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与不幸,都是你自己选择的

2024-04-19

幸与不幸,都是你自己选择的(精选11篇)

篇1:幸与不幸,都是你自己选择的

“读完《爱是一种选择》,我感觉好像看到了一条阳光大道,铺在自己面前,只要勇敢地走下去,就可以抵达幸福和快乐的彼岸,但同时,这种美好的远景,却隐隐让我产生了一丝恐惧:假若我的主要问题“拖累症”得到了缓解后,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这太难想象了,有种我不再是我的感觉。现在,因为拖累症,我的确有点痛苦,但这种痛苦我习惯了,并不至于忍受不了。

那条阳光大道是有点诱人,但我真的在想,就这样好了,不变好了,拖累症固然累人,但我还能够忍受的。”

这是一个朋友的来信。她是一个敏感而感性的女孩,《爱是一种选择》这本书极大地触动了她的内心,让她明白了自己的一个主要问题——拖累症。这本书还提供了详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于是她好像看到了一条阳光大道,看到了通向幸福快乐人生的可能性。

然而,这种可能性却让她产生了恐惧心理,她抗拒这本书给她的启示,她本能上想停留在原地,宁愿忍受,而不想改变。

为什么?

她的来信中也给出了答案——“这种痛苦我习惯了”。

积习难改,她也并不例外。不过,在我看来,所谓积习难改,并不仅仅是因为惰性,更深层的原因是控制感。习惯意味着,我们看见开头,就可以隐隐看到结尾。不管结尾是好是坏,只要能预见到就好。

其实,我们最惧怕的,并非是痛苦,而是无法预测的痛苦。假若痛苦能被我们预见到,那么,从心理上而言,这种预料中的痛苦就远没有那么可怕了。

甚至,为了能证实自己的预见能力,我们常常会主动推动事情向自己预料的方向发展。

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你预见到了幸福和快乐,你就会把事情向幸福和快乐的方向推动。如果你预见到了不幸和悲哀,你就会把事情向不幸和悲哀的方向推动。

所以说,尽管我们很容易归罪于人,但其实我们人生的结局,在相当程度上是我们主动推动的结果。

悲观情绪的背后,藏着洋洋自得

一天,临近傍晚的时分,我独自走在广州的滨江路上。这是快乐的一天,有几件事很中自己心意。因这种愉悦的心情,一切景色看上去都那么宜人。

突然,我看到一条货船从珠江上缓缓滑过,货船的尾部,拖着一条长长的油污带,在落日的余晖中,有些五彩斑斓,显得非常刺眼。

看到这幅景象,我不由悲从中来,脑子里蹦出了一句话:这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世界。

这句话从脑子里蹦出后,我吓了一大跳:仅仅一条船带来的污染,居然就可以令我很自然地下这么大的一个无比悲观的结论。

那一段时间,正在思考自动思维的事。所谓自动思维,即指我们遇到一件事情后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句子。这样的句子,处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如果细细地追下去,就可以揪出潜意识中的一些隐秘。

我这句话,自然是一个自动思维,而它,也的确反映了我的潜意识中有太多悲观消极的成分。因为积攒了太多这些悲观的东西,我的心中其实早有一个消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这样一个预言,令我更容易关注消极和悲观的东西。

譬如,就在此时此刻,我有很多信息可以关注,而这一天又有不少可以令我快乐的信息。然而,那些阳光的信息,固然我注意到了,但并未引起我很深的共鸣。相反,那条货船留下的一个油污带,却引起了我如此强烈的共鸣,并下了那么大的一个结论。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那些快乐的信息,不符合我潜意识中那个悲观的自我实现的预言,而那条油污带,则符合了我这个预言。

反省的时候,我清晰地察觉到:当下那样一个大结论时,我一方面感到很悲哀,另一方面隐隐有一丝轻微的得意感。

这种得意感仿佛在说:看,我多聪明,我多有智慧,我早预料到,世界就是这样运转的,瞧,现在不就证实了我的预见能力吗?

从理性上讲,由这条油污带推出“这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世界”,自然不成立。然而,我们的心灵,恰恰就是非理性的,我们都是通过自己过去有限的人生经验——尤其是童年时的人生经验——推出一些大结论,并将这些大结论延伸到我们生活中各个角落。

更为关键的是,我们会固守这些大结论,如果我们发现,事情的发展偏离了这个大结论的方向,那么我们会努力将事情重新拉回到自己这个方向上来,

这些大结论,也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于是,如果我们内心中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是积极乐观的,那么我们就会在遭遇打击和挫折时,努力将事情拉向积极乐观的方向。相反,如果我们内心中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是悲观消极的,我们就很可能会在遭遇阳光和快乐时,有意无意地将事情拉向悲观消极的方向。由此,人生很容易成为一种强迫性的重复。童年拥有幸福和快乐,以后就会不断地重复幸福和快乐;童年遭遇了不幸和悲伤,以后就不会不断地重复不幸和悲伤。

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种强迫性重复中,我们并非是被动的参与,相反我们是主动推动它的发展的。

这就是我想写的心灵成长的第五个定律。

主动伤害自己,就不怕被伤害了

童年幸福,长大后就不断重复幸福,这一点容易理解。然而,为何童年痛苦,长大后就不断重复痛苦呢?

我的理解是,我们主动制造的痛苦,比突然袭击来的痛苦,疼得程度更低一些,于是更容易承受。

16岁的姜,是一个漂亮的高一女生。然而,她夏天不敢穿短袖上衣。原来,她的胳膊上留下了很多伤痕,穿短袖上衣会暴露它们。

这些伤痕是怎样来的呢?是她自己用铅笔刀割的。特别伤心的时候,特别麻木的时候,甚至特别开心的时候,她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忍不住想割自己的胳膊,尤其是手腕处。

她并非是想自杀,她只是想把自己弄疼一些。她说:“肉体上的疼,比心理上的痛苦更容易忍受。”

所以,她会在特别伤心的时候,譬如和男友闹矛盾时,会选择割伤自己的手腕,那样一来,肉体上的疼痛就替代了心理上的痛苦,变得更容易忍受了。

麻木时,她也会割伤自己,是因为肉体上的疼痛,仿佛可以刺激她,令她感觉到自己还是活着的。

这两种情形都比较容易理解。然而,为什么特别快乐的时候,她也会去割伤自己呢?

