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玩具里的科学》教学反思

2024-04-27

《充气玩具里的科学》教学反思(精选12篇)

篇1:《充气玩具里的科学》教学反思

有关在课堂教学中的小组活动问题的思考:

我带的是科学课,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进行小组合作探索。但是是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总是遇到一些问题。我想我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活动后的学生的组织汇报问题。在和同事的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相似的问题。

首先我们带的是小学,不是中学。因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运用大量的时间进行教学教学管理,对学生进行管理在教学中要站到的大量的时间。特别是在学生小组活动后的的课堂整理及汇报。这时候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坐好进行活动结果汇报呢?这在我的教学中是一个比较难以控制的一点。通过询问,我得知在其它科目的课堂中也存在相似的问题。但是问题在不同科目的课堂中的学生的反应的轻重有些不同罢了。在语文数学课上,也要进行小组的讨论等活动,但是学生表现也出现了放出去,收回来难的特点。学生在这些大科进行小组活动的表现一般好于在小科的的学习中,比如我带的科学,还有探索活动,美术等科目。

分析其原因我想有以下几个:

1.大科比如数学语文,学生本身就非常的重视。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较为容易的听老师的口令。

2.大科的老师一般都是班主任。他们在学生中一般都有非常高的威严。

3.语文数学课上进行讨论时,他们只是进行口头讨论,而不要进行组织一些材料进行做或者进行操作。因此学生的兴趣点很容易得到转移。比较好进行组织活动。

4.老师上课的要求与学生的课堂表现关系很大,这也是学生课堂表现的另一因素。

篇2:《充气玩具里的科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选择在室外进行授课,原因是球类的实验需要学生在室外能够进行进行较好的操作。而且今天三个班都在室外进行了操作学习。我有以下的一些反思。

1、首先是学生在操场的坐的位置。

我发现对于学生在操场上的座位的位置,需要精心去安排。我首先学生按照横列分小组进行坐下,但是我发现这样学生坐的就比较的长。我站在中间,虽然我拿着话筒,但是还是有同学特别是两头的同学没有提到声音。我后来又改成圆形的,围着我做。但是我发现后面的孩子就听不大清晰了。我想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将孩子摆成一个扇形,那样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2、在打操场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问题。

在操作上课,学生的注意力较为分散,我想主要是因为周围有很多的其他的干扰物进行干扰。虽然他们不是故意的,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不自觉的收到吸引。我除了将课设计的.更加的精彩之外,还需要尽量排除干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选择在除操场之外其它人较少的地方,上课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3、在教学中,还要注意预设的。

篇3:《充气玩具里的科学》教学反思

第一次教学与研讨

教学目标

1.辨别几种水果的种子, 认识它们在外形、颜色、数量等方面的不同。

2.了解水果都是有种子的。

3.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略

教学后的教研组反思

1.关于目标的表述:第三个目标很空洞, 无法评量落实程度;第一、第二个目标相对来说比较合适, 但孩子怎样才算是认识, 体现还不清晰。

2.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

(1) 孩子对水果里种子的已有认识是“籽”“核”, 从“籽、核”到“种子”的归纳, 中间需要一个桥梁, 这个桥梁应该是“核、籽”种到泥土里, 会长出苗苗, 所以叫“种子”。本次教学中, 教师直接告诉孩子, 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 叫做“种子”, 孩子并不能真正理解。

(2) 吃完水果后, 教师提议:“和边上的小朋友比一比, 说一说, 你们手里的种子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实际上, 孩子对这个要求完成不了。“比一比”比什么, 孩子是模糊的, 孩子只关注自己手里的种子, 这是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的。所以这个环节的要求空洞, 达成度低。

确定调整策略

1.修改目标。

2.讨论让孩子能够比得起来的方法。可以用教室里的分类盒, 旁边贴上相应的水果图片, 一组孩子吃过的五种水果的种子, 对应放进五个格子里。这样, 孩子既能看到自己吃过的种子, 也能看到其他几种水果的种子, 就有了自由比较的机会。

3.不必把“核”赶紧说成“种子”, 在观察到水果不一样核也不一样的前提下, 让孩子初步了解“核”种到泥土里, 还能变成“苗苗”, 所以叫做“种子”。

第二次教学与研讨

修改后的教学目标

1.品尝苹果、桂圆、橘子等水果, 知道水果里的核就是种子。

2.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观察这些种子, 发现它们的不一样。

3.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获得探索的乐趣。

教学过程:略

教学后的教研组反思

1.寻找自由观察环节还是比较低效的原因。教师指导语:“摸一摸, 压一压, 看一看, 说一说, 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指导语似乎很规范, 能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来感知。集体反思:一是这些种子都是硬硬的、湿湿的, 触觉上没有什么不一样;二是对于小班孩子来说, 太多的指令, 反而会变成没有指令。

2.讨论“集体交流种子的不一样”这个重要教学环节的合理性。此过程中, 幼儿看看讲讲种子的样子, 教师用“大小、颜色、形状标记”记录种子特征, 活动组织到这个环节, 感觉很无“趣”。集体反思:是什么原因把教学中的“趣”赶跑了。是教师强调的不一样, 大小、颜色、形状, 把生动的物体概念化了、抽象化了, 和小班孩子的学习能力脱节了。小班的科学活动, 重要的是如何深入浅出激发孩子运用多种感官探究和表达, 也许孩子的表达不够严谨规范, 也许孩子的认知不够丰富, 但孩子参与了、感受了, 他总会有收获。

确定调整策略

1.在自由观察环节, 教师的指导语更明确:“请说说, 你手里是什么水果的种子?它是什么样的?看看盒子里你还认识哪种水果的种子, 叫叫它们的名字?看看它长得什么样?”而且, 这些问题要分解开问, 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从观察自己吃的水果种子, 到辨认其他的种子。而辨认的基础, 是分类盒里的图片对应是暗示, 原有的吃水果的经验是帮助, 还有同伴间的相互学习是资源。

2.对水果种子特征的表达, 不一定全部用语言, 小班孩子的语言还不丰富, 可以让孩子用身体动作来帮助。这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 集体交流环节可这样设计:在地上做好各种水果的标记, 孩子们自己吃了什么水果, 就坐到相关标记的圆圈里。在看着分类盒里的种子, 比较它们的不一样时, 引导孩子不光用语言, 还可以用动作、体态来表现。如“像水滴”, 孩子可以创意做出水滴的样子。这样能让学习变得轻松、生动一些。

第三次教学与研讨

活动目标

1.品尝苹果、桂圆、橙子等水果, 知道水果里的“核”就是种子, 种子在泥土里能发芽、开花、结果。

2.有意识地观察各种种子, 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3.大胆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 获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小盒子, 内装1样水果;每组一个水果分类盒 (5格, 分别贴上苹果、荔枝、桂圆等水果标记) ;音乐《水族馆》;擦手毛巾若干。

活动过程

一、品尝水果

1.师:请大家吃水果, 拿到水果的小朋友可以告诉大家你拿到的水果叫什么名字。

2.幼儿品尝, 教师巡回观察, 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的关于水果的经验。 (要求把吃剩下的东西放入小盒子)

3.寻找“核”。师:水果里藏着什么呀? (核、籽) 请你们把“核”都找出来, 放到后面的分类盒里。

二、观察比较种子

1.初步观察种子。

(1) 送种子:现在请小朋友把“核”送到桌子上的水果房子里。你吃的什么水果, 就把它的“核”送到它家里。

(2) 自由观察自己的种子:仔细看一看, 你吃的是什么水果, 它的“核”长什么样子?

