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案

2024-04-19

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案(精选10篇)

篇1: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案

《一滴水经过丽江》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的转换(游踪)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

2.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能力目标:欣赏文章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 情感目标:

1.学会观察和欣赏自然,懂得去发现平凡生活的美好; 2.了解丽江的历史故事,热爱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教学重难点 :

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的转换(游踪)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 2.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3.引导学生去发现平凡宁静生活的美。教学方法 :

1.情景教学法。课前让学生画出丽江风景地图。假想自己是一滴水,会经过哪些地方,想象看到的风景。

2.朗读教学法。学习散文离不开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

3.品读鉴赏法。细读文中的写景句子,对其进行赏析,并仿写。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读读写写”的字词,搜集有关丽江的民俗、故事,了解丽江的各个景点和地理位置,画出丽江风景地图,写一段导游词。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跟着导游游丽江

师:这个单元我们都在名山大川游览,昨天去看了壮观雄浑的壶口瀑布,今天我们去宁静别致的世外桃源丽江。有请我们的导游先给我们作丽江介绍。

2名同学预先准备好了导游词。学生介绍丽江。

(二)整体感知——跟着水滴游丽江

这一板块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之上扫除生字词的障碍,让学生整

/ 3

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梳理游踪,即一滴水流经了哪些地方?让学生圈点勾画表明地点的词。

学生梳理出路线图:玉龙雪山山顶——丽江坝——黑龙潭——玉河——四方街——中河——浇花人的大壶——兰花上——壶——中河——金沙江。

老师总结游记文章可以以地点变换为线安排结构。

(三)品味探究——怎样的丽江,怎样的水滴

1.让学生联系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最喜欢哪处的风景,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朗读写景的句子,在谈为什么喜欢的时候,老师适当引导赏析句子。

2.根据对课文的品读对语言的品味,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这是_________的丽江。

(美丽、祥和、宁静、美好、人们安居乐业、充满文化氛围„„)3.品读“水”的形象。

这是_________的一滴水。

学生找文中描写水的句子,说说“水”的形象。参考:憧憬和向往美好、执着追求、善于发现美好、敬仰传统文化、对未知充满好奇和热情、积极快乐„„

4.探究主旨

这滴水为什么一定要流过四方街?

结尾作者写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如何理解这句话?

示例:因为丽江古城(四方街)的美好,这滴水憧憬和向往美好,它从玉龙雪山山顶奔流而下,就为了去往这美好的地方。作者其实是借“一滴水”来讲述自己的心愿,“终于”一词表现出作者对丽江的赞美和喜爱,对宁静淳朴最接近自然的生活的歌颂。

(四)拓展延伸——假如你是一滴水

1.学生小组交流:如果你变成一滴水,你想去往什么地方,会有怎样的经历?(启发学生想象,锻炼想象和联想能力)

(五)体验反思——一滴水的视角

请学生仿照此文写一篇以物为叙述角度的作文,以一株花、一只猫、一堵

/ 3

墙„„的角度来写作。附:板书

这是_________的丽江 丽江游记 这是_________的一滴水 叙述角度(物)如果我是一滴水(一株花、一堵墙)„„

/ 3

篇2: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案

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的转换(游踪)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重难点)

2.学会观察和欣赏自然,懂得去发现生活之美好;

3.欣赏文章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欣赏丽江图片,阅读有关丽江的资料,初步感知丽江之美。

2.朗读教学法。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深入品味丽江之美。

3.鉴赏模仿法。细读文中的写景句子,对其进行赏析,并仿写,感受本文别具一格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丽江是一座有魔力的城,它在阿来诗一般的的文字里变得温柔,变得婉约。或许你从未亲眼去看过,但是当你读了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只怕它要常入你的梦中了。现在,我们一起学习此文,了解丽江。

图片及字幕展示丽江的美景及文字介绍。

读美文,赏美景。让我们跟随阿来的文字,去游览丽江。

二、穿越时空觅游踪

1.文章结尾说,“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今天的丽江游,我们就以水的形式开始吧。请大家浏览课文,说说这一滴水到丽江经历了怎样的曲折?

这滴水用了几百年的时间,从古时玉龙雪山顶上形体的演变,再是奔向丽江却跌落到落水洞中,经历漫长黑暗与等待,几百年后,从黑龙潭冒出来,后又经历了水车上的眺望和玉河中的徘徊,最终来到丽江,穿行于美丽的四方街。

2.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到转换观察地点及观察时间的文字,寻觅一滴水的浏览踪迹。教师小结:

具体体现是:“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我经过……经过……经过……经过……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黄昏时,三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

这些语句实际上交代了作者的行踪,可见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按作者的游踪顺序来安排的。

3.请你凭着对丽江的了解,写一份关于丽江的导游词。

三、撷取美景赏画意

1.如果这篇散文就是一幅立体丽江图,请你反复诵读课文后,分组分别从三个角度来谈谈这幅画的美。

①风景美;

②建筑美;

③民俗美。

教师小结:

①风景美:“硕大的银盘”丽江古城是画面的中心,玉龙雪山是画面背景;上有蓝天,中有冰川,下有村庄草甸。这幅图画远近相衬,高低相宜,景致分明,层次感强。充盈整个画面的是绿色:绿色的松、杉、草甸,翠绿的象山、凤凰山、笔架山、碧绿的深潭。点缀着红色的杜鹃、山茶、角砾岩街道和潭边的亭台楼阁,白色的马帮驿道和纳西人院墙,青瓦色的四方街,黑褐色的大水车,黄昏时五彩的灯光……这幅画色彩饱满艳丽,令人赏心悦目。

②建筑美:丽江古城是一座文化灿烂的城市,城里的建筑独具鲜明地域特色。无论是奇特非凡的木府建筑,还是依山势水流而建的石头街道,无论是形式各异的小桥,还是缓缓转动的风车,都显现出丽江古城的建筑美。

③民俗美:这幅画展现了民俗民风:驿道上来往的马帮;小山前建城的木匠石匠;草甸上放牧的牧童;街道中敲打银器的银匠;字画店里售卖字画的老板;演奏古代音乐的老者;院子里浇花的市民;楼下正屋里闲话的一家;楼上回廊中眺望远山的游客;住房里相谈甚欢的宾主;风车下摄影留念的游览者;茶楼酒吧心情欢歌的人们……构成了一幅丰富而和谐的民风民俗图。或热闹或恬静,或欢快或悠然,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2.当你漫步丽江,最想去的是哪里呢?请以小组为单位,摘录相关文字后朗读。再进行合理的联想想象,为其配上一幅画,并题上一句诗文。

生:

1.玉龙雪山冰川剔透、白雪晶莹、雾气缭绕,巍峨挺拔矗立在苍茫云海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四方街我赤脚轻踩在铺满五花石的老街,仿佛触到千百年前丽江的清凉,嗅到家家户户沁人的花香,听到院落里悠扬的古乐和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马帮行色匆匆的马帮翻山越岭,和着百灵鸟的歌唱,杜鹃和山茶的舞动,消失在落日余晖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

四、转换身份做代言

1.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滴水的视角来写丽江呢?

教师小结:

水是无形的,流动的,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用第一人称来介绍丽江的风景,可以巧妙地把古今时空把景物组合串联起来,带领读者穿越古今,横跨雪山至平原,更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丽江风貌。且用“一滴水”的口吻来叙述,别致新颖,更赋有浪漫与童趣。

2.在文中,作者是以一滴水的身份,介绍了自己游览丽江的全过程。请仿照此文,以物(一株花、一条鱼、一片云、一辆车)为叙述角度介绍自己的家乡。

五、总结:

篇3:一滴水经过丽江

有一天,我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坚硬的冰。和更多的冰挤在一起,缓缓向下流动。在许多年的沉睡里,我变成了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张望的时候,我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水。我想起来,自己的前生,在从高空的雾气化为一片雪,又凝成一粒冰之前,也是一滴水。

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做杜鹃,叫做山茶。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从玉龙雪山脚下,一直向南,铺展开去。视线尽头,几座小山前,人们正在建筑一座城。村庄里的木匠与石匠,正往那里出发。后来我知道,视野尽头的那些山叫做象山,狮子山,更远一点,叫做笔架山。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

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

但是,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丽江人把高山溪流跌落到地下的地方叫做落水洞。落水洞下面,是很深的黑暗。曲折的水道。安静的深潭。在充满寂静和岩石的味道的地下,我又睡去了。

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

我是被亮光惊醒的。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咕咚一声翻上水面。看见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这时的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纳西人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

我记起了跌进落水洞前的心愿:也要流过四方街。

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

进城之前,一道闸口出现在前面。过去,把水拦在闸前,是为了在四方街上的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古城的五花石的街道上,水流漫溢,洗净了街道。今天,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作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在这里,我有些犹豫。因为河流将要一分为三,流过古城。作为一滴水,不可能同时从三条河中穿越同一座古城。因此,所有的水,都在稍作徘徊时,被急匆匆的后来者,推着前行。来不及作出选择,我就跌进了三条河中的一条。叫做中河的那一条。

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

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但我停不下来,没有看见。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醮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在又一座桥边,一个浇花人把手中的大壶没进了渠中。我立即投身进去,让这个浇花的妇人,把我带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

黄昏时,主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这些人在自己所来的远处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好像是因为那些鼓点的催动,水流得越来越快。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篇4:《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游记,与前边几篇游记不同的是,这篇游记的主人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滴水。独特的写作视角是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因此我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这一部分。

通过上课以及之后的评课,我总结出本课还需以下改进:首先,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丽江且想象能力有限,因此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第二,在总结概括三幅画卷时,问题设置不够明确,如果没有资料书的辅助,学生不一定能很好地进行概括。第三,课堂上的朗读较少,品析美句时,可以顺势让学生进行朗读。第四,赏析美句时,从全文中搜索范围较大,可以考虑将赏析美句环节与画卷概括环节融合。最后,时间把握上,本课原本想一课时结束,但通过试讲,发现时间非常紧张,进行两个课时效果会更好。

