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讨论》教学设计语文版

2024-05-23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讨论》教学设计语文版(精选8篇)

篇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讨论》教学设计语文版

口语交际《讨论》

⊙总体构思

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说服自己,打消“没必要学习古诗文”的错误观念,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讨论交流中学会人际沟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先明确我方的观点,再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论据,在讨论时灵活使用。为了使每位学生参与讨论,把讨论分为课前准备、堂上自由讨论两个部分。鼓励学生多做准备,增强信心,大胆发言。尊重持“古诗文无用论”者,以理以情谆谆诱导。也可以训练“无用论”者的反向思维,以提高讨论的质量。

【教学流程】

(一)讨论前准备 1

由学生自由组合(四至六人为佳)商讨确定观点(一至三个观点为宜)。2

针对观点,利用图书馆、书店、网络收集论据。345决不能含混其辞,更不能前后矛盾。持论要公允,不能绝对化,切忌主观片面,应做到以理服人。重点指导平时发言少的同学,要求他们多做准备工作,做到有备而来,胸有成竹,有利于克服胆怯,增强信心。

(二)讨论实施 1 组内第二次讨论,整理论据。

先由“有用论”代表朗诵优美古诗文(最好配乐伴奏)。再让“无用论”代表朗诵现代诗歌或散文。最好双方都采用同一题材的,以便对比。如以“春”为题,可选朱自清的《春》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大家刚刚欣赏完古今两位大师的咏春之作,似乎陶醉在那风和日丽春光怡人的美景当中,都佩服两位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但是有些人有疑问了:同是写春,朱自清用现代语言写的,一看就懂,而白居易的读了几遍还没完全弄懂。他就认为反正古诗文讲的,现代文也能表现,那令人费解的古诗文读不读都无关要紧了。同学们你们同意这观点吗?请大家畅所欲言。3通有无,完善观点,论据;意见对立的,第一次辩论,了解对方论证思路,灵活制定应对策略,为自由辩论做好最后准备。认真聆听对方发言,耐心听,细心记录,能随口记或心记对方观点、论据,有针对性地提出商讨意见。不能打断别人的话,要让人家把话说完。

说话文明,态度诚恳; 耐心倾听,虚心大方; 语言简洁,条理清楚。5现在请持相同意见的同学坐到一块,或原学习小组成员围坐一堆。我们还将进行一次气氛轻松的自由辩论。

6他们的观点依据多为:

A.如今科技高速发展,知识膨胀,远离生活的古诗文派不上用场。

B.语言已发生变化,文言文不再使用,即使要用,把它翻译为现代文更方便理解。C.古诗文讲述的人生道理,现代文章也能反映,而且还通俗易懂,让人容易接受。D.虽说学习古诗文可学到古人的表现技巧等,但现代文学作品里有更多可学习借鉴的。E.古诗文大多隐晦难懂,不容易掌握。不理解地死记硬背既浪费精力又无实用价值。7观点:

A.从古诗文里了解当时社会风貌,开阔我们的眼界,增长知识。B.学习古人优秀品质,陶冶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

C.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学习能力,掌握好的思维方式,多背还能增强记忆力。D.有助于纠正急功近利、重技术、轻情操培养的观念。

E.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F.学古诗文里的表现技巧,丰富语言,给自己的文章增添文采。提高审美水平。G.知识文化一代传一代,如不学古诗文,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华。

H.引用古诗文可直接或间接表达人的情感。如与友人分别,可劝勉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I.诵读古诗文对理解中国文化的特性,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大有好处。会欣赏古诗词,才会欣赏中国书画、古典民族音乐、戏曲等……

论据:

A.苏步青每天读唐诗。

B.科学家杨振宁认为小时学的《孟子》,教会了他思考,在他日后的科学研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C.培根说:“读史可学很多知识,但更多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情格的熏陶”。8态度温和,说话得体 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冷静机敏,灵活应对

教师提醒双方要细心听取对方发言,冷静机敏地捕捉对方的疏漏,迅速组织自己的应变言语,准备驳倒对方;另一方面还要针对对方批驳,做出敏捷反应,或否其观点,或质疑其论据,或补充例证,或为自己辩解。尤其要鼓励反方代表大胆发言,另辟蹊径,自圆其说,凭借个人魅力打胜一场局部战也是有可能的。

自由辩论结束时,请双方用概括性的语言归纳自己的观点。1011

对讨论过程中好的思路或方法、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表扬克服胆怯心理大胆发言的学生。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让学生及时解决。

当前教育界认识到过去重理轻文,重技术轻情感,重智育轻美育的做法影响了整个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及时调整了战略。如中学教材增加古诗文篇目,各种考试增加文言文知识分值,而且各种古诗文精选或鉴赏的书籍也层出不穷。

如果说古诗文难学就不去学,那就大打特错。比古诗文更难学的知识多得是,难道我们就什么都不用学习了?我们学习古诗文是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丰富语言表达,提高审美修养。要学好古诗文,关键在“多读、多背、多感悟、多积累”。

学习古诗文的关键是:(幻灯显示)

多读、多背、多感悟、多积累。

要勤奋。勤就能熟,熟就能学好;坚持天天去读,日长天久,难点减少,趣味就增多。即要靠以习惯培养兴趣爱好。

篇2: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讨论》教学设计语文版

1.在社区招募中用恰当的方式和语言推荐自己。

2.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倾听、表达、应对能力和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能力。