譬如,最近一次割伤自己,是因为她发现,高中的班主任对她特别好,就像一个温暖的妈妈一样。这种发现,令她有点受宠若惊,然后,她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于是割伤了自己的胳膊,看到鲜血留出来,切实地感受到了伤口处的疼痛,她觉得放松了一些,也好受多了。

在咨询室中,心理医生对姜做了一些放松的工作后,让姜重新细细讲述这次事情的经过,更重要的是讲述她内心的一些对话,一些体验。

她讲到,当发现班主任特别喜欢她时,她受宠若惊,一方面是不敢置信地欣喜,另一方面却是一种隐隐的惶恐。

“什么样的惶恐?”心理医生问她。

“我……我担心她一转身就对我不好,就不要我了。”姜回答说。说完这句话,她的眼泪流了下来。

这就是她在特别快乐时,也想自伤的答案。她所说的快乐,都是被一些重要的人爱与认可所带来的快乐,譬如与男友、老师或知己。她无比渴望被人爱,但一旦真得到了爱,她立即就会担心被抛弃。并且,她知道被抛弃的感觉是多么可怕,而最可怕的就是突然袭击式的被抛弃,对方不说理由,忽然就变脸了,就远离了她。

这种不可预见的被抛弃,带来的痛苦太大了。为了减少这种心理疼痛,她会先弄疼自己。这样一来,等被抛弃的事情再次发生时,她产生的难过感就相对轻了很多。

这里面隐含着这样一个逻辑:我先弄疼自己,就是告诉自己,我知道别人的爱与认可,是不可靠的,而抛弃早晚会到来。

这是经典的悲剧性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姜之所以形成这么糟糕的自我实现的预言,与她的生命经历息息相关。她只有几个月大时,就被送到乡下的爷爷奶奶家,当父母想念她时,就把她接回城里住一段时间,忙了,就再把她送回到乡下。

她7岁时,因为要上学,于是又回到城里和父母住在一起。有3年时间,她与父母关系都很糟糕,她渴望父母能多给她一些爱,但父母觉得,她已是大孩子了,要有大孩子的样,要懂事要听话。

不过,慢慢地,她和父母的关系逐渐改善,尤其是和父亲的关系。到了10岁时,她已开始感受到温暖的父爱,自己心里的一块坚冰正慢慢融化。但就在这一年,她的父亲遭遇车祸而意外身亡。

10岁前的一系列不幸,令姜惧怕起快乐和幸福来,因为她发现,她的每一次幸福和快乐之后,就会伴随着一个不幸和痛苦。这个发现,最终在她内心深处扎根,并发展成一个非常悲观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其实,在很小的时候,姜就学会了先制造痛苦,以防御不期而至的被抛弃的痛苦。譬如,当知道父母将到乡下看她时,她会很渴望,然而,一旦真见到了父母,她会冷落他们,拒绝与他们亲近。尽管这种疏远,令她也感到痛苦,但毕竟自己制造的痛苦,比先与父母亲近然后再被父母“抛弃”,要好承受多了。

篇2:幸与不幸,都是你自己选择的

在死后,你会发觉,尽管周围的一切确实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但一切看上去几乎没有任何改变。你早晨还是要起床、洗脸、刷牙。早晨上班前,你要亲吻你的爱人和孩子。交通状况没有以前正常时那么拥堵了。你工作的大楼里也没原来那么热闹,其他单位所有的人似乎都去休假了。但是,你办公室的每一个同事都在,他们友善地欢迎你回来。你好像很奇怪的突然更受欢迎了。你碰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你以前认识的。此时,你才意识到,自己现在是生活在“来生”:全部的世界都是由你以前碰到过的人组成的。

这个世界的人数只有人类总数的——大约百分之——但是,对你来说,这已经够多的了。

你发现,这里的世界确实只有你熟识的那些人。因此,曾在电梯里和你交流过眼神的那位女士并不在这里。小学二年级时教你的老师在这儿,还有班里面的大部分同学。你的父母,你的表兄弟姐妹,还有你一生中所认识的各行各业的朋友。你所有的老情人。你的老板,你的祖母,和每天都侍奉你吃午饭的女服务员(你老婆)。那些你约会过的,你差一点就约到的,还有那些你心里一直渴望去约会的。多好的机会啊,你可以和你的千余个联系对象,好好地度过一段有意义的时光,重新弥合那些日渐疏远的情感,还可以抓住那些过去曾在你指缝间溜走的机会。

数周之后,你才开始感觉孤独,自己似乎是被遗弃了。

你和三两好友在诺大的安安静静的公园里散步。你突然感觉,有些事情好像不太一样了,周围似乎缺了点什么。公园里那些空椅子,没有陌生人坐在上面了。池塘边,没有陌生的家庭扔面包屑给那些鸭子了,也没有了他们的欢笑声再让你不经意地微笑。当你走在大街上,你注意到,没有了陌生的人群,没有了满是工作人员的办公大楼,没有了遥远的城市之间的.来来往往的车流,医院里也没有了等待着救助的病人,也没有人了忙来忙去的医护人员。火车嚎叫着冲向黑夜之中,车厢里却没有了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挤在回家路上的人们。更看不到什么外国人了。

你开始感觉,所有这一切对你都很陌生。工厂里现在都空荡荡的。你突然意识到,你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硬化橡胶去制造轮胎。你也从来就不知道该怎么去把沙滩里的沙子搞成芯片,如何把火箭发射出大气层,如何把橄榄的核儿去掉,还有如何去铺设铁道的路轨。现在,所有这些产业都已经关门歇业了。

篇3:幸与不幸,都是你自己选择的

远没结束的技术复制

被列入法兰克福学派一员的本雅明, 在20世纪30年代写过一篇著名论文《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其中简要地勾勒了复制技术作用于艺术的历史过程。即先是古西腊人掌握了浇铸与制模工艺后, 能大量制作青铜器、陶器和硬币。随着木刻的产生, 版面的技术复制成为可能。印刷——文字的技术复制的出现, 带给文学以巨大的变化。在中世纪还产生了铜版刻和蚀刻。19世纪初复制技术达到一个新阶段, 即平版术出现。但在二三十年后, 石印的平版术很快被照相术超过。这时手第一次从最重要的艺术职责中解脱出来。人们不满于此, 又顺理成章地发明了电影艺术。

