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清经济讲话

2024-04-30

史文清经济讲话(精选4篇)

篇1:史文清经济讲话

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在赣州召开

推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在赣州召开

史文清冷新生讲话 王少玄主持 骆炳峰曾新方出席

核心提示:

■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打造全省发展重要增长极、特色产业聚集区、绿色发展先行区、和谐发展示范区和作风建设模范区,以中央苏区发展振兴为契机,突出抓项目、扩投入,兴产业、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努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总收入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进出口总额增长5%;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3%以上

1月6日上午,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在赣州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去年经济工作,研究部署今年经济工作,推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史文清出席会议并讲话,全面回顾总结了2011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绩,深入分析了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指出了今年工作需要深刻把握的有利条件,对今年全市上

下如何全力推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市委副书记、市长冷新生在讲话中总结了过去一年全市经济工作,具体部署了今年经济工作。

市委副书记王少玄主持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骆炳峰,市政协主席曾新方,市领导彭光华、陈晓春、邓又林、孙正森、王东伟、杨文英、王林云、马玉福、彭业明、钟炳明等出席会议。

会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打造全省发展重要增长极、特色产业聚集区、绿色发展先行区、和谐发展示范区和作风建设模范区,以中央苏区发展振兴为契机,突出抓项目、扩投入,兴产业、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努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会议提出,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总收入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进出口总额增长5%;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3%以上。

史文清在讲话中说,过去一年我市经济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市委三届九次全会以来,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和繁重的工作任务,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扣主题主线,开拓创新,苦干实干,多项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呈现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民生改善的喜人局面,“十二五”开局良好,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背景下,取得这些成绩十分不易。这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我们立足市情,正视差距,廓清思路,创造性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路子;得益于我们坚持换届与发展两手抓、两不误,各级干部扎实工作、奋发向上,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形成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心齐气顺、团结奋进的浓厚氛围。

史文清指出,我们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良好的发展态势与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以更坚定的信心、更务实的作风、更有力的举措,扎扎实实做好今年经济工作。面对今年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忧患意识,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机遇抓得更牢一些,将应对措施谋划得更周密一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坚定信心、增强决心,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史文清指出,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抓住重大战略机遇、推动赣州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要全力推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一要以中央苏区发展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央苏区发展振兴,是一项关乎赣州未来的战略性、全局性工作,是赣州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承载着赣南苏区人民数十年、几代人的追求与梦想。历史的责任落在我们身上,我们应义不容辞、勇于担当。要全力配合中央苏区发展振兴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动发展振兴规划上升为国家区域性发展战略。要围绕中央苏区发展振兴优化生产力布局,增强赣南中央苏区综合竞争力,确立“南有中央苏区、北有鄱阳湖区”的战略地位。要积极推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先行先试。二要以扩大有效投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要稳定扩大投资规模,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拓宽投融资渠道。三要以产业转型升级壮大现代产业集群。要壮大集群规模,推进稀土、钨交易中心和集散中心建设,组建南方离子型稀土大型企业集团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乃至百亿元企业方阵,推动工业园区集约发展。要延展产业链条,加快资源向后端深度加工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配置,产品向高附加值的终端应用产品升

级。要完善产业配套,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实施中介服务集聚区、总部经济服务中心、综合物流园区等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要强化生态保护,积极争取把赣州列入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实施钨和稀土资源利用生态化示范工程、废弃矿山治理等生态项目。四要以中心城市崛起打造核心增长极。加快做大城市体量。今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要争取过100平方公里、人口过100万,迈入特大城市方阵。要强化城市产业支撑。着力打造富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聚集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性金融、旅游和物流中心,区域性教育和医疗服务中心。要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保护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深入开展“治脏、治乱、治堵”,继续推进“百街小巷”整治,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大力发展廉价、便捷、优质公交。五要以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资本化,进一步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示范区建设。六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扩大内需。要在帮扶就业创业上取得新突破,把促进就业创业作为扩大消费需求最直接、最有效手段,让群众有活干、有钱赚,实现创业与就业的良性互动。要在保障性安居工程上取得新突破,在加强公共服务上取得新突破,在城乡社区建设上取得新突破,真正让老百姓方便、受益。

史文清强调,今年将召开党的十八大,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时刻绷紧社会稳定这根弦,认真抓好信访维稳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史文清指出,各级党委要切实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要集中精力抓大事谋全局,牢牢掌握经济发展主动权。把握趋势方向,从中找出规律、判定走向、掌控全局。研究重大问题,理性研判,科学决策,增强前瞻性和针对性。紧抓重点难点,取得抓纲带目、全局皆活的效果。要健全领导经济工作机制,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用制度提效,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要以正确用人导向凝心聚力。注

重在经济发展主战场、项目建设大舞台锻炼培养、考察识别和选拔任用干部。选派精兵强将尤其是优秀年轻干部到经济建设一线担当重任、施展才华,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受锻炼、长才干。大胆使用懂经济、善谋划、能操作、会管理的干部,坚决果断调整不能干事、干不成事的干部,不让事业迁就人,不让庸人误事业。创造良好条件,提供优厚待遇,营造重才重能氛围,着力打造经济人才聚集高地。要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营造优良环境,推进各项工作创一等、争第一。要真抓实干,以速度创造发展效益,以效率拓展发展空间。要破解难题,敢于涉深水、破坚冰、啃硬骨头,咬定目标,坚韧不拔,一抓到底。要一心为民,深入推进“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全覆盖、常态化,组织好“二十万困难群众走访慰问调查”活动,进一步抓好干部队伍“治庸、治懒、治散”,使全市各级干部都把心思用到抓发展、抓民生上来,扎扎实实为群众干实事、谋利益。

史文清指出,临近年关,各级党组织和各级干部要关心群众的冷暖,保证好节日供应,确保安全稳定,让人民群众过上一个喜庆祥和的春节。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大力弘扬节俭之风,过一个风清气正、文明健康的“廉洁年”。

冷新生在讲话中要求,做好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按照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具体落实好以下工作:一要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在增强后劲上形成新优势。用更多的精力、更大的力度谋划和推进重大项目。要突出重点、超前谋划争取一批项目;优化环境、招商引资引进一批项目;突破瓶颈、克难攻坚推进一批项目。二要突出抓好新型工业化,在产业建设上取得新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在三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建设上强势突破,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上强势突破,在帮扶企业发展壮大上强势突破,在平台建设上强势突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培育壮大脐橙、生猪、蔬菜、花卉苗木、油茶、工业原料林等六大主导产业;繁荣现代服务业,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区域性旅游中心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三要突出抓好特大城市建设,在城乡统筹上开创新局面。加快中心城区特大城市建设,持续深入推进中心城区“治脏、治乱、治堵”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四要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良好环境。把握机遇,全力以赴推动中央苏区发展振兴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落实好市第四次党代会和四届一次人代会有关改革创新的各项部署;扶持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大竞赛、大合唱;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向特色园区、产业基地、创业基地集聚,改善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生存发展环境。五要加快推进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冷新生强调,岁末年初,各地要切实安排好群众生活,高度重视安全稳定,筑牢节日廉洁防线;要对全年工作早启动、早落实,争取实现一季度的开门红。

