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赏析

2024-05-16

杜甫诗三首赏析(共6篇)

篇1:杜甫诗三首赏析

《杜甫诗三首》赏析

一、望岳

①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__望___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__高大雄伟___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2分)('06徐州市)②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B)('12泰安市)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③写出本诗的韵脚字:__了__,__晓__,__鸟__,__小__。('03邵阳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①“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__巍峨(高大)__的特点。('03河南省)②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03河南省)“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

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11湛江市)高大巍峨

④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遮天蔽日(“巍峨高大”“高大雄伟”)的形象。(2分)('09襄樊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12泰安市)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D)('12泰安市)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②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09襄樊市)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2分)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寓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03河南省)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任意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④画线句写出泰山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3分)('12昭通市)[画线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出泰山雄伟高峻的特点(1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分)。

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06徐州市)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⑥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1湛江市)不畏艰难,勇于攀高的豪气壮志。

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3分)('06百色市)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选择题

①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2分)('06百色市)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②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B)('12泰安市)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③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03邵阳市)A.首联写诗人乍见泰山时惊叹仰慕之情。

B.颔联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割”字突出山之高。

C.颈联写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同时“入归鸟”三字也可看出诗人羡慕鸟归,意欲归隐的心愿。

D.尾联中“会当”是“该当,应当”的意思;“凌绝顶”富有雄心和气概;“小”有俯视一切的信心。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____ 而_____,时间是从_____至______,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远、近

朝、暮).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_____,颔联是_______,颈联是______,尾联是________。(远望、近望、细望、俯视)

二、春望

①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山河 到 草木花鸟。(2分)('05黄冈市)②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04扬州市)感时忧国,思念家人。

③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07浙江省)忧国思家的情怀。

④诗歌表达了诗人__忧国伤时、念家悲己。__的感情。(2分)('12荆州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①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所望所感都缘自“

“国破”或“破”

”一词,透过这个词,我们读出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2分)('11仙桃市)②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破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满目凄然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2分)('11黄冈市)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2分)('09滨州市)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如此惨象,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④“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表达作用。('04扬州市)用词凝练;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⑤本诗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12乐山市)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1分),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1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什么?(2分)('09滨州市)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07浙江省)

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②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2分)('12荆州市)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12乐山市)“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1分),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1分)

②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2分)('05黄冈市)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2分,画面描写、揭示含义各1分,意同即可)③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2分)('11黄冈市)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选择题

①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11仙桃市)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②对《春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2分)('09沈阳市)A.这首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C.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D.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篇2:杜甫诗三首赏析

《望岳》中考题集锦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望 高大雄伟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3、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4、“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5、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

,时间是从

,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远、近

朝、暮

6、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____,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__。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

7、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诗人早年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远大抱负

8、首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齐鲁青未了”既写出了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又写出了泰山的秀美。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岱宗夫如何”是什么意思,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4分)答:“岱宗夫如何”的意思是: “齐鲁青未了”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和气概?(2分)答: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7-8题。望 岳

杜甫望岳中考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 未了: ②会当凌绝顶 会当: 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 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山东省枣庄市)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2分)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

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海南省)望 岳 [唐]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7.“造化钟神秀”一句写出了泰山 的景色。(2分)1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说说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 怎样的豪情?(3分)答:

(江苏省宿迁市)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6分)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尾联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2分)

(2)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4分)(山东滨州市)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2分)

8.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什么?(2分)

【2013年•河南省 】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5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2分)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4答案:忧围伤时、念家悲己(意思对即可,2分)5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2分)

6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每问1分,共2分)

八、赏析《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

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

的强烈思念。

答案:抵万金

妻子儿女

2、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答案: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3、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4、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答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5、“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案:“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6、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6、《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望”的内容是:____,____;“望”中所想的句子是:_____。

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7、《春望》一诗的主题是____;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

答案:伤感国事,怀念家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8、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9、对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A)

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爽心悦目。

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

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______,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_____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2.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3.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4.“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答案:

1.老翁逾墙走;存者且偷生;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2.A 3.三男邺城戌

二男新战死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4.„„新战死‖„„无完裙。‖„„

第一层:三男全被征。第二层:家中情况。

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5.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用原文填空:

①、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②、描写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③、描写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石壕吏阅读答案

④、最能概括凄惨情景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3、对这首诗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歌颂老妇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