3.通过自荐过程中的交流,增强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信心。

【活动内容】

某社区拟招募若干名志愿者,来从事一些社区服务工作,如帮敬老院照看老人、帮公园捡拾垃圾、帮残疾人做家务、帮加班的家长照看小孩,等等。

你来到社区,向招募人员推荐自己,希望成为一名志愿者,为社区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情。

【活动指导】

1.视情况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本活动。

2.每组推选两名同学充当社区招募人员,其他同学充当自荐人。

3.自荐人向招募人员说明来意,着重陈述自己能胜任某项社区服务工作的理由,并回答招募人员提出的相关问题。

4.招募人员确定是否接受自荐人的请求并说明理由。

【活动要求】

1.招募人员要事先明确有关服务项目的工作要求及相关知识。

2.自荐人员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工作。

3.自荐人要重点述说自身的愿望和能力,也可以说说自己对做好某项工作的初步设想。

4.招募人员提的问题要与工作有关,不要提大而空的问题。

【范文引路】

示例:

自荐人:您好!我叫×××,是××学校七年级×班的学生。我想报名成为一名社区服务志愿者。

招募人员:感谢您的参与。请问您想参加哪项社区服务工作呢?

自荐人:我看到居民小区中乱张贴、乱扔垃圾的现象很严重,这不但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也破坏了小区的优美环境。我想和我的同学一起对社区内乱张贴的广告、乱扔的垃圾进行集中清理,让我们的社区变得干净、整洁。

招募人员:太好了!社区非常需要这项服务,希望通过你们的行动,能让我们的社区更美丽,能让大家意识到美化社区,人人有责。

侯晓旭

篇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讨论》教学设计语文版

那么, 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 可以关注哪些语文本体性的教学内容呢?下面结合京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鲸》和《奇异的琥珀》的教学, 谈谈说明文如何上出“语文味”。

一、聚焦获取信息的方法, 提升阅读能力

《鲸》一课有这样一道课后题:默读课文, 按照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教学中, 很多教师反馈此表时, 都把目光放到了学生所填的知识上。当然, 交流鲸的知识是必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能否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准确地获取到文中的知识。

为了让教学更有针对性, 我在课前进行了以下准备:

1.布置预习:填写表格, 获取鲸的特点。

2.分析学情:汇总问题, 预设教学重点。

关键在于第2步, 依据学生课前填写的表格, 我进行了学情分析, 发现学生在“食性”的填写上分歧最大。这一自然段简要摘录如下:

依据这段内容, “食性”方面应填:须鲸主要吃小鱼、小虾, 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而学生出现的问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只填一个方面;另一类是没有重点地摘抄很多语句。显然, 只写出一个方面的学生, 没有读懂这个段落的层次。而啰嗦填写的学生, 显然还不会提炼每一方面的重点, 因而把具体叙述的语句也摘抄了进去。可见, 对于一个含有并列内容的段落, 如何准确提取其中的信息, 学生还欠缺方法。

学生有阅读障碍的地方, 就是教学应该关注的地方。针对学生这一障碍, 我在教学中就适时引导学生重点聚焦这一段落, 引导生生互动, 重点交流获取信息的方法。

二、经历有依据的推测, 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奇异的琥珀》一课, 记述了科学家根据一块虫珀, 推测到一万年前发生的故事, 详细地介绍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 可以了解到一般琥珀的形成条件和科学价值以及这块虫珀的奇异之处。

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这些知识, 但比了解知识更重要的, 是体会作者推测、想象的合理性。因此, 我们要创设机会, 让学生尝试科学地、有依据地推测, 在推测中提升科学思维的能力。这才是这篇科普说明文的“语文核心价值”。

教学中, 当简要交流了文中包含的知识后,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

【教学实录片段】

师:想不想像科学家一样, 把这个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生 (兴奋) :想。

师:这可是个科学小故事, 要想讲好这个故事, 我们先来思考:故事中有哪些要点是不能丢掉的, 为什么这些要点不能丢?

(生默读思考、批注)

生:我认为“一个夏天”和“太阳”这两个要点一定不能丢。

师:为什么呢?要说清依据。

生:琥珀是由松脂球形成的, 形成松脂球必须得有松脂往下滴, 要想把苍蝇和蜘蛛牢牢包裹上, 就必须保证松脂不断往下滴, 松脂不断往下滴就必须要有热辣辣的阳光, 而热辣辣的阳光不会在冬天, 只能在“一个夏天”。所以, 这个故事一定发生在“一个夏天”, 这一天有着“热辣辣的阳光”。

……

三、体会行文思路的缜密, 感受布局谋篇的匠心

说明文以叙述思路缜密、逻辑清晰见长, 比如《鲸》的行文:

文章开篇先介绍鲸的形体很大, 接着第2自然段介绍了“鲸的进化和分类”, 这样到下文介绍鲸的食性、呼吸时, 就可以按须鲸、齿鲸的分类分别介绍。这样写更便于读者获取信息。所以, 作者在第2自然段写清鲸的分类是很有必要的, 这体现了作者行文的缜密。

当然, 学生对作者精妙的构思往往是没有意识的, 这也正是教学的意义所在, 我们有必要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

四、体会语言的严谨、准确, 感受说明文表达的周密

《奇异的琥珀》中有一处描写, 非常值得一品。

这块虫珀之所以珍贵, 是因为它里面不仅包着小虫, 还是一对小虫, 一只会爬, 一只会飞, 可它们竟被活生生地包在了一起。作者是怎样把一万年前这精彩的一瞬间写出来的呢?请看这一句, 蜘蛛“刚”扑向苍蝇, 松脂就“刚好”落下, 把它们“一齐”“包”在里面。这些词语本身很普通, 但是用在这里, 特别贴切地把当时一瞬间的巧合写了出来。句中用“包”, 而没有用“盖”, 是因为松脂要把蜘蛛、苍蝇从头到脚一点儿都不露地包在里边才成, 而“盖”则可能会露出一部分, 可见作者用词的严谨, 思考的周密。这些精彩之处,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五、理解说明方法及作用, 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最有特点的是《鲸》的第1自然段, 这一段综合运用了比较说明、数字说明、举例说明。

教学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综合运用这么多种说明方法, 来介绍“鲸很大”这一个特点呢?

