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机器人》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2024-04-15

《神奇的机器人》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精选5篇)

篇1:《神奇的机器人》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这是我第二次走进广岭小学的课堂,亲自上一堂语文课,面对25名学生。

这几天一直很紧张,神经是紧绷着的,生怕自己上得不好,学生不听讲。我竭力按奈住心中的不安,努力调整自己的状态。

那天,还没进教室,胡静刚给他们上完一节数学课走出来,告诉我纪律很差,有个男生特别调皮,还有同学建议我去拿个教鞭,他们会比较听话,我拒绝了。上课的时候我想了个办法,我和他们约定了一个口号,我说:“一、二、三!”学生要跟着说:“坐端正。”我们示范了一次,我借机表扬了一位女生,这个办法虽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基本控制了课堂纪律。

这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一部分:用“大显身手”造句,抓住关键词句,了解“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体会机器人的神奇,这些目标也不算完全达成。

我首先请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告诉我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接着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机器人的神奇。话音刚落,就听到有学生说是三个方面。看到很快有人举手,我很高兴,可是有学生向我揭发了两个在下面看参考书的同学,我收了书,请学生自己思考,这时就没有人举手了。我感觉得出来,预期说学生在思考我的问题,不如说他们在竭力回想参考书上的答案。大家都沉默不语。不多时,有位男生起来回答了我的问题,他说第一个方面是讲“我们的生活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第二个方面说机器人可以做越来越多的事情,第三个方面讲“机器人可以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我当时的反映就是他答对了两个方面,请其他同学再想想。回想起这个场景,我认为自己的引导不够灵活。因为学生也很迷茫,他们不知道怎么找。这需要很好的阅读能力才能回答出来,而我花费了很多时间却只是找出答案,但忽略了过程。我想,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让大家把第一位同学找到的答案在文中一次找出来,用一种符号划出来,再看看他说的三个方面是否正确,不正确的原因是什么?正确的又在哪里?并观察三句话在文中的位置,这里可以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而且这时我应该将三句话板书在黑板上,我却只写了一个方面。

接下来的问题是“那些事情都由机器人来做了?”这样就进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了,学生能直接从课文里找到答案,而且有学生提出了“大显身手”,面对突然出现的“大显身手”,我显得不知所措,就让他们解释词义,学生解释的意思基本都是老师以前给他们的答案。上课之前,我有意翻看了他们的课本,课本上的几个成语学生都认认真真到写上了同样的解释。我让他们不看书,用自己的话说,很欣慰的是有位男生给了我答案。虽然积不住怎么说的,但是我知道那是他自己的理解,而且是正确的。我在这个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好,我只简单地表扬了他,却没有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让学生用“大显身手”造句时,学生的思维很局限,大家觉得只有在参加某某比赛时,才能大显身手。我本来准备了一个句子,但是因为时间不够,自己也有点紧张,怕说不好,就没有说。

第三段的学习中我主要讲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我利用课文告诉他们这里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为进一步让学生有所体验,我请了一位很羞涩的男生告诉我们他妈妈的一个特点,并用一件小事说明妈妈的这个特点。他说他妈妈很关心他,有一次他从很高的地方掉下来摔了,妈妈接到电话立刻赶到学校把他送到医院去了。看得出他对这件事记忆犹新。我在班上重复了他的小故事,并告诉大家这就是举例子,举例子的作用是让被说明的事物更生动具体。

课堂到这里就基本上结束了,我终于吐了一口气,整个人像刚参加完高考一样轻松。

这篇课文学生学过,单我只能按我的方式来讲,希望他们有新的收获。但是经过这次实境教学,我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心里清楚教学环节,但在实施过程中却让听课老师觉得混乱;第二,不能很好地将各个环节衔接起来,觉得语言贫乏;第三,课堂管理不到位,我的注意力更多地在我怎么讲这方面,而学生的状态如何我却很难关注到,有学生好动,也有喜欢插话的学生,我不知道如何处理;第四,准备地的不够充分,时间没有控制好。

这节课应该算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堂完整的实境教学,虽然问题很多,但仍然很高兴我上完了这堂课。