(3) 观察其他水果的种子:旁边还有什么水果的“核”呢?你能不能叫出它们的名字, 看看它们长什么样?

教师巡回指导, 及时回应幼儿的问题, 提醒幼儿全面观察。

2.梳理孩子的发现, 引导孩子表述种子的特征。

(1) 整理梳理:刚才老师请你们吃了几种水果呀? (在投影仪上出示分类盒, 种子上面分别放五种水果) 请你们叫出它们的名字。

(2) 提升从“核”到“种子”的认知:现在留在分类盒里的是水果的什么? (核) 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种子”。

(3) 教师根据幼儿的发现来归纳他们观察到的各种水果的种子特征, 通过追问的方式帮助幼儿进行简单归纳, 并用动作模仿。例如:

幼:我吃的是荔枝, 它的种子大大的, 有点黑黑的。教师追问:你们看看这个盒子里, 还有谁的种子也是大大的?剩下来那些小小的, 是哪种水果的种子呀?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式总结归纳各种种子的特征。

师:种子到底有什么用呢? (种在泥土里, 发芽、生长、结出更多的果实)

三、做一回种子宝宝

1.师:把自己变成一颗小种子, 找一个空地方把自己埋起来。在音乐声中表现种子发芽、长成树苗、开花、结果的生长快乐。

2.师生一起“播种”、表现。

研讨经验积累

本次课例的数次研讨, 经历了对方案的局部推翻—实践—再推翻的过程, 称之为“颠覆”并不过分。

颠覆一:质疑在自由观察环节, 孩子在关注自己手中以外的种子吗?

颠覆二:质疑在自由观察环节, “摸一摸, 看一看, 说一说”能达到多种感官的参与吗?

颠覆三:反思在集中交流环节, 教学的趣味没有达成的原因。

篇4:《充气玩具里的科学》教学反思

关键词:传统玩具;小学;科学

中国传统玩具具有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的特点,是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的结晶,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玩具逐渐被各种新型玩具所替代。然而,在传统玩具中实际上包含着许多科学知识,若能将其巧妙运用于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接下来,笔者就详细谈谈传统玩具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一、传统形象玩具应用于科学课程教学

传统形象玩具主要包括各种雕刻玩具、皮影戏以及泥塑等,此类玩具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皮影戏是传统形象玩具的代表,出现于西汉时期,主要采用灯光照射兽皮或者是纸版雕刻而成的人物剪影,从而向观众讲述一段故事。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皮影戏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光和影”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演示皮影戏,引出影子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教学内容。

二、传统运动玩具应用于科学课程教学

传统运动玩具主要包括铁环、陀螺以及毽子等,此类玩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形成勇敢、坚强等良好的品质。陀螺出现于明朝,当时的陀螺主要以木为材料而制成,实心且没有柄。在玩陀螺的时候,应该先用绳子将陀螺进行缠绕,然后将其向前抛出,再将绳子向后一拉,那么陀螺就会在地面上旋转起来,等到它的旋转速度逐渐缓慢时,再用绳子不断鞭打陀螺周围,这样它便会再次快速旋转起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陀螺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运动与摩擦力”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如何玩陀螺,在玩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陀螺是如何运动的,又是为什么会逐渐停止运动,从而引出摩擦力。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同时还能够使抽象理论变得形象,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三、传统音响玩具应用于科学课程教学

传统音响玩具主要包括拨浪鼓等,此类玩具因其以发出声响为主,因而具有较强的刺激性,能够刺激学生的感知觉,尤其是对学生听觉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此外,拨浪鼓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手部肌肉,使学生手脑协调发展。拨浪鼓的组成主要包括了小鼓、弹丸以及手柄等。它以一面小鼓为主体,在其两侧缀有两颗弹丸,转动小鼓下的手柄时,则两颗弹丸会击鼓发出声音。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拨浪鼓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声音”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玩拨浪鼓,在玩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观察拨浪鼓发出声响时,鼓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鼓面上洒一些碎纸屑,让学生观察碎纸屑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振动发出声音的理论。

四、益智玩具应用于科学教学

益智玩具主要包括华容道、鲁班锁以及七巧板等,此类玩具具有一定的数理性与竞技性,不仅能够有效启蒙学生的益智,同时还能够刺激学生大脑。由于教材上的知识体系往往以理论为主,导致学生可能会误认为科学知识就是由难以理解的感念与公式组成,逐渐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而益智类玩具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学生的活动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力,使学生能够不断将其自身已掌握的知识与新的知识进行有效同化。七巧板属于中国一种传统的智力游戏,主要是由七块板组成的,而这七块板可以拼成多种图形,比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同时也可以将其拼成人物、动物等多种形象。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七巧板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七巧板向学生演示植物的生长过程,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五、其他民间玩具应用于科学课程教学

其他民间玩具主要包括不倒翁、风车等,此类玩具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中,风车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玩具,主要由柄、轴以及车轮等物件组成,遇风时则可以转动。通常情况下,风轮的制作材料主要包括纸、秫秸等,容易制作,且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风车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风向和风速”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风车,然后让学生吹动车轮,使学生感受风的力量,并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证明车轮的转速与风的力量大小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玩具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教师通过合理设计教学,将传统玩具运用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的奥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将科学知识与自身的实际生活进行联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篇5:《充气玩具里的科学》教学反思

1、在探究活动中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或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地完成认知;关心新科技,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了解空气被压缩后有弹性和反冲力的性质及应用。【教学准备】

1、气球10个、气球小车5个、注射器5个、反冲瓶1个、铁丝2米、打气筒、球针、皮球2个(一个气足、一个气瘪)

2、课件演示:动画演示注射器压缩空气过程。【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

谈话导入:你知道老师最喜欢干什么吗?老师最喜欢玩了。(板书:玩)玩要玩出科学道理来。你们喜欢玩吗?那你会玩吗?玩可要玩出科学道理来,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玩的科学。揭示课题。板书:玩

的科学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奠定整节课轻松愉快的基调。

一、玩气球——认识反冲

(一)反冲瓶

1、准备:课前教师在黑板一侧准备两张课桌,在桌上两个铁架台之间拉一根细铁丝。

2、谈话:你们先看看老师是怎么玩的?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你能不能提出很多问题?