B.诗歌表现诗人支持朝廷进行的平叛战争。C.诗歌反应诗人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同情。D.诗歌鲜明地揭露了对统治者的残暴。

4、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体现了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B、“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人已被官吏抓走了。

C、全诗塑造了盛气凌人的恶吏形象和饱受欺凌的老媪形象。其中,老妇是本文塑造的主要人物。

D、本诗既抒发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

5、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哭”,两个“一何”都是“多么”、“那么”的意思。

B、“存者且偷生”中的“偷生”就是“偷活”的意思。C、“一男附书至”中的“书”即信,家信。D、“夜久语声绝”中的“夜久”意为“整夜”

6、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是:()

A.“有吏夜捉人”是全诗的起因,寄寓了诗人的批判之意。B.“请从吏夜归”意为“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家去”

C.“如闻泣幽咽” 不仅写出老妇被捉,媳妇哭泣,也写出诗人夜未能入眠。D.“老翁逾墙走”表现了老头害怕地闻风而逃之情。(4)本诗中的诗人“暮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了“有吏夜捉人”的全过程,亲耳听到了老太太的诉苦,可是他一言不发;第二天“独与老翁别”以后,也未发一句感慨议论。全诗几乎是纯客观地记叙了一夜的见闻。诗人何以如此沉默?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2、写出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坼:__________________ ②乾坤: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凭轩:___________________ ④涕泗: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用原文填写。

⑴诗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的诗句是。

⑵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的诗句是。

14、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表面写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实意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B、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写景壮阔。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15、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早先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4)本诗中的诗人“暮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了“有吏夜捉人”的全过程,亲耳听到了老太太的诉苦,可是他一言不发;第二天“独与老翁别”以后,也未发一句感慨议论。全诗几乎是纯客观地记叙了一夜的见闻。诗人何以如此沉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4)杜甫是一个忠君爱国的诗人,国家危机的时候,该牺牲的牺牲;可另一方面又深深地同情人民大众,不能再让这家人做出牺牲。作者处于两难境地,实在无话可说。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陶渊明曾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说:“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本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6 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阅读答案:

1.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2.D 归园田居http://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在横线上默写原文。2.“愿”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衣服被“夕露”沾湿了,为什么“不足惜”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阅读答案

4.此诗的语言风格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 解析:

1.略

2.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作者不在意夕露沾湿衣服,因为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远离了污浊的官场。4.平淡自然

阅读《使至塞上》一诗,完成22-25题。http://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2.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最能够体现出这个特点的诗句是()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阅读答案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7 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2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25.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阅读答案:、22.C23.D24.B25.D 《使至塞上》中考试题集萃

1、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表达了

的感情。

诗人自己

诗人孤独、思乡

2、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

美。②美的具体表现:

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8 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3、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这两句诗写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感

4、、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 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2.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 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阅读答案: 1.B;2.D 9 【2013年•四川省乐山市】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9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答案: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10“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54.(2011·广西省河池市)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8.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情。(2分)

19.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2分)

【答案】 18.思乡

19.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28.(2010·云南省曲靖市,10,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10(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2分)【答案】

(1)(1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2分)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2014年山东省日照市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尾联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2分)

1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3分)答:

(二)(5分)13.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思乡 评分:每空1分,共2分。14.“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评分:本题共3分,表现手法、景物特点、思想感情各1分。2014年湖北省襄阳市

(一)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完成10-11题。(4分)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0.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 之情。(2分)1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2分)答:

(一)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4分)10.(2分)每空1分。叙事;思乡。11.(2分)“随”字用得好,(1分)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1分)38、2009年湖北省孝感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6.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和

融于一体。(2分)7.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6.家国之恨 身世之悲(意近即可,2分)7.A(2分)

1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解答问题。出自八年级上课内必背诗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1)、诗歌以“

”和“

”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2分)(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 后的憔悴悲愁之绪。参考答案:(1)、夕阳迟

欲暮时(2分)

(2)、B(2分)

2.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心情愉悦,雅兴非常。

B.颔联中,“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C.颈联“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D.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3.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人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C、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篇3:《杜甫诗三首》教案

以激发兴趣, 启发、引导学生自学、合作探究为指导思想;以师生互动, 指导学生诵读、讨论、感悟、适时点拨、为主要教法;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要求学生充分预习, 利用图书、网络资源广泛收集学习资料、,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积累古诗文知识, 完成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默写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提高诵读和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预习掌握注释内容、找出疑难问题。主要用用点拨法、诵读法、讨论法。

重点、难点、疑点:

1.重点:反复诵读, 体会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

2.难点:

(1) 引导学生与古代作者对话,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诗的时代背景。

3.疑点:第三首诗的结尾, 诗人怎么没有被抓走?