当然, 复制技术并没有到本雅明时代就画上句号, 相反, 复制技术以更加迅猛的态势发展着。电视的出现大大地缩短了人们与艺术的距离。现在网络传输、数字化等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广泛运用, 滋生出许多像网络电影、互动电视等新的艺术样式, 艺术的发展不断获得新活力。并且新技术正以全方位的态势注入到艺术当中来。这种情形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的效应必定是带来“美学感觉”的变化, 即技术形成了一种新的空间感和时间感。

在这里, 我们要明确的是, 本雅明在文中提到的“复制”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机器对艺术的批量生产, 二是机器在艺术中的创造性运用。而本文所指的“复制”, 是在此之外, 还有着商业利润诱导下的其他形式的艺术复制, 如对民俗仪式的反复表演。因此, 本文的“复制”具有更为宽泛的内涵, 即以商业利润为追求目的, 以先进技术介入为端倪, 以规模的生产或重复的演出为表征。这种对于艺术的复制, 正形成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景观。

复制带给艺术的机遇

就因为复制技术可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好处, 所以人类才对之苦苦追求。在促进艺术的发展上, 复制技术已经立下丰功伟绩, 并在以后, 复制技术将以更加强劲的势头作用于艺术。

复制技术作用于艺术,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使艺术走向大众。借助于复制技术, 艺术的创造和享受将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 不再为部分文化精英、文化贵族所垄断。艺术走向大众最熟悉的例子或许是卡拉OK在我们身边的普及。复制技术带来的便捷, 也明显地体现在接受者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方式的变化上。在以往, 一出京剧只能在一个剧场里演, 其观众是非常有限的。现在同是一出京剧, 可以电视转播、可以录音、可以录像, 然后以工业化的方式, 大量生产录音带、录像带、CD、VCD、DVD等, 观众不必亲临现场也能观其表演。现在随着互联网技术对艺术的介入, 又出现了网上电影、互动电视等新的观赏方式。接受者的自由天性由此得到了伸张的机会。由此, 我们对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是人的延伸”也会有新的理解。

摄影、摄像等复制技术的出现, 对传统艺术产生巨大冲击的同时, 客观上又迫使艺术家进行艺术创新。因为在逼真性上, 艺术家无法与这些机器匹敌, 而要确立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及意义, 只能在其他方面寻求突破。于是他们就不靠反映事物的外在形态逼真取胜, 而是靠色彩、构图等变形夸张巧妙运用的方法, 表达事物的内在真实和作者特定情感来取胜。这一点在绘画艺术中的印象派乃至抽象派艺术的出现体现得很明显。另外,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 出现不少新的艺术样式, 不断突破传统的艺术概念。这也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新的一种形态。

复制技术的运用, 还有利于珍贵艺术品和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许多濒临消亡的民间艺术或手艺, 在复制技术的帮助下得到小心翼翼的保存。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系列文化专题节目《见证》, 或许就具有这方面的意义。现在, 许多传统民间艺术正是在复制技术的帮助下, 重新焕发艺术光彩, 锁定人们的目光。

复制技术的最过人之处, 恐怕就是能将艺术形态最全面最细微最逼真地表现出来。对于这一点, 英明的本雅明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注意到, 并在他的著名论文《可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写道:“在照相摄影中, 技术复制可以展现那些肉眼不能看见但镜头可以捕捉的原作部分, 而且镜头可以挑选其拍摄角度, 此外, 照相摄影还可以通过放大或慢镜头等方法摄下那些肉眼未能看见的形象。”他讲的就是俯、仰、快、慢、推、拉、摇、移等各种镜头带来的优越性。我们知道, 在以前, 特技演员的一个特技动作, 在我们还未看清楚之前便已结束, 留给我们许多遗憾。而现在通过慢镜头切割, 演员再短暂的细微动作也毫厘毕现。至于其他各种镜头语言的巧妙运用, 也十分有利于弥补我们的视觉缺憾。

在中国, 复制技术在艺术中的广泛运用, 还有促进艺术产业化的现实意义。在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时代, 艺术附庸于政治之下, 只作为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根本没有自主地位。到了经济主导型时代, 艺术由于被认为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而只能寄生于经济之上, 仅作为发展经济的一个点缀, 仍然没有自主地位。艺术如果要走向时代中心, 实现本体革命, 就必须进行艺术产业化。因此, 借助复制技术进行艺术产业化, 不仅有助于实现艺术经济自立, 而且有助于艺术的自身发展, 从根本上改变附庸于政治之下或者寄生于经济之上的命运。尽管实现这样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所幸的是, 我们已经上路了。

复制带给艺术的挑战

艺术复制必然是以艺术品为中介, 对艺术创造者和艺术接受者产生多重效应。本雅明在《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 提到复制品与原作品的最大区别, 就是“即使最完美的复制品也不具备艺术作品的此地此刻——它独一无二的诞生地。恰恰是它独一无二的生存, 而不是任何其他方面体现着历史, 而艺术作品的存在又受着历史的制约。”本雅明客观而深刻地看到了原艺术品与艺术复制品的原则区别。

艺术原作体现的“真实性”是任何复制品都无法比拟的。只有它才真正承载了那一历史阶段的真实特点 (如当时的社会思潮、审美风尚等) 和创作者的独具匠心。除了艺术风格之外, 它的材料、质地和装裱等总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口味。无论是西方的凡高、毕加索的经典油画, 还是中国的董其昌、倪云林的千古国画, 假如置于拍卖行上, 原作总比复制品价格高, 其原因就在于艺术原作具有独一无二反映历史真实性的特点, 而任何复制品在这一点上都不及它。

本雅明在该文中还深刻地指出了艺术原作与艺术复制品在功能特征上的区别。“复制过程所缺乏的, 可以用氛围这一概念来概括, 在艺术作品的可技术复制时代中, 枯萎的是艺术作品的氛围。”以至于“随着艺术作品的技术复制方法的多样化, 它的可展览性也大为增强, ……就像原始时代的艺术作品由于绝对推崇膜拜价值, 首先是一种巫术手段, 而后才渐渐被视为艺术作品, 今天的艺术作品由于绝对推崇可展览性, 成了具有全新功能的塑造物”。这种审视艺术复制的眼光, 对于我们现在观察艺术的演变仍具有启迪意义。并且, 这种推断正在变为我们眼前的现实。

