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六单元作文

2024-05-07

人教版第六单元作文(共10篇)

篇1:人教版第六单元作文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尝试进行文学创作,初步了解文学鉴赏的一般方法,学会做摘录式读书笔记。

2.组建自己的文学兴趣小组,搭建进行文学交流的平台,尝试进行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培养学生组织策划的能力。

3.通过查找、阅读、交流、编写、合作等形式,培养自主阅读、主动探求的习惯和互助合作精神,激发学生文学阅读与创作的兴趣。

4.搜集整理学习成果,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利用文学角、校园网络和刊物展示成果,交流分享文学带给我们的诗意与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搭建进行文学交流的平台,建设一个发布成果的园地,尝试进行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教学难点:拟定自己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自主阅读、主动探索,互助合作,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交流分享。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导语:同学们,一个人内在的学识和修养常常可以反应在外在的形象气质上,苏轼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莎士比亚也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见读书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你们喜欢课外阅读吗?在你的平日生活中,阅读占有怎样的位置呢?“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少年正是读书时啊,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学部落》吧!【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引入本课。

(二)成立文学兴趣小组

1.教师明确本次活动的学习任务:向学生介绍本次综合性学习中需阅读、理解和搜集的资料,活动的目的,学习的程序。

(1)师生共同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包括前言、后记,查找有关作者资料以及本部作品的相关评价。老师要关注同主题、同作家和同时期的相关作品,以及与教材内容的关联。

(2)通过活动,能够结合选材、构思、人物、主题或语言等方面,初步了解文学鉴赏的一般方法,学会做摘录式读书笔记,并且尝试进行剧本、诗歌、对联、评论、仿写、续写等多种样式的文学创作。

(3)学习中由个体自主阅读到分组创作交流,丰富阅读体验,拓展阅读思维。【设计意图】明确阅读任务,指导学生围绕语文素养提升制定具体活动目标和计划。2.有效合理地分组。

分组前,老师可根据所读作品的特点确定相应的组别,也可根据对学生阅读兴趣及问题点的调查了解来确定组别。

(1)组别: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每组4~6人。

(2)小组成员的构成:由师生共同参与决定。学生志愿加入感兴趣的小组,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配。

(3)任务分配:让小组中的每个组员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通过承担互补或互联的任务,使小组成员间形成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

学生在组长的策划、组织下,分工完成内容梳理、小报或PPT制作及讲解词、歌曲选择及歌词改编、剧本创作编演、总结陈词等系列任务。

3.讨论确定活动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为文学部落的搭建做好准备,以便活动开展中的分工合作、个性展现。

(三)读书写作交流会(示例)1.活动主题:苦难的微笑──《青铜葵花》读书写作交流会。

2.活动准备:学生用一周时间课外自由阅读曹文轩的《青铜葵花》,自主进行摘记。【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由阅读,通览全书,了解基本内容和人物,初步感知主题。

3.任务分工:小说组、诗歌组、戏剧组结合初读感受,分别确定小组任务,教师参与过程,提出建议,确定各组的任务单。学生确定本次活动的个人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感受梳理,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完成活动目标的自主设计,确定小组活动任务。

随堂练习

1.分组活动。

小说组──带领大家按照主题中“苦难”“大美”“至爱”三大方面,分别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内容,并制作导图小报(可结合某个学科的图示特点展示)。结合小报解说,评析人物的某方面特点并提炼主题感悟的一句话观点

诗歌组──摘抄了小说中的歌谣;将优美写景片段改写成诗歌;挑选某首自己喜欢的歌曲,结合主题表现,改编歌词。展示演唱后,并解说歌曲选择的意图和改编点。诗歌组至少展示两首歌曲,小说组和戏剧组可配合演唱并感受评价。如:《天天向上》《我的未来不是梦》。

戏剧组──改编小说中的场景片段,并进行小场景剧目排演。小说组就其改编演出进行评价,从情节改编、人物刻画、语言表现等方面提出建议。诗歌组可配合编写主题歌及选择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分组开展相应的阅读写作表演活动,明晰任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完成,以个性展示,兴致盎然。

2.展示交流:召开读书交流会,按组进行汇报展示。在展示中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制定本次活动的评价要点。

布置作业

七年级综合性学习显性能力目标参照表

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1)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2)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3)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4)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5)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6)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在设计评价表的同时,明确标准,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篇2:人教版第六单元作文

1.(1)í 遗留 (2) 给予 (3)皎 坏,恶 (4)í 品德

2.(1)但是、却 (2)在 (3)用来 (4)助词,的

3.(1)不同,古义是扩大,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一天中第一次成交。 (2)相同,都指相处和谐。 (3)不同,古义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指言行恶劣不道德。 (4)相同,都指反复思考衡量。

4.(1)亲自 (2)兵器 (3)表明,显扬 (4)尽

5.C

6.(1)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2)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

7.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8.示例:宋代文天祥身陷囹圄,还高唱:“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正气歌》)陆游更是多次提到《出师表》:“《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书台》)“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出师表》因其深情厚意寄翰墨,忠肝义胆照简编,一直为人所乐道。

9.略(提示:在掌握资料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主要是全面了解诸葛亮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

25 词 五 首

1.(1) (2)皎 (3)楱 (4)楱 (5)戗 (6)

2.(1)温庭筠 李清照 (2)词牌名 题目 (3)曲子词 长短句 阕

.(1)过尽千帆皆不是 (2)将军白发征夫泪 (3)物是人非事事休 (4)会挽雕弓如满月

4.(1)东汉窦宪率兵攻打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2)孙权曾经“乘马射虎”。 (3)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却因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被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建议,派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 (4)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 ”,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5.(1)军营里 (2)奏 (3)像一样 (4)了结,把事情做完

6.一方面表明前面所述的年轻时的经历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已然衰老,壮志不遂,心中抑郁、愤懑。