作者首先拿鲸与常见的象进行比较, 让读者建立起感性的形象。如果这个时候停笔, 那么“鲸很大”还很抽象。所以作者接着用准确的数字, 告诉人们鲸具体有多大。但它真的有那么大吗?为了让读者信服,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同时, 为了让人建立起直观的形象, 还拿“十几头大肥猪”与鲸的“一条舌头”作比较, 十几头大肥猪是很重很重的了, 而这才只相当于鲸的一条舌头, 可想而知这头鲸该有多大了。说到这里, 作者仍觉不够, 还要假设“它要是张开嘴, 你站在它嘴里伸手还摸不到它的上腭;4个人围坐, 还显得很宽敞”。这么一读, 很容易让读者想象自己正站在鲸的嘴里, 这样设身处地一想象, 鲸到底有多大就真真切切地让读者感受到了。

也就是说, 作者的目的, 不只是要告诉读者“鲸很大”, 更是要让“鲸很大”的特点直入人心。综合运用这么多种说明方法, 就从陌生到熟悉, 从感性到准确, 一步步地让本来距离读者很遥远、很陌生的鲸, 在脑海里变得具体、形象了。

理解了作者的表达意图, 学生自己在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时, 才能学着作者那样, 去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恰当地表达, 而不是简单进行说明方法的堆砌。

篇4: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讨论》教学设计语文版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戏剧单元。学生对戏剧这种文学样式的了解相对缺乏,但对影视作品却并不陌生,大多数学生还是影视或影星迷,这就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切入口。教学时可先从师生都熟悉的一部影视作品切入,然后引出剧本的写作,介绍剧本的特点:有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本单元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为: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与相关的各种活动的开展,把握剧本在语言运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上的特点,加深对现实人生的了解与体验,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均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日出》是戏剧大师曹禺的一部力作,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成就与创作风格。《钦差大臣》是俄国杰出戏剧大师果戈理的代表作,它所揭示的结构性腐败被称为“绝对的、永恒的、世界性的邪恶”,因而超越了时空,至今回响不绝。《放下你的鞭子》是我国街头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产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这三个剧本,横跨中外,风格各异,有助于学生认识多样的人生和多样的文化。学生对本单元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较为陌生,教学中应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手段(幻灯片、录像)帮助学生了解作家生平与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全剧剧情,鼓励学生多渠道地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戏剧的特点,也为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戏剧作品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要通过分角色表演和课本剧排演,让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深入体会戏剧冲突和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在活动中体味探究与创造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基本特点:激烈的戏剧冲突,凝练的戏剧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

2.通过戏剧排演的指导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合作意识。

四、课时分配

本单元总课时为10课时:《日出》3课时,《钦差大臣》3课时,《放下你的鞭子》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写作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

《日出(节选)》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日出》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考虑戏剧特点的前提下,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排演课本剧的形式组织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二是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和有关剧情,在丰富学生戏剧知识、帮助学生解读课文内容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一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审美愉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语言特点,特别要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

2.从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出发,把握作者憎恶腐朽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课本剧的排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戏剧特点,培养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家作品

(二)讨论感知戏剧情节

请几个同学口述课文梗概,互相补充和订正,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讨论探究

1.课文主要的戏剧冲突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

2.从这几次矛盾冲突中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

(四)在把握戏剧内容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1.理解这篇戏剧的语言特色。

(1)剧中人物语言不仅要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重点朗读黄省三控诉潘、李二人的台词,体会并读出黄省三的内心感受。

(2)试补出破折号后省略的话,并说说剧本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文中有三处破折号用得特别传神:

①那你还可以到街上要——

李石清故意不把话说完,想试探一下黄省三,看他有什么反应,他看到了黄省三脸红不安的样子,似乎有些幸灾乐祸。

②您说,要我去——

对黄省三这样一个胆小怕事的读书人来说,他不敢说出,也羞于说出这个“偷”字来,他没有这个胆量。

③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

黄省三被逼急了,心里发出绝望的吼叫“我非要杀了你”,但是面对潘月亭的怒喝,被吓住了,不敢说出“你”。对黄省三的怯弱李石清早已看透了:“他是说他要杀他自己——他这样的人是不会动手害人的。”

2.两人一组选择某一人物的某一段台词,诵读并解析,互相评议,进一步通过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心理。

四、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日出》。

《钦差大臣(节选)》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钦差大臣》描写了一个偏僻的小城里发生的一段故事: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要来视察,个个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贵族子弟赫列斯达可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百般逢迎,拼命贿赂、拉拢。课文节选的是第八场和结尾部分,也可以说是这部喜剧的高潮部分和最富讽刺意义、最精彩的部分。这部分很适合排演课本剧,宜在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和相关剧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演出,在演出过程中体味作品漫画式的人物形象、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和独具匠心的剧情设计,从而充分发挥戏剧表演的学习功能。“哑场”一节,可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此时各种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剧中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简约传神的舞台说明分析作者笔下漫画式的人物形象。

