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地理教学创新

2024-04-10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创新(通用9篇)

篇1:浅谈初中地理教学创新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

关键词:浅谈,谈初,初中,中政,政治,治教,教学,学的,的创,创新,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要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关键是构筑新的教育理念,突破旧的教育模式,在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上进行革新。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小小的尝试,在创新教学上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要营造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环境。一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充分体现平等与和谐,诱发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扮演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在言传身教中使每个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人格、权利的尊重和对自己灵感、积极性的肯定。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会调动起自己的所有有利因素,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例如初一政治课讲授关于意志这一课时,书本上涉及到了“愚公移山”这个典故。很多学生都提出了疑问:愚公这种蛮干的方法可取吗?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笔者并没有回避,也没有用教师的权威来压制,而是引导学生讲出他们的想法,当第一位学生讲出可用炸药时笔者以鼓励的话语肯定了他,于是紧接着开隧道,用缆车,搬家,开发旅游搞经济…… 各种透着奇思妙想的答案在学生中涌现,孩子们创新的意识也由此被激发。二是教师也要本着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还是这个例子,为了不抹杀孩子们创造力的同时又让他们接受这个故事所揭示的精神,避免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孩子们心中应该被激发的坚持不懈的精神被弱化。笔者将这个传说放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新的背景下,重新让同学思考,学生的思维空间一下子开阔了。于是,又得到了新的答案:不怕辛苦,不放弃自己的家园,齐心协力把自己家园建设得更美好。使得这次的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通过传媒接触大量的信息,往往会在某一方面超过教师的知识贮备,提出教师无法回答的问题。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共同发展探究能力的过程,努力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塑造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优良教学环境。

其次,要创造各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儿童及青少年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尺度,即童真、童趣和童心,要使他们能开展创造性学习,就必须考虑它们这种文化价值尺度,从他们的特点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当预备班孩子学到《学做家务劳动》时,让孩子们在课堂里叠一次衣服,缝一次钮扣,在家里当一次家,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劳。例如初二学到《教育法》时,让学生分组去采访学校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等各部门的老师。然后,在课堂上学生用小品、演讲、图画、等各种形式把采访到的内容告诉大家。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参与了学校的管理工作,调动了学生空前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了解了《教育法》,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笔者认为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智慧发展的基础,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因此,教师要改造现行以知识为准、教师传授和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增强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时代的发展呼唤创新,教育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作为教师一定要坚定不移的走改革创新之路,使教育发展更加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篇2:浅谈初中地理教学创新

初中作文教学一直都让教师们觉得难入手,难引导,显得尤为棘手,而学生也对作文望而生畏,甚至怕上作文课,怕见到作文题目,从而形成了教师不知如何教,学生不知如何学习的现象。针对作文教学存在的困难,笔者认为创新作文教学课堂,让学生体验生活,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和互动,培养情感、态度和观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作文教学效果。

一、利用有效资源,扩大学生阅读面,增加素材积累,在他人作品基础上创新

学生的语言积累甚少,材料的组织能力差,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更缺乏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积累基础,借鉴别人的有效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时间,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别人的作品,让学生主动走进别人的作品,从别人的作品中深入体验,做好摘抄记录,写好读书笔记,完成读后心得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作品中的角色或故事情节,找出创新点,展开联想,写出自己的东西来。比如:在指导“成长的烦恼”作文课前,笔者有意让学生从资料中了解高尔基的《童年》,并摘取了部分内容供他们阅读,以此作为课前的准备基础。学生在随后的课堂上准确地找到了《童年》的创新点,如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主人公对生活的态度、对当时的社会现状的分析等,然后,教师引导他们从创新点回到现实中,对号入座进行成长烦恼的创作。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点有了,写作有了依据,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显得有血有肉。

