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语文优质课心得体会

2024-05-02

观语文优质课心得体会(共8篇)

篇1:观语文优质课心得体会

1月14日上午,滑县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在滑县英民小学举行。我有幸目睹了24位教师的风采。观看了每位教师精彩的课堂十分钟表演。感触颇深,收获颇多。他们都用心精巧设计,形式上把模拟课堂变成了真实的课堂。每位教师都能出新出彩。

一、精心设计

我们都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而今天我们是“台上十分钟,台下精于心”。每位教师的导课设计都短促精致,学习目标精简到位;每一处教学环节都安排的精妙;每一句都做到精确通畅。每个板书都精巧设计,重点突出;每个问题都分析的精辟透彻;每秒时间都安排的精准无错。每位教师都用心备课,精心准备。短时间、小舞台展现的却是一颗颗精诚之心,巧匠之心。

二、真实课堂

虽然时间只有十分钟,虽然教室没有学生,但每位老师心中都装着学生。十分钟,展现的却是平时的真课堂。一一身身纯朴的衣服;一句句真诚的同学好;一脸脸真诚的微笑;一声声真挚的赞美与鼓励…… “分组合作,展示交流。你来读,你来答,你来演……真好!真棒!”在耳边不时地回响。

这是真课堂,教室没学生,教师心中却有学生。这不是煽情的表演,这就是真实的、平时的课堂。

三、独特创新

最打动我的是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独特创新点。综观分数得分高者,必出新出彩。

1. 导课新

放开喉咙唱童年,简介鲁迅话童真。叙说经历真体验,优美语句做前言。

2.语言新

有的语调抑扬顿挫;有的语言可亲,以情感人;有的自然流畅,真实真诚;有的清晰响亮;有的温柔甜美。闭眼混听,真如一曲美妙的交响乐。

3.板书新

有的将百草园的景物绘成一朵花;有的将百草园的景物板成一个“乐”字;有的板书成一把伞,伞外是风雨,伞下是鲁迅的温情童年;有的将百草园画成一个快乐“圆”,将三味书屋画成一个小屋。都贮满了鲁迅童年的欢乐。有的将内容自编成一副对联,一首诗……

一次经历,一次收获,重温了微型课的精彩,学习了参选教师的优点,提升了自己的课堂设计,丰富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边悟边行,不断学习,不断探索……

作者|八里营乡初级中学 黄自广

篇2:观语文优质课心得体会

一边享受着惬意的假期,一边也不忘要给自己充充电。教师平时的工作忙碌而充实,利用这个假期可以好好通过看看优质课视频和看书提升自己。下面就对我印象深刻的内容跟大家一起分享

一、优秀的个人素质

作为一个优秀的英语老师,准确的发音流利的口语是基本功。我观看的几个视频中每一个英语老师都能够全英文授课,课堂用语准确流利。这样我相信他们的学生也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也可以大量输出正确的英语,培养正确的语感。即使在课堂上学生说出错了,老师纠正并鼓励学生练习,继续发言。建立起学习外语的信心。而且作为一个优秀的英语老师,说着一口纯正地道的英语,丰富的词汇量和知识储备会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让学生认可,佩服你,并愿意跟你学习。为了学生,也为了我自己,我也要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让自己变得更地道。

二、合理有趣的情景

这几位老师的课都有着很强的实用性。比如葛磊老师的课讲比较级,利用买东西的情景讲了bigger,smaller,cheaper等形容词比较级的用法。让学生亲身感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并让他们根据天气,身高的因素用所学词语设计一个小对话,为自己或他人挑选合适的商品,整堂课孩子乐在其中。整节课虽然以单词为重点,但是还输入了大量有用的句型,加大了整堂课的课堂容量。而冼诗慧老师讲的《weather》更是精彩。首先根据课的情景内容,从去旅游前要查天气引入,通过讲故事,听天气预报,音效,再回归地图讲有关天气的单词和句型。整堂课如行云流水一样流畅。练习环节,冼老师通过让学生听音辩词,单词和图片匹配,小组合作完成天气预报地图,阅读短文等活动,让学生一直处在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兴奋的状态。最后通过阅读短文和播报天气预报检测,学生是否很好的掌握了本课内容。冼老师根据本课的特点,设计weather这课在生活中的真实用法和合理情景,让学生可以用于生活。还有我看到的几位其他老师不约而同的都选择用情景引入新知识。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学习,既有利于学生的快速准确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用于生活。其实一直以来我的课堂也是这么做的,因为我一直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是我今后更要努力的方向。让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用于生活,让他们真正体会语言的美。

三、丰富的教具

其实,恰当的教具可以准确表达出老师的意思,既生动又准确。比如图片,声效,视频,实物,模型等。这些老师都准备了丰富的教具。比如葛老师的精心设计后的单词卡片,清楚展示了形容词原型加比较级的方法,形象的服装图片,精美的ppt制作;冼老师的立体天气图片,生动的音效,中国地图,故事录音等等,还有焦老师的简笔画,各种球类实物等等。这些教具丰富了老师们的教学,让课堂看起来有趣又多姿多彩,也让学生觉得有趣多了。即使是一些paper,短文等只要能用在恰当的环节,准确的表达老师的意思,就是有用的教具。这些丰富的教具既为这些课堂增彩不少,也提高了课堂效率,有时一个形象的教具可以代替老师很多语言,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这正是我缺少的,不善绘画的我也利用假期恶补了一些简单的简笔画。在以后的课堂上可以丰富教具的种类,用这些教具更好的服务我的课堂,让我的英语不仅高效而且有趣。

四、小组合作

篇3:语文优质课浅析

一、情感的课堂

语文教学应是一个以心灵耕耘心灵、以精神铸造精神、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过程。而“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所以语文课堂首先应是情感的课堂。一个只注重积累知识和提高能力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课堂会因缺乏师生情感的交流而黯然失色。纵观许多语文课堂, 很多成功的教学设计终因没有教师情感的融入而显得那么生硬、苍白。一个不能挖掘文本精髓, 不能把个人情感与作者情感交融, 不能把自己的真诚和深情带入课堂的教师就无法构建情感的大厦, 更无法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所以, 教师应当成为语文课堂情感的“引擎”和“纽带”, 带动学生去寻觅、去体验、去品味, 从而找到师生和文本心灵的结合点, 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因有了真情而温暖, 散发出人文的气息。当然, 这种情感不是教师的自我陶醉, 也不是教师将排练好的优美句子的简单堆砌, 更不是教师生硬的口头教育, 而应是教师与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的自然生成。可以说, 这种情感包容着教师对文本内在美的独到体会, 包含着教师对学生心灵的真情导航, 更包裹着教师本身对人生价值的深刻体味。所以说语文课堂不应只是知识、能力的汇总, 更应是师生情感的交融。