本堂课的可取之处:首先,基础知识扎实,尤其针对基础较薄弱的生情,打好字词基础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方法指导比较到位。如梳理游踪时发现学生梳理起来有困难,及时提示应注意表示地点的词语。第三,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品析这滴水结束丽江之旅奔向大海的情节时,能够联系学生生活,进行树立阶段性目标的引导。第四,尽量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对同一句话,鼓励从不同角度多多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五,板书设计新颖。我利用三幅画卷,结合作者对丽江的热爱、赞美之情,构筑了一个心形,既新颖,又结合了情感。最后,注意学生的学以致用。课堂最后,趁热打铁进行从不同视角进行写作的训练,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写出《一朵云飘过八十五中》、《一只鸟飞过郑州》等片段。

篇5:《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知识与技能:

理解“水”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识记并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掌握文中“水”的行踪,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课堂内外》6月号。略有改动。作者曾经说:“武威行后,又到丽江,其实都在做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说调查也不准确,因为材料多从书面上来,但从书上搜得材料后,还要想到这些事实的曾经的发生地,感受一番。”本文是作者应当地政府之约,为中小学生写的一篇有关丽江风光的散文。

读准字音:

驿道(yì) 草甸(diàn) 矗立(chù) 闸口(zhá)

徘徊(pái huái) 翡翠(fěi)掺入(chān) 砚池(yàn)

蘸到(zhàn)渠水(qú) 擦拭(cā shì) 硕大(shuò)

咕咚(gū dōng) 老柏树(bǎi)

理解词语:

轻盈: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喧哗:声音大而杂乱。

驿道:我国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

矗立:高耸地立着。

闸口:闸门处的水流通道。

苍劲:(树木)苍老挺拔;(书法、绘画)老练而雄健有力。

翡翠:一种玉石,一般是绿色、蓝绿色或白色中带绿色斑纹,也有红色、紫色或无色的,有玻璃光泽,可做装饰品。

硕大:高大,肥大,巨大。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丽江吗?丽江,许许多多的人梦想的旅游胜地,在那里,最著名的就是丽江古城,古城以江南水乡般的美景,别具风貌的布局及建筑风格特色,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等,说了这么多,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题,有什么好处?

“一滴水”象征着作者自己,作者以第一人称写这滴水的丽江之旅。题目点名了文章的内容与地点,多角度展现丽江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意义深远。

2.联系课文,说说丽江坝的景色有何显著特点?

丽江坝作为丽江古城具有代表性的中景,是玉龙雪山“一个美丽的大盆地”,那里有森林、田野和村庄,有几座小山,还有河流、深潭、落水洞,充满了神秘感和绿色美。

【品味亮点词语】

1.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

“轻盈”,动作小,心情悦。

2.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在这里,我有些犹豫。

“犹豫”,拟人,童趣十足。

3.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

“眺望”,动作,足见木府建筑的奇特与非凡,令众游客如痴如醉。

【感悟精彩句子】

1.“今天,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作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写到大水车的用意是什么?

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成为了丽江古城的地标,也是游客们一定要去拍照留念的地方。历史足迹明显,地域特色突出。

2.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联想,古城的民俗难以忘怀。

3.“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这样的结尾,体现了一滴水怎样的情怀?

欣赏了风景如画的丽江,考察了“土”味浓郁的建筑,体会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美感袭身,皆满足矣。融入更加广阔的江海,开始一滴水热情、奔放的新生活。

【把握文章主旨】

1.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本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滴水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游过丽江的一段旅程,展现了丽江的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悠闲的人文风情,抒发了作者对丽江的向往与热爱。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语言简洁生动,艺术魅力浓郁。

文章语言简洁优美,作者以水喻自己,是文章一大亮点,丰富了整个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加富有感染力,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结构严谨,构思新颖。

作者全方位的展示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以行踪为线索,讲述了浏览丽江古城的全过程,以第一人称展示,使感受客观真实,构思新颖独特。3.角度多样,视角独特。

从各种角度来描写丽江的优美繁华的景色,悠闲恬淡的生活,视角独特,笔法新颖有魅力,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的展现了丽江古城的美。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篇6:游记仿写一滴水经过丽江

我从东非而来,向西亚而去。

途经一座被人们叫做迪拜的城市。高楼挡住了我的去路,我和我的家人走散,我迷失在了这城市迷宫中。

从迪拜河向东飞,密集的“铁柱群”直插云霄,为了飞过这片“铁林”我只能提升飞行高度。

我在355米高的空中被一座双子塔挡住了去路,他们是马奎斯JW万豪酒店,它像一座城堡,螺旋上升。飞过塔尖,我看到了在同一高度的另外两座塔,是普里沃尔大厦、吉沃拉酒店,我振动翅膀飞了过去。接下来还有七步,我就可以与我的兄弟们相遇了。

