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税收优惠和出口退税会计处理解析

2024-05-04

增值税税收优惠和出口退税会计处理解析(共4篇)

篇1:增值税税收优惠和出口退税会计处理解析

增值税税收优惠和出口退税会计处理解析

一、增值税的特点

首先增值税实行抵扣制度,要求一般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款时从销项税额中扣除进项税额,保证增值税的计算只对商品和劳务在本企业增加的价值征税。其次增值税实行多环节课税,要求在商品和劳务的生产直至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课税,因此具有税收上的连续性。最后是税负公平,统一商品的税负不会因流转环节、其流转金额的变化而产生差异。

二、增值税征收和会计处理的原则

基于上述的主要特点,为了增强商品的竞争力,实行出口退税;对进口商品按照本国的增值税率全额增税,使进口商品和本国商品负担相同的增值税;由于增值税实行进项税额抵扣制,要避免抵扣链条的断裂,因此在核算过程中,必须保证抵扣的连续性,因此对采购农产品等免税商品允许按照收购凭证直接进行进项扣除、对视同销售货物的行为的征收增值税;增值税能够抵扣的前提必须是在未来能够产生销项税额,因此产生了不准予抵扣的情况。

三、增值税优惠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

增值税的各种优惠政策主要有免税、减税、税收返还等,其中税收返还包括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等办法。出口退增值税是对增值税出口的货物实行零税率,即对出口环节的增值部分免征增值税,同时退回出口货物前道环节所征得进项税额。现行出口退增值税的办法主要有三种:

(1)免:指对出口货物免征增值税。

(2)免、退:指对本环节增值部分免税,进项税额退税。

(3)免、抵、退: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等所还应予以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货物在当月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对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

四、增值税优惠和出口退税的会计处理解析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的规定,税收返还属于国家通过货币性资产对企业进行的政府补助行为,因此按照该原则进行核算,作为营业外收入处理。对于直接减征、免征等税收优惠形式,体现了国家的政策导向,但政府并未直接向企业无偿提供资产,因此不作为政府补助准则规范的政府补助处理。(一)直接免税的会计处理

免征是指免去产品在生产、流通中某一环节的税负,对以前各环节已征的税款不予以考虑。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为生产免税货物而耗用的原材料的进项税不得抵扣,因此销售免税货物时,不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计提销项税额。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为生产免税货物而购进的原材料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采购时直接计入采购成本,不单独记录借项“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另外一种是对已抵扣的进项税额作转出处理,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二)直接减征的会计处理

直接减征是按应征税款的一定比例征收。我国多采用降低税率或简易办法征收。因此在会计处理上,如果采用低税率时则按照实际征收的税额确认销项税额,进项税额正常抵扣;如果采用简易办法征收,则对应的进项税额不准予抵扣。

(三)税收返还的会计处理

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三种税收返还方式是指税务机关将应征的增值税征收入库后,由税务机关和财政机关根据有关政策对税款进行返还。

因此在这三种情况下,销售货物和上交税金时按照正常业务处理,收到税金返还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营业外收入”。由于增值税属于价外税,出口货物前道环节所含的进项税额时抵扣项目,体现为企业垫付资金的性质,增值税出口退税实质上是政府归还企业事先垫付的资金,因此也不属于政府补助,不确认补助收入(营业外收入)。

(四)出口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1)“免”的会计处理因为该方法适用于出口之前没交过税,或未抵扣过税款的货物,不存在前期抵扣的进项税额,因此在出口销售时只确认相关的会计收入,不涉及增值税会计处理。

(2)“免、退”的会计处理

外贸企业在购进出口的货物,按照财政部(93)财会字第83号《关于印发企业执行新税收条例有关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即应按照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照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应计入采购成本的金额,借记“材料采购”等科目;按照应付或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等科目。货物出口销售后,借记“应收账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结转商品销售成本时,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库存商品”科目;按照购进时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增值税额与按照规定的退税率计算的增值税额的差额,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按照规定的退税率计算出应收的出口退税时,借记“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款)”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科目;收到出口退税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款)”科目。

(3)“免、抵、退”的会计处理

在对“免、抵、退”会计处理之前,需要对“免、抵、退”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进行分析,见图1。

