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风洞短篇散文

2024-04-23

美哉风洞短篇散文(共3篇)

篇1:美哉风洞短篇散文

美哉风洞短篇散文

美哉风洞

“一个民族的梦,一条攀登的路……我们是航空航天的先行者,默默奉献在山谷……”这是风洞人最喜欢唱的《风雷之歌》。听到这美妙激越的歌声,就勾起了我对风洞美无尽的追忆。美是客观存在的。存在于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森林、草原之中,存在于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社会生活之中,存在于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之中,存在于抽象与具象的巧妙结合之中,存在于辛勤耕耘与默默奉献之中。这是我三观亚洲最大风洞群的一点感悟。说白了,我想说的是美在风洞。

改革开放近十年的时候,藏于“深闺”的川西北大山深处的.亚洲最大风洞群才撩开了神秘的面纱,露出了其壮美神奇的真面目,以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名目惊世骇俗。那年,全国政协委员“三线建设”视察团视察风洞,笔者有幸随行服务。那是一个艳阳天,我们乘汽车沿着苏包河北上,转过鹰嘴岩,进入一个仿若世外桃源的山谷,那儿有一片建筑,有若干个风洞。其实有的风洞在楼里面,有的在山洞里。当时,按照“三线建设”隐避和分散布点的原则,这个亚洲最大风洞群分散在四川盆地周边的好几个地方。我们一行共参观了三处。首次目睹风洞真容,观赏其天宇般的胸怀,大山一样的情怀,星星般明亮的眼睛,淳朴厚重稳健的作风,博大精深求真务实的科技创新精神,我深深地被这壮美而神奇的风洞和那些默默奉献的风洞人折服了。这儿远离闹市,与其说是世外桃源,不如说更像神仙洞府。这些风洞人大多具有高学历、高水平,掌握有一项或多项高科技,且不少来自大都市,有的还是留学归国者。当年,他们是唱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来到这深山沟的。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长年累月在这儿顽强拼搏,苦苦钻研,默默奉献。这些风洞儿女是祖国的骄傲,是新时代最可敬爱的人!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风洞群,洋专家们看到后惊叹不已,先是怀疑,待问明白后,连呼“OK”!他们代表着我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的最高水准,不少项目已赶超世界水平。这儿的风洞是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和运载工具的必经之洞、必由之路,她催生了系列运载火箭、导弹、人造卫星;还有不少高楼、大桥、车辆模型经此吹风试验,得以定型建成。因而,你可千万别小看这些风洞和风洞人!他们是将自然美与人文美、物质美与精神美、科技美与生产美、雄壮美与威武美、现实美与未来美巧妙结合起来的真正的“美神”。经过他们模拟太空变幻无穷的吹风测试,帮助材料选用,外观修饰定型,飞机、飞船、火箭、导弹、卫星才能上天,我国的经济、科技和国防实力才能大大增强。我国的“长征”系列火箭和多种型号的飞机,已经过风洞频频起飞,各类卫星已经此升空遨游,“神舟”飞船已载人飞上太空并成功返回。这当中无不凝聚着风洞人的智慧、心血和功劳。因此,我说风洞人是创造美、塑造美且自身美的“美神”、“大力神”,也许毫不过分。无论怎样评价,我都是打心眼里敬佩这些风洞人的。美在风洞的的确确是个客观存在,当然更是主观美与客观美、抽象美与具象美的统一。

第二次进风洞是个桃李芬芳的季节。我和全体市政协委员分乘若干辆公共汽车驶进深山,仿若进入另一个天地。风洞大发展了,那新落成的大型跨声速风洞特许对外开放,被开辟为可供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委员们参观后眼界大开,大长志气,一种自豪感、荣誉感和爱国激情油然而生。由于时间紧迫,参观者众,解说听得似懂非懂,离开风洞时,我心里真有点遗憾。

事真凑巧,从风洞中调到我们机关的一位干部的夫人还留守风洞,且是那个大型新风洞的技术负责人,可称女中英才。我们与这位新来的同事———老风洞人相约于春暖花开的时候,再探了风洞,钻进了那个钢铁巨龙的肚子里,并听了技术专家的介绍,把这个风洞的里里外外看了个透。据介绍,这个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风洞群三十多年来为祖国和中华民族争光争气,做出了非凡的巨大贡献。从1956年至1967年,聂荣臻元帅和钱学森、郭永怀等一批富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大家,不断为组建我国空气动力研究基地苦苦奔波,日夜操劳。1967年7月,国防科委发出通知,以钱学森、郭永怀、严文祥、王珍、刘光奇为领导的空气动力研究试验基地筹备组成立。1967年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批了聂荣臻元帅《关于国防科技体制调整改组方案的报告》,我国空气动力研究试验基地正式宣告诞生,被列为第17研究院。而在此之前,已有3000多名科技人员在川西北的大山里干了两年多。1968年正式开工建设。后来这里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科学大家和科技人才,比如张涵信、乐嘉陵、刘长秀、王勋年等。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这儿肯定能创造出更多的人间奇迹,前景非常乐观。“嫦娥奔月”将不再是神话,我国的“探月工程”也将通过这里顺利起飞。

篇2:美哉风洞短篇散文

山体无需高耸,她得藏有神话和传奇。

土为肌肤,石为骨骼,洞为仙口,潭为血脉。小巧玲珑,素雅清秀;远处眺望,山体如黛,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淮海平原上的孤山。

