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课文内容讲解

2024-05-11

西湖课文内容讲解(精选9篇)

篇1:西湖课文内容讲解

苏教版第小学语文第五册《西湖》一课,本文是本单元介绍祖国美丽山川的第二篇文章。作者以诗一般清新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风光,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与赞美。

课文先概括地介绍了西湖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然后作者按观察顺序,循着“远眺——近赏——月下”的线索,紧紧扣住景物的特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典雅的西湖山水图。课文层次清晰,词汇丰富,比喻运用贴切、生动、自然,文笔通达流畅。因此,本课的学习应将这些优美的句段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品读和背诵为主,以增加学生的语言及文化积累。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篇2:西湖课文内容讲解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

围绕着西湖的是一圈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美典雅。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

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湖水荡漾。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远处,不时飘来悠扬的琴声。人们泛舟湖上,会觉得天上人间,全都溶化在月色里了。

《西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作者从三个角度描写了西湖美景:远眺、近赏、夜游。课文层次清晰,词汇丰富,文笔通达流畅。运用美妙的词语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西湖之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和音像资料,通过朗读品味,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具体描绘西湖主要景点;

2、比喻句“像”、“仿佛”、“宛如”和“犹如”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上节课,我们也走进了一个地方,它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这个地方就是――杭州。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所以美,是因为它独有――西湖。板书:西湖

2、齐读课题:一齐读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板书:明珠

4、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字一同去游览美丽的杭州――西湖(再次读题)

二、读、品、悟,走进西湖

1、有位导游非常细心,他在我们游览之前,就已经给我们设计出最佳路线。

2、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路线去游览,并将沿途风光介绍给大家。

3、刚刚同学们游览得非常投入,老师还发现,有好多小朋友在游览的时候,还不时的观察周围的景色呢!谁愿意将自己最喜欢的路线,一同与别人分享,把美丽的景色介绍给大家?

(一)远眺西湖

1、请按第一条路线游览的小朋友来读(第二自然段)并出示这一段

2、谁来说说:远眺西湖,看到那些美景?

学生交流,并板书:山 水(白鸥)

3、课文是怎样描写西湖的山美,水美呢?用“―――”画出描写山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水的句子,细细品读!

西湖的山与西湖的水

(二)近赏西湖

1、过渡:看到西湖的山水如此迷人,风景如画,真想走近欣赏一番,谁愿意当老师的导游,带着大家一起零距离感受一下?请喜欢按第二条路线游览的同学一起读?(出示第三自然段)

2、近观西湖,你觉得哪儿最美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用虚线画出描写西湖中的景点的句子。

▲苏堤与白堤

出示:孤山东边的……碧水之上。

师1:这句话中讲到了西湖的什么景点?

师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白堤是为了纪念白居易,所以称为白堤,苏堤是为了纪念苏东坡,所以称为苏堤。

师3:白堤和苏堤又有什么特点呢?找找关键的词。

☆: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师:轻轻的,柔柔的漂浮着,就如同是――绸带。

请你来读,注意读出它的特点。

☆:绸带

师:绸带又有何特点?从句子中再找找相应的词语。 请你来读,注意读出它的特点。

▲三个小岛

出示:湖心的……绿树丛中。

师1:这句话中写了哪些景点?

师2:其中小瀛洲就是西湖中著名的景点之一“三潭映月”。

师3:谁来通过朗读把这么美的景点告诉大家?

▲孤山

出示:十里……秀美典雅。

师1:我们再来看,谁来读一读?

师2:这儿描写了西湖的什么山?

师3:这儿的孤山又有什么特点呢?用小圆点点出相关的词语。

◎葱绿 点 ◎秀美典雅 点

师4:把词语送到文中来读。

一起读

3、引读:“明净的湖水……一般。”

师1:多美的西湖呀!谁来把这么美的景致读给大家听?

4、同学们,我们看,西湖中还有其它著名的美景,出示: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加上三潭映月,这就构成了“西湖十景”。

(三)夜游西湖

1、过渡:除了以上介绍的著名景点之外,月光下的西湖更别有一番情趣,请大家默读第四小节,找找月光下的西湖还有哪些优美的景致?

(1)岸边的华灯……

师1:这句话写了什么?板书:华灯

师2:它又有怎样的特点呢?找找相关的词语。

读出华灯之美

(2)远处……琴声。板书:琴声

评:站在月光下的西湖边,不时飘来悠扬的琴声,这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谁再来读?

师1:这么美的景致,让我们沉醉了,泛舟――引读

是呀!天上人间都融合为一体了。

此时,当我们在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你们会是怎样的感觉呢?

出示:在这……心旷神怡呢!