市四套班子副厅级以上领导,市法检“两长”,驻市高校主要负责同志,市政府党组成员,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秘书长,市委、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纪委副书记,曾担任过市厅级正职领导职务和上届担任过市厅级副职领导职务的老同志,各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市委各部门、市直和驻市各单位、人民团体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会议。(记者陈济才 谢松伶)

篇2:史文清经济讲话

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召开

11月11日下午,全市政法系统深入推进“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召开。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史文清出席会议并讲话。史文清希望全市政法系统切实贯彻中央和省、市有关会议部署,大力弘扬伟大的苏区精神,继承优良革命传统,扎扎实实开展好“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着力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提升政法工作水平,为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马玉福就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政法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彭业明、温会礼、钟健生、郭玉元、胡火箭、谢亨舜等领导出席会议。市领导胡满松主持会议。

史文清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政法系统的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史文清指出,近年来,全市政法系统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大局,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大力提升政法工作水平,有力维护了全市和谐稳定大局。特别是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广大政法干警,在坚守岗位中默默付出辛勤汗水,在尽职尽责中彰显赤胆忠心,在抗冰救灾、抗洪抢险、处置突发事件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奋勇当先,展现了新时期政法队伍的良好风貌。

史文清指出,政法工作关乎发展大局,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地位重要、作用特殊、责任重大。全市政法系统要切实贯彻中央和省、市有关会议部署,大力弘扬伟大的苏区精神,继承优良革命传统,扎扎实实开展好“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着力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提升政法工作水平,为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提供坚强有力保障,为推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打造“一极四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作出应有贡献。

史文清就政法队伍建设和政法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史文清强调,要忠诚敬业,勇于担当。忠诚是最坚贞的信念、最美好的品质、最重要的操守。忠诚让平凡变得高尚,使生命保持不朽。要坚定政治信仰。信仰是人的灵魂,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支柱;忠诚源自信仰,只有信仰坚定,才能无限忠诚。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思想灵魂深处,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始终保持思想纯朴、心灵纯洁、信仰纯正。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找准工作定位,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努力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要崇尚苦干实干。忠诚不只是一种激情和愿望,更要体现于一言一行,熔铸在每一个岗位,落实到每一项工作当中。要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无愧于组织、无愧于人民的业绩,在埋头苦干中体现生命价值,在拼搏奉献中绽放人生光彩,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换来人民群众的平安幸福,换来社会的安宁祥和。要强化责任担当。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应是政法干警天然具有的职业操守和品格。要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主动靠前,嘘寒问暖,雪中送炭;在矛盾最复杂的时候,敢于面对,积极作为,伸张正义;在情况最危急的时候,不怕危险、挺身而出、冲在一线,为人民群众、事业发展

保驾护航。

史文清强调,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人民性是政法机关的本质属性,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切实履行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神圣职责。要树立百姓情怀。赢得支持、赢得威信不是靠肩章警徽,而是靠与人民群众亲密无间的感情,靠真心实意、体贴入微的服务。群众有困难找警察、有不平找法官,是对政法机关和干警的充分信赖,广大政法干警要视之为荣誉、以之为鞭策,把人民放进自己心中、把自身融入人民当中,待群众如家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与群众同心同德。要善于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用百姓视角、群众眼光审视自己的工作,用群众观点、群众立场思考处理问题,真切体会群众的感受、真心理解群众的委屈、真诚关切群众的想法,以心交心、以情换情。要深入基层一线。基层一线是政法工作的前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基层稳则根基稳,基层活则全盘活。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拜群众为师、与群众交朋友,从深入群众中了解民情信息、掌握社会动态、完善优化工作、凝聚各方力量。结合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深入企业、村组、社区和农户,提高群众见警率,把政法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真正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铜墙铁壁”。要为民排忧解难。坚持执法为民,关键要落脚到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上。要细化便民利民举措,让群众的大事小事办得更加经济便捷;深入开展各类打击整治行动,让群众有安全感;突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公、不作为和乱作为等问题,提高群众满意度;积极化解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帮助群众解决切身利益问题,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把桩桩件件实事做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史文清强调,要促进公平,维护正义。公平正义比太阳更显光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衡量政法部门公信力的重要标志,是政法干警永不褪色的座右铭。要严格公正执法。公正执法是辨善恶、断真伪的天平,群众关注度高,社会敏感性强。要努力使政法部门处理的每一件事情、办理的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要文明规范办案。法是强力规制,理是沟通共律,情是本源动力,只有法理情交融,才能内外兼修、标本兼治。要树立正确的公平正义观,执法办案既严肃严格,又规范文明,避免简单执法、机械执法、粗暴执法,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时刻做到手里办的是案件、心里装的是人民,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和双赢。要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打击违法犯罪,是政法部门战斗力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对违法犯罪进行最有力的打击,也是对公平正义最好的维护。广大政法干警要疾恶如仇、除恶务尽,敢于碰硬、敢于亮剑,维护社会的和谐平安。

史文清强调,要无私奉献,清正廉洁。清廉是一种责任、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公生明,廉生威。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清廉如水,才能执法如山。一个政法干警,如果做不到清正廉洁,就谈不上忠诚、谈不上为民,也谈不上公正。要干干净净执法。权为民用即为廉,权为一己必生贪。要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念、常怀律己之心,在权与法、钱与法、情与法面前,保持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做到不仁之举不为、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沾、不清之事不为,坚持堂堂正正为人、踏踏实实做事、干干净净执法,坚决杜绝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要恪守职业道德。保持清正廉洁,必须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只有视名利淡如水,才能对事业重如山。要“不役于物,直道而行”,坚守内心的充实富有、保持浩然的风骨正气,对少数吃拿卡要、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的违纪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

要建设阳光政法。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监督是最好的保健药。要不断拓宽和畅通群众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渠道,严肃警风、严明警纪。政法良好形象是众人合力、长期累积的结果,每一位政法干警都要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政法队伍整体形象,切实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

史文清强调,要苦练内功,提高本领。“魔高一尺”,就得“道高一丈”,只有苦练内功、练就过硬本领,才能担负起维护和谐稳定、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要加强学习。正确处理工作与培训、学习与实践、借鉴与创新的关系,长计划,短安排,不间断,系统抓,在学中干、干中学,不断摸索总结一些管用实在的方法,学有所用、推陈出新。要锻造能力。尤其要提高依法办案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要做好群众工作。要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善于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矛盾纠纷、解决实际问题、处置突发事件,切实将司法执法的过程变成做群众工作的过程,努力在沟通服务中化解矛盾、理性平和中解决问题。

