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技术指导方案

2024-04-20

2024年度技术指导方案(精选5篇)

篇1:2024年度技术指导方案

(二)提升省级统考水平。

1.优化省级统考专业类别。进一步优化省级统考专业类别,基本实现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全覆盖。2024年起,我省艺术类招生专业分为美术与设计类、书法类、音乐类、舞蹈类、播音与主持类、表(导)演类、戏曲类等7个专业类别。其中,美术与设计类、书法类、音乐类、舞蹈类、播音与主持类、表(导)演类等6个专业类别实行省级统考,戏曲类按教育部最新要求执行。

2.完善省级统考科目和内容。制定我省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考试说明,细化完善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实施细则,优化改进考务管理办法和评分标准。探索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客观评价考生的专业能力,进一步提高省级统考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3.健全考评人员遴选机制。共建共享艺术类专业考评人员信息库,扩大考评人员遴选范围。优化考评人员组成结构,适当增加考评人员人数,扩大省外人员比例。逐步建立艺术类考评人员和考生特殊关系申报制度,凡在规定时间内有指导、被指导关系或有亲属关系及其他利害关系的考评人员和考生,均须按要求进行申报,并严格执行回避制度。高校领导干部子女或其他亲属报考本校的,须向学校报备并在校内公示,相关领导干部要全程回避。严格执行违规考评人员“黑名单”制度,对于隐瞒不报、弄虚作假或违规违纪的考评人员,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列入“黑名单”,终身不得参与高校考试招生工作。

4.加强考试组织规范管理。艺术类省级统考实行省级统一组织、各地及主考院校具体实施的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强化考务组织管理,按照保密 工作规定,完善省级统考命题、制卷、试卷流转、保管等各环节、全流程的管理。严把考试入口关,通过现代技术手段,采用人脸识别系统,加强考生身份核验,严防替考。严把考试组织关,严格落实考生、评委、考场随机编排的“三随机”工作机制,严防考试舞弊。严把考试评分关,完善考试评分标准,积极采取“考评分离”、评委现场独立打分、全程录音录像等方式,确保评分公平公正。

(三)严控高校校考范围。

我省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已覆盖的艺术类专业,高校一般应直接使用统考成绩作为考生的专业成绩。少数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的艺术院校,对考生艺术天赋、专业技能或基本功有较高要求的高水平艺术类专业,经教育部批准同意可在省级统考成绩合格生源范围内组织校考。组织校考的高校要采取线上考试或使用省级统考成绩进行初选等方式,严格控制现场校考人数,原则上不超过相关专业招生计划的6—8倍。2024年起,不再跨省设置校考考点,所有高校艺术类专业校考工作均在学校所在地组织。

(四)完善招生录取机制。

1.完善招生录取办法。2024年起,艺术史论、艺术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戏剧学、电影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技术等高校艺术类专业,直接依据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参考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使用省级统考成绩作为专业考试成绩的艺术类专业,在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和省级统考成绩均达到艺术类相应专业类别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基础上,依据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和省级统考成绩按比例合成的综合成绩进行平行志愿择优录取,其中播音与主持类高考文化课成绩所占比例为70%,书法类高考文化课成绩所占比例为60%,美术与设计类、音乐类、舞蹈类、表(导)演类高考文化课成绩所占比例为50%。

少数组织校考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在考生省级统考成绩本科合格且达到学校划定的最低成绩要求的基础上,按照高校公布的招生章程进行录取,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要求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高校要把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积极完善使用办法,加强考生思想品德考核和多维度评价,相关使用办法要提前向社会公布。除组织校考的艺术类专业外,所有艺术类专业均应安排分省招生计划。

2024年起,高校高水平艺术团不再从高校招生环节选拔,由相关高校从在校生中遴选培养;健美操等体育类项目纳入体育类专业考试招生,不再通过艺术类专业考试方式进行招生。

2.适当提高文化成绩要求。根据不同艺术专业人才选拔培养要求,逐步扭转部分高校艺术专业人才选拔“重专业轻文化”倾向。

2024年起,艺术类各专业类别本科专业高考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以普通类一段线为基数划定,其中,播音与主持类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为普通类一段线,美术与设计类、书法类、音乐类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为普通类一段线的75%,舞蹈类、表(导)演类、戏曲类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为普通类一段线的65%。高职(专科)专业高考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与普通类二段线相同。

3.探索建立破格录取机制。在组织校考的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中,对于极少数省级统考和校考成绩均特别优异或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高考文化课成绩破格录取办法。

高校破格录取办法须经学校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并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提前在招生章程中向社会公布。高校破格录取考生名单须经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报生源所在地省招生考试委员会核准后予以录取,并在学校招生网站进行公示。

艺考考试考什么内容

艺考分专业,每个专业考试内容都不一样。

1、美术类专业共3个考试科目,素描、速写、色彩。

2、音乐学类专业统考内容:笔试《乐理、练耳与音乐常识》,面试分三种《音乐主项》、《音乐副项》、《视唱、模唱》。

需要注意:主项为声乐的考生,副项自选一种器乐考试;主项为器乐的考生,副项考声乐。声乐和器乐满分都为100分,总分时取声乐和器乐中得分高的为音乐主项,另一项为音乐副项;若声乐和器乐得分相同,随机选取一项作为音乐主项,另一项为音乐副项。

3、舞蹈学类专业统考内容:笔试《乐理、练耳与音乐常识》、面试《舞蹈表演、形象身高、基本功测试》。

需要注意:舞蹈表演中两段不同类型的均不超过3分钟。形式可选择:

①不同风格的独舞片段可在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当代舞任选;