二、扩大课堂范围,使学生深入实地观察,收集作文素材,进行体验创新

虽然,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却没有去留心,要写出自身的切身体验,就显得尤为吃力。社会生活、大自然是学生作文素材的源泉,我们应有针对性地把学生带入社会、大自然,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实地观察体验,掌握作文的第一手资料,积累作文素材。比如,在写“农忙”作文前,安排学生利用周末在农民伯伯家进行一次采访,做好采访记录,并让他们在农田旁进行一次实地观察,做好观察记录。学生通过实地观察体验,不仅看到了农田中的“人、事、物”,而且从中体验到了农忙的气氛和其中“人、事、物”的关系,掌握了第一手的感性材料。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农忙”的作文,就不会感到无从下笔,而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切身体验写下来了。再比如,让学生写“我的校园”这篇作文时,笔者让学生在校内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让他们先根据方位绘制学校平面图,再进行方位介绍,并对各地点加以自己的创新理解说明,这样,他们便掌握了这篇作文的第一手资料,有了素材,当然就能顺利地完成创作。

三、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模拟体验中感悟素材,完成感悟创新

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但并非事事我们都可以去亲身体验,我们也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走进生活,特别是农村中学,条件更为有限,就难体验了。对此,笔者经常在课堂上进行大胆创设,让学生参与模拟情景,产生真切体验,这样同样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写“交通安全”这篇文章时,模拟了这样的情景:

在全班抽调了五位同学,分别扮演五位驾驶员,让他们在教室的过道上,模拟驾驶。提供情景为:a因车辆出现故障,挡道修车;b因酒后驾驶,飞速前行,撞向了a;此时,c、d、f正快速前行至此……然后,这五位同学自行创新表演。

演出中,同学们都根据对交通安全规则的理解,进行事故后的创新安排,突出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未参加演出的同学,也纷纷出谋划策,紧紧围绕交通安全规则进行讨论。活动后,同学们的作文都取得了未曾意料的效果。

四、营造作文学习的良好氛围,让学生体验到作文学习的乐趣,用心体验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农村中学条件非常有限,学生被动接受太多,因此,教师过多地向学生讲授作文的理论,不会让他们有兴趣可言,甚至会使其产生厌学情绪。对此,笔者认为营造作文的学习氛围,是教师的一大责任。

首先,笔者在作文教学中一直坚持让学生留心生活,主动和他们一起写日记、随笔,却从不对其进行检查,让他们充分信任教师,更让他们找到用语言记录生活的办法,形成了个人的写作小档案,形成爱好动手写作文的良好习惯。

其次,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从不采用过激性、批评性的语言,让他们先喜欢上教师本人,从而爱上作文课。

再次,在作文评改中,常常用优秀的学生作文进行示范,让他们建立自信心。

最后,指导个别较好的作文,参加投稿,让学生的文字变成铅字,进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作文氛围。

以上仅为笔者作文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向各位同仁学习,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更好地完成初中作文教学的使命。

篇3:浅谈初中生物创新教学

一、用创新思路来处理教材

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就是指改革教材中落后于社会与时代发展的知识体系, 建立使学生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通常教材在编定后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基本稳定, 但科学技术和当今社会正在迅猛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 教材中必然会有部分内容不能适应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师对这部分内容作适当变动是十分必要的。此外, 教材内容的编排不一定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有时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与重组, 使教材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增减、调整、重组或重新选定。例如, 教师可以从人们的认知规律出发将教材中先讲结果再了解过程的部分改为由学生自主探究后讨论得出结果。教师可以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技新进展的知识, 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 教师可以增加人与生物圈关系的知识, 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使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 可以增加促进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实践能力。

二、提高课堂知识含量

在生物课程学习中, 生物理论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 尤其是在生物复习课上, 大量的习题练习, 使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此时, 教师就要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做到突出重点, 全面复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不能盲目地提高课堂知识含量, 应该结合生物教材复习目标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适当地拓展课外知识, 给予学生某些知识点的