孤山不高,只有海拔20米,面积不大,总共0.12平方公里。这里存有较贫的宝藏:铜与铁矿。因从未被采掘过,故一直存有独特的灵气与风光;她是原生态的,如同昆仑山里的一块被遗忘的奇石。

孤山的履历奇特:远古时期的沭阳大地上有一座巍峨大山,高耸于大海岸边。相传当年秦始皇东巡至此,大山挡住了他东进观海的去路,于是便持神鞭抽打,赶山填海。一鞭抽出,山体崩裂为三截,一截为韩山,一截为万山,另一截为如今的孤山。从此,孤山便永驻沭阳大地,与农夫庄稼相邻,与诗人墨客为伴。她留下了文化,留下了传说,留下了胜迹。如同一块璀璨夺目的瑰宝,镶嵌在大地上熠熠生辉。

头顶蓝天,身偎大地。昔日,孤山的乱石洞(白云洞)里常冒白云,袅袅升空,蓝天因她而美丽,人们因她而悦目。孤山的躯体上长满了绿树小草,大地因她而秀气,莺雀因她而欢歌。孤山虽瘦,然而,她以瘦为美,以瘦揽胜,山瘦形特,传奇甚多。旧时,山上有白云庵、乱石洞、大石龟、关公磨刀、玉龙潭等等。最奇妙的当数乱石洞喷白云的胜景了。据说,洞里常出白云,古有“峭壁重云护,烟笼失翠微”的诗句描述这里景象。因山上白云缭绕,所以清代誉为沭阳八景之一:即孤山白云。清代翰林院编修胡简敬诗云:

谁作孤山石一堆,白云常自起岩隈。

半封樵径吹难散,深锁松关扫不开。

缥缈有时连岱岳,氤氲终日接蓬莱。

何当下慰三农望,化作甘霖遍九垓。

自山脚,至顶峰,皆坚硬大石常卧,古往今来,任人践踏,从不见动。沿小径而上,登一步,一重天。这远古留存的青石,粗砺坚韧,质朴厚重。一级,一级,往上攀登时,足下青草相伴作趣,身旁绿树呵护扶持。到达顶峰,东面是卧石斜坡,西边是悬崖峭壁。山峰砥砺着多少风雨雷电,又迎接着万千云霞彩虹;向下观望,是日月划出的一条峡谷,原始得无需描绘。石的硬度是意志的硬度,石的阶梯是肩膀的象征,山的年轮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

西山脚下,是一方清池,池水清澈,映山生翠,格外令人欣喜。人们叫它为玉龙潭,据传是天上小白龙下界在池中洗浴,以后就称为玉龙潭。这潭自古以来水不枯竭,且清澈见底。它润泽山上的花草树木,使山上山下常年生机勃勃。池映山,山落水,山青水秀,自然天成,奇妙万千,令历代游人骚客陶醉。清代诗人张炫咏诗描摹孤山曰:

孤骞百尺倚东溟,秀出天然太素形。

蟠若苍龙舒玉甲,飞同秋鹤展疎翎。

阴阴满护花容黯,霭霭斜封竹色青。

安得风来频扫却,常看明月上松屏。

华夏大地,西耸海拔八千米以上的喜玛拉雅山珠穆朗玛峰,东立海拔20米高的袖珍孤山;西陲高峰直插苍茫无限处,东边秀山坐看大野田园尽芳菲。一高一低,各展英姿;一大一小,尽显风采;一峨一瘦,别有洞天。

啊,美哉,孤山!

篇3:美哉,坝上草原散文

夏、秋之交的坝上草原的美,是浑然天成的,不需要任何人工雕琢,那清澈的蓝天,蓝天上欲坠的云朵似乎是自然对这片草原的恩赐。

生命似乎又是用另一种近乎神奇的方式诠释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草原的气候和内地截然不同,内地乌云密布、暴雨滂沱,而坝上草原晴空万里、郎朗云天。在坝上极高处稍感微风吹佛,爽入心扉,即使是盛夏也可感受到内地秋风送爽的滋味。

山脊上铺着的是地毯一样的青草和格外错落有序的`田野,青草间点缀着数不清,叫不出名的小花儿。抬眼望去,一座山连一座山,一条毯接一条毯,远处绿毯和蓝天相接的地方点缀着许多会移动的白斑,那是坝上农民生活的来源,那是羊群在享受青草的美餐。

站在山顶,那金灿灿的是盛开在草原上一大片一大片的油菜花,还有排列有序的是紫色的胡麻花和蓝幽幽的土豆花等映入眼帘,是美景的享受,用相机捕捉下的画面,却定格不了这里的动感。蓝蓝的天,天上的白云,树下的小草,小草间争艳的小花,小路旁的牛、马、羊,才能让草原动起来。

我们驱车在山顶101公里的公路(当地人叫天路)上览胜,走下了山的尽头后,看到了现代式的蒙古包和跑马场。当我们这些来自内地的游客跨上马准备要英武洒脱、跃马扬鞭时,远处的白云忍不住的就笑了,于是就下起了太阳雨,我们被这突如其来的雨淋了个透心,可离我们几十米外的地方还是干的,这就是神奇的坝上草原。

草地、小花、牛、马、羊、蓝天、白云、蒙古包、田野里错落有序的农作物、餐桌上的烤全羊、奶茶等等这些衬托了美丽的草原。

上一篇:南丰县青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简介下一篇:《牵手两代》家长课程一年级教案2课时