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渠纪念馆作文

2024-04-26

刘开渠纪念馆作文(精选9篇)

篇1:刘开渠纪念馆作文

刘开渠纪念馆

安徽省相山县矿务局机关小学三(5)班韩今天,我们怀着好奇地心情来到了刘开渠纪念馆,刘开渠纪念馆在相山公园,“刘开渠记念馆”六个绿色的大字展现在我们的眼帘,旁边还有四个小字,是“赵朴初题”,

我们来到了第一展厅,我看见了许多画和一些看不懂的字,我还看见了四个用木头做的金色大字,是“一代宗师’’,也是赵朴初先生题词的,下面是刘开渠大师的雕像,他带着一副眼镜,微笑着看着我们。

走出第一展厅,我们来到了第一图片展厅,“人民艺术大师刘开渠”,九个金色的大字,这里有许多刘开渠生平时写的信还有画,我还抄了一段前言,是“刘开渠,19生,1993年去事,是我国当代杰出的人民艺术家,雕塑艺术家,著名的美术教育家,

 

从第一图片展厅出来,我们又来到了雕塑展示厅,那里好大呀!是上下层的,上层是刘开渠先生的学生做的雕塑像,下层是刘开渠大师自己做的雕塑像,我偷偷抄了几段,比如“1941年,刘开渠在成都做了王铭章师长骑在马上,挥动右手,召唤军队向敌人冲去,像座下面有两块浮雕。。。。。。”

离开雕塑展示厅,我们又怀着怀念的心情,来到了刘开渠先生的墓地。他的墓地旁边有一个大青石,听说是他的学生翻山跃领,在一座深山里找到送给他最尊敬的老师,传说这块石头下雨的时候石头还会发光!可能是刘开渠先生的智慧在发光吧?!

在回家的路上,刘开渠先生的雕塑作品老是在我眼前浮现,这次参观的事我永远不会忘记!

指导教师:梦祥君

结尾写的还不错,附和要求。 [推荐给朋友] [显示打印]

篇2:刘开渠纪念馆作文

今天,天气不错,阳光明媚。我早早的来到校门口,同学们已经在这里集合。集合完毕,向着我们的目的地相山公园刘开渠纪念馆出发。

刘开渠,1904年生,1993年去事,是我国当代杰出的人民艺术家,雕塑艺术家,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中国当代美术馆事业的开创者,一代雕塑宗师优秀的共产党员”。刘开渠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当选为第1、2、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5届全国政协委员、第7届全国政协常委。先后编撰出版有《中国古代雕塑集》、《刘开渠雕塑选集》、《刘开渠美术论文集》、《刘开渠雕塑集》。

到达目的地,“刘开渠记念馆”六个绿色的大字展现在我们的眼帘,旁边还有四个小字,是“赵朴初题”。进入纪念馆,来到了第一展厅,我看见了许多画和一些看不懂的字,我还看见了四个用木头做的金色大字,是“一代宗师’’,也是赵朴初先生题词的,下面是刘开渠大师的雕像。走出第一展厅,我们来到了第一图片展厅,“人民艺术大师刘开渠”,九个金色的大字,这里陈列许多刘开渠生平时写的信件还有画。从第一图片展厅出来,我们来到了雕塑展示厅,展厅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刘开渠先生的学生做的雕塑像,下层是刘开渠大师自己做的雕塑像。欣赏大师的作品,心情激动不已,大师的作品就是不一样。刘开渠的雕塑在西洋写实雕塑的基础上,继承中国传统雕塑简练、单纯及线画的表现方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作品写实,手法细腻、严谨,结构、解剖准确。主要作品有:《王铭章骑马铜像》(1943)、《川军抗日英雄纪念像》、《孙中山先生坐像》(1944)、《李家钰骑马铜像》(1945)和表现工人、农民生活的《工农之家》巨型浮雕等作品。1953~1958年亲自创作完成主体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之一《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以及《支援前线》和《欢迎解放军》。50~60年代,他先后完成了《毛泽东主席像》、《工农红军像》,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斯大林选集》等书封面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浮雕像等。1976年以后,他又创作了《周恩来总理像》、《萧友梅纪念像》、《蔡元培纪念像》和《妇女胸像》等。

刘开渠的雕塑有着它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和价值。他的艺术品包括中国雕塑之所以能一枝独秀地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全在于它有着与众不同的许多特点。这些特点是世界所承认和尊重的。当许多中国人奔赴西方学习雕塑时,西方雕塑家也来中国借鉴中国古代雕塑。但大雕塑家刘开渠确自己开始个人风格的雕塑创作,为中国雕塑史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篇3:刘开渠纪念馆作文

近期,本栏目特邀郅敏采访了刘开渠的学生、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曹春生,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开拓者、雕塑艺术家和教育家以及中国美术馆事业的奠基者刘开渠做了深入研讨。

郅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二级美术师,以下简称郅):曹先生好。刘开渠先生是什么时候开始教您的?