阿尔玛斯大厦矗立在了我的眼前,他的避雷针指引我飞向360米高的林荫大道100层,我从一旁绕过去,企图剩下一点力气。

我终于来到了迪拜市中心,我能在鳞次梓比之间依稀看见兄弟姐妹们留下身影了。

380米高的精英住宅和392米高的玛丽娜23号使出浑身懈数妄想让我放弃飞翔,但我不敢放弃,我竭力高飞,成功又飞到了400米的.蔚蓝天空。

我听说公主塔是世界上最高的住宅楼。带着极大的好奇,下降了一点高度,我在380米高的100层,贴在玻璃旁绕了一圈:身着白色长袍的富豪酋长戴着有手指那么粗的金项链,正在和数位身着西服的政界精英攀谈着什么。再往上飞,我便能看见周围如烟如雾的云、摩肩接踵的摩天大楼。

迪拜马上就要离开你了。

我在413米高的公主塔上稍作停留之后,便飞向了迷途的最后一程--哈利法塔。

848米高的哈利法塔巍然矗立在了迪拜的腹地。这座耗资15亿美元修建的巨楼震撼了我。我跟着电梯一路来到了第164层,与云雾融为一体,俯身往下看,群楼如蝼蚁一般被我尽收眼底。

篇7: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教案

一、导入新课:

下面的三句话被打乱了次序的,按照你自己的理解,重新排序,并说出理由。她笑了,笑得那么甜,那么美。

她把钱包交给了老师,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她在校园里拣到了一个钱包。

二、复习分析

1、复习《老山界》,分析六要素

怎样在作文中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起因:简洁、明了 经过:详细、生动 结果:自然、合理

三、修改作文:

有趣的地理课

那是在一节地理课上 ……

一开始,我只可以按照地图册上的中国大陆图来拼,我拼得很慢,而且还找不到每个省的图片,结果,我整整花了8分钟。后来,第二次,我渐渐熟悉了图块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又试着不看地图,但还是有些板块的位置不太清楚,这一次,我还是看地图了。

以后几次,我渐渐学会了不看地图就拼图了。最后一次,我既不看书也不靠别人的帮助,仅仅用了4分钟就拼完了,比第一次缩短了一半。读一读,这篇作文是否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了?

1、“起因”没有说清楚。

2、“结果”也写得不明确。

3、“经过”部分写得很有条理,但不够详细、生动。学生修改作文

四、方法指导——将事情经过写详细

(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归纳写作方法:

1、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2、抓住所写事物的特征,注意多加度展开描写,既描绘出了花的声、色、态,又运用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方法,让人产生联想、想象,有很好的审美效果。

(二)考卷发下来了,我的数学得了100分,我非常高兴。可有几个同学却说我是抄的,在我面前说了很多讽刺话,这对我刺激很大,更增添了我学习的信心。

存在问题:这种非常空泛的叙述在平时或考场作文中颇具代表性。同学们是怎么讽刺“我”的?对“我”造成了怎样的刺激?“我”的心态怎样?毫不具体。我们不妨变动一下:

成绩公布了。哈,我的数学得了100分,万岁!我想叫想唱,想蹦想跳,想让所有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分享我的喜悦。几个同学走过来,我笑着迎上去,准备接受他们的祝贺。哪知钻进耳朵的却是一串嘲讽:“瞧那得意劲,麻雀变凤凰了!”“哼,抄来的分也自豪!”“嘻嘻嘻……”“哈哈哈……”轰!我头脑一炸,眼前暖融融的阳光一下变得冷飕飕的。我想哭,痛痛快快的哭!不,我不能哭!我要用更多的100分向他们证明:我这只麻雀能变成凤凰!

归纳写作方法:修改后的片段有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有环境的渲染,不再只是空泛的叙述,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师生共同讨论归纳: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2、运用各种描写方法;

3、多角度叙述、描写。

五、审题指导:以“我的故事” 为题。

1、明确要求::⑴情节要吸引人 ⑵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写清楚。备选的素材列出清单:

(1)我和我家——家庭中,我和亲人之间的故事

(2)求学路上——学习中,我和老师、同学之间的故事(3)边走边看——社会上,我和陌生人之间的故事

篇8:《一滴水可以活多久》教案

迟子建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童话式散文的阅读与欣赏,理解散文的语言特点和审美意境。

2、通过文章的循环结构与叙事结构,理解当代散文家的独特生命观,珍爱生命。重点与难点

重点:散文语言的意境美

难点:以一滴水为线索的回归式结构以及相应的暗喻

教学方法与时间: 学生阅读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2课时 教学内容:

一、背景介绍

(一)作者介绍

迟子建:当代女作家。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漠河,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专科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四百万余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等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之舞》等。出版有《迟子建文集》四卷和三卷本的《迟子建作品精华》。曾获得鲁迅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励,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日文等出版。很多小说被中篇小说选刊和小说月报转载,是当代文坛产量较高,很有实力,很有影响的女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国家一级作家。

迟子建写小说有20年,出版了30多部书。她是一个功力扎实又稳步前进的青年女作家。她在审美上并不守旧,也不时髦。她有较稳定的创作要求,逐渐形成一方独特的艺术天地。她的小说除了有充实的社会生活内容外,还有引人向往的浓郁的北国风情,和令人陶醉的深厚的人间温情。