史文清最后强调,全市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政法委协助党委领导管理和统筹协调政法工作作用,聚集各方面力量,形成各部门各单位密切配合、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政法工作有力支持,对广大政法干警在政治上高看一眼、工作上厚爱三分、生活上关爱有加。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依法行政,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维护政法机关的社会公信力,为政法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篇3:史文清经济讲话

1、近思远虑,高度正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新动向 总书记强调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一科学论述,深刻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思想防线被攻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经济工作搞不好要翻船,意识形态搞不好也要翻船”。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经济社会转型转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意识形态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充满更多变数,尤其不能放松、不能懈怠、不能削弱。我们务必头脑清醒、心中有数,时刻绷紧政治这根弦,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决不能顾此失彼。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更要居安思危、从容应对。要强化问题意识,找准个别区域主流意识存在弱化隐忧、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亟需加强、宣传的艺术性感染力有待提升、少数党员干部信仰缺失倾向不容忽视、特殊群体的精神需求需要更加重视等薄弱环节,提升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2、强根固基,以主流意识形态汇聚全民共识

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反映着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折射出人们对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看法、见解和观点。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有着各色各样的意识形态,但唯有主流意识形态,方能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激发力量。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神圣使命,就是要将主流意识形态深深根植于人们心灵。

一是要深入系统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涵盖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升华了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要把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思想理论建设的中心内容,作为全市各级党委中心组、党校的必修课,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扎扎实实学、经常深入学,把好“总开关”,坚定“主心骨”。通过潜心学习、深刻领会,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政治自信、组织自信和能力自信,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要不断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总书记多次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坚定信念,才能经受和应对各种风险的考验。为党员干部补好“钙”,为人民群众筑好“梦”,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指南针无论走到哪里,永远指着一个方向。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坚定信仰,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并为之拼搏、为之奋斗,历经磨难、坚贞如一,所以能从众多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由建党时只有50余名党员,仅仅用了28年就夺取全国政权,如今成为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政党。追寻党的组织由小到大,由“革命党”到“执政党”,国家由“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进程,清晰昭示着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浸润着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

三是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当今中国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要深刻理解,“中国梦”作为具有广泛凝聚力和深远感召力的文化符号,已深深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叙事中,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利用各级党校、高校和各种阵地、载体,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历史启示和现实思考中,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导全市人民为实现中国梦的赣州篇章而团结进取、不懈奋斗。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与弘扬苏区精神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推进振兴发展实践的强大精神动力。

四是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时代气质的强大力量,是构建美好精神家园的有力支撑。“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勾绘出国家的价值内核、社会的共同理想、国民的精神家园。要认知认同、知行合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自觉追求和价值实践,拓展精神疆域,提升精神高度。“人不学,不知义”。要着眼长远、全程贯通,从小抓起,从教育入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整个教育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公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要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大力倡导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的风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文化承载价值观。要善于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友爱的精神纽带,筑牢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赣州丰富的文化资源,从火热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萃取素材、提炼主题,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激励和引导全市人民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要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争做时代先锋和社会楷模,并注重发挥身边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深入挖掘和宣传“最美人物”、“身边好人”,使广大群众学有标杆、行有规范,全面提升全民道德素质、文明程度和地域人文品位,使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成为赣州的时代标识。

3、知责思为,以正确舆论导向凝聚发展力量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宣传之本、舆论之魂。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来说,导向就是生命。尤其在各种思潮涌动激荡的时代,越是真伪难辨,越需要权威解读;越是众声喧哗,越需要响亮发声。一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为精神河床筑土培基,只有加厚精神河床的土层,才能在激扬澎湃的时代主流中承载重任,充分发挥凝聚人、鼓舞人、激励人、引导人的作用。要在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下功夫,深入宣传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路径和战略部署,准确解读中央政策,及时宣传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实践和成就,最大限度凝聚共识,激励全市上下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投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事业中来。要大力宣传省委“发展提速、小康升级、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战略部署及其丰富内涵,以及对我市振兴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要用振兴发展的最新成果坚定信心,用振兴发展的美好愿景鼓舞干劲。要宣传好赣州的好势头、好氛围,全面展示振兴发展的成就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良好风貌;要把各级党委、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讲清楚、讲到位,万众一心共促改革振兴;要在苏区精神宣传上泼墨点彩,既讲好“赣南苏区故事”,更讲好“当代赣州故事”,广泛宣传新时期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火热实践、感人事迹,唱响昂扬向上的正气歌;要抓好典型宣传,及时发现、深入挖掘、全面推介一批好典型,尤其是“三送”工作典型,让更多“赣州典型”走出赣州,走向全省乃至全国;要大力宣传推介赣州的丰富资源、良好环境、利好政策、人文积淀,塑造赣州良好形象,吸引更多投资者到赣州创业发展;要切实做好经济、社会等领域热点问题的引导,有操守、负责任,不跟风、不盲从,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促进和谐。

二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主流媒体要肩负重任,在舆论引导中发挥主导作用。要站在时代前沿,善于把握政治经济背景和新闻传播格局,洞悉公众心理和信息规律,以敏感的视角、敏锐的触角,及时捕捉社会热点,站高望远、超前谋划,用独家观察、独家视点,作出中肯的分析、准确的解读,推出有深度、有价值的评论言论,及时回应人们的关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从来讲究有破有立,强调正面宣传,决不是对负面问题视而

不见。要加大建设性舆论力度,坚守底线思维,旗帜鲜明,敢抓善管,敢于亮剑,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引导社会情绪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对错误思潮和各种混淆是非的舆论要针尖对麦芒,决不能沉默失语、退避三舍,也不能支支吾吾、含混不清。对存在的问题,不仅要客观报道和评论,更要提出解决方法,旗帜鲜明传播正能量。要有效掌控舆论阵地,不给恶意攻击党和政府、造谣生事的言论有生存土壤和空间。要善于见微知著、防患未然,重视对舆情的研判,提高舆论把控能力,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要增强话语的针对性,早预断、早发声,正本清源、先声夺人,掌控舆论走向,引领时代潮流。三要抢占新兴舆论阵地。宣传思想阵地永远不会成为真空地带,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迅猛发展,媒体格局和生态已发生质的变化,我们正进入一个由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全媒体时代”,互联网成为舆论的主阵地和风向标。要主动顺应这种变化,在巩固党报党刊党台优势、发挥主阵地作用的同时,把占领新兴媒体舆论阵地作为重中之重。要打通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两个舆论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报道上网”和“网评见报”,既要实现报道渠道、报道平台的多维度,也要促进报道形式、报道手段的多维度;既要坚持新闻传播的专业素养,更要借助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和传播优势,促进传统媒体向新兴传播领域渗透、转型、升级,使网上网下的正面声音相互呼应,放大正能量。要顺应传播分众化、对象化趋势,大力发展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流动媒体等新兴媒体,提高运用新媒体开展舆论宣传的能力,不断丰富传播内容、提升传播速度、拓展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增强传播实效。要积极探索互联网等新媒体管理和传播规律,用活、用好、用足新兴媒体。要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将互联网等新媒体纳入宣传部门管理范畴,加大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应对力度,以及对互联网有害信息、网络谣言的整治力度,防止互联网成为传播谣言、煽动非理性情绪、歪曲社会正义的集散地,把互联网真正建成反映民情民声、表达合理诉求的重要平台,构建理性客观、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生态。

