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三十多年,营造“红色收藏”文化

2024-04-21

收藏三十多年,营造“红色收藏”文化(共4篇)

篇1:收藏三十多年,营造“红色收藏”文化

张祖仁在五万多红色收藏品在精选二千件国庆收藏精品办展

每次打开福建电视总是有张祖仁的镜头,打开福建报纸总有他收藏的报道,我心中涌出一种羡慕的心情,甚至有一种红色收藏激情,我是收藏战线上的一个新兵,我关注着红色收藏,张祖仁的红色收藏事迹令人欣慰和敬佩。“大河集下千溪水,蜜蜂采回万山花”张祖仁的三十多年呕心沥血,刻意搜求,他的藏品日益丰富。满室书香,红色宣传画、毛泽东塑像,占满了整个客厅,卧室堆满了各种各类的红色书籍,两幅名家对联概括了他的兴趣和爱好。“壁挂翰墨书生气”“盆载小草文澜香”“展翅煌煌威万里,腾身浩荡震长空”,大厅正中挂着一幅毛泽东画像,书架上摆满了各类红色书籍,名贵的紫砂壶衬托古色古香的各类屏风独有的特色。张祖仁每天在红色收藏品,遨游其中,如品香茗,啜佳酿,令人陶醉,流连忘返,展现了喜闻乐见的红色收藏魅力。“收藏博大精深,投身到高品位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来,一方面反映了国泰民安,反映了经济繁荣。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人们文化素质和追求水平的提高”。在他从事红色收藏研究活动中,锲而不舍的毅力和勇气固然重要,但能够及时把握方向,独辟蹊径,无疑是张祖仁取得成功的路径。我采访他时,他热情洋溢的告诉我“我是一位中学教师,面对的是青少年,通过红色收藏品的魅力,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教育,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张老师表示“通过举办 “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文献资料收藏展”和“改革开放收藏展”,对广大市民和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独乐不如众乐”,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个人收藏模式,乐于自己的藏品公之于世,公开陈列,供人鉴赏,为社会服务。收藏的生命就在于展示和交流。因此,近年来,他在福建省举办了二十多次红色收藏展,引起媒体的关注,福建电视台、福州电视台、福建日报、福州日报、海峡都市报、东南快报等三十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他办展的消息,为了使红色收藏发挥更大的效果,张祖仁老师先后向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体育博物馆、奥林匹克博物馆、北京奥组委、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福建省档案馆、福州市档案馆、福州市博物馆、福州台江博物馆、福清农民抗战纪念馆、福建师大、福州十一中、长乐七中等单位捐献红色文献资料达三千多件,受到他们的嘉奖和肯定。由其珍贵的是张老师收藏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画册》填补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空白。全家多家媒体都做了详细报道。张祖仁是位朴实的教师,凭着对红色收藏的热爱和刻苦精神,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三十多年来默默地奉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惜过着清苦的生活,赢得许多人赞誉。2008年他被奥组委审为奥运会火炬手,被媒体誉为“红色收藏家”“八闽之子”

