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纪念馆作文550字

2024-04-16

茅以升纪念馆作文550字(通用12篇)

篇1:茅以升纪念馆作文550字

雷锋在他短暂的22年中,无私的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对同志像春天般温暖,毛泽东在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因此这一天定为“学雷锋纪念日”。

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雷锋,知道他是一个非常有爱心,乐于帮助他人,又非常热爱工作,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他的事迹伴随着我成长。上学以后,每年的这一天,我们都要组织学雷锋活动。

今天,我放学回家进楼门时,看到一位阿姨推着一个小弟弟也要进楼门,由于小弟弟的婴儿车比较宽,阿姨一个人又要推车又要开楼门,很是费力,车子左右扭了半天,车轮子总是被楼门卡住。于是我立即走上前,帮着阿姨开门,又帮着阿姨按下电梯,电梯来了,我一边按住电梯,一边跟阿姨说:“您先上吧。”阿姨很高兴,连声说谢谢。上了电梯后,我又主动帮阿姨按下她要去的10层,阿姨连声夸我有礼貌、懂事,还低头对她的小宝宝说长大了一定要向小哥哥学习,主动帮助别人。我听着阿姨的话,心想我只是做了一点点随手的事,就得到了这样的赞扬,心里美滋滋的。

这种小事每天都会在身边发生着,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以后一定要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不仅仅在学雷锋日这一天,把每一天都当成学雷锋日,把帮助身边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养成习惯,我想我也会从中得到很多快乐的。只要我们都能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身边的人,那样我们的生活会非常幸福。

篇2:茅以升纪念馆作文550字

雷锋是个普通的名字,却因为“乐于助人”四个字感染了无数人的心。

当你走在大街上,会看见清洁工正拿着手里的大扫把,一下一下认真地清理着街道上的垃圾。他们不管是烈日当头,还是狂风暴雨,他们都坚持为人们清理出一条条干净的小道。这不正是雷锋精神吗?

当你走到马路旁,你会看见交警叔叔站在马路中央,有条不紊地指挥着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他们带给人们安全,他们每天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日复一曰,年复一年,他们只为保证人民的安全。这难道不是雷锋精神吗?

当你走在马路上,你会发现旁边会有一些戴着鲜艳红领巾的少先队员们,他们扶着一些老爷爷,老奶奶们过马路呢!他们小心翼翼地扶着老爷爷和老奶奶们,生怕老人家们不小心给摔倒了,当老人家们向他们道谢的时候,他们稚嫩的脸庞扬起的笑脸和那被微风吹起的红领巾是那么的耀眼。这当然也是那可贵的雷锋精神啦。

当你走在路上,你会看见有一些大人会扶起摔倒的小孩,并细心地拿出手帕擦着小孩的眼泪,安抚着小孩,等到他的父母来时,再默默地离去,这不也是雷锋精神吗?

不管是清洁工,是交警,还是少先队员和不认识的大人,他们都有那难人可贵的雷锋精神。

篇3:以升国旗为主题作文二年级

这周星期一是入冬以来最寒冷的一天,我们第三节课是体育课,我们在体育课玩得满头大汗,正当我们玩的热火朝天的时候,下课铃打响了,我们立刻站好了队准备升国旗。

升旗仪式开始了,主持升国旗的人宣布:“升国旗,奏国歌,全体师生行队礼、唱国歌。”

篇4:茅以升简介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文章抓住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文章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桥洞成弧形;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然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不同形式的石拱桥作为典型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取得的光辉成就。

介绍赵州桥时,先简单交代赵州桥的位置、建造时间及解放后对它进行的修整。“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等语句突出说明了赵州桥历史悠久,坚固优美。

接着文章用具体数字说明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话赞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然后分四点对赵州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创性及艺术价值进行具体说明。第一点是说大拱弧度小,便于车马上下。第二、三两点是从桥拱设计的独创性方面进行说明,即“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这样的设计使桥梁坚固耐用。第四点说桥梁与周围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文章介绍卢沟桥时采用的顺序与此基本相同。

在介绍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之后,作者又分三点解释了我国石拱桥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文中充满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深深敬佩之情。

说明文语言讲究准确、周密,这在本文中有所体现。如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长、宽、拱长时,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这些数字,都是经过科学的测量得来的,准确地说明了两座桥的规模。同时文中也用了一些表示不完全肯定,或有所限制的词语,如“《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大约”“可能”是约数,“有记载的”加以限定,表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

二、问题研究

1.对于桥,我们首先应该注重它的实际功能。课文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这样先说外观,再说功能,是不是主次颠倒?另外,“不但……而且……”是不是应该删去?

对此,作者茅以升的解释是:先写形式,是桥所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理解,亦即理性认识。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而不是并列的,因而“不但”“而且”这两个关联词,不但不可省略,而正要使用它们来确定它们的递进关系。

2.文中介绍的赵州桥的第一、三个特点都是关于大拱的,第二个特点是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作者为什么不在介绍完赵州桥的第一个特点后,紧接着介绍它的第三个特点,即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而在中间插入对小拱的介绍?

