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初一历史

2024-04-13

最新人教版初一历史(共9篇)

篇1:最新人教版初一历史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我国三级行政区的划分,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及分布。

2.使学生了解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二)难点

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三级行政区划

1、请同学们看信封,填写寄信。(找几位学生将填写结果念给全班听)]

2、总结归纳

我国采用的是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就像我们学校的年级、班级、小组一样,上一级区划包含若干个下一级区划。这里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是民族自治地区。除此以外,国家根据特殊需要,还可设立特别行政区。

(二)、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和直辖市

1、拼图讲解

教师在黑板上按照分区的顺序,在黑板上用吹塑纸完成中国政区演示拼图。(学生在教师拼出某个省的同时,在课本的“中国行政区划简图”上找出这个省的名称)

小组讨论、回答

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可分为几种呢?每一种的数量是多少呢? 小结:

我国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1个香港特别行政区、1个澳门特别行政区,总计34个省级行政单位。

探究: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来记住这些名称呢?

巩固练习:下面我们通过小组竞赛游戏来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先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来熟悉这些省区。

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计分,每轮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问题,答对加10分,答错不得分,

简评竞赛结果

2、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读表回答

学生读教科书中“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表,思考这些简称是怎么出来的?(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和常识,分组讨沦回答,能说出几个就可以。)

小结:

取用全名中的一个或几个字:

用本省的河流或山名:

用本省的历史名称:

一个省有两个简称: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行政区划,了解了中国三级行政区划的设立。重点学习了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分布,希望同学们对照地图记住。

篇2:最新人教版初一历史

识记:辽、宋、金、西夏政权的并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 理解: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复习重点:辽、宋、金、西夏政权的并立;经济重心南移

复习难点:经济重心的南移,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复习方法:先学后练,当堂训练

复习课时:1课时

复习过程

一、由江南的开发复习导入

二、点明考纲目标,学生对照考纲看《开卷有益》“考点点拨”并作好标记、熟读。教师适时点拨、引申。

三、学生阅读复习七年级下册本单元的内容。

四、知识点的梳理、重现:学生默写《开卷有益》 “知识构建”空缺内容。

五、中考强化限时训练:5分钟时间完成

学生做《开卷有益》“中考强化训练” 教师发现疑问并解答

六、教师总结并板书:

时间:唐朝中后期开始—→南宋完成

史实:农业:南方逐渐超北方 占城稻传入 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 棉花扩展到长江流域手工业:景德镇发展为瓷都 纺织业发达 造船业局世界首位

商业:商业都市多尔繁荣 出现“瓦肆” 海外贸易发展,广州泉州成为大商港 北宋时“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四川出现

3、元朝的建立: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功绩:统一蒙古(建蒙古国)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4、民族关系的发展:①、新民族——回族的形成 (前提:国家统一)

②、对西藏的管辖——设宣政院 ③、民族关系主流:和平友好

七、作业:《开卷有益》中本节未完成部分

八、当堂效果检测:

1、在我国56个民族中,形成于元朝、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是( )

A、藏族 B、壮族 C、回族 D、维吾尔族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了的全国性统一的封建政权是( )

A、秦 B、唐 C、元 D、隋

3、下列政权中,曾经与南宋并立的是:①北宋 ②辽 ③金 ④西夏 ⑤元朝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4、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权的行政区开始于( )

A、宋朝 B、元朝 C、唐朝 D、西汉

5、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下列各项与江南经济持续发展不相关的是( )

A、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南迁 B、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C、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D、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篇3:刍议人教版高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

一、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第一, 主体性。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良好学习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 并使其在参与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新课改要求着重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处的主体地位, 基于这一要求, 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善于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 只有这样学生才可真正且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继而才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 适度性。教学的生活化所强调的是借助于不同的情境创设, 帮助学生理解并合理应用所学习的历史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生活化并非万能的教学形式, 其自身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不可在教学活动中滥用。由于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这一特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按照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来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不必每堂课或者每个教学环节均生活化, 应恰如其分地加以运用。

第三, 科学性与实践性。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清楚认识到生活并非历史, 不可脱离历史这一实际背景来实施教学。不可混淆概念, 以免学生得到错误结论。而实践性则是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若和学习实践脱离, 则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就无从谈起。因此,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应增强历史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 开放性。要想实现教学的生活化, 就需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讨论与发展的空间, 借助于开放性的学习目标、内容及形式等, 为学生自主实践创设一个有趣、轻松且生动的教学氛围, 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通过举办讲座、讲故事比赛、辩论会以及讨论活动等形式来实施历史教学。