师:请把你体会到的这种感觉读出来。

4、如画的西湖,让我们再去走一走,看一看吧,请大家拿起书本,一起来朗读文章的二、三、四段,感受西湖的美。(配乐)

三、总结升华

篇3:西湖课文内容讲解

一、掌握并娴熟运用口头用语策略, 提高课文分析与讲解效果

口头用语即口语, 是教师组织教学常用的教学语言。教师的口语是否能够说得很好, 是否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要练好自己的口才, 使自己的口语更加准确而精彩, 能够打动学生的心扉,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笔者, 一位称职而优秀的语文教师, 其口语必须达到如下的基本要求:1准确严密, 不犯科学性错误。口语合乎语法规范, 没有语病;词语、术语、概念准确无误;介绍的知识正确, 讲解没有歧义;推理符合逻辑, 分析得清清楚楚;对学生评价中肯到位。2言简意赅, 能给学生以示范。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首先自己要能说好, 给学生以鲜活的示范。干净利落、条理清晰、言简意明的口语能够让学生听得清、理解快、记得牢。3激思明辨, 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语文教师的引导点拨, 是靠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来实施的。因此, 教师运用口语进行激疑、设疑、解疑, 要具有启发性、诱导性, 能指点迷津, 较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准确的判断、评价。4通俗平易, 寓教育于口语之中。尽量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语气应该平和亲切, 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学生的期待;能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 并以此熏陶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行为。5生动形象,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喜欢听生动活泼的语言, 不喜欢听生硬呆板的语言。语文教师的口语应该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课堂教学的魅力。6声情并茂, 有较强的感染力。口语是表达感情的有力手段, 课文不是无情物, 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作者情感, 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有声语言来再现课文中的喜、怒、哀、乐。为此, 教师的口语表达应做到语音含情、声情并茂;语调抑扬顿挫, 高低起伏;表情丰富, 节奏适中。7风格独特, 体现自己的个性。根据个人的性格特点, 口语表达也可打造出不同的风格:可以春风化雨, 以情动人;可以有根有据, 以理服人;可以灵活机智, 循循善诱;可以严肃庄重, 语重心长;可以铿锵有力, 富有气势;可以充满理趣, 出奇制胜, 等等。总之, 不管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还是慢条斯理、娓娓道来, 只要能给课堂教学带来好的效果, 能让学生喜欢听、不产生倦怠心理, 就是好的教学语言风格。

按照上述要求来锻炼并使用自己的口头教学用语, 初中语文教师的课文分析与讲解就能做得生动有趣、灵活有用、切实有效。成功的语文教师, 在口头教学用语方面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也是成绩斐然的。例如, 于漪就是以情感化的口头教学用语来赢得学生尊敬的, 钱梦龙就是以风趣化的口头教学用语来赢得学生青睐的, 魏书生就是以亲切化的口头教学用语来赢得学生喜爱的。总之, 名师的口头教学用语是有其独到风格的, 是魅力无限的。

二、掌握并娴熟运用书面用语策略, 提高课文分析与讲解效果

板书是搞好课堂教学必须用到的一个手段, 教室前方的黑板是教师用粉笔来传授知识的一方园地。教师的板书是为了简明扼要地概括、归纳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的, 好的板书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随着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 不少学校的教室里都配备了电子白板、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进行板书, 要将传统的与现代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用。单纯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 其效果并不一定很好。多媒体手段虽然快捷, 呈现的信息量大, 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呆板性。而相对来说, 板书则具有灵活性和人性化, 能够生动地展示教师的基本功, 给学生以鲜活示范, 能够较好地弥补口头教学用语的不足, 与口头用语相辅相成, 共同提高课文分析与讲解效果。

一位称职而优秀的语文教师, 其书面教学用语必须达到如下的基本要求:1书写规范, 具有一定的美感。写好字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师的书写要能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教师的板书应当做到书写规范、字体美观。2图文并茂, 能吸引学生的眼球。简笔画、列表格等都能配合文字来使用。这样的板书图文配合, 色彩丰富, 能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赋予板书以美感。3内容简明, 能较好地概括文章的写作思路或语言风格。板书的本质是通过简要的形式展示复杂的教学内容, 从而帮助学生迅速地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因此, 板书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做到简明扼要, 重点突出, 层次清楚, 言简意赅。4思路清楚, 条理分明。板书要展示教学内容的结构与思路, 也要展示理解教学内容的思路, 更要展示教学设计的思路。这就要求板书设计有条有理, 并能随着教学的进程逐渐展示“教路”与“学路”, 留下教学的轨迹。