对此,作者的解释是: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赵州桥首创敞肩拱的主要特点。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则其他拱桥,也有并列砌筑的,所以按其特点的大小,作为列举的顺序。

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试以赵州桥为例,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是如何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2.作者分别介绍赵州桥、卢沟桥,说明的顺序基本相同,请具体说一说。

3.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初步注意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1.中国石拱桥具有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即“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此外,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有不少惊人的杰作。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到作者写作此文的时候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这表明了它历史悠久;赵州桥的大拱长达37.4米,敞肩拱的形式,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以及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和谐,桥上的雕饰也十分精美等,有力地说明了赵州桥确实是惊人的杰作。

2.课文基本上是按照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的顺序来分别介绍两座桥的。

3.示意图略。

二、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说明文用语很讲究分寸。想一想,如果把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去掉,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4.(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桥。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1.“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2.“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3.“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4.“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辞海》“卢沟桥”词条文字略。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注意写作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不能面面俱到。

《辞海》还提到的内容有:碑亭内有“卢沟晓月”汉白玉碑;桥东附近宛平城内建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纪念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旁另建有新桥等内容。

课文里介绍卢沟桥,着重介绍了它身上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地方,如果像《辞海》那样面面俱到,势必会模糊了文章的写作目的。

(二)《夜宿卢沟》文字略。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注意说明文和记叙文在写法上的不同。

《夜宿卢沟》主要写的是观赏“卢沟晓月”时的情景。作者描写的重点是月光和桥下的流水,最后才烘云托月般落到卢沟桥本身上,有了前面的渲染,卢沟桥给读者留下美丽动人的印象。这与课文里基本上是平实的介绍大不相同。

教学建议

一、教学时可以先从文体入手,给学生看一些简短的记叙文和说明文片断,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说明文。

二、本文结构清晰,可以让学生列出提纲,以便帮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这一点。

有关资料

一、桥梁专家茅以升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

茅以升早年留学美国,其博士论文《框架结构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19,他回到祖国怀抱。30年代,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工程技术上的成就曾令国外同行对中国的桥梁建筑工程师刮目相看。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茅以升担任由中外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14个难题。1959年,在首都“十大建筑”的建设中,茅以升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为这个历史性的重大建筑贡献了自己的技术、经验和智慧。他是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学的重要奠基人。

作为一名教育家,茅以升在教育界工作的二十余年中当过五所学校的教授、两个大学的校长、两个学院的院长。他积极倡导科普教育,撰写了《桥话》《中国石拱桥》等大量的科普文章。

二、关于《中国石拱桥》的创作(茅以升)

《中国石拱桥》一文,是1962年我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散文,后来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至今仍在沿用。

近几年来,有不少中学教师来信或来访,向我反映课堂讲授中的一些情况。教育家叶苍岑教授也曾为本课备课的问题和我四次通信征询意见。我所作的一些解答,有一部分于有关语文教学的刊物中。现行语文课本,采集了各个方面的文章,知识面无比广阔。从我接触到的中青年教师中,深深感到他们对讲授中的每一篇范文,是那样字斟句酌地认真研究,一丝不苟。这种精神,使我深受感动。最近,郑州《教学通讯》编辑部的同志打算出一本《作家谈中学语文课文》,要我谈谈创作经过。作家这个称号,我不敢当,但由于上述情况,借此机会,回忆一下撰写此文时的构思活动,如果对广大语文教师所要求的教学效果有所帮助,自是有益之举。

首先,本文写的是中国的石拱桥。石拱桥是我国传统的桥梁三大基本型式之一。石拱桥这一体系,又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所写的这两座桥,乃是千百万座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之作。几千年来,石拱桥遍布祖国山河大地,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发达而长足发展,它们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桥,可为历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显示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座古桥,能经得起天灾战祸的考验,历千百年而不坏,不仅是作为古迹而被保存,而且仍保持其固有的功能不变,可以称作奇迹。当然,还应归功于历代的辛勤修缮,这类修缮活动又往往是出自民间的爱桥护桥,这一社会风尚,在我国桥梁史上,有不少故事,是值得传颂的。我国素有多桥古国之誉,这种史的观念和数量上的概念,以及有实物可观的直觉印象,都是为理解中国石拱桥所须涉及的知识面。如果抽掉这些生动史实,则不仅内涵空虚,一两座孤立的躯壳,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其次,石拱桥在我国桥梁发展史上,出现较晚,但它一经出现,便得到迅猛发展,即使在1880年近代铁路公路桥梁工程技术传入中国以后,它仍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结合现代的工程理论和新的建筑材料,取得了更大的发展。本文所介绍的两座桥,赵州桥已历时一千四百年,卢沟桥雄踞在湍流奔突的永定河上,也经历了近七百年,它们都称得上雄伟坚固,迄今仍保持着初创风貌,可以通行重车,在中外石桥中是罕见的。赵州桥敞肩式的创造,早于西方七个世纪,它们之所以能够经久不坏,说明设计与施工是符合科学道理的。再如赵州桥的浅基础、短桥台,不少现代工程师表示惊叹,因为经过多次地震洪水而屹立无恙,这决不是偶然的。唐张嘉贞的《石桥铭序》中所云:“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一评价,几乎和20世纪工程界学者异口同声,技术高超,于此可见。本文在大量史实中,用“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来概括古代石拱桥技术上的成就,这是古今中外桥梁以及任何建筑物所一致追求的目标,在6世纪初,我国的能工巧匠发挥智力,大胆创新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是值得自豪的。