4、因势而谋,以改革创新精神提升宣传实效 改革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舆论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已发生很大变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必须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永不懈怠的自觉追求,知责而为、知重而担、知难而进,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勇做旧思想的突破者、新理念的引领者、闯关涉险的践行者。一是要创新理念、手段和基层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职能,就是传播理念、强化理念、转变理念,要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打破思维定势,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手段巧则处事顺,手段新则效果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只有打破常规,积极探索新举措、新办法,充分运用新方式、新手段,“创”到点子上,“新”在关键处,才能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掌握舆论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基层强则根底稳,基层活则全局活。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服务对象在基层,工作主体在基层,任务落实靠基层,必须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充实基层队伍,改善基层条件,强化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二是要研究传播规律、讲究宣传技巧。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考量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大局意识、判断能力和业务水平。要有强烈的受众意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能凌空蹈虚,要善于“读懂人心”,在什么山唱什么歌,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年龄受众特点,因人而异,增强针对性,确保最佳宣传效果。要善于把握时、度、效,引导广大群众多看主流、多看本质、多看光明面。尤其是报刊、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等媒体,要积极拓展、创新传播方式、途径和渠道,以权威赢得感染力、公信力、影响力。要提升文化传播品质和内涵,用高雅健康、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服务群众、陶冶群众,让媚俗、低俗、庸俗的文化产品没有市场。重点要对赣州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创造性提升转化,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赋予时代精神和特色,着力培育和传播赣州崇德崇文、宽容包容、苦干实干、创新创造等人文精神,进一步提振改革振兴的“精气神”。

三是要契合大众舆论、对接群众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多反映普通劳动者的生产生活,多表现平凡人物的精神世界,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真正达到舆论引导、教育动员、凝心聚力的效果。要积极倡导并带头践行正确的群众观,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群众的伟大实践为源头,视基层为课堂,拜群众为老师。只有了解百姓所思所想,反映基层所求所愿,“走转改”才能走得深入、转得到位、改得出彩,“三贴近”才能贴着地面、接上地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要把典型宣传做活、把主题宣传做深、把成就宣传做足、把形势宣传做专,多一些“生活化”的渗透,少一些“假大空”的说教。要着力在喜闻乐见、鲜活生动上下功夫,在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上下功夫,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

四是要加快体制改革、激发文化活力。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既是改革的推动者,也是改革的参与者。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完善的文化管理体制。要转变职能,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理顺党政部门与其所属文化事业企业的关系,创新文化行政管理方式。要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探索建立主管主办制度与现代企业出资人制度有机衔接工作机制。要做强主流媒体,顺应多媒体集团化趋势,有效整合现有媒体集团和各种媒体资源,加快推进广播、电视两台合并,组建赣南传媒集团,实现主流媒体战略转型。要充分激活和培育各种要素市场,鼓励扶持非公文化企业发展,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相结合,探索建立文化产权交易所,健全文化中介机构。要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满意导向,推动文化为民惠民,使群众真正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繁荣的主角、共享文化的主人。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报刊传媒、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和文化创意等文化业态,推进印刷包装产业基地、红色影视基地建设,精心组织实施一批文化重点项目,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重要支柱产业。要充分发挥中宣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委对口支援优势,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工作力度,学习先进经验,创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赣州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影响力。

5、胸怀大局,以高度政治自觉履责尽责担责

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局下施策,做到对大局了然于胸,对大势洞察秋毫,对大事运筹帷幄,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始终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管好阵地、管好导向、管好队伍。

一要强化“宣传工作一盘棋”理念。一些同志包括领导同志,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认识存有误区,认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虚功”,存在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甚至认为意识形态工作就是点点头、画画圈、打打气、给点钱就完事。各级党组织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切实肩负起统领之责、指导之责、把关之责,做到管思想、思想不乱,管阵地、阵地不丢,管队伍、队伍不弱。一把手要率先垂范,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放在改革振兴全局中统筹指导,调动各条战线积极参与,形成一盘棋、下活全盘棋,做到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不缺位。各级各部门在制定政策、出台措施、开展工作时,都要考虑对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自觉支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工作,打好“组合拳”,奏响“交响乐”,增强整体合力。

二要提高干部的媒体素养。各级干部要尊重媒体传播规律,提高沟通能力与技巧,努力成为知晓现代传媒的行家里手。要熟悉媒体,密切与媒体的联系,尤其要学好、用好、管好网络媒体,经常“触网”、培养“网感”,精心研读案例,掌握网络传播特点,不断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做一个能说话、会说话的干部,善于运用媒体推动工作。

篇4:史文清经济讲话

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史文清(2011年9月17日)

同志们:

我代表中共赣州市第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是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第三次党代表大会以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战胜雨雪冰冻、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成绩。“十一五”规划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开局良好。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1119.5亿元,财政总收入128.3亿元,钨、稀土和脐橙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9∶44.4∶36.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2.4倍和1.2倍,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0.2个百分点。

城乡发展步伐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城镇化率提高9.4个百分点,达42.5%。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一倍,人口达74.3万。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治脏、治乱、治堵”取得实效。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村庄环境整治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财税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开放型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成功申报建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财政民生支出比重逐年提高,科教文卫体、人口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教育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现代采茶戏《快乐标兵》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统筹城乡就业工作被列为国家试点,保障性住房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在全省率先启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社会救助体系覆盖城乡。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积极支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市政协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中的重要作用。民主党派作用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依法治市稳步推进,连续四届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连续两届荣获全国综治“长安杯”奖。工青妇、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老干部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党管武装工作不断加强。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