相关知识背景, 创立生动有趣的情境,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三、发挥现代教育手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手段在当今教育和未来教育中应发挥特殊作用, 现代教学媒体在生物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 开阔学生视野, 诱发学生思维;它使生物课堂更直观、更生动、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 教师要引进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并对网上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重视网络对教学的影响, 并教会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查找各种生物学信息。同时传统的教育手段也要在新的时期有所调整。随着城市建设的逐步完善, 教育资源是越来越丰富。生物学教学手段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 走出教室, 走出学校, 走进城市, 走向生活———让学生的眼、耳、口等所有能调动起来的感官都活跃起来, 感受自然、感受生活。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教师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 利用有效的、创新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加以引导, 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生物理论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生物理论与具体事例相结合, 制成学生较为感兴趣的flash课件, 以直观生动的图、文、声、像结合的形式展示生物知识。另外, 还可以设置课外讨论课题, 布置学生课后自主查询资料, 独立进行思考, 总结结论。这样创新的教学方法,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铺垫。

四、实践操作

学生动一动, 既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开动脑筋, 积极创造教学条件, 营造真实具体的情景氛围, 让学生身临其境, 通过感官认知、动手动脑, 参与实践和活动, 这样不仅能获得真知,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变独生子女孤僻的性格。

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提问, 教师富有趣味的提问,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以愉悦的心情积极思维, 直至问题得到圆满解答。问题的有效创设, 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有效策略。教师所提的问题不能太难, 否则, 学生难以直接回答, 会造成冷场的现象。当然, 问题也不能够太简单, 只要求学生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不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

注重多媒体的有效使用,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探究生物教学, 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有形的直观的内容, 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创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变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锻炼教师驾驭教学的能力。

总之,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 适当地应用创新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 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浅谈初中地理创新教学

【关键词】地理 创新 教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地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即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图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本文试从如何在中学地理课开展创新教育来探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问题。

一、创设和谐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填鸭式”、“满堂灌”,而创新教育就是改变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它倡导教师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增长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积极思维,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上课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取得成绩,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

如果没有教学民主,独断专行,使学生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顾虑重重,就会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的聪明才智与激情都被窒息,最终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应避免机械的直接提问。所谓机械的提问,也就是用一些问答题的形式提问;所谓的直接提问,就是提出的问题没有多少的深度和灵活性,显然这些提问都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地理教学中,老师要通过創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探索,关键还在于有问题让学生探究。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地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解答,如教材中涉及的“自然资源”一节中,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当有那么一天全球的石油资源枯竭了,同学们展开你们的想象,那时社会上会出现什么现象?”有的同学说现在以石油为燃料的汽车将被淘汰,汽车排放的尾气减少,全球的空气将变得更为清新;有的同学说:人类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定能够开发新能源取代石油;有的同学说:人类会使用太阳能汽车;又如在讲“时区、日界线”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对双胞胎,先出生的是弟弟,后出生的是哥哥,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种怪事的原因是什么吗?”这种设悬念很快使学生进入高度思维状态之中,教师巧妙启发学生质疑,使整个课堂处于活跃而紧张的气氛中,为讲授地理知识创造了适宜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

三、使用创新教学手段,开启学生创新思维

借助现代技术工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面对科技迅猛发展的新世纪,传统的粉笔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紧跟时代步伐,加大课堂的信息含量,增强时代特色是教学手段改革的当务之急。现代高科技教学技术的运用,给中学地理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教师制作的地理课件,具有动态模拟、寓教于乐、激励参与、拓展思维等功能,符合地理教学的特点,能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有效地创新。

总之,任何关键的观念要转变成现实,都离不开一定技术手段的支持。创新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育观念,它的实现也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手段,多媒体、互联网等先进的信息传输技术,能使创新学习的观念更快、更好地实现,已开启了创新学习的一扇大门。