②一段独舞片段和一个舞蹈组合(可任选表演组合、训练组合),主要是测试考生对作品的理解、风格的把握等各种综合艺术素质。

4、编导。

①故事创作:故事写作就是编写故事。要写好故事,必须掌握大量的故事素材,以及多加练习。

②影视作品分析:影视作品分析就是写评论性的文章,根据给出的影视作品来进行分析。必须把握看片量的积累和影评写作的训练。

③文艺常识。

艺术生填报高考志愿指南

1、学会看录取原则、招生计划、算好综合分

如果你选好中意的院校后,就要学会看他们的招生录取原则和招生计划,艺术院校录取时各有不同,从录取原则中是最能体现出不同点的,更能体现出你们的专业课和文化课的成绩能否适应他们的招生方式。综合分就像是“剑盾”,先不说分高分低,只有拿着综合分才能勇气站在录取的大门前,最主要是在填报志愿前自己可以拿来做个比较,哪个分高当然就填哪个!所以请先算好综合分。

2、最后参照历年录取分数

这里要给大家再次提醒一下:要参照历年录取分数线,不可随心猜测。很多同学习惯拿着已有分数去问老师:我考了__x分,能上什么学校啊?这个其实是最无效的问题了,即便老师给你回答了也是比较笼统的。所以同学们在选择学校时,要去找承认联考成绩的院校,还要参照其院校的历年录取分数线。

★ 艺考自我介绍

★ 艺考主持稿

★ 编导自我介绍 艺考

★ 艺考自我介绍范文舞蹈

★ 艺考报名时间

★ 艺考摄影自我介绍范文

★ 艺考面试自我介绍

★ 模特艺考自我介绍范文

★ 关于艺考自我介绍一分钟

★ 山东“艺考热”持续高烧背后的利益链

篇2:2024年度技术指导方案

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在农村工作会议上的精神, 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提升农民科学种植水平, 加强农技推广工作, 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 以小麦、玉米高产创建为依托, 以服务主导产业为导向, 以农业超新科技为支撑, 以主推技术为目标, 夯实自身基础, 规范服务行为, 提升服务水平, 采取有效措施, 解决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问题, 全面推进农技服务进村入户到田, 提高粮食高产水平, 促进农民持续增产增收, 使农民真正受益。

2 工作目标

2.1 遴选示范户

选出10户具有一定文化程度, 种植水平较高, 乐于助人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 (其中至少有3户是合作社成员) , 负责玉米生产技术指导工作, 及时将新品种、新技术送到农户手中, 每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20户, 辐射带动200户农户科学种田[1]。

2.2 推广适宜品种和技术

推广玉米优良品种、技术, 使主导品种种植率达到100%, 辐射户达到90%以上, 主推技术入户率95%以上[2]。

2.3 宣传培训

举办技术培训, 发放技术材料, 把技术、政策、信息传授给示范户和农民[3]。

2.4 进村入户指导

进村入户指导天数不少于150 d, 把各项物化补贴及时发放到示范户手中, 落实好惠民政策。

2.5 注重辐射带动

指导示范户带动周边户, 指导贫困户科学种植, 推动全村种植业再上新台阶[4]。

3 技术指导内容

3.1 小麦主推技术

3.1.1 产量目标。

产量目标为8 250~9 000 kg/hm2。

3.1.2 主要技术措施。

一是优化品种。大力推广高产、多抗、广适特别是抗寒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的半冬性小麦品种。如淮麦35、济麦22、新麦26、良星66等。二是精细整地。高产田块整地质量要达到“细、平、实、足”要求。在整地的同时要做好药剂土壤处理防治地下害虫。三是科学施肥。根据利辛县土壤状况, 产量达7 500~9 000 kg/hm2的田块应基施土杂肥4 500 kg/hm2以上, 纯N 180 kg/hm2左右、P2O5105 kg/hm2左右、K2O 90 kg/hm2左右。四是机械播种。大力推广集旋耕、施肥、播种、镇压等多功能一体机械, 全面推行旋耕镇压配套措施。大力推广半精量播种, 切实改变播量偏大的传统习惯。五是化控。根据旺、壮、弱不同苗情, 采取不同的促控措施。六是氮肥后移技术。在小麦拔节中后期, 结合浇水, 追施尿素150~225 kg/hm2, 有利于延缓早衰, 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七是拔节期增加灌水量技术。拔节期采用小水渗灌, 满足小麦生长需要, 同时可有效抵御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生的冻害。八是综合防治小麦各个阶段的病虫草害。

3.1.3 具体工作计划安排。

2月底以前对选择的10户示范户进行详细登记, 收集第一手农户资料, 掌握具体情况, 找出存在的问题, 与示范户签订科技入户协议, 制定出相应的分户技术指导方案。3月对示范户进行小麦春管集中技术培训, 印发小麦生产技术明白纸, 并深入田间具体指导操作。4月对示范户进行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培训, 印发小麦生产技术明白纸。5—6月做好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入户指导。9—10月进行小麦播前集中技术培训, 印发小麦生产技术明白纸。11—12月进行小麦苗期和越冬田间管理技术指导。

3.2 玉米主推技术

3.2.1 产量目标。

产量目标为8 250~9 000 kg/hm2。

3.2.2 主要技术措施。

一是品种选择。选用适用性广, 抗逆性和抗病虫性能力强, 且密植、紧凑型、活秆成熟高产品种。如登海605、隆平206、弘大9号等生育期100 d左右的优质品种。二是适期集中早播。采用包衣种子或进行药剂拌种, 提倡机播, 播深3~5 cm, 6月15日前播完。三是合理密植。60 cm等行距种植, 株距24~30 cm, 大棒品种留苗52 500~57 000株/hm2, 耐密植品种留60 000~67 500株/hm2, 高产田块适当多留苗。四是科学施肥。施配方肥 (20-10-15) 600~750kg/hm2, 或控释肥600 kg/hm2, 锌肥15 kg/hm2。五是综合防治病虫草害。适时进行病虫草防治, 一般采用化学除草, 于芽前除草或苗后除草。六是化控防倒。当留苗密度大于67 500株/hm2时, 须在可见叶6~9叶时 (拔节前) 喷化控制, 增强基部的韧性, 促进根系生长, 防止玉米倒伏。七是灌溉排水。遇旱及时浇灌, 多雨防水排涝。八是适期晚收。玉米适当晚收, 可以增加产量。

