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村河长制督查制度

2024-05-01

xx村河长制督查制度(精选6篇)

篇1:xx村河长制督查制度

XX村河长制工作督察制度

为全面落实《临江新区关于印发〈临江新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的通知》,保障河长制工作有效开展,按照市河长办要求,结合我村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本制度所称督察,是按照村级总河长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的决策部署,对片区推进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察等。

第二条 村河长制办公室负责村级河长制工作督察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

第三条

督察主体和对象 村级河长督察各片区负责人。第四条 督察范围和内容

(一)国家、省、市、县重大政策、意见等落实情况。

(二)上级总河长会议的决策部署、镇级总河长的重要指示、批示及其他交办事项贯彻落实情况。

(三)村级河长专题会议决定的河长制工作重点和河流管理保护专项整治工作贯彻落实情况。

(四)人大建议、政协提案有关河长制的贯彻落实情况。

(五)投诉、举报问题处理情况。

(六)社会和媒体反映的热点舆情处理情况。

第五条 督察组织形式

(一)督察采取定期督察与不定期督察、全面督察与专项督察、独立督察与联合督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根据村级总河长的安排部署,以村河长制办公室及成员单位为主体,可独立或联合开展督察。

第六条 督察程序

(一)拟定方案。村河长制办公室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对河长制工作进行梳理,对涉及全村范围的全面督察由村河长制办公室适时拟定督察方案,对涉及全村范围内的专项督察由安排部署此项工作的单位负责拟定专项督察方案,明确督察方式、时间、内容、形式、标准、要求等,经会议通过后,报村级总河长批准。

(二)自查自评。被督察片区进行自查自评,总结情况和经验,梳理矛盾和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形成自查自评报告。

(三)组织督察。包括听取汇报、座谈交流、个别访谈、实地察看、评价指导等形式。

(四)形成报告。督察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形成有情况、有问题、有分析、有整改措施的督察报告。

(五)报告报备。各片区开展的河长制专项督察方案以及相关督察报告报镇河长制办公室备案。

第七条 督察提醒。通过提示和约谈,督促责任河长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进行整改。

(一)提示。针对河长制重大整治任务的进度安排,按时间节点,通过提前预告提醒。

(二)约谈。针对思想上不重视、作为上不主动、效果上不明显的单位,约谈相关片区负责人,指出问题,提出要求,督促整改。

第八条 督察整改。督察报告经村级总河长审定后,在一定范围内通报。督察通报中的问题,由村河长制办公室列出清单,限定时间、挂账整改,并适时组织回头看。

第九条 督察结果应用。督察结果直接作为各片区绩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篇2:xx村河长制督查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有效落实河长履职责任,明确河长巡查河湖的工作要求,根据《xx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佛委办〔2017〕78号),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村级总河长、村级河段长、村民小组河长的河湖巡查工作。

第三条【工作职责】河长是河湖巡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巡查过程中发现或投诉举报问题的处理负总责。

第四条【巡查组织】河长巡查河湖由河长提出,明确巡查时间、巡查河段、巡查重点等。村级总河长、村级河段长、村民小组河长每人一本《河长日记》,将巡查发现情况、存在问题、处理措施意见详细记录。

第五条【巡查方式】河长巡查河湖采用现场巡查。

第二章 巡查频次和内容

第六条【巡查频次】村级总河长对责任河湖的巡查频次一般一月一次,村级河段长对责任河湖的巡查频次一般一月两次,村民小组河长对责任河湖的巡查频次一般一月四次。

第七条 【巡查内容】河长巡查责任河湖重点关注以下内容:(一)河湖水面、岸边保洁情况;(二)河湖跨界断面的水量水质监测情况;(三)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情况;(四)河湖防洪减灾等工程建设和维护情况;(五)县、镇、村河长制实施情况;

(六)此前巡查发现、投诉举报或上报的重点难点问题解决情况;

(七)其他影响河湖健康的问题。

第三章 巡查结果与问题处理

第八条【问题交办】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村级河长向责任单位或村民小组签发《河长巡查情况处置交办单》,由村河长办跟踪、监督落实解决到位。

