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语言风格

2024-05-16

老舍的语言风格(共6篇)

篇1: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风格

1.北京韵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的作品语言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样。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言富有北京韵味。

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为老舍运用北京语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老舍一向注重从市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当然,老舍创作时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北京的地方语言,而是经过选择提炼和加工改造,然后再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品中去

2.通俗明白

老舍在语言运用上有着自己的一贯追求,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老舍致力于俗白,所谓俗白就是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自然,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练含蓄、耐人寻味。

比如,《北京的春节》一文,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明白如话,没有难懂的字,没有拗口的句子,没有文雅的辞藻,也没有欧化句式。读起来,我们犹如在听一位长者拉家常、讲故事一样亲切有味。曹禺说得好:他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谈的。

3.幽默诙谐

幽默诙谐是老舍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他的语言艺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语言艺术的一个突出标记。老舍说: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老舍对生活中的幽默极为敏感,并善于以机智与讽刺的形式来表现。作为语言鲜活色彩的幽默,它往往还要借助于其他修辞手法和语言要素的综合运用,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老舍小说经常运用夸张、比拟、讽喻、反语、谐音、曲解等修辞手法来构成幽默的情境。可以这样说,老舍是一个幽默的语言艺术家,他的幽默才华闪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

篇2:老舍的语言风格

中文与传媒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1102010146 张玲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优秀作家宛如烂漫云汉,群星璀璨,交相辉映。老舍便是其中最灿烂、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于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1925年,老舍开始正式进行创作,那时他正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在伦敦的五年里,他写了《赵子曰》、《二马》和《老张的哲学》三篇长篇小说,都是写一般市民的生活。写这些市民的遭遇、梦想、挣扎和相互的倾轧;1930年老舍回到了国内,他先后在济南大学和山东大学从事文学教育工作,但仍然利用寒暑假时间写出了长篇小说《牛天赐转》、《大明湖》、《骆驼祥子》、《猫城记》;短篇小说《黑白里》、《微神》等;他的作品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幽默、质朴简练的语言风格。老舍个性色彩鲜明的语言,丰富与发展了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同时也使老舍的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典范意义的白话作品。老舍的作品对于研究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本研究将结合老舍先生各个时代的作品,参考前人研究的成果对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加以分析并探究其成因。

二、文献综述

引言

老舍的语言风格体现在:北京韵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语言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小说从北京为背景,例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离婚》、《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等。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的作品语言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样,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言富有北京韵味儿。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儿,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描写北京的人,北京的事,为老舍运用北京语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俗明白。老舍在语言运用上有着自己的一贯追求,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

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作者致力于“俗白”,所谓“俗白”就是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自然,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练含蓄、耐人寻味。老舍“俗白”的小说语言,是北京话中最生动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它就想一条小溪流水,清澈见底,自然流畅。幽默诙谐。幽默诙谐是老舍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他的语言艺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语言艺术的一个突出标记。老舍说:“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假若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老舍对生活中的幽默极为敏感,并善于以机智与讽刺的形式来表现。

老舍的语言风格相关文献:

1、1996年严光文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中发表的《试论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魅力》中认为,老舍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精练,质朴自然,寸楷含幽默,片言振聩聋,具有隽永的艺术魅力。质朴简练是老舍语言艺术重要的特色。他用凝练的语言摹写人生,勾画情景,表现内涵,传达思想。简洁植源于深刻的思想见解和丰富的生活阅历,而精心选择和锤炼词语,则是简洁风格的言语作品重要的修辞方法。独特的幽默风格是老舍语言艺术的又一显著特色。老舍幽默的总体特征是“寓哭于笑”,他的幽默建立在融汇中西的文化心态和对生活的真知灼见的基础上。他“善于捉到人类的幽默”,又用语言的变异创造幽默,形成了独具风采的老舍幽默。

2、2010年湖南科技大学的王晓在《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中认为,俗白凝练的语言是老舍备受称赞的艺术特色,老舍语言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北京韵味,使他的文章通俗质朴;在视觉和听觉上,老舍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描绘,注重声调的平仄和韵脚的谐调,这让他的文章朗朗上口,有着诗一般的旋律;在词语和句式的使用上,老舍注重对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善于打破语言常规进行超常搭配,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段,这让他的文章在通俗质朴里又不失典雅精致,正是这些特点使老舍的作品语言适合各种层次的读者共同阅读达到雅俗共赏的效应。

3、2009年南京大学文学院陈莉在《从老舍的语言风格追溯其文化基因》中认为,语言风格往往是人格内涵的显现,而人格的形成又取决于作家息息相关的生活事实。因此每位风格作家的身上都有不为他人所共有的特殊文化因子。文章从老舍外在语言风格入手,探讨地域环境、民族出身和教育背景三方面文化基因对其的影响。

4、1983年翟文在包头师专学报上发表的《浅谈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中认为,老舍,在现代文坛上是被公认的一位语言艺术大师。在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以悲喜交融、深

沉幽默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用传神的大笔,饱蘸着自己的爱憎和激情,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为我们塑造了一大群性格迥异、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因此,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象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

