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课文内容

2024-04-13

学与问课文内容(共8篇)

篇1:学与问课文内容

一、以“文脉”为基础,设计教学环节。

课文按“摆出观点——列据析理——总结提升”的结构展开描述,那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围绕课文的结构进行设计,首先让孩子们通过和课文的对话,摆出课文的观点,接着品读文中事例,使观点深入人心,最后在感知内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学生在简洁明快的教学环节的设计的.带领下,读悟、读说、读写相结合,学得轻松,学得高效,使原本可能出现的说教式的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

二、以“写法”为依据,展开细节设计。

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个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非常典型的“摆事实,讲道理”的写作方法,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说话板块的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摆事实,讲道理”的优势,也进一步知道了课文的写作方法。板书的设计也围绕课文的描述进行。力求课堂教学的精致。

三、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教学。

新课标更倾向于开放的课堂,让教师“用”教科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互相合作、自我探究的良好氛围中使学生的思维充满安全感。整节课学生围绕两个大的问题,要么阅读,要么思考,要么交流,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研究性学习。这节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站在导学、助学的位置,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留给了学生,尤其是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处处流露出对学生的期待、鼓励,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给学生的身心极大地鼓舞。真正实现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2:学与问课文内容

二、以“写法”为依据,展开细节设计。

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个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非常典型的“摆事实,讲道理”的写作方法,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说话板块的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摆事实,讲道理”的优势,也进一步知道了课文的写作方法。板书的设计也围绕课文的描述进行。力求课堂教学的精致。

三、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教学。

篇3:学与问课文内容

关键词:说理文,方法,异同

《学与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说理文,由于学生在四五年级已经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这三篇说理文,所以对说理文的文体特点已经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找出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概括哥白尼好问、沈括勤学好问这两个事例并不是难事,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却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案例一】对两个事例寻同找异

师:仔细阅读哥白尼和沈括这两个人的事例,看看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他们都是名人,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一是波兰科学家,创立了“日心说”;一个是宋代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

师:作者为什么选取两个名人的事例?

生:因为名人的事例更有说服力。

师:看来举例证明自己观点时,所举的事例要有典型性,这样才能让人信服。还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他们都勤学好问。

师:这两个人都是名人,身上肯定有许多优秀的品质,为什么作者就写他们的勤学好问?

生:因为文章的观点是“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举的例子要能证明自己的观点。

师:大家的意思就是要紧扣观点举例。这两个事例有许多相同之处,那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生:国籍不同,一个是中国的,一个是外国的。

师:为什么不举同一个国家的?

生:这样是告诉我们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要想取得成绩,必须勤学好问。

生:作者在写哥白尼的例子时,重点写他的好问,写了他问的动作,问的问题,没有写他怎样解决问题,写沈括的事例时,既写了他的问题,也写了他向妈妈请教,更写了他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解决了问题。

师:你的这一段回答是想告诉我们写哥白尼的事例,作者侧重于写他的好问,写沈括,侧重于他的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案例二】对两种文体寻同找异

师:同学们,老师觉得沈括的例子太简单,进行了改写,变成了一个写人的片段,找找有什么不同的。

生:字数不同,一个160多个字,一个300多个字。

生:一个简单地写沈括的动作、神情和心理活动,一个详细了沈括的语言、动作、神情和心理活动。

师:要不要详写?为什么?

生:不要详写,因为我们这不是写人的文章,是说理文,是用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师:同学们,通过比较,你们发现了说理文的语言简洁,事例不需要太具体,只需要能证明观点就行了。在这里,哥白尼的一连串问题和沈括的观察思考才是作者需要强调的“点”。而写人的记叙文就要详写这些方面了,看来文体不同,要求也不一样。

附沈括事例的改编:

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放下书本,皱着眉头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走到院子里,看见妈妈在除草浇花,就走上前去,拉着妈妈的手说:“刚才读到一句诗,说人间四月,桃花才盛开。这是怎么回事呀?是不是诗人搞错了?”妈妈想了想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听了妈妈的回答,沈括心中的疑团还是没能解开,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时不时想起。

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他们沿着山路往上走,感到越来越冷,沈括忍不住说:“真冷呀!早知道多穿几件衣裳了。”突然,他想起了《大林寺桃花》:原来诗人没有搞错,深山里的寺庙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难怪桃花要到四月才盛开。沈括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难题,心里高兴极了!