OR1:征税税率;OR2:退税税率;OA:出口销售额OC:进项税额的计税价格(主要由原料价格构成)图1 无内销时增值税分析图

企业在无出口销售的情况下,当期的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OA×R1-OC×R1=ACC1A1[区域Ⅱ+Ⅲ]。

根据出口零税率的原理,免征出口环节的增值税,同时还要退还前期已上交的增值税,当企业无内销,只有出口时,当期应交的增税税=0-进项税额=-OCC1R1[Ⅰ+ⅠV],即实现了对前期进项税额全部退回。但是由于国家规定的出口退税率一般都低于征税率,即并未实现全额退税,因此需要具体计算出口退税的过程。在企业无内销,只有出口时,R2为退税率。分别分析纳税和退税分离时当期的应征增值税额和出口产品准予退还税款:当期的应征增值税=OA×R1-OC×R1=ACC1A1[区域:Ⅱ+Ⅲ],当期准予退还税款=OA×R2=OAA2R2[区域:Ⅰ+Ⅱ]。一方面要交税,另一方面要退税,为减少纳税和退税环节,可以将应交增值税和应退税额进行比较,根据两者的比较的结果确定是否退税。

首先,比较应征增值税[区域:Ⅱ+Ⅲ]和准予退还税款[区域:Ⅰ+Ⅱ],其中Ⅱ为重叠部分,即相互抵消,刚好符合对“免”的诠释。其次,比较Ⅲ和Ⅰ,如果Ⅰ>Ⅲ,说明还应该退税Ⅰ-Ⅲ,因此Ⅲ部分称为“抵”(抵了应该退的);如果Ⅲ>Ⅰ,则说明还需要交税Ⅲ-Ⅰ。结论是:当准予退税额>应征增值税时,免抵额=Ⅱ+Ⅲ,退税额=Ⅰ-Ⅲ;当应征增值税>准予退税额Ⅰ,免抵额=Ⅰ+Ⅱ,退税额=0。

按照税法规定的方法,当期应纳税额=应征增值税-准予退税额=出口销售额×征税率-(进项税额+留抵税额)-出口销售额×退税率=0-[进项税额+留抵税额-出口销售额×(征税率-退税率)],在公式中的“0”体现了外销不征税。

例题:某企业生产A产品,A产品全部出口,原材料全部由国内采购。1月份出口销售额为15万美元,1美元=7.0人民币。采购货物的发票价格是30万元人民币,增值税率为17%。无上期留抵税额,征税税率17%,退税率为15%或8%。

1.退税率=15%(1)采用分析法计算本期应征增值税=15×7.0×17%-30×17%=12.75万元 出口产品准予退还税款=105×15%=15.75万元 免=Ⅱ=(105-30)×15%=11.25万元 由于本期应征税额小于出口-准予退税款,则,抵=Ⅲ=(105-30)×(17%-15%)=1.5万元

退=Ⅰ-Ⅲ=30×15%-[105-30]×(17%-15%)=3万元 免抵=Ⅱ+Ⅲ=11.25+1.5=12.75万元(2)按照税法规定的方法

当期应纳税额=0-[30×17%+0-15×7.0×(17%-15%)]=-3万元

因为准予退税额=15.75万元,实际退税额为3万元,因此当期的免抵额=15.75-3=12.75万元。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相同。

2.退税率=8%(1)采用分析法计算

本期应征税款=Ⅱ+Ⅲ=15×7.0×17%-30×17%=12.75万元 出口产品准予退还税款=Ⅰ+Ⅱ=105×8%=8.4万元 免=Ⅱ=(105-30)×8%=6万元 则Ⅲ=12.75-6=6.75万元 抵=Ⅰ=8.4-6=2.4万元

由于本期应征税额大于出口准予退税款,当期的应纳税额=Ⅲ-Ⅰ=6.75-2.4=4.35万元

免抵=Ⅰ+Ⅱ=6+2.4=8.4万元(2)按照税法规定的方法

当期应纳税额=0-[30×17%+0-15×7.0×(17%-8%)]=4.35万元

因为准予退税额=8.4,实际退税额为0万元,因此当期的免抵额=8.4-0=8.4万元。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相同。

