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阅读指导教案

2024-04-21

匆匆阅读指导教案(共10篇)

篇1:匆匆阅读指导教案

《匆匆》阅读指导教学简案

教学内容:《匆匆》——朱自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1通过阅读,感悟朱自清先生文笔的清新自然,纯朴简练。2指导学生重点阅读,感悟本文的韵律美与节奏美。

3领悟朱自清先生对虚度时光的无奈与惋惜,懂得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努力创造有价值的一生。教学过程:

一 引入正题

阅读,与经典同行。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共同领略他文章用笔的清新自然,纯朴简练,感叹时光的匆匆。故此,懂得珍惜时间,创造美好人生。

二 教师范读

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整体感受文章用笔的清新简练,文章的韵律美,节奏美。

三指导阅读

教师指导阅读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先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语气平缓。然后一连串的问句,语气逐渐加重,紧迫感十足。让人感到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力挽留的无奈,与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惋惜。)

教师领读,学生感悟中阅读,有缓有急,有轻有重。读出节奏感。2 教师指导阅读第二自然段。(读出作者无限感叹的语气)

3教师指导阅读第三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作者将飘渺的时间做了形象的比拟,将时间的象征——太阳人格化,随着他的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存在,仿佛听到了时间轻巧活泼的脚步声。让我们感受到无时不刻的在流动,叹息时光的飞逝,感觉到紧迫压抑,从而达到警示的目的——珍惜时间,热爱生命,不白白走这一遭。)

教师领读,学生感悟中阅读。语速稍快,注意停顿,体会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4教师指导阅读第四自然段。(作者通过一连串的问句,表达出对逝去时光的感叹,更是作者不甘虚度光阴,力求上进的内心表白。语气由轻到重,由慢到快,要体现出作者不甘虚度,力求进取的内心世界。)5教师指导阅读第五自然段(用疑问的语气,引发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思考。)

四 练习阅读(自读,指名阅读。)五 小结

本节阅读,与经典同行,重点是让我们感受文章的韵律美,节奏美。它情景交融,处处流露着对逝去时光的无奈与惋惜,以及对命运的抗争,唤醒人们珍惜时间,热爱生命,创造有意义有价值的一生。

六 课后搜集

课后,同学们,搜集朱自清先生的《绿》,《背影》,《荷塘月色》等文章,对朱自清先生做进一步了解,感悟经典,感悟人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篇2:匆匆阅读指导教案

《匆匆》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外阅读的交流、推荐,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回顾总结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利用阅读卡,让学生把自己阅读的收获积累下来,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指导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阅读《匆匆》等散文。

2、要求学生带一本自己最喜爱的课外读物,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喜爱的一本书。

一、导入新课。

1、齐读题目。

2、读了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有什么问题?

二、介绍作者

朱自请:我国著名的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不是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的人,但是他的著作是十分有特色的,影响很大。朱自清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至逝世。著名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等,散文集《踪迹》。《匆匆》选自他的散集《踪迹》。

三、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文章每一段讲的是什么内容?(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王各庄小学2016—2017学年

四、自由读课文

1、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要记住,一会准备交流。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准备讨论。

五、交流

1、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

(2)作者是怎么提出这个问题的?(用一个排比句,以比喻的方式提出问题,十分新颖,引人入胜)(3)指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2、读第二自然段,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1)“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3、读第三自然段,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这一段讲的是什么意思。时光在不知不觉中从我的眼前消失了(2)“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句话跟后面有什么关系?这句话采用的是什么手法?)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作者是怎样具体讲的?(3)出示句子,加以体会。

“洗手的时候——日子„„吃饭的时候„„默默时„„遮挽时„天黑时„„睁开眼时„„掩面叹息时„„”

4、读第四段,解决问题。

(1)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王各庄小学2016—2017学年

篇3:匆匆阅读指导教案

阅读方法指导课常见的读书方法有以下三种:

1.三读法。浏览性泛读: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 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探求性速读:为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 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 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品味性精读:静心细读, 体会立意构思, 揣摩谋篇布局, 欣赏佳词妙句, 细嚼慢咽其中精华。

2.不动笔墨不读书法。圈点勾画, 作批注。用相关符号和文字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写读书笔记、作摘抄, 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

3.边读边思考法。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理清文章脉络等专项训练, 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 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一般包括专题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实践、畅谈收获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 笔者感到这类阅读教学教什么、怎么教, 也许没有固定答案。立足实践, 观察思考, 江汉区的语文课堂正悄然发生改变……

一、巧用“学习清单”, 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根据课程标准, 对照每课教材内容, 依据学生认知经验, 将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以一张张作业纸的形式呈现, 简称清单。江汉区不少小学尝试以“完善学生学习, 丰富学生体验”为主线, 借清单串联起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学习环节, 教给学生把握语文的钥匙。