以上两个案例,笔者都采用了寻同找异的阅读方法带领学生学习。这种教学策略便于学生剖析研究,发现说理文的语言特色和常用的说理方法。

首先,笔者让学生寻找两个事例中的相同之处,学生很快就发现这两个事例写的都是名人,都是写“问”的,由此告诉学生列举事例应该紧扣观点,而且要具有典型性,这样才能使人信服,这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点,促使学生对两个事例深入辨析,进一步感受作者是怎样来说理的。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两个事例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这是它们的主要区别。这一过程,是告诉学生举例证明要从不同的角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来加以论证。学生提到的国籍不同,也说明列举事例要有广泛性。

最后,笔者将沈括的事例从160多个字改编成300多个字,让学生找出异同,学生发现了虽然都是事例,但写人的文章要详细写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神情和心理活动,而说理文不需要太具体的描写,语言要简洁,要为观点服务,这样才能以理服人。说理文因其文体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虽在小学教材中,只有5篇,《说勤奋》(第7册)、《滴水穿石的启示》(第9册)、《谈礼貌》(第10册)、《学与问》(第11册)、《学会合作》(第12册),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载体。我们不能将其等同于记叙文,教几则事例,也不能抛开事例,空洞说理。教学说理文,就可以采用这种寻同找异的方法来进行,指导学生明确观点,理解事例,学会常见的说理方法,为第四学段说理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参考文献

篇4:计算机学习中的学与问

【关键词】计算机学习;学与问;学习计算机;计算机实践技能

学与问即为学习与提问,正如刘开所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思起于疑,当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一定的疑问,则代表学生是认真听讲的,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了一定的疑惑。本篇文章主要结合当前计算机教学中的实际教学情况,对计算机学习中的学与问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相关观点和建议,希望能够对学生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技能的学习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提升每一位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水平。

一、计算机中的“学”

计算机学习中的“学”,具体表现在三个“W”方面,即为“为什么学(why)”、“学什么(what)”以及“怎么学(how)”。

1.为什么学(why)

当前很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技能之前,都存在没有明确计算机学习的原因等方面的问题,有的学生是因为自己喜欢计算机,有的学生是由于父母的安排,有的学生则是由于跟风或者工作的需要学习计算机。学习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持之以恒的进行学习和努力。

2.学什么(what)

在计算机学习之前,学生应该首先明确计算机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重点内容,通过学习计算机能够达到的水平以及学习计算机应该取得的成绩。当前很多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之前,还没有弄清楚计算机学习的真正目标和价值,便开始盲目的学习计算机技术,这对于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深入学习十分不利。计算机学习的内容主要有计算机系统知识、计算机基本应用知识等等,在明确计算机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针对性的学习计算机。

3.怎么学(how)

学习需要方式与方法,在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实践应用以及上网的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掌握能力。自学对于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日常实践应用或者上网,进行自主学习,提升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计算机中的“问”

计算机中的“问”主要表现在两个“W”方面,一为“问什么(what)”,二为“怎么问(how)”。

1.问什么(what)

问什么是问题中的重点,提问要问在点子上,使问题能够更加富含针对性特点。例如当一台电脑无法正常启动时,提问前要明确无法启动的原因,首先电脑是在一开始便无法启动还是启动到一半终止;其次电脑屏幕上是否给出提出等等;明确问题才能够使问题更加富含针对性,以便于得到更快、更好、更为有效的帮助。

2.怎么问(how)

在面对问题时,可以向教师提问,可以向同学或者朋友提问,也可以向父母提问或者在网络中寻求答案。在科技的时代当中,解答问题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及时向他人求助,询问问题,并结合问题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进一步了解,勤于问、勤于思。