在企业有内销时,增值税的图例有所变化,见图2。

图2中右侧仍为外销的增值税,左侧为内销时的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由图中可以看出,“免”的含义不变,而抵的范围由于内销业务的发生,使本期的“应征税款”增加了[区域:Ⅵ],从而扩展为[区域:Ⅲ+Ⅵ],根据对无内销的分析可知,只有当期应征税款小于出口产品准予退还税款时才是真正抵。“退”的含义不变,依然是Ⅰ减去“抵”之后的部分。按照税法规定的方法,当期应纳税额=应征增值税-准予退税额=(出口销售额+内销销售额)×征税率-(进项税额+留抵税额)-出口销售额×退税率=内销销售额×征税率-[进项税额+留抵税额-出口销售额×(征税率-退税率)],在公式中的只体现了内销征税。如果当期的应纳税额大于零,则表示需要纳税;如果当期的应纳税额小于零,分两种情况处理:一是当|应纳税额|小于出口准予退税额时,实际退税额为|应纳税额|,免抵的金额为准予退税额减去|应纳税额|;二是当|应纳税额|大于出口准予退税额时,实际退税额为出口准予退税额,免抵额为零,剩余部分表示内销进项大,不能退税,作下期留抵处理。根据税法公式,对于其中“内销销售额×征税率”部分,在内销时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其中的“进项税额+留抵税额”部分按照正常的程序抵扣;对于“-出口销售额×(征税率-退税率)”部分采用进项税额转出的形式处理,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为全面反映出口退税额,对于公式中未体现出的“免抵”部分,作明细项间的调整,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对于应退增值税额,借记“其他应收款”,贷记“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篇2:增值税税收优惠和出口退税会计处理解析

2010年07月21日

1、业务概述

自2000年6月24日起至2010年底以前,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

2、主表及其附报资料(1)主表

a.《深圳市增值税即征即退申请审核表》 b.《退抵税申请审批表》(ZG11WS055)(2)附报资料

a.申请报告。纳税人申请报告的内容包括纳税人的基本情况、取得证书的软件情况、财务核算情况等。如属上次已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政策的软件产品,在报告中说明上次的退税情况;

b.软件产品的销售清单; c.软件产品销售发票复印件。(3)特定资料

a.软件产品登记证书复印件。(对于企业软件产品登记证书量多的企业,如企业每月申请退税的软件产品相同,由企业从第一个月开始申请退税时提供,以后每月申请不用再提供原产品证书复印件,只需将原软件产品证书名称、版本号、有效期起止日期,按规定填在《软件产品证书清单》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如企业在每月申请退税的过程中,有新增的软件产品,必须在新增软件产品的当月申请退税时提供软件产品登记证书复印件);

b.深圳市软件协会软件产品评审报告复印件。(由销售软件产品模块的纳税人提供)c.纯软件产品税负计算说明;

d.《嵌入式软件产品销售额计算表》; e.嵌入式软件产品销售额和成本利润率(包括成本组成部分)计算说明; 纳税人应区分不同情况在《退抵税申请审批表》中填写退税用的账号:

单位纳税人应填写本单位开设的银行对公账户,银行账户开户人名称必须与其《税务登记证》的“纳税人名称”完全相符;

个体经营纳税人可以填写本单位开设的对公账户,也可以填写业主名义开设的储蓄存款账户,储蓄存款账户开户人名称必须与其《税务登记证》所列的“业主姓名”完全相符;

根据上述规定需要提供储蓄存款账户的,必须同时提供该账户的存折复印件

篇3:企业税收优惠会计处理探讨

一、免税

免税是对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免予征税的特殊规定。一般分为法定免税、特定免税和临时免税三种方式。如国税函[2005]780号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免税货物, 一律不得开具专用发票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销售免税粮食除外) , 如违反规定开具专用发票的, 则对其开具的销售额依照增值税适用税率全额征收增值税, 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并按照《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在此规定下销售免税货物使用普通发票, 确认销售收入时会计核算不涉及税费 (其他税种免税亦如此) , 其会计处理应为:借记“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