就拿当前盛行的民俗表演艺术来讲, 氛围、巫术、膜拜价值本来是民俗仪式的基本品质。可现在氛围在枯萎, 巫术在消弥, 膜拜价值被驱散, 这一系列复制带来的后果, 正在当今一些民俗艺术的表演中显现出来。比如一些民族地区随着旅游业的兴起, 为了吸引游客, 纷纷推出一些民俗艺术项目, 其中有些是民俗仪式表演。只要游客有要求, 这种仪式表演有时一天就上演几场。无疑, 这是一种典型的艺术复制。我们或许知道, 在当初, 这种民俗活动是纯仪式性的, 仅在特定时空下进行, 有浓重的巫术或宗教意味。并且其仪式活动是为了所在群体的心理凝聚和精神震撼, 具有崇高的膜拜价值。而现今这种复制的民俗艺术———即兴表演、重复表演, 其仪式成分已全部抽空, 膜拜价值全面让位于展览价值。这对创造该仪式的人们心中的神圣感, 是一种严重的削弱。

另外, 复制技术可能滋长艺术家的惰性。我们知道, 复制技术为艺术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 也为艺术创作者参照写生提供了便捷。当然, 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是摄像机、摄影机的广泛使用, 艺术家们已渐渐习惯于足不出户地对着机器屏幕摹写天地万物。尽管通过复制技术提供的影像画面, 艺术家们确实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把握那人物、山川、花鸟、虫鱼的形态特征, 但要真正感知自然万物、人间百态, 最好的方式还是经历和体验。许多大师级的艺术家如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黄宾虹等人, 他们既是大画家, 又是大旅行家, 正是有了对世间万物的亲历观摩, 才有了笔下流传千古的杰作。因此机器复制带给艺术家摹写自然的方便, 并不能完全取代亲历大千世界而获得的独特发现和深刻体验。艺术家如果一味沉溺于足不出户的便捷, 滋生出懒于亲历世界的惰性, 便走向了误区。

再就是, 机器复制有可能加快民间手工艺术淡出历史舞台的过程。在人们几千年的手工艺术的创造中, 民间艺人们达到了叹为观止的水准, 但在机器复制时代却面临严峻的挑战, 就更不用说在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命运了。手工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拒绝复制的, 创作者的文化素养、性格特征、心智才情都会在作品中体现, 这就使得每件手工艺术品的制作必然出现差异。这也就恰好为文化的多样性存留了一个容身之处。而机器复制则全然不同, 复制是模式化的代名词, 复制按同一标准将“某一个”作品转化为“某一类”作品, 艺术品的精神实质并未增加。另外, 艺术的机器复制往往携带着利润最大化的动机, 因此复制品很难说有原作的精致和匠心。

现在不少地区制作剪纸和窗花, 采用电脑制图, 机器压模的方式, 一天的产量抵得上以前艺人一辈子的数量。如此这般, 效率虽然提高了, 但作品也陷入了模式化的窠臼, 而没有了手工品的天然情趣。

复制技术的进步, 也将带给艺术从业者生存状态变更的现实问题。新的复制技术总是不遗余力地替代旧的复制技术, 由此也就影响着艺术从业者的结构组成和职业定位, 甚至导致从业人员的裁减。比如以往必不可少的特技演员, 现在由于电脑合成技术的采用, 就有可能遭到导演的解聘。复制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细致入微的分工, 毫不留情地把跟不上前进步伐的人淘汰出去。

结语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艺术大众化为表征的新时期, 这也是艺术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时期。是依靠复制技术服务大众, 还是凭借复制技术制造文化垃圾, 这是我们当下要认真审视的问题。

不得不承认, 复制技术批量的复制品, 确实没有原作的“气韵”, 而那“气韵”又是传统审美观中艺术的本性所在。正如克隆人的大量制造, 将严重亵渎人类的尊严一样, 民族地区的仪式活动在金钱支配下的重复表演, 也会对其固有的神圣性造成极大消解。复制技术给艺术家描摹景物带来方便, 也可能让他们滋生懒于出门亲历世界的惰性, 这种惰性有碍于伟大作品的诞生。许多民间手工艺术的日渐消亡, 一部分原因也可以归咎于复制技术。因此民间手工艺术的传承, 难免成为人们一块难以释怀的“心病”。

当然, 相对于复制技术已经或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 其积极意义无疑是主要的。“毫无疑问, 技术的新发明不但改变了我们所生活的物质世界, 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理解。”复制技术改变了以前那种只能视听原作的模式, 突破了时空限制, 使艺术得到广泛传播。复制技术在艺术中的运用, 客观上也迫使艺术家们寻求创新, 同时催生了许多新的艺术样式, 带给艺术发展源源不断的活力。以数字化为代表的复制技术, 对许多濒临消亡的民间手工艺术细致入微的保存, 充分显示科技的优越性。至于当代影视艺术呈现的梦幻奇观, 更让我们折服于复制技术的无所不能。以复制技术作支撑的艺术产业化运动, 不仅是艺术走向时代中心的努力, 而且也是一次艺术本体化革命。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时代主题。因此, 我们在评价复制技术对人类艺术的作用时, 必须以历史的辩证的观点为基点, 从而使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让位于具体的分析和评判。

摘要:复制是艺术发展的必然阶段, 而复制带给艺术的影响又是多元化的, 既有加快艺术平民化进程、细微记录民间工艺的制作技艺、促进艺术产业化等积极意义, 也有消解民俗艺术的神圣意义、滋生艺术家懒于亲历自然的惰性、使民间工艺趋于粗糙等消极后果。因此, 我们在评价复制技术对人类艺术的作用时, 必须以当代视野和辩证眼光来审视, 而使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让位于具体的分析和评判。

关键词:复制,艺术,影响,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其版本为《经验与贫乏》之一篇, 王炳钧、杨劲译,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

[2].丹尼尔·贝尔[美]:《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中文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

[3].张彦远[唐]:《历代名画记》。

[4].王履[明]:《华山图序》。

[5].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德]:《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4的社会文化后果》, 中文版,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年版。

[6].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年版。

篇4:黄州的幸与不幸

一说到黄州,首先想到的是苏东坡的黄州。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东坡因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离去,在黄州生活四年又四月,计作诗220首,词66首,赋3篇,文169篇,书信288封,让黄州这个长江边上的穷苦小镇天下闻名。

"筑而垣之,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四壁皆画雪景,"苏子隐几而昼瞑,栩栩然若有所得"。雪堂的台阶下,有一小桥;雪堂之东,有高柳一棵;再往东,有一小水井,水颇清冽;放眼东望,有稻田、麦田,带桑林菜圊;他的西邻家有一片很大的竹园,"人行其中,不见天日",苏东坡就在此浓荫之中,消磨漫漫长夏。黄州的生活,开始变得舒适而快乐。他新朋老友一起,在承天寺夜游,看"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错";他与异人同游清泉寺,在兰溪作歌唱白发黄鸡;他与朋友共游沙湖,"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安国寺"坐中论调气养生之事";他和朋友月夜泛舟,写出了传颂千古的绝世妙文《前后赤壁赋》;他在赤壁怀古,写出了不朽的名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他常常和认识不认识的人一起夜饮,"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如雷鸣,敲门都不应",怎么办?"倚杖听江声"。这样的达观自在,世上能有几人?

