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匆匆 教学设计

2024-05-04

2匆匆 教学设计(共8篇)

篇1:2匆匆 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多用比喻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的含义; 难点:由于人们语言习惯的变化,把句子读通顺成为这篇课文的难点。教学准备:

1.准备一组记录着孩子们成长的足迹的照片; 2.收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件特别的礼物,那是记下你们成长足迹的一组照片。

(播放课件,解说照片)

大家看了这组照片,有什么想法?

生:刚进小学读一年级的时候,我们、还是个娃娃。现在读六年级了,我们也长成少男少女了。六年的光阴过得真快啊

师:小学六年时光,一眨眼就要从我们身边匆匆而逝了,想不想留住时光飞逝的脚步,让我们小学的日子再长点?可是,这样的想法能实现吗?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因时光飞逝而叹息的现代作者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板书课题)

(自评:引入新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节课用学生们一到六年级的一组照片导人,吸引了全班同学所有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从这一组照片里感受到了时光匆匆流逝,容易让学生与作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二、揭示课题。引起探究

师:“匆匆”是什么意思?生活中什么时段用到“匆匆”这个词?那么,作者所说的“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思考。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文章每一自然段讲什么内容?(汇报交流)

四、深入探究,体会作者情感

(一)学习第一、五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师:这个句子还出现在哪—个自然段?

生:它还出现在第五自然段,起到前后呼应的作用。师:作者回答这个问题了吗?

生:作者用二、三、四这几个自然段来具体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1.师:仔细研读二、三、四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出来多读几遍,再想一想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在书本上的空白处写出来,注意联系实际来说体会和感受。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朗读。

①生:我感受最深的是“八千多日子”这个词。我从“八千多日子”这个词猜想作者当时应该有二十多岁了,但是他觉得二十多年的时间转眼即逝,就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写得太形象了。

师:想象针尖上的一滴水有多大,用一个词形容它。生:渺小。生:微不足道。

师:很好!再想象它消失在大海里,也用一个词来形容。生:悄无声息,无影无踪。

师:这时候,作者为什么觉得“头涔涔而泪潸潸”? 生:作者对溜走的日子感到非常无奈,非常伤感,汗水不断地流下来,眼泪也不断地流,所以用“头涔涔而泪潸潸”来形容。

师:想象这微不足道的一滴水滴在时光的大海里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景,想象这时作者无奈伤感的心情,在想象中把这一段话读好。

(生读)

(自评:以关键词句作为切人点,引导学生细细研读,深深体会,学生容易走进文本,与作者感同身受,然后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感悟,在朗读中人情入境。)

②生:我感受最深的是这几句话“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本来时间是眼睛看不到的,但是这几句话却让我真的感受到了一天的时间就这样匆匆溜走了。师:你能读出时间飞逝时的匆匆吗?(生读)

(板书:„„的时候,日子„„)

师:给老师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我也读一读这几句话,看我能不能把作者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师读。生评。再集体朗读,然后让学生试着背下来。)师:你们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写上几句吗?

生: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唇边过去;梳头的时候,日子从发梢过去;踢球时,日子从脚下过去;

„„

(自评:以悟导读,让学生运用“„„的时候,日子„„”练习说话,创新运用句型,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抒发自三读文后的独特感受。)

③生:我体会最深的是“但不能平内,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一句话。我从这句话里想到了自己,我也不想白白地来这世界走一遭。我现在要发奋读书,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正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师:你读这一句话时打算怎样读才读出你的心情?

生:我要把“不能平的”读得重一些,读出自己心里的不平。(生读)

生:我们也不想虚度此生,现在我邀请全班同学一起来读这句话,读出我们的体会和决心。

(全班读)

(自评:学生在体会中读,在感悟中读,再在读中理解,读中会意,在读中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五、朗读全文。回归整体 播放自制的MTV,全体学生看着画面一起背诵这篇课文。

六、创作升华

师:同学们,学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呢?能不能只用一句话来表达你此时此刻内心的想法?现在,大家就拿出笔来,把你想说的哪一句话简单地写在课本里,看谁能写出名言警句来。

七、展示成果

八、激情总结

时光匆匆如东流水,一去就不复回,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发奋努力,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最后送同学们一句话:把握时间,把握生命!