二、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一, 新课导入。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 新课的导入特别重要, 其成功与否不仅关系着教学活动的整个基调, 同时也是能否拉近学生和课堂教学之间距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课标人教版的高中历史教材中, 各种史料的组织为专题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 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其实并不是很遥远。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因强调生活化而忽略了历史这门学科自身所具有的厚重感。应将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使历史感与现实生活感能够融为一体, 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 同时还会提高教学成效。

第二, 将学生作为主体与中心来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师生互动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善于发挥自身知识积累的优势来进行创新教学, 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教学角色, 主动融入学生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点拨, 在互动中正确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观察、合作、交流以及实践等, 使学生能够借助于自身所积累的生活经验, 强化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第三, 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主要是指其内容应该和生活相联系, 尽管历史为过去所发生的事情, 但学习历史仍旧可为生活服务。即便历史不可复原, 但在生活中仍旧可借助于某种方式, 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置身于其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 或者通过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找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结合点, 这一结合点应该为学生所熟悉、和教学有关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为学生所关注的一些焦点问题, 同时还应具有针对性、目的性, 真正做到使教学有的放矢。而生活化教学主要有开放式教学、情景化教学以及问题探究式教学等, 在应用过程中, 教师可基于本堂课的实际情况来选用不同的教学形式。

三、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实例

篇4:人教版与香港龄记版历史教材对比

关键词:人教版;龄记版;教学方式

关于教材的对比,内地的人教版和岳麓版为主的教材对比的文章已经屡见不鲜。关于这两本教材相互比较的研究文章也层出不穷。那么,笔者引入香港的历史教材与内地相比,或许有新的教学方式值得借鉴。

笔者引用的香港历史教材是香港龄记出版社编写的《新探索中国史》甲部课程第四册上。《新探索中国史》系列为第四、五、六册,该三册前两册分上下,后一册分六个单元,共十本书。其中第四、五册属于历史发展部分(必修部分),第六册属于历史专题部分(选修部分)。《新探索中国史》符合高中新学制中史科教程,在历史发展部分(必修部分)中,侧重时序式设计,分别为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以突出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点;在历史专题部分(选修部分)侧重主题式设计。为了配合“探究式学习”模式,《新探索中国史》设有多元化的专题项目,以充分提高教学的灵活性。例如:探究现场、探究焦点、史料解读、探究主题、自习材料等。

本文主要将龄记出版社编写的新探索中国史甲部上第二单元秦汉史第2节秦始皇的统治措施中,选取了政治方面(第75页)与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进行比对。

首先在正文前的“探究现场”专题里,是对辨析称号考察的三个选择题进行的设问:“下列哪两项是远古部落联盟共主的称号?下列哪一项是西周时天子专用的称号?下列哪一项是战国末秦王嬴政自创的称号?”可选择的选项有:王,皇,帝,皇帝,黄帝。在课前设问,可以使学生知道本节要掌握的知识点和学习本课的目的所在。在接下来“探究焦点”中,提出设问:“嬴政自号为秦始皇,他推行的统治措施中,有哪些是他始创的?”可以使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学习。正文部分,总共分了五个小节,分别是:1.确立皇帝至尊的地位,2.设立中央政府,3.全面推行郡县制,4.统一法律制度,5.防止反秦活动。

第一小节“确立皇帝至尊地位”在内容上与人教版介绍“至高无上的皇权”相似,但是龄记版这一小节旁边的“史料解读”里,是直接引用了《史记秦始皇本纪》关于秦始皇采用皇帝称号的史料。本节的附图是甘肃镇原出土的秦始皇二十六年颁发诏令的秦代诏版,这与人教版附图阳陵虎符略有不同,但都反映了皇帝加强集权的表现。在本节之后的“探究主题”中,举出了四份资料,针对四份资料,提出了“周人宣扬天命论,与秦始皇以封禅表示自己得天命,有什么异同”和“有史学家指秦始皇封禅、建阿房宫和陵墓,是为了鼓吹君权神授的思想,从而加强统治,你是否同意”这样具有创新建设意义的开放性问题。