再次,跨水架桥,意境之美,雕琢装饰,千姿百态,也是体现我国审美观的一种民族传统。建筑不论大小,工艺必须精益求精,如同一幅画图,不许有一处败笔。自从石窟造像盛行,古代石工,都有一套过硬本领,都具有一定的美工水平,赵州桥的栏板,卢沟桥的石狮,都以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这也是中国石拱桥在艺术方面一个可取的传统,对于现代石拱桥装饰也还存在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的石拱桥,在古代有一定的成就,在今天仍有发展的前景,过去有用的东西,今天仍在起着作用,因此,它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显示着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卓越才能。我们在现代桥梁事业中,必然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选自《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三、理贯辞达,简朴淡雅──读《中国石拱桥》(章珮)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介绍石拱桥知识的说明文。作者于简朴的说明和淡雅的情趣之中,处处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赞美,对祖国悠久文化和新社会制度的歌颂,十分感人。全文简朴淡雅,理贯辞达,不失为说明文里的一篇佳作。

从全文的结构来看,这篇文章采用了有总述有分述的方法:先概括说明石拱桥的外形、结构和功用;接着,用例证说明和特征说明的方法,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分别说明它们的独特构造和高度艺术水平;最后又综述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尤其是石拱桥的新发展。以文章主体即介绍两桥的部分而论,总是以桥的地理位置、修建时代和功用,直说到桥的每一具体特点及其作用。全文条分缕析,井然有序。这种明晰的条理,是客观事物自身各种关系的如实反映,也表明了作者对所说明对象的深刻明白的认识。

简朴固非易事,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石拱桥》一文于简朴说明之中融入描绘,于条理之中富于变通。例如,文章开头一段介绍石拱桥的外形,先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一句,极简洁而形象地点明石拱桥的外形特色;然后,紧承“就像虹”三字,从古代神话和我国诗人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进一步说明“雨后彩虹”和拱桥之间的联系,并把拱桥比作“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风景图,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这完全不同于一般干巴巴的说明文字,分明是一段优美的写景散文了。

“稳”而多“变”,文字方显得洒脱。这从本文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层次布局中可见一斑。介绍赵州桥,着重说明它“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突出其修建年代之古,突出其使用时间之久,并由此而引出了一大段特点说明,介绍其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和巧妙的施工技术。而介绍卢沟桥,除了一般说明它的修建年代、坚固等情况外,则更侧重在介绍艺术上的价值和在中国人民斗争史上的纪念意义。这样,于“大同”之中显现“小异”,于平稳之中又见起伏,避免了雷同、呆滞的弊病。

条理清晰,富于变通,说明描写,相互交融,使人感到简朴之中含蕴着淡雅的韵趣。这是《中国石拱桥》一文的一大特色。

《中国石拱桥》在语言运用上的简朴,突出表现在洗练、明快上。作者以严肃的科学态度,或说原理,或引古籍,或举数字,或作比喻,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全文语句十分简短、明快,读来自然上口,毫无佶屈聱牙之感,真如古人所说:“信笔写出,无一字一句吃力,却无一字一句率易。”可谓简朴之至。

然而,简朴绝非浅薄鄙俗之谓。细细品读全文,处处可见作者笔力功夫之深。请看:为了说明“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作者很自然地引出了我国南北朝时的《水经注》上的记载以作证明,令人信服。为了介绍赵州桥“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作者似乎是信手拈来,举唐朝张的话,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一下子勾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把人带入一种优美的境界。介绍卢沟桥上的石雕狮子,作者饶有兴味地写道:“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好像把一头头狮子陈列于读者眼前,使人有呼之欲出之感。介绍知识的说明文,能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确实不是易事。

我们说《中国石拱桥》简朴而不失于浅薄,更多是指它言简而意赅。请看全文最后一段。这一段寥寥二百多字,既要收束全文,又要介绍解放以来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成就,容量很大,文字却很经济。首句“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既与文章开头照应,又一笔收拢了全文的主体部分。然后从解放后全国大规模兴建各种桥梁转到“其中就有不少石拱桥”。紧扣住全文题目。接着,以云南长虹大桥、双曲拱桥和最大孔的拱桥三例说明,最后归结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如水到渠成,十分自然而有说服力。

作者这种寄严谨工巧于简朴自然之中的功夫,在遣词炼字方面也很突出。如介绍赵州桥的成就,用“著名”;介绍其历史,用“最古”;说明其外形,用“横跨”“雄伟”“雄姿”;介绍其施工技术,用“巧妙绝伦”,无一字不自然贴切。宋代朱熹曾说过:“作文字须是靠实,说得有条理。”惟有理解,始能靠实。大散文家王安石也曾说过:“理解者,文不期工而自工。”《中国石拱桥》一文,之所以能如此简明朴实而又妙趣横生,绰约多姿,“理解”“靠实”确实是很重要的因素。