5、2012年扬州大学的李俊在《论老舍的白话语言观》中认为,老舍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作家,享有“语言艺术大师”的美誉,作为一名出色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对文学的语言问题有其独到见解。老舍对语言的理解与阐释,很值得我们去研究,中外研究老舍语言观点的也大有人在。白话语言在老舍语言运用与文学创作中处于中心地位,老舍白话语言观念的形成与晚清名士提出的文字改革,以及五四时期文人志士兴起的白话文运动密切相关,正是这一特定得历史语境,为老舍白话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有力契机。在这一历史契机的影响下,老舍自觉摒弃了自幼熟习的古代文言,选择了白话语言,并形成了他以“白”、“俗”为核心的白话语言观。老舍在白话语言话语体系建构中所坚持的语言纯净化与民族化观点。在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取得胜利后,白话语言取代了文言,成为文学的正宗,但白话语言话语体系的建构却仍处于初创期。对于如何提升白话,许多人提出了引进古代文言、古代白话、西方语言词汇、语法、修辞的方法。一时间,白话语言的建构呈现出混杂、欧化的倾向,对此,老舍提出了批评,倡导白话语言必须纯净化、民族化,用纯净的、民族化的白话语言也可以创作出优秀文学作品,完成白话语言话语体系以及白话语言艺术审美性的建构。写出白话语言的文艺审美性一直是老舍语言运用的不懈追求,但老舍所追求的语言之美并不在于用过多的修辞、形容对口语白话进行藻饰,而是仅就“白”、“俗”、纯净化、民族化的白话语言本身,写出它自然的简劲之美、动听的音乐之美和风趣的幽默之美。

6、2012年张家口广播电视大学的赵丽娟在关于老舍《茶馆》的语言词汇分析中认为,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语言大师、现代作家和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非常擅于使用自然流畅,纯净漂亮的北京语言词汇,尤其是富有口语色彩的语言非常精彩,将作品《茶馆》表达得生动、传神,语言词语的使用与言语题旨情境相适应,形成极具北京口语色彩的语言词汇风格,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大众化、民族化。

7、2012年天津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的林哲及岳静在《论老舍文学作品中“V+他+NumP”结构的特点》中认为,作为北京话中的典型表达,“V+他+NumP”结构在老舍的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在形式、语用、表达方面独具特色,为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作出了贡献,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作品更加生动、通俗、诙谐。

8、2013年集宁师范学院的张炜在《老舍小说中的北京文化》中认为,“京味儿”作为一种基于老北京生活和文化中演变而来的语言艺术,其风格内容广阔的涵盖了书籍、音乐、戏曲等各个方面,以至于这一地标性的风格出现在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之中时我们就可毫无思索地辨认其特征。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京味儿的聚集地。

9、2013年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的余洪涛在《试析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中认为,老舍小说最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其小说散发出的浓郁的“京味”。这种风格主要体现在对北京的景物和市民的生活场景的描写、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和独特的语言艺术上。

10、2013年南开大学文学院刘帆的从《骆驼祥子》到《正红旗下》——探讨建国后老舍写作语言京味儿变化兼论其原因中写道,老舍作品大多用北京方言写作,以渗透着浓郁的京味儿著称。该文试从建国前后老舍写作语言中京味儿浓淡变化入手,探讨作家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对其写作语言的影响。

11、2013年安徽大学的胡磊在《从茶馆到大院——浅谈老舍与王朔京味小说的同与异》中认为,作为一种文学风格的“京味”,指以北京特有的人文景观为主要文学叙事,并在其中蕴含着北京文化的风采和神韵。因创作题材和语言与北京地域文化有着共同的联系,老舍和王朔都进入了“京味”文学的谱系。但与老舍所建构的“京味”叙事比较,王朔的叙事题材和语言风格与其存在着明显差异,二者创作所蕴含的“京味”也不尽相同。

12、2013年保定市北市区铁路第一中学的吴艳芳在浅谈《骆驼祥子》对京味文化的体现中认为,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北京市民生活,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市民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作为京味儿文学的集大成者,老舍以自己的创作成就为京味儿文学树起了一面旗帜。他用京味儿语言写尽人间百态,用现代文化意识的独特眼光确立了现代京味儿文学的完美形象,成为京味儿文学的开创者与奠基者。

13、2011年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崔志远在《京味小说新论》中认为,京味小说表现的是北京普通市民生活,其京味是以独特的京味语言描绘出北京独特的文化景观、文化风俗和文化性格;它萌生于清末民初的报人小说,老舍以发掘和表现四合院文化竖起难以逾越的高峰,邓友梅等承袭老舍的四合院文化开掘,王朔等则以大院文化的描写创造出新京味;京味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却不能视为一个流派。

14、2012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李姃宣在《论老舍的幽默》中认为,老舍早年深受“幽默”这种特殊的艺术的思想表现形式的影响,其小说作品非常契合西方关于“幽默”的观念。作者对中外老舍研究史进行了回顾,认为关于老舍的小说美学及幽默关系的课题迄今

尚未成为系统研究的对象。作者亦对“幽默”这个新词在中国的引进史进行了追溯,认为老舍的幽默观与林语堂、鲁迅存在着差异。为了系统地研究老舍的幽默观,必须关注可能给予作家以影响的出身因素(民族、家庭、童年、环境等)及各种文学传统(中国、北京、满族、西方等),还须审视作家的哲学思想及其小说作品的各种艺术要素,等等。