(教师演示实验:用打气筒想装有胶塞的塑料瓶里打气,瓶塞被冲出来,瓶子顺着铁丝反冲出去。)

3、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问题要说吗?

4、画图演示实验

(老师在黑板上画上刚才实验示意图)我用图来表示刚才做的实验。塑料瓶从那头跑到这头来,可以用一个箭头来表示,谁来画?(让学生画箭头表明是瓶子的运动方向)

【设计意图】奇妙的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堂伊始留下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探究之旅,对下一步探究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5、总结揭示探究主题

谈话:这么多的解释,到底是不是这个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二)玩气球

1、谈话:我们把气球吹起来,如果我一松手,会怎么样? 每个小组两个气球,你们做做试试看是不是这样?

2、学生高兴地吹气球、放气球。

3、在图上把刚才看到的现象画下来?

(学生上台在气球上把看到的现象画下来)

4、让学生解释画图的意思。

(三)玩气球小车

1、学生猜测自己的设想。

2、每组都用准备好的材料动手实验

3、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用图画的下来

4、学生解释画图的意思。

(四)交流总结

逐一指图。谈话:这么多东西我们用四方块来表示,(在黑板上画四方块),如果有东西从里面跑出来,它就会怎么样?谁能上来画一下。(学生画图:两个箭头表示相反的方向)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反冲。(板书:反冲)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形式不同的小实验,让学生感性认识更加丰满。由气球的直观现象,到图示的形象展示,再到学生的抽象概括,反冲概念层次呈现。

二、玩注射器——认识压缩空气有弹性

1、你认识这个玩具吗?(出示注射器)就这一个小小的注射器,你能有多少种玩法?你在玩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五分钟时间,看谁玩出科学来?玩完咱要会解释。

2、学生分组玩注射器。

3、汇报交流

4、重点交流压缩空气的玩法 动画演示:压缩空气 板书小结:压缩空气

那我们松手后,活塞有为什么会弹回去了呢? 学生讨论

动画演示:空气复原图 板书小结:有弹性 【设计意图】利用注射器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压缩空气又弹性,转化为形象的展示。让学生通过实验,真切感受到空气可以压缩,具有弹性。

三、学以致用——对比实验方法

过渡:同学们也挺会玩的,也发现了充气玩具里的科学道理。(板书:充气玩具)看看我们在玩中发现了哪些科学道理?(空气有反冲力

压缩空气有弹性)

1、咱们这样的比赛不够激烈,来个激烈的比赛怎么样?看谁在10秒内拍球的次数多?选你们中的高手过来。出示两个球:一个气足,一个瘪球。

为了显示我的风度,我就让着你们点——两个球我先来挑。老师先挑气足的。

2、分析原因

学生不同意,说说原因

总结:空气压缩的越厉害,它的弹性就越大。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有哪些方面也利用到了压缩空气和反冲? 学生举例。

五、课外活动

课下自己动手做一个和压缩空气有关的玩具。板书设计

篇6: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1、让学生理解压缩空气有弹性和反冲的原理;

2、让学生经历在玩充气玩具中发现科学原理和知识并提出疑问的过程,体验合作探究的快乐;

3、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并将探究延续到课外。【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压缩空气有弹性,反冲。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打气筒、饮料瓶、小车、气球、注射器、篮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上科学课吗?在科学课上最喜欢干什么呢?你们喜欢玩吗?

那老师来采访一下:你为什么喜欢玩?(预设带来快乐,能玩想玩的事情)

我也喜欢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 “玩”(板书)

二、教学反冲

1、出示矿泉水瓶,师:我们先来玩玩这个,这是什么?里面有什么?

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瓶子,盖子上有一个小孔,下面我把气针插进去,用打气筒给它充气,请同学们瞪大眼睛仔细观察,看看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说出瓶子移动的方向和气针移动的方向。

为什么气针往这边跑了呢?那气针跑和瓶子的运动有关系吗?谁让瓶子往这边跑了呢?

(贴出瓶子图片)谁能用箭头画一画刚才你所看到的瓶子运动的方向和气喷出的方向?

2、出示气球小车,你想不想玩?原来我们都玩过,用手推或拉就能让小车运动起来,那现在我们不用以前的玩法,你能不能想个办法像刚才那样利用空气的力量让小车运动起来呢?

预设:用气球。

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来玩一玩看看能不能借助气球利用空气的力量让小车运动起来,小组合作,填写好记录表,看看气喷出的方向朝哪汽车运动的方向朝哪,用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来填写。

学生小组代表汇报。

同学们根据你们观察到的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呢?那如果我画一个气喷出的方向,同学们想一想汽车运动方向该怎么画。

刚才我们做的两个实验,同学们来比较一下,有什么相同点? 预设:当有气排出的时候,瓶子和小车都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看来空气真的有力量,那根据刚才两个实验,我们想一下当物体里面有气出来时,物体就会怎么样呢?物体就会像相反的方向跑,科学上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反冲。

二、教学压缩空气有弹性

1、出示注射器,介绍针管、活塞。

你们会玩吗?以前都是怎么玩的?今天咱们就玩一玩里面的空气。(堵住出气口)下面小组合作,把活塞拉上去,再按下去,然后松开按活塞的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小组派代表汇报。

预设:活塞推下去,我们放手后会慢慢反弹;压不倒底;压得时候感觉往上顶

师:同学们谈的真好,我们往下压空气被挤压了,我们在科学上说空气被压缩了,压不到底,这说明里面的空气有力量。什么样的空气才有力量?被压缩的空气才有力量,这样的空气我们把它叫做压缩空气。刚才有的同学谈到一松手活塞反弹了,这说明压缩空气有弹性。

问题:同学们思考一下,压缩空气弹性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

2、下面我们来玩一玩拍球的游戏,这里有两个篮球,我找两个同学来进行拍球比赛,比一比谁拍的球更高一些。下面我找两个同学上来,其他同学当裁判。师生分析:气足说明里面充的气多,也就是压缩空气多,那说明压缩空气越多,弹性就越强。

那我们平时坐自行车或电动车轮胎没气了怎么办?那充气太足坐上去会觉得颠的厉害,是因为什么?充气多,压缩程度大,弹性就大。

今天这节课我们玩了瓶子、小车、注射器、篮球,我们玩的这些玩具里面都是充气的,其实我们都是玩的它们里面的空气,那我们就来给它们取一个名字,叫做充气玩具好不好。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就是充气玩具里的科学。(板书)

三、生活中的应用

这节课,我们通过玩各种充气玩具,发现了压缩空气有弹性,能反冲,这些性质也被广泛应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让我们一起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充气的?利用了压缩空气的哪个性质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的充气玩具,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来研究。

篇7:14 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教案设计】赵芹

【单 位】临沂市苍山县南桥镇中心小学 教学目标:

1.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地完成认知;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的重大影响,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了解空气被压缩后有弹性和反冲力的性质及应用。教学过程描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平时喜欢玩玩具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种玩具,如果你们认识就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好吗?