四、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对教材中的“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三个栏目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亲自“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让学生加深印象,巩固知识,深化理解,活学运用。做好三个“小栏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动脑思维、依理推断、据理求解、实践操作、语言表达等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可以使之通过实践、体验过程,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地球和地球仪》一节时,学生对经线、纬线的认识比较抽象,我要求每一个学生带一个乒乓球,亲自动手,用彩色笔把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在乒乓球上画出来,然后画出20°W、160°E两条经线,把画好的乒乓球做成小地球仪交上来,根据做的情况,交上来的作品大多数学生做得非常认真,有个别学生甚至用橡皮泥把七大洲在乒乓球上粘出来了,非常有特色,学生在动手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对地理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篇5: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摘 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胡锦涛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的要求。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条件,教育创新应从课堂抓起,在语文课堂上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新的前奏――设计导语。

二、创新的条件――营造氛围。

三、创新的升华――嫁接迁移。

四、创新的终乐章――巧设板书。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创新课堂 四部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1创新的前奏――设计导语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优秀的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言下之意,是说开头应该短小精悍,神秘动人。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所以导语是引入新课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的关键。如果老师能设计出一个好的导入点先声夺人,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为整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学习前提。如:在上《气候的威力》时这样导入:“天有不测风去,人有旦夕福祸”。说明变幻莫测的气候有时给人带来福音,有时给人类带来灾难。自古以来,人类就是在认识、适应和利用气候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那么,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南极的气候怎样恶劣?南极的哪些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气候的威力》。因此,导语的设计忽视不得,只有激发兴趣,才能使他们活跃思维,愉快地学习新知识。

2创新的条件――营造氛围

语文教学要在课堂上发挥优势,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使他们有创造的动机和热情,应该采取多种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能独立钻研,富于创新精神,勇于探新求异,提出创造性见解。如:由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因此根据语文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特点,学习一个单元,教师可以只讲重点课文,授之以学法,其它的内容较为简单的自读课文,可由学生自讲自学。由于这是自己的事自己做,所以讲的同学全力以赴,听的同学饶有兴趣,一堂课下来,不但知识点掌握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愉悦。再如:在学习《爱莲说》时,有的学生对“淤泥”却大加赞赏,认为“如果不是淤泥提供养料,哪里会有美丽的荷花?更值得称道的是,淤泥总是一声不响,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是千百年来背了个肮脏的恶名,也无意争辨,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还有的同学以作者对世人追求富贵的风气有不同意见,认为“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还要追求贫穷不成?”这些理解虽难免有些以今律古,但是对学生看出的这些新的见解是求异思维,是创新意识,实在是难能可贵,应该加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创造意识,消除创新的心理障碍,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3创新的升华――嫁接迁移

所谓“嫁接”与迁移,词典中的解释是这样的:嫁接,把要繁殖的植物的枝或芽,接到另一种植物体上,使它们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生长的植株;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最主要是要达到举一反

三、学以致用,只有把课内知识学透再加以利用到现实生活工作中,这样才是真正的学懂学会,才会创新,那该怎样进行课内知识的迁移呢?如在上完《日本平家蟹》后楞以给学生出这样一道题。文中说:“人类几千年来对动物的存亡一直在进行着精心的抉择。”你能从生活中再举出一两个由人工选择而繁盛起来的动植物的例子吗?再如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上,学生也可以进行写作题材的嫁接与迁移,我们先看看下面几幅图表:

爸爸――《我的爸爸》(家庭生活)

李老师――《恩师难忘》《我忘不了他》(学校生活)

清洁工――《我最尊敬的一个人》(社会生活)

张明――《我的同桌》(学校生活)

友谊――《我的好朋友》(学校生活)

亲情――《母爱》(家庭生活)

《收获》成功――《记一次拔河比赛》、《第一次炒菜》(家庭、学校生活)

人生的体会――《走进敬老院》(社会生活)

第一幅图表中学生一般都训练过写父母的、写老师和同学的题材,对于《我忘不了他》这个题目还是训练的不多,有了“嫁接”思想,学生就能够在审题过程中将难转化成易,将不常见转化成常见。于是,《我忘不了她》也就跟《我的爸爸》《我的同桌》等“嫁接”起来了,写爸爸与同桌还不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同样的在第二幅图表中《收获》是一个抽象的命题,很多学生看到题目后无从动笔,但我们把思维打开,生活中主要是收获亲情、友情、成功、人生的一些体验与感悟等等。这样一来,抽象的命题形象化了,《收获》也就很好的与《我的好朋友》、《母爱》、《第一次炒菜》、《走进敬老院》完成了思维上的“嫁接”与“迁移”。