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加彰显。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干部队伍“治庸、治懒、治散”扎实有效。成功举办中央苏区革命传统主题展览。县乡换届工作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实绩公示和“五差额”①选用干部等做法创出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下,在历届市委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风雨同舟、群策群力的结果,是驻市中央、省属各单位和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共同奋斗、积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赣州市委,向所有为赣州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产业结构不优,发展方式亟需转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偏低,大企业、大项目少,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县域经济较为薄弱;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少数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能力水平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这些问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五年发展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先。把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任务和最重的责任,在加快发展中推进转型发展、结构调整,在转型发展中实现加快发展、进位赶超。必须坚持生态为重。把绿色生态这一赣州最大的财富保护好、最大的优势发挥好、最大的潜力挖掘好,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创新为魂。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通过理念、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必须坚持民生为本。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全市人民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二、未来五年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是赣州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面临难得机遇。全球经济总体复苏,我国经济继续向好,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产业梯度转移加速;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海西经济区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深入实施;中央扶持革命老区力度加大,国家从战略高度重视钨和稀土资源产业,为赣州发展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同时,我们有坚强的党员干部队伍和坚实的群众基础,全市思发展、谋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内资源环境约束更加严格;与全国、全省相比,赣州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仍有差距,后发展、欠发达仍然是基本市情。面对各地竞相发展态势,赣州经济社会发展不快不行、不转不行、不好不行!省委对赣州发展寄予厚望,全市人民对赣州未来充满期待。我们使命在肩,务必负重前行、奋力拼搏,大力促进人口地域大市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加速转化为竞争优势,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闯出一条符合赣州实际的科学发展新路。(下转2版)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战略,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是赣州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加速跨越的五年。发展定位和奋斗目标是:全国重要的稀土产业基地、钨产业基地和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实力提升,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基地、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初具规模;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基本建成;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新农村建设迈向新阶段;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和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实力更强。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人均水平在全省排位前移,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到2016年,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

——发展方式更优。二产、三产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资源节约利用和节能减排水平明显提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51∶40。

——城乡环境更美。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统筹城乡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城镇化率提高到52%以上。生态环境保持全国领先,全市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达到90%,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以上。——人民生活更幸福。城乡居民收入翻番,财政民生支出比重提高到58%以上,五年累计超1300亿元。就业、就医、就学、住房、养老等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社会发展更和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赣州地域特色文化繁荣发展,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升。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党的建设更富活力。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不断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凝心聚力、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进一步浓厚。

上述奋斗目标的确立,汇聚了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只要我们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就一定能不辱使命,让赣州这片红土地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三、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核心要求,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战略,在“加快”上着力,在“转型”上突破,切实增强经济综合实力。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在进一步做强二产基础上,推动经济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转变,实现经济增长的多元支撑。

主攻新型工业。推动矿产资源产业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承接产业品牌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产业,在做大工业总量、优化工业结构中提升工业主导地位。主攻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坚持资源整合与高端矿产产业发展相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相结合,形成主导产业突出、同类行业集聚、配套企业完备的产业集群。重点培育稀土和钨及其应用、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铜铝有色金属等三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1000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现代轻纺、食品工业等三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氟盐化工、生物制药、新型建材等三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依托优势矿产资源,建立稀土、钨交易中心和集散中心,发展产业投资、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成立再担保公司,促进优势产业加速集群。主攻产业基地建设。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为龙头、特色产业园区(基地)为支点,强化园区产业规划与功能定位,形成特色鲜明的园区发展格局。重点建设世界知名的稀土磁性材料及永磁电机、发光材料及绿色光源、硬质合金及刀钻具产业基地,以及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主攻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着力引进、建设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和利税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推进一批企业上市,创出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品牌。扶持中小企业做精做专,形成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上下游产品协调发展的企业体系。繁荣现代服务业。构建与新型工业相配套、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与民生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产业升级,提高服务业占GDP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着力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规划建设“金融商务核心区”② 和金融信息平台,优化金融生态,发展基金管理、金融租赁、财务管理、信托管理以及后台服务等新兴金融业态和金融产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组建赣州金融控股公司,整合赣州银行、赣州农村商业银行等本地金融资源,壮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建立金融资产、稀贵金属等金融交易市场,完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形成区域性资本运营、产业金融、金融服务、金融研发、金融信息、金融人才集聚中心,五年内力争金融业增加值翻两番,占GDP比重提高到5%以上。着力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建设与先进制造业紧密联动的现代物流基地和项目,依托产业基地和交易市场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引进和壮大骨干物流企业,培育物流市场,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③,加强区域运输体系对接,形成以赣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四省八市的“三小时物流服务圈”。着力打造区域性旅游中心。整合红色、客家、宋城、生态等特色旅游资源,培育精品线路和旅游品牌,建设著名旅游目的地和粤闽、港澳台地区的休闲养生后花园。推动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挖掘,探索建立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和艺术市场,建设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和文化旅游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④、会展经济、研发设计、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外包⑤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家政、社区服务、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

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巩固提升脐橙、生猪、花卉苗木、蔬菜、油茶、工业原料林等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动农业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建设赣南脐橙产业科技示范园,发展脐橙精深加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市场话语权的优质脐橙产业;建设粤港澳优质商品猪供应、南国特色花卉苗木、精品蔬菜、高产油茶等生产加工基地,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力度,扩大赣南农产品品牌效应,努力把赣州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放心食品”生产示范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服务和市场营销体系。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抗风险和防灾减灾能力,实现人水和谐。

(二)打造赣南城市群,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坚持外延扩张和内涵增长并重、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协同,促进城市发展由速度型、粗放型向质量型、集约型转变,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较为密集的城市群体和完善的城市体系。

推动城市集群发展。加强城市与区域的经济联系,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和分工体系。以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为核心,优化“一核两廊三圈”⑥空间布局,着力推动特大型中心城市和瑞金、龙南都市区建设,支持信丰、兴国、于都、宁都等卫星城市建设,提升赣南城市群综合实力和承载能力。有序推进特大型中心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促进赣县、南康、上犹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实行快速交通联接、生态屏障隔离、功能合理分工、组团联动发展,力争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0万。全市形成6个城区人口20万至50万、5个城区人口10万至20万的中小城市。加快建设品质城市。坚持科学规划引领,提升规划水平,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加强城市形态和功能设计,精心规划建设标志性建筑、主次干道、重点片区、特色街区和配套设施。注重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综合交通体系和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注重城市的差异性定位、功能性区分和个性化特色,打造高品质、可识别城市。保护开发历史街区、客家围屋、七里窑、宋城等文化古迹,延续城市记忆,彰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质。深入开展“治脏、治乱、治堵”,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数字化、人性化。

强化城市基础支撑。建设昌吉赣客专并争取延伸至深圳,加快鹰瑞梅、赣韶铁路建设,推进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建设城际快速通道和城市连接线,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改造升级国省道和县乡公路;抓好黄金机场扩建和航线加密,建设支线航空枢纽,打造四省边际区域乃至我国东南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华能瑞金电厂二期、500千伏赣州东输变电工程、城乡电网改造、数字赣州⑦等能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乡结构转型。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实现发展规划城乡一体、基础设施城乡对接、公共服务城乡共享、就业保障城乡均衡、社会文明城乡共建。