二、灵动的课堂

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 尤其在比赛中, 都依照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按部就班的把学生引入自己预先铺好的“轨道”, 在进行中也唯恐哪个学生因思维发散做一回“流星”而无法收场。其实这正是课堂资源生成的良机, 成功的课堂就应该有这种动态生成, 因为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充满灵性有思想有独特生活体验的个体, 这就决定了课堂具有不可预知性。我们不否认课前要进行周密的教学设计, 但不可保证一切都按预设的过程进行。当课堂真正开始时,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而个体的差异性就决定了他们思维的扩散性, 教师应允许并关注跳跃式的瞬间生成的内容, 适时采取灵活机动的方法, 巧妙地让其思维“归队”, 这种灵动的生成既是对教师教学素养的考验, 又是课堂宝贵的动态资源。

课堂是教师最好的练兵场, 教师对教材的透悟、对课堂的珍惜、对教学的痴爱都将成为搭建动态课堂的宝贵财富, 以促成课堂达到自然、机动、灵巧之美感。所以,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善于在课堂上开发动态资源, 也许是教师个人瞬息的灵感迸发, 也许是某种情境给了教师新的体验, 也许是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了新内涵, 也许是从学生的质疑中找到了新奇点, 也许是从学生的回答中悟到了新思路……, 只要是离开预设轨道的哪怕一点点, 都会让原本平静的课堂掀起新波澜。课堂经过不断地变化、创造、生成、润泽, 将会有效地促进师生的思想生成和情感积淀。总之, 压抑个性的“圈套”程序因没有了动感而缺乏生机, 只有不断注入“活水”, 才会让“半亩方塘”更具魅力。

三、人文的课堂

以人为本已成为课改的根本理念, 尊重人、发展人、培养人是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优质的课堂就应站在这个制高点, 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成长为目标, 努力创设和谐温暖的课堂氛围, 培养并构建学生完美的精神世界。

首先,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精神, 并搭建好从课堂到生活的平台, 完成语文服务于生活的宗旨。在教材中有许多具备人文色彩、意蕴深刻、文质兼美的文章, 能将学生带入丰富多彩的人性世界。如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不同的态度中, 引导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人性的丑恶, 从而迁移到现实生活, 真切体会到亲情的可贵, 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其次, 教师还应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师生互动的动态课堂上, 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拥有合作意识、增强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从而陶冶性情、培养习惯、完善人格、健全人生。即使我们培养出的不是高材生, 但一定是一个积极乐观、富有社会责任感、热爱生活的独立个体, 当然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因为任何生命的长河都源于涓涓细流的累积。

四、艺术的课堂

教学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优质课的课堂上, 教师就犹如一个雕塑家去雕琢一件件作品, 既需从大处着眼整体布局, 又需在细微之处细细打磨, 最终才可成为一件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课堂艺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构思艺术、语言艺术、板书艺术。 (一) 教学过程的构思艺术理应成为一堂好课的“窗口”。如导入新课, 无论是歌曲、图画, 还是问题、故事, 都应以给人自然之美为原则, 不求华丽但求真挚, 不求时尚但求有效;主体教法学法应完成趣味性、实效性、灵活性的有机整合, 有一种动静结合的和谐之美。整个课堂应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师生和文本的统一、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就像渔翁撒网, 时而张开, 时而收拢, 真正做到开而不乱, 活而不散。总之, 灵巧的构思让我们的课堂既要有“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静谧美, 又要有惊涛拍岸的动态美;既要有团结协作、逐渐柳暗花明的探究美, 又要有情感激荡的人文美。 (二) 教师的语言艺术在语文优质课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恰当准确的表达可以寄厚于轻, 寄深于浅, 寄直于曲, 有效地传情达意。朴实真挚是一种美, 稳重亲切也不乏是一种风格, 活泼幽默也是一种特色。或激情澎湃, 或平静柔和, 去浇灌学生的心田。简洁又不失情感, 朴实又不失生动, 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去感受生活, 在语言的海洋里徜徉。“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这就涉及到教师的评价性语言。有的课堂没有赏识, 有的整堂课都在肯定, 前者缺失的是人文, 后者缺失的是真诚, 中肯的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评价是要给学生一个信号, 或需战胜自卑, 或需改进方法, 或需学会合作等, 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发现不足, 读出希望, 获取动力, 赢得自尊。 (三) 板书艺术也是优质课的一大亮点。因为它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对重点的把握、对美的追求三者合一的智慧的集结。或直观性强, 或趣味性浓, 或启发性大, 总之它是教学内容的精华。如有人把《行道树》一课的板书设计成树的形状, 树干标为人生价值, 树枝部分标上高尚、神圣、深沉等关键词, 这既是对学生生命价值取向的引导, 也吻合了通过树去关注人的原则, 同时达到一种立体的美感。

在课堂中实践、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 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一定会让优质课之花越开越艳丽!

摘要:语文优质课可以说是新课改舞台上的“标准模特”,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课改精神的实质, 也引领着语文教学的创新方向。语文优质课应集情感、灵动、人文、艺术于一身, 绽放表里如一的美丽, 散发从内到外的馨香。

篇4:观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有感

一、牵一发而动全身。

湖北省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提出了“主问题”阅读教学手段。“主问题”的教学手段,要求教师在阅读课堂上,减少过去课堂上“连问”、“追问”和“碎问”过多的现象,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在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活动中,充分而主动地与文本、同学和老师进行对话,形成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使之对课文内容进行更集中深入有效的思考和探究。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内容清晰了、学习环节也简单了。

(一)找到牵动全身的“发”。

主问题的设计要深,要能迅速提挈全篇的学习,要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找到牵动全身的“发”呢?

