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眼泪一滴水教案

2022-09-03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滴眼泪一滴水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一滴眼泪一滴水教案

高二语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目标展示:

1、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多种描写方式的运用。

2、学习多角度对比体现主题的方法。

3、初步认识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做出自己的理解。

课前预习: 预习思考:

1、有人说,雨果的作品里渗透着对人性善的迷惘和失望。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看法。

2、课文中的对比描写有哪些?对比中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3、文中观刑的群众与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有何异同?

知识扫描:

1、作者:

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生于法国东部的一个小镇,出身贫民,参加过革命军,后在拿破仑军队当过将军.幼年曾随父亲到过许多国家,11岁时跟着母亲和两个哥哥返回巴黎。

雨果自幼多才多艺,尤其热衷于文学,14岁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就获法国学士院征文奖,18岁时获'文艺竞赛硕士'荣誉,被誉为'神童'。后来主要写小说,其作品多反映对政治的关注。1831年(29岁)写的《巴黎圣母院》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蜚声世界文坛,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1851年,因反对路易•波拿巴的独裁专制而遭到迫害,开始了长达19年的国外流亡生活。期间主要创作长篇小说,如文学巨著《悲惨世界》和《海上劳工》。1870年,他回到巴黎继续参加政治运动,1885年5月,雨果病逝于巴黎,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遗体也被送到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2、背景:

弃儿伽西莫多,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被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收养为义子,长大后有让他当上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他虽然十分丑陋而且有多种残疾,心灵却异常高尚纯洁。

长年流浪街头的波希米亚姑娘爱斯梅拉达,能歌善舞,天真貌美而心地淳厚。青年贫诗人尔比埃尔.甘果瓦偶然同她相遇,并在一个更偶然的场合成了她名义上的丈夫。

很有名望的副教主本来一向专心于'圣职',忽然有一天欣赏到波希米亚姑娘的歌舞,于是千方百计要把她据为己有,对她进行了种种威胁甚至陷害,同时还为此不惜玩弄卑鄙手段,去欺骗利用他的义子伽西莫多和学生甘果瓦。眼看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占有爱斯梅拉达的罪恶企图,最后竟亲手把那可爱的少女送上了绞刑架。

另一方面,伽西莫多私下也爱慕着波希米亚姑娘。她遭到陷害,被伽西莫多巧计救出,在圣母院一间密室里避难,敲钟人用十分纯朴和真诚的感情去安慰她,保护她。当她再次处于危急中时,敲钟人为了援助她,表现出非凡的英勇和机智。而当他无意中发现自己的'义父'和'恩人'远望着高挂在绞刑架上的波希米亚姑娘而发出恶魔般的狞笑时,伽西莫多立即对那个伪善者下了最后的判决,亲手把克洛德从高耸入云的钟塔上推下,使他摔得粉身碎骨。

障碍疏通:

1、字音:

单音字:唆使 笞刑 粗糙 镂刻 垂头耷脑 筋络 抽搐 蜷缩 牛虻

恫吓 黝黑 懊丧 憎恨 虫豸 崇敬 虐待 缄默 咆哮

多音字:轮轴 压轴 菲薄 芳菲

2、字形:聚拢 蠢笨 黯淡 犄角 惊惶 脚镣手铐

抽搐 蜷缩 恫吓 缄默 咆哮 赤裸 筋络

3、同义词:恫吓 威吓 聚拢 围拢 惊慌 惊惶 缄默 沉默 憎恨 憎恶 唆使 怂恿

4、成语:垂头丧气 惊慌失措 怙恶不悛 听之任之 逆来顺受 筋疲力尽

课堂探究:

1、根据文章中人物的表现,我们能够看出雨果对人性的何种思考?(可适当联系雨果的其他作品)

研讨思路:雨果对人性的追求和人道的关怀贯穿他的作品始终。“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雨果)。雨果在不遗余力地批判黑暗的社会以及丑恶的人性的同时,同样唱出了一曲曲人性美的赞歌。雨果不仅在揭露、批判和思考,同时他也在憧憬和希望。应该按照出场人物分类论述,不可一概而论。 参考答案:

可结合全书深入全面地分析。

伽西莫多——是作者根据“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的美学原则创造的人物形象,外形丑陋,但内心纯真善良。

爱斯梅拉达——美丽纯洁,天真善良,坦率开朗,多才多艺。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副主教克洛德——人性恶的标本。虚伪狠毒,道貌岸然,内心阴险。 观刑群众——缺乏理智和同情心,自私冷漠,体现了人的劣根性。

2、文中观刑的群众与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有何异同? 研讨思路:联系相关背景,具体国情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鲁迅笔下的“看客”是麻木冷漠的群体形象,是缺乏民主平等自由思想启蒙的中国社会中的特有现象。相对来说,文中观刑的群众缺乏理智和同情心,自私冷漠,体现了人类的劣根性,具有更普遍的意义。

3、课文中对人物的对比描写有哪些?

研讨思路:从两方面着手——人物的自身内外以及人物之间的对比。

参考答案:人物自身(外表,内心)伽西莫多、克洛德。人物之间:伽西莫多——克洛德;观刑群众——爱斯梅拉达

技能训练:

1、 基础知识: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唆使( )粗糙( )镂刻( )抽搐( )蜷缩( ) 恫吓( )憎恨( )虫豸( )缄默( )菲薄( ) 选出字形有错误的一组:

A黯淡 犄角 惊惶 脚镣手铐 B暗淡 掎角之势 惊慌 筋络 C 赤裸 抽怵 蜷缩 恫吓 咆哮 D唆使 聚拢 囚禁 憎恨 缄默

2、课内阅读:

别的成千种侮辱性的语句象雨点般落在他身上,场上处处都有人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

伽西莫多虽然耳聋,但他看得很清楚,群众的狂怒表现在脸上的并不比表现在话语里的少,向他投来的石子也能说明群众是在哄笑。

他起先一直默不作声,但那在施刑人的鞭打下已达到极限的忍耐力,在这些残酷的虫豸的刺激下却渐渐减弱甚至丧失,对西班牙斗牛士的打击向来不在意的阿斯杜里公牛,却被狗和枪刺激怒了。

他先是慢慢地对群众投去恫吓的眼光,但因为他是被绑着的,光是看一眼并不能赶开那些叮在他伤口上的苍蝇,于是他在绳绑中挣扎,他狂怒地扭动,把那老旧的轮盘弄得轧轧响。这情况使嘲骂和叫喊更加厉害起来。

于是那可怜人象无法挣脱锁链的野兽一般,只好又不动弹了,他胸膛里间或迸出一声粗重的叹息,他既不羞愧也不脸红,他太远离社会生活,太接近自然状态,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羞耻。而且在那十分丑陋的脸上,还能表现出什么羞耻呢?但是愤怒、憎恨、失望,逐渐在那可怕的脸上增多,成了一片厚厚的阴云,逐渐蓄满了电流,变成了千万道电光,在那怪人的独眼里闪闪发亮。