3.2.3 工作进度安排。

6月开展玉米高产技术培训, 指导示范户播种;7—8月指导玉米苗期、中期、后期田间管理, 追施穗肥, 防治玉米病虫害;9月宣传指导玉米迟收技术。

4 对科技示范户的要求

一是认真学习小麦、玉米生产技术规程和分户技术指导方案, 严格按照规程、方案要求实施。二是积极参加科技培训, 接受技术指导, 协助技术指导员做好技术推广工作, 带头应用新技术。三是搞好传帮带, 每次接受培训指导后及时把相关内容传播给辐射户, 起好辐射带动作用, 要联系带动本村及周边10户以上农民增收致富。四是有问题及时拨打指导员的电话。五是认真对待上级部门的电话抽查和检查, 如实回答所咨询的问题。六是按要求认真填写《示范户手册》相关内容, 并及时做好农事活动记录。

参考文献

[1]陈永杰.关于对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的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3 (4) :35-36.

[2]郑佩佩, 马辉, 陶佩君.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6, 37 (7) :230-234.

[3]胡娟.试述如何做好农机科技示范户的技术指导员工作[J].广西农业机械化, 2014 (6) :10-11.

篇3:2024年度技术指导方案

奶制品:生产稳步发展产需缺口继续扩大

报告预测,未来10年,奶类生产继续稳步发展,但进口量仍将较快增长。

中国是奶 业生产和 进口大国,奶产量居世界第三位,奶制品进口量居世界首位。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奶产量恢复好于预期,液态奶进口增长最明显。奶产量同比增长5.5%,全年奶制品进口数量、进口金额分别为181.26万吨( 折合原料 奶1188.40万吨)和64.1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93.76亿元),同比分别增加13.9%和23.6%。其中,中国进口奶粉92.34万吨(折合原料奶738.72万吨),同比增长8.1%,液态奶进口32.89万吨,同比增长68.9%。

未来10年,随着畜禽规模化养殖的推进,中国奶牛养殖进入关键转型期,规模化程度将继续较快提升。预计2024年,中国存栏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将会达到65%,比2014年提高20个百分点。规模化程度的提升将直接推动中国奶牛单产水平的提高。展望期间,中国每头奶牛年产奶量将提高0.9吨,2024年达到6.5吨。

得益于单产水平的提升,中国奶类产量将继续增加。预计2020年,奶类产量为4397万吨,2024年达到4760万吨,展望期内平均增速为2.0%左右。受环境保护因素和资源短缺的制约,展望期间奶牛存栏数量的增长有限。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发展及学生饮用奶计划等推进,奶制品消费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奶制品消费量(含乳饮料、冰淇淋、蛋糕等食品中奶制品消费量)继续增加,2024年或将达到39.56公斤,年均增速为2.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46.30公斤,年均增速为1.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27.60公斤,年均增速2.3%。预计2020年奶制品国内总消费为5661万吨,2024年为6303万吨,展望期内年均增速为2.3%。

长期看,奶制品进口量总体仍将继续增加。在2013年和2014年度所谓的“奶荒”、国际市场低价等多重因素刺激下,近两年奶制品进口大幅增加,乳品加工企业积压严重。预计2015年奶粉进口量将有所下降,奶制品进口总量略降。但由于国内供需缺口长期存在,且呈明显扩大趋势,长期看奶制品进口量总体上仍将继续增加,鲜奶将是增长最快的奶制品。预计到2020年,中国奶制品进口总量(折合原料奶)达1304万吨,2024年达1603万吨,比2014增长34.9%。展望期间,奶制品进口量年均增长率预计为3.0% ,明显小于过去10年年均15.5%的增幅。

未来的奶制品市场发展仍然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未来10年,中国生育政策如何调整将直接影响新生婴儿数量,欧盟生产配额制取消可能改变世界奶制品供应格局,中国-澳大利亚新自由贸易协定、俄罗斯进口禁令取消等因素都影响未来奶制品市场。

猪肉:消费增速放缓供需趋于平稳

报告预计未来10年中国猪肉产量占肉类产量比重将从2014年的66.4%降至2024年的64.9%,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将成为生猪养殖的主导,到2024年其出栏比重将会达到60%以上。

报告预测,未来10年猪肉消费量和人均占有量年均增速将保持在1.3%和0.8%。2015年猪肉总消费量和人均占有量预计分别较上年增长1.0%和0.4%,分别为5760万吨和41.87公斤/人/年。预计2024年猪肉总消费量和人均占有量将分别达到6510万吨和45.24公斤/人/年。其中,中国居民家庭人均猪肉消费量从2015年的20.19公斤增至2024年的22.00公斤,年均增1.0%,低于2012~2014年均4.2%的增速。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猪肉消费量分别从2015年的16.32公斤和23.23公斤增至2024年的17.92公斤和24.30公斤 , 年均增速 分别为1.1% 和0.5%;未来10年加工猪肉消费量预计年均增速3.3%,从2015年的990万吨增至2024年的1340万吨。

报告认为,尽管2015年下半年生猪供需面将显著改善,猪价总体将呈现涨势,有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供需偏紧,但鉴于消费处于稳定状态,整体价格涨幅不会太大,全年生猪养殖将处于小幅盈利水平。从长期来看,活猪和猪肉价格总体将震荡上行。未来10年生猪和猪肉价格将在震荡中上涨,受规模化水平提高的影响,波动幅度将会显著减缓。