在提问的过程当中,学生需要将所困惑的问题与自己的观察相结合,不能仅仅满足于一个已知的答案,还要善于通过问题去总结,举一反三。例如在计算机基础操作技术当中,办公室软件的应用实际上都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当学会了word操作相关方式,那么Powerpoint的学习就会便得简单。正如计算机学习中所存在的“一通百通”说法,计算机虽然复杂,涉及的范围较广,但是计算机知识之间普遍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加强学习、观察与思考,便能够更好、更好的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知识,更加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实践技能操作知识。

三、结束语

学习需要方式与方法,在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实践应用以及上网的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掌握能力。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首先要明确计算机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内容,其次通过自身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学习,更好的提问和总结,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技能掌握水平。

参考文献:

[1]徐丽丽.影响计算机学习结果的因素分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计算机经验、焦虑和自我效能[D].山东师范大学,2011,(04):1-28

[2]任战军,孙德发,胡沈荣.目标教学法和多样化考核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以《经济动物生产学》课程为例[J].今传媒,2012,12(08):123-125

[3]耿国华,周明全.文科信息素质培养与《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0,15(04):102-104

[4]王哲,王小玲.以学科竞赛促进文科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以参加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01):121-122

篇5:读《学与问》有感

初读23课课题,我不禁产生了疑惑。“学与问”,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学问”一词,本课也必说“学问”无疑。可学问从何处来的呢?带着这个问号,我走进了课文。而只一课,老师便基本讲完了这一课,只剩下一条小尾巴扫一下。但不得不承认,这节课由于老师的生动讲解与同学们的积极配合,完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我原先的疑问,也找到了答案了。学问何处来?从勤学好问中来,因为勤学好问,才有了哥白尼《日心说》的伟大成就,因为勤学好问,才有了沈括举世无双的《梦溪笔谈》。而说到问,我便想起了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那天是语文考试,可我们几个自以为稳操胜券的人望着一条熟悉的考题傻眼了,互相递着眼色,可得到的却全是无奈的耸肩。最后只能瞎蒙,可当时自己估计正确的可能性几乎与中国男足赢世界杯的可能性一样高。何题?“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请君用一成语概括。若放在平日不会也情有可原,可偏偏这题昨日刚出现在我们家庭作业中,整班全灭,老师只冷冷抛下一句“下午讲”,可谁知下午率先迎接我们的却是一考试。那次考试那一题只有m君对,答案是瓜田李下。吾们不服,逼问m君如何知道,他平静地回答了一句“上午问老师的。”吾们顿时抓狂,大有把m君吞了之势,面对如此情景,他仍平静地回答了一句“上午问下午考,有何不妥?你们怎么不晓得问?”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我们都有无语地从m君座位旁离开。一道昨日不会之题不问个究竟,导致了下午考试直接丢分,老师没有什么不对,m君也没有什么不对,不对的却是我们。我们刚愎自用,自以为天下无敌却输给了一个无名小卒,我们难搁面子,只因为平时在同学面前装得无所不知,再问老师岂不甚是虚伪?而今天学的《学与问》这一课也解开了我心里许久的一个结,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也顿觉孔圣人所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极是也。向人请教不是耻辱,面成熟谦逊的表现,而在千万个“为什么”中我们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做到真正的有学问。

篇6:学与问 教案(修改)

通州区平潮小学

程洁珺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文本,让学生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3.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好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携手,学习第23课:学与问

2.板书课题、读课题。回顾课文内容。这是一篇——说理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要学习知识,必须勤学好问。(板书)

二、品故事、学习“怎样问”

一位哲学家说过:“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去问,那你一辈子都没有办法获得知识。”我们该怎样问?让我们一起走近哥白尼,哥白尼是什么人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补充哥白尼的材料。哥白尼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默读课文第2小节,思考: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哥白尼好问?标一标,画一画,写一写。(出示第二小节)

A抓重点词句: 引导生交流想法,注意理解:

(1)经常:说明他思考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多。(2)缠着:①什么叫缠着?(可以找同学做动作)

②说明哥白尼有韧劲;问问题一定要问出个所以然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问题的不懈探求。

(3)省略号:说明了什么?(看书,不仅要抓字词,甚至连一个标点都不放过。)

如果你是小哥白尼,你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B列举问题

4、指导朗读。

7、哥白尼获得如此大的成就,是什么帮他打开了科学的大门,又是什么为他得成功铺就了道路呢?

