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

2024-05-22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精选10篇)

篇1:《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

(一)宣传、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及本条例;

(二)组织实施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

(三)指导、督促和检查民族团结工作;

(四)协同有关部门调处各类民族矛盾纠纷;

(五)开展民族团结调查研究工作;

(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承办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工作,组织协调重大民族节日活动。

州、县人民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自治州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城乡基层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做好本单位、本系统、本辖区内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第七条自治州内各民族公民应当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相互尊重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散布和实施民族歧视、民族侮辱的言行;不得收集、提供、制作、发布、传播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危害祖国统一的信息。

第八条自治州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城乡基层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厂矿、进社区、进村寨、进寺院、进教堂,增强各民族公民的民族团结意识。

第九条州、县人民政府应当提倡和鼓励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增强民族团结。

第十条自治州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城乡基层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结合实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推进民族团结和谐乡村、和谐社区、和谐单位建设。

第十一条自治州应当着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制定和完善保障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政策法规和村规民约,依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第十二条自治州应当加强各民族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各民族劳动者素质。州内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民族都应当配备1名以上干部担任处级领导职务。

第十三条自治州应当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大扶持力度,发展特色经济,培育优势产业,改善各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第十四条自治州着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普及民族团结教育,推行“双语”教育、职业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自治州应当继承和弘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科普宣传,加强民族文化馆、民族文化广场等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各民族传统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

第十五条州、县人民政府应当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城乡社会保障事业,使各民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改善和提高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十六条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完善保护措施,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和自然资源,维护资源地各民族群众的切身利益,改善人居环境。

第十七条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做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增强军政、军民团结。

第十八条州、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增进各族各界间的团结和睦。

第十九条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民族团结长效机制,认真实施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

第二十条自治州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实行领导负责制,并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州、县人民政府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民族团结进步考核评价办法,实行定期考核,加强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自治州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城乡基层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及时调处、化解本单位、本系统、本辖区内的各种矛盾纠纷,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十二条自治州内的宾馆、饭店、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不得因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不同,拒绝接待和歧视各民族公民。

第二十三条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发挥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宣传报道。

州、县干部培训机构应当加强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各民族干部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禁止在图书、报刊、文艺作品、影视音像制品、网络以及广告、商标和其他公众活动中出现带有歧视和侮辱少数民族的内容。

禁止使用带有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称谓和地名。

第二十四条自治州尊重和支持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活动,保障各民族公民参加本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自由,鼓励和提倡各民族公民相互参与民族传统节日活动。

第二十五条每年9月为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月,每年9月12日为民族团结日。

每年的民族团结进步月和民族团结日应当确定主题,开展民族团结系列活动。

第二十六条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州每5年、县(开发区)每3年、乡(镇)每2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村(居)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结合各自实际适时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对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获得自治州人民政府授予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荣誉称号的个人,享受同级劳动模范的待遇。

第二十七条违反第七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村(居)民委员会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属于国家公务人员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三款和第四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自治州内的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本条例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报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自治州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办法。

篇2:《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

第十六条 各民族应当相互尊重历史文化、语言文字、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第十七条 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制造、传播伤害民族感情、破坏民族团结、危害祖国统一的言论、信息和行为。

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在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影视网络、商标、广告等文化载体中出现损害民族尊严、伤害民族感情的内容。

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播放、收听、观看、演奏、朗诵、演唱含有伤害民族感情、破坏民族团结、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煽动民族歧视、民族仇恨等内容的节目。

第十八条 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公民正常的宗教活动受法律保护。

第十九条 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以任何理由挑起宗教冲突和教派纠纷。

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利用宗教妨碍国家教育制度、干扰司法和行政工作等破坏社会秩序的活动。

禁止传播邪教和非法传教活动。

第二十条 禁止使用带有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企业名称和称谓。

第二十一条 自治州内的宾馆、饭店、车站及其他公共场所,应当向各民族群众提供同等服务。

第二十二条 自治州州、县人民政府应当落实专项工作经费,按州、县、乡、社区、村委会不同标准列入财政预算,保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顺利推进。

自治州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个人向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力量。

税务部门根据税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公益性捐赠的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给予税前列支。

第二十三条 自治州州、县每5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各乡(镇)每3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第二十四条 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对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达标单位给予奖励。

第二十五条 自治州内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批评教育并责令改正,整改期间不得参加各级各类先进集体的评选。逾期不改正的,在本行政区域内予以通报,取消已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和达标单位资格。

(一)不按规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

(二)不按规定落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目标责任制的;

(三)不及时处理、化解本系统、本单位内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矛盾和纠纷的;

(四)其他违反本条例规定的。

第二十六条 自治州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视情节给予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相应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十九条的,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村委会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属于国家公职人员的,并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

篇3:《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

一、旺池卡村的“藏回”

香格里拉县中心镇的旺池卡村是回族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村子,原本是一个回族人家较多的村,据调查得知,旺池卡村现在已经完全被藏化,成为了一个藏族村。旺池卡村和其他藏族自然村没有什么不同,村民服饰、方言、饮食、风俗、 宗教等都完全藏化。据笔者了解,能够证明旺村曾经有部分人家是回族的证据,就是藏式碉楼房顶没有插经幡,没有插经幡的大部分人家为回族。藏族全民信仰藏传佛教,每家屋顶必插有经幡以此祈求平安。在旺村有许多人家屋顶不插经幡。旺村曾经是个回族聚集的村落,虽然在历史岁月中吸纳了许多藏族的文化、语言、服饰、习俗,但是宗教还是保留伊斯兰教信仰,加之在与藏族通婚日益频繁的作用下,“藏回” 这一特殊的族群发生了民族心理、血缘、认同的变化。“藏回” 成为了历史,成为村民的一种历史记忆。旺池卡村藏化的体现了“藏回”对藏区经济、文化、环境的一种适应方式。