7.题材上:写军营里的生活场景,看剑,听吹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马,挽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思想感情上:表达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8.示例:把酒问青天。/酒酣胸胆尚开张。/白日放歌须纵酒。

9.略(提示:要表现这样一些要素:一位着意修饰的女子,倚楼凝眸烟波浩渺的江水,等待久别不归的爱人,帆来帆往,日出日落,由希望变失望。)

单元复习

1.D

2.A

3.(1)诸葛亮 (2)韩信 (3)孔子 (4)项羽

4.(1)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2)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3)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4)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5.D

6.C

7.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8.要点:①学贵善思;②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9.悠长与纷乱。

10.这两句诗真切地表达了一种典型的人生体验:一个同情别人不幸遭遇的人,往往没有意识到他自己也是需要别人同情的不幸者;而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竟发现连同情自己的人也不再有了。“孤鸿”尚且有关切它的人,自己则连孤鸿也不如。

篇3:人教版第六单元作文

《飞机遇险的时候》《千里跃进大别山》“积累·运用七”

【教学目标】

这节课学习两篇课文、“积累·运用七”中的一首古诗和一篇略读文章。要求能理解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当堂积累一些句子和段落, 感悟写作方法;加强小组合作, 促使学困生跟上学习步伐。

【教学过程】

一、学文

1.学习《飞机遇险的时候》, 先“开火车”朗读课文。思考:飞机遇到了什么危险?在飞机遇险的紧急关头, 周恩来同志是怎么做的?

(生回答, 师指导朗读。)

2.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 快速默读。思考: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历时20多天, 但课文重点写了什么时间?哪句话在课文中多次出现?

(板书:狭路相逢勇者胜)

再读课文, 思考:“狭路”在课文中具体指什么情况?战士们是怎样勇敢作战的?战斗的结果怎样?

(生回答, 师指导朗读。)

3.学习“积累·运用七”中的古诗。

“开火车”读。回答:王维干了一件什么事?送别元二时的环境如何?他跟元二说了什么话?

读短文, 思考:李四光为什么能成为地质学家?

二、积累

1.透过云层, 可以看到积雪的山峰____, 好像____的大海。

2.飞机像__________, 沉甸甸地往下__________, 还失去了__________。机翼__________过一座座山峰, 眼看就要__________着山尖了。

3.周恩来同志__________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 还__________地鼓励她。

4.飞机__________升高了, 继续__________地向前飞行。“咱们脱险啦!”机舱里一片__________。

5.周恩来同志__________站起来, 从__________的机舱一头, 几步__________小女孩面前。

6.情况确实很严重, 大家__________地望着刘邓两位首长。

7.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上冲了上去, 大军像__________, 向西南方向__________。

8.他叮嘱旅长说:“要记住, 现在是‘__________’, 要勇, 要猛!”

9.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像__________。

10.春天的郊外美极了, 柳条儿在__________中__________, 麦苗在__________下__________, 小鸟在__________。还有那满山坡的鲜花, 像给山冈__________。

篇4:人教版第六单元作文

【关键词】《屈原列传》;分段;逻辑

在《屈原列传》一课中,作者将“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一句放在了课文第八段的开头,这是不妥的。理由有二:

第一,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楚国的百姓在怀王客死他乡之后对当初劝怀王入秦的子兰很有意见。这一层意思本应放在第七段的最后。因为课本的第七段“时秦昭王与楚婚,……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所表述的内容是怀王入秦前后的情况,而课文第八段第一句“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正是顺着第七段最后一句“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来介绍楚国人在怀王“竟死于秦而归葬”后对当了令尹的子兰的态度。因此,“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一句应放在第七段末尾而不应放在第八段开头。

第二,把“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划入第八段或许是编者认为此句中的“既咎”一词应与下一句“屈平既嫉之”的“既嫉”形成呼应,将前一句看作是交待楚人对子兰的看法。因此,文中不但把“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放在第八段段首,而且在其后还加了分号以表明与后句“屈平既嫉之”形成并列关系。而实际上“屈平既嫉之”中“既嫉”的对象“之”并不是指代子兰,而是指代楚怀王。如果这个“之”真是代子兰,“屈平既嫉之”也是在写屈原怨恨子兰,那么下一句“虽放流”指的是屈原的第几次流放呢?显然不应是第二次,如果是第一次,那怀王还在世,也就谈不上屈原与楚人同时恨子兰了。另外,这一段还有“心系怀王”、“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等句都可以表明“屈平既嫉之”与“楚人既咎子兰”不是同一时期发生的事情。

其实第八段从“屈平既嫉之”开始到全段结束,是在用插叙的手法呼应课文第三段开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一句。以屈原第一次流放创作“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的《离骚》为依据为屈原鸣不平,同时也呼应第七段中所交待的怀王的结局,强调怀王“不及”是其“不悟”忠臣之志所致。

也许有人认为课文第十段前两句“令尹子兰闻之,大怒”中的“闻之”正是指子兰听说屈原恨他这件事,以此证明第八段“屈平既嫉之”是说屈原恨子兰,而事实上“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完全可以理解为子兰听说楚国人在抱怨他后,变得恼羞成怒,于是就迁怒他历来的眼中钉同时是当初跟他持不同意见劝阻怀王入秦的屈原,最终勾结屈原的政敌上官大夫靳尚使屈原遭到第二次流放。

篇5:人教版第六单元作文

一、看拼音,选词语。(16分)

可是(kě shìkě sì)许多(xǔ duōxǔ dōu)因为(yīn wèiyīnɡwèi)重量(zhònɡ liànɡzhònɡ liànɡ)校园(xià yuánxiào yuán)点头(diǎn tóudǎn tóu)力量(lì liànɡlì liàn)石头(sí toushí tou)

二、选字填空。(18分)

只个方座群面片口棵 一()石桥一()海鸥一()果园

一()秧苗一()飞鸟一()鱼塘

一()水井一()队旗一()沙滩

三、选择字的准确读音。(12分)