1. 清单基本使用方法。清单一般有课前预习单、课中实践单、课后拓展单。使用方法如下:

(1) 课前预习———重难点预热, 学习方法引路

预习单是课中思辨和课后拓展的基础, 先学后教,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提升“个性化”的预习能力。预习单一般指向基础素读、脉络梳理、质疑问难三方面, 即“读画问 (思) ”。 (如下图)

“读”是基础, 学生扫清文字障碍, 理解生字新词、查找资料, 自助把文章读通、读顺, 培养理解能力;“画”是途径, 整体感知课文, 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问”是方法,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提升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此环节, 预习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2) 课中思辨———直指重难点, 提升思维品质

阅读过程中, 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可提供学习包 (清单资源) , 组内自主选择、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 认可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在肯定中转换, 在悬置中定向, 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学生通过自学勾画、小组讨论、合作释疑的方法, 提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品质, 培养分析表达的能力。 (如下图)

(3) 课后拓展———重自主体验, 提高语文素养

学习清单还让课后拓展更丰富更有情趣, 可设计突出开放性的作业“读”, 如自主选择《空城计》的拓展作业;突出层次性的作业“写”, 如制作“读书卡”;突出实践性的作业, 如给“古诗配画”、办“专题小报”、编排“课本剧”……此环节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大, 实践创新能力, 语文素养提升快。

“静水深流寻思辨, 睿智成溪溯本源”, “小清单”促进“大变化”, 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 课内教师传授方法, 课外学生学以致用。

2. 清单的突出特点。清单有别于练习, 其中思维导图和以疑启思的运用是展开阅读、习得方法的两大特色。

(1) 让“思维可视”能力提升

江汉区语文教学提倡引进“思维可视化策略”, 也就是利用思维导图, 助力知识建构。思维导图号称“大脑万用刀”, 它图文并重, 借由颜色、图像、关键词的使用让思维变得更具个人特色和多面性。作为一种学习策略, 思维导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有明显优势, 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之前必须通读课文, 绘制的过程中又要通过读来把握要点, 理清脉络, 从而抓住关键词语。这个过程, 其实是学生深入阅读的过程, 是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

《少年闺土》是经典传统课文。文中主要写了“回忆”、“相识”、“交谈”、“分别”四个方面, 其中, “交谈”是教学重点, 也是难点。教学中为了有效突破重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内容, 绘制了右边思维导图。这份导图不仅清晰勾勒出课文的整体结构, 而且特别关注教学重难点。从导图上看出, “交谈”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师抓住“雪地捕鸟”“拾采贝壳”“看瓜刺猹”“潮汛看鱼”四个方面, 条理分明地引导学生进行了赏析。传统课文创新教。

我们再看下面这份思维导图。这是教学《空城计》时, 教师在总结阶段绘制的思维导图。它把小说的基本要素与课文内容完美地结合起来, 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

思维导图解篇章, 脉络清晰助读文。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选择不同的绘图时机与绘图策略, 利用思维导图整理阅读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 以立体方式思考文本, 既整体把握又联系局部, 帮助学生更好地和文本“对话”, 迅速把握文章主旨, 理清写作思路,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增进理解和记忆能力, 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

(2) 用疑问开启学生语文学习的眼睛

阅读教学中, 我们努力做到寻疑有方, 导疑有法, 释疑有术。

低年级引导学生会问善问巧答。质疑方法很多:课题质疑、联系生活实际质疑、重点词质疑、上下文对比质疑、写法探究质疑……比如《三只小板凳》学生通过课题质疑:为什么爱因斯坦要做三只小板凳呢?三只小板凳是怎么样的呢?《献给妈妈的诗》学生联系生活质疑:狮子是凶悍的, 那为什么小狮子会大声地读“我的妈妈最温柔”?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 往往打击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仅如此, 学生还能较熟练地运用释疑方法, 深入文本。《会上树的鱼》学生提出“这是什么鱼啊, 怎么在陆地上还这样厉害?”老师鼓励他们查阅资料了解弹涂鱼特点, 自我释疑。《篓子里的青虫》引导观察课文插图了解蝴蝶生长过程, 解决“小青虫到底去哪儿”的问题。师生在学习过程中探寻、习得更多、更合适的方法, 以疑悟文, 以疑启思。