曹春生(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住建部城雕委艺委会名誉主任,以下简称曹):我1957年入学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三年级即1959年,刘先生教了我半年课程。因为1958年中央美院雕塑系没有从事校内教学活动,雕塑系全体师生都是根据“十大建筑”的雕塑创作工作需要,将教学跟创作结合起来,那时候刘开渠先生还在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收尾工作。当时中央美院雕塑系参加了军事博物馆、革命博物馆、民族文化宫的雕塑创作设计和制作工作。1959年完成“十大建筑”的雕塑创作任务以后,我们回到学校继续进行专业学习,开渠先生也是在1959年正式进入中央美院的。刘老对于到雕塑系来教学,充满了极大的热情,他进入雕塑系开始从事教学的第一个班级就是我们这个班

郅:我们都知道,上世纪初叶,中国的第一代留法雕塑家是中国现代雕塑和雕塑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作为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刘先生是如何教授西方雕塑的?他对您艺术生涯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曹:开渠先生在担任我们班三年级课程的时候,1959年下半年我被选派到苏联去留学。临行前我找到刘先生,很想和他谈一谈,听听老师的嘱托那时候开渠先生对我能有机会去苏联学习感到特别高兴,因为机会太难得了,甚至于很羡慕他对苏联的文化艺术还是很r解的从传统渊源来讲,苏联的艺术是欧洲传统艺术的延伸,只是由于当时社会制度不同,苏联更强调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强调反映生活、表现人民、表现国家历史。他对我说,你们有一个这么好的学习机会,要珍惜,并且特别希望我能把欧洲传统雕塑的学问扎扎实实地学回来。那个时候,开渠先生已经接受我们党所提倡的源于生活、表现生活的文艺政策。虽然当时还没有明确提出“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但他们那一辈人对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很看重的。开渠先生认为艺术家应该不断学习,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反映国家的历史。特别是雕塑艺术,表现的内容更要侧重于国家的历史,为人民和人民的英雄树碑立传。那时苏联跟我们国家的文化交流比较多,大型的苏联美术展览也来过,有很多介绍,苏联的雕塑成就也令我们当时的雕塑家很羡慕所以,刘先生一再嘱咐我要很好地把人家的基本东西学到,包括创作方法和艺术手段:当时国家派去苏联学习绘画的多一些,学习雕塑的学生不是很多,钱绍武先生是第一位去苏联留学的,第二位是董祖诒,我是第三位,后来还有王克庆和司徒兆光。

郅:1928年,刘开渠在蔡元培先生的帮助下得以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从各种资料上看,他们那一代人不仅充满了艺术理想,对国家、对民族也都抱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曹:是的。开渠先生早年追求真理,投身革命斗争与进步文化事业:1920年考入北京美术学校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向往科学与民主,反对守旧,倾向进步。这期间他跟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如李大钊等,都有过接触在他们的影响下,刘先生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社会活动。在法国读书时,开渠先生在著名雕塑家卜舍教授指导下学习雕塑,刻苦努力,成绩优秀,深得导师的赞赏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大举人侵,霸占我东三省,祖国处于危难之中,刘先生忧国忧民,毅然返国参加抗日战争。当时,他创作了不少歌颂抗战的雕塑,特别是在上海、重庆,做了很多抗日将领的雕像,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雕塑家在那个时候的创作活动是跟国家整个的形势和命运紧密相连的t

郅:1952年刘开渠先生调北京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处处长兼雕塑组组长之前,已经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院长,并身兼杭州市副市长.是什么契机让刘先生留在北京的?