篇2:2匆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 伶伶俐俐 徘徊 赤裸裸

2.熟练,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及珍惜时间的感受,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4.感悟课文的语言美,领悟并学习作者细致描写、多种修辞精湛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笔下时间匆匆流逝,产生珍惜时间的生命感受。从课文内容想开去。

【教学难点】感悟课文语言美,领悟并学习作者精湛的写作手法

【设计特色】感悟品析积累运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唱完《童年》这首歌,你们有什么感受?是啊,时间过得太快了,童年离我们远去了,同学们能不能预想一下,你这一生能活多少天呢?按平均年龄7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25550天)你们已经度过了4745天,五分之一了,老师已经过了五分之二多了,甚至是二分之一,时间过得太快了。就像朱自清文章所写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

导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我们的小学生活过去了还能再回来吗?那么。是谁带走了我们的往日?是谁让我们就要和小学生活说再见?(时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课《匆匆》,齐读课题,今天我们来拜读一下朱自清的名作《匆匆》,看看他是如何生动地把时间写成名篇佳作的。

教师:板书《匆匆》和作者朱自清(幻灯片课件1)

并出示教学目标:感悟、品析、积累、运用(课件2)

二、听读全文 整体感知(放朗诵课件3)

1、思考问题: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匆匆”指的是时间,提出的“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告诉我们的是时光匆匆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虚度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2、读准词语: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涔涔、潸潸、遮挽。组内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重点练习。

3、归纳各段大意(幻灯片课件4)

1、写时光一去不返及作者的无奈和眷恋。

2、写作者对八千多日子无声飞逝的感慨。

3、写日子是怎样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

4、写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不甘虚度此生。

总 写时光匆匆而逝,作者心中惆怅伤感。

5、照应开头再申对时光逃走如飞的伤感。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是文,还是画,更是诗。《匆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地描述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惋惜和惆怅。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感叹和赏析,下面请同学们就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进行个性感悟,或者提出你的疑问和不解。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匆匆》。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还记得吗?

2、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的?他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课件6)

生:朗读分析

(1)排比:这句话以燕子、杨柳、桃花为例,说明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规律。

作用:写出燕子再来,杨柳再青,桃花再开,自然景物可以重来,与时光的流逝不返作对比。

(2)对比:(修辞方法兼写作手法)

作用:用燕子、杨柳、桃花的再来、再青、再开与时间一去不返作对比。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之情。

教师: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把这种情感表达得自然、贴切、耐人寻味,既唤起了读者的共鸣,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对于这一段还有别的见解吗?

(3)设问:

作用:写出我们的日子一去不返,仿佛是谁偷了他们藏了起来。表达作者对时光流逝而无法留住的无奈和眷恋。

教师:是啊,“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时间是不能回头的。那文中还有其他语段,让你感触深的地方吗?

二、抓重点词句(修辞方法),感受时间的匆匆

1、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匆匆而过,作者面对自己无意间溜走的“八千多个日子”心里有什么感受呢?他会说些什么?

(师:是啊,作者不断盘算着手中的时间,可日子总在不经意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出示句子:在默默里算着,——也没有影子。)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课件7)

分析比喻:作用:借此写出时光匆匆的踪迹。表达作者无奈惋惜以及要珍惜时间的心态。教师:作者把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八千多个日子,也就是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像针尖上的一滴水。二十多年不算短,可是在时间的长河里,它却是那么的短暂。在你们身上和经历里面,有没有感受到时间匆匆流逝的时候呢,想一想,说给大家听。(举例)

(1)我很喜欢这个句子,谁也喜欢这个句子,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呢?

(2)面对无影无踪消失的时间,朱自清为何“头涔涔”?为何“泪潸潸”?