主(zhǔzǔ)祖(zhǔzǔ)尝(chánɡchán)藏(cáncánɡ)总(zǒnɡzhǒn)种(zǒnɡzhǒnɡ)

四、组词。(10分)

面(来土对)想(法声音)

(有大事)海原(来钱一)

五、填空。(12分)

1.细细地欢快地勇敢地

()飞翔()流淌()歌唱

2.哭跑笑

飞快地()伤心地()笔直地()

六、填空。(12分)

柳枝广大雪花鲜花

祖国多么广大

大兴[xīnɡ]安岭(lǐnɡ),()还在飞舞。

长江两岸,()已经发芽。

海南岛(dǎo)上,到处盛开着()。

我们的祖国多么()。

七、选择关联词。(12分)

„„那么„„那么„„„„ 爱„„也爱

1.孩子们()家乡,()画自己美丽的家乡。

2.他画的海()蓝,()宽。

八、读一读,做一做。(8分)

礼物

生日那天,妈妈送给我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

一只美丽可爱的小鸟,关在崭新的笼子里。

窗外,鸟儿在枝头唱歌。

我打开鸟笼,放出小鸟。

小鸟飞快地飞向晴空。

这是我送给大自然的礼物。

飞向晴空的小鸟关在笼子里的小鸟

1.妈妈送给“我”的礼物是()。

2.“我”送给大自然的礼物是()。

答案:

一、可是kě shì许多xǔ duō因为yīn wèi重量zhònɡ liànɡ校园xiào yuán点头diǎn tóu力量lì liànɡ石头shí tou二、一(座)石桥一(群)海鸥一(片)果园

一(棵)秧苗一(只)飞鸟一(个)鱼塘

一(口)水井一(面)队旗一(方)沙滩

三、主(zhǔ)祖(zǔ)尝(chánɡ)

藏(cánɡ)总(zǒnɡ)种(zhǒnɡ)

四、面(对)想(法)

(大)海原(来)

五、1.勇敢地细细地欢快地2.跑哭站

六、雪花柳枝鲜花广大

七、1.孩子们(爱)家乡,(也爱)画自己美丽的家乡。

2.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

篇6:人教版第六单元作文

六年级人教版第三单元作文:爱比阳光暖

岁月可以磨灭许许多多的记忆,但永远不会磨灭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关爱。在我心里,这种爱是一种比初阳还要温暖的情感。

记得最清楚的是早上去上学的时候,自己穿的一双旅游鞋还是好好的,想不到下午放学,乘车回家的路上却发现鞋子不知怎么回事,鞋底就与鞋身大半部分脱离了。下车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鞋子开了口子,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那天晚上还是北风呼呼刮着,大街上的人们都裹着大衣匆匆回家。我背着书包,拖着鞋底破了的鞋子,一步一步地、慢吞吞地走着。我正在埋怨这双鞋,为什么质量那么差。突然,我看见墙角边有个补鞋老人挑起工具箱准备回家。我灵机一动,心想:不如去把鞋补一补。我迫不及待地跑上去问:“老爷爷,您可以把我这双鞋补一补吗?”老人看了看快落下的太阳,又看了看我的鞋说:“好吧。”老人又重新坐好,打开工具箱,拿起我的鞋补了起来。我仔细端详着这位老爷爷:他花白的头发,黑黑的脸上爬满了皱纹,一双浑浊的眼睛,可能由于长时间地补鞋干活的缘故,手上都长满了茧,冻得通红。只见他把鞋子夹在两腿间,右手拿着针用力穿过鞋帮,左手把线拉过来。他一针针吃力地缝着,还不时用嘴对着双手哈气。这时鞋子补好了,可他并没住手,加缝了一道,说:“小孩子,不结实点不行啊。”“好了”老爷爷说着,我接过鞋子马上穿在脚上,真是舒服。此时冻得冰冷的脚穿上老爷爷补的鞋子多暖和啊!

六年级人教版第三单元作文

我走在路上,心中不时涌起一股暖流,我感到这种关爱比阳光还要温暖…… 事隔几月,我放学经过鲁家峙大桥下的一家补鞋店,那时,店里的一位老爷爷走出来,似乎要出去办什么事,老爷爷看见了我,喜出望外,马上叫住我:“小朋友,我记得你,你上次在我地方补过鞋是吧,我说对的。他这时高兴地说着:我出去买些针线、胶水,你帮我看会儿店好吗?”我毫不犹豫,点头答应了。虽然我帮不了爷爷多大的忙,也算是为老爷爷做了一件好事吧。真在我沉思的时候,不一会儿,老爷爷就回来了,看见我还在,对我笑了笑,说:“小朋友,真是耽搁了你学习的时间啊!以后,你要补鞋子,就到爷爷这儿补吧,爷爷给你免费!”我点点头,高兴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篇7:人教版第3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教学目标:

1.欣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能够区分乐曲的段落,记忆乐曲中第一圆舞曲的旋律主题。

2.感受这首充满活力、抒情优美的乐曲。

3.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世界多元文化,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感受国舞曲的律动,了解莫扎特的生平以及他的代表作品,通过课前对资料的收集,了解莫扎特的生平故事。学习国舞曲的鉴本舞步,学跳集体舞。

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教师自制的录像片段,画面是春天来临的景色,背景音乐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问:什么季节?表现了什么?背景音乐有谁听过?

2.新授内容。

(1)初听: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

(2)出示曲名:《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3)复听:歌曲是几拍子的?

(4)分段欣赏。

①听赏第一圆舞曲。

第一圆舞曲的速度、旋律有什么特点?