当一头骡子载着一位神甫经过那里的时候,他脸上的阴云化开了一会。他远远望见那头骡子和那个神甫,这可怜人的脸色就温和起来,一直控制着他的那种愤怒变成了奇特的充满了难以形容的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那神甫愈走近他,他的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简直象是不幸的人所崇敬的救主降临了似的。可是当那头骡子靠近了刑台,使骑在它背上的神甫看清了犯人是谁的时候,那神甫却低下眼睛,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好象在逃避一声耻辱的呼唤似的,他很不愿意在那种场合被一个不幸的人认出来并且向他致敬呢。 那个神甫正是副主教堂•克洛德•孚罗洛。

伽西莫多的脸色又黯淡起来了。微笑还在一片阴云间停留了一会,但那是痛苦的、无力的、带着深深悲哀的微笑。

时间一点点过去,他在那儿至少待了一个半钟头,被人不停地折磨,虐待,嘲笑,甚至被人投石子。

突然他又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把他身子底下的木板都震动了,他打破了一直固执地保持着的缄默,用又嘶哑又愤怒的声音吼叫,这声音不象人的声音倒很象动物的咆哮声:“给水喝!”这个声音把人们叫骂的声音都盖没了。

这声悲惨的呼唤,并没有引起同情,反而使刑台四周的巴黎善良市民更加笑得厉害。 (1)人们“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难道仅仅是因为伽西莫多劫走爱思美拉达吗?

(2)在刑台上,伽西莫多“愤怒、憎恨、失望”,请简略说说他“愤怒、憎恨、失望”的原因。

(3)为什么伽西莫多“打破了一直固执地保持着的缄默”?

3、课外阅读:

犯人已在前一天傍晚从诺伏监狱移禁到了波波罗广场口的圣•玛丽亚小教堂里,就在那儿过夜,每一名犯人有两位教士作伴。他们给关在一间有铁栅门的礼拜堂里,门前有两个轮流换班的哨兵。教堂门口,每边都有一列双排的宪兵,从门口直排到断

头台前,并在断头机周围成了一个圆圈,留出一条约莫十尺宽的通道,在断头机周围,则留下一片将近一百尺的空地。其余一切地方都被男男女女的头填满了。许多女人把她们的小孩子扛在她们的肩头上,所以孩子们看得最清楚。平西奥山象是一家挤满了看客的露天大戏院。巴布诺街和立庇得街拐角上的两座教堂的阳台上也挤得满满的。台阶上象是一股杂色斑驳的海流,向门廊下拼命的挤,墙上每一年凹进去的地方都拱着活的雕像。伯爵说得不错,人生最动人的奇观就是死。

可是,虽然这一幕庄严的情景似乎应该令人肃静无哗,但人群里反而浮起一片很大的闹声,那是一片笑和欢呼所组成的闹声,显然在人们的眼里,这次杀人只是狂欢节的开幕典礼。„„„„当弗兰兹神志清醒过来的时候,一切都不见了——断头台,刽子手,尸体,一切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是人群,到处都是嘈杂而兴奋的人群。雪多里奥山上那口只在教皇逝世和狂欢节开始时才敲响的钟,正在嗡嗡地发出一片令人欢欣鼓舞的响声。“《基督山伯爵•狂欢节在罗马》 (1)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写刑场上的喧闹场面? (2)是什么使死亡变成了“人生最动人的奇观”?

(3)文中罗马的观众与课文里巴黎的观众在表现及心理上有何异同?

4、语言运用题:

(1)在送水一幕中,爱斯梅拉达并没有说话,请你以爱斯梅拉达的身份对伽西莫多说一句话,字数在10—20之间。

(2)请拟一条以“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字数在10—20之间)

示例(参考):地球是我家,美丽靠大家

(3)文明的社会需要文明用语。仿照示例,改写下列两句话,不同场合体现文明用语,使对方容易接受。(6分) 示例:(医院)医生:“没什么,死不了!” 改写为(医生):“请放心,您的病没什么大碍,休息几天就好了!” ①(商店)售货员:“卖出的商品我没法给你退现金!” 改写为(售货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办公室接听电话)工作人员:“他不在!” 改写为(工作人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参考):

①对不起,您想退现金我个人难以解决,待我跟经理请示一下,请稍等! ②对不起,他刚离开。有什么需要我转告的吗?

高考对接:

(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

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前两句平淡写来,第三句开始做铺垫,都是一般的直抒胸臆,动人之处在最后一句。绝句常常在最后一句着力。 参考解答: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写作素养:

1、 写作素材库: (1)作者原序

数年前,本书作者参观—— 毋宁说是搜索—— 圣母院时, 在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角落里,发现墙上有个手刻的字: ’A N’ARKH(它代表了天数-命运之神“Destiny”)这几个大写的希腊字母,经岁月侵蚀,黑黝黝的,深深 凹陷在石头里面,观其字形和笔势,呈现峨特字体的特征,仿 佛是为了显示这些字母系出自中世纪某个人的手迹,这些难 以描状的符号,尤其所蕴藏的宿命和悲惨的意义,深深震撼 了作者的心灵。 作者左思右想,这苦难的灵魂是谁,非把这罪恶的烙印, 或者说这灾难的烙印留在这古老教堂的额头上不可,否则就 不肯离开这尘世。

自从作者参观以后,那面墙壁经过了粉刷和刮磨 (不知 二者当中是哪一种造成的),字迹也就泯灭了。近两百年来, 一座座巧夺天工的中世纪教堂,就是这样被糟蹋的,里里外 外,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破坏。教士随便涂刷,建筑师任意 刮擦,然后民众突如其来,把整座教堂夷为平地。 这样,除了本书作者在此略表缅怀之外,那刻在圣母院 阴暗钟楼上的神秘字迹,如今已荡然无存了,其催人泪下所 概括的那不为人知的命运,也烟消云散了。在这墙上写下这 个字的人,几个世纪前便从人间消失了,这个字也从教堂墙 壁上消失了,也许亦即将从地面上消失了。 本书正是根据这个字写成的。

(2)美国迪斯尼动画电影《钟楼怪人》:根据“巴黎圣母院”改编,主角从爱丝米拉达转向伽西莫多,从宣扬真善美的主题转而发展到表现人性的挣扎反抗、渴望自由并使平等与博爱的主题进一步得到升华提炼。

(3)《巴黎圣母院》以维克多•雨果——这位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者罕见的渊博,依据史实,又以艺术夸张的手法,揭露了一个阴暗,虚伪的世界。突出了人内心矛盾、冲突、分裂、自私、冷酷;刻画了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丑陋的嘴脸,给人以深刻的感触。

