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案第二课时范文

2022-06-07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教案第二课时范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春教案第二课时范文

《春》第一课时教案

高中汉语第一册第四单元

《春》教案

甘旗卡第一高级中学 王红艳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扫清字词障碍,流畅朗读全文,试背诵课文部分段落。

2、学习跳读文章,理清课文写景的层次,整体把握作者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引导学生自主欣赏文中的优美语句,并进行简单分析。

一、导入

(放几张春天景物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你知道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或诗句吗?词语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绿草如茵、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春雨连绵等;诗句如: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孟浩然的《春晓》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以上我们所欣赏的都是些词语或诗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描绘的《春》景里,去领略大好春光。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2、指定小组朗读,扫清字词障碍。

水涨zhǎng起来 散sàn在草丛 鸟巢cháo 撑chēng伞 应yìng和hâ 酝yùn酿niàng 披着蓑suō 戴着笠lì 薄báo烟 黄晕yùn 抖擞sǒu 嘹liáo亮 赶趟tàng儿 宛wǎn转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2、掌握课文写景方法: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②运用修辞手法、多种感官写景。

3、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写景散文的一般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教学重点:

1、从作者的观察思维中学习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2、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学法指导: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听录音朗读,体会感情,思考问题。

①这篇散文从哪些方面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

②听了朗读,你能感觉出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吗? (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用喜爱、欢欣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春天由衷的赞美。

5、指导学生跳读课文,小组讨论理清思路并展示。

第一部分(1-1): 盼春 第二部分(2-7): 绘春 第三部分(8-10): 赞春

三、研究课文:

引导学生自主欣赏文中的优美语句,并进行简单分析。

同学们,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你觉得自己能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我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朱自清先生的秘密,你们想不想知道?写成这篇传世名作,我觉得朱先生至少用到了三个秘诀,那么想不想知道这三个秘诀是什么呢? 如果你也掌握了这三个秘诀的话,我敢说你也能写出不逊于朱先生的文章。但这个法宝还需你们自己去挖掘。

好了,同学们,下面请你自由阅读文章,选出你最喜欢、最有感觉的语段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来一次探宝之旅。

四、作业:

1.背诵第1段至第3段。 2.抄写生字词。

3.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美丽的画家”“春天是位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请同学们仿照《春》写一段描写景物的小作文,字数不限。

五、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1): 盼春

第二部分(2-7): 绘春:总分(整体-局部) 第三部分(8-10): 赞春

第二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江永县允山中学 邓凤美

教学内容:

1、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研读春草图、春花图,引导学生分析春风图、春雨图;略讲迎春图。

2、理解结尾一段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描绘祖国秀丽的自然风景时那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2、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地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造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奋发努力的崇高理想。

3、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象,以表现季节特征的写作特点。

4、体会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

1、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从作者的观察思维中学习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直接导入新课

1、朱自清的《春》主要写了什么?分为几个部分?

2、文章的第一部分写了什么?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朱自清先生在春面前的急切和渴望心情?

3、导入:想知道作者是怎么样描绘春天的吗?这节课我们一起仔细研读朱自清先生笔下婀娜多姿的春天!

二、讲读赏析第二部分:绘春

1、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一切”这里泛指整个自然界,“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是拟人写法,很形象很具体地写出了春天刚到时的特点。)

(1)作者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所以,在这一段里,作者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 景象:一切,山,水,太阳。

(3)春天的山水、太阳又有什么特征?课文用什么词来写它们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A、“朗润”表示明朗、润泽。因为春天到了,山草变绿,林木抽芽,色彩变得非常鲜明,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树木由枯萎转为润泽。给人一种清晰明亮的感觉。

B、水涨是因为冬天的冰雪融化造成的。

C、写太阳,拟人。用“红”来描绘,表现了春曰融融的暖意。不会给你一种烈曰的刺通感。

2、欣赏春草图

(1)齐读第三段,说说春天的草是怎样的?主要是从几个方面去写的?

