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有关的优秀作文:回望

2024-04-14

与有关的优秀作文:回望(精选8篇)

篇1:与有关的优秀作文:回望

日子一天比一天近了,掰掰手指,就能把剩下的日子点清,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一年中,我们又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接触了各式各样的物,感由心生的情。

还有几天,这一年就过完了,时间无声,日复一日,到底,还是时光飞逝啊,仿佛昨天才是初一的开始,而今日初中已过半。

回首2017,我看见了什么?是一天天碌碌无为的把日子混过去,抱有侥幸心里,还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其实,无论这一年中,你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和生活,无论这一年中你是后悔还是无奈,对于此时的你来说,那些都已经成为过去时,已经不能改变了。

也许在今年的开始,在去年的尾声,有人曾许下过要努力奋斗的愿望和目标。如今,一年就要过去,360多个日日夜夜,你是否还记得那个满腔斗志的自己,对自己的将来做出的承诺?也许你已经忘记那个面对种种诱惑,却毫无自制力的自己。年初的那个目标,到了现在,你实现了吗?如果实现,那的确是可喜的,若没有实现,不精应停下前进的脚步,好好反思反思,这一年中你自己曾经做过什么。而思虑过后,还要将自己原来的“恶习”继续下去吗?

甚至可以预想,在几天后的新年中,有人会将自己放纵的醉生梦死,而有人却能做到劳逸结合。

新的一年,标志着新的开始,每一天太阳的西落东升,不就是新的开始吗?一年有成百个日日夜夜,也就是说,我们曾面临过无数个新的开始。然而,又有谁能把握住这溜走在指缝中的机遇。其实,有那样的人,而他,却不是自己。

其实,时间真的很快,转眼间,我们就将会再次相约在明年的此时。还愿,在那时的自己,会对所做的事而感到自豪,而非后悔。

2017,真的很美……

一月,家长们忙于准备年货,而我们,忙于迎接期末。那时的我,还是初一的学生,而那次的考试,是总结,总结初一的学习生活;是希望,希望能拥有一份满意的答卷;是期望,期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更上一层楼。

六月,月初。迎来了中学阶段的第一个“六一”,这也就意味着,那种小学的无忧无虑,逐渐随着时光而流逝,我们也想尽情的笑,却发现裂开了嘴角,却不是原来“狂笑”,原来,那种在“童年”的东西正在悄无声息的离去。六月下旬,我们又陷入了紧张的复习阶段。忙吗?忙!累吗?累!放弃吗?不放弃。——这便是我们的回答。

九月,经过了两个月的漫长等待,终于 我们又聚在一堂,又见到了那些熟悉的面容,我们只觉得分外亲切。也许谁与谁之间还存在着小小摩擦,但我们曾有多少天,多少时间,那样蜜一般的黏在一起。多多少少会有磨合,但只有在彼此接触的过程中,逐渐相互适应,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

现在,每天的学习与压力,使大多数人不得不抬起头,向前进。很快,我们将面临地理、生物结业考试,这将会刷下一批不思进取的人,它会使我们第一次近距离的感受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如此这般。也许有人又会——忙吗?不忙!累吗?不累!苦吗?不苦!放弃吗?不放弃!这便是我们坚定地回答。即使再苦再累,那也是一阵子,这阵子不苦不累,那就会苦累一辈子。

日出东海,日落西山。太阳永远不会落下,然而,过去的日子终不会来再来,就算将往事望个透彻,不如将现实做得漂亮。

2017,总算没有浪费。

作者:7.3唐馨甜

来源:济南汇才语文组

篇2:与有关的优秀作文:回望

陶丹

不知是时间太瘦还是指缝太宽,近两年总是觉得时间匆匆,走过的岁月无暇回首便已成往事。每每稍有感触,碍于生活的琐事便就此搁浅。偶尔翻看曾经的记录,从学生到老师,再到家长,身份越来越复杂,经历越来越繁多,文字却越来越少,才猛然发现,曾经的执着,一如盛开的玫瑰,随着岁月的冲蚀,脱落了刺,萎缩了干,凋零了花,只剩弥留的馨香。

紫陌红尘拂面来,一语惊醒梦中人

自从女儿上了小学,全家人都忙活开了,从早到晚围着她一个人转。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无可厚非,但习惯的养成更重要,所以女儿的作业我只负责签字,心想如果有错误老师的教育会比家长来得更有效果。还好,一学期很快过去了,女儿的学习也没让我失望。期末家长会我也因自己班级的种种事务而早早离场,刚出教室遇见女儿的数学老师,我客气地打了招呼:“李老师好,我是xxx的妈妈……”老师先是惊讶,还没等我说完话:“一直没联系过……”我面露尴尬,急忙找各种理由解释。

晚上回家,我把这事告诉家人,家人却将矛头指向了我,嫌弃我没能见机去拜访老师,而且幻想着女儿以后会遇到的种种麻烦。我确实有点心虚,但想想自己当老师这么多年,这种小心思完全是多此一举,家长也只是图个心理安慰罢了。即使勉为其难地做了,岂不是给我这个当老师的脸上抹黑?就这样一直拖到了第二个教师节。早上好不容易上完两节课,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坐回办公室,打开手机,眼前纷纷呈现出家长发来的温暖祝福,所有的疲惫和不快瞬间消散,此时的感动就更不必言说了。其实当老师也就这么点出息,能被学生喜欢,家长尊重这是多么高尚的荣誉啊。由此及人,我怀着满腔热情给女儿的数学老师也发了条短信,过了一会老师打电话过来,说了一些女儿昨天作业的种种问题,错误太多,家长不配合,即使工作再忙,孩子的学习也不能不管等等。我一时语塞,不知道该如何解释,多年的老师经历都是我批评家长,今天却彻底地感受了被批评的滋味,而且这种莫名的委屈竟然不自觉地持续了好久,每当稍有闲暇就会在脑海里翻江倒海,有时也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拜访的问题。随着十一的即将来临,我终于在家人的怂恿下走上了突破自己底线的道路。记得节前的一天下午,我打电话给老师,含含糊糊地说想去老师办公室坐坐,结果竟意外地遭到了拒绝。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动机,没有经验的举动差点酿成无法挽回的错误。

正在上传... 是啊,作为一个家长,我常常在想,在老师的心目中“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应该从未动摇过,或许只是一个语气一句话,让人误解,与其用更多的心思揣摩老师的想法,不如花更多的时间提高自己的认识,教育自己的孩子。教育的确是一门艺术。教育的效果不完全取决于学业的精通,也不完全取决于敬业的程度,有时只是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引起别人的无限遐想,甚至给彼此造成多多少少的伤害。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是否也多多少少给家长留下过无尽的揣摩而让其蠢蠢欲动呢?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一直觉得老师是坚毅与柔弱的交融,外表像藏着一千只猛虎,殊不知,内心深处却常常在细嗅蔷薇。那次中午放学,班上一个学生利用午休时间在篮球场打球,不幸被校长撞见,被要求通知班主任并说明情况,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见了我只字未提此事,,更别提主动承认错误了。我压着火气把学生叫到办公室:“中午打球了?”“嗯。”“经常这样吗?”“嗯。”“知道学校的规定吗?”“嗯。”“你为什么不回家?”“不想回家。”“你能好好说话吗?”“我就是在好好说话呀。”本想和颜悦色地解决问题,没想到学生的态度让我怒火中烧。我叫来家长,尽管僵持了一下午,学生的态度依然如故,他认为自己就是好好说话,而我对他说话的语气却甚是反感,至少不是一个学生回答老师的态度。此刻我的气愤,家长的懊恼,学生的不解凝聚成的杀伤力对三方都造成了不小的伤害,直至放学我们都没有互相让步。我想确实该放弃这个学生了。