二、安南村的“藏回”

香格里拉县境内回族最为集中的是三坝乡的安南村和哈巴村。安南村下有水磨房和上村两个村子,两村都是藏族占多数的村子,其中水磨房村有35户藏族,有15户是回族; 上村有45户藏族,有两户回族,从户数比例上回族与藏族的比例是1∶4.7。回族夹杂居住在藏族中间,从房屋外观上没有任何的区别,几乎没有两家回族房屋是连在一起的,并且居住得很分散,这样与其他的回族村是不同的,没有形成小范围内的回族聚居。正是因为这样,安南村回族受到藏族的逐渐同化,风俗上和藏族十分接近。安南回族建村历史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上回族人数一直比藏族少,但是在以前回族要比现在多得多,由于回族的日常生活与藏族十分密切,所以回族渐渐地被同化为藏族,回族越来越少了。现在村中的回族和藏族几乎没有什么太多的区别,回族中80%的人能够很熟练地和藏族对话,日常生活中自己也是习惯讲藏语,每家回族都有许多的亲戚是藏族,在平常的生活中回族和藏族相互帮助往来,关系十分密切和融洽。安南村“藏回” 文化特征尤其明显,生活、生产、心理的方方面面都把自己认同为藏族,仅保留对回族身份和不食猪肉这样的饮食禁忌的回族特征的认同。目前安南“藏回”对回族文化及其认同还没有完全消失,在文化上人保留有回族的默写习俗特征,并因此认同于回族,与藏族相区分开来。在安南“藏回”的生活中对回族的文化和心理认同日渐模糊和不知,他们往往较容易接近藏族,尤其大量的通藏族通婚,几乎每家回族成员中都有藏族。安南“藏回”往往表现出没有过于强烈的回族自尊心和归属感,所以在今天很多的中青年都名义上保留了回族的身份,但却饮食上没有回族传统的禁忌。与旺池卡村“藏回”一样,安南“藏回”由于与外界回族长期失去联系,回族文化不断遗失,而倾向于对藏族文化大量快速借用的事实,按此趋势推断同化为藏族亦是安南“藏回”的未来。安南 “藏回”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变迁呈现出对藏文化的另一种适应方式。

三、哈巴村的“藏回”

哈巴村距安南村大约有60公里,境内的哈巴雪山是理想的登山爱好者的胜地。安南村地处河谷地带,比起其他的“藏回”村子物产要更为丰富,经济收入也更高。安南村其下有龙旺边村和兰家村两个回族村,龙旺边村现有回族83户,约400人,两户汉族,1户藏族;兰家村为回族村,共35户,180人, 回族人口占95%以上。2000年哈巴村“藏回”群众向迪庆藏区之外的回族同胞寻求帮助,得到了云南沙甸和纳家营回族同胞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帮助他们修建了清真寺,派专门的老师教授他们伊斯兰教知识,帮助他们培养阿訇,猪不会飞了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更加深了自己对于回族的民族认同。现在我们看到的哈巴“藏回”明显具有藏、回两种文化的双重特征,生活方面主要表现为藏族的特点,而在宗教信仰方面,则是恪守着自己的伊斯兰教。但是无论哈巴“藏回”在表象上表现出来的生活特征是以以藏族特征为主,可他们对于自身民族认同依然是回族,宗教信仰依然是伊斯兰教。这一切,使得哈巴“藏回”较之旺池卡寸的“藏回”和安南村的 “藏回”在民族认同和宗教认同上能够回归得更为明显。

四、结语

从上述内容可知:在文化认同上,旺池卡村“藏回”已完全丧失了传统回族文化核心的宗教特征,改教信仰藏传佛教,其民族认同逐渐变更为藏族;安南村的“藏回”则通过文化的协调与调适,兼容并蓄藏等多民族文化的同时保留回族文化认同,从而形成了和回族传统文化有明显区别的“藏回” 族群和“藏回”文化,在民族认同现实中部分认同自己是回族,也认同自己是藏族,在宗教信仰上也表现出多重性,既信仰伊斯兰教又信仰藏传佛教;哈巴村的“藏回”则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外界回族同胞的帮助,重建起已丧失的回族传统文化,在今天表现为对回族及信仰伊斯兰教的强烈回归。迪庆回族为适应所处的生态环境而进行的文化调适,使得他们或完全同化到藏族中,或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回族族群文化特征。尽管云南迪庆藏区的回族都有着相同族源及共同历史记忆,而在历史上有着近乎相同的文化特质,也被外界一致认知为“藏回”。“藏回”的文化内容逐渐拉大了差异的距离。尽管在民族认同上大部分“藏回”仍认同自己是回族,但在民族语言、民族服饰、风俗习惯甚至宗教信仰上形成了有别于回族主体文化群体的文化特征。云南“藏回”人口稀少, 分部广泛,受地理环境影响藏化程度也各不相同,族群文化变迁和族群认同呈现“多极化”形式,藏区“藏回”未来的选择到底是是“藏化”,是“回归”,还是藏化和回归的整合,这又是一个动态的新的走向。

摘要:族群认同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要素表现出来的,共同的文化渊源是族群认同的基础。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生活着这样一个特殊的回族群体,他们自迁移到此,逐渐适应了藏区高原的地理环境和藏族文化,云南藏区“藏回”的文化特征表现为回族文化受藏族文化的影响,在迪庆藏区不同的地方呈现出同一族群对自己的族群认同“多极化”的特点。和词组群很类似的群体在云南还有大理州白族自治州境内的“白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的“傣回”。“藏回”、“白回”和“傣回”都是迁居至此的回族和当地的少数民族长期交往,文化相互影响,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当地主流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群体。对这些特殊的群体进行族群和族群文化认同的研究是十分有现实意义的。