第九条【投诉举报】村河长办应在河长巡查期问通过公告栏等方式将投诉举报电话向公众进行公布,落实专人接听受理,对各类投诉举报问题要做好记录工作并及时核实。对于举报反映属实的问题,河长应及时予以解决。

第四章 监督整改

篇3:xx村河长制督查制度

1.1“河长制”的实践探索

“河长制”是从河流水质改善领导督办制、环境保护问责制所衍生出来的, 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 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的制度[1], 是环境保护目标责任针对河流污染治理的具体制度。

“河长制”的最初实践源于江苏省无锡市。无锡市政府于2007年8月23日印发了《无锡市河 (湖、库、荡、氿) 断面水质控制目标及考核办法 (试行) 》, 2008年9月又发布了《关于全面建立“河 (湖、库、荡、氿) 长制”全面加强河 (湖、库、荡、氿) 综合整治和治理的决定》, 形成了以领导干部责任制形式确定河流治理目标责任的河流治理新模式, 随后江苏省率先在太湖流域实行“双河长制”。云南省昆明市在全国率先建立河流整治“河长制”[2], 把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综合环境控制等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明确到每位市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地区主要负责人身上。

1.2“河长制”的相关立法

早在1989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下称《环保法》) 十六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 采取措施, 改善环境质量”。2014年新修订的《环保法》将其调整为第二十八条, 并进一步表述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 采取有效措施, 改善环境质量。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 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 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该法以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形式规定了地方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责:地方政府成为该辖区内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 辖区内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效果应成为地方政府工作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修订, 新的《环保法》调整篇章结构, 突出强调政府责任、监督和法律责任, 将现行环境保护法关于政府责任仅有一条原则性规定, 扩展增加为“监督管理”一章, 强化监督管理措施, 进一步强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环境质量的责任。

2008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 在关于地方政府环境责任部分有了重大的突破, 该法第四条与修订前的《水污染防治法》第三条3相比, 对地方政府环境责任作了细化和补充[4]。该法第五条与前述第四条规定共同加大了地方政府保护水环境的责任。因此, “河长制”本质上是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环境责任负责的一种具体形式, 《水污染防治法》则为这一形式提供了法律依据。

2 反思政府环境责任制度的缺失

“河长制”作为地方政府人民政府环境责任的具体实现形式, 传达出了地方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强化责任的鲜明态度, 将多年来没有被具体实施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落实到每一级地方政府行政首长, 在此过程中确实提高了地方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能力, 整合了地方政府各部门间的执行力, 弥补了早年“多头治水”的不足, 完成了地方政府为应对河流污染在权力系统内部所做的新的制度动员。但“河长制”对河流治理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恰恰折射出了我国地方政府环境责任制度的缺失。地方政府环境责任制度作为地方政府环境责任实现的保障方式, 其目的既在于保证和促进地方政府履行其法律法规所明确的环境保护职责, 又是对政府环境责任抽象责任的细化及环境责任履行方式的明确。

2.1 责任制度主体的缺失

地方政府作为地方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 通过对社会资源的调控从而实现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目标。但目前环境问题一旦出现, 人们的关注点往往止于企业的环境保护义务而忽视了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义务;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在对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理过程中, 常以制裁者的身份出现, 通过行政处罚等手段实现其环境保护职责, 但却忽视了自己对辖区整体环境从预防到治理的综合责任。

2.2 考核标准、约束机制的缺失

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 GDP增速作为考核“政绩”的唯一标准, 较长时期以来, 政府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 很少将环境保护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在缺乏宏观约束机制的条件下, 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往往被动且消极, 部分地区甚至认为排污减排、建设项目环评等环境保护制度是经济发展的阻碍, 轻则坐视不管, 重则故意逾越, 客观上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漠视。对此问题, 经济社会发展观念的转变以及干部考核体制的改变是扭转这种局面的关键, 设立完善、科学的考核制度与约束机制, 既是政府环境责任之所在, 更是科学发展之本。