第二天早上来校,他没有理我,我也没有理他,尽管心里有千万种期待,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还是显得苍白无力。我故作镇定地上完课,又绞尽脑汁地思索现在孩子的想法而不解,只能发出无限惋惜。我想这应该就是以后的常态了。这一天我都在艰难地适应放弃这个学生的节奏。下午放学我刚出教室,身后被一个声音喊住了:“老师,对不起,我不应该那样对你说话。”他深深的向我鞠了一躬,我的脸也唰的地红了起来。我想他这一天应该比我过得更痛苦,一个倔强的男孩到底要经过怎样的思想斗争才肯向我低下一向高傲的头。我不知道他的道歉是自愿,还是被我作为老师的所谓“权威”驱使所然,但在这一刻,我的心里才是充满了懊悔。想如果我能多点耐心,收敛点脾气,他们一家昨天应该有个温馨的夜晚,他今天也会像其他学生一样认认真真地听课,开开心心地玩耍。

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我作为一个老师,更应该用自己真切的言行感染学生的言行,然而在他们不曾理智的言行上又留下了多少我的影子?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

清明时节回老家,虽无雨纷纷的感伤,但面对曾经熟悉的故土,儿时的画面不禁浮现眼前。那天与朋友相约踏青,她指着远处模糊的身影问我是否认识,我一时惊诧。走近了,那斑白的两鬓,憔悴的面容,安然自若的神情一下子在我眼前定格。“那是高老师,还记得吗?与我共事过,几年前儿子因情路坎坷自寻短见,做母亲的就变成了这样。不教书已经好多年了,现在在后勤帮忙,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朋友向我娓娓道来。当我们靠近,她突然站起来,与朋友寒暄了几句,看着我若有若思的样子。“高老师,我是……”还没等我说完, “别说,让我猜猜,你是……”二十多年了,只带过我一年的英语老师,竟然还能熟练地说出我的名字,这又是一种怎样的震撼。初中毕业后,忙于功课再也没有回过学校,虽然偶尔想起以前的老师,也只是在脑海里浮光掠影罢了。近几年我教了初中,又做了班主任,对初中老师的思念就更深了。即便如此,也只是在闲暇时光增添一些曾经的回味,竟没有勇气主动和老师联系过。看着老师缓缓地诉说着曾经的回忆,那种享受的样子,我的眼眶一下子濡湿了。

回想自己坎坷的教育生涯,从县城到省会,从高中到初中,所带过的学生应已数千计了吧,短短十余年的时光,我到底还记得几个学生的名字呢?前几年离职后,每逢过节有学生发来短息,有的说美好的大学生活,有的谈对高中生活的怀念,我也只是表面应付而已,其实早已记不起他们的模样。后来换了号码也就将那段记忆尘封起来,到现在也已记不起一个学生的姓名,唉,这又是何等的悲哀啊!

岁月无情人有情。曾经的遗憾已随风而逝,那些年那些轰轰烈烈的想法也被时光磨蚀殆尽,回望初心,回望光阴流转的岁月,回望我三位一体的身份,我只愿以后的生活多一份温和,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来日的回味。

篇3:与有关的优秀作文:回望

关键词:学校德育课程,直接德育,间接德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原则有如下规定: (1)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 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 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 深入浅出, 寓教于乐, 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 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 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 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 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2) 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 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 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 自觉遵循道德规范。而对其思想建设的任务这样规定: (3) 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 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 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 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 (4) 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 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未成年人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 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引导未成年人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 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这些规定体现了我们改革道德教育的理想和对德育时效性的追求。实际上, 新课程改革从1999年开始到现在已经进行如火如荼, 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无论在课程的基本培养目标和要求还是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实施等各方面都有系统的规定。其中包括了德育课程的改革, 尤其是现在的教材编制很能体现教育和日常生活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原则要求。欣喜的同时一直在思考, 尤其是对德育课的开设有所疑虑。显而易见, 道德教育是必要的, 古往今来的思想家教育家都曾专门谈到道德教育, 而且在很早的时候, 国内外都开设了专门的德育课程。时至今日, 教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我们国家, 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教育和课程改革。可是教师们还是很有困惑:为什么自己的苦口婆心就抵不过校外社会的影响和诱惑呢?德育的效果是否真的因此而提高了?德育课起到作用或者起到多少作用了呢?我们是否有必要开设专门的、直接的德育课呢?这是新阶段我们德育工作应进一步思考的一个矛盾性新问题。

一、回望历史——学校德育的发展历程

道德教育的发展可以说历史悠久, 专门的学校德育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概括来说, 学校德育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习俗性的德育

这是指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作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习俗性德育主要是在学校教育产生以前, 原始社会中存在的德育形态。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有两个:第一, 原始社会中维护氏族、部落的调解或操作是整个社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道德教育成为维护社会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时是教育的核心内容, 并且是人人参与, 具有全民性;第二, 由于劳动、生活和教育是一体的, 所以道德教育存在于习俗中, 儿童通过参加宗教或节日仪式、歌舞、竞赛等形式接受道德教育, 具有很强的生活性。

2.古代学校德育

这主要指奴隶社会、封建生活的学校德育。这个时候的统治阶级更加有意识的进行德育, 因而德育具有阶级性, 因为科学发展缓慢, 因而又具有神秘性和经验性。第一, 在古代社会, 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受制于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 社会很重视道德教育, 古代教育就等同于道德教育。第二, 神秘性, 是指学校德育带有“宗教或类宗教的特性, 这是指在许多国家的许多地区, 包括德育在内的全部学校教育都从属于宗教组织。中国是个例外, 但将儒学神秘化, 有“类宗教”的特点。第三, 经验性。有两层含义:从德育实践的角度看, 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基本是采取分散的师徒授受的方式进行的, 德育内容实际就是对宗教或圣贤经典思想的解释、理解与实践;从教育思想的角度看, 由于心理学、教育学的时代尚未到来, 这一时期的德育思想多经验、猜想, 而少理论论证。

3.近代学校德育

主要指18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本主义大力发展的阶段。近代德育表现出不同于古代的四大特征:第一, 学校德育的世俗化。由于资产阶级掌权, 学校教育与宗教教育分离, 出现了世俗化的趋势。第二, 学校德育的民主化。随着整个社会政治民主化和教育体制民主化的进程, 学校道德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对象、教育过程等方面也体现出一定的民主化特征。第三, 学校德育的组织化, 主要指以班级授课制为代表的近代教育体制的出现。以班级授课为契机, 学校德育在效率上有了很大提高, 学校成为进行德育的重要场所。第四, 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含义有二:道德教育脱离宗教而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现实领域;而伦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的发展为学校德育问题的解释与解决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可能, 德育成为科学事业的组成部分。

4.现当代学校德育

是指20世纪初以来的学校德育。这一时期的德育除了继承近代学校德育的世俗化、科学化、民主化的传统外, 还主要产生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 理论与探索的特征。这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的出现, 另一方面由于科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 德育理论与实践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第二, 寻求平衡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道德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平衡;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平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德育体系的平衡;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德育的平衡。第三, 全球化的特征, 无论在影响、主题方面都具有了全球化的特征。

以上就是学校德育的整个发展历史, 我们看到国家和学校所进行的德育在漫长的历史中发生了很大变化, 取得了很大进展, 到近现代主要表现为直接的道德教学, 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教育对象, 提高了教育效率。