4创新的终乐章――巧设板书

篇6: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内容摘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要义,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高校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本文从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着手,探讨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如何与创新紧密结合,并给出适当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方法 创新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要求老师及时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推行创新教育。语文作为初中教育的一门主要科目,自然也要融入创新的要素,如何将创新和语文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是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探究的。

一.初中?Z文教学现状

初中语文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科目,其教学方法的好坏自然备受学生家长们的关注。现阶段,初中语文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单一,很多老师还是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上,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学生积极性难以得到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听和记,并没有什么师生之间的互动,传统教学方法的陋习依然存在,课堂教学效果质量不高。老师应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

二.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建议

1.老师应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老师是课堂上的主体,是课堂指挥官,学生的学习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去体味、理解文章,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充分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对文章阅读充满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甚至是创作欲。在老师的不断指引下,久而久之,学生耳濡目染,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2]。

2.构建和谐宽松的创新环境。曾有专家指出,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自由、宽松、富有创新意味的平等和谐的环境中,那么他们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思维更加开阔,更加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反,如果生活在充满束缚和条条框框的环境中,他们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变得迟钝,创造力受限,甚至被残忍扼杀。有鉴于此,老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出发,尽最大可能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丢掉“严师”的面具,转换角色,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成为好朋友,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不再有距离感,并对老师产生信任。老师还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上提出的想法见解,尊重学生的个体成果,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思考,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快乐[3]。

3.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想象能力。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共同思考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不同学生肯定会有不同的见解,可以说是一场思想大碰撞,学生相互沟通交流,互换思维,有利于开阔学生思维的广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水平。因此课堂讨论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通过讨论,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并从多角度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目的[4]。

另外,想象力也是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老师也要下足功夫,它对提高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想象是创造的前提,无数著名的发明家之所以能够发明新物品进而取得瞩目的成就,无一不是建立在含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基础之上。老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布置含“假想创造”主题的作文,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的写作平台。另外,老师也要有意无意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启发他们观察事物时所要掌握的要点,根据观察对象的特性进行想象,合理地想象出和观察对象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4.深挖教材空白培养创新能力。现在很多语文课文在内容上都会设置一些悬念,也就是所谓的“文章空白”,有可能在结尾,也有可能在文段中间,意图是要引起读者的注意,让读者学会自己思考,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老师应善于挖掘这些教材空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充分想象,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中心主旨的领会[5]。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通过不断学习探究课堂教学新形式、新方法,贯彻创新教育理念,通过多种教学技巧和手段,积极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练习,打开学生的思维枷锁,开拓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把学生培养成新时代的具备创新能力、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7: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

石教云

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初中语文学科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之一,如何站在创新的高度进行教学,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的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语文素养又在丰富的生活中得以进化发展成熟。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语文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教学理念提供了理论保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他经常带着学生进入大自然,并亲切地称之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他写道:“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印入我们眼帘的是那朝霞般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到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告诉我们,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体验生活,是进行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

二、追求教学个性化

1.个性化教学思路,就是思路新颖,不同凡响,别出心裁,不拘一格。①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时,课文第二段的处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抓住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详尽地讲解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诸如写了哪些景、抓住什么特征写、按什么顺序、用什么方法写等等,旨在使学生从课文的具体语言表达中体会写景的方法,进而达到初步掌握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的目的。这样使初一的同学比较直观地熟悉课文,并理解课文所包含的语文知识。②找准教学“突破口”。如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以肃穆崇敬为“突破口”、教学《天净沙·秋思》是以清静悲凉为“突破口”、教学《长江三峡》时以豪迈奔放为“突破口”等等。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