教法、学法

教法:以指导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 适时点拨、引导、启发, 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学法:充分预习、收集相关资料, 在理解基础上背诵积累古诗文知识。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充分预习、搜集作者生平和作品资料, 了解写作背景, 在疑难处作标记。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望岳》、《春望》。

教学内容及步骤

1.导入

(方法:设置情境法。由杜甫在文化史上的杰出成就导入。并板书课题、作者。)

(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2.课前热身

(方法:多媒体展示。)

(目的: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积累文学常识, 为全面理解课文作准备。)

(1) 杜甫简介。

(2) 写作背景。

3.诵读、整体把握

(方法:先诵读感悟。然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明确)

(目的: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望岳》是早期的作品。热情赞美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 抒发了诗人决心登顶的壮志。表现了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极富哲理性。

《春望》由“望”着笔, 情景相融。抒发了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石壕吏》是叙事诗。表现忧国忧民的感情。

4.研读《望岳》

(方法:充分的读, 结合生活实际谈感悟。先让学生发表意见, 再及时地引导、明确)

(目的:探究诗意、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培养合作、探究感悟能力。)

诵读、背诵, 积累语言

小结学习诗歌的方法

明确:朗读———解读———品读———诵读。

5.自读《春望》

6.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石壕吏》

教学内容:

1.导入 (设置情景式)

杜甫为什么被后人称为“诗史”?

他的诗中包含了大量的社会历史内容。在他的“三史”、“三别”中表现尤为突出。

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 结合注释, 通读通译课文。

(2)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石壕吏》是叙事诗。主体部分是第3段, 老妇人的“致词”。全文前四句:“致词”的由来, 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全文后四句:尾声, 暗示老妇人被差吏抓走。诗的内容叙事、有抒情色彩。流露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全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 揭露了官吏的横暴, 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3.佳句赏析

“有吏夜捉人”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这两句独立成段。作用:强调了吏呼的怒, 妇啼的苦, 并统领后文。

4.合作探究

(1) 老妇含泪“致词”, 从哪些侧面揭露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2) 《石壕吏》的构思艺术?

5.归纳总结, 提领全文

(1) 概述课文内容。

《望岳》写望东岳泰山。表现诗人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报负。

《春望》写诗人看到京城被叛军焚掠一空的荒凉景象和诗人的感时、恨别, 表现了诗人爱国、爱家的美好情操。

《石壕吏》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 揭露了官吏的横暴, 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2) 写作技法:

(1) 《望岳》诗篇气势雄伟、豪放, 表现了诗人卓越的创作才能。

(2) 《春望》深沉凝练。

(3) 《石壕吏》构思巧妙, 语言精练。

() 主旨:

(1) 《望岳》写望泰山, 希望凌绝顶而小天下, 以抒雄心壮志。

(2) 《春望》通过眺望长安的破败景象, 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 忧国思家的感情。

(3) 《石壕吏》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 揭露官吏的横暴, 反映人民的苦难。

6.质疑、解疑

(方法: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目的:培养质疑能力。)

诗人怎么没有被抓走? (诗人是朝廷命官。)

7.板书设计:

略。

8.课堂活动

(1) 改写、表演

2) 飞行连诗

(活动方法:给字连线成句, 组成杜甫的诗《江南逢李龟年》。)

篇4:《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及通过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3.掌握诗中的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

4.背诵默写三首诗。

第一课时

【文学常识】

1.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唐代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2.作者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10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3.背景介绍。

《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此时,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4.关于《秋兴八首》。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秋兴》是大历元年(766)年秋天,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本课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自主学习】

1.生字注音。

萧(xiāo)森 孤舟一系(xì) 急暮砧(zhēn)

2.理解下列字词的意义。

①玉露:白露。②萧森:萧瑟阴森。③丛菊两开:第二次开放。④催刀尺:赶裁新衣。⑤砧:捣衣石。

【自主思考】

1.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玉露、枫林、江间波浪、塞上风云、捣衣声。表达了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明确:“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只有人才会悲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有了同样的情感。

3.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

明确:“催刀尺”即催动刀尺。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急暮砧”,傍晚时分,砧声四起,声音急促。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第二课时