2.3 政策执行力的缺失

政府执行力是政府履行其自身职责职、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前提, 是履行环境责任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保障。目前我国一些严重的水污染事件背后, 都多多少少地存在“多头管理, 多龙治水”的问题, 要真正解决水污染的问题必须实现管理体制的突破, 建立统一协调的符合水的自然属性的管理体制。据《水污染防治法》规定, 我们目前拥有水资源管理权的部门涉及环境保护部、水利、建设、交通、卫生、渔业、农业、国土资源等多个部门, 形成了所谓“九龙治水”的格局, 虽然表面上体现的是多个部门的齐心协力、多管齐下, 但事实却是各部门只注重各自局部利益及单一治水目标的实现, 弱化了水资源的整体管理能力, 现行管理制度实施的结果可能偏离甚至完全背离保障水安全的目标。实践证明“九龙治水”模式收效甚微, 究其根源仍旧是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缺失。

3 政府环境责任制度之重构

我国以往的环境立法片面地强调企业的污染防治义务, 而忽视了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其实, 就现代国家而言, 环境保护是现代国家政府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能或责任。政府环境责任作为一个原则性的规定, 借助环境目标责任制的实施。“河长制”作为环境目标责任制在水环境目标责任上的具体制度, 其实施的过程, 具体来说就是政府水环境责任履行的过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在地方开展起来的把环境保护的任务定量化、指标化、并层层落实的管理制度, 其在1989年的全国第三次环境保护会议被确立为八项基本环境管理制度之一。该项制度是通过签订责任书的形式, 具体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污染的单位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

3.1 强化政府环境监管责任

完成河流污染治理任务的关键在于强化政府的环境监管责任。在实践中可以分别借用行政和立法的手段加以完善, 在行政体系方面, 首先可借鉴“河长制”对各行政机关之间的协调统一的成功经验, 加强环境保护部门与其他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整个社会的协调合作;其次, 以“河长制”为模式创建河流污染治理的专门机构, 该机构在河流污染治理方面充分享有各河流管理部门的行政职权, 实现河流的统一监管;最后, 应当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权力, 从制度上完成国家到地方的垂直领导体系, 避免当地政府因地方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部门的干预, 从行政处罚力度上加强, 避免“守法成本高, 违法成本低”的情况。在立法上应完善以“污染排放物总量, 排污许可证数量”为核心的双重环境监督管理体系, 创新行政代执行制度。

3.2 深化政府环境问责机制

新修订的《环境法》第六十八条明确了九种问责情形, 结合《水污染防治法》第四条所设定的政府对于水环境保护的职责, 联系各级地方政府在河流污染防治中所承担的重要任务, 要解决河流污染问题必须权衡好地方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建立完善的地方政府环境问责机制是环境治理行为良好运行的保证。

3.2.1 加强行政问责机制

对政府环境责任履行进行问责的目的是为了促使政府担当起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 满足公众对于公共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 同时对政府环境责任进行问责也是实现政府环境责任的保障:首先应将环境保护职能部门监督与政府环境绩效考核相结合。《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要求:“把环境保护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并将考核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把环境指标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建立环境保护职能部门与政府环境绩效的考评体系。其次鉴于环境保护的专业性, 将环境保护职能部门与监察部门联合起来, 有益于实现对政府是否履行环境责任进行行政问责。

3.2.2 建立公众问责机制

公众作为河流的直接使用者同时也是河流污染的直接受害者, 对河流的治理情况享有当然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社会公众对政府是否履行河流治理责任进行问责, 虽然没有国家监督的规范性和严格性, 其监督的法律后果也不具有强制性, 但社会公众问责具有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所不具备的优势, 即主动、客观和实效。公众对河流污染有最直观且最及时的感知, 且作为与行政内部问责相对应的外部问责机制, 可以排除权力系统内部的繁杂监督流程, 从各个方面完善问责机制。