此时的苏东坡,过的是神仙般的生活,这时的黄州,就是天堂。

但成为天堂,已是黄州的不幸。

因为苏东坡,古往今来,无论文人骚客还是普通百姓都对黄州有各种各样美妙的想象。那个被苏东坡描绘成天堂的地方,到底是如何的好呢?

于是我也去了黄州。

才发现今日的黄州,虽然因有苏东坡而游人如织,但却已不是苏东坡的黄州。没有了定惠院 ,那"缺月持疏桐,漏断人初静"的清冷已然无处寻觅;没有了承天寺,那月下夜游的飘忽之美也亦无处寻觅;苏东坡的雪堂乱哄哄的,已成为卖旅游纪念品的小市场;他的那片东坡田呢?他的那棵柳树,那眼水井哪儿去了?那片曾让他消磨漫漫长夏的竹林呢?西流的兰溪水呢?那让苏东坡也不忍踏碎的"一溪明月"琼瑶呢?

我来到了黄州,心却一片茫然。

好象只有赤壁了。

来到东坡赤壁公园门口,远望一座小山,松竹苍翠,白墙绿瓦隐约其中。心想也许山那边就是滚滚长江了吧?即使没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胜景,是不是依然能看到水光接天的烟波浩渺呢?

瞻仰了广场台阶上的东坡先生雕像,参观了先生在黄州事迹展览。然后踏着红岩上的石阶上山。一路看过东坡赤壁门楼、涵晖楼、挹爽楼、碑阁、雪堂、留仙阁、坡仙亭、问鹤亭、睡仙亭、放龟亭、二赋堂,景点多则多矣,但却到处是破损和灰尘,让人心中像吃了苍蝇般想吐,哪儿还有什么思古之幽情!

登上具有"不登栖霞楼,枉到赤壁游"之美称的赤壁最高楼栖霞楼。环顾四周,长江之水尚在千米之外,一片雾气朦胧,但眼下却是高低间杂的楼房。这就是当年苏东坡午睡初起,于坐榻之上,可望见水上风帆上下,远望则水空相接,一片苍茫的地方吗?

赤壁呢?

问身边的一个当地人,说要到山下长廊才能看到"赤壁",小山往下延伸与下面水面连接处就是大名鼎鼎的赤壁矶!我往下一看,差点笑出声来,原来山下那个面积几十平方丈的水塘就是早年与长江相连的江面啊!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就是在这一滩死水,并无半点波澜的地方写的吗?这就是那"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所在吗?那块红红的大石块就是东坡赤壁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景象就在此处吗?

篇5:幸与不幸作文

幸与不幸作文

。老大比较懒惰,平常爱耍小聪明,爱占小便宜。老二为人老实,比较憨厚。老人的老伴很早就去世了,他独自又当爹又当妈辛辛苦苦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了,都给娶上媳妇成家了,自己也老了。在

有一天,老人把两个孩子叫到跟前说:“你们都成家了,咱们在一起商议商议,不加分了吧!这样你们各过各的也比较方便,你们看家里就这些东西,谁愿意要什么你俩就提出来”。两个孩子都同意分家,如是老大先提出来,要了积攒下来的一些钱财,物品还有崭新的一架犁耙和一头大黄牛等等。老二呢?他不要别的,只要了门后面放的都生锈了的一架犁耙和一只狗加一只猫,

老大抽死了狗和猫没法给老二交代啊,就把死狗死猫偷偷地埋到了老二家的墙外面。不久,就在埋狗和猫的地方长出了一颗树,上面长满了铜钱,哇!是一棵摇钱树啊!老二过去一摇晃,就从树上“哗哗”地落了一头一身的铜钱,装了一大箩筐,从此老二家就富裕起来了。老大听说了也看着

篇6:幸与不幸随笔

极敬佩陈元登,困足深山,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尚能慨然自言:“然古人以囹圄为福地,则天以深山处我,未尝非福我也!”

他视幸与不幸,多么清彻!朝市熙攘,万人敬仰,谁说一定是幸呢?怕也有失足跌落,声誉尽毁之日;而独居山林,鸟兽为伴,又何言一定是不幸?倒还能潜心坟典,静心治学,自养一段浩然之气。

幸与不幸,从来就没有一定的标准,只在自我取舍罢了。或者说,不要希冀有永远的幸,也不要害怕有永远的不幸,因为它们永远都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福满祸至,否极泰来。

就像夏目漱石所言:“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明暗如此,幸与不幸同样也是如此。川端康成曾感慨:“死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于生之中。”那么,不幸也非幸的对立面,不幸往往也潜伏于幸之中吧。幸运的背后,或许种着不幸的种子;而不幸的背后,可能正潜藏着幸运的萌芽。

人生幸运之时未尝没有恐惧与烦恼;同样,厄运降临之日也必有安慰和希望。我们对幸运视如珍宝,希望它留,希望它来,希望它再来。可我们未必是它的宠儿,于是它来时担忧它少,它留时担忧它去,它不在时便只能怨东风而自嗟了。如此患得患失,幸运所带给我们的恐惧与烦恼倒多于它的益处了。

这样看来,我们在幸运之时产生的烦扰多半来自于我们对未来的渴盼。希腊神话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便是极端的例子,知晓眼前幸福转瞬即逝,未来还是一无所知,便悬利剑于头顶,朝朝暮暮,提心吊胆,只是因为眼前幸运、欢乐在握!真不免令人嗟叹。

同样,厄运之时人们颓败,摇头叹气,无可奈何,也许只会抱怨生不逢时。然而岂不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昔日《基督山伯爵》中的邓蒂斯无缘无故被囚于伊夫堡牢狱十四年,真可谓狼狈之极!然而即便是在那样暗无天日的.时光中,他用小铲一点点地挖出了逃生之路,遇到一生的恩人与挚友,悟道:“人生只有四个字;等待、希望。”热泪盈眶中,岂不给人以慰藉和希望?