曹:开渠先生主持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创作,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雕塑界第一个头等重要的创作任务和光荣使命,刘老为此倾注了全部身心,和老一辈雕塑家一起出色地完成了创作任务。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创作T:作结束以后,开渠先生希望留在北京,他认为北京总体的学术环境、各方面环境更好一些:而且他也想能更多地从事雕塑教学和创作工作。当时上级领导考虑到江丰先生已经是中央美院的一把手,所以任命刘先生为中央美院的副院长。

开渠先生也是很有影响的民主文化人士。他后来跟我们谈过,他之所以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并不是因为他是雕塑家,而是因为他在抗战时期帮助党做了很多进步工作,是因为他对党和国家革命事业的贡献刘开渠先生一直把自己的生命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雕塑艺术家,刘开渠先生始终怀着一颗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诚之心,没有忘记用雕塑刀为国家效力,创作了一系列重要的雕塑作品。

郅:在很多资料中提到,刘开渠先生曾想成立中国雕塑院,为此也经受了不少挫折

曹:在“文革”以前刘先生组织、领导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雕塑创作,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反右”的时候他也没能逃脱劫难。那时候刘先生提议成立中国雕塑院,其目的是把人才集中起来,保留下来,因为雕塑创作必须要有一个团队,特别是国家有一些重大的雕塑创作项目时,需要有高水平的团队来做,而当时很多雕塑家由于没有机会来从事雕塑创作而已经改行了,所以刘老想成立中国雕塑院来储备人才但是他的这个建议在当时遭到了批判,有人批判他的言论与“右派”言论如出一辙,一些人主张将他划为“右派”。由于周总理认为刘开渠对国家是有贡献的,刘老这才躲过一劫:

郅:上世纪80年代,我国雕塑事业发展获得了新的生机,刘开渠先生积极支持、参与并以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名义向党中央提交了《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建议得到了党中央领导的一致肯定与支持。此事给当时的雕塑界以极大的鼓舞,可谓盼来了中国雕塑事业的春天

曹:是的。1982年,由刘开渠先生牵头,以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名义给中央打的报告,说国家已经开始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建设已经开始了新的阶段,可以适时地考虑城市雕塑的建设,这个意见提出来以后,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所有常委都非常赞成,都签署意见支持这个事情。在党中央支持下,1982年8月成立了由两部一会(建设部、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领导,由刘开渠先生任组长的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从此,规划组在刘先生具体领导下积极推动全国城市雕塑的规划与创作活动,开始了新时期中国城市雕塑建设的新局面,当时的领导小组组长是刘开渠先生,小组成员除了建设部、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代表成员,还有傅天仇、程允贤、王克庆、我和司徒兆光等人。那时候我比较年轻嘛,作为规划组的成员,后来作为规划组的秘书、秘书长,一直在刘老身边工作。

郅:请您谈谈刘先生领导的“小组”工作。

曹:在1982年第一次全国城市雕塑建设学术会议上,刘先生就鲜明地提出:城市雕塑建设一定要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先搞试点、逐步展开”,“坚决防止一哄而起、粗制滥造或照搬照抄”等问题的发生。为确保全国城市雕塑建设的健康发展,刘先生在规划组成立之初就已提出:凡是国家重大题材或规模较大的雕塑项目,应由省级城雕领导机构在根据相关省委、省政府的审查之后,报全国城市规划组审批备案。之后又实施了颁发城市雕塑设计资格证书的规定,以加强城市雕塑建设的管理,保证所建雕塑的高质量。为确保我国城雕建设从设计到制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刘先生真是呕心沥血,倾注了全部热情和精力,全身心地投人工作,展现了他作为老艺术家和伟大爱国主义者的品格。

自1982年至1993年的十余年间,雕塑规划组在刘先生领导下先后组织了全国城市雕塑规划方案展览、全国城市雕塑规划T.作会议、全国优秀城市雕塑作品评奖活动。在1984年第二次雕塑规划会议上特别提出了城雕建设要积极稳步、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提出有重点、试点分批进行,并建议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进行试点,以总结好的经验。

在这十余年间,我有幸能在刘先生身边工作、学习,他是长辈又是我的导师。工作中他从来都是与你商量、商议,倾听你的想法,真是十分的民主,让我们后辈快乐地T.作。刘先生常和我们说:“当今的中国雕塑家很幸福,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要抓住机遇为国家多做好作品。”他一直教导我们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不动摇。

郅:刘老对推动国家城市雕塑的建设方面,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方面,是功不可没的,他算是始作俑者。

曹:对,始作诵者,因为他是一面旗帜。我们大家都愿意跟他一块来干事,他发话,我们很信服,也很尊重。老先生的头脑很清楚。在雕塑家里,能掌握全局、有政治头脑、关注国家最大最根本的事情,刘老是第一人。我觉得,刘老在我们整个城市雕铟建设发展中,是有卓越贡献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郅:作为学生和共事多年的朋友,您觉得刘开渠先生是怎样一种性格?他对雕塑事业的未来有什么样的期许?