3.3 完善河流信息公开制度

河流信息公开属于环境信息公开的组成部分, 是政府环境责任的外在表现。环境信息公开这一原则在国际上由1998年6月的《奥胡斯公约[5]》所确定。在我国, 2008施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试行) 》是第一部有关环境信息公开的综合性部门规章;新《环保法》设专门章节规定“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一条规定了对于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的项目进行公开听证等强制性要求。因此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框架内创设河流信息公开制度, 在立方层面已经没有问题, 并且河流信息的公开可以对河流治理情况有直观的监督, 为公众查询河流水质状况提供平台。

3.4 建立环境污染预防制度

3.4.1 设立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在于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 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目前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立法只是规定了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的环评, 政策和法律草案暂未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范围。众所周知, 政策是政府影响公众行为的措施, 政策的实施对公众的行为有引导作用, 尤其是宏观政策, 一项不当的政策或立法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可能大大超过某项规划或某个建设项目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3.4.2 前移现有政府环境责任

政府环境责任不应仅停留在对已有环境污染的治理上, 更应该是对未被污染环境的保护及对潜在污染的预防, 将环境责任前移就是对政府环境责任的补充。我们以为, 可以以“河长制”模式为例, 对目前尚未被污染或河流水质达标的河流同样设定“河长”, 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情况发生。此“河长”的作用在于对污染源的提前截流, 将对未被污染河流水质的维持和提升同样作为“河长”的职责, 进行考评。其理由在于河流污染的特殊性更加要求污染预防的重要性, 首先, 河流污染不可能仅限于某一具体区域或断面, 污染物质会随着水体的流动不断变化;其次, 水体遭到污染以后, 污染物不仅会对水体自身造成污染, 还会附积在水中的动、植物或沉积载底泥中, 造成更为严重和持久的环境, 故河流水质重新达标后其生态重建的过程是远远长于水质达标过程的。因此, 对河流污染以“河长制”模式积极进行事前防御意义重大。

摘要:“河长制”作为目前较为有效的河流治理制度, 通过明确地方行政首长责任的方式, 提高了区域河流水质治理的效果, 但“河长制”对于河流治理的积极效果恰好反映出了我国政府环境责任的缺失, 本文拟通过对现行“河长制”的考察, 反思我国政府环境责任的缺失, 并对我国政府环境责任制度构建提出建议。

关键词:河长制,河流治理,政府环境责任,制度构建

参考文献

[1]孙海佑.水污染防治法解读[M].中国法制出版, 2008, (03) .

篇4:河长制督查方案

为掌握全县“河长制”工作开展情况,进一步安排部署下一阶段“河长制”工作,县人民政府于5月17日—19日从县水利局、县环保局、县农业局等“河长制”县级责任单位抽调人员组成三个督查组对全县各乡(镇、场)“河长制”工作进行了督查。

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从督查情况看,大部分乡镇对“河长制”工作高度重视,能严格按照省、市、县工作要求,推动“河长制”工作有序开展,总体情况较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体系逐步建立

各乡镇场均建立了以党委书记为“总河长”,乡镇场长为“副总河长”的`“河长制”组织体系,出台了“河长制”工作方案和20xx年工作要点,设立了“河长制”办公室并明确了办公室人员,对本乡镇辖区内河库均由乡、村相关领导担任河库长,并安排了巡查员、专管员和保洁员,落实了河库管理责任。

(二)试点工作有序开展

各乡镇场均按要求落实了试点河流和试点村,碧溪镇、苏溪镇等乡镇专门出台了“河长制”试点工作方案,对试点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安排部署,苏溪镇、马市镇、灌溪镇在试点河流显要位置树立了公示牌,将试点范围、河长姓名、职务、联系电话及试点内容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三)水质治理有新进展

大部分乡镇场都能高度重视河库水质治理工作,结合农村清洁工程,对沿河、库边垃圾进行了彻底清扫,大大减少了生活垃圾对水源的污染,如碧溪镇庙石水库借除险加固工程实施的契机,关闭了库尾农家乐餐饮店,苏溪镇马迹塘水库争取到农业部门沼气池建设项目,生猪粪便经沼气池后全部用于周边果树施肥,不再排入水库,水质有明显好转。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河长制”工作重视仍然不够。