2.个性化教学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如《荔枝蜜》教学的导入,采用音像资料导入,运用媒体播放有关蜜蜂、蜂蜜的图片,同时插播旁白进行解说,然后谈感性认识——提问:同学们都接触过蜜蜂,蜜蜂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蜜蜂的印象。同学发言后,教师导入课文学习——“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蜜蜂的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看看作者对蜜蜂的感受是怎样的”。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从而创造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三、在科学发展观下,一切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受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彰显人文性,充分以学生为中心。这是课堂教学的内涵,是科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1.“师生合作”,激发学生兴趣。从学生已有的体验和实际水平开始,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探讨、多合作、多发现。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教学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和细节描写时,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用你自己的观点来探讨一下鲁提辖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学生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种答案。①慷慨大方、重义轻财(事例:请史进、李忠喝酒,向金家父女赠银、倾听金家父女诉苦,帮助其逃生)。②疾恶如仇、见义勇为(事例:痛打郑屠、帮助金家父女)。③性急如火、心细如发(事例:听完哭诉马上就要去打死郑屠、“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④勇而有谋、胆大心细(事例:先救助金家父女脱险再惩处郑屠、质问郑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斥骂郑屠“诈死”从容退却)。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巩固了学生掌握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理论上曾说过:“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既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突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生理和心理。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有机的渗透于现代的语文教学实践之中。①在教学中渗透美学理论,《春》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春》是描绘的一种自然美;《斑羚飞渡》是歌颂的一种生命美;《驿路梨花》是赞扬的一种心灵美;《麦琪的礼物》是表达的一种爱情美;《菜园小记》是抒发的一种社会美……《背影》是品味无言的真爱;②教师还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细致分析、理解过程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艺术美等。从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美,最终达到提高审美的综合素质。

篇8:浅谈初中化学的创新教学

一、营造宽松友好的课堂氛围是开展创新性教学的前提

要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 也就是创造一个和谐、自然、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 已经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简单交流了, 学生可以踊跃地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老师也应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应该努力去营造一种“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观点、问题、假设以及陈述得到一种尊重。让优生发挥其优点, 也让后进生不要因为有错误观点就遭到歧视, 让后进生能够消除对学习的惧怕,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如在讲“分子”这个内容的时候, 在演示酒精与水混合之后, 总体积变小的实验, 来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是有间隙的时候, 有同学就这样提出了一个疑问:是不是全部的两种不同的液体混合之后, 总体积都会变小呢?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 先不说该学生的成绩如何, 单从这点来看, 这位学生就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意识这种敢于怀疑, 敢于探寻的精神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新课导入本身就是教学手段的一种创新

新课导入其本身就是教学手段的一种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套路中, 新课导入不是原有的, 而是根据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而提出的一种创新性教学手法。从前的课堂, 上课铃一响, 老师箭步疾飞地走进教室, 拎起教科书就自顾自地照本宣科娓娓道来, 自己倒是讲得很投入, 却忽略了台下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了改善这个问题, 新课导入这个概念就此引入了。新课导入, 旨在通过某些特定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的最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说到新课导入, 方法可谓是多种多样, 不同的科目, 不同的教学内容, 所采取的导入方法也不尽相同, 例如有“温故知新法”“开门见山法”“化学实验法”“故事、新闻法”“实验法”等。在方法的选择上, 切忌不能为求课堂的多变和精彩而忽视了本身的教学内容, 因为不管课堂多么生动有趣, 没有达到教学目标也是枉然。所以作为教师, 应当根据本班本课的教学实际, 科学地选择新课导入的方法。例如以“一个冬天, 一家三口死于红薯窖”这则新闻再加以适当的提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谁能解释这其中的原因呢?”来展开CO2的性质这一课的教学, 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多质疑, 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精神, 必须涉及到的就是应该如何去正确地理解“创新”与“精神”。创新精神也叫做创新意识, 要追求一种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只有在这样的意识和观念的指导下, 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建立创新目标, 充分地发挥创新潜能, 释放创新能量, 进行创新活动。这对于化学学科的教学来说,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不可少的。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从问题的发展、探索到解决, 在这一过程中敏锐地把握机会, 敢于去发现, 去质疑, 从这其中就能够逐渐地培养创新精神。另一方面, 老师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去独立思考, 大胆发言, 敢于对老师的讲述提出质疑;要使学生不单只是沉浸在课本的知识当中, 要懂得去换位思考, 去发现和探索概念以及理论的形成过程。例如, 在进行“元素符号”的含义教学时, 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明白元素符号不只是课本中的“一个元素符号即表示一种元素, 也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还要与学生再次研究、探索元素符号更多的化学涵义。以“氧”为例, 学生能说出:它表示氧元素, 也可表示一个氧原子。然后从宏观、微观到量的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 发现它有3种含义。随着学习的深入, 我们会认识到更多的元素符号的含义。这样一来,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善学、乐学的精神, 即创新精神。