高年级引导动态质疑。比如学习《囚蚁》时, 一度质疑:紧扣课题“囚”字质疑———为什么囚?怎么囚?囚的结果怎样?这些问题的答案串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初读与思考结合在一起, 整体感知, 还掌握了质疑串联, 了解大意的方法。二度质疑:随着阅读深入, 学生派生新疑———文中字里行间明明是“爱”蚁, 为什么用“囚”呢?学生抓重点词句感悟自由的可贵, 逐步转化为对自由意义的追寻!在品词析句中获得内心成长的体验。思考更深入、更有价值。三度质疑:课尾提出新疑:现在你对“自由”二字怎么理解?联系所思所想写上几句话。学生自由表达:有的结合课文, 把自己想象成蚂蚁来谈自由的含义, 有的联系生活实际谈, 有的结合课外阅读《金翅雀》创作诗歌。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对自由的理解和感悟, 谱写对自由的赞歌。这一度、二度、三度质疑的过程, 就是动态质疑, 逐层推进, 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提升感悟文字的能力, 从而走进充盈、智慧的精神王国。

课内教给学生质疑释疑方法, 促进思维、语言与情感共同成长;课外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提升素养, 踏上阅读的心灵之旅。

二、借力“群读类学”, 出入结合, 学以致用

“群读类学”意在构建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新体系, 它立足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重构,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 把一组文章, 以一定的方式或主题有机的组合在一起, 引导学生一群一群、一类一类, 甚至一本一本的读文、学文, 指导学生开展大量阅读实践, 在阅读中发展自己的观点, 不断进行自我建构, 从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

1. 关于“群读”

一是“大量阅读”。强调阅读的数量要增多, 从“一篇”到“多篇”, 到“一组”“一群”“一类”。变传统阅读教学一节课或两课时中读一篇、学一篇, 为一课时或两课时读一“组”、读一“群”、读一“类”的文章, 在数量上有突破。

二是读怎样的“群”。“群”的建立首先要确定一个鲜明而有效的主题, 围绕这个“主题”将一组有联系、有特点的文章组织在一起, 形成“群文”。“群文”组元, 可以按人文专题组元, 可以按体裁组元, 可以按题材组元, 可以按作家作品组元, 还可以按表达方式组元……方法不一而足。

2. 关于“类学”

一是这一类“学什么”。这一“群”这一“类”文章“学什么”, 取决于读的是怎样的“群”。不同的“群”有不同的特点或侧重点, 确定的教学内容的指向就应该不同。“类学”的目的是在同一“群”同一“类”文章的阅读学习中, 获得某种启迪和熏陶, 了解、发现隐含在这一“类”这一“群”文章中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掌握阅读方法, 形成阅读技能。

二是这一类“怎样学”。不同“群”不同“类”的文章组元, “教什么”“学什么”不同, 必然导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同, “群文”中不同体式、不同特点的文章, 阅读的方法会不一样, 教学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类学”的方式方法是有区别的, 具体的阅读教学课程形态 (课型) 应该是多样化的。【《朱自清散文一组》经典欣赏 (朗读、感悟、语言积累、作家作品及相关评论简介) 、“先概括后具体”的阅读方法习得 (认知———实践———迁移) 】

三是这一类“学到什么程度”。阅读教学理应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在各个年段分级实现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每个年段“学”的目标要具体、清晰, 指向明确, 操作性强, 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目标的导向、引领作用, 发挥评价的检测与调节功能。比如“经典作品欣赏”, 就是要从中体会经典作品怎样好, 好在哪里?从而提升学生文化和文学修养。

群文阅读的文本是基于教材而又丰厚于教材的文本形式。比如重庆读本中《聊聊人和动物》《声音竟可以这样写》都与教材单元相关;《民间爱情故事中的秘密》《大作家为什么也写流水账》《谈一谈梦想》是有别于教材体系界定的新议题。我们认为文本议题的选择符合三个条件:一是从学生需求出发, 便于学生对新知的建构;二是文本之间既有相同之处, 更有互补性。如“故事里的‘冲突’”, 老师选择《奇特的和平使者》《桃花》《鸿门宴》《痴鸡》《小刺猬》五篇文本, 揭示故事中的冲突存在于人和人, 人和环境, 人物内心的矛盾及其激化。单篇文本各有侧重, 统整建构起来对“冲突”的认知就完整了。三是学习方式有可选择性, 学习结果能多元呈现。

“群读类学”的重点落在“类学”上, 例如有老师以生活中的“水”为主题, 引导学生品析四篇短文, 体会语言文字的千变万化之美。有的以“故事”引入主题, 通过一组小小说的阅读、感受小小说的特点和结尾“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的妙处。还有在群读中渗透“先概括, 后具体”的写作“秘笈”, 引导学生在写作和说话中学以致用。

“群读类学”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教育实践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端正阅读的态度, 让小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4:重视阅读指导 提高阅读质量

关键词: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空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是呈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基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静下心来走进文本,与文本交流对话是高效语文教学的前提。

一、培养阅读习惯,重视自我体验

小语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历久弥新,是学习语文的最佳范例,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预习,首先走近文章,在预习前提出预习要求,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新词,利用工具书帮助理解,通过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教师预设预习要求并落实在作业中加以检测,对不同的感受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每次走近文章后有一种想身临其境的感情动力,把预习课文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从而真正静下心来走进文章。高效课堂应特别重视学生对文本的自我体验,只有亲临文本才会在读中有所悟、有所得。