红色收藏是张祖仁这一生中最大的爱好和兴趣,回顾张祖仁收藏走过的30多年的红色收藏之路,有酸甜苦辣,有诸多快乐。

记得张祖仁上小学时(1971年),张祖仁刚接触的一本书是“小人书”,看到“小人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内容丰富,使张祖仁增长了不少文化历史知识,随后一发不可收拾,张祖仁陆续收藏了一些烟标、火花、邮票等。三十多年来,为收藏投入了精力、物力、财力,但得到的满意收藏品,令张祖仁愉悦难忘,多年来张祖仁整理集藏的火花、门券、烟标、邮票,分别按专题,自定成册,从1982年开始,张祖仁注意专题收藏,张祖仁想把张祖仁的收藏品组成专题办馆,办展览,办展使更多的人受益,这是张祖仁追求的目标,通过30多年的努力,从2002年张祖仁先后把藏品加以整理。先后与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市博物馆、福州市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福州市台江民俗馆、福州市少儿图书馆、福州十一中、长乐七中、福州二中等办展。如“毛泽东文献”资料图片收藏展,“邓小平文献”资料图片收藏展,“纪念抗日战争”文献资料图片收藏展、“连环画、年画卡、门券收藏展”,参观人数达十多万人,此外张祖仁的奥运体育收藏也很有特色,并且有热心公益事业的理想和情操,建立藏馆不完全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取之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是为了把自己的收藏品专题化、系统化、收藏办馆,这是众多收藏家的一生追求的目标,张祖仁们收藏办展经验是:①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建立收藏馆主要是展示历史风采,展示藏品人的精神世界,更好地为教育后人,启迪灵魂,陶冶情操,更好地为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②收藏要有鲜明的主题,主题是收藏馆的生命,这个主题就是生命,张祖仁选择主题主要以红色专题为主,如领导人物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以及抗日战争专题、奥运会专题收藏展。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是张祖仁的座右铭,应福州市少儿图书馆馆长陈应宁先生邀请“举办六一节门券收藏”为了收藏到更多更好的门券,张祖仁提前两个月向全国各地的藏友,发出邀请,先后有200多位藏友给张祖仁无私寄来的当地的精彩门券,尤其是福州的两位南下老干部(夫妻俩)特意送来他俩积累多年的门券精品,还有几位广东门券藏友寄来的“奥运会门券”专题,通过收藏,结交藏友,这就是张祖仁收藏的快乐,今年是建国64周年,张祖仁在五万多红色收藏品在精选二千件,这些精品有寿山石开国大典一件、人民日报1949年10月1日报道开国大典的报纸一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游行宣传画一张、《人民中国》报道中国开国大典盛况《解放福建日记》、等精品。

综上所述,张祖仁通过收藏办馆,办展,从中悟出了许多人生哲理,人总得有精神,没有精神支柱,谈不上收藏乐趣,收藏是一种对历史、对艺术的独特体验,此外收藏还有“缘”,张祖仁通过收藏认识了许多藏家,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从而丰富自己的收藏知识,每逢闲暇,张祖仁独坐书斋一杯清茶,满室的红色收藏画和红色收藏书籍,去体味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但总的来,讲红色收藏是一种欲,红色收藏是一种乐趣,红色收藏是一种志高无尚的超凡脱俗的境界,近几年来,张祖仁把张祖仁的收藏研究、探讨、思考及各种藏品、藏事心得体会写出来,现已有100多篇文章先后在《收藏》、《收藏界》、《中国收藏》、《收藏快报》、《藏书报》、《中国文物报》、《中国档案报》、《集邮》、《收藏拍卖导报》等20多家报刊上发表,总之,红色收藏的道路充满了甜酸苦辣,充满了高雅的乐趣,通过红色收藏办馆、办展,张祖仁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积累了财富,陶冶了情操,也为红色收藏文化奉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福州收藏家协会 洪清

通讯地址:福州市台江区排尾弄35号 邮编:350009

篇2:收藏三十多年,营造“红色收藏”文化

——访福建红色收藏家张祖仁

每次打开福建电视总是有张祖仁的镜头,打开福建报纸总有他收藏的报道,我心中涌出一种羡慕的心情,甚至有一种红色收藏激情,我是收藏战线上的一个新兵,我关注着红色收藏,张祖仁的红色收藏事迹令人欣慰和敬佩。“大河集下千溪水,蜜蜂采回万山花”张祖仁的三十多年呕心沥血,刻意搜求,他的藏品日益丰富。满室书香,红色宣传画、毛泽东塑像,占满了整个客厅,卧室堆满了各种各类的红色书籍,两幅名家对联概括了他的兴趣和爱好。“壁挂翰墨书生气”“盆载小草文澜香”“展翅煌煌威万里,腾身浩荡震长空”,大厅正中挂着一幅毛泽东画像,书架上摆满了各类红色书籍,名贵的紫砂壶衬托古色古香的各类屏风独有的特色。张祖仁每天在红色收藏品,遨游其中,如品香茗,啜佳酿,令人陶醉,流连忘返,展现了喜闻乐见的红色收藏魅力。“收藏博大精深,投身到高品位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来,一方面反映了国泰民安,反映了经济繁荣。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人们文化素质和追求水平的提高”。在他从事红色收藏研究活动中,锲而不舍的毅力和勇气固然重要,但能够及时把握方向,独辟蹊径,无疑是我取得成功的路径。我采访他时,他热情洋溢的告诉我“我是一位中学教师,面对的是青少年,通过红色收藏品的魅力,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教育,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张老师表示“通过举办 “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文献资料收藏展”和“改革开放收藏展”,对广大市民和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独乐不如众乐”,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个人收藏模式,乐于自己的藏品公之于世,公开陈列,供人鉴赏,为社会服务。收藏的生命就在于展示和交流。因此,近年来,他在福建省举办了二十多次红色收藏展,引起媒体的关注,福建电视台、福州电视台、福建日报、福州日报、海峡都市报、东南快报等三十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他办展的消息,为了使红色收藏发挥更大的效果,张祖仁老师先后向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体育博物馆、奥林匹克博物馆、北京奥组委、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福建省档案馆、福州市档案馆、福州市博物馆、福州台江博物馆、福清农民抗战纪念馆、福建师大、福州十一中、长乐七中等单位捐献红色文献资料达三千多件,受到他们的嘉奖和肯定。由其珍贵的是张老师收藏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画册》填补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空白。全家多家媒体都做了详细报道。张祖仁是位朴实的教师,凭着对红色收藏的热爱和刻苦精神,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三十多年来默默地奉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惜过着清苦的生活,赢得许多人赞誉。2008年他被奥组委审为奥运会火炬手,被媒体誉为“红色收藏家”“八闽之子”