(——好问)

l 抓词语:

经常、缠着:问题多,不达目的不罢休(板书:多问)不懈探求:好问

稀奇古怪:体会哥白尼好奇、爱问为什么 l 朗读哥白尼的问题,要求读出好奇的语气

l 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好奇的哥白尼还会问些什么稀奇古怪的问题呢? 引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

(哥白尼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当他发现„„他抱住正在干活的爸爸问:爸爸、爸爸„„;当他发现„„他拉着爸爸的手问„„;当他发现„„他搂着妈妈的脖子问„„)

多么可爱的小哥白尼呀,结合上下文想一想:哥白尼为什么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呢? 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他善于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小结:正是因为哥白尼喜欢问,敢于问,勤于问,他才能够发现科学的无穷奥秘,他才会不懈探求,最终获得成功!

8、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往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再读:【问是„„问是„„】

是呀,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问是金钥匙,问是铺路石,我们还可以说“问是

。”

(问是登上知识顶峰的阶梯,问是遨游知识海洋的巨轮,问是探索科学奥秘的飞船„„)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过渡:既然问这么重要,那么生活在这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得我们有了疑惑,应该怎么做?—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都应该向他请教。

也就是说,要拜“能者为师”。

2、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学会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课文第三节前四句话)

1.有了问题该向谁请教呢?你们以前都向谁请教过?(指名学生说)

2.课文中告诉我们要向谁请教呢?

3.指名说什么叫“能者为师”。(出示文字)

4.说到能者为师,老师想送给大家两句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这两句名言就是告诉我们要不问年龄,不看地位,以能者为师。把这几句话说给自己听好吗?

出示: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 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指名说,齐说。(说时把“你”改成“我”)

四、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相结合(善思)

(1)同学们要想获得真知,做到了好问,能者为师就行了吗?还要怎样问?

学生回答后,出示 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朗读分析找出关键词

(板书:勤学 好问 观察

思考)——齐读

(2)我国宋代大科学家沈括就是这方面的典范。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2.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3.北宋科学家沈括小时侯是怎么解决这个疑问的呢?(自由读第四节思考)

A.指名回答

B.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小结: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得出科学的答案。(板书:观察思考)

出示: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沈括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就现学现问。

4.(学生质疑)相机出示: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句诗出自____代诗人__________的《

》。

“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始盛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后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让我们记住这句名言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光学习而不去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光思考而不去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9.小结: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得出科学的答案。可见,学除了贵在问,还贵在 ?(思、勤、恒„„)

6.齐读总起句: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五、总结全文,理性升华。

1.最后作者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出示最后一段。

指名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他们谁也离不开谁……),因此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怪不得作者说: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 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A.“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板书:勤学、好问的习惯)

指名读好这句话,突出强健有力。指导朗读,齐读。

B.能够自由地翱翔知识的天空,探求宇宙的奥秘你会感到怎样?(高兴、自豪……)就把这种感情融入到你的朗读当中。指名读,齐读。

3.总结全文:学完了《学与问》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文章才有说服力。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4.最后老师要送给大家一首小诗

问到底

(陶行知)

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

你若不问你怕它,它一被问它怕你。

你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指名读,齐读。

七、课外作业,拓展实践。

1.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同学和朋友。

5、最后,老师把大教育家陶行知的两首小诗送给大家。(出示课件10)

陶行知先生的《每事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陶行知先生的《问到底》

“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您不问它您怕它,它一被问它怕您。您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6、其实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小故事还有很多,大家课后再去搜集搜集!

7、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紧紧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在求知的过程中,要把学与问结合起来,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四、总结

1.课文学到这里,咱们大家都懂得了我们应该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引读:)“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清 郑燮(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五、作业

搜集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与同学交流。

七、作业布置

1、把自己写的名人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

篇7:学与问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时间:共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18

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指名读齐读)钥匙

(轻声)

日新月异

坚持不懈

翱翔

瞬息万变

(翘舌音)

相辅相成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一)、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要点:先写问的重要性;再写向谁问;接着写怎样问?最后教育学生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二)、精读课文,深入悟解

1、学习课文1、2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然后看看这道填空题,把它完成。

填空:知识就是指有(),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常常是(),是()。

(指名读一读练习的答案,教师相机理解后评点,(重点讲比喻,明确问的重要性)最后齐读)把什么比作什么?