“河长制”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涉及范围广,牵涉部门多,协调难度较大,有些乡镇仅把它作为一项水利业务工作对待,对“河长制”工作联动不够,没有统筹协调好国土资源、城乡建设、林业、农业等部门力量,齐抓共管“河长制”工作,推动工作办法不多,具体行动不多。

(二)水库水污染治理力度不大。

未达标水库水质治理进展缓慢,治理力度不强,治理措施、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现象依然存在。

目前,全县还有38处水库周边养殖场在进行养殖,绝大部分养殖场未按要求兴建粪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直排入库现象普遍存在,塘洲、沿溪、禾市、冠朝、螺溪、马市、万合、灌溪等乡镇对未达标水库未逐一制定治理方案,逐一落实治理措施和责任;澄江镇未制定治理方案、无汇报材料;南溪乡卡口水库还存在扩建养殖场等违规行为,乡政府正在处理之中。

(三)试点工作进展缓慢。

各乡镇场虽明确了试点河流试点村,但大部分乡镇场未制定试点方案,试点河流“河长制”公示牌没有树立,对“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行为未进行摸底调查、专项整治。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各乡镇场要以这次“河长制”工作督查为新起点,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措施,迅速掀起“河长制”工作新高潮。

一是强化认识,加强领导。

“河长制”工作是一项全面、长期、系统的工作,需要各部门联合发力,共同推进。

各乡镇场、县有关责任单位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省、市领导关于全面实施“河长制”讲话精神,落实专人负责,建立相关机制,负责做好职能范围内的工作。

各级河长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或河长会议,加强部门间沟通联系,及时反馈信息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让问题在一线发现、进度在一线推进、困难在一线解决。

二是强化措施,落实责任。

各乡镇要重新明确分管领导,调整好领导小组成员组成,充实“河长制”办公室人员,确保“河长制”工作有人管、有人干;要加大水库水质治理力度。

对水质不达标水库要全面清查水面养殖和周边养殖情况,组织辖区内县城乡建设、县国土资源、县林业等部门执法力量,从是否符合“三区”规划、是否未批先建、是否侵占林地等方面规范养殖场的建设行为;县农业、环保等部门要加大沼气池、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力度,督促养殖业主建设沼气池及污水处理设施,坚决杜绝直排行为。

澄江镇乌石岗水库、沿溪镇白马塘水库、马市镇龙山寺水库等三座水库20xx年承包合同到期,相关乡镇要加强监管,坚决制止重新发包或续包行为。

要开展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专项整治,对河道两岸的排污口、违章建筑、侵占河道、垃圾集中点、河面漂浮物、堤岸和水质情况进行排查,摸清“八乱”情况,制订治理方案,全力开展整治;要健全巡查机制,结合全县农村清洁工程工作要求,落实各村巡查员、专管员和保洁员,做到各司其职,一天一巡查、一天一保洁,并填写巡查记录,确保不留盲区、不留死角、不出现反弹。

三是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各乡镇场、县直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全面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微信、报刊等媒介,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活动,积极营造社会各界和群众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河库月保护管理的良好氛围,宣传“河长制”新举措和新做法,宣传党委政府保护河湖生态环境重大决策和部署。

为全面掌握各乡镇场“河长制”工作进展情况,根据市河长制办公室工作要求,请各乡镇场河长制办公室每月25日前将本月工作小结和下月工作情况报送至县河长制办公室,同时积极上报有关工作动态和信息,上述工作资料报送将纳入“河长制”工作考核内容,作为评优评先依据。

篇5:市领导督查河长制工作简报

3月23日,副市长沈志平带领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到平和、云霄检查漳江流域河长制落实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要求立即逐一整改。

市领导一行详细检查了沿途村庄生活垃圾收集处置、河道清理整治及水质以及河道专管员设置落实情况,并听取相关工作汇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采取措施逐一整改到位。