在第二“设立中央政府”部分,描述了秦代中央政府设立的三個重要官员来辅助皇帝,分别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并介绍了他们的职能,这点与人教版教材内容相似。但在内容后补充了:另设“九卿”,执掌皇室和政府事务,所有中央官员由皇帝任免,权威不得世袭,这比人教版的编写“丞相之下还有诸卿”要详细很多。

在第三“全面推行郡县制”部分,正文内容是秦始皇没有采用本国贵族恢复封建的主张,采纳李斯的建议,取消分封制,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5郡,全国合共为41郡。各郡以郡守为长官,郡丞辅助,郡尉管军事。郡下各县以县令为最高长官,县丞、县尉辅助。所有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免,依皇帝的意旨办事。这段内容与人教版教材关于郡县制相比,郡县的数目和变更在正文中写出,而人教版将后来变更的郡数列在下面的脚注;在地方官僚机构方面的介绍,更是详细介绍了郡县各级官阶和职能,这比人教版要详细得多。在这部分旁边的“史料解读”里是废封建、置郡县,列出了《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原文史料,并在后面附有译文。这就使学生会思考设郡县、废分封的依据和缘由,这比人教版仅仅给出推行郡县制的结论要更加全面。

在第四部分“统一法律制度”里,介绍了商鞅变法,据李悝的《法经》修订秦律,在统一六国后,将秦律推行全国。并介绍了秦律的严苛。在“史事细说”中列举了秦法严苛和秦始皇法外施行的事例,并有思考题:“皇帝法外施行,其他人是否可以制止,有什么坏处?”促使学生思考法律是否会有效地制约君权,这是人教版教材所没有的。

第五部分是“防止反秦活动”,内容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拆毁六国城墙,没收兵器在咸阳销毁,铸成量铜钟和12金人,迁移富户到咸阳。这样的目的是防止反秦叛乱的发生。在旁边的“史料解读”里是关于遏制反秦势力的介绍,直接引用的是贾谊《过秦论》的文章,并提出了思考题:“你认为毁城墙、收兵器,是否是防止动乱的有效方法?”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根据秦朝政治措施进行对比,我认为两本教材从宏观的内容编写上差异不大,龄记版多增加了法律和反秦的政治部分。但是在细节比较上,龄记版更胜一筹。

教师依据人教版教材进行授课,多吸收龄记版教材的优点,例如收集大量的史料和相关的历史照片,同时在课堂上针对历史知识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篇5: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

知识与能力:了解古希腊的地理范围和地形特点,理解其以及对爱琴文明发展的影响;理解希腊城邦特点;掌握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及内容;理解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亚历山大东侵的后果,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正确评价伯利克里、亚历山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古希腊出现了近现代几乎所有的政体形式,这也是希腊文明对人类政治制度的一大贡献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及其特点;雅典民主制利弊得失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现代奥运会有一项重要的竞技体育比赛叫马拉松长跑,有同学知道它的长度吗?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马拉松赛是一项长跑比赛项目,其距离为42.195公里。这个比赛项目的距离的确定要从公元前490年9月12日发生的一场战役讲起。

这场战役是波斯人和雅典人在离雅典不远的马拉松海边发生的,史称希波战争,雅典人最终获得了反侵略的胜利。为了让故乡人民尽快知道胜利的喜讯,统帅米勒狄派一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回去报信。菲迪皮茨是个有名的“飞毛腿”,为了让故乡人早知道好消息,他一个劲地快跑,当他跑到雅典时,已喘不过气来,只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就倒在地上死了。

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在18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立了马拉松赛跑这个项目。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希腊城邦

(一)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爱琴文明

1.展示:多媒体链接地图《古代希腊》

2.教师讲述:与其他地区的大河流域文明相比,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我国的黄河流域等相比而言,希腊文明有其特别之处,它是海洋文明,它的发轫与繁盛都与海洋密不可分。它最初的源头就是爱琴文明,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3.教师讲述:公元前1200年因另一支希腊人入侵,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在爱琴文明衰亡之后的300多年的时间里,古希腊陷入了沉寂的状态,这段时间被称为“黑暗时代”。这使得长期以来人们对爱琴文明一无所知,对它的认识只停留在神话故事中的一些记载,并没有真实的历史依据。直到19世纪后期,才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为人们所认识。

4.教师过渡:爱琴文明毁灭之后是300的“黑暗时代”,但人类历史不可能总是停留在黑暗中的,短暂的沉寂在等待着伟大的复兴,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走上了复兴之路,其表现是什么?