(师点击屏幕依次出现玩具图片,生大声说出名字:救生圈、篮球、排球、气球等。)

真厉害,那你们知道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回答)

由于这些玩具都需要充气,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充气玩具”,板书:充气玩具 充气玩具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乐趣,而且里面还隐藏着许多科学道理呢,同学们想知道充气玩具里面究竟有什么秘密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充气玩具里的科学(补充课题: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玩具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伙伴,由玩具入手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篮球、足球、气球、排球、救生圈等是孩子生活中常玩的玩具,选材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容易发现他们的共同特征,由于生活中孩子只是玩过这些玩具缺乏更深层的认识,教师及时引导“这些充气玩具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这里面还隐藏着许多科学道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充气玩具里究竟有什么秘密?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1.探究压缩空气有弹性。(1)小组拍球,初步感受。

老师给每一小组都准备了球,同学们想不想拍一拍?

每组只有一个球,同学们可以轮流拍,在拍的过程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用心体会,看看你能有什么发现?好!各组开始拍球吧!

(学生分组拍球,完毕回到座位)

现在谁愿来交流一下,通过拍球,你有哪些发现?(学生交流自己拍球过程中的发现)

【学生在平时玩球的过程中,可能不会太仔细的观察,这一环节让孩子自由的拍球,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如何使球弹的更高,使学生对充气玩具有了初步的感知,同时也为下一环节的活动做了铺垫。】

(2)拍球比赛,初探秘密。活动一:比一比,谁的球弹得高。

同学们基本找到了拍球的规律,老师准备了两个球,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拍球比赛,好吗?

请看比赛规则。课件显示:

两名选手单手掷球,同时掷三次,球弹得高者获胜。谁能说说通过比赛规则,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了解到的信息)

说的对!谁愿意参加?其余同学是这两位选手的拉拉队,你支持谁就可以为谁加油,准备好了吗?

(进行比赛)

你认为这次比赛谁获胜了?

(学生根据比赛情况确定比赛结果,教师采访获胜的同学。)赢了比赛你有什么感受?(很高兴)

输的同学你想说点什么?(很伤心)大家能帮输的同学找找原因吗?它们到底输在哪里?(学生说原因)

【通过拍球比赛的活动,一个气足,一个气不足的两个球比谁的球弹得高,让学生了解球弹性不好的原因,激起学生们的探究欲望。】

(3)探究压缩空气有弹性。怎样使球的弹性变好呢?

(学生讨论交流使球弹性变好的措施)那我们试试。

(师生共同给球充气)现在再拍球看球的弹性怎样?(输的同学拍球,球的弹性很好。)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认为球会弹起来是谁起了主要作用?是球的外壳还是„„?

(学生简单汇报)

球里面的空气和外面的一样吗?你认为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汇报)

同学们形容的非常好!其实球里面的空气已经被我们压缩了为了让同学们体会的更深刻,我们借助于一种工具。(出示注射器)

你能想办法压缩注射器里的空气吗?可以与小组同学共同解决。(学生小组内探究,教师巡视指导。)谁来说说自己的方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方法汇报)

说得非常好!其余同学也是这样做的吗?让我们再来做一次。(师生共同做)

看来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被压缩的空气我们叫压缩空气。板书:压缩空气

直到压不动时,我们松手注意观察有什么现象?(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是谁的力量把活塞弹上来了?(学生简单汇报)由此我们认为压缩空气有什么性质?

(学生根据以上的探究总结压缩空气的性质)

正是压缩空气有弹性,所以当球内充满了压缩空气时,我们用手一拍,球就会弹起来。

【把比赛活动引入课堂,打破了把学生束缚在座位上学习的常规,给学生提供开放的空间去探究,活动中真正把课堂放给学生,让他们去比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胜心促使他们在比赛中努力表现,可比赛的结果却让他们大失所望。不公平的比赛引起了孩子们的争论,引发他们去探索。帮输球的同学找原因,给球充气再次试拍,一系列活动中自然而然的解开了充气玩具的秘密,认识到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有一种力量可以使球弹的更高。教师又通过用注射器演示,形象地展示了孩子自己的体会,从而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压缩空气有弹性,揭开了充气玩具里隐藏的第一个秘密。】

2.探究压缩空气有反冲力。

刚才我们通过玩篮球,发现了压缩空气有弹性这一性质,压缩空气是否还有其他的性质呢?让我们在下面的活动中继续探究。

(1)认识材料。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师介绍各种材料)

同学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将材料自由组合,用你最喜欢的方法玩气球。(2)制作活动方案。

这么多的材料,你们打算怎样玩?赶快小组内商量一下吧。(小组讨论)(3)汇报方案。

哪一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学生汇报自己的玩法)(4)提示。

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请你们在玩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当气球运动时气球口有什么现象?气球运动的方向与它的方向一样吗?

(5)小组玩气球。

(小组长选取材料,开始有目的玩气球)(6)汇报。

同学们玩得高兴吗?气球运动时,你观察到了什么?(学生汇报实验现象)(7)教师演示。

同学们观察的非常认真,刚才看到同学们玩的那么高兴老师也特别想玩,给个机会让老师也玩玩气球好吗?

(师边演示边解释:先拉一根铁丝,把气球吹起来,固定好)如果老师一松手,你们猜气球会怎样?(学生猜测)

让我们拭目以待,3,2,1,松手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简单汇报)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是谁给了气球向前冲的力量?(学生简单汇报)

气球里的空气是怎样运动的?(学生简单汇报)

像我们刚才看到的那样,当气球里的气向某个方向喷出,而气球却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在铁丝上贴向前的箭头),这种现象叫做反冲现象。

在这个运动中,是气球内的压缩空气给了气球反冲的力,这种力叫做反冲力。板书:反冲力

【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实验材料,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随便玩,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探究空间。提示的问题给学生指明了活动的方向,让孩子们带着明确的问题和目的去探究和实验。由于孩子们的探究不能达到一定的精确程度,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老师又适时的演示气球的反冲实验,及时的点拨,使“反冲力”的知识点浮出水面。看似普通的气球却隐藏着神秘的科学道理,在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我身边。】

3.总结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充气玩具里面究竟有什么科学呢?请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填写在记录单“我的发现”)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互相交流,相互补充,逐步抽象概括出压缩空气有弹性和反冲力的性质。)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使本节课的知识点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三、生活中的应用

这节课,我们通过玩皮球和气球,发现了压缩空有弹性和反冲力,这些性质也被广泛的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让我们一起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充的?为什么要充气?(出示喷气式飞机的图片)这种飞机的原理应用了我们今天学习的哪方面知识?