最后还要着重说一点。古人论文,讲“气”、讲“理”、讲“情”、讲“神”。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清人刘大《论文偶记》中说:“文贵简。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这几句话,说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能力等与文字简朴之间的关系。作者茅以升同志,是新中国的老一代桥梁专家,身经两种迥然不同的社会,毕生从事于我国桥梁事业和教育工作。解放前,他主持设计建造了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我国群众至今引以为豪;解放后,参加设计和建造了不少更大更新的桥梁,为我国的桥梁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从毕生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为此而骄傲、自豪,又加之作者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并具有高度的文化素养和丰富而渊博的桥梁学方面的知识,这就使得这篇说明文写得情真意切,理贯辞达,立意简明而情蕴其中。我想,这才是《中国石拱桥》写得如此出色的根本原因。

(选自《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四、“卢沟晓月”的来源

单以“晓月”形容卢沟桥之美,据传说是另有原因:每当旧历的月尽头(晦日)天快晓时,下弦的钩月在别处还看不分明,如有人到此桥上,他偏先得清光。这俗传的道理是否可靠,不能不令人疑惑,其实,卢沟桥也不过高起一些,难道同一时间在西山山顶,或北平城内的白塔(北海山上)上,看那晦晓的月亮会比卢沟桥上不如?不过,话还是不这么拘板说为妙,用“晓月”陪衬卢沟桥的确是一位善于想像的艺术家的妙语,本来不预备后人去作科学的测验。你想:“一日之计在于晨”,何况是行人的早发。朝气清蒙,烘托出那勾人思感的月亮,──上浮青天,下嵌白石的巨桥。京城的雉堞若隐若现,西山的云翳似近似远,大野无边,黄流激奔,……这样光,这样色彩,这样地点与建筑,不管是料峭的春晨,凄冷的秋晓,景物虽然随时有变,但若无雨雪的降临,每月末五更头的月亮,白石桥,大野,黄流,总可凑成一幅佳画,渲染飘浮于行旅者的心灵深处,生发出多少反射的美感。

你说,偏以“晓月”陪衬这“碧草卢沟(语出清刘履芬《欧梦词》中《长亭怨》一词:“叹销春间关轮铁,碧草卢沟,短长程接。”) ”不是最相称的“妙境”吗?

(节选自王统照《卢沟晓月》,载于《中国现代散文选》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我们从资料中看到,建成于金明昌三年(1192)的卢沟桥,因它横跨于卢沟河上而得名。卢沟河的上游叫桑干河,发源于山西马邑县(今朔县)的雷山。这条河因为流经这里的卢师山,也因为水质混浊,水色发黑,所以也曾叫过黑沟河、卢沟河。直到清代康熙年间,他为了给这条河起个吉利的名字,能够镇住卢沟河的经常泛滥,才改名为永定河。建于金代的卢沟桥,是一座长266.5米,宽7.5米、11孔的联拱石桥。它对北京来说,称得起是一座最老、最大、也是最壮观的大石桥。金章宗很推崇这座卢沟桥,就给它封了个“卢沟晓月”的雅号,并把它列为燕京八景之一。有的资料这样注解说:“每当五更鸡唱,斜月西沉,卢沟桥的月色格外妩媚,因以得名卢沟晓月。”

(节选自陈寿儒《夜宿卢沟晓月》,载于1982年2月14日《北京晚报》)

五、谈谈说明文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中国石拱桥》属于前者,它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征。《大自然的语言》属于后者,文章科学地说明了物候学知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某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让读者看明白。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正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有一篇说明文写道:“一只蜻蜓一昼夜可以吃2 400只蚊子。”2 400只蚊子聚在一起,比蜻蜓的身体要大许多倍,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个差错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据统计,蜻蜓一小时可吃蚊子50只到100只。一小时吃100只,一天24小时,当然要吃2 400只了。作者的乘法计算是无误的,却忽略了蜻蜓不可能在一天24小时之内一刻不停地吃蚊子。这就闹出了笑话。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篇5:茅以升立志造桥故事

茅以升是我国建造桥梁的专家。茅以升1895年出生, 家住在南京。离他家不远有条河, 叫秦淮河。每年端午节, 秦淮河上都要举行龙船比赛。到了这一天, 两岸人山人海.……看热闹的人可多了, 把河上的那座桥压塌了, 好多人掉进了河里!可惨了!……

茅以升小时候一个人跑到秦淮河边, 默默地看着断桥发呆。他想:我长大一定要做一个造桥的人, 造的大桥结结实实,永远不会倒塌!16岁那年茅以升考入唐山路矿学堂预科。17岁的他受孙中山先生的影响暗暗立下誓言,当一个中国的桥梁专家!为了这个誓言,他朝夕苦读,大学4年的总成绩名列全校第一,为了这个誓言,他苦读一年就攻下了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生院的硕士学位。