二、减税

减税是对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采取减少征税的特殊规定, 即依据税法规定减除纳税义务人一部分应纳税款, 是对某些纳税人进行扶持或照顾, 以减轻其税收负担的一种特殊规定。具体优惠措施分为税基式减税优惠、税率式减税优惠、税额式减税优惠。

税基式减税优惠是通过减少计税依据方式实现减税优惠。税率式减税优惠主要采取降低税率的方式实现减税优惠。以上两种情况是在计算应纳税额时, 通过降低税率或者减少计税依据实现税收优惠, 税收优惠体现在应纳税额的计算中, 而不是账面应纳税额的调整中, 因此会计核算与无税收优惠的处理相同。

税额式减税优惠是通过减少应纳税额的方式实现减税优惠。在此情况下, 税收优惠是将账面应纳税额直接减少部分 (或全部) , 其会计核算应分具体税种进行。 (1) 增值税属价外税, 卖方企业应缴纳的税金是由买方企业负担的, 卖方企业纳税人享受减税优惠少交的税额属于经营外收益, 应计入营业外收入, 会计处理为: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贷记“营业外收入”。 (2) 消费税和营业税属价内税, 由纳税人负担, 按照一笔业务观点, 其减税优惠少交的税额应冲减计提应交税费时确认的税金费用 (关税、印花税除外) , 会计处理为:借记“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贷记“营业税金及附加”。 (3) 所得税是企业实现的利润依据所得税法规定应缴纳给国家的部分, 是企业为取得一定的收益而发生的一项费用, 纳税人减税优惠少交的所得税额应冲减列支的所得税费用。会计处理为:借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贷记“所得税费用”。

三、即征即退, 先征后退 (返) , 再投资退税

即征即退, 即对按税法规定缴纳的税款, 由税务机关在征税时部分或全部退还纳税人, 与出口退税、先征后退、再投资退税一并属于退税的范畴。先征后退 (返) 即对按税法规定缴纳的税款, 由税务机关征收入库后, 再由税务机关或财政部门按规定的程序给予部分或全部退税或返还已纳税款。再投资退税, 即对特定的投资者将取得的利润再投资于本企业或新办企业时, 退还已纳税款。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即征即退、先征后退 (返) 、再投资退税等办法向企业返还的税款, 是对企业涉及资产直接转移的经济支持, 属于以税收优惠方式给予企业的一种政府补助, 应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为避免重复征税, 笔者认为企业再投资退税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作为免税项目扣减。

[例1]某企业生产一种先进的模具产品,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 该产品适用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 按实际缴纳增值税额返还70%, 2007年1月, 该企业实际缴纳增值税150万元。2007年2月, 应返还该企业的增值税额为105万元。

企业确认应返还的增值税额时,

企业实际收到返还的税款时,

四、出口退税

我国的出口货物退税是指在国际贸易业务中, 对我国报关出口的货物退还其在国内各生产和流转环节按税法规定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如增值税是指对出口货物前道环节所含的进项税额进行退付, 还需要说明的是, 出口货物前道环节所含的进项税额是抵扣项目, 体现为企业垫付资金的性质, 增值税出口退税实质上是政府归还企业事先垫付的资金, 不属于政府补助。税法中我国出口退税规定了两种退税办法:

一是先征后退办法, 适用于外贸企业以及实行外贸企业财务制度的工贸企业收购货物出口。外贸企业收购一般纳税人的货物出口, 其出口销售环节的增值税 (或消费税) 免征;其收购货物的成本部分, 因外贸企业在支付收购货款的同时也支付了生产经营该类商品的企业已纳的增值税款和消费税款 (该商品若属应税消费品) , 因此, 在货物出口后按收购成本与退税税率退还给外贸企业, 增值税征、退税之差计入企业成本, 消费税属价内税, 退税也应冲减企业成本。“应退增值税税额=外贸收购不含增值税购进金额×退税税率”;“应退消费税税额=出口货物工厂销售额×出口货物适用消费税税率”, 或“应退消费税税额=出口货物数量×出口货物适用单位税额”。

[例2]某进出口公司2007年6月出口美国货物5000斤, 进货增值税专用发票列明单价100元/斤, 计税金额500000元, 增值税85000元, 退税税率13%, 消费税率20%。