(写生命力——钻; 写质地——嫩; 写颜色——绿;写范围——满是的 写姿态——软绵绵)

(这段描写用了较多的叠用的形容词,对小草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2)哪些词用得特别好?若将“钻”换成“蹿”、“长”,你们认为怎么样?

“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情感和意识富有感情,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若将“钻”换成“蹿”或“长”,就显得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3)“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表明了春草分布广阔,绿满大地。刚才是从一颗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又从整片的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可以看出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和描写是多角度的,这样子写出来的文章就会让人感到更加的形象具体。多惹人喜爱的小草啊!它招来了许多人。这里作者写了一 系列人的动作,有哪些动作啊?(坐、躺、滚、踢、跑、捉)从这些动作,你们可以想象得出,到草地上来的是写什么人?(孩子)

(4)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5)这些景象也正映现出了作者春天的一股强烈的热爱之情。这种用景物的描写来寄托作者感情的写法,叫做借景抒情,也叫情景交融。

3、欣赏春花图

(1)本段作者是抓住了春花的什么特征来描写的?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花朵多;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花色艳; “花里带着甜味儿”写花味甜;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眼前的春花联想到秋实;写蜜闹蝶舞,侧面衬托春花的竟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红花有了绿叶的衬托,更显其妩媚娇艳。月亮有了浮云的衬托,更显其明亮皎洁。中国古代画论中有“借柳画风”“借草写春”之说,也讲的是衬托的道理。 衬托,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技法。它是指从侧面着意描绘与烘托,用以突出强调要表现的人、事、景、物,使之更加生动鲜明。衬托可以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主题思想,大大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春花的竟相开放的情景。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排比手法,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景。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春花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3)具体以下分析句子:

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用比喻,写花的美,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如果把“闹”换成“叫”好不好?

(不好。因为蜜蜂的嗡嗡声音不是从嘴巴里“叫”出来的,而是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所以不能用“叫”;而且用“闹”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热闹景象,一个“闹”字,境界全出。) (4)小结:本段按方位顺序,高低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全方位描绘春花的美。

3、欣赏春风图

(1)全班同学朗读第五段,思考:春风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2)集体交流反馈:

温暖柔和(不寒、抚摸)(触觉) 清香扑鼻(泥草花香)(嗅觉) 色彩明丽(繁花嫩叶)(视觉) 和谐悦耳(鸟鸣、笛声、轻风流水)(听觉)

(3)小结:作者运用各种感觉描绘出了春风柔和、温暖。

4、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春雨图 一下就是三两天 绵 长 像牛毛、像花针…… 细密 ……一层薄烟 轻盈 (抓住特点描绘春雨的“润”)

5、欣赏迎春图

(1)导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都是把握了景物的特征,按一定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语言生动,渗透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这么美好的春天,我们大家都想出来活动活动吧!人们是怎迎接春天的呢?最后作者还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迎春图,我们一起来欣赏。

(2)迎春图中写了哪些人?哪些活动?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3)“一年之际在于春”这句话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珍惜大好时光,奋发向上!)

三、讲读赏析第三部分:颂春

1、自由朗读第8—10段

2、集体交流:

①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A、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B、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把难以比拟的春之活力活灵活现的写了出来,深化了主题。

②这三个自然段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集体交流:作者是怎样描写春雨的?抓住了春雨什么特点来写? (不能,因为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小姑娘”又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排列有序,不能调换。)

四、课堂小结

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全文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到追求与春天一样美好的生活作结尾。构思精巧,结构严谨。从这篇文章,还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表达了情景交融的境界;通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读者如观其景,如闻其声,真是品尝不尽,其味无穷。这些写作上的特点,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和学习。

五、课堂延伸

1、你还知道古人笔下描写春天的诗句吗?

2、课后小练笔: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往往 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做个有心人,你会发现人生中的美景无处不在。你看到什么?想到了什么?请及时写下来,以诗、以文都可以!