篇4:《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

攀天阁乡位于维西县城以北,东、南与永春乡接壤,西及西北端与白济汛乡连结,东北与塔城镇为邻,乡政府驻皆菊村,海拔2680米,距县城38.8公里,全乡下辖8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104个村民小组。全乡共3975户15756人,主要民族为傈僳族,占全乡人口60%;纳西族,占总人口22%;藏族,占总人口的9%;普米族,占总人口的6.8%;另外还有汉族、白族、怒族等。物产以茯苓、羊肚菌、松茸、木耳、天麻等山货药材较多,乡域境内最高海拔3768米,最低海拔1700米。

“迷人不过攀天阁,稀奇不过老黑谷。”正如当地的民谣一样,攀天阁不仅风景秀丽让我为之着迷,更让我流连忘返的是当地少数民族的热情与好客,还有由多个民族组建成一个融洽大家庭的当地特色。在攀天阁一个家庭中拥有2种民族的现象十分普遍,全乡有3种民族的家庭也有665户,一个家庭有4种以上民族的大家庭更达到了87户。家住攀天阁迪姑村的熊大妈家就是一个拥有了普米族、纳西族、傈僳族、汉族4种民族的大家庭,熊大妈是普米族,和大爹是纳西族,大媳妇是傈僳族,女婿是汉族。熊大妈介绍说:“当年外族是不允许通婚的,我和你和大爹当年结婚也算是打破了这个传统。”“结婚的时候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呢”和大爹笑咪咪的补上说。也正是因为看到熊大妈与和大爹婚后幸福美满的生活,子女们也纷纷效仿,儿子熊建勋恋上了小时候经常一起放羊的傈僳姑娘,女儿喜欢上了汉族小伙。当说起各民族之间风俗习惯不同时,和大爹说:“相互体谅包容嘛,一家子有啥不习惯的,一年里我们能比其他家庭过好多节日咧。”这种人与人之间真正的融洽,不关乎任何其他,那么的纯粹和真实。

攀天阁在纳西语中意为“牧牛场”,原是一块牧野草地。云岭春季消融的冰雪,夏季充沛的雨水汇聚于此,使攀天阁成为一片泽国。传说一只神犬从天边拣到谷种,带回攀天阁,人们把谷种播到地里,一粒发十棵,一棵发十蓬,就成了今天的稻海。所以当地居民至今还保持这样的习俗,秋收后第一次尝新米,首先要让狗先吃。历史记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维西通判冯舜生带领攀天阁群众开凿落水洞,疏水垦田1000余亩。记载这次工程的落水洞石刻,至今仍保存完好。1916年,当地居民曹氏、彭氏兄妹回原籍鹤庆扫墓途中,从剑川县上兰乡(今老君山镇)带回三升俗称“黑谷”“老鸦谷”的寒带谷种到攀天阁试种并取得成功,从此翻开了攀天阁坝子种稻产米的历史。到1949年,攀天阁坝子种植稻谷面积已达280余亩,并逐年增长。但由于缺乏科技,耕作粗放,亩产仅在100~150千克之间。上世纪70年代,攀天阁农科站农艺师通过认真调查,采用单株选育方式提纯复壮,培育出一个产量相对较高的品种,称为“攀农一号”,一直种植至今。这个品种也是目前世界上适宜海拔最高、产量最稳定的一个水稻品种。目前,攀天阁坝子水稻种植面积现已增长至1300亩,亩产可达到500斤左右,稻米已成为攀天阁周边群众不可替代的主粮。攀天阁大米在当地被称为“红米”,特点是稻壳泛黑,米芯略偏红黄色,煮食则清香润口。

篇5: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

通讯员 报道:为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学习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工会干部职工的民族团结知识理论水平,8月27日奇台县第五小学组织教师职工学习民族宗教政策以及《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区州县重要会议精神及党委会的工作法方法,由党支部书记 同志主持校长 发言,教职工在活动中认真学习了《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并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通过《条例》的学习宣传,五小全体教师职工更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根基,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每个人应当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形成了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和暴力恐怖活动的良好氛围。

通过此次学习使教师职工形成了自觉学习条例、遵守条例、维护条例的良好局面,让学习活动深入人心,人人皆知,打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信息员:

报送时间:2016年8月27日

篇6:《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

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的申请报告

州教育局:

我校于2013年顺利通过自治区文明单位复验。在州教育局党委的领导下,我校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工作计划,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开展学习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事迹,树新风等活动。近年来我校学校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级德育示范学校”、“自治区级精神文明单位”、“自治区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自治区特殊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未发生一通过全校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努力,各项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近年来,我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精神、自治区教育教师工作会议精神,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把民族团结工作放在全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民族团结无小事”的方针,加强对民族团结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切实落实文明管理工作的各项措施,增强职工的团结意识。经过努力,近年来我单位未发生任何有关民族不团结的事情。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真正创建了一个和谐、团结的单位。

一、成立领导小组,明确任务职责 作为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我校始终将民族团结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民族团结创建领导小组,书记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明确了领导小组成员的分工及职责。及时制定了民族团结创建活动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做到了与学校其他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为争创民族团结模范单位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注重加强民族团结思想教育和学习

1、加强民族团结理论知识学习。将民族团结学习列入日常的政治学习中,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五观、三史”教育,学习“民族政策法规”、“民族宗教政策”、“新疆地方史”等内容,受教育面达到100%。要求干部记录学习笔记,撰写心得,并对学习成果进行测试。