(3)这个句子写得多好,作者用一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我们再来读一读。

2、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的匆匆脚步的呢?请大家把心沉进去,再读一读,想一想,感受一下日子匆匆流逝的足迹。我和四组同学一起来接力读吧。

3、时间的脚步你们感受到了吗?谁来说说。

4、请你们将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感受最深的句子旁边。

出示句子:“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课件8)

(1)排比:作用: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揭示了时间的来去匆匆。

(2)拟人:作用:用时间能‘跨’能‘飞’,写出时光的流逝,形象生动、真实可感。

(1)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2)有感情地读这段话,特别对“挪、移、跨、飞、闪”的重点词语的朗读,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5、是啊,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通过生活中具体的小事:吃饭、洗手、睡觉、沉默时,赋予时间以生命,形象地表达出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能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说一说你的时间都在什么时候,从哪里溜走的?

6、出示:聊天时----(),看电视时----(),玩耍时----();„„说得多好啊!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再次去品味一下吧。请大家自己再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碰到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时就多读读。

(生自练读,师巡视辅导)

7、是啊,日子就是这样匆匆,它会从你手中“溜去”,它也会在你不经意间“过去”,它还能“跨”能“飞”,作者除了运用了排比、拟人的手法,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如“匆

匆”“默默”“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你们还想读吗?(好)那我们一起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受。

三、结合现实,感受对生命的追问

1、大家读得真美!但时间越是流逝得匆匆,朱自清越是不甘得追问着,请自由读后面两自然段,看看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

2、(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课件出示:日子除了“如轻烟”、“如薄雾”还像什么?你能说出更美的句子吗?(仿说)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课件9)

(1)设问:

作用:写出面对时光的匆匆流逝,我的无能为力,只能徘徊和匆匆。表达了作者无奈、惆怅和惋惜之情。

教师:作者在惋惜什么呢?同学们猜测一下:

惋惜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不能做什么。

惋惜时间的来去匆匆。

惋惜自己的一事无成。

惋惜自己虚度光阴。

其实作者是在苛求自己。他只活了50岁,却留下几百万字的著作。正是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对时间有一种紧迫感,抓紧时间读书、做事,才有他后来的辉煌成就。作者一直在对时光流逝而无奈与惋惜而且一直在苛求自己,同学们在文中能不能体会到呢?

3、(出示痕迹一段)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既可以谈伟人名人的事例,也要学着关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走这一遭呢?”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作者不想赤裸裸的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想白白走这一遭。

作者不甘愿虚度此生。

作者想干出一番事业来。

教师:谁能告诉大家朱自清此生虚度了吗?

学生:朱自清文学成就: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6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名噪一时的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葡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主要有诗文集《踪

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朱自清早年创作起步于新诗,代表作有《毁灭》及新诗集《踪迹》。

人生成就:朱自清的一生充满了对亲人的关爱和柔情。他对父亲的深情在《背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感动了所有的华语读者。他的弟弟、妹妹都是靠朱自清微薄的工资和稿费完成的学业,而且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二弟朱物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时以优异成绩获官费留美,先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后又进哈佛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院士)。他在电子工程、无线电电子学、水声工程、信息论等领域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三弟朱国华,考入厦门大学法律系,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法律界工作,后定居松江。他的妹妹朱玉华毕业于南京师范学校,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朱自清先生共生育有子女九人,在其言传身教下,个个德才兼备。

教师:是的,作者是一个人生要质量的人,是一个要强的人,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人,朱自清一直以名节高亢、刚直不阿著称,在1948年病重逝世前,还嘱咐家人,宁可饿死,也不能领美国的‘救济面粉’,毛主席曾赞扬他有不食“嗟来之食”的气节。所以被当之无愧地称为“民主战士”。

教师:以上,同学们从修手法上充分地总结了《匆匆》的写作特点,从个人角度,我非常崇拜和喜欢朱自清、余秋雨、等散文名家的美文,散文是作者与读者在艰辛的人生长途上小憩时的悄声对话和共同思索,朱自清的这篇《匆匆》,我最有感触的是他精湛的几点写作手法,请同学们感受学习一下:

四、研读美文 写作手法:(幻灯片课件10)

(一)妙用叠词和短句 句式整散结合(二)巧用修辞 寄寓含义

(三)多次提问 动人心弦

(四)调动多种感官情景交融

学生:同学们也试试品品他的叠词和短句:

如叠词的应用,“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这些词用得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时间的踪迹,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

“去的尽管去了,来着尽管来着;去来的时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这些句子都是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教师:悟读美文、积累仿写

学生:

1、仿写:(课件11)

著名作家郁达夫曾经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朱自清了。作者别出心裁,用精湛的笔法,把空灵的时间描写得细腻可感,让人赞叹不已,下面咱们来仿写一下文章第三段,也

用文字表达出时光在我们身上匆匆流逝的踪迹,好吗!

2、积累

读一篇好文章,我们往往爱不释手,唇齿留香,那么好文章要多读多背,多存储,所以下面同学们快速挑战一下自己,看看能否背下一些你喜欢的段落语句。

教师: 回读课文延伸拓展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其实细想想时光是不变的,流逝的不是时光,而是我们每个人自己,流逝的是我们如花的笑脸,如诗的岁月,如梦的人生,所以作者一直在追问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没有人能回答和解决得了这个问题。人生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谁都无法,那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从作者文中有所警醒有所顿悟:珍惜时间!(板书)

下面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些精彩的名言警句表达一下对时间的感悟?

学生:

1、学生汇报交流关于惜时、伤时的名言,警句,诗词,文章段落

2、教师作品推荐:《荷塘月色》、《春》《背影》等。(课件12)

教师:1998年11月,为了纪念朱自清先生诞辰100周年,江泽民总书记不仅为“朱自清故居”题名,又激情满怀地挥笔写下诗句: “晨鸣共北门,谈笑少年情。

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

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幻灯片课件13)

教师结课: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赶少年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送给大家一段话:(幻灯片课件14)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时光匆匆而去,名人背影长留,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承载作者的才情,践行前辈的足印,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努力学习,抒写自己人生,多彩的篇吧!

【板书设计】2匆匆

朱自清

洗手时水盆里

吃饭时碗里

时光一去不返默默时眼前珍惜时间

遮挽时手边珍重生命

躺在床上身上脚边

睁开眼溜走了

篇3:《匆匆》的教学思路

一、用心诵读, 感受“匆匆”

“诵读”是语文课常用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导入课题后, 围绕“匆匆”二字, 我引导学生三“读”课文, 在层层推进中, 学生跟随朱自清先生走进时间的流逝, 用“心”体验时间的匆匆!

自由放声朗读。思考:文中指什么匆匆?———时间匆匆。这一环节意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知道作者把抽象、空灵的时间当作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描写, 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

以读促读, 熟读成诵是这一环节的主要方法和措施。花时间、下力气、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感知文意, 循循善诱地点拨学生诵读, 是用实践凸现“以读为本”理念的具体诠释。这样的读, 读出了层次, 读出了语感。

二、用心聆听, 体味“匆匆”

“用心聆听”, 就是和作者对话, 要对出作者的表情、动作及内心的情感变化,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读懂作者的“心”。方法是学生两人一组, 一人读, 一人听。读的要入情入境, 听的要说出作者的心绪变化。

正像我们看到的, 作者伸手遮挽, 作者仰面叹息, 然而, 无济于事, 日子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飞逝。二十四岁的朱自清先生觉得八千多个日子都是在洗手、吃饭、睡觉、叹息等等中溜走。

三、用心抒写, 珍惜“匆匆”

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作者的6次追问, 体会作者心绪的变化。

生: (交流, 诵读。)

师:从作者思索的这些问题中, 你感受到什么? (作者不满现状, 在深深地自责。)

生:作者白白走一遭了吗? (没有) 结合具体事例谈。

师:是的, 五四运动落潮之际。24岁的朱自清, 面对令人失望的现实, 他苦闷、无奈、徘徊、痛惜、惆怅, 不能自已。但他处世认真、勤奋踏实, 虽感伤并不颓唐, 虽彷徨并不消沉。于三月二十八日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引发了一代又一代人对时间这个永恒话题的深深思索。

师:从这贯穿全文的问题中, 你能体会到朱自清是怎样的人吗?