曹:在他那一辈艺术家当中,刘先生是一位很有政治敏锐性、心怀大局、具有领导才能和组织才能的雕塑家:当然也因为有各种行政职务,花去了他很多宝贵的时间,他的很多雕塑创作的想法未能实现,随着年纪慢慢大了,他的雕塑就做得比较少,也有很多遗憾。那一辈老雕塑家,除了滑田友先生从法国带回来很多在法国做的优秀习作和创作以外,解放后在当时的国内政治局面下,他们的雕塑创作相对也有限,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他们那一代人艺术上的高峰_

刘开渠先生以他那一辈人的宝贵经历,兢兢业业传授经验、培养后辈,全心投人雕塑艺术,一直到后来向中央领导建议开展城市雕塑建设,-生做了大量的工作。他是具有人格魅力和凝聚力的艺术家和领导者,大家对他的人格是很尊重的。他是一种刚正不阿的性格,而且他总是能够看到大的方向,坚持大的原则。在这一点上,他是有帅才的,当时的雕塑界恐怕也没有人有刘开渠这个能力和本事。

篇4:刘开渠(1904—1993)

1904年,出生于徐州市萧县(现属安徽省)。1927年,毕业于北京艺专油画系。翌年赴欧洲,在法国巴黎高等美术专门学校学习雕塑专业。1933年,学成回国,任国立杭州艺专雕塑系教授。

抗日战争期间,刘开渠在重庆、成都等地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创作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无名英雄纪念碑》)、《孙中山先生纪念像》和《农工之家》等许多塑像和浮雕。

全国解放后,刘开渠回杭州任国立艺专教授、校长,当选为杭州市副市长。后调到北京,参加创作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工作,担任设计处处长兼雕塑组组长,负责纪念碑雕塑的整体设计和全部美术工作。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并兼任中国美术馆馆长。

刘开渠的雕塑熔中西手法于一炉,着重写实,造型简练、准确、生动。他学识渊博,贯通中西,一生孜孜以求,把毕生的精力全部贡献给了中国美术事业,为新中国雕塑事业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少年求学 投身革命美术(1904—1927)

刘开渠16岁离开家乡,考取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得以系统接受名师指导,开始摒弃固守旧法的绘画形式,思考新的艺术创作方法。这一时期他开始接受进步思想,投身推翻北洋政府的革命,亲历了1926年在北京发生的“三一八”惨案,同窗学友倒在了血泊之中,使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美术的道路。

游学归国 迎接全国解放(1928—1948)

北伐胜利后,刘开渠追随林风眠到杭州,继而留学法国巴黎,师从雕塑家朴舍教授,结识布德尔和马约尔等深具影响的法国雕塑家。1933年回到祖国。抗战爆发后随杭州艺专迁往四川。他在杭州完成了《淞沪抗日纪念碑》设计,在成都相继完成五座大型纪念碑的设计。1945年抗战胜利返回杭州,创作了大量雕塑作品,准备迎接全国解放的到来。

承担纪念碑浮雕设计和新中国的美术领导工作(1949—1977)

新中国成立后,刘开渠接受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设计的领导重任,亲自完成纪念碑正面三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支援前线》和《欢迎解放军》,人民英雄纪念碑整体浮雕的落成成为新中国建筑雕塑史上的里程碑。1959年刘开渠出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1963年受命兼任中国美术馆馆长,参与美术学院的教学和国家美术事业的管理工作。

刘开渠——完成了一个雕塑家的使命(1978—1993)

刘开渠是新中国杰出的雕塑家,他的作品严谨、坚实、洗练,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范,成为中国现代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经典作品。他在“文革”中饱受磨难,三中全会之后,恢复了他的雕塑家地位。刘开渠晚年向国务院提出在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为城市雕塑得到国家重视起到了一个雕塑家的重要作用。

篇5:纪念刘和珍君

运城中学姚成勇

《纪念刘和珍君》是我们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其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不可估量,是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重点讲解和学习的一课。虽然在高中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多多少少都有接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Q正传》《药》《祝福》等等,但是每一次接触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学生都会“头疼”,考虑到这一点和文章本身理解上的难度,我在教学上作了以下尝试。

学习的过程教学流程如下:

一、情景设置;

二、自主合作;

三、展示交流;

四、师生互导;

五、拓展提升。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是有效的,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即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于关键文句的理解。教学思路的贯彻比较到位,教学过程相对完整,时间安排合理,学生活动热烈,质疑追问环节体现到位。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做到全员参与,除了对本小组的问题进行讨论之外,对其他问题也有所涉及,老师巡视点拨。展示时,大部分小组学生展示话语结构标准,站姿准确,声音洪亮。