2、思想教育长流水、不间断。领导班子在民族团结工作中,团结协作、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引领全校上下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的创建工作。在工作生活中,注意干部的思想动态,发现干部有思想情绪的,及时谈心,化解矛盾。全体干部都能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到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类的极端重要性,“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认识深入人心,自觉主动对维护巴州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自己的贡献。

3、关心各民族同志的工作和生活。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班子对各民族同志平等相待、一视同仁,不论哪个民族干部职工,遇到生病或家中有困难的,组织人员进行慰问和帮助解决困难,让干部心中温暖,幸福生活,和谐工作。增强全体职工“讲团结、创文明”的意识。近年来,我们把民族团结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作为常年讲、常年抓的一件大事。为了树立教育单位的良好形象,我校内抓素质,外树形象,要求全体教职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态度和蔼,严防生硬,做到文明教书,使全体职工树立“团结是和谐的基石”的思想。另外,我们积极组织职工学习上级文件精神,让全体职工深刻领会到建设一个团结、和谐的工作环境的重要性。

三、开展各类民族团结文化活动,搭建团结友谊桥梁。

紧紧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单位工作要求积极开展工作。认真学习落实《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活动。

1.悬挂民族团结标语,制定了民族团结展板,编制民族团结信息,并及时上报。每年都以民族团结教育月为契机,开展徒步、民族团结演讲比赛、扶贫帮困等活动。

2.利用节假日开展拥军爱民、军民共建活动。与驻军部门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慰问少数民族老教师、贫困户和孤寡老人,帮助他们建立生活信心,让他们感受党和国家的温暖。3.组织全体师生开展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民族团结图片展等,提升师生团结意识和热爱家乡的热情。

为更好地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夯实校园安全稳定的基础,根据上级部门关于对民族团结模范单位创建工作的要求,我单位符合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条件,现申请予以检查!

学校

篇7:《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

为了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国家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下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自治区行政区域内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各项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四条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根基,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第五条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第六条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应当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和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第七条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各民族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信任、相互欣赏,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加强交往交流交融,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贡献力量。

第八条 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实行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全面负责、民族事务部门指导协调、各部门配合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第二章 工作职责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职责:

(一)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

(二)研究和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规划,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目标责任,建立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长效机制;

(三)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相结合,统一部署、统一安排、统一落实、统一检查验收;

(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健全工作机制,完善考评体系,明确创建目标,培养树立典型,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珍惜团结、维护团结、加强团结;

(五)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协调解决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有关事项;指导、监督、检查下一级人民政府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工作;

(六)做好军政、军(警)民、兵地、中央驻疆单位与地方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七)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纳入公民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全过程,纳入各族青少年学习教育全过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宗教活动场所、进乡镇(街道)、进村(社区)、进军(警)营、进团场连队,打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政策,采取经济补助、环境优化、资源倾斜等措施,循序渐进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使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第十二条 各级国家机关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应当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深入推进“去极端化”,坚持宗教的问题按照宗教的规律去做好工作,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民族团结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第十三条 各级国家机关应当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完善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培养、选拔、使用和交流机制。

第十四条 乡(镇、场)、街道、村(居)民委员会、社区应当加强本辖区内村(居)民和流动人口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民族团结进步的相关内容应当纳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和行业规范。

第十五条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法治宣传,将民族团结有关法律法规列入普法规划,完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引导公民知法、守法。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应当依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严厉打击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破坏社会稳定的违法犯罪行为,坚持暴恐的问题用法治的方式去解决,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司法保障。

第十七条 教育部门应当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推动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民族知识进课堂、进教材。

教育部门应当积极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坚定不移依法推进双语教育,建立和完善从学前到大学的双语教育衔接体系,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第十八条 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应当以现代文化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坚持文化的问题用文化的方式去解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体系建设,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农村(社区)公益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具有民族性、传统性、地域性、时代性的文体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鼓励和支持反映民族团结进步的优秀图书、文化作品的创作和双语出版物出版;鼓励和支持反映民族团结进步的影视、歌舞等文艺作品的创作,增加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数量,支持各民族优秀文化作品互译,推动优秀文化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

第十九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部门应当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实现初高中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全覆盖。

加强就业再就业人员特别是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各族群众共同创业、有序转移就业、就地就近就业、返乡自主创业。落实各族群众创业扶持和毕业生就业政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招录工作中,应当协调各用人单位确保录用适当比例的少数民族公民。

第二十条 工商、城市管理等部门应当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引导进入城市的各族公民自觉遵守城市管理规定,形成有利于各族公民平等进入市场、融入城市的社会环境。

第二十一条 华侨、华人和留学生服务管理部门及单位应当加强海外新疆籍华侨、华人和留学生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扩大交流交往,维护祖国统一。

第二十二条 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出地积极配合的管理工作机制,逐步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十三条 发展与改革、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等部门应当落实国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和自然资源,促进资源开发利用更多惠及当地各族群众。

第二十四条 国土资源、发展与改革、交通、水利等部门应当在资源勘探开发、交通、能源、水利项目建设方面,提高当地企业和劳动力的参与度。

鼓励企业吸纳当地劳动力,尤其是少数民族劳动力。有条件在当地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项目,优先在当地实施产业布局。

第二十五条 扶贫、民政、卫生计生等部门应当落实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整村推进、定点帮扶、社保衔接,帮助贫困群众精准脱贫;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机制;加强县乡村医疗及公共卫生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满足农牧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

第二十六条 语言文字和翻译工作管理机构应当依法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提倡和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

公共场所、公用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行业的牌匾、广告、告示、标志牌, 宣传类、公益类的标语等,应当同时使用规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第二十七条 文化、文物、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应当加大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统古村落保护力度,加强濒危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籍搜集、保护、抢救、挖掘、整理、出版和研究工作,支持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发展。