迟子建不但是一位高产的小说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她所写散文的题材同样也是多种多样的。她的散文集《假如鱼也生有翅膀》共分六辑,由173篇美文组成。自序是一首别致的诗《致爱人》:“你离去了/从此环绕我的河流/就是两条了/一条仍静静流淌在,我们故乡的窗外,夏天为云裁剪衣裳/秋天拥着一轮明月/听两岸的风声入禅,另一条在你现在居住的地方/那银河之水,已悄悄注入我的双眼„„”。迟子建以别出心裁的让人动容的语言,为全书唱出了凄美的序曲。

迟子建在《一股清流消逝》中说:“世界上没有不可放弃的东西。”可她自己在38岁因车祸失去了自己至爱的丈夫后,面对残酷的事实却放弃不下,连续写出了《春天深切的怀念》、《雪山的长夜》、《尼亚加拉的彩虹》、《一条狗的涅盘》等一组怀念爱人的散文。这组散文写了与爱人在一起的温馨、甜蜜;也写了痛失爱人后的孤独、苍凉。这组散文的明显特色是语言具有一种简约美、悲壮美;情调具有一种真挚美、哀婉美;意境具有一种空灵美、伤残美。笔到之处,就连客观存在的诗意的风景也荡然无存了。使人感到人在生死面前是那样的单薄和无奈。尤其是《尼亚加拉的彩虹》写得美到极致,更是如泣如诉,如歌如哭。评论家们认为,迟子建小说早期纯净,后期浑厚。她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追问,对大自然的酷爱的独特文字,是其他作家所不能替代的.(二)文本及时代背景介绍

《北方的盐》是著名女作家迟子建近两三年来所创作的最新散文集。作为一名蜚声文坛的小说家,曾获得过“鲁迅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的迟子建,在这本最新散文集里,她以女性那种特有的细腻而敏锐的触觉,以一颗清净的禅心,真诚地思考过去,感悟人生,展现给读者的是一种最纯粹、最自然、最亲切、最温存的女人情怀。

打开迟子建的散文集《北方的盐》,一股苍凉之气便扑面而来。也许北方本身就带着与生俱来的苍凉,白山黑水,天地茫茫,以及书里收录的那些物和事:冰灯、泥泞、土豆、雪爬犁、木刻楞房屋、菜园、晚霞,仅仅看着这些字眼,便感到一种冰冷的凉意。迟子建是这样写盐的:“在北方,盐与雪正如雷与电,它们的美是裹挟在一起呈现的。”盐是“北方土地上最早的雪,它融化了,融化在菜蔬最后的清香里”。体现了典型的迟子建笔法:朴素,干净,温情,伤感。北方的盐跟南方的盐相比,并没有任何不同,可是和雪和大地联系在一起,便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气息—仿佛尝尽千般滋味后的沧桑,既温暖又美好。我第一次知道,原来简单的咸也可以是有温度的。

事实上,迟子建把北方的风物都写出了温度。所谓北方,其实就是她的故乡: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甚至范围更小。因为多年来,迟子建孜孜不倦地做着一件事情—书写童年: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景,童年的情。写童年,怀念和讴歌田园风光总是难免的,迟子建却持洞察和悲悯的态度。那些养育她的土豆、白菜、萝卜、豆腐、油茶面儿、菜园子,以及山峦、河流、草滩、花草,陪她成长的虫子、冰灯、火炉、露天电影,那些在她生命中留下烙印的人们:父亲、三姨父、老毛子、外祖母„„这些都是北方大地一些业已消失的事物和景象,均在迟子建笔下复活过来:不是诗意的美丽的暂时的再现,而是长久的耐心的踏实的贮存。迟子建就像一个朴素的北方农妇,以隐忍的热爱为盐,记忆为料,一句话,一束光,一个念头,或者一个情节,一幅画面,一种味道,都被她一一掐取腌制发酵保鲜,使它们在故乡的大地美学上熠熠生辉。迟子建在做这些的时候说:我的手是粗糙而荒凉的。我的文字也是粗糙荒凉的。

但是迟子建又是细腻温暖的。她几乎不写闲愁闺怨,更别提风骚艳情,她的笔下,都是平常日子里的酸甜苦辣:吃饭、穿衣、写作、旅行。迟子建用丰沛的情感和朴素的思想拥抱生活,甚至用它们来包裹冰冷的死亡。书中有很多文章是写死的—这是她作品中挥之不去的主题。

这部散文集,按其内容的侧重点,可分为五辑,《假如鱼也生有翅膀》、《伤怀之美》、《迟子建随笔自选》、《女人的手》和《我的世界下雪了》。每辑分别为“木器时代”(状物篇)、“伤怀之美”(状行篇)、“素面朝天”(状人篇)、“花束纷纷”(状心篇)、“雪天音乐”(状事篇)。在这五辑里,我们可以与迟子建目光产生一种对视的效果;这种目光,是朝外的,同时也是朝内的,有距离,有交集,有默契,也有感动。收入本书第三辑的《一滴水能活多久》就是一篇耐人寻味的美文。按迟子建有关写文章应该有“气味”的说法去品味,这篇散文构思奇特,以小见大,写得传神。把“一滴水”这一生命最小的元素的轮回不息,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二、作品讲析