(二)希腊城邦

1.图片展示:古希腊城邦

2.教师提问:什么是城邦呢?城邦是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他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其中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通过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比照一下现代社会还有类似于城邦的国家存在吗?

提示:新加坡。

3.教师过渡:不一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一样的文明,在古希腊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城邦制度,其主要特点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那么他们又采用什么形式对其城邦进行有效的统治的呢?

提示:希腊城邦的居民按照政治地位可以分为3大类:①拥有公民权因而能够参加政治活动的自由人;②没有公民权的自由人;③处于被剥削、奴役地位的奴隶。

4.教师讲述:既然拥有公民的身份,为了一直保持公民的身份,自然会关心自己国家的独立。这是因为国家被其他城邦兼并,就意味着可能沦为外邦人甚至是奴隶,丧失原本的公民身份,那么公民的权利和待遇自然也会随着丧失。只因如此,城邦制度巩固以后,很难出现大邦吞并小邦的现象,一来是由于地理环境导致,岛上的山脉、海洋把希腊人分割在孤立的小岛中,二来正是由于公民的存在和他们的权利对于各邦的独立有重要的意义。

目标导学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1.材料展示:

材料一“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国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材料二伯里克利:“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容的;但是在公家事务中,我们恪守法律,因为这种精神杜绝人治。”

材料三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公民之外,公民内部轮流执政。

材料四除十将军外,其余官职基本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每个人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

2.问题思考:以上材料分别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什么特点?

提示:人民主权、法律至上、轮番而治、公民内部的平等。

3.教师补充:公民大会是所有男性公民均可参加,每月三次左右,听取一切官吏的重要报告,辩论和通过各种提案。选举国家官吏,制定法律,决定战争和平等大事,公民在大会上可自由发言,议论议案,对现行政策和公职人员进行评议,采取公开举手的方法,多数票为通过,实施直接民主。公民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4.材料展示:故事《一个雅典公民的政治生活》(片段)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故事中的小问题。

片段一:公民大会每十天就开一次,严重影响帕罗耶干活赚钱,但他还是很愿意去。这是为什么??

公民意识强;他可能抽签当上官;他去开会还有津贴。

片段二:执勤的不准他妻子进入会场,为什么??

女人、儿童、外邦人、奴隶不是雅典公民,无权参加公民大会

片段三:不识字的帕罗耶却能担任公职,为什么??

任何一个雅典公民都可以通过抽签的方式担任一切官职。帕罗耶很幸运地成为民众法庭审判员中的一名。?

5.材料展示: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在描述雅典民主政治时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或者任何其他行业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这位哲学家因在陪审法庭中指责雅典政治的弊端而被包含着一大批像帕罗耶这样的文盲、保守派的法官们投票表决,集体定为有罪。公元前3,年约70岁的苏格拉底受审判处死刑。

6.教师过渡:一个以言论自由著称的城市竟然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权以外,没有任何罪行的哲学家提出起诉并判处死刑!同学们,你们如何看待雅典民主政治的利弊得失呢?

7.学生辩论:雅典民主制给人民带来了什么?

提示:通过正反两方激烈的辩论,教师总结。?

8.雅典民主制的评价:?

(一)进步行:(1)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制是个伟大的创举,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②创造了民主运作的新方式(如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行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2)有利于正确决策,也有利于修正错误。(3)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

(二)局限性: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其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民主。

因此,雅典民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使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臻于极盛的同时,另一方面又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的自身发展。因此,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目标导学三:亚历山大大帝国

1.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地图《亚历山大东征路线图》

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归纳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及帝国的建立过程。

提示:进攻波斯帝国——南下攻占地中海东岸——进入埃及——转入两河流域——再度与波斯大军会战。

3.教师提问:(1)从帝国的疆域来看,压力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哪些文明?

(2)这些文明同属于亚历山大国管辖,有什么好处?