二、突出主体地位,落实听说读写

“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对作品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静读文章可以让学生在宁静中享受一份从容,在宁静中感受一种震撼,学生走进文章,情感会与作者产生共鸣,对文章的理解更深,然后通过教师对重、难点的深入浅出的引导,理清文章脉络,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再现对课文的理解。在课堂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角色的定位,注意引导而不帮办,尽量营造学习语文的一种情调、一种读书的氛围,只有认真思索过的读书才算真正读懂课文,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如11册课文《唯一的听众》,学生从默读中可以勾画出描写老人的语言以及描写老人神态、动作的句子,通过再次读书后发现作者并没有直接表现老人如何去关爱一位年青人,而是通过抓住老人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致朴实的语句,从侧面表现老人对作者的鼓励和爱护,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细细揣摸和思索,最后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与大声朗读再现老人对年轻人的关爱之情和作者对这位老人的感激之情。这样的学习既能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課本中的文章有的如隽永的小诗,恬淡而从容,有的如滔滔江水气势磅礴,学生在这样的境界里受到熏陶既能增长知识又能陶冶情操。特别是在实施高效课堂的今天,我们教师需要大胆改革传统的一讲一问和全班起哄回答等教学模式,突出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真正在课堂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听说读写切实落实到语文课堂中。

三、给予阅读空间,锤炼静读能力

“静能除燥,静能意定。”一个人只有在回归自然的宁静之下才会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虽然小学生天性活泼,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但还是可以让他们渐渐养成静下心来读书的习惯,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把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其他读书活动中去,不管是浏览、精读哪类书籍,都要养成读书与思考相结合,读书与积累相结合的好习惯。叶圣陶说:“学生跟种子一个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提供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如果把他们当做工业原料的话,按照工艺的流程,硬要把他们制造成一色一样的成品,那是肯定要失败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应当是学习者主动、自觉行为,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读书,学会把读书当成一种需求,特别是静心读书。

宁静能致远,阅读课上教会孩子们静下心来去读读书吧!课堂上给予孩子们读书的空间,相当于给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引导好他们读书,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快乐增长知识。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与引领,让他们在与教师的对话中找到一种方法,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充满智慧与灵感。

篇5:课文阅读指导教案

授课班级:四(2)班

阅读内容:《木偶奇遇记》

教师:李思超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

2、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纯真、可贵的童心,发现自己多姿多彩的童年时光。

一、导入

1、读梅子涵的话。

2、简介梅子涵。

二、精读指导

1、交流读书方法。

2、运用恰当的方法阅读《木偶奇遇记》。

3、交流阅读收获,教师评点小结。

三、略读指导

1、说说略读的方法。

2、快速阅读《木偶奇遇记》,看看故事中介绍了哪些人?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

3、通过“你讲我猜”的游戏交流故事内容。

4、教师小结:课外阅读时,我们还可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通过略读选择爱看的篇目、章节,再进行精读,做到剖析至微,更好地领会作者的笔法和旨趣,这样读书才更有效果。

四、总结提升,链接课外

1、介绍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稻草人》、《窗外的小豆豆》、《草房子》等。

篇6:散文阅读指导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初读、跳读、研读的方法读文读题;

2、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有关散文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规律;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能力迁移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了解散文的有关知识。

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如何阅读散文: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学生回忆所学的散文名篇,并思考《春》《背影》《白杨礼赞》代表了哪三类散文?

三、总结散文常见题型 • 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 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 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 概括内容、理清思路 • 赏析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 揣摩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 链接探究

• 阅读体会

四、例题引路

1、让学生整体阅读,圈点勾画《姑苏看水》。要求边读边圈点勾画出重点词句。

2、帮学生总结整体感知的方法:了解文章大概内容、梳理文章思路,要注意把握关键词句,如开头结尾句、抒情议论句、过渡转折句、反复强调句、总起收束句等。

3、针对问题,学会跳读找读。

4、引导学生仔细审题,整合信息。

总结常见题型----概括内容,筛选信息的解题方法:首先找到概括性强的词句;其次注意起承转合的词句,全面把握;最后参考分值,检查补充。

5、研读探究,用好术语

总结常见题型----开头和结尾的探究法。

方法归纳:首先 句子本身的含义,手法;其次 答题考虑的思路:结构,内容,情感。

6、品读赏读,由浅入深

总结常见题型----赏析优美语句的方法。常见的品读赏析的切入口:

1、遣词造句----用词、句式,如叠词、动词、形容词的运用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等;

3、写作角度----如正面侧面,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听触嗅等。

五、小试牛刀 补充问题:

1、作者§8“更深地体会这里的水”,觉得姑苏水创造了哪些重要的价值?请根据文意进行概括。(4分)答案①这里的葱茏和繁盛都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的。②温柔的水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

③水的温柔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孕育了姑苏人温柔、脱俗的气质和灿烂、张扬、执倔(刚韧)的精神。

④姑苏水造化出了吴文明和吴文化。(每点2分,共6分)

2、赏析 “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一句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联系上句可知,茶是温柔的一面,白酒是灿烂和张扬的一面。这句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揭示了姑苏人充满灵气和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

篇7:阅读指导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漫话书籍如《阿衰》与文学作品的利弊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读物。

2、通过导读,让学生继续学习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的习惯。如精读、略读;质疑性读书;做好读书笔记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路,激发兴趣。

同学们,人们常说: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是的,我们可以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而不是单调乏味。阅读就是改变一个人生命宽度的重要途径。她可以使我们在烦琐、疲惫的生活中寻找到一份宁静,倾听自己也倾听别人心灵的诉说。那同学们,你们经常读那些课外书?

学生畅谈

看来大家读的书还真不少,有的同学喜欢读《阿衰》、《爆笑校园》等等,有的同学喜欢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科幻类的作品。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书犹药也”,书中既有良药,也会有毒药。粗俗的书籍就是毒药,毒害你灵魂的健康。那么到底怎么样的书籍适合我们阅读呢?你应该作何选择呢?在咱们班就有这样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支持阅读漫画书,一种支持读一些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书籍,他们都有自己的理解,我们一起来听听。

喜欢读漫画书的一方: 喜欢读文学作品的一方 漫画书的益处:漫画书能使人心态暂时放松,精神得到调节,漫画书内容简单,阅读是不需要做太多的思考,比较轻松快乐。,适当阅读漫画书有益,可以提高孩子创作力和幽默感

首先,漫画书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一目了然,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其次,漫画书能使人的心态暂时放松,精神得到调节;另外,漫画书中所体现的个性、自我、反叛其实也代表了孩子对时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理解。

但漫画书中也有一些问题

(1)里面还有些不健康的语言:有些小朋友以说漫画书中的语言

为骄傲,他们觉得里面的脏话很有趣,说起来很酷,如“大便头”、“死鬼”,“我掐死你”等不健康词语,一些学生容易出现不良漫画影响的言语和行为,比如模仿一些不好的口头禅和不良行为,(2)沉迷漫画容易影响学习(3)看漫画对提高语言能力帮助不大

看来漫画书虽能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但我们应该摒弃那些低俗的、脏话连篇的漫画,读一些健康有益的漫画《海底两万里》书中充分展现了海底世界的神奇和美丽,能使读者从中学习到有关海洋生物、气象、地理等方面的丰富知识。

同学们,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在对话。那我们应该阅读那些书籍呢?刚才老师推荐的这些书,有没有同学读过。谈谈自己的收获? 看来你一直在与伟人交流,希望你能继续收获。

二、交流读书感受、方法。

那在阅读这些有意义的书籍中,你是怎样阅读的呢?

1、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坚持每天阅读半小时。

2、持之以恒,坚持1—2个月读完一本书。

3、做好读书笔记。

4、制定读书计划。良好的读书习惯:

1、阅读时圈画批注的方法。

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曾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里的“动笔墨”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阅读时要用符号在书上进行勾圈点画;二是经常写读书笔记。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生在读书时,伴随着积极的思考,用铅笔在课本上圈一圈,画一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这个

读书方法真的很好。学生在读书时,只有一边读一边思考,才会有所感,才会圈画批注,这样做会促使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内容化为情感倾注于笔端。(分享学生的阅读体会)

2、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常言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把阅读所得随手记之,能加深记忆,促进理解,扩大积累,更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所感,有所悟,如果把这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便会成为我们以后写作的素材。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习惯。学生练笔、写读后感的形式很多,可以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可以写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能长则长,不长也不要勉强,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不强求学生要写多少字,只要写就好了。(读自己的读书感受)

篇8:加强阅读指导 提高阅读能力

一、教给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1.学会粗读

粗读全文,了解大意。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时,首先要让学生从头至尾完整地读一遍全文,目的是获得一个粗略的总体印象。其次要求学生边读边将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不理解的句子、不明白的段落等勾画出来,可以通过工具书等识字词明表面意思。这样对于文章的体裁、作者、内容、写法等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种方法的运用,能使学生掌握读书的基本方法。

2.引导细读

细读重点,品味赏析。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读,就是逐字逐句地细品,一段一段地领会。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通过查阅、思考,尽量把它搞清楚,理清重点段落的内容和文章的主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指导精读