应退增值税税额=500000×13%=65000 (元)

应退消费税税额=500000×20%=100000 (元)

会计处理如下:

收购货物时,

增值税退税处理,

结转征、退税之差时,

消费税退税处理,

二是“免、抵、退”办法, 主要适用于自营和委托出口自产货物的生产型企业。“免”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 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所含应预退还的进项税额, 抵扣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扣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 对未抵扣完的部分予以退税。

[例3]某自营出口的生产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出口货物的征税税率为17%, 退税税率13%。2006年5月的有关经济业务为:购进原材料一批, 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价款400万元, 外购货物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68万元通过认证。上月末留抵税款5万元, 本月内销货物不含税销售额100万元, 收款117万元存入银行, 本月出口货物的销售额折合人民币200万元。

(1) 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200× (17%-13%) =8 (万元)

(2) 当期应纳税额=100×17%- (68-8) -5=-48 (万元)

(3) 当期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200×13%=26 (万元)

(4)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48万元) 大于当期“免、抵、退”税额 (26万元) 。

(5)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26 (万元)

(6) 5月末留抵结转下期继续抵扣税额为= (-48+26) =-22 (万元)

若购进原材料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价款200万元, 外购货物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34万元通过认证。

(1) 同上。

(2) 当期应纳税额=100×17%- (34-8) -5=-14 (万元)

(3) 当期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200×13%=26 (万元)

(4)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14万元) 小于当期“免、抵、退”税额 (26万元) 。

(5)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14 (万元)

(6)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26-14=12 (万元)

上述几种税收优惠方式下发生的涉税事项, 在会计确认处理时, 既要考虑税收与会计的协调, 又要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相符, 其他几种优惠措施的施行则不需进行会计处理。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调整完善时期, 税收作为调节经济的杠杆, 优惠措施也会发生不断的变化, 其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会更加复杂。因此, 涉及税收优惠的会计业务规范需要管理部门及时制定, 会计工作者也应及时掌握政策信息, 才能正确进行相应的业务核算。

参考文献

篇4:增值税出口退税的会计处理解析

关键词:增值税 出口退税

Increment duty exportation tax reimbursement accountant processes the analysis

Liu Chunguang

Abstract:In the exportation tax reimbursement correlation stipulation about increment duty processing is most complex,also is very many accountants the practice worker and the theorist quite feels difficult one knowledge in the study.In the related stipulation to this part of explanations ambiguous,the principle narration is unclear,affects the correlation public figure to this part of studies and the practice operation.This article with the explanation which most succinct,easiest to understand,explained the increment duty exportation tax reimbursement the processing basis,and unifies in 2006 version new criterion introduction bookkeeping processing;At the same time,carries on the appraisal to the present correlation stipulation,uses exports the cargo free on board computation to draw back the tax amount,on the surface looked seemed to be favors the selfmanagement exportation production enterprise the tax reimbursement policy,in fact does not favor the production enterprise.

Keywords:Increment duty Exportation tax reimbursement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2-0135-03

1.出口退税的目的和原则

出口货物退(免)税是国际贸易中通常采用的、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税收措施,目的在于使得出口货物零税负。由于这项制度比较公平合理,因此成为国际通行的惯例。

出口货物零税负,从税法上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是对本道环节生产或销售货物的增值部分免征增值税;二是对出口货物前道环节所含的进项税额进行退付。

在我国,出口退税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三:“征多少、退多少”,“未征不退”,“彻底退税”。这是理解现行出口退税处理的第一个关键。

2.增值税出口退税额的计算

出口退税的具体办法主要按出口企业的类型不同而不同,如外贸企业实行“免、退”税办法(本环节增值部分免税,其所含进行税额退税);生产企业实行“免、抵、退”税办法(本环节增值部分免税,出口货物中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先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若抵顶后进项税额仍有剩余,则对该部分退税)。之所以对两类企业采用不同的办法,只要是对生产企业的优惠处理,对于其可以抵顶的部分可避免漫长的等待退税过程。

但无论是对外贸企业还是生产企业,退税(包括抵顶)都是指退还出口货物中所包含的进项税额,尽管相关规定中有时使用销售价格作为基数计算应退税额,但这只是一种简便处理或迫不得已的变通方法。

