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歌词写好作文

2024-04-25

引用歌词写好作文(共3篇)

篇1:引用歌词写好作文

怎样写好课题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又叫课题申请书,是研究者为申请确立科研课题而向有关部门呈报的请示性文件,【引用】怎样写好课题开题报告。经审定后,就是课题计划书。这是我们在选定课题后进行探究所要做的第一件事。也就如造房子先要画图纸,然后按图纸来施工。假如图纸没画好,那么盖出来的房子肯定是东倒西歪的。有这么一种说法,开题报告写好了,课题也就成功了一半。因此,要想使探究课题达到预期的目标,一定要认认真真写好开题报告。下面就以《社区内吴淞铁路上海车站遗址的考察报告和开发创意》(以下简称《社》的课题开题报告为例。讲一下怎样写好开题报告。在《社》的开题报告中,包括着这样六个项目。①课题题目?→准备探究什么?②背景意义?→为什么要探究?③实施条件?→具备哪些条件?④实施过程?→怎样去探究?⑤预期成果?→可能会取得怎样的成果?⑥表现形式?→怎样表现成果?六个项目提出了六个问题,把这六个问题想清楚了,写清楚了,开题报告也就完成了。下面就按这六个项目顺序,作些分析说明。

一、课题题目作为探究活动的开端,首先你要考虑准备研究什么?要选定你的探究课题。别看题目就那么简单的一句话,一、二十个字。但份量很重。可以说字字重千斤。可以这样说,题目选准了,开题报告也就成功了一半。因为题目一旦选定,那么研究的目标、内容、对象、范围。预期的成果乃至课题的价值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被决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题目是课题的龙头,对整个课题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的关键作用。好的题目应该具备这样两个基本要求:①指向明确;②以小见大。什么叫“指向明确”。以《社》的题目为例,题目比较长,有二十五个字。但中心词只有四个字“考察开发”,指出了该课题的两个研究目标,即“考证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前面一连串的修饰定语指出课题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尽管有二十多个字,但每个字都有特定的界定。多一个少一个缺一个都不行。好的题目应该做到:文字要简炼,指向要明确,废话不能有,要素不能少。怎么叫“以小见大”呢?选定题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题目是“大”些好,还是“小”些好?应该说“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局限。大题目,社会影响大,价值高。但比较复杂,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要求比较高,不容易操纵。小题目涉及范围小,价值自然受局限。但任务单纯,目标集中,容易出成果。作为我们初中学生,又是第一次参加课题探究,还是选一些口子开得小,但研究有些深度,“以小见大”比较合适。《社》的研究对象是“原吴淞铁路上海车站遗址”,即现在的铁马商场。这个口子开得很小,仅仅是一个单位。但研究的内容还是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要考证铁马商场的由来。还要研究怎样从各个方面去进行开发,这里就有足够的探究空间,有很多文章可做。因为这个题目虽然切入口很小,仅仅是“铁马商场”这个因素,但研究目标宽泛,是个小题大做,有一定价值、定义的课题。

二、背景、意义这一部分就是要说明你为什么要探究?你这个课题是怎么想出来的?它有什么意义。价值?要求围绕课题的题目,进行解释和说明。在《社》中作了这样几方面的说明:①介绍铁马商场的由来和因此产生探究的原因。②说明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背景下开发百年火车站遗址的重要意义,调查报告《【引用】怎样写好课题开题报告》。③说明通过课题研究对帮助学生掌握科研方法,培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树立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意义。通过这些方面的说明,不仅回答了课题产生的由来,还从时代的需求,社区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高度出发,提升了课题的地位和意义,使该课题的研究价值大大提高。

三、实施条件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发展,需要有一定的条件支持。条件可以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说明。内部指我们同学的自身基础。包括学生对课题的兴趣,所掌握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外部指客观条件。如可以提供哪些参考资料?有关的实验器具,教学设备是否具备?各个方面是否重视,是否支持等等。在《社》中从四个方面交代了课题的实施条件:①由于考察对象在社区内,离学校只有300米距离,便于考察调查,这是外部条件。②由于学生对本地区的历史变迁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更有一种探究的兴趣和热情,这是由外部条件引发的内部条件。③考察对象与历史课上学过的内容有关,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这是内部条件,④相关的资料比较丰富,网络、影视、书报、杂志都可以找到有关的材料。这是外部条件。由于具备了这些条件,使这个课题具有了可行性和操作性。