②听赏第二圆舞曲。

速度、旋律有什么变化?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给这段舞曲起个名字。③听赏第三圆舞曲。

这段旋律的音区发生了什么变化?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

④听赏第四圆舞曲。

这段旋律的节奏与第三圆舞曲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

⑤听赏第五圆舞曲。

这段旋律的速度、力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

3.介绍曲作者。

(1)作者的生平介绍及他的父亲。

(2)作者的代表作品及作品特点。

4.分析作品,写出曲式结构。

5.对比欣赏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谈谈你的感受?你更喜欢哪个表现形式?为什么?

6.拓展。

我们还听过哪些圆舞曲?

7.小结。

(1)学生是否能准确记住第一圆舞曲的主题旋律。

(2)学生是否积极主动的提出问题并寻找问题的答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儿童圆舞曲》。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儿童圆舞曲》,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

2.在音乐的伴奏下,准确把握乐曲的节奏;学会跳一段集体舞,培养学生协调的运动能力。

教学重难点:准确把握乐曲的节奏,学习圆舞曲的基本舞步。

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歌曲《儿童圆舞曲》。

问:(1)歌曲的情绪?

(2)歌曲的速度?

(3)歌曲可以分为几段?

2.学习歌曲的旋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视唱法或者课堂乐器演奏法使得学生准确掌握歌曲的旋律。

3.学唱歌词,演唱指导。

指导学生运用连贯的气息演唱歌曲。注意每个乐句的最后一个音,演唱时要唱够它的时值,要注意旋律的起伏变化,运用稍有变化的力度表现各乐句的不同情绪。

4.介绍圆舞曲。

圆舞曲是外来的音乐体裁。英文是waltz,所以有时音译为“华尔兹”舞曲。圆舞曲是一种三拍子舞蹈,跳舞时一对对男女舞伴,按照舞曲的节奏旋转,动作轻快、优美,情绪热烈、欢快。

5.请学生观赏一段圆舞曲的录像。

6.跟着老师学习三拍子舞蹈的基本步伐。

7.在《儿童圆舞曲》的音乐伴奏下边唱边跳。

8.欣赏学生收集的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其它圆舞曲,如《春之声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皇后圆舞曲》等。

9.小结。

(1)学生参与程度和参与率。

(2)对歌曲旋律、节奏、情绪把握的准确度。

(3)在音乐伴奏下,学生的肢体动作的协调性,动作的准确性和对音乐节拍的感受能力。

(4)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其他音乐作品并聆听。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小步舞曲》。

教学目标:

1.了解音乐神童——莫扎特的故事以及他的代表作。

2.欣赏《小步舞曲》,掌握这首乐曲的结构。

3.创编伴奏图谱并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教学重难点:同学们课前收集的有关莫扎特的故事,总结曲式结构A---B---A。

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莫扎特的故事。

(1)认识莫扎特。

①出示莫扎特的图片

②你认识他吗?他叫什么名字?

③你都知道他哪些故事?

④人们为什么称他为“音乐神童”?

学生不知道的地方老师可以作补充。

(2)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

2.欣赏《小步舞曲》。

(1)初听乐曲。

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的速度?情绪?

(2)分段欣赏。

①记忆第一主题旋律。

这段旋律的速度?力度?

用“哒”模唱主题旋律、续编完成图形谱并用打击乐器为第一乐段伴奏。

②听赏第二主题。

这段旋律的速度、力度与刚才的旋律有什么不同?

(3)总结曲式结构。

A---B---A

(4)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创编图谱,并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3.介绍“小步舞”。

小步舞曲是一种起源于欧洲民间的三拍子舞蹈,原流行于法国宫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小步舞速度中庸,能描绘许多礼仪上的动态,风格典雅。《小步舞曲》的音乐特点是旋律优美、流畅、华丽,节奏多用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也有的作曲家在作品中选用带有附点的节奏,使得乐曲更具有推动力,伴奏简单清晰。

4.观看录像片段:宫廷舞蹈《小步舞》。

5.介绍不同作曲家创作的《小步舞曲》。

如:贝多芬、巴赫、波凯里尼等。

6.拓展欣赏。

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

巴赫的钢琴曲《小步舞曲》

7.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开心的感觉真好》。

教学目标:

演唱歌曲《开心的感觉真好》,在音乐活动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难点:学生演唱歌曲;注意歌曲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化,运用稍有变化的力度表现。

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歌曲:《开心的感觉真好》。

提问:

歌曲都唱了什么内容?什么事情会让你最开心?

2.学唱歌曲。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视唱法或者乐器演奏法使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

3.学唱歌词,指导演唱。

指导学生演唱歌曲;注意歌曲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化,运用稍有变化的力度表现。

4.请生跟伴奏演唱歌曲。

5.分小组演唱。

6.分男女声演唱。

7.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8.集体舞《开心的感觉真好》。

请跳得好的学生到台前来表演。

9.小结。

篇8:人教版第六单元作文

2013年4月,我校举行了45岁以下教师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结合课题,我们五年级数学教研组开展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同课异构研究,此案例是我在本次活动中研究磨砺的结晶。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又是今后学习约分和通分的依据,而约分和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 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前我查阅了很多教学案例,发现大部分都是以故事开头引入新课,然后在活动操作中表示出几个分子、分母各不相同而分数大小相同的分数。凭我多年从教的经验,我认为故事开头引子太长而且学生已经司空见惯并不对此感兴趣。在这之前《分数的意义》一课的教学中,我已经解决了用不同的分数表示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如果此时再选择动手操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不但显得多此一举,而且又冲淡了本节课的主题,既费时又劳力。基于这些思考,我决定大胆打破教材原有格局,利用12个苹果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素材,在变与不变中寻找变化规律。

【课堂写真】

片段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最近这一段时间我们都在研究什么数?

生:分数。

师:那么,分数与我们所学的四则运算中的那种运算有着紧密的联系,你知道吗?

生:知道,与除法有着紧密的联系。

师:你能具体说说分数与除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生: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分母相当于除数 (除数不等于0),分数值相当于商。

板书: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除数不等于0)。

师:能举例说明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吗?