15、2012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李烨在“把白话真正的香味烧出来”——老舍的语言艺术中认为,老舍对语言有独特执著的美学追求,主张:“从生活中学习语言”;“把白话真正的香味烧出来”;“好的文字是由心中炼制出来的”。因而其语言风格自成一家:运用纯净口语,融会欧化句式,饱含哲理性,富于音乐美,为中国20世纪文学语言的创造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总结:老舍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剧本、散文、诗歌(新式之外包括歌词、古词和旧体诗等),几乎什么形式都涉及了。已经出版的《老舍文集》19卷,总共有一千万字之多。谈现代长篇小说的生成,你不能超越他;回顾现代讽刺幽默精神,离不开它;讲到中国话剧的民族化,自然不可绕开老舍;而要认认真真地总结中国现代白话的历史,想像我们每个人今天嘴里说的或笔下写的现代语言文字,更是不可忽视他的存在。

老舍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宝库。老舍因此获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也被人们称为语言大师、幽默大师,对于这些美誉他是当之无愧的。因此作为人民的艺术家、语言大师、幽默大师的老舍的作品便成了们更好的精神食粮。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也成了文学爱好者们学习和研究的根本。因此,本文就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幽默;简练亲切、“京味”十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语言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与同仁们共同商榷。综上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幽默,简炼亲切、“京味”十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之所以有这样的特色,是因为他有着高尚的爱国思想情操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语言风格,同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来读他的作品,广大的学者来研究他的作品的语言。因此我们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经得起时间的磨砺,能让人不断的阅读,挖掘、研究的作家实在不多。老舍是其中一个。他的作品值得人们再三回味,可以不断感受、不断验证,不断有新的发现,即所谓说不完的莎士比亚,具有永恒的魅力。

参考文献目录:

【1】《试论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魅力》严光文四川师范大学1996年

【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王晓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3】《从老舍的语言风格追溯其文化基因》陈莉南京大学2009年

【4】《浅谈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翟文包头师专1983年

【5】《论老舍的白话语言观》李俊扬州大学2012年

【6】关于老舍《茶馆》的语言词汇分析赵丽娟张家口广播电视大学2012年

【7】《论老舍文学作品中“V+他+NumP”结构的特点》 林哲、岳静天津大学 2012年

【8】《老舍小说中的北京文化》张炜集宁师范学院2013年

【9】《试析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余洪涛襄阳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

【10】从《骆驼祥子》到《正红旗下》——探讨建国后老舍写作语言京味儿变化兼论其原因

刘帆南开大学2013年

【11】《从茶馆到大院——浅谈老舍与王朔京味小说的同与异》 胡磊安徽大学 2013年

【12】浅谈《骆驼祥子》对京味文化的体现吴艳芳保定市铁路第一中学2013年

【13】《京味小说新论》崔志远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4】《论老舍的幽默》李姃宣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2012年

篇3: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舍虽然译作不少,但是关于自己翻译思想的论述却不多,只在两篇文章中明确提到:《谈翻译》和《关于文学翻译工作的几点意见》(老舍,1979)。根据老舍的这两篇文章,我们将其翻译思想概括为两个词“自然”、“有味道”。本文选择《苹果车》的译本为文本是因为这是老舍翻译的唯一一部外国名剧,在翻译的过程中,他和朱光潜先生不断就译文进行切磋,甚至争论,最终的译作“相当到味,颇受好评”。(郑锦怀,2010)因而通过分析该译文,能够对这位文学大师的翻译风格窥见一斑。

1 老舍的“自然”与“有风格”

老舍生平最忌讳译文语言累赘,翻译腔十足。他在《谈翻译》中提过白话译笔中往往犯得的两个毛病之一就是“语言累赘,读起来颇为费劲”。(老舍,1979)在翻译外国文章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洋词”,根据老舍的观点,此时的译者要达到使读者“见文知义”,语言上最好要做到“自然”。所谓“自然”者,在老舍看来指的是虽然原是洋字,而看起来并不眼生,好像是土生土长的。而有些词,好像穿了洋服,外表看起来神气,但是不像小棉袄那么舒服自然。这种语言上的“自然观”,既是老舍的翻译语言观,也能体现他将读者考虑在翻译的过程当中的态度。老舍自己也是这样践行这样一种语言上的“自然”观的。他的语言自然流畅,傅雷曾说过“老舍在国内是唯一能用西洋长句而仍不失为中文的唯一作家”(傅雷,2005),他甚至拿老舍的译文当做自己翻译的典范,可见老舍译作在语言上也达到了“神似”的境界,也是他自己说的“自然”之境界。

中外关于译文“风格”的翻译的论述很多,有人认为翻译时要将原作的风格体现出来,有的强调一种翻译创作观,认为译者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关于这一点,老舍也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将之总结为“有风格”。接上文所说,老舍认为白话译文所犯得第二的毛病就是“缺乏风格”。那么怎样才算有风格呢?老舍有两点看法:一、译者最好能够保持原著者的风格。一个译者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到看出特点所在,下苦功夫,争取保持。他认为如果文学译本只顾及原著说了什么,而不管怎么说的,读起来必定索然无味。二、如果原著者的风格不能保持,起码译笔要有自己的风格,读起来有文学的味道。在这里,老舍对风格的要求有种退而求其次之感,在上一个目标不能完成之时,译者便要在消化原文基础上进行创作,目的是为了达到使作品有股文学味儿。他也特意提到林纾的翻译,认为他的翻译“的确表现了自己的风格”。但是他又转过笔锋,提出自己不希望人人效仿林纾,认为这种译法“也许已经不能叫做翻译”,译者最好还是“尽量忠于原文的原则下,能够译得有风格”。(同上)