毕业前夕,康乃尔大学名教授邀他留校做助教,茅以升推辞了。他告诉教授:想去学习造桥的真本领,将来好报效祖国。于是,教授亲自推荐茅以升到匹兹堡桥梁公司去实习。每天白天,茅以升在匹兹堡桥梁公司学习绘图、设计、木工、钣金、油漆等各种工种的造桥所必需的全部知识。晚上,他又赶到卡利基———梅隆理工学院桥梁系去上夜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4岁的他以30万字的博士论文《桥梁框架之次应力》被全票通过,获得卡利基———梅隆理工学院首名工学博士。

篇6:《最早的桥 茅以升》阅读答案

①首先要说清楚:什么是桥?②如果说,能使人过河,从此岸到彼岸的东西就是桥,那么,船也是桥了;能使人越岭,从这山到对山的东西就是桥,那么,直升飞机也是桥了。③船和飞机当然都不是桥,因为桥是固定的,而人在桥上是要走动的。④可是,拦河筑坝,坝是固定的,而人又能在坝上走,从此岸走到彼岸,难道坝也是桥吗?⑤不是的,因为桥下还要能过水,要有桥孔。⑥那么,在浅水河里,每隔一步,放下一堆大石块,排成一线,直达对岸,上面走人,下面过水,而石块位置又是固定的,这该是一座桥了。然而严格地说来,这还不是桥,因为桥面是要连续的,不连续,不成路。⑦但是,过河越谷的水管渠道,虽然具备了上述的桥的条件,而仍然不是桥,这又是何故呢?⑧因为它上面不能行车。⑨这样说来,矿山里运煤的架空栈道,从山顶到平地,上面可以行车,也是桥吗?然而又不是,因为这种栈道太陡,上面不能走人。⑩说来说去,桥总要是条路,它才能行车走人,不过它不是造在地上而是架在空中的,因而下面就能过水行船。

其次,怎样叫早。是自然界历史上的早呢,还是人类历史上的早。是世界各国的早呢,还是仅仅本国的早。所谓早是要有历史记载为根据呢,还是可凭推理来臆断。是指有名的桥呢,还是无名的桥。这样一推敲,就很难落笔了。姑且定个范围,那就是: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的桥,但只指桥的类型而非某一座桥。

在人类历史以前,就有三种桥。一是河边大树,被风吹倒,恰巧横跨河上,形成现代所谓的“梁桥”,梁就是跨越的横杆。二是两山间有瀑布,中为石脊所阻,水穿石隙成孔,渐渐扩大,孔上石层,磨成圆形,形成现代所谓的“拱桥”,拱就是弯曲的梁。三是一群猴子过河,一个先上树,第二个上去抱着它,第三个又去抱第二个,如此一个个上去连成一长串,被地上的猴子甩过河,让尾巴上的猴子,抱住对岸一棵树,这就成为一串“猿桥”,形式上就是现代所谓的“悬桥”。梁桥、拱桥和悬桥是桥的三种基本类型,所有千变万化的各种形式,都由此脱胎而来。

因此,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的桥就离不开这三种基本形式。在最小的溪河上,就是单孔的木梁。在浅水而较大的河上,就是以堆石为墩的多孔木梁。在水深而面不太宽的河上,就是单孔的石拱,在水深流急而面又宽的大河上,就是只过人而不行车的悬桥。

12、阅读第一段。在下面AB处填写相应内容。

13、写出第三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一种即可),

14、下列与原文表述不符的一项是

A、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桥,不是某一座桥而是指桥的类型。

B、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桥有梁桥、拱桥、浮桥三种基本形式。

C、作者认为猴子过河形成的“猿桥”和现代所谓“悬桥”在形式上是一致的。

D、我国最早的.桥叫做“梁”,《诗经》中“造舟为梁”中的“梁”是指“浮桥”。

【分析】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桥,第一段介绍了什么是桥,第二段介绍了什么是早,第三段和第四段介绍了桥的三种形式。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解答】(1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以及按照要求进行仿写练习。根据首段中的“因为桥下还要能过水,要有桥孔”“桥总要是条路,它才能行车走人,不过它不是造在地上而是架在空中的,因而下面就能过水行船”可提炼作答。

(1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辨别以及对于说明方法作用的掌握。对在人类历史以前的梁桥、拱桥和悬桥等三种桥的分别说明。运用的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从而条理清楚的说明了在人类历史以前桥的三种基本类型,让人清楚明白的知道在人类历史以前,就有三种桥。

(14)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信息比对能力。这是一道选择题,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找出各选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选择。

ACD、正确;

B、有误,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桥有梁桥,拱桥和悬桥三种基本形式,而不是浮桥。

篇7:茅以升立志造桥的故事专题

1933年,茅以升任杭州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担纲建造钱塘江大桥。他小试牛刀,成功地采用“射水法”、“沉香法”和“浮运法”,仅用2年半的时间,就建成中国自建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茅以升有一种连他自己也不愿意正视的预感。他下令在大桥南2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方形大洞。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3个月后,上海陷落,杭州危在旦夕。11月16日,南京政府发出炸桥命令后,深明大义的茅以升心情沉重地点了头,“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一语未竟,热泪夺眶而出。原来在桥下预留的大洞,就是防备这一天。茅以升把致命点一一标出,并亲自看着把100多根引线接好。11月17日公路桥开通,茅以升后来回忆说:“所有这天过桥的10万人,人人都要在炸药上面走过,火车也同样风驰电掣而过。开桥的第一天,桥里就先有了炸药,这在古今中外的桥梁史上,要算是空前的了!”