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城乡自由流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户籍制度、产权制度等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县城扩容提质,强化中心镇建设,实施城市带动式和农村突变式相结合的双向开发模式。先行先试,抓好储潭、三江等一批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产业功能聚集、公共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健全、生态环境良好,集城市现代气息和乡村秀美风光于一体的示范区。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科学编制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引导各地因地制宜、科学定位、差异竞争、错位发展。鼓励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开展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积极推动“中央苏区振兴规划”列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扩权强县,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和差异化考核体系,增强县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实现县域经济主要指标三年翻番。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全省10强县(市)行列,扶持贫困县和基础较薄弱的县加快发展。到2016年,力争各县(市、区)财政总收入均突破10亿元。

(四)壮大绿色生态经济,推动发展模式转型。加速生态优势转化,促进发展模式向低碳、绿色、集约发展转变,推动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组合、社会循环式消费,着力打造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和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示范区。

推进生态资本化⑧。环境是最稀缺的资源,生态是最宝贵的财富。把生态资源作为重要的资本来经营,培育发展林权交易市场,鼓励林权依法有序流转,提升林业资源综合效益;推动生态效益评估、碳减排指标有偿使用,积极开展碳交易⑨试点,大力发展碳汇林业⑩;建立排污权交易

市场,推进水资源市场化改革。落实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建立章江、贡江、东江源头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广绿色技术应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工业生态化进程。培育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建筑业、生态旅游业、节能环保产业,开发利用太阳能、水电、风电、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加速生态产业集群化。合理规划设计园区生态产业链条,推行企业清洁生产、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创建国家、省级生态园区。建立覆盖城乡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动资源县(市)转型发展。

推进节能减排。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考核,万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量达到国家、省要求。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

审批,推广应用先进适用节能技术,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构建节能型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健全环境保障机制,切实控制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存量污染,杜绝新增污染。

(五)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体制机制转型。加快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增长动力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

加大改革力度。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环境。加快投融资、财税、国有资产管理等体制改革,整合政府资源和国有资产、资本,组建和做强城建、工业、旅游、报业、广电等国有控股投融资集团,搭建投融资平台。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大力推动社会领域改革,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推动开放对接。积极实施“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建立与沿海发达地区及国际惯例同步接轨的发展环境,打造周边省市最具活力、最富商机、最低营商成本的开放高地。加强与港澳台、珠三角、长三角和长株潭经济区的对接互动,发挥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西经济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坚持引资与引智、引技联动,产业链招商、基地化招商、精细化招商并举,大力承接产业组团式转移和产业链整体转移,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央企和大型民企。推动优强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外贸增长质量和效益。

建设创新型城市。以重点园区和产业基地为依托,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核心,完善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要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科技创新孵化平台,促进优势企业、支柱产业集群,高校、科研院所、服务中介集聚,公共服务集成,形成各类产学研联合体。加快国家级钨、稀土工程研究院、中国(赣南)脐橙研究院、国家级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培育创新型示范企业。

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项目是载体和关键。坚定不移地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有效破解土地、电力、资金、劳动力等制约瓶颈,加快建设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交通、能源项目,支撑区域性中心城市崛起的重大城建项目,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产业项目,发展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的重大生态环保项目,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社会事业项目,为赣州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

坚持富民与强市有机统一、财富增长与民生需求均衡协调,让全市人民共享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成果。

推动全民创业,建设创业赣州。创新提升创业,创业促进创新。努力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投资兴业乐土、创新创业之城,使人民家业更加殷实,企业更加兴旺,干部群众事业更加有成。培育创业主体。弘扬创业精神,分类引导大学毕业生、科技专业人员、外出返乡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等群体投身创业。完善创业培训体系,大力培养创业带头人和高素质劳动者。拓宽创业领域。降低准入门槛,放宽登记条件、出资限额、经营场地等限制,激活民间投资需求,实现民间投资和公共投资互动协调。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和其他公共服务领域,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强化创业扶持。落实政策性补贴、小额贷款等政策,设立创业奖励基金,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微小企业。建立健全市、县创业项目库,建立创业指导服务网络。构建创业平台。整合工业园区、高教园区、专业市场等资源,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农民工创业园和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

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宜居赣州。优化公共空间,完善服务设施,增进文明程度,提高市民居住舒适度、环境优美度、生活便利度、服务满意度,着力建设安居、康居、乐居之城。促进住有所居。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改造农村危旧房、“城中村”、棚户区、红军烈士遗属和在乡老复员军人遗孀的土坯房,切实将房价控制在合理水平,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有序发展,构建全覆盖、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改善公共环境。有效增加公共开敞空间,力争300米至500米服务圈内有城市绿地、小游园、小广场。建设好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完善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高校体育场所。加快城乡商业服务设施、水电气网配套设施建设,抓好“菜篮子”和“放心早餐”工程。实行公交优先。加大公共交通投入,优化公交网络,发展廉价公交,提高通达性、便捷性。科学规划建设停车场、停车位。加快发展农村客运。建设宜居社区。优化城乡社区布局,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完善社区娱乐、养老、医疗、家政等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一批社区服务中心。

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平安赣州。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平安需求,着力建设政治安定、社会安稳、经济安全、人民安康的法治、平安城市。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加强对流动人口、重点特殊人群、复杂场所和虚拟社会的管理。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落实领导分类接访、部门联合接访、干部下访、信访听证等制度,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制度,实现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基层化解。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完善治安防控体系,整治社会乱点,依法打击黑恶势力和其他违法犯罪活动。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生产、交通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生态赣州。促进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协同推进、产业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着力建设绿色家园、生态之城。实施生态工程。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加强“三江”源头、中小流域、饮用水源地等治理与保护,抓好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推进城市生态绿肺、生态隔离带、绿色廊道建设,加强道路、街巷、庭院等区域绿化美化,努力实现绿化无盲区、全覆盖。强化民生环保。完善城镇和工业园区排污管网、污水处理、雨水收集利用等设施,建立城乡统一的垃圾分类回收、集中处理系统,提高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专项治理废气、烟尘、噪声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培育生态文化。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鼓励“步行/自行车+公交”出行模式。开展生态创建活动,省级以上生态县(乡)比例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幸福赣州。人类一切努力的目标在于获得幸福。编制赣州民生幸福指数,各项工作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需求意愿和心理感受,着力建设物质富足、精神愉悦的幸福之城。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建立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挂钩、劳动所得与企业效益挂钩、工资与物价水平挂钩的机制,不断增加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实现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收入逐年增长,帮助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稳步增收,实现农民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翻番。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促进教育公平惠民。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和民办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普及高中教育,实现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支持驻市高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职业教育园区,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市场和实际需求对接,办好社会需要、充满活力、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深化医学院校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对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所规范化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办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社保对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实施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发展社会化养老,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多元化养老格局,让老年人都能颐养天年。加大扶贫济困力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低保与物价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快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和残疾人事业,加强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帮扶工作,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加大扶贫开发攻坚力度,加快边远山区移民步伐。建设和谐精神家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崇尚科学、崇尚人文、崇尚实践、崇尚创新的高素质公民,营造文明为荣、操守为重、行为规范、和谐共融的人文氛围。总结丰富“赣州精神”,增强赣州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全市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的、富有地方元素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让人民群众在酣畅的文化熏陶中,精神更充实、情操更高尚、生活更幸福。

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就是在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更加注重人的精神塑造、文化提升,更加注重发展的成本、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社会民生建设、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生活和工作在赣州的每一个人,生活更有保障、人格更有尊严、身心更为健康,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中共享民生幸福,沐浴和谐阳光!