2 老舍译《苹果车》

《苹果车》是萧伯纳的戏剧作品之一,该剧本描述了国王马格纳斯与首相卜罗塔斯为首的内阁大臣们争权夺利的斗争。为了架空国王,独揽大权,向国王马格纳斯提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不在做讲演”,“停止暗中操纵报纸”,“不准再提国王否决权”。聪明机智的国王表示退位,但退位并不等于退出政治舞台,他要在退位的时刻解散国会,举行大选,同时自己以平民的身份竞选。卜罗塔斯感到前途未卜,异常惊恐,为了保全自己,他亲手撕毁“最后通牒”,宣布“一切照旧”。(张艳萍,2010)在翻译的过程中,他和朱光潜先生不断就译文进行切磋,甚至争论,最终的译作广受好评,其中也将老舍的翻译风格,翻译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下面我们来看看老舍是如何在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处理该文的翻译的。

2.1 专有名词翻译亲切自然

专有名词也称固有名词或专名,是表示个人、国家、地方、机构、组织、商标、影视、报刊杂志、历史事件、文化流派等的专有名称,书写时首字母通常大写。(胡佳佳,2006)在剧本《苹果树》中,称谓词最具特色,既能反映剧本的口语风格,也能将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变相的表现出来。

例1、my dear Sem----亲爱的老三

例2、She is Lysis Traitor她是赖西丝太邋遢

You might as well call me Bo Annerjeeze----你满可以叫我布腊鸡丝儿

例1中,Sem是Sempronius的简称,或说是昵称,这种称谓方式只用于关系比较亲密的朋友或者亲人之间。在尔虞我诈的宫廷里面,口和心不和的情况比比皆是,萧伯纳对于对于这些称谓的选择相信也是花了心思的,从而体现了政治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虚伪造作。老舍抓住了原文的这一特色,翻译成了“老三”。在中文中,“老”字不只传达人们的年龄信息,也可以表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近,此种翻译完美地体现了原文的讽刺意味,既符合原文的口语风格,语言上使中国读者具有亲近感。

例2中,布纳计斯由于和赖西丝西丝特拉塔不和,故意将其名字说错,把Lysistrata说成是Traitor。我们知道traitor在英文中的意思是“卖国者”,这足以体现布纳计斯对赖西斯的不满。但是翻译成中文时很可能会丢失其中的讽刺意味,于是老舍采用了音译方法,且赋予了它一个中文中的贬义词,虽然太邋遢不及卖国者刻薄,但是增添了一些滑稽性的情节,算是对效果的一种弥补,从而也体现老舍为了保留原文风格所做的努力;此外“太邋遢”也是一个口语性很强的词,使读者能更好的理解整个剧本内在的情节。

2.2 文化补差保留风格

在《苹果车》一剧中,文化常识,习语,典故出现的频率很高,翻译时给原文加注则是一个很好的处理文化鸿沟的办法。老舍为了尽可能地保全原著中的风格,希望中国读者原汁原味地欣赏潇剧,全文中采用了很多注解。

-例3、Nicobar:you can’t upset the apple cart like this.

尼柯柏:你不能这么把苹果车弄翻了。

老舍注释:“弄翻苹果车”是英国俗语,相当于我们的“搅乱如意算盘”。

该例中,老舍在原文翻译中采用了直译的方法,符合他想保留原文风格特色的目的,注释是为了让读者弄懂这句俗语的的内涵是什么,帮助读者全面理解文章。此例最具典型性,许多读者不明白为什么萧伯纳为何要将这部喜剧取名为《苹果车》,因为文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这样一个实物。老舍通过加注的方式给大家做出了解释,也算是达到了点题的目的:官场上各怀鬼胎,都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因此萧伯纳从“upset the apple cart”这一俗语中取词来作为剧名则有了说服力,中国读者要想了解个中缘由,就与老舍翻译方式分不开了。

有关老舍的译文,朱光潜曾在至老舍的信中提到“……你的译文……有的地方译得很灵活……有的地方直译的痕迹相当突出”,因此他就推测的翻译原则一种是“亦步亦趋,小心追随原文”,一种是“大胆尝试新文体,要吸收西方的词汇和语法”。我们认为朱光潜的剖析是正确的,这正符合老舍在《谈翻译》中提及的“有风格”,文学作品一定要有风格,最好是符合原文风格,如若做不到,有自己的风格也是好的。与此同时,老舍在给朱光潜信中也对后者的译文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说朱译的潇剧《英国佬的另一个岛》中语言“流于琐碎无力”,通俗固然好,但是会把原文中的“俏皮变为笨拙”。(徐德明,2009)这也足以看出老舍在文字取舍上紧跟自己的“自然”观。