2.欣赏作者精巧独特的剧情设计和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

3.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这部讽刺喜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有条件的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钦差大臣》影像资料。学生为分组排演作必要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相关剧情,导入新课。

(二)学生分角色朗读,目的有三:其一,进一步了解剧情;其二,揣摩人物语言和心态,把握人物的神态、动作和个性特征;其三,为短评写作奠定基础。

(三)分小组表演,思考问题:

1.以竞赛形式分两组演出,学生评点、交流。

2.剧中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3.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想象一下,真钦差到了之后,他们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4.画出赫列斯达可夫在信里对市长及其他官员的评价,以此入手,分析赫列斯达可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五、写作指导

自选角度,写一篇小剧评。参考题目:1.一幅绝妙的讽刺图——《钦差大臣》人物形象分析;2.讽刺戏剧的一个范例——谈谈《钦差大臣》的语言艺术;3.此时无声胜有声——试析《钦差大臣》的“哑场”设计。

六、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整部《钦差大臣》。

《放下你的鞭子》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放下你的鞭子》是抗战初期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街头剧。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欣赏戏剧的一般方法。故此,应让学生在独立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把握人物性格、作品主题及社会意义。同时,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他们对戏剧特别是对街头剧的认识。运用本单元知识,尝试自编自演小话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卖艺汉、香姐、青工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普遍的社会意义。

2.在整体把握剧情的基础上,了解街头剧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相结合的特点。

3.巩固并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自编自演小话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交往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1.街头剧

街头剧又称活报剧、广场剧,多以大众关注的政治时事为题材,对观众进行形象化的宣传,是一种反映时事新闻的短小活泼的戏剧样式,因常在街头演出而得名。街头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它所反映的往往是当时最热门的话题。

2.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烈火燃遍中国。广大民众急需发动和组织起来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应运而生。它不管在哪里演出,都激起了观众对日寇的极大仇恨,不知有多少热血青年就是因为看了这部街头剧深受感染和教育而毅然奔向了抗日的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放下你的鞭子》这样的街头剧,成了团结民众、发动民众、鼓舞民众奋起抗战的有力武器。

(二)从整个剧情和相关台词入手,探究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编写小话剧

篇5: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讨论》教学设计语文版

1.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生活中获得的启示,想一想生活中给你启示的事,给你启发最大的名言警句,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表达练习。

2.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活动,对学生起到激励、劝诫或警醒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活动内容】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小事、一句格言或一幅漫画引起我们思考,获得启示,我们把它写下来以激励自己,就叫座右铭。座右铭本来指写出来放在座位右边的格言,后来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吧!

【活动指导】

1.想一想: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或对你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是什么?这句话可以是格言,也可以是某一文章中或别人说过的话,还可以是你自己原创的。

2.这句话可以是给人以激励的,如“梅花香自苦寒来”;也可以是含有劝诫和警醒意义的,如“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3.用简洁的语言交代清楚所讲座右铭的基本含义。

4.听其他同学发言时,想一想你听到的座右铭是关于哪一方面的,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活动要求】

1.不管是引用的话还是原创,讲述的座右铭都要有积极意义。

2.原创的要注意语言精练,并能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或态度。

3.讲述思路清楚,联系实际。注意表情和语气,尽量做到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4.听完其他同学的发言,要能复述并具体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范文引路】

座右铭给我的启示

我喜欢的名言数不胜数,但我最钟爱的却是鲁迅先生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还是有的。

我很爱浪费时间,我无论做什么事,都是“拖”,作业拖,可拖到第二天早上,甚至到课堂上,假期作业更是有时间拖了,不到开学临近不写作业。结果什么也做不成。

有一次放暑假时,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不多,两个月,我只用两个星期就可以完成的。我本来是要写作业的,可门外伙伴们的笑声引诱的我心痒痒,就想,反正作业也不多,先玩会儿吧!于是,我跑出了门。就这样,并不太多的作业直到离开学三天了,我才没日没夜地写开了,字和鬼画符一样,日记写得前言不搭后语。还撂下个紧张得要命。

时间就是生命,我也知道这一点,可就是管不住自己,总是想玩。后来,我听从妈妈的意见,假期就作一份时间表,尽量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终于第一个寒假,我轻松地完成了作业,又玩得很好,还利用时间读完了一本名著呢!

是啊,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还是有的。只要把这些时间收集在一起,会让你比别人更加充实更加快乐。

侯晓旭

篇6: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讨论》教学设计语文版

学习目标:

1、领悟诗词佳句,感悟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和所创设的美妙意境

2、积累诗词名句

重点:感悟诗词表达的真挚情感和创设的美妙意境 难点: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迢迢牵牛星>> 一 导入

中国情人节是哪天?怎么来的?请学生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朗读

三、读诗要弄清抒情主人公,抒的是什么情。本文抒情主人公是谁?抒的是什么情? 明确:织女星,抒的是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因此,从主题上看,本诗是一首思妇诗

四、分句分析

第一二句:点明描写对象 第三四句:采用什么方式写织女?

1、外表:素手,衬托织女的美丽,语言非常精炼。请问:假如你要表现一个人美丽,你会怎么写?一般人是全方位地写,而这里只用一个字就表现得很传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学会抓住人物最有特点的地方写,而不一定要全方位地写。现在学到了这个技巧,再要你写一个性格很粗暴的人,你会怎么写。(眉毛粗、竖)

2、动作描写:擢和弄,描写了一个劳动场面,表现了织女怎样的特点?(学生可能会答成勤劳)

第五六句:最会织布的织女为什么会“终日不成章”?