1)对于整篇文章来说,第一自然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文章的总起段,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作者在下面用了一些例子来证明第一自然段所说的道理,那么我们就先看看其中的一个事例。

让我们就一起走近哥白尼。你们了解哥白尼吗?(生自由回答)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情况介绍指名说)

介绍资料:杰出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是波兰人。他从小热爱科学,大学读书时萌发了地球是运动的思想。20多岁去意大利留学,攻读数学、天文学、法律学、哲学和医学,并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大部分时间是潜心于天文学的观察和研究,不论寒暑,每天,都用自己制造的天文仪器来观测、计算、研究,30年如一日。根据丰富的观测资料和细致的计算研究,写出了划时代的巨著〈天体运行论〉。哥白尼的日心说,第一次冲破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是啊,哥白尼能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和他小时侯的学习好习惯分不开的,让我们继续走进哥白尼。看课文第二段。

2)请大家先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作批注,及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他从小爱问问题;他什么都爱问;他问的问题都跟自己的生活有关)

(板书:好问)

3)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相机读句子,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指导朗读。)

(指导理解:不懈探求、稀奇古怪)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号中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齐读这一自然段,要求读出哥白尼的好奇的语气。)

不懈探求(理解懈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4)小小的哥白尼和咱们差不多大,老师相信在平时,你也一定提过问题吧?能说说你提过哪些问题吗?(指名回答)

5)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

6)我想大家对这些话肯定有自己的理解了。(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7)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这是一篇说理性文章,议论文就是要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就是第一段,那么列举哥白尼的例子就是为了证明第一段。

2、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教师导入: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2)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1)具体举例子说明对这两个词语的感受。

(2)是啊,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新奇,有疑惑。那么,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3)自由读3自然段。问:读了这一段,你们知道可以怎么做吗?(我们应该多提问题)

4)是呀,古人云:能者为师,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书上是如何来解释它的意思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指名回答,然后齐读一遍)

5)谁能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这句话,想到什么名言?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投影出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7)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愉快地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板书:勤学)

3、自学第4段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哥白尼的故事,下面请看沈括的故事。

1)(直接出示沈括的简介)师读简介。读了介绍后你有什么感受?

(沈括很有成就、了不起)沈括是多么优秀呀,咱们一起回到沈括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年代吧,看看他小时候是什么样的?

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4自然段,试着完成屏目上的题目。

题目:

(1)、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理解诗句)

(2)、后来沈括是怎样解开这个疑问的?

(3)、从这个事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3)(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是呀,课文中列举了沈括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读第一句话)

三、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那就是:(勤学、好问)

2、那学与问是什么关系呢?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板书:学与问结合)

3、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板书:养成习惯)

4、你知道以后你怎么做了吗?

5、同学们,刚才你们大胆地畅谈了学习〈学与问〉这一课后,自己学习的收获,情真意切。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课文,不难发现,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都在第一、第三、五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中插入两个小故事呢?好好想想,与周围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是有力的证据,证明的作者的观点。)

是啊!这两个故事对于这篇文章很重要,这就是说理性文章所具有的写作特色,大家今后讲故事或教育帮助别人时可要多想想这篇课文的写法。

四、拓展:

1、讲故事,学生讨论。

(可用搜集的名言、用文中的语言、用名人的事例)

2、为感谢大家的帮助,老师搜集了几句名言共享。

五、课外:结合四年级学的《说勤奋》和五年级学的《谈礼貌》,寻找说理性文章的特点。

附板书:

勤学

23、学与问

学与问结合

养成良好习惯

好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时间:共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18

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指名读齐读)钥匙

(轻声)

日新月异

坚持不懈

翱翔

瞬息万变

(翘舌音)

相辅相成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一)、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要点:先写问的重要性;再写向谁问;接着写怎样问?最后教育学生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二)、精读课文,深入悟解

1、学习课文1、2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然后看看这道填空题,把它完成。

填空:知识就是指有(),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常常是(),是()。

(指名读一读练习的答案,教师相机理解后评点,(重点讲比喻,明确问的重要性)最后齐读)把什么比作什么?