[《神奇的机器人》教学反思(网友来稿)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2:《神奇的机器人》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观众激动和艺术家精彩表演的场景。

3.能感受艺术家精湛的艺术与崇高的品德,感受人民对艺术家的喜爱。

4.学习精彩场面描写以及关键词语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能边读边想象观众激动和艺术家精彩表演的场景,感受艺术家精湛的艺术与崇高的品德,感受人民对艺术家的喜爱。学习精彩场面的描写以及关键词语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

2、通过独立思考、深情朗读、小组合作,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艺术家精彩表演的场景。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自主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内容导航】

这是一篇介绍我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首都公园的露天剧场为群众演出的事情。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人民对艺术家无比热爱的激动场面,以及艺术家精彩表演的场面。

【知识链接】

学生们对京剧、梅兰芳都不熟悉,了解。对此,教学中可利用插图或影视资料为他们提供帮助。

【自主学习】

1、我会读:蜃楼、奸谗、忠心耿耿、铿锵、鸦雀无声、充沛

2、照样子写词语

例:忠心耿耿(ABCC)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

( )的步法 ( )的丝绣 ( )的彩霞 ( )的精神

( )的打算 ( )的热情 ( )的步子 ( )的掌声

4、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悲欢-- 忠诚-- 决心--

大公-- 辽远-- 柔和--

5、初读课文,梳理内容。课文是按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的顺序来描写梅兰芳的精彩表演和观众的反映,用双竖线在文中标示,并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合作探究】

1、联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①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

“消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中作者把女主角比作什么?“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鸦雀无声”是什么意思?观众为什么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文中描写“观众”的精彩片断写下来并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描写“观众反响”的片断写下来并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练测测】

1、理解课文填空。

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情,赞扬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喜爱。

2、辨字组词。

奸( ) 谗( ) 职( ) 控( )

歼( ) 搀( ) 取( ) 腔( )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选两个写句子。

轻盈、矫健、圆润、颤动、柔和、铿锵、优雅、婀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梅兰芳的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反思】

《看戏》教学反思

By wangqinxue 发表于 -9-30 3:05:00

《看戏》三步教学法

迁移法,也叫延伸法,是语文课堂教学教法创新的一种有效手段。这种方法是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旁逸斜出,是联系课文知识点精心设计的有关语文活动。目的是扩大课堂教学容量,增加新鲜活水,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联想和创新能力。

我在和学生共同品味《看戏》一文第四段文字时,就对课文有关内容进行了延伸,学生反映不错。具体步骤简述如下。

第一步:语言的品读。

语文学习,目的之一使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感受品味赏析,获得美的享受,并培养其审美鉴赏能力。据此,教学这一段,我这样引导学生: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无形的,但作者却把它写得有声有色,神形兼备,让你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竟至于如痴如醉。作者为什么写得这么活?

使学生在品析前获得初步感受,而不至于“无动于衷”,我先让学生欣赏一个梅兰芳古装表演京剧唱段的画面(采用多媒体课件)。然后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活动起来,通过读、说、析、品、诵体会文章语言的形象美和意蕴美,并理解这样写的妙处。

讨论总结:

比喻 有形状:珠子

歌声:无形 --- 有形 有神态:一笑一颦 优雅婀娜

有动感:滚、滴、溅、落

(吐字圆润,声音透亮,清脆美妙)

第二步:知识的延伸。

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延伸活动:本文善于应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提高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无独有偶,刘鹗的《老残游记》中有一篇《明湖居听书》,也有一段描写演员唱腔的精美文字。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学生兴味盎然)

显示:“……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峭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至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逾翻逾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让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文字,听一段与短文情景配套的评弹唱段。然后联系课文第四段在写法上的特点,请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这段文字哪些语句写得特别好,为什么?