国际贸易方面,猪肉仍将保持一定进口量,出口则稳步增加。展望前期,进口量不会出现大幅增加。短期来看,2015年猪肉进口量有望稳中有增,进口量将在59万吨左右。长期来看,受产能增速放缓影响,2019年以后猪肉进口量将保持在80万吨以上,2024年在100万吨左右,净进口量将由2014年的34万吨提高至2024年70万吨左右;出口方面,猪肉出口量将稳中有增。受俄罗斯开始重新从中国进口猪肉影响,未来猪肉出口量(含活猪折算猪肉出口量)将会继续增加,将保持在20万吨以上,2024年预计在30万吨左右。

禽肉:规模化生产发力市场保持供需平衡

报告预测,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禽肉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将是产业健康发展和适应以需求为导向新形势的重要保障。未来10年,中国禽肉生产和消费增速都将逐渐放缓,进口平稳,禽肉市场将继续保持供需平衡格局。

近年来,受生产成本高企、居民总体消费平淡等因素影响,中国禽肉产业进入调整期。产量连续两年出现下降,预计近期保持基本稳定,远期将恢复增长态势。考虑到近5年全产业快速发展,消费需求增长缓慢,未来生产继续快速扩张的可能性降低。土地、水、饲料资源短缺,生产成本高企也给产业扩张带来约束。报告认为,未来10年禽肉产量年均增速将下降为1.9%,比过去10年降低1.5个百分点。

未来10年,禽肉产业生产方式将加快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程度显著提高。2013年,中国出栏2000只以上及1万只以上的肉鸡规模养殖比例分别达到85.6%和71.9%,超过100万只的大规模养殖快速发展,比例达到12%。未来,肉鸡养殖的规模化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将涌现出更多的肉鸡自养自宰一体化龙头企业。

高附加值的禽产品生产将会增加。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化,禽肉深加工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预见,未来肉禽企业将更加注重品牌化发展,开发多种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镇化发展,禽肉消费将继续增加。长远看,新增城镇化人口和农村居民都是禽肉消费增加的主要潜力。从消费结构看,未来冰鲜禽和加工制品将会成为消费的主流产品。但受制于食物消费需求多元化,禽肉消费增速会受到制约,未来10年中国禽肉消费超过猪肉的可能性不大。总的看,未来10年禽肉消费稳步增加,2024年人均占有量有望达到14.6公斤,年均增长1.3%,比过去10年的年均增速下降1.6个百分点。

未来10年,中国禽肉贸易将继续平稳发展。目前中国禽肉贸易量仅为50万吨左右,占全球禽肉贸易量的比重不足5%。未来10年,预计中国的禽肉贸易将继续平稳发展,到2024年进口规模将保持在60万吨以内,出口有扩大的可能,特别是对中亚地区的出口量会小幅增加。

牛羊肉:消费继续增长供需总体偏紧

随着人们 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中国牛羊肉消费人群和消费量均增加,消费整体处于稳步增长态势。但受饲养周期、生产成本、发展方式转型和疫病多发等因素影响,未来10年牛羊肉供给偏紧的趋势将继续存在。

未来,牛羊肉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牛羊肉生产将稳步增长。在市场价格和国家扶持政策的拉动下,牛羊养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将大幅提高,预计2015年牛羊肉产量较2014年分别增 长3.1% 和3.7%;2020年牛羊肉产量分别为784万吨和509万吨;2024年牛肉产量达828万吨左右,年均增长1.9%;羊肉产量达548万吨左右,年均增长2.5%。

预计牛羊肉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增速放缓。考虑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消费习惯、肉类价格等因素,预计未来中国牛羊肉消费继续增加,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消费呈刚性增长。预计2020年牛肉、羊肉消费量分别为823万吨和537万吨,2024年分别为877万吨和577万吨,比2014年分别增长22.3%和26.8%。

牛羊肉消费量虽有增加,但预计增速逐年放缓。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选择多元化,预期牛羊肉消费增速将下降。预计未来10年中国牛羊肉消费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0%和2.4%,均低于过去10年。

中国牛羊肉供需矛盾依然存在。未来10年,考虑我国国内牛羊产业发展速度和国际市场供给能力,预计到2024年中国牛肉供需缺口在50万吨左右,羊肉供需缺口在30万吨左右。未来牛肉进口呈继续增加趋势,羊肉进口稳定。

报告指出,未来10年,牛羊肉仍将处于供给偏紧状态,受此影响,牛羊肉价格将高位运行,不排除有继续上涨的可能,但涨幅趋缓。另外,牛羊肉供需水平还受疫情、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政策等影响,国内阶段性、区域性供需不平衡。

禽蛋:产量增速放缓消费稳步增长

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国禽蛋生产将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产量稳步增加,增速有所放缓,禽蛋消费稳步增长,价格波动上涨,进出口贸易基本稳定;成本波动、政策变化、科技创新进程、风险规避手段等不确定性依旧存在。

过去30年,中国禽蛋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产量年均增长率达6.5%。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禽蛋生产国,占世界禽蛋产量的40%左右。2014年全国禽蛋产量2894.0万吨,同比增长0.6%,为近5年来较低增速。据测算,2014年禽蛋总 消费量2880.0万吨,同比增长1.0%。由于国际蛋价上涨,2014年中国禽蛋出口快速增长,禽蛋出口量94582.7吨,同比增长1.4%;全年禽蛋贸易顺差达到1.89亿美元,同比增长7.8%。

未来10年,受益于家禽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中国禽蛋产量将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但受环境保护、市场发展等因素制约,小规模养殖户加速退出,蛋鸡养殖规模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禽蛋产量增速将放缓。预计2015年 , 禽蛋产量 同比增长0.9% ,到2024年达3210.6万吨,展望期内年均增速1.0%,相比过去10年年均增速略有放缓。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城镇化步伐加快,禽蛋消费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2015年禽蛋总消费为2906.5万吨,同比增长0.9%,2024年为3195.8万吨,展望期内年均增速1.0%。其中,禽蛋加工消费515.7万吨,年均增速1.5%,显著高于总消费增速。人均消费量缓慢增长,城乡差距依旧明显。展望期内,城乡居民人均禽蛋消费量年均增长0.7%,增长缓慢,到2024年达到17.1公斤/人;其中,城镇居民年人均禽蛋消费量达到19.7公斤,农村居民人均禽蛋消费量达到12.5公斤,城乡间差距依旧明显。