雨果的得意之笔,就是以鲜明的反衬和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揭露社会风气。影片中,克洛德和卡西莫多,这一主一仆,各从一个极端,向我们呈现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受压迫人民痛苦地挣扎以及毁灭一切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善良的人偏偏形态面貌可憎,邪恶的人却道貌岸然,雨果这别具匠心地刻画,不仅仅使人深感扣人心弦,同时其主题也得到了进一步地升华。

卡西莫多是不幸的化身,这个又驼,又聋,又瞎,又跛的畸形人,却发自内心地呐喊“圣殿避难”,说明他即使身在一个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下,内心却不失善良,纯真。然而,他不能置身于社会,甚至为人们所唾弃,欺负,攻击,不禁使我们抛洒热泪的同时,更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中世纪社会的不公。相比之下,克洛德这虚伪小人却受到人们的虔诚和仰慕。他代表着中世纪:黑暗笼罩着大地,寂寥无声,没有一丝阳光透过层层重叠的乌云;没有一颗流星划破天空,带来光明;没有一星黎明战胜黑暗,染红天边。这就是悲剧,雨果笔下的悲剧。

黑暗的中世纪也有欢笑,一种肆虐的,刺耳的噪音传播在空气中,震动着我的耳鼓膜,使人不寒而栗。我思索:也许这种欢笑是中世纪每一个人的表现,是一种“专利”。不得不佩服雨果,别出心裁地挖掘笑的细微之处,更生动地描绘了人性的伪劣,侧面烘托出整个社会的阴暗。

卡西莫多最终还是把他的主人——克洛德从钟楼上推下,也许这就是他对黑暗势力地反抗。这正说明:邪恶永远战胜不了正义。而此行为,也恰恰告诉我们:面对黑暗,不能软弱,我们要拨开乌云,让阳光编洒大地;要流星划破天空,让它带来光明;要黎明战胜黑暗,让它染红天边。

2、写作训练营:

(1)在萨达姆执政时期,阿布格莱布监狱大门内悬挂着一块牌子,上写“可以使用致命暴力”。但令人诧异的是,打着民主幌子、抱着推翻萨达姆政权这一目的而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美国人竟然也深得这句话的精髓,那些作为“解放者”的美军大兵在这里肆意折磨着数千名伊拉克囚徒,让这座监狱比萨达姆执政时更加臭名远扬,变成了真正的人间地狱。 请以“人性的呼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2)12月2日上午8时,一名老妇人失足落入沈阳动物园刺骨的湖水中。凄惨的求救声传出很远,越来越多的人从公园的各个角落跑了过来,公园外面的人也涌到湖边,一会儿工夫,湖边聚集了近千人,但却没有一个人肯下水救人。当消防官兵闻讯赶到将老妇人拉出水面之后,老人喘了几口气,便停止了呼吸。(2004年12月3日 华商晨报)

同在一片蓝天下,互相爱护扶持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如果每一个人都轻易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那么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呢?

请以“人的责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技能训练:

2、 基础知识: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唆使(suo )粗糙(cao )镂刻(lou )抽搐(chu )蜷缩( quan ) 恫吓( dong )憎恨( zeng )虫豸( zhi )缄默( jian )菲薄( fei ) 选出字形有错误的一组: C (“抽怵”应为“抽搐”) A黯淡 犄角 惊惶 脚镣手铐 B暗淡 掎角之势 惊慌 筋络 C 赤裸 抽怵 蜷缩 恫吓 咆哮 D唆使 聚拢 囚禁 憎恨 缄默

2、课内阅读:

(1)人们“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难道仅仅是因为伽西莫多劫走爱思美拉达吗?

答:当然不仅如此,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性。缺乏同情、宽容和怜悯之心的群众把伽西莫多当成了一个发泄的玩具。所有的理由都只是一个借口。 (2)在刑台上,伽西莫多“愤怒、憎恨、失望”,请简略说说他“愤怒、憎恨、失望”的原因。

答:群众的冷漠、歧视和侮辱以及自身的不幸是他愤怒憎恨的根源。在喧闹的人群里,伽西莫多找不到丝毫的爱意,他唯一的支柱、他的保护人——克洛德也舍弃了

他。

(3)为什么伽西莫多“打破了一直固执地保持着的缄默”?

答: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痛苦,被人侮辱及被人抛弃带来的“加倍的失望”让他再也无法忍受。

3、课外阅读:

(1)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写刑场上的喧闹场面? 答:恰切的修辞手法——比喻;周到的细节刻画。 (2)是什么使死亡变成了“人生最动人的奇观”?

答:人性中隐含的对他人命运的冷漠,旁观者的残酷的快意心态。 (3)文中罗马的观众与课文里巴黎的观众在表现及心理上有何异同?

答:罗马的观众更多的是作为旁观者出现的,课文里巴黎的观众同时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巴黎的场面更发人警醒。

第二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公开课获奖教案1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雨果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 周建中) [学习目标]:

1.了解雨果的生平与主要作品,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2.理清课文情节,体会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 3.理解文本中多角度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

体会者在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了解作者的创作主张。 [学习时间]: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

2.通过观赏影片,了解课文节选部分情节。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生平

雨果(1802—1885),法国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生于法国东部的贝尚松。雨果的父亲是拿破仑部下的将军,母亲是波旁王朝的拥护者。波旁王朝复辟后,雨果跟母亲到了巴黎。他从小喜欢文学,富有才气,初期创作有保守的倾向。1819年他就和别人一起创办了文学周刊《文学保守者》。青年时期,他在政治上属于保王党,拥护君主立宪制,以致被封为“法兰西世卿”。他的一些诗歌颂扬封建专制政权和教会,表现对资产阶级的敌视,受到波旁王朝的褒奖。

1924年,查理十世上台后反动统治变本加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则日趋高涨,雨果的政治态度起了变化,创作思想上也从古典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的影响中摆脱出来。1827年,他发表了著名的战斗性的浪漫主义文学宣言《<克伦威尔>序》,成为了新文学运动的领袖。1830年雨果创作的另一剧本《爱尔那尼》的成功上演,敲响了古典主义的丧钟,标志着雨果成了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和浪漫主义文学在法国的胜利。

1830年爆发了七月革命,路易•菲力浦上台,建立了金融家王朝的政权“七月王朝”,雨果一度表现出政治上的现实妥协以及在君主立宪制与共和政体之间的摇摆。1831年,他完成了浪漫主义文学中著名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1848年的欧洲革命终于惊醒了雨果,从此他坚定了共和主义的立场。