红色收藏是张祖仁这一生中最大的爱好和兴趣,回顾张祖仁收藏走过的30多年的红色收藏之路,有酸甜苦辣,有诸多快乐。

记得张祖仁上小学时(1971年),张祖仁刚接触的一本书是“小人书”,看到“小人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内容丰富,使张祖仁增长了不少文化历史知识,随后一发不可收拾,张祖仁陆续收藏了一些烟标、火花、邮票等。三十多年来,为收藏投入了精力、物力、财力,但得到的满意收藏品,令张祖仁愉悦难忘,多年来张祖仁整理集藏的火花、门券、烟标、邮票,分别按专题,自定成册,从1982年开始,张祖仁注意专题收藏,张祖仁想把张祖仁的收藏品组成专题办馆,办展览,办展使更多的人受益,这是张祖仁追求的目标,通过30多年的努力,从2002年张祖仁先后把藏品加以整理。先后与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市博物馆、福州市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福州市台江民俗馆、福州市少儿图书馆、福州十一中、长乐七中、福州二中等办展。如“毛泽东文献”资料图片收藏展,“邓小平文献”资料图片收藏展,“纪念抗日战争”文献资料图片收藏展、“连环画、年画卡、门券收藏展”,参观人数达十多万人,此外张祖仁的奥运体育收藏也很有特色,并且有热心公益事业的理想和情操,建立藏馆不完全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取之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是为了把自己的收藏品专题化、系统化、收藏办馆,这是众多收藏家的一生追求的目标,张祖仁们收藏办展经验是:①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建立收藏馆主要是展示历史风采,展示藏品人的精神世界,更好地为教育后人,启迪灵魂,陶冶情操,更好地为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②收藏要有鲜明的主题,主题是收藏馆的生命,这个主题就是生命,张祖仁选择主题主要以红色专题为主,如领导人物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以及抗日战争专题、奥运会专题收藏展。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是张祖仁的座右铭,应福州市少儿图书馆馆长陈应宁先生邀请“举办六一节门券收藏”为了收藏到更多更好的门券,张祖仁提前两个月向全国各地的藏友,发出邀请,先后有200多位藏友给张祖仁无私寄来的当地的精彩门券,尤其是福州的两位南下老干部(夫妻俩)特意送来他俩积累多年的门券精品,还有几位广东门券藏友寄来的“奥运会门券”专题,通过收藏,结交藏友,这就是张祖仁收藏的快乐,今年是建国60周年,张祖仁在五万多红色收藏品在精选二千件,这些精品有寿山石开国大典一件、人民日报1949年10月1日报道开国大典的报纸一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游行宣传画一张、《人民中国》报道中国开国大典盛况《解放福建日记》、等精品。准备在社区、学校举办五次左右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红色文献资料收藏展。

综上所述,张祖仁通过收藏办馆,办展,从中悟出了许多人生哲理,人总得有精神,没有精神支柱,谈不上收藏乐趣,收藏是一种对历史、对艺术的独特体验,此外收藏还有“缘”,张祖仁通过收藏认识了许多藏家,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从而丰富自己的收藏知识,每逢闲暇,张祖仁独坐书斋一杯清茶,满室的红色收藏画和红色收藏书籍,去体味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但总的来,讲红色收藏是一种欲,红色收藏是一种乐趣,红色收藏是一种志高无尚的超凡脱俗的境界,近几年来,张祖仁把张祖仁的收藏研究、探讨、思考及各种藏品、藏事心得体会写出来,现已有100多篇文章先后在《收藏》、《收藏界》、《中国收藏》、《收藏快报》、《藏书报》、《中国文物报》、《中国档案报》、《集邮》、《收藏拍卖导报》等20多家报刊上发表,总之,红色收藏的道路充满了甜酸苦辣,充满了高雅的乐趣,通过红色收藏办馆、办展,张祖仁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积累了财富,陶冶了情操,也为红色收藏文化奉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福建省收藏家协会 洪清