生:3÷4=3 /4

师:我们学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之后,那么求商时就方便多了,很多时候再也用不着打草稿列竖式来求商,而是直截了当用分数来表示结果。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回顾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下面老师还有个问题请你们帮忙解决,好吗?

师:你能说一道与3÷4的商相等的除法算式吗?

生:6÷8,9÷12……

师:你根据什么知道这些算式的商与3÷4的商一样?

生:商不变的性质。

师:什么叫商不变的性质呢?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课件展示)。

师:你能以其中的两道除法式子为例,说明前一个式子的被除数和除数发生怎样变化得后一个式子吗?

生:3÷4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2,得6÷8。

生:3÷4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3,得9÷12。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除法和分数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除法有着商不变的性质,分数有没有像除法这样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片段思考:通过回顾、描述、举例子等方法,激活学生已有潜在的知识,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自然过渡到分子、分母变化规律的探究,以此开篇引入新课话题。既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更为后面规律的探究做好了数学方法的准备。

片段二:操作探究

出示:12个苹果,其中4个红色。

师:红色苹果占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把12个苹果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12份,红色苹果占其中4份,所以红色苹果占12个苹果的4/(12) (课件展示,板书4 /(12))

生:把12个苹果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6份,红色苹果占其中2份,所以红色苹果占12个苹果的2/6 (课件展示,板书2/6 )。

生:把12个苹果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红色苹果占其中1份,所以红色苹果占12个苹果的1/3 (课件展示,板书1 /3)。

师:1/3、2/6、4/(12) ,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同吗?

生:不相同。

师:但在刚才描述这三个分数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这三个分数都表示4个红苹果占12个苹果的几分之几。

师:还有吗?

生:都表示4个红色苹果。

生:这三个分数大小相等。

师:这三个分数大小相等,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生:都表示4个红色苹果占12个苹果的几分之几。

师:通过上面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虽然变化了,但分数的大小却没变,这其中是不是隐藏着什么奥秘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分数,看看分子与分子、分母与分母之间有没有什么变化规律,好不好?

生:好!

片段思考:通过用不同分数表示4个苹果与12个苹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描述中刻画分数的内涵,在感受中领悟这三个分数的内在联系。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理解,又能迅速聚集到本课的焦点问题上。

【分析与研究】

篇9:人教版第六单元作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教科书所给的唐诗译本和许渊冲的译本,与大家共同学习和理解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译文要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论。

【关键词】三美 创译 境界

人教版第六模块第二单元主题是谈诗歌,课文中谈到了英文中的童谣、清单诗及五行诗,还提到了日本的俳句诗和中国的唐诗。课文中列举的唐诗英译及79页课文注释给出的唐诗原文一并展示如下: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

行人归来石应语。

Awaiting Husband Stone

Where she awaits her husband

On and on the river flows.

Never looking back,

Transformed into stone.

Day by day upon the mountain top,

wind and rain revolve.

Should the traveler return,

this stone would utter speech.

(by Wang Jian)

该译本出自张廷琛与魏思博(下简称张魏)合译的《唐诗一百首》中第53首。教科书中的译文没有英文标题,上文的标题是根据张魏的译本补上的。首字母的大小写是照着教科书抄下来的。在《唐诗一百首》原书中译者在译文后加了注释:A legend that originated in Wuchang, Hubei Province, and spread so far and wide that there were many such landmarks along the rivers of China. 而北京大学许渊冲译注的《唐诗三百首》(2007年1月第一版)第60页也是《望夫石》,译注如下:

The Woman Waiting for Her Husband

Wang Jian

Waiting for him alone

Where the river goes by,

She turns into a stone

Gazing with longing eye.

Atop the hill from day to day come wind and rain;

The stone should speak to see her husbandcome again.

*The legend goes that a woman sitting for the return of her husband turned into a stone by the riverside. Thus the stone becomes a symbol of lovesickness.

从形式上看,以上两种译文共同点是既译且注,不同点是张魏的译本是无韵体,而许译是韵文。和原诗比较不难发现张魏译本首先未做到押韵,因为原诗是押韵的乐府诗,不押韵就失去了乐府诗的音乐美,不美也就不能脍炙人口,也就无法流传了。正所谓,诗之无美,行而不远。而许译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不仅形美,而且音美、意美。

再看该书workbook的52页还列举了另外一首唐诗的英译,即孟浩然的《春晓》。该诗的原文和教科书所给译文如下: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A Spring morning

I awake light-hearted this morning of spring,

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s-

But now I remember the night, the storm,

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were broken.(Witter Bynner、江亢虎)

该译本出自中国学者江亢虎 (1883-1954) 和美国著名诗人威特·宾纳(Witter Bynner)(1881-1968)合译的 The Jade Mountain: An Anthology Being Three Hundred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618-906)(中文名为《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英译本》)。《群玉山头》是《唐诗三百首》的第一个英译全译本, 也是西方世界流传最广的《唐诗三百首》译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历史学博士李珊在她的文章《江亢虎北美传播中国文化述论》中关于《群玉山头》的论述如下: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美国意象派诗人热衷于借用中国古诗中的意象以自由诗的形式表现具有东方色彩的意趣。江亢虎和宾纳的英译《唐诗三百首》的工作,就是在这一股由意象派带动的翻译中国古诗热潮中开始的。《纽约时报》书评对该书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在这个领域中后来的作家们应当以他们的作品作为范本,并将他们的感知作为指导。”上述书评中有两个关键词“自由诗”和“准确性”即说明该译本首先背离了中国古体诗的韵诗特性,其次,背离了文学作品讲究的“艺术性”而非科学意义上的“准确性”。另外,抛开韵诗特点,单单从简洁达意上看,也有讨论的余地,比如:第一行中light-hearted,第二行中的round me,第三行中的I可否略去?