四、实施过程怎样去探究呢?《社》的课题将实施过程分成两个部分;①是任务分工,②是探究步骤。任务分工首先要考虑在课题完成过程中要做哪些事?哪些事是集体完成的?哪些事是个人承担的?然后将每一件事具体落实到人,这样的分工越细越好。在《社》中,实地调查和结题报告是由全体完成的。而上网查资料,表格打印,绘制标示牌,磁卡,邮票等则分别由组员个人承担。在分工时要考虑各人的特长爱好以及家庭条件等可能性因素。如承担上网查资料的同学必须有电脑,而且是上网的。探究步骤一般要写明整个课题要分几个阶段完成。每一个阶段要用多少时间,完成什么任务。一般来说,探究步骤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要完成课题开题报告,确定任务分工;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这是三个阶段中的重点阶段,占的时间最长。要完成走访、调查、实验、制作、资料查询等一系列的工作;第三个阶段是总结阶段,要将成果汇总,写出结题论文。需要指出的是,操作步骤是有序的,但又不是死板的。有时同时并行;有时跳跃交叉。如在实施阶段中回过头来修改计划,在总结阶段中同时进行资料查询,这都是正常的。

五、预期成果围绕课题研究目标,估计可能会取得什么样的成果,要交代清楚。由于这部分内容往往就是结题论文的提纲。尽可能写得详细些。预期成果可以是各种考察、实验、调查报告,也可以是各种倡议书,建议书,模型制作,绘画设计等。《社》例中的预期成果有考察报告。内容包括:①对“铁马商场”的由来考证②“吴湘铁路是中国第一条铁路”的考证。③对现行历史教材中有关提法提出质疑;同时又有向有关部门递交的史迹综合开发建议书。内容有七个方面,都作了具体的说明。

六、表达形式探究成果可以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和载体表达出来。可以是“文字材料”,如:考察报告,实验观察日记,建议书,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资料、数据,各种活动的记录材料等。也可以是“实物材料”,如拍摄的照片,制作的模型,绘制的地图,设计的邮票,磁卡等。总之,我们课题组的同学要在老师的指导,群策群力,按照开题报告的基本要求,充分讨论酝酿,拿出象样的开题报告,为探究性课题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2:高考优秀作文的引用技术探析

翻开高考优秀作文试卷, 很多文章都不乏吸人眼球的名言佳句。 据统计, 在广东省考试院公布的10 篇2015 年高考优秀作文中, 有9 篇作文引用了名人名言或经典诗词, 有的作文甚至多处引用, 可以说, 名句成为了作文高手们的 “至爱”, 引用名句是夺取高分作文的一大法宝。 为此, 笔者总结出一种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引用方法, 又称 “引用技术”。

一、 引用技术的格式

引用作为一种漂亮的修辞格, 若是仅仅当作一种可供欣赏的语言图画, 这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毫无益处。只有实践性强的引用技术, 才能发挥修辞格的写作力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011 年版) 提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 实践性课程。” 引用名言名句到底有没有实践性强的技术格式呢? 为此, 笔者梳理高考优秀作文, 总结出4 种常用格式。

1. 显摆式引用

这种引用格式常常为 “作者+引句” 或 “作者+出处+引句”, 有些引用只有引句而无作者也无出处, 格式可以灵活多变, 不拘一格。

很多考生写作时总是困于想不到恰当的名句, 其实, 主要原因是不敢大胆架设名句与主题之间的桥梁。 我告诉大家, 引用是显摆的一个有用技术, 引用的关键其实不在于 “恰当”, 而在于 “含金量”。 引用的名言含金量之所以高, 主要在于句子本身有一种人类永恒的精神共识。 只要名句与主题有丝毫关联, 就可以冲破羞涩的牢笼。 若是还要增加引用的分量, 最好的做法是泄露作者和出处。 这样表面上是增加可信度, 实际上是提升引用的阅读征服力。

比如2015 年重庆市高考满分作文 《惭愧也是一种美德》 开头引用: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说:“恶, 往往是昙花一现的, 都要和作恶者一同灭亡; 而善, 则永世长存。”