【生活中的应用这一活动分为两个层次:

一、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其他的充气物品,让孩子打开自己的思维,在大脑搜寻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充气物品,通过交流为什么要充气的问题,使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二、出示喷气式飞机图片,让学生辨认飞机的类别,并思考“这种飞机的原理应用了我们今天学到的哪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反冲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用学到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课堂设计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把所学知识迁移到生活中】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互相交流自己的收获,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在这里进行交汇和碰撞,从而的使生对充气玩具里的科学的认识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对知识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五、拓展创新

做个玩具小气枪,研究气枪里的秘密。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通过课上的学习,已经为小气枪的制作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通过制作玩具,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环节把科学探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巩固了本课所学知识。】 体会与反思:

本课教学以“探究──体验”式教学策略为依据,在教学设计上重点突出以下几点: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从生活入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出:通过科学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所以本课教学从学生生活中常见、常用、常玩的玩具入手,以篮球、气球等学生熟知的物品呈现,便于学生发现他们的共同特征。

在本课的课堂教学中,我还注意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探究“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活动中通过拍球比赛发现其中一个球的弹性不好,怎样才能是球的弹性变好呢?生活中常会遇到如果自行车没气了可以用气筒充气的事例,由此很容易就会想到给球充气,由于生活经验的铺垫,学生轻易地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为发现“压缩空气有弹性”,搭建了探究的梯子。可见,生活是科学探究学习的土壤,为科学学习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二、把比赛引进课堂,利用孩子好强胜心激发探究的欲望

在“比一比,谁的球弹得高”的活动中,我把学生分为两队,让每一队推选一位同学到台上进行比赛,看看谁的球弹得更高。台下的每一位同学都对自己的选手充满了期望,可比赛的结果却令输的队伍不能接受,大家便一起寻找输的原因,是参赛的选手力气不够大?还是球的原因?从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投入到下面的探究活动中。

三、以活动为主线贯穿课堂,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

课程标准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作为一名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以“玩皮球”和“玩气球”两个活动呈现给学生,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其中。第一环节玩皮球中,通过“比一比,谁的球弹得高”的比赛引起学生思考:“输的原因在哪儿?”“怎样使球的弹性变好?”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争论和交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在动手给球充气的实践中证实了自己的想法,在用注射器压缩空气的过程中发现了“压缩空气有弹性”的秘密。第二环节“玩气球”的活动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自由的玩气球,也给孩子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探究空间,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两个活动的实施中,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由的探究,在民主的氛围中自由交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在科学的世界里探索,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四、变抽象理解为直观演示,巧妙突破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压缩空气”的概念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什么是压缩空气?本来空气就看不见摸不着,压缩空气对学生来说就更难理解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层层递进的策略,首先,让学生认识到球之所以可以弹起来是球内的空气起了关键作用,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球内的空气与外面的空气一样吗?”“你认为有什么区别?”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球内和球外的空气是不一样的,具体怎么不一样,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球内的空气可能要密一些”“可能挤得紧一些”,这时教师及时提出压缩空气的概念,使学生对压缩空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最后,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压缩空气,教师引导学生用注射器来演示,在操作中,学生看到了空气被压缩的过程,由此理解了压缩空气的概念,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

篇8:生日里的玩具

第1 步

生日歌,18键红色小钢琴来增色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一曲生日歌在小壽星弹出的钢琴音乐声中响起,为宝宝准备的生日party开始了。瞧,宝宝在这架红色小钢琴的映衬下,像模像样地演奏起来!

第 2 步

点蜡烛,生日火车最独特

一列满载着各种小动物和他们带来的礼物的列车缓缓开来,看那个在火车头上放着的大大数字,就是宝宝过生日的岁数。如此浩荡的列车,让宝宝兴奋不已。

第3步

我来切蛋糕

软软的蛋糕不好玩,切着切着就大大小小,东倒西歪了。那就换个这样的蛋糕来让宝宝切吧,一块一块切得多均匀啊!

第4步

生日礼物少不了

跳舞音乐盒

上发条的音乐盒一直是宝宝和大人的最爱,上紧发条,两个可爱的小人翩翩起舞,伴随着清脆的音乐。睡觉前再玩一次,带着白天的生日气息美美地进入梦乡。

动物木制小车

粗看上去这就是一辆满载小动物的车,仔细看看,每一个小动物可以单独从车厢里拿出来,立着站在一起。咦,这个小圆球用来做什么?噢,原来是一款6个月宝宝就可以开始玩的动物保龄球。玩累了,让动物上车吧,我们一起开回家!

工具箱

篇9:《充气玩具里的科学》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玩具是孩子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现如今,孩子手中会动、会唱、会亮的玩具应有尽有,大班的孩子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摆弄、重复操作,他们常常会冒出许多富有教育价值的问题:它为什么会动。它的肚子里有什么,怎么弄它才会跑得更快……甚至会产生拆开看看的欲望。顺应孩子的兴趣,为了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大胆思考,我们创设条件,让孩子在玩一玩、分一分、拆一拆的过程中。熟悉玩具的不同启动方式,初步感知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激发参与科学探究的热情。

活动目标:

1.熟悉常见玩具的多种启动方式,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了解一些常见的民间惯性玩具。

2.乐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惯性、电动、回力、发条、拉线等多种玩具。

2.画有电池、发条、回力、拖拉线等各种标志的篓子。

3.玩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一段,包括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

活动过程:

初步分享玩具,感知不同启动方式并分类

1.幼儿自由玩玩具,感知不同玩具的不同启动方式。

师:小朋友们带了很多有趣的玩具,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等一会儿请你说一说:玩的是什么玩具,用什么办法让它动起来的。

(评析: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方式是大班孩子乐于接受的。教师有意让孩子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自由玩玩具的同时,了解玩具的启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集体交流操作情况,教师随机出示相应标记。

师:你玩的是什么玩具?它为什么会动?你还发现了什么?

(评析:教师提出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同时,随机出示的标记卡无形中将幼儿自主操作获得的信息进行了梳理、概括和分类。)

3.引导幼儿按启动方式的不同将玩具分放至不同标志的篓子内,并请幼儿相互检验操作的正确与否。

(评析:这一环节的操作对大班幼儿来说没有太大难度,是他们能直观感受到的较为熟悉的内容。教师有意识地“后退”,让幼儿承担检验的任务,给予幼儿更大的自主思考、判断的空间。)

探究惯性玩具的奥秘

1.出示惯性玩具汽车,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师:这个玩具汽车,既没有用电池,也不用上发条,更没有拖拉的线,轻轻一推,它就能开出很远,它是靠什么启动的呢?你玩过这样的玩具汽车吗?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突然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幼儿再次探究的欲望。)

2.个别操作,集体观察,大胆猜想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

师:请你们猜一猜,为什么它能一推就开出很远?秘密在哪儿呢?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动手操作验证猜想的兴趣。)

3.教师介绍分组拆卸的工具及要求。

师:玩具汽车到底是靠什么开得这么远呢,光猜也不行,我们动手拆开看看吧!老师准备了螺丝刀、小盘子,知道怎么用吗?