不幸不过是阴影,而阴影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阳光满天。所以人生正如简媜所喻,恰似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幸与不幸固然常在,然而这幸与不幸不过是外物的反映,而外表幸运之时也许内心荒芜;逆境之处也许希望萌发,只在于个人的心态与理智罢了。

梁实秋困顿之时曾居陋室,美其名曰:雅舍,也有心情抑郁处,据友人所言曾有一次于其舍作客,看到梁太太在白纸灯罩上朱砂轻点,梁实秋狼毫轻挥,一株傲雪寒梅便跃然纸上,搁笔时,愁绪烟消云散。祸福相依,此时方能看出梁先生性情之可亲,心怀之广博。其“何复他求?不复他求!”的坦然雅意,也是从这困厄之中生发的吧。

所以,我们要做的,应是对自身与他人的幸与不幸,都抱有一种清明而自省的态度,对自身的遭遇安之若素,处之泰然。

其实何必定义如今的境地幸运与否,那反而会困扰我们的内心,到时可能化幸为厄,怕厄复于厄之中了。只是内心平和,步伐从容且优雅地走下去,尽人事而知天命,以无谓与淡然化不幸为幸,让内心之幸长存。

“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被贬海南,荒郊野岭,东坡尚能比不幸为幸,其真诗人之风骨垂范于世。

“我时刻听见时间的流逝声。这使我与自己的任何眼前经历保持了一段距离,即使在情绪最亢奋时,也对自己的痛苦和欢乐持一种半嘲讽、半悲悯的态度。我既沉溺,又超脱。我常常大悲大欢,但在欢乐时会忽生悲凉,在痛苦时又有所慰藉。”周国平说这话时,定是看透了幸与不幸的怪圈与桎梏,而淡看人生的起落得失。这又何尝不美妙呢?从此再不患得患失,而能超然淡泊。

篇7:幸与不幸优秀作文

当你在买X票时中了一百万,你会认为那是幸运;当你无缘无故被告知自己继承了别人的亿万家产时,你会认为自己是上天眷顾的幸运儿;但当你在地震中被房屋瓦砾砸中,你会认为那是不幸;当你像平常一样走在马路上却被一辆急速行驶的车辆撞伤,你会认为自己就是个倒霉蛋!然而,幸或不幸,谁定的标准,谁又能说得准?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自己或别人的幸与不幸!

现在的社会不在如往常一般,以前若是一位老人不小心摔倒在地,立刻会有许多人上前搀扶;若是司机不小心撞到一个人,他会勇于承认错误,将伤者送往医院,并诚心道歉!可是今天的社会,大家好像是忘记了什么是美德,什么是道德!肇事司机撞人之后就立刻逃之夭夭,生怕负什么刑事责任,而被撞的伤者却只能痛苦地躺在地上呻吟等待一位好心人的救助,他也许不会想到,如今的社会不再是以前的社会,大家都只是在那里看着所谓的好戏,我真想大声地斥问他们一句:“你们还有良心么!还是中国人么!”现如今的社会,是无情的,是冷酷的!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有些人却只是默然,甚至无视!

可是,那毕竟是部分人吧!我认为,也肯定现如今的中国社会上还有那么少部分的人是知道中国的传统美德---乐于助人!就像有一位12岁的流浪儿双亲逝世,无依无靠,最后被一位好心人救助,获得了家庭的温暖。其实还有更多的事例呢!只是我们没有发现,也许那就在我们的.身边。

幸或不幸它没有一定的标准,就是运气吧,只是有时运气好又是运气不好而已!每个人都会有不幸的时候,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正确看待他人的不幸。当你伸出一只手,就会多一份温暖;当你多一个微笑,就多一份快乐;当你少一份无情,就多一份有情;当你少一份阴暗,就多一份阳光......

篇8:幸与不幸

我拿这个问题问母亲,母亲说:“田园生活固然是轻松然而要如农民一样每日下田耕种,你又如何受得了呢?再说,若然不是住在城里,我们每天上班挣钱,你又怎会不愁吃,不愁穿呢?”她叹了口气,顿了又顿说:“等我们挣够了钱啊,你又长大了,我和你爸爸就去农村过田园生活哦!”

我失望了,人总是这么贪婪,又想要这个,又想要那个。鱼和熊掌向来就是无法兼得的,就看你是要鱼,还是熊掌了。

田园生活是安逸、简朴、忙碌而又充实的。我未走进过田园,未曾亲自赤脚走在这黄土大地上,无法切身地体会那种感觉,但想来,应是一种脚踏实地的踏实与满足,就像榆林的农民一样——恨沙、治沙、爱沙,辛勤种树、美丽收获。那是一种人生境界上的提升,不只是浮在表面,他们明白了人为何要称作“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高贵,也不低贱,是与沙漠、森林、土地之类一样的存在,本应就是与他们相依为命,相知相爱的呀!

而城市的生活呢?我想,生活在上海这个大都市里,不消我多说,只须低头看一看马路上过往的车辆,抬头看一看灰蒙蒙的天,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我无权去评价何为幸,何为不幸,但我想,答案自在人心。

篇9:幸与不幸,都是你自己选择的

从一代大儒董仲舒献“天人合一”说把儒家推上独尊的宝座开始,从短命的隋炀帝不经意间创设科举制开始,读书便成了下层百姓“摇身变凤凰”的最佳途径。做一个“清贫”的书生成了一种时尚,一种傲视他人的资本;于是,只要条件稍能允许,才俊们就会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历史走到元代,像被沟坎拌了一个趔趄,改了频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准备苦读报国的书生们突然发现,远在草原尚未开化的野蛮的蒙古人竟然闪电般骑到了自己的头上,代替了原本要报的“国”。他们愕然:蒙古人不像那些曾经出现在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依靠汉族精英巩固自己的政权,他们无视汉民族积累了千年的文化,任凭自己的铁骑风卷残云般扫过闪着光的精美瓷器一样的各等文明。

