仪式的人们心中的神圣感, 是一种严重的削弱。

另外, 复制技术可能滋长艺术家的惰性。我们知道, 复制技术为艺术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 也为艺术创作者参照写生提供了便捷。当然, 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是摄像机、摄影机的广泛使用, 艺术家们已渐渐习惯于足不出户地对着机器屏幕摹写天地万物。尽管通过复制技术提供的影像画面, 艺术家们确实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把握那人物、山川、花鸟、虫鱼的形态特征, 但要真正感知自然万物、人间百态, 最好的方式还是经历和体验。许多大师级的艺术家如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黄宾虹等人, 他们既是大画家, 又是大旅行家, 正是有了对世间万物的亲历观摩, 才有了笔下流传千古的杰作。因此机器复制带给艺术家摹写自然的方便, 并不能完全取代亲历大千世界而获得的独特发现和深刻体验。艺术家如果一味沉溺于足不出户的便捷, 滋生出懒于亲历世界的惰性, 便走向了误区。

再就是, 机器复制有可能加快民间手工艺术淡出历史舞台的过程。在人们几千年的手工艺术的创造中, 民间艺人们达到了叹为观止的水准, 但在机器复制时代却面临严峻的挑战, 就更不用说在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命运了。手工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拒绝复制的, 创作者的文化素养、性格特征、心智才情都会在作品中体现, 这就使得每件手工艺术品的制作必然出现差异。这也就恰好为文化的多样性存留了一个容身之处。而机器复制则全然不同, 复制是模式化的代名词, 复制按同一标准将“某一个”作品转化为“某一类”作品, 艺术品的精神实质并未增加。另外, 艺术的机器复制往往携带着利润最大化的动机, 因此复制品很难说有原作的精致和匠心。

现在不少地区制作剪纸和窗花, 采用电脑制图, 机器压模的方式, 一天的产量抵得上以前艺人一辈子的数量。如此这般, 效率虽然提高了, 但作品也陷入了模式化的窠臼, 而没有了手工品的天然情趣。

复制技术的进步, 也将带给艺术从业者生存状态变更的现实问题。新的复制技术总是不遗余力地替代旧的复制技术, 由此也就影响着艺术从业者的结构组成和职业定位, 甚至导致从业人员的裁减。比如以往必不可少的特技演员, 现在由于电脑合成技术的采用, 就有可能遭到导演的解聘。复制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细致入微的分工, 毫不留情地把跟不上前进步伐的人淘汰出去。

结语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艺术大众化为表征的新时期, 这也是艺术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时期。是依靠复制技术服务大众, 还是凭借复制技术制造文化垃圾, 这是我们当下要认真审视的问题。

不得不承认, 复制技术批量的复制品, 确实没有原作的“气韵”, 而那“气韵”又是传统审美观中艺术的本性所在。正如克隆人的大量制造, 将严重亵渎人类的尊严一样, 民族地区的仪式活动在金钱支配下的重复表演, 也会对其固有的神圣性造成极大消解。复制技术给艺术家描摹景物带来方便, 也可能让他们滋生懒于出门亲历世界的惰性, 这种惰性有碍于伟大作品的诞生。许多民间手工艺术的日渐消亡, 一部分原因也可以归咎于复制技术。因此民间手工艺术的传承, 难免成为人们一块难以释怀的“心病”。

当然, 相对于复制技术已经或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 其积极意义无疑是主要的。“毫无疑问, 技术的新发明不但改变了我们所生活的物质世界, 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理解。”复制技术改变了以前那种只能视听原作的模式, 突破了时空限制, 使艺术得到广泛传播。复制技术在艺术中的运用, 客观上也迫使艺术家们寻求创新, 同时催生了许多新的艺术样式, 带给艺术发展源源不断的活力。以数字化为代表的复制技术, 对许多濒临消亡的民间手工艺术细致入微的保存, 充分显示科技的优越性。至于当代影视艺术呈现的梦幻奇观, 更让我们折服于复制技术的无所不能。以复制技术作支撑的艺术产业化运动, 不仅是艺术走向时代中心的努力, 而且也是一次艺术本体化革命。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时代主题。因此, 我们在评价复制技术对人类艺术的作用时, 必须以历史的辩证的观点为基点, 从而使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让位于具体的分析和评判。

摘要:复制是艺术发展的必然阶段, 而复制带给艺术的影响又是多元化的, 既有加快艺术平民化进程、细微记录民间工艺的制作技艺、促进艺术产业化等积极意义, 也有消解民俗艺术的神圣意义、滋生艺术家懒于亲历自然的惰性、使民间工艺趋于粗糙等消极后果。因此, 我们在评价复制技术对人类艺术的作用时, 必须以当代视野和辩证眼光来审视, 而使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让位于具体的分析和评判。

关键词:复制,艺术,影响,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其版本为《经验与贫乏》之一篇, 王炳钧、杨劲译,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

[2].丹尼尔·贝尔[美]:《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中文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

[3].张彦远[唐]:《历代名画记》。

[4].王履[明]:《华山图序》。

[5].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德]:《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4的社会文化后果》, 中文版,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年版。

[6].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年版。

上一篇:个人二手车转让的简单协议书下一篇:校园安全治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