禽蛋贸易 继续保持 顺差格局。出口量10万吨左右,出口市场仍以周边国家和地区为主。

报告指出,家禽生产资源环境、相关产业政策、科技水平、家禽饲养风险等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影响禽蛋产业发展。

饲料:“饱和式增长”成为市场主基调

中国饲料工业已跨过快速增长期,进入成熟期,“饱和式增长”或将成为未来10年中国饲料市场的主基调。

饲料是人饲养的所有动物的食物总称,按营养成分可以分为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等。饲料工业是支撑现代畜牧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关系到城乡居民动物性食品供应的民生产业。

未来,中国饲料产量将缓慢增长。预 计2015年为19835万吨,2020年增至21430万吨,2024年达22706万吨,展望期间年均增长率预计为1.5%,显著低于过去10年7.3%的年均增速。预计中国饲料工业总产量增长的主要来源是配合饲料,展望期末将达到19559万吨,约占饲料工业总产量的86.1%,年均增幅为1.7%。反刍动物饲料和水产饲料优势将突显,2024年产量预计将增长至1286万吨和2416万吨,年均增速分别为4.9% 和2.6% ,明显高于猪饲料、肉禽饲料和蛋禽饲料同期的发展速度。

中国饲料消费将稳步增长。2015年中国工业化饲料总使用量预计为19679万吨,较2014年增长1.3%,2020年将达到21094万吨,2024年总使用量预计将增至22905万吨,较基期增长19.7%。中国饲料总需求的年均增长率预计仅为1.7%,与过去10年6.6%的年均增长率形成鲜明对比。饲料转化率的提高以及畜牧饲养结构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节约饲料消耗;同时,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中国工业化饲料结余量在展望期间总体呈上升态势。

中国饲料产品价格将温和上涨。未来10年,受资源约束、人工成本、物价水平等支撑上涨因素影响,中国饲料产品成本持续上涨可能性较大。预计2015年国内育肥猪、肉鸡和蛋鸡配合饲料的市场平均价格将分别达到每公斤3.27元、3.36元和3.09元;预计到2020年将分别达到每公斤3.50元、3.55元和3.28元,2024年将进一步上涨至每公斤3.60元、3.73元和3.43元,较基期涨幅分别为11.1%、12.0%和12.0%。

篇4:2024年度技术指导方案

喷丸成形是一种借助高速弹丸流撞击金属构件表面, 使构件产生变形的金属成形方法, 喷丸成形是一种无模成形工艺, 它是50 年代初伴随飞机整体壁板的应用, 在喷丸强化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工艺方法, 它是飞机制造中成形整体壁板和整体厚蒙皮零件的主要方法之一。国内外大量飞机机翼下蒙皮成形中都采用了该种工艺, 如B747, A380, ARJ21 - 700 飞机等。

零构件的抗疲劳特性研究通常通过试验或分析来完成。为研究某种工艺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通常规划成组对比试验, 在相同的应力水平下进行试验, 将试验得到的疲劳寿命结果进行数理统计, 进行F检验、t或t’检验其方差、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 然后进行区间估计得到某一置信度下的试件中值疲劳寿命性能变化率。

结构细节疲劳额定值 (以下简称DFR) 为应力比R=0.06 时, 结构能够承受105 次循环 (95% 的置信度, 95% 的可靠度) 时所对应的最大应力值。由于该值是结构细节本身固有的疲劳性能特征值, 与使用的载荷无关, 工程上常用该值来表征零构件的抗疲劳特性。为研究2024HDT - T351 铝合金板材在喷丸成形工艺下的抗疲劳特性, 规划了DFR对比试验, 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疲劳试验件

根据某型飞机外翼下壁板结构细节及其喷丸成形情况, 不同于传统的试验件, 设计了一种创新的不传载紧固件结构单细节DFR值疲劳试验件, 如图1 所示。

选取喷丸成形两种直径的大弹丸:3.18mm (渗碳钢丸) 和4.8mm (渗碳钢丸) 。选取两种喷丸气压:P1和P2。采用双面对喷喷丸成形, 覆盖率取自某型飞机外翼下蒙皮。变化喷丸成形大弹丸的直径和喷丸气压, 规划了4 组喷丸成形试验件, 同时为了能进行了对比, 规划了原始状态基准组, 共5 组试验件, 每组10 件, 试验件除了喷丸成形参数不一致外, 其他完全一致, 详细试验件分组详见表1。

结构细节DFR确定方法

试验确定结构细节DFR方法

在某一应力水平下作n个试验件, 按照双参数威布尔分布原理, 具有95% 置信度和95% 可靠度的疲劳寿命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为双参数威布尔分布中相应于37% 存活率的特征寿命的点估计值;ST为尺寸系数;SC为置信系数;SR为可靠度系数;n为试样总数目;m为完全寿命试样数, 当试验结果都是完全寿命时, m=n;a为威布尔分布的斜率参量, 取α =4 ;Ni为第i个试样的试验寿命。

要刚好试验得到N95/95 等于105 次循环事实上是非常困难的, 使用标准S - N曲线方法来确定结构的DFR值, 具体方法如下:

如果在任意应力水平 (σm0, R) 下做一组试验, 求出其双95% 寿命N95/95, 然后按下式求出该结构的DFR值:

式中:σm0为材料常数, 对于铝合金, σm0=310MPa;S为材料常数, 对于铝合金, S=2.0;R为试验应力应力比;σmax为试验应力水平的最大应力。

DFR理论计算方法

有不传载紧固件结构细节DFR计算公式:

DFR=DFRbase×A×B×C×D×E×U×RC (5)