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宣布恢复帝制。他对此公开表示坚决反对,并参加了共和党人起义。遭到失败后,他被迫到国外度过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1859年拿破仑三世发布赦免令,允许雨果回国,但遭到他的拒绝。他宣称:“自由什么时候回到法国,我就什么时候回去。”在文学上,他的创作开始向现实主义转变,有揭露和批判“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的《悲惨世界》等重要作品问世。1870年拿破仑三世垮台,雨果凯旋般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1872年他发表诗体日记《凶年集》,诗体日记以高昂悲壮的笔调赞颂了法国人民在巴黎公社和普法战争中的英勇斗争以及所体现的高贵品质。对于巴黎公社实行恐怖政策的谴责,也表现了雨果对它的矛盾态度。 1874年雨果创作了他最后的一部名作《九三年》,真实地描写了共和国军队残酷镇压旺岱地区反革命叛乱的故事。

二、《巴黎圣母院》内容精要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按照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创作的作品,体现了雨果作品浪漫主义的特点。小说情节惊险、怪诞,富有传奇色彩;语言色彩斑斓,富有感情。 1842年1月6日,巴黎人正在欢庆“愚人节”。在格雷弗广场上,吉卜赛美貌少女爱斯梅拉达的精彩表演引起人们的阵阵喝彩。但是,在密集的人群中,有一张中年人的阴沉面孔发出了几句不祥的咒语。这个人便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他自幼接受教会的熏陶,信仰虔诚,博学多识。他生活清苦,常以一副冷漠的面孔出现在公众面前。16年前,他出于怜悯收养了一个畸形的弃儿,取名伽西莫多。伽西莫多把他视为惟一的亲人,对他感恩戴德,惟命是从。伽西莫多长大后,做了圣母院的敲钟人。

一天,孚罗洛在广场上发现了迷人的爱斯梅拉达,他身上潜伏的淫欲就像一头沉睡多年的野兽突然苏醒了。他完全失去了自制。他感到要么占有她,要么置她于死地,否则难得安宁。就在“愚人节”的那天晚上,孚罗洛指使伽西莫多拦路抢劫爱斯梅拉达。弓箭队队长弗比斯闻声赶来,捉住敲钟人,解救了爱斯梅拉达。随后,爱斯梅拉达来到流浪人和乞丐集散地,在那里她从乞丐王手下救得穷诗人格兰古瓦的性命,并和他结为表面上的夫妻。 第二天,经“审讯”后敲钟人被带到广场上当众受鞭笞。孚罗洛路过此处,但不加理睬。伽西莫多口渴难耐,向围观的人讨水喝,但得到的只是戏弄和咒骂。这时,只见爱斯梅拉达提着水罐来到他的身边,敲钟人第一次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光阴流逝。孚罗洛并没有放弃对爱斯梅拉达的迫害。他向法庭控告少女是会施魔术的女巫。有一天,他无意中得知爱斯梅拉达和弗比斯约会,他藏在暗中偷听,不禁妒火中烧,用匕首刺伤弗比斯,然后跳窗而逃。结果,宗教法庭嫁祸于爱斯梅拉达,认定是她使巫术遣黑衣魔鬼刺杀军官。爱斯梅拉达屈打成招,被判绞刑。行刑前夜,孚罗洛来到监狱向爱斯梅拉达忏悔,并建议带她一起逃走,不料遭到爱斯梅拉达的严词拒绝。

行刑日,孚罗洛在郊外像疯子一样乱跑。他不知道,伽西莫多独自劫持了法场,并将爱斯梅拉达抱进了圣母院——不受法律管辖的“避难地”。伽西莫多从此成了爱斯梅拉达忠实的朋友和仆人。他防备着一切想加害于她的人,甚至对孚罗洛也进行了顽强的反抗。他还为爱斯梅拉达找到伤愈的弗比斯,求他去见少女,但负心的军官却策马而去。

宗教法庭不顾避难权要来强行捉拿爱斯梅拉达。巴黎的流浪人和乞丐闻讯前来营救,不明真相的伽西莫多奋力阻挡。混战中,黑衣遮面的孚罗洛让格兰古瓦出面劝说,悄悄带领爱斯梅拉达从后门渡河逃走。流浪人和乞丐们则遭到国王军队的残酷镇压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孚罗洛把爱斯梅拉达带到广场的绞架前,胁迫她在他与绞架之间选择其一。少女宁死不屈,孚罗洛气急败坏,把她交给隐居在广场旁的一个女隐士,然后自己去叫官兵。不想爱斯梅拉达正好是这个女隐士失散了16年的小女儿,母女相见,分外激动。官兵前来捉拿爱斯梅拉达,母亲奋力抢救女儿,被刽子手一脚踢开,头部触石而亡。绞索终究套上了爱斯梅拉达的脖子,孚罗洛在教堂顶楼上目睹此景发出了狰狞的狂笑。绝望的伽西莫多一怒之下将他从高高的顶楼上推了下去。第二天,敲钟人便失踪了。

两年以后,人们在鹰山地穴里发现了两具奇特地连在一起的尸骨。其中一具显然是个畸形的男子,他紧紧地抱着那另一具女尸。当人们想把他们分开时,尸骨便化为了尘土。

三、《巴黎圣母院》阅读指导

《巴黎圣母院》是又一出美和善良遭到毁灭的悲剧。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就是这种美和善良的化身。她不仅具有摄人心魄的形体美,而且,通过她对诗人格兰古瓦的救助以及她对敲钟人伽西莫多的同情,更显示出她具有高尚的心灵美。然而在小说中,爱斯梅拉达的美处于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地,为了生存,她不得不毫无顾忌地在大庭广众面前展示她绝美的形象,这样,她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侵袭,并最终被这种侵袭所毁灭。与她一起遭到毁灭的,还有虽相貌奇丑但心地善良甚至显得有些崇高的伽西莫多。

这里所谓的侵袭,是指孚罗洛所代表的那种狂热的情欲。但是,孚罗洛并非单纯地是一种欲望的化身。这个人博学多识,信仰虔诚,而且其本性也可称得上善良,这从他收留伽西莫多一事上可以见出。但是,刻板的宗教信条压抑了他正常的感性需求,而这样的压抑愈是长久,其爆发的强力也就越大。所以,当对爱斯梅拉达的偶然一瞥终于点燃他身体内部的火焰时,其郁积的情欲便如开闸的洪水一般不可阻挡。从此刻开始,孚罗洛也成为一个悲剧人物。他陷于无法自拔的情欲,当想尽办法也得不到满足时,他走向了对欲望对象的迫害。而孚罗洛之所以能够迫害爱斯梅拉达,是因为他有权力,和专制国家机构有勾结,所以爱斯梅拉达所遭受的是情欲和权力的双重迫害,而后者是这种迫害得以实施的关键因素。因而,通过爱斯梅拉达的悲剧,雨果深刻地揭露了中世纪教会以及专制国家机构的黑暗。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里以色彩浓烈的浪漫主义笔调出色地描写了巴黎城市的壮丽图景和中世纪阴暗生活的风貌,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充满绚烂色彩和奇特音响的世界,使他们看到高大的哥特式的建筑、此起彼伏的屋脊的海洋、纵横交错的街道、散布在街头的刑场绞架、阴森的巴士底狱和流浪人聚居的神秘的怪厅这一片奇特的景象。雨果还以不少篇幅描绘了巍峨壮观的巴黎圣母院,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把它拟人化,写它像是一个肃穆庄严、壮丽而又神秘的有生命的存在物,俯视和见证了历代的生活和眼前的这个悲剧。这更加重了小说的浪漫主义气氛。小说的情节也是典型的浪漫主义的,充满了现实生活中所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但是由于作者对自己的故事充满了一种热烈的激情,运用了巨大的浪漫主义的艺术力量,这一切仍具有引人人胜的效果。总之,《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气势宏大的浪漫主义杰作,充分展示了雨果作为一个大师级作家的不朽才华。