1.从课文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丽水钟老师和衢州的郑老师执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抓住了“壮”。问学生从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关键词是哪个词?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雄壮”?真的只在表现辛弃疾的“雄壮”吗?

2.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设计主问题。金华张老师执教《杨修之死》,问学生预习后你对杨修怎么评价?文中曹操手下的大将夏侯惇是怎样评价杨修的?学生找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杨修“真知”曹操文中表现在哪里?杨修“真知”曹操吗?真知……思索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通过“真知”这一突破口展开了对文本的阅读,对人物命运的思索。

3.要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主问题。 杭外黄老师的《孤独之旅》抓住“诗意”探索文本。她先把文中的一段文字改写成诗的形式,让学生朗读。当学生读得全情投入时,黄老师说:“其实这不是一首诗,而是文中的一段话。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段落,你把觉得最有诗意的语段找出来,读一读。”从品读诗意的语言到用诗意的语言写作。抓住曹文轩的小说的语言特色入手,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从作者的作品风格入手设计主问题。这种设计适合那些主题深刻,理解较难的文章。可以借助作者本身要在文本中表达的思想或他人对他作品的评价为突破口设计主问题。如当初我在执教《孔乙己》时,抓住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展开对文本的理解。明白可怜之人孔乙己既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一位不懂思变、不求上进的人,是社会的腐朽物。不能一味地同情,立体式地看待人物,加深对文本地理解。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直指教学目标,有利于达到高效目的。

(二)牵“发”动“全身”。

我们找到了牵动全身的“发”,那又如何动“全身”呢?

省级优质课就做了很好的解答:有整体感又要有节奏感。整体感:课堂是一个整体,不能让它支离破碎,缺乏联系。要任务集中,脉络清晰。有了主问题的设计,教师的课就有了主题,线索,教师往往可以把握住课的整体感。所以我想多说一下节奏感。

节奏本是音乐上的用语。歌曲演绎要有轻重缓急,高亢低沉。引之用于课堂教学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不能做平面滑行,而要由浅入深式地探究。并要形成跌宕起伏,错落有致,韵味无穷的效果。“文似看山不喜平”语文课教学就应如一篇美文:享受中又能引起思索。

杭州李老师在节奏感的把握我认为是非常到位的。《香菱学诗》中通过文本看到人物的内心是教学的难点。上课伊始,李老师以原著题目《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与文章的题目对比。领悟原著题目表明了香菱学诗的态度“苦”,文中哪里道出了苦?香菱自己觉得苦吗?透过香菱的笑,觉得她以苦为乐,学诗到了痴迷的程度。“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可改为“慕雅女雅集痴吟诗”。如此痴迷人人欣赏吗?引入对香菱的身世、死因的了解。再读“笑”,慕雅女雅集吟苦诗啊。苦吟诗——痴吟诗——吟苦诗,学生、课堂都在随之笑、悲。学生起初读描写香菱笑的语句,笑逐颜开;再读香菱的笑,感同身受,脸色凝重,声音低沉。

课堂有起有伏,教师很好的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掌控全局,把握节奏。在教学设计时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抽象的原则设计。对知识点的安排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对教材内容的解析披文入情,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体悟情感。此外,教材的处理也立足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以一篇课文走进香菱的内心,以《香菱学诗》开启了阅读《红楼梦》的一扇窗。

二、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西方教育理论上,有一种木桶理论,就是说人的成长发展像木桶盛水,往往受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限制。一个人的知识必须尽可能的全面。

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这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道理很简单,教师本身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而读书是最为重要的学习途径。读书不仅可以丰厚文化底蕴,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读书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鲜活,细腻和温柔,使教师具有不断增长的分享的内在需要,从而克服对于教学的倦怠感,是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的感染力。

每个学生对文本都有自己的见解,有些还颇有思想性。可总归有些零碎,缺少体系。理解上也往往会存在局限性,就事论事,只绕着文本,缺少思考问题的深度。所以教师对文本必须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才能做好引导的作用。

曾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位乡村教师的课,非常赞叹。问这位教师:“你备课用了多少时间?”老师说:“我用一辈子时间备课,如果说是这节课的直接备课时间是15分钟。”这个故事很好的体现了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让年龄与学识成正比。不要在吃老本,不要让年复一年的教学生涯掏空自己。

听课后常有老师说:“不一样就是不一样。”究竟何处不同呢?就是教师们在教学中体现出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课堂营造出了浓浓的文化氛围,形成了一个气场。教师不再是“授业、解惑”,还在馨香中“传道”。

三、春风化雨点“心灯”。

(一)春风化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润心灵,却要做到无声无息,适时而来。教师有自己的水平见解,又怎么让学生也深有同感引起共鸣呢?

学生理解有迹可循。教师们很好地立足文本,激发思维。老师的思路源自文本,学生的理解也出自文本。不会对教师的理解感到高深莫测,而把自己拒之门外。文本是形成师生“对话的”依据,也是平台。每堂课都能听到老师说:“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文中有证据吗?”“把这个词圈起来。”“如果我把这句话改成这样可以吗?”把学生的眼光拉回到文本。品味语言,概括内容,体会情感。使学生站在与作者同一纬度上,把情融入在文本中。琅琅书声萦绕课堂,老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分角色读、指导朗读。读全文,读段落,读句子,读字词。读中悟情,以情促读。不再是以繁华掩盖空虚,以形式替代内容。

适时补充加助理解。对文本的解读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要掘地三尺深挖、深探。但也不能止步于文本,缺少教学的延伸拓展。就需要根据课文的重点,教学的难点,适时适度地引入课外材料。有时把它放在作者的著作中整体理解,有时把它放在作者的创作过程中加助理解。学生临场的各种反应,都成了教师素质的展示平台。杭州的李老师提到香菱的死,学生中有人说是扶正后难产而死;有人说是被薛蟠的正室夏金桂害死的……李老师没有以权威的姿态介入而是引入了曹雪芹的判词:

“根并莲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学生通过对第三句拆字诗的理解,明白是被夏金桂害死的。对学生没有以简单的对错去定论,在课外资料中自己领悟。