学生的讨论,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体现出他们已经有所感悟,且有些确有独到的见解,颇让老师感到幸福。如:

“‘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写出了声音的又高又细,有力强劲。”

如:“把声音的逐步提高比作‘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写出了声音的‘高’和‘险’,让听众揪心。”

又如:“‘像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运用比喻,写出了声音的轻快、曲折、婉转。”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

无形的声音 比喻 有形的事物

( 听觉形象 ) ( 视觉形象)

第三步:应用创新。

语言的理解感悟是吸收的过程,而语言的运用创造是输出的过程,而两者同样重要。故第三步重在让学生在尝试中获得创造的快乐。

引导:这种描写实在奇绝,它通过比喻手法的应用,把“无形的声音”用“有形的事物”来写,把听觉形象转换成视觉形象,叫人美不胜收。这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让我们感觉到祖国语言的精美。我们也要自觉仿写和创写类似的句子,用最新最美的话语赞美壮丽人生,描绘美好生活。

1、练习: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描绘你最熟悉的歌星(歌唱家)的演唱。

以上三个教学步骤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先品析吸收,再拓宽延伸,最后运用创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体现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尤其在让学生体味将听觉形象转为视觉形象的精妙时,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教学活动落到实处,学生肯定会获益匪浅。

2、《看戏》中的名段:“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 仿写。

篇3:《神奇的机器人》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墨梅》鄂教版四年级下册一篇课文。

教学思路:

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达到熟能成诵。让学生自读自悟,能理解多少是多少。学生的质疑,师进行适当点拨,不作过细讲解。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积累的习惯。

2、通过积少成多教会学生自主积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古诗,谁愿意起来背给大家听一听?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板书课题《墨梅》

3、简介作者:这首古诗是元代末期杰出的诗人、画家王冕写的。王冕(1287--1359),今浙江人。诗作语言质朴,不拘常格。有《竹斋集》。

4、激励:今天这首古诗老师不做过多的参与,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己把它学会?

(旨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勇气。)

二、初读古诗。

1、师范读。

2、自读古诗,达到熟能成诵。

3、检查学习情况。

四、自主学习《墨梅》,了解诗意。

1、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2、小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提出不懂的地方小组成员交流解决。

3、交流学习成果,师及时给与点拨、表扬。

4、指名描述诗句意思。

(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1、指名朗诵古诗。

2、比赛读。

3、指导背诵。

四、小结。

篇4:《神奇的机器人》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观众激动的情绪和艺术家精彩表演的场景。能感受艺术家精湛的技艺与崇高的品德,感受人民群众对艺术家的喜爱。

3. 学习精彩场面的描写以及关键词语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准备

1. 搜集关于梅兰芳的文字资料及图片资料。了解梅兰芳的生平及主要艺术成就。

2. 教师在课前充实一些关于京剧艺术的常识。

教学设计

一、题目引入,交流资料

1. 读题目,了解课文写的是看谁演戏。

2. 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梅兰芳的各种资料。了解梅兰芳其人其事。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自己读全篇文章,了解课文所写的这一次看戏的情况。

2. 边读边勾画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三、交流讨论,合作解疑

1. 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2. 教师把带倾向性的问题罗列在黑板上。

3. 师生一起合作解决部分疑问,剩下的疑难问题留待深入学习课文时解决。

四、再读课文,了解演出的时间、地点

1. 学习课文第1、2段,了解演出的时间、地点、观看对象及当时的情况。

2. 自己读课文,按老师的阅读提示弄明白时间、地点、人物、景物。

3. 把写演出前的景况的场面描写部分找出来作上记号再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把观众比喻成什么。

五、精读重点,理解词句

1. 自读课文第4、6段,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和特别能够打动自己的地方。

2. 把自己勾画出来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3. 说一说自己勾画的理由和自己的理解。

4.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一些词语和句子,并通过这些描写来感受表演的精彩和观众的激动。

5. 完成课后第2题。

六、朗读想象,体会感悟

1. 请一个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4、6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根据作者的描绘想象表演和观众反响的场面。

2. 同学评价,再请一个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3. 自己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完成课后第2题。