在困惑的文人眼里,历史恍惚开了一个玩笑……

稳定下来后,元代统治者迅速的把全国各族百姓划成4个等级,高高在上的自然是蒙古人,但第二等竟然是弱小而且落后不过是早早依附蒙古的色目人和维吾尔人,最后一等才是原南宋统治下的标准的汉族人。正稳下心神想待价而沽在胡人的朝堂上展示文明力量的文人们赫呆了,在彪悍的马上抡着弯刀取得天下的蒙古人强硬的做法让他们甚至怀疑自己的眼睛。这仅仅是开始,接着运转了几百年的科举考试突然被停止,社会上流传起了这样的行业排名: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尼、九儒、十丐。

这些本来要成为宰相成为尚书成为国家砥柱的读书人,在“学而仕”这个奇怪的体系被剥除后,发现自己变得一无是处,成为乞丐一样的人。他们的才华再也无法用到济世救民的煌煌大道上。一个可怕的事实,书生们除了已有的满腹的诗书,几乎没有其他维持生计的依仗。流连于山水的高洁已成画饼。这群将要创造出“伟大”的不幸者只能浪迹于大邑通衢的勾栏戏院,靠填词作曲混一口饭吃。身在其中,他们终于看到了一直就生活在最底层的奴仆歌伎们的悲惨生活。如同宋代的歌台楼榭,借柳永之手开拓了宋词悲欢离合的气象一样,那血淋淋的人生终于渗入了元代文人的桀骜之心。这些落魄的书生啊,终于把自己的才情甚至身心完全投入进戏曲--原本仅仅是维持生计的行当之中。

这是我们的大幸,这是他们的大幸。正如此,今天才有了朴实凝炼却让我们低首慨叹的《天净沙秋思》,才有了格式奇特又让我们忍俊不忍的《咏叹调高祖还乡》,才有了让世人深信“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的《西厢记》,才有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梧桐雨》,才有了感动天地的《窦娥冤》和奇异浪漫的《倩女离魂》,才有了以短短百年的创作却足以和盛唐的诗、两宋的词并肩的元曲。

历史很快回到正轨,书生们又重返上八股的仕途之路。但是,辉煌的王侯将相们很快就消失在历史的暮霭中了,至多不过是成为史书上一个记录时间的符号。元代的这些伟大的不幸者啊,却轻松的跨越时空,鲜明的活在他们的作品之中,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求索者去寻找他们的意义。

元代文人是不幸的,元代文人又是幸运的……

篇10:嫁给美男的幸与不幸

当时看了,很有点愤愤,觉得这不就是郑少秋娶肥肥吗?《乱世佳人》里一往情深的白瑞德也会在实际生活中利字当头啊。

现在想来,这类美男计大有市场,也是因为有着愿意倒贴的女人存在——所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感情的事儿说不清,退一步看看,还真得想想在“功利”的表面下,那些当事人本身是怎么想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是不是真的得到过自己想要的东西。“倒贴”这两个字很难听,但是如果你做了,你就要问一问自己,你觉得值不值?你快乐不快乐?你想没想过可能发生的后果?

没人能为你的感情负责,那么管别人怎么说。

爱情里不揉沙子,尤怕和“功利”二字挂边。什么是功利,不就是那些人们想要的成功和名利?但就像人们常说的奋斗,你得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不择手段。像盖博这样,为物质和前途娶两位大姐姐,你还真不能说他不爱她——如果他不一离再离、一弃再弃的话。

成名之后弃糟糠、结新欢,这就是咱们说的陈世美了。这应该算功利了。咱们的老祖宗总爱讲些千金小姐定情后花园、书生们面如冠玉,这是可以理解的。小姐们是不是都像崔莺莺,我很怀疑。

再看看现在年轻貌美的女孩子们嫁大款,又或是F4样的花样男生甘当师奶杀手,又或听说某男子为了事业弃女友与××老总的千金结新欢——一时之间,功利满天飞,秋天的菠菜要看人论银子算。

利字当头的爱情与婚姻当然有它的毛病和问题,但若一味追究人家的动机,诟病人家的“必然不幸”,我看倒也未必。别忘了一个人的爱情观前头,还有着人生观、世界观这些大前提。有人一月拿1000过得心满意足,有人就非瞅着名牌衣衫、宝马豪宅,你过你的,他折腾他的,各人自有各人的活法儿。漂亮的MM们多了,也没见个个都奔着钱去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现代社会里“功利”二字还整出新门当户对版本。男男女女们总瞅着自己那个圈儿里的。比如一月挣800的蓝领工人不敢爱上月入5000的白领MM,他知道,就算他长得像言承旭,也未必能打动MM的心。

说到这儿男女不平等就又出来了,世事无绝对,这事儿如果换作一月挣800的MM长得像张柏芝,没准儿就有年薪10万的白领GG来娶回家去。这个问题不在这儿讨论了,想说明的是,灰姑娘的童话自来都是有条件的——如果你没钱,长得又不美,王子们图你什么呢?

不要说爱情很纯粹。活过点年头的人都知道,这很虚伪。两个人在一起,不都是怀着一个美好的愿望互敬互助、携手奔小康?如果可以强强联手,为什么一定要济弱扶贫?爱必有所附丽,鲁迅说的。

我这个人真的不够高尚,看到报上那些感天动地、在爱情里“扶贫”的“事迹”,我总是这样想,弱的那方一定有着诸如勤劳、忠诚、体贴温柔之类,足可改善困境的优秀品质,正是这些品质让飞蛾扑火的那方毅然决然地爱上。

篇11:《月照不幸人》中人之幸与不幸

《月照不幸人》被公认为奥尼尔为已故哥哥谱写的一曲挽歌,读来令人唏嘘感伤。男主人公杰米是一位以奥尼尔的哥哥为原型塑造的悲剧艺术家形象。他长期以酗酒、吸毒、嫖妓来麻痹自己。整日活在虚幻的世界里,逃避现实,甚至希望有一天能在睡梦中不知不觉地死去。杰米无疑是不幸的,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讲,他又是幸运的。

他遇到了乔茜并赢得了她的理解、宽恕和爱,也第一次对女人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之前,他对女人和性的认识是很有问题的。他把女人要么看成是母亲,要么看成是妓女。对于母亲,他爱之深恨之切,视母亲的去世为对自己的背叛。母亲的辞世成为了他解不开的心结,他整日沉浸在无尽的忧伤中不可自拔。后来的放纵和堕落也是出于对母亲抛下他孤身一人的报复。对于妓女,第一次接触是在护送母亲的灵柩回乡的列车上,出于无法排解心中的郁闷和悲伤,他选择了与一位金发妓女厮混。只是一种交易式的各取所需,也是出于对母亲抛弃自己的报复,更是对痛苦悲愤情绪的一种发泄。遇到乔茜以后,他对女人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乔茜身上不仅散发着母性光辉,也具有迷人的魅力,但他无法按照对待妓女那样粗暴的方式去对待乔茜,他最终明确了自己对她的心意,那是爱,因为爱她所以不愿玷污她。