衢州的郑老师在执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在体会题目的“壮”时讲了辛弃疾弱冠之年率50骑直闯5万之众的敌营,将叛贼张安国当众处置。然后鼓动万余名士兵反正,长驱渡淮,奔向南方。往事中理解辛弃疾当年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的“壮”又以《鹧鸪天》和临死前大喊:“杀贼!”“杀贼!”理解辛弃疾空有壮志却华发早生的“难酬”。课外材料的引入自然营造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无需多讲,早已入情。适时、适度的课外材料引入何尝不是教师能力的体现。教师的满腹诗书此时化作春雨,在无声无息中学生在受到了熏陶,得到了提升,激发了思维。

四、点燃心灯。

用言语感染学生。语文课堂不应是平淡冷漠的,而应该是充满喜怒哀乐等情绪的。这是由语文课程的内容所决定的,教师的教学语言如同讲演一般,想感动别人首先得感动自己,而要让自己情感为之所动,惟一的办法就是投入,投入地去讲,因课文内容而喜而悲,因文章情感而情绪化,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体验,外化为语言、表情、眼神,以及肢体的动作,置身其中,融入课堂,全身心去演绎教学的内容,倘能如此,学生怎么会不受感染呢?衢州郑老师在教授《破阵子》时,辛弃疾的壮志难酬透过她或低沉,或高亢的语言;或振奋,或忧郁的表情;丰富的肢体语言最形象地表现出来。使我们如临其中见证他的人生历程,触摸他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听课老师都被感染了。

印象最深的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朗读式结尾。打破了以往一贯的课堂总结模式,教无定法,适合就是好方法。优质课评比中的结尾,就有推波助澜,意味深远的作用。师生的情感再次碰击,思维在延伸,火花在闪烁。

利用多媒体营造氛围。应用多媒体,这当然不是稀奇事。以往课件就像教案本,教师就在读教案。教师被课件牵制着,思维也凝滞了。早就设计好的答案也套住了学生的思维。可这次多媒体成了一个助手,教师没有依赖于多媒体。课件设计以文本为基础,色调、字体、版式都用心良苦。杭州李老师大篇的采用魏碑体,来加重香菱不幸的身世。丽水钟老师的课件从头到尾六张片子,黑底白字,凸显词的悲壮。杭外黄老师用黑白底色承载了杜小康的成长之旅。课件中适时响起的合适音乐,使课堂中洋溢着和作品相吻的气氛。学生在配乐中,很快地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提高了朗读水平,加深了情感理解。

务实而不失活泼,丰富而不失深邃。师生在这里碰撞,擦出火花,照亮课堂,也感染了我这位观者。猛然发现自己已在师生共同营造的氛围中了,度过了或喜或悲的两天。

篇5:观语文优质课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参加贵州省举行的第五届综合实践优质课比赛观摩活动中,我受益匪浅,深刻体会到综合实践课的重要性,说实话,还没有参加活动前,我对这门课的认识为零,根本不知从何下手,但这次活动让我清楚这门课是以一个主题来开展活动,主题下面又分为子课题,选定一个主题过后,总共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活动。

一·主题引入阶段(选出子课题)

二·过程指导阶段(教师辅导学生实践行动)

三·总结展示阶段(学生们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四·总结评价阶段(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教师评价)参加比赛的老师总共有二十位,每堂课都非常精彩,各有千秋。看到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当自己的小主人,这就是老师的成功之处。尤其贵阳市修文扎佐二小吴永霞老师的课让我明白一个教师上课应做到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方法,发挥想象力,而不是空有热闹,天衣无缝的表演,这才是目的。专家的评课中,我更清楚了好的教学成果是“三四年级的学生是老师牵着走,五六年级的学生牵着老师走”。

篇6:语文优质课心得体会

综合各位教师的教学方式,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上课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传播过程,更是师生心灵的交汇。如果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没有沟通,一堂课的效果将是不会很好的。我所听的这些课几乎每一节课前都有一项师生情感交流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而且有的渗透了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有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情感。

如蓬师附小葛老师的一节《白鹅》,准备上课前,非常亲切地跟孩子们聊天:昨天你们知道了我姓什么?叫什么?从我的名字想到了哪一首诗?————《咏鹅》。老师让孩子一起背、唱,并让孩子起立带领孩子做动作唱歌,夸孩子们唱得好。然后跟孩子聊起自己小时候不会唱歌,怎样用一句最简单的歌来应付大人的趣事,让孩子感到老师原来也很平凡,这样就很自然地拉近了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芝罘区毓璜顶小学的刘老师在教学《雷雨》这篇文章前,先播放《夏天的雷雨》这首儿歌,伴随着动画老师带领学生边唱边做动作,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正是这一个个课前的“热身”活动,让学生们熟悉了原先还非常陌生的老师,使后面的课堂师生活动更加流畅、和谐。

二、课堂具有系统性、开放性

课堂上既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性,又注重教学方式的开放性;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又提倡合作探究;既有深入的文本研习和问题探讨,又有恰当高效的活动体验。

葛老师在让学生对比鸭的步态与鹅的步态时,让学生读书画出描写鹅与鸭子步调的句子,学生总结出鸭子的步调急速、局促不安,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地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老师让学生模仿鸭子的走相,更是惟妙惟肖。而鹅的步调的学习,学生总结出其特点后,对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深感迷惑,老师便对照图片介绍了净角就是京剧里的花脸,然后就来了一段精彩的演唱,《说唱脸谱》中的一段:蓝脸的多尔墩盗御马……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一段表演,让学生充分领略到了鹅的步调之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在如此引人入胜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陶醉、痴迷,更让所有听课的老师暗暗叫绝,并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有了这样的深切体会,之后的朗读指导也就水到渠成。

葛老师扎实的基本功,优雅的举止,游刃有余的课堂驾驭能力,让人感觉真是舒服,又心生钦佩之情。但这样的功底岂是一日可为?这样的境界怎能短日速成?