师:其实, 朱自清先生是个珍惜时间的典范。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这份资料, 就可以知道朱自清先生风华正茂, 学业有成, 事业有进。可他为什么一再谴责自己“白白走一遭”呢? ( (1) 要求严格; (2) 提醒自己再接再厉; (3) 鞭策自己珍惜时间, 发愤学习; (4) 希望自己明确目标, 大有作为。)

师:古今中外, 有许多伟人, 正是因为他们懂得珍惜时间, 利用时间, 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辉煌的成就和感人的故事。谁愿意来与大家一同分享这些伟人惜时如金的故事?

生1:说到珍惜时间, 我想到了鲁迅, 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作的。

生2:欧阳修, 宋代文豪, 挤时间于马上、枕上、厕所写文章, 而成为文学家。

师:伟人的故事引人深思, 给人启迪。同学们, 面对一去不复返的时光, 面对匆匆飞逝的时光, 面对短暂的人生, 面对作者一次次的提问。你们, 作为21世纪的主人, 作为祖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应该交出怎样的答卷呢?

下面, 请同学们用格言的形式用心抒写今天的学习感言吧。

生: (交流。)

师:下面, 我也送给聪明、求知、勤奋的你们一句话。那就是: (齐读)

聪明者———利用时间;

求知者———抓紧时间;

勤奋者———珍惜时间。

篇4:《匆匆》的教学思路

《匆匆》一文语言优美,含义深刻。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体会情感,是本文教学的主旋律。由于散文“形散神聚”,所以教学时更强调“悟”,就是要读懂作者的“心”,要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笔者常用的方法就是和作者“对话”,要求学生要读出作者的动作、表情以及情感的变化,为此,笔者按三个环节预设本文的教学思路:用心诵读、用心聆听、用心抒写。

用心诵读,感受“匆匆”

“诵读”是语文课常用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

导入课题后,围绕“匆匆”二字,笔者引导学生三“读”课文,在层层推进中,学生跟随朱自清先生走进时间的流里,用“心”体验时间的匆匆!

自由放声朗读 思考:文中指什么匆匆?——时间匆匆。这一环节意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知道作者把抽象、空灵的时间当作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描写,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

随机指名接读 先引导学生勾画: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匆匆”的?然后教师分“过去”“眼前”“以后”三个层次,激情引导,指名接读,从而理清文章脉络。

配乐赏读,感受时间的“匆匆”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入情入境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展开想象,日子像什么一样匆匆?从而体会时间“滴落入海”“悄然飞逝”以及如“轻烟”飘散了,如“云雾”蒸融了,真是一去不复返。

以读促读,熟读成诵是这一环节的主要方法和措施。花时间、下力气、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感知文意,循循善诱地点拨学生诵读,是用实践凸现“以读为本”理念的具体诠释。这样的读,读出了层次,读出了语感,在兴趣盎然的读书声中,语文味走进了课堂。

用心聆听,体味“匆匆”

“用心聆听”,就是和作者对话,要读出作者的表情、动作及内心的情感变化,也就是笔者常说的要读懂作者的“心”。笔者让学生分组读,且读的要入情入境,听的要说出作者的心绪变化。

在读的过程中,笔者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理解描写时间的句子和段落 引导学生抓住“溜去”一词,结合“八千多日子”体会作者运用比喻“针尖上的一滴水——大海”,造成的强烈落差,让学生懂得时间的珍贵,并能深切体会到作者痛惜、无奈之情。

在理解中感受、仿写、体会 笔者通过找句子、谈感受、竞赛读、写句子等方式,让学生借助文体、理解文本再通过仿写超越文本,同时,借助媒体手段让学生体会作者茫然无措的沉重心情。