第三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

《春》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华石中学 谭泉继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在朗读中欣赏优美精彩的语句,培养审美能力。

2、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懂得运用在习作上。 重点::在朗读中欣赏优美精彩的语句,培养审美能力。

难点:

1、在朗读中欣赏优美精彩的语句,培养审美能力。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懂得运用在写作上。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

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1-5段;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问题组:

1、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2、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3、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

4、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

5、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应当如何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仔细揣摩,尽量能口头表达,教师从旁点拨、补充。

6、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7、归纳出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由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完成,教师以实例点拨启发,尽量不要告诉学生现成答案。学生说不全就再读相关语段,再体会,再尝试表达。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学生不懂词句举例:

①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体现急盼心情)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如果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只能理解为小草本来就是这样,课文的说法能突出春天的作用,让小草充满生机,显得极为可爱)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④"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⑤"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把握时机,奋发向上)

⑥文章的结尾为什么选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心的美感。在这里,我们知道,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有相似点)

(注意:学生还可能提出许多问题,如是词句方面的问题,应力求满足学生;如涉及比喻、拟人方面的问题,也应该在这里解决;如属其他方面的问题,应告诉学生以后解决)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三、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成语互相交流。 景物描写训练:

1.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 2.口头交流景物描写的片段。

交流创作:选出佳作,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赏析。

四、课堂总结。

教师小结]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

〔学生自我总结学习本文所得〕

引导学生从形式(词语的积累,句段篇形式上的特点)到内容(句段篇的意思,文中的情感)进行归纳

五、巩固练习。

一、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简析其表达效果。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

二、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4.这三个比喻句分别概括出春天哪三方面的特点? 5.这三个比喻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谈谈这一部分给你怎样的鼓舞和力量。

7.课文描绘了春草等多幅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2、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六、板书设计:

一、盼春。

盼、来、近(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二、描春

㈠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㈡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七、课后反思。

第四篇:7.2静电现象(教案)第2课时 2012春

第4课时

主备人:黄 健

课题:7.2静电现象(2) 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知道卢瑟福提出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观点,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3.会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解释摩擦起电现象和其他静电现象。 学习重点:

1.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观点。

2.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解释摩擦起电现象。

学习难点: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解释摩擦起电现象和其他静电现象。 课堂学习

一、复习引入

(一)提出下列问题,检查学生的识记理解情况。 1.带电体具有什么性质?摩擦起电是什么含义? 2.电荷分为几种?分别是如何规定的? 3.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什么? 4.为什么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5.验电器有什么作用?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6.什么叫中和?

(二)设疑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摩擦起电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知道了摩擦起电后,有的物体带正电荷,有的物体带负电荷。学习了这些知识以后,我们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物体为什么会带电?摩擦为什么能够起电,摩擦能创造电荷吗?

二、学习原子的有关知识 1.介绍原子的概念 (1)引入。

师:要搞清楚物体为什么会带电,摩擦为什么会起电,我们就必须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但是分子是不带电的,在分子层面我们不能解释静电现象。

(2)自学。

1803年,英国的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论,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而且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8相关内容,尝试完成导学案相应填空。

(3)交流。指名回答导学案填空,教师点评。

1

(4)讲解。

原子论提出后,人们认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的分子,叫做化合物分子。例如水分子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由相同的原子构成的分子,叫做单质分子。例如氢气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氮气分子是由两个氮原子构成的,金刚石是有碳原子组成正四面体的稳定结构,石墨是由碳原子构成不太稳定的分层结构,它们都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

2.介绍原子可以再分 (1)引入。

当人们的认识深入到原子层面后,发现原子也不带电,也不能解释静电现象。要解释静电现象产生的本质,就必须深入到原子以下的结构。

19世纪后期,科学家们在研究稀薄气体的放电现象时发现了一种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射线,称为阴极射线。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对阴极射线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897年,他确认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该粒子质量比氢离子小得多,它是构成各种物质的共有成分,后来人们把这种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叫做电子。