二、思考现实——“直接德育课”的局限

开设专门的德育课, 实际就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所进行的直接道德教育。其潜在的理论假设是:道德是可分成不同的部分不同的条目来教授的。和它相对的是间接德育, 是指在其它学科教学或生活场景中进行的道德教育过程。我们国家主要采取的是直接德育的方法, 而很多国家则通过人文学科和非专门学科进行道德教育。客观地说, 直接德育课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间接德育的存在也非常必要, 因为德育课程有以下特殊之处:第一, 在教育目标和对教育目标的反应方面。德育课程的目标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 而是要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态度, 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 这使得德育具有复杂性和很大挑战性, 这些任务不是单纯的直接德育课就能完成的。第二, 在教育内容及其计划和安排方面。道德教育也可以有一整套的知识体系, 可是德育教材既要诉诸人认知的因素, 更要通过情感和行动的体验去实现, 所以其它学科, 综合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等在道德教育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而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也及其重要。第三, 在教育活动尤其是教学活动的方式方面。道德教育绝非直接讲授就能奏效, 必须采用适合道德学习的特有的方式和途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日益灵通, 德育愈来愈生活化日常化, 间接德育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我们国家向来重视道德教育, 一直开设有专门的道德教育课, 有专门的名称多种的德育教材, 每周一到两个课时。一般没有专门的教师, 有别科老师或者学校领导兼任。德育课授课形式和其它课基本一样, 区别在于任课教师心里会有比较清楚的教育意识, 会有意识地进行说教。学生们在其他课考试的压力下, 基本不讨厌品德课。觉得有趣的话就听一下, 否则就在下面做别的事情或者思想开小差。因为德育不用考试, 学生基本都持无所谓的态度。教师们也并不重视, 开始的时候象征性地上几节课, 按教材或者自己的经验与理解讲一点, 后面的课让学生上自习课, 只要不大声喧哗不出教室就成。学生也乐得自由。在以考试衡量一切的应试教育中, 这样的课在学校里领导不关心, 老师不重视, 学生更是不放在眼里, 基本上成为虚设。一学期下来, 学生基本不留什么印象。这样的课和生活也许有点联系, 但是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尤其是不能切实地把道德知识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

新课程改革中对德育方方面面都进行了改进, 尤其是课程的编制。按照恰当的实施方式, 这样的德育课效果是很好的。可是在县镇以下学校基本还是按照老一套进行的, 这可能是学校和老师们的教育观念落后不进步有关, 还牵涉到学校环境, 实施条件等各方面的影响。教材是用来讲的而不是运用的, 整体情况不容乐观。这样实施新教材的结果是违背我们的改革初衷的, 穿旧鞋走旧路永远进步不了。

那么有没有必要设置专门的德育课呢?道德教育难道只能在课堂上进行吗?学生的道德品性难道只能由教授而得来吗?难道就没有别的途径进行更好的、有实效的道德教育吗?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曾经有过形象的比喻, 烧开一壶水需要水温达到100度, 但是我们的许多思想道德教育烧好的是50度, 学生们有了道德认识, 也有了一些行为, 但是在把它固化为习惯和自觉行为上却并不成功, 更为关键的后50度, 烧得并不理想。这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我们的直接德育课的局限。除了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知识和理想的教育外, 更为关键的是采用各种方法叫青少年体验, 在体验中升华道德情感, 在体验中养成道德习惯, 在体验中展现青少年崇高的道德修养和自觉的道德行动。

三、拓展思路——学校生活中可借鉴的德育方式

对于学校德育, 我们听到了太多的批评声音。试问:学校在培养学生道德方面真的是毫无成就吗?难道学校在学生的品德养成中引退了吗?仔细考察一下, 我们发现, 无论哪一级哪一类哪一个学校, 都在某些方面或多或少地促进了学生品德的发展, 这其中有有组织有意识教育的结果, 也有无意中促成的作用。不管怎么说, 学校这个小社会圈, 这个环境蕴含了很多教育因素, 具备了培养学生道德意识道德品质的明显优势。比如学校升旗, 每周的例会, 每学期的开学与放假典礼, 每学期的颁奖会, 学校举办的全校歌唱比赛, 运动会, 以及平时学校搞的一些活动课更有教育意义。在这些活动中, 领导和教师或者某个学生代表的讲话更能在学生头脑里留下印象, 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是带着热情和兴趣的, 更真切地体会到团结合作的必要和重要性, 在讨论或争论中更加明白一个道理。与正式严肃的德育课相比, 真正的教育或者教育效果并不在课堂上, 而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迁移默化的影响里。用“春风化雨”来形容德育的形式和效果是最合适的。我们何不利用这些活动, 这些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道德培养呢?实际上, 以上所说属于德育的隐性课程, 这早已不是新鲜词, 在开发隐性课程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

由以上讨论, 我认为我们不必非得开设正式的课程才能表明它的重要性。我们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更应该强调过程、方法及实际效果。基本的道德知识融合在其它学科中经常进行讲授, 使青少年学生时刻能够学习道德知识。原来的品德课取消, 把更多时间开辟出来,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 可以是学校里课外活动的常规, 更要走上社会, 真正地了解体验社会生活。当然, 要求学校和老师制定计划, 进行周密的计划和组织, 活动后还要求教师组织好反思讨论, 在这些活动中能真正激起学生的道德敏感、道德情感, 中间适当地加以强化, 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将道德教育融进其它学科的教学中有充分的理由。首先, 不同学科学习的内容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对学科教学内容和形式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的发掘, 可以激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兴趣和情感投入, 在培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知情统一。其次, 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道德的过程, 因为其中既有个体生命能量的投入、积极情绪的感受、自我尊严的确认, 又有群体交往中的合作与分享、奖励与惩罚、信守与承诺等。

革新学校道德教育形式和内容, 必须激发教师成为有道德教育意识和能力的人。首先, 需要激发教师道德教育的意识和自觉性。每一个教师, 不管其在学校教育中肩负何职, 都必须努力奉行在所有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其次, 需要唤起教师道德教育的热情。由于这种热情, 教师才会自觉地利用和挖掘不同学科在内容和材料中可能蕴含的道德教育资源, 才会从教学设计、结构、策略、方法等方面研究、开发和创造道德教育的各种可能性, 并对诸环节中的自我表现加以反思和调整, 才会把课堂真正变成学生道德生活的基本场所, 才会在课堂中自觉地依据道德交往情境呈现多元角色。最后需要提升教师道德教育的能力。一个具有道德影响力的教师, 是能发现学生生命内在的德性潜质、不断探索这种潜质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并为之创设各种有利的教育情境促其成长的教师;是能在开放的社会与学校教育中持续性地思考、探究和辩证处理新的道德难题、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教师;是既有人文情怀, 又能践行人文关怀的教师。

道德教育还需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教师须创设多种感人情境以触动青少年学生的灵魂, 使受教育者在生活世界的全面熏染中, 诱发、唤醒他们各自独特的道德体验, 形成各自的情感、态度系统及价值世界, 最终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和超越。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3]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4]刘京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度博士论文.

[5]景光仪.当代教育模式建构探析[D].四川师范学院2004年度硕士论文.

[6]檀传宝.简论学校德育的历史进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 (2) .

[7]衡长虹.学校德育课程教学的追思与展望[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1) .

篇4:深情的回望与缅怀

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去了沉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冈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在等待父亲,和父亲手中的鱼。

胖头鱼,头重尾轻,一种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所以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他的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整条的鱼被分成小块。

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散开来时,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

我们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的叫声,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消息。

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上做作业;二姐的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气升高,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辨;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

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父亲还在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开始吹锅盖上的蒸气。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地盖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气闷在锅里,鱼骨就渗出骨髓和异香。

母亲只用鱼汤拌饭。她拨开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

我知道母亲要干什么。父母都是善良的人,在寒冷的日子里,他们知道如何用善意给身边的人送去温暖。窗外刮着呜呜的北风,每一阵风,吹到她心里,都会转化成一声叹息:别看你们穿暖了,可这世上还有人衣不蔽体,受寒挨冻啊;一顿美餐到来的时候,她又会说,别说是吃鱼了,这世上还有些人连饭也吃不饱,食不果腹啊。

“我们毕竟还拿着一点工资!”一点微薄的工资常常让他们在与周边的人比较时,心怀愧疚;推己及人的爱心,总让他们在享受一点点可怜的温饱时惶恐不安。

当母亲要吃那块属于她的鱼时,她迟疑了,想了想,还是放到了一只小碗里。门前是一位孤单的老人。母亲等我吃完,让我端上小碗,给老人送去。

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他说辣椒太辣,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同样是一个冬夜,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最后的时刻是在这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冈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

严寒袭来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美点赏析]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抒发的是对岁月深情的回望与缅怀。

一个日渐远离我们的时代,经过记忆的筛选、提炼与过滤,将一份永不退色的芬芳呈现在现实的我们面前。尽管那条鱼会遭遇现实的歧视与冷落,但记忆馈赠于作者的,却是灵魂穿透岁月的歌唱与芬芳。那份幸福,那份满足,那份陶醉,那份温暖,那份“可怜的温饱”,历历在目,令人难忘;母亲的善良、慈爱与博大胸襟,更成为“我”一生受用不尽的滋养与感动,可以说,“涌动在其中的感人的情”是本文最大的特色。

细节的逼真感人是文章的另一特色。这样的细节在文中随处可见:母亲刮鳞、剔腮、破肚,整理鱼的细节,干净利索且有条不紊,让我们看到一位朴实善良家庭妇女的勤劳能干;炖鱼的温暖情调,动人场景,更是让读者神往——香味弥敞,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炖鱼的声音,是世间最美的音乐;炖鱼的场景,是多么美丽动人的场景!