福山区回里中心小学孔老师执教的《画风》一课,在学习课文时,老师设计问题“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呢?”在引导孩子学习了赵小艺和陈丹画风的有关段落后,让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然后小组合作学习宋涛是怎样画风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多种方式读书,通过旗子飘、风车转、小树弯、雨丝斜感悟风的存在,找到风的影子。随后相机指导朗读,带着兴奋的心情,自信的口气读。在多次阅读中,让学生理解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画风的过程。认识到风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新。

三、善于创设情境

在《雷雨》教学中,刘老师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也促发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如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在学生感受了雷雨前的自然现象的变化后,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黑沉沉”写出了乌云怎么样的变化?“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在引导学生理解“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个句子时,“垂”比较抽象,难理解,老师用多媒体制作蜘蛛垂下来的动作变化画面,将抽象变为直观,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能回答:“‘垂’是说蜘蛛顺着一根蛛丝从网上下来。”

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观察动画后,引导学生理解“哗,哗,哗”的声音,表明而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描写而过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语言片段非常美,让学生仔细看雨后初晴的画面,把画面中描绘的雨后美景找出来,在寻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

口语交际《奇妙的动物世界》,在导入新课后,老师播放了一段动物世界的片头,伴随着激昂奔放的音乐—————just blue,画面上出现了展翅翱翔的雄鹰,草原上奔跑的猎豹、潇洒的雄狮……所有的孩子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轻而易举地进入了这奇妙的动物世界。接下来的描绘:我看到了一只xxxx的xxxx。学生的回答积极踊跃。

四、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种认识能力,是构成学生智力的重要心里因素,他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很重视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培养。如《荷叶圆圆》一课,学完课文后,老师又提出问题:在这片荷塘里,荷叶还会有哪些好伙伴?xxxx说:“荷叶是我的xxxx。” 《画风》一课即将结束时,老师让学生闭眼想象,风姑娘问:“你想怎样画风?”我说:“xxxx。”这些环节的安排,让学生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仅使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使语言表达能得到了提高,而且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独立见解,从而达到学用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同时在愉快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以发展。

五、课件制作精美,实用性强。

语文阅读材料往往采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来表现事物。而事物不仅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而且还可以通过图片、影像、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媒体来表达。这些多媒体手段将真切的声音、生动的图像、跃动的影像和形象的动画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容易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本次参加讲课的教师都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如:《雷雨》中精彩的flash课件,《月球之谜》中有关月球的录像资料,《北京的春节》精美的画面,喜庆的背景音乐……老师们的课件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实用有效,不花哨,不杂乱。无论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还是从视听效果上,都富有创意。

在这次听课活动中我还有幸听了一节综合性学习课《走进清明》,老师在展示成果时所采用的方式更是精彩万分,有非常活跃的有奖竞猜,有全组的歌舞表演,有优美的配乐朗诵诗词,还有学生自拍的DV,真是让我们大饱眼福,大饱耳福。

篇7:小学语文优质课观课心得体会

这次有幸聆听了小学语文优质课大赛后,我真真正正感到获益匪浅。自新课改以来,我参加过几次语文课堂教学听课活动,听课后感觉越听越迷茫,不知道到底如何教学生学语文?不明白如何做到高效的课堂教学。通过这次的活动,犹如醍醐灌顶。理解和明白了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真实、扎实、朴实。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高效的。同时,也被老师们扎实的基本功和多才多艺感动着。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无论新课改怎样改,我们都必须抓住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即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且通过各种手段,训练扎实。这次几位教师都进行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识字教学,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再到段,扎扎实实的落实了字词教学和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并且落实了写字教学。

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素养。

三、创建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这是几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共有的特点。教师满怀期待的尊重每一位学生,注重站在学生的角度喝学生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分享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对每位举手发言的学生不失时机的赞美,使课堂气氛十分和谐,连听课的老师也融入到了这愉悦的气氛中了。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几位优秀教师都很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经历学习的快乐。努力为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独立思考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焕发主体意识,更加主动的获取知识。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自己从文中找到了答案,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五、课堂上到处都体现着新课改的要求趋势,课堂生动,目标达成度高,无一不渗透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然而对比自己的课堂,我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一种危机感。我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必须树立一种观念:就是去学习,并且不断的学习,想要做一名好老师就必须不断的学习新的教育观念,和文化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源源不断给学生输送养料。

语文集体备课心得体会

集体备课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现,在备课中我们本着课标原则,课程原则,努力实现它的最高价值化。虽然新的形式给我们带来的是新的挑战,但是我相信,我们二年级语文备课组每一位老师的努力、奉献,团结协作、奋力拼搏,都会给新的工作目标带来新奇,来帮助顺利地完成所分配的备课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目的性明确

本学期我们在校教研组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备课组活动,力求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形式)以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在集体备课的活动中,各个教师能够各抒己见,相互研讨课文的重难点,课后拓展小练习,实践练习等,让课堂的主动权回归学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每个教师互相切磋环节,努力探究课堂最佳教学环节,希望真正的做到课堂教学的优化,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集体备课是我们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对每个单元的教学提前进行阅读和研究,集体商讨出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研究出每篇课文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每个老师都能在集体备课时候积极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还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反思教学,反思学生,尽量做到课堂教师引导,学生主体。使教学目的进一步明确。

二、发挥团队精神

有句话说得好“人心齐泰山移”,就是说团队的力量是一个无法估量的不确定值。我们应该利用集体备课中团队的优势,做到最优。在此次备课中,全体组员拧成一股绳,大家聚在一起钻研教材,确定教学内容再认真分析重点难点,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大家再一起讨论研究,对教案、课件进行修改完善,大家都按部就班的努力着,相信三备会取得阶段性的成功。

三、敢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力量之源,运用于教学中也同样适合。在教研方面,备课组成员能积极参加此次的教研活动,活动中人人能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每次都有明确的主题和详细的记录。并围绕研究课题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以理念更新、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为三大着力点,力争走出一条科学有效的教研新路。

四、需要改进

1、出于学校人力资源的制约,所以一个老师肩负着几个老师的工作,大部分学校低段都采取的包班形式,不可否认集体备课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星期三,四,老师一备课,那段按时间学生自然而然的会成为自主学习阶段,我们都知道小孩子自控力较弱,所以那段时间学生的日常辅导不能顺利进行!

2、三备要求课程统一,但是作为一个老师我们需要让学生把所讲的都懂了,学生层次不同,理解能力也不同,所以会造成一系列的教学的时间差异,以至于教学进度更不可能统一。

3相比较传统古板的授课模式和“三备”授课模式,学生更倾向于后者。但是,学生更多的是接受了其中的动画、图片、声音等,而忽略了知识的接受。

4备学生阶段,学生对一定知识对排斥,但不一定对所有知识都排斥,我觉得是阶段性的,其实有时候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妨是一个好办法,当然理解了更好。

在悄悄回顾的同时,更深感日后工作的任重道远,引领孩子们在求知路上不断走向成功,让我们自身更加成熟,将是我们永恒的追寻!