明确:魂不守舍,心绪不宁。可见,织女不一定勤劳,而是因为无法忍受思念之苦,因而用劳动来排遣。

什么原因导致织女“魂不守舍,心绪不宁”?答案在后四句。

第七至十句:“那浅浅的银河,定然不甚宽广”,跟第一句“迢迢”是否矛盾?

明确:河并不远,但因为不能相见,因而显得很远。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明知道彼此相爱,1 却不能在一起。

为什么不能相见?因为有人干涉。表现了织女怎样的感情?

怨恨、无奈。如果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还有理由来解释,但是明明咫尺之间,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令人刻入骨髓。

五、分析六个叠词的作用。

增强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又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

六、本诗主要采用了哪种抒情手法? 情景交融

学习《渡荆门送别》

一、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出现在夏天海边或沙漠中。

在崭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会产生敏锐的感觉,如李白在荆门以东见到的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景象,在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这饿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我们见到的则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在山地,我没就只能见到:山高月小。

7、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8、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9、〖拓展〗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书怀(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0、齐读,背诵这首诗,指名学生背诵。

11、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12、发放课堂练习。

三、布置作业。

1、能熟练背诵和默写;

2、预习下一课;

3、〖探讨〗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

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像。“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彩各种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趣?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过去诗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过荆门,山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

四、结束课程。板书: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首联 交代旅程 颔联 喜悦开朗 颈联 新奇景色 尾联 思念故乡 学习《春望》

1、作者简介;

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 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 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

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动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如何理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 “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

1、给学生2分钟左右,自由朗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试读;

4、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错齐读全诗;

5、集体朗读。

五、拓展活动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2)《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

1、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2、根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第二课时

一、介绍诗人及解题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2、“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二、朗读

1、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2、一生试读

3、全班齐读。(边塞诗,温柔?霸气?)

三、分析

一句话概括全诗内容

。他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雪景

送别)

板书

漫天大雪图

雪中送别图

所以将全诗分为两层

将写景和送别的过渡句找出来

分两组

学习两层

要求:1想象画面 用自己的话叙述 2结合具体字词 分析诗句 例:“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一副雪花漫天飞舞的形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漫天大雪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 “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雪中送别图” 全班读。

五、对比阅读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积累的送别诗。说说背背

下面我们选择大家熟悉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1、同学们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自选角度,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一下。比较角度提示:

送别人物:《白》诗岑参送武判官;《杜》诗王勃送杜少府;《黄》诗李白送孟浩然;《元》诗王维送元二。

送别地点:《白》诗新疆轮台;《杜》诗京城长安;《黄》诗湖北武汉;《元》诗京城长安。目的地:《白》诗京城长安;《杜》诗蜀州;《黄》诗江苏扬州;《元》诗新疆安西。送别环境:《白》诗冰天雪地;《杜》诗烟雾迷蒙;《黄》诗繁花似锦;《元》诗初春雨凄清。

送别心情:《白》诗百感交集战友别;《杜》诗洒脱少年刚阳别;《黄》诗诗意风流别;《元》诗深情体贴真情别。

朗读基调:《白》诗慷慨宛转;《杜》诗高亢爽朗;《黄》诗轻快潇洒;《元》诗舒缓诚挚。诗歌风格:《白》诗豪放雄奇;《杜》诗开阔俊朗;《黄》诗潇洒飘逸;《元》诗清新明快。重要特点:《白》诗咏雪显气概;《杜》诗直抒胸怀;《黄》诗绮丽意境,诗意细节;《元》诗截取典型情节。

教师小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写给杜少府的,意境开阔,刚健爽朗,文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儿女情长的悲伤之态,所以应读得高亢,读得铿锵有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仿佛是一支抒情畅想曲,读来应是轻快潇洒,仿佛一颗诗心随着江水荡漾;《渭城曲》凄清的氛围可以用舒缓的节奏来表现,那对朋友深情体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种诚挚关切的久久凝视,也是深情的劝酒辞。而我们今天学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是边关将士英雄气概和儿女心肠交织在一起的高歌,它悲而不哀,因此应读得慷慨而婉转。

2、四人小组表演读,四首送别诗一人读一首。学习《西江月》

一、导入新课: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词,最早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二、感知作者: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三、合作探究

1、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2、互动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 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长。因为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还可以从词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3、互动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

明确:白日酷热,因为从鸣蝉、说丰年、骤雨等可以看出这时正值夏季。

4、互动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片的内容?

明确: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的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 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的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的鸣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5、互动4: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明确:到了后夜,天边尚余几颗星。

6、互动5:“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吗? 明确: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

7、互动6: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 明确: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

8、互动7: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明确:词人用的是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

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9、学生创造性的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达方式)。

四、总结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的好,集中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板书设计

西 江 月 辛弃疾

写景烘托:明月

惊鹊

清风

鸣蝉

稻花香

蛙声 真情流露:热爱田园

避雨惊喜

篇7: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讨论》教学设计语文版

行路难 教学目的:

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默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 注意字音: 金樽zūn 珍馐xiū投箸zhù 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 “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 值”,价值。

3理解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4赏析

a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 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b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c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

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全诗情感迭变: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

d名句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6背诵 指导感情的表达

7作业 默写强调标点符号

二、咏 煤 炭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体感悟基础上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培养古代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受到启迪。

3、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二、重点、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

由全班讨论解决。

4、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展示,师生共同探究。教师集中点拨学生疑而未决的主要问题。

(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

(2)《咏煤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实际上是明志向。试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志向。

要点如下:

(1)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这首诗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5、学生齐读全诗