第二十八条 农业、林业、畜牧等有关部门应当推动特色农牧业基地建设、科技支撑、加工转化、市场开拓等方面能力建设,构建现代农牧业体系,促进特色农牧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各族农牧民长期稳定增收,打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物质基础。

第二十九条 发展和改革、财政、旅游、民族事务、商务、税务、金融等部门应当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扶持民族贸易、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民族手工业、旅游业的优惠政策,培育民族品牌,推动民族特色产业发展。

第三章 社会责任

第三十条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族公民应当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

各族公民应当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第三十一条 各族公民应当互相尊重风俗习惯,坚持习俗的问题用尊重的态度去对待。

第三十二条 各族公民应当坚持反暴力、讲法治、讲秩序,遵守宪法法律法规的规定,积极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谐。

第三十三条 各级群团组织应当发挥群众工作优势,创造性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营造全社会共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氛围。

工会应当发挥联系各族职工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职工群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共青团应当发挥引领青少年的作用,团结青年、凝聚青年、带领青年积极投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融情实践活动,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使各族青少年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成长在一起。

妇联应当发挥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作用,教育、引导各族妇女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共建团结和谐、和睦融洽的邻里、家庭关系。

第三十四条 工商联、文联、社科联等各类社会团体应当发挥各自特点和优势,积极做好民族团结工作。

第三十五条 学校应当加强师生员工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自觉承担起反分裂、反渗透的责任。发挥教师在“去极端化”中的教育引导和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拒绝愚昧、反对迷信、抵制极端。

禁止任何人利用学校讲台、讲坛等散布、传播危害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言论。

第三十六条 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等各类培训机构应当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等教育活动,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阵地作用。

高等院校及有关社科研究机构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和政策研究,加强涉疆社科理论研究,做好重大思想理论问题辨析引导,旗帜鲜明地批驳“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民族自决”、“高度自治”等错误观念,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科学理论支持。

第三十七条 大众传媒、新兴媒体应当创新载体和方式,充分利用新技术,针对不同对象和受众特点,多渠道、全方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报道活动。

第三十八条 各类企业应当发挥吸纳各族公民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履行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各类企业应当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纳入企业发展规划,积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企业,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

第三十九条 家庭应当发挥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积极作用。

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以良好的品行影响子女,以民族团结思想教育子女,培养、传播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思想。

第四十条 宗教人士应当向信教群众宣传相互包容、和谐共处和团结友善的理念,将爱国、和平、团结、中道、宽容、善行等教义贯穿到讲经解经活动中,积极引导信教群众树立正信正行,自觉抵制非法宗教活动,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

第四十一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妨碍社会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不得干预国家行政、司法、教育、文化、婚姻、计划生育和继承等制度。

第四十二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散布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论;不得收集、提供、制作、传播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信息;不得宣扬和传播宗教极端思想;不得实施破坏民族团结、煽动民族分裂、危害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的行为。

第四十三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因地域、族别、宗教信仰及其他因素排斥、歧视和人为设置障碍,损害各族群众平等参与社会管理、市场竞争以及平等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

第四十四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影视、网络等载体以及地域名称、企业名称、品牌商标、广告发布和其他商业性活动中出现侵犯民族风俗习惯、损害民族尊严、伤害民族感情的内容和行为。

禁止制作、表演、传播含有侵犯民族风俗习惯、伤害民族感情,煽动民族歧视、民族仇恨等内容的节目。

第四十五条 宾馆、饭店、车站、集贸市场等公共活动场所和铁路、民航等交通运输领域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做好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向各族公民提供同等服务,不得以地域、族别、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为由,歧视、变相歧视或者拒绝提供服务。

餐饮服务行业应当合法经营、诚信友爱,其字号、招牌和食品的名称、包装、广告不得含有违反法律法规的语言、文字、符号、图案及其组合,尊重各民族饮食习惯。

第四章 保障与监督

第四十六条 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实行领导责任制和目标责任考核制,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绩效考核体系。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所需经费。

第四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奖励各民族联合创业、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等方面作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自治区至少每5年,州、市(地)至少每3年,县(市、区)至少每2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第四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充分运用民族团结进步成果,教育群众、宣传群众,凝聚人心。

第五十条 获得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的,每年年底可获得一次性奖励。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奖励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规定。

第五十一条 每年5月为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月。

第五十二条 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应当讲求实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说服力。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址)、烈士陵园等场所进行,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第五十三条 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以及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应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宣传报道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事迹和人物,揭露、抨击破坏民族团结的违法违纪行为。

第五十四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破坏民族团结进步的行为有权进行监督、批评、制止和举报。依法受理举报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予以答复。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五条 国家机关、群团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组织和其他组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民族宗教事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整改期间不得参加各级各类先进集体评选;逾期不改正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予以通报,取消相应的荣誉称号和达标单位资格,同时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相应责任:

(一)未履行本条例规定的职责的;

(二)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造成严重影响的;

(三)不及时处理、化解本单位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矛盾纠纷,出现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群体性事件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其他违反本条例规定的。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规定的,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五十八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玩忽职守、弄虚作假、滥用职权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应当给予处罚的其他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六章 附则

篇8: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2015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明确指出要把‘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作为云南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把‘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五项重点工作之一。今天,《风光》杂志请各位专家学者拨冗参加座谈会,就是表明了媒体人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是请专家学者们一道为云南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支招。”《风光》杂志社社长蔡金华言简意赅,直奔主题。