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我也刚接触教学工作。提的意见如有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我会及时改正。听专家讲座心得体会

2017年8月10日,我怀着期待的心情,参加了为期2天的学习培训。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观摩了来自北京多位名师专家的小学数学优质课,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感觉到:“走出去,总会有收获”。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听课或参加其它教研活动,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可以取得不少教学经验。因此,我怀着“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想法,带着理性的思考,欣赏了生动活泼的现场教学观摩活动,和精彩的讲座,专家们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那真是目不暇接、异彩纷呈。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久久难忘,让我们深深感觉到教学技艺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教育专家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解,心中十分叹服。叹服他们的口才,叹服他们的自信,叹服他们的敏锐,叹服他们的知识渊博。真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使我们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理解。下面我就谈谈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刘德武老师上课首先给我一种反扑归真的自然轻松状态。刘老师给我的印象是上课时,教态和蔼,营造的课堂气氛,十分轻松、自然。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使学生在上课能集中注意力,产生学习兴趣,觉得数学课有趣,减少焦虑和恐惧心理,重塑自信。其次,刘老师的备课是备对学生的素质能力的培养。正如刘老师所说:“备课要备情感,态度、目标。用读书来比喻,读书的初级目标是越读越厚。高级目标是越读越保最后升华到灵魂阶段。教学的特点是培养学生

把学会的知识迁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其它中。希望老师上课不只是一面镜子,而应是一颗钻石。因镜子只是能反射一个面,而钻石能多个面反射,就显得华丽”。因此,教材中有些会混乱学生的数感的例了要敢于取舍。例如教学锐角和钝角时,就不用游乐场中的滑梯图片导入,而用自制的课件。刘老师说“我会考虑教材,但我更会考虑学生。” 最后课堂练习新颖。刘老师的练习不是为了练习而练习,而是在练习中学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大量的精主设计练习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刘老师的练习还有个特点,就是有大量开放性的思考题。

吴正宪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彩的教学方法,深深吸引着孩子们,也同样深深地启发了我。吴老师课堂的特点是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而且她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显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堂课上,吴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展示和操作,通过思考、动手分、记录过程、总结方法的活动,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到数学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分钱”到“分水果,”“分米”“分糖”等行为,最终了解了小数除法的本质其实就是分计数单位,成功地将一节枯燥的计算课变成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分分分”的课堂,让我不禁为之赞叹,也和同学们一样,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这堂课中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吴老师对孩子们“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吴老师的这堂课上,类似“有没有问题问他?”“你有什么问题吗?”这样的话贯穿了整个课堂,学生们在不断的提问,思考,解决,领悟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这节课的知识,这是一种自发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因此,在今后的数学课堂上,我也应该着重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引导孩子们多提问,多质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也成为了这学期习惯目标培养的其中之一。

徐长青老师的课语言诙谐,幽默,充满智慧。无论是课堂上,还是报告中,徐老师都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绘声绘色的讲解、夸张的肢体动作、好像永远也不会枯竭的激情,来感染每一个学生和听课老师。如:“‘嗞啦’锅来了,‘嗞啦’饼来了”,这句话徐老师不厌其烦,绘声绘色地说了好多遍,学生和老师在笑声中都感到很轻松,很自然。

徐老师的课,清新自然,不华丽但绝对经典。比如,很多老师在上这节课时,通常会用几张圆形的纸片来当饼,有的老师还把两面涂成不同的颜色,但徐老师什么教具也没用,就是利用了师生的一双手。老师的手就是锅,学生的手就是饼,手心手背就是饼的两个面。能将生活中的资源利用到如此得心应手,徐老师的教学艺术由此可见一斑。整节课堂气氛浓郁,学生兴趣盎然。

刘松老师《倍的认识》这堂课轻松自如,他的教学设计,教学构思,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刘老师作为北师大版课标教材培训首批聘任专家,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非常深刻,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本堂课在导入部分,刘松老师首先是叫一名同学上台,接着再叫分别比该学生矮和高的两名学生上台,让下面学生说说谁比谁高,谁比谁矮,让学判断高矮,强调比的对象不同,结果也不同。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本堂课的尾声,刘老师设计的游戏环节让人印象深刻。依次翻动黄花,让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黄花的朵数和蓝花朵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此时,刘老师追问:为什么前面我们说黄花是蓝花的几倍,现在却变成蓝花是黄花的几倍?这样的提问更加让学生理解当比的标准不一样,倍数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刘松老师的整堂课轻松自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也突出了主角和配角的完美组合,幽默与睿智的完全展示。

总之,我这次去聆听了著名教育专家公开课和专题报告,感觉收获颇多,受益匪浅。我真正领略到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借鉴著名教育专家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老教师带新教师计划

青年教师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既缺乏教学经验又缺乏基本社会阅历及人际交往能力。他们是教育战线上的新兵,关心和培养新教师,提高他们的各项素质,是学校与体育教研组面临的重大课题。我区各学校采用的方法是“新老结对,以老带新”校本培训模式,充分发挥老教师优势,用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人生阅历,帮助带动青年教师早日成长,使他们尽快适应体育教学。

一、“以老带新”老教师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传师德:培养青年教师的思想觉悟,使他们具有高尚的情操,坚定的信念,健全的人格,以及爱岗敬业,恪尽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他们言传身教、以身立教的教育理念。帮教学:每学期初老教师帮新教师制定计划目标,指导新教师认真熟悉大纲、分析教材,以及如何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等。老教师要反复观摩新教师的教学过程,帮助分析问题,查找原因。要把听、析、改结合起来,做到实践—反思—实践—提高,帮助他们稳步提高,教有所获。

带科研:带动新教师转变观念,树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意识,在教学中主劝分担一些研究性课题任务,使他们有一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新教师树立起正确的科研价值观。指导新教师用科研方法解决问题,提升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和科研水平,做好角色与功能的转变。

二、“以老带新”新教师要发扬“学,问,练”的精神。学:主要是学习老教师的成功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要学老教师怎样备课、语言表达以及动作示范等各种技能,还有组织教学与驾驭课堂的能力。多听老教师的示范课,课后要认真反思,多吸取老教师的经验,要善于发现每一位老师的闪光点。评好每一节课,多与他们交流心得,只有吸取别人的经验的同时再加入自己的见解,新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日趋成熟。