三、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于谦的《咏煤炭》首诗,了解了诗人的心志,和人生情怀,领略了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学会了阅读把握诗词的一般方法,体会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诗。

2、把读完该词后的感悟用一段话表达出来。

五、板书设计

《咏煤炭》(咏物诗)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托物言志)

三、虞美人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朗读,了解三个不同时期听雨的场景,理解词人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感受。

2、通过三幅听雨场景的对比写法,品味词人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

学法指导

这是一篇伤时感事的词,可运用多种方式朗读、圈划、品读等方法,把握文中有感染力的字词,感受作者在“听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身世之衰和亡国之恨相融和的情感。教学过程

导入:请同学以“雨”为话题“说话”,由此引入对作者借“听雨”抒怀的赏析。

一、感知词作:

1、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小组互助,落实解释,读懂这首词。

2、朗读: 老师范读——学生小组交流读——个别读(教师指导)——教师范读——集体读

3、朗读指导:词中“少年”、“歌楼上”、“壮年”、“客舟中”、“而今”、“僧庐下”等朗读时可强调;语速从起始到结束可逐渐变缓。

二、品读词作:

1、说说词中有关“听雨”的三个画面。

2、圈划词中关键字词,品读体会。

3、从三个“听雨” 画面,感受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先小组互动后交流)(1)第一个画面——歌楼听雨

作者“少年期”在歌楼上“听雨”时:是过着“锦衣丰食”的生活,心情是“欢快的、无忧无虑的”,有一种“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情怀。(2)第二个画面——客舟听雨

作者“中年期”在客舟中“听雨”时:是过着“东奔西走、漂泊四方”的生活,心情是“孤独的、凄冷的”,有一种“望断乡关”的情怀。(3)第三个画面——僧庐听雨

作者“而今”即“老年期”在僧庐下“听雨”时:是过着“极端萧索”的生活,心情是“极端孤寂、悲苦的”,以至于“万念俱灰的”,有一种“木然、无动于衷”的情怀,特别是“一任”两个字,看似冷漠之极,但绝非作者对痛苦的解脱,却是痛苦、孤凄之极的表现。

4、总结:

(1)

三个画面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作者从自己漫长的人身和曲折的经历中截取的这三个画面,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也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2)

三个画面,从少年的无忧无虑到中年的劳苦奔波,再到晚年的孤寂悲凉,通过比照,充分表达出个人的漂泊之感与亡国之痛相融合的极端孤寂的情怀。

三、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

2、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四、破阵子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词通过前九句与末一句进行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2、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词通过前九句与末一句进行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教学课类型 精讲 教学方法 研讨 主要教具 多媒体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赏析

板书设计 破阵子辛弃疾梦境(战争场面)

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现实(白发生)

及壮志难酬的悲愤。(结合)

课后反思

时间 阶段目标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了解作者朗读交流赏析诗句体会意境总结构思特点布置作业

一、导入前一首词里我们已经接触了辛弃疾这个人物,南来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破阵子》是作者在江西上饶闲居时期的创作,是写给在抗金主张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陈亮的。这首词在风格上与《西江月》不同,大家在学习的时候注意体会。

二、朗读请同学朗读,体会词的内容。范读、齐读、点评小组自由朗读、交流、有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内容的理解。(概括内容、感情)师生点评、交流。词中形象地描写了抗金部队的壮观军容,豪迈的意气,道出了爱国英雄的一片爱国之心。

三、赏析诗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写了醉里还

挑灯看剑,念念不忘的是杀敌报国,(当时作者已经闲居已久,请缨无路,都受到南宋投降派统治集团的排斥和打击。在现实生活中,韬晦之不暇,不可能触发他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只有在喝醉酒的时候,使他能暂时忘却现实,而通过“挑灯看剑”的举动,生动地表现出来。)在迷离的恍惚的醉态中,英雄酣然入梦,一梦醒来,各军营里连续响起了雄壮的军号声。他 的神志立即回到了军营里,“吹角连营”意味着动员令已经下达,军心振奋,这是诗人的愿望,也是人民的愿望!投入备战。下两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意气激昂,形象阔大,这应该是具体描绘动员令下达的情况,部下的官兵们分食烤熟的牛肉,军队奏起雄壮的战歌。进一步渲染了军中的战斗生活气息,官兵斗志昂扬。“沙场秋点兵”。

人们仿佛看到了这支队伍的赫赫军威,秋天在沙场上检阅军队,阵容威武雄壮秋高马肥,秋又是肃杀之气,都和“沙场”、“点兵”结合得很密切,把杀气腾腾的气氛渲染得符合实际。“点兵”意味着就要对敌人下总攻击令而进入战斗的阵地了,只用五个字,就笔酣墨饱地对上文所描写的情况作出了出色的小结。“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是说马飞快如的卢(的卢,良马名),弓弦惊如霹雳。马作的卢飞快:是运用典故,“的卢”是古代著名的快马,相传一跃三丈,这里用来比喻战马都像的卢那样飞速奔驰。