1)对于整篇文章来说,第一自然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文章的总起段,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作者在下面用了一些例子来证明第一自然段所说的道理,那么我们就先看看其中的一个事例。

让我们就一起走近哥白尼。你们了解哥白尼吗?(生自由回答)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情况介绍指名说)介绍资料:杰出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是波兰人。他从小热爱科学,大学读书时萌发了地球是运动的思想。20多岁去意大利留学,攻读数学、天文学、法律学、哲学和医学,并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大部分时间是潜心于天文学的观察和研究,不论寒暑,每天,都用自己制造的天文仪器来观测、计算、研究,30年如一日。根据丰富的观测资料和细致的计算研究,写出了划时代的巨著〈天体运行论〉。哥白尼的日心说,第一次冲破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是啊,哥白尼能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和他小时侯的学习好习惯分不开的,让我们继续走进哥白尼。看课文第二段。

2)请大家先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作批注,及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他从小爱问问题;他什么都爱问;他问的问题都跟自己的生活有关)

(板书:好问)

3)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相机读句子,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指导朗读。)

(指导理解:不懈探求、稀奇古怪)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号中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齐读这一自然段,要求读出哥白尼的好奇的语气。)

不懈探求(理解懈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4)小小的哥白尼和咱们差不多大,老师相信在平时,你也一定提过问题吧?能说说你提过哪些问题吗?(指名回答)

5)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

6)我想大家对这些话肯定有自己的理解了。(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7)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这是一篇说理性文章,议论文就是要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就是第一段,那么列举哥白尼的例子就是为了证明第一段。

2、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教师导入: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2)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1)具体举例子说明对这两个词语的感受。

(2)是啊,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新奇,有疑惑。那么,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3)自由读3自然段。问:读了这一段,你们知道可以怎么做吗?(我们应该多提问题)

4)是呀,古人云:能者为师,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书上是如何来解释它的意思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指名回答,然后齐读一遍)

5)谁能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这句话,想到什么名言?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投影出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7)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愉快地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板书:勤学)

3、自学第4段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哥白尼的故事,下面请看沈括的故事。

1)(直接出示沈括的简介)师读简介。读了介绍后你有什么感受?

(沈括很有成就、了不起)沈括是多么优秀呀,咱们一起回到沈括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年代吧,看看他小时候是什么样的?

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4自然段,试着完成屏目上的题目。

题目:

(1)、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理解诗句)

(2)、后来沈括是怎样解开这个疑问的?

(3)、从这个事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3)(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是呀,课文中列举了沈括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读第一句话)

三、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那就是:(勤学、好问)

2、那学与问是什么关系呢?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板书:学与问结合)

3、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板书:养成习惯)

4、你知道以后你怎么做了吗?

5、同学们,刚才你们大胆地畅谈了学习〈学与问〉这一课后,自己学习的收获,情真意切。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课文,不难发现,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都在第一、第三、五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中插入两个小故事呢?好好想想,与周围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是有力的证据,证明的作者的观点。)

是啊!这两个故事对于这篇文章很重要,这就是说理性文章所具有的写作特色,大家今后讲故事或教育帮助别人时可要多想想这篇课文的写法。

四、拓展:

1、讲故事,学生讨论。

(可用搜集的名言、用文中的语言、用名人的事例)

2、为感谢大家的帮助,老师搜集了几句名言共享。

五、课外:结合四年级学的《说勤奋》和五年级学的《谈礼貌》,寻找说理性文章的特点。

附板书:

勤学

23、学与问

学与问结合

养成良好习惯

好问

尼古拉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出生于波兰(Kingdom of

Poland)维斯杜拉河畔的托伦市(city of

Toruń)的一个富裕家庭。18岁时就读于波兰旧都的克莱考大学(Krakw

University),学习医学期间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1496年,23岁的哥白尼来到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意大利,在博洛尼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Bologna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Padua,)攻读法律、医学和神学,博洛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徳诺瓦拉(de