提示:(1)希腊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从两河流域文明派生出来的犹太文明、波斯文明等;(2)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被打通。因此,伴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也渗透入希腊文化。正是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

4.拓展延伸: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每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请评价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提示:消极的一面: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积极的一面:促进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知道了当时两个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重点学习了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其利弊。了解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和发展历程以及东征的影响。

板书设计

1.古代希腊城邦:斯巴达、雅典

2.雅典的民主政治和雅典的全盛时期(伯利克里当政时)

3.地跨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4.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和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

篇6:初一下册人教版历史复习重点

1、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条件):

(1)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商鞅变法的成功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贤人,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2、秦灭六国:(1)时间:公元前230—公元前2;

(2)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灭六国过程的特点;由近及远(自西向东);各个击破。

3、秦朝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221年

(2) 都城:咸阳

(3)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4、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秦始皇统一后,采取了那些巩固统一的措施?(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21教育网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

(4)交通上:车同轨,开灵渠;

(5)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

3、秦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4、秦始皇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篇7:初一下册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

1、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2、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时期。

3、明朝前期加强君权的措施有:①在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②设立锦衣卫,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由皇帝直接指挥;③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执行削藩政策;④八股取士。

4、“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这句话的意思是八股的危害相当于秦始皇的焚书,而摧残人材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要严重得多。这句话表明明朝的科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危害很大。

5、明太祖的分封藩王不利于君权的加强。

6、“靖难之役”指的是燕王朱棣反对建文帝的战役,以燕王的胜利告终。朱棣称帝,他就是明成祖,改北平为北京,于14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进一步强化君权,继续削藩政策;在锦衣卫外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1405~1433年,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郑和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①明朝前期,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这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雄条件:、明朝前期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明朝前期,条件厚的物质基础,这是最根本的原因。②唐宋以来,我国的造船技术不断提高,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等,这些都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科学技术条件。③郑和从小能吃苦耐劳,培养了英勇无畏的气概。

3、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影响):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4、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了。

5、“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海波平”的意思是荡平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句话表现了他不求名利的高尚品德,表达了他抵御外辱,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6、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1、明朝后期,女真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后来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2、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清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3、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①雍正帝设内阁六部,同时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②雍正设立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议政王大臣名存实亡。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③大兴“文字狱”,从思想领域控制知识分子。

4、“文字狱”的消极影响: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的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1、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入侵我国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并开发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置台湾府。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3、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占领雅克萨和尼布楚。清朝康熙皇帝带领清军和各族人民,进行了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结果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4、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5、雅克萨之战胜利的原因是?

答:雅克萨之战是中国军民为捍卫祖国的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战略技术得当,广大将士英勇作战,各族人民积极支持;而沙俄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侵略军人数较少,就决定了中国的胜利。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顺治帝正式赐予五世__为“____”的封号;康熙帝又赐予五世**为“**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____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后颁布法令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____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2、乾隆时期,在维吾尔族等人民的支持下,清军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并且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3、乾隆时期,土尔扈特部在杰出首领渥巴锡渥巴锡的带领下,粉碎沙俄军队的追击,回归祖国,返回新疆,受到清政府妥善的安置,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 篇章。

4、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1、明朝时期从外国引进玉米、甘薯、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农作物在我国广泛种植。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南京丝织业发展也很迅速。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3、明朝中后期,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是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4、面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朝政府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采取的是“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5、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来又关闭其他港口,只留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6、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利弊分析):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由于闭关锁国,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1、明成祖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万里长城自秦始皇修建后,各朝不断整修,明朝又大规模修筑,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3、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是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4、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编写了一部《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反映了我国当时的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该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同时代的科学家徐光启代表作是《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1、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2、①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②施耐庵《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③吴承恩《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话小说。

④曹雪芹《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汤显祖是明后期最富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牡丹亭》批判了封建礼教。

4、明朝中后期,北京成为戏班荟萃之地,形成了百家争艳的局面。后来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19世纪中期形成了京剧。

篇8:最新人教版初一历史

目录, 是正文前列出的篇章名目, 是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往往隐含着十分重要、相当丰富的内涵, 与正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录是全书的总蓝图, 也是教材的总纲, 对整个教材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教材的每一个章目、节目是对该部分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历史教材目录的编排充分地反映了历史课程内容的相互联系, 科学地体现了知识的相关性、连续性和整体性。把握了目录也就是把握了整个知识体系, 可以说目录是学习的一把金钥匙。科学、合理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目录, 将对教学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在新教材开始使用时, 利用目录介绍全书内容、结构, 做到“纲举目张”