4.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一定要读出自己的感动和激动。

5. 谈自己读文章重点段后的感受。

6. 师生交流感受。

七、补充资料,欣赏艺术

1.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关梅兰芳京剧表演的音像资料供学生欣赏。

2. 教会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戏剧文化,学会欣赏。

3. 由此进行拓展,简单介绍一些其他传统文化的精粹。

4. 学生自由谈论自己的收获。

八、朗读全文,升华认识

1.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 在教师引导下理解艺术与人民的关系。

九、自主积累,完成书面作业

1. 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抄写下来,读一读。

2. 选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3. 练习写一写有关的场面描写。

4. 交流自己写的精彩片段。

篇5:《神奇的机器人》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围绕课题整体入手抓关键段。课文第一自然段是总起全文的关键段。引导学生紧扣“标志”这个中心词,理解风车是最能反映荷兰这个国家特点的一种物品,一道风景,了解风车是荷兰的象征。

抓住:他们能有这份光荣,风车是最大的功臣; 风车可以说是荷兰人最忠实的朋友; 看来荷兰人把风车当做自己家庭的一分子了。这三个重点句初步了解风车与荷兰人的密切关系及其重要地位。

【教学重难点】

抓住拟人句体会荷兰人对风车的喜爱之情,本文虽然是说明文,但作者并没有用干燥的语言、机械的数字来说明风车的作用。而是用拟人化的手法,一一将风车的作用形象的表达出来。在教学中,老师让学生首先理解课文内容,然后结合作者对风车的感情,再从课文中找出荷兰人对风车的喜爱的语句,最后让同学们思考:这些句子又说明特点?学生得出的答案是:这是拟人句,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老师作出总结作者认为,荷兰人把风车当朋友,当做家庭中的一分子,认为风车是荷兰

大的功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 在那遥远的欧洲西部有一个美丽而浪漫的国度,她是红木鞋的故乡,她是奶酪的故乡,她还是郁金香的故乡她就是--(板书:荷兰)有一种风景,静静地竖立在地平线上,当它轻轻地转动,仿佛童话世界一般它就是荷兰的--(板书:风车)

2.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荷兰风车。咱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3 瞧,课题将荷兰和风车并列写在一块儿,看来它们的关系密不可分。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读出它们的亲密。

设计意图:

1.开课时以一段激情的导语让孩子们感受到荷兰的故事不是别的,就是人与自然编串起来的传奇:风车、木鞋、奶酪,还有郁金香……从而激发对荷兰的兴趣。

2.教会孩子从课题入手能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荷兰与风车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初读课文:

1.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88页,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荷兰和风车究竟有着怎样密不可分的关系?

2. 看看这些词语你们会读吗?

海湾 肥沃 陆地 笼罩 偷懒 威胁 抗衡 琐事 歌颂 一分子

三.理清课文:

1.那么,荷兰和风车究竟有着怎样密不可分的关系呢?课文有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了我们它们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快速浏览课文寻找答案。

2.指名回答后ppt出示句子:

我们看到风车,就会想到荷兰;而谈起荷兰,也马上会联想到风车。风车已经成为荷兰的标志了。

(1)瞧,这段话和课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全文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这段话写的,当它放在课文的开头时我们把它称为总起段,它也是全文的中心。

(2)谁能把这段话读成一句话?(风车已经成为荷兰的标志了。)

(3).谁能把这段话读成一个词?(标志)板书:标志

(4)标志是什么意思?谁能给标志换个词?(象征或代表)

(5)拓展:就像长城是中国的标志。黄鹤楼是武汉的标志……

(6)为什么说风车是荷兰的标志呢?(因为我们看到风车,就会想到荷兰;而谈起荷兰,也马上会联想到风车。)

(7).瞧,看风车想荷兰,谈荷兰想风车,作者用上了一个分号将这两部分内容连接起来更加体现了她们关系密切,不分彼此。

(8).来,让我们抓住这三个荷兰,三个风车,读好这段话告诉所有的人风车就是荷兰的标志吧!

3.既然风车是荷兰的标志,那么风车在荷兰和荷兰人心里一定占有重要的地位,快速默读课文2-5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看看在荷兰人心里都把风车当作了什么?(师提出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4.交流出示句子:

他们能有这份光荣,风车是最大的功臣。

风车可以说是荷兰人最忠实的朋友。

看来荷兰人把风车当做自己家庭的一分子了。

板书: 功臣

标志 朋友

一分子

上一篇:曹丰英语演讲稿翻译下一篇:家乡的狮子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