“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基于世情、国情以及云南省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赋予云南的重大政治使命,也是云南实现跨越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示范创建处处长鲁德忠首先发言说:“示范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立足当前,抓好重点工作。一是握紧发展这把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不断开创跨越式发展的新空间和新路径;二是握紧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战略任务,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三是打好扶贫攻坚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大力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着力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五是建立健全示范区建设工作体制机制,不断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专家学者们对鲁处长从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高度的诠释非常赞同。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张亚平说,党中央把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担交给云南,饱含了党中央对云南民族工作的殷切希望。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和总体要求,坚定不移地践行“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理念,把“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作為主线一以贯之,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努力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定要浓墨重彩加以突出。”云南民族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若青建议,在建设云南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路径上,要精心考虑如下几点:第一,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二,大力加强“四个认同”教育,进一步筑牢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第三,着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第四,扎实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不断夯实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条件;第五,积极打造云南民族精神高地,不断增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感召力、影响力;第六,着力抓好意识形态管理,打牢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安全屏障。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民族生态学博士尹仑认为:“促进文艺事业的发展,农村是重头戏,应采取以下具体办法:拍摄适合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群众观看的影视作品,针对有条件的民族地区要专门成立针对农村的电视频道;定期组织专业文艺团队到农村演出,同时,在县一级要组织本民族专业的文艺团队;建立农村的乡土艺术家数据库,定期举办农村文艺汇演,促进乡土艺术之间的交流;在自然村一级以当地村民设立农村文艺员,定期组织村里的文艺活动;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外出务工的少数民族青年,在城市中要利用网络和微信等平台,设立民族文艺活动中心,定期免费组织其观看文艺表演、艺术展和电影,丰富其在城市中的文艺生活。”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不能忽视。” 省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巡视员张勇说,古人云:富不学,富不长;穷不学,穷不尽。重不重视学习,擅不擅长学习,是民族、地方文化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因素。党和政府应下功夫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加快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各族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提高整体民族素质,是发展的实质和核心,是民族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标志。只有民族素质提高,才能真正缩小差距、加快发展。

“我还想再谈谈民族文化。”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副所长、省民族学会苗学研究会会长古文凤言犹未尽地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延续的血脉。在‘云南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来谈民族文化的发展时,要注意民族文化的‘均衡发展’问题。当前,云南民族文化的发展存在着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巨大的不均衡、不平等现象,成为影响云南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潜在因素。尤其是16个跨境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它不仅涉及民族文化平等发展的权利问题,还涉及国际影响和民族文化的戍边能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部署,跨境民族文化的建设及其对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作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

会场气氛热烈、专家学者们畅所欲言,一直持续到晚六时许,专家学者们结合自己的研究专业,提出了一系列中肯、有见地的建议,流露出了对早日建成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期盼。

《风光》杂志社社长蔡金华主持会议,《风光》杂志社编务委员会主任吴安臣、主编熊树文、运营委员会主任字如方和部分采编人员参加了会议。

责任编辑:吴安臣

篇9:《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

1、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的规定,下列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组织和个人不得从事的行为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不得实施破坏民族团结、煽动民族分裂、危害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的行为 B.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散布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论

C.不得宣扬和传播宗教极端思想

D.不得收看、收集、提供、制作、传播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信息 正确答案:D2、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的规定,学校应当加强师生员工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自觉承担起()的责任。

A.反分裂、反极端 B.处罚 C.反极端

D.反分裂、反渗透 正确答案:D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餐饮服务行业应当合法经营、诚信友爱,其()不得含有违反法律法规的语言、文字、符号、图案及其组合,尊重各民族饮食习惯。

A.字号、招牌和食品的名称、包装、广告 B.方案 C.店内规程 D.配料

正确答案:A4、每年()月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月。A.5 B.3 C.10 D.12 正确答案:A5、国家机关、群团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组织和其他组织不及时处理、化解本单位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矛盾纠纷,出现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群体性事件并造成严

重后果的该如何处理?()A.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B.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

C.由县级以上民族宗教事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整改期间不得参加各级各类先进集体评选

D.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C 多选题

6、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的规定,下列关于社会责任的说法正确的有()。

A.各族公民应当互相尊重风俗习惯,坚持习俗的问题用尊重的态度去对待

B.大众传媒、新兴媒体应当创新载体和方式,充分利用新技术,针对不同对象和受众特点,多渠道、全方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报道活动

C.工会应当发挥联系各族职工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职工群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D.工商联、文联、社科联等各类社会团体应当发挥各自特点和优势,积极做好民族团结工作

正确答案:ABCD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等院校及有关社科研究机构应当旗帜鲜明地批驳()。A.“泛伊斯兰主义” B.“泛突厥主义” C.“民族自决” D.“高度自治”

正确答案:ABCD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循序渐进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A.环境优化 B.经济补助 C.资源倾斜 D.财政补贴

正确答案:ABC9、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职责包括()。

A.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

B.研究和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规划,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目标责任,建立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长效机制

C.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相结合,统一部署、统一安排、统一落实、统一检查验收

D.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健全工作机制,完善考评体系,明确创建目标,培养树立典型,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珍惜团结、维护团结、加强团结

正确答案:ABCD10、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的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活动中出现侵犯民族风俗习惯、损害民族尊严、伤害民族感情的内容和行为。A.品牌商标 B.网络载体 C.企业名称 D.广告发布

正确答案:ABCD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民族团结进步的相关内容应当纳入()。A.行业规范 B.村规民约 C.学生守则 D.市民公约

正确答案:ABCD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应当加强本辖区内村(居)民和流动人口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A.乡(镇、场)B.街道

C.村(居)民委员会 D.社区

正确答案:ABCD10、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的规定,()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绩效考核体系。A.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实行领导责任制 B.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实行分工责任制 C.目标责任考核制 D.季度目标责任考核制 正确答案:AC

1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进()。A.进团场连队 B.进军(警)营 C.进宗教活动场所 D.进乡镇(街道)正确答案:ABCD14、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的规定,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利用()场所进行,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A.烈士陵园