篇3:收藏三十多年,营造“红色收藏”文化

据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介绍, 清华收藏的这批珍贵竹简是2008年7月由校友捐赠、自境外抢救入藏的。初步统计, 竹简数量约为2100枚 (包括残片) 。

这批竹简形制多种多样, 简的长度最长的有46厘米 (战国时的2尺) ;最短的不到10厘米。较长的简都是三道编绳, 固定编绳的切口及一些编绳遗迹清楚可见。文字大多书写精整, 多数至今仍非常清晰。

竹或木制作的简, 是纸发明以前中国用以书写的主要材料。一支一支的简, 用丝绳编连起来, 就称为册。简册上面的文字, 都是用毛笔和墨写成的。

多位学者专家对这批竹简观察鉴定后认为:“竹简内涵丰富, 初步观察以书籍为主, 其中有对探索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经、史’类书, 大多在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是从未见过的, 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在简牍形制与古文字研究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据了解, 目前已发现的古代竹简, 大致分为书籍和文书, 并以文书居大多数。清华所藏的这批竹简以书籍为主, 而且很多从未见过。

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说, 这批简内容丰富, 从目前检视结果看, 其中很多篇都是前所未见的佚篇, 是传世本《尚书》里所没有的。同时, 这批竹简还有一篇编年体的史书, 所记历史上起西周初, 下至战国前期, 与《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 有许多新的内涵;此外, 类似《国语》的史书、类似《仪礼》的礼书、前所未见的乐书、与《周易》有关的书等, 都是两千余年无人见过的。

谢维和表示, 清华要以这批战国竹简的收藏为契机, 把竹简等出土文献的研究和保护作为学科建设和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平台, 作为文、史、哲等基础文科发展的突破口, 进一步促进基础文科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 促进文科和理工科的学科交叉与融合。

篇4:“地图痴”40多年的收藏情缘

用6毛零花钱买了第一张地图

李志强从小就爱听广播新闻,每当出现一个陌生的地名,他就会去地图上查找。那时他的父亲在部队工作,部队里有个图书馆,其中很多书是老革命家写的回忆录,他也总爱在地图上查找战争的发生地,久而久之便养成爱看地图的习惯。

1968年,刚11岁的他开始用自己的零花钱买地图。第一次,他用6毛零花钱买了一本封面中央印有红色的天安门、底色全白、16开大的北京地图。如今,这张地图在北京的潘家园旧货市场偶尔也能见得到,但价钱已上升了好几十倍。这本地图他一直看了近10年,图册被“看”得三面起了毛边,封面粘了好几处。在这张图上,还有他用铅笔画的新建铁路线和行政区的变化。

“上地理课时,我就带上这张图,没事就看。”李志强说,“有一次地理考试,老师给了我100分,但是当时我有一道问答题与书上原文有点出入,不全。我平时就不爱背书上的死条条,就凭地图和老师上课的讲解。”他问老师为什么会给他满分,老师的回答是:“因为你平常学得太好了。”正是老师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他不断收藏、阅读、使用、研究地图,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长期买地图,李志强有了不少窍门。“有的地图出版时间新,但内容不一定新,价高;有些时间旧了点,价低,但内容全,所以在购买时可以跟对方砍价。”

每一件藏品都爱不释手

我们问李志强哪件藏品最珍爱,“每一件我都喜爱。”他说。他对每一件藏品都爱不释手,每件藏品都像他的孩子一样。

李志强收藏最久远的是两本国民党统一全国后(1928年)出版的地图,当时的首都还是南京,一本是中国地图册,一本是世界地图册,均为64开。“1970年,我家搬到了郑州,我就在那儿上学。有一回晚上,没事我去同学家串门,无意看到他家床上放着两本地图册,很老了,纸都黄了。我拿起来一看,太有价值了。我就琢磨是跟人家要呢,还是怎么着。想了半天。”那时李志强上小学6年级,谈起儿时他似乎回到了童年。“后来我跟大人说,‘叔叔,这个地图借我回家看看吧。’这摆明着是要啊。不过那时小孩喜欢鞭炮、小人书,哪有说喜欢地图的。大人直接说:‘拿走吧。’我心里乐开了花。”