【写作背景】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本课选读的是第三首,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自主学习】

生字注音。

壑(hè) 朔漠(shuò) 青冢(zhǒng) 省(xǐng)

载(zǎi)

【自主思考】

1.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怨恨。

2.请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一个“群”字,点出了山的簇拥与集中、一个“万”字,点出了山之多。这句诗刻画了一副雄伟的图景!山本来是静态之物,在这里却是起伏连绵,延续不绝。“赴”本是形容人的词汇,但作者却用拟人的手法来比拟群山,从而把千山万壑写活了,让群山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更使得群山万壑具有人的情感,写出了群山想急切前往荆门拜谒王昭君之墓的情态。

3.《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颔联写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这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王昭君一生的遭遇。颈联从王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王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

4.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明确: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第三课时

【写作背景】

《登高》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端,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自主学习】

生字注音。

渚(zhǔ) 萧萧(xiāo)下 繁霜鬓(bìn) 潦(liáo)倒 浊(zhuó)酒杯

【自主思考】

1.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2.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做具体分析。

明确: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迟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既对偶又精确。

篇5: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的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沉鱼是形容西施之貌,西施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觉得西施太美丽了,都自行惭愧地沉到水底不敢出来。所以西施才的此称号。

落雁是指昭君。昭君出塞之时,想到此生即将远离故土,不禁心中悲切,于是拨动琴弦,奏起了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悲壮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

闭月是指貂蝉。传说貂蝉午夜拜月时,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

羞花是指杨贵妃。传说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当然,现在想来,杨贵妃即使足够美貌,也不会让花羞于抬头,只是因为她恰巧碰到了含羞草,所以才会得此美称。)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

1.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2.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而写的诗歌。简单说就是借古人古迹来抒发自己的胸怀。(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标题)

四、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并说说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确: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赏析诗歌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这里用一个“赴”字,就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评析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地杰人灵,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且不平凡的女子。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作者在此咏江山之奇绝是为了烘托昭君之奇美。此外,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就说明了昭君在作者的心目中的地位绝非一般,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那雄伟的山川已经是昭君坚强的性格的象征了。所以作者写群山万壑一齐奔赴昭君村,其实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写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对照。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黄昏”一词在这里,不仅是指时间,似乎更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漠漠无边的黄昏天幕。“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这轻轻两句,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和沉重之感。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颈联——由咏史转向了抒情与议论,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春风面”、“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点明全诗主旨。

这首诗的主旨是写昭君的——“怨恨”。并未直接写她的怨恨,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来引出——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一怨 :有倾国倾城之色,入宫却不得宠幸。二怨 :远嫁异域,怀念故土,却生不能归,最后将感情推向高潮。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昭君虽死,其怨难平,千年以来,胡地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怨恨”,就是怨自己远嫁,恨汉元帝无知遇之恩。“千载”,则点出乐曲流传时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此耳杜甫亦借琵琶之怨表明对朝廷的不滿, 杜甫的一生境遇与昭君相似, 所以昭君的不幸, 正是杜甫的不幸;昭君的怨, 正是杜甫的怨。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杜甫西入长安,羁留十年,终于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而触怒唐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杜甫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我们设想一下,此时杜甫心中会是何感受? 无辜被贬,心中当然怨恨。身为臣子,即使心中有怨,也不能明说。所以便借昭君之事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怨恨。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昭君和杜甫都是因为什么名留史册的?

昭君——美貌,是一个(绝代佳人),而杜甫则是凭借他的满腹才华(才华横溢)。

二人的遭遇又有何相似之处?

昭君的美貌不被其他人所容,(入宫见妒),而杜甫的才华则被其他臣子所嫉妒,(入朝见妒)

昭君因元帝的(画图省识)而(远离汉宫),而杜甫则因皇帝的(不分忠佞)而(无辜遭贬)。

二人的结局又有何相似之处?