五、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执政能力这条主线,积极防范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危险,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筑牢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强化理论武装。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自觉。注重现代媒体,加强舆论引导,唱响主旋律,凝聚发展合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丰富学习内容和方法,创新学习载体和途径,健全述学评学考学机制。加强党委中心组学习,开展主题学习教育活动,推动党员干部全员性学习。弘扬崇学美德,促进知识更新,建设学习型班子,争做学习型干部。抓好教育培训。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实行党员干部普遍轮训。注重学习成果转化,增进各级党员干部党性修养、道德修养,培养良好从政品格,提高科学决策、长于谋划、精于操作、善做群众工作、驾驭复杂局面以及运用和应对现代媒体等能力。

造就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发展之要,首在得人。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开阔视野,选贤任能,把经过重要考验、实践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让埋头苦干、善于创新、大胆负责、敢于碰硬、破解难题、廉洁自律、品德高尚的干部有为有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完善实绩公示、“五差额”、民意调查、家访考察等做法,加大竞争性选拔和干部交流力度。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干部的跟踪考核和监督管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选优配强党政正职,优化班子结构。健全科学的领导班子考核评价办法。采取机关与基层双向挂职、岗位交流锻炼等方式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老干部,为老干部发挥余热创造良好条件。创建“人才特区”。贯彻党管人才原则,推进人才兴市战略,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探索“院士工作室”、“星期天科学家”、“博士后流动站”等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实施办法。大力引进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领军型人才。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营造适合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使赣州成为各类人才荟萃的区域性高地。

建设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根固而枝荣,本强则业兴。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增强组织服务功能,提升党员服务能力。推进党支部和党小组规范化建设,大力发展党员特别是农村年轻党员,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和“两新”组织

党建工作。健全基层党员干部帮扶机制。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党员、干部。加强对基层党员特别是生活困难党员的生活关心、创业扶持。逐步改善基层办公条件,提高基层干部工资报酬和社会保障水平,稳定基层干部队伍。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大力选用“双带”能力强的优秀党员担任村(居)党组织带头人。加大从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招聘乡镇(街道)事业干部、考录公务员、选拔进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力度,加强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培养锻炼。构建城乡统筹的党建新格局。整合城乡党建资源,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双向开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机制,实行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实现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发展健康和谐的党内民主。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加强党内制度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党内民主,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健全常委分工负责制,增进班子团结,增强班子合力。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三重一大”事项

民主决策机制,提高运用民主方法形成共识、开展工作的本领,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落实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完善党代表大会和党内选举制度。扩大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推行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拓宽党代表参与党内重大问题决策的渠道,探索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党代表发挥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完善党员民主权利保障机制。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注意倾听党员的意愿和呼声,扩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途径。深化群众评议党员、党员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制度,加大党务公开力度,完善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弘扬亲民务实的干部作风。深怀爱民之情,常思为民之举,把开展创先争优与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争创新时期第一等工作有机结合,使“苏区精神”发扬光大。深化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以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为根本,以密切党同人民血肉联系为目标,实现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常态化,形成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社会更和谐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干部队伍“治庸、治懒、治散”活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强化责任追究,切实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形成真抓实干、为民造福的作风,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形成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的作风,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在提高执行力中干事成事;形成艰苦奋斗、负重拼搏的作风,做到条件差干劲不差,基础弱斗志不弱,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形成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的作风,以无私无畏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切实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败斗争,以良好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加强党风廉政教育。深入开展党性党纪党风教育,强化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培育廉政文化,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做到警钟长鸣、防患未然。确保廉政制度落实。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及述德述职述廉、报告个人事项、问责等制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用制度制权管事。强化监督制约惩处。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确保权力公开透明、阳光运行。开展廉能风险防控,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干部的监督。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各级党员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

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强化党管武装责任,提高双拥共建水平。做好统战、对台、党史、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推进“六五”普法,增强全民法制意识。加强政府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市,确保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同志们,新目标赋予新使命,新起点开启新征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励精图治,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而不懈奋斗!

注释:

①“五差额”:即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实行差额提名、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表决。

②金融商务核心区:金融机构相对集中、以提供金融服务为主的中心商业区。

③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指企业把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方式;第四方物流指专门提供物流规划、咨询、物流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并不承担具体物流运作活动的物流运作方式。

④总部经济:以特有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辐射带动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

⑤服务外包:指企业将非核心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商来完成的一种管理模式。

⑥“一核两廊三圈”:“一核”即以赣州市中心城区为核心,包括章贡区、赣州开发区、赣县、南康。“两廊”即由中心城区向南北延伸的赣粤产业走廊、向东西延伸的赣闽产业走廊。“三圈”即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半小时城市圈”和分别以瑞金、龙南为次中心节点的“半小时城市圈”。

⑦数字赣州:以地理空间框架为定位基准,集成城市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综合信息,基于网络基础设施实现赣州信息的广泛共享,包括赣州地理空间框架和赣州城市信息化管理等内容。⑧生态资本化:将生态资源转化成生态资产,进而通过生态市场转化为生态资本,实现生态资源价值货币化。

⑨碳交易:用经济手段推动环保的国际通行办法,合同的一方向另一方购买二氧化碳减排额,以实现减排的目标。

⑩碳汇林业: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或活动。排污权交易:是以市场交易为基础的控制污染物排放策略,即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并允许其像商品一样买入和卖出。“两高一资”行业:即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的行业。

“两新”组织:即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指各类非国有集体独资的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是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统称。“双带”:即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

“三重一大”事项:“三重”指重大决策事项、重要人事任免事项、重大项目安排事项;“一大”指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

9月25日上午,市政协四届一次会议在赣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学术报告馆开幕。图为开幕大会会场。记者王雪梅 摄