“我们”无比兴奋的神态的描写,更是动人,可以想象“我们”心中肯定有着无数神秘甜美的设想,有着无数美好的憧憬之梦了!

鱼熟的场景则更为迷人,“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地盖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汽闷在锅里,鱼骨就渗出骨髓和异香。”不说诱人的鱼香,单说动作,就是一种艺术,就是一种学问。对我们而言,是一种诱惑,一个谜底,一个神奇的童话!

可贵的是,不管鱼是多么诱人,不管“我们”怎样垂涎欲滴,母亲把鱼先送给那个瞎老爷爷。虽然那位孤寡老人在那个冬夜孤单地走了,但值得欣慰的是,他尝到了香味四溢的鱼,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人间浓浓的真情!老人临终前:“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这是多么感人的细节!人间的温暖在临终老者的心头涌动,在我们的心头流淌!

另外,环境描写的细腻真切和动词的精当使用,同样是文章的又一大特色。开头天空苍茫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环境的凄冷,衬托了炖鱼送鱼的温情,突出了人间的真情。“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的叫声,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写出了环境的冷,反衬了屋中的温馨情调。动词的使用特别精当,如母亲揭开锅盖的过程,用了“撮、吹、揭、撒、盖”等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撒下佐料炖鱼等待鱼熟的过程,动作娴熟,真切感人,异常生动;“鱼骨就渗出骨髓和异香。”“渗”更是形象真切生动,其中的妙处自不必言;“她拨开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拨、挑、放”也是相当逼真的!

“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这是文章的主旨。也是文章给我们的启迪,我们感受到的是世界的荚丽和真情的温暖!

[思考探究]

1文章标题“在冬夜里歌唱的鱼”,“歌唱”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2文章开篇是一段环境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3说说你对“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一句的理解。

[答案提示]

1在文中,鱼只是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突出主题的“道具”,正是鱼的“歌唱”突出了人物精神与灵魂的高贵。

2渲染寒冷萧瑟的气氛,烘托鱼带来的温暖、感动与永恒的记忆。

篇5:乡愁与回望散文

清明期间,从千里之外回到暌违近二十载的故乡,为父母扫完墓,我便跟二哥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到老屋周边的几个山头转悠,寻觅儿时踪迹。

第一天,去拜访凳子坳。走过堂弟家那块依田边蜿蜒而过的约五六十米长的田塍小路,就开始爬坡。一条之字形的黄泥小道,很快就把我们带到了牛牯岭。这是二哥幼时经常放牛的地方,也是我记忆深刻的地方。路的右边,有贴着草皮生长的紫红的地捻子,有果实成熟时便在饱满的顶端裂开一个或几个小口好似朝着人憨笑的朝天缸,还有红得透亮的一簇一簇挂在带刺的蓬叶间的覆盆子,而也有尸骨移走了其棺木却横七竖八乱拱于地面,每每把幼小的我们吓得汗毛直竖的两个大破坟——这样的景象当然不复存在,眼前所见,尽是即将成年的连片杉树和凤尾森森的毛竹。路的左边,站着父亲六十年代中期栽的几棵板栗树。时光流去四十多年,树已亭亭如盖,干粗如桶。我不记得是否在这树下捡过油红发亮的栗子,但我清楚地记得,板栗树还小时,我跟父亲到过这上头,在树的周围种红薯、芋头、玉米和荞头等,那时这里还是一块不小的菜地。如今已看不出菜地的模样,只有三四棵高大的板栗树寂寞地站着,树下杂草丛生——板栗树显然被人遗弃了:父亲已过世好多年了。

穿过一段光线阴暗的头上杉树枝条相互纠缠的潮湿小路,我和二哥来到了一个丁字形的三岔路口,我们走的是丁字上面一横,它从老屋开始,一直延伸到县城。丁字的脚下,是个山窝窝,那里植被丰富,竹树混生:楠竹、毛竹、水竹、黑竹、斑竹、甜竹、苦竹、马蹄竹、凤尾竹、钓竿竹……数不胜数;杉树、枫树、栎树、棠梨、杨梅、枇杷、大叶樟、小叶樟、山苍子、五味子……应有尽有。竹树之间还随处攀爬着巨蟒一般的野生的葡萄藤和至今仍给我留下美好印象的一种吃起来绵甜软糯、齿颊留香的果实,它也结于藤上,外壳形如牛卵,一掰两瓣,那椭圆的果肉两粒或三粒莹白如玉地嵌在洋红的凹槽处。遗憾的是,我对它的学名到现在也不得而知。不知二哥此时在想什么,但我知道他一定在想些什么:是爬树摘杨梅、枇杷时的心急、饕餮,是捋山苍子打竹筒枪时的忘情、狂欢,还是学画眉鸟叫时的天真、滑稽?这些是我从他突然发亮的双眸中读到的信息。山窝窝里的各种生物仍然朝气蓬勃,而我和二哥正开始走在由中年迈至老年的路上。

黑松林还在吗?走过三岔路口,我的脑中即跳出这个疑问。黑松林,是我们去姑妈家或进城上学常常路过的一片松树林。林中树木,还未成年,约有一两层楼高,因纵横成行,又长得郁郁葱葱,很有美感,深得我们的喜爱,我们便从当时读的教科书或一本什么书上搬来一个名词共同为它命名。才走过一个两旁遍布油茶林的斜坡,一阵满含松香的`山风就吹了过来,哦,黑松林已近在眼前,我感到无数松枝宛如手臂击着柔和的节拍在欢迎我们。“还记得我吗?”走过时,我在心底轻轻地问。忽而又想:无论黑松林是否还记得我们,我们现在还在,只是,当有一天,黑松林还在时,我们却不知到哪里去了。