1937年12月23日这一天,茅以升正式接到了炸桥的命令,当晚,他在书桌前写下了8个大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这一愿望终于在1953年得以实现。

宋濂冒雪访师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高士其身残志坚 的故事

高士其先生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化学科学家,早年抱着“科学救国”的梦想留学美国,从事食物病毒细菌的研究,不幸受病毒感染,得了脑炎后遗症。身体的不幸,没有摧毁他的爱国之心。1930年回国后,他积极投入陶行知提倡的“科学下嫁”运动,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披上文学的嫁衣,向大众普及开来。高士其热爱儿童,愿把科学交给孩子,为培养祖国科学的幼苗而奋斗不息。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争分夺秒,以惊人的毅力为少年儿童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真正做到了“用生命的火焰去点亮人们思想的灯”。

孔子好学不倦的故事

篇8:茅以升的少年壮志阅读题答案

A.长了翅膀 B.长长 C.彩色的 D.跑得飞快的

14、请在②处补上比喻句的喻体 (2分)

15、第一段为什么详细地写龙船比赛和水手的表演?(2分)

16、茅以升为什么说“长大了要造桥”?(2分)

篇9:茅以升纪念馆作文550字

2014年7月14日至7月20日,第六届全国高校茅以升班夏令营在河北联合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天津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唐山学院以及河北联合大学在内的全国十一所高校的五十五名优秀学生参加了本次夏令营。

本届茅以升班夏令营的主题是“相约唐山故地•传承以升精神”。六天中,围绕该主题,河北联合大学精心策划、用心准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活动,在学知识、搞研究、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了茅老爱国、科学、奋斗、奉献的伟大精神,培养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促进了全国高校“茅以升班”学生的感情和交流。

隆重开营 论坛先行

7月14日上午,第六届全国高校茅以升班夏令营开营典礼在河北联合大学以升讲堂隆重举行。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茅玉麟,河北联合大学副校长朱立光、教务处处长张艳博、以升创新教育基地党总支书记张广文、主任莫文玲、副主任赵树果出席了典礼,典礼由张广文书记主持。

朱立光副校长首先做了欢迎致辞,表达了校方对此次夏令营的重视,并结合夏令营“相约唐山故地•传承以升精神”主题,通过追溯历史、分析现状、展望未来三方面向营员们介绍了河北联合大学,结合唐山“因煤而生,因钢而兴”的发展状况,说明了我校未来的良好发展趋势,并表达了“发挥百年传承,打造未来学校”的美好希冀。随后,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茅玉麟做了讲话。茅玉麟女士首先对河北联合大学承办本次夏令营给予了高度肯定,她代表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表示了对所有同学的欢迎,并对河北联合大学的工作筹备表示了感谢。茅玉麟女士讲述了茅以升先生与唐山以及与河北联合大学的历史渊源,回顾了历届全国高校茅以升班夏令营的开展情况,并说明夏令营的创办初衷是为了鼓励广大学子更好地传承茅以升先生的爱国、科学、奋斗的精神。最后,茅玉麟女士表达了对全国高校茅以升班的期望,鼓励大家“传承以升精神,建设中国梦”。

开营典礼上,茅玉麟女士还为营员代表岳艺博授予了夏令营营旗,同时,岳艺博代表全体营员发言,阐述了自己对“相约唐山故地•传承以升精神”主题的理解,同时代表55名营员做了郑重承诺,表明了将用心参与本次夏令营的决心。开营典礼结束后,参与开营仪式的领导老师与夏令营营员在图书馆前进行了合影。

当天,还举行了“精英论坛”和“茅以升班建设发展论坛”两大论坛。十一所高校的学生代表或从茅以升老先生刻苦奋斗、坚定爱国为出发点进行演讲,或就该校“茅以升班”建设发展情况进行汇报说明,内容详实、感情真挚,五十余名茅以升班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以及交流讨论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并就今后茅以升班的发展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参观学习丰富阅历

茅以升先生毕业于唐山路矿学堂,又曾五次出任唐山交通大学校长,与唐山故地渊源颇深,河北联合大学特意组织了多项参观学习活动,突出故地特色,融入学科知识,进而增进大家对唐山、对河北联合大学的了解。

六天中,大家先后参观了河北联合大学主校区地震遗址、建工学院、以升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北车集团、唐山抗震纪念馆、唐山地震遗址公园、李大钊故居、李大钊纪念馆、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等,并倾听了茅以升秘书郑淑涓女士的讲座。