昭君在汉宫时,因为奸佞小人的从中作梗,得不到皇帝的宠幸,远嫁塞外,死后也没有归葬故里(身死异国),最终只能(环佩空归);诗人自己也是因为忠贞于朝廷而遭到排挤,以至于“(飘泊西南)天地间”,诗人身在夔州,虽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时局动荡不安,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加上时局的动荡不安,仍是(有家难归)。诗人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由此可见,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是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是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千载之怨,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六、归纳主旨意蕴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似。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主旨: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七、小结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篇6:杜甫诗三首

一、第二单元唐诗欣赏,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李、杜二人是唐代诗坛最耀眼的两位明星,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想像丰富,比喻奇特,笔法夸张,韵律流转华美,在人教必修3编写说明中明确欣赏这些作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本单元所选的诗歌,情感的抒发都是含蓄的,这就需要我们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情境中细细体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首先要抓好朗读和背诵,比如读《蜀道难》要高亢激昂;其次要发挥想像和联想,不仅要把诗歌描绘的景物、事态还原成脑中的图画,而且要设身处地,感受诗人在此种情境中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

二是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古人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诗序》)。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是抓好朗读和背诵。朗读和背诵,对于诗歌教学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诗歌本来就是宜歌宜咏的,朗读和背诵,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检验理解水平,巩固理解成果。另外,对诗歌的理解,不是单纯的课堂讲解所能完成的,有时还需要学生更多社会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参与。这样,背诵本身还具有贮存功能,可以留待诗美的缓释。

在初读感受过程中学生对本诗类别情感已有所了解,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品读诗情,学习诗法。咏史怀古类诗作本是作者借古抒情,而我们又是在品读古人诗作,其实都是在历史中穿梭,诗人在穿梭中表情,我们在穿梭中悟情。鉴于此,咏史和怀古类诗的鉴赏主要是回味的过程。回味诗之史实,了解内容;回味诗之作者,读懂感情;回味诗之感情,读透诗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全诗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2、能力目标:赏析诗歌,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3、情感目标:把握诗人借古伤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感

4、本课的教学重点:诵读指导、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5、教学难点:赏析借古讽今,怀古伤己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1、史实分析法;

2、知人论世法,3、比较分析法。

完成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并且及时进行阅读训练。用高考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迁移能力。最后以作业引导探究。

白居易云“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结合杜甫和李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目的是引发学生思考个人生际遇的不同对社会苍生的情感也不尽同,从而深刻体会“老杜爱君,事前则出以忧危,遇事则出以规讽,事后则出以哀伤”的崇高思想境界。

诚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教材不过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让孩子以自己的认知结构去同化,顺应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把自己融入诗境。在情感的冲击中获得境界的升华,在感性的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归纳,获得一定的规律方法。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将课堂与课外,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广泛而紧密地结合起来,语文就变得生动而且广阔了,语文学习也变得深刻而且快乐了。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A、理解领悟法: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汉元帝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咏怀古迹其三》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 2.内容:缅怀王昭君;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字词正音 1.注音

万壑(hè)赴(fù)荆门 明妃(fēi)朔(shuò)漠 青冢(zhǒng)

(四)、诗歌分析

1、朗读的时候整体感知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的词语。明确:“怨恨”

2、诗歌分析

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① :奔赴,表达群山奔赴的气势。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千山万壑写活了,它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②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明确:

1、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明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3、“千山万壑”如此气势豪迈的地方一般是用来写英雄出生之地,而在此却写一个柔弱的女子王昭君的出生之地,有何意味?(借高山大川之雄伟气势来衬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③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④紫台:指汉宫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明确: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紫台与朔漠、青冢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地的荣华与死地的荒芜形成强烈的对比,衬托出悲凉的气氛。“连”字写出出塞之景,“向”字写出思汉之心。

译: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⑦画图:汉元帝按图招幸宫人,工人都贿赂画工,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被画工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后来汉与匈奴和亲,令王昭君远嫁,汉元帝才得知其为宫中第一美人,传说因此杀了许多画工。从这里可以看出汉元帝的昏庸,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此是很怨恨的。⑧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⑨“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容颜之美丽。⑩“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空”:徒然

明确:“ 月夜魂”与“春风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将生前的美貌与死后的月下孤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王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不同色彩的六个字中。此句文字对仗工整,又蕴含着无穷的感慨:生前已经错过了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译:凭借画工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容颜,昭君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

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传说王昭君在匈奴曾作怨思之歌,感叹在汉宫受到的冷遇。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心中的怨情。“千载”点出乐曲流传时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

五、体会作者与王昭君情感共鸣

本首诗题为《咏怀古迹》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明确: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具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华州司功。

王昭君也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远嫁异乡,流离不得归,身死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不相似,显然作者是在怀古伤己。

因此,杜甫借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漂沦的悲苦情怀。六,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2、对比鲜明,对仗工整

七、课后作业

上一篇:药品的市场营销方案下一篇:歌曲创作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