四、课文节选部分精读 1.观赏影片,理清情节 2.分析讨论情节结构

全书十一卷六十一章。节选的部分为原著的第六卷第四章。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这些观众„„”到“他们并不怎么关心一个刑台是否美观”):行刑前的格雷沃广场。

作者对刑台进行了工笔的描绘。它既展示了后面情节展开的环境,也是一幅社会风俗画的描绘,同时写出那些“傻瓜们”——围观群众的无聊和庸俗。

第二部分(“犯人终于给绑在一辆车子后面带来了”到“群众终于大笑起来,小孩子们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伽西莫多受刑前的表现和围观群众的态度。

伽西莫多近乎麻木地被捆绑到刑场上,任人摆布,丝毫也不反抗。我们完全可以肯定,他的内心思想一定在激烈地活动着:他可能会觉得自己是有罪的,理应受到这样的惩罚;他也可能觉得自己是受指使的,罪并不在他,但那个指使他的人,是他的养父,是他最感激、最崇敬的人,因此他也觉得受惩罚的就应该是他。

迎接他的是人们无情的嘲笑,笑他是笨蛋,笑他愚蠢,笑他丑陋。大人在笑,孩子们也在笑;男人在笑,女人们也在笑。

第三部分(“最后刽子手用脚去踏轮盘”到“伽西莫多慢慢地睁开眼睛”):伽西莫多接受笞刑。

小说比较具体细致地描写了行刑的全过程。既描写了沙特雷法庭施笞刑的大头目比埃拉•多尔得许施行笞刑的具体行为,又描写了伽西莫多受刑时痛苦、“蠢笨”的表情。

第四部分(“笞刑算是执行完了”到“向他投石子”):围观群众对伽西莫多的侮辱和诅咒。 这一部分集中写群众对伽西莫多的厌恶,尤其是妇女们对他的憎恨,既有概括的叙述,又有具体的描写。妇女们为什么最憎恨伽西莫多呢?自然是由于他的丑陋,但又不仅仅如此,作者是通过这些妇女的行为更有力地表现“中世纪的人民”的无知和缺少应有的善良。 第五部分(“伽西莫多虽然耳聋”到“甚至被人投石子”):伽西莫多无奈的愤怒和希望的破灭。

在施刑人的鞭子下一直忍耐的伽西莫多,在雨点般的侮辱性的语句以及诅咒、嘲笑、叫骂和石子之中,终于被激怒了。可是他至多只能“对群众投去恫吓的眼光”,而得到的是“更加厉害起来”的“嘲骂和叫喊”。于是他就只能把愤怒、憎恨、失望表现在脸上和眼光之中。 他曾经看到过希望:在他的养父、神甫克洛德•孚罗洛骑着骡子向他走来的时候。可是当神甫看到受刑的是伽西莫多的时候,“低下眼睛,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伽西莫多只能继续忍受人们的折磨。

第六部分(“突然他又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到“好极了,好极了! ”):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水喝。

这是全文最重要的一个场面,也是最感人的一个场面。

在无法忍耐的情况下,伽西莫多乞求人们给他水喝,可是回应他的仍然是侮辱和嘲笑。他第一次是用“动物的咆哮”在要求,第二次是“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在喊,然后是“喘息着喊了第三遍”。可见他已经是耗尽了全部的精力,可是不但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反而遭到更严重的侮辱:有人把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脸上,有人把破瓦罐扔到他的胸脯上,连一个老妇人也向他扔了一块瓦片。

这时候出现了最震撼人的一幕:把装着水的葫芦举到伽西莫多的唇边。小说始终对照着写两个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爱斯梅拉达走上前来,送水给喝,可是伽西莫多却想把刑台打个粉碎;爱斯梅拉达把水葫芦举到伽西莫多的唇边,伽西莫多流出了平生的第一滴眼泪(这是自责和感激的泪水);喝完水,伽西莫多想吻一吻爱斯梅拉达美丽的小手,爱斯梅拉达却惊恐地把手缩了回去。

五、作业:

1.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2.积累文学常识,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人物形象分析;

2.了解小说描写中的对比手法。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文本研习

讨论分析:为什么一滴眼泪可以换来一滴水? 1.归纳分析:小说中的对比描写

小说用对比手法塑造了一组组构成对比的人物形象。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而心如蛇蝎,唆使不明真相的伽西莫多拦路劫持爱斯梅拉达;事情败露,让伽西莫多承担罪名;伽西莫多受刑,他却漠不关心。伽西莫多外形丑怪而心地善良,受副主教克洛德指使劫持爱斯梅拉达,事情败露,甘愿承担罪名;爱斯梅拉达给他水喝,他充满自责,心存感激。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两个人物,都心地仁慈,富有人情味,但一个美丽无比,一个极其丑陋。爱斯梅拉达与副主教也形成对比:克洛德邪恶,冷酷;爱斯梅拉达善良,富有同情心。克洛德唆使伽西莫多拦路劫持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受刑,他漠不关心;爱斯梅拉达被伽西莫多拦路劫持,却不计前仇,在众人羞辱伽西莫多的情况下,给他喂水。爱斯梅拉达的行为还和群众的态度形成对比;在伽西莫多受刑和要水喝时,群众都无情地羞辱他,是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小说通过美和丑,善良和邪恶,崇高和卑下重重对比,揭示了真、善、美的真谛。

2.结构特点:小说节选的这一部分,总体上就是一个大的场面描写。在这个大场面中,又有许多小的场面。在这些场面中,始终贯穿的是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伽西莫多受刑的经过和表现,一是围观群众的表现和态度,一是作者的议论。开始部分写了施刑者的行为,中间穿插了神甫的出现,最后又描写了爱斯梅拉达送水的场景。结构安排纵横交错,严谨而舒展。

3.讨论:小说中对人性美的描写体现在什么地方:

重点分析爱斯梅拉达送水给伽西莫多(63-67小节)的情节。

⑴爱斯梅拉达“像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她既然那么害怕伽西莫多,为什么又送水给他喝呢?

⑵说说对“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一句意思的理解。 ⑶“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这样写合理吗?