用心抒写,珍惜“匆匆”

笔者让学生通过自由诵读、交流等谈谈对作者遭遇及人格品行的理解,从而引出朱自清珍惜时间的优良品行,之后让学生举例说明除了朱自清还有哪一些伟人具有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结语总结 师:40分钟的时间就这样匆匆过去了。但我想大家并没有白白上这一课。因为我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们一定会加倍珍惜匆匆的时光,加倍珍惜宝贵的生命。像朱自清等无数有作为、有成就、有贡献的人那样活着,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活出自己的生命光彩,活出自己的人生辉煌。

(作者单位:河北省玉田县教育局)

篇5:《匆匆》说课设计2

说教材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是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是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要求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展开联想。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一是教育学生要珍惜时光,不要让时光匆匆流去;二是要学会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文章多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大量的叠词,语言优美,读起来轻巧、婉转,适合朗读背诵。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匆匆》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字优美,含义深刻,适合朗读。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的重点是朗读品味时间是怎样匆匆而逝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读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语言的美,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说教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课我主要采用朗读探究、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的方法:

1、围绕课题质疑。从课题入手,抓住“匆匆”两个字,理解题意,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2、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找出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有关片段和句子,如“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读中理解,领悟这些语句是如何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2、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文章开头和结尾都用了一个设问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抓住这个设问句,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提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回答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从中你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与同学交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想开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自己联系到他人„„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己读课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读写迁移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在学生朗读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后让学生也写写自己或身边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鼓励质疑

首先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自然导入:“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时间的文章——著名现代作家朱自的散文《匆匆》”板书课题后鼓励学生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阅读状态。

二、初读感知,读中悟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指导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里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语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交流感受:你读懂了什么?从句中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3、师生品味重点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于是,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掩着面叹息„„”

4、师生交流评价

在这里我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而师生共同研读讨论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现了互动性。

5、仿写句子: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教学中不仅注重读的指导,还要进行写的训练。在这里我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四、感情朗读,深化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特别强调,把正确、流利、有感情三方面的要求贯穿到各个学段。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特别是指导朗读的层次性。一开始,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再让学生自主研读,找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让学生配乐读。文章多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大量的叠词,语言优美,读起来轻巧、婉转,在美妙、抒情的乐曲中朗读,就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了。学生在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再次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课后延伸,拓展阅读。

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回答了没有?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开去,积极拓展他们的思维。并让学生懂得要深化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就要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

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阅读作业:

1、读一读《跟时间赛跑》和《长歌行》。

2、写一句有关时间的句子做为自己的座佑铭。

3、读一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夜色》、《春》等著名的散文,学习积累优美的语言。这样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篇6:第2课 匆匆

教材解读:《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第一自然段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文中多处运用比喻,使时间变得可以感觉,形象而又真实。

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初步感受。

谈谈自己学过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并谈谈自己对时间的理解。

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出示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要读正确读通顺,注意读好标注拼音的词语,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三、默读课文,个性感悟,交流感受。

出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一个自然段。边读边随着作者的描写,想像文中描写的画面。说说自己读文章以后的感受。

四、自由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提出问题。

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每个标点符号。对哪些句、段的印象最深呢?对文中的哪些地方还读不明白?画出有关的句子或者自然段。(学生默读课文。)

五、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揣摩朗读。

出示要求:

1、不懂的地方通过相互交流能不能弄懂。

2、找出了哪些印象深的句子,设计如何读才能把这些句子读好。

3、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

六、全班交流,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你们小组画了哪些句子?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2、鼓励学生讲出自己和时间有关系的一些故事。用身边的人和事,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积累,对时间匆匆可以感触更深。

3、怎样才能读好这些句子呢?除了想像作者当时的心情,还要加进我们自己的感受。下面同学们再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老师指导朗读)

4、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想像到了什么?作者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出示作者简介,加深学生的感受。(自由朗读作者简介。交流读了作者简介以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