篇4:西湖课文内容讲解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分析讲解;口头用语;书面用语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分析与讲解。不管是对课文进行分析还是讲解,都要依赖于教学用语。教师的教学用语包括口头用语和书面用语两种。这两种教学用语可以跟其他教学手段或教学设备(如课前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等)相配合、相协调。教学用语与其他手段的配合使用是推进和维持阅读教学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教学用语的作用实在是不可或缺,凭借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可以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可以理解语段的内涵,赏析精彩语句的表达技巧;可以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思维碰撞。所以,对语文教师而言,掌握课文分析与讲解的用语策略,充分发挥两种教学用语的作用,是教师教学水平与专业素养的最好体现。

一、掌握并娴熟运用口头用语策略,提高课文分析与讲解效果

口头用语即口语,是教师组织教学常用的教学语言。教师的口语是否能够说得很好,是否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要练好自己的口才,使自己的口语更加准确而精彩,能够打动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笔者,一位称职而优秀的语文教师,其口语必须达到如下的基本要求:①准确严密,不犯科学性错误。口语合乎语法规范,没有语病;词语、术语、概念准确无误;介绍的知识正确,讲解没有歧义;推理符合逻辑,分析得清清楚楚;对学生评价中肯到位。②言简意赅,能给学生以示范。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说话能力,首先自己要能说好,给学生以鲜活的示范。干净利落、条理清晰、言简意明的口语能够让学生听得清、理解快、记得牢。③激思明辨,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语文教师的引导点拨,是靠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来实施的。因此,教师运用口语进行激疑、设疑、解疑,要具有启发性、诱导性,能指点迷津,较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准确的判断、评价。④通俗平易,寓教育于口语之中。尽量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语气应该平和亲切,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学生的期待;能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并以此熏陶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行为。⑤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喜欢听生动活泼的语言,不喜欢听生硬呆板的语言。语文教师的口语应该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课堂教学的魅力。⑥声情并茂,有较强的感染力。口语是表达感情的有力手段,课文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作者情感,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有声语言来再现课文中的喜、怒、哀、乐。为此,教师的口语表达应做到语音含情、声情并茂;语调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表情丰富,节奏适中。⑦风格独特,体现自己的个性。根据个人的性格特点,口语表达也可打造出不同的风格:可以春风化雨,以情动人;可以有根有据,以理服人;可以灵活机智,循循善诱;可以严肃庄重,语重心长;可以铿锵有力,富有气势;可以充满理趣,出奇制胜,等等。总之,不管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还是慢条斯理、娓娓道来,只要能给课堂教学带来好的效果,能让学生喜欢听、不产生倦怠心理,就是好的教学语言风格。

按照上述要求来锻炼并使用自己的口头教学用语,初中语文教师的课文分析与讲解就能做得生动有趣、灵活有用、切实有效。成功的语文教师,在口头教学用语方面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也是成绩斐然的。例如,于漪就是以情感化的口头教学用语来赢得学生尊敬的,钱梦龙就是以风趣化的口头教学用语来赢得学生青睐的,魏书生就是以亲切化的口头教学用语来赢得学生喜爱的。总之,名师的口头教学用语是有其独到风格的,是魅力无限的。

二、掌握并娴熟运用书面用语策略,提高课文分析与讲解效果

板书是搞好课堂教学必须用到的一个手段,教室前方的黑板是教师用粉笔来传授知识的一方园地。教师的板书是为了简明扼要地概括、归纳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的,好的板书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随着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不少学校的教室里都配备了电子白板、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设备,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进行板书,要将传统的与现代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用。单纯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其效果并不一定很好。多媒体手段虽然快捷,呈现的信息量大,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呆板性。而相对来说,板书则具有灵活性和人性化,能够生动地展示教师的基本功,给学生以鲜活示范,能够较好地弥补口头教学用语的不足,与口头用语相辅相成,共同提高课文分析与讲解效果。

一位称职而优秀的语文教师,其书面教学用语必须达到如下的基本要求:①书写规范,具有一定的美感。写好字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的书写要能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的板书应当做到书写规范、字体美观。②图文并茂,能吸引学生的眼球。简笔画、列表格等都能配合文字来使用。这样的板书图文配合,色彩丰富,能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赋予板书以美感。③内容简明,能较好地概括文章的写作思路或语言风格。板书的本质是通过简要的形式展示复杂的教学内容,从而帮助学生迅速地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因此,板书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做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言简意赅。④思路清楚,条理分明。板书要展示教学内容的结构与思路,也要展示理解教学内容的思路,更要展示教学设计的思路。这就要求板书设计有条有理,并能随着教学的进程逐渐展示“教路”与“学路”,留下教学的轨迹。

总之,板书是教师使用书面教学用语进行教学的艺术之一。这一艺术要求语文教师在研读教材、编写教案时要考虑如何安排板书,如何运用精要的文字来配合多媒体课件的音像画面的呈现等,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与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篇5:西湖课文内容讲解