小结:小说不仅把外在美内在美统一的爱斯梅拉达与外表丑陋而内心美的伽西莫多进行对照描写,也对照着写群众的表现:起先是嘲笑、侮辱伽西莫多,可是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水喝的时候,又为这一动人的情景而欢呼。那么这到底是欢呼还是起哄呢?从“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观众也都被感动了”等描述可以肯定,这是发自内心的欢呼,而不是起哄。那么这样的描写是否和前面群众一贯的态度相矛盾呢?在前文中,作者充分地表现了“中世纪的人民”的无知愚蠢和缺乏怜悯同情之心,并通过议论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不满和讽刺。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些“中世纪的人民”完全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爱斯梅拉达的举动,唤醒了他们人性中的良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写爱斯梅拉达给仇人喂水,写民众为之欢呼,正是对人性之美的呼唤。

二、课外拓展

《悲惨世界》导读

《悲惨世界》是以真实的事件为蓝本而创作的,当时一个贫苦农民因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五年苦役,出狱后又因黄色身份证而不能就业,这深深触动了雨果,他花了十七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巨著。在“作者序”中雨果指明了创作目的:揭露因法律和习俗造成的压迫,暴露这个世界如何因贫困使男子潦倒、因饥饿使妇女堕落、因黑暗使儿童羸弱,企图使小说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这部作品结构庞大,枝叶繁复,全书共有五大部分:《芳汀》、《柯赛特》、《马吕斯》、《卜吕街的儿女情和圣丹尼街的英雄血》及《冉阿让》;围绕的中心问题是穷苦人民的悲惨的命运和处境,可以说它描写的是主人公冉阿让的悲惨生活史。

主人公冉阿让原是个诚实的工人,一直帮助穷困的姐姐抚养七个可怜的孩子,有年冬天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而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五年徒刑;又因不堪忍受狱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十九年;出狱之后。苦役犯的罪名永远地附在他的身上,他找不到工作,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后来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决心去恶从善;改名换姓埋头工作,终于当上了市长,成了大富翁后他乐善好施,兴办福利,救助孤寡;然而法律去滥判无辜,他为了不嫁祸于人毅然上法庭承认自己的真实姓名,并为救助孤女而逃出法律的魔爪。然而法律不容他,社会不容他,连他辛辛苦苦带大的孤女也误解他,他多年舍已救人,最后却在孤寂中走向死亡,这是悲惨世界中的悲惨典型。作品中还通过一个不幸女子芳汀的一生和她的私生女柯赛特的遭遇来揭示社会逼良为娼、儿童身心受虐,从而全面地展开对社会的批判。

这部小说集中地体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雨果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法律:高级的法律是仁慈和爱,它可以杜绝罪恶,唤起良知,进而改革社会拯救人类;低级法律是刑罚,它依靠惩治只能加深犯罪。前者的体现者为米里哀主教,他用道德感化和博爱唤醒了冉阿让的良知,使他成了真正的人;而后者的代表警官沙威,则如鹰犬一般跟踪冉阿让,迫害孤女寡母,如同冷血的动物,他最后的精神崩溃投河自尽,表现了现存法律在崇高道德面前的渺小、虚弱及它的破产。作者企图以抽象的人道主义作为消除社会痼疾的武器,有其局限的一面。

《悲惨世界》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这里有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巴黎的贫民窟、修道院、法庭、监狱、资产者的沙龙、大学生居住的拉丁区,构成广阔而典型十九世纪法国的社会画面;小说的人物也是典型的。但占主导地位的是浪漫主义风格,雨果倡导的美丑对照原则在人物塑造、场景描写等多方面广泛地得到运用;作者善于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不同寻常的人物,用虚构的偶然的因素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小说还充满着浓郁的抒情气氛,整部小说弥漫着浪漫主义气息

第三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反思

12月9日上午第四节,在三中,我参加了牡丹区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观摩课,我讲的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颇多感想。周二早晨知道周四上午第四节要讲课,于是,忙着确定课题,和苗蔚霞老师以及三中的教研组长卢亚萍老师商量,我们认为《品质》稍浅,很难讲出高度;《雷雨》讲的较多,很难出新;《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较难,一般没人讲。但是,我喜欢挑战,于是确定讲《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第一节确定课题,第二节开始备课,非常感谢张先梅,她替我上三四节的课,我就有机会多备课,下午直接用她的班试讲。现在已经不记得第一遍讲的思路了,多半是根据小说要素复述情节,找出最具震撼力的情节,伽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的反应和行为有什么直接的变化?为什么?在格雷沃刑台上还有哪些丑陋的事物?播放音乐剧《钟楼怪人》中伽西莫多唱给爱斯梅拉达的《美人》这首歌。

苗老师和几位老师听我的课,认为前面的《大教堂时代》太占用时间,需要用一个有探究性的问题统领课堂,于是,我们确定了一个问题:“最让你感动的是爱斯梅拉达的水、伽西莫多的泪还是群众的‘好极了’?”在试讲时我为了突出感动群众是关键,常常让学生找群众的前面的表现,于是最后没讲完。

李雯告诉我课不要想讲完,如果真的让学生进入文本了,得到东西了就可以了!我也知道,我也想这样,可是,作为赛课,最后没有得到任何有深度的东西,只是分析群众的丑恶和爱斯梅拉达的美,那么,这样的课又有什么价值呢?泛泛而谈,无滋无味。

于是,就想从“美”和“丑”入手,先找有哪些“丑”,再找有哪些“美”,那么,美和丑是都有了,可是,对比在哪里?苗老师说找的本身就是对比。

经过了两天两夜的揣摩,文本越来越清晰,可是,我发现:

老师能静下心读书并读出自己的东西是一个层次。原来我备课常看很多教参,借鉴很多资料,当然这些也非常重要,可是对于语文老师来说,能悟出只属于自己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所谓读出作者读出自己吧。可是我常常想讲出独特的那一点,所以常脱离文本,要真正深入到文本中,借文本来悟则又是一个教学技能。

能读得深刻又是一个层次。原来读文章能在某一个点上读出点自己的东西就很知足了,就像是《金岳霖先生》里面我读出了“微微仰着”。现在,总想读出整个文章的更深层的思想认识。就像《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出“西山”,就像《江南的冬景》读出“散步”,就像《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读出“群众”。希望从细微处见精神。这一点很难。但是,现在我们这个教研组非常好,高手云集,苗蔚霞老师的文本解读功底极其深厚,常能见人之所未见;苗蔚然老师常从最寻常出见最纯真的东西;李雯的学生意识非常浓,能从学生出发,不不引导,层层深入;其他还有张月英主任、张先梅老师、肖南老师、马妍老师、谷瑞老师、陈丽娟老师、姚静老师、王国栋老师等等。都各有各的见解,常常能启发我!我今年能在这个组真是万分幸运!也就是说,用苗老师的话说解读深刻也不是谁的“杀手锏”。那么,什么更重要呢?