新起点,新阶段,新任务。伴随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号角的吹响,高扬团结民主的旗帜,9月25日上午,我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又一个历史性时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赣州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赣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学术报告馆隆重开幕。政协赣州市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起点上,新一届市政协必将团结和带领广大政协委员,在中共赣州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历届市政协奠定的良好工作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推动科学发展,为完成中共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和市“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促进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谱写新的篇章。

秋高气爽,暖阳高照。赣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学术报告馆装扮一新,会场内灯火辉煌,象征团结与民主的政协会徽悬挂在主席台正中,十面鲜艳的红旗分列两侧,格外醒目。

政协赣州市四届一次会议应出席委员448人,实到427人,符合政协章程的规定。

上午9时许,政协赣州市四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曾新方宣布大会开幕。全体起立,会场上响起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政协赣州市四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李蔚、满瑾、欧阳世麟、钟健生、胡来知、肖明华、杨文光、曾凡、姚勇、邱英祥在主席台前排就座。

中共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到会祝贺并讲话(全文另发)。冷新生、王少玄、骆炳峰、彭光华、陈晓春、邓又林、孙正森、王东伟、杨文英、曾远舟、王林云、马玉福、彭业明、钟炳明在主席台就座,祝贺大会召开。刘瑄、赖联明、李南生、殷金水、梅继尧、胡国铤、罗春涛等在主席台就座。

史文清代表中共赣州市委,对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以赖联明同志为班长的三届市政协领导班子,向全体政协委员和政协工作者,向所有关心支持赣州事业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史文清说,过去的五年,是赣州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的五年,也是政协工作开拓进取、卓有成效的五年。五年来,三届市政协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市发展大局,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三大职能,与全市人民风雨同舟、甘苦与共,在了解民情、倾听民意,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广泛深入协商讨论,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有力促进了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的落实;积极参与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等工作,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赣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变化、每一项成就,与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的辛勤努力紧密相连,凝聚着广大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心血和智慧。

史文清指出,未来五年,是赣州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描绘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作出了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的战略部署。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人民殷切期盼并为之奋斗的宏伟大业,也是四届市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内容和中心任务。市委希望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紧紧围绕市第四次党代表大会确立的目标任务,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政协工作规律,努力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为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要凝聚共识。充分发挥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优势,为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鼓与呼。要凝聚智慧。发挥“智囊团”优势。着眼全局思考问题、深入实际研究问题、集中智慧解决问题,广纳金玉良言,集聚真知灼见,谋良策,出实招,提出有价值、有分量的意见建议,做到参政议政见解深刻、鞭辟入里。特别是要紧紧围绕推进我市产业结构、城市发展、城乡结构、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转型,多建务实之言,多献创新之策,多尽惠民之力。要凝聚干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聚精会神搞建设,同心合力促发展。全市上下要紧紧围绕市第四次党代表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项目、落实资金,切实提高操作力和执行力,确保桩桩件件工作到位、落地有声。各级政协组织要创新政协民主监督,加强专项视察和调研,促进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密切与党委政府沟通,通过政协提案,反映社情民意,摸准情况,找准角度,推动工作更富成效。要凝聚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赣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凝聚起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的“精气神”。大力倡导厚德崇文、开放包容、勤恳务实、创新创造,努力争创新时期“第一等工作”。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知识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普遍较高的优势,以实际行动引领社会新风尚,保持和发扬人民政协的优良作风和良好形象。

史文清指出,这次大会将选举产生新一届市政协领导班子。新班子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要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立足市委工作全局来考虑问题,认真贯彻党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要发挥政协界别作用,通过界别渠道密切联系本界别群众,增进社会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要发挥委员主体作用,打造政治立场稳、思想素质高、责任意识强、专业知识精的参谋智囊团。要加强政协制度建设,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政协机关,推进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政治协商更有方、民主监督更有力、参政议政更有为。政协工作是党的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解决政协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真心实意地听取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虚心诚意地接受人民政协的批评和监督,切实加强政协机关干部的培养、选拔、交流和使用的力度,进一步营造重视和支持政协工作的良好环境。

史文清强调,未来五年赣州发展新的航程已经开启,我们肩负的使命光荣而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同心同德,和衷共济,携手共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的新局面!

受政协赣州市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托,李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报告从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努力创造全党全社会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工作的新局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理论统一思想、推动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政协组织和委员在推进赣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关注民生民情,切实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利益;突出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调动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努力凝聚发展合力;坚持与时俱进,着力务实创新,不断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六个方面总结了三届市政协的工作和经验。报告认为,在二届市政协工作的基础上,三届市政协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团结和带领广大政协委员,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纵深推进政治协商,不断强化民主监督,主动进行参政议政,各项履职工作实现了新的进步,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作出了积极贡献。报告认为,三届市政协五年来的主要工作经验和启示主要有:第一,坚持加强党的领导,是推进人民政协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工作的良好氛围,是做好政协工作的重要基础条件。第二,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把关注民生作为政协履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政协工作才能展示新作为、作出新贡献。第三,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赋予政协工作新内涵和时代精神,政协工作就会常做常新,充满生机与活力。第四,坚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才能不断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

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是我市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对政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协赣州市第四届委员会肩负新使命,也面临新机遇。建议新一届市政协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共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精神,增强做好新时期政协工作的紧迫感。要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为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凝聚人心、汇集力量,把各阶层人士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把新阶层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上。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要总结经验、探索实践,把开拓创新作为人民政协工作的着力点。要切实加强政协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履行职能的能力和水平,增强政协工作活力和成效,推进人民政协事业新发展。

受政协赣州市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的委托,欧阳世麟向大会报告三届市政协的提案工作情况。在市政协三届委员会任期的五年里,市政协的各参加单位、政协委员和专门委员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围绕赣州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运用提案建言献策,共提交提案2076件。经审查,共立案1959件,其中各民主党派市委会和市工商联的提案203件,人民团体和政协专委会的提案28件。按内容分,有关经济建设方面的1107件,占56.5%;有关科教文卫体方面的524件,占26.8%;有关劳动人事政治统战方面的328件,占16.7%。这些提案分别送交党政70多个部门和单位承办。每年交办的提案都能按时办理,办复率为100%,多数意见建议都能得到采纳。从委员反馈的办理意见看,绝大多数为满意和基本满意,少数不满意提案经二次或多次办理后,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100%。

应邀出席开幕大会并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还有:廖明耕、赖义金、胡聚文、潘贻明、单观林、夏天云、欧阳锋、唐玉英、刘琮、刘建平、周光华、刘建萍、胡满松、潘其乐、温会礼、张国洪、曹晓秋、郭玉元、胡火箭、胡绍笋、熊正明、田延光、陈卡玲、李强、张福东、李坊荣、雷汉生等。

上一篇:乡村教师作文下一篇:描写爸爸的作文:一双温暖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