(一)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童话式的散文,从一个小女孩在一片草茎上发现一滴露珠起笔,为全文确立了一个诗意的语调,而小女孩在凝望水滴的时候“发现了一只黑黑的眼睛”,这一情景的安排别具匠心,很巧妙地暗示了二者之间的隐喻关系。文章多次提到一滴水,但其中有五次最为关键。第一次是那滴水落入泥土,滋养稻谷,它隐喻了小女孩的成长发育;第二次是那滴水变为小女孩体内的第一滴血,它暗喻了小女孩的婚嫁;第三次是那滴水在“作怪”,使小女孩有了旺盛的奶水,它暗喻了小女孩的生儿育女,哺育后代,第四次是那滴水变成了小女孩的泪水,这里暗喻了小女孩的衰老,体现了她经历人生风雨之后,迟暮之年时的孤独与哀伤。第五次提到那滴水已经是小女孩走完人生之旅,面对死亡之时,她仍然确信那滴水还活着,并活在她的意识里、周身的血液里、眼帘里,在她生命所能感受到的一切中。那滴水从一开始就不仅是映照出小女孩黑亮眼睛的镜子,它已经与小女孩的生命融为一体,她的成长、婚嫁,甚至衰老死亡,始终与这滴水相连结。

文章的另一特点就是用六个设问句来提起下文。通过反复询问“这滴水哪里去了”?“死了吗”?最终道出了“一滴水可以活多久”这个值得生命永恒探讨的话题。第一次询问是从那滴水从草叶上滑落进泥土开始,它引出了小女孩对那滴水的寻找,当她看到指间的稻谷发出成熟的微笑时,她确信那滴水活着;第二次询问是小女孩的婚嫁及生儿育女,她确信这些都是那滴水在作怪。第三次询问源于小女孩的衰老,她发现她失去了青春、力量和柔情,她以为那滴水已经永远消失了,但当她看见了手心里那滴伤心的眼泪时,她又燃起了生命的希望,因为她确信那滴水还活着,并且莹白圆润,经久不衰;第四次询问是她衰老不堪,处于弥留之际时,她确信那滴水活在她的意识里,直至她合上眼帘,水滴再次滑落,又一次活在了泥土里。

六个设问,四次询问,代表了水滴经历了从露珠到露珠的循环,自然界生命与女人的生命相伴随,它已经成为母性生命生生不息、人类藉此生命的力量不断繁衍的美丽象征。

(二)思想性艺术性分析

1、“原生态”的语言,朴素动人、结实有力

“原生态”的语言是迟子建散文的特质。这种“原生态”特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她那基本上未被所谓“流派”、所谓“实验”、所谓“技巧”矫正修改过的写作方式,二是她的文章有一种根本意义上的朴素动人,很“笨”,很结实,很有分量;

2、文笔清新,语言隽永, 自然流畅,富有诗情画意,充满魅力。

她的散文透着大自然与人物和谐之美的气息,气息中那些个忧郁的灵魂,宛如唱着一首首凄伤优美的歌。迟建有很好的艺术感觉。诗思中的宁静,仿佛让我们看到一幅北国雪天的风情画,冷色调中有着融融的暖意。

3、独特的女性视角 在散文中,迟子建更以一个女性的角度,写出了女性的独特体验。她饱满、深邃、自然的女性视角和叙述方式,有一种出自黑土地的朴拙、直接和率真,穿透力很强,感染力很高。

4、强烈的生命意识

她的散文是感伤的,这来自对自然枯荣,对命运的变迁,对生死无常的敏锐感知,来自于作为一位作家对植根于生存中的苦难的表现的无力感,来源于在作家进行人性探索的征途上如何以自己的文字为心灵注入活力的困惑感。但是迟子建又表现出坚韧的一面。她的任何一部作品都在传达一种生生不息的信念,生存下去,坚强起来。她的文章都透着暖意和对生活质朴的热爱,对生命存在最真挚的歌唱,透着乐观与豁达。

作品还体现了丰沛灵动的生命意识。在文本中体现为对生命本身的审美化关注,对生命中残缺与丧失的独到理解,以及对人类之外其它生命的倾听和赞赏。此种全方位、多层面的生命视野,使其在写作中超越了人类中心的视角而具有了敬畏生命和生命中心的维度,进而使她的写作在对生命的体悟和探索方面具有更为辽阔和深广的拓展空间。

5、童话式的谋篇与想象

迟子建是一位有很重的家园情结和童年情结的作家。对故乡的朴素情怀,对亲人和朋友的挚爱,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是她散文的主要意旨和情感表达。率性真挚,自然亲切,如叙述家常一般。本文以超出生活常态的童话逻辑和出人意表的神奇想象写出了生命与生命的转换、循环、再生,结尾写“她在过世后又变成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又来到了草地,并“发现了一颗露珠”,按照现实这是不可能的,但作为一种诗意的想象却是美丽动人的。

(三)结构分析

迟子建许多作品的结尾都呈现一种开放性的“回归式结构”,这种结构不同于传统的“大团圆”而具有独特的品质。它集中地艺术性地表达了作者的温情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不拒绝生活中的苦难,但拒绝在苦难中的绝望和沉沦。它认为一切都有因,一切都可恕,一切都会变,一切都可盼,一切都是美。