自己悟的东西是有了,可是,怎样讲出来是个技术活,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并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和引导是个特别难达到的层次。我这两年就属于讲课的“高原期”,缺氧了,空白了,不知怎么办了,好像一切都重新建构了,一切都在尝试中,众人说了算,但是自己又要有自己的东西,所以不容易所以很难。周四上午第一节又试讲了一次,思路被肯定,细节需打磨,要注意聆听学生的回答,要鼓励学生。

非常感谢卢老师先给我找好班,并让学生看了电影,周三晚自习我用整个第三节课,看着学生好好的读了两遍文章,学生基本把文章都画满了。用苗老师的观点,学生不预习不行,你不预习就没有和我对话的权利!我原来还认为事先让学生读好文章,课上展示是不是作bi,是不是课堂就不真实了,现在我想明白了,课前的预习是必须的!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只有自己先充分学习才能和别人交流才能在碰撞中有所得。而且,课堂本来就该是个展示的的地方。知道不一定能表达。展现自我也是种能力。再就是,在课堂上老师的点拨启发,同学的思想交流都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学习。

周四第三节上课时我到了三中。看看手机才知道苗老师给我打电话了。第四节我的状态还是不错的。整堂课很顺利地讲完了,我知道之所以顺利是因为在前面的爱斯梅拉达的水、伽西莫多的泪和群众的反应上都花的时间不够,这也是我的一个突破,因为这些年来,我一直特别舍得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上下功夫,让学生说了又说,找了又找,所以每堂课都拖堂,其实也不用拖堂,只是,我有个根深蒂固的思想——总想把自己的预设进行完,这是我的一个很大的瓶颈。

上完课我想请苗老师、卢老师和二中的张峰吃顿饭,因为我们都是好朋友,再就是她们都对我有无私的帮助!刘老师作为领导应该是有领导请的。可是,三中的校长非常重视,张校长和刘校长都陪着,于是,他们就请客了。苗老师顶着非常大的压力才从学校里把我推荐出来,因为很多人都要评职称都要讲课证,而我都不需要,这次如果我评选不上,苗老师很难给全组七八十人交代,好在刘老师说“就是,王蕊吧,明显的不是高一个层次”。

晚上本来及其疲劳,因为两天两夜的连续作战让我的肩和背都及其疼痛,脑子也很累了,必须休息了,平平也非常懂事,自己做作业,不用我管。

可是,我想问问我的课到底什么毛病,于是就给亚萍打了电话,她很热情,在肯定我的课的基础上对所有的课都进行了点评也对我提了些建议。她常在她组里说我的课是菏泽语文课的标杆,也常从我博客中找一些启发,真是高抬我,但是,我想我的弱点她应该也是明白的!也就只能从多多交流中启发我了。

第四篇:杨彬《雷雨(节选)》《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必修四·灵魂洗礼

《雷雨(节选)》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杨 彬

重点:解读人性的复杂性。

难点:⑴品味戏剧作品中的人物语言;

⑵探究小说的创作手法及其原因。

疑点:⑴戏剧的矛盾冲突;

⑵“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一文题的多元解读。

亮点:⑴人物形象的分析,尤其是对周朴园和围观群众的分析深入显出;

⑵对“疑点”的捕捉独具匠心。

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这一节课和大家一起来复习“灵魂洗礼”这个专题,这一专题有《雷雨(节选)》和《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两篇文章。

在复习这两篇文章时,同学们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两位伟大的作家——雨果和曹禺,艺术生涯有很多的不同点:一个是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一个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一个是在18世纪的欧洲文坛从事小说创作,另一个则是在20世纪的东方世界致力于戏剧艺术;那么,教材为什么把他们的作品放在一起?他们的作品又有怎样的共性?

有同学可能会说:他们的文学作品,都塑造出象蘩漪、周朴园、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这样的经典人物形象。其实不仅如此,细细品读这些人物形象,你会发现他们的身上交织着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两位作家的伟大之处就是对人性有着深刻的理解,能“深入挖掘复杂的人性世界”。

人的内心世界有时是非常复杂的。同学们在分析人性的时候要避免两种倾向,哪两种呢?

一是避免“以貌取人”。我们过去一段时期的文学艺术总喜欢以貌取人,写到好人就是慈眉善目;一说坏人就是横眉削脸,或是满脸横肉;一写汉奸,他的头发往往是从中间五五分,汉奸就应该这样。给人作脸谱式的描写,这种美学理论是片面的。

拿《雷雨》中的周朴园来说(图片)

他的外貌如何呢?剧本告诉我们:

他„„鬓发已经斑白,戴着椭圆形的金边眼镜,„„只有他半白的头发还保持昔日的丰采,很润泽地分梳到后面。在阳光底下,他的脸呈银白色,一般人说这就是贵人的特征„„

这位《雷雨》中的主人公给同学们怎样的印象呢?有风度,有气质,是吧!但人的外表与美好的心灵之间不能划等号,事实证明,周朴园的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甚至是丑陋的。

要避免的第二种倾向是什么呢?那就是避免“强贴标签”。比如,我们的教参说,周朴园是一位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本家,那么有些同学首先想到的就是与“封建资本家”相关的诸多词语:专制、独裁、腐朽、剥削、压迫,然后把这些词汇强加到人物形象身上„„我们不能这样简单地看问题。

同学们先来听一段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对话。【放两段周朴园录像】

放录像一

蘩漪叫来了四凤的母亲鲁侍萍要辞退四凤,鲁侍萍与周朴园不期而遇,通过回顾30年前的恩怨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周朴园刚才的一段话语中充满着真情的怀念。我们再来听一段对话。

放录像二

周朴园态度陡变。

时而深情,时而冷酷,人心的复杂就体现在这里。

同学们,你们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是真情实意?还是虚情假意?

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有真感情的,因为当年两人真心相爱。为什么这么说呢?

30年前,年轻的侍萍漂亮、柔顺、聪慧,对周朴园自然有一种很强的吸引力;而周朴园留学时曾接受新派社会思潮的影响,爱上一个女仆是完全可能的。况且,当年侍萍为周朴园先后生了周萍和鲁大海两个儿子。

在节选部分,有一段对话,同学们一起来看一下:

鲁侍萍: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还有一件绸衬衣,左绣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呢?鲁侍萍原来叫“梅侍萍”,在周朴园衬衣上绣上梅花和萍字,寓意明显,很是浪漫。可以窥见他们当年两情相悦的程度。

周朴园对鲁侍萍有真感情,还有哪些依据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在得知眼前的女子是无锡“同乡”后,就立即打听侍萍的消息,不怕“丑事”曝光;(同学们想,不是真心,谁愿揭丑!)