当然,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作为主角之一的我对于整个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够,对于一些问题的探讨也只是浅尝辄止。比如在课堂上有学生在谈对课文中的某些语句的理解时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但由于自身的宏观感不够,所以就把问题给收了回来,不能展开深入讨论。

篇6: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会采用勾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3、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请学生利用早自习时间熟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第一课时 导入课文:

对鲁迅">于鲁迅先生,我们大家已十分熟悉了,在初中时我们学过了他的一些小说和散文,今后我们还将学习他的杂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纪念刘和珍君》。

背景介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注释1)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 文章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思路的起点是本文写作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第二层面:

关于写作缘起:思路分两步走

第一步:“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为纪念死者。

问: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表达缘起的相关语句。(见教材)

问:第一部分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悲哀--悲愤--出离愤怒)第二步:为使庸人不致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问:请学生们阅读第一部分,划出能表达缘由的相关句子。(见教材)如:“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关于烈士事迹,思路是以时间为顺序的,从平时到遇害。问:请同学们概括第三、四、五部分的主要内容。明确:三: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

四:“始终微笑着,态度温和”的刘和珍君遇害,而且被反诬。

五:详细记述刘和珍遇害的经过。问:请学生们概括思路。(见前面)关于惨案的意义:

问:谈到意义,一般人只表示肯定,而鲁迅则不是一味地肯定,那么请同学们分别划出表示肯定和不赞同的语句。(见教材)问: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概括思路:肯定的同时,指出不足。小结:全文的思路是:

写作缘由--烈士事迹、遇害经过--惨案的意义

布置作业:

1、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二、四部分。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

请同学们回忆文章的总体思路: 理清局部思路: 第一步:把握句意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含义:A、从思路上说,这里说的是纪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

B、“淋漓的鲜血”是“四十个青年的血”。

C、“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上的飞跃。D、“哀痛者”指他们要承受起超乎寻常的哀痛。

E、“幸福者”,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所以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含义:A、“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B、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钳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3、“当三个女子从容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抹杀了。”

含义:A、“伟大”,指三个女子的伟大。

B、“从容辗转”是对当段内容的一个方面的概括,即她们相互救助的情况。C、“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青,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D、“八国联军”指1926年,日本纠合的八国军队。

E、“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鲁迅用这两个词,当然是反语。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将更奋然而前行。”

含义:A、“苟活”意为苟且偷生,贬意。“苟活者”是自我贬抑,也说明,鲁迅对自己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

B、“希望”是由“中国女子的勇毅而来的”。第二步:分析局部思路:

问:请同学们思考各部分的局部思路。明确:(略)小结:

处理课后练习: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课课练》。

教学后记

篇7:纪念刘和珍君..

鲁迅

教学目标:

1、掌握“寥落、桀骜、屠戮、蹀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陨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意义。

2、学会采用勾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3、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4、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5、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一、导入课文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既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君,是对人的尊称。

二、学生听录音

三、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1、学生思考:课文7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3、4、5部分)

2、1、2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

3、6、7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4、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既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再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四、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

1、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

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

思考: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3、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

思考后明确: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完成板书设计:

总体思路局部思路思路顺序

悼念刘和珍君爱

控诉反动政府(逻辑顺序)

.写作缘由痛斥走狗文人

(1、2)唤醒麻木庸人恨

追述生平事迹生前

记念刘和珍君记念主体概括惨遭杀害(时间顺序)

(3、4、5)详写遇难经过遇害

教训意义劝戒徒手请愿否定

(6、7)激励奋然前行肯定(逻辑顺序)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深情诵读课文

2、根据文中所写,说说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3、阅读鲁迅《风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局部思路,揣摩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明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2、“能够不为……反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2、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

明确:悼念刘,控诉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严肃地.总结教训,激励继续战斗者。

二、理清局部思路

(2、4两段是要求背诵的,故将局部思路的输理放在2、4段上)

(一)第2部分

1、教师范读

2、学生集体诵读

3、思考:本部分是如何安排思路的?

明确:第一段共5句话: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该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的理想人格;第二句紧承首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三、四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对比。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前的一面镜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叹。第二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所以本部分思路流程应该这样来表述: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4、背诵

(二)第4部分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思考本部分文字技术刘遇害,围绕惨案,作者以什么顺序又是怎样展开思路的?