一、重点句摘录修改法

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运用句子摘录法,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抄”。

如《鲧禹治水》,直接摘抄或加以修改中心句和过渡句作为全文大意:第一部分中 “一位叫鲧的天神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想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加上第二部分中“大禹同父亲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治理洪水,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鲧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偷取天帝宝物帮助人们治理洪水,但因天帝发现而失败。他的儿子大禹继承父志,带领人们治理洪水,完成了拯救人类的事业。

二、段意合并法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

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天上偷来的火种》

第一自然段:人间没有火,生活很困苦。

第二至第八自然段:普罗米修斯同情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不惜触犯天规,勇敢盗火,为人类造福。第九至十六自然段:宙斯对普罗米修斯进行严厉的惩罚。

第十七至十八自然段:普罗米修斯被大力英雄所救,以及希腊后人对普罗米修斯的敬仰。

合起来整理课文主要讲了:普罗米修斯看到人间没有火,生活非常困苦的情景,不惜触犯天规,勇敢盗火,为人类造福。不料却被宙斯发现,从而遭受严厉惩罚,所幸最终被大力英雄所救的故事。

三、概括要素法

凡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只...要弄清楚这几个要素,并加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把握了。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些什么,结果怎么样。回答出来这些问题,我们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美丽的规则》时间:一个傍晚;地点: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出发,赶往菲律普岛的路上;人物:“我们”;事件:遭遇车赛散场,本以为会堵车,结果却没有一辆车不遵守交通规则,从中见识了规则之美、人性之美。

又如:《出色的老师》人物:我、黑人大哥、院长、收罚金的老太太。事件起因:我丢了很珍贵的手表。经过:一位黑人同学拾金不昧把手表还给我,却又将我贴寻物启事,不守校规的事告发到院长那儿去。结果:收罚金老太太的话使极其困惑的我幡然醒悟,认识到黑人大哥是一位出色的老师。

再如:《大卫》时间:三千年前的以色列;人物:大卫;事件起因:非利士人入侵以色列;经过:大卫拿弹弓和鹅卵石打死了巨人歌利亚,帮以色列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结果:大卫成了拯救民族的英雄,几年后当上了以色列的国王。

写景状物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按什么顺序写的?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

如第八册课文《桂林山水》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写了桂林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

又如20课《故宫》,课文按照参观游览路线(空间顺序),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功用,从不同方面印证了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形体状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

再如23课《敦煌壁画》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顺序,先总体介绍敦煌壁画的地址位置,再具体分述敦煌壁画“规模宏大,风格各异;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巧夺天工,技艺精湛”的特点以及画师的精神和意志,最后总结敦煌壁画的重要价值。

四、文题扩展法

有许多文章题目本身就已经高度概括了主要内容。所以,只要仔细解剖题目,把题目扩展开来,就容易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如:《草船借箭》这篇文章,通过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它的主要内容是:诸葛亮施妙计,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故事。

又如:《狄仁杰公正护法》这篇课文,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课文主要讲述了狄仁杰公正护法的故事。如果还要再详细点,可以写上哪几个故事,概括为:课文主要讲述了狄仁杰犯颜直谏保将军、刚正不阿惩罪人、明察善断保无辜三个公正护法的故事。

再如《商鞅南门立木》,从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主要讲的是商鞅南门立木的事,再加上时间、原因等就可以组成它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的是公元前356年,商鞅为了在全国树立起一种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成功,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的故事。

“为了在全国树立起一种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成功。”这一句也属于课文重点句。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我们要灵活采用各种方法进行组合,选取最合适的方法进行概括。

例:《女娲造人》这篇文章,从课题扩展开来,就是课文主要讲了天地开辟之后,因为没有人类女娲感到孤独就用黄泥和水造人的故事。

如果从概括要素的方法来讲,时间:天地开辟以后;事件起因:世上很多东西都有了就是没有人类,女娲感觉到孤独;经过:用黄泥和水造人;结果:大地上布满了人类的踪迹,人类世世代代延续下来,并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不断增多。

段意合并法来概述: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故事的起因。写开辟天地后,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单单没有人类,世界显得荒凉寂寞,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写神通广大的女神女娲用黄泥和水揉捏了“人”,从此,女娲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

篇6:课文西湖教案

课文西湖教案1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西湖秀丽的景色。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点明西湖是“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

第二自然段介绍远山和湖面的美丽景色。

第三自然段生动地描绘了西湖主要景点的旖旎风光。

第四自然段描绘月光下的西湖给人留下的美妙意境。

课文层次清晰,词汇丰富,文笔通达流畅,应将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以增加学生的语言及文化积累。

学情分析:

课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在教学时重点就要抓住美丽的词与句来吸引孩子们的目光,由感兴趣到感情趣,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境的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悟出作者的强烈思想感情;反复诵读,与作者读出共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和音像资料,通过朗读品味,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具体描绘西湖主要景点;

2.比喻句“像”、“仿佛”、“宛如”和“犹如”的使用。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照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

教学过程:

一、俗语导入

1、出示俗语的上半部分:上有天堂。有谁能答出下一半?(下有苏杭)苏杭——苏州和杭州

2、天堂是怎样的地方?想象回答(幸福、美好的地方;让人神往的地方……杭州像天堂一样美,令人神往。)

3、这么美的地方大家想去吗?老师介绍推荐大家去西湖走走看看,那是镶嵌在杭州的一颗明珠。揭题板书:西湖

4、简介西湖:位于杭州市区的西部。四面环山,湖水平静。纵贯南北的苏堤和横列东西的白堤把西湖分成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等五个湖区,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

立湖心。

二、凭借想象,指导初读

1、配乐范读课文。

2、小组预习课文,要求:

a、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b、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中的意思。

c、想:课文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丽景色?

3、检查自学效果。

a、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b、理解词义:素(一向)有硕(大)大泛(漂浮)舟

令(使得)人初(开始)垂镶(嵌或加上)边

c、找反义词:淡(浓)

d、换近义词理解:格外(分外、特别)一般(一样)

宛如(犹如、如同、好象)

4、读了课文,你仿佛看见了西湖哪些美景?

(指名说,并板书:山峦湖面湖堤小岛华灯)

小组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质疑问难,指导朗读。

1.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四、作业

1、描红,抄写词语

2.把文中美的句子画下来,再根据想象,把它画成一幅画。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话中画”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一、复习巩固生字

1、听写生字词

2、检查反馈

二、品读课文,理解文意

1、引读第1自然段

总起西湖——是杭州的一颗明珠,闪耀夺目。

2、指名读文章

3、听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小组讨论,归纳:

a、西湖美在湖

画出山美的句子——把它画成画

b、西湖美在山

理解“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语。

引导朗读: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

理解“硕大”,在平静而宽阔的湖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十里明湖中,孤山

(画出来,结合图画理解)

c、西湖美在堤

白堤和苏堤()

d、西湖美在岛

三个小岛()

小结: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呢?读了哪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仙境?

结合理解“飘逸”、“掩映”、“典雅”等词语。

e、西湖美在夜

生自由读文,想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出示:夜幕初垂,明月东升……

画下夜景

三.展示画,对照片,深感悟

1、学生所画的西湖若干张,品品怎样?

2、出示新西湖的美景,欣赏—看图读文

3、总结:远眺西湖→近赏西湖→月下游赏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尝试用“如”、“像”、“仿佛”、“宛如”造句

6、西湖

山峦湖水(远眺)

湖堤小岛(近观)

华灯琴声(夜游)

板书: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一、复习检查

听写:悠扬葱绿围绕荡漾一般

二、背诵指导

1、默读课文,确定你想背诵的自然段。

2、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背诵这一自然段。

以第四自然段为例:

(1)这一段层次清晰,一共五句话,第一句承接上文,第二句用几个短句写景,很美。第三句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第四句写琴声,第五句概括写,很容易记住。

(2)这一段话里的短句较多,读起来上口,还有打比方的句子,写得生动。

3.自由选择,练习背诵。

4.当众造句。

三.指导造句

1.出示句子。

(1)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2)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3)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4)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2.自由读读句子,想一想,这是些什么句子?(打比方的句子)

3.讨论:用什么比作什么的?

4.任选两个说话,先自己准备,后当众交流。

5.评议

四、作业

1.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2.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四个词语中,任选两个造句。

教后小记:

写景的文章上得真的很累,虽然文章美得让人惊叹,但是对于一个才9岁的孩子来说,的确难以体会、“百闻不如一见”,一点也不错,让学生从有限的好词佳句中也只能读来津津乐道,乐完了还是没能够完全领会,因为想象与真实总有距离,因此在对待这样的写景散文,除了品读理解外,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也亲身体验一回,这样,很多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说到比喻句,不少学生误把类似于“我长得像哥哥。”“我们真像是一家人。”这样的句子当成是比喻句,其间的本体与喻体构建不上,事物属同类型;另外,就是本体与喻体不恰当,构不成一个合理的比喻句。文字之妙在语感,语感也往往在积累,以后的教学中更要面向未来,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缓慢而有节奏的过程。

课后反思:写景的文章上得真的很累,虽然文章美得让人惊叹,但是对于一个才9岁的孩子来说,的确难以体会。如果有相应的课件,将西湖展示给学生,学生就能身临其境感受美。从文字到形象的的过程,学生有点缺乏,因为有时离他生活实践太远了,但是将形象和实践结合,他们就更容易理解文字了。唉,生字还是大问题,学生许多字都念的是别字,如仿佛的佛,轻拂的“拂”读“fo”……读一句话,要停好几次。这如何体会文章的美呢?