记住侍萍4月18的生日,把她当作正式嫁给周家的人看待;

周朴园为了纪念侍萍,一直保留着侍萍原来顶喜欢的家具;

保留着侍萍生孩子后怕风连夏天也关窗的习惯;

在打听侍萍消息时,主动提出想为侍萍修坟。

请同学们概括一下,这样的一些言行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怀念不仅限于内心,而且见诸行动。怎能说周朴园对鲁侍萍没有真感情呢?

周朴园对鲁侍萍有真感情,还能找到哪些依据呢?有同学还关注到周朴园与鲁侍萍分开后的生活。

周朴园也曾花天酒地地放荡过,繁漪已是他的第三个妻子了。但直到晚年,没有任何女性能像侍萍那样让他满意。周朴园与鲁侍萍分开后的爱情生活很不如意。于是很自然地怀念起侍萍,追忆一生中与侍萍相处的那段甜蜜的情感岁月。

第五篇:找准切入点,提高小说阅读教学效率以《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为例

找准切入点,提高小说阅读教学效率——以《一滴眼泪换一

滴水》为例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重要的一环。缺乏阅读则必然影响视野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并具体表现为狭窄的知识面、低能的文字理解力、浅薄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小说是阅读兴趣的发动机与阅读习惯的孵化器,是人文意识觉醒的温床。阅读小说可以开阔和丰富学生的生活视野,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积累成为一件轻松快乐的活动,可以为我们提供观察、体验和思考的空间。然而随着新课标的全面推广实行,小说阅读在高考中处于选考的地位,得分率低,再加上小说篇幅长,教学难度大。在很多地方忽视了小说阅读教学:要么作为自主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己看,教师不管不问,更谈不上引导;要么是教师采取传统教学方法,从环境、人物、故事情节、主题四方面具体分析,把小说肢解的支离破碎。这些做法导致:小说失去了其内在的魅力,学生失去了阅读小说的兴趣,教师失去了研究小说教学主动性,从而导致学生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下降。

语文教学应该以努力去激发和保护学生阅读的兴趣与热情为切入点打开提高语文素养提高的通道。小说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体,具有信息量大、线索众多、涉及面广等特点。这就要求小说阅读教学必须找到最佳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说教学的效率。小说阅读教学的切入,即从小说的某一点截开进入教学,它是深入理解小说的起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显著特点。下面我以《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课谈谈我的粗浅的认识。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是苏教版教材必修四第二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中的第二板块“美与丑的看台”中的一篇文章,节选自法国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一)从文本的题目切入,直入小说的主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从题目切入,巧妙设计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题目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好,还是《一滴水换一滴眼泪》好?当然最终不是要一个固定的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学生的讨论让学生走进小说的主题:爱斯梅拉达送的水定是滴滴晶莹剔透,如同她纯洁的心灵一般,那敲钟人伽西莫多生平第一次流出的泪珠又何尝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交换的是真心,收获的是感动,留下的是对人性和真善美的赞叹。

(二)从专题的名称或板块的名称切入,探讨小说的人文意蕴。

苏教版教材选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具体表现在每个专题都有一个极具人文性的名称,每个专题中的若干板块也都有人文性的名称。这篇小说所在的专题名称“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板块名称“灵魂的对白”“美与丑的看台”“人性的复苏”都可以作为我们阅读小说的切入点,是我们阅读的一把钥匙。“一滴眼泪”折射出了伽西莫多的心地善良,折射出了爱斯梅拉达的同情心与善良,折射出了克洛德的邪恶冷酷;两个美与丑的灵魂、美与美的灵魂在对白;一个看台让我们看到了美和丑;不仅是伽西莫多的人性在复苏,围观群众的人性在复苏:通过对这些的探讨,可以让我们深刻的领悟小说的内在的“人性的假恶丑与真善美”的人文意蕴。

(三)从小说的结构安排切入,体会小说的精妙之处。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可以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行刑前的格雷沃方场;第二部分写伽西莫多受刑前的表现和围观群众的态度;第三部分写伽西莫多接受笞刑;第四部分写围观群众对伽西莫多的侮辱和诅咒;第五部分写伽西莫多无奈的愤怒和希望的破灭;第六部分写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水喝。通过对内容的概括不难发现:作为主人公的爱斯梅拉达只出现在第六部分。那我们就可以从这里切入:作者的安排是否失误?通过学生的探讨,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小说的魅力所在:前五部分极力地渲染伽西莫多的处境,犹如重重的乌云压在伽西莫多,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压得他处于愤怒,压得他希望破灭。就在此时,爱斯梅拉达犹如一缕阳光照到了刑台,照到了伽西莫多的心理,也照到了围观群众的心理。爱斯梅拉达的一滴水使伽西莫多生平第一次流下了第一滴眼泪,这是自责和感激的泪水,这是人性复苏的泪水。爱斯梅拉达的举动使观众被感动,拍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唤醒了他们人性中的良知。

(四)从突出的表现手法切入,深入人物的内心,探究小说的真谛。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用了对比的手法苏在了一组组对比的人物形象。所以我们就可以把此作为切入点,去探讨小说的人物内心。

副教主克洛德,道貌岸然,然而心如蛇蝎,唆使不明真相的伽西莫多拦路抢劫爱斯梅拉达;事情败露,让伽西莫多承担罪名;伽西莫多受刑,他却漠不关心。伽西莫多外形丑陋而心地善良,受副教主克洛德的指使劫持爱斯梅拉达,事情败露,甘愿承担罪名;爱斯梅拉达给他送水喝,他充满自责,心存感激。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两个人物,都心地仁慈,富有人情味,但一个美丽无比,一个极其丑陋。爱斯梅拉达和克洛德也形成对比:克洛德邪恶冷酷,爱斯梅拉达善良,富有同情心。克洛德唆使伽西莫多拦路劫持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受刑,他漠不关心;爱斯梅拉达被伽西莫多劫持,却不计前仇,在众人羞辱伽西莫多的情况下,给他水喝。爱斯梅拉达的行为还与群众的态度形成对比:在伽西莫多受刑和要水喝时,群众都无情地羞辱他,是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小说通过美和丑,善良和邪恶,崇高和卑下重重对比,揭示了真、善、美的真谛。

每一篇小说,都有一个清晰的构思之路,每一个题目,都是智慧的结晶,每一次开头,都历经长期的酝酿,每一个结尾,都耐人寻味。只要我们精心研读,慧眼发掘,总会巧妙地找到一条通向小说腹地的最佳途径。我们要紧紧围绕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围绕小说阅读鉴赏的具体要求,围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围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寻找最佳的切入点,让教学贴近学生,鼓励学生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文本,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教材,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予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更好的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体悟到小说的魅力所在,体悟到语文的魅力所在,从而深深爱上语文课。

上一篇:阅读昆虫记的读后感下一篇:幼儿教师讲故事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