明确:以我的活动为线索,其思路是: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听到污蔑――呼唤爆发。可见是以时间为顺序的。

4、背诵

篇8:刘开渠和他的经典雕塑

——刘开渠

前不久展出的“光辉的历程——雕塑名家邀请展”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以弘扬“红色经典”“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旨。全国68位各个时期代表性雕塑家及其100件代表作得以集中展示,充分展示了中国雕塑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与艺术价值。特别是中国杰出的人民艺术家、中国现代雕塑事业的创始人、一代宗师刘开渠的26件雕塑原作,包括《毛泽东》胸像、《马克思、恩格斯》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渡江战役》浮雕创作原稿,堪称稀世珍宝。

作为中国现代雕塑的奠基人,刘开渠在70年的雕塑生涯中将西方的雕塑观念与中国的民族精神融为一体,形成质朴、洗练、沉稳的风格。其代表作有《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渡江战役》《无名英雄》《农工之家》等。雕塑大展展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渡江战役》等作品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业绩和英雄气概。《马克思、恩格斯》浮雕、《列宁》浮雕、《斯大林》浮雕以及革命领袖的《毛主席半身像》《周恩来总理像》,我国文化名人《蔡元培座像》《鲁迅像》《音乐家萧友梅像》《梅兰芳坐像》等形神兼备,饱含着雕塑家的深情,不愧我国现代雕塑史上的经典作品。雕塑作品《老中医》《母与子》则展现了雕塑大家的普世情怀和对人民大众的无比深情。展出的雕塑作品同时也显示了雕塑家高超的写实功底和艺术造诣。这些雕塑原稿模型已成为珍贵的文物。

刘开渠先生于1904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萧县,1927年毕业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1928年任国立杭州艺专西画助教,同年8月赴法留学,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雕塑系,师从著名雕塑家朴舍。1933年回国,任教于国立杭州艺专雕塑系,1943年一度离开国立艺专,专门从事雕塑创作。1949年,任杭州艺专校长,1951年任杭州市副市长。1953年赴京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处处长兼雕塑组组长,负责纪念碑的整体设计,并亲自创作了《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三座浮雕。1959年调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1963年任中国美术馆馆长。1993年6月25日逝世于北京。他还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文化委员会主任及参议会副主任等。作为杰出美术教育家,他从教数十年,桃李满天下,当代一大批优秀的雕塑家均出自其门下。作为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事业的开拓者,刘开渠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就呼吁建造富有生命力的纪念性雕塑。1982年,他提出了“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得到国家批准,并相继担任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组长、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为我国城市雕塑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刘开渠生前曾言:“我愿以我走过的全部道路证明一句话,人生是可以雕塑的。”的确,他雕塑了自己的艺术人生,也雕塑了自己的光辉形象。“光辉的历程——雕塑名家邀请展”展出的作品,从一个侧面诠释作者的雕塑艺术人生。

Sculptor and His

Sculptural Classics

By Hu Chunliang

Liu Kaiqu (1904-1993) was probably the greatest sculptor of the 20th-century China, as testified by “Glorious Journey,” a heavyweight exhibition of modern sculptures held in Beijing from June 30 to July 7, 2011. At this ceremonial exhibition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9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1921 and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1911 Revolution, Liu Kaiqu was the best-represented sculptor. On display were 100 classical masterpieces by 68 preeminent sculptors over the past decades and 26 of them were created by Liu.

Liu is considered the founding father of China’s modern sculpture. Over his 70-year career, he successfully introduced the Chinese spirit into the imported art; his style is unpretentious, candid and magnificent. His works are a big part of China’s modern sculpture canon.

Liu’s representative works include huge embossments like the Monument of Martyrs of January 28th Shanghai Anti-Japanese War, Crossing the Yangtze River Successfully and Liberating the Whole Nation, which are part of the Monument to People’s Heroes embossments, Nameless Heroes, Home of Workers and Farmers. These sculptures glorify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hat transformed the country and paved the way for modernization.

Liu Kaiqu wa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Hangzhou, the capital of eastern China’s coastal Zhejiang Province. Born in Xiaoxian County, Anhui province, he received at education in National Art Institute of Beiping. After graduation in 1927, he came to Hangzhou and worked as a teacher of western painting at National Art Institute of Hangzhou. In 1928, he went to France, studying in the Sculpture Department of Ecole Nationale des Beaux-Arts under the tutorship of the famous sculptor Pusso. In 1933, he came back to Hangzhou and taught in the Sculpture Department of National Art Institute of Hangzhou. From 1943 to 1949, he dedicated himself to creative sculpture. In 1949, he came back to the art institute and worked as its vice president.