2、汇报交流,感受语言。你认为作者这篇文章的特别之处在哪里?引导学生找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体会句式的运用)“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

3、个性解读,朗读交流。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然后大声朗读画出的句子。交流:把划的句子读出来,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老师和其他同学评议并示范。

二、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故事拿出来,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一是对时间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加深对文章的了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积累语言,以时间为线索,背诵和理解一些诗词、名句、格言……拓宽语文的学习领域,培养有目的地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抒发感受,积累运用。

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对时间的流逝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出自己现在最想说的话。可以引用刚才交流的一些名言警句。

四、分层作业,课外延伸。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2、推荐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作业的布臵是有层次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

4、诗词名句: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3)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宋】欧阳修《生查子》(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6)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

头涔涔 泪潸潸 勿谓寸阴短

匆匆 具体说明 洗手 吃饭 默默

何曾留着像游丝 既过难再获

篇7:2匆匆教案

积累生字新词,优美语言;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精彩语段,体会作者面对匆匆流逝的时光表现出的惋惜,留念,无奈等复杂的思想感情,并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积累优美语言。积累生字新词的音 形 义,夯实语文基础。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一)一个月的寒假生活,仿佛弹指一挥间,一晃而过。当时间的指针指向上学报名的日子时,我相信同学们一定在感慨:时间真是太快了!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时间之快?(生答)_似水流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白驹过隙

斗转星移 瞬息万变 弹指挥间

稍纵即逝

悄然流逝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写时间诗词名句?(生各抒己见)(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2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4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5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你们还知道哪些惜时名言?(1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莎士比亚 2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二)面对匆匆流逝的时光,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朱自清,也有着诸多感慨,于是他创作下了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匆匆》。1 认识作者,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主要作品有《春》 《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文笔洗练。

何谓散文?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文情并茂的文学样式。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下面然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领略这篇散文的优美。二 教师泛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 学生按要求自由预习课文。做到: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圈出不认识 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2 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全班交流预习情况,质疑,释难。4教师补充本课知识重点,见课件。学生巩固预习成果;教师提出思考问题:课文写的是什么匆匆?大声朗读课文,请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说说课文写的什么“匆匆”? 四 学生练习:抄写生字。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 1 学生逐段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懂得时间的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观点。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古代的庄子曾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有俗语形容时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转瞬即逝,而且一去不复返,所以让珍惜时间的人倍觉珍贵。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主要是写的什么匆匆? 2学生朗读课文,课文哪些语句写出了时间的匆匆? 3 学生小组交流,全班回答课文写时间匆匆的语句。二 逐段品读,理解课文内容。

(一)朗读 品悟第一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1请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概括“日子”的特点。——一去不复返 2找出本段的排比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有再开的时候”作者拿自然界的景物和什么进行对比,其目的何在?突出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3此段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一去不复返 无影无踪——留恋

(二)研读第二段

日子一去不复返,作者的日子是怎样的?点名朗读第二段 1理解“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作何已经度过了多少人生岁月?这么多得日子,在作者眼里就像什么?作者把什么比作浩瀚的大海?(——把时间的流 比喻成浩瀚的大海); 日子显得多么渺小,转瞬即逝,传递出作者对时间怎样的情感?——感叹时光流逝,传递出十分无奈的愁绪。

(三)研读第三段

作者还在哪些地方感受到时间的匆匆?自由朗读第三段

思考:1作者从哪些生活细节体会到时间流逝得匆忙?(洗手——吃饭——默思)在此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你从哪些生活细节体会到时间的匆忙,仿照课文的句式,说一句话。(玩游戏

从鼠标下 ;看电视

从屏幕上;闲聊时 从嘴边;锻炼时

从汗水里流走)2作者还用哪些动词,表现了时间的匆匆?(跨过——飞去——溜走——闪过)3从这一段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不舍 无奈

(四)品读第四段

面对飞逝而过的时间,引起了作者哪些思考?后悔 惭愧,恨自己虚度了年华,作者不甘心这样碌碌无为地度过人生,由珍惜时间,深化到让生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在这一段中,你看到日子的形象了吗?品味本段的比喻句“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初阳蒸融了”比喻独特,联想新奇,日子稍纵即逝。

(五)读最后一段和开头,想想有什么特点?