下面,我们看看许译《唐诗三百首》(2007年1月第一版)第六页的对该诗的译注:

A Spring Morning

Meng Haoran

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Not to a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This quatrain reveals the poets love of spring and his regret of her departure.

首先,许译的第一行和第二行结尾的lying 和crying押韵,第三句和第四句结尾的showers和flowers押韵,体现了诗歌的音美;其次,该译文的第一句和第三句长短一致,第二句和第四句长短一致,体现了诗歌的形美;第三,第一句中,没有直译“眠”,第二句没有直译“处处”,但意境表达出来了。体现原诗的意美。体现意美是诗歌翻译中最难做到的,因为需要译者的再创作。由此,我们想到宋代画院曾经举办过一次绘画比赛,画题是“踏马归来马蹄香”。众画工挥毫泼墨,各显其能,有的画骑马人手里拈了一枝花,有的画马蹄上缠着一枝花,有的画一匹马站在一片鲜花丛中,最后夺魁的却是这样一幅画:一匹骏马奋蹄疾驰,马蹄边飞舞着几只小蜜蜂。真是绝妙的构思啊,画中没有花,但追逐马儿的小蜜蜂却让人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香是难以正面描绘的,而以蜜蜂衬花香从而获得含蓄蕴藉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绘画艺术是这样,文学创作是这样,文学翻译何尝不是如此呢?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曾说: “Prose is words inthe best order; poetry is the best words in the best order” (散文是编织得最好的文字,诗歌是编织得最好的绝妙好辞)。由于西方文字是形合文字,百分之九十以上可以对等,所以西方提出了翻译对等论。但中文是意合文字,据计算机统计,只有大约百分之四十的中文可以和西方文字对等,西方的翻译理论不适合中西翻译实践,因此,中译英的翻译理论必须来源于中英翻译实践,必须建立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而英译唐诗的最高标准,应是要追求意美、音美、形美的有机统一。许渊冲教授是翻译三美理论的提出者,也是三美理论的实践者,在许老长达七十年的翻译生涯中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等中外名著。许老在《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指出:在译诗时,传达原诗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传达原诗音美是第二位的;传达原诗形美是第三位的,最好“三美”齐全,如果必能兼顾,就要从全局考虑取舍。许老创译的例子数不胜数,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s in flight,

From paths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man, behold!

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

第一句的“千山”说成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鸟飞绝”反说成没有飞鸟。第二句的“万径”说成是从一条道到另一条道,“人踪灭”反说成看不见行人。第三句舟字不译,因为寒江垂钓,自然是在船上,“蓑笠翁”说成“渔翁”,再加一个“看”,以动衬静,愈见其静。第四句说原来渔翁不是在钓鱼而是在钓雪,显示渔翁独立的人格。全诗上下都体现了译者的创译,让人读罢全诗,心领神会,荡气回肠。这大概就是创译诗歌达到的“三美”境界吧!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2]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篇10:小学语文S版第六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课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课文内容:作者通过对春雨的声音、春雨唤醒春天、春雨催发种子的描写,说明无私的春雨给人们带来了美好、和谐、生机和希望,表现了自己对春雨、对大自然的无比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会写“沟、推、蹄、脉、滑、跌、密、撒、播、尝、乳”11个生字,会认“淅、沥、沟、蹄、乳”5个生字,理解“你推我挤、演奏、播种、仰着、品尝”等词语。注意引导学生区别“篷”和“蓬”。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小节。

3.说说比喻和拟人的作用。了解模拟事物的声音,叫拟声词,也叫象声词。用上这些词语,能使句子形象生动。

4.体会作者喜爱春雨的感情,感受春雨的美好、无私,培养学生热爱春雨、热爱春天、热爱美好的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课文的2-6自然段,感受春雨的声音美。

复习课文:

一、课文中描写的飘飘洒洒的春雨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春雨美在哪里?

(听春雨,雨美在声音;看春雨,雨美在样子;赞春雨,它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绿色,雨,美在无私博大的精神。)

二、体会春雨声音美

作者在这一篇文章中,用了很多描写雨声的形容词,我们把这种描写声音的词叫做摹声词。你能不能找出这些摹声词呢?

1、这些声音分别是在什么地方听到的?听雨的地点有哪些?

2、“屋前听雨”

①春雨打在梧桐叶、屋顶的浪板、铁皮屋顶上,分别发出什么声音?(滴滴答答、淅淅沥沥、叮叮咚咚)

②同样是从天而落的雨,为什么会发出不一样的声响?

③“水像一股清泉从地下涌出来似的,高兴得哗啦哗啦,哗啦哗啦,你推我挤的。”这句话写得有色(清泉)、有形(像一股清泉从地下涌出来似的)、有声(哗啦哗啦,哗啦哗啦),形象、生动、有趣,把“水”写活了。“推”和“挤”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雨量大,雨水的活泼、顽皮。

尝试表演“涌”“哗啦哗啦”“你推我挤”的情状,感受“水”的活泼、欢愉、生气。还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你推我挤”这个词?

3、“林中听雨”

作者走在林间的小路上听到雨滴打在哪里?像在举行什么会?(打在油加利树、相思树、羊蹄甲、面包树上,“淅淅沥沥,啪啦啪啦,哗啦哗啦,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整片森林就像一座音乐厅一样。”比喻:森林比作音乐厅)

水珠在树叶上滑落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声音?(啪!嗵——嗵——嗵!咚——咚——咚!)一阵风吹过来,掉落的速度快了,就变成?(嗵嗵嗵!咚咚咚!啪啪啪!)读4-6自然段

“冬—冬—冬”之间的横线什么意思?

(初步认识标点符号:破折号。了解破折号的用法之一是表示声音延长的意思。)为什么说“地球就是一面鼓,小雨滴们要把地球敲响?