开头第一段即为一处引用, 若是用心咀嚼的话, 就会发现狄更斯的名句与主题中心 “人做错事, 会内疚, 会惭愧, 也是一种美德” 关联并不大; 若要说有联系的话, 那只能说, 该名句也是谈论道德问题。 这里, 把名句置于开头, 更多的是将读者带到一种道德高地, 引人深思。 另外还泄露名句的作者和出处, 而且为作者挂上头衔, 更增添了名句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2. 评析式引用

这种引用格式常常为 “作者+引句+评析”, 也是一种巧妙的引用方法。

倘若显摆式引用较为粗糙的话, 那么评析式引用的技术含量显然高出一截。 这种引句内容要与主题存在直接关联, 或正相关或负相关, 也就是说两者的吻合度较高。 评析引句需要较强的思维功力, 巧妙的引用不仅仅是为了推出引句, 更是为了导出作者的思考, 增强议论的力度。 引句后文常常接着两项内容: 评点和分析, 评点引句的影响力, 分析引句的内涵。

评点的目的在于 “吹嘘” 引句的震撼力, 并把这种震撼力传递给读者。 如2015 年全国卷高考满分作文 《匠人精神, 别样风采》 的引用: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 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的这句话时常响在耳边。

这里, 作者打破常规, 机智引用, “故意” 说 “时常响在耳边”, 强调名句的价值, 目的不外乎想兜售名句, 冲击读者心灵。

当名句内容能直接论证主题时, 不妨对名句进行细致分析, 挖掘名句的内涵价值, 为自己的观点服务。 分析时常用的句式有 “此言一针见血地道出……”“诚然……可是……”。 如2015 年福建卷高考优秀作文 《行与路》 段首引用:

龙应台曾说:“在这世上, 有些关, 只能一个人过, 有些路, 只能一个人走。” 诚然, 泅渡在生命的急流中, 有人陪同会增加我们劈波斩浪的勇气, 可是人生的重要关口, 却往往要一个人去跋涉, 才能完成自我精神的升华与成长, 实现自我提升与飞跃。

在亮出作者和引句之后, 结合论点, 对引句内涵进行辩证性分析, 可以运用句式 “诚然……可是……”, 体现作者的多元思维和辩证思考。

3. 嵌入式引用

这种引用格式常常为 “引句+ ‘的’ +中心词”, 这是一种经济且实用的引用格式。

在这种引用格式中, 引句嵌入原文句子中, 常常扮演定语的角色, 修饰后面的中心词, 形成修饰关系, 引句与中心词之间也可以是替代关系。 此时的引句往往是简洁精悍的诗词佳句。 嵌入诗词佳句, 能够使得中心词的内涵更为丰富, 更为典雅, 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 更能让阅卷者立刻 “触摸” 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

比如高考优秀作文的引句短语:“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执着, “独钓寒江雪” 的悠闲,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的迅速, “泥腿子想做科学家” 的嘲讽, “霞光亦满天” 的余热。

引句对中心词进行解释修饰, 使内容更为形象, 更为具体。 再如高考优秀作文语段:

身近自然, 去享受诗意的生活。 我向往 “采菊东篱下”的悠闲, 我心仪 “人迹板桥霜” 的静谧, 我追寻 “低头弄莲子” 的祥和……而身近自然, 它恰能给我们带来悠闲、静谧、 祥和的感受。 (2015 年广东考生 《身近自然, 诗意生活》)

这里连用3 个诗句来修饰中心词, 以具体的意象对中心词进行阐释, 使得 “悠闲”、“静谧” 和 “祥和” 的内容可感性更强。

4. 穿引式引用

这种引用的格式为 “引句+引句+引句”, 这是一种富有活力的引用格式。

当写作的思路或者说分论点可以用名句来表达时, 我们不妨引用名句来串起文脉, 穿引全文, 成为文章行文转换的语言标志, 增添文章的光彩度, 也使文章笼罩浓浓的文化情味。 同时, 这样的行文结构放得开又收得拢, 读起来自有别样的韵味。 从阅卷效果来看, 这种引用容易制造兴奋, 诞生新意, 而在高考阅卷场上, 阅卷老师需要的正是兴奋点、 刺激点, 这样看来, 这种引用格式就是考场上一种理想的选择。 当然, 这种引用需要作者贮存丰富的名句, 并能智慧地找准引句与分论点之间的关联。