采用设问的修辞,问而不答,答案隐含其中引起人们的深思,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文章采用了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突出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感情。

(六)小结新课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如果你爱惜生命,那么久别浪费组成生命的材料,那就是时间。我们无法延伸我们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那就是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有尊严,有价值,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板书:

2匆匆

一去不复返

无影无踪

——留恋 像针尖上一滴水

——短暂 跨过 飞去 溜走 闪过

——无奈 如轻烟

如薄雾

——惭愧 一去不复返

篇8:2匆匆 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读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文章可谓字字珠玑,每一字、每一句都值得品味,吟诵。如文章第1自然段主要写“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先开篇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寥寥数笔,给读者勾画了一个淡淡的画面,引发了淡淡的愁思。作者不在于描绘春景的实感,而在于把读者带入画面,引发情绪,在于作形象的暗示:这画面里出现的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更在于用自然现象的荣枯更替,反衬时间的“一去不复返”。由此,作者以一连串的疑问“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透出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怅然若失的情绪。

二、教学片段

同课异构的目的在于使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产生有益的“互补共振”效应,促进不同教学风格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研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此次活动中,两位教师对同样教材的不同处理,集中体现在切入点的不同上。

[小学教师教学《匆匆》第一自然段]

总的来说是由情感切入,朗读中感悟,由感悟而美读。

1. 师:请大家自由读这一自然段,你感悟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2. 交流讨论。

之一:大自然的景象更替轮回与时间一去不复返进行对比,更突出时间的流逝不可逆转,更能体现作者的无奈、惋惜之情。

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师生合作朗读。集体读)注意抓“但是”读出前后的对比。

之二:一连串惶惶然的追问体现了作者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无奈和着急。

感情朗读,读出追问的语气。

3. 配乐朗读。

[初中教师教学《匆匆》第一自然段]

主要是由写法切入,在比较中感悟,由感悟而美读。

1.比较写法。

师:老师读了第一段之后,把这一段概括了一下,我觉得我写的比朱自清写的更简洁、明了,大家来评评看。

出示:我们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的。引导学生把这句话与原文进行比较。

(1)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明确:朱自清先写燕子、杨柳、桃花去了可以再来,与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形成强烈的对比,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体现了作者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无奈、惋惜。并且这个对比强烈地体现在“但是”一词上,所以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转折、对比的语气来。

(2)要是只写其中的一种会怎样?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明确:原文形成排比,使句子更整齐,便于抒情;形成音律美,读起来更有味道。

2.多种形式的朗读。

(指名读,比较读,配乐读)要求读出对比、排比的语气。

三、反思

1. 教学内容相同。

从两位教师的教学来看,都体现了相近的教学定位:对于这样优美的散文,教学中重在朗读,重在积累。因此,对这一段教学内容的确定,他们都抓了以下三个方面:(1)体会作者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无奈、惋惜、着急的感情。(2)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积累语言。(3)领会文章写作方法“排比、对比、追问”的妙处。

2. 教学方法有差异。

虽然教学内容相同,学生程度相同(本次中小学衔接,上课的学生都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但教学切入点不同。初中教师由“写法”切入,是理性的赏析;小学教师由“情感”切入,是感性的品读。初中教师认为,这段文字意思的理解,对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不难,重点应放在对语言适度的品味和大量的朗读积累上。因此,通过改写后的内容与原文作比较,在比较中明确,作者用对比、排比、追问表达了内心的无奈、惋惜、着急。小学教师认为,对于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应该从情感入手,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在读中体悟作者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无奈、惋惜、着急;同时体会对比、排比、追问的好处。在得其语言意味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美读。

上一篇:广播电台开播30周年庆典致辞下一篇:县网络市场监管工作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