(评析:分组拆卸玩具汽车是幼儿很乐意参与的任务,但两人分工合作、螺丝逆时针拆卸、有序放置螺丝钉等,都是需要帮助幼儿明确的操作要点。)

4.幼儿分组合作拆卸,观察惯性玩具汽车上独特的惯性轮装置。

(评析:从猜想到验证,这一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高潮。惯性玩具汽车后轮轴上带动着的惯性齿轮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教师不妨多留些时间,让幼儿充分观察和尝试。)

5.集体交流发现,教师进行小结。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和玩具汽车的什么部位连在一起?猜猜它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小结:这就是惯性玩具汽车上才有的惯性轮装置。它的作用就是把惯性力量放大,惯性轮越重,小汽车开出的距离就越远,明白了吗?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幼儿有充分的直观经验想表述出来。教师在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发现的同时,要给予幼儿正确的概念,帮助幼儿将所见所思整理成有效的经验。)

观看视频,拓展经验,了解更多有趣的民间惯性玩具

师:现在的小朋友玩的玩具很多很多,电动的、遥控的,还有声音控制的呢。可是,你们知道吗,在老师小的时候,玩的玩具很多都是不用电池、不用机械的惯性玩具,它们不但好玩,还能锻炼身体呢!你们想知道这些玩具是怎么玩的吗?

播放玩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让幼儿欣赏。

(评析:民间惯性玩具丰富多彩,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上一环节所获新经验的延伸,又帮助幼儿拓展了经验,激发了幼儿对惯性玩具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延伸活动:

1.组织幼儿将拆卸后的惯性玩具汽车重新组装起来,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进一步创设条件,让幼儿尝试拆卸发条玩具,观察其中弹簧圈的构造和作用,培养幼儿大胆猜想、专心操作、细致观察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反思:

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在《有趣的陀螺》这节绘画和操作相结合的美术活动中,色彩缤纷的陀螺让孩子们眼花缭乱,充满了好奇……

本次活动,主要让幼儿通过“玩陀螺、看陀螺、说陀螺、画陀螺、制作陀螺”来感受陀螺转时色彩的变化,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并在玩的过程中体验自制玩具的愉悦和成功感。

说到“玩陀螺”,孩子们在情境游戏活动中都很感兴趣,他们都能各显神通的用自己的方法玩着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们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去思考、观察:陀螺的形状和颜色是什么样的?再看一看陀螺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说陀螺”这一环节中,我运用集体讨论法,让孩子们大胆讨论,说出自己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秘密?(转之前,陀螺有齿轮,转的很快的时候,齿轮线变圆了)(颜色变了)等。“画陀螺”和“制作陀螺”是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我运用讲解、示范法让孩子们了解陀螺的制作过程。(涂色、剪、做)

在大家共同制作陀螺的过程中,部分孩子存在的问题是陀螺转不起来,经讨论原来是陀螺卡片中间的点被弄大了,所以小棒松了导致转不起来。如果改用火柴棒而不用牙签,效果会更好。这是一节比较有趣的美术活动,孩子们玩的很开心,制作得也很开心!

篇10:《充气玩具里的科学》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各种电动玩具及其共同的特征。

2、使幼儿知道电池在电动玩具中的作用以及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

3、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玩具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个电动玩具。

活动进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1、教师扮演师猫头鹰博士,邀请幼儿去电动城玩。

2、幼儿在电动城里选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玩一玩,玩过以后,告诉大家,自己玩的是什么?它会怎么样?

3、幼儿分散按意愿玩,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幼儿进行观察。

4、幼儿交流观察结果。

二、寻找电池。

1、教师提问。电动玩具为什么有的能动、有的能响呢?(幼儿互相发表自己的想法)

2、幼儿自由探索和操作,寻找电池:请你们在玩具身上找找看,是谁供给它们电,使它们动的?

3、幼儿交流探索结果,<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是电池让电动玩具动起来的。

4、请一名幼儿上来将电池拿掉,其他幼儿仔细观察。

5、教师简单小结:看来,真是电池起了作用,电池可以供电给玩具让它们能动、能亮,电池的本领可真大啊!

三、学习正确安装电池。

1、幼儿观察电池,了解电池的基本结构。

2、幼儿初步尝试给玩具装上电池,让它们能再动、再跑。(幼儿尝试装电池,教师巡回观察,不作指导)

3、请一名幼儿上来边操作边讲述,教师引导其他幼儿观察。

4、请没有完成的幼儿再次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教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知道了电池是各种各样的,可以用在很多地方,还学会了正确地装电池,可你们要记得电池用完了以后一定要拿出来,不然会把电动玩具给弄坏的,记住了吗?

四、结束活动。

——教师扮演猫头鹰博士,欢迎幼儿下次再到电动城来玩。

教学反思:

为了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乐于尝试、勤于动手的习惯。设计了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较强的尝试学习活动——好玩的电动玩具。活动主要通过让幼儿各种各样的玩具和不断地探索,一步步地揭开电池的各种秘密,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识电池并学会安装电池的方法。

篇11:《充气玩具里的科学》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

以物代物是幼儿满足自己游戏需求的重要策略,但中班幼儿还缺乏以物代物的经验与方法。进入主题活动“玩具总动员”以来,我围绕主题目标“乐于尝试操作各种玩具,了解它们不同的性能和作用”,选择橡皮泥、纸和扭扭棒等常见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变出圆圆的圈、圆圆的飞盘、圆圆的球这三种形态不同的圆形物体。帮助幼儿积累初步的以物代物的经验,引导幼儿运用以物代物的方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探究领域中提出的“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和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的目标,以及中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我从生活中的“圆”导入,引导幼儿在游戏情境中观察,发现圆的不同形态,并且围绕变化圆的不同形态,设计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激发幼儿对“变圆”的兴趣,感知各种变圆的方法,并以任务、问题呈现的方式递进地引导幼儿探索,不断激发幼儿观察、探究的主动性。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圆形的玩具,感知材料变圆的方法。

2、积累初步的以物代物的经验,体验制作玩具的乐趣。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橡皮泥、扭扭棒、纸若干,笔、剪刀,作品呈现架,自制PPT。

【活动过程】

一、说说圆圆的玩具。

1、谈话导入。

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这是什么?请你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圆圆的。

幼:太阳是圆圆的。

幼:西瓜是圆圆的。

师:许多水果是圆圆的。除了西瓜,还有什么水果也是圆圆的?

幼:苹果、橘子。

师:哟,他能一下子说出两种圆圆的水果。谁能一下子说出三种圆圆的水果?

幼:梨、葡萄、樱桃是圆圆的。

师:除了圆圆的水果,还有什么东西也是圆圆的?

幼:皮球是圆圆的。

幼:还有足球、乒乓球……

师:看来,有许多玩具也是圆圆的。

2、圆圆的玩具。

师:还有哪些玩具也是圆圆的?