凳子坳终于露脸了。这是一个平坦的山头,进城的路由西而东纵穿而过,路两旁各站几棵其树干得两个成年人方能合抱的香樟树,树下稳稳地安置着几张用厚厚的杉树板制作的简易条凳——这或许就是凳子坳的得名由来——树不知何年何人而栽,看那虬劲中又分明兼了几分沧桑的枝桠,可以判断它们很有些年头了,而且当年栽种它们的人也许早就化作大自然的一缕轻烟了。此处留给我的是一幅幅生动有趣的乡村风情画:时近黄昏,远处、近处山窝洼里的人家其青灰的瓦顶上升起了袅袅炊烟,而一群从县城赶集归来的人挑着担子陆陆续续地从东面的陡陡的路基下一一冒出他们形形色色的头——或戴着崭新的竹笠,或罩着陈旧的草帽,或挽着一条花毛巾,或顶一圈随手从路边拗来的几枝树叶圈成的东西——上得山来,把那箩筐、撮箕、竹篮或布袋的担子一撂,便不约而同地往那守候已久的大香樟树脚下的厚实而光滑的长条凳坐去,然后,阿公阿伯们卷支喇叭烟美美地抽,边抽边享受黄昏山野凉爽的清风,兼以唠嗑赶集的种种见闻,七姑八嫂们松开紧紧束在身上的背带,反手将卧在背上的婴幼儿捞到胸前,转过身——也有人并不转——撩起衣服喂奶,哥哥姐姐们并不闲着,他们来自不同的村寨,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打情骂俏,或对一场歌词尽是哥呀妹呀的山歌。等到汗涔涔的脊背和肩头干透,等到吃奶的娃儿露出笑容或再次满足的睡去,等到青年男女山歌对出输赢,他们才又重拾担子,继续匆匆的脚步。我是当年跟在父亲或母亲身后一个走起路来脚下发出踢踢踏踏的声响的八九岁的小女孩。那时,我就懂得,凳子坳是个好地方,它给人带来阴凉,它给人驱走暑气,它还让人恢复力气。前几年,山脚下已开辟了环山公路,乡亲们不再翻山越岭走这条崎岖的道路进城赶集了,由于人迹罕至,原先宽阔、干净的路面铺满厚厚的落叶,杂草也由两旁往路中央蔓生,木凳不再光滑,颜色晦涩不堪,有的地方甚至一摁便塌陷一块,散发出腐朽的气息。总有一天,这个山头连同这条路,会湮灭在乡村的历史和人们的记忆中的,我想。然而,湮灭于历史和记忆中的,又岂止是一个山头和一条路呢?尚且,凳子坳湮灭与消失的只是路的一种形式,它的实体还在,而当年那些抽烟、喂奶、对歌的人呢?他们现在——以后——又在哪里?将化为怎样的形式?我竟进而想到了这些。

关门岭——不知因何得名——是我跟二哥及两个堂哥到大队的中心小学读书时日日必须攀爬的一座对成年人而言不算很高,可对才年过十岁的我来说,却实在是有点高的山岭,它与凳子坳东西遥遥相望,凳子坳位东,它位西,距离老屋也较远。因此,第二日,当我们抛却走了一段坑坑洼洼新修不久的公路、重拾童年上学的老路登上山头时,已近中午。一到山头,目光触及路的右侧迎面而立的枝叶繁茂的大枫树时,我便笑着问二哥:

“还记得吗,二哥——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你所搞的恶作剧?”

“记得,童年的事情好像就发生在昨天一样。”二哥笑笑,慢条斯理地说,“那时懂什么事,只会穷开心。”

“你是开心死了,我可吓得不轻。你知道吗——二哥?当落在后面的我,好不容易登上山顶想拼命追赶你们时,却猛然看到你粘在枫树身上的血写的纸条,是一种什么心情吗?”

二哥嘿嘿笑着,我生怕他忘记似的继续说道:“妈呀——我尖叫一声,回头就跑,边跑边想,我一定是遇上传说中的树精或妖怪了!这下怎么办?这下怎么办?你们走得影子都看不见了,我一连三次试图走过那棵大枫树,可三次都打了退堂鼓。‘我的鲜血没有白流,我的鲜血没有白流’这句笔画老粗又歪歪斜斜地写在纸上的话,反复在我的脑中怪叫着,我又惊又怕,急得团团转,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我们根本没有走远,就躲在附近的草丛中。”二哥接过我的话头,“等着看你的反应,没想到你那么胆小,看到纸条拔腿就跑,然后又双脚颤悠悠地走回来,可是一连几次也不敢从那棵大枫树前面走过。其实——”二哥话题一转,“那张纸是我从作业本上撕下来的,你没看出上面绿色的细条纹和我的字迹吗?怎么会是鬼书呢!”

“哎唷,那种时候谁还看得见纸上的绿条纹和你的字迹啊,满眼尽是鲜红的血淋淋的大字,吓都吓死了!”我回二哥。继而又问:“当时你为什么会想到搞这个恶作剧来吓唬我呢?”

“哈哈!事有凑巧。“二哥似乎回到了童年,兴味无穷的说,“快走到枫树脚下时,我一只脚的大母趾狠狠踢到路中间一块突起的石头上,顿时鲜血直流,而这时你正好远远地落在后面,就设法吓一吓你,让你以后不敢再掉队,害得我们常常饿肚子等你。”

“哦,看来你的鲜血真的没有白流呀!”“哈哈哈!”说完,我俩不约而同地朗声笑了起来。往事已经如烟,老枫树还记得在它脚下曾经发生过的这个故事吗?

篇6:回望与沉思读书心得

他和几位同仁一道促使教育部将小学和初中的“国文科”改为“国语科”(现代白话教育)。这一“开天辟地”的贡献应该彪炳史册!

他提出“言文一致,国语统一”的口号,“要使文字和语言一致。”“要使全国的语言统一。”

他认为国语教学的目的有两个方面:语文方面(形式的)和心意方面(实质的).

语文方面又指理解和发表两部分,包括:(1)学习普通文字——能读——自动的研究与欣赏;(2)学习普通语言——能听——社交上的应用;(3)用语言发表己意——能说——社交上的应用和艺术上的建造;(4)用文字发表己意——能作,能写——社交上的应用和艺术上的建造。

心意方面包括:(1)扩充知识与经验——智;(2)启发想象与思想——智德;(3)涵养情感与德性——德。这三方面都用于辅助锻炼人格——个性与趣味的养成。

黎先生提出国语教育的要旨有:“两方面”、“五能”、“四法”、“四目的”:

两方面——“语文方面”(形式的)和“心意方面”(实质的)。

五能——能读、能听、能说、能作、能写。其中能“写”的“写”是指书法,艺术上的建造。

四法——读法、话法、作法、写法。

四目的——自动的研究与欣赏,社交上的应用,艺术上的建造,个性和趣味的养成。

黎锦熙推崇克伯屈倡导的“设计教学法”。由此,黎锦熙将国语教学的材料和教学方法分为三等:

(1)、以读本为主体的。照现成的国语教科书,按课,分时,依法教学,是最普通的办法,可是要列为下等。

(2)、以实际事物(或标本、图画、故事画等)的观察认识入手,使儿童确实了解那事物的内容,然后学习那表示内容的声音和符号。以实际事物为主体,以书本为辅助品,这种教材和教学法,可称二等。

(3)、随时随地利用儿童生活中的种.种事实,联系他们的种.种经验和环境,作一种普通而流动的教材;按着他们身心的发展的过程,施一种辅导自动、共同创作的教学法。不但读法、话法、写法、作法打成一片,就是国语和其他科目也要打成一片。读本乃是教师和儿童们的共同作品。这才是上品的教学。

教材和读法,黎锦熙将“形式”和“实质”并重,比叶圣陶重视文学教育。他以“自动主义”为理念,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他认为在中小学教学中,以文学作品为主,在培养学习兴趣、丰富情感、陶冶美感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应用文不是不需要,但应用文太多了,就会破坏学生学习的兴致。学生自发的阅读,是很少有人会选择应用文的,大多读的是文学作品。语文教学就要顺应学生的这种审美天性,而不是要强制性的压抑或扭曲他们。只要他们热爱读写,偶尔写点应用的文字也不是什么问题。

在黎先生的眼里,语文从来就是一个开放的整体:阡陌交织,四通八达,来去自由,殊途同归。

黎先生在“读法”部分对“自动主义的形式教段”的分析,不但可以看书他的辩证的教学观,开放的教学方法,而且还体现了“儿童中心主义”、注重实际受用的观念,同时,还可以看出他的讲读教学不是为读而读,其实是培养听、说、写能力的手段和途径。

他的教育观是“学”重于“教”的。

黎锦熙的写作教学观:

他的写作教学结构也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他提倡相关教学内容的整体联络。在作文教学上他的 “非作文的作文”,“作文的艺术化”,“作文与读法教学联络”,“日札优于作文”等观点至今都有借鉴意义。

“非作文的作文”,在初年级的儿童,就是话语,就是“语言练习”,也称“口语缀法”,在高年级的教学中,就是“讲演”和“辩论”。这样的“非作文的作文”也许比煞有介事的正式作文,效果更佳。

