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是一种物证》阅读答案

2024-04-12

《收藏是一种物证》阅读答案(精选8篇)

篇1:《收藏是一种物证》阅读答案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收藏是一种物证马未都①文物兼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

②文物收藏之所以诱人,藏品增值是最直接的原因。加之中国文物浩如烟海,种类繁多,以个人智力财力精力与之挑战,败多胜少,刺激无穷,这就使生活富足的现代人倍感亲切,乐此不疲。

③中国历史上的收藏大都形成于物阜民丰之际。我们熟知的赵宋皇帝宋徽宗,就是一位身体力行的收藏爱好者。时隔千年,我们仍能读到成书于北宋宣和年间的有关收藏的各类书籍。徽宗酷爱艺术,不谙政事,做了国家画院院长,却丢了国家。这让后人对这一段幽怨的历史唏嘘不已,百思不得其解。这就是收藏的魅力。我们今天仍对赵宋江山所遗留的书画、陶瓷等艺术珍品怀着崇高的敬意。对宋徽宗——赵佶本人的艺术造诣也怀着同样的敬意。他的《写生珍禽图》以2300万高价拍卖成交。

④2002年春季,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在北京成功地拍卖出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每一个在拍卖现场的人当时都激动不已。十数人不断勇敢地举起手中的号牌,争先恐后,轮番冲刺。我在现场,享受着那振奋人心的一刻,所有人对每一次的价格攀升发出惊呼。一位老者,尽自身全部财力,倾终生对艺术的向往,在1300万高价位勇敢地伸出了自己那只苍劲的手。我知道,那是老先生全部的财产。他用行动阐释着收藏的魅力。事后,他对我说,那东西(《写生珍禽图》)属于我了一秒钟。1300万与一秒钟,是老先生酷爱艺术的写照,我甚至觉得他的1300万与成交价2300万相比,前者更让人感动,虽败犹荣。

⑤这件《写生珍禽图》虽为徽宗本人所绘,却没有落下徽宗手迹,因为何种原因,众说纷纭。但上面却留有另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手迹,这就是乾隆——满清王朝最富魅力的皇帝。乾隆帝为十二帧画面均题有手迹并钤盖收藏章,表明他对这件神品的珍爱。我们对乾隆的了解,除去学者,大都来自赏心悦目的电视剧。这位风流倜傥的皇帝一生都是传奇。他自称十全老人,文治武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乾隆一生作诗四万八千余首,仅比全唐诗少千余首,大家可想,唐朝近300年,有名有姓、无名无姓的诗作,今存累加仅微胜乾隆一人,可惊可叹!

⑥这样一位皇帝,也同样酷爱收藏。乾隆在位长达60年,后又做了四年太上皇,当之无愧地是中国历史在位最长的皇帝。政事繁重,日理万机。但一获闲暇,他就会取天下宝物自我欣赏,吟诗作赋,倍加赞赏。清档记载着乾隆帝每一次赏古,在三希堂那半间小屋,古物向一国之君诉说着往事。那一刻,乾隆帝身心得以放松,精神获得慰藉。这有《弘历赏古图》为证。我们今天获得一件乾隆时期的文物已是欣喜,二三百年的时间对历史不过一瞬,但对我们已是遥不可及。在文物面前,不仅我们是过客,连鼎鼎大名的弘历依旧也是匆匆过客。我们在文物面前走过,带着它传授给我们的文化信息。我们接受,我们享受。中华文化就这样通过一件件具体的文物一代代地传承。

⑦盛世收藏,乱世黄金。太平天下,百姓衣食富足,便感到精神世界开始空虚。他们需要精神物质来填补内心的空白。当我们捧着一个白瓷碗时,我们应该知道古人用了上千年的努力,才摆脱了烧瓷中的“黑暗”,同时摆脱了黑瓷碗在吃饭时给心中留下的阴影。当我们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来表达某一种决心时,我们应该了解中国人使用玉的历史。美石为玉,中华民族对玉石的顶礼膜拜,归纳为玉有五德,仁义智洁勇。还有什么理念比这五德更具魅力么?所以古人谆谆告诫“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藏家佩玉的`沾沾自喜就来自于此。