3 老舍翻译思想的定位

给老舍“自然”“有风格”的翻译观一个正确的定位是非常必要的。老舍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翻译思想,这种翻译思想又具有怎么样的地位和意义,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

3.1 老舍翻译思想形成的原因

这种翻译语言观与老舍本人的文化身份和经历是密不可分的。西班牙学者Pym在其《翻译史研究方法》中提到“交互文化”这一概念,认为译者不单属于目标语文化或源语文化,更准确的说,是属于这两种文化的重叠部分,即“交互文化”(Pym,2007)。众所周知,老舍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对自己在语言使用上有着严格的要求,这在他的散论中多有提及。他对自己的要求是“说的多而冗一定不如说的少而精”,(老舍,1997:90)他在翻译也是以此为准绳,因而特别讨厌“语言累赘”,因此说老舍是那个时代中国文化的代表都不为过。老舍的创作生涯有三分之一是在国外度过的,他创作甚至都与翻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个别作品还是通过翻译异国文学所激发的灵感创作出来的。在《苹果车》一剧的翻译中,论及翻译策略我们不能简单的用归化或者异化来论述,一方面他使用的大部分是让读者觉得情切自然的语言,另一方面其中也掺杂着不少“直译”。我们认为这与他的“交互文化”的身份密不可分。在两中文化重叠之中的他,不想让译出来的东西像是“罗里罗嗦地堆砌起来”的(老舍,1979),但又希望完整地传播异国文化,保留原文的风格。从而造就了他的翻译风格,以及翻译思想。

3.2 老舍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史中的定位

关于翻译语言观在我国译界的讨论由来已久。老舍“自然”的语言观同我国多位翻译家的思想一致。朱光潜认为在“尽量保持原文的意蕴与风格之中,译文仍应是读得顺口的中文”,(王秉钦,2004:184)其实也就是老舍说的“自然”,这也体现了翻译大家在文字使用上的共同之处。老舍的“风格”论是有一定特色的。“有风格”的最理想的境界是能够恢复原作的风格,这一观点与其他翻译家一致,林语堂就认为“凡译艺术文的人,必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预先认出,于译时复极力发挥,才是尽译艺术文之义务”(王秉钦,2004:179)。但是老舍也深知,风格的保留并非易事,“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或不及”(王秉钦:2004:236)。但遇到风格和原意难以相容的时候,老舍选择保留原意,风格上,可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他认为世界名著的翻译“不妨各译各的,同一著作有好几个不同的译本也不嫌多”,从而满足读者的需要;对于林纾的翻译,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采取了肯定的态度,这种翻译上的创作观,认为他至少保留了自己的风格,有文学味,若是在保留原著意思的前提下,有自己的风格则更好。从这些观点中可以得出,老舍的翻译是以读者为导向的,对于原文的风格的传达他设了几个标准,对于文学翻译者来说是值得借鉴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老舍关于翻译的论述不但少,而且也只是随感式的。虽然关于风格的论述具有自己的特色,但是也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论述,字里行间传达的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中华传统翻译思想的本质。

4 结束语

Pym认为翻译史的研究要“以人为本”,对翻译家的研究应当占据主要的位置(Pym,1998)。老舍不但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也是位不可忽视的翻译家,他的译作有着重要的价值,这是研究翻译史不可或缺的。本文试将老舍的思想概括为“自然”“有风格”,并从《苹果车》译本中窥探其是如何践行这两个标准的,并试着为其在翻译史中定位,旨在为弥补翻译史的空缺,也为老舍的翻译研究添砖加瓦,此外老舍的翻译的原则也值得现在的译者去借鉴,本着流畅文字,注重在重视原作地基础上译出文学味的原则,将译文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翟华.老舍的"译"与"被译"(翟华引自炎黄春秋网郑锦怀"老舍的"译"与"被译")[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70cb20100h92r.html.

[2]徐德明.老舍译事[J].博览群书,2009(15).

[3]孙坤.老舍与翻译[J].上海翻译,2007(62).

[4]张艳萍.浅析《苹果车》中老舍对称谓的归化翻译处理[J],文学界,2010(43).

[5]胡佳佳.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专有名词翻译[J].上海翻译,2006(34).

[6]Bernard Shaw.The Apple Cart:a Political Extravaganza(《苹果车》)[M].老舍,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7]老舍."谈翻译"我所热爱的新北京[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

[8]Pym,Anthony.Method in Translation History[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ers,1998.

[9]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0]傅雷.傅雷谈翻译[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篇4:老舍作品的幽默语言风格

关键词:老舍;语言幽默;技巧;思想内涵;喜剧意味

每位作家都具有自己的语言风格特点,在老舍先生的文章中,最为突出的是语言的幽默感。在其他作家作品中也有不少的语言幽默的作品,但老舍先生的作品幽默感有着他独立的写作特点,和他独立的语言风格,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没有什么上层社会和大人物的描写,更多的是描写的是在社会底层,为生活奔波,挣扎在生活边缘的小人物形象的描写,老舍先生的文章更贴近当时的现实生活,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特点突出,写作手法生动,朴素,和读者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让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在一个社会生活中,普通人是占绝大多数的,他们是社会的主体 ,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社会发展的现状。