师(小结):我们身边有很多东西是圆圆的。

(析: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引出并聚焦话题。对第一个问题,孩子们会有许多种回答,教师要引导幼儿注意表达的完整性,如:苹果和橘子都是圆圆的。或者在幼儿回答时提出挑战:你能一下子说出三个圆圆的东西吗?另外,教师也可适当进行分类,如许多水果是圆圆的,许多玩具是圆圆的,等等。)

二、变变圆圆的玩具

1、第一次探索。

(1)教师出示PPT,情景导入。

师:小动物想要玩圆圆的什么玩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幼儿观察玩具展台及标志。

师:这里有三个柜台,谁能说出哪个柜台是卖游泳圈的,哪个是卖篮球的,哪个是卖飞盘的呢?为什么?

幼:中间的柜台是卖游泳圈的,因为它中间有个洞。

师:大家同意吗?那么另外两个都没有洞,哪个是飞盘、哪个是篮球呢?

幼:第一个是飞盘,因为它是扁扁的。

幼:第三个是篮球,因为它是鼓鼓的。

师(小结):原来飞盘是扁扁的圆,游泳圈的中间有个洞,篮球是个圆圆的球。

(析:这一环节主要创设了小动物买玩具的情景,并通过平面标志引发幼儿观察、发现、区别实心圆形、空心圆形、球体的不同。当幼儿观察不细致时,教师可设疑,如:它们都是圆圆的,你怎么看出这是卖飞盘的,而这是卖游泳圈的呢?为接下来的探索活动打好基础。)

(3)教师介绍材料。

师:现在玩具柜台上都没有玩具,小动物们买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可发愁了。请你来当玩具厂的工人,做出小动物想玩的玩具好吗?

师:看看用什么来做玩具呢?(出示橡皮泥、纸、扭扭棒,并引导幼儿说出这些材料的形状。)这些材料都不是圆圆的,你能做出小动物们想玩的玩具吗?

(4)教师交代要求。

师:请你挑选一样材料做一个圆圆的玩具,做好之后放到玩具展示台上。

(5)幼儿探索,教师巡回观察。

(6)幼儿分享交流。

师:你用什么材料做了圆圆的什么玩具?

幼:我用橡皮泥做了小兔喜欢的球。

幼:我用橡皮泥做了小狗喜欢的飞盘。

幼:我用扭扭棒做了小猫喜欢的游泳圈。

师(小结):原来这些材料能变出小动物们喜欢的玩具,小动物们高兴地买到了想要的玩具。

(析:该环节通过情景引发幼儿用简单材料变圆的已有经验,初步感知用身边的材料能变成想要的玩具。教师需要提取幼儿的操作结果,展示成功变圆的材料及方法。孩子们通常的情况是能用橡皮泥搓成球、压扁变飞盘,能用扭扭棒围成游泳圈等,但基于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已有经验,不同班级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下一步,教师需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挑战。)

2、第二次探索。

(1)情境导入。

师:小动物还想买新的圆圆的玩具,你们能不能用这些材料做出新玩具呢?

(2)出示PPT并交代要求。

教师根据幼儿第一次操作的情况自制PPT,通过动画演示灵活地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小兔想买纸做的球,小狗想买纸做的飞盘,小猫想买橡皮泥做的游泳圈,你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吗?”请幼儿选择纸或者橡皮泥做出小动物想玩的新玩具,做好后放到相应的玩具柜台上。

(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用PPT中的图示具体形象地提出探索任务,引导幼儿看懂图示,复述探索任务,帮助幼儿有目的地探索,避免重复操作。)

(3)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分享交流。

师:你用什么材料做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幼:我用橡皮泥做了游泳圈,我先搓成面条一样的形状,再把两头接起来变成了游泳圈。

师:这里也有一个用橡皮泥做的游泳圈。都是游泳圈,这两个游泳圈做的方法一样吗?

幼:不一样。

师:你能看出这个游泳圈是怎么做的吗?

幼:我觉得这个游泳圈是先把橡皮泥搓呀搓,再压成扁扁的,然后在中间挖了一个洞。

师:原来都用橡皮泥做游泳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做。

师:这里有许多用纸做的球,是怎么做的?我们来试一试这些球搓得圆不圆。(把纸球在地上滚一滚,检验纸球的质量,引导幼儿注意在揉搓纸球时要用力一些。)

师:有谁用纸做出了小狗喜欢的飞盘?请你们来介绍一下是怎么做的。

幼:我把纸撕掉一点,就变成圆盘了。

师:我发现有个小朋友做圆盘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请他上来做给我们看一看。(幼儿现场演示对折后撕半圆的方法。)

师:谁看清楚了他是用什么方法把纸变成飞盘的?

幼:先把纸折一折,再撕。

师:对折以后再撕,撕一个什么形状就会变成圆圆的飞盘呢?

幼:半圆形。

师:哇,这种方法真不错,可以撕得又快又圆。

师(小结):原来相同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变一变,可以做出不同的玩具。

(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重点观察幼儿利用不同材料变圆的方法。不同的幼儿变圆的方法各有不同,比如:在用纸做飞盘时,有的会用笔画一个圆再撕,有的会用剪刀剪一个圆,还有的会对折后撕半个圆……孩子们的方法各有不同,但殊途同归。为了凸显集体活动中分享交流的价值,教师需重点引导幼儿清晰表达自己的玩法,梳理并记录多种变圆的方法,从而使孩子们清晰地感受到同一种材料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变出相同的圆。同时教师可多用情景中小动物的口吻对幼儿进行鼓励、表扬,让孩子们感受到变圆的乐趣,体验探索的成功,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3、第三次探索。

(1)教师交代要求,幼儿探索。

师:这一次你可以试一试别人的方法,也可以继续挑战自己,用新的方法做玩具。(继续根据幼儿上一次操作的情况提出挑战,比如:可以用薄薄的纸来做圈吗?用细细长长的扭扭棒可以做球和飞盘吗?)

(2)幼儿分享交流。

师:你用什么材料做了什么玩具?说说你的新方法。

幼:我把扭扭棒绕来绕去,变成了一个球。

幼:我把扭扭棒卷呀卷,像卷棒棒糖一样,变成了飞盘。

师(小结):今天我们只选了三种材料,就做了自己心里想变的玩具。真棒!