式中:DFRbase为具有数百个相似细节结构件允许使用的最小DFR值的基准值;A为孔填充系数;B为合金和表面处理系数;C为埋头深度系数;D为材料叠层系数;E为螺栓夹紧系数;U为凸台有效系数;RC为构件疲劳额定系数。

试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试验件典型破坏特征如图2 所示, 从紧固件孔处起裂, 断面穿过紧固件孔。

采用肖维娜准则对异常数据进行取舍, 通过对5 组数据处理分析, 得到试验结果汇总分析表, 如表2 所示。

从表2 可以看出, 四组喷丸成形试验件的DFR值较基准组高, 经过大弹丸喷丸成形后疲劳性能提高5% 至10%。而从参考文献可以看出, 喷丸强化工艺对疲劳性能的提高10% 以上, 可知大弹丸喷丸成形对疲劳性能的提高不如喷丸强化, 可能是由于喷丸成形只要求零构件达到目标外形, 覆盖率较低的原因。

原始状态基准组DFR理论值计算

基准组DFR理论值按有不传载紧固件结构细节计算:

DFRbase=1 3 0×2.8/3.1 5=1 1 5.5 6 (d/B=7.94/40=0.198, Ktg=3.15) ;A=0.93 (高锁, 干涉) ;B=1.0 (按2024, 机加) ;C=1 (TC=0.135×25.4=3.429, t=1) ;D=0.93 (叠层/d=20/7.9375=2.52) ;E=1.05 (钛合金抗拉型100°沉头高锁螺栓) ;U=1;Rc=1.44 (nd=1) 。

对比原始状态基准组试验得到的DFR可以看出, 原始状态基准组DFR理论值比试验值略低, 计算方法保守。

结语

通过对2024HDT - T351 铝合金板材大弹丸喷丸成形的疲劳特性研究, 根据数据分析及对比, 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 试验在相同试验件外形尺寸下进行试验, 原始状态基准组的DFR值最小, 经大弹丸喷丸成形后, 试验件疲劳性能略高于原始组, 性能提高5% 至10%;

篇5:2024年度技术指导方案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热膨胀系数小以及耐高温性及耐磨性良好等优点,现已作为轻量化结构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领域[1,2,3]。目前,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有粉末冶金、挤压铸造、喷射共沉积和搅拌铸造等方法[4]。搅拌铸造法具有生产成本低、设备简单、工艺流程短、生产率高等特点,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搅拌铸造是实现批量制备高性能铝基复合材料较为理想的工艺。但采用搅拌铸造法制备的复合材料铸坯,基体合金晶粒组织粗大、成分偏析严重、陶瓷颗粒与基体之间容易发生有害界面反应而弱化界面结合强度,并且搅拌过程中因卷入大量气体而产生较高的气孔率[5]。因此,采用搅拌铸造法批量制备高性能铝基复合材料的真实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的展示, 需要进一步探索。塑性成形是非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应用的重要成形技术,如热挤压、轧制、锻造,可以明显改善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目前有关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塑性变形行为的报道甚多,但主要集中于对喷射沉积法、挤压铸造法和粉末冶金法制备的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而有关搅拌铸造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后续塑性变形的研究报道不多。L. Ceschini等[6,7]研究了锻造变形 (变形率为1∶3) 对搅拌铸造20%(体积分数)Al2O3p/2618铝基复合材料及23%(体积分数)Al2O3p/6063铝基复合材料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经锻造变形后,SiC颗粒分散均匀性及颗粒尺寸没有发生变化。ümit Cöcen等[8]研究了热挤压变形对不同体积分数的SiC颗粒增强Al-5%Si-0.2%Mg铝基复合材料强度和塑性的影响,指出热挤压变形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塑性。Sudarshan等[9]研究了热挤压变形对SiCp/A356铝基复合材料及SiCp/8090铝基复合材料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论与ümit Cöcen等的研究结果相似。X. J. Wang等[10]研究了热挤压变形(挤压比为12∶1)对SiCp/AZ91镁基复合材料显微组织的影响,认为材料经挤压比为12∶1的热挤压变形后,颗粒分布均匀性显著提高,且部分颗粒发生破碎。可见,目前对搅拌铸造复合材料的后续塑性变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热挤压及锻造变形。

本实验采用搅拌铸造技术制备SiCp/2024铝基复合材料铸锭,并对其进行后续的热挤压及轧制变形,成功制备SiCp/2024铝基复合材料薄板;通过金相观察(OM)、扫描电镜(SEM)、力学测试及数学统计等手段系统研究了搅拌铸造SiCp/2024复合材料铸锭在后续的塑性变形过程中显微组织的演变规律及力学性能变化,旨在为该类复合材料的生产实践提供指导意义。

1 实验

采用自行设计的搅拌设备制备SiCp/2024铝基复合材料坯锭。基体合金2024铝合金的化学成分见表1(质量分数/%),SiC颗粒加入量约为10%(质量分数),颗粒尺寸为10~15μm。为了有效改善SiC颗粒与铝合金熔体之间的润湿性,首先对SiC颗粒进行预处理,将SiC颗粒倒入盛有K2ZrF6溶液的容器中,充分搅拌均匀,然后加热烘干。基体2024铝合金在电阻炉中加热熔化,随后用高纯氩气对熔体进行精炼并除渣。当熔体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边搅拌边加入处理过的SiC颗粒。采用金属模浇注成型。

复合材料铸坯直径为165mm,高为300mm。将圆柱锭坯机加工为Ф160mm的锭坯,然后在1250T卧式挤压机上进行热挤压,挤压温度为450℃,挤压比为17.3∶1,所得热挤压板截面尺寸为120mm×10mm,最后将热挤压复合材料板材轧制至厚度为2mm的薄板,轧制温度为460℃,道次间保温20min,道次压下量为15%。