In 1953, Liu Kaiqu was appointed the director of the Design Office for Monument to the People’s Heroes and chief of the Sculpture Group, in charge of the monument’s integral design. Of the eight relief works on four sides of the foundation, three were created by Liu. In 1959, he was transferred to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to assume the position of Vice President, and in 1963, he was appointed Director of China Art Museum.

It was by no accident that Liu Kaiqu was such an accomplished sculptor. He was a pioneer in creating modern sculptures in a Chinese style. Back in the 1930s, he called for making memorial sculptures that would live into future.

In 1982, he made a proposal for beautifying important cities with sculpture. His idea was adopted and he was appointed to head China’s urban sculpture planning group. His proposal ushered in a renaissance of urban sculptures across the nation.

篇9:纪念刘和珍君3

人教新课标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

2、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媒体设计] 计算机或幻灯机和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A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

B同学们,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硝烟我们仍依稀可见,爱国志士王伟的飞机被撞的历史我们至今记忆清晰,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谰言将永难磨灭,不幸以身殉职的三位记者和一位英勇战士我们将没齿难忘。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几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思路,如何表达你的哀思与愤怒?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吧,学了本文,我们定将受益非浅。

二、出示投影,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既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

(参考注释一。)

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君,是对人的尊称。

三、学生听录音

四、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1、学生思考:课文7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3、4、5部分)2、1、2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3、6、7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4、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既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再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五、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

1、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

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 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 思考: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3、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

思考后明确: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完成板书设计:

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思路顺序

悼念刘和珍君 爱

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控诉反动政府(逻辑顺序)

写作缘由 痛斥走狗文人

(1、2)唤醒麻木庸人 恨

追述生平事迹 生前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主体 概括惨遭杀害(时间顺序)

(3、4、5)详写遇难经过 遇害

教训意义 劝戒徒手请愿 否定

(6、7)激励奋然前行 肯定(逻辑顺序)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深情诵读课文

2、根据文中所写,说说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3、阅读鲁迅《风筝》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复习

1、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明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

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2、“能够不为„„反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

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

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

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2、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

明确:悼念刘,控诉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严肃地总结教训,激励继续战斗者。

二、理清局部思路

(2、4两段是要求背诵的,故将局部思路的输理放在2、4段上)

(一)第2部分

1、教师范读

2、学生集体诵读

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3、思考:本部分是如何安排思路的?

明确:第一段共5句话: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该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的理想人格;第二句紧承首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三、四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对比。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前的一面镜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叹。第二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所以本部分思路流程应该这样来表述: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4、背诵

(二)第4部分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思考本部分文字技术刘遇害,围绕惨案,作者以什么顺序又是怎样展开思路的?

明确:以我的活动为线索,其思路是: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听到污蔑——呼唤爆发。可见是以时间为顺序的。

4、背诵

三、在分析思路的基础上,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几个句子,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

1、真的猛士„„?(1)出示投影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当。(《论睁了眼看》)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痛苦,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淡淡的血痕中》)

(2)明确:“着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黑暗现实。因此,第一句可以理解成:真正的革命者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的。这两句话的含义是: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这里,“猛士”性格正是作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

2、惨象„„流言„„灭亡(1)出示投影

假如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屠杀者的意料之外——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无花的蔷薇之二》)

(2)明确:“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默啊。沉默呵”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这里不是赞许“沉默”,而是对中国反动派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黑暗的沉默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从与后面一句联系来看,第一个“沉默啊”感情深沉,感叹的成分较强;第二个“沉默呵”感情较为激越,愤怒的情绪较突出。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一种是灭亡。从句式看是选择复句,表明只存在一种可能。表面上看,作者并不肯定哪一种,似乎只客观地指出衰亡民族的两种不同的发展前途,但是实际上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作者肯定的是后者。作者用这一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全句感情高度激昂。

3、当三个女子„„抹杀了(见《教师用书》)

4、人类的„„徒手(1)出示投影

A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个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B但原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C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实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空谈》)

(2)明确: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煤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大量的木材,而形成的只是一小块”。可见,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很大吸收。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这就表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这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很显然,鲁迅是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形式的,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教师可联系《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我于是就逃走了”)