因此,如果遵循“彻底退税”的原则,理想的计算公式是:

应退税额=出口货物中包含的进项税额=出口货物进价×征税率公式(1)

对实行“免、抵、退”办法的生产企业来说,允许先以“名义退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如果(名义退税额-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0,说明应再退税,且实退税额=(名义退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如果(名义退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0,说明出口货物中包含的进项税额已全部在抵顶内销货物应纳税额中实现“退回”了,无需再退税。因此,对于实行“免、抵、退”的企业来说,关键是计算出口货物进项税额中抵顶内销货物应纳税额的数额。

下面分别介绍实行“免、退”税办法的外贸企业和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生产企业的退税计算、处理过程。

2.1 实行“免、退”税办法的外贸企业。

前面已经说过,如果遵循“彻底退税”的原则,应退税额(名义退税额)=出口货物中包含的进项税额=出口货物进价×征税率。但由于我国对出口退税规定了专门的退税率,因此,应退税额(名义退税额)=出口货物进价×退税率。

现行出口退税税率有17%、13%、11%、8%、6%、5%六档,现行征税率为17%、13%两档(小规模纳税人6%、4%两档征收率),因此有时无法做到“彻底退税”,这是现行出口退税制度的一个缺陷;但这样的规定是有原因的,因为征税过程中存在减免优惠,造成实际征收率降低,如果按征税率全额退税,则会出现少征多退的现象,出于保证税收收入的目的和实际处理的方便,统一采用退税率计算退税额。因此,对于实行“免、退”税办法的外贸企业来说,

应退税额(名义应退税额)=出口货物进价×退税率公式(2)

名义应退税额也就是实际应退税额。

不予退税的部分(进项税额转出部分)=出口货物进价×(征税率-退税率)公式(3)

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可能有同时兼营内外销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要求外贸企业分开、独立核算内销产品和外销产品,否则不予退税。

2.2 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生产企业。

对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生产企业来说,首先也是计算应退税额(名义应退税额)。但由于生产企业的产品多数既有出口也有内销,通常难以分开、单独核算出口产品的购进、生产过程,这就使得企业无法准确提供出口货物中包含的进项税额(或者征税机关难以相信企业提供的进项税额数据),因此,应退税额(名义退税额)的计算就不能以出口产品的原材料进价为基数;而出口货物的售价是有准确依据的,因此国家规定,对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生产企业,名义应退税额的计算以出口货物的离岸价(FOB价)为基数,乘以对应的退税率,即

名义应退税额=出口货物FOB价×外汇人民币牌价×退税率公式(4)

这是理解现行出口退税处理的第二个关键。

名义应退税额首先抵扣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如果有剩余,再退税;如果没有剩余,则无需退税。

不予退税的部分=出口货物FOB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征税率-退税率)公式(5)

具体计算公式及过程如下:

2.2.1 当期应纳税额的计算。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

说明:

当期应纳税额:有可能大于零,也有可能小于零,只有小于零时,才考虑退税额;

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只有内销货物才有销项税额;

当期进项税额:指内外销货物所包含的所有进项税额(因为难以区分出口货物中包含的进项税额,因此此处进项税额一并扣除计算);

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由于使用出口货物售价和退税率计算退税额,因此该退税额与出口货物中实际包含的进项税额之间可能存在差异,此差异不允许退税,也就不允许抵扣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了,该数据的具体计算见下文;

(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数额;

上期留抵税额:上期增值税未抵扣完、留待本期及以后期间抵扣的税额。

2.2.2 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计算。

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说明: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只有在存在免税购进原材料时才需计算和扣除。

2.2.3 免抵退税额的计算。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税购进原材料包括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和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其中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价格为组成计税价格

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货物到岸价格+海关实征关税+海关实征消费税

说明:

免抵退税额,即根据出口货物售价和退税率计算的名义应退税额;免抵退税额(名义应退税额)先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若有余额,再实际退税,即免抵退税额(名义退税额)划分为两部分:免抵退税额(名义应退税额)=抵顶内销货物应纳税额的部分+实际应退税额