一、采用比喻的描写手法

在老舍先生的文章中,巧用比喻的描写手法,把在表面上看来丝毫没有联系的人物,事件,通过比喻的描写,把他们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读者更快的进入故事中,一起分享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老舍先生笔下的比喻描写手法,让读者印象深刻,过目难忘,老舍先生文中的比喻显浅易懂,很容易让人理解,更贴近人们的生活。老舍先生的比喻描写手法在每一个地方都用的很恰当,很有新意 。比喻的描写使文章读起来,更生动更形象。平民的生活本就简单,单调,一日重复一日,但经老舍先生笔下写出来的人物,场景,虽然也是一样的平凡,但是通过老舍先生的比喻,使人物形象顿时鲜明起来,场景更加细致,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深一步的了解文中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人物特点表现更深刻,是读者读起来更自然。老舍先生运用比喻使文章更精彩,艺术效果更好,使人物形象更传神,更立体化。在每一片文章中,都要用到各种描写手法,这样使文章读起来更有艺术性,使读者能尽快的进入到人物故事当中去,随着人物的故事发展,一步一步深入故事内部。

二、书面语和大白话相结合

在老舍先生的文章中,更多的是小人物的描写,很多描写的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所以在描写手法上,语言都比较朴素,显浅易懂,书面化的描写往往达不到所要描写的人物的形象效果。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不论写什么,都要信赖大白话,即使要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也不接二连三的用术语和名词,老舍先生文中所引用的白话描写,使人物更接近现实生活,每个人物都能找到在实际生活中的影子。在文章中运用白话的描写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朴素的描写一样能达到好的传达思想的效果,每一个阶层的人都能看得懂,这也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欢的主要原因。

三、对人物外表,个性特点的详细描写

老舍先生对人物的外表描写上,往往都很细致入微,通过对人物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通过人物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了生活改变人们的伟大力量,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都有其人物影子的存在,通过老舍先生的描写,平凡的人变得不再平凡,小人物的形象也变得高大起来。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描写过各式各样的人物,他们渗透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当中,通过对人物外表和对人物性格方面的描写,反映出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现实的无奈,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态度,透过小人物反映了整个社会现状。

四、引用各种语言的落差,增强文章的幽默感

老舍先生的文章,涉及到了各行各业人物的描写,这样在语言方面就有很突出的表现,运用语言夸张的描写,把人物推上了故事的高潮,达到了幽默效果;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还有很多比喻的描写,把表面看起来似乎毫无联系的两件事情,结合在一起。老舍先生的作品由着他本身独特的特点,在语言上,敢于运用各种形态的语言方式,使读者在阅读时,随着故事的跌宕起伏,语言的前后落差描写,增加了故事人物的形象,增强了作品的幽默感。

五、与人物身份地位相符的语言艺术描写

前面说过,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几乎覆盖了整个社会当中,涉及到了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物。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都具有自身的人物特点,老舍先生深入生活,结合不同人物形象,安排了与其相符的语言风格,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人物个性更加鲜明,体现出了幽默感。世界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人物外表,语言表达方式,心理变化等方面。

幽默是老舍先生文学语言的一大特色,被人们称为“幽默小说家”。在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上描写细致入微,人物语言上独具特色,虽然都是一样的小人物,但又有很大的不同之处;虽然讲述的是平凡人的生活,但又透出了人物形象的不平凡。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都变得活泼起来,富有生命力,人物各有各的特点,每个人物都有自己不同的一面。老舍先生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热爱文学,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朱卫国.试论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作家,2014.

[2]李春林.《活着》对中国式生存文化的解读[J].电影文学,2013.

篇5:论老舍的幽默创作风格及其成因

摘要:

老舍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最为突出的、也最为重要的成就是他的幽默风格。有人称老舍是“幽默小说家”,对此美誉老舍是当之无愧的。本文主要从婉而多讽、含泪的笑两个方面探讨老舍的幽默创作风格,并分析其幽默风格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

篇6:赵树理和老舍创作的民族风格

摘 要:在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中,都不同程度的带有民族色彩,其中,赵树理和老舍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作

家,他们创作中的民族风格也最为突出。

关键词:民族风格;创作;赵树理;老舍

一切文学作品都属于一定的民族,但不等于一切文学作品都带有民族风格。在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中,几乎没有一部是不带有民族色彩的,只是有程度的差别。其中,赵树理和老舍创作中的民族风格尤为突出。可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尽管他们的写作对象不同,但从内容到形式都继承并发扬了我国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民族风格在创作内容上的体现