以被赞为 “2015 年十佳高考满分作文” 的作文 《深入灵魂的热爱》 为例, 通篇以名句穿引全文, 运用名句作为线索, 所有引句均从不同角度描写莲花的特点, 表现对莲深入灵魂的热爱, 这样的引用诗意地表现了中心。

开头:“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主体: (1)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 2) “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

( 3)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二、 主题整合与引句运用

如果说, 引用格式解决的是引句表达的问题, 引用主题解决的是写作对象的问题, 那么引用技术解决的就是引句表达与写作对象的组合问题。 其实, 作文就是一个用语言文字缔造秩序的过程。 作文从来就不是简单的工程, 而是系统的长期工程。 只有经过序列化、 层级化、 主题化的训练, 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对于作文教学来说, 我们更应看到作文是一门语言的技术, 技术过硬, 才能言之有文。 引用作为一种修辞格, 只有引用技术过硬, 才能化为写作的生产力。 而当前作文语言表达的教学弊端在于, 引用修辞纯粹被看做一种可供鉴赏的语言现象, 是一种描述性的理论概括, 或者说陈述性知识。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写作知识的学习, 并不是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更不是作文教学的目的和重点。” 当然, 作为现象分析, 引用修辞具有很强的理论解释力, 但作为作文应用, 引用修辞则难以转换成可操作的实践能力。 这也就不难解释, 我们从小学就开始背诵诗词名句, 但是到了高三, 学生可能还是难以引用一两句名言, 更不要说形成比较稳定的引用意识。

从学生的写作实践来看, 即便学生大脑中装有浩繁的名言佳句, 但是由于积累的名句支离破碎, 学习的内容、获得的体验呈碎片化, 写作还是一头雾水、 无从下笔。 其实, 积累的首要问题不是贮存, 而是提取。 提取信息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信息。 要真正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就必须建构起引用的序列化结构, 加强专项性训练, 建立可操作的实践体系。

为此, 笔者从同一主题出发, 依据主题将意义相似、相反的名句整合起来, 建构名言佳句体系, 上下延展, 左右逢源, 使主题更为立体, 更为饱满。 并分主题来训练学生引用名句的能力, 目的在于强化学生运用引用的自觉意识, 提升学生的引用加工能力。 我国著名修辞学教授王希杰在 《修辞学通论》 中告诫我们 “修辞格的生命全在于运用”, 于是, 笔者归纳了八大主题: 时代价值、 青春时间、沉默与表达、 传统与现代、 变革与坚守、 读书与写作、 人性与品德、 物质与精神。 每大主题都配有30 句名言佳句, 每句名言附上出处, 并标明名句的分析功能, 使得名句的运用更为圆满和自如。

比如, “人性与品德” 主题有下列名句:

真正的平静不在于远离车马的喧嚣, 而在于内心修篱种菊。 (民国才女林徽因) 【对 “平静” 的措施分析】

眼泪, 是生命的果; 歌声, 是生命的旗。 (当代诗人汪国真) 【对 “喜怒” 的特点分析】

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 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美国女作家奥尔珂德) 【对 “忧患” 的意义分析 】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当代诗人北岛) 【对 “卑鄙” 和 “高尚” 的对比分析 】

要逆转人性, 必须有两个因素: 无价值的劳动和暴力的威胁, 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当代作家王小波) 【对“人性” 的要素分析 】

最有道德的人, 是那些有道德却不须由外表表现出来而仍感满足的人。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 【对 “道德” 的特点分析】

… …

又如, “时代价值” 主题有下列名句:

上世纪的战乱时代, 偌大的中国, 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而今日, 偌大的中国, 再难找到平静的心灵。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 【对古今 “安静” 的对比分析】

活着就是一种成就。 (中国现代哲学家张岱年) 【对“生命” 的意义分析 】

我是哭着来, 笑着走。 ( 中国著名文学家金克木) 【对 “社会” 的态度分析 】

人生如钟摆, 在痛苦和领奖台之间徘徊。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 【对 “社会” 的状态分析】

这是最好的时代, 也是最坏的时代。 (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 【对 “时代” 的特点分析】

下个世纪将是复杂性的世纪。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 【对 “时代” 的属性分析】