其所以如此组合,是为了突出“快”和“惊”,英雄们骑着快马,拉着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生动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场面,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战英雄形象。使读者对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前的英勇气概,历历如在目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指完成了军王统一大业,自己也取得了深厚英名。两句意味着作者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这是作者的壮志也是理想。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的热情。这两句中的君王、功名的念头表现得很明显;但我们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看,封建时代的爱国主义事业是离不开“君王”和“功名”来实现的。问:作者在结尾处为什么说“可怜白发生”?转笔使感情从极高点跌落下来,剩下的只有悲愤,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慨,壮志和理想是美好的,可是祖国没有统一,自己没有功名,却已经年纪大了,生了白发,没有机会了。作者从21岁起投笔从戎,从军杀敌,23岁时,集合突入军营,生擒叛将,智勇双全,气吞山河。40岁以后一直闲居在农村,“可怜白发生”,把自己的悲愤展现在人们眼前。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的对比下,使千百载下的读者对作者那种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愤慨,还觉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四、构思特点梦境和现实相结合,来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五、学生总结内容、意境。小结:全词写“壮”,基调豪迈高亢、大气磅礴。通过梦境中的战争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收复失地,抗金卫国的远大理想,抒发了现实中的壮志难酬的悲愤。

六、作业自选一首辛弃疾的词赏析,描绘其中的意境。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指导朗读提问指导学生自由赏析补充订正]引导学生体会词的意境学生总结,老师补充布置作业 学习新课、进一步了解作者朗读交流概括内容赏析词句体会

作者的感情体会意境总结体会构思特点总结作业

五、凉州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课文中的图画展开联想,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世人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恶战争的情怀。

3.借此课的学习,对唐代边塞诗人及其作品作一些了解和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

1、释题,整体感知。

2、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3、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4、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真诚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送别饯行的诗?这些诗都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边塞诗人写的为戍边战士饯行的诗,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边塞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夜光杯:玉制的酒杯。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沙场:战场。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醉就醉吧,醉卧在战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情境。

3.请学生描述情境,引导学生把想象的情境说具体、说生动。

4.再说说从这些情境中,你获得的新感受。

5.互动交流,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反战的诗,但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争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正如《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饮之词,然怨戚已极”。)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战的情怀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篇8: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讨论》教学设计语文版

一、口语交际板块“便教利学”的学理分析

1. 训练指导内容丰富且方法多样。训练指导内容丰富,不仅有口语交际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指导,也有过程与方法的指导,还有情感、态度、价值的指导,并且相互整合,不剥离,符合口语交际能力提升的学习规律。训练指导的方法多样,不仅有“应该怎样做”的指导,还有“不应该怎样做的”的指导 ;不仅有陈述性知识的指导,还有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指导,另外还有类型和样态多样的例子做样例。如第四册“演讲”专题中首先呈现口语交际交际活动训练点 :可在按时间顺序的叙说中加入插入 ;接着举出例子 :介绍某运动员的成长过程,按时间顺序介绍若干成绩后,插入启蒙教练对他基本功的重视,随后再继续进行介绍。

2. 注重指导设计的程序化与操作化。训练指导设计的程序化与操作化是教材教学功能的必要要求与发展趋势。这既有利于教材规范性与引导性功能发挥,也便于教师的备课与学生的自学。语文版教材口语交际知识类型多样,应需而设,以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为主。以往的教材知识主要是静态的陈述性知识,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在新教材中的分量逐渐加大,如编排了大量的案例承载知识。口语交际知识的实际操作性更强,有利于口语交际活动的开展。加强教材编写的程序性与操作性既是对新课标编写要求的体现,也是对国外教材编写经验的借鉴。通过对活动过程与步骤做精要的提示与指导,使师生口语交际的活动有操作程序与操作方法的依据。如第四册“演讲”专题中 :

【题目】2. 演讲过程力求波澜起伏,以增强感染力。

(1)可在演讲的开始或中间制造悬念,以引起听众的兴趣。例如,先举出匪夷所思的某种结果,续之说 :“这是为什么呢?”或“这是怎么回事呢?”接着逐步解说,从而阐释自己的观点。

(2)可先列举出方面情况,然后再正面展开论述。例如,要论述“必须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可先列举几种主张“开禁”的理由,随后正面论述。

(3)可在按时间顺序的叙说中加入插入。例如,介绍某运动员的成长过程,按时间顺序介绍若干成绩后,可插入启蒙教练对他基本功的重视,随后再继续介绍。

对于如何做到“演讲过程力求波澜起伏,以增强感染力”的训练要求举出了三条建议,并以例子说明,使演讲活动的操作程序与操作方法有了确切的指引。

3. 按照教学进程编排使教学思路清晰化。语文版教材是按照口语交际教学过程编排的,便于师生对学习过程的把握。口语交际专题编写形式首先是“专题提示”。口语交际教学必须建立在对相关术语把握的基础上,以便指导接下来的口语交际活动。接着是“活动内容”,明确了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才能进行接下来的口语交际活动。然后是“活动提示”,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需要相关的活动提示解决活动操作中常规性出现的教学问题。最后是“活动评价”和“延伸活动”。如果和苏教版教材对比,可以更清晰地看出语文版教材这种便教利学的设计优势。苏教版是以活动体验的方式设计的,给了演讲词课文,课文后有相应的练习题,但这些都只是学习材料的堆积,没有体现出应该怎样进行教与学的活动顺序。师生需要自己再次进行设计口语交际活动的“实际运作”教材,便教利学上明显不如语文版教材。

4. “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相结合指导更到位。语文版教材口语交际板块对学生方法与技巧的引导,不仅有“应该怎么做”的训练要求,而且有“不应该怎么做”的提示,更利于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对技能操作把握。如第二册“讨论”专题,在提示学生“让不同意见充分发表”时,不仅要求学生“听到别人的发言后,可以发表补充性意见,也可以发表受别人启发而产生的想法”等,而且提出“避免在细枝末节上纠缠”,“避免争吵式讨论”,“不要指向发言者”,“不宜在批评某个观点时指名道姓”等“不应该怎么做”的要求。在语文版教材中“应该怎么做”一般指向口语交际活动技巧,“不应该怎么做”一般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指导,主要是人文性方面的引导。方法技巧和人文性引导双管齐下指导全面,这种整合的方式更利于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操作把握。