篇9:浅谈初中政治创新教学

一、创新教学理念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任何一次课改都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生活实际,都会渗透现代教育的新理念。现代教学重视学生主体作用,注意学生智力、能力、创造力的培养。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转变教学旧观念,采用现代教学新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对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对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理解,对重点、难点、疑点放手让学生议论,对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结构放手让学生构造。从联系社会和学生实际出发,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使学生养成“我要学、我必须学、我应该学”的学习观念。

二、拓宽教学思路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转变呆板的教学思路,从社会活动的现象和当前热点问题着手,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走进生活、亲近生活,各学科的知识贯通融合。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去收集素材,进行讨论,分析总结,获得亲身体验,并对知识进行深入地思考,这样有利于理解和运用。

三、转变教师角色

我国的这次课改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只是导演、配角,学生才是演员、主角。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能够真正动起来,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所思所想。同时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做到稳而不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舒畅、合作的教学氛围,意味着承认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关注学生的发展,意味着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首先,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应该尊重学生,诱导学生内在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独立性。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再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四、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新的政治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式的被动学习方式。同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尊重学生个性和独特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大胆、合理地想象,提倡探索精神,鼓励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讨论、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我们在政治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便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举例说明:我在讲授《发现自己的潜能》一课时,首先给学生们讲了一则故事。故事的大体意思是这样的:一个上夜班的工人在回家的路上,穿过坟场的时候,不幸跌进了一个墓穴,他极力挣扎,想方设法爬出墓穴,可惜墓穴比较深,不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于是他决定干脆在墓穴休息,等第二天天亮再求教于别人。但就在他半睡半醒的时候,一个醉汉也掉进了墓穴,他看到醉汉也在像他之前一样极力挣扎着往上爬,他便开口说:别挣扎了,没用的。但就在他话音刚落的时候,醉汉大喊一声“鬼啊”,竟然轻松地爬了出来。问题:醉汉在听到工人的“鬼话”前后有什么不同表现?学生:听到工人的话之前怎么也出不来墓穴,但听到“鬼话”后,轻松爬出了墓穴。老师:为什么?学生:遇到刺激后潜能得以释放。老师:这就是潜能。由此可见:大胆想象来引导学生,创新课堂,培养学生个性非常重要。

六、斗提升政治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新理念,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初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其思维模式也没有正式形成,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初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他们的政治素质对祖国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初中政治教学还应重点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将提升政治素养与培养创新思维贯穿于课程始终同。此外,由于初中学生还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想行为模式经常出现走极端的情况,因此教师还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给予及时的引导和纠正。在培养学生养成独特个性的同时,提升其学习竞争意识,养成与时俱进的思维习惯,养成高尚情操。

总之初中政治课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更是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故此广大的初中政治课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者。时代要求目前的初中阶段的政治课教师不仅仅要拥有一般的政治理论知识,更要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手段的能力,从而适应社会教育发展。而政治教师肩负着提高学生素质,培育一代新人的历史重任。只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就一定能从根本上改观政治课教学的面貌,使它的德育和智育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上一篇:班子民主生活剖析材料下一篇:儿童注意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