问:新教师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虽然新教师的学历高,但教学经验缺乏。因此,在教学中自己有不懂地方或模糊的知识点要大胆诚恳向老教师请教,然后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练:新教师要刻苦磨练基本功和教学技能,在得到老教师的指点后,要反复的练习,把它转变为自己的立身之本。主要练好以下几项基本功:1.处理教材的基本功,2.语言表达基本功,3.实施教学活动基本功,4.观察了解学生的基本功,5.科研能力基本功。

三、建立客观公证的评价机制

学校要建立一个“以老带新”的长效机制。切不可因为教师缺、任务重就急功近利,让青年教师背负重担,匆匆上阵,站在讲台上品尝那种被动和尴尬的滋味。一般三年为一周期,三年内新教师能在学校及校级以上的各类教学活动中顺利上好评比课、观摩等,并且还能在各类教科研比赛中获奖。同时,学校也要有一个合理公平的考评体系,能给帮带的中老年教师在工作量、奖金和考核中给予适当的倾斜,对进步快的新教师也要表彰鼓励,这样从制度上督促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带领和帮助下快速成长起来。

浅谈教师应如何以老带新

几年来,各地都招聘特岗教师,大批的特岗教师涌进了我们学校。而社会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是全面的,如何使特岗教师快速进入教师角色,适应日常教学生活,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呢?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培养和护植特岗教师的成长,这个任务通常那些有经验的“老”教师来承担。近几年来我校实施了行之有效的“师徒结拜”制度,师徒结拜,教学相长,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受到不少的教益。本人针对新老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一些探讨,挖掘老教师的课堂教学的经验和财富,发现新教师的课堂教学的灵气和优势,促成新老教师互相学习,使我校的数学课堂教学获得创新和发展。

教学中的“老带新” 实践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1.集体备课,2.听课,3.评课,4.上示范课,5.上成功课,6.学习课堂教学的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教学技术,7.对数学教学中的理念和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集体备课 :在每一个新的章节开始时,备课组必定对本章节的教学目标进行讨论研究,明确分段目标。老教师比较熟悉教学大纲和教材,善于整体把握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掌握本课知识与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清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四个层次的具体要求,明确认知、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具体的教学目标。而新教师由于对教材的生疏,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比较困难。而新教师更接近学生,容易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也给制定教学目标带来极大的方便。利用这些差异,通过集体备课,优势互补,使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能反映教学大纲精神,又切合学生实际。

听课 :我们数学教研组非常重视听课。不到三年教龄的青年教师每周听师傅的课至少2节,其他教师的课至少一节。师傅听徒弟的课至少每学期30节。其他老师也在10节以上。新教师听师傅们的课,学习师傅们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对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师傅听徒弟的课,指导徒弟调度学和教的节奏,控制动和静的氛围。通过师徒的互相听课,徒弟迅速适应了高中数学教学,很快地走向了教学规范。评课:对每一节公开课,我组必组织集体评课。先由开课人说课,然后由两位主评人详细评课。评课人直陈得失,畅所欲言。其他老师再作补充。通过说课评课,新教师很快地学会了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如何突破重点和难点。师傅对徒弟面对面的点评,更使徒弟在较短时间内学会如何调节课堂气氛和教学节奏。上示范课 :在我们教研组,许多中老年教师上课自成风格,他们的课堂教学是青年教师特别是新教师的示范。我们提倡青年教师多听中老年教师的课,要听不同风格的课。同时,这也给中老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教出的每一堂课都是示范课。因此,我们的中老年教师也十分注意向青年教师学习,学习运用多媒体,以改变教学节奏;学习普通话,以适应发展的要求。

上成功课:青年教师每个学期都要上汇报课,新教师每年都要上校级的汇报课或市级的公开课。对于市一级的公开课,这是涉及我校声誉的影响问题。青年教师必须上成一堂成功课。这种成功课,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写出教案,经过试教,请师傅们点评,再试教,直到满意。通过这种成功课,促使新教师快速成长。

学习课堂教学的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教学技术 :随着我校推行创新教育以及学校的发展不断上档次,上台阶,我们学习课堂教学的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教学技术也是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现在我组的老师基本上掌握了多媒体的应用技术,电脑水平上了等级。在这方面,青年教师充分显示了他们的才华,很多教师上课的条理、激情和对多媒体的娴熟操作,获得听课和评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对数学教学中的理念和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年轻教师在教好课的基础上,逐步具有了扎实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理论的基础,老教师应逐步引导其进行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和教学中的延伸迁移,并引导其形成文字发表,树立起自信心,为高水平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和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师徒结拜促成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也促使中老年教师更上一层楼。大量的互相听课,为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铺平了一条大道。同时也给师傅们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不单是工作量的增加,重要的是每一节课都必须是示范课。这种压力使得师傅们获得新的发展。中老年能深入研究大纲,认真钻研教材,尤其是老教师能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掌握本课知识与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清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四个层次的具体要求,制定各课时的明确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课题的引入能注意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概念的分析准确、透彻;定理、公式的推证简洁、严密;例题的选取具有典型性,能有效的突出本课时的重点;求解的方法多样化,常有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学生的练习的数量和难易配备合理;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新教师在这些方面稍显欠缺。新教师的优势在于他们掌握了较好的现代教育的基本素质,普通话,电脑,虽然缺少实践经验,但懂得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工作热情高,善于和学生打成一片。

篇8:观语文优质课心得体会

一、教学内容要关注学生发展, 而非一味屈从于学生喜好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动力” 的理念, 然而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受到家庭、社会以及学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其审美取向并不明确,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应该立足于生活, 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身边的音乐, 又不能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启发与内容深华。

《广告音乐》一课给人以极深印象, 从内容上看, 这符合中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编播了浏阳河酒、喜之郎果冻等几段广告后, 学生的注意力已完全被广告音乐所吸引, 看图片选择适合的广告音乐的互动游戏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广告音乐特点的理解, 最后由学生选择特定商品即兴创编广告音乐并表演的环节将这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在一节课里, 完成了对广告音乐的感受——理解——简单创作的全过程, 这一过程使学生对生活中音乐的认知实践能力的发展得以提升。