民族风格在赵树理和老舍的作品中是通过很多方面反映出来的。如时代气息、民族性格以及民族的风俗习惯等等。

一部作品所描绘的具体生活画面越是与民族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将越反映出民族生活的历史特点、时代精神,就越富有民族特点和生活本质。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展示了劳动人民反对封建婚姻制度,摆脱封建束缚,掌握自己命运的社会现实,《李有才板话》表现了农民如何逐渐站立起来,打倒恶霸地主、彻底翻身的过程,而《李家庄的变迁》更进一步描写出农民们由觉醒到斗争直到打倒地主取得最后胜利的过程。赵树理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情况下,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抗日战争,但有力地起到了配合抗日战争的作用。以后的《三里湾》、《登记》等作品,也都和时代紧密联系,充分表现了时代精神。老舍从1925年开始正式进行创作。最初的作品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写的都是中国一般市民的遭遇、梦想、挣扎和相互的倾轧。作品透过这些市民生活,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到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老舍没有去写那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没有直接去写上层统治者和外国侵略势力如何残害人民,而是揭开他所最熟悉的城市下层社会的一角,真实地反映了那个黑暗社会的整个面貌,让人们亲眼去看血淋淋的生活现实,《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月牙儿》就是这样的作品。老舍把对危害人民的旧势力、旧制度的批判同唤起民众自身的苏醒联系在一起。到了抗战时期,他把抗击日寇的侵略同唤醒民众从封建的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因袭思想中求得解脱联系了起来。这就是他给抗战后第一部长篇小说题名为《蜕》的原因。老舍一生的创作都是出于一个作家的爱国之心和自觉的社会责任感。无论是小说创作还是戏剧创作,都体现了浓厚的时代气息。

文学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的题材有着密切关系,但仅仅有了民族题材,也还不能使作品成为真正民族的东西。这就是说,当作家的创作表现了民族性格特征时,那么民族的风格也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赵树理的作品突出地表现出了处于民主

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的性格特征。他们是敢于反抗邪恶、心地善良、富有韧性和乐观精神的英雄。小二黑在强大的封建势力迫害下,毫不示弱,充满信心,并喊出“送到那里也不犯法”的话。《李有才板话》中“小字辈”人物,在恶霸地主面前,也表现出他们的机智、勇敢和胆略。这些人物倔强不屈的性格,藐视权贵、敢做敢为的精神,使农民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社会发展了,人物的性格也在变化着,《三里湾》中的人物已不同于小二黑、铁锁和小顺了。金生勤勤恳恳为群众服务,在领导群众秋收、扩社、整党、开渠等中心工作中充分表现出他的工作才能和高贵品质。玉生认真钻研、虚心学习,一心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就更突出。老舍笔下的劳苦人民,写得大多是可爱的。他们都是善良的,具有忍让和宽容的美德。他们没有受到书本上那些陈腐思想的毒害,显得单纯、朴素;他们也承袭了民族传统的文化教养,即千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道德信念:讲义气,守信用,保持节操,扶困济危,这些都是构成他们信念的基础。像李四爷、祥子、常二爷、刘棚匠、小福子、长顺、三等巡警等,老舍对这些人物的深刻理解,使他多次在作品里赞美这些朴实的劳动者,但他也看出了他们的种种性格弱点,即旧势力对他们精神上的损害和扭曲,并且深刻地指出这些弱点形成的社会原因,力图揭示特定时期市民性格的变化趋势。

地方色彩有时会透露出民族气魄,而民俗是最能透露广大人民的历史生活的。赵树理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老舍出身于北京城的贫苦市民家庭。他们尝受过痛苦生活和艰辛的滋味。他们长期生活在底层社会中间,就是其中的一员。正因为赵树理和老舍对农村和市井,对农民和底层市民的一切了解得非常深透,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地方色彩渲染得也非常自然、生动。欣赏赵树理和老舍的作品,很容易使我们嗅到山西山区的乡土气味,听到醇厚的京腔京韵。民族风格是渗透于整个文学创作之中的内在因素,作品中如果能描绘出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写出地方的山光水色、社会风俗、生活习惯等等,无疑会突出作品的民族色彩。表现民俗,在赵树理小说的民族风格的创造中起着重要的和显著的作用。《登记》里的罗汉钱、玩龙灯、说媒、走娘家等等,这些民间习俗是通过他所反映的生活和他所创造的形象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可以说,离开了赵树理所创作的生活图画和人物形象就无所谓民俗,反过来说,离开了民俗,赵树理也就难以说他的故事和创造他的形象。没有阴阳八卦、黄道黑道的描写就没有二诸葛,没有摆香案、头顶红布装扮天神的描写就没有三仙姑,没有罗汉钱就串连不起来小飞蛾和艾艾的故事,没有端着碗出来吃饭的描写,《李有才板话》和《“锻炼锻炼”》的情节就得重新安排。赵树理对于民俗的描写是自然而巧妙的,民俗对于赵树理小说生活化、形象化、群众化、民族化的作用是显著而重大的。而京味是老舍市井题材小说的独特风格。老舍笔下的北京城是相当真实的,山水名胜古迹胡同店铺基本上都用真名,共有240多个。北海是写得次数最多的一个地方。京味不仅是北京的风景气候,更是红墙绿瓦包围着的城池中北京人特有的情态风味,以及人们所感受到的京城的文化意味。老舍长于描绘在北京独有的大杂院、茶摊、庙会、书场、车厂子、白房子、商行里发生的人与人的纠葛,善于从一包红枣,一小盒杏仁粉,一尊兔儿爷,一碗酸豆汁中去体味北京人特殊的文化心态。老舍精心找寻的是生活于北京市井之间满汉相兼的“老”北京人的气质,他将景物、风俗与活动于其中的北京市民的心态联系起来。仅从中秋节送来送去的那包早已过期的食品中,便可窥见北京小市民在谦恭礼让背后的敷衍和虚伪。而那些旗人后代在逛鸟、品茶、唱戏的闲情中所显现的耗财买脸、盛气凌人,更足以说明北京人“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死要面子的臭毛病。老舍的许多作品从各个侧面逼真而