⑧历史不会停歇,一刻不停地向前,留下的是物质,带有文化特性的物质就是文物。它是一个物证,证明中华民族曾有过怎样的辉煌,证明人类进步每一步是怎样的不易,这些信息构成了文明的魅力。

1.第②段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是 。(2分)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①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是那个时代人们对世界的理解

②除去材质的特性

③而物质自身

④更多的是前人对精神的具体追求。

⑤一件文物所包含的精神是一种文化

A.②③①④⑤ B.⑤③④②① C.⑤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⑤

3.对第⑦段画线的“精神物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物证的物质。

B.物质和精神两方面。

C.承载人们精神追求的物质。

D.带有一定文化特性的物质。

4.第④段可以删掉吗?请简述理由。(3分)

5.比较分析文中有关宋徽宗和乾隆收藏的两个材料的作用。(3分)

6.概括文章题目“收藏是一种物证”的“物证”的内涵。(4分)

试题答案: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1.(2分)藏品增值及其极大的挑战性刺激性。

2.(3分)C

3.(2分)B

4.(3分)不可以删掉,理由:此段内容照应上文第②段现代人执着收藏及第③段我们今天仍对宋徽宗的艺术造诣怀有敬意的内容,并为第⑥段文化通过文物一代代传承的主旨升华做铺垫。(3分)

可以删掉,理由:从上下文看没有断文气文脉,没有影响文物是物证的核心内容表达。(2分)

5.(3分)

相同:都为表现藏品是物证的核心内容及收藏的魅力之大。(1分)

不同:乾隆的材料承接徽宗材料的《写生珍禽图》,深入表现文物“一代代传承”中华文化的特点。(2分)

6.(4分)

(1)人们精神追求的物质证明

(2)收藏者对文化艺术执着热爱的物证

(3)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的物证

(4)民族辉煌的物证

(5)人类一步步进步不易的物证

(任意答对4点即可)

篇2:《收藏是一种物证》阅读答案

②一位外国管理学者在其近著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少得可怜。他的判断未免失之武断,也未必准确,但他观察到的现象、所思考的问题却令我们警醒。

③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一千多年前,宋真宗就写下这样的劝学诗句。今天,到底是什么让我们静不下心来了呢?忙,没时间,是很多人找到的原因。然而,鲁迅先生早就断了此类借口的后路: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真正的原因恐怕在于,在快节奏、高压力、紧张而喧嚣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失去了一种定力。

④有人在飞机上发现一个现象,当时机舱已熄灯,他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而对于很多7海洋,这也想了解、那也想知道,顶多有些碎片化的浅阅读,在信息的洋流里心灵变得浮躁而飘零。

⑤ 说到底,越是面临生活的快节奏,越是要有超强的定力。有定力,才能让我们慢下来、静下心来观察与思考。那么,这定力从哪里来?来源于阅读本身。不少人有这样的阅读经历:偶一日拿起一本书来,竟然一读就欲罢不能,超然物外沉浸书中,数小时流逝而不觉。而那一度浮躁的心气竟然也沉静下来,有一种难得的静谧,更仿佛有一种沁人心脾的馨香在缭绕。这便是阅读的力量。

⑥其实,任何时代都有其快、变、闹等特征,关键就是能不能闹中取静、忙里偷闲地读点东西。古人欧阳修读书,即有枕上、马上、厕上“三上法”之谓。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则说过,“如果再过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懂得了阅读的力量,也就会把阅读作为提升素养的.途径,更作为涵养定力的手段。有了这样的认知,即使舟车劳顿、戎马倥偬,其奈阅读何?