汤姆生发现电子是物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由于电子的发现,人们认识到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本身也具有结构。此后,原子物理飞跃发展,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2)介绍原子的结构。

关于原子的结构,发现电子的汤姆生曾经提出了一个枣糕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原子被认为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球内,电子则像枣糕里的枣子那样镶嵌在球内。但是这个模型没过几年就被卢瑟福发现的新的实验事实否定了。

在1909-1911年,英国的物理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去轰击金箔。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却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了90°,有的甚至达到了180°,像是被金箔弹回来了。用枣糕模型是无法解释α粒子的大角度偏转的,卢瑟福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他的核式结构模型。

3.介绍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A.1911年,英国的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模型。其主要观点有:

(1)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2

(3)核外电子受原子核的吸引,在核外空间绕着原子核旋转。 (4)原子核很小,r核=10-5r原。

(5)原子核虽很小,但几乎集中原子的全部质量。 应用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情景如图所示。

B.常见原子的结构图。例如氢原子、氧原子、钠原子、氯原子等。

(1)一般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正负电荷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所以原子呈电中性,所以原子构成的物体也呈电中性。

(2)不同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有的较强,如氧、氯,有的较弱,例如氢、钠。

C.从核式结构模型引申出电子转移观点

(1)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都是电子电荷量的整数倍。1e=1.6×10-19C。

(2)因为原子核很小且质量很大,电子运动的空间很大且质量很小,所以移动或改变原子核非常困难,移动或改变电子比较容易,静电现象都是由于电子转移而形成的。

二、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解释静电现象 1.原子带电成为离子

一个中性的原子,如果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就会使核内正电荷总数大于核外负电荷总数,则该原子将带正电,例如氢离子、钠离子。如果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就会使核内正电荷总数小于核外负电荷总数,则该原子将带负电,例如氧离子、氯离子。

2.物体带电成为带电体

一个中性的物体,如果失去若干电子,则该物体将带正电,如果得到若干电子,则该物体将带负电。

3.摩擦起电的原因

两个中性的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比较弱,那么它在摩擦中就会失去电子,于是该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上正电。

另一个物体,因为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比较强,那么它在摩擦中就会得到电子,于是该物体因多余电子带上等量的负电。

例如中性的绸子和玻璃棒相互摩擦时,因为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比较弱,在摩擦时玻璃棒上的一部分电子将转移到绸子上,这样中性的玻璃棒就失去电子,缺少电子带上正电,中性的绸子得到电子多余电子就会带上等量的负电。

3

所以,摩擦起电并不能创造电荷,其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即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三、应用举例

例1 请解释中和现象。

例2 请解释毛皮和橡胶棒相互摩擦时,橡胶棒为什么会带上负电?毛皮此时的带电情况如何?如果二者充分接触,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课后练习与拓展

《补充习题》p.15-18

3、

4、

6、13 4

第五篇: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温故互查】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请二人小组完成温故互

【自学检测】

查内容。要求:二人小组互讲,组员给组长复述,组长检查纠正。) 34720000463500001654000087650000小结: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去掉()或()后面的0即可。 【设问导读】

仔细阅读课本第74页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木星的直径是142800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778330000千米。它的直径是多少万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尝试把上面两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为单位的数 。你是怎么想的?

2、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小数点后面有几位小数?能不能来保留一位或者两位小数?方法又是怎样的?

3、像这样的题目保留小数以后应该怎么办?后面的万或亿字是不是可以省略不写?

1、完成74页下面的做一做

2、把248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保留两位小数) 【巩固训练】

1、完成课本第75页第

3、4题,课本76页第7题。

2、把下面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并保留两位小数。 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35990平方千米。 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面积34000平方千米。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13000000(保留一位小数)116897000(保留一位小数)14564000(保留两位小数)2456300000(保留两位小数)

4、2003年我国在校小学生116897000人,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

上一篇:采购员培训计划范文下一篇:仓管员工作内容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