自然是一个到处充满了和谐和诗意的家园,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虽然不无懒散、惰性甚至邋遢,但你却能在这里随处发现“深谙艺术”的人(《原野上的羊群》)。因此,自然在迟子建的文中就不仅仅是外在于人的无生命的客体,它在更多时候是一种灵性的存在,它可以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进行沟通、交流,因此它仿佛也就是一种“会呼吸”的生命载体。

儿童是迟子建用来编织生活画卷的一枚银针,小女孩则是儿童的代表。他们那敏锐而浑整的感觉、自然而率性的生存是作品中的点睛之笔,也是大自然这个充满了母性情怀的家园对自然之子的恩赐。她能在素朴的自然中发现神奇的力量,从最渺小平凡的生命现象中领悟自然的深层律动并完成生命与自然的循环。

思考与练习

1、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命观?

篇9:你,浪花里的一滴水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能够抓重点词、句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3.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4.体会雷锋忠于党、忠于革命的品质。

5.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质疑,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习重点:

1.体会雷锋忠于党、忠于革命的品质。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习难点:

1.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理解重点句的意思。2.通过理解课文,体会雷锋同志的崇高品质。学习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能够抓重点词、句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3.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4.体会雷锋忠于党、忠于革命的品质。学习重点:

1.体会雷锋忠于党、忠于革命的品质。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习难点:

1.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理解重点句的意思。2.通过理解课文,体会雷锋同志的崇高品质。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诗歌,了解诗意。2.进入诗歌情景,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检测预习雷锋的生平和事迹

三、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诗歌,读通读顺诗歌。2.感受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感知

1.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读了这首诗,你对雷锋有了那些新的了解。

五、互助释疑

1.通过初读诗歌,你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不懂,小组交流一下。2.作者把雷锋比作了什么?为什么这样比?你觉得哪个比得最确切? 六.当堂达标

呵!雷锋!你,《国际歌》里的一个音符,你,红旗上的一根纤维;你,花丛中的红花一瓣,你,浪花里的一滴水。

仿写句子: 呵!老师!你_____;你_____,你_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深情地诵读全诗。理解诗歌,能仿写一节诗歌。

2.领会诗的主要内容,体会雷锋忠于党、忠于革命、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能仿写一节诗歌 学习难点:领会诗的主要内容,体会雷锋忠于党、忠于革命、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

学习过程:

一、检测预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雷锋给我留下这样的印象。

2.我来说说“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了”和“他不是将军,却立下了无数功勋;他不是文豪,却写下不朽的诗文”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在句子旁边写阅读感受 2.诗歌按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设疑、抒怀、咏叹)3.诗的最后一小节中的“青春”指____,“永生”指____。

三、交流展示

1.作者把雷锋比作“一滴水”、“向党飞的鸟”、“没浪费光的灯”、“鼓声”的意思是说_____。

2.第4节诗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写出雷锋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品质,所以读时我们要读出对他这种优秀品质的()又要读出排比()的气势。

3.第5节运用了()修辞方法,此时人称由三人称“他”变成第二人称“你”,读时情感应更()。

4.诗中的“《国际歌》、红旗、花丛、浪花”分别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着这节诗,我发现雷锋又变成了()、()、()、(),说明雷锋是无数人民中很普通的一员,但他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的成绩,体现了雷锋的小中见大,()中见()。

6.句中的“青春”指____“永生”指____“壮丽”指____。

四、拓展提升

赞一赞你身边“雷锋式”的人物。

五、板书设计

你,浪花里的一滴水

一滴水 刚展翅的鸟 才点亮的灯 刚敲响的鼓 一个音符 一根纤维 红花一瓣

篇10:你_浪花的一滴水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歌颂雷锋精神的现代诗,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抒发了对雷锋同志的怀念与敬仰。诗句反复咏叹了雷锋用平凡、年轻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建设事业建立下的不朽功勋。综览全诗,“你,浪花里的一滴水”这一标题引领我们一开始就进入一种“滴水藏深海”的意境中,体会着在平凡中孕育着不平凡的哲理。全诗七节。包括设疑、抒怀、咏叹三部分。教学目标:

1、品味诗中对比、排比、比喻、对偶、设问等修辞手法,感受语气词、叹词、独词句等特殊句式所抒发的情感。深入挖掘诗歌诗句的情调,韵味,探索作品的话外音,感悟雷锋精神的实质内涵。

2、有技巧,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引导学生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3、感悟雷锋平凡而伟大的生命过程,体会诗人以真挚的情感表达赞颂之情,使学生的心灵在感悟雷锋精神中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点:

1、理解全诗深刻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真挚的思想感情,提

高学生理解,赏析诗歌的综合水平。

2、品读诗歌的语言,意境,与情感之美,能够深情地诵读全诗。教学难点:

1、能够根据文章的修辞与句式进行仿写。

2、感悟雷锋平凡而伟大的生命过程,体会诗人以真挚的情感表达赞颂之情,使学生的心灵在感悟雷锋精神中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过程:

一、畅谈英雄,深情导课,揭示课题。

1、导入:同学们,课前我们召开了雷锋的故事会,你觉得雷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由说一说,板书重点词)

2、诗人魏钢焰用他饱蘸深情的笔墨写下这首赞颂雷锋的诗歌。

3、齐读课题:《你,浪花的一滴水》,揭示课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雷锋很普通,很平凡,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一样。)

二、朗读指导,品读雷锋。

2、出示第二小节,指两名学生朗读,一生红色、字体,一生黑色。

3、启发思考:红色的诗文说明什么?黑色呢?相机板书:平凡、伟大。

4、指名理解“功勋”、“不朽”含义。

5、交流雷锋获得的荣誉、写下的诗文,师出示雷锋诗、功勋。

6、小结:本节诗概括地写雷锋的平凡,但他短暂的一生贡献大,影响深远。

7、分男女生朗读。

三、朗读赏析,赞颂雷锋。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全国人民如此深切的怀念他?诗人以他的诗赞扬他,我想我们应以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情感来表达对他的崇敬。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的第四节,出示。

2、听同学们读着,我觉得雷锋变了,他变成了(),变成了(),变成了()„„

3、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你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4、四组各讨论一个比喻句,再指名说理解,随机出示雷锋日记,帮助学生感悟雷锋精神。

(1)他啊,是一滴水,却能够反映整个太阳的光辉!

(雷锋同志觉得他活着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做是一个人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

(2)他啊,是刚展翅的鸟,却能够一心向着党飞!

(雷锋同志干一行爱一行,在农业战线上,是治水模范,优秀拖拉机手;在鞍钢,连续3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8次被评为标兵,5次被评为红旗手;在部队,多次立功,被评为优秀战士、节约士兵、荣获模范共青团员的称号,可以说,在任何工作岗位上,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做出显著的成绩。多么高强的工作能力呀!)

(3)他呵,是才点亮的灯,只不过每一分光都没浪费!

(雷锋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永不忘本。他把一切可以节省下来的钱,积蓄下来支援国家建设或帮别人解决困难,想爱惜生命一样爱惜公共财物,抓住每一个机会帮助别人,而且不留姓名,不计个人荣誉地位。多么高尚的情操!)

(4)他呵,是刚敲响的鼓,却能把每一声都化成雷!

(对于组织上分配的各项工作,不论大小、条件好坏、是不是合口味、是不是熟悉,他都全心全意去做,并且精益求精,做出成绩后从不骄傲自满,真正做到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令人可敬可叹。)

3、这段诗文中除了比喻,还有什么修辞?读这段文字还需要注意什么?

教师小结:这段文字用了四个比喻句写出了雷锋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品质,所以我们要读出对他这种品质的赞扬,又要读出排比层层递进的气势。

4、四生赛读,学生与老师共评价。(注意指导文中副词的读法。)

5、四组赛读诗歌,集体感悟。

四、接龙式填诗歌,感悟雷锋。

1.出示第5小节的填空:

啊,雷锋!

你不为自己(),你不为自己(),你不为自己(),你不为自己()。

小结:这是诗人反面衬托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品质。

2、出示第6小节的填空:

啊,雷锋!

你,《国际歌》里的(一个音符),你,红旗上的(一根纤维);

你,花丛中的(红花一瓣)。

你,浪花里(最清的一滴)!

小结:这是在颂扬雷锋革命英雄主义,集体英雄主义的伟大精神!。

3、读到这里,诗人的心真的难以平静,心中总是有一股东西要迸发出来。为此诗人用了三个词,三个叹号来咏叹雷锋!

男生:青春——年轻有为

女生:永生——精神不朽

集体:壮丽——事业壮丽

4、师生配乐再读课文,升华情感,出示分工。

5、谈对题目的理解,出示填空。

6、读中学写,盛赞英雄,诗歌仿写、指名交流。

师:同学们,你心目中的雷锋又是怎样的呢?把它写下来。

(从课文的4、5、6小节中选你喜欢的小节进行仿写。

7、同步拓展诗文诵读《怀念雷锋》,师生分行齐读。

8、评价雷锋是不是英雄。

五、学雷锋,做雷锋

1、出示领导人学雷锋题词。

2、雷锋离开我们已经50多年,他的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我们就会想起司马迁的哪一句话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特别是看到“永生”一词时,又会想起臧克家纪念鲁迅写下《有的人》中的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3、是啊,雷锋已经离开我们了,可他的精神却永世长存,“只响透未来的无穷世纪”,雷锋以他的人格魅力,感动着每一个人,鼓舞着每一个人,40多年来神州大地上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活雷锋”。

4、学生交流自己搜的故事。

5、出示:雷锋在心中 楷模在身边。展示个个英雄画面,走进英雄人物。

五、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六、作业:

1、推荐阅读《雷锋故事》、《雷锋日记》。

2、把身边的雷锋写进日记里。

七、板书设计:

你,浪花的一滴水

魏钢焰

设疑

比喻

结构

抒怀

平凡而伟大

修辞 排比

咏叹

反复

上一篇:改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下一篇:三年级上学期校本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