… …

该主题所列项目包括校园生活、 现代文明、 精神品质等各个方面, 涉及的范围广泛, 且具有代表性, 是学生所熟悉的、 都有亲身体验的。 从应试角度来说, 这些主题基本可以覆盖作文的话题, 主题设计具有思辨性, 避免单一化的思想, 这也比较符合高考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特点。因此, 这样的主题安排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 主题化的引句整合比较符合人类的记忆规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 否则很快就会忘记。” 我们所获得的名句, 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 那将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 因为一串不连贯的名句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命。

在训练层面, 每次小作文规定主题或者中心论点, 要求引用两个以上名句; 每次大作文也规定相应的名句。 这样的写作训练虽然具有至上而下的指令性特征, 但帮助了学生检索相关信息, 使训练更具明确的指向性。 尤其可贵的是, 这样的写作训练建立了 “作文与阅读积累” 之间的桥梁, 拓宽了写作思维宽度, 让学生亲历专项写作的过程, 体验专项写作的过程, 使得训练的实效性明显增强。 学生的引用意识明显增强, 让引句扎根于学生的笔尖, 更可喜的是学生引用名句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引用名句的格式自由灵活, 语言自然文采飞扬, 意蕴深远。 借来梅花一缕魂, “借” 来他人深邃的思想, 学生的作文才能真正抵达刘勰所说的 “据事以类义, 援古以证今” 的高地。

比如, 笔者要求学生围绕 “坚守道德底线” 观点, 写一篇不少于150 字的小作文, 必须引用两句以上名言, 选择 “时代价值” 主题中的名句。 学生的作文精彩纷呈, 如:

坚守内心最纯真的道德底线, 恪守社会最质朴的规则。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曾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 也是最坏的时代。” 诚然, 喧嚣的时代炙烤着人的心灵, 美丽的玫瑰在远处摇曳, 但是, 我们不能仅仅为了心中的玫瑰而冲破道德底线, 因为那是对社会秩序、 对他人利益的践踏。 叔本华曾告诉我们, “人生如钟摆, 在痛苦和领奖台之间徘徊。” 在徘徊中, 我们不仅需要坚守 “任尔东西南北风” 的道德底线, 更需要有胸怀天下、 放眼四方的高远。

上面引句主题貌似不能论证此论点, 两者没有一一对应, 吻合度不高, 通常看来, 作者不会把这样的引句引入这里, 但是作者巧妙地把主题放置在时代背景下来思考, 找到了引句与论点之间的契合点。 于是, 底蕴丰厚的语段就诞生了。 其实, 古代文人吟诗作赋也喜欢贴上他人的佳句, 达到黄侃在 《文心雕龙札记》 中所言的 “引事引言, 凡达吾之思而已”。

篇3:考场作文的引用误区

一、滥引作文原材料。

当下考场作文以材料作文居多,于是有些学生盯着原材料死死不放。他们不仅在作文的开篇原封不动地照搬原材料,更有甚者有些学生还在文章的每一段都不折不扣地引用原材料。例如有一则这样的材料: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先要学会走,然后学会跑。任谁都跑过——无论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但跑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你或许有难忘的经历,或许有深切的感受,或许有独到的认识。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跑的体验”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以上材料其实仅仅是引出话题的引子,没有多少实质内容。然而有些学生抓住此材料不放,不仅在开头段全盘照收,而且在下面的行文中还是纠缠不休。一则这样的材料近100来字,你这样纠缠几次,试问800字的文章里又有多少是你的表达呢?其实这则材料是一个议论概括性的材料,取其中一两句足矣。像以上概括议论性的材料,相对而言,学生还会处理一点,即使照搬也就那么百来字的样子。而面对一个叙述性的材料,有些学生就犯难了。要不要引用原材料呢?其实在供材料作文中,我们完全不需引用原材料,即使要引用也只需概括式的引用。而我们有些学生面对一个记叙性的材料要么诚惶诚恐,要么恋恋不舍,正是这种心理导致有的学生一不做二不休将原材料一字不漏地照搬下来。材料是保住了,但是你自己的表述呢?要知道有些记叙性材料可是二三百字呀。因此处理原材料,我们的方法是摘取、概述。