课文西湖教案2

【教学目标】

⒈ 学会本课5个生字

⒉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⒊ 结合课文内容,想象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⒋ 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1. 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

1. 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

⒈ 准备西湖的教学挂图。

⒉ 让学生查找西湖十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1. 生字、词教读、讲解

2. 了解课文大意

3. 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来形容苏州、杭州的美丽,而杭州最美的地方在西湖。让我们来看看千万人赞美的人间天堂吧。

二、教学内容

1.请同学们看到课文,我们先解决课文的文字问题。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读词语,并在书上相应地方勾画出来。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分钟,然后回答问题。

作者写了西湖哪几个地方的绿?这些地方的绿具有什么特点?作者的感受如何?

这变文章有很多生字、词,可能对大家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下面由老师引导大家一起来学习课文。

首先,我们看课文第一段。课文中说作者九年间来了西湖四次,前三次都没有硕果西湖一句好话,甚至还发议论说:西湖比不上长湖,比不上太湖。这是在抑西湖,后面的内容在赞扬西湖,我们把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先抑后扬。

接下来请看第二段。作者第一句话就说这次却有迥乎不同的印象。作者是六月来到西湖的,作者看到的`西湖是什么景象呢?回答:是一片迷蒙。可见这段话是作者总写西湖。它和后面段落是总分关系。下面就应该是作者详细写西湖的景点的绿。

同学们看到第三段。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三段,作者描写了西湖哪个地方的绿呢?雨中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这句话告诉我们作者是在雨中访灵隐。作者写灵隐寺的绿,写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三段,回答问题。

作者写了道旁的树木、飞来峰上的树木、小径上的青苔、冷泉亭、溪水。作者说雨中访灵隐寺,绿意扑眼而来,感受到心旷神怡。

请同学们请自学第四段。分别找出秒写的景物,分析特点,体会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作者写了花港的另一种绿。作者写了满池的荷叶在裙袂飞扬。花港的绿,绿得活泼,作者感受到一种蓬勃生机。

三、家庭作业

1. 查找西湖十景

2. 抄写生字、词3遍

3. 完成《一课一练》

【板书设计】

西湖的绿

总写西湖 一片迷蒙 迥乎不同的印象

雨中访灵隐 绿意扑眼而来 心旷神怡

漫步苏堤 绿阴阴 坚忍不拔

花港观鱼 绿得活泼 蓬勃生机

课文西湖教案3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弘扬和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西湖》教学设计。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索、研究,自己解决问题。最后安排自我评价、调节补救环节。这样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揭示课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杭”就是杭州,西湖就是杭州的一颗明珠。揭题后让学生思考:从题目看,本文会写什么内容?(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2自读课文。提示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学生试读课文,指名学生愿意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整体感知,让学生说出文中写了西湖哪几处景物。

3认读生字、生词。

二、再读生疑,研读感悟

1学生读书,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西湖周围的远山景色如何?湖面的景色如何美丽?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对小的问题当时予以解决,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如上进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西湖》教学设计》。

2精读思考,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可以互相讨论。检查学习效果时,可让学生不按自然段顺序汇报。

各自然段精读设计:

第二自然段:你认为写远山和湖面景色的句子中,哪些词很重要?(绿、青、浓、淡、银镜、飞、一闪一闪等词语)能说说理由吗?你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让学生反复品读。

找出两个比喻句并口头造句。

第三自然段:什么叫“心旷神怡”?文中哪些景物让你心旷神怡,感到特别舒畅?学生自由说。

你能把“心旷神怡”的舒畅心情读出来吗?

第五自然段:先让学生看图,读出图中意境,再配上舒缓优雅的音乐范读课文,反复体会月光下西湖的美丽景色。

通过二、三、四自然段学习,谁能说一句赞美西湖的话(“西湖真美啊!”等),自然引出:“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三、学做导游,背诵积累

同学们对西湖的美景都感受到了吗?现在有一批外国友人来西湖参观,你们可以给他们当导游吗?

学生对照课前准备好的西湖图片(全景、远山和湖面美丽景色、小洲等主要景点、月光下的西湖风光)当导游讲解,部分学生戴上头饰、面具扮游人。

试背课文。

做“词语汇展”游戏,积累词语。老师说意思,学生猜词语;老师说近义词,学生猜词;老师指(或述)图中景物,学生用一个准确的词描绘。

四、自我评价,调节补救

评价题:1看拼音,写词语;2比一比,再组词;3写近义词;4学生打比方(如:中秋节晚上,一轮明月宛如一个洁白的挂天空);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具体内容略)

篇7:《风筝》课文讲解

什么是悲剧?其基本特点是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鲁迅自己也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为什么说鲁迅先生写的是一个巨大的悲剧呢?