⑦在这个快速行进与选择的时代,很多人正在悄然改变与重塑,一个新的气象正在出现。各种电子书已经开始进驻手机桌面,越来越多的人把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开始从网络浏览、微博刷屏转向了桌面上的电子书库。当人们从快速流变的新媒体上重拾深阅读,进而自觉地下载适合自己阅读的电子书籍,阅读将在新媒体上获得新生,它所改变的将不仅是人们的素养,还有躁动不安的心灵。

小题1:文章以阅读调查数据和外国管理学者的发现作开头,有何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简要概括作者认为人们失去定力的原因和培养定力的途径。(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指出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引出“阅读定力”这一论题;以鲜活的素材开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反面论据,证明“阅读是一种定力”的论点。(4分,答出一个2分,两个3分,三个4分)

小题2:原因:快节奏、高压力、紧张而喧嚣的社会生活。 途径:阅读。(各1分,共2分)

小题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法(摆事实)、引用论证法(道理论证法)(2分) 作用:证明阅读是一种定力(任何时代都有其快、变、闹等特征,关键就是能不能闹中取静、忙里偷闲地读点东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以论文中,开头引用故事的作用。一般是激发读者的兴趣,引出论点,作为论据。而本文所引用的则是反面论据。

小题2:

试题分析:要求学生学仔细阅读课文,把我关键词句。答案锁定在第③段:“真正的原因恐怕在于,在快节奏、高压力、紧张而喧嚣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失去了一种定力。”定力的培养你途径是阅读,答案锁定在第⑤段。

小题3:

篇3:阅读是一种信仰

一、篇目预告

《故乡》:故乡是一棵永恒的大树。对故乡,每个人都有一种独特的情结。在鲁迅的作品中,就有两套故乡的体系———父系故乡、母系故乡。小说《社戏》里的平桥村,就是作者母系故乡的一个缩影,而《故乡》则展现了父系故乡的摹本。在故乡的过去与现在,发生了许多有趣而又令人伤感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去“聆听”。

《我的叔叔于勒》:一个充满温情的题目,带来的却是一则充斥着冷漠、自私的人性的故事。它让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也看到了成人与孩子对待亲人的不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烈日和暴雨下》:作者以烈日与暴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环境设置来引导祥子的出场。不管是在燠热的街头,还是在暴雨的冲刷中,祥子都秉持他倔强的个性,坚持,坚持,再坚持。但事情却以雇主“一个铜板也不给”收场,结局充满强烈的讽刺意味。

《多收了三五斗》:文章用较大的篇幅描摹了旧毡帽们跟米行里的先生讨价还价的情形。最终,米是粜出去了,旧毡帽们也来到街头准备购物。可是,他们能大手大脚地购物吗?他们有收获的喜悦感吗?“丰收成灾”,正是小说要揭示的主题。它告诉我们,洋米洋面倾销、地租剥削和高利贷盘剥、税卡林立的社会环境,是导致“丰收成灾”的真正原因。

二、人物剪影

文学是人学。阅读本单元,研究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关键。四篇小说都采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因而解读四组人物形象时,同学们也可以采用对比手法。

闰土,在两个故乡的对比中出场。昔日的故乡,圆圆的明月,蓝蓝的大海,闰土有着紫红色的圆脸,他是多么开心、自在而又充满活力;而今日的故乡,萧瑟、凄凉,他,脸上满是皱纹,眼睛肿得通红,浑身瑟缩,一顶旧毡帽更凸显了他的寒酸与困窘。

变化了的闰土,还在青年杨二嫂与中年杨二嫂的衬托下,越发显得呆滞与麻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而“我”与闰土以及宏儿与水生的比对,更加突出了闰土的辛苦与麻木:生活的重压使他贫困艰辛、精神萎靡。这样的境况何时是个头?作者把希望寄托在了宏儿与水生身上。