又生动地展现了北京小市民在文化古城的氛围中生成的特有的情态及其性格趋势,描绘出一幅幅色彩鲜明的现代北京的“清明上河图”。赵树理和老舍作品中这些民俗和细节的描写,使我们觉得非常亲切、真实,透过它看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祖国的自然风光,从而激起了我们民族的自豪感。

二、民族风格在创作形式上的体现

一个民族的群众语言总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大众风格,赵树理和老舍的文学语言都是经过锤炼加工的人民大众的口语。他们作品的民族风格,首先是通过他们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赵树理以劳动人民的口语为基本成份,吸收了说书人口中一些活的词汇和现代汉语的一些新词汇,把它们熔于一炉,炼出非常纯粹的群众语言,这就是他自己的独特风格的语言:通俗化、口语化。不但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如此,就是作者的叙述、描写也是如此。它们是从劳动人民的口语中提炼出来的,非常平易、朴素,而且纯洁、生动,毫无知识分子的腔调。另外,赵树理的语言非常轻松、活泼、幽默,风趣横生。这种特色我们在群众聊天时可以听到,在古典小说和民间故事中也屡见不鲜。如《传家宝》中小娥的丈夫对小娥说:“你不用和稀泥!”这里的“和稀泥”既通俗又形象,意思也表达得透彻。《老定额》中写大家在公共食堂吃饭,喜欢“自由碰座”,既确切又简练。人民群众的口语,经过赵树理的提炼,无论是描情写景,还是绘影传神,都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他很少使用方言、俏皮话、歇后语等,只凭那些平实朴素的语言却能把思想传达得十分精确,把形象描绘得非常逼真。而老舍则巧妙地运用市井流传的京腔土语来创造他的小说中独特的京味。他精选那些形象性强又朗朗上口的方言土语,如“差不离”、“套近乎”、“吃不了兜着走”、“扯闲盘”、“喝猫尿”、“阴死巴活”、“贫嘴恶舌”等以增加文学语言的生动、幽默。选择适当的歇后语如“吊死鬼说媒,白饶舌”,“蛤蟆垫桌腿,死挨”等,使小说文字更加活泼。此外,他还选用了北京地区特有的儿话音如“叫真儿”、“抠门儿”、“事由儿”、“压根儿没完”等表现北京市民口语的圆润和油滑。老舍的语言妙语连珠,变幻多端,但万变不离其宗———京味。正是这种京味儿语言塑造了活生生的京味儿人物,体现了老舍语言的民族特色。

民族风格的形式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在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上,赵树理和老舍也具有非常浓厚的民族特色。赵树理作品的表现手法完全是从传统小说、评书的结构方法中演化出来的。具体地说,他的小说总是有很强的故事性,情节连贯,有头有尾,有的只有一个小故事,有的通篇是个完整的大故事,中间又包含着若干小故事。无论是《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还是《三里湾》都是如此。在情节的发展中,赵树理还运用了《话本》和《评书》等古典小说中常用的“扣子”和“惊人笔”等手段,深深抓住读者的心灵。老舍则是一位吸取了我国传统艺术营养的现实主义大师,他对于我国的民族文艺和民间文艺非常熟悉,也非常热爱,对传统戏曲和曲艺有独到的见解。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创作了许多“抗战京戏”和宣传抗日的鼓词、坠子、相声和拉洋片词。北京的曲剧这一剧种的产生就和老舍有密切关系。在话剧创作上,他有意识地继承了我国传统戏曲和曲艺的表现方法。中国传统戏曲认为舞台就是演戏的场地,不存在“几堵墙”的观念,让观众被剧情所吸引、所打动,和剧中人物同哭同笑,不完全依靠写实的布景装置,而是依靠了剧情的逼真和表演者的真情实感。他的剧作尽可能在简练的剧情里,表现出复杂纷纭的生活面貌。《茶馆》的“散文式结构”中,无法找到仿制的痕

迹,充分发挥了作家自己的独创精神。我们从老舍的剧本中就可以看出他在话剧创作上大量溶化了戏曲艺术的许多特点,他不受西方话剧三一律、四堵墙的限制,而把话剧舞台同样看作是“演戏”的场地,对于话剧的形式和技巧,他都是从戏剧的主题思想和塑造人物的要求出发来考虑的,因此,他的作品的主题和人物是多种多样的,他的艺术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他的戏剧观是和中国传统艺术的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主张相一致的。所以我们无论读他的小说还是剧本,都感到十分亲切,这不仅是他写的都是我们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在艺术上他同样表现了十分鲜明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中国传统戏曲历来讲求舞台和表演的形式美,强调艺术的欣赏性。老舍在他的话剧创作中同样吸取了戏曲的这种特点。《茶馆》的布景,就比旧北京的大茶馆要漂亮得多,观众既接受了思想内容的陶冶,又得到了美的享受。舞台人物的衣服色彩也讲究协调。他还要求戏剧语言有节奏感,有韵味,讲究平仄。看老舍的话剧节奏感很强,听他的台词,像欣赏一首好听的音乐。这也是受中国戏曲讲究声韵节奏的影响。

上一篇:葡萄采收后管理技术下一篇:排查整治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