市领导要求,要按照“控源、截污、纳管”的要求,摸底调查辖区干流、支流、小流域等范围内排水(涝)口和养殖业、工业企业及人口数量,建立“一河一档、一段一档”,切实掌握各河段底数。要突出问题导向,坚决打击沿江禁养区禽畜养殖业及牛蛙养殖,全面清理沿江垃圾,探索种植品种更新和农村污水处理办法,切实解决漳江禽畜养殖污染、生活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突出问题。要按照属地原则,严格落实党政领导负责制,确保河长制工作深入开展。要加强指导,全力服务,在资金、项目上给予倾斜支持,确保河长制工作科学有效推进。要不断完善督查机制,市、县、乡要深入开展督查,每半个月通报一次情况,层层落实传导压力,确保漳江水域水质得到改善。

篇6:河长制XX河长述职报告

根据XX市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河湖“三乱”整治督查的通知》(东河发„2018‟3号)要求,结合“一河一策”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现将XX河河长制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河流基本情况

XX河(含东延段)西起,东至,全长 公里, XX河沿线涉及 等6个镇区、1个省国营农场、2个工管单位,流域面积442平方公里。XX河是我市 重要骨干河道,河道等级5级,航道等级7级。同时,XX河也是省级重点水功能区。

二、组织机构建立情况

XX河已建立起市、镇、村三级河长体系。河长为市委常委,河长助理为。河长助理的主要职责为执行河长决定,协助河长工作,组织推进河长制工作。

沿线涉及镇区、农场均按上级要求统一制定了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方案,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镇区、农场河长制办公室,河长制办公室人员、办公场所、设施等已全部落实到位,树立了河长制公示牌。

三、河长制工作开展情况

(一)调查研究,制定计划

全面落实河道巡查机制,常态化开展巡河检查。今年,XX河共组织巡查调研4次,通过调研,摸清了XX河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河长制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沿线各镇、区、场河长制工作开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了XX河河长制联席会议、三级河长巡河、定期检查督查等相关制度。根据河长制工作任务,组织编制《XX市XX河“一河一策”行动计划》,明确了河道治理的年度任务目标和具体工作方案。

(二)召开会议,组织实施

1-8月份,XX河市级以上河长巡河共10次,召开河长制工作会议10次,对“一河一策”中问题整治任务清单明确的问题和巡查发现的问题进行现交办,明确整改目标,逐一落实任务。组织开展XX河“三乱整治”,对河道沿线存在的河道乱占、乱建、乱排等问题进行集中清理整治。

(三)督查考核,统筹推进

每月15日前、28日前到现场督查,逐河道、逐项目进行检查销号。镇区上报随时到现场销号,发现问题立即交办各镇,督查情况及时汇总上报市河长办,真正做到问题发现及时、交办整改及时、整治销号及时。在整改问题销号时,严格把关,经现场确认达到整改标准后,方同意上报市河长办;对不达标准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明确时间节点等各镇整改达标后再次现场验收,问题全面整改合格后,审核同意报市河长办。

XX河共有销号问题191个,至目前已销号153个,销号率80.1%。具体沿线单位、镇区、农场销号情况如下:

加强与市河长办及河长制成员单位的联系,为各镇问题整改、达标销号提供技术支持和资料保障。邀请相关部门的专家领导进行现场指导,帮助解决问题。

四、廉洁廉政情况

本人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防范意识,保持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能力,时刻将廉政的利剑高悬于顶,时刻保持廉政警惕性,牢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

在督查销号工作中,保持廉洁自律,以廉兴水,不在被督查单位、镇(区、场)吃工作餐,保证督查考核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五、下一步打算

XX河河长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存在部分问题。

一是坚持落实河长制。保持XX河河长制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性。落实长效管护,杜绝新增违章,定期组织日常巡查,不定期组织专项整治。

二是加强督查考核。督促未销号镇、区、场加快销号问题整改推进力度,确保按照时间节点要求整改销号到位。同时对XX河XX镇集镇段的21处河坡平台进行重点督查推进,召集XX镇研究整改方案,明确具体时间节点,帮助及时整改到位。

上一篇:客户流失原因下一篇:师德教风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