精读圈点,领会文义。就是指对文章的词章、义理要静心思考、认真分析、反复揣摩,尽力理解词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领会写作的方法及其作用,争取获得正确的或接近正确的认识。在精读的过程中,对于重点词语和精彩句段,还要加以圈点,作出醒目的标记,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阅读方法,还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4.强调熟读

熟练、流利地朗读,就是面对书册,能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每个字都必须读得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阅读效果。

二、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加强课堂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阅读习惯

在预习时,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画画,做摘抄或做笔记等。在讲课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在板书时,有意识地空在那里启发学生动手动脑填写。在范读时,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作用,指导学生读书,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这样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获取了阅读知识的方法,还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学会思考,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阅读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就告诉我们,学习要勤于思考,而思考的起点在于质疑。质疑问难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能激发他们在阅读中学会思考,通过思考,提出问题,提出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解、分析能力。

3.明确阅读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选择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课外读物。要以适合学生的童话故事、学生作文、军事、科技、文学、名人传奇等方面的书籍为主,这是因为学生从好书中能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4.重视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

读是知识的积累过程,是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认识能力的过程,读对学生语言的表现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写的基础,写以读为前提。因此,教师要重视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能读懂文义,体会到文章主要内容,弄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学习文章中语言的运用以及表达方法的突出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所阅读内容的认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和阅读的能力。

三、注重课堂内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1.立足课内抓阅读

课内阅读,就是课堂教学时以语文教材为本,进行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借助工具书读识字、解义,为熟读课文扫清障碍。其次抓住关键词句、中心句,明白段落的意思。这样让学生轻松理解文义,也让学生减轻了对阅读的畏惧感,树立阅读信心。最后注重段篇结构,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句子含义,把握段篇情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样不仅使学生从读中体会出句、段、篇的意思与感情,而且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拓展课外助提高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浏览、默读、朗读、精读、略读等多种阅读方法,到课外去多读多想。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从课外阅读中积累词汇,学习描写方法,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把它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作文时就可信手拈来。最后,学生可以组建课外阅读小组,自由确定内容,开展阅读和交流,并定时展开评比。也可以安排撰写小论文,自办小报评比,摘记卡片、剪贴册、报刊剪贴展览等活动,评价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这样不仅引发了学生间的良性竞争,还有利于学生互相鼓励,养成对课外阅读的长久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运用各种阅读方法搜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积累的水平。

总之,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师只有两者一起抓,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学以致用,阅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唐天凤.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J].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2012(42).

篇9:阅读指导课教案

青岛十七中 语文组 赵兴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诵读、摘记、问答、批注四种阅读法。

2、个性化阅读《断魂枪》,读出个人不同的人生体验。

3、培养阅读兴趣,拓展阅读同类作品。以简促繁,以短(短篇小说)带长(中、长篇小说)。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预习

通读老舍的《断魂枪》(节选),做简单的摘记和初步的批注。

摘记是阅读积累的第一步,也是最直接有效的积累方式。而批注法虽然是较难的阅读方法,但是可以针对学生的情况降低要求,作为初读时集中注意力的手段。

二、课上精读。

(一)导入

我们常说“书籍是我们的朋友”,但实际上只有我们正确的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死的书本才能开口说话,读书才能像与朋友促膝交谈一般惬意。今天我们一起沉下心来细细的品味老舍先生的《断魂枪》。

(二)展示摘记成果。

出示学生摘记的精彩内容,简要评价。思考活动:摘记这段对你有何帮助?

引导学生做到摘记的清楚明白,有目的性。

(三)交换批注,动笔深入阅读。

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红楼梦》有“脂砚斋”批注本,《水浒传》有金圣叹批注本,那为何《断魂枪》不能有高一、五班评注本?

阅读活动:请同位交换“某某批版”《断魂枪》,交换阅读,重点细读你同位批注的词句,并从不同的角度做一个批注。(可以从文学的角度点评,可以从角色的角度与文中的人物交流。

展示精彩批注,以“画龙点睛,直抒胸臆”为标准点评。

(四)书声琅琅,诵读与问答结合。

既要动手也要动口,十分钟的时间,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自由选择问答法或者诵读法,自主阅读。注意读出感情,以读释疑,这是自由交流的过程,没有统一的答案。