参观同时,全体营员也进行了有效学习。7月15日上午,大家参观了我校地震遗址,讲解员为大家讲解了地震遗址的结构形式和破坏情况,营员们对唐山大地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随后大家参观了建工学院地震研究中心,建工学院的陈建伟老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建工楼的抗震结构以及内部的抗震设计,同学们针对抗震方面的问题纷纷和老师交流探讨,学到了不少有关方面的知识。其后,营员们又参观了以升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教务处赵英娜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实验室的总体发展情况。在参观电子科技创新实验室、模拟炼钢实验室、数学建模创新实验室等实验室时,与实验室的老师、同学们做了交流互动。

下午,营员们来到了位于丰润区的北车集团。在参观北车集团时,同学们了解到,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第一家轨道装备制造企业。在发展历程中,创造了无数辉煌业绩。1994年至今,唐车为中国铁路6次大提速批量提供了新型客车。公司制造的CRH3“和谐号”动车组,代表了世界动车组及时的先进水平,并以394.3公里的时速创造出了中国铁路第一速。今天,唐车抓住国家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的历史机遇,传承百年造车的深厚底蕴,不断创新发展,搭建起了世界一流的研发制造平台,成为轨道装备高端产品制造基地。同学们参观了车间后,纷纷赞叹不已。

7月16号上午,营员们集体到唐山抗震纪念馆和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参观学习。唐山抗震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分别介绍了唐山的地理位置、资源分布以及唐山大地震震后的发展情况,管内资料反映了唐山大地震给唐山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极其惨重的损失,记述了唐山人民在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英雄壮举和伟大业绩。了解到这些后,营员们更加懂得了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相信科学,并学习到了一些抗震救灾、防震减灾的知识。唐山地震遗址公园是 “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在由5组13面墙体组成的

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前,同学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充分体会到了“敬畏自然、关爱生命、探索科学、追忆历史”的理念。

当天下午,组委会举办了茅以升茅以升秘书郑淑涓女士的讲座。郑淑涓讲述了茅以升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自己在茅以升先生身边工作的经历,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和热情,营员们纷纷提问,了解到了茅以升先生平时不为人知的感人事迹,更加深入学习了茅以升先生的精神品质。郑淑涓女士已年逾八十,却不遗余力地为同学们讲解、作答,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在她讲解完毕后,同学们为她献上了热烈的掌声。随后同学们观看了介绍茅以升的短片《架桥人》,茅以升爱国奉献的精神在同学们心中深深扎根。

7月18日,营员们集体到李大钊故居、李大钊纪念馆、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参观学习。李大钊故居作为中国共产党及其创始人的重要活动地,在党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物价值。同学们在这里更加感受到了李大钊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为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从而激发了更加浓厚的爱国之情。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是由国土资源部于2005年批准建设的全国首批28家国家级矿山公园之一,是一座集工业遗迹保护、煤炭文化、近代工业文明展示于一体的近代工业主题的国家级矿山公园。同学们还随讲解员到地下矿洞参观,在这里,同学们见证了浓缩的唐山煤炭工业文明的记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史,和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积淀的厚重文化底蕴。

一系列的参观学习,激发了营员们爱党、爱国、爱唐山的热情,并促进了营员之间的交流互动,增进了感情。

特色活动 增进交流

夏令营中,河北联合大学以升创新教育基地组织开展了多项特色活动,其中包括17日上午举办的心理体验活动,活动中,通过“相亲相爱一家人”、“一圈到底”、“苹果”、“画出心中的自己”、“泰坦尼克号逃生”等多项充满趣味、不乏新意的心理体验活动的开展,同学们都以团队为依靠,一起努力,一同拼搏,共同完成了各项活动项目,收获了美好的友谊。

19日,结构模型设计竞赛顺利开展。建工学院徐国强、王宁、尤志国等老师对同学们进行了指导。五十四名营员被随机分成了十一个小组,根据组织方提供的材料和要求,进行了承重模型的设计与加载。大家奇思妙想、群策群力,最终设计制作出了多种类型、结构各异、特色突出的模型,之后建筑工程学院徐国强老师做了细致点评,并对结构进一步完善给出了建议。之后,建工学院徐国强副院长、以升基地张广文书记、莫文玲主任、赵树果副主任为获奖队伍颁奖。在一天两夜做模型的过程中,大家付出了艰辛的汗水,却收获了快乐,收获了合作精神,更收获了纯真的友谊。

闭营联欢 圆满落幕

7月19日下午,闭营联欢会正式展开,十一所高校的同学们都带来了大家精心准备的节目,唱歌、跳舞、朗诵、二胡演奏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节目轮番上演,每名营员都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多种才艺充分活跃了气氛。不同学校的同学相互搭配成了亮点,闭营联欢会的举行将夏令营活动推向了高潮。

为期六天的全国高校茅以升班夏令营圆满结束,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论坛交流、参观学习、文娱竞赛、集体游玩等活动的开展,五十五名全国高校茅以升班的同学们,逐渐融入了河北联合大学,不断体会了茅老的精神,在学知识、搞研究、做实践的过程中,真正践行了本次夏令营“相约唐山故地•传承以升精神”的主题,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了茅以升老先生爱国、科学、奋斗、奉献的伟大精神。