从心理学上来讲, 教学过程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接触教材的基本结构, 从宏观上大概了解其内容, 然后再去学习那些相关的具体知识, 也就是从整体到部分, 这样才利于理解和掌握, 而目录正是教材的基本结构。因此, 在开始学习新教材时, 我们要让学生首先接触并把握目录。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为例, 从目录上看, 全书共8个单元, 有27课, 通过观察目录我们可以知道两点:1.《历史》必修一是以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及其时段性政治发展特征为基本内容的。比如, 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关注的是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等, 描绘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又如单元三探讨的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可以说, 必修一中的每个单元都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某个国家、区域或某一类社会形态中政治发展的实质性特征。2.教材采取了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 坚持了古今贯通、中外相连的整体性原则。让我们来看看必修一的目录, 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单元三“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单元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五“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单元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很明显, 我们可以发现教材是按照古代中外史、近代中外史、现代中外史的思路来编写的, 目的是在时序上加强中外史的比较。

这样从一开始就利用目录对全书的内容、结构进行概括性的介绍, 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大概的知识结构, 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程的内容和编排, 从宏观上掌握教材体系, 建构知识网络。了解了教材的大体内容和编排体系, 再去学习具体的每个单元、每一课的内容, 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二、在新单元开始学习时, 利用目录介绍教材的章节结构或单元知识结构

通过目录小标题, 可以揭示每章节与节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明晰本单元历史发展的线索。比如, 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主要有“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四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丰富, 源远流长, 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主题和特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经历了一个产生、巩固、完善、强化的演变过程。秦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以后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步发展, 到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了顶峰。中央集权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样利用目录让学生了解单元知识结构, 对学生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具有良好的效果。

再如, 单元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主要有三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本单元在内容设置上分三个阶段, 展示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全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以前的世界政治格局, 战后初期形成了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 导致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而后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则有力地冲击了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 出现了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时至今日,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依然是一个发展趋势, 它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由此可见, 各课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只要我们注意和挖掘出这些目录中蕴涵的用意和宗旨, 通过目录来理解内容, 明晰历史发展线索, 全单元内容就会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这将有助于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过程, 加深对教材中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在历史复习课中, 利用目录构建知识网络, 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当历史课程进入复习阶段时, 学生对教材内容已有初步掌握, 为了将学生平时所学的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可以利用目录中所列标题为路标, 提纲挈领地进行复习, 穿章破节地提炼出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在复习的过程中, 根据目录对所学内容进行一个宏观系统的回顾和把握, 探求章目、节目和子目之间的联系, 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形成网络, 这样既能使学生强化以前所学的知识, 又能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所学内容。

在历史复习课中, 不论是复习一章还是一册书都可以充分利用目录来进行。在完成了一个单元的学习后, 可以“章”为主干、“节”目录为侧枝进行复习, 认识每一节 (课) 内容在整章 (单元) 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 系统整理阶段性所学知识, 让学生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重新领悟的知识, 逐渐构建起章节知识框架。在学习完全册书后进行总复习时, 可从章目入手, 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重新回顾、梳理综合, 从总体上宏观地掌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和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并进行知识的再整合和系统化, 构建知识网络, 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当学生也能习惯性地以目录为纲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时, 也就能够理清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大的历史事件, 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会更加全面、深刻、系统。这样利用目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养成。

篇9:最新人教版初一历史

【关键词】人教版 岳麓版 历史插图 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10-02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将抗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历史的过去性、学科知识的不可再现性决定了我们在认识和了解历史人物、事件的时候要通过一定的媒介,而这种媒介就是史料,其中就包括了图片史料。

图片史料相对于文字而言具有较大的渲染性,可读性较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创设一定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在历史教学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的插图各具特色,了解、掌握各个版本教科书中插图的特点,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国内对历史教材中的插图以及不同教材中的图片比较研究就比较少。除了刘军主编的《图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外,很难找出关于研究历史教材中的插图的专著,大多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在专著中。在文章方面,主要涉及的都是历史插图在教材中的运用或者是不同教材中史料的运用。极少有关于单独研究不同教材中插图的研究。人教版和岳麓版是现行教科书中运用范围比较广泛的版本,笔者将以专题二为例,对教材中的人物插图、示意图、漫画以及历史情境插图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其各自特点,以期能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人物插图的比较