5、苟活者„„真的猛士„„前行(见《教师用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2、4部分

2、找出文中你尚不能理解的文句。

3、完成书上练习。

第 三 课 时

一、检查复习

二、理解关键语句含义

先由学生自由提出疑难语句,教师“答记者问”集中作答,或请学生来回答。一般有以下几个语句需要注意。

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1、作者为什么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明确: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鲁迅每次触及走狗文人时,都表现出极大的鄙视和愤慨,曾用笔墨形象地描绘过走狗的劣性:“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主人的意旨和使。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从本文中,也能找出例子:“惨象„„流言,尤使我„„”同样用了个“尤”字,两次使用,绝非偶然,它反映了作者对奴才走狗的不可遏止的不同寻常的恨。(朗读时,“流言家”“下劣”要重音读出,读得铿锵有力,只有这样n 传达出作者的无比愤慨和仇恨的感情)由此看出,作者因“悲恨”而感到有写的必要,因“恨”而无话可说,“悲”和“恨”两股情感在文章一开始就升腾交织。

2、作者为什么一再写刘“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明确:强调刘的善良可爱,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3、作者起笔不凡。文章写于同年4、1,一般来说记叙同年发生事情是不需要表明年份的,或仅仅说“今年”即可,但是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以“中华民国”来纪年,这是愤慨的揭露和讽刺。“三·一八”发生说,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当即在这篇文章的后部分,同样大书“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并称这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作者对“中华民国”一向是嗤之以鼻的。如1925年在《忽然想到》中说:“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在作者看来,所谓“中华民国”早已经不是人民的政府,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因此,作者在文章开篇写“中华民国”具有讽刺意味,我们不难从这庄重严肃的文笔中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要理解这话,得首先立即作者在追悼会之前的心情。

3、24早晨,作者得到刘、杨的遗体已经从医院运回学校的消息,便立即到礼堂去看烈士的遗容。从学校回来偶,作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就病倒了。

3、25,作者冒着被段政府通缉的危险,出席了追悼会。会上,人们激昂愤慨的情绪和不时夹杂的一阵阵低低的啜泣声,使鲁迅压抑不住心头的悲愤和激动,便走出会场,独自在礼堂外徘徊。/“我„„”写出了鲁迅压抑不住的悲愤,把读者引入悲愤的氛围。

5、“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中“也”字如何理解?

明确:“也”字针对陈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陈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动机远非限于“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而是由于鲁迅和刘既是师生又是同志。对于她的死,鲁迅感到特别悲痛,所以写文是必要的。

6、“真的猛士”(略)、“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略)、“无恶意的闲人”、“苟活者”(略)分别指什么人?

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明确:“庸人”者,平庸之人也,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感“直面„„正视„„”他们特别容易忘却“旧迹”,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世界”的作用。

“中国人”是指反动派,还是指所有的中国人?我们可以联系作者这时期的思想倾向来看。1926年,鲁迅的思想还处于由一个新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已经广泛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辨证法及唯物史观,但是令一方面,进化论、个性解放、改造“国民性”等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表现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上,往往是过多的看到愚昧、落后、冷漠、软弱、麻木等所谓“劣根性”。因此“不惮以最坏的„„”中的“中国人”不仅指反动派,而且包括一般中国人。

“无恶意的闲人”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他们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是不抱希望的。

7、第5部分在记叙刘遇难时句式上有何特点?为什么用短句? 明确:极其短促的句式,表现出作者无法控制的激愤之情。

8、“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

明确:刘当时中弹,是“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丛击军警”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府卫队的卑鄙。

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决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御”。

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通电”(造谣这次惨案是李大钊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正当防御,致互有死伤”)中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正如《可惨与可笑》等文章中指出的那样„„(见书上注释)。

9、第6部分首句“时间„„太平”中“太平”如何理解?

明确:本义是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所谓“太平盛世”。显然文中不是这意思,那么是什么意思呢?(启发学生吟读“我懂得衰亡民族„„”)“默无声息”便是对“太平”一词最好的注释,也就是指反动派高压政策所造成的“万马齐喑”的现状,可悲局面。/看来,“三·一八”就像几颗石子投进大海,未能掀起波澜,依旧一潭死水。“太平”一此蕴涵作者多少愤怒与不平,又包含作者多少辛酸的眼泪。

10、引用陶诗的作用。

明确:是说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的怀念,“这就够了”。徒手请愿固然是不值得的,但是既然流的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不一定很大,这血也不会白流。(见《用书》)

11、第7部分第2段句子结构的分析(略)。

三、总结全文

文章1、2部分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悲痛的回忆和哀悼,3、4、5部分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是记念的主体,侧重于愤怒的揭露和控诉,6、7部分侧重探求死难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作者的笔触及到三类人: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爱国青年,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他愤怒地控诉了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下劣无耻的谎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等遇害青年,奉献了自己的悲哀与尊敬。一方面告戒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令一方面高度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文章表现的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励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

四、布置作业

上一篇:外勤报备管理规定下一篇:两提一优活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