于勒,在小说中正面出场的篇幅较少,我们可以通过抓取兄嫂对其态度的前后变化,来解读这个人物。没钱时,他被称为“坏蛋、流氓、无赖”;有钱时,则被称为“正直、有办法、有良心”。在这种反差中,足见菲利普夫妇的虚伪、卑鄙、贪婪、冷酷、自私、势利,由此也彰显了作者的世界观:人际交往要打破金钱至上的关系,要体悟小人物的辛酸,永远保持赤子之心等。

而祥子的坚守与落魄,旧毡帽们的希望与失望,也无不是在比对中精彩展现的。

读罢四篇小说,你一定会唏嘘不已,也一定会为作者观察的深刻、描写的细腻、用心的细密所折服。

篇4:收藏,亦是一种时尚

以今天的反响来看,多丽丝-杜克无疑是走在了时尚的前沿。她搜罗天下各种艺术经典,从家具到古董,从珠宝到名画,凡此种种,将其巧妙地布置于她的爱巢香格里拉之中。多丽丝有着广泛的朋友圈,而好莱坞明星是她家中的常客,多丽丝本身也是一位电影明星,她在电影《Cecil Beaton》中的经典造型一盛着华丽露背裙装,侧身凝望着左前方的一幕一成为了永恒的美丽画面。而今,人们谈论更多的,是她的收藏,以及慈善。

佳士得曾经举办过多丽丝·杜克收藏的家具、珠宝及红酒的拍卖,拍卖所 明三彩琉璃釉雕瓷龙穿牡丹纹三足炉得均归于多丽丝·杜克基金会。多丽丝创办有多种基金会,涉及表演艺术、环境保护、医学研究以及预防虐待儿童等领域,而其身后更是留下了约15亿美元的基金经费。佳士得的专场拍卖举世关注,多丽丝的藏品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买家前去角逐。多丽丝·杜克在其逝世后再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其延续下来的、造福于人类的慈善之举更是得到人们的称颂。

今年2月,因圆明园鼠兔首拍卖而进入公众视线的伊夫·圣罗兰(YvesSaint Laurent,1936-2008)和皮埃尔·贝杰(Pierre Berg e),创立有“皮埃尔·贝杰一伊夫·圣罗兰基金会”。伊夫·圣罗兰是闻名世界的时装设计师和时尚大师,皮埃尔·贝杰是其生活和生意伙伴,两人在共同经营时尚帝国的同时,还涉足艺术领域,在近50年间搜集、收藏了大量的古董和艺术珍品。2008年6月1日,伊夫·圣罗兰在巴黎病逝,收藏的艺术品遗赠给“皮埃尔·贝杰一伊夫·圣罗兰基金会”。皮埃尔·贝杰作为该基金会主席,随即决定将全部艺术品拍卖用于建立一个新的基金会,致力于科学研究和防治艾滋病。

以此观之,收藏的意义,并不止于简单的投资回报。在经济水平大大提高、人们日渐富裕的今天,收藏具有了更宽泛的内涵和外延。收藏能够走进生活、走进家居装饰,这本身就是一种时尚。有人说:时尚就是一阵风!收藏却恰恰因为是一种有力量的沉淀而使这种时尚能够恒久。艺术品收藏,会因为历史与文化的积淀而具有更为特殊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是金钱回报的价值,更是一种学养的价值,品位的价值,文物保护的价值,更或是像多丽丝-杜克以及圣罗兰、皮埃尔一样有造福于人类的价值。

篇5:《阅读是一种孤独》阅读答案

1.(4分)(1)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往往不如作者缜密和深刻,但通过与作者的交流、碰撞,我们思维的力度会得到进一步提升。(2分)(2)人在快乐的时候,很容易失去冷静的心态和客观的视角,对名著当中所包含的真知灼见往往就会视而不见。(2分)

2.(4分)文章前七个自然段对阅读进行了通俗形象又富有感情的解读,使读者对阅读产生强烈的向往和期待之情;(2分)在这种情况下,及时提出“阅读是一种孤独”这一主旨,更易于广大读者理解接受。(2分)