Novara,1454

-1540)对哥白尼影响极大,在他那里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后来在费拉拉大学(University of

Ferrara)获宗教法博士学位。哥白尼作为一名医生,由于医术高明而被人们誉名为神医。哥白尼成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费劳恩译格大教堂任职当一名教士。哥白尼并不是一位职业天文学家,他的成名巨著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

一、沈括的趣闻轶事

沈括处处精细观察,事事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是他取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月桃花开没有错

据说有一次,许多人议论白居易写的《游庐山大林寺》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诗,嘲笑白居易写错了,理由是这首诗写于唐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那时桃花都谢了。可是沈括却认为,深山里气候比较寒冷,所以桃花比平原上开得迟,白居易尊重事实,没有写错。

弹琵琶手指位置没有错

还有一次,一些人看开封相国寺里一幅壁画,壁画上画着管乐队在演奏。有人说画家画错了,理由是管乐演奏者在吹四字音,可是那个弹琵琶的手指不是在拨四字音所在的上弦,而是掩着下弦。沈括仔细琢磨以后,钦佩地说,这位画家太高明了,很精通音乐!接着他用亲身体验作了精辟的说明:弦乐同管乐是不同的。吹奏管乐,手指按在什么部位就发什么音,是同时的;弹琵琶就不同了,手指先拨弦,然后才发音,也就是动作要比声音早。所以,演奏管乐的人在吹四字音的时候,弹琵琶的人的手指已准备拨下一个音了。在场的人无不为沈括的高见所折服。

二、学问之名言

1、疑,思之始,学之端。

2、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3、智能之上,不学不行,不问不知。

4、君子之学必好问。

5、学而知,问而广。

6、知而好问然后能成才。

7、学问二字需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钟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做愚人。

10、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11、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3、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14、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15、疑惑为愚者之智慧。

16、学问=学+问

17、不耻下问。

18、三人行,必有我师。

19、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0、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去问,那你一辈子都没有办法获得知识。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仲虺之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论衡实知篇》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篇8:学与问课文内容

一、“学与问”在教材中的分布

由于不同模块、不同知识点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要求不同,“学与问”在不同模块中的分布也有所不同。其中《有机化学基础》模块较多,为24个,《实验化学》模块较少,仅有2个,其余模块一般10个左右。各模块“学与问”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如下:化学1(必修)8个、化学2(必修)9个、选修一9个、选修二14个、选修三12个、选修四6个、选修五24个、选修六2个。

二、“学与问”在知能上的特点

1.根据相关性质,推测物质的价值与用途

自然界中的物质,都是由粒子构成,没有无用的物质,只有没有发现的价值。化学1要求学生从分类的角度去认识化学物质,而物质的分类必然依据物质的性质。为此,化学1从价值方面对“学与问”进行设置。如:①(课本第5页)分离和提纯物质就是要除掉杂质,化学上所指的杂质都是有害和无价值的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②(课本第64页)初中曾学过有关合金的一些知识,你还记得什么是合金吗?合金有哪些优良的性能?你知道合金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吗?举出一些例子。③(课本第85页)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但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时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人们开始研究并试用一些新型自来水消毒剂,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根据相关结构,推测物质的性质与作用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关联与比较是化学2的主体要求。为了帮助学生理清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化学2设置了5个这方面的“学与问”,如①(课本第7页)根据卤素的原子结构,请你试着推测一下氟、氯、溴、碘在化学性质上所表现的相似性和递变性。②(课本第17页)什么元素的金属性最强?什么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它们分别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什么位置?③(课本第62页)与甲烷结构相似的有机物还有很多,请你观察下列有机物的结构式和分子模型,试归纳出它们的分子结构的特点。④(课本第69页)比较苯与烷烃、烯烃的结构式,分析苯分子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你认为苯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推测?⑤(课本第78页)分析单糖、双糖、多糖在元素组成和分子式上各有什么特点?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和麦芽糖分别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却具有不同的性质,试推测原因?