而《跨时空音乐的融合》一课也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但教学效果却截然相反。该课主要分析通俗音乐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入 (欣赏王力宏《花田错》、周杰伦《霍元甲》等通俗歌曲) ;民族音乐中借用通俗音乐形式表演 (欣赏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赛马》及超级女声翻唱的《青春舞曲》) , 这一教学内容上让学生热情高涨, 课堂气氛一度非常火爆, 教师也相当投入, 每播放一首作品, 都与学生一起很大幅度的摇摆并模仿这些歌星的动作, 整堂课好似一个流行歌会, 然而教学效果却不好, 主要是因为其真正涉及的内容太过于肤浅, 仔细回忆起来, 在 “哗众”中忽略了给学生以基本的收获, 同时也缺少了欣赏课所应有的思维。

二、教学活动应强调师生互动, 而非一味要求学生参与

“重视音乐实践”也是《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即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 这也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这次音乐新课程优质课比赛, 大多数教师选择了“感受与鉴赏”这一教学领域, 它与“音乐表现”教学领域相比在实践性上并不明显, 由于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更强调体验和实践。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 音乐的本质要依赖于音乐本身来体现, 更需要通过丰富的师生互动来加深印象。欣赏和感受音乐时如果光让学生听音乐显得很苍白, 在音乐教学中如果音乐教师只是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有一定指挥能力的旁观者, 而不能很切实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 那肯定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互动”中所强调的“互”意旨师生的双边活动, 即音乐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指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由于学生本身在音乐基础及表现能力上的差异, 独自参与表现音乐的能力较差, 有的教师将目光过多地集中于学生身上, 忽略了自身的感染力, 丧失了教师的“导”。众所周知,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 此“导”除了引导之意, 还应该包含教师给学生的示范作用, 这也应是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并实践的极为重要的源泉之一。如:教师教学生区分音乐美的三种形式:优美、壮美、悲剧美, 她一再鼓励学生上台来表演, 然而学生却听不到音乐教师倾情的演唱和投入的表演, 因此课堂气氛不热烈, 学生参与兴趣不浓。教师过于静态的课堂表现不能能动地处理教学问题;而教师生动的演奏、演唱、舞蹈表演等恰到好处地融于教学内容之中, 虽说从听觉上、视觉上和专业表演艺术家的演出仍有些许差距, 但却能给学生参与表演和实践以巨大的动力, 这也是音乐课堂中师生和谐“对话”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形式。

三、教学启发应考虑学生“前理解结构”, 而非脱离其理解力

“前理解结构”是指学生原有的认识框架结构, 它由学生原有文化习惯、知识概念系统及思维习惯等构成, 因此以学生为主体, 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力,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点在教学启发时就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停留于自身对音乐题材的主观理解, 他的教学启发就可能难以奏效, 学生也就可能答非所问, 从而在课堂上产生啼笑皆非的效果。

有一位教师教学主题为《乡愁》, 以介绍马思聪《思乡曲》为主, 整节课教师的感情基调把握得很好, 从教学语言和教学节奏上看都能充分体现该教师良好的个人素质, 但是总体课堂气氛却比较闷, 学生一直都没有真正融入教师所营造的思乡氛围中, 为了启发学生, 使学生能结合自身经历来体会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师问道“你有没有离开家去远方当时是怎样的思乡情绪呢?”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没离开过!”很显然, 初中学生仍处于“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心理阶段, 对于这一种复杂感情的理解还很有限。

《神奇的乐器》一课, 教师介绍口哨, 并引导学生运用口哨表现音乐,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教室里到处洋溢着悠扬的哨声。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提问“同学们动动脑筋想一想, 除了用嘴吹出哨声, 我们的身体还能发出何种声音呢?”应该说, 这个问题的提出还是挺有意思的, 教师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运用击掌、拍腿、跺脚、捻指等声势来表现音乐, 此时他所犯的错误也是忽略了学生的“前理解结构”, 因此当大部分学生回答“放屁、打嗝”等答案时, 引发了全体学生经久不息的笑声。

四、教学对象应“面向全体学生”, 而非仅关注个别学生

无论是哪个阶段的音乐课, 教师都应该明确教学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 而应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对学生的平等性就体现在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 使他们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 享受音乐的乐趣, 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表达个人的情智。

然而, 学生的音乐基础和表现欲望存在着个体差异, 在音乐互动活动中, 有的学生总期望获得上台表演的机会, 有的学生跃跃欲试却羞于独自上台。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都喜欢积极主动参与的学生, 这样既能使自己设想的教学程序顺利进行, 又能够很快活跃课堂气氛, 因此在音乐综合课《青春舞曲》上, 教师总是将目光集中到一个男生的身上, 回答问题、演唱、学习舞蹈动作等都是这位同学, 应该说该同学的课堂配合的确不错, 但是综观其他学生的表现就显得很不可取, 因为他们非但没有积极思考教师的提问, 更没参与到音乐的表演中来, 反倒有人不断取笑那位同学。

在我们不断倡导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今天, 其实最有意义的教学应该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 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为所有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湘西音韵》课上, 教师拿出了钹与学生模拟土家族“打溜子”, 后来由两位学生配合模拟, 最后全班分成两组, 分别用击掌中的响掌和闷掌来拍打, 在不断尝试着生动有趣的新节奏后, 全体学生对于“打溜子”的演奏形式有了极其深刻的了解;在欣赏《千手观音》以后, 教师带着全班同学集体学习了简单的六拍分解舞蹈动作, 在大家都练整齐了以后, 六名同学作为代表上台来通过分拍的先后顺序体会千手观音的造型, 当台上的小演员们有模有样的“再现”了千手观音后, 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些成功的教学范例真正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就在于这种在音乐实践时“总、分”结合的教学形式更加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综上所述, 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目标的设计, 首先要把学生看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以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为依据, 既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 又立足学生未来生活的构建。它既关注学习者的兴趣、态度和需要, 又关注学习者的个性发展, 关注学习者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关注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之间的联系, 应以一种整体全面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次长沙市中学音乐新课程优质课教学比赛带给了我们很多当前音乐教学改革中的具体问题, 这都依赖于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人去思考和探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上一篇:1班刊卷首语下一篇:颂祖国比赛校长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