二、滥引故事。

有这么一些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想千方设百计寻找论据,可是当他们找到论据时却不知如何处理,于是就演绎了以下这些模式:(1)记得我以前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这么一篇文章,然后将这篇文章照搬下来,最后在文章结尾处贴上论点这个标签,文章就算结束了。例如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有关“急人之所急,雪中送炭最能打动人心”的文章,这个学生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是这样写的:“记得我曾在一本杂志上看过这样一篇文章,汉献帝刘协是汉朝最后一任皇帝,一生命运坎坷,先是被董卓挟持,后来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诛杀,他逃出长安,想去东都洛阳,来到安义县时……”单讲这个故事就整整花掉600多个字,然后在文章结尾写道:“曹操一碗面条打动了汉献帝,看来急人之所急,送东西不需花哨,雪中送炭最能打动人心,效果也将事半功倍。”(2)记得我的爷爷(或者爸爸、妈妈、奶奶、哥哥、姐姐等)给我讲过这么一个故事,然后大讲故事,沉浸其中,不可自拔。殊不知,等你故事讲完了,你的文章也就完了。其实写文章时,故事不是不能引用,但务必讲究点方法,像以上这种写法,与抄袭又有何区别呢?

三、滥引诗词歌赋。

诗词歌赋乃文章之精华,在我们的文章中适当引用是无可厚非的,也是非常有益的。然而我们有一些学生往往喜欢走极端,记得一两首好诗或好歌,便舍不得放手,不引用完誓不罢休。短诗或短歌全盘引用是可以的,然而面对几十句甚至上百句的东西,也全盘照搬实在不可取。例如,有学生写了一篇《寻找自己的精神世界》,文笔很好,结构也清晰,可是得分却不高,究其原因就是在引用时出了问题。原来他在引用事例时举的是李白的精神追求,于是想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在文中他开始引用原文诗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一直引用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多少字我没数,但我知道这种引用大错特错,这些文字不可能句句都符合题意吧,为何都写下来呢?要学会筛选,要学会有所侧重。就像你在商店买一块布回家做衣服,回来后要量量身材,记一下尺寸,然后再裁剪。你不可能把整块布都披在身上,那还要裁缝师傅干什么呢?这个道理是非常清楚的。

四、引用与文章立意不相干。

在作文的评分标准里,大家都知道有发展等级这一项,其中有一条是“有文采”。于是有的学生冲着这一点大费周章,这时引用就成了他们的首选。这样好像很自然地掩盖了自己表达上的缺陷,可是胡乱引用势必导致效果相反。例如,有些学生想开篇先声夺人,抢人耳目。于是引用一大段来路不明的文字,让老师看了晕晕乎乎,不知所云。本来是想取悦老师,可结果却激怒了老师。要知道你的那段文字与文章立意根本就不搭边。这就好比在茅草屋上安一个绣球,不相称。引用要与中心立意相匹配,否则就应放弃。要知道语文老师也是应试高手,想糊弄老师不是那么容易的。动动脑筋,找准入口和角度才是明智之举。

以上四点是我们学生作文中常见现象,在高考阅卷中,这些引用往往让阅卷老师倒胃口,他怎么会给你高分呢?希望能引起广大学子的警觉。这样我们在日后的作文中少走弯路,多走正道。一篇好的文章绝非一蹴而就,需百日之功,因此前车之鉴需谨记在心,唯有如此,你的文章方可妙笔生花,出彩出众!

反 引

反用又称“反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加以评判,持否定的态度,即所使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是相反的,以达到标新立异,或起到讽刺的作用。反用从形式上还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照录原文,然后对原文加以否定或修正;第二类是直接改动原文,使本文所用的意思与原文相反;第三类是引出原文的大意,然后再提出异议。如:

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后来的道学先生们,对于母亲,表面上总算是敬重的了,然而虽然如此,中国的为母的女性,还受着自己儿子以外的一切男性的轻蔑。

(鲁迅《南腔北调集·关于妇女解放》)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是孔子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这世界上,只有女人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怨恨。”作者对这句话持否定态度,先引用这句话,接着马上对这句话作出评判,认为把女子和小人归在一起,是对女子极大的轻蔑。在要求妇女解放的时代,鲁迅先生反其意而用之,为妇女争取解放而大声疾呼。

上一篇:描写校园美景的段落下一篇:送姐姐婚礼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