3.先学后问,让学生在问题中深化知识

目前高考所检测的能力,不仅有知识的再现和规律的应用能力,更有获取知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在高考中这类题型常被称为“信息给予题”,此类试题由于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了全方位的考查,且常考常新,因此可谓热点题型。而选修课本中的“学与问”恰好给了学生这方面的训练。如选修5第54页:你如何从分子内基团间相互作用来解释下列事实,(1)苯和苯酚发生溴代反应的条件和产物有很大的不同;(2)实验表明苯酚的酸性比乙醇强。再如选修5第101页:通过聚合物的链节,可以看出聚合物的单体,你知道下面两个聚合物(ClCHCH2CH2、

CHCH2CH2

)是由何种单体聚合而成的吗?

4.先问后学,让学生在阅读中解决问题

身处周围环境,只要仔细观察,必然会发现很多问题。有问题,才会引起思考,才会激起人们探究的欲望。凯库勒正是发现了苯的化学式与性质的不符,才提出了苯的六元环结构;芦瑟福正是发现了原子内存在很大的空间,才推翻了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在选修课本中有众多的“学与问”是先问后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体会化学前辈探索的艰辛和乐趣。如选修4第73页: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用过哪些电池?你知道电池的其他应用吗?再如选修5第52页:乙醇在铜或银催化的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乙醇能不能被其他氧化剂氧化呢?

三、“学与问”在教学中的效用

1.从个别到一般,指导学生找出规律

规律的发展有助于找出概念的本质与内涵。很多时候,教师直接将相关规律和结论告知学生,既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学与问”,让学生通过讨论、提炼,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能使学生乐学、好学。如必修1中对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理解,可让学生对照教材第37页中的“学与问”,充分展开讨论,从具体的化学反应人手,分析两者的关系。事实证明,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反应积极,不仅理清了两者的联系,还获得了部分氧化还原反应不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结论,如Fe2O3+3CO3CO2+2Fe等。

2.从普遍到特殊,提示学生关注细节

普遍性体现了物质的共性,但不同的物质又有其特殊的一面。从普遍规律中找出部分物质区别于其它物质的性质,有助于对规律的深化。如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普通的氢原子却没有中子;SiO2属酸性氧化物,能与强碱反应,但NaOH溶液却可用玻璃瓶盛装(不可用玻璃塞),活泼金属可用电解熔融氯化物制备,但Al的冶炼却不能用电解熔融的AlCl3方法来制备(AlCl3为共价化合物)等。教材中的不少“学与问”,引导学生关注物质的特殊性。如选修5第51页:溴乙烷与乙醇都能发生消去反应,它们有什么异同?

3.从理论到实践,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教材中的知识来自于前人的归纳总结与精华的积淀。教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循着前人的研究过程去实践,但对于重点知识,以及对学生智力开发有益的实践活动,必须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利于知识的理解和问题的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验证性实验,其二是化学用语的模仿。“学与问”中的这部分内容,都直接指向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如必修1第60页:书写Fe(OH)2、Fe(OH)3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必修2第22页:模仿书写水分子的电子式等均为化学用语的模仿。

4.从实践到理论,启迪学生探究方法

实践出真知,理论来源于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既可以让学生分享到科学家成功后的喜悦,增强对科学的热爱,又可以从过程中学会探究的方法,提高手脑并用的能力。化学中的实践活动可以放在课内,也可以放在课外;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协作完成。如。选修2第51页:1.你也许听说过“豆腐渣工程”,产生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从材料使用上分析,主要与使用劣质水泥有关,请你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水泥生产的国家标准是什么?2.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楼房、桥梁、大坝等现代建筑的主体,但它也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降低强度。调查影响钢筋混凝土强度的因素及其防护措施。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人民教育出版社就化学教材中的“学与问”的设置,可以说是课程标准中这句话的具体体现。充分利用好“学与问”,既可以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更可以让学生的知识、智力、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必须明白,“学与问”不是课堂的主体结构,它更像菜肴中的味精,无它也能吃,但有它会更鲜美。

(收稿日期:2015-07-15)

上一篇:省经委领导在校庆庆典大会上的讲话下一篇:小学生写我的哥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