3.(6分)本文通篇运用比喻的手法。(2分)答案示例:文章前七个自然段运用三个众所周知的比喻,从内容选择、精神收益、思维过程等方面对阅读进行了多角度的描述,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容易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4分)(结合文本内容,自圆其说即可。)

篇6:《痛是一种香》阅读答案

①我们都难逃两种疼痛,一种是身体上的,另一种是心底里的。

②身体上的疼痛,是一种具象的痛,它清晰而确定,可触可摸。而心里的疼痛,则是一种骨髓里的痛,它像痒一样让人难耐,又比痒更深入;像针扎和锥刺一样剜心,却又比针扎和锥刺更持久。心里的痛,超越了任何一种身体上的疼痛,让你辗转反侧,让你踯躅和徘徊。

③ 我小时候经历的那些疼,现在想起来似乎还留在身上,闭上眼还能感受得到。那些疼痛就像疤痕一样,永远留在了我的感受系统里。但是那些疼痛,无论是针扎的、棒打的,还是刀削的,今天回想起来你都能淡然一笑。然而那些心痛过的痕迹,再回头摊开面对时,你却难以面对。它会带你掠过远山、河流和炊烟,回到彼时彼地,面对那个人那件事,乡愁般萦绕于胸,终日难消。心痛才是人生里亘古的大痛。

④ 现在很多人玩木器,比如金丝楠木,比如沉香木。其实,沉香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木材,沉香树在生长过程中,受到雷击、风折、虫蛀或真菌感染,会分泌一种带有浓郁香味的脂,这种脂经过几十上百年的沉积、融合和凝结,和沉香木形成一种混合的、大密度的材质,就是沉香。它的香味很淡,很清幽,是一丝丝散发出来的`。

⑤沉香的香味,其实就是一种疼痛的味道,是沉香树自救疗伤时流出的泪水、情绪和体液的味道。

⑥没有疼痛时,心是麻木的,丧失了最初的敏感和敏锐。心里有疼痛,我们才会有泪水,才会分泌激素,才会感受到爱与恨的百转千回和缠绵悱恻,感受到一种细腻和精致的纠结。?

⑦泪水和激素,绝情和动情,其实就是我们在疗心愈伤时散发的一种沉香。这种香,在经过岁月人生的发酵陈酿后,会迷倒蝴蝶和蜜蜂。

⑧ 就像张爱玲和胡兰成分手,张爱玲最后一次写信给他:“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你不要再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了。”胡兰成在复信里最后说:“梦醒来,我身在忘川,立在属于我的那块三生石旁,三生石上只有爱玲的名字,可是我看不到爱玲你在那儿,原是今生今世已惘然,山河岁月空惆怅,而我,终将是要等着你的。”

⑨张胡之恋,谁负谁且不论,但是两个人这样的内心之痛,却沉淀出永远的民国之恋的味道,酿就了张爱玲和胡兰成后半生的痴缠相望。两个人的心头虽然都有爱情的愁苦,然而苦到最后却会生出一种香,有咀嚼、有反刍、有回味、有细嗅、有绵延、有空余,香自苦而来。

⑩爱情的痛,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是某个年龄段里的核心,比它更大的、更宽广的痛,则是生病的痛、挫折的痛、失败的痛和生死的痛。

?譬如生病,如果我们把生病只当成是一种生物学、病理学意义上的痛,只是为身体和疾病本身疼痛,而没有把它当成一种生命、命运和劫难般的疼痛,其实是矮化自己,铺展不开病痛在人生意义的幅度。

?再譬如人生苦难和成败,那种痛其实大有必要,虽然人生不是为了艺术,但是李后主和宋徽宗不亡国,便不可能把血泪滴到词和画里。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写了一个在布拉格受尽国事之重的人,每天都感受到压迫、窒息、紧张。他到了国外之后日日侍花弄草、风花雪月,这种轻飘和轻忽让他受不了,使他从一种深渊掉到另一种深渊,成了萦绕心头的一种不能承受之轻。其实,他的重就是一种痛,只有在那份痛里,他才能找到一种安身立命的价值。