制风筝与撕风筝,代表着两个方面。制风筝是童心、是天性、是人生、是童趣;撕风筝则与之相反,是伤害、是摧残、是毁灭、是冷酷、是虚伪、概言之,是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对人、尤其是对儿童的无情压制。撕

风筝并非偶然、并非随意,鲁迅在前面已有铺垫:“因为我以为这(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什么是有出息?什么是没出息?中国几千年来的约定俗成早有解定,比如〈红楼梦〉中的贾政及其它人也认为贾宝玉这样玩下去是没有出息的。如果读正经书参加科举,然后做官,才是有出息的。因此撕风筝是手段,纳入封建规范才是目的。虐杀童心和保持天性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两方面的对比力量对比悬殊,其实强弱已是无可比了。鲁迅说:“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封建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就是尊卑长幼四个字,长兄为父,这个级别岂是小小顽童敢与之对抗的么?而且鲁迅在前一段已说:“……十岁内外,多病,瘦弱不堪……”有岂是大哥的对手。这完全是异常恃强凌弱的暴虐攻击,小小的弟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爱物被糟蹋,只有忍受欺凌,甚至没有想到忍受痛苦这一类的感情,而“完全的胜利者,傲然出走了”。

这是悲剧,但鲁迅并没有停留在这种表象的描述,他以锐利的笔触作了深深的解剖。

中年的鲁迅觉醒了,对自己深刻地自责与惩罚,千百年来做兄长以自己是非标准去要求弟弟,以至于训斥大骂,是家常便饭,即使明知管错了,也以出于好心而原谅自己。而鲁迅不,他自责心似铅块。尽管他未必就如贾政希望宝玉那样地希望弟弟,未必如封建卫道士那样完全明白他在做什么。然而,事实上做了,鲁迅便决不宽恕自己。这个可怕的错误,无法挽回,补救都做不到。即使如今“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起放。”也还是不能时光倒流,不能使弟弟再回到童年,因为“他早以有了胡子了”。这还是就事论事的分析。于是他想到去“讨他宽恕”,弟弟可能不宽恕,可能宽恕。出乎意外地谈不上宽恕与否,弟弟完全忘却了,“有过这样的事么?”他完全不记得了。这就更不可挽救,无法弥补了。这是个

更大的悲剧,对弟弟、对鲁迅、对所有的人、对社会都成了一个永远无法挽回的悲剧。

被欺凌者,忘却了被欺凌的事,便没有痛苦,便没有反抗,便没有改变的要求,便没有历史的变革与前进。忘却了,一切严重的事烟消云散依然故我。以撕风筝这件事或这类事说,便将千年万年继续下去。可怕的麻木!

鲁迅写的撕风筝这件事,正是封建伦理扼杀童心、天性才是鲁迅所以“心很沉重”的真正意义所在。这才是社会的、民族的巨大的悲剧。

鲁迅在大胆的解剖自己的同时,解剖着民族、社会、国家以至世界。在这一个没流血、没有死亡的悲剧性的故事中,心中的血汩汩而流。

当然,《我的兄弟》是独立的一篇作品,它表达一种愧疚之情,说明压抑儿童游戏的本能是错误的,甚至是残酷的。《风筝》也写了这些,也表现了这种感情和这种思想。但是,《风筝》毕竟是一篇崭新的作品,它表达的内容就不仅仅是这些。《风筝》的开头和结尾都写着一个被压抑、被封锁住的春天。如果说《雪》是在冬日里寻春,那么《风筝》却是在春风里感到冬的肃杀。这仍然是一首关于春天和青春的诗,是鲁迅在继续“寻求那逝去的青春”。

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章以风筝为引 控诉。全文虽以叙事为主,但深深地融汇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关键的地方,则又通过凝炼的语言,作了画龙点晴的点染,使文章感情的表达更加明朗。

“我”的回忆是对封建宗族制度的摧残儿童的控诉,——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我”经过深刻反省认识到这一地可挽回的过错过后,心情无比沉重。这种忏悔意识,否定

了旧“我”,催生了新“我”,“我”的思想演进轨迹明晰了,“我”的复杂心理状态显示了,正是这些原因,所以当“我”,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风筝,而感到“惊异与悲哀”。