采用WDW-E200型电子万能试验机进行室温拉伸实验,初始拉伸速率为0.5mm/min。采用Leitz-MM6卧式金相显微镜、JSM-6700F型扫描电镜及FEI-Quanta型环境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的显微组织及拉伸断口;基于阿基米德原理测试材料的密度。

为了研究塑性变形对SiC颗粒在基体合金中分布的影响,采用样方法(The quadrat method)分析热挤压态及轧制态下复合材料显微组织中的SiC颗粒分布状况。基于样方法的原理,SiC颗粒在基体合金中的均匀分布程度可以通过式(1)进行描述:

undefined

undefined

式中:q为样方法中所研究的总正方形网格数,Nqi为第i个正方形网格的SiC颗粒数,undefined为平均每个网格的SiC颗粒数,σ为标准方差。β值越大,则SiC颗粒在合金基体中的团聚程度越大。样方法大致如下:①在热挤压态及轧制态下的SEM显微组织照片(100×)中建立36个等大小的正方形网格(如图1所示),计算每个网格中的SiC颗粒数Nqi,为了减少边界误差,与正方形网格左边线和底边线相接触的SiC颗粒归纳为该网格内的颗粒;②根据式(2)计算出标准差σ,然后代入式(1)求解β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光学显微组织

图2为SiCp/2024复合材料在不同状态下的晶粒组织。由图2可看出,铸态复合材料的基体合金组织由晶粒粒径为80~100μm的等轴晶组成,粗大的晶界第二相呈非连续状分布。此外,在锭坯内部还明显观察到一些尺寸不等的孔洞缺陷,且SiC颗粒团聚处尤为明显。材料经挤压比为17.3∶1的热挤压及总变形量为80%的轧制变形后,基体合金的晶粒发生拉长、扭转、破碎,最终轧制态复合材料基体合金的晶粒粒径为30~40μm,组织更为致密。

2.2 SEM显微组织

图3为铸态SiCp/2024复合材料的SEM显微组织及SiC/Al界面电子探针线扫描结果。由图3(a)可明显看出,SiC颗粒宏观尺度上较均匀地分布于合金基体中,大部分SiC颗粒沿晶界分布,少数分布于晶内(见图3(b))。复合材料熔体从高温冷却过程中,随着ɑ-Al树枝晶的生长,SiC颗粒被推至晶界处,最后导致大部分SiC颗粒沿晶界分布或团聚于凝固区域。只有少数的SiC颗粒在熔体中起到非自发生核质点的作用,在凝固过程中作为α-Al枝晶的形核质点,而呈晶内分布特征[11]。SiC/Al界面电子探针线扫描结果(见图3(c))表明,Mg原子浓度在SiC/Al界面处较大。这表明Mg原子在凝固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向SiC/Al界面扩散而导致成分偏析。研究表明[12,13],Mg原子的界面扩散有可能通过以下反应而产生:

SiO2 +2Al2O3+2Mg →2MgAl2O4+Si

其中的反应剂SiO2主要来自SiC颗粒表层。由此可见,由于生成的MgAl2O4消耗了一定量的Mg,而这些Mg不能参与基体合金的热处理强化作用,因此要保证热处理的强化效果,基体合金需选择偏高的Mg含量。

图4为热挤压态SiCp/2024复合材料的SEM显微组织。由图4(a)和图4(b)可以看出,复合材料经高温热挤压后,粗大的铸态晶界第二相明显发生破碎并沿挤压方向流线排列,材料内部孔洞明显消除,组织致密;SiC颗粒在基体中分布的均匀性显著提高,团聚现象也明显减少,并且沿挤压方向的分布呈明显的带状组织特征。这是由于挤压时在较大的径向压应力作用下, 基体粒子被伸长, 而分布在边界上的增强体颗粒随基体金属做相应的塑性流动, 并适当调整自己的方位, 以利于塑性变形。这就造成增强体长轴趋于平行挤压方向,见图4(c)。

热挤压过程中,在巨大的挤压力作用下,基体金属主要沿挤压棒纵向方向发生塑性流动。在纵断面上,轴心附近的网格由原来的正方形变为近似的长方形,说明此处金属主要发生了与挤压方向一致的延伸变形;而外层的网格则变为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说明除了延伸变形外,还发生了一定的剪切变形,且剪切变形的程度由外向内逐渐减小。这种变形的不均匀性必然导致挤压板材各部分材料流动的不均匀,靠近挤压模中心位置区域的流动速度明显高于偏离中心位置较远的区域[14]。热挤压变形前,SiC颗粒随机地分布于合金基体中。热挤压过程中,复合材料处于三向压应力作用及状态,基体金属沿热挤压方向发生塑性流动。由于金属的流动具有不均匀特征,不规则的SiC颗粒则在其长轴方向上存在流动速度梯度,从而使颗粒产生一个使其转动的力矩。随着热挤压过程的进行,SiC颗粒随着基体的流动作出相应的转动,最终导致其长轴方向平行于热挤压方向。

图5为轧制态SiCp/2024复合材料的SEM显微组织。由图5可看出, 热挤压板材经总变形量为80%的轧制变形后,热挤压过程中形成的SiC颗粒条带间距逐渐变窄, 即SiC颗粒富集层与SiC颗粒较少层之间的层状组织间距减小, SiC颗粒分布趋于均匀。轧制对挤压过程形成的SiC颗粒的不均匀分布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但轧制并不能完全改变挤压时形成的SiC颗粒的条带状组织。图5(c)为图5(b)更高倍数下的SEM显微组织,可以看出大SiC颗粒周围存在平均粒度为3~4μm的小SiC颗粒,且较均匀地分布于合金基体中。轧制变形是强烈的一向压缩、两相延伸过程。基体合金发生塑性流动,当局部的应力超过颗粒的极限断裂强度时,刚性的SiC颗粒在巨大的轧制力和剪切力作用下发生破碎。