人教版中关于专题二的人物插图有4幅,而岳麓版有3幅。两个版本的人物插图数量相当,但内容存在异同。洪秀全和曾国藩是两个版本都有的,而人教版则多出了林则徐和邓世昌,岳麓版则有李鸿章。林则徐是虎门销烟的发起者,虎门销烟在民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唤醒了一些有志之士。虽然这也直接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但从一定程度上讲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林则徐在这一巨大的转折点处于风口浪尖上,却一直保持着爱国的情感,不得不令人佩服。在虎门销烟这个子目中插入他的图片,有其必要性。在这点,岳麓版就有些欠缺。同样地,在上《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之前,很多学生应该不清楚邓世昌其人。在讲到邓世昌带着部下向前冲的时候配上他的图像,学生会更加立体、感官地想象当时那个场面,对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定的帮助。岳麓版教材中,李鸿章和曾国藩一起出现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带领的湘军和李鸿章带领的淮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但人教版只提到湘军,没提到淮军,所以笔者认为人教版没有附上李鸿章的插图是无可厚非的,由于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两个版本的插图,所以至于是否应提到淮军这里不作评述。

另外一方面就是注解的规范性。岳麓版的三幅人物插图都只是在图片底下附上该图片的人物名字而已。而人教版除了附上名字以及生卒年外,对于一些学生比较不熟悉的人物,还在图片的下面用文字解说其主要事件或功绩。例如,邓世昌的插图,人教版的解说是:“邓世昌,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后入北洋舰队,任致远舰管带。在黄海大战中,他见日军四艘舰艇逼近北洋舰队旗舰,便冲锋向前掩护旗舰,弹药将尽时,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猛冲敌舰,致远舰不幸被击沉。全体将士壮烈殉国。”这样的解说,不仅补充了正文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轻描淡写,增加了细节,更让学生能过体会到当时战场的惊心动魄以及战士们的爱国情操。这样,学生看到的不是一副独立的图片,而是一段历史。

二、示意图的比较

专题二在人教版中所涉及到的示意图有2幅,而岳麓版的有6幅。专题二主要是讲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以战争为线将这个专题串联起来。示意图能让学生更加准确、清晰地了解到战争的整个过程。学生在感知历史事件的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深化记忆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和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在两个版本的教材中都出现,但是也存在些许不同。太平天国示意图中,岳麓版除了标出主要路线等之外,还将天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战场以及江南江北大营标出来。如果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能利用好这张示意图,指出江南江北大营的重要性,学生将更容易领会到太平军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的英勇。

三、漫画的比较

专题二在两个版本的教材中设计的漫画数量及内容如下:人教版中关于专题二的漫画有2副,岳麓版则没有。漫画通常寓史于画中,是文字材料的补充。它通常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尤其是政治漫画,都带有强烈的思想性,而不仅仅停留于让学生形成一个历史表象,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历史漫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如讲到八国联军侵华时,出示《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这幅图清楚地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局,以及各帝国主义狰狞的面目,还反映了清政府的麻木不仁的态度,揭示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清政府的腐朽。这不仅能形象地揭露历史本来的面目,促进学生的理解,而且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在这方面,岳麓版相比人教版比较逊色。

四、历史情境图片的比较

专题二在人教版涉及到历史情境图片有15幅,岳麓版的有8幅。关于历史情境图片,第一,从数量上来看,人教版明显多于岳麓版。第二,从文字解析来看,人教版虽然搭配的文字也不多,但是能够点出主题,适当地解释图片的内容。例如,在抗日战争这一子目中,插入了东京《日日新闻》登载的两个日本军官进行杀人比赛的报道的图片,这张图片都是日文,教材中没有把日文翻译过来,这样子学生只是知道有这样一篇报道,但是报道具体的内容就无可得知了。如果能将图片上出现的内容翻译成中文,相信会让学生更加震撼,对这段历史更加铭记于心。随着新课改的推动,教科书变得图文并茂。历史插图在教学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教版和岳麓版两个个版本的插图都有各自突出的优点和特点,但总体而言岳麓版在处理历史插图方面略差于人教版。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如能仔细比较分析,糅合各版本之精华,选择适合的有效的照片,充分发挥历史插图的作用,将更容易让学生在趣味中了解历史,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杜经国、庞卓恒、陈高华:《历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黄牧航主编:《中学历史教材研究》,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1版。

[3]黄牧航主编:《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

[4]肖军:《浅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历史),2009年。

上一篇:写周记范文3oo字下一篇:执医诊断学考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