篇10:参观纪念馆作文500字

在暑假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威海旅游。其实在去威海旅游之前,我们就对这片地区在网上找了相关的资料,在看资料的那些攻略上面,我们最想去的地方就是位于刘公岛的甲午战争纪念馆。刘公岛是威海市海边的一个小岛,这个小岛的风景特别的美丽,而且四季分明。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这座岛屿上面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7%。每年都有许多人来自全国各地的人都会来到这里,因为这里已记载着甲午战争的历史,也有着甲午战争纪念馆。当我们来到甲午战争纪念馆的时候,进入大门,首先看到的就是一栋墙。

在墙上面有着醒目的字体在提醒着我们一定不要忘国耻!甲午战争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沉痛的灾难。而且经历过甲午战争之后,我们国家的实力进一步被那些帝国主义列强给剥削。原本在亚洲地区处于霸主地位的北洋舰队也因为这次战争的`毕竟宝船战略等等被基本上全部覆灭。当我们走进文物展览区的时候,这里面既有甲午战争时期清代官员使用的官帽,也有当时。战舰上面的一些设备,比如说探照灯就扶手抛锚等等。甚至我们还看到了日本军官所写的文书论文,还有我们中国人从信阳运来的火炮,中国自己制作的火枪。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些战争时期的照片。也许有很多人提到甲午战争,都知道是我们跟日本爆发了一场海战,其实除了这个以外,也有许多的其他战争。比如说让我们民族深感痛心的旅顺屠杀也是这个时期所爆发的。下面就是蜡像区,蜡像基本上还原了当时战争时期人们的动作,神态,细节非常的细腻。此次参观甲午战争纪念馆,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感受。

篇11:参观纪念馆作文650字

在寒假的期间,我和几个好友来到了位于市中心的二七纪念馆。这座纪念馆主要纪念的人物就是当年39位因为京汉铁路大罢工而惨遭二七惨案牺牲的烈士修建而成的。一进入二七纪念馆的大门,就可以发现有两面浮雕竖立在人们的面前。这两面浮雕雕刻的内容分别是当年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的场景,还有京汉铁路工人为了争取自由争取人权团结在一起的场面。

登上楼梯之后,我们来到了第一个展厅。在上楼梯的时候,我发现楼梯的扶手非常像铺在火车下面的铁轨,可以发现里面有许多的铁路元素这也和纪念的内容息息相关,符合内涵。纪念馆一共有八个展厅,在第一个展厅里面主要是介绍了当年京汉铁路修建和通车的情况。第二个展厅介绍了当年京汉铁路总工会的筹备和成立,在那个时候京汉铁路一共有16个公会,可是工人们要求成立总工会的呼声越来越高。经过数次的筹备之后,终于决定在1923年2月1日举行总工会的成立大会。第三个展厅是介绍了大罢工的情况,第一个部分是二次罢工里面的场景非常的壮观,但是也因为罢工的情况啊,许多工人遭受了军阀的追杀,这也就引出了第二部分的二七惨案。

京汉铁路的领导人都是被军阀所追杀的对象,可是他们在面对这种情况下也宁死不屈。第四个展厅主要是介绍了追杀以后工人运动的恢复和再度遭受军阀的摧残。第五个展厅是为了让我们回忆那段历史,里面有许多的史实资料。第六个展厅是介绍了现在二七塔和以前的对比,也主要讲述了关于二七纪念馆建造内容。第七和第八个展厅是介绍现在这所城市的过去和现在,以及吸引许多同胞前来参观的场景。参观以后,我深刻的为京汉铁路工人们的不怕牺牲精神而感到敬仰。

篇12:参观受降纪念馆作文600字

芷江受降纪念馆位于芷江县七里桥境内,它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标志,是全球六座凯旋门之一。

受降纪念馆的布局清晰,一共分为五个板块,简洁明了。入馆时的第一幕是一张受降会议现场的照片。在展示厅里一幅中国地图映入眼帘,上面标志着许许多多的小国旗,那是日本国旗,注释着日本侵占过的中国领土。紧接着,就是一张张黑白图片,图片上的画像直直撞击我们的心灵:日本刚刚偷袭过,街上满地尸体,一个估计不到三岁的小孩儿坐在地上嚎啕大哭;一个日本人用刀把一名中国孕妇的肚子刨开,把肚子里还未成形的孩子抓了出来,与同伴们一起猜着这孩子的性别。旁边有一位老奶奶跪在地上,请求日本人放过她的孙子。没想到却招来日本人的拳打脚踢……这一张张图片摆在我的眼前,回放着一幕幕真实的画面,告诉着我们:日本军人的凶残和当时中国人民的无助和可怜。看完图片后的我们,心情又跌落了一层楼。柜台里陈列出的枪支弹药,劳动工具……无一不再诉说这是中国人民的勤劳。

最后,是以蜡像的形式向我们展示出了日本向中国投降,中国代表接受日本的投降书的光荣时刻。画面定格在这一幕,我连忙让父亲用手机记录,我见证了这一光荣时刻。

上一篇:4月份听课记录检查总结下一篇: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