“作文的艺术化”,说的是记叙文的写作。“记叙文的要素在于真实而深切的描写……必先详尽的观察认识,是和写生画一样的历程”“拿图画来补助作文的不足之处,或就图画加以叙说”,对诱发写作的动机和欲望都是有益的。

“作文与读法教学联络”:

在黎锦熙的语文教育观念中,他的“写作重于讲读”的观念,颠覆了“阅读本位”的教学范式,开“表现本位”“写作本位”的先河,为现代语文教学指示了一条正确的途径。

黎锦熙认为学习写作,须从讲读入手。因为写作能力的培养比阅读能力的培养更重要,写作能力对阅读能力的包容性,大于阅读能力对写作能力的包容性;另外,他认为语文教学的矛盾的主要方面、终极目标是写作教学。但他在强调写作教学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谈到“作文仍以讲读为基础,讲读教学若不改革,习作必受其影响”,就文章讲文章,不是讲读教学的全部目的,要就文章讲写作。作文出题与指导,必使与讲读材料有密切关系,批改讲评亦必使能据已读之文。

篇7:学生们的“回望与展望”

给一个支点,就可以撬起地球。其实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师生同写,激发的热情是无限的。孩子们模仿或者学习的能力真的是很强的,当然也有已经超越的。读着每一篇“回望与展望”,我都心生温暖;对每一个超越老师水平的孩子,我都充满敬意和幸福。你们太棒了,孩子们!也感谢家长志愿者们,为能够及时分享好文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分享“我们这一年的精彩总结”:

记二零一四

时光荏苒,转眼间又是一年。时间总是太过匆匆,还未好好品味,便在点滴之间,悄然消逝,没有告别,没有挥手,当你明白时,已踏入二零一五。一四年的种种,如影片般在眼前播放过,再也无法抓住那一精彩瞬间,失败刹那。罢了,总要留下些纪念的。

关键词一:生病

无论是春雨绵绵、烈日炎炎、秋雨凄美或寒冬暖阳,只要生病,就是一句话——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XX年常生病,大抵是小感小冒,自己熬熬吃点药也就过去了,稍微难受点的扁桃体发炎+不停擤鼻涕,那鼻涕就如同没有开关的自来水一样,没完没了,非得擤掉一两盒餐巾纸才罢休。最痛苦的还是12月31日这一天了。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就是气温太低,也许是热身不够充分,也许太过紧张,反正就是一步刚跑出去,腿就抽筋了,重心不稳的感觉继秋游坐过山车之后再次出现,强撑着跑到50m的终点,便被扶去医务室。好吧,身为女孩子,就算是女汉子,这也是我第一次跑步跑到大腿抽筋,没有任何经验,医师也只见过小腿抽筋,没见过大腿抽筋。只好在医务室喷点扶他林,稍稍坐了会儿,被搀扶回教室。

今日是一月一日,起床,好吧,爬床,因为压根动不了,真的那种腿不是自己的感受,这回总算体会了一把残疾人的感觉。我向来认为自己蛮耐痛的,谁料母亲帮我“按摩”时,那疼的是“透心凉,心飞爽” !这眼泪是压根控制不了的,不要钱似的往下掉,也真不知道放假三天能不能好,看来平时要时时照料自己,身体真的很重要啊。

关键词二:悦读

今年爱上一位作家——白落梅,她的文字淡雅清新,超凡脱俗,文字的魅力被这个信佛的女子诠释得淋漓尽致,简单自持、心似兰草。现在正在攻读她的《相思莫相负——静守宋词的清韵》。认识她是因为那本《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接着是《相逢如初见,回首诗一生》《你是锦瑟,我为流年》再到《月小似眉弯》,一本本读下来,让我感触颇深的白莲般出尘不染的林徽因,骑在纸上自由行走的三毛,身在皇宫也不丢失自己性情的沈眉弯,还有她那淳朴爱山爱水爱生活的外婆。

从她的书中,看到的不仅是人间仙境般的山水景色,更是那颗早已淡出红尘的心,若说我们是在红尘中穿梭,身不由己,想着如何守着自己心灵一隅的安宁;而她,则是在红尘中漫步,任何人都是过客,转眼又会消失,身随心动,丝毫不在意心会迷失,因为不会迷失。春去春回,梦醉梦醒,她都在描绘着山水之美,回忆往事。她希望自己成为《梅妻》,她喜欢栖居于江南一隅看《茉莉》《栀子》的花开花谢;赏《浮萍》,叹人生;闻《桂花》之香,赏月下之桂;在水中《采莲》做一个农家女子,体会人生乐趣;她感叹《戏子》的一生,怜人,在别人的戏里流着自己的泪,甚至沉迷其中,不愿转醒。也许我做不到淡红尘,做不到那么清丽脱俗,做不到守着黛瓦青墙,在烟水人家,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但是我可以护住心灵的那一隅平和安宁。在喧嚣繁华的世界里,做一个安静的人,丰山廋水都解风情,晴光山色皆是言语,看了她的文字,任何的景象都能幻化成一段独属于你的人生故事。

关键词三:学习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天天都在学习。有一个中午,老师没有布置任何作业,反倒是我们哀声连连:“没有作业就像生活失去了主心骨啊!无聊啊!感觉自己好犯贱,有作业嫌多,总是吐槽,没作业嫌空,又在吐槽,人生单调啊!”确实,我们生活的主旋律就像海绵般不停吸收着知识,不知疲倦,甚至没日没夜。可是,生活除了上课写作业睡觉吃饭体育锻炼外,就真的无事可做了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正如上一个关键词:悦读。我们总说“眼睛一睁一闭,一天过去了,眼睛再睁再闭,一天又过去了”。不得不承认,时间就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而日子就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365天,像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像薄雾,被朝阳蒸融了。回想去年的所做所为,真的记不清多少了,只知道,在不停地学习。

学习生活是单一的,XX年间有一个月的时间,我厌学,或许旁人看不出来,可我自己会不清楚吗?上课走神,作业拖拉,美名其曰太难了。真的,调整状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人要一个月,有的半年,有的甚至是一年。我该庆幸自己曾经也这样过,已经有了经验,调整起来更快些,但还是落下一些课程。我不能说我被逼着学习,但也不能承认我爱学习。我能说,我能自觉学习。至于未来会如何,我也不想过早下定论,努力做好自己便好。

关键词四:朋友

记得XX年我写过一遍随笔,题目名为《朋友,到底是什么》我一直把朋友这件事看得很淡,也是,被闺蜜伤害的痛有几人试过?我的心因为这种事,也是冰封了一部分,我尝试过用心去交朋友,但是心已冰封,哪里有心去对待他人?冬日暖阳和春日煦风都吹不散的冰,终是因为她的到来而融化。或许是性格相像,亦或是我们都身处二次元世界。让我感动的是她对我点滴的了解与照顾。她不屑于说她对我是多么好,只是默默陪伴着,和我一起痛着,有朋友终究是利大于弊,试想有人在旁边关心你,和你自己关心自己哪个更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没有人不渴望被爱,可他(她)是否想过去爱?爱是双方的,没有你的付出,别人为何对你好?

朋友,“朋”字是“双月”,其实只有一个月亮。可为什么会双月?因为他(她)们之间的感情已是超越自然界的,不需要过多的伪装,心中有着对方足够了。

我也是醉了——XX年终总结

对于流行语,我往往是极其迟钝的。于是特意上网查了一下网络流行语,才明白自己的“愚昧无知”。我也只好根据我对词语片面的理解来小结,若有意思用错,请谅解。

我也是醉了。

这是一句从同学口中蹦出的频率最高的一个词,重点就在于那个“醉”字。对我而言,一定不是醉酒,否则按这个剂量,早就该酒精中毒了。那么究竟是为何而醉,醉成什么样了呢?