三、感受春雨形象美 4.“阳台上看雨”,雨丝给作者的感觉如何?像什么?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牛毛细雨,春雨绵绵„„)

小学语文S版第六册第一单元

“雨丝丝的,密密的,随风飘洒,如同轻轻地把种子撒在大地上。”

四、感受赞美春雨精神美 5.作者喜欢春雨吗?为什么?

春雨给人们带来了好心情,催发春芽,给树木花草浇水,壮大河流,滋润万物,„„春雨无私,品质美好。

五、拓展练习

1、写出有关「风」、「雨」的成语:

(和)风(细)雨

(暴)风(骤)雨

(凄)风(苦)雨

(腥)风(血)雨

2、填上恰当的词语:

一()春雨 一()清泉 一()音乐厅 一()花伞 一()微风 一()水珠

六、听写词语

淅淅沥沥、铁皮屋、推拉、叶脉、滑落、敲打、细密、演奏、飘洒、播种、品尝、乳汁、叮叮咚咚 飘洒:文中指飘扬;飘拂。另,姿态轻松自然;不呆板。

小学语文S版第六册第一单元

第二课 瀑布

指导预习:

《瀑布》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短诗,从声、形、色三方面生动刻画出瀑布恢弘的气势,柔美的景致。语言简练,韵味十足,比喻生动,词句贴切,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查找有关瀑布的资料:瀑布的形成;世界三大瀑布(下面三个);黄果树瀑布(贵州);壶口瀑布(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之间)。

尼亚加拉瀑布位于加拿大与美国的交界处的尼亚加拉河上,河中的高特岛把瀑布分隔成两部分,较大的部分是霍斯舒瀑布,靠近加拿大一侧,高56米,长约670米,较小的为亚美利加瀑布,接邻美国一侧,高58米,宽320米。

维多利亚瀑布位于非洲赞比西河的中游,赞比亚与津巴布韦接壤处。瀑布宽1700余米,最高处108米,宽度和高度比尼亚加拉瀑布大一倍。

伊瓜苏瀑布位于阿根廷和巴西边界上的伊瓜苏河。这是一个马蹄形瀑布,高82米,宽4千米,是尼亚加拉瀑布宽度的4倍,比维多利亚瀑布还要宽很多。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理解“瀑布、景象、比喻、衬着、仰望”等词语。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3.感受瀑布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通过搜集材料,了解瀑布的更多知识,初步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材料的能力。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及瀑布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初步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乐于合作、认真倾听、积极表达及大胆质疑的良好习惯。

3、理解诗中的比喻句。课文脉络:

遥听

远看

近看 叠叠的浪涌上岸

一道白银

珍珠的屏 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烟、雾、尘

复习课文:

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主要写了瀑布的声音和样子。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的。)

2、读诗课文,说说你感觉瀑布的声音和样子各怎么样?

①瀑布的声音像什么?(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瀑布。(雄伟壮丽)② A、远看瀑布的样子是什么样的?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千丈青山”实际不是真指千丈,是形容山高。“白银”是指瀑布。绿色的高山衬着白色的瀑布,对比鲜明,使得瀑布显得更加壮丽。“一道白银”在诗中指什么?

为什么把瀑布比作一道白银?

(瀑布的水清澈透明,它从山下直冲下来,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真美啊!)

B、再走近点看瀑布的样子又是什么样的?

“一座珍珠的屏” “屏”是指比较讲究的装饰品,珍珠的屏说明瀑布飞泻而下时,串串乳白色的水珠被阳光一照,闪着光亮。整个看,就像一道珍珠做的屏风,真是雄伟、美丽。

小学语文S版第六册第一单元

“如烟,如雾,如尘”当有风吹过时,珍珠的屏被吹散了,水花飞溅,腾起水气,缓缓飘落,这时就像烟一样飘飘悠悠,像雾一样朦朦胧胧,像尘一样四处飞散。

3、你还记得哪些描写瀑布的诗歌?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熟读成诵。

5、听写词语:

瀑布、层层叠叠、涌现、岸滩、比喻、衬托、屏风、千丈青山、一道白银、仰望

小学语文S版第六册第一单元

第三课

古诗两首

预习指导:《春江晓景》背景

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认识蒌蒿、芦芽、河豚。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游园不值》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一、惠崇《春江晓景》

1、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2、诗的最后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3、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说说诗句的意思。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二、游园不值

1、题目中的不值是什么意思?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没有遇到人,那么,他遇到了些什么呢?

小学语文S版第六册第一单元

苍苔、柴扉、红杏

2、所见的都是普普通通的景物,如此而已的园,如此而已的景物,然却给你怎样的感觉?

(这苍苔,将我们的眼睛将我们的眼睛染绿;这红杏,将我们的心田滋润;这柴扉,让我们去感受那自然的回归。这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场景。)

3、这样的一座园,这样的一些普通的景物诗人又对它们赋予了怎样的感情呢?请同学一边读一边品,诗中的哪个字包含了对我们所见景物特别的感情?——“怜”,爱惜的意思。片

4、“小扣柴扉久不开”这里的扣是什么意思?(轻轻地敲)可以不以换成敲?请你表演一下作者小扣柴扉的情景。(注意轻、久)

小扣就是非常非常轻的敲,但是如果用敲,敲就是比较重“砰砰砰”,比较重,这里诗人非常地爱惜柴扉,所以要用小小的扣,扣是轻轻的意思。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红杏为什么能“出”墙?(生命力旺盛)诗人并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园中早已是满园春色呢?(通过出墙的红杏想象而来。)

6、翻译,连起来说说你对诗歌的理解。

大概主人爱惜园中的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地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三、听写生字词、默写古诗。

小学语文S版第六册第一单元

第四课

柳笛和榆钱

课文主要内容:

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写了故乡科尔沁草原的春天里柳树和榆树奉献给孩子们的礼物——柳笛和榆钱。全文语言生动、形象,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