他坚持摧毁了乔茜嫁给他的愿望,因他深知这是将伤害降到最低的方式。他并非乔茜的良人,已丧失爱人和接受爱的能力。他也深知自己之前生活的荒唐而堕落,以这样残破的自己来娶乔茜,对她是不公平也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他不愿在这样的夜晚玷污她,因乔茜在他心目中是纯洁美好的。所以他对乔茜说:“我愿今晚是不同的”。这句话道出了在他的心目中乔茜和妓女是截然不同的,他不愿像对待妓女一样对待她。他心里清楚与其任乔茜嫁给自己过着不幸的生活,不如趁早告知实情,也是对她的一种保护。他以一吻作别,深情诉说自己将永远爱乔茜。

他敢于忏悔,然后鼓起勇气寻求谅解和救赎,最后直面荒谬,获得了解脱。他本来沉醉于酒精和女色中,本可以此为借口错过与乔茜的约会,虽迟到了两个半小时但他最终出现了,且鼓起勇气像乔茜敞开心扉,在倾诉完自己对母亲所犯下的罪過后,他获得了母亲般的乔茜的谅解和安慰,心中郁积的愤怒和悲伤奇迹般消失了,终于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杰米曾饱受悲痛折磨,但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乔茜—一位散发着母性光辉的伟大、无私、宽容、平易近人的女人。更重要的是,他能通过忏悔来寻求救赎最终超越了荒谬的人生。

2.乔茜

传统意义上的天使女性大多美丽、善良、温顺,甚至不惜牺牲个人感情和理想来迎合男性的期待。乔茜的形象成功摆脱了这一界定,不再是花瓶式的男性附属品,从这种意义上说她是幸运的,她有血有肉,敢做敢为。“她作为一个女人,块头可大得出奇,近乎畸形—不穿鞋时身高五英尺十一英寸,体重一百八十磅左右”。此外,她与男性交往的方式也是反传统的。她说话无所顾忌, 狂野泼辣。即使是对于亲生父亲,也出言不逊,公然叫其“发育不全的矮子”、“吝啬鬼”、“老骗子”等。她敢于挑战父亲的权威,违背其意愿帮助弟弟迈克逃离家中。当迈克顶撞他时,她出其不意“一拳打在他的下巴上”。当迈克出于关心提醒她不要举止放荡不顾名誉,乔茜粗鲁地吼道,“你最好住嘴。我们正在告别,我才压抑着自己的脾气,你再闹,我就没耐心了啊”。面对自己心爱之人—杰米时,她也毫不避讳自己的言行举止,照样口无遮拦,言语粗俗,甚至把自己和男人厮混当玩笑话来讲。当杰米称呼她为“我的爱尔兰的贞洁王后”时,她调笑道“你的吗?我什么时候成为你的了?还有,不要叫我处女,你散播这种谣言会诋毁我的名节的”。

乔茜具备一位完美母亲具备的一切美德—伟大、仁厚、无私奉献。除了打理家务活,她还任劳任怨地帮助年迈的父亲干繁重的体力活,还无微不至地关心兄弟们的成长。她心疼兄弟们遭受父亲的体力压榨,违背父亲的意愿,帮助两兄弟摆脱父亲的压迫,使他们一个接一个的逃离了家庭。她鼓励兄弟们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去追寻别样的新生活。迈克的两个哥哥已离家多年且生活顺遂但对乔茜却没有只言片语的关怀和问候,更别提物质方面的回报了。乔茜对此毫不在意,没一句怨言,整日忙于琐碎的家务和繁重的体力活,代替兄弟们替父亲挑起养家的重担。她不计前嫌,帮助最小、最怯懦的弟弟迈克也逃离了父亲的掌控。她语重心长的催促迈克离开,并劝告道,“再不走的话,魔鬼会像使唤奴隶一样差遣你的”。

至于乔茜与杰米的关系,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在第三幕的最后,乔茜温柔的抱着那个饱受折磨的男人,轻柔的抚慰他,像对待孩子一样轻言细语。她允许杰米趴在她胸前哭泣,鼓励他敞开心扉、坦白他的过错。在乔茜纯洁、无私、闪耀着母性光辉的爱的光芒笼罩下,杰米终于获得了谅解和救赎。乔茜暂时扮演起杰米母亲的角色,满足他所有的情感需求和精神寄托。虽然没能嫁给他,但赢得了他的尊重和爱,自己的美好将被他永远铭记在心。

最后,乔茜之幸还在于她面临挫折和苦难时表现出来的勇敢、智慧。她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她对杰米的无私之爱上,还在于她在得知自己与杰米终究无法走到一起时的洒脱。她并没有因痛失爱情而悲伤哭泣,而是很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重新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由此可见,乔茜身上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天使女性最缺乏的东西—女性独立意识。无论遭遇多么悲惨,未来将面临多少苦难,她都能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来克服。乔茜最终摘掉了一直以来带着的面具,摆脱了自己曾扮演过的放荡女或是圣母的角色,恢复了本我,且坚信在这个以男性为主导的世界里仍有希望存在。她将自己重新投入到忙忙碌碌的日常生活琐事中,恢复了之前生机勃勃、诙谐幽默的状态。乔茜不可能像哥哥弟弟们一样离开家,家里的农场也不可能束缚住她。原因在于她已洞悉一切,从痛苦的过去中解放了出来。

综上所述,乔茜是尤金·奥尼尔笔下一位魅力十足的女性,虽然在生活上和爱情上都经历了波折坎坷,但摆脱了传统意义上花瓶式的女性天使形象,有血有肉,自信顽强,有着独立的个性和顽强的意志。在这个以男性为主导的世界里,凭借自己不屈的精神令男人不敢小觑。她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能坦然面对生活中遭遇的苦痛和磨难,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人生。乔茜是不幸的,但与沦为男性附属品的天使女性相比,乔茜又是无比幸运的。

3.结论

上一篇:喜阅读出好孩子读后感下一篇:崔景哲艺术简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