诵读可以读对话,可以读描写,但求神似,读出气氛,读出人物特点。问答法,带着问题再读。但求读的深入,有疑而读,以读释疑。

(五)方法回顾

1、卡片摘记法聚沙成塔,积水成渊。

2、诵读法:读出感情,读出味道。

3、批注法: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4、问答法:有疑而读,以读释疑。

三、课后拓展

作业:请自由运用我们学到的四种阅读法,阅读冯骥才的中篇小说《神鞭》。

四、附录:《断魂枪》网络评论

叶落无根——分析老舍《断魂枪》的“不传”之谜

《断魂枪》被誉为最具有老舍特色的短篇小说之一,细细想来并不过分。小人物,大背景,故事不复杂,人物形象却血肉丰满;不用大段心理独白,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社会生态、人物性格就呼之欲出„„这还不足以称之为老舍的特色。《断魂枪》是老舍构思中的长篇武侠小说《二拳师》的一部分,就像折子戏,取出的都是精华。据舒乙(老舍的儿子)回忆,每天晨起,老舍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拳,雨雪无阻,后来还购置了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十八般兵器,陈列在家里。因为是会家子,老舍对传统文化,尤其是武文化,感情是复杂的。在《断魂枪》里,他借沙子龙这个人物,把他对武文化的激赏、困惑和悲叹交融在一起,呈现出主题的深刻性、层次的多样性。

《断魂枪》中有一段最经典的场景,时时吸引评论家的眼球:

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

对于“不传”的解释历来有三种观点比较流行。其一是把沙子龙当作与时代脱节而不自知的腐朽代表。“沙子龙们并没与背这时代的喧嚣惊醒,他们继续做着旧日的梦,把时代宣布为陈腐愚陋的东西视为祖传的法宝加以保守。(孟广来)”其二是视沙子龙为知进退、识时务的投机分子。“既然祖先信奉的神灵都不再灵验,既然‘走镖已没有饭吃’,他也就不再留恋保镖的旧业,不仅及时把镖局改成客栈,连他自创的绝技“五虎断魂枪”,也弃之一旁,甚至旧日镖局里的徒弟前来求教,他也不肯指点传授。”其三是将沙子龙看成时代悲剧的孤独英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其让让一身绝技沦为唬人混世的玩意儿,或者尚飨武痴的花瓶,不如葬埋了那条枪和那套枪,保全精武精神不受凌夷,即便只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甚至形影相吊,独品坚守。

而我以为,沙子龙的“不传”实际上是对二十年来赖以生存籍以成名视若生命的武文化信仰产生了深重的怀疑:火车代替了骡马,厚盾挡不住枪弹。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既定的社会规则都不再灵验,一切固有的规律与传统在外来的武力以及文明的撞击下七零八落,不复存在。就像有了铁路,劳工脚力、贩夫走卒就纷纷失业,水陆沿线的车马店生意也一落千丈,渐渐衰祚了。

沙子龙是一个侠客,一个曾经纵横武林的英雄,自创“五虎断魂枪”,打遍西北无敌手。“神枪沙”这份资本,他比谁都更清楚,更自豪。要不也不会在夜间,独自拿起枪,一气把六十四枪全部刺下了。他在回忆,昔日野店荒林的威风是他心里永远的骄傲。对沙子龙来说,武术早就从糊口的营生、扬名立万的跳板上升为一种人生的信仰和追求。“摸摸这凉,滑,硬而发颤的杆子,使他心中少难过一些而已”,枪,已经真正融入了他的生命。但是,“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快船大炮首先挑战的就是中华武术的权威性。“月棍年刀一辈子枪”,枪乃兵器之王,变化莫测,在冷兵器时代最是厉害不过,象征着精华内敛的中华武魂。可如今,一粒小小的“花生米”(子弹)都可以穿透白蜡杆密不透风的枪花。武术,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沙子龙原是走镖的。众所周知,保镖这一行吃的就是江湖饭。要结交三山五岳的朋友,打通黑白两道的关节,身怀绝技,八面玲珑,过的是刀口舔血的日子。而客栈老板却游走于江湖的边缘,只是江湖世界的背景。来的都是客,有钱便是爷,能吃口管事儿的就成。前者重然诺,后者重利契,两下里看不出兼容的迹象。江湖波谲云诡,江湖人心险恶,江湖肝胆相照,江湖重义轻生,江湖充满了悖论。尚武传统与义理教化构成了江湖的精神宫殿。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去江湖,何以寄身。江湖就是江湖人的精神依赖。武林高手,英雄儿女,离开了江湖就丧失了生存的基础。但沙子龙还是走了,尽管步履维艰,却也无可奈何。因为 2

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啸,坚舰掀翻了祖先与祖先所信的神明,镳旗、钢刀、口马、黑话,义气与声名,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江湖不再。沙子龙眼睁睁地瞅着自己的精神世界摧枯拉朽般瞬间倾颓。他的离开不是主动金盆洗手,退出江湖,而是被崩盘的巨大气流给无情地抛了出来。武术是江湖的魂,江湖是武术的根。江湖都毁灭了,武术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在沙子龙看来,“不传”不是宁缺勿滥,真的已经不需要了。镖局改成了客栈,已经不是侠客的时代。东方的梦醒了,沙子龙的世界塌陷了,他陷入了根源性文化缺失的深渊。既然如此,何来“只待时来运转,国术重登大雅之堂,为光大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大显身手的时机来临时,沙子龙必然会传,当然要传”,何来“在时代的狂涛巨浪面前驻足不前,抱残守缺,自甘沦落„„传世的绝技,无端地变成了时代的殉葬品(冉忆桥)”呢?他的精神之火在关上院门的一刹那已经熄灭了。