第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故乡科尔沁草原的柳树和榆树。文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披散着头发的柳树”和“探出身子的榆树”在春风中快乐生长的、可爱的样子。

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具体介绍了柳笛的制作方法、声音以及它带给孩子们的乐趣。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使柳笛的制作方法跃然纸上。柳笛的歌声在每一个读者的耳边轻轻响起。春天那欢乐的音符和着摇摆的春风,伴着孩子们的欢笑,飘溢在科尔沁的草原上。

第四自然段生动地描写出了榆钱可爱的样子、甜美的味道和采摘它们的乐趣。一连串细致具体的的描写,让读者的心不禁飞到了科尔沁草原上。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通过对童年趣事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生活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家乡无比眷恋的真挚感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学习本课要认的8个字,理解“沐浴”等词语的意思。

4、体会本文总分的写作方法。

5、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

复习课文:

1、a、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童年做柳笛、吹柳笛,吃榆钱的欢乐。B、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按总分方法记叙的。

课文的一开始就介绍了家乡的榆树和柳树。

品读重点句:“柳树的长发披散开来,自由自在地沐浴在春风里;榆树常常把身子探出墙头,向我们招手。” ①沐浴是什么意思?

[(1)洗澡,洗浴。(2)比喻受润泽:每朵花,每棵树,每根草都~在阳光里。(3)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他们~在青春的欢乐里。] ②柳树的长发是指什么?

(柳条,初步认识比喻,把一样东西比作另一样东西。)③写榆树的时候,作者用了两个动词,分别是什么?(探,招手,初步认识拟人,把植物当成人来写。)

④探是什么意思?(头或上体伸出,手伸入:~身。~头~脑。~囊取物。)

2、想想柳笛和榆钱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欢乐? a、做柳笛带来的欢乐。

(1)找出描写做柳笛动作的词语,读一读。(“折下”“切割”“撮一撮”“猛一下抽出”)(2)从动作中感悟到什么? b、吹柳笛带来的欢乐

课文通过以下几点体现欢乐之情的。

愿怎么吹就怎么吹

吹出的音色各不相同

我们的样子

小学语文S版第六册第一单元

c、品读重点句:“春天把自己的歌声藏在柳树的枝叶里,每个孩子都有本事把这歌声找出来。”请你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点:春天无处不在,柳笛吹出的歌声正是那藏在柳树枝叶里春天的歌声。是孩子们用吹柳笛的办法让人们听到这美妙的歌声。从中可以看出故乡的柳笛美、故乡的孩子聪明、可爱。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d、榆钱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欢乐?

摘榆钱

找出描写榆钱样子的句子读一读。一个形象贴切的比喻:“亮晶晶、绿莹莹,真像一串串晶莹的玉荚。”

3、听写词语:

榆树、沐浴、拧、呈现、混合、隐蔽、奉献、略

小学语文S版第六册第一单元

语文百花园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旁和“束”旁的由来和含义,会区分“束”和“”两个部分,会区别这个偏旁组成的字。

2、会用比喻、排比句式说句子。

3、积累成语及名句。

4、通过阅读短文,学习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5、围绕“花的世界”写一段话,培养观察能力。

1、说说如何区别带“棘”和带“束”的区别。初步学会用偏旁区别汉字。

2、说说上下两个句子的区别。然后用带点词语说一句话。

(第二句比第一句形象生动,可以让我们知道声音好听的程度,水花飞舞的具体样子,使人如临其境。)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花开,蝉鸣,叶落,雪飘.当手指跳跃,风儿便不再悲伤;当黑白流淌,思绪便将痛苦遗忘;当旋律激扬,天地便只在我的心泉徜徉„„

轻轻摇摆的柳絮像是你飘逸的长发;那闪闪的星星像是你明亮的眼睛;那天边的一抹红霞像是你温柔的唇;那霏霏的细雨像是女儿对妈妈您无尽的思念.要燃放瞬时的烟花不难,难的是将这刹那的灿烂永恒定格在夜空;要鼓起一时的勇气不难,难的是将这不灭的斗志维持一生;要获得片刻的欢愉不难,难的是笑到最后.一个人不能贪图安逸,一个民族不能贪图安逸,一个国家不能贪图安逸.贪图安逸的人注定是玩物丧志,无所作为的;贪图安逸的民族注定是没落的,没有活力和创造力的;贪图安逸的国家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势必被淘汰被抛弃.风,从水中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圈圈年轮„„

3、背诵关于春天的词语。

4、学习写作:一种花

从花的什么方面去观察去写? 形状、颜色、长势、名称„„ 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写?

查找有关它的知识:生长地、花期、用途、传说„„ 范文:

茉莉花

我家阳台上种了一盆茉莉花,一阵微风吹来,屋子里就飘逸着阵阵清香,我情不自禁地吸了几口,真香啊!(香味)

我记得春天的时候,妈妈从外面捡回来几根小花枝,把它们插到花盆里。我每天放学回来都用杯子喂它喝水,日子一天天过去,只有一根小花枝发芽了,慢慢地又长出了几片叶子。我在心里暗暗盼望着

我的茉莉花快快长啊!(花的来由、发芽)

到了夏天,茉莉花长高了,叶子浓密青翠,还长出了几个小花苞。我每天放学回来照例用杯子喂它水喝,盼望小花苞快快打开,开出美丽的花儿。(长高了、长出了花苞)

终于在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刚睡醒就闻到了阵阵的清香,我高兴得从床上跳了下来,我猜想一定是我那可爱的茉莉花开了。我三蹦两跳地来到阳台上一看,多美啊!洁白的花瓣,黄色的花蕊。阵阵清香扑鼻而来,本来就还有些晕晕欲睡的我顿时清醒了。后来妈妈告诉我说茉莉花还可以用来泡茶喝,有提神醒脑的功效。(开花了、花的功效)

上一篇:脚手架承包协议书下一篇:2015观8集大型纪录片《东方主战场》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