B.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C.博物馆

D.革命历史纪念馆(址)正确答案:ABCD

判断题

16、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的,每年年底可获得一次性奖励。

正确答案:对

1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破坏民族团结进步的行为有权进行监督、批评、制止和举报。依法受理举报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予以答复。正确答案:对

1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县(市、区)至少每5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正确答案:错

1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明确规定,禁止任何人利用学校讲台、讲坛等散布、传播危害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言论。

正确答案:对

2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正确答案:对

1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家庭应当发挥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积极作用。正确答案:对

17、国家机关、群团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组织和其他组织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造成严重影响的,由县级以上民族宗教事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整改期间不影响参加各级各类先进集体评选。

正确答案:错

1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明确禁止制作、表演、传播含有侵犯民族风俗习惯、伤害民族感情,煽动民族歧视、民族仇恨等内容的节目。正确答案:对

1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因地域、族别、宗教信仰及其他因素排斥、歧视和人为设置障碍,损害各族群众平等参与社会管理、市场竞争以及平等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正确答案:对

2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玩忽职守、弄虚作假、滥用职权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正确答案:对

1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家庭应当发挥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积极作用。正确答案:对

1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宾馆、饭店、车站、集贸市场等公共活动场所和铁路、民航等交通运输领域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做好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向各族公民提供同等服务,不得以地域、族别、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为由,歧视、变相歧视或者拒绝提供服务。正确答案:对

篇10:《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

格桑顿珠

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云南民族地区认真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全省呈现出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

一、改革开放30年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显著成就 1978日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崭新时期,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抛弃了“民族问题实质是阶级问题”的左倾错误,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充分调动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集中精力抓发展改革,大力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实现生产总值达182020亿元,是1978年3162亿元的57倍;人均GDP达到8136元,是1978年的41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94元,是1978年7395元的30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0452亿元,是1978年271亿元的385倍;地方财政收入达13555亿元,是1978年308亿元的44倍。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基础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民族地区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小学有免费教育、中学有寄宿制、大中专有民族院校的民族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建成了1所综合性云南民族大学、41所省定民族中小学、5500所半寄宿制民族小学、34所贫困县第一中学民族部,2007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达25717万人,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33%,比1978年增加11546万人;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贫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全面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古籍、文物等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全面加强,培育打造了一大批民族文化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民族工艺、歌舞、节日、服饰、饮食、建筑、医药、旅游等民族文化产业。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民族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先后制定和修订了8个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共37件,制定了单行条例88件,颁布实施了《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云南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云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和《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民族法律法规。同时,还制定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决定》、《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综合性文件,初步形成了以民族区域自治为核心、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相配套的具有云南特色的民族政策法规体系。

——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和发展;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宣传教育;全面推进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探索并不断完善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正确把握民族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多年来,云南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问题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发展,为祖国边疆的繁荣稳定总结了经验,做出了贡献。

——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2007年,少数民族人才总量达到293万人,占全省总数的284%,比1979年增加548万人;党政机关少数民族干部占全省党政机关干部总数的328%,其中省级机关少数民族干部占总数的328%,州市级少数民族干部占总数的289%,全省有16个州市党委班子、14个州市政府班子和115个县级党委班子、113个县级政府班子配备了少数民族干部。实现了云南5000人以上的25个少数民族都有1名以上干部在省直部门担任厅级领导干部的目标,特别是独龙、德昂、阿昌、布朗等人口较少民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有本民族干部担任省直部门厅级领导。

30年来云南民族工作实践证明,中国的民族理论是科学的,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云南的民族工作是成功的、有效的。特别是近十年来,云南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不断探索,在全国率先实施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率先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方性法规、率先制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特殊政策、率先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并不断上升为国家的政策和经验、率先提出并实现25个少数民族在省直部门都有一名厅级领导干部等做法和经验,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有的已吸收到中央文件,为全国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二、改革开放30年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主要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民族工作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在于我们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把党的民族政策同云南实际相结合,并形成了云南特色的民族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改革开放30年来云南民族工作的成功实践,为我们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安宁、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云南提供了重要启示:

——启示之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长期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云南边疆、民族、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采取不同的方针和措施:解放初期,省委、省政府确立了“慎重稳进”、“团结第一,工作第二”的方针,把搞好团结、消除民族隔阂确立为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制定了符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的特殊政策措施,派出大批民族工作队“做好事。交朋友”,帮助发展生产,建立基层政权等;五十年代中期,经过大量调查研究,从边疆的实际出发,以团结为根本,提出了“和平协商土改”、“缓冲区土改”和“直接过渡”(即不分土地,不划阶级)等特殊政策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较短时间内稳定了边疆,赢得了各族各界的支持;后来,因为“文革”期间执行“民族问题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路线,批判“边疆特殊论”,在“和平协商土改”区搞民主革命补课,在“直过区”划阶级成分,在边境民族地区推行“政治边防”。大搞“划线站队”,大批边民外流,发生“沙甸”等流血事件,引起严重的社会动荡,对全国的稳定和中华民族的大团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拨乱反正工作,平反错案冤案、恢复民族工作机构、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等一系列工作,将民族工作的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使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规。同时,健全民族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设立民族工作专项经费,强化民族工作手段,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领导、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等根本保障。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

实践证明,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正确制定发展思路和方针政策的前提,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在云南这样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省份,不仅要考虑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其特殊性,并坚持从实际出发。一是要坚持吃透两头,解放思想,克服照搬照套,深化省情认识,放眼世界,把中央方针政策同当地实际相结合,制定政策措施;二是要善于和敢于从实际出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说真话、办实事,既要对上负责,更要对下负责:三是在方法和途径上必须坚持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不搞一刀切。这既是被实践证明的,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践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把握民族问题、边疆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在民族工作指导思想上的具体体现。