抵顶内销货物应纳税额的部分

免抵退税额(名义应退税额)=抵顶内销货物应纳税额的部分

实际应退税额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同“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只有存在免税购进原材料时才需计算。

2.2.4 当期应退税额和当期免抵税额的计算(即计算当期“实退税额”和“抵顶内销货物应纳税额的部分”)。

2.2.4.1 若〔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0,则无需退税,免抵退税额(名义退税额)全部从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中抵扣,即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名义应退税额)

当期实际应退税额=0

当期免抵税额=

(名义应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名义应退税额)

当期实际应退税额=0

2.2.4.2 若〔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0,则需进一步计算是否实际退税:

最大退税限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说明:

最大退税限额的计算是根据“未征不退”的原则。

①若最大退税限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名义应退税额)

则当期实际应退税额=最大退税限额(根据“未征不退”的原则)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名义应退税额)-当期实际应退税额

(“当期实际应退税额”即规定中所称“当期应退税额”)

当期免抵退税额 =(名义应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实际应退税额

当期实际应退税额

②若最大退税限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名义应退税额)

则当期实际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名当期免抵税额=0

当期免抵退税额 =(名义应退税额)当期实际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名义应退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0

说明:

此步骤实际上是将“免抵退税额”(名义应退税额)划分为“抵顶内销货物应纳税额的部分”和“实际应退税额”两部分;

式中所称“当期应退税额”实际为“当期实际应退税额”,与当期“免抵退税额”(名义应退税额)相区别;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实际上指的是,“当期进项税额”抵扣“当期内销货物销项税额”和“上期留抵税额”以后的余额,并非当期期末剩余未抵扣完的增值税额,准确地说,是-〔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这里的前提是〔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0;如果该值﹥0,则按照4、(1)计算。

3.对我国增值税出口退税处理办法的评价

通过上述对我国增值税出口退税处理办法的讲解,我们可以发现下面几个问题:

3.1 外贸企业与生产企业实行不同的退税办法。外贸企业实行“先征后退”办法,生产企业实行“免、抵、退”办法,实际上是对生产企业的一种优惠:有一部分或者全部应退税款在抵免内销货物应纳税额中获得“退税”,比通常意义上的退税早实现。因为一般情况下,通常意义上的退税,在办理退税手续到实际拿到退税款之间,会有一段时间,而“免、抵、退”办法中免抵的部分,在交纳内销货物应纳税款时就可实现。

3.2 规定退税率、而不使用征税率来计算应退税额,有时候无法做到“彻底退税”。我国规定的退税率通常低于原来的征税率,因此有一部分应退税款是无法获得的,如“先征后退”里面的“进价*(17%-13%)”和“免、抵、退”办法里的“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即〔(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3.3 外贸企业按“出口货物进价”计算退税额,生产企业按“出口货物离岸价”计算退税额,实则对生产企业不利。

外贸企业,即代理出口,采用“先征后退”办法,

应退税额=出口货物进价×退税率公式(2)

不予退税的部分=出口货物进价×(征税率-退税率)公式(3)

生产企业自营出口,采用“免、抵、退”办法,计算退税额时使用出口离岸价为基础,

名义应退税额=出口货物FOB价×外汇人民币牌价×退税率公式(4)

不予退税的部分=出口货物FOB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征税率-退税率)公式(5)

则,对于实行“免、抵、退”办法、自营出口的生产企业来说,出口货物中包含的进项税额中,

实际准予“免抵退”金额=出口货物进项税额-出口货物FOB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征税率-退税率)公式(*)

如果针对同样一批货物,出口售价相同,则公式(5)﹥公式(3),因此公式(*)﹤公式(2),也就是说,生产企业的“免抵退”税额﹤外贸企业退税额。

这与大部分人理解的不同,不是歧视外贸企业,而是自营出口的生产企业利益受损了。

如果前述1、实行 “免、抵、退”办法是给生产企业的一种优惠、鼓励的话,那么按出口货物离岸价计算退税额就是一种打击了。

参考文献

[1] 《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1994

[2] 《关于进一步推进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办法的通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2002

[3] 《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管理操作规程(试行)》,国家税务总局,2002

[4] 盖地.税务会计(第三版),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1月,P342~392

上一篇:寒假到了作文600字下一篇:死心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