然而,沙子龙是矛盾的,对信仰的怀疑和对江湖的留恋把他推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的传统价值观、社会观在急剧变化的社会面前遭到自我否定,他心里是深深以为“五虎断魂枪”是上一时代的古董的;另一方面,多年的心血、毕生的追求,岂是说放就能放的!即便无可挽回地逝去了,终究有着无尽的眷恋,或许在他心底深处实实以为曾经的付出是值得的。在这种矛盾心理的支配下,沙子龙的行为显现出混乱的状态。他当然喜欢自己创练时带出的少年徒弟,他也确实佩服孙老头的执著坚韧。送盘缠、请吃饭,决不是什么“旧时代义气的残余”,的确发自真心。没错,武术不是武艺,有着精神的意蕴。王三胜打把式卖艺是轻贱了枪法,孙老头痴迷武艺也不见得能传枪魂。但关键是,沙子龙的武魂早已被狂风吹走。王三牲、孙老者虽然不济,好歹也是武文化的根苗,多少可以传承一二。何况,从他们身上可以曲折觅到些许往日的影子,这于沙子龙是聊以宽慰的。但同时,社会的水深火热,没落的传统文化又让沙子龙行尸走肉般活着,游魂一样没着没落。他不愿意看到过去的场景,哪怕是面目全非的影像。山河狼籍,根都没有了,还要这条枪,这套枪,这个人做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沙子龙一边放不下“五户断魂枪”,夜夜熟习,一边又闭门谢客,撵跑徒弟,“不传!不传!”的原因所在。说什么自私自利,说什么破家值万贯,说什么静待时机,寻找合适的传人,都忽视了老舍创作《断魂枪》的时代背景——国难当头,多事之秋。面对时代和社会的悲剧,个人实在是不由自主,别无选择。

断魂枪,枪断魂。魂是什么?是一个人的信仰。沙子龙,杀子龙。龙是什么?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精神的象征。当个人的信仰与民族的信仰统统遭到否定与冲撞的时候,生命的戏谑意味扑面而来。

篇10:阅读指导课教案

《好书大家看》

车河堡小学 李晓红

一、指导目的:

1、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2、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提高阅读效果。

3、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懂得用一颗宽容的、真诚的、进取的、善良的心去爱祖国、爱家长、爱老师,爱同学、爱弱小,在爱中受到教育。

二、指导重点:让学生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及小说《爱的教育》,激发阅读的欲望。

三、指导难点:使学生学会选择健康有益的书进行阅读。

四、课前准备:

1、小说《爱的教育》,并打印几份节选的故事。

2、要求每位同学都准备一本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好书的发言稿。

五、指导课时:一课时

六、指导过程:

1、导入,激起学习欲望。

念书不用功,等于白搭工.聪明在于学习,知识在于积累.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好铁要经三回炉,好书要经三回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还有哪些宝,且听同学们支高招。

2、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也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从这些名人名言中,我们可以看出书的确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就应该和大家分享分享!对吗?今天,我们就来分享好书——好书大家看(出示幻灯片)

3、班内互相交流好书活动。

1)师述,激发兴趣。

我知道同学们都很爱看书,最近,你们又看了什么好书呢?(提问)

这么多的好书,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在介绍好书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介绍。(出示好书分享的方法: 能简单叙述故事情节;故事让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组交流。

3)每组选出一名代表班内交流,激发求知欲望。

4、老师推荐:

1)刚才大家介绍得真好。我也想向你们介绍一本好书。这本书的名字叫《爱的教育》。作者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它是一部日记体小说,它记录了安利柯从十月开学到明年七月的一个学年中所发生的故事。在上个学期,我们也学过一篇课文是出示《爱的教育》的,还记得吗?(《卡罗纳》)

2)亚米契斯说:“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受到灵魂的震撼”。这本书上的故事都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为了满足一下大家的阅读欲望!我先给大家推荐两篇故事《侠义的行为》《扫烟囱的小女孩》。在读书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刚才课前分享的读书方法。

(幻灯片出示阅读要求:

1、能简单叙述故事情节。

2、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

3、故事让你有什么收获?)

现在,请同学们利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进行读书。3)小组交流阅读要求的答案,班里汇报,教师小结读后感。4)你的身边也一定经常发生着这些小事,请用一双能发现爱的慧眼去观察,用一双能表达爱的巧手去记录,来写一写身边让你感动的“爱”的故事吧。(课下练笔)

5、总结:

上一篇:爱心义卖活动反思下一篇:读雪国有感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