——启示之二:必须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多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发展不平衡、发展基础脆弱的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因族举措。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领导和扶持,特别是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和散居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促进共同繁荣发展,一是对民族自治地方。以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核心,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势资源开发给予政策和投资倾斜。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到2007年,民族自治地方人均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突破1000美元、2000元和100亿元大关。二是对边境地区。针对云南边境地区处在反分裂、反渗透、反毒品斗争最前沿的实际,从1999年开始实施兴边富民行动,2008年三覆盖到25个边境县,每年投入资金7500多万元。特别是从2000年起,我省对边境沿线乡镇和人口较少民族、藏区农村中小学生实行“三免费”教育,有1248万名中小学生受益,为全国实施“两免一补”提供了借鉴。省委、省政府从2005起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据统计,2007年,边境25个县实现生产总值达432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33。团结、和谐、繁荣的边境成为祖国的新长城。三是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实施“一山一策、一族一策、一族几策”的特殊扶持措施。1999年,省民委对金平县者米乡拉祜族(苦聪人)实施“155”扶贫工程,经过几年的攻坚,基本解决了5000人的住房和吃饭问题。在取得成功经验后,于2002年开始,对我省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7个人口较少民族,实施“四通五有一消除”扶贫工程,2006年,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175个行政村的1407个自然村实施整村推进,到2007年,共投入专项资金387亿元,完成了783个自然村的整村推进: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基础设施和群众生产生活有了明显改善,7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175个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6元,最高的达到3000元。基诺族基本实现了整体脱贫。人口最少的独龙族告别了不通电话、不通公路的历史。四是对民族工作特殊地区建立“民族团结示范点”。按照生产发展、村容整洁、村风文明、民族团结的要求,采取“党政领导、民委牵头、部门参与、群众苦干”的方式,探索在增进民族团结、建设小康社会中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典型路子。截止2007年,全省民委系统共创建了440个示范村,呈现出民族关系和谐、邻里关系和睦、村容村貌整洁、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的新景象,为民族地区建设和谐新农村探索了思路和经验。

实践证明: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一切困难和问题的关键,是解决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根本途径。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体现了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体现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是科学发展观在民族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和生动体现。一是必须坚持发展、科学发展、共同发展,把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以发展促稳定,以发展促平等和共同繁荣,以发展促自信、自立、自强,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二是必须坚持把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族举措作为制定一切政策措施的基本原则:三是必须坚持走自力更生、国家扶持、争取外援的发展道路,促进科学发展,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促进民族平等、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安宁。

——启示之三:必须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毛泽东同志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团结是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保证”。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关系,民族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民族团结是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稳定、构建和谐云南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长期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民族平等团结作为保持边疆云南繁荣稳定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一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原则,把民族平等作为执行党的政策、制定政策措施和协调民族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推进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落实。二是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严格区分和妥善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于人民内部矛盾,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作用,多做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工作;对于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和极少数别有用心挑拨民族关系的少数人,则予以坚决打击。三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不仅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不仅要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更要教育汉族干部;不仅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领导干部”的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营造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四是建立健全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长效机制。按照“党政动手,各尽其责,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做到小事不出村、不出厂矿,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落到实处,把工作做在平时,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多年来,全省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问题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实践证明: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基础,而民族团结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团结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只有抓好了团结,使民族关系融洽和谐、社会稳定有序,才能服务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团结稳定,一切无从谈起。必须始终高举维护民族团结的伟大旗帜,凝聚和激发各民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团结奋斗;一是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正确把握民族问题的特点和规律,依法维护各民族平等权益;二是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充分相信和依靠大多数干部群众,以“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妥善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的原则,防二把民族问题一般化、一刀切,简单粗暴、激化矛盾;三是必须坚持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树立边疆、民族、团结意识,提高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贯彻民族政策的言觉性;四是必须坚持完善机制,加强平时工作、群众工作,沟通感情。为促进科学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安宁、构建和谐云南营造和谐的民族关系。

——启示之四:必须大力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长期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制定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的规划及政策措施,坚持以“增加数量、提高素质、改善结构为目标,以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为原则,采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先进后出、破格提拔等特殊措施,拓宽培养途径,着力解决薄弱环节,真正做到大力培养、大胆提拔、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培养造就了一支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密切联系群众、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进步发挥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为祖国边疆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充分发挥了党和政府联系各民族干部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实践证明,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少数民族干部的状况,既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促进科学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关键。必须坚持大力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为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安宁、促进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一是要坚持分类指导,一方面要关心照顾成长较慢的民族,使每个民族都能参政议政,另一方面也要不分民族、不受限制地大力培养,平等对待;二是要坚持能否造福于人民的标准,培养一大批具有博大胸怀的、海纳百川的、高素质的,为党为人民负责一致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三是不仅要培养,而且要充分信任、大胆使用、干中成长。

——启示之五:必须加强民族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

民族工作部门担负着协调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职责。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省到县成立党委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和设立人大、政府、政协民族工作机构,并在协调民族关系任务较重的乡镇设立民族工作专兼职助理员,不断健全民族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同时,设立民族工作专项经费,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特殊困难和问题,协调民族关系,强化民族工作手段,充分发挥民族工作部门的职能作用,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矛盾和纠纷。据统计。仅2002年以来,云南省各级民族工作部门累计排查和调处涉及民族关系方面的矛盾纠纷和隐患6000多起,为维护边疆云南的团结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民族工作的一些“热点”、“难点”地区长期派驻民族工作队、做好事,交朋友。帮助他们发展生产,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使沙甸事件、历经百年的“黑树林”地区矛盾纠纷和巍山“永建”的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妥善化解。

上一篇: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下一篇:“十三五”重点项目-工艺垃圾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