5. 学生学习活动主体与教师教学活动主导双管齐下促发展。语文版教材口语交际中的“延伸活动”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口语交际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和教师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活动第一条以同班同学为榜样、为范例,使得学生对所学专题不再有距离感,比起名人名家的榜样示范,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挑选班级里的优秀学生为榜样,可以激起学生努力争取为榜样的激情,而且成为榜样不是样样优秀,只要某一点突出就可以,降低了难度,增加了可能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语文版教材又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让教师对当此活动进行讲评。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同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作为知识与经验优于的学生的引路人,应该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才能使学生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

6. 以激励性评价为主激发学习积极性与创新性。从活动评价建议中,可以看出其评价的基本导向是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努力发现学生的优点。基于我国传统表达习惯与文化语境,大部分属于内敛性性格,书面表达优于口语表达,因此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应该多多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提高其积极性是重要问题。从评价建议中,可以看出另一重要基本导向是对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重视。以前的教材着眼于知识的系统传授,存在着知识的渊博就是能力高低的表现的教育指导观念。新课改背景下,我们逐渐认清了知识与能力的辨证关系。在教材编写中,对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视与鼓励尤其突出,成为教材的一大亮点。如“表扬在理解原作的基础上,敢于大胆创新,用自己的独特风格朗诵的同学”,“表扬对某一段或某一句朗诵出色的同学”,在三条评价建议中,有两条明确引导对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重视,这也是新课标教材编写理念和评价导向的体现。如新课标要求 :“教科书要适应高中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7. 充分体现了对桑代克的三条学习律的运用。语文版教材口语交际板块对口语交际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桑代克的三大学习定律。如第五册“辩论”,在进行辩论活动前,先让学生提出辩论题目,最后采纳多数同学感兴趣的题目,这体现了对桑代克学习的准备律的运用。让学生做好准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才能促进辩论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活动评价时,以激励性评价为主,注重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这体现了桑代克学习的效果律,伴随着满意的肯定的效果,可以促进所获能力的保持与强化。以活动的形式实际操作训练,而不是只讲静态的演讲技巧知识,让学生通过练习把所学的演讲技巧知识运用到实际辩论活动中,使演讲技巧得到强化,这体现了桑代克的练习律。

二、高中语文版教材口语交际板块的不足

语文版教材“表达与交流”口语交际板块按照教学流程编排教材内容,过程清晰,便教利学 ;“活动提示”例子丰富,便于学生理解与把握训练要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1. 口语交际活动评价功能片面。语文版教材口语交际是按照口语交际过程设计的,在“活动评价”中编排了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的提示。在评价建议中,只涉及激励性评价,对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正的诊断性评价阙如。只有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点改正,学生才会有真正的提高。“语文课程评价重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 ;并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促进自身的发展”。从新课标的这段文字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应该注意的几点 :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 ;二是有利于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而不仅仅是优势 ;三是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四是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作为一种有规律、系统性的口语交际教育,不能一味地迁就学生,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忽视评价的诊断性、发展性功能。

对活动结果的处理是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的一些教材中特别重视对活动结果的处理,我国人教版教材也体现出对活动结果的重视。对活动结果的重视可以激发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激情,引起学生对活动内容的重视,有利于活动训练目的的达成。语文版教材新教材也体现出对活动结果的重视,但力度不够。对活动结果的仅限于表扬一些优秀同学,让优秀同学谈感受,教师进行讲评等方面,因此语文版教材口语交际评价功能就显得比较片面。

2. 情境设置贴切性或活动任务的真实性不够。口语交际活动是在一定场景下的交流活动,情境是活动内容的重要载体。语文版教材重视情境的设置,但情境与训练内容的贴切性不够,如“交谈”专题“活动内容”中要求在班里举办一次交谈活动,情境示例是“在老师家碰到一位没有教过自己的老师,跟这位老师交谈。逛商店时碰到同学和另一位不认识的同学,跟这位同学交谈。”很明显在班里并不是老师家或者商店,同学之间互相认识并不是不认识的师生关系或者陌生的同学关系。作为高中课程的情境示例并不具有实际价值的情境,与训练内容存在严重的脱节。

以前的教材编写中,对活动的任务与目的真实性的意义意识不明显,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人们对其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清晰。语文版教材重视活动任务与目的的明确性,但真实性不足,一些情境的设置具有实际意义不大的假定性。活动场所局限于教室,如“交谈”专题“活动提示”中“初次交谈怎样增强亲和力,使双方迅速接近”设置的活动场景全是假定性,活动的任务与目的没有真实性。

3. 知识含量低且总量偏少。语文版教材口语交际知识存在着知识含金量偏低,总量偏少的问题。例如第三册口语交际专题“交谈”中 :

交谈中应该注意什么:

1.要有礼貌,称呼要得体。例如跟长者说话,要称呼“叔叔”、“阿姨”、“老师”等,交谈中第三方参与谈话,应点头、微笑、握手表示欢迎。2.倾听对方说话,不要随意打断。要一边听,一边思考如何应对,在适当处响应。注意力要集中,不要做可能分散双方注意力的小动作。3.若要结束交谈,可寻机打住话题,然后有礼貌地告别。4.别人交谈时,不要凑近旁听。若有事,尽量等别人说完,先达招呼,再说话。5.要注意对方的反应,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上一篇:三年级下学期英语教学总结下一篇:保险个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