2.3 数学统计

图6为塑性变形过程中SiC颗粒团聚概率值β的变化情况。由图6可见,铸态SiCp/2024复合材料的颗粒团聚概率值β=0.92;复合材料铸坯经热挤压变形后,颗粒团聚概率值β=0.78;热挤压板材经进一步的轧制变形后,颗粒团聚概率值β=0.32。由此可知,铸态SiCp/2024复合材料经后续的塑性变形后,颗粒分布的均匀性明显提高。

图7为塑性变形过程中SiC颗粒粒径的变化情况。由图7可以看出,复合材料铸坯经塑性热变形后,SiC颗粒发生破碎,尤以经过轧制变形后的颗粒破碎最为明显。实验所用SiC颗粒为机械破碎所制备,颗粒带有明显的尖角(见图2(b));铸态SiCp/2024复合材料经热挤压后,SiC颗粒在三向压应力及剪切力的作用下,当局部的应力超过SiC颗粒的极限断裂强度时,颗粒表面产生裂纹,甚至发生破碎(见图5(c));热挤压板材经进一步的大变形量轧制变形时,巨大的轧制力使尺寸较大的颗粒发生破碎,同时,热挤压过程中形成的颗粒表面裂纹也加剧了SiC颗粒的破碎。

2.4 密度与气孔率

表2为搅拌铸造SiCp/2024复合材料的密度及气孔率。由表2可以看出,铸态SiC/2024复合材料的密度明显低于理论密度,气孔率为3.83%(体积分数)。该复合材料经挤压比为17.3∶1热挤压变形后,材料的密度明显接近理论密度,气孔率为1.31%(体积分数)。复合材料挤压板材经进一步的轧制变形后,其密度略低于理论密度。由此可见,搅拌铸造SiCp/2024复合材料铸坯经后续塑性加工后,材料组织明显致密。搅拌铸造复合材料铸坯高温热变形可以分为2个过程,即致密化过程和塑性变形过程[15]。致密化过程中,巨大的变形力致使铸态组织中的显微孔洞、SiC/Al界面之间的孔隙发生压缩变形、破裂,基体合金挤入孔隙;在塑性变形区,显微孔洞及孔隙同时受到静水压力和剪切应力的作用,静水压力使孔洞压缩,剪切变形作用使孔隙拉长和闭合而使材料致密。

2.5 力学性能及断口分析

表3为搅拌铸造SiCp/2024复合材料在不同状态下的室温力学性能。由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经过热挤压和轧制变形处理后,搅拌铸造SiCp/2024复合材料薄板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σb =460MPa、σ0.2=400MPa、δ=4%,与铸态材料相比,分别增加了275%、325%、3.2%。这说明后续塑性加工处理可以极大地改善搅拌铸造铝基复合材料的室温拉伸强度及延塑性。

图8为搅拌铸造SiCp/2024复合材料在不同状态下的拉伸断口形貌。由图8可以看出,SiCp/2024复合材料主要的断裂机制为合金基体的延性断裂、SiC颗粒断裂及SiC/Al界面脱粘。铸态复合材料断口中韧窝较少,SiC颗粒拔出现象较为普遍。复合材料经热挤压后,断口由较多的细小韧窝组成,SiC颗粒主要呈断裂特征,SiC/Al界面脱粘现象较少。轧制态复合材料断口形貌与热挤压态复合材料断口形貌较相似,增强体颗粒的失效形式以SiC颗粒断裂为主。由此可见,热变形有利于改善SiC颗粒与基体合金的界面结合。

搅拌铸造SiCp/2024复合材料经热挤压及轧制变形后,拉伸强度显著提高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材料经挤压比为17.3∶1的热挤压变形及总变形量为80%的轧制变形后,晶粒粒径由铸态下的80~100μm细化至30~40μm而引起的细晶强化作用;②热变形过程中,由于基体金属流动性好,能够充填到大的SiC颗粒破碎形成的间隙中,减小或消除材料内部存在的孔洞缺陷,孔隙率由3.83%降至0.89%,材料致密度显著提高;③数学统计表明,经塑性变形后,SiC颗粒分布趋于均匀,将明显减少因SiC颗粒团聚而引起的应力集中;④热变形有利于改善SiC颗粒与基体合金界面结合,SiC颗粒通过界面的载荷传递更能有效地分担基体的部分载荷;⑤由于SiC颗粒与基体的热膨胀系数及弹性模量的差异,在温度变化或热变形时,因热错配或模量错配而在界面附近的基体上带来较高的微区应力集中,并生成许多位错,从而产生位错强化[16]。

3 结论

(1)利用搅拌铸造技术制备SiCp/2024复合材料。铸坯主要由粒径为80~100μm的等轴晶组成,粗大的晶界第二相呈非连续状分布,大部分SiC颗粒沿晶界分布,少数分布于晶内。

(2)热挤压变形后,晶粒沿挤压方向被拉长,SiC颗粒及破碎的第二相沿挤压方向呈流线分布;轧制变形后,基体合金组织进一步细化,晶粒尺寸为30~40μm,SiC颗粒破碎明显,颗粒分布趋于均匀;轧制变形对挤压过程中形成的SiC颗粒层带状不均匀组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3)经数学概率计算,铸态SiCp/2024复合材料的颗粒团聚概率值β=0.92;热挤压变形后,颗粒团聚概率值β=0.78;经进一步的轧制变形后,颗粒团聚概率值β=0.32。可见,搅拌铸造SiCp/2024复合材料经后续的塑性变形后,颗粒分布的均匀性明显提高。

(4)力学测试表明,塑性变形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延伸率。搅拌铸造SiCp/2024复合材料薄板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σb =460MPa、σ0.2=400MPa、δ=4%。

(5)断口分析表明,SiCp/2024复合材料轧板主要的断裂机制为合金基体的延性断裂、SiC颗粒断裂及SiC/Al界面脱粘。

上一篇:我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我累了还要等你多久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