?或许,人生就是一个沉重的疼痛,因为疼痛所以存在真切。一旦解脱了重和痛,即使每天都生活在春满枝头、鸟语花香中,你也不会觉得人生是香甜的,而是梦里跑马、金屋哭穷,一切都缥缈无助起来。

?疼痛,就是我们胸口那一截最好的沉香木。疼得越深,才香得越久。

(选自《身体的乡愁》,有删节)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文章一开头就用“我们都难逃两种疼痛”总括了全文,这句话不仅引出下文对“两种疼痛”的具体介绍,也奠定了全文抑郁消极的感情基调。

B.文章第2段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说明了与身体上的疼痛相比,心里的痛更令人难以释怀。

C.文章写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分手是用一个愁苦的爱情故事来证明“苦到最后却会生出一种香”的观点,这一爱情故事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D.文中引用了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故事从反面说明了生命之“重”的痛能让人找到安身立命的价值,深化了文章主题。

E.这篇随笔看似行文松散,却又自成章法。它涉及知识甚广,探索每一个人都有的疼痛,引经据典,文笔散淡而韵味十足。

17.文章的标题颇有意味,请简要赏析。(4分)

18.第4段介绍沉香的来历有什么作用?(4分)

19.联系全文理解“人生就是一个沉重的疼痛,因为疼痛所以存在真切”这句话的含义。请结合自身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6.A B(A项“我们都难逃两种疼痛”没有总括全文,而且文章的感情基调也不是抑郁消极的。B项“像痒一样让人难耐”“像针扎和锥刺一样剜心”运用的是比较而不是比喻。

17.①文章标题巧妙,语意双关:既指文中沉香的形成,又指痛苦对人的磨砺。(2分)②具有象征意味,揭示了主题。(2分)

18.①把“痛”与“香”联系起来,由上文写心痛超过身体的痛转入下文“痛是一种香”。 (1分)②照应了题目,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分)③为文章末尾揭示“疼得越深,才香得越久”的主题做铺垫。(1分)

19.①含义:人生的沉重和疼痛能让人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能使生活充实。(2分)

篇7:阅读是一种孤独阅读题答案

小题2:答:我们首先要谦虚,有选择,敢质疑,还要专心致志,善于交流。每答到一点的大意给0.5分,五点答全对给3分。

小题3:我赞同这种看法,所谓“孤独”有两层意思,第一,就是指阅读时需要保持的一种沉静的心态,阅读是很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它需要阅读者守得住自己,耐得住寂寞,不被乌云的喧嚣所干扰;第二,它又是阅读将达到的一种超越的境界,是一种心灵追求,既以通过阅读与另一个心灵的单独碰撞,又在这样的碰撞中超越对方更超越自己。

这是一道开放题。态度既可以是肯定,也可以否定,还可以辨证的。但都要结合原文并联系自己的阅读实践自圆其说。观点明确给1分,论述合理给2分。

小题4:形象地写出了阅读带给人们的多种多样的复杂感受;(2分)领起下文,展开对阅读感受的具体描述。

小题5: 指每一个读者对作品中传递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独特感受(共鸣)。

篇8:阅读是一种享受

读一本好书, 是一种甜美的享受。每次阅读, 犹如品尝香醇的美酒, 使我沉醉不已。每次阅读, 犹如欣赏美丽的风景, 使我流连忘返。高考结束后, 我选择了海南师范大学的英语专业。我想, 真正意义上的读好书, 应该从大学开始算起。因为自己学的是英语专业, 所以在大学里看得较多的也就是英语名著。在外院的阅览室里看了很多英语名著, 如《傲慢与偏见》、《简·爱》、《汤姆叔叔的小屋》、《悲惨世界》、《飘 (又名乱世佳人) 》、《嘉丽妹妹》、《汤姆索耶历险记》、《双城记》等, 也看了许多由名著改编翻拍的电影, 甚是喜欢。这里就着重讲几部我最喜欢的小说。