一醉。

古欧阳修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今我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文字之间也。”

这一年,自己的作文水平也算是稍有些提高吧。文字其实是可以陶醉的。你自己写文章时,这便是一种享受,让你醉在其中,可以洋洋洒洒、自然顺畅地写下去。一边写,一边思考,一边感悟,一边陶醉。这其实是文字组合的游戏,使一个个文字如音符一样组成一篇篇的乐章,演奏出心灵之曲。当然,你阅读时也是一种陶醉,因为这就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让你的精神得到满足,醉了,不能自拔。

对文字,我也是醉了。

二醉。

古欧阳修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今我道:“醉翁之意,在乎数形之间也。

数字也是一种令人沉醉的东西。注意,这里用的是“沉醉”,因为数字更需要一颗沉静的心,我认为在这方面我也有了些进步。面对一张数学试卷,那些所有的数字和图形都通过眼睛扫描进了大脑。而此时的大脑就像一台超级计算机,也仿佛浸没在数字的海洋中。这时候,脑子里只做两件事:思考和计算。

而当试卷完成时,整个大脑如梦初醒,似乎从数字世界跳回了现实。呵呵,对数字和图形,我也是醉了。

三醉。

古欧阳修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今我道:“醉翁之意,亦在乎考试之间也。”

考试,也让人醉了。,可谓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因为 伍老师的风格就是不达目的不罢休。最擅长的就是“连环式不间断轰炸”,而且每次都有十分充分的理由。

例如:周一,考了一场试。“这次的卷子太简单,看不出真实水平,明天再考一次。”于是,周二,又考了一场试。“这次卷子太难了,大家考的都不好。我在想,明天再考一场吧。”于是,周三,又考了一场试……

最终,扳指一算:一周上五天课,考了七场试。

怎么办呢?只能习惯了。一场场的考试,如一剂剂的麻醉药,让我们神经麻木。唉,考试,也真是醉了。

所以,XX年,是“众人皆醉我也醉”的一年。

不过,能醉也要能醒。所以,,定下目标:争取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醒我独醉。”

新的一年,我也是醉了。

二零一四?批斗?二零一五

暮然回首,已是萧萧一年。

回首,啧啧,这一年干的坏事不多不少,足够撑起一场批斗会了。

批斗会现场。

公诉人:被告人陈怡嘉同学,你系午夜盗眠一案,强行剥夺少女睡眠时间,侵犯其隐私权、人身自由权,是以本人请求法官大人裁夺。

我拍案而起。这算什么?我不过偶尔看看小说到凌晨,以至于第二天上学精神不振罢了。好吧,这小说,自然不是什么经典名著——看那些,我是能多早睡就多早睡——小说里的那些刀光剑影、风花雪月,往往让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明知耳畔时针一轮一轮走过,仍耽于这奢侈而放纵的一晌贪欢。昏黄的灯光,精致的书页,跌宕的故事,想来也是醉了。不过,到第二天,顶着发昏的脑袋,瞪着呆滞的双眼,挨着老师凛冽的眼风,那才真真是醉了。

公诉人眼风斜斜向我射来:那么,被告大人,明年有何打算?

我立马伸出四根手指,直指苍穹,一副豪迈气势:法官大人,我在明年一定会改掉陋习,尽量、努力、大概、也许……不再看小说到半夜,要看也在白天写完作业之后看!

公诉人一脸奸笑:很好,那么问题来了,写完作业之后就看,那么刷题的时间呢?

我支支吾吾,刷题这种事嘛……微乎其微、微不足道嘛……呵呵……

公诉人魔音再起。

公诉人:很好,那么问题又来了,被告人陈怡嘉同学,你系课外不刷题一恶行,据《母上法典》第126例32条13项,理应被处禁书一个月!

我整个人都不好了:禁书!?我宁愿刷题!!

公诉大人公诉大人,我保证:在新的一年里,好好刷题,天天向上!说到做到!

公诉人:这次姑且相信你,好,让我们继续,被告人陈怡嘉同学,你系日日放学晚归之罪行,导致全家担忧,该当何罪?

我缄默。这件事上的确是我的不是。老妈央我每日放学后必须在半小时内回家,否则,咳,罚款五十。以她的话说,从学校到家里那点路,半个小时,爬都爬到了,更何况我还有辆自行车。事实上,我每天都很努力地赶路,奈何东买一点儿东西、西聊一会儿小天时间就滔滔东流了。虽大部分时候都能赶进,但人有失足嘛,偶尔几次也只好自掏腰包老实交罚款。但我清楚,这一举动,除了拉高一点中国人均gdp以外,什么用也没有,老妈才不是要这点儿钱。

好吧,在新的一年里,我一定一定要努力按时回家,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毕竟,我也不是那种有钱就是任性的土豪,绿色的毛爷爷也是得看紧的。

忏悔之际公诉人又换了一张诉状。

公诉人:被告人陈怡嘉同学,你系饭后癫狂,影响班容班貌一罪,望法官大人定夺。

我扶额,欲哭无泪。因为这是铁证如山的事实。每日午饭后自修前,我都会陷入一段时间的癫狂状态,一种名为“腐女”的特质在此期间全面显现。这种特质的表现特征是会和几个同道中人一起指着某一对男生尖叫:“他们在一起好萌啊好配啊……”举个例子,有时我们会把前座两位男学霸凑头低声交流题目的场景自动脑补成耳鬓厮磨,会把左右两位课代表的玩玩闹闹看成打情骂俏……一切都是一句: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公诉人见我又有几分沉浸于癫狂状态,连忙轻咳几声,你可知罪?

我挑眉:嗯?这也算罪?

公诉人:你之罪,并非在于你是一枚腐女,而是在于太过喧哗地成为一枚腐女。

我恍然大悟:从今往后,我要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哦不,好腐女,在千里喧嚣中一骑绝尘,在制造段子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当然,是在不扰人清静的情况下,做一个有公共空间意识的优秀段子传播者。

公诉人:哼,看来你还有几分情商。下一例……

我泪奔:公诉大人,你这么没下限你家里人知道吗?还有控诉?

公诉人诡秘一笑:我家里人?我,不就是你吗?

是了,她就是我。哈哈,自编自导,自批自辩,感觉自己萌萌哒~

啧啧,我就这样一路批斗自己,从二零一四批斗到二零一五,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这洋洋洒洒一千多字,竟已不似任务,这整整两页纸的自我批斗,整整两小时的自我反省,随我一同迈入了崭新的世界,一个色彩斑斓的,二零一五。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切记。

篇8:与有关的优秀作文:回望

(一) 内部控制研究现状

内部控制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演进,包括对概念的研究、理论框架的研究以及制度效果等方面的研究。我国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在内部控制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少具有理论见地以及具有较大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无论在理论深度还是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方面,都还与之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本文在对内部控制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时主要采用了《会计研究》自2000至2008年所发表的关于内部控制的相关文献。对内部控制研究历史的回顾将有助于人们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了解国外的发展状况也有助于人们借鉴其先进的内部控制理念。

(二) 内部控制研究框架

内部控制研究存在三条研究主线。第一条主线是沿着内部控制概念开展的,依次研究内部牵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的概念。第二条主线是以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为中心,围绕内部控制理论建设问题展开的。第三条主线是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实务和控制效果展开的纯实务性研究,研究思想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内部控制实践中的某一领域或者某一类问题进行剖析,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后果。具体见图1所示。

二、内部控制研究文献回顾与综述

(一) 内部控制概念与框架研究具体包括:

其一,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和全面风险管理阶段。(1)萌芽期——15世纪末到20世纪初:内部牵制阶段。该时期的内部控制主要以查错防弊为目的,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为手段,钱、账、物等会计事项为对象,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利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2)成长期——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初: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制度二分法)。该时期AICPA的审计程序委员会(CAP)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1949)的报告中首次给内部控制下了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定义:“内部控制使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其后又对该定义进行了三次修订。定义第一次修正(1958):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定义第二次修正——《审计程序说明第33号》(1963):明确了什么是会计控制,对会计控制中保护资产的概念作了更明确的定义;定义第三次修正(1973):将管理控制视为控制的环境因素。该阶段完成了实践塑造和理论完善两大使命。(3)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内部控制结构阶段(结构三分法)。1988年AICPA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会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结构的关注》中首次采用内部控制结构的提法替代内部控制,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结构包括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这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突破性的研究成果。(4)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旧COSO报告(要素五分法)。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结构理论被认为是权威的专业机构对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最新解释。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这五大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5)21世纪开始至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新COSO报告。新COSO报告与旧COSO报告相比,增加了一个观念、一个目标、两个概念和三个要素。对应风险管理的需要,新框架还要求企业设立一个新的部门——风险管理部。“观念”指风险组合观。“目标”指战略目标,且该目标覆盖了企业编制的所有报告。“概念”是针对风险度量提出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的概念。“要素”指目标制定、事项识别和风险反映。新报告虽然保留了部分传统内部控制的概念,但不论框架上还是要素上均有相当大的突破。

其二,国内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我国最早的内部控制规范是财政部1996年颁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对内部控制作了定义:“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控制程序及会计系统三要素。”2001年财政部又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及其他规范(货币资金、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等),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2004年我国审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9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内部控制定义为:“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由治理当局、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初步勾勒出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原则框架,并于2006年7月15日发起成立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财会[2006]11号),研究制定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开始全面起草《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征求意见稿)。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该规范构建了以内部控制环境为重要基础、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控制活动为重要手段、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五要素内部控制框架。这标志着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这份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版“COSO(内部控制框架)与《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合体”的内部控制规范,将重点引导企业加强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为主线的相关标准建设。

其三,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李连华等(2007)对我国20年来主流刊物上所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总结,提出这些差距表现在:第一,我国迄今为止尚未建立起体系完整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第二,我国还没有发布具有较大影响及权威性的内部控制研究报告;第三,我国在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及管理理念的凝练上还没有取得显著成效。因此要提高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水平,需要加强学术研究的集成性,需要注重评判式理论研究以及注重本土化研究。贡华章(2004)指出尽管国内关于内部控制管理的法规不断完善和进步,但其更多的是局限在会计和审计角度,范围不够大,尚未达到英美等国倡导并行之有效的从会计控制到财务控制、管理控制、再到风险控制的层次。陈志斌等(2008)研究了内部控制规范的制定机制,目的是为了寻找一种科学合理、能够制度化的规范制定模式,提高制定的效率和保证未来的有效执行。以美国COSO内部控制框架为出发点,以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为例,从制定机构的选择、制定程序的安排、规范属性的定位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2008年6月28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发布,这对改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乏力、会计信息失真严重、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的状况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其确定了内部控制的内涵,强调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监事会、经基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统筹构建内部控制的要素,合理借鉴了以美国COSO报告为代表的国外内部控制框架,并根据我国国情进行了较大调整和改进。内部控制基本框架好比会计要素,都存在国际趋同问题。借鉴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内部控制框架,能够使人们一开始就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并为我国境内外上市公司,特别是在美国上市公司符合上市地内部控制监管要求提供有益参考。但是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内部控制建设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尚未建立一套权威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和内部控制实施体系。此外,潘琰等(2008)认为内部控制基本假设是整个内部控制理论结构赖以建立的基础,目前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已经受到高度关注,但是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现有内部控制权威文献都没有对内部控制基本假设的研究给予应有的重视,尚未将假设纳入这些重要权威文献之中。因此这个问题是学术界应该来进行研究的新问题,以为内部控制理论体系的构建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二)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研究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研究在《会计研究》近9年中共涉及7篇相关文献,其主要存在于20世纪90年代末至目前,基本上是以委托代理理论、外部性理论、风险管理理论、权力配置理论等为基础,研究如何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合起来,解释内部控制弱化、企业舞弊丛生等问题,并提出一些治理企业内部控制弱化的政策与措施。程新生(2004)以委托代理理论、组织学理论解释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以科学决策和效率经营为核心,以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为纽带,建立治理型内部控制,并且指出对治理效率和经营效率的共同追求推动了内部控制演进。李连华(2005)对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相互关系进行了再认识,认为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概括为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即制度环境论,既不符合实际,也降低了它们彼此之间的依赖性和对方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从而导致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忽视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或者在构建公司治理结构时忽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他在对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各种理论元素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将两者的关系描述为嵌合关系,即具有内在的机构上的对应与一致性和相互依赖性。

由于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新COSO报告)及我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出台,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框架这三者关系一直未达成统一的认识。谢志华(2007)从历史回顾和逻辑推理的角度,对这三者进行了探讨与整合,构建了基于风险管理的整合框架。这对于建立有效的企业控制体系,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研究为我国制定内部控制规范,加深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理论铺垫与先导作用。

(三) 内部控制实务及控制效果研究

内部控制在实务及控制效果的研究方面,主要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实践中某一领域或问题的剖析,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进而设计研究程序和研究思路。(1)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的研究。这类研究是针对大型企业集团或者一些中小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展开的研究。吴水澎等(2000)运用旧COSO报告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个方面对郑州亚细亚集团内部控制失败案例进行系统分析,反映出我国企业经营效益普遍较差,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而内部控制的缺失与缺陷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我国许多企业在观念上还没有对内部控制建立起正确的认识,因此我国企业应及时改进内部控制。贡华章(2004)对中油集团的内部控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介绍了中油集团一个全面、三个集中,即全面预算管理和资金集中管理、债务集中管理、会计核算集中管理的内部控制实践经验。张谏忠等(2005)以中国航油的暴仓事件为反面案例,运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理论对上海宝钢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进行了分析。其认为我国公司缺乏定期内部控制状况的评价,而对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状况开展评价并完善其内部控制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在国内大型企业,特别是跨行业的集团公司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在实践中应该得到不断完善和个性化改进,今后,还应该和其他管理工作结合开展。李若山等(2005)运用新COSO报告对中航油事件进行了剖析,对中国企业如何借鉴国际风险管理方法作了一个初步尝试。(2)敏感项目的内部控制研究。此类研究是以货币资金控制、对外投资控制、工程项目控制等作为对象的研究。货币资金控制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求单位应对货币收支和保管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关键是不相容的岗位应当分离,相关的机构和人员应当相互制约,目的是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南京大学会计学系课题组(2001)对中国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情况作了调查报告,主要围绕企业实务中现金开始审批权的分配、现金开支审批权限的划分和内部银行制度等三个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实务问题,结果表明我国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关键是要建立货币资金控制的规范流程及重点控制环节,重视货币开支审批权制衡制度建设。(3)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内部控制研究。刘志远(2001)提出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加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潜在风险,但信息流程和业务流程的有效整合也给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增强内部控制效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田志刚等(2003)提出了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业务与会计的协同化处理、授权批准的流程控制、预算控制等内部控制方法融入软件功能的会计及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模式。章铁生(2007)研究了以美国、日本和有关非政府组织等为典型代表构建的内部控制规范对信息技术影响的考虑,认为我国部分信息化程度已经很高的企业和有关业界可以充分借鉴有关非政府组织构建的内部控制模型,及时发布相关应用指南或专门研究报告,以便将来发展出我国使用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内部控制模型。陈志斌(2007)提出处于信息化生态环境中的企业应针对经营管理中面临的诸如信息系统规划建设中的治理风险、软件中内部控制机制漏洞风险、系统运转中的不稳定性风险、操作中的人为风险等许多新的风险,及时引进和建设与此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

三、内部控制研究展望

(一) 会计控制要向风险控制发展

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我国已经在内部控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普及我国内部控制管理,提高人们对内部控制管理意识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兴起较晚,实践经验也较国外少,因此与发达国家内部控制相比相差20多年的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环境的变化,单纯依赖会计控制已难以应对企业面对的市场风险,会计控制要逐步向风险控制发展。

(二) 机遇与挑战共存

上一篇:观看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有感下一篇:不团结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