(析:这一环节主要是分享与尝试幼儿介绍的新方法,同时鼓励能力强的幼儿继续接受新的挑战。如果挑战不成功,可以引导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继续探索。)

延伸活动:

师:(出示活动室中材料架照片)这里有很多材料,我想要一把钥匙,你能帮我变吗?我想要吃方方的汉堡包,你能帮我变吗?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出许许多多其他的玩具。

(析:在该环节中,教师可根据本班幼儿在游戏中需要替代物的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利用活动室里的材料进行探索。)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充分遵循“幼儿主体,教师主导”的重要教育原则,选用了孩子们随处都可以见到圆圆的东西,让小朋友了解我们身边存在的圆,孩子们在观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了解圆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

本次活动我设计三个环节,在活动开始部分,我以课件激发幼儿学习趣。在幼儿欣赏课件中美丽的画面同时引出问题:看一看,找一找,你发现什么东西是圆的?形象深动的课件符合幼儿形象直观的年龄特点,有效的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欲望,起到了引发幼儿思维的目的。幼儿讲述时,我不是旁观者,一是“听”。二是“说”。一听孩子们在讲述什么,了解它们的个体差异,对能力强的幼儿提出更高的教育目标;二是找不说话的孩子讲一讲,鼓励人人动口,积极讲述。在第二个环节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了解圆和我们的关系。我准备了图片、实物,以及为了更好帮助幼儿总结归纳前面所理解的知识内容,我还以图谱方式。但考虑得有所欠缺,图谱设计不够儿化、直接形象,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其实“小博士”所说的话已经是引导幼儿对前面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因此图谱也是多余的。但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表达的欲望和活动的积极性尤为高涨,他们能结合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告诉大家生活中圆圆的东西与我们的关系,达到活动的重点要求。在第三个环节,我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操作材料,并分成四组,不同的材料体现层次性,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相应的材料,让幼儿人人动手。根据中班孩子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主动的学习和理解事物,对事物有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这一年龄特点,在活动设计中,设计了根据幼儿猜想选择试验材料,让每个幼儿亲历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为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打基础。活动中我应用运用了发现法、观察法、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突破本次活动的难点,但对操作时间把握不够好,提供给幼儿自己选择实验的时间和空间不够长,但从从活动实录中,还是可以看到孩子们愉快地情绪,较好的完成活动目标。

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圆圆的玩具》含反思这篇文章共12743字。

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不一样的气味》》:中班科学教案《不一样的气味》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尝试用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识别气味,对用鼻子识别气味的活动感兴趣,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科学《不一样的气味》教案吧。

篇12:壁橱里的玩具箱

“上学以后就要把时间花在学习上,要是再整天玩玩具你就要倒退到幼儿园里去了!”妈妈一字一句地说,根本不问马鸣加是不是同意。

原先马鸣加放玩具的地方,现在已经放着一张崭新的写字台,写字台上面还有一层,妈妈说以后可以放一些参考书。

“什么叫参考书?”马鸣加不懂。

妈妈说:“就是对学习有用的书。”

“那现在能让我先放几个奥特曼吗?”反正现在没有参考书,空着多浪费呀!要是放上几个奥特曼,这书桌看上去肯定漂亮极了!

可还没等马鸣加在自己的想象中陶醉过去,妈妈就坚决地摇摇头。

与玩具分别的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了,开始马鸣加很不习惯,一到星期天就在壁橱的门外转,央求妈妈:“让我把那辆遥控装甲车拿出来玩一会儿好吗?”妈妈又是坚决地摇摇头。

“妈妈你怎么这样啊……”马鸣加想说妈妈你怎么这么狠心,可他还不会用“狠心”这个词。

妈妈冷冰冰地说:“要是我不这样,你到现在连奶嘴都没断掉哩!”

“你说什么呀?”马鸣加没太听懂。

慢慢地,马鸣加就不提了,后来也就习惯了没有玩具的日子。再说上学以后他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新朋友之间很少说玩具的话题,那要被同学笑话的,他们一般都说电视里正在播放的动画片,要么就打打闹闹,用身体撞来撞去。

在马鸣加上学半年以后,壁橱里的玩具也就被马鸣加忘记了。

可今天美术老师的一句话,又勾起了马鸣加对他那些玩具的想念。美术课快结束时美术老师说:“下一堂美术课请同学们每人带一辆玩具车来……”

马鸣加放学一到家就直奔壁橱里翻纸箱,他一边放心地翻,一边在想着妈妈会跑来说的话。反正不管妈妈说什么,最终马鸣加只要把老师搬出来,妈妈就没话可说了。他翻着,想着,心里真是快乐死了。

妈妈果然急冲冲跑来说:“马鸣加,你翻什么呀?”

马鸣加慢悠悠地回答:“翻玩具……”

“不许翻!”

“是美术老师让我们带玩具车到学校里去……”

“什么?老师让你们把玩具带到学校里去?”嘻,妈妈吃惊得好长时间都没有声音

马鸣加已经找到了那辆遥控装甲车,从壁橱里出来了:“是啊,老师说下一堂美术课要让我们画自己带去的玩具车。”马鸣加说完就捧着装甲车往自己的小屋里跑。妈妈有些生老师的气:干嘛又让学生去接触玩具呀?儿子好不容易都已经忘记他的玩具了,可现在……

“那你现在也别玩,等到上美术课的时候带去就行了!”妈妈追到小屋里说。

马鸣加早就想好了对话:“我得把它擦擦干净呀!还要熟悉它的结构,不然我会画不好的。”妈妈没话可说了,只好走出去。

那天的美术课,全班三十二个同学带来了三十二辆各不相同的玩具车:丁转转的是一辆中间可以弯曲的蓝色电车;周密的是一辆可以升降的红色救护车;陆军的最棒,是一辆黑色仿真老爷车,还是敞篷的呢……马鸣加乐坏了,他每一辆都换过来玩,一直玩到开始上美术课了,他还在别人的座位上。

这天放学一到家,妈妈就说:“快去把玩具车放好!”妈妈今天好像什么事都没做,就为了这辆玩具车一直等在门口似的。

可马鸣加早晨拿走的装甲车现在却变成了吉普车:“装甲车被同学换去玩一天……”妈妈没办法,只好等到第二天再说。

可第二天马鸣加放学回家,吉普车又变成了赛车:“还有一个同学要换去玩一天……”妈妈知道自己上当了,马鸣加想用这种方法来拖延时间。妈妈越想越生气,便对马鸣加这样说道:“如果你明天再不把你自己的玩具车拿回家,我就把三箱子玩具全部送给楼下的小弟弟!”

这怎么行?决不能让妈妈这么做!第三天放学,马鸣加就乖乖地把装甲车带回来放进壁橱里。

“怎么还不出来?”妈妈在壁橱外面等着。

又过了好一会儿,马鸣加才从壁橱里出来,妈妈看见他低着头,还发现他的眼圈竟有点红。等马鸣加走开了,妈妈再跑进壁橱里去看,只见三个大纸箱还像原来一样,被封得好好的。妈妈愣了愣:马鸣加真是太喜欢、太合不得、太爱护他的这些玩具了!

这件事情让爸爸知道了,爸爸帮了马鸣加一个大忙,他对妈妈说,要是马鸣加在星期天把作业都做完了,就允许他把玩具拿出来玩一下吧?爸爸一说完,马鸣加赶紧看妈妈,不知道妈妈是点头还是摇头。啊!妈妈点头了!妈妈点头了!马鸣加高兴得跳起来,狠狠地亲了爸爸一口,又狠狠地亲了妈妈一口!

上一篇:康师傅校园推广方案下一篇:致王局长的公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