收藏地图,对李志强来说不仅是智力上的投资,也是生活中的极大乐趣。1997年8月,他利用休假的机会,西行万里买地图。15天先后到了山西、陕西、甘肃、新疆、河南及河北等地十几个市县,行程1.5万余里,买到各地地图20多张。他到的第一站是山西祁县和平遥。“我和同事背着大旅行包,在祁县冒着雨转了半天,身上全湿了,特别失望的是地图没买着,第一站计划就要落空。但在平遥的候车室里,我眼睛一亮,看到一张‘晋中经贸旅游交通图’。真是太好了,这张图包括晋中地区的十几个县市,没白来。”

李志强晚上坐车,白天采购,一天跑三个市也已司空见惯。中途转车往往没座,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每到一处他大都要靠两条腿来回转,一天下来自然筋疲力尽,但是买地图的欲望丝毫不减。

后来,李志强从兰州坐了近40个小时的火车,终于到达此次西行的最后一站乌鲁木齐。在那里停留两天后,准备乘车返回。临行前,在一家旅行社办公室的墙上,他发现了好几张新疆各地的旅游交通图。“这时我也顾不上客气,张嘴就要,一位导游小姐说,这也是别人送的,不能动,但可以再找找。她在一堆资料中翻了翻,终于给我找出一张喀什市旅游交通图。我真高兴,跟得到宝贝一样。”喀什离乌鲁木齐有1400多公里,坐汽车还要三天,不用去就得到了,能不宝贵吗?这张地图也成为李志强收藏中距北京最远的一张。除他亲自去各地搜集外,李志强还到处联系,请铁路、公路的乘务员、服务员和出差的同志为他从外地代购旅游地图。有关他的报道出来后,好些不认识他的人还给他写信寄地图。

揣着地图考察古城墙

目前,李志强已收藏了各省市(包括港、澳、台)300多个地区近2000张地图。他给我们拿出全套《中国历史地理图集》《简明中国历史地理图集》,还有古代地图复制品,最多的还是一袋袋的旅游交通图,在袋子上标有省名、区名,保存得有条不紊。

李志强说:“收藏,是文化而不是经营,不是投资办企业。如果收藏是为了发财,那不过是商人、倒买倒卖者,连普通收藏者都称不上。不排除藏品的经济价值,但这不是一个真正收藏者所追求的。”他认为地图能使人增长知识、提高素质。

查看和考究地图上的古城、古城墙也是李志强的一大兴趣,他与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文物保护专家张开济老先生和侯仁之老先生成了“忘年交”。生长在北京的李志强,对古城墙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从小生长在古城墙下,每当上学从那里经过时,幼小的心灵总有一种自豪感——北京,名副其实的古都。”

19岁那年,李志强再回北京时,发现上小学时总要经过的西直门附近的古城墙没了,他一个人站在光秃秃的旧址上哭了。过了几年,李志强听到张开济、侯仁之先生开了个保护古都北京的专家会。李志强给他们写了信,谈到自己关于保护古城墙的观点,并请教两位专家。侯老先生的学生、北大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韩茂莉老师代表侯老给他回信说:“我们看了你的信后,都很感激,在当前商品大潮的冲击下,你能关心古城的保护问题,真属不易,尤其是对北京城墙的看法与许多专家是一致的。早在建国初期,著名古建学家梁思成先生及侯先生等学者都力争保留古城原貌。看到你的来信又唤起我们对古城的遗憾。”信里最后说:“你的来信,对我们从事教学、研究也是个鼓励。”两位老先生鼓励他沿着收藏地图、学习历史地理的道路走下去,他还参加了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

李志强怀揣着地图,亲自去考察了西安、平遥、兴城等地的古城墙。“我背着大包袱,一站一站下车,在西安转了一圈,从南到北。西安人很自豪,说到中国没到西安等于没到中国,就因为西安有保存较好的古城墙啊。”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收藏三十多年,营造“红色收藏”文化】相关文章:

装帧币--文化、收藏两相宜05-01

收藏作文范文05-17

作文收藏范文05-18

文物收藏05-13

收藏奇石记05-02

常用汉字家长收藏06-24

收藏翡翠有讲究04-08

有关收藏初一作文04-14

读收藏阳光有感04-26

收藏作文1000字04-27

上一篇:我与舞蹈结缘作文600字下一篇:夜景句子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