篇8:《老王》课文讲解

在确定本文的阅读教学重点时,大致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

第一个角度以老王这个人物为核心,教学重点包括理解人物形象(特别是人物的品质),赏析作者按特定顺序、线索将细节串成整体的写法,品味作者描写老王的词句,等等。总体而言,是要引导学生理解老王(包括“我”)的善良,学习作者表现人物“苦”与“善”的手法。这个角度不寻求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深度解读,对老王形象的解读也不超出“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①的层面,主要是在“写人散文”的维度上展开。教学中的拓展部分,多是由课文中的一些词句和背景知识,思考老王不幸命运的社会成因②。

另一个角度则以课文的结尾句为核心,从作者的“愧怍”反观“我”对老王的态度从“同情”到“愧怍”的变化,由此理解“我”和老王交往的实质,反思那种居高临下、缺乏真正尊重的同情,感受作者的自我批判精神③,并触及“老王眼中的‘我’”这一被文本遮蔽的内容④。这个角度的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层次较深,因此对老王的人物形象、作者的语言运用等关注较少,即使有所涉及,也主要做纵深的开掘,较少进行文学性的赏析。当然,也可以从这一角度的反面出发,抓住“生命尊严”的主题解读课文⑤。只要教师对上述教学重点稍加研究,是比较容易设计出批判性阅读的教学活动的。

在“熟读精思”这一单元教学重点统摄下,部编教材中本文的预习和课后练习以后一个角度为主,而课标实验教材的课后练习基本采用前一角度,二者有明显的不同。以对文中多次出现的“线索物”的理解为例,课标实验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拈出老王的三轮车加以分析,部编教材的课后练习却要求学生思考:在“我”与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在预习任务中,即已提示学生关注“我”与老王怎么看待对方的问题。应该说,在部编教材的设计中,这篇课文教与学的难度都有所提高。

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注意教材编写意图的变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点,划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当教学内容的难度有所提高时,如果仍由教师主宰课堂,一味“讲”去,很容易将教学引入繁难偏重的歧途。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和适当的教学问题,充分信任学生,充分发动学生,教师在关键处点拨指导,才能将难度较高的教学内容有效分解,落实。

①路遥《平凡的世界》(第1部),P/137,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②参见韩军、车凤鸽、李军艳《〈老王〉课堂实录与点评》,《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02期。③参见孙绍振《贴近发现“愧怍”的自我》、黄玉峰《我教〈老王〉》,《语文学习》2007年11期。

④参见黄厚江《〈老王〉课堂实录及反思》,《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09期。

篇9:《孔孟论学习》课文讲解

1、给下列生字注音。

罔( ) 殆( ) 悱( ) 隅( ) 诲( ) 杵( )

奕( ) 鸿鹄( )( )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时:

说:

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是:

知:

⑶君子深造之以道。

造:

以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⑶为是其智弗若与?

4、文学常识填空。

孔子,名丘,是______时期鲁国人,___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的著作。

5、读完本文,你知道了哪些有益的学习方法?

〖点击思维

1、注意“殆”不要读成“tái”,“杵”不要读作“wǔ”,“鹄”不要读成“gào”。

2、文言词的解释也要结合具体语境,不能只看字面意思,如“说”“知”此处是文言通假现象。

3、翻译文言句子要做到准确、通顺,不遗漏重点词语。⑴句要注意“故”“以为”的意思;⑶句要注意“弗若”的译法。

4、你知道吗?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5、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关键语句课文提炼主要内容。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第一、二、三、八则 经常复习

学习方法 思考重要

学思结合

第四、五、六则 谦虚诚实

学习态度 不耻下问

好之乐之

第七则 抓住教导时机

第九则 读《诗》《书》的意义

第十、十一、十二则 遵循正确的方法

如何做学问 专心致志

持之以恒

第十三则 读书不能尽信书

〖语言特色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开端,也是思想文化史的辉煌灿烂时期。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无论其内容形式或学风,都对秦汉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课节选的十三则论学习的语录,语言洗练、含蕴丰富,风格明快;说理透彻,逻辑严密,善于类比,不乏文采,学习时应在熟练诵读的基础上仔细品味。

〖把握重点

一、正音

诵读时要读准字音,注意文言文中破音异读、古今异读、通假异读的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词意,这是准确、规范诵读课文的必要步骤。如本文中读音有两种特殊情况:一通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读“yuè”;“学而不思则罔”中的“罔”通“惘”;“一日暴之”中的“暴”通“曝”等等。二是多音字,“可以为师矣”中的“为”读“wéi”;“敏而好学”中的“好”读“hào”;“受学重问”中的“重”读“zhng”等。

二、朗读

主要从语音、语气、停顿三个方面加以把握。语音:要读出轻重音,培养读文言文的语感。停顿:课文所选文言文都加上了标点符号,朗读时可以从语音和意义两方面来停顿,总的原则是不能读破。语气:朗读时一般按句末标点符号和语气词,读出句子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上一篇:计科系植树节活动总结下一篇:给自己打气加油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