《傲慢与偏见》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爱情是小说永恒的主题, 但《傲慢与偏见》这一世界文学名著不流俗于一般的爱情小说, 它有自己的魅力所在。读过这本书的读者都会对开篇第一句话印象深刻: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 必定要娶一位太太, 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历程。作者奥斯丁在小说中流露出的对于金钱、爱情和婚姻的思考, 即为财产打算的婚姻是没有幸福的, 但结婚不考虑财产是愚蠢的, 讲究门第的包办婚姻不堪忍受, 把婚姻当儿戏毫不足取, 理想的婚姻要以感情为基础。我赞同作者对于金钱、爱情与婚姻联系的阐释。爱情与面包是面对婚姻时我们必须讨论的问题。到底是宁愿坐在宝马里哭而不愿坐在单车上笑还是你给我爱情就好, 面包我自己买?又或者爱情与面包都要?有人说:“你只能看懂你已经明白的东西。你无法看懂一本书, 因为你的思想无法和作者同步。”在爱情观上, 我与作者算是站在同一战线, 这是多美好而又难得的阅读收获呀!阅读, 让人坚定自己的信念。在阅读时, 如果能够与作者的思想对上一两句话, 就会越发感兴趣地往下阅读, 就会积极找出自己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地方, 这能带给自己更愉悦的阅读感受。谈到《傲慢与偏见》, 就不能不谈到它诙谐风趣的语言。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 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 这种富有特色的语言在《傲慢与偏见》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描述班纳特太太和她的丈夫的片段, 会让我们不禁哑然失笑, 头脑中呈现出清晰的人物形象。在阅读时, 我仿佛能感受到班纳特先生的无奈。他的太太整天在他身边念叨她那可怜而衰弱的神经, 又责怪他不考虑女儿的终身幸福。然而当镇上有八卦时, 他的太太又显得非常富有活力。在阅读到描写达西向伊丽莎白第一次求婚失败的情景时, 又会为他们捏一把汗。达西放不下架子而没有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情, 而伊丽莎白则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以及听信威克翰之言而对达西产生偏见。我当时也会猜想这对小冤家何时才会化解误会呢?阅读, 与作者对话, 与主角进行情感交流, 带给心灵充盈和美满, 这是一种享受, 一种乐趣。

第二部小说是《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描写了在美国南北战争后期, 以主人公汤姆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主要线索, 其中还穿插了其他奴隶们的悲惨命运, 将其与庄主和奴隶主们奢华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真实的历史环境。这本著作的焦点就是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奴隶制问题。读完整本书后, 没有人性的奴隶制在我心头留下深刻的烙印。奴隶主不把人当人看, 奴隶是可以自由买卖的。同是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们, 却有着严重的种族歧视。黑人被歧视的问题延伸到当今的美国社会, 小说表达的主题是我喜欢这部小说的原因之一。

最后谈谈我读过的另一部小说——《悲惨世界》。这是一部融合法国历史、革命、道德、法律、宗教信仰等等的小说。它朴实感人的语言, 塑造了一群受苦受难的底层人物。在这本小说中, 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人沉沦, 饥饿使女人堕落, 黑暗使儿童羸弱。但它又描写了许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 把人性的微妙跃然纸上。开头的一个片段让我既惊讶又感到愤慨:主人公迫不得已偷了一片面包而被判刑19年!这是多么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开头的这一场景强烈激起了我继续往下读的欲望。从主人公冉阿让的身上, 我看到了被生活所迫的犯人受感化后, 冷酷的灵魂在瞬间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高尚的品质打动人心。他不断地做善事, 尽其所能把爱奉献给社会。他多次奋不顾身, 用心中的赤诚点亮别人的心灵。在主人公难能可贵的精神与黑暗的现实对比下, 我情不自禁地为他的遭遇而流泪, 也忍不住要对他可贵的精神竖起大拇指。

上一篇:爆冷笑话精选下一篇:如何做好企业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